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2024-06-18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精选10篇)

1.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篇一

贝多芬是用心来写整个世界,亦用音乐来演绎整个世界。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悲凉、寂寞的。世界上有了音乐才多姿多彩。当我们悲凉、寂寞时,能从中得到一种安慰、一种力量。贝多芬的一生也不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的,命运与生活对他也不是宠爱有加,一次不幸,他的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习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出乎所以人意料的是,贝多芬并没有倒下,相反的,他站的比任何人都稳健、都坚强,他毅然向命运宣战,挑战感官与智慧的极限,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开创出一个只能让世人景仰而难以超越的音乐高峰,留给世人一个以无限美的听觉感受的音乐国度,正如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所昭示的那样,执着的追求自我的理想,战胜命运的不公平。《命运交响曲》表达的贝多芬对生命的刚毅、挑战、坚强、不屈服于命运。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平而放下期望,生活需要期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我们要勇于追求理想,勇于挑战命运的长征。生命是我们自我的,我们要对自我的生命有职责、有义务。我们就应让生命发出本该属于生命自我的光芒。生命里的困难、挫折、痛苦其实并不算什么,我们不要被它打垮,更不要退缩,我们就应勇敢、坚强的去应对、去承受。

2.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篇二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跨时代的领军人物,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唯一的一步加入了人声的交响曲,也是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一部巅峰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同学们看到交响乐队与人声合唱的完美结合。因为这部作品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旋律,我去引导学生会唱的要跟着一起哼唱主旋律。把大家带到角色之中,仿佛是自己就置身在舞台的交响乐队之中。跟着慷慨激昂的乐曲去体会贝多芬那种虽然自己盲聋,但对生活的态度依旧积极乐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和启发学生听、唱、思考,如何去以审美的眼光,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合唱交响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能让学生品尝到一桌丰盛的听觉盛宴。中间加入了电影《贝多芬传》中的几个耳聋的片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贝多芬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品质。再配合第四乐章片段,庞大的合唱阵容、配置精良的管弦乐队、精湛的指挥技艺,让这首乐曲得到升华。由于本首作品是合唱作品,我还加入了歌唱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圆润的声音演唱这首合唱作品。目的是在审美的高度上能够让大家情感得到升华!

3.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篇三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这个动机十分简洁,但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并且悬念极强。整个乐章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是音乐史上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仿佛是参加葬礼的人们护送灵柩走向墓地的情景,又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赞美诗式的比较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4.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篇四

曲子响起:一只孤船在海面上行驶着,突然大海充满着敌意的对小船发起了挑战,小船用自我的智慧战胜了高昂的大海。

小船先假装自我认输了,大海得意扬扬的大笑起来。小鱼们明白了自我的伙伴小船在与大海打仗,纷纷前来帮忙。小船眨了眨眼睛,最懂心的小丑鱼说:“大家别添乱,小船自有办法。”小船对众鱼们挥挥手表示不用担心,心里想:小丑鱼真是我最知心的朋友。然后小船趁大海一不注意,就翻身将大海打晕过去。小鱼们以为小船能过上平静的生活,但小船不这么认为,它觉得大海会再一次来找它。果然,有一天大海又来找到了它,并再一次发起了战争,小船没法只好迎战。大海这个大坏蛋,大笨蛋故技重施,小船沉着应战,再一次打了胜仗,把大海打晕过去,再也起不了身。这一次小般和小鱼们一齐欢呼:“我们胜利了!”

5.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观后感 篇五

我心里的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

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他年轻时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是丧失了听觉,可贝多芬没有永远沉浸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

有句俗话:事情是这样,就不会那样。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不都是胸怀理想,战胜厄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吗?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给了你金钱,就让你失去了健康;给了你天赋,就再给你加上苦难。

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人们对“命运”交响曲的名字似乎要比对“第五号”交响曲更熟悉,虽然传说是贝多芬自己的回答,当问到这首交响曲主题的意义时,他随口说:“这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命运”的名字就这样流传开来。即使你并不知道这个传说故事,也不了解为什么人们对《第五交响曲》有极高评价时,但只要你亲耳去听完它以后,就会理解恩格斯这样写的理由:“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这句话并没有夸大其词。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精炼集中令人惊叹,它充分发挥了交响曲发展原则的能量,即,从一个小小的动机——核心的乐思,经过合乎逻辑的展开,最终构成复杂而大型的音乐作品。和海顿、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突破了古典奏鸣曲式的一些通常的模式,创造了具有强烈戏剧性的音乐。贝多芬不仅在第一乐章运用动机发展原则,还将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或它的变形)贯穿于整个交响曲套曲之中,从而使四个乐章间产生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交响曲的整体构思在贝多芬这里更加宏伟、缜密、严谨。

第一乐章,可以看到,贝多芬在这个乐章采用奏鸣曲式,是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但他的奏鸣曲式的各个部分,篇幅加大、作用增强。这个乐章是以一个三短一长的(也就是被称为“命运”的)动机开始的,没有引子部分,直接进入主部。这个趋向前进的节奏型动机,不断模仿、变换,构成了主部主题,使主题的本身就具有动力感。

贝多芬的连接部分不象过去的奏鸣曲式那样,只是些经过句,而往往充满了推进展开的特征,它在主、副部间,或在呈示、展开部之间,与前后融合,使各个部分不被隔断,音乐滔滔不绝地奔流向前。这里的连接部,用的还是主部动机的材料,给人感觉似乎是主题在继续,直至圆号在降E大调,(即乐章主调性c小调的上方三级关系调)上,吹出响亮的、成了大调的动机变体,副部主题就被紧接着引出来了。

副部旋律和主部主题的紧张活跃相比,是抒情歌唱性的,但即使如此,大提琴、低音大提琴仍用p的力度,轻轻地奏着主部动机的音型,它在继续发挥作用。

结束部以小动机的出现,干脆利落地结束了呈示部。而且,整个呈示部按传统习惯重复一遍。

展开部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式中,成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它不仅篇幅扩充,主要是内在的紧张性大大增加。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由于调性的迅速移动而非常不稳定,象织布机梭子一样的小动机,上上下下、换着模样地活跃在各处,似乎要把这小小动机的各种可能性挖掘出来,音乐的力度在展开部中,大幅度地增减或极强极弱地突变,不同音区、乐器组(弦乐与管乐),对动机的模仿和对比并置,这些使整个展开部紧凑、果断,势不可当,在戏剧性高潮来到之时,再现部进入。

再现部里有一处出乎意料的处理,主部与连接部的衔接点,用双簧管吹出了一句缓慢、沉思的旋律,用它替代了原来坚毅肯定的动机陈述,象是在提出疑问,或者是要歇息一下,因为,自此以后,音乐再也没有犹豫地奔向尾声,那里再次用主部的动机积聚起力量,使乐章在又一次的高潮中结束。

第二乐章 在降A大调上,标记着“流畅的行板”的表情速度,这和第一乐章的“有活力的快板”不同,它的音乐庄重、深沉而有力量。采用了“双主题变奏曲”的形式,我们讲海顿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时候,解释过“变奏曲”的型态,这里的“双主题”,意味着有两个主题依次交替地进行变奏。贝多芬是很喜爱“变奏曲”这种形式的,他不仅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用,还在第四乐章里也采用过。他的变奏曲不单纯是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形态变化,而是更注重主题深层情感的变换与表达。

第一个主题旋律(A)气息悠长,它以中提琴、大提琴的饱满柔和的音色奏出,显得宁静、安祥,娓娓道来。它的后半部,是用最后的4个音(谱例括号中的音),扩展而成,那上扬的音调与第二个主题的气质近似,而且,到乐章结尾部分,这个因素得到了很大的发挥。

第二个主题旋律(B)是贝多芬式的风格,它的节奏型与音乐的气质都让人记起第一乐章开始的动机。当两个主题呈述完毕以后,就开始了它们各自的第一变奏,A主题仍然由中提、大提琴演奏,但用十六分音符的形态(见下方的潜例),B主题的变化相当克制,两个主题的变奏过程中,可以感到交响曲动机的影子。

第二变奏,A主题成为三十二分音符的音流,B主题慷慨激昂地在C调上呈述。这时,两个主题间的连接过渡越来越紧密,彼此铺垫、互为衬托。

到第三变奏时,A主题的进入,和前面C大调上的B主题成鲜明对比,它变成降a小调的旋律,贝多芬在这里的转调技巧快捷而巧妙。

A主题在小调上陈述以后,它那乐章开头的大调性旋律原形,用整个乐队的乐器配置强力奏出,第三变奏中未出现的B主题的英雄气质融合其中,充分发挥旋律最后的上扬音调,构成了恢宏雄壮的尾声。

第三乐章,改变了传统中的小步舞(Menuet)形式,用谐谑曲(Scherzo)替代,可以说它完全摆脱了舞曲的形态,不再是优美、典雅的娱乐性舞曲,而将泼辣、豪放的气质赋予这种戏谑性质的音乐,并具有戏剧性的激烈发展和严肃深沉的内涵。这一乐章的谐谑曲的结构是复三部曲式,莫扎特和海顿的交响曲中的小步舞也是这种曲式。大家可以加以比较。

第一大部分(A)回到交响曲的主要调性上(c小调),它包含了两个对立的因素。其中的第一个因素是,大提琴波动起伏的问句与其他乐器的答句。

第二个则是“命运”的动机,这两个乐思的对置,在反复出现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增强。

乐章的中段,调性转到同名大调(C),还是由大提琴开始的主题和对它的模仿(用专业术语,则是小“赋格段”),它欢快而略显笨拙。这个动机发展到高潮后,又逐渐安静下来,直到只剩下大提、低提的拨弦轻音,再现部就从这里开始,并且一直保持在这种轻轻的力度中,但内含着紧张的气氛。

再现部的特殊处理,造成非同一般地静寂,它积聚着、酝酿着、等待着„„定音鼓的敲击与“命运”动机的音调,渐渐明确起来,它终于迎来了交响曲的终曲乐章。

第四乐章 用奏鸣曲式构成,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将前面乐章已经逐渐形成的总体氛围,推向顶点。它起到总结、概括交响曲的作用。贝多芬在呈示部的四个部分,都使用了新的主题材料,它们之间虽然有对比,但英雄性的辉煌,欢庆胜利的喜悦是共通的,下面分别来介绍。

主部主题是贝多芬式的,在大调三和弦和它的音阶上构成,乐章的C大调主调性被大大地突出了,当然,这里的配器起了重要作用,整个乐队全奏,号角齐鸣,而管乐除去传统的乐器配置,又加上短笛、长号(三支)、低音大管,这样丰满、响亮的音响效果是海顿想象不出来的,但贝多芬和他这一代人的思想、情感是要通过新的音乐手段来表现的。

连接部的主题旋律舒展一些,但它由木管吹出的音响,同样具有号召性。连接部不断地运动前进,引导音乐进入副部。这是个弱起的三连音音型的旋律,象是一首欢快、活跃的舞曲,但同样内含着力量。

展开部的动力性发展,主要是利用副部的材料,它与“命运”动机在节奏上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在展开部中自然地溶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高潮。而贯穿交响曲的“命运”动机,在展开部的结尾处,构成了一个单独的段落,它轻而柔和,这个独特的处理,是贝多芬为乐章的再现部与整部交响曲的庞大的尾声做准备。

尾声主要是运用结束部的动力性材料。交响曲在极快(Presto)速度中结束。

从《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尤其是第四乐章的尾声,可以看出贝多芬为了音乐内容的需要,将奏鸣曲式的传统形式更新、发展了。他的奏鸣曲式的尾声篇幅大大扩充,类似第二个展开部,在这个富于动力性的段落,经常是把前面的材料,再一次发挥,有时会出现新的材料。

《第五交响曲》充分显示,贝多芬结构作品的技巧和力量,而“交响曲套曲”的内在统一性,也集中反映在这部交响曲中,调性安排的逻辑(C—降A—c—C),动机的贯穿,以及整部交响曲情感内容的辩证统一,等等,是贝多芬创作的共性,也是他的杰作《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突出个性。

有感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文 / 天涯有风

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都有很强的内涵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的中心思想是“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可以说,《命运》代表着贝多芬,或者贝多芬代表着《命运》。这是一首获得相当广阔知名度以及接受度的世界名作。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而且是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首先看《命运》的构思。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6.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篇六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仅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我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明白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感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忙我们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这些故事经历都让我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我会思考:“这么小就被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欢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17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我该怎样办?”等等。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我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作品,体会深刻。除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思考之外,也有了对人生以及成长的体会和思考。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理解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

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能够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当是你自我!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应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那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可是内在包含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那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可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那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7.音乐鉴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篇七

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早已传遍世界,比流行歌曲还要流行,但为什么这首曲子会这么流行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点。

其一,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旋律动人心弦,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倾听之后,犹如被其雄伟豪壮的旋律所深深地吸引,像月光下的大海,有时候像暴风雨来临,自己就好比在海面上被波涛汹涌的浪潮摇动的船只,难以把握自己人生的走向。有时候像在暴风雨之后晴空万里的海面上欢欢驶动的小船,在经历狂风暴雨的洗礼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仍在疯狂地与命运纠缠。

它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当曲终之后,又会引起我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到底是应该顺从天命还是应该积极地与命运抗争?

其二,该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故事。贝多芬此时几乎双耳失聪,但他心有不甘,不甘于就此向命运屈服。贝多芬用小木棒抵住耳朵,然后架在钢琴上听音符,从而创作出这首永世长存的曲子。

于是这首曲子被寄托了贝多芬勇于和命运拼搏的精神,这也是这首曲子吸引广大人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各种乐器的配合炉火纯青,达到了最高的协调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认为第五命运交响曲才能成为中外史上一大绝唱,让无数人为之倾慕不已。

笔者才屈词穷,缺乏高深的见解,请老师给予指正。

三大队12治一

张帅

8.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欣赏 篇八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但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些故事经历都让我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我常常在想:“这么小就被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17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等等。

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又在学校开设的外国音乐欣赏课程上我听了贝多芬的作品,体会深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这部作品总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这种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那是痛苦的哀伤!

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命运》,但还是让我听后思绪万千,感慨万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坎坷与困难呢? 我们企盼人生旅途一帆风顺,然而现实生活并不都是那么尽人意,它是即有风和曰丽,又有惊涛骇浪;即有鲜花,又有荆棘。因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如果我们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把握不稳前进的航向,人生的旅途会出现曲折或坎坷是在所难免的。

遇到坎坷不沮丧的人是没有的,只是有的人会由此永远不能振作精神,而有的人在暂时的沮丧之后,马上重整旗鼓,拿出更大的力量去解决困难,他就能战胜命运,获得成功。人生就是这样,它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茫然,不断收获,又不断感到失落与不满的过程。

9.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篇九

《贝多芬和他的田园交响曲》

学生姓名

提交日期 年 月 日

贝多芬和他的田园交响曲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无疑是一个最响亮、最伟大的名字,即使在整个世界文明史上,他也是少数几个罕见的伟大人物之一。而贝多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其超凡入圣的音乐才能,更在于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力量,他已经成为人类激情与力量的化身,成为人类以顽强的意志同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象征。

一、贝多芬的一生

1、不幸的童年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因此,贝多芬的童年可以说是毫无幸福可言。

他的父亲望子成龙,希望他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贝多芬11岁辍学,13 岁时贝多芬就从事音乐工作,同时坚持学习。其中巴赫、韩德尔对他的影响最大。钢琴演奏与作曲才能的迅速成长,使他渴望到维也纳去拜访莫扎特为师。在维也纳,莫扎特听了这位17 岁青年的即兴演奏后说:“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随海顿学习的时间亦不长,师生之间很快就发现性格相异,没有形成持久的教学关系。后贝多芬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申克。1795年于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从上述资料可知,贝多芬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罗曼罗兰笔下的不朽形象——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少年时代就是完全以贝多芬为原型而创作的。早年的苦难生活没有把他压垮,反而在他心里激起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情感,一种对生命、对宇宙宗教般的深刻体验。音乐在他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他开始用音乐来表达对生命沉重的爱,对自然深刻的爱,这些情感通过音乐贯穿他的一生。

苦难塑造了贝多芬反抗的性格、倔强的意志以及那雄伟的力量,而这些是他一生都在表达的音乐主题。他的音乐悲愤、高亢,感情充沛得让听者为之动容。贝多芬说:“我不是靠一篇论文一举成名的,从儿时起,我就努力理解历代贤哲们的思想,为的是使自己博学起来。艺术家应为推进人类文化做出贡献,否则就是一种耻辱。”因此他刻苦学习,他几乎没有业余爱好,似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充实完善自己,使他的一生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学习,不断成熟的过程中。

2、成就非凡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然而就在贝多芬取得卓越成就的时候,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3、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三十岁前,贝多芬的听觉已有病兆。三十岁后不断加重,后来完全失去了听觉能力。耳疾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犹如画家双眼失明一样。他几度要自杀,甚至写下遗言。然而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度过了精神危机,苦难使他的音乐创作得到升华。他经过痛苦、剧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以非凡的勇气、超人的毅力,战胜了命运无情的打击,伟大的艺术使命感打消了死亡的念头,他要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全部献给继续为神圣的音乐艺术。

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只要我做一天上帝最不幸的造物,我就要反抗一天。”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耳聋之后。当我们从他那无限壮美的音乐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的享受时,不能不为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献身精神而感动。

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把英雄人物的这种内心斗争,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直至最后取得胜利的思想的复杂过程全面地展现出来。

贝多芬是一位精神的英雄,是“心”的领袖,是生活的绝对强者。他的音乐如此惊世骇俗,如此博大精深,让生命的伟大意义超越个体,穿越时空,而臻于无限。

二、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1808年12月22日与《第五交响曲》同时首演于维也纳,1809年出版。标题性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特点,他的第三、第五交响曲都是标题性的,而最突出的是《第六交响曲》(田园)。贝多芬为每个乐章加了小标题,还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亲自为这部作品加上了“田园”这个表达作品主旨的副标题。在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作曲家显然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让自己获得轻松,从充满斗争的战场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

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一般来说,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目的。而这首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自己命的名。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细细欣赏了这《第六交响曲》。再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1802--1808年间,耳疾严重的贝多芬常隐居于维也纳郊区。然而,热爱大自然的贝多芬,喜欢走到郊外,走进大自然,凝神思索万物生命的实质,细心洞察大自然的奥秘。贝多芬从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获得心灵的欣慰。《第六交响曲》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反映人的崇高精神世界以及自然和生活的伟大,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据考证,因为当时非常盛行把音乐作品加上田园的要素,而这首奏鸣曲恰好在人们的想象中唤起了对和平的乡村、大自然景象的记忆。贝多芬并不是只顾把自己的主观情怀注入作品中,而是很用心地为每一首作品塑造出独特的表现世界,给予永恒的独特形象,这种作法就是他毕生的努力目标,也是为何他的作品独具说服力的秘密。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确远比不上后期作品有那麼强的冲突性,一个只有强烈情感却没有强烈心灵冲突的贝多芬,中期作品对大自然的观点必然是“溶入”、“乐以忘忧”的心情,这刚好是田园交响曲的主要情感表达,也是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出来的乐曲意含。罗曼·罗兰曾指出:这首奏鸣曲是“所有奏鸣曲巾较少激情的一首,是幸福的,充满了阳光。”是贝多芬最“清澈的小河”之一,并称它为:“田园中逍遥自在的散步„„没有一点儿激情的特征。”兰兹称这部作品为“田园诗”。那盖尔写道:奏鸣曲其中有“贝多芬在乡间生活带来的宁静,从容不迫的印象。”贝多芬正是在努力地寻找更完整、更朴素、更严格的风格,在本能地不同中寻求统一和自信力的个性。

作品的形式顺应了贝多芬当时平稳的心境状态,展开了内心体验的宽广世界,深刻地触及了人们的感情深处。这部作品大胆地面向人类说话,深切地表达了关于人类集体的要求,《田园》的名称和本奏鸣曲的音乐性质并无矛盾,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都是田园风格的,田园牧歌诗般的最后回旋曲及其低音都与田园的音乐类型很相近、很有共同点,全曲的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充满了一种幸福感。贝多芬自己称这部作品为“大奏鸣曲”,标题的《田园》与这首奏鸣曲的内容和形式是比较吻合的,也完全符合奏鸣曲的音乐特性。这首《田园》,容纳了贝多芬心中那激奋奔腾的情感和他对社会、历史、大自然的百般思索、千般感受。《田园》的艺术形象是这样丰满而又深遂,语言实在难以描述。

下面我将从一个聆听者的角度去欣赏这伟大的第六交响曲(田园)。

这部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后三个乐章的演奏不间断。

我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我想,无论您是一个初入门的古典新手,还是在交响乐海洋中徜徉已久的爱乐人,都无法抗拒这个美妙乐章!第一乐章名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整个乐章的音乐愉快、明朗、淳朴、和谐。乐章一开始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主题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浓厚的乡村风味使人沉浸在春天的原野中,温柔的轻唱又渲染出无限的欢乐,让人有一种如沐春房的清新感觉!那么的富有朝气,那么的清新自如,让人似乎感到了春天的气息。主题之后是由管乐奏出的,它以轻弱的力度奏出,犹如小溪的流水声,给人以清新的感受。接着主题的是C大调,使人感受到更加清新、欢愉。旋律流畅、恬静,充满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气氛。接着是弦乐与木管先后奏出,仿佛一问一答,构成自然和谐的画面。紧接下去的旋律,围绕着主题不断反复、回旋,但却丝毫不会让听众感到厌倦,反而思绪会不断的跟随着音乐飞翔。这个乐章的标题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非常切合旋律的主题。描绘出一幅辽阔无边、充满生机的田野风光,荡漾着乡村生活的欢乐,令田园风味更浓。

第二乐章名为《溪边景色》,是慢板。开始时弦乐器奏出了稍有起伏的潺潺流水音型。在这个伴奏背景下,第一小提琴奏出了柔美动听的旋律。这个流畅的主题好似溪边美景中又传来牧人的笛声和乡民的歌唱,表现出清新抒情的气息。而大管、单簧管的分解和弦及双簧管的三连音,将潺潺的流水描绘得更加生动。还有长笛模仿“夜莺”,双簧管模仿“鹌鹑”,单簧管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煦、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意的动人画面。贝多芬曾经说过,这个乐章是在户外创作完成的,地点是在一个被称作“维森山谷”中的一棵大树下面。贝多芬就是在这里体味着大自然的气息,即使他的听力已经非常微弱,但依然感受到了很多自然声响。所以第二乐章如此的简约,却又如此的打动人心。

第三乐章名为《乡民欢乐的集会》,快板,谐谑曲。贝多芬首先打破了交响曲一贯以来“四大乐章”的典型格局,使《田园》具有了五个乐章,可见《第六交响曲》与其他作品的与众不同点。这一乐章的音乐欢快而有舞蹈性,表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风俗性乡民集会的欢乐场面。大管吹奏的简单音调陪衬着这支旋律,好像是一支乡村民间乐队在演奏,而其中有位乡村老农,拿着古老的风笛也到场助兴,但他只能吹出Fa、Do、Fa,乐队转调时他只好停下,到乐队转回原调他又响起来。乐章的中段是源自奥地利的二拍子舞曲,它粗犷活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好像穿着木履的农民们的到来。可以说,通过前两个乐章的铺垫,贝多芬把在田园的惬意感受,全部积累了起来,放在这第三乐章来进行描述。当舞蹈进行到最热烈的时候,突然旋律转向阴暗,仿佛远处传来了雷鸣,天空云层密布、阳光被遮挡,狂欢的集会被打断,人们各自散去,似乎紧接着两声巨大的轰鸣由定音鼓发出——随即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被称为《狂风暴雨》,但是它不止有音乐上简单的激烈音符而己。“暴风雨”接踵而至,发出咆哮!这个乐章贝多芬刻画出一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生动景象。旋律如同夏天的雷阵雨一般,倾泄而下,像带着雨点的狂风在咆哮,短笛尖锐的呼啸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一场惊骇的狂风暴雨已来临。强大的声势,显示出大自然的巨大力量。随后,音乐渐渐平静下来,在经过了最磅砜的雨势之后,慢慢趋于舒缓。远处像是又传来悠扬的牧笛声。

第五乐章名为《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这一乐章重新回到温和的曲风,雨过天晴,大地恢复了宁静,天上架起了彩虹,到处是一片清新的景色,人们迅速从从第四乐章的惊恐、躲闪中缓过神来。优美而抒情的旋律重新把人们带回田园生活的美好,它表现了乡民们愉快、幸福的生活和对美好未来的热望。美妙的旋律中蕴含着泥土的芳香,全曲在无比柔和中悄悄的结束了,甚至让人感觉无声无息„„

在贝多芬的创作随笔当中,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这就是一部反映乡村、田园生活风貌及其风情场景的作品。如果说《命运》是通过叙述一个斗争的过程为表现手法,那么《田园》则是通过描写景色反映出贝多芬内心对理想生活的期待,让更多的听众通过这种音乐描述,来遐想乡间生活的乐趣。

结束语

10.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听后感 篇十

在音乐鉴赏课上听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就是《命运交响曲》,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短短的时间里,描写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即命运的敲门声,虽然这个动机非常简洁,但是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而且悬念极强。整个乐章带着动荡感向前发展。被称为“平民的骄傲”的贝多芬在这部交响乐的第一章中让“命运”的音型肄虐横行,成为难以遏制的主宰力量。随着一声“命运”巨响,大地长久地响彻着它的回声与余震。弦乐轻弱地呼应着“命运”音型,它急促地出现在各个声部,惶乱不安地又迎来稍有变化的“命运”音调的轰鸣。随后,使汇成排空的浊浪向前冲去……

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曲中的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仿佛是参加葬礼的人们护送灵柩走向墓地的情景,又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第二乐章是激战之后的安适的“间奏曲”。它使强烈紧张的气氛得到松驰,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沉思的音调,稳健的节奏,掩抑不住高昂的情绪。在主题结尾乐句,那个犹如号角一般向上挺进的音响,唤来了具有英雄气质的第二主题。两个主题轮换变奏,乐曲从温情柔弱逐渐发展成坚定有力的进行曲。在这个豪放雄健的进行曲中,也兼有贝多芬温柔细腻的笔锋,乐曲象是人们对生活的朦胧的探索与追求。乐章结尾,充满思索探求意味的第一主题,象是舒展开紧锁的眉头,显露出喜悦的神情,准备迎接新的搏战。在命运的重压下,他从英雄的群众中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并对光明和胜利充满乐观的期待与坚定的信念。

第三乐章和第一乐章是对比的。如果说前面的“命运”是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遭遇,严峻、真切,具有压迫感的话,那么这里的“命运”就是鬼鬼祟祟,影影绰绰,颇具幻想性了。紧接着,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的“命运”之中。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的快板乐章,人们已经以宏大的声势向命运发起了总攻。这个乐章展开了两种力量紧张冲突的广阔场面,这是人与命运的最后搏斗。主部音乐中两种矛盾因素形成对比,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在辗转沉思,这时,圆号带着那命运的叩门声再次闯入,但是这次已不是低沉的暗示,而是响亮威严,严峻地行进,具有进行曲的特征。“命运”之声消声匿迹后,天地

一片寂然。第三乐章在凯旋的欢腾气氛中直接过渡到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胜利的情绪。当耸立在终曲乐章之首的胜利凯歌,以压倒一切的宏伟气势高昂奏响之刻,人们不曾忘记,是那些在黑暗中与命运搏击的英雄们用艰辛与痛苦,用血与汗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途程,筑造起辉煌壮丽的凯旋大厦,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辉煌的凯旋进行曲踏碎了命运复苏的幻梦,在胜利前进的潮流中,命运的阴影最终在这部题为“命运”的交响曲中消逝了。就这样爆发了第四乐章的胜利欢呼,将人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与命运交战的宏伟画图。全曲揭示了“通过斗争,达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搏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的整个过程。这一部以歌颂为主题的交响曲,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留一点空间作文800字下一篇:泉湖乡创建市级文明乡镇工作情况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