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2024-07-05

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精选8篇)

1.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篇一

勿忘国耻——增强国防意识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增强国防意识》。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年九月第三个星期六是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和平年代历史对现实的警醒,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怎能忘记那段沉重屈辱的历史?当年,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成千上万的人被枪杀后浇上汽油焚尸,骨灰残骸被江水冲得无影无踪,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秘密活埋地下……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到底有多少南京同胞惨遭日寇杀害,恐怕谁也无法精确地估计。国耻象大山一样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压得几亿人民透不过气来,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祖国的胸脯,其中有几年在上海这个“国中之国”中,也看到英国,美国士兵耀武扬威地走在马路上,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任意来去……

多少年风雨沧桑,河山巨变,我们的祖国早已摆脱了屈辱和苦难。今天的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综合国力飞速发展,中国不但站起来了,更富起来了。中国能在联合国上占有一席之地,每位国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升,有些人就不高兴了,那个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帝国主义,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遏制中国。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伊朗问题、不断来骚扰我们的经济建设。

在南海问题上,在美国人的纵容下,菲律宾和越南闹的沸沸扬扬,不可一世。阻碍我们的经济建设,抢占我们的领土。为此,中央做出了组建三亚市的英明决定,派出渔政船和军舰捍卫我们的领土,保卫我们的渔民的正常作业。无独有偶,小日本在钓鱼岛的问题上,和我们针锋相对,购岛事件愈演愈烈。中国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总队党委书记孙书贤不久前喊出,“如果日本胆敢向钓鱼岛移民或建立永久性设施,我们应不惜一战”。台湾爱国人士也把五星红旗插上钓鱼岛。中国的老百姓也提出来要抵制日货。现在全国人们的情绪都上来了,不惜和他们一战,这就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国防,要有先进的武器,更要求我们每个国民有强大的国防意识!

还记得启蒙老师在教写“国家”一词时,告诉我们,国家国家,先有国再有家。你看“国”字结构,四四方方,固若金汤,才会有“家”的存在和安全,“国”永远在“家”的前面。所以只有守住“国”,才能守住“家”。只要每一位国人都把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作为自己的忠诚事业,每位学子刻苦学习,成为祖国事业的继承人,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立于不败之林。

同学们,今天,我们是小学生,明天,我们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我们虽然生活在美丽的校园,但是我们肩扛重任;虽然有父母的保护,但是要学会吃苦耐劳,我们要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壮大我们的祖国,加强国防,共同谱写一曲曲胜利的赞歌!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2.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篇二

关键词:树立,国防观念

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和公民的国防观念的大问题, 是实行全民国防的基础。国家要通过开展国防教育, 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 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 激发爱国热情, 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因此, 国防教育必须把增强国民的国防观念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国防观念, 主要是增强广大国民的四种意识。

1 增强忧患意识, 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思想

忧患意识, 就是要对国家面临的威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时刻保持必要的危机感、紧迫感, 始终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安全和民族的安危紧密相连。江泽民曾深刻地指出,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 并有新的发展, “比起过去采具有更大的进攻性、侵略性、扩张性和冒险性”, “一些大国奉行‘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 使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遭到严重损害, 使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受到威胁”。胡锦涛总书记最近两年多次强调,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 要居安思危, 要未雨绸缪, 而且反复强调要树立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 核心是忧患意识。

我国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但同时又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 看不到这些危险, 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就会沉醉于歌舞升平, 那是相当危险的。因此, 我国的国防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忧患意识这个主题开展国防教育, 尤其是当前的形势教育, 通过一定形式的国防教育, 使人民认识到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国内安全环境, 尤其是各种势力正在把我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 我国周边环境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 面临着各种威胁, 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国防意识, 励精图治, 奋发向上, 更加自觉地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要通过形势教育、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 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 在新的形势下, 虽然非军事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但军事实力仍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建设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强大军队, 才能可靠地保卫国家安全, 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历史责任, 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忽视国家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现象, 增强全局意识, 以强烈的使命感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把国家利益至上观念落实到抓紧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具体行动上, 艰苦奋斗, 奋发图强,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搞上去, 以实力求安全保安全。

2 增强尚武意识, 积极参与国防建设

尚武意识, 就是要崇尚军事职业, 重视国防建设, 在国家利益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候, 要敢于挺身而出, 不惜做出重大牺牲, 采取坚决果断的手段, 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

近代中国, 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国力虚弱, 民不聊生, 导致国门洞开, 任由八国联军蹂躏。落后就要挨打, 孱弱受人欺辱。今天的中国, 要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就必须要建立强大的国防, 而强大的国防, 不仅依赖于强大的国防实力, 更需要全民族的尚武意识。增强尚武意识, 首先要强化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要通过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尤其是在中小学校, 通过爱国将领、历史名人的教育, 使广大的少年儿童从小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操, 感染民族精神。其次, 要关心国防、建设国防。要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 使人们认识到人民军队的历史作用和优良传统, 认识人民军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成拥军、爱军的社会风气。通过广泛的国防教育, 使各级领导干部、大 (中、小) 学学生、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 意识到和平时期尚武的重要性, 使其自觉地树立起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义务感, 就会更加致力于经济建设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就会重兴爱国尚武之风。要教育广大民众, 积极踊跃的参加到国防建设中, 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 将我国国防建设得更加强大, 筑起新世纪新的长城。

3 增强责任意识, 始终关心国家安危

责任意识, 就是人人都要关心国家的安危, 时刻准备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进行国防教育, 既能为保卫祖国安全、促进世界和平打好思想基础, 又可振奋民族精神, 激发人民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进行国防教育要通过国防教育使人们自觉地为国家安危承担一份责任, 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活动, 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关心、支持国防建设, 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权益。

近几年来, 我国不断发生地震、冰冻、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灾害面前, 我们的党, 我们的军队, 我们的人民用一种负责任的精神, 团结一致的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灾难, 创造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责任意识, 本身就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力量。这种力量无论对抗震救灾, 还是赢得战争, 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我们要把加强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 都把培养责任意识, 增强国防观念作为最高的社会公德来培养, 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觉的参与到我国的国防建设中, 参与到抗震救灾行动中, 不断激发人民的爱国爱军热情。更要通过国防教育, 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振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起关注国家兴衰和安危的责任感, 一旦战争爆发, 全民团结一致, 用人民战争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4 增强安全意识,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强烈的国防意识, 既是搞好国防建设的思想基础, 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安全意识, 没有忧患意识, 不可能长期稳定, 也不可能长期发展。

当前, 我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就是发展经济, 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社会, 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统一。国防教育的根本点就是要强化这一国家利益观念, 用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去指导、规范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原则和教育内容, 充实、丰富和规范爱国主义教育。要提高和深化对国防建设和国防力量地位的认识, 增强加强国防建设的自觉意识。江泽民曾经指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国防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是衡量社会国家利益观念的重要指标。没有国防力量的强大就没有国家利益的实现, 国防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 国家利益就得不到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国防力量的社会地位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 必须使公民认识到军队的价值不仅仅是打赢几场战争, 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平;国防力量的存在和强大是创造和平环境的根本条件, 是贯彻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具体表现。教育和引导人们改变只注意抓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的思想倾向, 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关心、支持和爱护军队的浓烈氛围。

参考文献

[1]武希志著.国防动员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2]夏东民, 陆树程著.江泽民战略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3]姚延进, 王传友主编.论国防科学发展观[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4]张万年主编.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3.浅谈从军训中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 篇三

【关键词】军训  素质培养  国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44-02

当今世界上,国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它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强有力的国防建设不仅是一个国家自身实力的体现,也是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我们当代大学生即将撑起国家的脊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培养现在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每一个大学生的军事素养,不但是对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未来发展的一种提高,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役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2001年4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 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如今,有很多的大学生对大一伊始的军训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觉得军训时又累又苦,而且觉得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思想。为什么军训?军训训什么?从军训得到什么?军训的意义在哪里?军事理论要我们学什么?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从军训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一、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训练中,学生对军训要吃苦耐劳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学生们通过军训培养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和集体主义观念。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数出生在90年代,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经济条件的好转,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他们缺乏吃苦的精神。青年一代在注重自我培养的同时普遍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军训中的唱军歌,拔河,拉练等内容更让学生走进集体,感受集体,融入集体。集体主义精神也在军训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并植入人心。

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军训,除了学习初级军官和士兵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进行政治教育,组织他们学习我国近代史,了解革命先驱奋斗的道路和英勇事迹,同时,由于军事本事也是一门科学,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并且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学习军事,也可以促进其他专业的学习。

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因此爱国是作为高校中学生首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热爱,又谈何爱家、爱亲人呢?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是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中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四、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精神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只有大学生们增强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这个国家的未来才是有希望的。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大学生们的国防意识。

军训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在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观念的同时,带动家庭和社会,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4.论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国防法制观念 篇四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一个国家之所以为国家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区别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尺。

法制观念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会有更深刻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就此现象,大学、社会以及我们大学生自己应该如何增强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那。

加强社会注意荣辱观的教育,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进而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是一个学术重镇,要有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最后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让大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维护法律权威。

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点是,前者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它既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启发自觉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搞好训练;又靠强制的力量,达到教育训练的标准,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军事教育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不难看出,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国防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防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国防教育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综合育人”上下功夫,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任何一种思想要想真正的能够普及,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氛围的打造。这个氛围的营造不单单是国家的事,是社会的事,是学校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一个国家无可厚非的在大局上进行统筹规划。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国家已经做的很好了,如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均在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防法制建设,在党的一些重要文件中也明确地说明加强国防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给我好的榜样的作用。社会与学校也都在尽最大的可能为我们创造氛围,如一些宣传海报,一些横幅,标语等等。

5.大学生国防意识调查问卷 篇五

1你是否上过军事理论课程或听过军事方面的讲座;

是否

2.你是否了解我国的近现当代历史;

1很了解,对重要事件及其意义都很清楚○2有大概的了解 ○

3不是很清楚○4不感兴趣,不关心 ○

5其它:_(原因是什么:__)○

3.您知道中国南海与哪些国家存在领土、领海纠纷问题(多选)?()

A、印度B、马来西亚C、越南D、菲律宾E、蒙古F、俄罗斯G、柬埔寨H、朝鲜I、巴基斯坦

4.您知道的中国周边安全问题中有哪些(多选)?()

A、中日钓鱼岛问题B、台湾问题C、南海问题

D、中印边界问题E、克什米尔问题F、中俄东段边界问题G、朝鲜半岛问题

5.您认为和平时代的国防建设的重要程度的有多大?()

A、重要B、一般C、不重要

6.你是否了解我国的国防相关政策:

很了解一般了解(从什么渠道了解:_军事理论课堂_)*不了解(原因是什么:__)

7.请问我国兵役制度是什么?()

A、义务兵役制度B、志愿兵役制度

C、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D、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8.您对国家的国防教育的看法是什么?()

A、可以了解国家的最新动态以及提高自己对国家的认识

B、迫于学校的要不得不参加C、上课的内容与自己无关

9.您是否愿意做国防知识宣传的义务工作?()

A、愿意B、依心情而定C、不愿意

10.你对我国的国防教育现状有怎样的认识和建议:

1非常成功,完全能达到预期效果○2不太成功,宣传力、影响力不够大 ○

3很失败,几乎没有达到什么效果○4其它:__ ○

11.什么途径获得国防知识的?()

A、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B、学校教育

C、别人的谈话中D、其他

12.若你是军人,是否会何时何地心甘情愿为保卫国家利益献出青春、心血、甚至生命;为什么:

若你不是军人,当国家利益遭到损害时,你是否会倾尽全力维护国家权益;你觉得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6.有关大学生国防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六

有关大学生国防意识的调查问卷1、92%的人选“是”,8%的人选“否”

2、6%选“1”,50%选“2”,36%选“3”,8%选“4”,0%个选“5”

3、从问卷答案中看,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全面,ACD被选的最多

4、只有两个人是全选的,其中未选全的答案中,ABC被选的最多 5、100%选A6、10%的人选“1”,76%的人选“2”,14%的人选“3”

7、76%的人选A,16%的让人选B,8%的人选C8、100%选A9、76%的人选A,4%的人选B,20%的人选C10、86%的人选“2”,14%的人选“3”

11、100%的人选“A”,其中,有40%的人同时选了B,14%的人同时选了C

从以上数据,分析的得:

1、该所学校设置了军事理论课程,学校有重视国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接受国防教育。

2、该校的学生国防安全敏锐性不高,大多学生对我国的领海安全,周边环境安全问题不清楚。

3、该校学生普遍拥有高度的爱国主义信念和对国防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国防知识缺乏。

4、该校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途径大多是大众媒体。

7.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篇七

本文从国际环境出发,描述了现今国际局势和中国周边环境的现状,说明了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对比了国内外国防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一、国际战略环境

(一)国际局势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有所增加,但是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也在增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影响我国安全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的壮大,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从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对我国加以牵制和遏制。随着我国与外部联系的扩大与加深,国内与国际安全的互动性增加,一些国内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其影响扩大化,变成国际问题;而一些国际问题也可能会对我国造成影响。[2]

我国安全问题呈现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态势,这对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当代大学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高校的国防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能从国际国内大局出发,用更加宽广的战略眼光审视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局势,坚定社会主义立场,确保不被西化。

(二)我国周边环境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邻国的国家,其中直接接壤的就有15个,隔海相望的有6个。中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万公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可从东南西北四线进行分析。

1. 东线——朝核问题,朝韩关系,钓鱼岛、冲之岛之争

自2002年以来,朝核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方会谈”至六轮“六方会谈”的成功召开,使各方加深了了解,核问题得到缓解。但2009年,为了应对美国的敌对政策,朝鲜又多次进行地下核试验并宣布退出“六方会谈”。今年2月29日,朝鲜与美国就重启六方会谈的前期措施达成初步协议,但4月13日晨,朝方发射的“光明星3号”卫星(虽然发射失败)使得协议“暂停”,导致朝核六方会谈重启的希望更加渺茫。目前所存在着的对抗局面依旧严峻并趋于恶化,使得该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此外,李明博2008年上台后,放弃了之前两任总统的“阳光政策”,推行“对朝政策三原则”,提出了韩国向朝鲜提供经济援助和发展南北关系的前提是要求朝鲜弃核和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导致朝韩关系不断恶化。针对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韩国宣布全面加入防扩散倡议,韩朝对立关系进一步加剧。2009年朝鲜发出缓和朝韩关系积极信号,但2010年又发生了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以至双方剑拔弩张,韩国对朝鲜实施制裁,还和美国频频联合军演。不过2011年,朝韩关系开始出现解冻迹象,举行了两轮无核化会谈。2012年,朝鲜称由于李明博“恶毒地称朝鲜在纪念金日成和金正日时铺张浪费”,严重伤害朝鲜人民的“最高尊严”,将朝韩关系破坏至最低点。朝鲜半岛问题不仅与中国的当前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也将影响到中国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关系到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日本与我国关于钓鱼岛、冲之岛的争夺,除了是领土之争,也是能源之争。钓鱼岛虽然不大,但周围石油储量有30-70亿吨,年捕鱼量15万吨。日本争夺钓鱼岛目的就是通过侵占岛屿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多占中国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3]今年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出购买钓鱼岛,就此,中国政府向日本当局发出警告,不要试探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的决心,并明确钓鱼岛为中国核心利益。

2. 南线——中印领土边界纷争、南海问题、印巴冲突

中印边境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印边境之争的焦点是我国大片领土的归属问题,形象地说,就是三条线之争,时至今日,中印领土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且西藏问题也是影响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度政府允许达赖喇嘛带领他的追随者在印度北方成立流亡政府,印度境内的上万名流亡分子成了中印关系不稳定因素[4],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全面解决。

20世纪60年代,南海海域被探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菲律宾等一些东盟国家不顾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则,相继对南沙提出主权要求,侵占我国南海的部分岛礁,建立军事基地,对附近海域进行疯狂的资源掠夺,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最近一段时间,菲律宾不断就黄岩岛问题挑衅中国,近日将黄岩岛改名为“帕纳塔格礁”,并准备去除岛上我国设立的有关标志,这是菲律宾蓄意将此事闹大的表现。我国就当前黄岩岛事件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并做好了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殖民者为更好地维护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继续保持其在殖民地的影响和利益,按宗教信仰把印度分裂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从而激化了领土之争和宗教矛盾。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

3. 西线——“三股势力”对于中国新疆的渗透

西北地区新疆境内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活动猖獗,造成多起恐怖事件。“东突”连同支持它的“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不仅是威胁中国特别是新疆的安全与稳定的祸害,也是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公害,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及秩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4. 北线——中蒙、中俄

中蒙、中俄之间经济、政治、安全形势均趋于稳定,边界划分也已完全确定,目前不存在重大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

还有条隐形线即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部署,这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去年10月,奥巴马高调宣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美同盟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高度,打算对中国这个潜在目标做出应对并进行牵制。

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迫使我们要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现今大量裁军的情况下,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单靠军校培养人才是不够的,更多地要依靠普通高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军事后备人才,这就要求普通高校要加强国防教育。

二、国防教育的现状

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教育,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国防教育。瑞士在近200年无战争之忧的情况下,仍十分重视国防教育。瑞士每个家庭都有本厚厚的《民防手册》。《民防手册》中特别提出:国民要提高政治警惕,在敌人入侵后,人人要准备打游击。要让入侵者看到,如果向这个国家发动进攻,那将是得不偿失的行为。[5]许多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来调整和规范国防教育行为,保障国防教育的开展。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国防法》、《民防法》、《招募法》等等。

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国防教育,我国的国防教育已在教育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国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从全民国防教育来说,高校的国防教育搞得较好,有一定的成效。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国防教育相比,我国大学的国防教育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目前大学生国防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防观念淡薄,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不够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全民危机感弱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而且当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优越和长辈的溺爱使得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艰难困苦,再加上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侵蚀,较多学生国防观念、历史责任感、使命感非常淡薄。

当前不少高校没有开设国防教育课程,有的高校片面地理解大学生国防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军训,简单地开展一些军事理论教学。很多学校军训只进行一周,甚至压缩到一天。国防教育流于形式,致使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国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国防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对学校的国防义务、国防教育等都作了规定,但对具体如何贯彻落实这些规定配套的体制、机制却不健全。从当前国防教育实施情况看,虽然大多数学校把国防教育提为重要的议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未真正落到实处。[6]现在大部分的高校设立了国防教育机构,但有很多学校的机构设置不合理,进行军事理论教学的老师很多都是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教学受到很大制约,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了国防教育的落实,更无法保证国防教育的效果。另外,检查监督的不完善,存在“有教学无考评”的状况。缺乏适合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评估体系,国防教育达到的效果无法得到科学的统计与反应,使得一些学校虽然按规定对学生进行了国防理论教育和军事训练,但其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如何,却无人进行检查与考核。

三、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防教育是建设与巩固国防的基础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从我国历史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倡国设官学,教战于民。国家设立学校,通过学校教育,从小灌输尚武思想。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军事训练,《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学时期侧重学习个人技术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提高个人作战能力;大学时期侧重学习六德、六行等理论,结合军事演习学习战阵指挥的方法,培养军官训练与作战指挥能力。六艺中的乐,包含舞的内容,手持干戚等兵器的舞,实质上是古代的队列和刺杀训练。《国语·晋语》中说:“射御足力则贤”,意思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许多精于御射的人才,国家就可以强盛。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仅凭借4000名士兵和四十多艘舰船,就把几亿人的大清帝国打得一败涂地,论其原因,除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外,主要是军威不振,兵备不修。当时军队用弓箭刀矛,和船坚利炮的侵略者相拼岂能不败呢。从国外历史上看,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终于战胜了老对手德国,报了普法战争之仇,夺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公认为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大战结束后,和平主义的思想导致厌战情绪盛行,因而军队中渐渐出现极度涣散的情况。和平时期疏于战备导致二战初期不敌德国,迅速败军亡国。这一个个中外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必须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国防教育关系着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和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战略发展机遇期。想要把握好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个强大巩固的国防;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小康生活,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也是面临安全威胁多元化的国家。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加强国防建设。而国防的兴盛,离不开全民强烈的国防意识。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抓好学校国防教育就抓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把握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便储备了一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是常备军的强大后盾和国防潜在力量,所以说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

(二)国防教育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展的基本条件。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凝聚力就转化为战胜强大敌人、推倒三座大山、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所以,我们的革命先辈才能凭借着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飞机大炮。而今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共同追求。国防建设,既是这一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观念是一个国家国防强大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振奋和培养民族精神,首先要培养全民的国防意识,进行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人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信念时,就会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责任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7]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国防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德育方面,教育部曾着重指出“爱国主义作为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应当被列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而国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方法。智育方面,学习军事理论和现代化的军事知识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智育的发展。现代军事科学教育除了教授传统军事理论、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知识外,还围绕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等,使大学生在学习现代科技前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直接了解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军事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会激发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欲望。体育方面,国防教育中高强度的军事技能训练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正是通过队列、射击、军事拉练等一系列艰苦的军事技能训练,大学生们才能练就健康的体魄。美育方面,军人被称为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国防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军人的可爱之处就是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以及不怕苦、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得到塑造和升华。

总而言之,国防教育不仅是加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措施,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路

(一)将军政素质列入大学生个人素质评价标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将军政素质列入学生个人素质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进行国防教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改变观念,自觉提高国防意识。

具体的、行为化和可操作化的军政素质评价标准是判断和检查高校国防教育绩效的直接依据。随着党和国家对国防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很注重国防教育。但是,教育达到的效果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

具体的、行为化和可操作化的军政素质评价标准是保证高校国防教育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措施。一套科学的军政素质评价标准具有导向作用,既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设定教育目标,也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确定出发点。一套正确、科学的军政素质评价标准的构建,会促进高校国防教育活动逐步科学化和系统化。

具体的、行为化和可操作化的军政素质评价标准,有利于调动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主动性。一个科学的军政素质评价标准,能让每个高校学生明确其需要达到的受教育标准,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使其克服学习中的惰性,主动学习。

(二)在高校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国防教育体系

1.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划,直接反映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适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目标能否实现。[8]有些高校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定位不够明确,课程体系的构成不够合理,仅在新生入学后进行短期军事训练或开设短期军事理论课,国防教育实际状况与国防教育目标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甚至矛盾的方面。[9]因此,构建适应现代化国家安全需要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扩大课程内容的涵盖面,摆脱目前较单一的以军训为主的课程体系,应该融国防知识、军事技能、体能素质等于一体,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兴趣,让课程建设和国防教育相得益彰,并规范国防教育内容;其次合理地设置各类型课程的课时比例,不能只重视理论教育或只重视军事技能训练,而应全面考虑,合理设置,使大学生各方面能全面发展。

2. 建立独立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考察、评定,可以为教学提供改进信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国防教育理论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自己独立的评价机制。

当前各大院校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国防教育评价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素质的优化。在各级国防教育管理部门检查指标中,国防教育所占比重有限,而且没有单独普通高校评价标准。如今,社会环境和学生身心水平都处于特定时期,学生接触的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迅速的时代,这就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灵活的国防教育评价机制。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特殊性学科,必然要定期进行全方位评价。将学科特性和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是推动国防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多元化创新形式的国防教育

多元化教育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要利用多种形式搞好国防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防知识。除了传统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的教授外,还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国防教育。

1.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志趣相投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不仅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会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地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军事类社团开展多种活动,如英雄事迹报告会、高技术前沿讲座等活动,在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潜移默化的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这远比课堂说教的效果要好的多。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军事类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指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10]

2.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育

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充分发挥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优势,广泛开展高校互动交流学习。”[11]军事理论教学也应当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教育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普通高校学生与军事院校学生相比对军事理论的学习兴趣不大,军事理论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将教学内容用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而有内容,多方位的感官认识也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军事教育网站,发布教学内容、国际军事最新资讯等相关内容,并开设交流平台,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随时进行交流,促进学习。

因网络和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学习途径多元化。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有目的、有选择的到网上浏览相关军事学科知识,从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3. 充分利用红色景点和军事院校等国防教育基地

军事理论课程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其普及性及应用性会相对较弱,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想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但是如果能够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相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防教育基地,就是课外实践的最佳场所,可以利用这类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故居、旧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能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和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军事历史的浓厚兴趣。通过参观加强学生对国防文物、史料和国防人物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以史育人,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的目的。

利用训练型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军事训练。如利用军事院校等军事训练基地开展军训、军事演习等。目前有不少高校的军训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由于基地机构健全,设施齐全,教员素质高,管理严格,实训效果好。

利用基地开展活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提出“利用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12]所以我们可以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教育活动,如宣誓、演讲、国防知识竞赛、文艺晚会、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活动。[13]

总之,中国历史悠久,国防教育的传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作为现代的教育者要居安思危,放眼未来,充分挖掘可供利用的一切国防教育资源,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为建设强大的国防,为中华民族能够继续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我国从1985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运行国防教育,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良好实施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才培育、素质培养及思想觉悟的提高。大学生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朝气蓬勃的推动力量,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国防意识,要自觉关心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已的智慧和力量。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对于培育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际环境出发,描述了现今国际局势和中国周边环境的现状,说明了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对比了国内外国防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国防教育,普通高校,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苑士军.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29.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基层军官学习宣讲材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85-86.

[3]杨丽平.21世纪初印日关系的升温及其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李赛.中印经贸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5]姜雅静.当前国外国防教育概览及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6]曾庆裕.新形势下开展学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1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1,(4).

[8]肖静.新时期创新发展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11,(12).

[9]冯军.大学生国防教育宜“去教育”[J].中国民兵,2011,(1).

[10]潘献奎.浅谈高校"两课"教学与校内社团活动[J].琼州大学学报,2004,(6).

[11][12]深入实施普及计划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高校师生[DB/OL].www.moe.gov.cn.

8.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 篇八

关键词:学生 主体性 教师 素质教育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分析

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十七大提出建设学习型国家、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具有大量的自主创新型的人才,而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靠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自主的、有独立思想的、能动的、创造的主体。唤醒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的自觉意识,发展主体参与的能力,培养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才,才能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学校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

密云五中现有三十八个教学班,任课教师110人,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7人。首先是面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其次是教师发展很不平衡,优秀教师、合格教师、暂时不适应的教师之间差异较大,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管代教、以教代学的现象,师生关系欠和谐,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动手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率低下。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现代教师理念,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体性人才的基本途径。在初中学校中,加强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研究的基础和设计

(1)关键词的界定

进行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性参与的含义。

“主体性”。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属性。人的主体性主要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为性、主体间性。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主体性,确证和表现主体性。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现代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和学双向活动。“就教的活动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就学的活动而言,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学生的客体。”其实,这是从两个不同维度来谈的。从教师在教学中作用来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助学者,促学者,从学生在教学中地位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参与”主要是根据有关儿童学习与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的,它以儿童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儿童权力,充分体现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科学化,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参与能力的自主性发展。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发展的、独特的、有完整个性的独立人格的人。学生学习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人本原理。人本原理指以人为核心,即“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动力来实现组织目标,是主体性参与的基本原理。校园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重视和尊重人的因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教育家普遍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当今先进教育理论主张。例如,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过程,正是主体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建构起了关于客体的认识,从而,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能动的认识活动的产物”。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习不应被看作是对教师所教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以有知识的经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三)國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主体性教育是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界的一个热点,从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三体论”提出开始,经历了教育主客体关系争鸣、教育主体性的凸现、主体性教育实验等多个阶段。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实践一线,主体性教育都是大家热切关心的主题。概括起来,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如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主体性及其主体性教育的理解、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主体性教育的实施、主体性教育思想与理论的研究等。山东杜兰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北京实验二小等学校的主体性教育研究实践的成果对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体性教育研究,在实践上为实践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育方法的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实践基础,在理论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研究唤起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促进主体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探索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实践策略及方式方法,进一步形成学校组织成员主体性的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围绕学校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开展研究。包括主体性教学的远景、价值、理念、假设、规范、行为方式等。围绕着现代学校主体性教学的价值观念,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探讨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方法,确立主体性思维方式,实施分层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度和参与度,为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进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尊重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类型的课,创建相对稳定的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师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构建并形成学生积极的主体性心理,唤起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学生主体性参与的行为能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营造主体地位实现环境,尊重并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完善自我。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整理有关理论文章,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明确主体性参与的价值取向,营造主体性参与的氛围,培育主体性参与的心理、养成主体性参与的行为习惯。

(四)主要研究工作

1、通过学生主体性评价,进一步推动、改进课题研究。为了增强《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策略研究》的针对性了解密云五中当前课堂教学实际,2008年4月我校邀请北师大专家组来密云五中开展学生评教调研,在专家组分析研究基础上,形成《密云五中学生评教结果报告》反馈意见,密云五中学生评教方法。

(1)调查对象(被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并辅以小组访谈的方式对学校学生知觉到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在本次诊断中,我们对五中全校36个教学班,按随机抽取的方式在初一、初二、初三各抽取三个班,共九个班的学生(共450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2组,分别针对任教于该班的两位教师填答问卷,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教师共18人。学生们不仅从整体上反映了他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而且从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以及小组活动等多个维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

小组访谈方面,按学校提供的学生名单在各年级随机抽取12人,分为2组进行集体访谈,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知觉方面的参考性资料。

(2)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关于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由北京师范大学赵德成博士编制,包括8个维度,80道题目。问卷使用4点量尺,先提供给学生一个简短的陈述,比如,“我感觉上老师的课愉快而轻松”,然后要求学生报告陈述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程度,在“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比较符合”、“4-非常符合”等四个选项上划“√”。每个班的学生填答的问卷都特别针对某一位特定的任课教师,而不是笼统地评价教师,整份问卷的填答时间大约为20分钟。

(3) 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由课题组三位成员担任主试工作。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采取跟班的办法,一个项目组成员负责一个被试班级的问卷发放、填写指导、问卷回收。访谈是三位项目组成员分别对应三个年级的样本学生。

密云五中学生评教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对教师的整体满意度

在问卷中,学生对老师的整体满意度主要从课堂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五个方面进行整体评判,分4个等级报告其满意度,其中,4分为非常满意,3分为比较满意,2分为有点不满意,1分为非常不满意,结果见表1。

数据显示,被试学生对“老师的敬业精神”(M=3.73)评价最高,这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敬业精神比较赞赏。其次分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而排在后面的是“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M=3.53)、“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M=3.44),这说明学生对对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面还不太满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年级上看,二年级(M=17.59)和三年级(M=17.61)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的评价要明显低于一年级学生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评价(M=18.34)。

(2)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的知觉

在本次评教诊断评价中,我们将所有题目分为课堂提问、作业布置、小组活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鼓励与表扬、学习支持、促进探究和学生课堂情感体验等8个具体维度,试图让学生从这8个维度来考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各维度上的最高分为4,最低分为1,得分越高,说明教师在这方面的表现越好。我们先计算了每个教师在各维度上的平均分,然后对教师整体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从上面的表2可以看出,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探究”维度上,学生对教师的表现评价最高,这说明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和引导同学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提问”、“学习支持”、“鼓励表扬”这几个维度上的评价也比较好。而在 “课堂感受”、“课堂表现”这两个维度上,学生的评价则要相对差一些,这说明,教师在这两方面还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进。

2、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主要是通过“五导”加以体现

第一是引导,教师要成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引导者,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意识。

第二是指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的能力。

第三是诱导,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和谐学习氛围的营造者。使学生在尊重、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实现自信、自尊,进行自主的、能动的思考、交流学习。

第四是辅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辅导者。在学生主体性参与、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教师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助学者、促学者。

第五是教导,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学生形成高尚情操的教导者。

3、通过创设绿色课堂活动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①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③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④承认个性差异,理解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水平,分层教学;⑤尊重每一个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⑥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实际; ⑦语言有激情,表情亲切,实行情感教学;⑧每节课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练习、反思时间;⑨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⑩发现学生有问题及时做好思想工作。

4、落实《密云县第五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和《密云县教研中心课堂教学十条要求》,使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的落实得到制度保证。

5、利用教、备研组活动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备研组全体成员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性参与的体现共同研究形成教案、课件、学案,集体生成,形成共享。即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又有利于暂时不适应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成长,使教、备研组活动同时成为课题研究互动与交流的活动。

6、通过北师大eclass数字平台,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收集、积累工作。为落实“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方法”课题研究工作,每一个教研组要提前研究备出一周课,并将集体研究生成的每一节课的教案、课件、学案上传到北师大eclass数字平台上,为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7、加强教学反思管理,落实学生主体性参与。每位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针对课题研究要求,及时将每课时的教学反思传到北师大eclass数字平台上。

8、在教师中开展评选“和谐使者”、“学生喜欢的教师活动”,为课题研究在校园内营造学生主体性参与氛围。

四、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的结论

我校开展的这一课题研究刚刚进行到一个初级阶段,但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各教研组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上学期末本学科的成绩情况及诊断反馈信息,具体分析本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不足之处,研讨其形成原因,并确定研究课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教师的五导意识提高了(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各备课组继续开展组内说课、评课活动,加强集体教研备课管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具体内容,认真研究并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研究落实重点知识的有效方法、研究突破知识难点的具体教法,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说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共同提高。继续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并将集体备课后的教案、课件、习题上传到eclass平台。在“密云县分片评优课”活动中,我校有王红云等12位老师分别参加了各学科的评比,其中王红云获得一等奖,王海珍获得二等奖,王玉金、卜晓菊、孙立君、齐红霞获得三等奖;另有12位骨干教师网页已经链接到学校主页上。

上学期在中学、职成教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好的中董荣军、袁晨光、赵建军、王淑云、高淑青获得一等奖,王红云、杨雁军、王海珍、丁爱军、解玉川获得二等奖,宗长奇、金丽艳获得三等奖。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意识,而且更新了教师的育人观念,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师说的少了,学生发言多了;师生问答的少了,生生讨论的多了;教师满堂灌的少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多了;死气沉沉的课堂少了,气氛活跃的课堂多了。2009年4月,密云县中学校本教研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二)研究的建议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策略的研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终结的,是一个分阶段、长期的、不断深入的研究课题。下一阶段设想:

1、修正完善课题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入课题研究;

2、开展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评优活动(研究課、示范课、观摩课),整理相关录像等资料;

3、召开课题研讨会,编辑论文集和研究报告;

4、编写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教案集。

参考文献:

1、王升:苏霍

2、姆林斯基主体参与与思想评价 《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6月

3、何丽丽、李乐:试说参与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2006年19期

4、王孝红:关于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5、龚爱军:农村学校“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6、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蒋士会:试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8、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10期

9、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

上一篇: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误区分析下一篇:执行力提升年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