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课堂

2024-06-23

不可思议的课堂(精选12篇)

1.不可思议的课堂 篇一

优质高效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在平日的教研活动中,每次参加拼客,总感有些人的评课很随意,上节课这样平,下节课那样评,评课核心游移不定。而各次评价能容的交集部分,比如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教学重点突出、板书规范等却是放之各学科皆准的套话。

那么,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优质高效的标准是什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优质可能有很多标准,但我们认为优质高效数学课堂存在着三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切入点、探究性、生成性。

一、切入点

每一节课怎样教,教材编写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提示,怎么切入这节课的能容,怎样教会学生这些能容,教师需要凭自己的才能进行重组设计。

教师必须设计一套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学科学习逻辑的教学方案,一条简洁、科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主线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前提条件。主线的确定,关键在于寻找一个好的“引头”----教学切入点。

在数学课堂中,好的切入点,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础。有了好的切入点,教学过程就能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课堂刚开始时,学生的思想比较松懈,注意力尚不够集中。如果我们的课堂导入方法巧妙而又恰当,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愉快地走进课堂,积极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性

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他们都希望自己被认可,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这,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很强的思维意向。探索得来的知识最难忘、最深刻,比教师直接给出的更有效,学生能体会到“发现”的真正乐趣,也只有在探索中,才能更快地得到提高。所以,探究性是数学优质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探究性也是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的重要途径。只有数学课堂具有了探究性,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优质课堂。

三、生成性

理性探索精神是数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不一定严格按照教师事先设定的方案进行,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中会产生丰富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所以一节优质的数学课应该具有高度的生成性。可以说,没有任何生成性的数学教学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如果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灵动个体被完全禁锢在教师事先给定的框框中,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的失败。课堂上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数学、对世界、对社会认识和态度的动态过程。数学生成性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的更生动、更有效,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它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也很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包括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强调生成性,并不代表否定课堂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课前精心和充分的预设,课堂即使出现了生成的素材,教师也不会有捕捉的意识;即便捕捉了,也很难演绎出精彩的生成。所以,课前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节课应重在预设,贵在生成,也只有课前巧于预设,才会有课堂的妙于生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做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使教学过程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温学英

2.不可思议的课堂 篇二

一、幽默语言是润滑剂, 化解紧张尴尬的局面

有论者从“民主, 和谐课堂的基石;情感, 和谐课堂的灵魂;开放, 和谐课堂的特性;灵动, 和谐课堂的生命;多元评价, 和谐课堂的保证”五个方面论述了构建和谐课堂的教学策略, 但笔者认为还须从教学语言入手研究, 幽默轻松的语言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润滑剂。一位教社会的老师, 他的年龄不大但却过早到了聪明“绝顶”的时期。他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时,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嗬!光滑得像涂了润滑油”的小声嘀咕。他刚想讲课, 一位学生却低哼“照到哪里哪里亮”, 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严肃地向大家扫视了一下, 大家立即止住了笑声, 鸦雀无声地等待着雷霆般的训斥, 课堂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几十双眼睛审慎地注视着老师。但出乎意料, 老师平静地走到这个学生旁边, 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这位同学红着脸站了起来。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 把他按在凳子上说:“课堂上唱歌可不好呀!”接着又拍了拍自己的头, 爽朗地笑起来说:“不过, 这也太显眼逗人了。”真挚坦率的话语, 逗得学生们又大笑起来, 教室里气氛骤然亲切起来了。学生们从老师那闪耀着慈祥光芒的眼睛里, 感受到朋友般的坦率和真诚。

二、幽默语言是兴奋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教师“传道, 授业, 解惑”的最主要工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 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 并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着, 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 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 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同学读得多好, 陆晓荣同学听得都入迷了。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 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 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 他仿佛看到了那红的发黑的杨梅, 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 同学们, 刚才我也咽了两下口水, 只是你们没看到。”于老师幽默的话语引得同学们开心地大笑。于老师接着说:“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 把书面上的文字想象成画面,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幽默语言是醒脑剂, 提高批评教育的效果

教师幽默委婉的批评, 很容易让学生乐于接受。课堂上, 学生有时精神疲劳, 或昏昏欲睡, 或魂不守舍。这时, 一句幽默的话语, 一个委婉的提醒, 常能使教室笑声顿起, 也达到了批评的目的。一位教师范读一篇叫做《我的快乐生活》作文时, 范文里写道:“一次小的胜利足以令我们欢欣鼓舞, 一次小的成功也足够让我们尽情狂欢。不要束缚自己的情感, 让它自由地奔放吧!”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在下面没有认真听, 头低低的, 不知道在看什么。于是走过去, 发现他在摆弄着眼镜盒。叫他收起来, 他照做了。再继续讲课, 但是发现他又低下了头, 就再走过去, 他没有再摆弄着眼镜盒了, 但换成了拿小镜子玩。又叫他收起来。于是教师就说:“老是有个别同学不认真听, 在下面玩着其他东西。刚才我就发现有位同学一会在玩眼镜盒, 一会儿在玩着小镜子, 这样都能够自得其乐, 看来他找到了他真正的快乐生活了!”大家大笑, 那位同学也不好意思再开小差了, 收好了东西听课。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 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这样才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最终达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幽默的引导, 能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不再是监狱, 课堂是欢乐的海洋, 课堂是快乐的力量之源。幽默培养着学生的乐观和自信, 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拥有健康豁达的人生观,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大都能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幽默只是一种手段, 并不是目的, 如果脱离具体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 一味搞笑逗乐, 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 适时、适当是教师运用幽默语言的原则。

3.不可轻视语文课堂的导入 篇三

一、以设疑导,用悬念吸引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课,课题本身就带有悬念色彩,再做如下导语:教师板书课题后,问:你了解黄河吗?你们通过査资料知道黄河从古至今有哪些变化吗?黄河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教师通过一连数问,在学生平静的思想上,刹时激起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去深思,诱发了学生急欲求知的动机。

二、以情境导,用美景吸引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上课时的导入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以丰富渊博的知识,娓娓道来,吸引学生注意,同样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七课《尊严》时,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咱们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想知道发生在这位年轻人身上的动人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课文吧。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以故事导,用趣味吸引人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如在讲《小英雄雨来》时,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小英雄,游泳本领很高,一个孟子扎进水里,可以游出老远。就是凭着他的这个本领,逃脱了敌人的枪子,你们想知道这个小英雄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学生非常爱听故事,这样的导入模式,最为学生所能接受,这种导入效果甚佳。

四、以联系导,用结构吸引人

人教版语文课文的编写,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组各课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来设计编排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设计新课导语的时候可充分考虑前后课文的联系性,展示出其结构美。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猫》时,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少作家妙笔生花,写下的动物栩栩如生。丰子恺笔下那高傲的白鹅叫人敬畏。而老舍先生笔下那活泼淘气的猫,更让人喜欢,不信?我们就来读读老舍笔下的《猫》。(板书课题及作者)这则导入,有如此优美的语言,配上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如坐春风,马上进入情境。

五、以实物导,用形象吸引人

实物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兴趣,一旦引入语文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描写植物的知识性文章时,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先出示实物爬山虎,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这一问,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争先回答,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是爬山虎。然后老师叫学生做近距离观察爬山虎的叶、茎、脚,再叫学生读书,与观察到的爬山虎作比较,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六、以调侃导,用幽默吸引人

调侃要诙谐明快,它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变异的诠释,可以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幽默式的轻松和欢乐。是素质教育中乐教乐学的艺术体现。如在教学《郑人买履》时,可这样设计导语:“有位仁兄可真特别,买鞋不用脚试穿,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问题?”学生一听这话觉得这个人很奇怪,马上对课文产生了兴趣,这正是谐趣美产生的艺术效果。调侃式的导语要讲究度,力求用时短用语精,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七、以课件导,用直观吸引人

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吃水果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水果,想看看吗?(出示课件),你以前看见过吗?吃过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杨梅——师板书)知道哪儿盛产杨梅吗?杨梅主要生长在江南——就是我们大家引以为自豪的故乡。作者爱杨梅,更爱盛产杨梅的故乡,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样的导入形象直观,能把学生吸引住,很快进入主题。

有句格言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语文课堂的导入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切不可对其轻视。有“小技”,才能有大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导语。

4.不可思议的课堂 篇四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二货”、“伤不起”、“趁年轻赶紧爱”„„这些网络用语已经进入中小学的世界。据昆明市民王女士说,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文具很多都印有雷人语句和低俗情话,她很担心会误导中小学生。

雷人玩具充斥着孩子的环境

在很多文具店中,一些笔记本、笔袋、文具盒、毕业纪念册、包书纸、明信片上,充斥着各种雷人雷语和低俗情话。甚至一些毕业纪念册里面写着“女神,能否留下芳名?你心目中的男神是谁?”还有很多笔记本里面满是各种矫情和成熟的话语,如:“别再隐身了,我不会再打扰你”、“今生唯一的吝啬,就是你是我的”等。

雷人玩具是否会让孩子过于早熟

“我女儿刚上初一,有一次我看到她桌上放着一本封面印着‘喜欢是淡淡的爱,爱是深深的喜欢’的笔记本,我就担心这孩子会不会早恋。”家长李女士对此表示担忧,担心这会误导女儿,影响学习。

家长孙先生也说,开学时,他带儿子去买文具,结账时,看见儿子挑选的笔记本上印着一句“爱情是一种甜蜜的毒药”。“当时我就傻了,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被这样的话误导了,那可怎么办?之后,张先生马上给儿子换了一本什么都没有写的“朴素”笔记本。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爱情、恋爱会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他们既向往又胆怯。与其让孩子迷惑,不如父母大大方方的告诉他们。父母应该给孩子上一堂爱情课。早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发生于18周岁以前。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有以下表现:

现代男女在青春期时,思想身体各方面开始成熟。随着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知识的增长,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增强,在生理作用下,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内心深处感到异性吸引的存在和力量,试图接触有限,有一种探索异性奥妙的愿望。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异性本来就会相互吸引。但是,这时候的爱情是很朦胧、闭锁的。他们并不懂得爱情的真正内涵和真谛,不知道爱情所应该承担的道义和责任,所表现的只是一种具有浓厚浪漫色彩,理想主义的朦胧情感,与其说是选择恋爱,不如说是找一个方便交流和沟通的异性朋友。

家长要知道早恋,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中学生带来很多不良影响,轻则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重则影响身体健康和终身幸福。对于早恋,重在理解和疏导。

“理解”包括:

1.生理发育逐渐成熟的需要。孩子成长到中学生阶段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体内性激素水平逐渐增高,性机能逐渐成熟,性意识逐觉醒,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逐渐增加,容易产生对异性的爱慕。

2.心理的需要,社会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一方面,遇事希望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监护和管束;另一方面,情感丰富,渴望被人理解和关心,这种心理,在同龄人中容易引起共鸣。并且各种媒体对情感的渲染,使中学生模仿和强化了自己对异性的追求。

3.缺乏家庭温暖。这是很关键的一条,很多早恋的孩子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只有在同龄群体去寻求。中学生是一个情感复杂的群体,当家庭单纯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或者只顾给学习增加压力,而缺少从心灵上的关怀和满足时,他们容易从同龄异性中寻找心理平衡。

所以,作为家长对待孩子的恋爱,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责和横加干涉,应该对他们予以理解,分析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引起他们早恋、从而因势利导。另外,有时候家长不要小题大做,避免将本来是纯结的同学关系误认为是早恋,不要一看到两个男女同学单独在一起就给他们扣上早恋的帽子。这样容易使他们的心灵扭曲、反感,从而促使纯洁的同学关系向早恋的方向发展。

孩子真的早恋了或者有早恋的苗头,父母应该疏导他们,方法如下:

方法一:语气平和地与他们谈心,问他们喜欢对方的哪些方面,并且肯定双方的优点,告诉他们少男少女相互爱慕是人之常情,并不是很丢脸的事,不要为此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使他们在平和氛围中交往,让他们冷静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感情。

方法二:告诉他们这种爱慕往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因为现在他们还是个中学生,离成年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距离。在这段时间里双方都会在成长中发生很大变化,环境和条件都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和情感的改变,爱慕的对象也会随着时间、环境、条件、观念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让他们客观地认识现在的自己。

方法三:告诉他们,虽然少男少女相互爱慕是人之常情,但是中学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那就是学习。中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他们抱负的实现和前途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让他们比较一下现在恋爱和现在认真学习的两种不同结局,使他们懂得现在当务之急是学习而不是恋爱。

5.不可思议的头发作文 篇五

我只有在10公顷的操场里头。理发师们用了一天时间找了个超大号木盆,用了2天时间吧我的头发装进去,用了一天时间吧整瓶洗发水涂在我那不可思议的头发上。洗洗,搓搓,揉揉,清清呼――终于把头发洗完了。你接的剧终了吗?没那么简单的事!还用了1天时间吧我的头发吹干、盘上。

后记:经过上次体验,我的”光荣事迹“传遍整个美发界,没有一个发廊敢冒着倾家荡产的危险接待我。

6.《生命的不可思议》读书心得 篇六

近期偶尔在手机百度上看到一本书――《生命的不可思议》,作者胡因梦,对于作者,只知道他曾是作家李敖的妻子,其余的并不了解。

这本书写了作者的父母,作者自己的演绎生涯,情感经历,后来从事身心灵写作,自我救赎。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谈到自己的父母,父母不和,对自己的童年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父母各自的身世,成长经历注定了情感上的欠缺,但是父母双方却不能给对方心灵的慰藉,安抚,从而越走越远,导致长期分居。

一个人的世界无论有多大,最终都是要回归自身。和自己和解,才能是这个世界和平共处。这是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

7.不可思议的课堂 篇七

对于当前的小学教育, 学生已远远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对小学生的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 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现代教育的要求。以下, 从三个方面说明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计算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学习积极性

学生坐在计算机前, 他们所面对的是既可以动手实验, 又可以动脑思考, 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 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 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 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据一些学生反映, 计算机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 比单纯学习计算机语言更有助于提高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第一, 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产物, 小学生明白了其中奥妙, 在教师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所提供的对话式功能, 能满足于小学生爱动的心理, 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就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 对计算机信息的寻找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过程。第二, 计算机所提供的虚拟式的演示功能, 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所无法实现和观察到的。它通过对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 如火山喷发的过程、化石形成的过程、江河形成的原因, 使小学生产生外在教学认识与内在心理认识的差异, 从而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 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 小学生接触面的快速扩大, 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 思维能力的不断加强, 其所遇到的疑难也就越来越多, 其心理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日益强烈, 发现疑难问题是促进学习最有利的动力。因而,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 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疑难问题答案的寻求。这也解决了布置作业被动促学的教育弊端, 从根本上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计算机科学技术越发达, 越有利于计算机的普及, 越有利于计算机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计算机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知识文化深度和广度, 也可以弥补教师知识和教学方法不足的欠缺

知识文化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 就必须紧跟知识文化发展的脚步, 努力将自己变成不断有清水涌出的甘泉。计算机教学要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增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这是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计算机教学占据了教育方式的阵地, 赋予了它担当教育发展方向的重任。随着计算机教学近年来的发展, 其先进性的不断体现, 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最有力、最快捷的手段, 并且也成为教师能力考核、教学比武、职称评定、教研科研的一项必备内容。因而, 教学本身的要求也使计算机教学的作用不断增强, 成为了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计算机教学可以替代部分教学器材, 进而弥补器材不足的现象

小学生这一不太成熟的群体, 获取知识的途径, 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 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 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选择, 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 很好地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 用计算机教学, 会使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 会使教育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机遇, 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提高, 努力进取, 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8.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篇八

工作之初,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学的安排只依赖教辅书,通常是勤恳把教辅看了,还不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然后又不买回有关教案书,再详细地研读、探究,但其内容多多却不知如何取舍。通常一篇课文,别的老师讲三课时,自己却要讲四五课时。不止这样,对课堂气氛的掌控和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也与有经验教师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一直虚心学习,努力在不断的教学中提升自己,从课堂的导入到课堂结尾,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都仔细斟酌。

一堂完美的教学,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不能轻视;以前,我经常会忽略的导入部分,觉得其无足轻重,偶然的一次尝试,我认识到其角色虽小但作用很大,从那以后,就十分注意发挥它的能量。

以前,上课通常是以一句话“今天的课讲到这里”或“以上是今天的所有内容”等等简单干巴的语句结束。其实课堂结尾语一样关系到整一堂课的质量和效果;精妙的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谢榛《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恰到好处的结尾既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也是对学习思维的整理,由知识层面的学习上升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语文教学也一样,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而永久印象。

课堂的结尾语要声情并茂,声是吸引学生注意的第一要素,情是感动学生、引起学生共鸣的重点。方法要灵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情绪反馈情况不同,结束语也要不同,做到因地因时制宜,绝不能生搬硬套,一成不变,否则往往会起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语言方面要简洁、精练,结尾不是对课文的再分析和复述,所以语言尽量是概括、简而有力的。而且,下课在即,也不容许我们挥洒无度,特别是有些班级临下课几分钟就有同学不断地看时间,语言更要快、精、准。

在结束《琵琶行并序》的教学时我用这么一段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那个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衷伤而又清冷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至今仍没有干涸。用这种带有伤感的语句结束,让那一份千年愁绪不断在空间与时间回荡里,从学生那饱满丰盈的表情看,白居易的千年伤感深深烙在学生的心里。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心,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这样的教学就只能是流于形式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清代文人李渔也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所以课堂教学要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不忍弃之。

现代诗歌的教学,一向都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是能知其事而不能解其意,一般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课堂导入部分下了一番功夫;如在教《雨巷》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充满煽情的导入:

有人说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有人说爱情令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祝英台忍悲赴黃泉。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学生听完这一番充满诗意的爱情语句导入后,个个都脸带羞涩但又充满探究的笑意,相互之间不停切切私语,正处青春期的他们对爱情这一话题极敏感,爱情对他们来说很具有诱惑力的,看到这种情况我知道煽情已取到了效果,就及时让学生齐读诗歌,同学们也用声音把他们的激情给释放了出来。

9.一个不可思议的早晨作文 篇九

清晨7点不到,家里静悄悄的。今天爸爸妈妈都有事要外出,得中午12点左右才能回来。我决定继续睡个回笼觉……

不知睡了多久,昏昏沉沉中感觉有一股热乎乎的气流,不断地喷到我脸上。我立刻被惊醒。一翻身――发现床上有个黑白相间的大脑袋正好奇地盯着我!

吓得我滚下了床!而那个毛茸茸的东西似乎被我吓到了,也立马缩回了脑袋,自顾自地嚼着什么。我揉揉眼睛,仔细一看,竟然是只大熊猫!啊――大熊猫――

“哦!天哪!我的席子!”我又大叫了起来。大熊猫竟然津津有味嚼着的食物,正是我的竹席呢!怎么办?叫他别吃?他会听吗?会不会咬我?……我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准备悄悄地爬出房间。而当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墙角,好像觉得有点不对劲。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中,四川和南极那两块变成了空白,原来地图上画着的动物都不见了。

虽然纳闷,但不影响我逃跑。就在我悄悄地打开房门,准备夺路而逃的时候,一股凉气扑面而来,我经不住打了寒颤。天呐,好多帝企鹅!他们霸占了我家客厅的沙发和桌子,淘气一点儿的还大摇大摆地来回穿梭。这时,有只帝企鹅透过我打开的房门,看到里面的大熊猫,它歪着脑袋好奇的打量了一会,就朝着大熊猫走去,仿佛在嘀咕“你怎么和我一样都是黑白配,但是你比我大,你是不是我的哥哥?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呢?”大熊猫也用好奇的.眼神一直盯着帝企鹅。

接着,所有帝企鹅像听到了指令,一只只从我身边摆过,都凑到大熊猫身边去“认亲”了。看到这样的场面,我真是哭笑不得。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我抬头看到时钟,快到12点了。看到房间里和客厅里乱七八糟的样子,我急中生智,拿出世界地图对大熊猫和帝企鹅说:“求求你们,快回到你们家里去吧!”

正在这时,门铃“叮咚、叮咚”响了,我一转身,房子里瞬间安静了。再一看大熊猫和企鹅果然已经回到了地图里……

当我打开门,妈妈看到家里的情形,用奇怪的眼神等我给她答案。可我怎么也说不清为什么客厅挂满了冰柱子,和我房间那张破破烂烂的竹席。

10.《不可思议的朋友》读后感 篇十

《不可思议的朋友》读后感篇一

“别人家小孩子在玩玩具,他看见了很喜欢就直接上去抢,把别人家孩子弄哭了。我赶紧和对方家长去道歉,那人家看到孩子哭了当然也很生气,骂我的小孩有病。我的小孩子是病了,可是当妈妈的怎么说得出口?”

“我想我现在让着他,抱得动他,拦得住他,可外面的人谁让着他?等他长大了,我老了,怎么抱住他,拦住他?根本不敢想。”

“我就是希望,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他还能继续活着。”

每次看关于自闭症的书,就会想起自闭症家长们说过的话,心里五味陈杂,但其中搅合得最多的就是压抑。

因为太难了。

我不是怕你不理我,不是怕你不想和别人交流,也不是怕一遍遍似是永不止境地教你怎么上厕所、怎么穿衣、怎么拿起筷子吃饭。

爸爸妈妈最怕的是:等我们老了、我们死了,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活?

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们像是在无尽的黑暗里硬生生地往外闯,压着一口气,翘首以盼着那一星点的亮,然后再想尽所有办法去破出一片天,让孩子去和正常的世界连接。

无论是叫他们自闭症还是孤独症,或者称他们来自星星的孩子,我们关爱、关注,不断转发公益信息,甚至捐款,但当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甚至突然暴怒的孩子时,我们又会有多少人会有意识判断这可能是一个自闭症的孩子?

“现在的熊孩子也太任性了吧!”

“这孩子是傻的吧!”

“孩子不懂事家长都不知道管管吗?”

所有的冷漠、嫌弃、厌恶,都是割向家长们心口的一道道利刃!

那么,身处正常的世界的我们要怎么去迎接来自星星的孩子?这就是我要推荐这本绘本的原因。

转学到小岛上太田佑介在新班级里碰到了一个奇怪的同学,他叫小安,在开学典礼上爬肋木架,还经常喜欢自言自语,甚至说的话都非常奇怪,像是:尸骨走来走去,尸骨走来走去。

但最让佑介奇怪的是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对小安这种行为毫不介意。

但是,佑介和小安做了朋友,他把小安当作一个不可思议的朋友。

后来,他和小安一起升入中学,一起走向社会,他同这位不可思议的朋友一起长大,虽然一直都无法用语言和小安沟通,但是他们的心却一直相通。

没错,小安就是一个自闭症儿童,他没有《雨人》里主角那么高的技术和智商,但是长大后也可以安稳地在镇上做着投递信件的工作。我觉得这其中有一部分得益于在他小学的时光里,同学和老师们平和而正常地对待了他。

没有嘲笑、没有嫌弃、没有欺凌,甚至没有打扰。我想,这就是对自闭症儿童最大的尊重。

整部绘本非常简单,非常好读。它用了非常少的语言和最简单的直述,甚至是最简单的情节,介绍了佑介这位“不可思议”的朋友。最让我震撼感动的,就是小安所有不可思议的表现,在那么多孩子的眼中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故事的最后,看见佑介难过时,小安反而站在他的身后说:“太田佑介没事了,太田佑介没事了。”

这一刻会让你感到自己的心,同样也被安抚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在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孩子的存在,如果在他和家长的眼中这样的存在是“正常”世界的一部分,那么,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们一直想要努力冲破的壁垒,是不是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这一侧就先软化掉一层呢?

所以,如果我们不经意路过了那个属于星星的世界,无论他有没有找到那个突破口,无论他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成人,就请带着友善正常地面对他们吧。

也衷心的希望,每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都能够拥有一个像绘本里佑介那样,大概在他们眼中也是一位不可思议的朋友吧。

最后,向所有努力和自闭症抗争家庭、团体、机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不可思议的朋友》读后感篇二

“不可思议的朋友”是谁?是一个名叫小安的自闭症儿童。从小学开始佑介认识了小安,那时在佑介眼中,小安只是一个行为古怪、难以交流的孩子。

不过小安自言自语时的话居然像是诗呢。

“尸骨走来走去,神的钟表变成了糖果。”

从不理解到慢慢与他接近,两人的友情越来越深厚,最后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安某次一直跑进大海,小安的妈妈也跟着跳进大海,哭道:“我不明白他在想什么,这孩子长大了可怎么办?”母子一同在海水中大声哭喊。

画面中的母亲披头散发,状如疯妇,双眼瞪视天空,仿佛在向苍天发问,这姿态让人想起毕加索《格尔尼卡》中那个仰面向天的女人。海水围绕在她和小安身周,不像是水,倒像是燃烧的蓝色火焰。太苦了,这真是太苦了,自闭症儿童的爸爸妈妈们心中必定时时痛如火焰炙烤吧?

好在后面的故事回答了母亲的问题——小安长大了怎么办?不要紧的,小安过得很好,成长过程中老师与同学们都给予他极大善意和关爱,保护他,照料他,长大后他在“向日葵作业所”又有了投递信件的工作,而且还有忠实、心意相通的好朋友佑介一直陪着他,这比很多没有自闭症的健康人都还好,是不是?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这画风有一种质朴憨态,有点像马蒂斯的剪纸,还以为是用手撕出纸的图形再染色,但看到后面的介绍,发现原来书中画面都是用一种叫“型染”的方式做出来的。搜了一下:

“日本型染是一种源于公元15世纪的手工染色技艺,步骤分为:图案设计、雕刻型版、调制防染糊、染布定位、刮印防染剂、染色、除糊料。”

从步骤名称里大致能明白意思。用这样复杂的方法做出人形,还要在脸上呈现表情,真是不容易。翻到第二遍,发现一个可爱的小细节:小安喜欢用手打出V的手势。画面里有三次他打出了V,我把它们拍下来,拼在一起:

第一次是跟佑介告别回家,第二次是表示对有了工作能自食其力(我猜的)的自豪快乐,第三次是他抱着被领导批评而哭泣的佑介,安慰他。第三次的V最温馨,佑介在哭,小安却从背后笑着抱住他,在他肩上比一个V。

11.课堂效率不可缺少的三步曲 篇十一

关键词:导入课;课堂内容;课堂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68-01

不少同学觉得政治课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理论性强,不好理解,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为此甚感压力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应如何寻求教学方式使政治课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如何搞好政治课课堂教学,略抒己见。

一、搞好导入课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入起了关键作用。政治课的导入通常有多种,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下面略谈几种导入方式。

1、热点导入。在导入部分设置“热点”,既可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鲜明的时效性,又可以通过热点的剖析,提高学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拓宽思想政治课的外延,以显示政治课的学科特色。

2、典故导入。典故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符合人类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规律,因而人们喜闻乐见,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给学生哲理的启迪。

3、漫画导入。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巧用漫画,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

4、表演导入。表演,寓教于动、寓教于乐,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讲解中,我就采用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试演不同的角色(如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等,学生表现活跃,也充分体会了每个角色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

5、音乐导入。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利用音乐导入,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搞好教学内容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改变昔日的满堂灌的“注入式”的教学,变教师的“硬灌”为教师的“活导”,变学生的“被迫听”为学生的“主动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好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实现师生的互动,使教学的气氛和谐、民主,能尽量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之活跃,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即定的教学效果。

1、结合时事热点教学,体现学科特色

政治课在所有的学科里面,是最富有时代气息的。纵观每年的中,高考题,就会发现每次的题目都是紧跟时代步伐的。所以对政治老师的要求也特别高,就是必须能够掌握国家每年的大政方针的动向、新的政策的提出,国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并能结合教材进行分析。

2、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材上许多知识点解释得很清楚,但知识点的衔接、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不清楚。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讲解的时候,必须能够讲清关系,设疑的问题不但要合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思考。比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问学生三个作用的顺序能否颠倒,没讲之前学生都说可以。我就采用启发的方法,一步步设疑。“要创办一个企业,先要有什么?”——“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一个企业,会不会永远固定不变”——“既然不是永远不变的,那受什么影响会增加或是减少呢?”——“企业准备好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后,要赚钱该怎么办呢?”——“拿到市场上去卖商品,是不是都赚钱?结果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学生懂得了三个作用的顺序不能颠倒,对三个作用的内容也有了了解。

3、利用音乐、漫画、幽默等教学

如讲矛盾特殊性的时候,先让学生们听音乐——《命运》、《西班牙斗牛士》、《高山流水》、《梁祝》,然后判断是什么乐器演奏,并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样采用视听方式,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明显。漫画教学,如讲《市场交易原则》时,讲到平等原则时,采用动画效果,播放《郑板桥饮茶》学生感知鲜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幽默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也可以让学生从抽象的课文中看到学生活生生的现实。如一次上课时,上课预备铃响了,又各学生还在午睡,我就笑着说:某某同学正做一帘幽梦,梦到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同学们的笑声活跃了全班同学的情绪,也惊醒了午睡者。

4、设置课堂专题讨论或辩论

确定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是组织讨论、辩论的关键,讨论课本问题要紧扣课本重点问题,有社会现实性和丰富内涵,并且是由学生提出的普遍关心、希望了解的问题。在三年的教学期间,我组织了学生讨论或是辩论了如“金钱万能还是金钱不是万能的”、“假如我是厂长”、 “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 “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问题,学生踊跃参加,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辩论的欲望,发表了不少的高论。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场所。

三、搞好结束语的教学,形成新的学习动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们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要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它或者创设言已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反复推敲;或者“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课后自寻答案;或者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变得聪明等等。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可作如下小结: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像一根鞭子,鞭策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像一把筛子,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棒子、鞭子、筛子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精要而便于记忆,使学生终生难忘。

12.生本、高效——课堂不可偏失之重 篇十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一线教师, 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一线教师,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以及自身认识的误区或不足,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将“生本”与“高效”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他们看来, 课堂要实现“生本”, 就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个体生命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或者说, 要想实现“高效”, 在一定层面上不得不压缩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 在学校特色化“生本高效”的模式推广下, 他们又无法自己抉择。于是, 他们在“生本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 慢慢地倾向于形式上的“生本”, 走向了“既得性的高效”, 也就是“假生本”“真效率”。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形式上的“生本”+“高效”, 走向真正的“生本”和“高效“的有效融合, 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从教师自身转变的角度, 提出的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正视学生

综观各种课堂,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们“假”的来源不只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 更多的是源于对学生的不相信。我们在看待学生的时候, 往往是将学生“清零”, 然后试图在一片一无所有的地方, 建立一个新的知识殿堂。可是结果总是令我们失望。

听过很多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抱怨:“很多学生连简单的“a, o, e, i, u, 俟”都学不会。第一节课费了半天劲有点起色, 第二节课全忘了。”对于这个问题, 我曾认真观察过一年级的学生。我发现他们都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字基础, 或者是普通话的基础, 这对于他们学习拼音非常有帮助。通过观察, 我还发现学生在学习拼音时有困难,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拼音很陌生, 在接触的过程中也很生硬。其实, 拼音本身与生活密切相关, 是我们将其与生活割裂了。我们不妨利用好学生的识字、普通话的基础来教学生拼音, 将单调与生硬的拼音与活泼可爱的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授。

正如,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曾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因此, 我们进行教学之前, 首要做的是, 正确认识和看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 以学定教, 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出发, 化难为易, 深入浅出。让我们在课堂与学生之间找到一个支点, 为我们的知识殿堂搭建一个更加有效的根基。

只有正视学生, 我们才会明白学生的已知、未知和需求, 以及他们获取需求的途径, 才可以有效地带领学生亲历教学。

二、优化提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也就是说, 我们在教学前首先要明白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 课标的要求有哪些, 学生会什么, 他们的需要是什么, 哪些问题学生可以解决, 哪些地方学生会遇到困难, 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 哪些地方容易忽略, 我们怎样帮助他们, 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

然而, 我们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往往无视这一点。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自己的情景, 一开始便进入了“问题引导式”教学。如:在一次语文听课活动中, 授课教师在讲《和田的维吾尔族》时, 一开始便展示大量的图片, 然后开始发问:“同学们, 这是哪里啊?”“图片上都有什么?”“新疆美不美啊?”“新疆这么美, 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好不好啊?”……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 教师接着说:“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字词。”

在听过很多类似的课后, 我的观点是, 你前面的提问有用吗?有时在问一些问题时, 如:“从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接下来生怕学生想不到, 老师总会问一句:“你们再想想,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物呢?”你既然已经告诉学生了, 为什么还要让学生找。其实, 很多时候我们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聊的提问之中, 教师再次成为课堂的主导, 学生思维又被教师带了回来。

在生本高效课堂中,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未知进行提问。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 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 静静地思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有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

三、慎用课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信息化的今天, 我们会看到很多时候, 教师把情境的创造赋予到了一个被我们称之为“多媒体”的辅助教具上。一说到多媒体, 我们就想到一个先行的说法或者是理念———“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生本高效的理念支撑下, 我们讲求的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人就认为:既然不教教材了, 课本也只能是一种辅助工具, 那课本上的知识怎么办?总得有一种展现方式吧。好, 我不用课本了, 很麻烦。我干脆把教材外加设计的情境直接搬到多媒体课件上去。因为, 多媒体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拓展认识空间,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学生学习认知的时间。另一个极端现象产生了:学生们不看课本, 改看课件了。在去年参加本县的听评课互动中, 夸张的一次, 一节课40分钟一位教师的课件竟有45张。学生的时间被大量占用, 学生的思维被另一种媒体局限了。

在我们的课堂中, 教师要慎用你的课件,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学习。不要让新的手段束缚住你的思维, 我们可以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但是我们所需要创设的情境, 不能拘泥于形式, 不是让一种电子文本取代纸质文本。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科的意识”, “要用心研读教材, 与文本真正对话, 与教材编者真正对话, 把握教材的三维目标, 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四、淡化量的需求

作为教师都明白:“教学是有内容和时间要求的, 教师必须有效率意识, 必须帮助学生实现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于是, 如何让我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采取何种方式让学生在40分钟内, 获取我们预期的结果;怎样的标准才是最大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提上了我们的议事日程。

对于这样的问题, 大部分的观点和认识倾向于, 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不是学生是否真正地亲历了教学, 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能力有没有提高。就连《语文课程标准》中, 将学生本学段的要求都抛在了脑后。我们丝毫找不出“生本高效”课堂的影子。我们只看到了“效”, 这个“效”更多的是学生知识量的实现, 而偏少地要求学生“质”的提高。这样以来, 违背了“生本高效”中“生本”这一重要理论基点, 忽略的是学生个体的成长。

我们教学中的质和量, 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在高效课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便是:“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这样以来, 我们就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究。同时, 我们还避免了在课堂之上因为教学内容过多而学不完, 或说过度挤压学生的课堂时间。我们的教学也更具目的性, 更加富有实效。

五、放下教师身段

日本现代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 疑问丛生, 一个接一个, 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 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

上一篇:进一步海阔天空五年级作文下一篇:一年级数学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