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工作反思

2024-09-12

匆匆教学工作反思(精选8篇)

1.匆匆教学工作反思 篇一

《匆匆》教学反思1

这一节课,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我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不足之处:

从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深入课改实践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应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做起,把课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匆匆》教学反思2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加强有效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通过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其次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朱自清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匆匆》教学反思3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时,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品悟语言的美是这节课中目标设计的重点,备课时我也设想了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排比句写几句话。可是在上课时,我太注意自已的设计了,总想按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在品读中几次提到课文是用了排比的手法,我却没有顺着学生的回答马上展开训练,让学生运用排比的方法再写几句话,写一写在自己的生活中日子还可以怎样匆匆?结果学生提了两次,我都没注意练习,到了最后学生品读完毕,我才提写的要求。 。在这一读说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引导学生比较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会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

2、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不应出自教师之手,这样便失去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能力的大好机会。

3、设计中虽是以读为主线,以读激情,以读导练,但在教学中读的还不够,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从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再如,拓展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再多练一会等。教师个人的激情还不够,个别问题的设计也有待推敲。

“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细节有很多,只有我们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才能真正向课堂要质量,只有我们将每个细节都巧妙安排,才能向课堂要效率,这将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读中对重点语段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的;

2、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利于学

生积极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

3、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十分合理,学生练习时间不

充分;

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够充分。

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与教学时间的设置于分配,给学生更多的读和练习时间,这样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的。

今天上了《匆匆》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品读第三自然段,在这段里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拟人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日子的匆匆而逝,品悟语言的美是这节课中目标设计的重点,备课时我也设想了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排比句写几句话。可是在上课时,我太注意自已的设计了,总想按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在品读中几次提到课文是用了排比的手法,我却没有顺着学生的回答马上展开训练,让学

生运用排比的方法再写几句话,写一写在自己的生活中日子还可以怎样匆匆?结果学生提了两次,我都没注意练习,到了最后学生品读完毕,我才提写的要求。

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主要的,老师的设计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紧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进行训练,尤其是知识点的训练,做到趁热打铁,这样在学生情绪的高涨点上进行训练,效果会比一味按老师的思路去逐步达到好得多。这节课如果我能抓住学生的回答马上让学生展开写的训练,他们对排比句的理解掌握可能会更好。而我没注意到这点,只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把这一知识点的训练放在最后,在学生学习情绪降温后再进行,效果就会打了折扣。看来,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是一个有待长期实践、摸索、提高的过程。

在教学第三个自然段的时候,我重点指导了仿写。课标指出“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语句训练。”我本着“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指导仿写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仿照课文说一句话,这样的训练比较简单,孩子们的发言都很踊跃。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于是我让孩子们仿写一个自然段,也用上排比的句式。虽然看上去这个任务也简单,但是,孩子们在完成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因为有的孩子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可以说是挖空心思,搜肠刮肚,而写的句子实在是太牵强;还有的部分孩子干脆套用别的同学的发言,没半点创意。虽然部分学生的仿写效果并不是太好,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有收获的,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新的尝试!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不但引导孩子们体会作者为自己过去的碌碌无为而后悔,更引导孩子们仔细朗读“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反复读,反复悟,让孩子们体会到作者并不是空有蹉跎,他也下定了决心,绝不会让自己白白走这一遭,从而作者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能留下这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匆匆》教学反思4

一、成功之处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1、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2、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二、不足之处

1、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

2、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改进措施

1、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而不是受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2、反思良久,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这样交流才会充分,才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匆匆》教学反思5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我教学中敬重又慎重。总不敢多讲也不能多讲,唯恐说多了亵渎散文的美。于是我就和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释题,什么是匆匆?时间过得很快是匆匆,日子过得飞快再也回不来了是匆匆。带着情感读题,作者是怎样写日子匆匆而过的?生找到句子进行有层次有滋有味地诵读,适时适当让学生说一说读中的感悟,再诵读,情感积淀在心中时,让学生写一写“------的时候,日子-------过去了”。展示交流中分明感受到学生体验日子匆匆了,难怪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理解了再诵读。在诵读中自然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自然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第一段语言表达上通过对比诵读知道日子一去不复返,有一种惋惜。第四段更是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为什么连说两个“痕迹”,不能平的,为什么白白走这一遭呢?诵读中进行感悟体验。

在这样经典散文面前,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诵读有一定的技巧,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诵读好是关键,用心灵来诵读,从而体会作者用心灵倾诉,诵读中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匆匆》教学反思6

3月20日,我到万州参加了“三峡教育论坛,平湖之春”小学语文研究教研活动,听了支玉恒老师的《匆匆》一课,受益匪浅。整个教学过程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美的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让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境界。

一、慈祥而又严肃的笑容

整堂课,支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时而慈祥,时而严肃。

1、出奇的课前介绍

全班同学起立,师生问好后,同学们准备坐下,支老师却说:同学们真可爱!有的同学顺这前面的问回答:老师真可爱!支老师笑了,在同学中走了一圈说:“我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用可爱吗?”这时的支老师精神矍铄,步履矫健,面容慈祥,学生立即改口:支老师,真精神!

支老师用他的肢体语言,不仅马上把听课的老师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

2、不是结尾的结尾

这节课上完了,支老师问:你们觉得支老师上得怎么样?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上得非常好!支老师脸色变得严肃:其实你们自己的老师教得比我更好,只是经常听,习惯了而已。所以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你们平时应该更认真地跟你们的老师学习。那么朴实的话语,那么真切的语言,寥寥数语,把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心贴得更紧了。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

在放录音朗读时,由于电脑的故障,耽搁了一两分钟,支老师没有让学生枯燥地等待,而是用他幽默的语言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好事多磨。潜移默化的教育多有效啊。

班上有一位相貌出众、声音悦耳、头脑灵活的班长,我敢肯定支老师从一开始上课,从喊“起立”、“坐下”那一刻起,就注意到了这位超群的学生。支老师给他冠名“赵忠祥”,再恰当不过了。也许,这位学生一生都会记得这位老师,记得支老师曾经给他的鼓励,并努力向赵忠祥这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近,并以此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

三、机智、巧妙的设计

1、追问

一位学生起来谈感受,说:面对时间,有两种人,一种是远远超过时间的人,一种是被时间远远抛在后面的人。支老师问:那你属于哪种人?学生答:我是正努力追赶时间的人。多么及时的追问,多么恰当的回答,全场三千多名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2、仿写

教《匆匆》这课,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搜集大量的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在课上朗读一遍。支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学生仿写名人名言,实在写不出的,也可抄别人的,但要写上别人的姓名。这种教学不落俗套,独树一帜,令人叫绝。

有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要说“听一堂好课,胜教十年书”。

《匆匆》教学反思7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时间匆匆而逝。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鼓励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珍惜时间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体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然后畅谈学文的体会。学生明白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努力做事。

《匆匆》教学反思8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俎代疱,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匆匆》一课时候,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了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而反观自己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上,我更是用一下几个环节来上好这篇散文的:

1、能较好地创设环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候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的时候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flas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种,很容易入情入境。

2、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

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和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里匆匆地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么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捡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3、拓展拿了读书的领域。学习语文,是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拓展学生的读书深、广度深,我拓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4、反复诵读,积淀情感。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会,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当然,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对个别的句子理解得不透彻等。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完善的。

《匆匆》教学反思9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悟情,悟理,悟文”。

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品味。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课前让大家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加深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3、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写: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如:

1、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

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

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

4、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上得有些急促,没有把首尾呼应的句子点出来。

《匆匆》教学反思10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组织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小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组,交流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人人发言,互相补充,可以是谈对课文的认识,可以是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懂的问题,互相切磋。在大组交流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进行有机的组织、点拨。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处理,教师不必强调一致,只要他读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处理。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时间”中的他们指谁,我先让同学自己思考,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这个他们是虚指,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人的寿命,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时间,那到底指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这里的他们是代指时光老人所给予的一个人的寿限,但一个人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彼此都无法知晓,朱自清也一样,所以他在这里用上“他们”一词。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受到情感熏陶,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匆匆》教学反思11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再者,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

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匆匆》教学反思12

朱自清是我自小崇拜的作家,他的散文,我至今能背诵好几篇。《匆匆》是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文章手法细腻,用诗一般的语言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文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所以,我把这一课教学重点定位于朗读背诵,感悟时光匆匆,加倍珍惜时间上。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结合生活实际研读拓展:

文中还有许多经典语句,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时的学生已经面临毕业升学,六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还有半年大家就要分别了。想到这里,每一位同学都很激动。回顾过去的的点滴,同学们展开联想,写出了这样一些句子,“打球的时候,日子从操场上过去;游戏的时候,日子从笑声中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我禁不住动容,与学生一起深情吟咏,直到成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匆匆》教学反思8

近日,教研组组织上网听了二七区外国语小学张方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收获颇多,受到了不少启发。

老师《匆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设计都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张方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读中感,感中悟,悟中思,最后再有感而发,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引入孩子的情感中,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并有感而发,畅谈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实现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孩子们活了,积极主动地思考、发言,挖掘出了作者的几乎所有情感,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甚至受到了孩子们的启发。

再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张方老师没有花哨的台词,没有华丽的课件,只有简明扼要的引导与启示。刚上课时,老师几句简单的话语拉近了她和学生的距离,为新课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探究氛围。

接下来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朗读、说出你读到的感悟、四人小组写出你们的“时间散文”等等,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最后,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张老师很自然的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让你的好朋友点评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大家推选出朗读最棒的男一号和女一号”、“看他读得多认真啊,他完全融进了文字里”、“请给我一次我朗的机会,若是觉得我读得还好就给我掌声鼓励”等等。这些评价不止局限于师对生,同时有生对生,生对师,而这些形式多样的评价的作用也不止局限于被评价者个体,它对全班同学都有启示作用,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反思与进步。

总之,张方老师的这节课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细细品味完成的。在这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如此“活”!

《匆匆》教学反思13

在茫茫然中,我尝试静下心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就《匆匆》一课制定了初步设想:细化指导过程,把握特色,进行读写迁移。

认真研读着课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二、三小节上。旨在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追寻“匆匆”的脚步中,感知时间“匆匆”。怎样学习作者将看不见的时间用有形的事物细致描写的方法?以往,我会通过引读的方式进行,自由畅谈之后,揣摩作者流露的心绪,进行感情朗读。遇到写自己匆匆而逝的时间时,学生茫茫然。有必要在这里给孩子一个指导,提醒他们放慢脚步,潜下心来找寻语言的表达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日子来去匆匆的?”读中圈画,发现时间是在“洗衣、吃饭……”的生活小事中悄然逝去,是那样的轻快灵活。品析词语,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味“跨、飞、溜、闪”增强的表达效果。再联系生活,联系自身进行仿写练习,学生更得心应手了。细节处的精彩,有时需要老师的点拨,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欣赏作者文笔的细腻灵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情感的浸润。难点在细致的指导过程中得以突破。

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作者的自责、无奈、不甘心在一个个问号中流露。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蕴涵着深深思索的散文,怎是一个“读”了得?读在其中,思在其中,悟在其中,不失为学习散文的好方法。“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紧扣“痕迹”,补充资料,走进作者,受到人生的启迪!

《匆匆》教学反思14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通过出示老师小时候到现在的一些照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了时间脚步匆匆,一去不复返,非常的宝贵。

教学本课,我主要以读为主线。以读激情:通过品读、配乐朗读,感受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激发学生珍惜时间;以读导练:用“在……的时候,……从……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些环节,都完成得比较好。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式迁移到了写作。

我认为做得不够好的是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教学时我以“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的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让课堂更加完美。

《匆匆》教学反思15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老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随课件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天真无邪的笑容中透着几分顽皮。 这是我青年时的照片,青春正如花般绽放着。 慢慢地我步入了中年,这是我与学生在毕业典礼后的合影。看着学生长大了,我开心地笑了,不过此时已有几丝鱼尾纹悄悄地爬上了我的眼角。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那时当我再回首来看这些老照片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是啊!当皱纹悄悄爬上我的额头、眼角,当时间用无情的刻刀在我脸上写下岁月的沧桑时,我多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我的青春岁月、花样年华啊!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今天便跟大家一起去品味其中的滋味。

6、板书课题。谁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题)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他轻灵、细腻、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课件出示读书建议: 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划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再就你的体会与同桌交流。 (生自读交流,师巡视辅导)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到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4、是啊,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这个精灵的脚步。 写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读中品味一下吧。请大家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 (生自练读,师巡视辅导)

5、乐于交流,善于交流,让我们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大家喜欢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好吗?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指名读后评读)

6、读得这么美的句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愿意听吗?如果你觉得我哪个地方读的好,别忘了也夸夸我,可以吗?(师范读) 这么多的同学在夸我呢!说说为什么夸我! 这么有感情的朗读,那么你听出了什么感情?听了心理有着怎样的想法?

7、同学们还想读吗?那么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吧。(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四、审视自己,反思过去

1、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吗?

2、点生仿照着说句子。

3、评:你夸他什么?

五、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遍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夸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解答吗?(师读课文生试答)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让我们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对读,好吗?咱们一起读“过去的日子……”这一句,然后你们问,我来答,迅速看一看,弄清哪些句子该你读,准备好了吗? 生问读,师答 延伸朗读: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着一遭吗? 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4、多么动听的声音,多么响亮的回答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六、品读 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去读吧。

1、生自由读文。

2、点生读,如果喜欢哪些句子,就大胆地来展示吧!

七、作业超市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钟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这是最近的一次听课笔记。一篇如诗的文章,一堂如诗的课。教师把学生带进了朱自清轻灵的世界中,和他一起去感受时间。

2.匆匆教学工作反思 篇二

师:同学们, 很高兴见到你们, 在上课前, 我先教你们背一首小诗, 小诗有三节, 每节有四句, 我一次说一节, 说完就请你们来背诵, 你们敢接受这个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勇气的挑战吗?

生:敢!

师:我先来说第一节:“早晨是上眼睑 (肢体语言辅助, 示意“睑”为眼皮) , 晚上是下眼睑, 两眼一眨, 就是一天。”谁想来背诵?

(一生背诵)

师:正确!你不仅有勇气, 还很聪明!谁再来背?

生:“早晨是上眼睑, 晚上是下眼睑, 两眼一闭, 就是一天。” (众笑)

师:不是“一闭”, 而是“一眨”, 眼睛闭上没关系, 只要还能再睁开就好!请你再背一次。

(生再背)

师:第二节:“正月是左脚板, 腊月是右脚板, 两脚一跨…… (学生接:就是一年) ”谁能背?

(一生背诵)

师:真不错!现在我来说第三节:“人生如此短暂, 人人都是利箭 (做射箭动作) , 在追求的箭靶上, 你射中了几环?”

(一生背诵)

师:这么难背的一节你都能一次背对,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谁来说说这首小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师: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

生:时间过得很快,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师:说得对!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小诗, 记不住的同学可以看屏幕。 (多媒体出示整首诗)

(生齐背诵)

【评析:在与学生沟通的这个环节中, 赵老师充分展示了其幽默的语言风貌、机敏的教育智慧与高超的沟通技巧。更可贵的是他把互动交流的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为下一步教学做好了情感渲染和内容铺垫。】

二、奇思巧引, 连珠妙语解题

师:这首小诗的名字叫做什么?

生:人生。

师:那“人生”的名字叫做什么?

(生茫然)

师:人生的名字叫做遥远, 遥远的名字叫做等待, 等待的名字叫做岁月, 岁月的名字叫做———匆匆。 (板书:匆匆)

【评析:交流环节与课堂教学无缝融合。】

师:这个字读什么? (板书:勿)

生:勿。

师:这个字读什么? (板书:匆)

生:匆。

师:这两个字的字形就差这么一点, 同学们写“匆”字时, 请勿匆忙, 这一长点要贯穿两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 (齐) 匆匆。

师:春去秋来, 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 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 岁月是匆匆的。

三、限时速记, 了解作者背景

师:这次又是哪位作家以“匆匆”为题写了这篇文章呢?

生:朱自清。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作家 (多媒体出示朱自清的简介) , 我只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 请你们仔细阅读, 快速记忆。 (学生在钟表滴答滴答的倒计时背景中快速记忆)

师:时间到!30秒匆匆而过。谁来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内容?

生1:朱自清原名朱自华。

生:他的散文语言简练。

生3:他的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评析:倒计时的设计使学生沉浸于紧张的氛围中, 初步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片刻不停“匆匆”的特质, 紧迫感油然而生。“匆匆”二字的深意也自然而然地由书面走进了现实。】

四、初读全文, 按需识写字词

师:同学们记得又快又准!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不容易读顺或者是不好理解需要提醒大家一下?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涔”和“潸”都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旁。

师:那说明“涔”和“潸”都和什么有关?

生:和水有关。

师:那“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意思就是———

生:头上的汗水和眼里的泪水一起向下流的样子。

师:整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我禁不住头上的汗和眼里的泪一起流了下来。

师:很好!还有哪句不好读?

生:“太阳他有脚啊, 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师:什么叫“挪移”?

生:移动。

师:那么我们能说马路上飞驰的汽车在挪移吗?

生:不能。

师:“挪移”在这里的意思是——

生:慢慢地移动。

师:说对了!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挪”字, 怎样才能把它写得正确、美观呢?可以在方格中先试写两个。 (生写字)

师:请同学们注意书写姿势, 要做到头正、背直、脚平。

师:说说你写“挪”字时注意了什么?是怎样写美观的?

生:写这个字的时候上下不平齐, 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同样宽。

师:观察得很仔细, 请同学们按照他说的方法再写两个。 (生写字)

师:还有哪句不好读需要提醒大家?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师:“蒸”就是———

生:蒸发。

师:“融”就是———

生:融化。

师:“蒸融”就是———

生:蒸发融化。

师:什么被蒸发融化了?

生:过去的日子, 像轻烟一样被蒸发融化了。

师:对!同学们再看这个“蒸”字, 你们先在方格里试写一下。想一想, 写的时候应该格外注意哪一笔呢?

生:应该注意“四点底”上面的那个短横, 不要落下。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在方格里再写两个“蒸”字, 同时还要注意“草字头”与“四点底”要写得同样宽。

(生写字)

【评析:从怎样把难句子读顺的指导到对生字新词的释疑, 再到对写字的训练, 学生完全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高效学习。】

五、了解文体, 明确品悟方法

师:同学们, 我们学会了生字新词, 又读通了句子, 现在回想一下课文, 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究竟在写什么“匆匆”?

生:时间的流逝是匆匆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吗?

生:散文。

师:散文, 顾名思义, 就是一种形式松散, 但所表达的主旨却不散的文体, 这也是散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叫“形散而神不散”!

师:面对这样一篇写于90年前的抒情散文, 你们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

生:可以仔细读,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可以一边品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边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板书:品情悟理)

师:请同学们看“品读助手” (出示“品读助手”) , 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生: (读) 1.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 仔细读一读。2.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3.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用朗读展示。

师:这里的“什么”, 既可以是你品味出的情感、感悟出的道理, 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你可以把这些发现简单地写在课文旁边, 也可以概括成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给大家5分钟时间, 要求真读、真想、真思考, 不装样子。

(生读课文, 一生板书:惋惜悲伤无奈时间一去不复返珍惜时光)

(师小结板书, 略)

【评析:“品读助手”与板书的运用, 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梳理课文的脉络、习得写作的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感悟写法, 省时高效巧背

师:其他同学也有收获吗?

生:有!

师:那大家分享一下吧。我们尊重作者的写作顺序, 谁先和大家交流一下第1自然段?

生:“燕子去了……一去不复返呢?”燕子、杨柳、桃花都可以再次轮回, 只有时间不能。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这一点。

师:你的感悟真深刻, 排比句式的确强调了这种对比。在能够再次轮回的事物中, 作者先写了……又写了……再写了…… (屏幕出示关键词) 你能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段优美的语言背下来吗?

(生根据屏幕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

师:为什么你能如此迅速地背出这一自然段呢?

生:因为记住了这个排比句式。

师:看来, 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背诵, 大家学会这种背诵方法了吗?

生:学会了!

【评析: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不只关注到了这一点, 更从关注过程、教给方法、培养语感入手, 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对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七、品词析句, 融情入境朗读

师:正所谓“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那么接下来, 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的呢?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第2自然段?

生:“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是一个比喻句, 表达出了作者因为留不住时间而感到非常伤心。

师:这句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生:把“日子”比喻成了“一滴水”。

师:那么又是多少日子和什么样的一滴水呢?

生:“八千多日子”和“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 (多媒体出示针尖上的一滴水) 这就是针尖上的一滴水, 你觉得这八千多日子留得住吗?

生:留不住!

师:如果这滴水滴在这样波涛汹涌的大海里, 还能听见声, 看见影吗? (播放一滴水滴到大海里的视频)

生:不能!

师:这个比喻形象、恰当吗?

生:形象、恰当。

(师范读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评析:总长不超过30秒的两段视频的恰当运用, 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八、连句成诗, 凸显语言运用

师:“去的尽管去了……怎样地匆匆呢?”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第3自然段?

生:“洗手的时候……双眼前过去”让我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 时间都会匆匆地划过。

师:这样的事也发生在你们身上吗?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句话吗?也可以根据这些提示来说话。 (出示下图)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连成完整的一句话。我们来作一首小诗!

生:写字的时候, 日子从笔尖上过去, 岁月是匆匆的。

玩耍的时候, 日子从嬉笑中过去, 回音是匆匆的。

奋斗的时候, 日子从汗水中过去, 成长是匆匆的。

阅读的时候, 日子从思考中过去, 时间是匆匆的。

师:写诗难吗?

生:不难!

师:只要我们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就能学好语文, 这也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重点!

【评析:运用课文的句式“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______过去, ______是匆匆的”, 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说一段完整优美的话, 再把学生自创的句子连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一种不拘一格的教育智慧。】

九、止于追问, 亲历时光匆匆

师:课文学到这里, 我们不禁会想, 面对时间的匆匆流逝, 我们能做的, 难道只是匆匆吗?只是徘徊吗?面对作者在第4、5两个自然段中一连提出的7个问题, 我们又应该怎样作答呢?这些, 只能留待我们下节课去继续探寻答案了。因为, 时光如流水啊!

师: (多媒体出示以瀑布为背景的巨大的钟表画面) 请同学们看着我的表一分钟!在公元2012年11月14日下午5点前的一分钟, 我曾和你们在一起, 因为你们, 我会记得这一分钟, 从这一刻起, 咱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 你改变不了, 因为它已经完成了, 因为时光就是这样的———匆匆!

【评析:屏幕上倾泻的瀑布伴着一分一秒从不停歇的时钟再次诠释了“时光如流水”的真意。意境之美, 妙不可言。】

【总评】

综观赵昭老师的这节课, 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更在高年级识字教学、多媒体课件运用及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突破了思维定式, 为进一步实践创新打开了思路。

1援设计巧妙, 突出实效。

(1) 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本节课赵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串联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巧妙。从课前以教背诵主题为“珍惜时间”的小诗《人生》自然过渡到新课;从以学生为主体的初读课文, 到顺学而导、寻难而教, 充分体现高年级识字特点的教学;从突出学生自学感悟的“品情”“悟理”, 到当堂背诵、感情朗读和综合运用, 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真是匠心独运, 省时高效。

(2) 教学意境深邃幽远。《匆匆》作为抒情散文的典范, 其语言的优美, 寓意的深远, 都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体悟的。赵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了解了这种文体的特点, 而且还创设情境, 让学生真切感受时光的流逝, 明白了惜时如金的必要。

(3) 教学方法合理高效。本节课赵老师灵活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初读课文时的以学定教, 字词教学中的讲练结合, 精读课文里的自学批注, 品情悟理后学生的自主板书等, 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2援风格鲜明, 文韵飞扬。

3.《匆匆》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三

生:不紧张。

师:但是老师紧张,你们谁能说几句鼓励我的话?

生:老师你别怕,我们一定能表现好。

生:老师你不用紧张,我们相信您一定能讲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是你们这些不一样的话让我鼓起了勇气来讲这样一篇不一样的课文(音乐)。等待的名字叫做遥远,遥远的名字叫做飞翔,飞翔的名字叫做岁月,岁月的名字叫做一天一天;一天的名字叫做一年,今年的名字叫做明年,明年的名字叫做一生,一生的名字叫做匆匆(板书课题)。

点评:教师与学生的这段课前对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除自身的紧张情绪,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就在学生鼓励的话语之后,教师顺势用“不一样的话”引出这样一篇“不一样的课文”。如此精美的语言,如此无缝的引入。为课堂奠定了唯美的基调。

师:这个名字美吗?

生:美!

师:更美的还在后面呢!听……(放录音范读课文。)

师:课文在最开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我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好吗?(板书。)

师:要想弄懂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后面的课文,“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同学们,单凭这一句话,你觉得作者在这一自然段要写的是什么?是时间怎样去的还是时间怎样来的?还是其它的什么?

生:是写时间来去的中间。

师:你见过时间吗?

生:没见过。

师:你摸着过时间吗?

生:我没摸着过。

师:那这样—个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让你们写他流逝的过程,你会写吗?

生:不会写。

师:但是有人会写,作者朱自清就写出来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看课文,找出作者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句子。

点评:此处的设计,教师使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经验有机结合在了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一直在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切身的、多维度地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过分强调灌输和外塑,就是因为我们把儿童的内心当成了一块“白板”。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又开始从叹息里闪过了。”

师:读得不错,只是最后的部分,听着不像“闪过”,更像是“走过”。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又开始从叹息里闪过了。”

师:有进步了,这次是“跑过”,还能再快点儿吗?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又开始从叹息里闪过了。”

点评:这个“闪”字,是本段中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点睛之笔,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刻的理解,又怎么会有深情的朗读?此处,教师对“闪”字的朗读指导可谓十分传神,用“走”与“跑”来评价和对比,精妙致极!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感叹,不禁要想想我们自己。同学们,你们在操场上做游戏的时候想过那是在玩耍中比赛吗?

生:没有。

师:你们在考场里答试卷的时候想过那是在挑战着未来吗?

生:没有。

师:但是作者想过。那么朱自清作为一个生活在那么黑暗年代的进步青年,他的日子又是怎么过的呢?请同学们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我知道朱自清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作家,我觉得他这样说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和不满。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所以说散文是一个作家心灵的映照,只有写散文才是最直接的写自己!现在请同学们再看看这一自然段,除了这句话之外,其它句子后面都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问号。

师!有几处?

生:6处。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连6个问句,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很平静的吗?

生:不是,他很激动!

师:现在就让我们都来当一次朱自清,都来体会一下作者的心境,我们来一起读这一自然段。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什么叫“一遭”?(生沉默。)

师:每一个发现都出忽意料,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每一个微笑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头一遭!你说“一遭”当什么讲?

生:一回!

点评:教师此处的点拨。不管是课前的巧妙预设,还是临场的随机生成,都精准高效地解决了学生的难题,不是“告诉”,只有“启发”。点拨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下这句话好吗?

生:“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这篇课文的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没有。

师:这篇课文的哪句话不是回答这个问题?

生:都是回答。

师:其实作者是把这个答案溶入到了字里行间,溶入到了课文的每一个角落,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今天老师就教你们一个回答问题很特殊的方法:其实有些时候,问题的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板书。)

师:两句相同的话,一句是问题,一句是答案,你们想读哪句?

师:“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从上课到现在已经39分钟了,也就是说我已经做了你们39分钟的老师了,我有些累了,相信你们也是,那么在剩下的这一分钟我们来做朋友吧!(投影。)

师:在公元2006年6月26日上午11点前的一分钟,我曾和你们在一起,因为你们我会记得这一分钟,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完成了,因为时光就是这样的匆匆!

师:下课!

点评:结尾的巧妙设计与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使用,把整节课推到了高潮!屏幕上倾泻的瀑布伴着一分一秒从不停歇的时钟再次诠释了“时光如流水”的真意。而教师的结语也恰好在这一分钟内与整节课同步华丽的收场,只剩听课者呆呆地坐在当场不能忘情。意境之美,前所未见!

编辑/黄耀强

4.匆匆教学反思 篇四

复兴大树小学xxx

《匆匆》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感叹时间流逝的散文。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段;4.学习文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学生仿写小练笔。预定的教学流程是:(1)谈话引入课题;(2)作者简介;(3)出示学习目标;(4)检查预习情况;

(5)然后是自主学习课文,小组交流汇报,全班汇报;(6)介绍学生平常一天里时间支配情况小知识;(7)汇报课前收集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8)想想,写写;(9)拓展训练;(10)作业,总结。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是比较流畅的。既有课内知识的学习,也有课外知识的延伸,还有小练笔练习。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来教语文,而不是仅仅教教材。在教学中,体现了 “双主共学”。在教学第5环节时,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最后,让学生分小组来汇报交流。同时,允许其他小组的同学做补充说明。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站在幕后只是作少许的点播,尽可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拓展了课文的题材——把课文部分语句以诗行的形式呈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尤其是要求学生把要求背诵的第三自然段改写成是诗行的形式,既具有趣味性,更具有挑战性。

美中不足的是感情朗读不够。而且,要是把诗行改写放在课堂上,结合情感朗读,效果会更好。还有,课件的制作有点繁琐,无形中给教学造成了羁绊。所以,课件应该尽量简化,让教师的思路更简洁而清晰,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不至于被课件束缚。

5.匆匆教学反思 篇五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而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而且文中有许多短句适合朗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实践,我感觉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能较好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齐背《长歌行》和《明日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继而引出本文《匆匆》。

二、精心选用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语言都很美,本文亦是如此,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使用与文本一致的语言。例如“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的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三、拓展读书领域,让学生认识学海无涯。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为拓展学生的读书领域,课上介绍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乐课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课后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有关事件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受时间的珍贵。

四、反复朗读,积淀感悟。

《匆匆》一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作者的无奈,作者的伤感,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和体会,在交流和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让学生进行仿写。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虽有闪光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文章主题的挖掘不够深刻。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情况下应分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结构的完整,只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导致有些地方该深入理解的只是几句话带过,例如文中“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这句话,“赤裸裸的来”和“赤裸裸的回”本该让学生深入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只是让几个学生简单的说了自己的理解。再比如作者写作意图,不仅是为自己虚度时光而感叹,惋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一点也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深入体会。

6.《匆匆》课后教学反思 篇六

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在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

一、以读激情

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

二、以读导练

“你在……的时候,……从……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成功的是:

1、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进行对话。

2、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3、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中,特别是在学生说完“我能做……”后,我又说出了对学生的希望,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还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4、本课学完后,学生在课间时还回味着,交流着:跳绳时,日子从脚下跳过……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在读中有了很深的感悟。

7.匆匆教学工作反思 篇七

师:电视里有这样一部雪糕广告:一个人满头热汗, 突然发现一只雪糕, 抓过来咬了一口, 立刻浑身挂霜, 脑袋结冰, 一张嘴, 直冒凉气。这个广告只有十秒钟, 没说一句话, 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能理解这个广告的意思吗?

生:说明这种雪糕特别凉爽!

师:吃一口就变成北极冰人!在大热天里, 看过这个广告的人, 谁不想买一只这个品牌雪糕凉快凉快呢?大家试想一下, 如果这个广告不这样拍, 而是让一个人手举一只雪糕, 高喊:“某某雪糕, 好味道, 好凉爽!”连喊一百遍, 人们能爱吃这个雪糕吗?一定不爱吃!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喊的是空话, 一点也不能让人感觉到好味道、好凉爽。

师:聪明的电视广告, 没说一句话, 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让观众口水飞流三千尺;笨拙的电视广告, 说了一大堆话, 也只是“两岸猿声啼不住”, 观众根本不动心。一篇优秀的文章, 就应该像聪明的电视广告一样, 把要表达的意思隐藏在生动的形象中。这正是我们学习语文始终追求的境界, 用个词儿概括, 叫做“意象”。“意”是指立意, “象”是指形象。谁能够用生动的形象表现深刻的立意, 谁就是作文高手;谁能够透过生动的形象理解深刻的立意, 谁就是阅读高手。

走近大师

师:历史上的每一位思想大师、文化大师, 都是语言大师。《圣经》记载, 耶酥向老百姓宣传自己的思想的时候, 他说:“一颗麦粒如果不把自己埋进土地, 它就只是一颗麦粒;如果它落进了土地, 它就会变成无数颗麦粒。”你们能听懂这句话的含义吗?

生:让大家明白无私奉献该有多么伟大。

师:听耶稣讲话的都是些农民, 如果他把话讲得太高深了, 他们听不懂。耶稣很聪明, 他用农民最熟悉的麦粒作比喻, 生动形象, 农民一听就懂。画家达·芬奇也借用麦子讲过一个道理, 他说:“空心的麦穗高傲地举头向天, 而充实的麦穗则低头向着大地, 向着他们的母亲。”

生:告诉人们谦虚是美德。

师:他们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多么生动啊, 你说他们是不是语言大师呢?生动的语言, 是每一个优秀人物必备的本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匆匆》, 就是一篇“意在象中, 象中有意”的代表作。 (朗读片段) “……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 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哦, 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竟然变得如此生动, 好像它就在我们的手边、脚边跑来跑去。真佩服朱先生的脑袋, 能想出这么奇妙的话语, 让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模样。你们发现朱自清先生把时间比作什么了吗?

生: (纷纷回答) 比作风!比作水!……

师:从水盆里过去, 从饭碗里过去, 从遮挽的手边过去, 这种感觉既像风又像水。这使我想起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感叹时光飞逝, 就说过:“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春秋时期,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劝说各国国君讲文明、懂礼貌, 别老动刀动枪、打打杀杀的。可是, 没有一个国君接受他的劝说, 各国还是照打不误。这样过了14年, 孔子的头发都白了。银白的发丝好像在告诉孔子:“白忙了, 白忙了。”有一天, 孔子经过一条大河, 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 无论白天黑夜, 不停地流逝, 大发感慨:“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 无论白天黑夜, 不停地流逝。”这句话的寓意是, 时间似流水, 一去不回头, 我们要倍加珍惜。虽然相隔两千五百年, 但是, 朱自清先生与孔子的灵感是相通的。下面, 我们来欣赏几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人生天地之间, 若白驹过隙, 忽然而已。 (庄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 现在像箭一样飞逝, 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时间最不偏私, 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 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

师: (逐一分析后, 总结) 这些名言, 没有一句不是意象生动的。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语文的魅力。

妙笔生花

师:大家见识了大师的语言, 佩服大师的语言, 却不能在大师面前屈服, 而要站在大师的肩头, 超越大师。也许我们还无法实现超越, 但是, 我们要有超越的梦想。现在, 你们就是语言大师, 请大家创作一句名言, 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 别忘了“意在象中”。

(10分钟后, 朗读点评。)

生1:时间是海滩上的贝壳, 当你伸手想去拾起它的时候, 它却被一个大浪卷走了。

师:好!时间就是这样无情, 当你想去珍惜它的时候, 它已经消失。所以, 我们千万不要等到大浪卷来时, 才想到拾起它。

生2:时间是多变的云朵, 你一不留神, 就再也找不到它了。

师:云朵是最变幻莫测的了, 时间也是如此, 你的比喻真准确!

生3:时间是原子弹, 只要飞出去, 就再也抓不住了。谁拥有了它, 就拥有了征服世界的力量。

师:时间的威力真大呀!虽然这句“名言”有点夸张, 但是仔细琢磨, 很有道理。谁掌握了时间, 谁就掌握了世界。你们真是了不起, 在你们的笔下, 时间变成了贝壳、云朵, 甚至变成了原子弹, 角度各异, 想象独特, 真是后生可畏呀!如果朱自清先生读到你们的“名言”, 一定会竖起大拇指的!今天的作业是把自己创作的名言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一张纸上, 贴在自己的书桌前或者床头, 每天用自己的话鞭策自己, 也时刻提醒自己, 深刻的“意”要隐藏在聪明的“象”中。

备课笔记

老师, 您到底是谁

读书时, 读到一句绝妙的比喻或拟人, 常常令我如醍醐灌顶, 豁然开朗。英国散文作家查尔斯·兰姆在描写他的书迷朋友的时候, 写道:“他站在那些古老的书架之间, 跟一本书差不多。我真想把他塞进一个皮制的封套, 放到书架上去。他肚子里的学问, 足够编一大部希腊文词典了。”日本童话作家宫泽贤治在描写一位出色的樵夫的时候, 写道:“无论多么高大的树木, 到了他手里, 都会像哄小娃娃睡觉一样乖乖地躺倒。”

掩卷微笑的同时, 我联想到那些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名句。我是一名教师, 就说说赞扬咱们教师的话吧, 最著名的莫过于这三句:“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是蜡烛, 点燃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平时引用的时候, 没太走脑子, 今天把这些溢美之辞与那些充满灵性的句子一比, 突然触动了我的慧根, 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工程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素养, 做事一丝不苟, 他们手里握着量尺, 耳朵上别着铅笔, 精心地绘制图纸。他们不能容忍产品与图纸有丝毫出入, 一百个产品一个样儿, 成千上万个产品也都一个样儿, 哪个顽固的家伙胆敢标新立异, 他就是工程师眼里的废品。如果老师培养学生也这么“一丝不苟”, 那他培养的就不是人类, 而是在生产工厂里的产品:他们的程序是相同的, 他们的零件是通用的, 他们的语调是一致的, 严格说来, 他们已经不是人类了, 而是机器人。有一幅漫画画了这样的内容:走进校园之前, 学生的脑袋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菱形的;走出校园之后, 学生的脑袋全都变成正方形的了。难道这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成果吗?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吗?园丁拎着大喷壶, 给小花小草浇水施肥, 让它们茁壮成长, 确实很像老师在用知识的甘露哺育祖国的花朵。但是, 大家别忘了, 园丁的手里经常握着长长的大剪刀, 哪根枝条旁逸斜出, 不合园丁的心意了, 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咔嚓”一下, 让它跟伙伴们统一形象。越是辛勤的园丁, “咔嚓”之声越是不绝于耳。园丁想不到被修枝剪叶者的痛苦, 他反而觉得这些花草树木应该对他感恩戴德。然而, 园圃里的树木, 有几棵长成了合抱之木, 有几棵伸出了参天巨干?倒是深山老林里无人问津的树木生长得豪气万丈, 直戳云天, 无论是曾经怎样饱经风霜、见多识广的人物走进原始森林, 都会被大自然的力量震惊。如果哪个辛勤的园丁还想踮着脚对它们来一顿“咔嚓咔嚓”, 那真是蚍蜉撼树, 不自量力了。望着园圃里剃着寸头, 五短身材, 笔直站立的树木, 我不禁一阵心寒, 难道这就是辛勤园丁的杰作吗?

老师是蜡烛吗?这句源自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比喻, 最令我不寒而栗。“燃烧了自己”, 无论是出于何种心理, 何种目的, 燃烧自己的时候, 肯定是万分惨烈的。蜡烛在痛苦地燃烧, 泪水在无奈地流淌, 围坐在它周围的学生的确被照亮了, 但是他们的心灵却仿佛走进了黑暗的死胡同, 因为他们的眼前正在上映一部恐怖影片。我觉得, 这句名言最合乎情理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老师是蜡烛, 点燃了自己, 吓毁了学生。”照亮别人的方法有千万种, 为什么非要在孩子们面前“自焚”呢?难道教学的压力无法承受了吗?难道内心的委屈无处倾诉了吗?难道新时期的课程要求无力完成了吗?如果老师是正月十五的花灯, 一定会更漂亮;如果老师是商业街的霓虹灯, 一定会更迷人。但是, 许多老师没有力量抽身烛台, 那摇曳的微光, 不是把学生的脸照得光亮了, 而是照得更加苍白了, 难道这就是蜡烛的作用吗?

8.丁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首富 篇八

2000年6月,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15.5美元。以此价格计算,丁磊的身价应当在2.7亿美元左右,被媒体热捧为“中国网络首富”的丁磊有点飘飘然,在网易上市的那天还特意去买了块劳力士手表以示庆祝。

由于网易的价值被盲目高估,挂牌首日便跌破发行价,收盘于12.125美元。丁磊的身价瞬间缩水5857万美元。媒体纷纷以“网易流血上市”为题大肆渲染。

5天后,“血流如注”的丁磊在网易三周年见面会上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描述自己的心情,表示自己不会因为股市的波动而大悲大喜,“网络首富的称号,只是创业过程中的副产品”。

丁磊并没有因为网易的上市而过上一天的好日子,相反,因为上市,他显得越来越狼狈不堪。2001年初跌破2美元,至6月份因为“收入误报事件”跌破1美元,最低探至0.53美元,此时,丁磊的身价已急剧缩水30倍至900多万美元。

丁磊再也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有传言说,丁磊曾在一次酒后大声说:“纳斯达克是一条鸡肋。”无论纳斯达克是否真是条鸡肋,丁磊都不能再坐以待毙。

丁磊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把网易卖掉。面对翻云覆雨的资本市场,丁磊显得无所适从。在与新浪的并购谈判中,价格低至2000万美元。但是面对持续下跌的股价,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也正因如此,中国少了一位小富即安的有钱人,却多了一位双料首富。

2002年1月2日,网易在停牌将近4个月后宣布,网易上诉成功“纳斯达克对网易的美国存托股停牌的决定”,并恢复在纳斯达克的交易。

同年第二季度,网易公布了第一份取得净利润的季度报表,宣布盈利4600美元。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利润,从2002年4月,使网易开始领涨纳斯达克。一年后,网易的股价已升至70.27美元的历史高点,比64美分的历史低点足足攀升了108倍。在2003年中国富豪榜的排行榜上,他一跃成为国内的首富,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靠做互联网做成首富的人。

丁磊位及首富,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在股权结构上的保守态度。始终保持着绝对控股地位,让丁磊在公司的管理上有了更多话语权。丁磊的财富之路简洁而清淅,他的成功完全仰仗于这个时代。

转折点

丁磊的财富人生更像是坐过山车。还是2003年,在获得首富的头衔仅仅几个星期,丁磊的财富就缩水3.4亿美元,他的命运与网络泡沫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网易股价的狂跌主要集中在10月29日,股价一日下跌23.09%,从每股65.85美元跌至每股50.64美元。而其他中国概念股股票也在同一天纷纷下跌,如搜狐下跌2.69%,新浪下跌4.75%。

造成网易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其第三季度财报发布,短信增长未达预期,收入增长相比上个季度也大幅下跌21%所致,由于美国投资者无法了解短信基本面情况,因而对短信业务前景担忧。

迄今已经过去了6年的丁磊,再也不曾重新登上首富的宝座。

年表

1971年,生于宁波奉化。

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在宁波市电信局任工程师。

1995年,来到广州,加盟刚刚成立的广州Sybase。

1996年,当上了广州一家ISP的总经理技术助理。在这家ISP,他架设了Chinanet上第一个“火鸟”BBS,结识了很多网友。

1997年,创办网易,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双语电子邮件系统。

1998年,www.163.net开放使用,反应强烈,注册用户数以每天2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增,用户达到35万;CNNIC投票评选十佳中文网站,网易喜获第一。

2000年,辞去首席执行官,出任网易公司联合首席技术执行官;同年,网易股票在纳斯达克挂牌,开盘当日跌破15.50美元的发行价。

2001年,担任首席架构设计师,专注于公司远景战略的设计与规划;后又担任代理首席执行官和代理首席营运官。

2002年,网易宣布因未能呈报年度报表而收到纳斯达克计划予以停牌的通知。

2003年,网易成功上诉,撤销了纳斯达克对网易的美国存托股的停牌决定;10月14日,网易股价雄踞70美元的历史最高位,丁磊凭借着58.5%控股大股东,财富身家高达91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新首富。

2005年,丁磊重任网易CEO。

2006年,网易执行拆股计划(一股变四股),拆股前最高价达到每股96美元。

2009年,丁磊在广东省“两会”上透露,网易将投资创办生猪养殖场,同时还计划创办一个养猪网,将有关生猪养殖的信息及养猪过程在网上全程公开。

特质

当年丁磊带着“七分理想,三分生意”的激情创办了网易,却在资本与赢利的双重压力下被市场逐渐打磨成了一名“三分理想,七分生意”的企业家,但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却并未在资本运作中迷失。

从2000年开始,网易便一直坚持着“以中国智慧,网聚天下大同”的理念,而这种中国智慧也正是丁磊灵魂深处的一种传统文化气息。而丁磊也把这种中国智慧带进了网易。从《大话西游》到《梦幻西游》又《天下贰》再到《大话外传》,每一款游戏无一不透出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每款游戏的大卖都是玩家对这种传统文化气息的认同。

比起财富,丁磊更热爱生活,“财富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当初我投身互联网是因为自己非常热爱这个行业,并且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对于我而言,生活永远大于工作”。

而丁磊与金庸的忘年之交更是被传为佳话,他们曾一起喝黄酒,品大闸蟹,谈笑江湖。出于对金庸的景仰以及自己对于文学的嗜好,丁磊把自己和一些人的作品合订在一起,名曰“我的射雕时代”,笑称自己也过了一把文学青年的瘾。

丁磊也有着锋芒毕露的时候。2003年,网易在靠网络游戏咸鱼翻身之后,金山软件的CEO雷军请丁磊坐镇金山的力作《剑侠情缘?网络版》,没想到丁磊对《仙剑奇缘》是一百个看不上。结果,两人也从“交流”到最后变成了“辩论”,丁磊最后和雷军订下了一个赌约:“给你两年时间你都过不了5万人,如果到2004年底能过5万人,我给你10万美元。”但让丁磊没想到的是,《剑侠情缘》公测五天内在线人数就已经超过了五万。丁磊赔了钱,却并不后悔,到了最后反倒成了金山网游的忠实粉丝。

声誉

上一篇:教师,你的名字叫奉献下一篇:五年级新学期开学竞选班干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