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2024-11-10

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通用8篇)

1.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篇一

人民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 夏晓伦)今天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做客人民网,介绍了推进中小企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杜金富在谈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时表示,要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完善地方农户信用档案系统、全面推广“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

杜金富介绍,通过以下4项措施推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十二五”的前两年,争取每个省至少选择一个县开展试验区建设工作。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地方经济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考核目标。

三是,进一步完善地方农户信用档案系统,根据需求不断改善系统功能,扩大入库信息主体的范围和种类,逐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户档案。

四是,综合运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全面推广“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考核、管理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2.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篇二

对口合作中职学校因办学条件和培养模式的不同,其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安排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学生培养要求不统一,给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带来了很多困难。另外,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弱化语、数、英等科目,导致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使得高职阶段的高职数学、高职英语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增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必须要分析和研究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探索、创新一套科学可行的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针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对于分段教学管理和运行制度研究较少,导致中高职两方的教学质量监控互不相干,各自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互独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意识不强

由于相关政策的导向效应不明显,中高职院校进行衔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高。迫于政策压力,即使开展了中高职衔接工作,其目的也是为了扩大学生规模,增加学费收入。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各自为政,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1.2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目标不明确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据和基本目标,一般由高职学校牵头制定,针对中职学校三年制教学计划进行延伸和扩展,缺少中职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的广泛参与,导致教学计划无法保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无法保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符合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

1.3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不完善

由于中高职双方的教学缺乏互动交流,难以掌握两个阶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教学计划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总结不够,不利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

中职与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运行制度相互独立,专业教师之间缺乏互动,难以根据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深化与提升。

在实施“三二分段”培养过程中,没有成立教学管理或质量监控的共同组织,高职阶段没有积极介入前三年的教学管理,导致“三二分段”班级的中职阶段教学质量和效果失控。

2“三二分段”中高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1 建立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首先,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对口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成立中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对口中专学校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小组,并由双方各指定一名组长作为总负责人,小组成员包括双方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教学秘书、班主任等,共同研究解决两个阶段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保中高职衔接工作顺利开展。

2.2“中、高、企”多方共定教学计划制度

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制度,确定中高职双方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变更、修订制度,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施行。教学管理小组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教学计划反馈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总结,以及时发现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相符的地方或其他不合理之处,并在今后修订时加以纠正和完善。如制定《教学计划制定与管理办法》、《中高学校合作课程开发管理办法》等制度。

2.3 完善教学管理和运行的衔接机制

联合定期共同举办对口专业的教研活动,两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交流心得和经验。每学期开学之初,组织所有参与“三二分段”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2.4 构建中高职贯通式质量评价体系

我院提前介入中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与管理,通过随机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组织评教评学等途径,建立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机制,把发现的问题、对中职的教学建议等及时向中职学校进行反馈,实行质量监控前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3 结语

从建立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中高职贯通式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建立一套较系统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制度,有利于加强与中职教学工作的过程互助,从整体上建立高效、协调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两校的教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

摘要:本文依托我院与相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机电类专业“三二分段”试点工作情况,针对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探索、创新一套科学可行的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胜华,尹惠玲.“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

3.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篇三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构建与实践

一、“大社会实践”体系的基本内涵

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前沿论题。我院紧跟时代特征,围绕高校育人目标,积极倡导构建“大社会实践”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大社会实践”体系是指积极探索以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大学生在活动载体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增长才干的目标,使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

由此可见,“大社会实践”体系是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密切联系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开展“大社会实践”体系的依据,开展“大社会实践”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大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素质拓展:以素质拓展为基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技能

素质拓展培训打破了传统培训的模式,它不直接灌输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设定一个特殊的环境,让参与者直接参与整个过程,在参与的同时,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获得某些感悟。我院每年都会举办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旨在训练同学们突破自己、超越自我、激发潜力,提高同学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力、應变力、创造力和团队精神,从而使他们在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夯实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2005年办学至今,学院积极开拓学生实习和就业市场,成功签约众多企业成为我院实习基地,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及时掌握相关的行业技能。每年寒暑假,我们都鼓励学生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严格要求学生上交实习的佐证材料,并对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证书予以表彰。为了达到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效果,还把该社会实践纳入为正常教学任务,对按规定时间完成社会实践的同学给予学分认可,对没有按规定完成社会实践的同学查找原因及再教育,这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让同学们进一步明确求职方向,逐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成功就业。

(三)志愿服务:以参与公益为契机,着力培养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

作为党和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大学生,应当继续发扬大学生乐于助人、积极奉献的良好品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开展支教、关心和帮扶弱势群体等有益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关爱启程,参与志愿服务计划,培养良好品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经常以“雷锋月”“党团日活动”“假期三下乡”为契机,以志愿服务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服务效果得到组织单位的表扬和肯定,各类评先评优也纳入志愿服务时数为考核项目。

(四)创业实践:以第二课堂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普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的观念,鼓励学生成长为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勇于开拓的创业者,化“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我院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让同学们发挥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的机会。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实体创业”的三级创业教育模式,在创业教育阶段,开设创业指导课,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创业知识结构;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加强创业理念、规划、政策和风险等宣传。在创业竞赛阶段,学院积极筹办创业类相关竞赛,强化学生所学的创业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我院为例,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东宝杯”创业计划大赛,赢在中大创业计划书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积极鼓励师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等。在实体创业阶段,鼓励学生凭借校园平台进行实体创业,指引学生申报创业项目自主创业等等。

三、工作成效

(一)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通过将社会实践纳入我院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工作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的联动机制,不断探索不同专业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和规律性。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大社会实践”体系人才培养计划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要加以科学的管理,使过程规范化,必将是我院人才培养的崭新阶段。

(二)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通过“大社会实践”体系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展,进一步巩固学生职业技能,继续引导学生强化职业目标,拓展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2005年办学至今,我院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到目前为止,我院已与众多知名企业成功签约成为我院实习基地。多年来,“校企合作”模式稳步推进,实习单位对我院的工作给予肯定,同时把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与单位选人用人结合起来,不少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被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

(三)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我系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素质,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多年来,我院已成立了自律委员会、“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义务支教服务队、青年与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职业与生涯发展协会、大学生创业社团等服务性组织,让学生充分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高。通过校内和校外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建立以“合格+特长”为核心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学生特长教育培养新机制。

四、取得的经验

(一)领导重视

为了确保“大社会实践”体系人才培养计划顺利进行,我院加强组织领导。由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系主任、学生工作部部长、各系团总支书记、系级级导师、学生辅导员等人成立工作小组,各级团学组织分工负责,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经常以嘉宾或评委的身份莅临各类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并常常依托母体学校中山大学的办学资源,积极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水平和层次。

(二)资金到位

“大社会实践”体系人才培养计划离不开强有力的经费投入,学院为此拔出专项资金,并增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金、大学生竞赛项目立项资金等等,使广大学生得以精心组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富于创新的活动,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切实把“大社会实践”体系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展示广大学生学习、创造、奉献等时代风貌的重要平台。

(三)落实到位

每学期初,各系组织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立足各系实际,制定各系的“大社会实践”体系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每项活动均明确工作要求,并落实相关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此外,学院还利用橱窗展示、院报、广播台等宣传媒介,充分报道和展示学生各项活动及成果,在此基础上,学院还组织每学年的优良学风班评选及学生品牌活动评选,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不断开创“大社会实践”体系人才培养计划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北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

4.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篇四

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河北省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以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重点设计了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模式.

作 者:刘德智 郭爱英 靳秉强 李秀莲 苏俊 吴志岭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 24(1) 分类号:F812 关键词:河北   社会保障   目标模式  

5.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4 篇五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6.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7.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8.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平等地合 作,参与集体生活。9.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0.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11.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1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1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1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15.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商桥镇中心小学:李明治

6.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篇六

说明:平时作业4是“第十五章老年期的行为发展”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B.交换)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婚姻本身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2.青春期的发展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或者说是缺陷在于:(A.生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度)。

3.(A.同龄群体)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

4.幼儿期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发展表现在(B.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

5.调查显示,现代人一生的情绪低潮期在(D.老年)。

6.失范理论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D.罗伯特·默顿)。

7.如果把人的一生与一年四季相比拟,老年期相当于(D.冬季)。

8.自我意识的产生在(B.婴儿期)。

9.“十月怀胎”,是从母亲最后一次经期来计算的,这个时间约有(B.280天)。

10.(C.青春期)意味着“第二次心理诞生”。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标签理论对犯罪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其中以(A.埃德文·勒门特D.霍华德·贝克)为主要代表。

2.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同时表现在:(B.对老年父母的调适C.对青年子女的调适D.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3.在具体研究年龄过程中,至少涉及以下几种不同的年龄:(A.生理年龄B.功能性年龄C.心理年龄D.社会年龄)。

4.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达到老龄化的指标主要有:(A.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B.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C.中位年龄D.老少之比)。

5.幼儿游戏的意义主要表现为:(A.快乐经验的获得B.认知能力的提高

C.社会性的发展D.性别的社会分化)。

三、辨析题(以下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请先做出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ⅹ”,并分别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 进入青春期,女孩都早熟,男孩都晚熟。

判断:(ⅹ)

说明理由:总体上看来,大部分青少年都是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水平。一般来说,女孩要比男孩提前进入青春期,女孩要比男孩早熟两年左右,相对而言,这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早熟和晚熟,但是,从个体意义上看,在男孩和女孩中,个体意义上的早熟和晚熟差异表现是很明显的。

2.青年期标志着成年,生活的中心就是恋爱和婚姻。

判断:(ⅹ)

说明理由:

对于青年人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奋斗场所:家庭和社会。具体到现实的生活形式来说,就是婚姻和工作。青年期的生活主要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而展开的。

3.成功的死亡就是寿终正寝。

判断:(ⅹ)

说明理由:

好死意味着我们应该有尊严地去死(death with diginity),这种好死、这种有尊严地死我们把它称之为成功的死亡(successful dying)。成功的死亡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应该将更多人为的、社会的干预介入到死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全人的尊严。

4.人到中年,女性和男性都会进入更年期。

判断:(√)

说明理由:

虽然男性的更年期表现没有女性那么明显,但事实上,在中年男性和中年女性中都存在有更年期现象。

5.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与别人无关。

判断:(ⅹ)

说明理由:

婚姻包含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婚姻的调适,这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工程,它一方面涉及到了夫妇双方作为一个小群体对外在社会的调适,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了夫妇双方对各自出生家庭的调适,此外,还涉及到了夫妇双方对于自己新组建的家庭内部关系的调适。所以虽然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也同样牵涉到很多方面。

四、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胎儿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夫妻角色的转换 胎儿没有怀孕和出生之前,家庭的构成主要是两人世界,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唯一中心,胎儿出生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夫妻的角色被转化为父母的角色,这意味着夫妻二人除了夫妻关系的维护之外,又多了一种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

从夫妻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这本身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角色的改变,它更意味着夫妻在人格上的完满,和生活历程上的成熟,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2)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一般而言,不管在何种情形下,头胎子女常常成为家庭的核心,得到来自父母的所有的关爱,但是,当第二胎子女出生之后,这种格局便发生了微

妙的变化,父母可能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新生儿的照顾上去,长子长女很容易产生被冷落、被遗忘,甚至被拒绝、被抛弃的感觉。父母应该用各种方法来宽慰长子长女,使他们确信父母依然非常热爱他们,除此之外,父母还应当是长子长女明白新生儿是作为他的弟弟或妹妹而出现的,强化长子长女的姐姐或哥哥的感觉。

(3)家庭秩序的重建新生儿的到来打乱了原来的家庭运转程序。除了夫妻角色的转换,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之外,还要面临着家庭收入的支出分配,闲暇时间的重新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需要付出极大的物力、财力和精力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和科学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开始可能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忙乱状态,新的家庭秩序的建立需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付出辛劳和关爱。

2.在学校中,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请详细阐述。

在学校中,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校的规模和性质等。

(1)教师 教师和学生都是最基本最首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校中的基本关系,在这对互相促动的关系中,教师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有三种:亲子型、民主型、专制型等。

(2)教材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目的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从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到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校 学校自身也是影响小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到学校的规模、环境,大到学校的性质、地位,学校里边几乎所有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成长。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8分,共18分)

案例: 人生大恐慌——中年失业 人到中年,想象该是攀登事业高峰的时刻,但现在许多人赫然发现,迎接他们的,竟是一个冰冷的世界!下午三点钟,四十五岁担任采购副理的黎先生,来到人事主管的办公室。在这里他被告知,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计划裁掉一批人,他也在裁撤的名单内。

这真是晴天霹雳,黎先生想到今后生活没有依靠,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人生失去目标和方向,又想到自己进入公司超过十年,升到这个不高不低的职位,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会牺牲他?心中感到愤恨与不平,也感惶恐与不安。中年失业,求职就业的机会相对地减少,不容易找到新工作。蹲在家里

一定会让老婆和左右邻居看不起,更何况每月还有几千元的房屋贷款要缴,自己真不知该何去何从。

讨论问题:

1、中年失业会产生哪些影响?造成失业的诸多原因中,源自中年人自身的原因有哪些?

2、如何帮助黎先生解决中年失业问题?

1.失业的影响:

(1)失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

(2)失业导致失业者家庭地位的下降。

(3)失业割断了失业者与社会的联系。

(4)失业导致失业人员人格出现偏差。失业其实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深刻的危机。在失业的压力下,失业者常常感到强烈的自卑,而这对于失业者的自救和重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这只会进一步加剧失业者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失业的原因:

社会方面的原因:

(1)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科学认识,不再掩盖失业的问题的存在,而是正视失业的存在,并且积极地解决失业的问题。

(2)社会的急剧变迁,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导致了我国用工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计划经济模式之下的“单位人”已经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人”,劳动力资源真正归属于社会而不仅仅是属于个别单位私有,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这不可避免地会促使人员在岗位之间的不断流动,暂时的失业也就相应而生。

(3)我国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我国人口数量非常庞大,劳动岗位相对稀缺。现代的科技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挤占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劳动岗位的稀缺和劳动力的大量剩余所形成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性的改观。

中年人所独有的不利因素:

其一、中年人知识结构的陈旧和单一。

其二、中年人自身的弱点使然。中年人在身体上开始走下坡路,在心理上开始显得过于保守,在社会适应性上,表现得相对有些滞后,这使中年人在人才市场上明显地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其三、文化教育中的反向社会化作用。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是一个信息激增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不是象传统社会那样老人对新人进行传帮带,而是新人反过来对中老年人进行启蒙教育。

2.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解决失业问题,同样也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方法。

(1)自身方面:

首先,更新观念,正确看待失业问题。明白失业是生活中必然的伴生物,只要有工作的存在就可能会有失业的产生,每个人都必须为失业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只有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失业真正到来之际,我们才不会惊慌失措、方寸大乱。

其次,改变就业观念,并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努力学习,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三,发掘自身优势,动员资源。任何人都是有资源的,更何况已经做到中年的职业人,会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社会支持网,应当发动其中蕴含的资源。

(2)家庭方面:

家庭关系的调适,家庭成员也应当认识到失业所造成的暂时困难,不给予失业者过多压力,而是应当提供宽慰、支持,并动员家庭关系、家庭资源来为重新就业做好准备。

(3)社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7.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篇七

一、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及特点

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主体问题,谁来投资建设,谁来运营管理, 谁来监督管理;二是资金问题,投资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三是权责划分及协调问题。北京市创新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模式和建设供给体系,构建了具有北京特色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即“北京模式” (见图1)。

1. “全市统筹、区县为主”的责任分工模式,构建市、区、街三级组织管理体系,确保住房保障任务顺利完成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实行市、区县两级政府分工合作,形成“全市统筹、区县为主”的责任分工模式。市、区县住房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年度住房保障计划,同时监督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

2.采取“三多一统筹”的创新建设管理模式

“三多”即为多主体建设、多方式筹集房源、多元化融资;“一统筹”是全市统筹管理,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审核分配,抓好后期管理。投资建设方面, 除市、区县政府建设外,还鼓励企业利用自有用地、 产业园区及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形成保障性住房多主体供应方式。在房源筹集方面,以新建为主,配建及存量房购置为辅。融资方面,为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北京市创新保障性住房融资方式,成立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 积极开展私募债、银行贷款、公积金贷款融资方式。 同时,探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房地产投资信托 (REITs)、股权投资基金等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为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多元的资金支持。

3.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租房后期运营由市、区县两级政府分别运营管理,明确保障性住房“谁持有,谁运营”的责任

由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回购的公租房由该中心负责后期运营,外包给物业管理企业的项目由企业运营;由区县政府回购的则由该区县政府的住房保障部门负责运营。

二、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反映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及运营方面。

1.保障性住房供应主体过度依赖政府,企业自建动力不足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应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 虽然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因公租房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流慢、后期管理难等问题,企业在利用自有用地、产业园区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时明显动力不足。

2.主要采取开发商垫资的建设模式,开发商、承包商的积极性受影响

保障性住房房源筹集包括新建、配套建设和购置存量房等多种模式,而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主要以新建为主。在新建过程中,建设主体以房地产开发商为主,在现行的“成本加利润”定价机制下,开发商利润较低,参与开发的积极性较差。开发商参与保障房建设,政府通常采取回购、代建制或是EPC/ BT模式与开发商合作,北京主要以回购模式为主。 回购实际上是一种开发商垫资的建设模式,但从承包角度来看,希望将开发商剥离出去,采用EPC/BT的总包模式,减少建设中的环节,提高效率。

3.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不足

第一,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单一,且资金期限与保障性住房回收期存在矛盾。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以财政投入及信贷资金为主,而信贷资金又以3-10年的中短期为主。对于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来说,销售款可以较快回笼,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但对于公租房来说资金回收期较长,按照现在市场的情况,最快也需要30年收回本金,使公租房在资金筹措上面临十分巨大的资金压力。

第二,保障性住房利润稀薄,且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导致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由于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保障,其价格比周边市场价格低。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开发商的利润也只能达到3%-8%,这与商品房开发两位数以上的利润相比,利润较低,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较弱。另外,保障性住房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无法保证社会资本的顺利退出,如北京的限价房项目保利嘉园由于政府的销售方案滞后,楼盘无法按时销售,资金无法回笼导致亏损。

4.后期运营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可持续性运营难度大

第一,后期以政府运营为主,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工作(主要为公租房)由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及各区县住房保障机构负责,由该中心回购的保障性住房由该中心负责,由区县政府回购的则由区县政府住房保障机构负责。从目前保障房的规模看,由政府运营的问题不大,但保障性住房规模不断扩大, 这对政府后期运营能力将是很大的挑战。

第二,公租房出租率较低,持续运营难度大。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运营主要是指公租房的后期运营管理,而公租房运营的难题在于配租环节。北京市公租房的配租对象大部分为本市廉租房、经适房、 限价房的“三房轮候家庭”,而这一部分家庭大多都希望等待政策购房,目前来看,三房轮候家庭意愿与公租房并不匹配。公租房出租率低,资金收入难以为继,加上公租房项目运营费用较高,使得公租房持续运营面临挑战。

三、完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模式的建议

针对北京保障性住房融资、建设及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参与主体利益,提高参与积极性

第一,采取更切合企业实际需要的政策措施, 鼓励企业等多主体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目前, 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处于需求较大的阶段,多途径、 多主体建设保障性住房十分迫切。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企业利用自有土地、产业园区及农村集体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存在的具体困难给予政策的保障与支持。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建设公租房,对于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建设公租房的给予财政及税收支持,减少企业建设成本。另一方面, 在后期配租时可能出现出租率不足的情况,政府可以采取定向补贴员工的措施,确保公租房运营可持续进行。

第二,采取多种建设模式,减少建设中间环节, 尝试代建制、BT、EPC等承包模式。代建制需要政府前期资金的投入,BT及EPC是一种项目管理公司的垫资建设模式,建成后由政府出资买回。代建及BT、EPC等承包模式可以减少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中间环节,减少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同时可以增强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控制力。

2.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参与度

第一,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匹配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营回收期。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及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政策支持,在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上为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租房项目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政策。积极推进私募债发行工作,支持和鼓励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 积极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以及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发行中长期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尤其是试点保障性住房投资基金,向金融市场融资,为保障性住房提供专项资金,满足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租房建设与运营所需资金要求。

第二,创新长效运行机制,保证资金有效回笼。 一方面,继续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引入担保机制,通过在金融贷款过程的增信担保手段,撬动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和社会资金的进入。另一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为保障性住房提供有效销售方案,并建立有效的接盘机制。总之,政府通过引入担保机制、完善退出机制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营的长效机制,提高私人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和运营的收益水平,使私人资本能够达到市场化运作的合理风险收益率。

3.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拓宽公租房配租人群,推动保障性住房可持续运营

第一,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系统化、持续化运营管理。首先,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公租房的后期运营管理中,由民间资本的企业负责公租房的改建、维修和物业管理,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经营管理机制的灵活性和技术的先进性,以降低公租房的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其次,对于政府持有运营的公租房,政府应积极探索和创新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模式,尝试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维护管理,降低公租房运营管理成本,确保保障性住房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第二,拓宽公租房配租人群,提高房屋出租率, 促进公租房的可持续发展。配租型保障性住房选址要选在具有广泛配租对象和较好的市场预期条件下。针对目前部分远郊公租房出租率较低,公租房后期运营管理无法持续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在现有分档补贴的基础上,创新公租房住房补贴机制, 试点住房券、房东补贴等多项补贴手段,确保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应优化现有配租方案,拓宽配租型保障性住房的配租人群。 目前来看,三房轮候家庭意愿与公租房并不匹配, 而新就业和外地来京人员公租房需求更加强烈。各区县政府应根据各区情况,在现有非京籍人群申请标准情况下,尝试开展公租房非京籍人群的配租工作,在解决外省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同时提高公租房出租率,促进公租房的可持续运营。

综上,尽管北京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在保障房的前期规划与建设、资金筹措、后期运营等方面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为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解决北京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北京模式”领跑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形成,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营中的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各地需要根据地方特点,借鉴北京经验,避免北京的问题,逐步建立起符合地方特色的住房保障供应模式,共同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日益完善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榕.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模式的新问题及对策探讨.住区.2013.8

[2] .施昌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思考.北京社会科学.2011.8

8.4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篇八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 ;模式 ;广西

分类号 F323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and Pattern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YE Lu LI Yuping QIN Xiaoli LIU Yanqun LIANG Weihong SONG Qida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 Key Lab of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inan Province, CATAS,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Abstract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was introduced including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quality supervi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and animal, financial services of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of agriculture,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rough service content thoroughly, pluralistic service principal, and diversified service pattern, and several typical patterns were elabor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existed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in Guangxi were pointed out,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for agriculture ; system ; pattern ; Guangxi

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广西2013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16.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19%,解决好了农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广西的民生问题。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一些与农业相关的社会经济组织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进而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始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单项服务逐步发展为涉及种植、养殖、动物防疫、农机、农产品销售等多方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建立了区、市、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技站、林业站、水管所、以及以农资供应为重点的供销社系统等构成的较为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

1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年全面推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有77个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努力下,2013年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336.5万人次,“三免”、“三避”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提升了广西农业科技水平,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明显。2013年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数量达到3 560个,基本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中心,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机维修、信息服务、投诉监督等为支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3]。

1.2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14个地级市和106个涉农县(市、区)大部分已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广西农业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持有资格证书的农产品质量认证检查员、监管员、检测员等共计1 890人。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区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8个。至2013年底,全区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证书的农产品达738个。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区各市县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数据数字化管理、网络化传输、实时性监测。农业部2013年度例行监测情况表明,广西蔬菜和水果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6.7%和90%,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1.3 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大力宣传与贯彻实施《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全面强化强制免疫、疫情监测与预警、疾病净化、边境防堵、动物检疫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各环节的防疫监管,全自治区畜禽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在政府扶持下,柳州市建立了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由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公司和农户组成,免疫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至今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体合格率远超过农业部要求的70%。同时加强植物检疫联合执法检查,重点防控柑橘黄龙病、红火蚁、香蕉枯萎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2013年开办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培训班90期,指导31个防控示范区建设,示范面积4 666.67 hm2,示范带动开展防控面积1.33万hm2[5]。

1.4 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逐步健全。至2013年底,广西县域金融机构网点4 345个,村镇银行28家,小额贷款公司6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家。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2014年广西农信社出台新举措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一是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满足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二是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重点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异地农民工创业支持力度;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户信息档案,推动诚信正向激励和逆向约束机制建设;四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辅导员制度建设;五是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便利性,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六是纵深推进改革工作,不断拓宽支农服务渠道[6]。

1.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开发逐年增加,信息服务方式呈现多元化,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13年建设完善农村科技信息资讯中心、视频中心、呼叫中心和远程培训中心于一体的自治区级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桂林、崇左、河池、来宾4个区域分中心和9个县级服务中心、17个乡镇服务站、14个村级服务点,培训信息员513人次。呼叫中心966118科技服务热线覆盖自治区各地,参与服务专家200人次,服务用户6 800户次。各级科技信息服务站累计为群众收集、发布农村科技信息5 186条,技术培训1万多人次[7]。

2 广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

2.1 服务内容全程化

广西地域广阔,农业服务的需求千差万别,社会化服务的内容由原来的单项服务发展到系列化服务,由以粮食、畜牧业为主发展到大农业的各个领域,既有产前的各种服务,也有产中、产后的服务。2014年自治区财政大力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的全程社会化服务。自治区财政厅组织农业厅、农机局围绕水稻、甘蔗、蔬菜3个品种,选择10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在农业生产前期做好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相关服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防治、代耕代种代管、测土配方施肥等相关服务,在农业生产后期提供农产品购销、加工、仓储、物流等相关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培训服务、质量安全、产品认证检测、金融保险及信息中介等相关服务[8]。

2.2 服务主体多元化

服务主体既有政府专业经济部门的服务组织,也有农村自发形成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私人、科研院所等办的服务组织,基本上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层次、多形态的服务网络。全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增至1.44万家,合作社成员总户数13.5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78万户[9]。供销合作社全系统2014年拥有2.5万个基层社、33.7万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1.4万个农民合作社、5.1万个庄稼医院和105.5万个现代经营服务网点。家庭农场迅速发展,至2013年8月底,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含有“家庭农场”字样的市场主体共有71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2011年已达到1 371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1家。

2.3 服务模式多样化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广西区出现了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如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订单农业+价格联动”、“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3 广西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

3.1 “政府组织,龙头企业运作”模式

以贺州市富川脐橙模式为代表。富川县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形式流转土地,用于规模种植脐橙,采取土地优惠政策和信贷贴息政策鼓励外地客商到富川投资开办水果加工企业达15家,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推行“支部+协会”、“协会+基地+农户”、“科技示范户+农户”等模式,组建脐橙生产协会和水果购销部,农民会员通过协会获得技术、资金、信息等快捷的帮助和服务。该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农交会、农博会,打响“富川脐橙”品牌。

3.2 农村经纪人模式

北流市工商局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路子,创新登记管理方式,构建了3种农村经纪人模式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3种模式分别是:“农村经纪人+农户+合作社”模式,如大坡外荔枝协会的10位农村经纪人成立的北流市万家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党员+农村经纪人+合作社”模式,如罗政村的7位党员经纪人成立的北流市罗政果蔬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广西凉亭禽业集团有限公司的6位养殖户组建的广西北流市生宇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

3.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以广西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香蕉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转交给合作社经营,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社员按入股土地面积分红。实行“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模式,与广西蓝天绿地大农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香蕉生产合作协议,通过社企联合,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4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在广西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是农业专家向农民直接或间接传授农业技术的一种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专家+龙头企业+市场+农户”模式,如横县茉莉花专家大院;“专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如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右江区甘蔗专家大院;“专家+龙头企业+协会+农户”模式,如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田阳芒果专家大院[11]。

3.5 “订单农业+价格联动”模式

价格联动机制属广西首创,制糖企业与蔗农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合同的核心内容有预付糖蔗收购定金,保价收购、价格联动,甲方是蔗区建设和投资主体,蔗农是糖厂的合作伙伴,甲乙双方对蔗区实行共建、共管、共享等。广西糖业的快速发展,被农业部专家称为全国十一大优势农产品率先取得成功的典范。

3.6 “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农业服务中介模式

“广西六良农业产业协作联盟”由广西专家咨询服务协会等6家单位发起,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新型农业产业协作服务平台,通过推动“种子、肥料、农药、农机”等农资企业的横向联合协作,实现“良种、良肥、良药、良法、良品、良心”六良资源的高效整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产业链上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导农民科学、高效种植,保障国民舌尖上的安全。

4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公益性的服务没有充分发挥

公益性服务主体间衔接机制不完善,有时仅靠执行政府项目时临时、松散的联合,制约了农业服务整体效能的发挥。基层技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僵化、公益性职能定位不清,服务人员知识断层、老化问题严重,不能适应农民现实需求。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少、覆盖面窄,激励机制还需完善和创新。很多承担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经营主体,在政府补贴下才处于微利状态,若无财政支持不会涉足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4.2 服务经营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程度低、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难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目标,还有一些农民合作组织尚处于简单合作阶段,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各组织普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运作困难,很难得到财政、外贸等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等赢利性机构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连接,与农户之间合同履约率低。

4.3 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体系较薄弱,“三权”抵押法律效力模糊,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除林权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未能成为有效抵押物,有关抵押贷款若出现不良,无法可依。金融信贷相对集中在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上,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部分地区农民金融意识差,不会使用金融工具,县级农村金融改革长期处在“无机构抓、无人员管”的状态。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相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量大、周期长的需要[12]。

4.4 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目前的农业服务体系比较关注农业生产的产前及产中服务,忽略了农业的产后服务,造成了农户无法了解市场需求的准确信息而致使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局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条块分割严重、各部分不能配合到位,致使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增大,甚至有些农户需求的供给是空白,难以实现生产过程一体化经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5 完善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议[13-16]

5.1 完善管理,全面优化服务制度

制度建设是根本。重视完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有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经营制度。针对服务内容,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村商品流通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形成长效机制。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继续推进落实“县乡共管、以县为主”政策;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品牌扶持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农村信用机制体制,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和“三权”抵押贷款制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和教育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5.2 解放思想,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主体

解放思想是关键。农业各个环节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把思想统一到发展现代农业上来。政府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创新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健全服务队伍,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加快培育以农业公共服务单位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专业大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加大财政和贷款贴息扶持力度。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支持引导农户联合成立合作农场。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广大农民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和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5.3 因地制宜,满足农户服务需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鼓励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工作到田间地头,与农户近距离接触,了解农户真正需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各种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强度、获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渠道、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当地经济条件等,明确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凝聚管理、资金、科技、信息、市场等资源,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农户在产业链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 重视科技,助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现代农业要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科技示范带动技术推广。培育农业科技能手,依靠网络、电视、移动手机等媒介,全方位地为农户提供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监测预警技术、农业信息获取技术、农产品销售技术等社会化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创新社会化科技服务模式,如“互联网+”服务模式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新鲜农产品,“农科通”服务模式让农业科技信息“入户随人”等,助推广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梦。

参考文献

[1] 广西八角网. 广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EB/OL]. http://www.gxbajiao.org/news/details-226.html(2012-8-17).

[2] 广西年鉴社. 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77.

[3] 广西农机局. 广西积极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广西农机化工作会议系列报道之五[EB/OL]. http://www.amic.agri.gov.cn/nxtwebfreamwork/html/

0/ff80808143950ac901439558ad320105.htm, 2014-01-13.

[4] 平安广西网.广西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EB/OL]. http://www.pagx.cn/html/2014/catt_0806/18

973.html(2014-08-06).

[5] 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79,187.

[6] 新华网. 广西农信社出台新举措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升级版[EB/OL].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12/05/c_1113534021.htm(2014-12-05).

[7] 广西年鉴社. 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259.

[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关于印发2014年广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xcz.gov.cn/gxzzzzqczt/yfwlgk/gfxwj/bb

mwj/nygl/201411/t20141127_47094.html(2014-11-27).

[9] 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M]. 南宁:广西年鉴社,2014:168.

[10] 北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北流构建“三种模式”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beiliu/2012-11/13/c_113674904.htm(2012-11-13).

[11] 范素芳,李珊珊.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模式分析——广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实证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09,29(3):110-112.

[12] 瞭望观察网.广西破解农民“贷款难”[EB/OL]. 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7579(2015-4-27).

[13] 中国改革论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DB/OL].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Agriculture/Practice

/201209/t20120921_150986.htm, 2012-09-21.

[14]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意见[EB/OL].http://www.gxrb.com.cn/html/2014-03/09/content_939664.htm(2014-03-04).

[15] 赵美玲,马明冲. 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状与路径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3(2):111-115.

上一篇:父母用爱感动世界作文下一篇:云南翡翠导游词-云南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