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2024-08-15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共10篇)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篇一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部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部成立于二0一三年二月,专业部自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和谐、文明、务实、创新”的校风,秉承“成人、成才、自信、自强”的校训,以立德树人、博能强技为宗旨,以学生成才、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为办学目标,全体师生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专业部现有学生三百八十余人,专职教师三十一人,兼职教师四人,其中高级职称十人。二0一三年七月机电党支部被学校评为先进党支部。

未来几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部将坚持以学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中心,围绕两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积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实施“模块化、阶段性”管理模式,构建教学管理多元化评价模式,精心做好三门精品课程开发和两门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培养三名专业带头人、七名骨干教师和六名“双师型”教师,使在校生规模达到600人以上,双证合格率达96%以上,就业率达100%,全力创办“规范+特色”的专业部,努力培养“合格+特长”的毕业生。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篇二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必要环节, 随着计算机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 虚拟仿真实验的地位日益凸显。尤其在机电类专业中, 虚拟仿真实验突破传统实验的限制, 在液压、数控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虚拟仿真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机电专业课程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在实际实验时, 传统实验教学中用到的实验设备种类繁多、占地面积较大, 由于实验室空间限制, 单种设备往往数量比较少, 学生想要动手实验需要分组轮流使用, 实验设备因使用频繁元件极易损坏, 更新换代缓慢, 操作也比较复杂。为了弥补这些不足, 我们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完成实验。虚拟仿真实验是通过软件操作来模拟实验过程, 得出仿真结果。与传统实验相比, 虚拟仿真实验具有以下优势:

1. 节省实验资源, 降低实验成本。虚拟仿真实验通常只需要计算机就能进行, 同一计算机可以完成不同课程多个实验项目的虚拟仿真。因此, 能够替代或者减少实验设备, 节省场地资源。此外, 虚拟仿真实验不需要耗材, 相对于专用的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和损坏的几率更小, 极大地降低了实验的成本。

2. 实验内容更加灵活。实际应用中的实物实验设备一般都具有体积大、易损坏、种类少等问题。将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机电专业教学实验中,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用虚拟仿真软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 设计自己所需要的实验坏境、实验目的, 并以此为基础, 完成整个实验, 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

3. 安全性高。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操作流程的情况下, 实际操作很容易产生人机伤害。比如, 在数控机床加工中, 错误的操作可能会造成电机损伤、刀具折断甚至异物飞出, 这样就给实验室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虚拟仿真实验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虚拟的设备不会对人机造成任何伤害。虚拟系统会自动提示错误的操作, 学生在实际操作前通过虚拟过程直观的了解了一些操作上的注意事项, 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实际操作, 规范了实际操作流程。

三、虚拟仿真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一) 液压传动与控制

1. 液压课程及仿真软件概述。液压传动与控制是研究以有压液体为能源介质实现各种机械传动与控制的学科。研究液压传动及其控制技术, 就必须了解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但是仅仅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对液压系统的了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分析验证液压系统和元件的工作特性。因此, 液压传动与控制是一门与实验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

目前, 我校有两套FESTO公司的液压电液压实验平台, 每年约有120 名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室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 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课程, 开设了液压泵的性能实验、节流调速系统实验等项目。实验室以液压分析软件为平台, 采用Fluid SIM软件进行虚拟仿真, 对仿真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然后通过分组进行实验台操作, 验证仿真得到的结果, 从而提高了实验效率。

2. 液压仿真实验实例。节流调速回路的基本功能是在三位四通换向阀的不同状态下, 双作用液压缸做往复运动, 调节节流阀的开口度, 观察双作用液压缸的运动速度, 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利用FLUID - H软件和FESTO电液实验台模拟液压系统, 具体步骤如下:

( 1) 通过FULID - H软件构建液压回路图。如图1 所示, 该回路为进油路节流调速系统, 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液压元件有: 双作用液压缸、压力表、液压源、三位四通换向阀。采用虚拟仿真软件操作, 能够方便的改变实验参数, 实验效率高。

( 2) 运行仿真系统。通过调节可调单向节流阀的开口度和液压缸的负载力, 来分析在不同开口度、不同负载的情况下, 液压缸的运动速度变化, 记录仿真结果。将仿真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生成节流调速回路特性曲线如图2 所示, 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

( 3) 在FESTO实物平台上搭建液压回路。参考液压仿真回路的设计, 在实验台上搭建实物回路, 验证仿真结果。

( 二)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1. PLC课程及虚拟组态软件概述。 可编程控制器 ( 简称PLC) 作为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之一, 其应用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企业, 是工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面向我校机械本科生, 是一门实用性、工程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 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顺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掌握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 以适应工业技术发展的状况和社会需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

使用组态软件设计PLC虚拟控制系统时。首先, 了解需要实现的控制目标, 然后通过变量设置, 虚拟界面设计, 动画设置, 命令语言编写等来完成系统开发, 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开发。学生在熟悉面板和I/O分配的基础上, 进行PLC指令编写, 最终完成控制目标。虚拟系统可以通过动画效果展现实际工程动作, 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PLC指令编写及运行产生的效果。

2. PLC虚拟控制实验实例。以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为例, 水塔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对水塔和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到的水位数据, 做出相应的反应。要求学生通过PLC编程控制阀门1、阀门2 和水泵的运行, 其中水位的变化和水的流动通过组态软件编程和动画设置实现。

虚拟仿真系统主要设计步骤如下:

( 1) 上位机与PLC建立通讯。我校实验室采用松下FP∑系列PLC, 通过RS232 串口, 选择合适的通讯设置, 即可实现虚拟软件与PLC的实时通讯。

( 2) 设计图形界面。水塔水位控制的实验面板如图所示, 面板元素及变量包括水塔、水塔水位、水罐、水罐水位、水塔出水口、水罐进水口、从水罐向水塔抽水的电机及水管、开关按钮等。

(3) 变量定义及IO地址分配;

(4) 画面属性命令语言的编写;

(5) 编写PLC程序指令并下载到PLC中;

(6) 运行调试。

系统运行以后, 画面中能够清楚的显示水塔水位、水池水位的变化, 管道内水的流动, 指示灯随着水位的变化显示不同的颜色等效果, 逼近实际工程效果。

( 三) 数控技术

1. 数控技术与YHCNC软件概述。近几年来, 数控机床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数控技术也成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之一, 但是直接用昂贵的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学习很难实现, 为了满足教学使用的需要, 数控机床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我校现有YHCNC数控仿真系统十套, 每年满足100 多个学生的学习使用。YHCNC数控仿真系统可进行数控编程和加工仿真, 具有很强的三维仿真功能, 它是由三个窗口组成, 每一个窗口分别执行独立的操作, 并可以像实际机床一样在三个窗口之间相互交换信号。学生能够通过仿真任意设置工件尺寸、选择刀具, 机床在切削运动过程中会有故障报警功能 ( 碰撞、超程等) ,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功能了解机床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故障问题。软件采用对话框来简化刀具和功能的设置, 切削路径和刀偏路径可以同时显示, 通过编程输入将命令传给虚拟机床加工工件, 并实时显示程序路径和三维工件图形。

2. 数控虚拟仿真实验实例。以齿轮加工为例, 数控虚拟仿真操作步骤如下:

( 1) 在使用虚拟仿真之前, 先将需要加工的模型程序写到文本文档中, 并以NC文件格式保存, 在使用虚拟仿真系统时, 先将程序文件导入, 作为加工程序待用。

( 2) 根据需要加工的模型的尺寸大小, 设置合适的毛坯工件的尺寸, 然后根据加工件的特性, 选择使用合适的刀具。

(3) 对刀, 选择合适的加工原点, 为下面的机床加工做准备

(4) 系统开始运行。

( 5) 虚拟仿真顺利完成以后, 根据虚拟操作流程, 进行实际机床加工实验。

数控虚拟仿真机床的操作流程与实际机床的操作几乎一致, 这样既达到了让学生熟悉机床操作的效果, 也让学生了解了虚拟仿真的应用, 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 设计出自己想要的模型, 并实现加工完成。

四、机电专业虚拟仿真实验体系的构建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虚拟仿真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 除了应用于上述专业课程, 在课程设计和部分毕业设计中都使用了的虚拟仿真系统。但对比于部分高校, 我校机电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还处在落后阶段。一方面, 虚拟仿真系统在机械基础、机械制造等专业基础课程, 以及机器人、汽车等专业特色课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 另一方面, 现有的虚拟仿真实验开放性程度还不够。本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丰富教学内容的原则, 我校在现有一定数量虚拟仿真系统的基础上, 正不断发展, 为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实验资源和平台。

五、结语

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机电专业教学中, 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让学生自主构建虚拟场景,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 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 不但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 而且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获得逼真的体验, 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设计效率。可以预见, 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 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为实验室的开放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虚拟仿真技术会不断发展, 也会不断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和实验教学改革。

近年来, 我校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不断引入和增加各类虚拟仿真平台, 逐步建立机电液综合虚拟仿真实验室, 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效率。虚拟仿真实验成为实践教学和研究中的有利工具,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校正积极发展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建设, 为学习实践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信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中, 虚拟仿真系统建设将日趋完善, 为我校师生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更多地支持。

摘要:简述虚拟仿真系统在机电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液压传动与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数控技术等课程为例, 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在机电专业实验教学中如何被设计和实现的, 虚拟仿真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机电课程,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玉华.基于组态技术的PLC虚拟仿真系统[J].应用科技, 2005, 32 (12) .

[2]曹玉平, 阎祥安.液压传动与控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3]顾玉萍, 郝静.自动编程及仿真软件在数控技术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 2007, (2) .

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篇三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改革

G712;TH-39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设备的普及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需求对课程结构急需重建。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转变,课程内容急需更新;职校的生源状况迫使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必须变革;职教自身持续发展对课程改革要求已日趋明朗,课改势在必行。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具体的改革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

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将基础知识传授作为教学出发点,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来说,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组织专家、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新课程设计制定中,使得课程能够与岗位保持一致。另外,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研讨专业人才未来发展方向,并设置针对性模块教学,以此来强化人才该方面能力,缩短人才岗位适应时间。同时还应重视对校本教材的设计,以此来突出本校办学特色与理念,吸引更多学生。不但如此,职校还需要将职业能力视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的有效提升。

2.及时更新理论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下,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知识更新都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如果单纯传授一尘不变的知识,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有效性。因此针对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应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具体来说,职校领导要辩证对待该项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原则,为理论教学改革提供诸多支持。针对前者来说,职校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用工单位,了解并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收集最新信息,并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丰富学生视野,即使学生不出校园,依然能够接受到最前沿的信息。而针对后者而言,可以邀请企业中的工程师、技师等参与到本校授课中,拉近岗位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新技术

不同于以往,新形势下,专业教学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应充分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原理图、零件图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为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将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同时,职校还可以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将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校内网络平台之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专业知识,逐渐构建立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学习渠道,从而促进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持续发展。师生作为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从自身入手,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4.注重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同时必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包括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实际操作、综合考查、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等多元评价模式。如,机械基础应用专业中“平面连杆机构”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测试方式是让学生制作小机构,写出说明书并进行简单答辩,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带传动和链传动”可通过带和链的安装、调试的实际操作以及根据现场表现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所选考题与生活联系紧密,在逐步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善校外机电实习基地

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来说,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因此,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中,学校方面必须密切地关注社会上与之相关的企业,积极与这类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待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熟之后,即可将学生安排到校外机电实习基地进行实训,让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掌握机械产品生产、机械设备运行等相关的实践知识。在校外的实习过程中,学校应该指派专业的教师到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并及时地掌握好学生的实践进度,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打分。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学生对于校外实践均有着浓厚的兴趣,校外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谦虚好学、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结语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作用,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机电知识的掌握情况。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就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涉及的要点较多,不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对现阶段的课程进行重新优化,相信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机电专业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本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颖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2]刘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探究[J].科技展望,2015,30:176.

4.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状分析 篇四

【关键词】 机电 现状 分析

为了认真完成好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定改革研究》的调研工作,课题组成员对中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是,中职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业务现状是: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现状是获得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

现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对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当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机电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机电技术应用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

业务范围现状分析

(1)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2)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知识,熟练掌握机械原理、电气控制原理和液压技术。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3)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现状分析

3.1 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描述(如图1)

图1 知识、素质和能力描述

3.2 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的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

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主要课程、职业技能实训项目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现状分析

4.1 课程设置概况

本专业共有10门公共必修课,6门职业基础课,9门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11个,以确保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4.2 主要课程和主干课程

4.2.1 主要课程

语文、英语、数学、政治、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autocad应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电工电子技术。

4.2.2 主干课程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制造基础、电机修理、数控应用技术、工厂供电、protel。

4.3 主要课程学时分配现状

法律基础知识30学时,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2学时,哲学基础知识30学时,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28学时,求职与创业28学时,语文88学时,英语52学时,数学104学时,体育52学时,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88学时,机械制图120学时,金属材料与工艺学70学时,电工电子技术90学时,机械设计84学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20理论,24学时实验,autocad应用56学时,机械制造基础(含机床)56学时,数控应用技术84学时,电机修理34理论学时,10学时实验,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总学时84,其中实验学时10个),工厂供电60学时,protel 60学时,技能认证训练(含液压基础)180学时,企业管理30学时,市场营销60学时[2]。

4.4 实践性环节的安排项目:

金工实习三周、电机修理一周、电子装配一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一周、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三周、机电一体化设备联调一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二周[3]。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分析

经过分析:必修课总共3054学时占97%,其中,公共课522学时占17%,专业必修课1026学时占33%,职业技能项目360学时占12%,其它实训课1020学时占35%。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43:57。

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结合相前实际,我们认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同时提出以下建议与设想。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实际,如何来重新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难点是专业课开设种类以及学时配比。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中职学生基本现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如何从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有效突破上还在探索之中。今后要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寻求到比较实用的一套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十分有必要重新研究中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z].2008-12.[2]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z].2009-1.[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8-12.基金项目:该成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编号2011b330)的阶段性成果。

5.煤矿机电专业技术总结1 篇五

姓名:晋国财

职业(工种):大型设备维修电工 申报等级:高级技师 工作单位:四通煤业

本人晋国财1975年1月出生。201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在四通煤业机电队当上了一名井下安装电工。在工作中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了技术骨干为了继续提高自己业务技能,业余时间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技术,认真观察他们在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艺。经过自己的勤于动手我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2009年”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二名。2010年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二名。09年矿举行的“开关处理故障”获得第一名等多项名次,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陆续被评为“先进个人”等称号。

2010年我参加了矿井提升机、主排水泵及空压机的安装调试工作,为日后的维修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通提升系JKMD-3.5X4多绳摩擦式低速直联悬挂,电机为交流电机,控制系统采用交-交变频技术,即全数字控制系统、逻辑无环流调速,软件采用西门子STEP7编程完成提升系统的监视,跟踪校正,逻辑连锁,现场信号采集与处理等技术。为当前国内最先进的提升系统,为了达到现场维护的要求,又认真的阅读了《交-交变频技术理论》、《PLC编程控制原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大量的书籍。很快使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自己的理论帮助下找到了维修的技巧,保障了绞车的安全运转。

我在设备的日常维修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由于设

备的维护到位这几年来一直运转良好,特别对电器线路的故障排除拥有自己的一套方案。其一:是简化线路,我带领电修班人员根据图纸逐一查找,和图纸无关的线路全部拆出,能简化的线路就简化,使线路更加清晰化。其二:线路及线号重新标注,线路安装初期线号标准错误的很多,和图纸不吻合很难查找,为查找故障增加了难度,经过重新标准后大家都能很快的找到。其三:将众多继电器、PLC输入、输出点的几种状态现场标,处理和排除故障对记住他们当前状态很重要。根据异常状态能迅速找到故障点。其四:电路原理图贴于现场便于分析,很多现场维护人员处理故障时找不到图纸,无法以图查找故障,原理图贴于现场非常方便。以上几种方法的实施大大缩短了故障排除的时间。得到职工和领导的好评!

由于我的业绩突出2010被提拔机电科长,每年的停产检修,我从组织、筹划、协调到施工的实施,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检修工作的安全完成。这些年来,我共带领职工完成的大型检修项目有:副井罐笼、首绳、尾绳、减速机的快速更换,主井首绳、尾绳的快速更换,主副井备用信号系统设计、安装及调试、井筒放电缆、安装调试等

除了较高的管理水平,我还是固定设备维护队伍中是一名出色的工人,我对大型机电设备检修安装有一

套自己的见解,所管辖范围内的设备进行细致的排查,将存在的不足记录下来,现场跟班守候十几个小时等待故障的出现及时的处理掉了故障点。由于对工作执着和对设备的性能了解对设备存在缺陷进行了更新和改造,更新和改造的有“主井提升变频改造“通讯系统改造、乘人装置安装及调试、综采工作面集控系统安装、架线式电机车变频改造等。为矿带来了可观的效益消除了重大的隐患,保证了矿井安全高效的生产。

在传授技艺方面毫不保留,我知道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的对自己的徒弟和运转队职工传授者自己的知识和技艺,有问必答,有惑必解,我希望把知识和技艺无私的传授给更多的职工,为单位作出贡献。无私的传授知识技艺,带领职工齐头并进

6.机电技术应用特色专业调研计划 篇六

为了让特色专业建设进行得顺利,我们机电系部分老师在正副主任的带领下计划到以下两个地方调研。

一. 江苏省武进中等职业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江苏省品牌示范专业,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有良好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有强大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议到贵校学习参观。

参加人员:车世明,金向杰,徐艳,梁雯虹

二. 山西太原

参加人员:李燕,陈铭,周平,郭娜

学校面临放假,时间紧迫,建议下周进行。

7.机电专业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篇七

在我国, 研究性学习是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实验稿) 》后, 才开始在部分普通中、小学中开设的, 并从2000年秋季起在全国实行。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从心理学基础出发, 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建立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 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 研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动机及求知欲;文献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进行了探讨, 认为目前存在六大误区;文献结合历史教学思考了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认为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以上都是对中小学教学的研究, 怎样把研究性学习应用到职业教育中的研究还很少, 但由于现代职业教育着眼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 所以比普通大、中、小学教育更需要推行研究性学习。文献介绍了在高职教育“计算机绘图”教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实践表明:在高职教育中推行研究性学习, 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 更节省课时。为了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中, 培养适应现代职业要求的应用人才, 在中等职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和教学实践。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我国的学者们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 (教基[2001]6号) 的有关精神, 普遍把研究性学习定义为:“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探究规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一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 它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自主开展探究性活动, 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活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而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一种教学方式, 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 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 它可以应用到各科课程中去,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为使研究性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学习效果, 在应用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型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课题, 自主独立进行研究, 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不能把学生的自主变成盲目。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以课题为载体, 而不是空谈空讲, 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学会把获得知识与培养能力进行结合, 使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第三、研究性学习还要起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3职业学校教学和教研现状

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 使职业学校的规模和招生人数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例如河南省2009年中职招收的学生已经超过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转型升级:由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 由政府推动为主向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转变, 但是职业学校的教学方式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目前职业学校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 就是实习教学也只是为了让学生能考过技能等级证而对几个固定的实习题目反复练习, 或者由老师设计个趣味课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加工, 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以致很多学生毕业时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技能。

造成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 主要是职业学校的教研跟不上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新时期, 教研在提高质量和提升内涵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一方面, 职业教育存在着专业设置及课程多、教研力量薄弱的情况。另一方面, 传统职教教研方式方法简单机械, 导致效率低下。常见的职教教研形式就是开一个会, 搞几次教研活动, 颁一份标准, 举行讲课比赛, 没有下移到对职教实践的研究和指导, 特别是缺乏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4在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方法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进一步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潜力, 有必要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实践, 特选取机电专业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试点, 为了使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选取一个高级工班参与实践。

4.1确定课题

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通过课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结合, 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本次确定的课题是进行物料分选:通过设计各个机构把正方形铁块和木块在物流系统中分选, 并要求实现联动控制。

4.2分组选题

全班针对课题讨论, 整个系统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分别是送料机构, 输送机构, 和分选机构。本课题涉及到他们所学的大部分机电专业课程, 为使各组实力均衡, 全班学生分别按照在各科有特长的比例进行分组, 然后各组讨论选择自己的课题。

4.3合作探究

在课题制作过程中, 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同学都积极查资料, 发表自己的设计思路, 老师则巡回指导, 对各个思路进行点评。由于整个系统要求实现自动控制, 因此合作不仅限于一个组内, 各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也进行的很好。最后各组确定好方案后写出报告, 绘制装配草图, 交评审组评审。评审组综合各组的设计, 确定最终方案。

4.4付诸实践

各组按照自己的设计, 分工绘制零件图, 选材, 制作, 装配, 调试, 然后再将各组的制造好的机构进行总装、调试, 圆满完成了整个课题要求。具体各模块是:送料由曲柄滑块机构实现, 输送机构为带传动, 分选机构是摆动导杆机构加上滑块的组合机构, 铁块和木块的分选用传感器判断。

4.5总结反馈

课题结束后, 让学生们进行总结、讨论, 分析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自己有什么得失, 存在什么问题, 有哪些教训需要注意。通过讨论, 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学习, 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 使自己对已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联系运用, 还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 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

5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方式, 把学生作为主体, 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已学的知识, 探索新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次在机电专业的教学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表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 可以逐渐向其他专业进行推广。

摘要: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进行了探索, 把其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相联系, 通过在机电专业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法,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方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易凌峰.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J].上海教育科研, 2000, (1) .

[2]黄海春, 唐新湘.关于研究性学习认识的六大误区[J].教学与管理, 2002, (2) .

[3]郑流爱, 吕准能.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 2003, (3) .

[4]陆君臣.高等职业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 2005, (1) .

8.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篇八

就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而言,注重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校不仅是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应当提供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在毕业之后步入社会生活提供一些好的经验和基础,所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联合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学校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学到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之后步入社会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以前的教育模式大多数都偏向于对理论的讲解,学生动手能力弱,实践能力不足,毕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之后的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培养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按部就班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上课只是一味的记笔记,一点也不思考,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自己动脑思考或者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只强调了“教”,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都知道,机电技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学科,采用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的动手能力都比较弱,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工作。

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很好的应用在企业岗位中,对于学校和企业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对学生的培养有重大的意义,改变了之前机电专业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情况,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带动了学校的招生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企业经=将自己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很好的反馈给学校,学校结合反馈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如何有效建设校企合作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

1、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方案。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机电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常常讲过的知识重复灌输给学生,老师讲的内容经常只是涉及皮毛,没有深入探讨,学生学习的都是被动式的,老师教学的重复,让学生失去了对相应课程的学习兴趣,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对所有的课程都提不起想兴趣,上课只是应付差事,没有实际的学到知识。这些问题不仅存在在机电专业,许多学校中设置的专业都存在相应问题,课程重复,老师和学生精力也会重复消耗。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方案,让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2、教学方式多元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尝试通过一些实践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具体的实践案例,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进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将学校的教育与企业的实习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3、积极进行校外实践,将校外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

虽然有的学校会与相关企业有社会实践的合作,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实践还是仅仅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际的参加到相应的实践工作中,大多数都是应付差事。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校积极与企业做好沟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另外,学校应当将社会实践落于实处,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学校为企业单位提供咨询和学员培训,让学生接触并感受机电技术专业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

四、总结: 现代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机电技术从业人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机电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人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的有效对接,通过实践,让学生提早接触技术人员工作的环境,为他们以后找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实现校企培养已经成为以后机电专业培养人才的必然趋势。

9.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九

一、专业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标准要求,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密切跟踪地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跟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技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可行性论证

1、根据中等业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教学机制。积极进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地处山区欠发达地区,发展想实现农业以及工业的现代化,关键取决于一大批既能适应时代特点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在我省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迫在眉睫,需向社会培养大批中等电工电子专业人才也是首当其冲的。

3、就业前景可观

京津冀地区电工电子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各类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急需增加,这给我校发展电工电子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挑战。

三、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1)人才定位

培养出一大批能从事电子产品、机电维修,电气安装等专业产品的设计、开发、制作、安装、调试、维护和技术管理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专业特点

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与技能实训课程及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企业实践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相结合四个方面,围绕职业综合、专项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教学力求与实际生产情景相结合,再现生产过程。

2、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

要求基础够用、实用能力强、操作技能宽、设计思维新颖。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掌握各种电路的基本规格、标准检测方法;

(3)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PLC程序设计、Protel电路设计、单片机)

(4)具有使用和维护常用电工电子仪表和仪器的能力;

(5)掌握电工电子专业的理论和技能,了解其发展动态、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

(6)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制作、调试和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7)掌握基本电路的设计方法,基本电路故障检测技术,电路的维修方法;(8)掌握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方法,能够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故障检测和维修的方法;

(9)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等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教学改革措施

1、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 电工电子专业核心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安全用电、电工、电子技能、电力拖动实训—纽带; 电工仪表、仪表与照明、电机与变压器、机电设备维护与安装—技能的标志; PLC程序设计、单片机电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

2、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本着“适用化”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基础课程坚持够用的原则,形成了以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作业流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作业流程等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确定专业主干线,重点建设精品课程。

(1)主要措施是:

① 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的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② 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为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线:《安全用电》→《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维修电工》→《电工仪表》→《电器安装》→《机电设备维护与安装》→《PLC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维修电工》,《PLC程序设计》

(2)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① 校内实训基地打基础,以电子产品装配、维修电工、电器设备安装与维修、等基本技能为主;

② 与合作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涞源奥宇钢铁公司、天津达尔泰实业有限公司、天津可立新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办学,主要针对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视野,锻炼专业技能;

③ 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三年级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

(3)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对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进行现场指导与观摩;电子产品的结构、与调试新产品的展览等,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装配工能力的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鉴定,使学生获得国家劳动部门、安全监督委员会颁发的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和。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培训(养)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①根据中职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提高理论课教师指导实验、实习的能力;为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深造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相关院校或企业进修相结合,引进人才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根据对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技术、调试和维护故等方面;

10.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篇十

一、专业简介

高职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任重而道远。要实现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还要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机电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生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岗位技能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高,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岗位转移不可避免等成了现代职业范畴的客观属性。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应该到岗后马上能符合岗位技术要求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而目前学生难就业根本问题,是毕业后不能很快达到职业、岗位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合格的职业综合素质和适应岗位、技术变化的能力,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将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合格的高职学生,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的重点

“职业综合素质合格”是指能胜任岗位工作。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岗位技能合格;二是职业品质合格。岗位技能合格就是要求毕业生能掌握完成岗位任务所要求的纯技术性指标。例如,学会计的学生,要熟练从事会计实物、审计、财务管理等;学模具的学生,要能熟练从事模具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职业品质就是要求毕业生具有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包括遵守劳动纪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意识)和行为习惯(包括听从指挥、办事有计划等习惯)。职业品质的深层内涵包含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等。显然,以上两方面要求是一个毕业生胜任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将提高高职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突破口

所谓“适应职业岗位变化”是指毕业生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部门从事所学会的职业;能从事在性质上与该职业有亲缘关系的其他职业活动(有时需要补充所缺知识和技能);应当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劳动结构、生产方式和工艺;善于学习,能够接受各种继续教育。

学生学情分析(与本科生比较):

1、学习目标取向不同。本科学生对未来的要求比较高,更多是追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事较高层次的管理技术工作和考研、考公务员等目标;高职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多为从事较低层次的管理工作和实际操作工作,只有部分学生追求专升本或参加社会自学考试,以达到提高自身知识层次的目的。

2、思维方式和对待学业的态度不同。本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学习成绩、掌握更多专业理论知识为学习动力,并且在中学时期已初步养成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高职学生对待学业仅仅满足于取得毕业证,热衷于考取社会认可的各类专业技术认证书,如会计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证、秘书资格证等等。

3、具体学习表现不同。本科学生注重课堂学习,追求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习层次的突破,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多数本科学生在校时的学业追求;高职学生在学习中不太注重课堂学习,偏科现象比较严重,期末考试突击复习的情况比较明显。

4、行为方式不同。本科学生在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时,表现出较好的纪律性,愿意接受并服从管理,处理问题时较为冷静,尽可能避免矛盾激化。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和高职学生比较,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展现自我风采的意识较弱;高职学生善于张扬自己的个性,热衷于了解社会和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但是,在遵守纪律的行为方面较本科学生散漫。

就业前景:

机电专业是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历年平均就业率达97%左右。机电专业近几年就业率:2008年 97%,2009年 96.5%,2010年97.8%。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掌握机电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增加,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

机电类职位是人才市场需求榜上不落的冠军,从有关统计数据推测,机电类仍是2011年需求量最大的职位之一。拥有良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错。

二、任教课程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葛金印老师组编,范次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知识》一书,此教材分配于两学期完成,共计110节课。

此教材优点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知识》立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对书中的章节做了适当整合。

全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强调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降低理论分析的难度和深度,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的编写思路,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尽量采用以图代文的编写形式,降低学习难度;较多地编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以期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要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三、任教课程教材教学过程设计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知识》是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课程改革成果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据教育部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研发的机电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知识(含电拖)核心课程标准”,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及有关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编写的。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机的应用,变压器的应用,交流电机的应用,特种电机的应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共七个项目。这七个项目分别分配在两个学期完成。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基础知识》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机电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行业岗位培训教材及有关人员自学用书。

本课程选用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兼带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法,平时成绩则是包括两个方面:课堂提问及随堂实践评分、作业完成情况及正确率。

四、任教课程学生成绩构成

本课程选用期中、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兼带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法,平时成绩则是包括两个方面:课堂提问及随堂实践评分、作业完成情况及正确率。期中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总评40%。

五、感想

上一篇:鼠标?什么是人体工程学下一篇:怎样才能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