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2024-07-1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精选10篇)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一

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议6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学习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要求,研究讨论《2015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下一步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

张高丽表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时代变革大趋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地区与地区、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等关系,不搞“政策洼地”,不搞“拉郎配”,避免虚假项目和污染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更好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经济带。

张高丽强调,要科学谋划、创新机制、加强统筹,扎实有序做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加强规划引导,做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顶层设计。要继续挖掘和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升干支流航运能力,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提质增效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保护山水特色和历史文脉,搞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战略之间的衔接互动,提升长江经济带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确保长江经济带水清地绿天蓝。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之间协商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的重大事项。要科学论证重点项目和工程,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加快在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各有关省市和部门要强化责任,积极作为,搞好配合,狠抓落实,切实把长江保护好利用好,把长江经济带建设好发展好,努力实现良好开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马凯、孙政才、韩正、杨晶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二

1 长江经济带建设带给南通的机遇与挑战

1.1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南通的重大机遇

1.1.1 国家战略加快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壮大

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将加快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壮大。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提升江苏沿江港口功能;形成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建设沿江高速铁路;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建设长江三角洲等城市群;提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推进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提升江苏、浙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能力等,为南通港城全面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1.1.2 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增强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南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机遇。

1.1.3 江海共同开发为陆海统筹提供新的机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沿江、沿海开发在“三沿”“四沿”发展战略中得以体现。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江、沿海依次由升级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南通江海共同开发、陆海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1.2 南通融入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主要挑战

1.2.1 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发展滞缓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7年后,世界经济尚未摆脱危机阴霾,经济复苏进程凹凸不平。我国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弱,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较大。此外,国家发改委相继批复的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安徽皖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重庆沿江4个均在长江流域,与南通承接上海、苏南等地产业转移形成竞争。

1.2.2 长三角北翼港口竞争无序中心缺失

长期以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直试图按“一体两翼”布局,但目前的格局是:南翼宁波—舟山港中心地位突出且形成与上海港强势竞争的态势;北翼交通部传统主枢纽港南京、镇江、苏州、南通四港,连同沿海连云港,竞争无序、发展迟缓。长三角北翼港口“群龙无首”,缺少中心,极大制约着南通江海港口潜力发挥。

1.2.3 江海直达运输冲击下游“水—水”中转

江海“水—水”中转是南通港最为突出的职能。南通港常年服务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煤炭、矿石、建材等大宗货物中转,占港口吞吐量的60%以上。随着长江口及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整治,推广江海直达船型,进行江海直达运输成为长江经济带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的重要举措。此举将对包括南通在内的江苏、上海长江沿线传统中转港口形成较大冲击。

2 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南通的地位

2.1 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交通枢纽地位

南通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形结构交汇点,是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长江中上游及苏中、苏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是中国唯一有着与上海相似地理区位优势的城市。90年代以来,随着宁通启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宁通铁路、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相继建成开通,沪通铁路兴建,机场扩建、港航升级,南通由曾经的陆路交通“尾闾”一跃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通江达海的便捷条件。

2.2 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综合竞争实力

2015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48.40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8位,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排第10位。目前,南通已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南通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获国家批准设立。[2]201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2015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南通位于2015年度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榜单第28名。

2.3 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成熟产业基础

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近几年来,南通经济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工程和船舶及重装备等六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临江临海产业加快集聚,招商局海工、恒力纺织新材料、中石油LNG接收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目前,南通拥有6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开发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实行产业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先后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共建了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等12个跨江合作园区,其中苏通、锡通等9个园区已进入规模化产出阶段,产业园区共建成果显著,为南通在长江经济带发挥推动全国经济沿江沿海联动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3 南通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策略

3.1 定位长三角北翼中心港,努力建设港城节点

3.1.1 充分认识南通港资源的巨大优势

近年,南通一直作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定位发展,但南通更大的优势在于港口条件。我国众多港口城市中,南通是除上海之外唯一同时拥有长江岸线的城市。南通江港沿长江干流,港址条件尚优于沿长江支流黄浦江的上海港内港。南通港是传统长江强港,江阔水深,适合巨轮乘潮进江;沿海港航资源良好、土地资源丰富,港口开发潜力巨大;江海联运前景广阔。依托苏中、紧靠苏南,适合发展为江苏第二出海通道。

3.1.2 定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中心港

南通应以南通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南通滨海园区建设为抓手,努力创建国家级新区,争取大型重化工项目落户,启动深水港航开发。实质性推进苏通经济圈建设,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谋划构建“苏通联合港”,将其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中心港,平衡“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

3.1.3 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和重要港城节点

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沿海铁路、沿江沿海高速公路、沪通长江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江经济带江北沿江铁路东桥头堡;积极促成兴东机场成为上海辅助机场的规划定位;加强洋口港LNG储运中心建设。充分整合南通水、铁、公、空、管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和重要港城节点,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点。

3.2 统筹开发江海港航资源,大力发展江海联运

3.2.1 审时度势,统筹开发江海港航资源

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对南通而言,意味着一方面抓固有机遇,另一方面弥补沿海开发后而处于竞争劣势的缺憾。战略上应以沿江开发带动沿海开发,明确江海港区的职能分工,规划建设综合性、公用性、工业性三类港区。沿江港区侧重优化、规划,以实现科学分工、优势叠加、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互相掣肘。开拓通州湾20~30万吨航道、码头建设,承接北方矿石、煤炭、原油储运,为长江中下游江海直达中转运输服务。

3.2.2 因地制宜,大力施行江海特色联运

明晰长江下游诸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北翼乃至我国南北方沿海港航形势、格局,充分发挥南通港通江达海的优势,大力施行江海联运。散货运输方面,进一步提高南通港中转效率和服务水平,发挥其长江河口港15~20万吨级船减载、10万吨级船实载乘潮进江二次过驳的优势,力推“减载型”“一次中转”“二程运输”的江海联运品牌。集装箱运输方面,南通江港“乘船”南京区域性航运中心,增设我国北方沿海和东北亚近洋国内、国际集装箱航线,为本市及邻近苏中、苏北地区的内外贸企业服务。

3.2.3 坚定信念,科学谋划深水海港发展

充分认识通州湾开发的艰巨性和时序性,港产城联动开发的信念不动摇。围绕把通州湾打造成“苏东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的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开发、统筹推进。全面深化以港口功能定位、空间开发布局、开发建设时序、滩涂匡围、集疏运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加快通州湾围垦一期工程和港区起步码头建设,为发展高端装备、船舶海工、仓储物流等现实产业提供承载条件,为发展大型石化、冶金、能源等临海产业奠定基础。

3.3 港城整体性互动发展、充分释放自身潜能

3.3.1 港城互动发展,整合港口资源

加强港城互动融合,在规模等级、产业职能、空间布局等方面协调发展。加强港口服务城市,增加港口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港口城市的整体功能,形成港城共同助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局面。加强沿江岸线资源整合优化,按照“高效利用、集约使用”“分类合并、共建共用”“深水深用、公共优先”的原则,优化沿江岸线利用和港口布局,加大对沿江重点岸段的优化整合力度,提高岸线利用效率及纵深开发水平。整合南通、任港港区,规划中远川崎、中远船务搬迁沿海。加强和完善沿江、沿海港区集疏运交通体系,构建多方式的港口集疏运系统。

3.3.2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临港产业

整合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积极承接长江经济带乃至日、韩等国际大型石化、冶金、能源等重化工项目落户南通沿海。结合沪通铁路桥位上移,积极推动沿江船舶海工企业向沿海地区转移。结合主城区城市建设,逐步将沿江以中转为主的矿石、煤炭、建材等散杂货泊位向沿江地区迁移。加快沿江落后产业淘汰,有选择地向沿海梯度转移一批大进大出的基地型、基础型产业,助推沿海临港产业带加快形成。

3.3.3 优化城镇空间,建设滨海新城

结合沿海开发、滨海新区建设,确定城镇新的发展方向,优化市域城镇布局。明确中心城区与沿海高地的发展主轴,以南通主城区为中心核,以通州湾滨海新城为门户核,营造“一主一副、双核驱动”的江海城市新格局,构建城市发展新框架。以南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规划主城与滨海新城之间的预留用地,将海门撤市设区尽早提上日程,统筹优化城市和港口空间布局,增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09-25.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三

12月1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暨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出席会议,并作了《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讲话。会议审议了有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重庆、四川、云南、贵州4省市签署了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协议,湖北、江西、湖南3省签署了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协议和长江中游湖泊保护与生态修复联合宣言,上海、湖北、重庆3省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了开展省协商合作有关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组负责同志和成员单位有关同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沿江11省市政府负责同志和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紧完善顶层设计,及时出台政策组合,加快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的成效。

会议强调,要凝聚共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4方面工作: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思想上形成一条心,在行动上要形成一盘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二是抓紧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全面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编制生态环保、林业、旅游等专项规划,尽早形成有机衔接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体系;三是找准重点突破口,加快推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交通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等“三大工程”;四是积极探索创新,抓紧建立健全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长江流域管理体制、长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等“三项制度”。

会议要求,要坚持共商共建,充分发挥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作用,力争在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一體化市场体系建设等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要纵横联动、密切配合、敢于担当,加强战略实施的统筹谋划、重点工作的协调服务、部门地方的协同合作,加快形成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

4.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四

名:

XX

号:

20143301XXX

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指导老师:

李齐全

2014年 12 月6日

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安徽发展机遇研究

摘要

中国现阶段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区域差距在逐渐扩大,中西部发展与东部地区资源、生产要素分配不均匀、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扩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区域差距,使得生产要素合理分配已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国家现阶段的发展战略意图。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在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新背景下,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重要经济腹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积极主动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意在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区域差距,在解决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上进行实践探索,提供经验,做出贡献,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从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关键字:区域差距;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

一、前言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长江经济带正式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区域。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视察上海,激励上海港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沿江港口和中上游腹地发展。2014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11省市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问题。长江经济带第二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是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高度,“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强调“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梯度发展。

长江经济带,从上海,到云南,途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江西、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2个直辖市。涉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滇中地区,黔中地区。

如从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份额看,1990年其分别位45.9%、22.2%、20.3%和11.6%,2009年其分别位53.8%、19.3%、18.3%和8.5%,东部地区上升了7.9个百分点,而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分别下降2.9、2.0和3.1个百分点。在区域间存在产业发展差距的情况下,推进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展地区转移,使欠发达区域通过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提升内在发展能力,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能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化解中国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皖江城市带选择承接产业转移位主题,被批准为国家示范区,正是从产业发展层面探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实现路径,为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作出示范,为解决中国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经验,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这就是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建设的时代价值所在。

二、给安徽省发展带来的机遇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从承接层面看,是中部崛起的新突破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工业在产业中起主导地位。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就是在对外开放中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主要是工业落后,只有通过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转移,提升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才能加快崛起。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更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加快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对接,进一步做强汽车、冶金、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长三角腹地的支撑作用,促进长三角加快发展,也能带动沿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从转移层面看,是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的新提升

产业发展是不断演变的,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梯度地区,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土地、资源、环境压力,产业结构毋须转型。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皖江城市带不仅紧临长三角,发展基础良好,而且具有水资源、岸线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组合优势。在新一轮经济调整中,皖江城市带要依托相对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力,完善城镇体系,提升皖江城市带综合实力,建成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引擎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地区要全面这些目标,产业转移和转型就十分迫切,而皖江城市带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转型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这样,皖江示范区的建设,就从产业承接方面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从而体现出皖江示范区建设对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时代价值。

3.从产业承接与转移的机制层面看,是探索区域分工合作的新机制

承接产业转移从表面上看是产业布局的空间变化,实质上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扩展和深化。皖江城市带以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皖江城市带正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基地。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加强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从最初依赖于地区劳动力、政策优势引进一些化纤、纺织、机械等传统轻重工业,逐渐转变为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促进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对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带头和示范效应。4.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层面看,是探索缩小区域差异的新路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就是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集聚,规模扩张,结构升级,也就必然会培育产业优势,提升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会带动安徽全省的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也会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起示范作用。同时也会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提升城市群中心城市合肥、芜湖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逐步打造更具区域竞争力的城市群,实现城市群是我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体形态。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功能完善的践行区。城市群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与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城镇密度提高、产业集聚发展、公路等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这些要素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引起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皖江城市带作为长江经济带中重要城市群之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也在不断加强。

三、安徽省关于实施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 强力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 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升级  保障建设用地供给

 充分发挥税费优惠和价格政策效应 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 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  支持内外贸发展  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四、对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展望

示范区的设立,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皖江城市带基础较好、条件优越。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示范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重点承接产业加快发展。到那时,示范区的经济规模将快速扩大,实力将大大提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进一步提高。

五、结论

在中国区域振兴战略的沿江一线,国家赋予先行先试权的探路者,先有浦东,后有成渝,再有武汉与长株潭。棋行中盘,落子无声。有人断言,在国家级的区域战略布局中,沿江不会再有一“子”。然而,800里皖江还是执着地等来了一份“国家使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从点题到破题,从酝酿到启动,从数易其稿到艰辛奔波„„一个承载了太多猜想的“国字号”示范区,即将在各方的期待中大幕开启;从幕后到台前,从研究到决策,从安徽责任到国家战略„„一个承载了太多使命的“国字号”示范区,即将在风起潮涌的皖江喷薄而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发改地区[2010] 97号 [2]中共安徽省委文件 皖发[2010] 2号文

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长江,从《诗经》中奔腾而至、自吴歌中踏歌而来,半江碧水、唱晚渔舟——她是诗意居所,亦是母亲之河。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 11 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理应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率先垂范。

前些年,“长江病了”;这些年,“长江变了”。久久为功,大力作为。水清了、山绿了,岸线更多欢歌笑语了。绿园叠翠、海棠花坞、芝樱倩影、荷香流云……历史无需多言,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显示,2019 年前 11 个月,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同比上升 3.4 个百分点,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 个百分点。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1 年 12 月 31 日)相比,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7 年减少了 3.79平方公里,减幅近10%。

这次座谈会,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第三次座谈会,也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的第一次专题座谈会。“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这些关键词固然振奋人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等提法,依然叫人醍醐灌顶。不久前,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 11 月 14 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虽是老生常谈,却也常提常新。“两山论”永不过时,新发展必可持续。

为子孙计,为万世谋。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沿线区域经济的血脉。2020 年 1 月 1 日零时起,长江流域 332 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流域各地重点水域也将相继进入为期 10 年的常年禁捕期。截至目前,重点水域退捕任务基本完成,8.4 万条渔船、17.97 万渔民退捕上岸,安置保障稳步实施,就业率达到 97.79%,社保完成率达到 99.44%。

诚如专家学者所言,长江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一条主线,更是一根红线。长江经济带要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就要让长江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万民,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保护长江不仅是个理念问题,更是制度问题。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探讨长江保护的长效机制和常态机制,这对于破解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矛盾具有示范意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时至今日,顶层设计赋予长江经济带“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的历史使命——长江,更是迎来制度化保护与体制化修复的高光时刻。

6.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六

2021年1月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构想,擘画出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开启了中华民族母亲河新的发展航程。

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一系列行动举措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从长江头至长江尾,一幅“天更蓝、水更绿”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一个“经济优、人民富”的时代故事渐入佳境。长江经济带宛如巨龙顺势腾飞,正在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引擎。

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转折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

二是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

三是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

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5年增加20.7%,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比2015年提高60.7%。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6%。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二是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

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14个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有序推进,一批枢纽机场项目加快实施。截至2020年11月,长江经济带铁路、高铁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37万公里、1.54万公里,比2015年分别新增9120公里、78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37万公里,比2015年新增1.55万公里。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功能也持续提升。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表示,5年来,20余项航道建设工程先后实施,2020年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960吨,比2015年增长42%;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突破了30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更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新增8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此外,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介绍,强化顶层设计是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等机制加快完善。

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工业园区、入河排污口、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同时,系统谋划“十四五”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在重点行业绿色发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关键环节上形成突破。

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支撑。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与此同时,国际疫情尚未平息,百年变局仍在演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风险依旧突出。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必须在应对新发展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肩负新时代的重任,再创新的发展奇迹。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为指导,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使之成为一条绿色示范带;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动力变革、动力转换,坚决破除旧动能、低质量发展所依赖的旧观念、旧体制机制,建立汇聚创新性资源、吸引绿色精细化产业、激发科技创新的新观念、新体制机制,不断焕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改革开放,对内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企业、产业与区域的藩篱,加强经济带内创新资源的分工协作与整合,对外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7.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七

翻译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业, 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产业。MTI培养需要注重实际运用, 所以了解市场对于专业口笔译人员的具体需求显得极为重要。翻译市场本身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处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完全可能诞生更大规模的翻译服务企业, 并可以有效地带动众多相关行业发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的思路能为长江经济带翻译市场带来更大效益, 并为政产学研的密切结合打好基础。

2. 研究价值

长江经济带向来以经济与文化的佼佼者居之, 该区域内的高校林立, 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较高, 大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一些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 并未考虑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此项调研能够了解翻译市场对未来员工的要求和标准, 各个学校可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特点准确定位, 各司其职,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标准的专业翻译人才。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翻译活动还处于一种纷乱杂陈的自发状态。没有一个标准的质量评判体系;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市场供求不对等。为规范翻译行为, 提高翻译质量, 促进经济发展, 该调研着手于收集和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而找到改善和解决的办法, 进而规范市场。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通过上海、重庆、武汉市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服务平台、各省市教育厅等相关部门, 以文献阅读、网络搜索、电话采访、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 对翻译企业展开调查, 每个城市调查了近10 座翻译公司, 例如:上海 (上外翻译总公司、世译翻译有限公司等) ;重庆 (领头羊翻译有限公司、语言桥翻译有限公、博译翻译有限公司等) ;武汉 (金佳言翻译有限公司、依迪优翻译有限公司等) , 笔者共统计了14 个方面:公司名称、公司地址、电话、网站、成立时间、员工数量、翻译队伍、语种 (可译语种/ 常译语种) 、服务类别、翻译领域、服务流程、质保措施、对外报价、重要客户等。

4. 前期成果

通过图书馆、翻译协会、互联网、高校翻译点等机构和渠道收集了相关城市翻译市场资料, 得到的近期研究成果或启示如下:

4.1 高校与市场接轨

调查显示金融、机械、医药等方面翻译人才紧缺, 学校可开设车辆工程、光电基础、机械、计算机编程、生化、材料、医药等实用选修课;以职业需求为依据, 培养学生翻译技术能力;翻译专业学生应学习翻译辅助软件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机器翻译、电子词典、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应用;熟悉翻译公司流程 (项目稿件- 项目分析- 派发- 翻译- 审校- 校对- 交付) ;“双导师制”即校内翻译老师做理论指导, 校外企业专职翻译做实践指导;推动产学结合, 建立翻译实训基地;包括翻译工作坊 (高强度翻译训练) 、翻译语料平台 (提供术语、科研文献) 、机辅翻译工具技术培训平台。

4.2 企业充分面向市场

通过比较中译外业务在业务总量中的比重、以及翻译服务企业对中译外和外译中两项业务的发展前景预测, 中译外业务增长显著, 翻译服务市场从侧重对内译介转为侧重对外译介;从翻译服务行业全职员工学历结构分布, 大专及以下、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分别所占的比重看出, 从业群体学历高, 但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高端人才严重匮乏;通过分析翻译服务企业全职员工岗位分布、兼职人员所完成业务量在总业务量中的比例, 企业人员配置集中在管理岗位, 翻译业务兼职化倾向显著。

在对翻译服务企业的主营业务类别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中, 所占比重的排序基本为:语言服务人才培训、语言服务咨询、翻译工具软件开发、本地化服务、翻译服务、其他, 说明市场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最多。在对翻译服务业语种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译入语语种为简体中文, 英语, 其他 (日语, 韩语等) 、使用频率最高的译出语语种, 简体中文, 英语, 日语, 蒙古语, 葡萄牙语。在对翻译服务业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显示翻译服务企业全职员工规模少;翻译服务行业全职员工年龄结构分布年轻化。

长江经济带翻译市场调查既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方针, 又对政产学研带来极大现实价值和意义。对其调查和开发战略研究还在继续进行并不断完善之中, 借助多种调研方式以发现翻译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将长江经济带的市场中获取的经验和教训扩展到全国翻译市场当中。

摘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 长江经济带重要性日益突出, 随之翻译市场发展迅速。长江经济带沿线11多个省直辖市中, 一线城市主要以上海、武汉、重庆为下中上游节点城市且翻译市场活跃。本文以此三座城市为代表进行考察, 发现长江经济带整体翻译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以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翻译市场,开发战略

参考文献

[1]胡东平, 王建辉.基于市场需求的翻译教学的混沌认识及其应对方略[J].Foreign Language World, 2009 (4) .

[2]尚亚宁.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瓶颈与出路[J].前沿, 2011 (15) .

[3]田传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翻译市场的性质与特点[J].语言与翻译, 2014 (3) .

[4]田传茂.市场翻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

[5]吴启金.翻译教育要进一步与市场需求相衔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7) .

8.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八

综合优势明显

从全省五大区域划分来说,长江经济带四市(宜宾、泸州、攀枝花、成都)分属川南、川西北和成都经济区,具有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重整体优势,具有构筑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的综合优势。

经济总量大。从经济总量来看,2013年长江经济带四市,宜宾为1342.9亿元,泸州为1140.5亿元,攀枝花为800.9亿元,成都为9108.9亿元,四市2013年均常住人口为2418万人,以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省经济总量的近半壁江山,达47.2%。

经济增速快。从经济增速来看,2013年四市除宜宾因白酒市场疲软、煤矿停产关闭重组等重大不利因素的影响低于全省1.9个百分点外,泸州、攀枝花、成都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四市平均经济增速为10.1%,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

增长贡献多。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13年四市对全省的贡献率达52%,比其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份额高了4.8个百分点。其中,宜宾的贡献率为4.2%,泸州为4.6%,攀枝花为2.5%,成都为40.6%,四市带动全省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多。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来看,宜宾为101.6亿元,泸州为109.6亿元,攀枝花为83.0亿元,成都为898.5亿元,四市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42.8%,尽管四市财税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低于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但四市财税收入对全省增收的贡献率却达45.0%,比其财税收入占全省比重高2.2个百分点,增收势头明显,为全省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提供持续动力。

发展水平高。从人均GDP来看,2013年四市人均GDP为5125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32454元的1.6倍,其中宜宾为30093元、泸州为26848元、攀枝花为65001元、成都为63977元。从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0∶51.7∶35.3,四市产业结构则为5.9∶50.7∶43.4,产业结构明显优于全省。

产业优势突出

长江经济带四市资源禀赋各异,特色产业不同,具有将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良好基础,对全省经济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连锁推进力,是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基础好。201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20.3亿元,增加值3425.6亿元。其中,四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共1213.3亿元,增加值735.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1.0%和21.5%。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来看,宜宾为328.65亿元、泸州252亿元、攀枝花48.08亿元、成都584.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8%、4.5%、0.9%和10.4%。

工业起点高。2013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1578.6亿元。其中,宜泸攀成四市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接近全省的一半,四市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工业的6.4%、5.5%、4.9%和30.2%。四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均位列全省前10,分别是第3、6、9和第1位,具备较好的发展起点和前景。特别是成都市的汽车产业实现增加值432.1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694亿元、高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764.9亿元。此外,除传统工业产业外,宜宾的水电、泸州市的液压元件产业均有较好的发展。得益于工业的较高起点和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四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46.2%,达627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6%、5%、4.4%和30.8%。

服务业后劲足。2013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256.1亿元。其中,长江经济带四市实现5380.4亿元,超过全省的一半,达58.1%。具体看,宜宾市服务业增加值329.82亿元、泸州市300.5亿元、攀枝花市175.8亿元,成都4752.5亿元,分别占全省3.6%、3.2%、1.9%和49.4%。其中,泸州服务业增速居全省第一,达12.0%,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成都市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30.7亿元,增长26.6%。

市场优势巨大

长江经济带四市区域内城乡人口众多,产业门类齐全,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具有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的巨大市场优势。

城镇化水平较高。2013年,全省城镇人口为3640万人,城镇化率为44.9%。据201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四市总体城镇化率为59.5%,其中宜宾为42.5%,泸州为43.3%,攀枝花和成都分别为63.4%和69.4%。从城镇人口来看,宜宾为189.5万人、泸州为183.8万人、攀枝花为78.2万人、成都为992.3万人,四市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39.6%。

市场需求旺盛。2013年四市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从投资需求来看,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049.2亿元,其中四市为8848.6亿元,占全省的42.0%;从消费需求来看,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355.4亿元,其中四市为4881.4亿元,占全省的47.1%。

城乡居民收入较高。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68元,宜泸攀成四市分别为22718元、22821元、24906元和29968元,分别相当于全省的101.6%、102.0%、111.3%和134.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95元,宜泸攀成四市分别为8806元、8455元、9838元和12985元,分别相当于全省的111.5%、107.1%124.6%和164.5%。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省。

开放优势显著

长江经济带四市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兼具航空、水运和铁路的综合运输体系优势,加之四市悠久的开发开放历史,其强大的开发开放惯性和较为成熟的开发开放优势显露无遗。

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从进出口总额来看,201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645.9亿美元,而四市进出口总额达518.3亿元,占全省的80.2%,其中宜宾8.1亿美元、泸州2.3亿美元、攀枝花为1.9亿美元,成都市则以506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省的78.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满活力。2013年,四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速均快于全省。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为15689.9亿元,占GDP的59.8%。长江经济带四市总量为7200.6亿元,占全省的45.9%。具体看,宜宾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为763亿元,占其GDP的56.8%;泸州为675.1亿元,占其GDP的59.2%;攀枝花为368.90亿元,占其GDP的46.1%;成都为5393.6亿元,占其GDP的59.2%。

加快发展四点建议

◆尽早在全省层面建立直接对省政府负责的、能够组织协调长江经济四市经济活动的权威性协调机构。同时,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保税港设立、长江经济带开发、航道建设、资金配置等方面谋取政策支持。

◆加快长江经济带四市在生产力布局、产业分工与协作、资源开发与保护、市场组织等领域的规划和定位,推进四市整体的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

◆加快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河段航道等级提升,尽快启动长江航道上游泸州段水利、电运、水电综合开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立体配套、水陆空等多式联运的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破地区市场界限分割和地方政策约束,促进长江经济带四市在区域内的经济分工与协作,促进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机融合,引导、培育和扶持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优势企业集团,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3年,国家启动编制《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开放指导意见》,从综合交通、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廊道、协调机制等六个方面再造长江经济带。本刊选取了五个方面,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9.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九

加强长江渔业资源保护促进沿江经济持续发展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大流域性生态系统,是东亚特有的.淡水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它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某些特色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代表.

作 者:石斌 葛海祥 顾汉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226006刊 名:水产科技情报 PKU英文刊名:FISHERIES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330(6)分类号:F30关键词:

10.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篇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法发〔2016〕8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公正高效服务和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如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1.深刻认识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和人民法院的历史使命。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作出的既有利于当前又惠及长远的一项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于今后一个时期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引领沿江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十三五”规划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肩负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切实增强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自觉性、主动性。

2.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基本内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公正高效审理相关案件,为把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3.充分满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司法需求,结合审判实践和地方实际,找准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切入点和契合面。从需求导向出发,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大局中谋划法院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的思路、方向和重点,坚持能动司法,创新司法理念,积极探索区域内司法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区域内司法资源配置,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预判,及早研究,统筹应对,全方位提升服务和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4.依法惩处相关刑事犯罪,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加强涉及环境资源保护刑事案件的审判。依法惩治污染环境、河道非法采砂、滥伐盗伐林木、非法采矿及破坏性采矿、非法捕捞水产品、滥捕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惩治环境监管失职犯罪、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后果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犯罪,为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筑牢司法保护屏障。依法惩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保护创新发展。严惩各类干扰产业项目转移建设施工、毁坏财产等暴力犯罪案件,有效服务区域内产业优化布局和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保障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和绿色发展,依法审理环境资源保护民事案件。充分利用海事法院跨行政区划管辖的优势,妥善审理长江流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案件。加强对陆源及船舶排放、泄漏、倾倒油类、污水或者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水域污染的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审理。大力推进水资源环境公益诉讼,探索建立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公益诉讼集中管辖制度。依法保障法定机关和有关组织的水资源环境公益诉权。

6.推进平安黄金水道建设,依法审理各类海事侵权案件。妥善审理发生在长江水域的船舶碰撞、触碰案件,船舶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运输作业中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案件,船舶产品质量责任纠纷案件,港口作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等,规范裁判标准,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展开有序良性竞争,指引港口、航运、造船企业切实增强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为平安黄金水道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支撑。

7.打造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精品,提升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国际公信力和制度性话语权,增强为区域内企业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保驾护航的能力和水平。妥善审理涉外商事海事纠纷,特别是国际经济合作和长江经济带投资领域发生的各种纠纷案件。准确适用国际条约,尊重国际惯例,加强外国法的查明和适用,严格适用国际公约承认与执行国际商事海事仲裁裁决,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营造长江经济带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促进区域内更高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持。

8.依法审理相关水路货物运输、港口码头建设、船舶建造、仓储物流、货运代理、船员劳务等海商案件,维护区域内诚实守信、开放统一的市场。加强涉长江口造船基地建设相关案件的审理,促进现代化船舶产业链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铁水、公水、空铁、水陆空等多式联运合同纠纷案件,通过准确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相关法律,促进安全便捷、绿色低碳、高起点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衔接。

9.切实维护区域内金融安全与稳定,加强对船舶融资、港航金融保险等类型案件的审理。密切关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关停并转、“僵尸企业”清理整顿过程中对造船、港口、航运等行业的影响,注意及早发现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适时提出相关司法建议。稳妥处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相关企业的解散和清算案件。依法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出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助推区域内航运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有效缓解区域内港航企业融资难问题。10.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激发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加大对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高新技术、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创新、鼓励创业、保护创造。促进品牌培育创新并形成品牌竞争新优势,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带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11.加强行政案件审判,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特别要加强对行政机关不履行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职责案件的审理,督促行政机关尽责履职。依法审理区域内与重大生态工程修复、产业优化布局、分工协作有关的不动产征收、拆迁、改建、港口岸线行政确权等行政案件,为相关工程建设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充分发挥海事法院跨行政区划管辖海事行政案件的职能,依法审查长江沿线海事行政机关作出的许可、确权、处罚、征收、检查等海事行政行为以及海事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对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滥用职权或明显不当的海事行政行为要依法予以撤销或者确认违法,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

三、创新司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

12.创新审判体制机制,以更科学的审判体制机制服务和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认真总结海事审判跨行政区划管辖的实践经验,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契合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大局的审判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内各地方法院之间、海事法院之间、地方法院和海事法院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对于区域内重大共性司法政策和司法事项,以及重大疑难复杂法律适用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召集,相关法院参加,共同协商研究解决。

13.多渠道深层次推进司法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获得感。深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充分发挥诉讼电子档案促进审判管理公开、便利当事人诉讼查询的功能。加强裁判文书说理。确保裁判文书上网常态化,方便全民检阅,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司法。继续坚持海事审判白皮书发布制度,方便社会公众全面系统了解海事审判工作。

14.大力推进区域内信息化建设。加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各法院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内法院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内法院信息资源共享。探索打造区域内法院“一站式”网上诉讼服务平台,便利沿江沿线当事人诉讼。注重审判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创新,通过便利的信息管理系统、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提高审判质效,为公正高效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5.推动建立区域内法院执行协作机制。构建长江经济带执行指挥系统协作机制,逐步实现一体化执行指挥体系。执行法院可以委托异地法院协助查询、冻结、查封、调查或者送达法律文书等有关事项。船舶扣押、拍卖统一由海事法院办理。推动海事法院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有关海事行政机关、金融监管机构、有关财产登记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

16.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破解难题,高效服务和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和各类调解组织、社团行业组织、行政执法机关、信访部门的工作联系,做好诉讼与非诉讼机制之间的有机衔接。对于因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暂时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纠纷,要积极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统筹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多方合力实现矛盾化解。探索推动群体性船员劳务纠纷案件、群体性水上人身伤亡案件的诉调对接,防范社会矛盾激化。依法支持仲裁机构在解决纠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大力推进海事海商小额诉讼案件的审理,依法实行一审终审,快捷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

2016年2月24日

上一篇:小班科学课教案《蛋宝宝站起来》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乡镇财政资金安全检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