宋元文化

2024-08-23

宋元文化(精选8篇)

1.宋元文化 篇一

温故而知新,问题导入: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吗?雕版印刷术。什么时候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诗集?隋唐时期。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作品是?《金刚经》。视频导入:播放北京奥运会四大发明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在1500年内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的北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灿烂的宋元文化。

科技成就展馆: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因为我国有誉满全球的四大发明,你知道是哪四大发明吗?(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四大发明中最早的发明是什么?什么时候谁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推动世界历史进程。说起印刷术也不陌生,最早的印刷术是什么印刷?什么时间出现的?(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但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于是出现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有什么样的弊端(不足)?每印一页书就要刻一块版,书印好后,雕版也就被废弃,既浪费材料,也浪费人力,浪费时间。

何人为我们解决了难题呢?他就是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有什么进步之处呢?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文化传播。

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

现在我们看到的人物是毕升,他生活在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北宋时,聪明的中国人不仅发明活字印刷术,还发明指南针。这幅图片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人们根据磁石指南北的特性,战国时制成司南。北宋时又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条件。指南针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古代中国人一千多年的探索。

下面这两幅图片是南宋的突火枪和元代的火炮。说起火药与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有关,大家知道是哪种宗教吗?(道教)

对。道教炼制丹药,发明了火药。唐中期的书籍中,已有火药配方记载;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谢谢解说员的精彩介绍,使我们感受到宋元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西传,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翻天覆地的。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继续向前追忆:隋唐时期又有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呢?通过追忆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古代科技一路遥遥领先。据统计: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发明和科学成就大约300项,中国大约175项。

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怎样看待古代科技的辉煌?是作为“夜郎自大”的资本,还是作为奋发向上的动力?该怎样创造再度的辉煌?值得同学们思考!

请同学们到展厅二看一下。史学成果馆:(课件展示)在我国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璧”的两部史书,其中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书就是左面的人物司马迁写的《史记》。另一部史书就是右面的人物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耗费了19年心血,靠的是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饱览了史学大餐后,我们再去领略宋元那独特的文学魅力。宋代文学的成就是词,词人词作层出不穷。请大家往展厅三走。

文学和艺术成就展馆:(课件展示)我们先来欣赏《念奴娇· 赤壁怀古》(视频播放)。宋代词人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接下来,与大家讨论一个问题: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相比,在生活年代和词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元朝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图片中的人物是元朝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让我们一起回顾各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在领悟了宋词元曲之后,我们一起欣赏宋元的绘画与书法,它将把我们带入美丽的艺术长廊。先来欣赏两幅绘画作品,第一幅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第二幅是元朝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当时人称他的画属于神品。书法方面我们学习了五位书法家,他们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还有一位书法家是元朝的赵孟頫。

宋元文化灿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观了宋元文化的百花园,了解并欣赏了宋元文化的灿烂,有请各位到留言厅休息一下,并把参观的感受、感想写在留言板上。参观本厅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惊、是叹、是„„师及时点评学生的感想,并述说自己的感受。惊,我们的祖国有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叹,我们的祖先有如此的聪明和才智„„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我们的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相信同学们定会奋发努力,再创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宋元文化 篇二

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云林森渺”(宗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中的情况来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不但非常拙笨,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这里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风景画。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拥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对自然景色、松石树石的趣味欣赏和美的观念已在走向画画的独立复制,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而已了。

禅宗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这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二、“无我之境”

一方面强调“气韵”,以之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它所要求的就是一种比较广阔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再现,而不是一时一景的“可望可行”的片刻感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红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种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

这一特色完整地表现在客观整体地描绘自然的北宋山水画中,构成了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复;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但又因为它并不呈现而更为确定,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流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

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

三、细节忠实和情意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发展变化。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

这种变化与古画坛地位的院体画派的作风有重要关系。以愉悦帝王为目的,甚至皇帝也亲自参加创作的北宋宫廷画院,在享有极度闲暇和优越条件下,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于是,柔细纤纤的工笔画鸟很自然地成了这一标准的最好体现,独步一时。这自然也影响到山水画。细节真实并更值得重视的另一种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虽然以诗情入画并非由此开始,传说王维已是“画中有诗”,但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却要从这里算起。要求画面表达诗意,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成了当时含蓄又优美的山水画。

绘画艺术上,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追求是基本符合这个阶级在“太平盛世”中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的。但这不是从现实生活中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优雅而精细的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到南宋院体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形成之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非意气的文人画,它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

四、“有我之境”

明代王世贞在总结宋元山水时说,荆、关、董、巨和李成、范宽属同代,即本文所说的第一种意境的北宋山水。刘、李是连接南北宋的,他们似可与马、夏列入一类,即上述第二种意境的南宋山水。最后一变则是元四家(元画)的主要代表,亦即宋元山水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的代表。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然而最重要的差异似应是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

所谓“文人画”,首先是文学家趣味的异常突出。上述第二种意境可以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之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点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把中国的线艺术传统推上了最高阶段。

从美学理论看,情况与艺术实践的历史行程大体一致。宋代绘画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元代强调的则是“法心源”、“趣”、“兴”和“写意”。从作品到理论,它们的区别差异都是很明显的。这些区别正是美学上“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种种表现。

参考文献

[1]张文会主编.中国传世山水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李福顺主编.中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3.宋元意蕴 笔墨情怀 篇三

新中国成立后,田世光历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他也是创办中国画研究院的倡议者之一。尤为人称道的是,在1950年,田世光和叶浅予、刘凌沧、墨浪等共同发起,在北京市文管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国画研究会”,这是北京解放后最早成立的群众美术团体,其宗旨是组织画家们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让国画为人民服务做出贡献。其中名动一时的事件是,1955年,为了响应美国著名画家安东里.弗勒吉尔“全世界进步艺术家应通过他们的艺术而对世界和平大会作出贡献“的建议,14位著名画家共同绘制了一幅长398厘米、高201厘米的彩墨国画《和平颂》。参与创作的艺术家有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徐燕荪、王雪涛、吴一舸、出世光、段履青等人。“和平颂”三字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题写,其中和平鸽是由于非闇和田世光共同完成的。画作送往赫尔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得到了积极反响和评价。这一年田世光年仅38岁。

让人们一直感谢和怀念田世光的,是他对传承、振兴传统花鸟画所出的杰出贡献。他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沉寂、失传了三百年的宋元画派工笔重彩花鸟画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发展与突破,得以发扬光大。

其实,早在学画初年,田世光就有了振兴传统花鸟画的理想。他的启蒙老师赵梦朱先生,是一位修养深厚的没骨花鸟画家,工笔花鸟仿宋人,古朴清艳。田世光虚心学习,对老师的教导洗耳恭听,深刻领会。不过,在刻苦学习工笔没骨花鸟的同时,勤于思考的他却常常感到不足。那时他常到故宫参观古画,他看到古画不惧重红重绿,现在的画家却纯用淡画法,不但有小幅小势之感,而且很难创作出清丽典雅、气势磅礴的花鸟画作品。基于这样的认识,宋元画派双勾重彩花鸟画技法就成了他艺术追求的首选,并努力钻研,赋予新意。

在中央美术学院传道授业解惑期间,田世光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体验自然。通过领悟传统画理提高修养和运用写生积累了素材,创作了大量充满蓬勃生机、富有生命力的花鸟画。《杏柳山鹊》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幅——杏花柳枝交织掩映的清池湖畔,春光明媚,鲜花盛绽,池塘中飘动落下的杏花花瓣与静止的浮萍交相辉映,增加了水面的动感,又平添了画面的情趣、勃勃生机;一只山鹊飞上左侧杏花枝头,啾鸣传讯方住,引来一对灰山鹊落于右下方柳树弯曲的枝干上相对而语,作品是在画家创作状态极佳的情况下完成的:笔底勾线稳、准、劲、畅,中锋骨力与流美韵律节奏刚柔兼济,具有强烈的动感和旋律感。其中上下两组杏枝与两树主干穿插掩映,转折顿挫,取舍腾挪,生动灵妙,颇有俊逸之势,决无半点苍凉呆滞的暮气。

作为失传数百年的工笔重彩画法的异代重光者和现代工笔重彩大家,田世光的作品既蕴含有浓厚的古典功底,更体现出破茧重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工笔画的发展历程中,五代黄荃、黄居父子的浓艳富丽的勾勒填色回法,和北宋徐熙之孙徐祟嗣的轻淡野趣的没骨画法,是花鸟画的两大脉系。在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期间,田世光对馆中收藏的黄、徐画派的花鸟画名作苦心临摹,既学黄荃的结构精密、色度浓丽,也学徐熙的着色柔润,兼收两家之长,尽得宋元勾勒画派技法之精髓。在此基础上,勇于实践、富有探索精神的他,根据自己的艺术旨趣,大胆吸收百家之长,革新技法,逐步形成了在鲜艳中含有幽雅气氛的独特风格。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田世光对工笔重彩画写意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在实践中所取得的卓越成果。他在严谨工整中不忘传统艺术写意旨趣与书写手法,用富有灵动性的笔法,在虚与实、方与圆、黑与白、墨与色等许多对立的因素中搏弈,赋予画面以音乐的韵律。他的这种审美趋向还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大写意山水画创作中。无疑,他在山水画创作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对他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创作,不无积极的影响。

田世光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数十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悉心传授双勾重彩,热心提携后生,深受同事们尊敬和学生们爱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与余致贞先生共同创建了一整套工笔画教学的步骤与方法,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后继者。新中国工笔重彩的辉煌成就与田世光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令田世光和人们感到欣慰的是,他的一些门人弟子在双勾渲染技法上又大胆向前迈进,探索工笔重彩与写意画的进一步融合,试验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元素,用现代审美意识和情趣,构建花鸟画的新时空和新境界。我想,这正是田世光先生所期望的,也是他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4.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习题 篇四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2.我国历史上,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是在()。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元朝

3.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是始于()。

A.北宋 B.南宋C.元朝D.明朝

4.我国雕版印刷业十分发达于()。

A.隋唐 B.南北朝C.两宋 D.明清

5.将指南针传人欧洲的是()。

A.意大利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葡萄牙人

6.欧洲最早出现活字版的印刷方法是在()。

A.11世纪 B.13世纪 C.15世纪D.17世纪

7.宋元时期的火药武器是()。

①火箭 ②突火枪 ③火鞭 ④火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8.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是在()。

A.三国时期 B.唐朝末年 C.两宋时期 D.蒙古西征时

9.指南针传入欧洲是在()。

A.战国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10.《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比现行公历确定早()。

A.200年 B.300年 c.400年 D.600年

11.下列各项中国古代文化成果中,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有()。

①火药 ②丝织技术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2.下列我国古代科学家中,有哪几位在相同领域内取得了成就?()

①张衡 ②贾思勰 ③孙思邈 ④沈括 ⑤郭守敬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13.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司南是在()。

A.战国 B.秦汉 C.隋唐 D.宋元

14.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教授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发现它的主要优点就在宋代。”结合这一观点,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答案】1.B 2.C 3.A 4.A 5.B 6.C 7.C 8.B 9.C 10.B 11.A 12.C 13.A

14.成就;(1)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宇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后来,向东传到朝鲜和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2)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3)北宋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元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5.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学实录 篇五

(一)教学实录

授课人: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初中历史组 穆卫华

【教学构想】

针对宋元科技史这一相对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合作探究→动手体验→思维拓展三大版块整合教材重点、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如视频、图片、阅读材料等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分组合作、动手体验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发明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认知、体验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由感知历史→动手实践→深入思考、拓展延伸,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完成对学生认识、实践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和课件中图片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2)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3)回忆已学有关火药的知识,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2)通过反思近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文明的差距与对比,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 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重点突破方法:通过录像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来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师生合作交流探讨,举例说明论证,及利用图片,影视资料来突破难点

【教法】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情景活动教学法 【学法】阅读、讲述、归纳、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指南针等直观教具。学生的准备:

(1)材料准备:自制指南针的材料:小钢针,磁铁,塑料泡沫板,水,茶杯,细线。(2)知识准备:复习本章前面四节课和第一章第七节、第八节隋唐文化的内容,尝试探究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活动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渲染和谐气氛,创设知识情境。

同学们,请注意听----“砰”„„请看屏幕----(烟花绽放)(以一组焰火燃放的声效和画面创设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其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思维)美丽的烟花璀璨绚烂-----每逢盛大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炮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今天,首先就让我借屏幕上的这些烟花图片表达对各位评委老师和同学们的感谢!【导入新课】: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繁华的北宋都城东京城的上空,烟花就曾经灿烂地绽放过。大家知道烟火是由什么制成的?(火药----生齐答)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同学们知道四大发明除了火药以外还有哪几项吗?(生答: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说到这,聪明的同学可能已经猜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探究的主题了------“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课第一段告诉我:为什么我们把宋元时期称作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呢?(学生迅速浏览教材,并很快做答:因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都是这一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师补充讲解发明与应用推广的区别,以帮助学生搞清概念。)

继隋唐文化的辉煌之后,宋元时期我国的先民们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座高峰,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时空,共同探究体验宋元时期三大发明的发明、改进、应用和传播的过程,并探讨它们对推动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进程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吧!

1.合作探究:三大发明的发明、改进、应用和传播过程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改进:(知识回顾)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宋元以前我们学过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吗?(生迅速答:学过----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纸术发明于何时?(西汉)东汉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应用更加便利普及,造纸术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隋唐)那时的印刷业采用的是什么技术?(雕版印刷)大家还记得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吗?(《金刚经》)雕版印刷与此前的手抄笔录相比是一大进步,具有什么优越性?(省时、省力、不易讹错)但雕版印刷有没有欠缺呢?我给大家一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雕版印刷的缺陷是什么?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吗?(出示课件幻灯片材料:宋太祖印《大藏经》)(学生思考后得出认识: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不经济。)

是谁改进了雕版印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升)(播放视频了解毕升制作泥活字的过程,以增强对科技发明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看书归纳活字印刷术的工序及活字材料和印刷技术的改进与革新。并以课件图表小结,帮助学生掌握归纳的历史学习方法)在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进和传播过程后启发学生思考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的创新与优点。(学生可自然得出结论:省时、省力、经济)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现实,认识到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

(2)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以《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引入指南针的学习)在15世纪航海史上曾经有两大壮举:一是中国的明朝郑和下西洋,一是其后半个世纪,欧洲航海家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郑和七次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这些航海家为什么能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而不迷失方向呢?(生答:因为他们的船上都装有罗盘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什么?何时由什么人发明的?(学生答汉朝司南,纠正其错误:课本上的司南模型是汉代的,但我国人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制造出司南了——-补充讲述秦始皇造阿房宫以磁石作门的故事,既增强趣味性,也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历史信息?(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掌握了磁石的特性―――吸铁性)。磁石还有什么特性?(指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搞清司南的制造原理。观察司南的构成,启发学生思考司南有什么缺陷?为什么长期不能得到有实际意义的推广应用?再课件出示南宋罗盘针图,同样要求学生观察其构造,启发学生比较罗盘针与司南相比的改进之处,想想为什么。再指导学生看教材,思考课本上说北宋时我国人民制成指南针,北宋的指南针是什么样的?如何制成的?(出示指南针图片,让学生结合自由阅读卡搞清北宋指南针制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清晰辨别从战国司南到北宋指南针再到南宋罗盘针的演进过程及其得以推广应用的原因,并为后面的动手实践环节做操作知识准备)

观看《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视频,进一步形象感知其发明原理与改进应用的过程。并结合视频中马克思的评论让学生初步认识指南针的发明和在航海中的广泛应用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课件出示两则关于北宋、南宋指南针的应用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从具体材料中搜寻或验证历史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舟师识地理,昼则观日,夜则观星,阴晦则观指南针。”材料二:“淼茫无际,水天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讨论思考:从上述材料可看出两宋时期在指南针的应用上有什么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启发学生联系两宋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达的史实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联系与比较的学习方法)

(3)火药的发明与应用:(结合课前导入的焰火图片及回顾两宋民俗,王安石《元夕》诗句,自然过渡到火药的学习)

播放视频《火药的发明与应用》,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观看,从视频中寻找历史信息:火药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发明的?为什么称之为“药”?火药何时应用于军事?(唐末)何时开始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宋元时期)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最后一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历史现象分析历史规律与本质并得出历史信息或结论的能力)学生观看视频后都能迅速解决问题。

课件演示火药武器的演变历程(以图例演示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线索),强调南宋的突火枪的构造原理及在火器史上的重要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火药除了制作武器用于军事还有哪些用途?”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四大发明的应用的能力;

比较图片思考:古今火箭的发射原理是否相同?以搞清火药武器的发射原理。并使学生认识到由古代火箭到今天航天探索所用的火箭是科技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结果。

2.动手体验

了解完三大发明的发明及改进应用的过程,同学们是否想要自己来体验一下发明的乐趣呢?(生摩拳擦掌,热情高涨)课件出示:制作简易指南针及具体操作要求。学生拿出预先准备的材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照书后自由阅读卡,用水浮法、和缕悬法等开始动手制作,教师深入学生中适当指导示范。选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并说明其制作方法,验证其功效。

结合学生制作,说明指南针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探险,勘探,旅游,军事,航海等)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和影响。

3.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图,扼要介绍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其中火药武器的传播是由成吉思汗的远征军带入欧洲,由此让学生初步认识战争的双重影响力------破坏毁灭与交流碰撞。

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对于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对此曾经有这样的评价:“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样东西,在我们的时代给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变化。一个在文学上,另一个在战争上,第三个是在贸易、商业和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革。这种变革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没有一个宗教教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的事业产生更持久的力量和影响。”要求学生分别从三大发明对“文学”、“战争”、“航海”三个方面所产生的相应影响自由分组讨论:“你同意培根的观点吗?能举例来论证吗?看谁说得精彩!”,以此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和学习方法。(三大发明的意义和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讨论方法,提供论据,并了解讨论进程,听取学生观点。)

学生充分交流后按文学组,战争组及航海组分别请代表发表见解:

1.文学组学生发言:“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的确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外国文豪莎士比亚、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的作品问世都是出现在活字印刷术普遍应用之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也是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如《诗经》诸子散文等样式都很短小精悍,可能也跟当时还没有活字印刷术有关。。。” 2.战争组代表发言:“火药,尤其是火药武器的发明和推广应用,结束了冷兵器时代,改变了原先短兵相接的战争形式,使战争的破坏力杀伤力更强。秦王扫六合一统中国,使用的只是青铜的戈、矛、刀、戟、剑;成吉思汗的铁骑能横扫欧洲,也许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火药武器;而当火药武器的制造方法传到欧洲,更是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加速了欧洲乃至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3.航海组代表发言:“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结束了原始航海时代,从而开始了航海史上的新纪元。因此才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才会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才能进行环球航行而不会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世界也才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师小结点评,并启发学生反思:直到宋元时期,我国都有很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明清之后,我国逐渐落后,以至近代,鸦片战争中,作为火药发明者的中国却被火药的使用者——英国的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了紧闭的大门。于是有人说:“假如四大发明没有传到欧洲,尤其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传入,也许就不会有近代中国的屈辱,也不会令今天的欧洲比中国强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能谈谈你的看法吗?(以宋元的辉煌与近代中国的落后相对照,拓展延伸,旨在培养学生深刻的历史反思意识和独立求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并不是强国之路,文化与文明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才能互相促进,更快地发展。)

引导学生回忆隋唐文化的辉煌原因,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促使宋元文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前代文化的继承性,培养学生联系的历史观。

【读史感悟】

四大发明这“四大传家宝”令我们中国人得意了一千多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也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但是,15世纪中叶时,一向落后的欧洲一跃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于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不得不令人长久深思:本来科技基础相当雄厚的中国,却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先前一直落后的欧洲,为何反而一跃成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古代中国的辉煌已成历史,而今,我国正走科教兴国之路。创新求发展,改革促繁荣。我们只有树立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探索创新,才能重振民族雄风,再创辉煌!

【教师寄语】::“愿同学们都能成为未来科教兴国的生力军!”全课结束。

6.《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篇六

学生对宋词和元曲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了解,前面已学习宋代的商业相关知识为本节都市繁华生活打下一定基础。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有较好的兴趣,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习自信。

教学重点:瓦子,宋代词人的作品风格,关汉卿和元曲

教学难点:从“瓦子”中分析城市商业繁荣的特点;元曲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提问启发、观察体验法、自主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课件与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提到宋朝文化,我们就会想到宋代文化的一张名片——宋词。有一位宋词爱好者研究出了“大数据时代的宋词高频词汇”,据说,只要掌握了这些词汇,你也能成为一位宋词高手。例如,用圆周率也可以作词(多媒体展示)。大致看来,还有点宋词的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同学们觉得有哪些问题吗?学生发言:缺乏情感、意境,不押韵等等。文学是源于生活的,所以我们来走进宋代都市生活,看看这些词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环境里?

二、讲授新课

(一)宋元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大都市

课件出示:开封、临安和大都城的平面图。老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都市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简介这三个城市的地位: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繁华的表现

出示材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结合材料说明:宋朝城市出现了哪一新兴阶级?帮学生得出结论:市民阶层的兴起。

设计一个历史想象题:假设你是一位去开封旅游的人,合理规划一下你的美好旅程。我要去开封最繁华的地方,去哪里呢?

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开封大相国寺及相关繁华图片,引起学生观察兴趣。

老师又提问:宋代最热闹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瓦子的定义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

老师再提问:我购物后想在瓦子看看表演,应该去哪里?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勾栏的定义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勾栏。

老师提问:你能用图形表示出瓦子和勾栏的关系吗?帮学生用简图来直观表现瓦子和勾栏的关系,加强印象,便于记忆。

接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来想象瓦子都可以进行哪些休闲活动,进一步深入体会都市繁华生活的景象。课件出示图片:说书、看傀儡戏、踢蹴鞠、斗茶、看戏曲,让学生观察提高学习兴趣,体会宋朝社会的万千气象。

最后提出:选择在哪些节日去都市逛会更热闹呢?自然而然地引入中国传统节日在都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出示春节、端午和元宵节三个节日的相关诗句和图片来让学生判断、连线,感受传统节日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二)宋词

出示图片《中国诗词大会》,讲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非凡魅力。唐诗、宋词和元曲,都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瑰宝。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宋词以及元曲,领略其无穷风采!

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与特点)老师补充强调词的`发展:词在唐代就产生了,但它经历了五代,在宋代得到发扬光大,达到了鼎盛时期。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宋词内容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宋词代表人物及写作特点:(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大致了解和鉴赏)教师概括出北宋、两宋之交和南宋各一位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突破难点:哪两人的词风较相近?体现什么特色?你是如何体会与理解的?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与感受,让学生体会各自的写作风格。

(三)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情况。(元曲的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艺术特点: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着重强调一下元杂剧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后为下面鉴赏做好铺垫。

2.课件出示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受时间所限,历史课上只介绍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人物——关汉卿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窦娥冤》。

其他三位留待课后学生有兴趣去了解探究即可。老师强调识记: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可以结合课本上的介绍来简单讲给学生即可,主要让学生体会关汉卿关心同情人民,不辞劳苦的创作精神,达到历史课的情感目标。

过渡:宋元时期不仅在文学方面取得辉煌成就,而且在史学的研究也取得同样惊人的成果。

(三)宋代史学

老师简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找出作者、朝代、内容与地位。学生已有对司马光有一定了解,只强调一下《资治通鉴》的体例和记述内容范围即可。

三、课堂小结:课件出示知识结构图,师生共同口述配合完成。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1.都市精灵的教案课件

2.课文《都市精灵》教学教案

3.都市精灵教案设计

4.近代的科学和文化教案

5.《都市精灵》语文教案

6.《都市精灵》语文教学教案

7.《都市精灵》公开课优秀教案

8.时期的造句

7.宋元时期书院的藏书活动研究 篇七

一、书院藏书的种类

《文献通考·经籍考一》曰:“古书自唐以后,甲乙丙丁,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宋元书院作为士子读书修学的地方,历来注重藏书并有一定要求,是按照当时国家书库藏书要求进行,主要是经史子集四类。曾从朱熹学习的学者曹彦约在《白鹿书院重建书阁记》 谈及白鹿洞书院的藏书:“凡经籍所载见诸简册,先儒之所归重者。手之所抄,家之所藏,市人之所摹勒,莫不求之……下至于诸子百家之说,编年传记之载,与夫微言党论,有益于身心,有利于世道者,积累而通彻之。”[2]189又北宋嵩阳书院藏书包括《大学》、 《论语》、《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易》、《春秋》等经史子集等书籍;江西白鹭洲书院先后收藏过 《十三经》、《五经旁训》、《苏氏诗说》、《大学衍义》、《汉书》、《魏武春秋》、《资治通鉴》、 《宋元史略纲目》、《道德经》、《列子》、《庄子》、《韩非子》、《淮南子》、 《三辅皇图》、《广舆记》、《陆宣公奏议》、《楞严经》等;宋代徽州札溪书院有明经阁“,经史子集之书藏焉”[3]311。西湖书院在南宋太学基础上创办,藏书丰富。书院收藏的雕刻书版片,凡经、史、子、集二十余万片,约3700余卷。计经部49种,约1100卷;史部35种,约1600卷;子部11种,近百卷;集部24种,约九900卷[4]178。可见,宋元书院为了满足师生教学和研究的需求,大多收藏经史子集类的书籍。宋元书院藏书的类别反映了书院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研究对象以人文伦理为主。书院是培养封建治术人才和研究儒学研究对象的教学、研究机构,它的藏书的类别与数量的扩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二、书院藏书来源

1.朝廷赐书。朝廷赐书给书院,北宋时期规模大而且次数最多。以白鹿洞为例,据《玉海》卷160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1),江州知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书院学徒数千人,请赐《九经》肄习,诏从其请,赐国子监刻本《九经》并“驿送至洞”;淳熙八年(1181),宋孝宗应朱熹请求,把高宗皇帝御书石经拓本一套及国子监印本 《九经注疏》和《论语》、《孟子》赐予白鹿洞书院[5]。岳麓书院在宋初两度得到皇帝赐书,第一次是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应潭州知州李允则之请,赐国子监诸经释文、义疏及《史记》、《玉篇》、《唐韵》 等书;第二次是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书院山长周式,将内府中秘书赐予岳麓书院,以示表彰。宋元时期朝廷赐书,显示了政府对书院的重视,但是受到赐书的书院整体上并不多,且多为当时著名的书院。但书院一经朝廷赐书,则身名高涨。

2.社会捐赠。宋元时期,书院是地方重要的教育教化机构,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不论是地方官员,还是地方士绅,都纷纷捐赠书籍给书院。这是书院藏书来源的主渠道。宋元时期地方官吏为关注民间教化,经常会主动捐赠书籍给书院。南宋淳祐五年(1245), 潮州知州陈圭到韩山书院讲学,捐钱买朱文公所著的书,充实书院书庄。周敦颐裔孙、潮州知州周梅叟创建元公书院,除聚徒教学外,“市书藏于书院,司书职之,又刊元公文全帙,以广其传”[6]2466。 南宋朱熹守南康,重修白鹿洞书院,对书院的藏书极为重视。他动用社会关系,曾发文江南东西各地衙门征求图书,在《与黄商伯书》中称:白鹿成,未有藏书,欲于两漕求江西诸郡文字,已有札子恳之。此前亦求之陆仓矣,度诸公必见许。然见已有数册,恐至重复。若已呈二丈,托并报陆仓,三司合力为之。已有者不别致,则易为力也。书办乞以公牒发来,当与收附,或刻之金石,以不久远计。 二公必乐为之也。旦夕遣人至金陵,亦当遍干诸使者也[7]1068。为了扩充书院藏书,朱熹等地方官吏求书若渴,考虑周详,不仅自向朋友处求赠,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写信给附近官员,求他们赠书。 朱熹的呼吁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在《洞学榜》中宣称:“承本路诸司及四方贤士大夫发到文籍收藏,应副学者看读。”[8]4999曾任平江路推官的许昌冯梦周,平日捐金以购买书籍,上自六经传注子史别集,下至稗官杂说“,为书凡若干万卷”,都赠予颍昌书院[9]535。家住成都的蒙古族官员达可致仕之后,致力于书院发展,重修草堂书院,李祁《草堂书院藏书铭》称赞:稽于版籍,询于文献。北燕南越, 西陕东吴。有刻则售,有本则书。仆输肩頳,车递牛汗。厥数惟何,廿有七万。载之以舟,入于蜀江。……藏之石室,以永厥美。南北东西, 水陆交集,过程艰辛,结果喜人,搜集书籍达27万卷;丰富了书院藏书,支持了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究[10]753。宋元时期,除了官员赠书外, 私人也出资以助书院购置书籍,支持书院文教、学术研究等事业发展。东阳龚氏父子热心教育,建南园书院,淳祐三年(1243),其父逝世后,其子进一步扩建“,书未备者网罗之,堂曰须成,聚书合三万余卷[11]”。私人赠书以朱熹赠书过程最有代表性,朱熹为刘子和作传, 其子以先人所藏《汉书》为谢[8]3851,朱熹送给书院;同时还从朋友曹建处得到捐赠的程颐《伊川与方道辅贴》,向氏处得到邵雍的《诫子孙文》及《天道》、《物理》二诗手本,蔡廷彦、吴唐卿处得到包拯的《包孝肃诗》等[8]4986,朱熹把这些书送到白鹿洞书院中收藏。

3.书院自置。宋元书院藏书除了朝廷赐书,社会捐赠外,书院自置也是重要途径,也是书院藏书的重要补充。书院自置的藏书主要有购买、抄写和刻书三类。书院的山长或洞主重视购买图书。 庆元二年(1196),象山书院创始人彭兴宗为了弥补其“书院缺少本保护需要之书,亦须进行手抄。绍定三年,袁甫任江东刑狱使,新建贵溪象山书院,摹其父所刊《象山先生集》旧本,以惠后学[14]224。也有书院自己著书,据胡宗懋《张宣公年谱》载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时,先后完成《南轩论语解》和《南轩孟子说》等著作,并以此作为岳麓书院的教材,其他著作藏在书院遗书阁。朱熹弟子辅广建传贻书院,所著《语孟学庸答问》、《四书纂疏》、《六经集解》、《诗童子问》、《通鉴集义》等全部归书院[15]268。自行刻书也是书院藏书的重要来源。宋代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为书院刻书提供了技术支持,许多经济基础好的书院都有刻书,称之为“院刻本”。史学家顾炎武称,“闻之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山长主之”。对宋元时期书院刻书曾大加赞赏,称其有三善——校雠精、经费足、易印行[16]464。学界对此考证颇多,宋元书院既有刻大部头的《汉书》、《文献通考》等,也有刻理学家的作品。开庆元年(1259),明道书院辑《程子》书成,山长周应合以月俸五千贯充刻梓费,共一百六十七版,藏于书阁[17]。还有刻医学书籍,南宋景定五年福安环溪书院刊刻《仁斋直指方论》 26卷、《小儿方论》5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医学真经》1卷等[18]74。元大德十一年(1307),梅溪书院刻有《校正千金翼方》30卷[18]97。宋元书院藏书的来源说明,书院的发展是多方力量办学的结果。一是朝廷热心为书院捐书,反映了最高统治者对书院这种办学形式的认可;地方官员和士绅踊跃捐赠书籍反映了地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反映了士人对书院在地方社会人文教化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而书院的自行购置、刻印图书则说明书院在办学经费方面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书院教师的著书则说明书院的研究成果可及时向教学转化,反映了书院的教学与研究的密切结合。

三、书院的书籍管理活动

1.编排藏书。宋元时期书院的藏书一般编排有序。南宋文学家杨亿在《题东佳书院》中有“生徒似东阁,书籍胜西斋”,“门庭双桂茂,编籍九流排”的诗句[19]66。可见书院有专人按序编排。元代对宋代书院书籍的编排有所继承和发展,慈溪杜洲书院藏书书目分书名、版数或册数两项内容,著录有《四书》、《六经》、《通鉴》、《史记》、 《韩文》、《柳文》、《黄氏日钞》、《慈湖文集》等8种书,共计180册。虽登载书数较少,著录内容亦嫌简单,但编排有序,四部之法隐然可见。《元西湖书院重整书目》分经史子集四部分,每部分都有具体的书目[20]。程文海《尊经阁铭并序》载,元大德年间,南阳书院修成后, 重修藏书阁。“汇经史子集为八架,架有壁而加扄鐍焉”[21]328。按照经史子集排列卷帙书籍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书院师生找书。

2.查验修补藏书。宋代书院藏书没有明确查验的记载,但元代有严格规定。元贞元年(1295)六月,朝廷曾令各路书院、儒学装备 《四书》、《九经》、《通鉴》等书之外,还要刊印院中书版,充实书藏: 各处学校见有书板,令教官检校,全者,整顿成帙,置库封锁,析类架阁,毋致失散,仍仰各印一部。及置买四书、九经、《通鉴》各一三年(1323)在官府支持下册长黄裳、教导胡师安、司书王通等重修, 并且“以书目编类揆议补其阙”[20]。至正十七年(1357),官府重建书库,江浙行中书平章政事张曾对书院书板主持重新厘补,工程巨大, 所重刻经史子集欠缺,以板计者7893块,共3,436,352字。所缮补损毁漫灭的书,1671板,共201162字,用树木930株,用粟1300多石,参与刻写的工人92名。余姚州判官宇文桂、山长沈裕、广德路学正马盛、绍兴路兰亭书院山长凌云翰、布衣张庸、斋长宋良、陈景贤都参与了校正。通过核实,有效地整理了书院藏书,查漏补缺,充实了书院藏书,保证了藏书的质量。

3.开放阅读。叶适《石洞书院记》中载,庆元四年(1198),郭钦止作书院于石洞之下,“礼名士主其学,徙家之藏书以实之,储洞之田为书院之食,而斥洞之山为书院之山,示郭氏不敢有也”[23]155。 东阳郭钦止把家里藏书捐给书院,是希望乡里之秀和子孙都来专研学问。宋元书院在开放阅读的同时,已开始了初步的登记、阅览活动,如河南颍昌书院的藏书,如果师生有欲借之者,则具姓名列书目而以时,谨其出纳[9]535。这样既确保了书籍开放性,又能明晰借书时间,保证借书者及时归还,维护书籍的完整。

总之,宋元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四部为主,官员和地方士绅都积极参与藏书建设,书院自身也购书抄书刻书,书院的图书日丰,个别书院藏书过万,四川的鹤山书院藏书达到十万册之多。书院在藏书管理中也逐步实现规范化,不仅编排有序,而且经常查验,重点是给师生开放阅读。宋代书院的藏书既是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重要特点。由于宋元书院具体的藏书活动的相关记载比较少,无法仔细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宋元书院各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比起明清时期书院的藏书活动管理,宋元书院藏书只是起步,各方面并不完善,其藏书活动不仅为后来藏书所继承,也为日后逐步完善奠定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摘要:藏书是书院的三大活动之一。宋元时期书院藏书主要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书院书籍主要来源于朝廷赐书、官府和私人捐赠以及书院的购买、抄写和自刻。宋元书院的书籍管理开始走向规范化,表现为书院已开始对书籍进行有序编排;设专门人员对藏书进行管理和定期审核;书籍开始重视开放阅读。

8.试论宋元礼制造像 篇八

中国造像通过祖先祭祀的方式渗透到生活或生产的各个领域是受到了“慎终追远”的文化观念的指导。宋代时候造像的重心放在了道教造像和佛教造像上,做出了使人有亲切感的包罗万象的景象,唐朝末期,密宗的造像开始出现,到了元代,大宗开始兴起,道教、佛教造像开始向着富有人间、富有人情、富有世俗发展,道教的造像发展到了顶峰。

宋代礼制造像

北宋时候的陵墓建造制度大多都是按照唐代风格,典章和文物也遵循着唐朝的制度。北宋陵墓的造像和唐朝时候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种类与数目。宋代的国力虽然赶不上唐朝,但是国外使臣登朝进贡的事情也不少。宋代的每个陵墓前也摆放了和唐朝陵墓前一样的国外使臣的造像。在唐陵前有20座文臣和武臣的造像,可是在宋代陵墓前只有8座。宋墓的前面被制作的石人有着仪卫的特性,体形高大威猛。宋代造像对服饰的雕刻趋于精致,开始重视写实。像这种刻画手法的细腻化,正映照出宋朝人民注重民俗,整个社會安定繁荣的生活状态。

在我国古墓俑的造像使用与发展当中有着转折点意义的是宋墓俑造像。由于纸制性明器的大量利用,不再注重数量和质量。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当中记载:“古代的明器,是神明之物。现在用纸代替,可以叫冥器,纸钱叫冥财……”。

这些史料的记载证明了纸质明器非常的流行。宋代得到快速发展的工艺是陶瓷工艺,比较多见的是瓷质性的俑。体现人们世俗生活的美丽的砖雕品也挺多。砖雕刻的俑像多表现出人们的生活景象,运用的是娴熟的技艺,进行精致的刻画。像孝子图这样的刻画人物的历史故事的造像也随处可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学思想在宋人现实生活的表现。

宋墓一般多采用雕刻的手法。比如1980年的时候,在四川省广元一带挖掘出的一对夫妻合葬的墓室,在两个墓室的左右两个墙壁上,前半部分雕刻的是护墓的武士,后半部分雕刻的是四组平常的生活景象。男性和女性的不一样的生活状态通过不一样的生活景象表现出来。在人物的神态刻画上表现一般,雕刻手法也很朴素,却有着浓浓的民间生活味道。

元代礼制造像

元朝墓前的石像很少见到,这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没有使用宋陵的制度,沿用的是蒙古族一直存在的潜埋的制度。在1979年修整耶律楚材的陵墓时,挖掘出了一尊2.5米高的石像。对衣纹的刻画简单凝练,雕刻的手法浑厚淳朴。从总体看这种情况不多见。陵墓的俑像现在还有利用的事情发生。大多数就是采用的灰陶烧制,人物形象表现生动。在墓室中砖刻了很多漂亮的作品。

山西省新绎县吴岑庄元墓门上的杂居砖雕,周围制作有框,上半部分制作的有红色的布幔,下面的部分还雕刻了七块雕像,中间有五个雕像,各雕了一个杂剧演员,都有20厘米的高度。从左边数第一个人,头戴黑色曲脚幞头,穿着红色的衬衫,戴着圆领的窄袖外衣,腰里装束腰带,穿着蓝色裤子,脚上穿着皂靴,两条腿并立,双脚构成八字形。浓浓的眉毛,双眼怒斥,两只手撩着衣服,打扮着像个武生。从左边数第二个,头上戴着黑色的曲脚幞头,里边露着红色的衬衫,戴着一个金黄色的外衣,腰里装束腰带,穿着紫色裤子,脚上穿着皂靴,脸的左边已经破损,右边画着脸谱,形状像个蝴蝶,两只手成行礼手势。从左边数第三个,头戴黑色的直角的曲脚型幞头,戴着圆领的袖子宽松的红袍,双手把持着笏。从左边数第四个,头戴黑色的曲脚型幞头,穿着斜领蓝色的衬衫,右手拿着像个扇子的东西,左手甩袖。左起第五个,头戴黑色的蓝脚幞头,穿着圆领的窄袖红色衬衫,花帕被系在了腰里,右手在胸前甩着袖子,左边的手里拿着团扇贴在肩膀上,脸上显得挺丰润,身体也很修长,这样的装扮可以推测是旦角。在砖雕的两侧还雕刻了一块乐伎,在每一块上有两个乐伎,他们手里拿着腰鼓和

拍板。

元代的葬礼讲究的是薄葬,有很少的随葬品。在北方的一些地带,陶俑的分布比较多,刻画的人物表现出的形象多是少数民族。虽然元朝时候对美术的制作工艺很发达,但是最常见的还是灰

陶俑。

在山东宁阳县挖掘出的现在放在省博物馆的元朝时候的瓷俑。一共有3尊,1坐2立。在济南的东郊祝甸挖掘出的另一尊是一个高31厘米的色目人陶俑,对人物的刻画细腻突出,人物形态神情生动,面部略显红色,右手里拿着木棒,左手已经破损。在西安湖广义园挖掘出来的元朝时候的男、女俑,是元代时候男女惯用的装束样式。因为元朝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平民们一律不能使用色彩鲜明的东西。受到制度的影响,染工特别注意在对褐色的研究上,为此,从银灰色到黝紫色出现了十多种不一样的褐色被研制出来,这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直到明代对服装色彩的要求一直受到了这种服装色彩的影响。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上一篇:大学学生干部的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在我眼中那模糊的身影六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