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优质课(共14篇)
1.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一
4、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小数加法和减法竖式计算的列式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时:第1课时 教学流程:
1、导入:同学们,昨天老师去文具店的时候看到了一件事,大家想知道是什么事吗?想知道的话就认真看好了。
钢笔
笔记本
讲义夹
8元
3.4元
4.75元 小明:我买了一个讲义夹。小丽:我买了一个笔记本。
等到他们准备付钱的时候,小丽忽然发现自己把钱包落在家里了。小明知道了就主动来帮她付钱,大家想知道小明一共付了多少钱吗?
2、小明要付一个讲义夹和一个笔记本的钱,讲义夹是4.73元,笔记本是3.4元,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列一个算式出来。
4.75+3.4=()
3、看到这个式子大家是不是都十分陌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以前我们只学习了整数和整数的加减法。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一些不能口算出来的我们都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整数的加减法。(略)
计算整数加减法我们要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个位要与个位对齐,十位要与十位对齐,百位要与百位对齐等等。然后再从右往左依次计算。
4、好的,那么小数加减法4.75+3.4该怎样计算,你们会竖式计算吗?请同学们先尝试一下。
5、老师刚刚看了一下大家的式子,现在老师看到了两种答案。
①
4.75
②
4.7 5
+ 3.4
+ 3.4
8.15
5.0 9 我把小数点对齐
我把末尾对齐
6、分析:①十分位与十分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②百分位与十分位对齐,十分位与个位对齐。
7、验算。
4.75元大约是5元,3.4元大约是3元。5+3=8.所以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8、检验。
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同学作答)
9、想一想。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点:要将数位对齐。
要注意:
1、小数加减法是要将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把末尾对齐。
2、计算完成后要将小数点移下来。
10、练一练。
2.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二
一、引导估算意识:在情境对比中强化【片断一】
师:“五一”期间, 各大商店纷纷打折促销, 老师也去看了几款商品 (课件出示) :书包192元, 手表214元, 《十万个为什么》188元, 自行车347元, 玩具汽车291元。
师:谁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能一下子说出这五件商品的价格?
(学生中有的记住了一个, 有的记住了两个, 最多的只记住了三个。)
师:让大家一下子全部记住这些准确数确实有点难为大家了。没关系, 我们也可记一记它们的近似数。
(电脑再次逐一显示这些物体的单价。大部分学生纷纷说出了这些商品的近似数价格。)
师小结:记近似数比记准确数要容易。在生活中, 有时不需要记住准确数, 只要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看了这些海报, 老师也想买, 请你帮我算算买书包和手表大约要用多少钱?
赏析:教师借助“记价格”这一游戏活动, 在对比中, 近似数这一概念得以在学生头脑中“复苏”, 学生体验了凭直觉记近似数的简捷, 初步感受了估算的必要性, 强化了对数的认知。
思考: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常常习惯于精确计算, 而不习惯估算, 这说明学生估算意识比较薄弱。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1. 教师要重视估算。
估算因其属于非严格运算, 其数学价值长期未被重视, 即使是新课标估算目标出来以后, 很多教师对“估算”教学的认识还是不够。因此, 教师要重视估算, 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2. 选择好情境素材。
教师在选取素材、创设情境时, 一定要考虑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产生估算需要, 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如:片断一中的教师在课始创设的购物情境中提出:买书包和手表大约要用多少钱?让学生觉得运用估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引导估算方法:在感受估算价值中学会【片段二】
师:书包192元, 手表214元, 买这两件商品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把192看作200, 214看作200, 200+200=400元
生2:把192看作200, 214看作210, 200+210=410元
生3:把192看作190, 214看作210, 190+210=400元
生4:把192看作200, 214看作220, 200+220=420元
生5:把192看作190, 214看作200, 190+200=390元
(学生一口气说出了5种方法, 还有学生在举着手。)
师肯定: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估算的方法。真会动脑筋。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有的把192估成了190, 这种方法你们能给它取个名称吗?
(生有的说估小, 有的说往小估。)
师: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小估吧。
师:把192估成了200, 这种方法你们又能给它取个名称吗?
(生异口同声:大估)
师:我们看第四种方法, 它的估算结果420比原来的精确计算结果大还是小?为什么? (大, 因为两个都是大估。)
师:我们看第五种方法, 它的估算结果420比原来的精确计算结果大还是小?为什么? (小, 因为两个都是小估。)
师:那么你们认为老师应该带多少钱去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这样学生总结出了:第1种方法叫“小估”, 计算结果比精确结果要小;第2种方法叫“大估”, 计算结果比精确结果要大。)
赏析:教师在肯定学生估算的方法, 让学生给估算取名称, 比较不同估算方法所得的估算值与精确计算结果的大小后, 及时追问:那么你们认为老师应该带多少钱去比较合适呢?为什么?通过讨论, 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估算方法有多种, 但在解决问题时, 要根据实际情景合理选择估算策略。这里选用大估的方法比较合理。这样使学生再次感受了估算的作用, 并初步学会了估算的方法。
思考:估算方法是多样的, 教师该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多种答案呢?
1. 合理评价学生的估算结果。
估算方法的结果是多样的, 教师要科学评价学生估算方法的合理性。估算结果不是离精确值越近越好, 而要关注它是否合情合理。只要是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需要的就是好方法。
2. 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充分交流, 表达自己估算的想法, 了解他人估算的思路, 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与同伴进行交流。
3. 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和调整。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劣, 并进行自我反思,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估算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和精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 积累估算的经验。
三、引导估算能力:在应用评价中提升【片段三】
师:“国商满400元减160元”,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三位小朋友去国商购物, 丁丁买了书包192元和《十万个为什么》188元, 明明买了手表214元和复读机225元, 佳佳买了《十万个为什么》188元和运动鞋209元。他们能享受到优惠吗?为什么?
生1:丁丁不能享受到优惠, 因为我们都用了大估方法才得到400元, 可其实是不满400元的, 所以他不能享受优惠。
生2:佳佳也不满400元, 她也不能享受优惠, 只有明明可以享受优惠, 用小估法可以知道明明满了400元。
师:是呀, 这时候选用小估法比较合理。
赏析:在学生熟悉的国商购物打折问题中, 学生热情高涨, 他们思考着、诠释着, 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 学生学会了要灵活选用恰当的估算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充分地感受到了估算的价值, 提高了估算能力。
思考: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 学生估算能力的提升不是靠一二节课就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长期锤炼、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做这一个过程的“助推器”, 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灵活运用估算,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估算的策略, 提高估算的能力。
1. 整合概念感知巧用估算。
教师要有机结合有关概念教学内容开展经常性的估算感知活动, 使学生有良好的意识而后成为习惯。如结合“克和千克的认识”估计一个鸡蛋的轻重、同学的体重等;结合“千米的认识”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根据“时分秒的认识”估计吃饭、锻炼的时间, 估计下课还有多少时间等。
2. 结合计算教学巧用估算。
估算的方法应渗透到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如计算前引导估算, 可分析算出的得数大概在什么范围内;计算后进行估算, 可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 培养学生数感。
3. 融合问题情景巧用估算。
教师要精心预设有关问题情景, 让学生巧用估算来解决。
如情境一:某小学有156名学生参加春游活动, 租了4辆车, 每辆车有47个座位, 要求每个人一个座位, 够吗?
当学生用小估方法 (40×4>156) 判断后, 教师可反问:为什么不把47估成50?学生就能回答:小估也够了, 就不用大估了。
如情境二:一座桥承重3吨。车重986千克, 车上装着6箱货物, 每箱285千克。这辆车可以过桥吗?请说明理由。
当学生用大估的方法解决了此题:300×6+1000=2800 (千克) , 不到3吨, 可以通过。教师可反诘:这种情况为什么用大估就可以了?学生也能对答如流:用大估把它看成整百数去估算, 这样计算简便。
“润物细无声……”就这样,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 经历了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的过程, 积累了经验, 提高了估算能力。
3.小数的加减法简算 篇三
一、运用和的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我们知道,在加法运算中,加数的增加或减少会同时引起和的增加或减少,运用这一变化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加数来达到简算的目的。
【例1】1.9+19.9+199.9+1999.9+19999.9
=(1.9+0.1)+(19.9+0.1)+(199.9+0.1)+(1999.9+0.1)
+(19999.9+0.1)- 0.5 (把每个加数加上0.1凑成整数,
= 2+20+200+2000+20000-0.5然后再去掉多加的数)
= 22222-0.5
= 22221.5
二、运用差的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在减法中,如果减数与被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a,差不变。
【例2】48.7 -9.9
=(48.7+0.1)-(9.9+0.1) (把减数加上0.1凑成整数)
= 48.8- 10
= 38.8
三、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减法的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 = a-(b+c)。
【例3】29.75-0.79-3.21 【例4】17.69-(8.5+7.69)
=29.75-(0.79+3.21) =17.69-7.69-8.5
=29.75-4=10-8.5
=25.75 (这是顺用)=1.5(这是逆用)
四、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即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凑整简算。
【例5】0.28+1.79+6.5+8.21+0.72
=(0.28+0.72)+(1.79+8.21)+6.5(凑整要注意小数的小数部分)
=1+10 +6.5
=17.5
五、灵活调整混合运算顺序进行简算
【例6】14.28-5.37+5.72-0.63
=14.28+5.72-(5.37+0.63)(根据数的特点改变运算步骤)
=20-6
=14
【例7】15.98-(6.43-4.02)+16.43
=15.98-6.43+4.02+16.43 (先去括号,
=(15.98+4.02)+(16.43-6.43)再重新分组)
=30
六、运用“中位数法”进行简算
求增或减变化有规律的一列数的和时,我们可以用中间的那个数去乘这列数的个数。如果数的总个数是双数,就用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去乘数的总个数。也可用配对方法进行组合简算。
【例8】 1.9+2.6+3.3+4+4.7+5.4+6.1
=4×7 (一共有7个数,中间的数是4)
=28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1)68.29-9.8
(2)21.72-19.8-11.2+16.28
(3)23.57+31.89-(13.57-8.11)
4.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四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内容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3、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4、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2、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练习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教后记
5.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五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4和做一做 教材与学生分析:
这个内容学生是在学习小数加减计算和整数加减乘除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有了这两部分的基础学生来学这个内容并不难。易错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对小数的数感没有整数那么好,可以说还不习惯接受,所以容易看错数和数位,容易看错小数点,并且凑整的反应没那么快速和敏感;二是和整数的简便计算一样,在小树加减混合计算中,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过程与方法: 进一部积累观察的数学活动,学会迁移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并阐述自己选择的计算方法如何体现简便。教学重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口算:(投影片)
+ 52 =
+ 83=
185 + 815=
+ 866=
+ 421=2、6.3 +()=10
()+ 6.53=10 0.82 +()=1
()+ 77.4=100()+ 77.4=78
()+ 77.06=78
3、观察下面的算式,说说下面的简便计算是否正确?
(1)120—75—25=120—(75+25)
(2)36+11+64+89=(36+64)+(11+89)(3)185—(85+64)=185—85+64
(4)347—58+42=347—(58+42)
(5)51 + 895.1 + 0.9
2、(基础)观察训练:判断能进行简便计算的打“√”,不能的打“×”。
① 17.5-3.56+6.44
()
② 120.39-87.62-12.38
()③ 4.9+5.1-13.7+2.3
()④ 32.17-0.45-4.17
()
3、巩固练习:计算下面各题(能简则简)。
1.25+3.7+0.75
5.6-0.18+1.82 5.6+0.5-5.6+0.5
3.75-0.75-1.25 全课评价总结并引发思考: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整数加减的运算律和性质在小数加减时同样适用,那乘法运算律呢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简算
25.28.8 – 5.2
25.2-8.8 – 5.2
观察---凑整 = 25.2_(8.8+5.2)= 25.2—5.2—8.8
= 16.4—5.2
迁移----方法 = 25.2—14
= 20—8.8
=11.2(米)= 11.2(米)
= 11.2(米)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麦尔旦买了一个书包39.5元,一双运动鞋5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习的形式课件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6.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六
活动目标
1.复习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础上,学习5的加减.2。
2.进一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加减问题.能根据分合式说出加减法算式。
3.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算式的乐趣。.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幅,活动动物卡片(小兔子5只),5的加减算式2+3=5 3 +2=5 5-2=3 5-3=2, 5的分合式.幼儿书写用具
物质准备:幼儿已有5的分合知识.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请幼儿认读。
2.游戏:碰球(复习5的分合)
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
幼儿: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起来是5。(依次说完5的分合)
二、新授5的加减。
A、1.出示背景图,老师边操作边讲解:草地上先跳来了2只小兔子,又跳来了3只小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2+3=5)
6.提问:如果草地上先跳来3只兔子,后跳来2只兔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一名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3+2=5)
8.比较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
9.拓展练习:8+9=17
B、1.老师再次出示背景图,操作并讲解:草地上的5只小兔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5-2=3)
5.提问:如果先跳走了3只兔子,还剩下几只兔子?
6.请幼儿交流、讨论并回答。(5-3=2)
7.比较两道减法算式的异同。
C游戏:你问我答
师:小朋友,我问你,2 3=?
生:老师,告诉你2+3=5依次说完所有的算式。游戏熟悉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提问回答,巩固加减法计算.D抢答:看谁最快?
老师准备一些口头的加减法应用题,师读生抢答,比一比,谁最快?例如:河里游来了3只鸭子,又游来了2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答得多又对的为胜,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
教师总结: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鼓励相对不积极的幼儿,再次带领幼儿巩固知识。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把今天学到的加减法与自己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刚开始,他们的注意力很集中,课堂纪律也很好,与老师配合的很默契,可时间长了,有的幼儿注意力就可能分散,还有的幼儿由于游戏的刺激可能过于兴奋以至于课堂秩序有点乱,这时,老师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并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幼儿,调节好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秩序良好,活而不乱,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7.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七
教师以往会将《小数加、减法》教学中第39至41页的教学内容分成2课时上,加法1课时,减法1课时,而在采用“协同学习”之后,我将这两个教学内容仅在1课时里分三个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片段一:自学小数加法]
我让学生先自学书本第39页和40页小数加法的相关内容,重点思考:为什么小胖估算自己的成绩在11米到13米之间?同时,我要求学生完成书本第41页上的C级练习。该设计的目的在于:①正确的估算为学生正确判断计算结果提供了依据;②书本上并没有揭示估算的过程,如果不设计这个思考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是不会自行思考的,那么这个教学内容就流于形式了;③通过3题计算检测学生自学后的成果。自学5分钟后,我便请4个学生“协同学习”小组围绕思考题进行交流,核对C级练习,重点找找组内同伴的计算过程是否存在不同。
[反思]通过小组讨论、核对等一系列步骤,全班42个学生中仅2人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计算错误(不是方法错误),正确率达到95.2%,我们以往所担心的小数点不对齐的问题并没有出现。因此,在反馈时我重点抓住以下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全班反馈。
①怎么估算?学生都会说11和13是怎么来的,却不会用数学的语言进行归纳。因此,我便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去尾法”得出5+6=11,以及利用“进一法”得出6+7=13。
②C级题目在做的过程中存在不同:有的学生列算时写9.4+3.16,而有的学生写9.40+3.16。此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改写;为什么不改写”。两派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表达各自观点。学生们发现改写的目的在于方便计算,不改写的原因在于0加任何数都等于原数。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我在此时并不对是否要改写下结论。
[片段二: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书本上的试一试5.38+6.62这道题目,我采用的是根据提示“你能把结果化简吗”,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生1的方法,极个别学生采用生2的方法。
[反思]很显然,没有一个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因此我没有选择“协同学习”小组讨论、自行纠错的形式,因为如何在竖式中化简对于学生是完全陌生的知识,他们无法通过自我学习、纠错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采用直接讲解、纠错的方法。
[片段三:自学小数减法]
我让学生自学书本第41页小数减法相关内容,并尝试完成11一4.9的计算,同样采用协同小组自行纠错的形式。在学生反馈中,我发现42个学生,39人采用生1的做法,2人采用生2的做法,1人采用生3的做法。计算结果1人算错(采用生2的做法),其余41人算对,正确率达到97.6%。
8.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能熟练地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显示几种东西的价格。问:“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超市或商店买东西,那么,你会算钱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这几种商品价格,任意提一些加法和减法问题。”学生在相互问答中交流,了解不同物品的价格差别,并且由一个同学提问题,另一个同学解答,这样交换进行,巩固对小数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同时掌握住哪些学生已能熟练计算,还有多少学生有待加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指导做题,加强练习
“练习二十二”第1题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其中,加法3道,减法3道。可以让学生口算,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计算前,老师要帮助学生回顾计算要领:小数加减法与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但小数加减法要特别注意小数点对齐,只有那样,相同数位才能对齐。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两道整数加减法竖式复习,再让学生做第1题。做完后,如果觉得6道题达不到训练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几道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让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要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这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直接的帮助。)
第2题是比较两本书的价格,让学生准确算出《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因为学生只是初步认识了小数,所以算第(1)小题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算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便宜多少元或者贵多少元都是用减法,用价格高的减去价格低的;二是注意钱的读法以及弄清楚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右边第一位小数表示“几角”,第二位小数表示“几分”。计算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如果估算有困难,就让学生列竖式计算,算出得数再做比较,得出10元钱不够的结论。
第3题是操作题,即让学生测量自己和邻座同学的身高。做这题时,仪器上显示的读数可能是厘米,需要把“厘米”化成“米”,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比如100厘米是1米,以及如何把小单位化成较大的单位。例如,如果测得学生的身高145厘米,可以问学生等于几米?并启发学生思考换算过程:100厘米=1米,40厘米=4分米=■米=0?郾4米,5厘米=■分米=■米=0?郾05米,所以,145厘米就是1米+0?郾4米+0?郾05米等于1?郾45米。然后再计算出自己的身高和同桌的相差数。
第4题是由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给出数据,让学生根据3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数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做题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你们还记得哪些面积单位?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呢?(平方米)你会提出一些加法或减法问题吗?然后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出来。另外,应提醒学生,在提问题时,要注意与“面积”搭配的词语应该是“大小”,比如:“天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比上海小多少?”还要注意比较数的大小和“大多少”与“小多少”的关键。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可提的问题较多,因此不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几个问题上。
第5题是算坐车时车票要多少钱。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两站相距约1千米,10千米以内要1元,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郾5元。然后请同学们仔细数数她坐了几个站。粗心的同学可能看到“光明街”在第13站,一下子就说出小姑娘坐了13个站。引导学生想想说对了没有,也可以实际数数站数,找出规律并提醒学生“起始站”不应该算在里面。
第6题是条形统计图与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结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列式计算。第(1)小题主要弄清求哪两个数的差;第(2)小题可采用目测,让学生看着统计图,目测哪两段的差距最大,就可以算出哪一年龄段的体重增加得最多。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不能看到“增加”就用加法。
(设计意图:本练习的第2~6题针对性都很强,题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满了生活气息。教学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或经历,如买东西、坐车、比身高、比体重等,把抽象的小数及小数加减法具体化、形象化,达到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培养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练习中的“思考题”是要学生用指定的数字按要求写数。第(1)小题的小数要“小于1”,那么小数点前面只能是“0”;第(2)小题的小数要“大于7”,那么小数点前面就是“7”。小数点后面的三位数可让学生按要求自由组合,写出多少都可以。
作者单位
宣威市务德镇茨嘎完小
9.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九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字的了解,提高运算及自编应用题的能力。
2、通过操作“加法、减法板”,了解加减法的意义。
3、积极参加游戏,开动脑筋思考,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加法、减法板;盒子一个;5以内加法、减法的PPT课件;音乐。
2、学具准备:加法、减法板;写有5以内加法、减法的算式题信封若干个;写有算式题的动物头饰若干个。
三、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游戏:碰球游戏。(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老师出示一个宝盒,请幼儿猜猜里面有什么?(里面有数字卡片2-5。)老师伸手进去摸一张,然后问幼儿是多少?幼儿回答以后,老师说:“我们来玩总数是5的碰球游戏。”小朋友,我问你,我的2球碰几球?“婷婷老师,告诉你,你的2球碰3球”。连续抽2次卡片,玩3次。
2、基本部分。
(1)闯关游戏。老师播放PPT,出一些题目请幼儿来闯关,总共有5关,每闯一关成功,老师就奖励幼儿大大的笑脸贴纸。直到闯关结束。
(2)挑战游戏。完成信封的算式题。请幼儿帮老师把信封上的算式题算出得数,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一个小朋友操作加法、减法板,两外一个幼儿负责记录得数,哪组小朋友最快完成,就能拿到老师的奖励笑脸。
3、结束部分。
游戏:小动物找家。请幼儿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每只小动物身上都有算式题,算出得数是多少,就找到相应的门牌号码。老师事先在教室画上5个有号码的圈,幼儿听音乐开始去找家,当听到大灰狼出现的音乐,如果还没有找到家的幼儿,就要被大灰狼吃掉。(幼儿交换头饰,游戏可玩两次,根据时间而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5以内的加法、减法。小朋友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家可以考考爸爸、妈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请幼儿轻轻的把头饰放到篮子。”
教学反思:
要使幼儿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幼儿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复习5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997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相邻数2-5》含反思》:中班教案《相邻数2-5》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理解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能表述5以内的相邻数,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相邻数2-5》含反思教案吧。
10.小数加减法反思 篇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下面是本人在《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在体验中学习,引导学生做实践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和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儿童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所以“体验”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建立的感性认识付诸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知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选取了2008年热门话题——奥运这一主题资料,通过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女子10米双人跳台跳水比赛的视频录象片段,从比赛中获取信息,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场景中去学习体验,去探究,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自主建构,进行知识的系统化和再创造,把生活的发现提炼为数学知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二、在探究中发展,引导学生做发现者。
新课程要求我们脱去数学教学僵硬的外衣,还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那么,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灵气、充满生活气息,怎样充分发挥孩子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卡特金曾说:“未经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要重组,包装教材,让学生学有活力的知识,在探究中获取知识,“送给学生一个信任,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注意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存在与乐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就行,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想象空间和表达机会。在《小数加减法》教学的情境设计中,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兴趣是前提)。例如导入,通过“奥运会”这样一个大家关注的话题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中,重视整合学生学过的有关整数加减法知识,充分利用 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学习,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亲自体验规律的形成与论证过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如: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我通过多媒体演示(我是小法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地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给全班同学来一个“温馨提醒”,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要点,都是由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自主建构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自信。
三、在生活中深化,引导学生做创造者。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其灵魂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应该由师生共同来建构。教师是带着学生起飞的领头大雁,不是学生的翅膀,只有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体现学生的再创造!同时把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把生活经 验提炼为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与生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生活有关的事例,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设计主宰生活(实践应用),从而实现数学与生活在更高层次的整合,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过程。学生把生活经验的通过转化运用于数学计算中,最终提炼为数学方法和技能,实现数学为生活服务。
11.《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篇十一
何春英
今天听了任晓燕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任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购书一事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让学生提出“两本书一共花多小钱?”和“《数学家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的课堂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这样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12.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十二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小数的加减法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最终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用旧知解决新问题,体会转化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且通过不同算法的比较和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列竖式小数点要对齐”的重难点时,把不同的书写格式进行对比,组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大胆讨论,相互启发,领悟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①对学生的列竖式要求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等,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
13.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纵观我的整个课堂,我做出一下反思:
一、活用教材,以同学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
我认为显得孩子比较小,对于奥运会没有太多的印象,所以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我把教材中奥运会的情景改编成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购物情景,在熟悉的情境中进入课堂,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放手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14.小数加减法优质课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并掌握8的组成与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品质,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7”形式引入8的组成.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啊?
生:7.师:那我们一起用拍手游戏来回忆一下好吗?
生:好.师:我拍1呀~~~
生:我拍6………(类推)
二、学习“8”
1.故事导入8的组成:
星期六,爸爸和小明去河边钓鱼,他们一共钓了8条鱼,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爸爸让小明把鱼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如果你是小明会怎样分装这些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8的分解与组成。(揭示课题)
①、出示教具:8条鱼,2个篓子,请几个小朋友上来以不同的形式分类,边分边出示PPT把分类的方法记录下来.②、2“小火车”游戏,巩固8的组成师:我的火车1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幼:我的火车7点开。…………
2.游戏:寻找宝藏
教师在迷宫途中放着8的加减算式,把全体幼儿分为三组比赛,每算对一题
前进一步,哪组幼儿最先找到宝藏,哪组获胜
3.活动延伸:
将幼儿分成5组,每组幼儿发一些教学道具(鱼),动手分一分
教学反思:
对于一名刚刚从幼儿园来学前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课堂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才是一节较成功的课。经过教学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学前班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1、使用游戏活动,一节课时间很长,孩子好动,长时间坐不住,课堂中我插了一些游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在比赛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幼儿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在小组中进行“夺标签”比赛,比一比谁做的有对又快,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将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小数加减法优质课】推荐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08-2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加减法单元测试卷07-01
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评课稿09-0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教学反思08-29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08-11
8的加减法练习课教案10-01
小鹿的减法公开课教案08-18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