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课程大纲

2024-06-20

绿色建筑课程大纲(共8篇)

1.绿色建筑课程大纲 篇一

《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建筑初步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课程编码:061033 学 分:4分 总 学 时:64学时

适应专业:艺术设计

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素描、色彩 执 笔 人:张琴 审 订 人:王志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建筑初步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通过建筑初步课的学习,使学生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含义和属性、建筑历史、建筑设计有一完整而系统的认识,使初学环境艺术的学生把握住专业的学习方向,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学习和从事建筑学与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的物质特性方面的知识如建筑结构和材料等,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理解建筑美学基本知识、现代建筑与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掌握建筑及建筑学的真正含义、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建筑剖析和欣赏、环境艺术与建设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建筑 一:绪言:

学习内容:建筑、建筑学的一些主要专业术语,建筑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内容,重点是几种建筑学的观点,难点是如何掌握建筑学的理论与知识去综合分析具体的建筑与建筑环境。

二:建筑的属性

学习内容:建筑的基本属性及各种属性的含义,建筑的外在意义、建筑的物质技术构成、建筑的内在意义,重点是如何从建筑的历史脉络中感性的认识建筑的这些属性,难点是分析产生建筑的不同属性的因素 三:建筑应具备的本质

学习内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求,深层的建筑含义,重点是建筑的基本建筑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形建筑形式美法则,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基本要素与建筑的深层含义。

第二部分:建筑设计概述 四:建筑设计概述 学习内容:建筑设计的分工合作、建筑设计关注的主要内容、理性的设计原则、建筑的功能组合与建筑设计的思考过程;重点和难点是 建筑设计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内部机能与自然条件、人为条件之间的关系,创造完美的建筑作品 第三部分:建筑史概述 五:中国建筑史概述

学习内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包括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造型、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古代建筑的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建筑及特征和意义、近现代中国建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重点是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历史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及特征,难点是对中国多元化建筑的理解与把握及其中国未来建筑的走向。六:外国建筑史概述

学习内容:外国建筑溯源、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西方古代晚期的建筑、外国近现代建筑的变革及其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建筑流派和代表人物与主要作品赏析。重点是对西方建筑的发展和变革的认识。难点是在实践中如何分析和赏析、鉴别建筑与建筑环境。

四、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认识建筑(16学时)第二部分:建筑设计概述(16学时)第三部分:建筑史概述(3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本科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基础课程之后。

六、教学参考书目

(一)使用教材

1、《建筑初步》(统编)田学哲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教学参考书

1、《建筑师常用规范选》上册 本社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室内设计资料集》 张倚缦、郑曙阳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铅笔画全集》 T·Kautzky 编著 胡哲编译 艺术图书公司

5、《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 钟训正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钢笔画大全》 华生·贺普第文化出版公司编著 胡哲编译 大众书局

7、《建筑设计配景图库》(第三版),Ernest Burden 著 白晨曦译 参木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表现法》 Paul Stevenson Oles, AIA 著 黄文生译 六合出版社

9、《建筑绘画及表现图》 彭一刚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建筑模型》 郎世奇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中国建筑画》(各院校专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中国建筑画选》 本社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当代中国名家建筑创作与表现丛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绿色建筑课程大纲 篇二

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十三五”以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6年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八字建筑方针, 这些都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要求。

我院基建营房各专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但也容易造成一些思维定式。当前大多数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内容上更多地侧重经典的设计手法、建造理念、技术应用、设备选型以及管理方法, 而在营房绿色与节能方面的教学探索则相对薄弱。而现有任职培训课程中则更是缺乏这些内容。这对于增强学员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基建营房参谋与管理人才非常不利。

众所周知, 在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 军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部队教育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军事任职教育为主, 兼顾学历教育, 旨在培养军人职业素养、思维理念和专业技能。因此, 为引领我院营房专业人才培养走上新的台阶, 使我军基建营房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亟需我们紧紧把握军事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对绿色建筑课程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探索课程改革的对策与途径, 真正提高营房专业全体参训官兵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基本技能与能力素质, 为在基建营房领域实现“后勤三大建设任务”的目标做出贡献。

二、绿色建筑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 适应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

课程教学是军队院校教育的基本单元, 院校教育改革的任何举措都必然会在课程设置、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体现。为了适应军队院校改革的需要, 军队院校必须不断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

绿色建筑课程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一流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 实现营房建筑的“低耗少排”不仅是当前时代的要求, 更是完成“后勤三大建设任务”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 将绿色建筑课程教学作为契机, 以开展军事职业教育为手段, 势必能够引领我院营房领域各学科和专业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增长点, 从而激发改革转型动力, 同时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推动我院教育训练水平的全面发展。

(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 以气候变化、全球一体化、新技术涌现、快速城市化为代表的世界性问题, 从环境、文化、技术及城市等不同角度对建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结合“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 培养“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性宽的高质量、能担当的”人才, 已经成为摆在我院建筑学学科专业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与传统的建筑学教学内容相比, 绿色建筑首先涉及内容更多, 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涵盖了从设计层次、技术层面到管理层级的内容, 实际上这恰恰有助于培养能够服务三军部队、适应三军联勤保障、胜任信息化作战保障要求的人才。在当前条件下, 以绿色建筑课程改革为出发点, 推动课程体系整体改革, 逐步探索并建立覆盖院校教育、部队训练与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现代营房教育体系, 对强化学员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推进教员队伍建设的关键

教员队伍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与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 军事职业教育的灵活性更强、动态更明显。就知识层面而言, 新时代下绿色建筑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对教员相关知识面的广度、深度还是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员不断地更新知识;就教学层面而言, 这其中不仅仅包含学员“学习”和“获取知识”的环节, 也是教员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绝好良机。以绿色建筑课程改革为契机, 能够形成“负反馈”, 增强教员的绿色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最大化发挥军事职业教育的作用。

2007年, 教育部财政部明确将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了使建筑学学科与专业建设走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近两年国防建筑学教研室已成功申报了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和学院教学团队。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 还可以探索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进而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促进建筑学学科专业教员队伍的整体发展。

三、绿色建筑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

(一) 健全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要求, 根据修订的2012年国防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国防建筑学教研室于2012年新开设了本科层次的《生态营区与绿色建筑》限选课, 以及研究生层次的《绿色建筑设计》,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遗憾的是并未包含任职培训各类层次, 覆盖面狭窄, 连军事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因此, 亟需丰富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涵盖本科、研究生和任职培训等多层次的绿色建筑课程体系。

(二)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当前基本上按照传统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四节一环保”的专题思路。诚然, 按专题分类开展教学有助于让学员分门别类地了解绿色建筑的内容, 但由于专题之间在讲授上相互独立, 容易减弱乃至割裂各专题之间的联系, 不利于学员在宏观层面上真正理解并掌握绿色建筑的整体性内涵。在内容时效上, 住建部已于2014年颁布并实施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而当前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还是遵循已过期的2006版规范, 已不符合国家要求。同时“十三五”时期建筑业的热点问题, 比如海绵城市、新型装配式建筑等都没有体现。另外, 课程视野不够开阔, 缺乏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美军绿色营房的内容, 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国际化视野。所以应当把握时代特点, 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必须针对不同培训层次的特点来凸显内容的差异性, 防止教学中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三) 丰富教学模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方位的实施过程, 对营房建筑的设计、建造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对我们的建筑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事实上, 当前我们的建筑专业教学仍固守着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 对于以现职干部 (战士) 为主要对象的军事职业教育而言, 照本宣科地“满堂灌”只能取得更差的效果。由此可见, 要大胆探求适应绿色建筑教学的崭新教学模式, 一方面充分挖掘案例教学的潜力, 将课堂话语权交还给学员, 另一方面探索H5移动端网页等新媒体的应用可行性, 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四) 整合学科课程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学研究生教育而言, 设计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是培养人才专业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而设计类课程起到主干与核心的作用, 也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然而长期以来, 常规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注重表达技巧, 强调空间和功能, 却忽视了建筑技术的运用。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 学员们不能主动地将学到的建筑技术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中,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建筑设计方案中重技法, 轻技术———重视图面和效果图的表现, 而轻视或忽视建筑造型中建筑技术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使建筑设计方案缺乏深度的创新。

而对绿色建筑而言, 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 而且更多地关注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以及建筑设备等技术内容。毕竟要实现建筑的可持续目标, 仅仅依靠主观的臆想来“定性”一个建筑是否绿色未免过于肤浅。而通过技术手段, 依据“量化”的思路完成建造和评估才是建筑绿色化的主要途径。以绿色建筑教学为基础, 能够探索实现研究生设计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必须重视军事职业教育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军事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 以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课程改革为例, 分别从作用、目标定位、改革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军事职业教育,绿色建筑课程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兵, 宋怀玉, 周宇航.创新军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机制[J].通信士官, 2012, (3) .

[2]孙巍, 李吉敏, 张纪高.解读美军职业教育发展现状[J].空军院校教育, 2013, (3) .

[3]王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1.

[4]李蒙.生态营区与绿色建筑[M].国防大学出版社, 2016.

3.美国大学的课程大纲 篇三

【关键词】美国大学 课程 大纲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2009年7月,我们一行五人在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L)做短期访问学者,和该校的领导和专家座谈,观摩该校任课教师的课程。UNL成立于1869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型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第86位,在公立学校中排名第40位,是60所北美顶尖研究型大学联盟(AAU)成员之一(美国公认的名校标准是看该校是否属于AAU),也是美国西部第一个开始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2000年美国大学联盟(AAC&U)启动了名为“渴望超越---高等教育全民化视野下的素质教育”。 UNL是被AAC&U选中参与改革试点的16所大学之一。经过长达9年的改革探索,UNL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以“目的性”(internationality)和“透明化”(transparency)为指针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构建“以成才进步为核心的教育”,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目的性”和“透明化”,即学生和教师都要明确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学好这些课程。因为我们在该校的这个时间段正好是暑期第二个为期五周的学期的开始,所以我们能观摩到开学的第一、二次上课。每到一个新的任课老师的课堂,我们都领到了十多页纸的课程大纲,其内容之翔实丰富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 课程大纲的基本内容

1.1 课程名称和教师信息

这一栏目的内容包括:专业名称,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上课学期,上课时间,教师姓名、办公地点和答疑时间、电话以及电子邮件地址。

1.2 课程描述和教学目标

这是什么样的一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学到什么。比如说“写作与群体”这门课要分头讲述这门课有关写作的教学目标、写作过程、同伴的反应、修改与反思,团体的概念、在团体中进行研究以及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理解所面对的团体。

1.3 教材及教辅材料

有没有指定的教材,教材的名称,要复印的资料,网页等。

1.4 课堂要求及课程要求

一般包括出勤要求,听课规范,学术诚实三个方面。

1.5 辅助工具及教学支持

一般包括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辅助中心(每个学院都有面向全校所有人员的学习辅导中心),以及对残障学生的特别关照。

1.6 作业及课程考核评分标准

作业的要求包括做什么样的作业,做几次,每一次作业在平时成绩中的分值,交作业的具体时间。课程考核的评分标准包括分值的标准、平时成绩和课程总成绩之间的关系、百分制和五分制之间的转换、课程考核中的重要警示和提示等。

1.7 课程实施计划

包括本课程几个教学模块的时间分配,每一次课上课的时间、教学内容、阅读内容和作业。

1.8 教学策略

这部分包括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两部分。

1.9 课程内容的关键词/核心词库

罗列出本课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使用的重要概念、观点和方法。

1.10 与指定阅读书目相关的延伸阅读书目

2 课程大纲的特点

2.1 清晰翔实,明确具体

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UNL明确规定,在教师的课程大纲中必须要明确地写明以下三点内容:本门课程要实现的学习目标;简要描述本门课程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了哪些机会;简要描述教师如何利用分层次作业来评价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我们手头拿到的三份课程大纲分别是“写作与群体”(A4打印纸14页),“非母语英语课程:教学与课程大纲”(A4打印纸9页),和“经典恐怖与科幻电影”(A4打印纸26页)。对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让学生第一次进入课堂就对这门课的内容、特点、要求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明白了该学什么,怎样学,可以从什么渠道找到对自己学好这门课有帮助的资料和手段;明确了作业有什么,作业的具体要求,做作业的方法和可以借助的辅助工具;明确了考核的内容、要求和手段;通过学习教学策略和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项环节。学生在开课之初就对课程有了非常明确清晰的了解,避免了盲目,减轻了压力,指明了方向。

2.2 严格有度,操作性强

美国的大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即“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产品。”在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每一个个体学生在具体的每一门课程中的进步与提高,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协作,非常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比如说课程考核要求,Dr. Reeves用了整整三页纸对考试项目和其占总成绩的比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出勤和课堂参与 (20%),阅读及读书笔记(10%),推荐一篇与本课程相关的通俗文章 (10%),写一份教案(15%),以及课程核心问题探讨(45%)----这一部分又进一步细分为核心问题课堂讨论(20%)和核心问题论文报告(25%)。对每一项任务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比如有关阅读及读书笔记这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本课程教材《实践中的多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当做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目的是帮助你记录下你在阅读本书时的反应,所以你也没有必要归纳总结章节的要点和作者的观点。与此相反的是,你应当把你自己对这本书的反应记录下来。也可以对教材中你感到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两句话进行评说。交读书笔记的最后期限是7月27日。”这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做读书笔记的要求、目的,以及怎样做好读书笔记。学生看了以后自然会一目了然。

再比如到课率的问题,如果班级人数较多,那么每次上课前老师都不断强调要学生别忘了签到;如果人数不多,那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点名;当然如果上课人数较少,老师每次做好到课记录即可。为强调准时到课,教师们都要求学生准点到课,如果晚到10分钟,即算一次迟到,两次迟到算一次缺课,早退一次算一次缺课,而且不论什么原因缺课都要记录在案,缺课六次课程不及格。

再比如怎样写课程论文的问题,Dr. Dixon用了整整两页纸讲课程论文的基本要求(每周一篇,每篇五页,打印成文,每周五上午上课前上交),内容(结合指定的阅读书目和下发的材料写出对每天观看的电影的反响,比如电影语言的运用,服装,道具,灯光,镜头转换等),教师的建议(每天写,每天写一页半;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个人感受),写作的格式要求(隔行;单页打印;至少写满五页),写作的格式要求(电影名称要下划线;电影名称、演职员名字等必须准确;语言规范(无拼写或语法错误,不得使用粗鄙低俗的语言)以及资料查找、网址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该做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算做好了。

2.3 宽严相济,注重过程

如何对课程进行考核,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一环。通过这几份教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如果学生能够重视学习过程的参与和提高,那么就会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充实提高。正如Dr. Olson所指出的那样,要“按个人的进步来评定成绩”。对写作作业的评价也不是简单的A,B,C,D,F,而是对一篇文章批阅三次—初稿,修改稿,定稿,每一次评阅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评语。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教师的许可下,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只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完规定的作业就可以保证得到该课程通过所需要的学分,在考试前也没有必要去猜题和突击。

美国大学的课堂看似轻松,实际上课堂内容非常充实,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到课堂上来。比如,缺席课堂讨论或者在课堂讨论时对同学的发言不能做出高质量的反应,将被视为两次缺席。论文写作不得抄录,要学术诚实,要发表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而不是简单地总结人家的观点和论据。课后要主动和同学联系,搞好小组讨论,在课堂发言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哪些是小组某一个成员的观点。

3 教学的思考

3.1 基于“教学过程”的教学理念

大学的课到底怎么上,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让大学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怎样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学生的基础不一样,禀赋有区别,如果我们只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那么对那些起点低、基础较差的同学就不公平,也很难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那么为了解决这一点,就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提高,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结果。所以美国的大学一直强调“过程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有了这样一个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关注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与提高,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认知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也就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教学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要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在每一个具体环节的参与和提高,重视每一个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对学生的考核,要重在日常的学习,考核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3.2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习主动性、学习自觉性的教学追求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即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如果学生懂得了怎样学习,怎样利用现有的知识,怎样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方法和手段,那么他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就会不断提高,那么他也就具备了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知识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细致明确的要求并坚持持之以恒。在美国的课堂上,总是能看到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

3.3 重视信息输入、协作实践的教学过程

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所以在授课之前,教师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立论有依据,又可以与各种思想交锋,相互学习。所以在他们的课程大纲中,都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妇女与流行文化”的课程计划中,学生要在为期五周的一个学期内阅读八本书。

在现代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今天,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个人主义”为价值观的国家,团队协作精神仍是极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只有在一个团队中,或者是在为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这才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内涵。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教师安排了较多的集体讨论,课堂的论文宣讲,以及作业评阅过程中的伙伴修改等。这些活动强化了团队协作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3.4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会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安排了较多的电影演播、电视剧欣赏、网络片段学习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讲到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三部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同名电影的片段,通过观看,学生对怎样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了多样的视角和体验。

4 教学实践与运用

4.1 因材施教,重视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在教学中,一定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重视个体的成长与进步。这既是教学的目的,更是教学的手段。大学是一种生活,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大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阶段。要帮助学生,使他们在校期间有所学,有所得。不能一味地拿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课程的考试成绩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考试,要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联系起来综合考查。

4.2 严格要求,重视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更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明确了,学生就知道什么不可以做;要求具体了,学生就知道怎样才能做的更好;要求落实好了,也就解决了老师们普遍认为的学生难管的问题。具体到教学环节,就要进一步细化学生到课、听课、作业以及考试的方方面面。在每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利用第一次甚或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把课程目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及考核要点等向学生讲清楚,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考勤和记录,学期结束前要向学生公布做到考核有据。

4.3 有章可循,重视遵章守纪教育和社会人的成长

大学教育,既要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做人,也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又取决于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学生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学会做事,学习也才能有长进和提高。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关爱弱势群体,认可多元文化,遵守社会公认的职业操守和规则。点点滴滴,汇成江海,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

4.4 清晰明确,重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检查和考核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在整个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有其重要的使命。教师应严格按大纲施训,完成大纲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对学生的考核,也一定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授课的内容,这样才能针对性强,达到考核的目的,促进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07.

[2] Rita C. Kean, Nancy D. Mitchell, David E. Wilson. Toward Intentionality and Transparency: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ocess of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er Review, 2008, Vol.10, No.4.

4.房屋建筑学课程考试大纲 篇四

考 试 大 纲

编制

专业技术基础课教研室

房 屋 建 筑 学 考 试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及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设置目的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空间组合与建筑构造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其主要目的在于阐述民用与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借鉴了国内外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经验,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从总体到细部,从平面到空间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根据设计任务书,运用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般建筑的初步设计,从中了解建筑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并完成初步设计所要求的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图。

2.据初步设计、运用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一般建筑的构

造设计,完成扩初设计所要求的建筑平、立、剖面图和部分构造详图。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作业和课程设计使学生能较牢固地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1.有关读图,绘图的基本技能,应在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中学过。

2.有关建筑构件的材料组成和性能,应在先修课程《土木工程材料》中了解,并具备了相应的力学基础上学习该课程;3.本课程是《土木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篇 民用建筑设计与构造

第一章 民用建筑设计

(一)考核知识点

1.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2.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3.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二)考核要求

1.了解: 建筑的概念;建筑的分类.2.熟悉: 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建筑设计的程序.3.掌握: 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 准;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设计阶段的划分.第二章 建筑平面设计

(一)考核知识点

1.平面设计的内容; 2.主要使用房间的设计; 3.辅助使用房间的设计;4.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5.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二)考核要求

1.了解:平面设计的内容;房间分类及设计要求;厕所设计(设备及数量、布置);浴室、盥洗室;走道;电梯、扶梯;

2.熟悉:厨房设计;门厅设计;影响平面组合的因素;平面组合与总平面的关系.3.掌握:房间的面积;房间的形状;房间的尺寸;房间的门窗设置;楼梯设计;平面组合形式.第三章 建筑剖面设计

(一)考核知识点 1.房间的剖面形状;

2.房屋各部分高度的确定; 3.建筑的层数;4.建筑空间的组合利用。(二)考核要求

1.了解: 建筑技术对空间组合的影响。

2.熟悉: 房间的剖面形状;建筑的层数;窗台高及室内外地面高差。3.掌握: 房屋的净高和层高;建筑空间的组合.第四章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

(一)考核知识点

1.影响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因素;2.建筑构图的基本法则;3.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方法。(二)考核要求

1.了解:使用功能对体型及立面的影响;物质技术条件对体型及立面的影响;规划与环境对体型及立面的影响。

2.熟悉: 体型的组合、体型的转折与转角处理、体量的联系与交接、立面设计。

3.掌握: 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韵律、对比、比例、尺度。

第五章 建筑构造概论

(一)考核知识点 1.建筑物的构造组成;2.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和设计原则.(二)考核要求

1.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组成;2.熟悉: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和设计原则.第六章 墙体与基础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1.墙体的类型和设计要求; 2.砖墙构造;3.砌块墙构造;4.隔墙构造;5.墙面装修;6.基础与地下室.(二)考核要求

1.了解:墙体类型;墙体结构及抗震要求;保温与隔热对墙体的要求;其它功能对墙体的要求;砖墙材料;砌块墙的类型与规格;块材隔墙;板材隔墙;裱糊类墙面装修;地基与基础的概念;基础的类型;2.熟悉:墙身加固措施;墙体变形缝构造;砌块墙的砌筑与构造要点;轻骨架隔墙;涂料类墙面装修;地下室防潮构造;地下室防水构造.3.掌握:墙体承重方案;砖墙组砌方式;砖墙尺度;砖墙墙脚构造;砖墙门 4 窗洞口;抹灰类墙面装修;贴面类墙面装修.第七章

楼梯

(一)考核知识点

1.楼梯组成与形式;2.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3.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4.踏步和栏杆扶手构造;5.室外台阶构造;6.电梯及自动扶梯.(二)考核要求

1.了解:楼梯的组成;楼梯的形式;预制装配墙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楼梯;现浇扭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栏杆扶手连接构造;电梯类型及组成;电梯与建筑物相关部位组成;自动扶梯.2.熟悉:预制装配墙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现浇梁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现浇梁悬臂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现浇梁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踏步面层及防滑处理;栏杆扶手形式与构造;台阶尺度、台阶面层、垫层.3.掌握:楼梯的尺度;楼梯净空高度;楼梯的计算;预制装配梁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第八章 楼地层

(一)考核知识点 1.楼板层的基本组成概述;2.钢筋混凝土楼板;3.地坪层构造;4.楼地层装修;5.阳台雨蓬;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地坪层构造;塑料地面;顶棚装修.2.熟悉:;楼板的类型及选用;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板;装配整体式楼板;木地面;楼地面变形缝;阳台的类型、组成及要求;阳台栏杆;雨蓬.3.掌握:楼板层的设计要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整体地面;块料地面;挑阳台承重结构布置.第九章 屋 顶

(一)考核知识点 1.屋顶的类型和设计要求;2.屋顶的排水设计;3.卷材防水屋面构造;4.刚性防水屋面 5.涂膜防水屋面;6.瓦屋面;7.吊顶、天棚构造;8.屋顶的保温隔热.(二)考核要求

1.了解:卷材防水材料;刚性防水屋面的细部构造;涂膜防水屋面材料; 涂膜防水屋面的构造及做法;瓦屋面的承重结构;彩色压型钢板屋面;吊顶的设计要求;吊顶的构造组成;抹灰吊顶构造;木质板材吊顶构造;矿物板材吊顶构造;金属板材吊顶构造;屋顶蓄水隔热;蓄水种植隔热屋面.2.熟悉:屋顶的类型;屋顶的设计要求;屋顶坡度;有组织排水;屋顶排水组织;卷材防水屋面变形缝构造;平瓦屋面;屋顶保温材料选择;平屋顶保温构造;坡屋顶保温构造.3.掌握:屋顶排水方式;卷材防水屋面构造层次;卷材防水屋面细部构造;刚性防水屋面的构造层次;种植隔热屋面;屋顶通风隔热.第十章 门 和 窗

(一)考核知识点 1.门窗的形式与尺度;2.木门窗构造;3.金属门窗构造;4.塑料门窗;5.中庭天窗;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塑料门窗;玻璃顶构造;中庭天窗构造.2.熟悉:平开门构造;平开窗构造;钢门窗构造;铝合金门窗构造.3.掌握:门的形式;门的尺度;窗的形式与尺度;中庭天窗的形式.第十一章 工业建筑

(一)考核知识点

1.工业建筑的特点及分类;2.工业建筑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工业建筑的特点及分类;工业建筑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第十二章 单层厂房设计

(一)考核知识点 1.单层厂房的组成;2.单层厂房平面设计; 3.单层厂房剖面设计; 4.单层厂房的定位轴线;

5.单层厂房立面设计及内部空间处理。

(二)考核要求

1.了解:总平面对厂房平面设计的影响;厂房平面设计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厂房平面设计与运输设备的关系单层厂房平面形式;厂房生活间设计;单层厂房高度;单层厂房天然采光;单层厂房自然通风。

2.熟悉:纵横跨连接处的定位轴线;单层厂房立面设计;单层厂房内部空间处理。

3.掌握:单层厂房的组成;单层厂房构件的组成;单层厂房柱网选择;横向定位轴线;纵向定位轴线。

第十三章 单层厂房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1.单层厂房屋面构造;2.天窗构造;3.外墙构造;4.侧窗、大门、地面及其它构造。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屋盖类型及组成;屋面排水方式及坡度;屋面防水;侧窗;大门;地面;其它构造;井式天窗;平天窗;轻质板材墙;敞开式外墙。

2.熟悉:屋面保温、隔热;矩形天窗;矩形通风天窗;承重砖墙与砌块墙;承自重砖墙与砌块墙;大型板材墙。

第十四章 多层厂房设计

(一)考核知识点 1.多层厂房概述;2.多层厂房平面设计;3.多层厂房剖面设计;4.多层厂房立面设计;5.有特殊要求的厂房。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多层厂房结构形式;多层厂房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多层厂房的平面布置形式;多层厂房柱网;多层厂房楼、电梯布置与人货组织方式;多层厂房楼、电梯布置与人货组织方式;空气调节;净化。

2.熟悉:多层厂房层数;多层厂房层高;多层厂房体型组合;多层厂房墙面处理;多层厂房入口处理。

3.掌握: 多层厂房主要特点;多层厂房使用范围。

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教材与参考书

《房屋建筑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2.命题与考试要求(1)考试方式:闭卷(2)考试时间:100分钟

(3)题型结构: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设计绘图题等。3.难度结构的说明

一般较易试题占30%,中等难度占30%,较难试题占25~30%,难度较大试题占10~15%。

四 试卷举例

一、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建筑统一模数中规定的基本模数为()。

A.10mm

B.100mm

C.300mm

D.600mm 2.对于大多数建筑物来说,()经常起着主导设计的作用。

A.建筑功能

B.建筑技术

C.建筑形象

D.经济 3.民用建筑中,窗子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的要求。

A.室内采光

B.室内通风

C.室内保温

D.立面装饰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学普通教室设计中,为满足视听要求,第一排课桌前沿到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____m,最后一排课桌的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____m。

2.走道的宽度主要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综合考虑。

3.在平面组合设计中,不同功能要求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关系。4.吊顶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骨架。按骨架材料不同分为___________吊顶和_____________吊顶。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确定民用建筑中门的位置应考虑哪些问题? 2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3砖墙墙角处为何要设置防潮层?防潮层的作法有哪些?

四、设计绘图题(20分)

5.绿色建筑课程大纲 篇五

学 时 数:40 学 分 数:2.5 编写日期:2012年11月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本科)执 笔 人:王春燕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并在许多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结构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巧,一般工程结构的受力特点、分析方法;掌握杆件结构体系的组成分析,杆件结构内力的分析与计算;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工程结构计算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精讲多练,通过适量的作业练习加以理解和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难易适中的题目作为例题。并适当增加结合工程实际型题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方面:为达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一定量的习题。通过练习题,首先要求学生提高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并学会应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其次要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采取的形式主要是课后布置作业,每次课后习题量为1-3题,并安排适当数量的分析讨论课。考试环节:

1、考试资格:按照学校12级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执行;

2、考试内容:全学期教学内容,注重考察能力;

3、考核方式:教学过程考核和期末闭卷笔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几何组成分析;几何组成与静定性的关系。教学要求:

1、理解约束、自由度、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瞬变体系的概念;

2、掌握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

重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及具体分析。难点: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第二章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10学时)

教学内容: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桁架、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几种主要桁架受力性能的比较,静定结构的基本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刚结点的力学特性,理想静定平面桁架,零杆的分析;

2、熟练掌握多跨静定梁内力图的绘制,各种静定刚架支座反力和内力的计算、内力图的绘制,节点法、截面法、联合法计算桁架内力,简单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的计算方法。

重点:绘制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桁架的内力图。难点:静定组合结构的内力计算。

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8学时)

教学内容:虚功原理的基本概念,变形体虚功原理,静定结构在荷载、支座移动作用下引起的位移计算,互等定理。教学要求:

1、了解结构线位移、角位移、实功与虚功,广义力与广义位移,产生位移的原因,计算位移的目的;变形体虚功原理的两种形式(虚力原理、虚位移原理);功的互等定理,位移互等定理,反力互等定理,反力与位移互等定理;

2、理解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的积分法;静定结构因支座移动时的位移计算原理和方法;静定结构的一般特征;

3、掌握用图乘法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应用互等定理简化结构计算; 重点:用图乘法计算静定结构的位移。难点:变形体虚功原理,图乘法。

第四章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6学时)

教学内容:超静定结构的一般概念和超静定次数的确定,力法基本原理与力法典型方程及其应用,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内力图的校核,对称结构的计算。教学要求:

1、了解力法计算超静结构的位移及其最后内力图的校核,静定结构、超静定结构的受力特性;

2、掌握力法的基本原理,判定超静定次数,选择力法基本体系,建立力法基本方程;力法计算荷载作用下1、2个未知量的超静定梁、刚架;用半结构计算对称结构;力法计算支座移动引起的单跨超静定梁的内力。重点:力法计算超静定梁、刚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难点:力法的基本原理;计算系数及自由项。第五章 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10学时)

教学内容: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位移法的基本概念,位移法的典型方程的建立。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对称性的利用。教学要求:

1、了解力矩分配法的正负号规定、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单跨超静定梁的形常数、载常数的计算及常用形常数、载常数表的应用,通过单结点的力矩分配法,理解力矩分配法的物理意义;

3、掌握位移法的基本概念、基本体系、基本未知量、基本原理;用位移法的典型方程计算连续梁、刚架在荷载作用及支座移动下的内力;利用转角位移方程计算超静定结构;根据远端的不同支承条件熟练地写出各种情形的杆端转动刚度、传递系数,并计算分配系数;力矩分配法的主要环节;利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多结点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重点:利用位移法的典型方程计算连续梁、刚架;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难点:计算系数及自由项,多层、多跨刚架的计算。第六章 影响线及其应用(2学时)

教学内容:影响线的概念,静定梁的影响线,利用影响线计算影响量。教学要求:

1、了解影响线的概念,影响线与内力图的区别,连续梁内力包络图的绘制方法;

2、掌握静力法作静定梁的反力和内力影响线,可动均布活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移动荷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的求法。

重点:静力法作梁的影响线,移动荷载最不利位置的确定方法,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的求法。

难点:内力包络图。

四、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后续专业课的先行课,与土建、机械等专业的许多课程有密切联系,同时他又以先修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工程力学1》等为基础。特别是和《建筑力学1》中的静力学、材料力学部分知识关系紧密。它们的任务基本相同,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材料力学以研究单个杆件为主,而结构力学主要研究的是由杆件组成的结构,即杆系结构。该课程的学习也为今后进行结构设计、科学研究打下了力学基础。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周国瑾.《建筑力学》(第二版).2000.同济大学出版社; [2] 李前程.《建筑力学》(第一版).2004.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刘鸣.《工程力学》(第一版).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议教学参考书:

6.绿色建筑课程大纲 篇六

一、工程预、结算工作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工作的目的、待解决的问题,岗位的重要性)⑴是订立合同价款的依据;

⑵是月度计报验工月报,向建设方申请工程进度款的依据; ⑶是项目效益测算的主要依据; ⑷是项目资金投放使用计划的编制依据; ⑸是项目实行月度经济核算的依据;

⑹做好工程结算是项目效益产出的重要保证;

工程预算、结算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核算及项目毛利产出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及最终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工程做的好,同时也要预算算的好)。

二、工程预算、结算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

工程预算、结算主要是以特定项目为载体开展预算结算工作。概括来讲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计量、组价、取费。

计量就是实物工程量计算环节也是最为基础的工作,计量阶段的具体工作:

⑴搜集及熟悉相关预结算编制的依据资料(具体如下); 预算编制方面的依据资料准备:

①熟悉业主提供的有效的施工图纸:(个别项目会出现使用白图的现象,须办理相关确认手续)

②工程承包合同资料(理解合同取费计价模式,对应的计量

规则)

③经批准的施组(技术文件)④设计交底会商纪要

⑤现场场地接受技术资料(掌握原始场平标高等)结算编制方面的依据资料准备: ①技术部门提供的竣工图纸:

②施工过程中签发的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工程签证资料: ③工程施工合同、补充合同及会议纪要资料 ④经济签证单(材料批价,工程变更等费用签证等)⑤竣工资料A、B、C、D类资料(必要时需核定材料实际使用依据)

⑵立项清单和工程量计算表(基本表式见附表1)

预算立项工作是预算编制的核心工作,针对不同的计价模式所对应的立项与计算规则略有不同,目前我公司承接的在建项目的计价模式大致有国家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定额计价方式、海外清单计价方式等。工程量清单计价类工程立项应按清单计价附录A、B、C、D、E、F中计算规则执行。定额类计价项目(目前大致包括上海93、上海2000、外省市地方定额)在不考虑定额预算基价及费率取定的背景下,定额类立项及计算规则都是很成熟的。立项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应结合分部分项工作的材料使用情况、外在形状、立面的标高差异、施工的工艺综合考虑(如砼、钢筋应区分强度等级、砌体分项应区分厚度

及砌筑方式、装饰类项目应按不同的饰面材料及施工工艺分别立项)。总的原则:根据对应的计价模式合理确定分部分项,做到不疏漏不重叠。

⑶建立分层实物量汇总表(基本表式见附表2)

根据立项及工程量计算清单数据,按项目的施工段设置情况进行汇总。以便项目各管理部门方便了解各施工段的工程量数据,在实际生产管理中更加直观,同时也是配合做好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组价是根据计算得出(或现场实际度量)的实物工程量根据人、机、物三方面的耗用量结合合同约定的综合单价或根据约定要素单价取定。实际工作中使用比较多的情况是借助于定额含量进行人、机、物三方面的耗用量的取定,定额子目缺项的通过自行编制单位估价表进行消耗量取定。

取费简单理解为除实体工程计量组价外施工企业需计取的其他费用,具体包括:

⑴工程项目基本措施费用(开办费)项目(具体包括): ①安全文明施工(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临时设施)

②夜间施工 ③二次搬运 ④冬雨季施工

⑤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安拆及使用费

⑥施工排水、降水 ⑦产品及设备保护等 ⑵规费项目(具体包括): ①工程排污费

②社会保障费(包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及外来务工人员综合保险费)

⑶对业主指定分包可计取的总承包管理配合费: ⑷施工承包合同约定的工程保险费(如有约定): ⑸税金项目(具体包括): ①营业税 ②城市维护建设税 ③教育费附加

说明:外地施工企业进沪或上海施工企业进入外地从事工程施工作业,一般另外需增加外地企业调节税。

上述三个方面工作完成后预结算基本工作完成,最后附上预结算编制说明装订成册就全面完成了。预结算编制说明作为预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被重视,编制说明应反映本预结算文件使用的编制依据说明(如使用的图纸、使用的计价模式等)、价格依据取定说明(如综合单价、及工料机价格的取定说明)、主要材料及设备的品牌取定情况说明、结算文件的编制范围及送审范围说明等。

(关于建设工程送审帐单的组成资料要求讲解)

三、目前我企业内部的两算对比工作

两算对比工作的理解:建立在与建设方订立的施工承包合同约定取费模式下的收入预算与建立在内部确定的分包组织模式下的成本支出预算之间的经济数据对比分析工作。

两算对比工作是贯穿整个工程过程:具体工作的推进分为三个阶段:⑴开工初期(建立在对施工蓝图的预算编制基础上的收支对比分析)

⑵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立在对设计变更(含签证、索赔等)相关预算编制基础上的收支分析)

⑶工程竣工阶段结算送审帐单编制完成未正式送审阶段

做好两算对比分析工作,对项目实施中施工方案的选择、发包方式的拟订、施工范围的扩大或收缩决策及签证费用上报环节的商务洽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建设工程结算方面具体案例交流;

五、分包结算环节方面的案例交流;

培训大纲

编 刘家骥

7.绿色建筑课程大纲 篇七

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学科教材特点和优势, 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 增强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 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注重培养进取的品质, 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天地。例如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课中既是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 让学生动脑思考解决问题, 让学生动手布置器材。老师只是设疑、引导者,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如学习前滚翻, 老师不要先做示范, 可先以不同物体做演示比较, 让学生自己能得出圆物体能滚动圆滑。又如几个队做越过不同障碍物跑的接力比赛, 以往通常比赛三次或四次, 决定各队的胜负。现在, 采用可自己布置相同数量、相同难度的障碍, 可打破原来的队员顺序。这些都做出, 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通过耐力跑、跨栏跑、障碍跑、越野跑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球类比赛、游戏比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一场球赛能牵动全班同学的心, 能沟通班与班的感情, 这是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形式;通过跳高项目的教学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勇攀高峰和敢于面对失败, 接受挫折的品质;通过健美操、健身操、艺术体操的教学, 学生在音乐伴奏下, 进行锻炼可娱悦身心, 消除疲劳;还有武术、登山、体操、定向越野等体育活动都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使其精神振奋, 摆脱烦恼, 陶冶情操。还可以利用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良好品质。

1.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体育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不愉快情绪得到宣泄, 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能得到减轻或解脱。如“一主自选”的上课模式。自选部分学生可自主选择, 自由结合, 练习自习喜爱的项目, 学生对项目感兴趣, 就会全身心的投入, 就会忘我地练习。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学习、“填鸭式”教学, 变为学生主动实践, 主动式学习。

3.在课程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 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目标, 选修课上自选学习内容, 自主进行学习, 教师加强指导, 使学生学有所成, 学有所得。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4.在课堂上, 充分利用教材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或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某些偶发现象, 教育学生怎样面对现实, 如何控制情绪, 从而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与应激能力。

5.课内课外相结合, 一是组织指导学生选择和参与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己特点的健身项目, 二是课内课外的组织一些教学比赛和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与他人共处, 并在集体活动中实现自我超越, 体现自身价值。

6.改进考核评价办法, 由原来的单纯看成绩, 不注重学生基础, 不注重成绩提高幅度, 变为看学习态度, 根据学生基础和成绩提高幅度合理评价,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

8.绿色建筑课程大纲 篇八

【关键词】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大纲;比较

在中学阶段,新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与现行的生物教学大纲究竟有何区别?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的生物课程标准,下面将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 年)(下面分别简称为《标准》和《大纲》)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评价理念5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联系与发展。以期对新《标准》的解读有一些帮助,为学校和教师的解读提供一些参考,使生物教师对《标准》能更好的理解并运用于生物教学中。

一、指导思想比较

1.《大纲》的指导思想

反映国家对教学工作做出的规定,主要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近年的教学大纲已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个性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其出发点主要是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

2.《标准》的指导思想

着眼于未来国民的素质。在素质教育目标下注重实现“人的发展”,由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强调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

二、课程目标比较

课程目标是生物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指导和制约了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标准》和《大纲》提出的课程目标相比较,主要表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在重视培养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标准》比《大纲》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构体系比较

1.《大纲》的结构体系

主要由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4部分组成。大纲文本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或课题,上课时数,实际作业的内容和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2.《标准》的结构体系

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4部分组成。规定本学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底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标准》中前言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具体目标;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等。《标准》在前言中还阐述了基本理念,并对设计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这有利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标准》,并用了大量的篇幅提出了课程实施建议。

四、课程内容体系比较

为了实现各自的课程目标,《大纲》和《标准》呈现了各自的课程内容。和《大纲》相比,《标准》确定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比较明显的特色。综合考虑中学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3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教学内容的精简,为开展多种学习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也为各省(区)、市或学校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余地。

五、评价理念比较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以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这是《大纲》与《标准》的共识。但由于二者课程目标的差异,从而导致评价理念的不同。《大纲》中虽提出改进教学测试与评估但比较局限。而《标准》呈现出全新的评价理念,例如评价时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及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结果比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小结

《标准》是在总结和反思以前生物学教育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保持了《大纲》的一些特色,同时也修正了一些不足之处,这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事实上,《大纲》恰恰局限于教学上的目标和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德育要求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要求似乎过于具体,反而有时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而且难以兼顾到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而《标准》呈现出一个开放性体系,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学业评价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12

上一篇:纺织厂消防应急预案下一篇:三下备课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