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派的名词解释

2024-10-03

现代诗派的名词解释(5篇)

1.韩孟诗派的名词解释 篇一

诗歌发展到中唐贞元、元和年间,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李白、杜甫的盛唐之音回荡于诗坛上空,他们的辉煌成就是后人面临着极盛难继的局面。因此,有作为的诗人都努力创新。白居易一度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又随着诗人晚年政治的消沉而迅速即偃旗息鼓;大历时期肤浅、平滑的诗风,应着那恹恹官气,悄然扇起,弥漫于诗坛。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韵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而韩孟诗派就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2]

遭时多难,贫病交迫,一生坎坷,有志难伸,这是韩孟诗派成员共同的身世与遭遇。韩愈自幼失去双亲,跟随兄嫂迁徙南北;兄死之后,曾四试于礼部、三黜于吏部;为官之后,又屡遭贬黜,韩愈的一生,是在坎坷、郁郁寡欢之中度过的。孟郊家道赤贫,长年羁旅在外;三试于礼部之后,也曾有过“春风得意”的喜悦,但的道德溧阳尉,也仅得其半俸;接踵而来,唯有饥寒困愁、贫老病死而已。李贺自幼丧父,家道中衰,又因名字犯忌讳而不得举进士,三年奉礼郎的微官更使他失望。最后只得在贫病煎熬、悲哀中度过了短短的二十七年。贾岛早岁为贫僧,后漂泊流离,辗转于朋友之间;“累举,不中第”四十四岁时,竟以“举场十恶”之名而被黜;直到晚年,才先后获普州司仓参军的微职。他一生也饱尝了世态炎凉与饥寒贫困。卢仝一生不曾为官,早年隐居,后四处漂泊,常为贫病饥寒所困。共同的身世与遭遇,使他们同病相怜、互致慰籍这也正是韩孟诗派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现代简约风格的名词解释 篇二

★ 现代家居形态的八大装修风格

★ 设计公司章程注意事项

★ 卧室背景墙的风格应该怎么设计?

★ 经典简约的语句

★ 朋友圈简约说说

★ 简约吊灯评语

★ 高中有关简约议论文

★ 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 风格,我让谁满意?交互设计

3.边塞诗派 篇三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作者: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 从风一夜满关山。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作者: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过碛

作者:岑参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注:王七即王之涣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一

作者: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军行

作者: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陇西行

作者:陈陶

4.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篇四

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5、现代诗派:继象征诗派、后期新月派后,在20世纪30年代诗坛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的新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废名、林庚等,因主要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上发表诗作,故而得名,诗歌创作追求“纯诗”写作和新诗的现代性,强调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情绪的“朦胧美”,是西方象征派和古典诗歌美学主张的产物。

6、国防戏剧:“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戏剧,国防戏剧在内容上强调反帝抗日追求民族解放,艺术性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重视戏剧的宣传功效,推动了现代广场戏剧的发展,代表剧作有洪深执笔的《咸鱼主义》《走私》,于伶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田汉的《回春之曲》等。

7、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8、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大会还通过其它17项提案。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演讲,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期的经验教训,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份指导性文献。“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共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也由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9、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它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共同组成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倡导民族“救亡”的主题,促进民族性格的新生,积极推动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结束后终刊。

10、孤岛文学: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的上海租界内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郑振铎、阿英、师陀、唐弢、何灵、李健吾等作家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进步文学刊物,有利地鼓舞了抗日意志。

11、中国新诗派:抗战时期大学校园学生中形成的诗歌流派,年青诗人对人生价值与生活苦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了解西方现代派,体会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诗歌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追求诗歌的“现代化”和“知性与感性的融合”,带有综合特征。

12、九叶诗派:这些诗人1948年集结到上海刊物《中国新诗》周围,显示出新诗潮的实力,包括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5.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篇五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占领各重要据点,并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次日,通过 《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纷纷胜利,全国各地 相继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先后宣读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提纲明确指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过渡”的方针和策略。列宁还着重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好形式。“提纲”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21时45分,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发出攻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第一炮,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1923年起改为练习舰。1948年移交列宁格勒纳希莫夫海军学校,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停泊在列宁格勒市内的涅瓦河畔。

土地法令: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关于土地问题的立法文件。由列宁起草,1917年11月8日,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它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规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没收地主、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和平法令:苏维埃政府第一个对外政策的纲领性文件。由列宁起草,1917年11月8日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上通过。《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为“反人类的滔天罪行”,呼吁一切交战国政府立即进行和平谈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条约;主张废除秘密外交;宣布废除俄国临时政府在1917年2—10月所批准的全部条约。

苏俄国内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与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武装所进行的战争。1918年初,英、法、美、日等协约国的干涉军,先后进犯苏维埃国家,侵占大片土地,并扶植傀儡政权,发动武装叛乱:在南方有克拉斯诺夫和邓尼金的叛乱;在中部和东部有高尔察克反革命政权和与之相勾结的捷克军团叛乱;在西北方有尤登尼奇的叛乱。当时四分之三的领土陷入敌人之手,苏维埃处在四面包围之中。苏维埃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组织红军,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勇斗争,先后粉碎了捷克军团的叛乱和白匪对察里津的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1919年初到1920年底,协约国又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到1922年底,持续3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以苏俄的胜利宣告结束。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是十月革命的继续,它为苏俄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了条件。

布列斯特和约: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为了集中力量巩固苏维埃政权,就必须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于是采取妥协政策,于1918年3月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和约。和约使苏俄丧失了大量土地,向德国缴付巨额赔款,却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后来击溃白卫军与帝国主义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年11月13日,即协约国对德停战协定签字后两天,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立即宣布废除这个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布列斯特和约签字后,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这引起了协约国的仇恨,他们和苏俄国内的叛乱力量勾结在一起,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苏维埃政府号召人民奔赴前线,并宣布全国为军营,把全部工作转移到战时轨道上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1921年初结束。其主要内容是:在工业方面,实行企业全盘国有化,管理集中化,劳动军事化,采取普遍的劳动义务制;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把全部余粮卖给国家;在分配方面,按照阶级原则,对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实行统一的较为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在交换方面。基本上取消了市场和商品的自由交换,在市场之外,由政府通过专门机构组织城乡商品直接交换,货币失去了等价物的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年代特定条件下,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政策,它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生于伏尔加河畔辛比尔斯克。父为省国民教育视察员,哥哥为谋刺沙皇事败被杀。1887年中学毕业后,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流放一年回喀山后,开始研究《资本论》等马、恩著作,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889年移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组织了当地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893年迁到彼得堡,在小组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著文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思想和建党的任务。1895年统一彼得堡所有马克思主义小组,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年12月被捕,在狱中坚持领导协会的工作。在流放西伯利亚期间,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彻底批判了民粹派理论。1900年12月,在德国创办《火星报》,把马克思主义小组团结起来,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建党做了准备。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具有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党纲,并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1905年4月,领导召开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起草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领导了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7年再度出国,在任第二国际执行局俄国工党代表期间,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瑞士,著文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面目,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经过对帝国主义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所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全面阐述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些甚至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随后制定武装起义的计划,亲自指挥十月革命,胜利后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巩固革命政权、组织经济建设而在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制订了把经济落后的俄国变成先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和纲领。1919年3月主持召开第三国际成立大会,直接领导了共产国际的活动。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由于1918年遇刺受伤,加之长期工作劳累,健康状况恶化,1923年春移居莫斯科近郊疗养,病中对苏维埃政权建立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全面论述了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农业的技术改造、发展教育、改善国家机关等任务。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

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为一方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6、28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主要内容: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支付巨额赔款;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限制德国军备,并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美国代表虽在和约上签字,但因同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国会未予批准。1921、8美国单独同德国签订了一项内容几乎相同的条约。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但和约规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当时的中国政府在人民压力下未敢签字。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在帝国主义矛盾与牺牲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订立的,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联盟约》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它的目的是“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但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行再分割的工具。国联成立后就为英法所操纵,美国虽为倡议国,但因其野心不能在国联得到实现,所以拒绝参加,仅在国联之外施加影响。国联对日、德、意侵略政策纵容包庇,最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联也随之瓦解,至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华盛顿会议:“一战”后,因巴黎和会没有完全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分赃问题,以美国为首为解决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霸问题,于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参加者有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九国。会上先后签订了三个条约:一是1921年12月美、英、法、日签订的《四国条约》,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的“权益”,并废除早在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使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取得妥协。二是1922年2月6日由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

1、75:

1、75,提高了美国的地位,削弱了英日的力量。三是在同一天签订的《关于中国事件应适应于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确定了帝国主义大国在中国的所谓“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使中国变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对象。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得最大好处的是美国,它的海军实力得以提高到与英国相同的比例。会议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一步扩张准备了条件。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接着1919—1920年间英法美日等国又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对奥地利的《圣日尔曼条约》、对匈牙利的《脱利亚农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殖民地的再分割体系,即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帝国主义为解决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争霸问题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于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起来了。这个体系的目的是维持和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镇压各国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但体系不仅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日趋尖锐。“二战”前夕体系全部瓦解。

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1919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面临总崩溃局面,国内革命运动空前高涨。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八万水兵举行武装起义,宣告了十一月革命的开始。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在斯巴达克同盟号召下举行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但社会民主党右派头目艾伯特、谢尔曼和中派分子联合组成了“人民全权代表苏维埃政府”,把斯巴达克同盟排斥在政府之外,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了从组织上同机会主义决裂,更好地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斯巴达克同盟于1918、12、30成立了德国共产党,提出了“以革命暴力对付反革命暴力”的任务,并领导柏林工人于1919、1举行武装起义,由于社会民主党中派头目考茨基的妥协和叛卖,革命被镇压,德共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等均被杀害。4月成立的巴伐尼亚苏维埃共和国也被艾伯特政府血腥镇压,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但这次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教育了德国工人阶级,推动了欧洲革命运动。

卡尔·李卜克内西: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早年参加社会主义运动,为1907年社会主义青年组织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1912年当选为国会议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不顾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的决定,在国会内以一票的少数反对政府的战争预算。1916年1月1日与其他左派领袖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同年因组织反帝国主义战争的游行示威,被判处苦役。释放后,积极领导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并从事建立德国共产党工作。1919年1月15日与卢森堡等一同被害。

魏玛共和国:1919年建立的德意志共和国。因采用《魏玛宪法》,故名。是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专政的国家。最初由社会民主党右翼执政,1925年后政权逐渐落入军国主义分子手中。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魏玛宪法》实际上被废弃,共和国结束。

魏玛宪法:即《德意志共和国宪法》。因在德国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而得名。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利用社会民主党右翼镇压了1918年的工人、士兵后所制定,1919年8月颁布。全文共181条,分联邦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两部分。它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并在形式上规定了一些公民的民主权利,如国民有提出和表决法案、复决法律的权利,有表决罢免总统的权利等。但同时又规定总统在认为国家“被扰乱或危害”时,有权停止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这就为统治阶级随时镇压劳动人民、剥夺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制造根据,并为后来的法西斯专政开辟了道路。但它毕竟规定了德国为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国,这是历史的进步。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该宪法实际上已被废弃。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无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于1919年3月21日成立。政府设在布达佩斯。参加政府的有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它建立了工农红军,实行企业、银行和土地国有化,并采取一系列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措施。但也犯了一些错误,如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无原则合并,没收地主土地没有分给农民,没有坚决镇压反革命等。同年8月1日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武装镇压下被颠覆。

法西斯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出现的恐怖和独裁的政党。原名来自拉丁文“束棒”——古代罗马官吏出巡时所执的权力标志棒,故也译“棒喝党”。党员着黑衫,故又叫“黑衫党”。前身是1919年墨索里尼组织的武装“战斗团”。1921年正式成立国家法西斯党,代表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一贯从事暗杀、破坏等恐怖活动。1922年党魁墨索里尼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攫取政权后,宣布其他政党为非法,建立独裁统治。宣传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竭力推行侵略政策。1937年7月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在侵略战争失败后瓦解。

墨索里尼(1883—1945):意大利的独裁者,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之一。早年为新闻记者,社会民主党成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为骨干,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内镇压民主运动和其他党派,对外侵略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和占领阿尔巴尼亚。1937年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追随法西斯德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3年7月,由于军事失利和国内人民反法西斯运动的高涨,墨索里尼的独裁政权垮台。墨索里尼被囚,9月被德国伞兵劫走,又在意大利北部充当德占区傀儡政权头子。1945年被意大利游击队捕获处决。

保加利亚九月起义:1923年9月保加利亚人民的反法西斯起义。1923年常可夫建立独裁统治后,9月23日,保加利亚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起义。起义波及全国,并在弗拉特扎、拉兹洛戈等地夺取了政权。9月底起义被镇压,约两万人惨遭杀害。

季米特洛夫(1882—1949):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1946—1949),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印刷工人出身。1902年加入工人社会民主党。次年该党分裂,参加“紧密派”社会民主党。1909年当选党中央委员。1919年“紧密派”改组为保加利亚共产党后,继续担任党的领导工作。1923年领导九月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1923年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时被捕,在莱比锡审判中揭露法西斯罪行,后被释放。1934年到苏联。1935—1943年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1942年领导保加利亚祖国阵线,组织反法西斯战争,发动1944年九月起义。1945年11月返保。解放后任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7月2日病逝于莫斯科。

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陷于破产,列宁为团结各国的革命左派、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十月革命的胜利、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各国共产党的建立,为共产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9年3月在列宁的领导下,于莫斯科召开的有30个国家的工人政党代表参加的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宣告共产国际成立。共产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总部设在莫斯科,凡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共有57个。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原有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致同意,共产国际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

罗拉特法:1919年英国殖民政府为镇压印度民族运动所制定的法令,由英国法官罗拉特为首的委员会制定而得名。规定总督享用镇压之权,殖民当局随时可宣布戒严;不经起诉可逮捕、搜查和监视任何一个印度人;不审讯就可判刑;警察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等。罗拉特发的施行,激起了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殖民者屠杀印度人民的事件。1919年4月13日发生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故名。当地二万印度人民为抗议罗拉特法案,在咖莲华拉广场集会,遭驻军惨杀。死379人,伤1200余人。惨案发生后封锁消息四月之久。

摩普拉起义:1921年印度马拉巴尔伊斯兰教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因马拉巴尔西海岸伊斯兰教徒别称摩普拉,故名。在哈吉·库纳麦德的领导下进行武装起义。后英国殖民者煽动宗教纠纷,起义遭失败,数千人被屠杀,万余人被判苦役。

西门调查团:英国政府为破坏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而派遣的“调查团”。由西门等下院议员八人组成。1927年和1928年曾以“调查政府改革工作”为名,两次去印度。1930年提出报告书,成为后来英印伦敦圆桌会议讨论的内容。曾受到印度人民的激烈反对。

米鲁特审判:1929—1932年英国殖民政府为打击印度工人运动而阴谋制造的案件。1929年3月以“受共产党操纵”为罪名,逮捕全印工会领袖31人,送米鲁特城受审。1931年1月,分别判以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他们的逮捕和审讯,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甘地—欧文协定:也叫德里协定。1931年3月5日甘地与英国驻印度总督欧文在德里所签订的协定。欧文接受印度国民大会党一部分要求,如停止镇压,废除一切有关戒严的法令,释放政治犯等。甘地同意中止非暴力抵抗运动,参加伦敦圆桌谈判。

甘地(1869—1948):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著名领袖,政治家,在印度有“圣雄”之称。出生在官僚家庭,曾留学英国。毕业后在南非工作期间,在印度侨民中开展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荷殖民者的种族歧视。1915年回国,成为国大党领袖。他以“不合作”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又以“非暴力”限制工农群众,这就是甘地主义的基本内容。甘地曾几次领导大规模的反英的不合作运动。在运动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手工织布,抵制洋布;自煮食盐,反对食盐专卖;要求降低地税,废除种姓制度,解放妇女,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等。当群众运动超出“非暴力”范围时,甘地持谴责态度,以至对帝国主义妥协。1948年甘地被印度极右分子刺死。

尼赫鲁(1889—1964):印度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袖,出身于婆罗门贵族家庭,早年在英国学法律。1912年归国,任阿哈拉巴德高等法院律师。1918年起任国大党全国委员会委员。1920年起参加甘地领导的历次反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承认工农建立自己的阶级组织来捍卫自己经济利益的权利,但认为这些组织应当完全服从国大党。1925年任国大党总书记,1929、1936、1937、1946年屡任国大党主席。1947年8月印度独立后任内阁总理,一度奉行和平中立政策,但又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挑起跟巴勒斯坦的武装冲突。1959年掀起反华浪潮,1962年挑起中印边界武装冲突。1964年逝世。

凯末尔革命:凯末尔(1881—1938)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了土耳其大部分属地,土耳其苏丹政府成了英、法等国的傀儡政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9年开始,土耳其工农群众积极展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苏丹反动统治的游击战争,各地资产阶级的反帝组织“护权协会”也统一为以基马尔为主席的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4月,基马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会议,建立了国民政府,自任临时总统兼国民军总司令,继续领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土耳其苏丹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军和苏丹反动军队,苏丹被废黜。1923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基马尔当选为总统,并签订《洛桑条约》,取得列强对土耳其独立的承认。基马尔执政期间,曾进行一些改革,实行政教分离,提高妇女地位,但阻挠土地改革,使工人农民仍然处在无权地位。

凯末尔(1881—1938):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23—1938)。木商家庭出身,受过高等军事教育。曾参加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高级军官。1919—1922年领导民族商业资产阶级上层革命(参见“凯末尔革命”),打败英、希武装干涉者。1920年任大国民会议主席。1923年创立人民共和党。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为总统。执政期间,对内实行行政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局部改革,采用罗马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开始工业计划,对外取得列强承认武装黑海海峡的权利(1936年),维持苏土友好关系。

洛桑条约:全称《协约和参战个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会议上签定。一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七个协约国(英、法、意、日、希、罗、南),另一方是战败的土耳其。洛桑会议是在英国、希腊干涉土耳其的“希土战争”失败后,为了解决中东问题而召开的。土耳其同七国订立了这个和约,以代替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同土耳其旧政府签订的跟《凡尔赛条约》同一体系的《色佛尔和约》。条约规定:土耳其在小亚细亚本土内保持统一;政治上废除帝国主义在土耳其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经济上取消赔款,实行海关自主;军事上协约国从伊斯坦布尔撤军。在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国际共管”问题上,土耳其作了让步。但该条约是被压迫民族与压迫民族在平等条件下签订的,它埋葬了1920年的色佛尔条约,基本上维护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帝国主义被迫承认了土耳其的民族独立,从而在凡尔赛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朝鲜三·一人民起义:1919年3月1日,朝鲜人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举行的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当天,汉城学生与群众在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书》,会后举行了达30万人的示威游行,游行群众并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激励的搏斗。接着,全国各地218个府、郡中有203个发生了示威与武装暴动,参加斗争的群众达200万以上。直到年底,日本帝国主义才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从此朝鲜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期。

安沛起义:越南国民党领导的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起义。1930年2月9日夜,安沛越籍军人首先发动,次日被法军镇压。富寿(2月10日)、海阳和太平(2月15日)等地农民相继响应,也被镇压。它标志者越南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义安—河静苏维埃运动:越南人民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运动。1930年5月,印度支那共产党义安省委领导工人和农民在边水举行游行示威,反对法越反动派的压迫和剥削。运动迅速扩大到义安、河静两省,并在南坛、清章、兴源、英山、宜禄等县相继建立工农苏维埃,把公田公地分给贫苦农民,实行减租和其他民主改革。1931年在法越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

胡志民(1890—1969):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1946—1969)。越南劳动党的创始人。幼名阮必成,曾改名阮爱国。生于义安省南莲乡。早年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24年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年在广州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领导建立越南共产党(后改名印度支那共产党)。1941年发起建立“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当选为主席,领导越南人民反对法国殖民者和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任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当选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产党将越南的党组织改为越南劳动党,当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会主席(1951—1969)。1945—1954年领导越南人民进行了九年的抗法救国战争;六十年代又领导越南人民进行了抗美救国战争。他是越南人民的领袖,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

华夫脱党:一译国民党,埃及资产阶级政党。1918年以扎格鲁尔为首的代表团赴伦敦,要求埃及完全独立,遭拒绝。次年创立该党,领导1919—1922年的反英独立运动,迫使英国于1922年2月承认埃及独立。1923年制定宪法,1924年该党第一次组阁。嗣后该党多次执政,但多奉行改良主义和对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1952年七月革命后与“自由军官组织”对抗,被禁止活动。

埃及一九一九至一九二一年反英运动:1919年3月,埃及民族主义者扎格鲁尔等遭到英国殖民者逮捕,激起埃及人民起义。英国被迫释放被捕人员,并派来米尔纳调查团。1920年,米尔纳与扎格鲁尔达成协议,但英政府拒绝接受,扎格鲁尔等又被捕。1921年12月埃及人民再次起义。英国被迫于1922年2月发表宣言,承认埃及独立,但继续保留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的驻军权和其他特权。

1936年英埃协定:1936年8月英国与埃及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有效期20年。依约,英国在形式上终止对埃及的军事占领,但仍在苏伊士运河区驻军一万人(发生战争时,人数还可以增加),保持亚历山大港海军基地,限期不超过八年;如遇战事,埃及须对英国提供港口、飞机场、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该约恢复对苏丹的英埃“共管”制度。1951年10月埃及宣布废除此项条约,遭英国拒绝。1954年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英国宣布终止该约。

卡德纳斯(1895—1970):墨西哥总统。任内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进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实行了1917年宪法有关出版、结社和集会自由的条款;解散了法西斯组织“赤衫党”,宣布共产党为合法政党;承认工人罢工权利和八小时工作日;建立农民武装组织——民兵队,继续进行土地改革;把英美垄断资产阶级所有的铁路收归国有,又将17家英美石油公司收归国有。但他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要求,也未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因此他没有把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进行到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国防部长(1942—1945),后又任墨西哥军队总司令。1970年病故。

桑地诺(1893—1934):尼加拉瓜民族民主运动的领袖。早年在墨西哥等国当机械师,1926年回国,立即投入国内反对依附美国的保守党迪亚斯政权的斗争。当时,国内立宪派的军队正与迪亚斯政权作战,并即将取得胜利。美国为了支持迪亚斯,借口保护侨民派兵登陆,于是桑地诺奋起抗击美军,人民纷纷参加他领导的解放战争。桑地诺成为经验丰富的游击队领袖,被誉为“自由人的将军”,名声传遍拉丁美洲。192年占领美国资本家在拉斯塞哥维亚斯拥有的金矿,开始了为时七年之久的解放事业。1933年接受停战建议,自由党人萨卡沙就任总统,美军被迫撤出尼加拉瓜。但由索摩查指挥的国民警卫队仍然经常向桑地诺的战士挑衅,为此桑地诺于1934年2月产量日应萨卡沙之邀赴马那瓜会晤,后在归途中不幸中了索摩查的埋伏,被杀害。

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其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除粮食税外,剩余粮食全归农民所有,并可自由买卖;允许私人贸易自由和开设小企业,还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和本国的资本家,让他们在政府监督下经营生产。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小生产者的作用,利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提高生产力;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1879-12-21—1953-3-5):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父亲是皮鞋匠,母亲是农奴的女儿。中学时代就开始参加革命,1898年加入社会民主党组织,并成为重要成员,同时努力钻研马、恩的著作,拥护列宁在《火星报》上提出的革命主张。1901年创办格鲁吉亚文《斗争报》,贯彻列宁关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建立了南高加索列宁火星派即布尔什维克的组织。1903年当选为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委员会委员。1904年底领导了巴库石油工人总罢工。1905年12月和列宁第一次见面。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会议上缺席当选为中央委员,分工负责俄国中央局的工作。1912年春创办《真理报》。1917年5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担任党领导起义的总部负责人,协助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胜利后,任苏维埃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任全国军事委员会委员。1922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列宁逝世后,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继承列宁主义事业,同托洛茨基等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与苏联共产党其他领导人一起维护和实行了列宁关于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路线,使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取代巨大胜利。1941年5月—1953年3月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反对纳粹德国的卫国战争,使苏联成为打败法西斯的主力。斯大林一生也犯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但功大于过,为苏联和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反殖民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3月5日病逝。

托洛茨基(1879—1940):苏联托洛茨基集团首领。中学时就参加政治运动,俄国社会民主党早期党员。1898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亚四年。1902年底在伦敦参加列宁创办的《火星报》编辑部。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支持马尔托夫在党的组织建设问题上的观点,反对列宁的主张。1905年革命时担任过彼得堡苏维埃主席。1908—1912年在维也纳主编《真理报》。1912年组织八月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和列宁。1917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担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1918年担任最高军事会议主席和外交人民委员等。十月革命前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问题上反对列宁的路线。列宁逝世后,同季洛维也夫、加米涅夫联合,对抗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国家的领导。1927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逐出苏联。1938年9月在巴黎正式成立“第四国际”,全名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第三国际相抗衡。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杀而死。喀琅斯塔得叛乱:1921年2月28日,在列宁格勒附近的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叛乱的基本队伍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极为不满的新入伍的青年农民。社会民主党人在叛乱中起了重要作用。叛乱者推翻了当地苏维埃政权,成立“临时革命委员会”,要求立即取消征粮队,由农民支配全部土地,自由雇工和从事手工业生产。在说服无效后,图哈切夫斯激率领6万红军前往镇压,3月18日叛乱被平定,喀琅斯塔得叛乱是苏俄面临政治危机的信号,它深刻反映了农民和部分工人不是自觉而是本能的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情绪。

沙赫特案件:1928年5月18日至7月5日苏联法庭审理顿巴斯沙赫特矿区反革命组织的案件。该组织主要由旧专家和企业主组成。1922—1923年建立。1925年开始在“巴黎总部”(由逃亡国外的俄国反革命分子组成)领导下进行活动,并同外国间谍组织取得联系。他们进行爆炸矿井、焚烧电站等破坏活动,并利用职权,故意使工人生活状况恶化,借以煽动工人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法院分别判处49名暗害分子以徒刑。

道威斯计划:1924、8协约国在伦敦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故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展开争夺欧洲霸权的激烈斗争。法国力图削弱德国,称雄欧陆;美、英则希望德国经济复苏,保持法、德冲突,以便控制欧洲。1923、1法国和比利时占领鲁尔所引起的德国危机使德、法政府均受威胁。美、英趁法、德陷于绝境,操纵伦敦会议批准道威斯计划。该计划要求法、比撤军,规定德国对协约国的赔款,由第一年付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于第五年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以后视德国经济发展情况而定;德国以主要财政收入作为赔款的担保;德国在协约国监督下改组德意志银行,稳定德国通货;为稳定德国货币,协约国先给德国8亿金马克贷款。计划首先是稳定了德国政局,使德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使德、法抗衡,削弱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其次是为美英资本

打进德国,进而控制德国创造条件;再次,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杨格计划:协约国于1930年起实施的代替道威斯计划的德国赔款计划。因由美国垄断资本家代表杨格策划制定,故名。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声称无力偿付赔款。美国支持德国的要求,在本计划内降低德国赔款额,比道威斯计划少20%。总数为1139亿503万马克,赔偿期限为58年7个月,分两期支付。头36年7个月每年平均为20亿5千万马克,后22年每年从160700万马克至171100万马克。并取消对德国经济的一切管制,便于大规模发展重工业,恢复垄断资本势力。1931年德国停付赔款,1932年洛桑会议协约国同意停止索取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洛迦诺公约:1925年10月16日由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召开的国际会议所通过,同年12月1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文件《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保证德国西部边界不受侵犯;承认《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不设防的规定和道威斯计划的效力等。此约名为“巩固欧洲的和平”,实则是英法企图制止德国向西方扩张,而纵容它向东方侵略。这个条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签约后,德国加入了国联,恢复了欧洲强国的地位,加快了复活军国主义的步伐。希特勒于1939年4月28日撕毁此约,不久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一九二六年大罢工:英国最大的全国总罢工。1926年5月4日,英国矿工为反对削减工资举行罢工,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工业部门,先后参加罢工者达六百万人。斗争随即转向政治罢工,使全国的经济生活陷于瘫痪。但是领导罢工的全国职工大会总理事会,在被迫宣布总罢工的同时,又和政府妥协,宣布5月12日停止罢工。但矿工罢工坚持至12月。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深刻、破坏性极大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从1929年10月起一直延续到1933年,才进入萧条阶段。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世界遭受2500亿美元的损失,工业生产下降了40%。危机特别沉重打击了重工业部门,使生产倒退了几十年。危机还波及到农业、金融、商业、外贸各部门,银行、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农产品和工业生产设备遭到毁灭,工人失业总人数达4000万人,还有数千万农民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严重的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也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罗斯福新政: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执政后为挽救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施政纲领。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法案。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缩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生产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以最低限度的救济等。1941年3月“租借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经济走上战时轨道,新政宣告结束。新政作为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首次实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新政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新政的实践使凯恩斯有关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系统化,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一词原来是指古代罗马执政官外出时,侍从拿着的捆有一把斧头的一束棍棒,它是权力的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索里尼最先组织了法西斯党,专门从事暗杀、破坏和恐怖活动。1922年他夺取了政权,实行反动的独裁统治。自此,法西斯就成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的同义语。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德、日、意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先后宣扬和推行法西斯主义,支持法西斯分子上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田中奏折:1927年上台的以田中义一为首的日本反动政府,认为摆脱日本国内经济困难的出路是对中国的大举进攻。而当时在中国蒋介石刚刚进行了反革命政变,也有利于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27年6—7月间,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了所谓“东方会议”,讨论并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具体方针,并由田中义一拟了秘密奏折给天皇。内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田中奏折“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后来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日本二·二六事件: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日本统治阶级右翼面对这个局面,力图加强军阀势力,对外扩大侵略,对内建立独裁统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策源地,法西斯势力日趋猖獗。1936年2月26日,以荒木贞夫为代表的“少壮派”军人,率领陆军1500人发动政变,袭击了冈田首相官邸,并刺死几名大臣,目的就是要建立“军人政府”,加速扩大侵略活动。由于军阀集团内讧,这次政变的阴谋虽未得逞,但自此以后,军国主义势力大为嚣张。1936年3月,在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支持下,日本组成了广田内阁,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完全建立。

远东战争策源地: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本。20世纪30年代,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进而称霸东方,重新瓜分世界,在国内加速军国主义,镇压工农运动,于1936年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广田弘毅内阁,对外则于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28日又进攻上海,以后又逐步向华北推进,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配合德、意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日本便成为了远东侵略战争的策源地。

希特勒(1889—1945):德国法西斯头子,纳粹德国的头号战犯。1933年1月在垄断资本集团支持下出任德国总理,1934年自称元首,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后即解散国会,取消所有反对派政党,残酷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实行法西斯专政。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1936年与意大利结成“柏林—罗马轴心”,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进而侵入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6月进攻苏联。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被苏军包围时自杀。所著《我的奋斗》一书,宣扬极端反动的沙文主义、复仇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

啤酒店暴动:德国国社党企图夺取政权的政变。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率领国社党徒,围困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店里集会的巴伐尼亚邦政府领导人,发动政变。次日又在鲁登道夫集团支持下举行游行示威。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当时不肯公然支持,游行遭镇压,政变失败。

纳粹党:“纳粹”是德语缩写词的音译,纳粹党即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该党建于1919年,1921年由希特勒任党魁,其纲领是要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要求扩张领土、重新瓜分殖民地、彻底打倒马克思主义、维护私有财产制度。1931年该党与垄断资本家共同决定建立法西斯政权。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该党在全国实行恐怖政策,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宣扬大日耳曼主义,屠杀犹太人;鼓吹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实行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最后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盟国管制委员会宣布其为非法组织。

国会纵火案:希特勒为镇压德国共产党而制造的挑衅事件。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党徒根据预定的阴谋,放火焚烧国会大厦,诬陷共产党人为纵火犯,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实行恐怖统治。3月3日德共中央书记台尔曼被捕,后于1944年8月被法西斯杀害。当时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也被捕,9月20日,德国法西政府在莱比锡对季米特洛夫等人进行审讯,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卑鄙罪行,阐释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纲领,法庭被迫宣布季米特洛夫无罪。盖世太保:法西斯德国国家秘密警察的简称。1933年成立,最初头子是戈林。1936年与党卫军合并,成为国家保安警察部队之一部,由希姆莱领导。它是法西斯党进行残暴统治的工具。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它为犯罪组织。

欧洲战争策源地: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对内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对外在退出国联和撕毁《凡尔赛条约》以后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1936年进兵莱茵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使德国迅速走向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德国(1933—1945)的非正式名称,反映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的野心。德国的一个民族沙文主义者布鲁克(1876—1925)在他的论文《第三帝国》中首先提出这个名称,以别于“第一帝国”(指962年—1806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和“第二帝国”(指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1933年1月,希特勒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出任德国总理,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病死,希特勒自封“元首”,妄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新帝国,所以称希特勒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即“德意日反共同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为争霸世界,发动战争而结成的侵略集团。1936年10月25日,德意在柏林缔结协定,称“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25日,德、日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了这个协定,三国同盟正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扩大侵略战争,1940年9月27日三国又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公开的军事同盟。

绥靖政策:在国际关系中表现为对侵略者让步、妥协,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和谋求自身安全,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政策。英、法两国在1938年9月与德、意法西斯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是绥靖政策的一个最著名的例子。1938—1939年间,英、美在东方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也曾实行绥靖政策,企图出卖中国,和日本妥协,几次酝酿“东方慕尼黑”。

塞拉西一世(1891—1975):埃塞俄比亚皇帝。曾任省长,摄政王。1930年1月继位,称海尔•塞拉西一世。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全国人民在塞拉西一世领导下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1936—1940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期间,他流亡英国。1940年离英赴苏丹。1941年1月又率领游击队打回祖国,5月复位。同年底赶走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的独立。塞拉西一世坚持反帝反殖立场,重视和促进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1974年9月武装部队发动政变,他被废黜。1975年逝世。

张伯伦(1869—1940):英国保守党领袖,1937—1940年任英国首相。1918年当选下院议员,历任邮政总长、卫生及财政各部大臣。首相任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推行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的主要角色,他先后承认法西斯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默认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9月又与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同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以保证英国的安全,并企图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希特勒得寸进尺,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绥靖政策破产,英国被迫卷入战争,1940年5月下台,不久病死。

达拉第(1884—1970):法国激进社会党领袖。1933年、1934年以及1938—1940年任法国总理。曾于1935年参加反法西斯的法国人民阵线,但在1938年第三次出任总理后,却对法西斯德国一再妥协、让步,执行绥靖主义政策,并在同年9月代表法国签署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1940年德国侵占法国后被囚,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释。1957年当选激进社会党主席。

法国人民阵线:国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参加者有共产党、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其他党派。1935年建立。1936年1月公布纲领:对内保障工农利益,对外实行集体安全。5月在议会选举中获胜;6月组成依靠人民阵线的第一个内阁。但历届政府执政的社会党和激进社会党均违背纲领,日益与右翼势力相结合。1938年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后,人民阵线内部开始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已名存实亡。

西班牙人民阵线:西班牙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统一战线组织。1936年1月组成。参加的有共产党、社会党、全国总工会和资产阶级共和派。1936年2月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成立联合政府。推行社会改革纲领和反对教会的政策。它在西班牙内战中,起过重大作用。

西班牙内战: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武装叛乱、保卫共和国的革命战争。1936年2月西班牙共和国进行国会选举,人民阵线获胜,成立联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军队直接参与下,发动了内战。世界进步力量积极支援西班牙政府,组织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在“不干涉政策”名义下对西班牙共和国实行禁运。1939年3月首都马德里沦陷,共和国政府失败,开始了佛朗哥的统治时期。

国际纵队: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各国工人阶级和进步人士为协助西班牙共和政府和人民,反击德、意干涉军和佛朗哥叛军而组织的志愿军。国际纵队在1936年10月正式参战,1938年9月被迫撤出西班牙。

第五纵队:1936年—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在共和国后方活动的叛徒、间谍和破坏分子等反革命分子的总称。1936年10月,西班牙叛军和德、意法西斯军队联合进攻西班牙共和国首都马德里时,叛军将领摩拉在一次广播中扬言,他的四个纵队正在进攻马德里,而第五纵队已在首都等待着。后来第五纵队即成为帝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中收买的叛徒和派入的间谍的通称。

苏台德事件:1938年法西斯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西北边疆苏台德区的事件。该区居民多为日耳曼人;希特勒上台后,不断煽动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策划苏台德“自治”,旨在吞并苏台德,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英、法为了纵容德国进攻苏联,把战祸引向东方,1938年9月同意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承认德国吞并苏台德(面积2、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地区归还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人遣返德国。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时签定。英法企图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促使法西斯德国侵略苏联。协定规定捷将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其余领土由英、法、德、意“保证”不再受侵犯。捷政府在德国的军事威胁和英、法的压力下,接受了这个条件。同年10—11月占领苏台德地区。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1939年3月德国又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在9月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协定的签署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于1939年8月23日。条约规定:一方如与他国作战,另一方决不援助第三国;双方互不侵犯,互不攻击;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或间接反对另一方的国家集团。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这一条约,突然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规模空前的世界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极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当时,德、意、日集团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日本在1931年就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德国从1933年起疯狂进行扩军备战,1935—1936年撕毁凡尔赛条约,又进兵莱茵不设防区,1938—1939年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于1936年侵占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阿尔巴尼亚。德、意两国还在1936—1939年干涉西班牙内战。而英、法、美等国,包括苏联在内,不惜牺牲弱小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纵容侵略,这就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于是,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被迫于9月3日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爆发后,德国在西线通过闪击攻势,在1940年6月以前就先后占领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等;把英国军队从法国赶回了英国本土;又向东南欧各国进行侵略。意大利则趁机夺取了英、法在北非与地中海的殖民地。但是,各国人民展开了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阶段。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向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苏、美、英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大战进入第二阶段。主要有四个战场:一个是太平洋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日本在半年之内占领了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缅甸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但在中国,由于全面抗战迅猛发展,拖住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减轻了英、美在太平洋上受到的压力,也鼓舞了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志。二是北非、南欧战场。1942年11月美、英军队在北非登陆,到1943年5月,德意军队被驱除北非。接着,英、美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当年9月意大利投降。三是西欧战场。西欧自法国向德国投降、英国撤回本土后,一直没有正规的战斗。德国进攻苏联后,1942年5月,苏、美、英曾谈判确定应由美、英两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便从东、西、南三面打击德国。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西北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四是苏德战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失利。1941年9月至11月德军猛扑莫斯科,苏军进行顽强抵抗,歼灭德军50个师,粉碎了希特勒占领莫斯科的计划。1942年7月,德军转而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企图占领该城以切断伏尔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区,北攻莫斯科。苏联军民艰苦奋战160天,歼灭德军33万,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这次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军从1944年下半年起,大规模追击德军,在东欧人民的配合下,苏军1945年初攻入德国本土,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投降后,美、英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开进攻,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军于8月8日对日宣战,配合了中国人民的反攻。8月15日本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宣告结束。这次大战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战争。大战的结果是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奇怪的战争: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后,英法两国虽然对德宣战,却拥兵不动,坐视波兰灭亡,甚至怂恿德国继续东进侵犯苏联。从9月到年底,英法方面与德国号称处于“战争状态”,实际上只有零星的冲突,法军损失仅1400余人,英军只有3人,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为“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争”

马奇诺防线: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国为防备德国进攻而在东部国境上建筑的、以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名字命名的防御阵地体系。防线长达400公里,从1929年起开始建筑,1934年基本建成。1940年夏,法西斯德国的军队绕过这条防线,经比利时攻入法国,这条曾经被大吹大擂的防线根本没起作用。

苏芬战争:1939—1940年苏联与芬兰之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1939年10月和11月,苏联向芬兰政府建议缔结互助条约并交换一部分领土,被拒绝。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经过3个月的激战,芬兰战败,被迫求和。1940年3月12日签订《苏芬条约》,靠近列宁格勒地区的苏芬国界线向北移动150公里,芬兰将苏芬边界中部的一块领土割让给苏联,苏联共获得约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芬兰以30年为期将汉科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

敦刻尔克撤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军队从法国通过英吉利海峡向英国的大撤退。1940年5月,德国法西斯军队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5月21日,德军主力直逼英吉利海峡,把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军共30余万人围困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滨。在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下,英法联军丢掉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于5月27日到6月4日匆忙撤到英国。这30余万人后来成为反攻欧陆的骨干力量。

自由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抗德运动的通称。1940年6月法国沦亡后,戴高乐等在英国伦敦组织自由法国运动。1941年9月建立最高领导机构“自由法国委员会”(简称自由法国)。1942年6月改为“战斗法国委员会”(简称战斗法国)。1943年6月战斗法国联合其他力量组成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6月改称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

维希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西斯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傀儡政府。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卖国分子向德国投降,7月1日将政府迁至法国中南部的维希,故称。1944年,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军队在法国登陆后,维希政府于8月垮台。

戴高乐(1890—197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战士,法国总统(1959—1969)。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年5月任装甲师师长。希特勒对法国发动突然袭击后,在前线积极阻击侵略军。6月任国防部副部长。法国投降后,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继续进行抵抗运动。1943年6月出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4年6月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他所领导的抵抗运动曾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6年1月退出政府。1958年12月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965年连任,至1969年4月离职。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拒绝在“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退出北大西洋军事“一体化”机构,并在1964年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纠集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附庸国,用190个师、37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的庞大兵力,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奋起抵抗,开始了卫国战争。战争初期,德军利用暂时的有利条件占领大片苏联国土,进抵莫斯科城下。苏军积极防御,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保卫了首都的安全。1942年夏,德军主力进犯斯大林格勒,11月苏军大举反攻,于次年2月2日歼灭德军主力33万人,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接着又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重大胜利。在1944年间收复了全部沦陷国土,并转入外线作战。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在苏美英等盟国的共同打击下无条件投降。

莫斯科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首次大败德军的会战。1941年9—11月德军集中了70多个师的兵力向莫斯科大举进攻。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进行了顽强的防御,给德军以大量杀伤后,于12月6日转入反攻,到1942年1月歼灭德军50个师,从而粉碎了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鼓舞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斯大林格勒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对德军的一次决定性的会战。德军于1942年7月17日开始猛攻斯大林格勒,先后使用150万以上的兵力,企图占领该城,切断伏尔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北攻莫斯科。苏军先后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艰苦奋战,在顽强的防御中消灭了大量敌人。11月19日转入反攻,23日包围德军33万人,次年2月2日将其全部消灭,迫使德军停止了战略进攻。这一次会战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库尔斯克战役:苏联卫国战争中最大的战役之一。1943年7月5日法西斯德国集中大量兵力,从奥勒尔和别戈尔罗德发动进攻,企图攻占库尔斯克,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道路。苏军在防御阶段中消灭大批敌人,7月12日转入反攻,8月5日收复奥勒尔和别尔戈罗德,8月23日解放哈尔科夫。从此苏军完全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朱可夫(1896—1974):苏联元帅。1918年加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18—1920)。1919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9年任远东第一集团军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1945年历任总参谋长、方面军司令员,指挥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和柏林战役等。后任德国苏联占领区长官。1946年返苏任职。1952年,被选为党中央候补委员。斯大林逝世后,任军事部第一副部长。1953年7月被选为党中央委员。1955年任国防部长。1957年6月任党中央主席团委员。同年10月被解职。1974年在莫斯科病死。著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

罗斯福(1882—1945):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1933—1945),民主党人,著名政治家。曾任纽约州州长,1933年任总统后采取“新政”以加强国家资本主义,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反对德、意法西斯集团的侵略和战争政策。1841年8月与英国一起提出了代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纲领的《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领导美国人民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底,他打破惯例连任第四届总统,1945年法西斯德国崩溃前夕病逝。他对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1940—1945,1951—1955)。保守党领袖。出生于贵族家庭,毕业于桑赫斯特军事学院。1895年投军,参加过西班牙镇压古巴革命和英国侵略印度的战争和英布战争。1900年以后,曾连续当选为议员,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空军、财政和国防大臣等职。十月革命后,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反对张伯伦推行的绥靖政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进入战时内阁任海军大臣,并于1940年5月取代张伯伦任首相,领导英国人民同法西斯德国作战。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立即发表声明援助苏联。1945年7月,大战结束前夕下台。1946年发表富尔顿演说,鼓吹英美联盟,揭开了战后的“冷战”时期的序幕。1951年再任首相。1955年因国内经济严重困难,被迫辞职。著述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英美关于租借基地协定:1940年9月英、美两国政府的换文,以及1941年3月英、美、加三国缔结的有关协定、换文和协定书的总称。美国移交旧驱逐舰50艘给英国,换取在大西洋上英国属地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包括纽芬兰(现属加拿大)、百慕大、牙买加(1962年独立)、圣卢西亚(1979年独立)、安提瓜、特立尼达(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62年独立)、英属圭亚那(1966年独立)和巴哈马(现巴哈马联邦,1973年独立)等地,租期99年。通过协定,美国在大西洋上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大西洋宪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1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的纽芬兰海面的一艘军舰上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宣言。声称: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不承认法西斯国家由于侵略而造成的领土变更;两国联合起来打败纳粹暴政等。宣言发表后,得到15个反法西斯国家的签署,苏联为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敌人也宣布支持。《大西洋宪章》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蒙哥马利(1887—1976):英国陆军元帅。军人出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英国第八军军长。1942—1943年,指挥北非战役,击溃隆美尔指挥的德军。1944年升为元帅,率21集团军参加诺曼底登陆。1945—1946年任英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和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英国代表。1946年—1948年任英军总参谋长。1948—1951年任英、法、比、荷、卢常设防务机构委员会主席。1951年起任北大西洋公约最高司令员副司令。1958年退休。1960、1961年两次访问中国。

东条英机(1884—194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主要战犯。“九一八”事变后曾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官,后来又担任过关东军参谋长、航空总监和陆相,积极主张扩大侵华战争。1941年出任日本内阁首相,兼陆相、内相。同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又兼外务相、文部相、商工相、军需相和参谋总长。1944年7月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形势下下台。日本投降后自杀未遂,后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广田弘毅(1878—1948):日本战犯。历任驻荷公使和驻苏大使。1933—1936年任外相时,提出所谓“广田三原则”,积极策划侵华活动。二二六事件后组阁,任首相兼外相(1936—1937)。任内制定所谓“国策基准”,旨在扩军备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近卫组阁时又任外相。此后多次出席重臣会议,参与决定各项重大问题。日本投降后,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板垣征四郎(1885—1948):日本战犯,陆军大将。1931年任关东军高级参谋,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任伪“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1936年任关东军参谋长。1938年5月起任陆相,积极主张扩大侵华战争并制造张鼓峰事件和诺蒙坎事件。1939年9月起任日本侵略中国的派遣军参谋长。1941年7月转任朝鲜军司令官。1945年4月任日本第七方面军(驻新加坡)司令官。日本投降后,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1948年12月绞决。

近卫文麿(1891—1945):日本首相(1937—1939,1940—1941)。近卫笃麿公爵长子。1919年随西园寺公望参加巴黎和会。回国后任贵族院议员。1933年起任贵族院议长。1939年起任枢密院议长。首相任内,发动侵华战争,挑起张鼓峰事件,与德意签订《三国轴心协定》;对内颁布“国家总动员法”,组织“大政翼赞会”,建立法西斯“新体制”。日本投降后畏罪自杀。

珍珠港事件: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海空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晨(当地时间),日本未经宣战,以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击毁击伤美国主要舰只18艘(包括战列舰8艘),飞机260余架。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严重损失。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在太平洋地区对日本进行的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的一年多中,日军先后侵占了马来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太平洋上的其他许多岛屿,远至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1942年8月美国及其盟国在所罗门群岛开始反攻,在瓜岛取得胜利,到1944年先后占领了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等群岛。7—8月经过激烈争夺,美军占领了塞班岛和关岛。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2月占领了菲律宾首都马尼拉,6月占领冲绳岛。与此同时,美军加紧空袭日本本土,并于8月6日和9日先后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和苏军的进攻下,日本陆军主力关东军迅速被消灭。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结束。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商讨了联合对日作战计划,会后在12月1日发表了《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宣言还规定: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坚持日本无条件投降。

德黑兰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1943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讨论了对德作战中的一致行动和战后和平等问题,缔结了《德黑兰协定》,规定美、英等国应于1944年5月发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会后,发表《德黑兰宣言》和《关于伊朗的宣言》。

第二战场与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在西欧开辟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后,苏德战场成为主要战场。1942年5月和6月,苏联同英美在伦敦和华盛顿谈判,美英同意于当年在德国占领下的西欧大陆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德黑兰会议又重申这项决定。但直至1944年6月6日,英美联军才集中了5000艘舰只,20000多人的空降部队和170000多人的进攻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西北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

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1945年2月4日到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德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别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战后德国的民主化和世界的安排等问题,并作出了有关的决议和决定,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会上,苏联承诺在结束欧战后三个月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决定,三国将和其他盟国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并决定于同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制定宪章。在雅尔塔会议的正式会议之外,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2月11日还签订了一项未征得中国同意而牺牲中国主权的“秘密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在对德作战结束后二、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外蒙古现状“须予维持”,大连港“须予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中东和南满两铁路“应设立一个中苏合办公司以共同经营之”;库页岛南部及临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千岛群岛须交还苏联”。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蒙古原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称外蒙古。1911年外蒙古的王公、贵族和大喇嘛在沙俄的策动下宣布“自治”,公开投入沙俄的怀抱。十月革命后,苏俄红军直接帮助蒙古人民革命党打败了当时中国政府的军队,占领了库仑和蒙古全境,成立了以博格多嘉根为首的君主立宪政府,并宣布“独立”。1924年5月,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规定“苏联政府承认外蒙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尊重在该领土内中国的主权”。但同年蒙古废除君主制,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使该协定没有实施。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提出蒙古现状“须予维持”的要求,作为苏联在德国投降后出兵对日作战的条件。最后,英、美、苏三国首脑签订了秘密的《雅尔塔协定》,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但未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直到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才承认外蒙独立。

柏林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对德军的最后和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1945年春,希特勒调集百万军队死守柏林,集中力量对付苏军,企图争取时间,单独同美英媾和。苏军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以三个方面军的兵力向柏林进攻,4月16日到25日突破奥得河和尼斯河防线,合围了柏林;4月26日到5月2日,经过激烈巷战,占领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

波茨坦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后为艾德礼)和三国外长于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通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理德国问题的原则和其他有关决定,签订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发表了与此内容基本相同的《柏林会议公报》。这两个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主要内容是: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其他有关问题;苏、美、英、法共同占领德国及商讨有关德国的问题;有关德国的赔偿,德、波等国边界以及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的规定。会议过程中,中、美、英三国还于7月26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纽伦堡对法西斯德国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在伦敦签订的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的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由上述四国组成法庭进行。法庭判处戈林等十二人死刑、七人徒刑,宣布纳粹党领导机构、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党卫军等为犯罪组织;由于美英操纵,对德国内阁、参谋本部、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竟未宣布为犯罪组织。

斯特莱萨阵线:1935年4月,英、法、意三国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萨举行会议,讨论1933年底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互相保障欧洲和平的问题。会议表面上做出联合抵制纳粹德国威胁欧洲安全行为的姿态,达成所谓“斯特莱萨阵线”,但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抑制侵略。

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伴随着对外扩张的推进,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之间出现了集团化的趋势。1936年10月25日,意大利和德国在柏林缔结正式协定,承认彼此的对外扩张战略并划分了扩张重心,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25日,德、日正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及秘密附件。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协定。在反共产国际的旗号下,初步形成了号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法西斯侵略集团。它不仅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也针对西方民主国家,意味着战争威胁的迫近。

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战役失败后,1942年6月下旬,希特勒在南线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是进攻的重心。由于德军在高加索战役中被打败,斯大林格勒战役遂成为决定苏德战场乃至整个东线胜负的关键。德军虽于9月底攻入城南,但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被陷城中,始终未能攻占全城。1943年初,苏联发起进攻,并与1月底、2月初迫使德军投降。随后解放了北高加索、罗斯托夫等大片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牵制并消耗了德军的主力部队,打乱了德国的核心战略部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阿拉曼大捷:1942年7月1日,德军的隆美尔非洲军团在北非的阿拉曼地区大败英军,引起英、美的极度担忧。经协商,两国制定了在西北非登陆,与在埃英军配合,包抄德、意军队的战略计划。10月23日,英军从阿拉曼发动进攻,大败隆美尔,将德、意军队赶出埃及。阿拉曼大捷鼓舞了盟军士气,使其在北非战场的战略布局中获取了主动地位,有利于北非战事的胜利,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又一个转折点。

中途岛之战:1942年4、5月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再受挫,日本侵略者遂决定对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的前哨——中途岛发动进攻,消灭美国残留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战前,美军已破译了日军进攻中途岛的全部情报,占据了防御和指挥优势,战斗一开始,日军就陷入被动,损失惨重。6月5日,日军总指挥山本五十六下令停止进攻。中途岛海战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是太平洋战场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瓜岛之战:中途岛海战之后,战线转到西南太平洋。美军打算转守为攻,日军则转入固守,瓜达尔卡纳尔岛成为双方争夺以落实其整个战略部署的关键。1942年7月,日本率先到达该岛施工。8月7日,美国占领了瓜岛,由此展开了长达半年的争夺瓜岛之战。1943年初,日本承认失败,2月,岛上日军全部撤离。瓜岛之战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成为美军反攻的起点,日本则损失惨重,从此完全转为退守,太平洋战场的局势逐步明晰。

开罗会议(Cairo Conference):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F.D.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W.L.S.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三国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I.V.斯大林同意于1943年12月1日公布于世。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肃反运动:20世界30年代,在战争威胁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苏联自然对帝国主义的间谍破坏活动怀有高度的敏感和警惕性。为了应对这样的国际环境以及苏联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及其后果的认识和估计。以1934年的基洛夫事件为开始,苏联国内政治不正常,阶级斗争扩大,反动派进行残酷的斗争,无情打击大批党员被开除出党,不少高级官员被捕,监禁,流放。肃反运动使全国处于混乱和恐惧的气氛当中,不少机关,企业因大批干部和党员被镇压而陷与半瘫痪状态,大批专家,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行。杀人太多,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社会主义和法制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遭高巨大的破坏。

道威斯计划:为了解决德国赔款问题,1923年11月30日,赔款委员会决定成立两个由美、英、法、意、比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第一委员会由美国芝加哥摩根银行经理道威斯任主席,故也称道威斯委员会。1924年4月9日,道威斯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告,即“道威斯计划”。为了稳定德国的通货,实现预算平衡,由美英贷款给德国,暂不确定德国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而要求德国在计划生效的第一年赔偿10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起,每年支付25亿马克;规定德国赔款的主要来源;规定德国的国家预算、货币、对外支付以及交纳赔款费等,均须受以赔偿事务总管为核心的外国代表的监督。该计划推动了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使德国很快又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上一篇:初一语文教师《口技》教案设计心得下一篇:小学教师节主题班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