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建议专题

2024-06-24

学校发展建议专题(共8篇)

1.学校发展建议专题 篇一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专题

调研工作的建议

省人才办:

《关于开展我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收悉,结合我厅工作职能职责,经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厅内有关处室意见,现针对通知提及的八项调研内容提出建议如下:

一、关于构建引才用才机制研究

(一)完善党政机关引才用才机制

1.具体措施:一是完善特殊职位公务员招录制度,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完善“高急缺专”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绿色通道,为党政机关招录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完善外省籍普通高校全日制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制度,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招录政策吸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三是做好公安院校公安类专业毕业生考录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制度改革工作。四是深化聘任制公务员试点工作。

2.实施路径:深化实施《贵州省特殊职位公务员考试录用办法(试行)》;实行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工作;在面向社会招录公务员中,放宽外省籍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报考条件;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意见》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等。

3.相关背景、原因:现阶段,公共管理事务日益复杂,专业性显著增强,党政机关用人机制相对单

一、队伍能力素质同质性较强,具有特殊专业技术、经验或资历的人才较为缺乏。但这样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机关一时难以培养,只能采取措施从机关以外引进。

(二)强化事业单位引才用才力度

具体措施:一是探索事业单位专项公开招聘和多种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模式,对具备规模的事业单位招聘需求,经市州以上人社部门批准,可由人社部门和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专项公开招聘,公开招考要结合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既要选对人,又要让选进的人才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对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在年龄、学历及招考比例上放宽条件。二是进一步优化基层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提高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并实行“即评即聘”制度;三是基层小学、教学点中级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即评即聘”;四是根据当地对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的特殊需要,在事业单位设置特设岗位,不占单位结构比例;五是进一步深化实施事业单位引聘人才“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六是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平稳推进三类人员职务(职称、职级)的岗位动态调整,如对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可转聘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七是深化落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

(三)激活企业等经济组织引才用才活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作用,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举办人才博览会,开展高校巡回招聘等活动,通过人才服务机构、猎头等方式为企业搭建平台,引进人才。

二、关于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研究

(一)创新公务员教育培养模式。一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改革创新公务员培训方式方法;二是突出需求导向,提高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背景及实施途径:中央颁布新修订的《干部培训条例》,对干部培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加强探索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公务员培养机制改革,注重专业类公务员的培训需求,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二是积极推动我省“十三五”期间党政人才工程培训项目的开展;三是抓紧培养造就青年公务员人才,加大对青年公务员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推进我省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三)创新技能才培养开发机制。着力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协作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实施“职业院校能力提升工程”。第一,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一是职业院校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课程专家队伍,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研究咨询。各级人社部门要将职业院校教师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围,大力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技师学院教师绩效工资参照高职院校执行,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培养的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的收费标准与财政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参照高职生执行。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二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和职业训练院,财政对承担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任务的企业给予支持。三是依托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面向社会提供示范性实习训练和鉴定服务的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高等院校开设技能培训选修课,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技能鉴定,对鉴定合格的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按照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标准,建设省级竞赛集训基地,并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级竞赛集训基地。选择职业院校开设技能大赛培训“精英班”,力争实现我省选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零”的突破。第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学徒制度。探索我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与我省产业园区对接合作,开展园区亟需的技能人才培养。实现技工院校与企业的教室、宿舍、设备、场地、厂房、师资等资源的共享。二是在大中型企业、普通高等学校和各类职业院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院校与企业通过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技师研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项目等方式,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也可作为技工院校的兼职教师,对学生实操进行授课。对已建成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绩效评估,提升培养效果转换率。三是选择部分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扎实、校企深度融合的技师学院,在专家评审论证基础上,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学制教育培养技师试点。

相关背景、原因: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骨干力量,承担着促进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任务。当前我省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技能培训强度不够,技工院校发展相对滞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强化高层次创新性青年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力度。一是制定我省的《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博士后科研站点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在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院校、企业、产业园区等建设一批博士后科研分站;三是建立一支博士后创新服务团队,定期开展企事业单位服务活动;四是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建设博士后科研站,加大博士后招收力度,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加快提升我省博士后科研站点数和博士后人员数,增强我省博士后科研水平和成果研发能力。

相关背景、原因:当前我省博士后科研站点数和在站博士后人数较少,博士后科研创新水平不高,培养和集聚高层次创新性青年人才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所需。

三、关于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一)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逐步实现公务员平时考核全省覆盖,积极探索在有条件的省直单位和市、县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信息化管理工作试点,切实推进全省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背景及实施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按照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深入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试点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14]36号)要求,在深入调研、起草论证、修改完善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2015年8月17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出台了《贵州省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黔组通„2015‟87号)。

(二)深化职称评聘改革,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推动技能人才的职称评定。

(三)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体系,探索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鼓励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本科毕业生和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可以直接申报本专业相关工种的技师职业技能鉴定,大专毕业生可以直接申报本专业相关工种的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只考实际操作。对初、高中学历的在职员工,凡参加过1-2年的技能培训,可直接参加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同时,加强评价工作的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评价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四、关于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研究

(一)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两个80%”政策,突出面向基层招录工作导向,每年全省招录计划的80%用于补充乡镇机关和乡镇派出机构。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党政机关一线岗位流动,为贵州省“招录80%到基层去、遴选80%从基层来”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创造良好条件,让“人才活水”充分流动起来。进一步推行艰苦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政策,改革创新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综合或单独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限制、调整报考职位年龄条件、不限工作经历、降低开考比例、降低面试分数线、限定本地户籍等措施予以倾斜,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切实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相关背景及实施途径等 一是2012年底,贵州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二是贯彻落实《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和我省《关于印发<贵州省艰苦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

(二)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引导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技工院校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可比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确定职级和待遇,引导技能人才向生产经营企业聚集;坚持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鼓励技能人才引进。大力引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高技能人才,适用于我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技工院校吸引有专业经验的科研机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鼓励猎头公司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为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

五、关于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

(一)加大人才激励力度,以评优、表彰为手段助推全省人才工作落实。一是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向人才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倾斜。在引进、发现、培养和用好用活人才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表彰的单位,报经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当年公务员考核的优秀等次比例可由15%提高到20%;在人才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表彰的个人,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可不占本单位优秀等次比例;对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参加当年的公务员考核可直接被评定为优秀等次,且不占本单位优秀等次比例。二是积极配合设置人才表彰奖励项目。

相关背景及实施途径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设立“贵州省人才工作表彰(省级人才奖励)”评选项目,奖项设置中含“优秀人才贡献奖”、“青年创新人才奖”、“人才工作伯乐奖”等,主办单位为省委、省政府,待按程序呈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同意后,我们将严格按照评比达标表彰程序和要求,积极配合做好该项表彰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要完善政府奖励为主导、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激励体系。一是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设立“首席技师”职位,“首席技师”与“总工程师”、“总经济师”享有同等待遇;二是奖励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参赛资格或竞赛名次的选手,由省政府给予重奖;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省政府给予相应奖励,并适用于我省高层次人才有关优惠政策;获省级一类大赛决赛前20名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其中前5名的选手授予“贵州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其余选手,凡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合格者,可晋升上一级职业资格;三是逐步将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中高技能人才名额比例提高到10%。按省市县三级分别承担的原则,各级财政对于在我省工作的高级技师每月补助500元;四是高技能人才配置情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实体等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

重视在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企业可将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中创造的经济效益提取一定比例奖励给个人,试行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

六、关于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一)加强公务员培训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抓紧出台《人才开发促进条例》,实现人才立法,不断提高人才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机制,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发展秩序。

省人才服务局 2016年4月9日

2.学校发展建议专题 篇二

一、中职学校现状

(一) 中职学校的社会认同感低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曾公开说,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时下很多人认为, 既然初中毕业后是打工, 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 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 那三年职业教育简直是浪费时间。可见,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 毕业生社会地位低。

(二) 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较差

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较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设施、设备缺乏、陈旧。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生产设施、设备更新加快。而中职学校由于资源限制, 实训设施、设备建设难以跟上企业设施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 培养的学生操作技能落后, 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2. 师资队伍。

(1) 中职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成长起来的, 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 基本上属于从工科学校到职业学校, 大都没有经过教师专业业务培训, 更不要说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了。就是这样教师也难以满足现代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很多新兴的专业根本就没有专业教师。 (2) 专业教师缺口大:由于中职学校待遇低, 有些中职学校采取了教职工全员招生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办法以解决生源难题, 导致大量师资流失, 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 造成专业教师负担过重, 形成有时一个专业教师带2~3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 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甚至有些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非专业教师通过自学转行的, 教学质量堪忧。

3. 生源质量。

(1) 中职学校现均实行注册入学制度, 并且放开了年龄限制。现在的中职学生, 生源年龄不齐, 文化素养偏低, 在初中阶段基本属于“被放弃人群”, 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已是正常现象, 其中大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自身缺点较多的学困生。他们在入学不久, 便暴露出许多问题, 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础差, 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 学习毫无兴趣, 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言谈举止不文明, 沾染不良习气, 时常出入游戏厅、营业性K TV厅;有的喜欢看不健康的书刊录像, 常和以前初中辍学的同学一起吸烟喝酒, 甚至打架斗殴等。 (2) 现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 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管着”的生活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差, 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 由于远离了家长、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将来的就业形势尚可, 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混天一族”。他们认为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 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没有了进取心, 学习上缺乏兴趣。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怕苦怕累;遇到困难, 只想退缩;缺乏锻炼, 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三) 招生困难

现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全部实行了中职学校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对于中职学校招生, 实行“五放开三允许”, 即放开专业招生计划的限制;放开学生年龄、应往届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放开入学考试的限制, 实行注册入学;放开地域限制, 允许学校跨区域招生;放开招生时间的限制, 实行春秋两季招生, 两次备案;允许在校初三学生提前转入职业学校学习;允许普通高中各年级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学习;允许高中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一年。

二、中职学校的发展建议

(一) 首先要正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生存、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通过对中职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的,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才”。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 整合教育资源, 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 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理论够用、实际操作技能高超、岗位适应性强、吃苦肯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 根据学生素质和专业特点,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实现因材施教

中职教育要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特点, 通过考试摸底、问卷调查、班主任考察等方式, 掌握学生素质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调查情况, 进行分班教学, 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即模块式教学、分阶段式教学、工学结合式、情景式教学等实现“分槽饲养”。通过不同教学模式班级之间的专业理论、技能操作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真正做到殊途同归, 实现教育目标。

(三) 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树立教育品牌形象

虽然近期国家加大了中等职业教育扶持力度, 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还有巨大差距, 分配到基层中职学校的资金对学校发展所需资源来讲起不了决定性作用, 所以中职学校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要对身边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通过加强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使自身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横向联系即与兄弟学校和高等学校密切合作, 聘用他们的优秀教师为我所用, 有条件的还可以租用高校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 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纵向即加强校企合作, 聘用企业优秀工程师担任学校实验实训教师, 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进行实验实训, 使学校教学贴近一线工作, 掌握实用的、先进的实践操作技能, 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做到专业知识够用, 实践操作技能过硬, 树立中职毕业生一专多能的形象, 创建自己的品牌。

总之, 中职教育要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契机, 立足自身条件, 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改革, 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整合教育资源, 提升教学质量, 树立品牌形象, 在困难面前, 创造发展机会, 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彭润清.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EB/O L].中国职业教育网.

3.中职学校现状调查及发展建议 篇三

关键词:现状;发展;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在经过2000年前后快速发展期之后,由于社会评价低、高校扩招、学历低就业安置难、教学质量等问题的困扰,生源数量、质量大幅滑坡,许多中职学校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今年有13所中职学校停办。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尽管当前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学生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力等,但是,我们应该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毕竟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一批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的新型员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说明培养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的新型员工正是中职教育的责任。但是要实现中职教育的目标和责任,必须在充分了解中职教育现状,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力改革,以切实承担自身的教育使命。

一、中职学校现状

(一)中职学校的社会认同感低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曾公开说,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和“断头教育”。时下很多人认为,既然初中毕业后是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那三年职业教育简直是浪费时间。可见,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毕业生社会地位低。

(二)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较差

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设施、设备缺乏、陈旧。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生产设施、设备更新加快。而中职学校由于资源限制,实训设施、设备建设难以跟上企业设施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培养的学生操作技能落后,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2.师资队伍。①中职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成长起来的,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基本上属于从工科学校到职业学校,大都没有经过教师专业业务培训,更不要说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了。就是这样教师也难以满足现代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很多新兴的专业根本就没有专业教师。②专业教师缺口大:由于中职学校待遇低,有些中职学校采取了教职工全员招生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办法以解决生源难题,导致大量师资流失,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造成专业教师负担过重,形成有时一个专业教师带2~3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甚至有些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非专业教师通过自学转行的,教学质量堪忧。

3.生源质量。①中职学校现均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并且放开了年龄限制。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不齐,文化素养偏低,在初中阶段基本属于“被放棄人群”,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已是正常现象,其中大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自身缺点较多的学困生。他们在入学不久,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言谈举止不文明,沾染不良习气,时常出入游戏厅、营业性KTV厅;有的喜欢看不健康的书刊录像,常和以前初中辍学的同学一起吸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②现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管着”的生活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差,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③由于远离了家长、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将来的就业形势尚可,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混天一族”。他们认为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没有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兴趣。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三)招生困难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全部实行了中职学校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对于中职学校招生,实行“五放开三允许”,即放开专业招生计划的限制;放开学生年龄、应往届和身体条件的限制;放开入学考试的限制,实行注册入学;放开地域限制,允许学校跨区域招生;放开招生时间的限制,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两次备案;允许在校初三学生提前转入职业学校学习;允许普通高中各年级学生转入职业学校学习;允许高中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一年。

二、中职学校的发展建议

(一)首先要正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通过对中职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才”。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整合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理论够用、实际操作技能高超、岗位适应性强、吃苦肯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根据学生素质和专业特点,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中职教育要实现教育目标,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特点,通过考试摸底、问卷调查、班主任考察等方式,掌握学生素质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调查情况,进行分班教学,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即模块式教学、分阶段式教学、工学结合式、情景式教学等实现“分槽饲养”。通过不同教学模式班级之间的专业理论、技能操作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真正做到殊途同归,实现教育目标。

(三)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树立教育品牌形象

虽然近期国家加大了中等职业教育扶持力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分配到基层中职学校的资金对学校发展所需资源来讲起不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中职学校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要对身边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加强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使自身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横向联系即与兄弟学校和高等学校密切合作,聘用他们的优秀教师为我所用,有条件的还可以租用高校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纵向即加强校企合作,聘用企业优秀工程师担任学校实验实训教师,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进行实验实训,使学校教学贴近一线工作,掌握实用的、先进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在学生毕业后能够做到专业知识够用,实践操作技能过硬,树立中职毕业生一专多能的形象,创建自己的品牌。

总之,中职教育要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契机,立足自身条件,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改革,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树立品牌形象,在困难面前,创造发展机会,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彭润清.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EB/OL].中国职业教育网.

4.学校发展建议专题 篇四

广东省汕头市蓝田中学 王炜煜

近年来,我们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及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校性专题、教研组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等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更好地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

一、实施策略,扎实开展“三大专题”培训

(一)情感引领策略,激活教师的教育良心

校本培训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互相关联的体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情感是动力。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引领教师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激活教师的教育良心,引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强烈内驱力以及追求卓越的强烈愿望。

我们知道,“向善、向上”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建设“上善、向上”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向善、向上”的优秀品质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共同追求。这决定了学校中的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充满善心,决定了我们的每一名老师必须“积德行善”,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不言而喻,在校本培训中培育“向善、向上”的师德精神,是加强师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和必然选择。

因此,在校性专题培训中,我们通过“教师大计,师德为首”系列专题讲座和主题论坛等引领全校教师把“甘为人梯、积德行善”作为教育良心的精神支柱,成为不断摆脱惰性、不断克服厌教心理的动力,成为我们不断追求的源泉。我们鼓励教师在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奉献爱心,在教育爱心的不断奉献中获得师德修养的不断升华。我们大力倡导回归教育的平常心,力求使教师群体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和钻研,安下心来探索和实践,并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心胸的宽阔、视野的开阔。

事实证明,当我们的学校不断进步,不断培养出一批批合格人才,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时候,学校中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育工作者们不也正因为不断感受自身价值和学校办学价值的体现而收获着心灵的快乐吗?造福感、成功感、自豪感难道不正是我们知识分子们的精神需求吗?

(二)责任目标策略,引发教师对师德的思考

教师的校本培训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具有灵魂性意义的工作是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也就是师德修养。为此,在校性专题培训中,我们将师德修养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让师德修养成为个人发展的制高点。要求教师不仅树立“一切为了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明天”的服务意识;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生本意识,提出“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口号。

如:在校性专题培训中,我们聘请区、市教育专家为全体教职工举办了“幸福在哪里?”“我的教育理想”“乐做学生守护神”等师德教育讲座。同时,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每学期举办了各类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培训和各类活动,“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精自己的技能、树自己的形象”的良好师德精神深入人心。“师德良、师心慈、师志坚、师业精”成了大家的不懈追求,教师对师德的思考提高了一个层次,师德修养上升了一个台阶,为学校持续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目标体验策略,引领教师明确发展的方向

在校性专题培训的同时,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组专题培训。我们在每学期期初都由教研室根据教师的发展情况详细制订教研组专题培训计划,要求每个教研组做到每次培训要有专题,有专题发言人,提出讨论问题,作详细记录,人人撰写反思笔记,并落实学校提出的培训目标——“一三六九工程”:掌握一项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应用);读透三本书(大纲、教材、考纲);学会六个一(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备好每一册教案、上好每一节课、撰好一门专业论文或经验,练一手教学特色绝活);具备九项技能(语言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资料整合技能、导入技能、组织技能、总结技能)。

同时,根据本校学生文化水平与学习能力相对偏弱的特点,要求老师认真撰写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以“教学五个一点”——教学起点低一点、教学进度早一点、教学练习精一点、教学反馈勤一点、教学激励多一点为着力点,力使学 2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不同程度的发展。

另外,在教研组专题培训的同时,我们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袋》,袋中包括:

1、个人信息表;

2、每学年个人发展规划和培训小结;

3、个人获奖证书、论文发表复印件;

4、每学年完成教育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

5、课件制作、公开课资料;

6、培优转差资料;

7、帮扶资料;

8、教研组培训中心发言;

9、学生评价教师资料;

10、教研组综合评价资料;

11、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心得体会等资料。

12、我的班级;

13、我的课堂;

14、我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闪光点、教学启示、教学遗憾、点滴录等;

15、我的教学成绩;

16、其它。请教师将相关资料装入袋中,作为学校及上级对教师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依据,以此来激发教师自觉收集自己的教学及各方面的成果,感受成功,体验喜悦,找出差距,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

(四)价值作用策略,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骨干队伍

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升必须帮助班主任老师正确定位,认清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感,让班主任老师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获得发展”的口号,全面进行班主任能力、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了班主任做好日常管理和创新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让班主任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而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遵循教育规律、以生为本、掌握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的德育骨干队伍。

1、明法遵章,依法教书育人

在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中,我们首先让班主任读懂弄清与班主任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汕头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意见》、《班主任工作职责》、《公民道德素质纲要》、《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让班主任老师明法遵章,依法教书育人。

2、与时俱进,夯实理论基础

在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中,我们根据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组织班主任学习《新课程下班主任专业化技能》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等新时期、新形势 3 下的德育理论和方法。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理论学习与探究”专题研究,举办“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夯实班主任老师的理论基础,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3、创新形式,提高工作技能

在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创新活动形式,以“五个一”为中心,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即:严格要求每位教师都确定一名名师为榜样,在班主任论坛上说出所选择对象的优点和自己选择的理由;阅读一本适合自我发展的好书并撰写出读后感;人人承担一项科研课题,根据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班主任专业化能力发展研究》,要求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子课题;人人都设计一节主题班会活动(初一级以习惯养成为主题、初二级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初三级以人生规划为主题)。近几年来,我校结合区、市的德育活动开展这些活动,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即培养了班主任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不少班主任老师脱颖而出,在区、市班主任技能大赛取得骄人成绩,有的还被区、市工会授予劳动技能标兵称号。

4、借鉴学习,创建良好校风

在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中,我们组织优秀班主任进行演讲和论坛等交流活动,介绍诸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亦师亦友——谈与学生相处策略》,《班级主题班会实践体会》等经验,让其他班主任借鉴学习,同时将优秀班主任成功的案例结集出版,推广应用,为形成良好的校风添砖加瓦。

5、健全档案,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为每位班主任教师都设有一个专门的档案袋,内设师德档案、各项活动的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个人发展计划、自检报告等20项内容,以此来激发教师自觉收集自己的教书育人各方面的成果,感受成功,体验喜悦,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促进每位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二、落实措施,保障“三大专题”培训的开展

有计划的行动是理性的行动。学校成为学习化的校园,教师成为学习型的群体是 4 校本培训的关键所在。为了强化学习化的认知度,学校将“终身学习”的口号作为教师增厚知识底蕴的最新要求。

(一)措施到位,保障培训的量

首先,我们让教师明确培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引进和宣传学习性组织理论,制定确立“学习型学校”的目标。为调适教师的学习心理,更加明确学习时代教师的责任,实践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学校大力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努力营造教师自主学习氛围。要求教师根据学校介绍的书目,结合自己的爱好自主购1-2本教育教学专用书籍进行学习,书费由学校买单。参加市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学校还为他们订阅一份专业杂志期刊。在教工阅览室中开设音乐茶座,让教工在课间时间充分调适。

其次,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定期集中学习,教师人人都有学习笔记,写出自修反思和学习心得体会。学校随时组织抽查,教导处每学期末定期检查,使理论培训落到实处,教师学有成效。学校对优秀文章传送在学校网站信息量交换平台,让全校师生共享,同时向区级以上刊物推荐发表。近年来,我校有多位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和各级学术评奖活动中获奖,促进了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的稳步提高。

我们倡导教师自读、自悟活动,以提高理论素养。要求每一位领导或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资源共享,都要向全校教师进行专题汇报或交流学习体会,或介绍新理念,或上一节示范课,使一个人的学习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感性经验,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特别是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成为共识。

(二)创新载体,提高培训的质

现代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努力创新校本培训载体,积极拓展校本培训方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位,以满足教师专业需要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教师全身心融入培训中,让他们在校本培训和个人专业成长中充分实现和体验自我的生命价值。一是以“校本教师理论学习”为载体,促进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的稳步提高; 5 二是以“校本教师基本技能体验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三是以“校本课改沙龙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积极的研讨氛围;四是以“校本教学案例反思”为载体,促使教师在反思中走向成功;五是以“校本一帮一活动”为载体,促进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六是以“校本名师培养工程”为载体,提高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七是以“校本教师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八是以“校本学科教研中心”为载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此外,学校在构建学习型群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培训工作能够科学、高效、有序地进行。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培训目标、方案、规章制度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人档案与学校培训档案双轨并行,同步更新添充的模式进行整理保存。我们还通过学分记录、活动情况评价等形式建立起科学、透明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每位教师的培训效果,做到了公开、公正、科学、合理,调动了广大教师比、学、赶、超的学习积极性。这种科学、透明的校本培训管理机制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而教师的积极性和素质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校本培训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真正实现了校本培训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校本培训,构建了一种新型学校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形成终身教育思想创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

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近年来,师生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比赛中共有356人次分获区、市、省、国家级的奖励;在全国、省、市、区级刊物发表的论文有39篇;学校荣获“广东省首批校本培训示范学校”、“汕头市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等称号。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明显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较好地完成了每年的中考工作,中考成绩稳步上升,总平均分列全区15所中学前三名,优秀率和录取率都列全区前二名。

虽然,我们的校本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途 6 径、新的方法,创出培训的品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促进“三个发展”——学校持续向前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5.学校发展建议 篇五

常甲

作为瑞祥民族小学众多老师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处于成长中的老师,我深知作为教师应该热爱我们的学校,并且应该把自己的发展和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学校共同成长。

之前学校领导问我,对学校目前有什么看法?我当时确实感觉不出什么来,但是通过学校老师增加,学校制度慢慢规范,开展活动有序进行,学校管理、教学工作慢慢步入正轨,我还是有许多感触。今天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发展,采纳建议,我内心感到应该对心系学校,应该好好想想。

结合自己的岗位,我觉得学校还是应该从正常教学、学校文化活动、制度建设和学校形象工作四大方面来考虑学校发展。

一、教师责任感(落实基础常规)

我感觉学校自上而下应该重视的是“强化责任”、“和谐人文”、“终生学习”和“榜样示范”,教师在生活中树立自己的形象,按个按照规定的开展教学工作,“教书育人”不是一句口号,尽管工作中我们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中,同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家长的刁难不配合、收入低社会的看不起,但是我们如果这样想“毁掉的不是单单一个孩子,是几代人”,父辈们的辛苦、学生本人的美好前程、学生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仔细想想那倒不是吗?我们选择了从教“就不要羡慕名车,我们选择了从教,就不要奢望居住豪宅”,我们站在讲台上,就是向他们传授知识、做人之道,如果我们总是牢骚满腹,那么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传递的是一种消极的东西,难道“责任”就是来发牢骚而不去虚心请教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吗?作为学校生产力的我们,不努力强化自己的责任,整个学校发展就会受到拖曳。

二、教师个人成长的肯定(选贤任能)

责任心其实应该包含很多方面,除了教学,还有学校工作的支持,我经常对自己说“工作不是请客吃饭,自己的工作先完成再去休闲娱乐吧”,当然,从和刘茂萍老师、胡桂芝老师、朱成勇老师、高永萍交流,我看到了教师的责任不但是课堂40分钟,有事我会看到她们在办公室加班很晚,甚至会带回家,我会看到她们坐在花园“刷刷刷”的改着试卷,以前我总是干不完的工作解决不带回家也不来办公室加班,但是从我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这就是一名普通教师的“责任”后,我感觉自己又成长了。有时候不是老师干事效率不高而是实在很繁琐。但是我想我们身边的很多老师,她们的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了体现。

三、科学工作分配敢于授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增强实效性(避免一做活动就乱),1、完善学校工作制度,加强以师资为主体的学校建设;坚持干部群众公开平等化、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培养为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规范程序,敢于授权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做一些事情是,要明确主要负责人,否则做事情时一团糟。二级领导下放一定实权,更好的处理学校事物,节约人力资本。

3、科学管理。每年采取工作总结大会,完善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不仅仅限于成绩考核,更多的可以采用老师间互相考核,指出不足,方便成长。设立学校个人表现贡献奖(和科研无关)将其纳入学校常规奖励项目,引导教职工积极工作、无私奉献。

4、增强实效,事情做好了再谈感情。要学会做狼的团队;狼道,是以弱胜强的不败之道,生存第一,永远的危机与斗争意识。规则第一,永远的服从与执行意识。团队第一,永远的合作与大局意识。忠诚第一,永远的感恩与牺牲意识。道是理想:狼道理想是内部各尽其能,各就其位、各行其责而一致对敌;对外,是以弱胜强,以小欺大,顿顿有肉吃;对己,谦虚谨慎,苦练内功,隐忍而成器。道是规律:狼道规律是弱者必被强食,适者才能生存,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自然,不能是道了。道是原则:对内管理,诱之以利,驱之以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外进攻,围而攻一,以攻为守,歼敌必灭,百折不挠;对己:断腿强身,危机强志,尝胆强心,全力以赴而强力。只有做到这些,我们学校才能有必胜的把握,全体教职工团结一气一致对外,让自己学校做强做大,生生不息。

四、重视教师终身学习以及专业化发展

1、适时教育。每个星期不能走形势上的学习教育,每季每人交一篇学习或工作心得,写得好的奖励发表,不好的继续努力。增强每位老师的文笔能力和思维开阔能力。

2、不能光主科教师出去参观学习,每人的知识丰富面不能光在书本或电脑上,都有开拓视野的权力和义务,学校的发展不可能光靠任课教师就能独撑大旗,辅助人员的能力也不容小视。

3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抓手,以随堂课的教学质量为突破,依托教师个体的智慧和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总结反思能力。

4开展以“艺术教育与学科整合”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营造师生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5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提高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五.榜样示范(教学。管理)

目前很多学校在考核优秀教师,要么以教学成绩来确定,要么就是以班级管理优异推荐来简单发个奖,其实作为新建学校应该细化这项工作,教学突出的,除了上示范课、集体备课,还应该试行教师互相帮教,共同成长。必要的列为校本教研中的一项工作。

另外,在班级管理,除了学校牵头做一些培训,其实设立“班主任高峰论坛”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取长补短,积累经验,那么无论是新任班主任还是有着老经验的班主任无疑使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这样对全校老师提高管理水平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六、重视教研

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从整体上看,我校教师能够克服各方面的压力,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家长、学生的好评。但是,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灾后教育重建的目标和任务还存在较大差距。名优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专业引领作用需要不断增强。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着全新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我校学科骨干教师的核心辐射功能仍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青年教师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个体素质较好,但进取心不强,努力目标不明确,还未充分展示应有的风采,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2、教育科研与新课改亟待整合。我校虽有教科研课题,但是因为缺乏专家和理论的引领,尚停留在“自我摸索”的层面,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淡泊,缺少教育科研的热情,学校还未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如何找准教育科研与新课改的有机结合点,真正形成科研课改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3、新教师的培养(新老帮教),新建学校很多东西都是新开始,无论是从培养教师个人技能来说还是提高学校战斗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七、完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形成对所有人起到既约束又促进,还能够让全校教职工感觉凡事有规矩可循,也避免的“看人办事”的局面。

八、校园文化建设促学校发展:

践行办学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富有艺术气息的书香校园,让教师们在书香中自我发展,让孩子们在书香中不断成长。主要围绕以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1、一条主线:围绕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依托“美育领先 五育并举”的实施载体,探索“以美育人”的办学实践模式,满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高品质要求。这

2、两个重点:一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3、坚持以艺术兴校抓管理,人法双馨抓落实,促进学校制度建设,营造以美育人、用心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

4、以艺术教育为抓手,加强师生社团建设,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营造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书香校园文化,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九、发挥党组织的带动作用:

1、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各部门工作积极性,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严谨与宽松相融的和谐管理氛围。

3、加强学校团队文化建设,树立坦诚、信任、尊重、协作的团队精神,提升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4、完善各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让家长社区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建立学校教工之家,开展教工社团活动,通过“读书沙龙”等体验活动,增强教工人文底蕴,创建学习型组织。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人格力量,提高育人能力。

(1)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纳入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中;将班级文化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辅导等,纳入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中。

(2)以“改正职业陋习,做文化教师”为主题,开展人文教育体验活动,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2、注重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十、班主任的培养(能者就上),重视班主任的地位

学校领导是学校的掌舵者,而众多的班主任是学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重要纽带,如果忽视了起作用,那么会影响象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张。

1、改进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培训情况、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核,用评价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

2建立个性化的“教师学习和发展档案”。充分依托教导处和教研组,对每一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明确每学期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从而全面深入教改核心,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3学校设立奖励制度。加大对团队的考核奖励力度,以此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同时,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的评选机制,尤其要关注德育骨干教师的评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6.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六

2.女厕所太少,上课下课上厕所严重阻塞,造成影响餐厅空间太小,吃饭问题造成严重影响

3.拉网线,网太烂

4.改善食堂,宿舍,娱乐,生活环境的条件 5.改善食堂伙食和种类,降低价格,扩大规模 6.宿舍二十四小时供电并通网线

7.宿舍用点时间缩短,电功率又太低,以东欧信号超烂,食堂或是太贵,量少又难吃,操场就不用说了

8.学校东校区餐厅的饭越来越难吃,人多地方小,操场环境太差,不适合运动训练 9.操场环境不好,遇大风天气容易起沙尘,影响呼吸道及危害自身健康 10.餐厅饭菜种类少,尤其是蔬菜和午饭,而且价格贵 11.学生需要上网,无线网不稳定,如果能接上网线就好了 12.餐厅太拥挤,适当延长送电时间,操场改善 一下

13.建议学校改善宿舍环境,打个电话都打半个小时才能接通,出了学校就正常来了,安个网线什么的。14.我们要去新校区

15.建议改善一下食堂,吃饭时间太短,又拥挤,建议全天有饭,宿舍全天有电 16.建议学校尽快换个操场,增设两个食堂,全天有电 17.建议塑胶操场,无线网不好,电全天供应 18.建议橡胶操场,篮球场,网线和电全天供应 19.餐厅饭样少,贵,刷卡老刷错 20.移动无线网安装,21.餐厅饭样少,还小,吃不好

22.宿舍的来电时间,网络问题,操场改善一下

23.宿舍不要断电,可以安装点掉,我们自己交电费,食堂饭太贵,而且质量不好 24.学校的操场能尽快建设一下

25.餐厅的饭菜太不好吃了,还贵,希望饭菜多样化 26.覆盖移动无线网或接入网线 27.操场应该修理一下

7.学校发展建议专题 篇七

1 近三年高考回顾

通过近三年高考回顾, 我们不难看出, 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分量有明显增加的态势, 所以2010年高考我们更不能小视。 (见表1)

2 研读考纲, 明确复习要求

考纲对这部分的要求的考点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把握结构, 整体中把握知识

在复习本专题时, 一定要把握本专题的知识结构, 并搞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见图1) 。

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来整理和归纳。内在联系:新时期只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才能更好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4 应用精析

4.1 主观题分析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摆在“五个统筹”之首, 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代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

问题:结合材料, 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审题: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那么这个题实际上就是问你“领导核心”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要强调做法及意义。回忆知识结构, 提取知识要点, 领导地位、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这几个点比较容易想出来, 进一步考虑, 我们清楚, 发挥作用离不开党的自身建设, 在本题中特别要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政要点是中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案: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 通过政治领导, 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 并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确保城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3分)

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分)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 把握发展规律、与时俱进, 通过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以创新促发展。 (3分)

解析:这道题的设问不常见, 把它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 即“中共做了什么及意义”就好答了, 另外, 知识结构在答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选择题精析, 突破重点和难点

例1:在改革中, 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颁布了国有企业党员发展、教育条例,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①坚持依法执政 ②加强组织建设 ③坚持政治领导 ④坚持思想领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点是领导方式比较及区分, 执政方式比较及区分, 自身建设理解及运用。题目的核心意思是两个, 一是做出决定, 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二是颁布党员发展教育条例。所以应该是政治领导和自身建设问题。应该选C

例2: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转型新跨越”主题, 通过网络平台与网民交流。这一举措有助于中共浙江省委

①了解民情, 汇集民智 ②参政议政, 执政为民

③民主决策, 依法行政 ④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参政议政不适合中共。依法行政说法不适合中共。排除法很容易选出。正面选择, 按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含义都能选出 (1) (4)

例3: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基本方式的是

①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②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

④党领导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此题考查对“依法执政”的理解, 依法执政是党要领导依法治国, 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D应该入选。①是科学执政, ④是民主执政

4.3 注意易混易错点

4.3.1 党中央国务院共同行使经济职能。

4.3.2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是经济领导。

4.3.3 中共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4.3.4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4.3.5 反腐败有助于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是党进行组织建设的重要体现。

分析:以上几个判断都是错误的。党不是国家机关, 不履行国家职能。领导方式不存在经济领导, 只有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中共不属于国家机关, 不属于国家机构体系, 是执政党。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社会成员不等于人民。反腐败属于反腐倡廉建设。

5 高考预测

5.1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准备, 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自身建设、科学发展观等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和掌握。

5.2 要注重中共与人大、政府、政协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5.3 要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热点事件, 从经济、哲学、政治等多角度加强练习。

8.学校发展建议专题 篇八

高考文综历史专题复习的任务是把前面复习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从纵向和横向把知识连成线、拉成网,以把握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同学们在进行专题复习时,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前面的复习中有没有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如果没有,就要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把遗漏的相关知识补充进来,避免在专题连线时“停电”、形成网络时“断线”;如果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这一阶段就可以在知识的系统化上下一番工夫。

二、研究高考动向,着重关注四个问题

1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与2008年相比,无任何变化。但是作为考生,我们需要清楚:无任何变化,并不意味着命题者不会创新变化。其实,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命题者每年都在去陈求新。今年考纲的不变,反映了考试中心在去年经过对考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做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增删和修正之后,试图实现今年在考试内容上与去年的平稳对接,保持考核目标、考试要求和在难度及导向上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解读2008年的高考试题,来了解命题者的意图。

2008年高考题一改上一年的偏、难、怪,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重大事件进行考查,特别是注意运用大量的情境材料,在新情境下,通过分析、理解、知识迁移对应基础知识内容,让考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从考试形式上看,近两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12题考查的都是文化史常识的内容,第37题考查的都是中外历史的相互影响,第39题考查的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方向。

2关注学科主干知识

何谓学科主干知识?也就是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知识。在众多的历史知识中它能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史方面我们应关注: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经济格局的变化,区域历史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分封制及中央集权等问题。尤其是要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为重点内容来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我们应关注: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民主法制建设、体制创新,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教育,国家统一等问题。尤其是要把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作为重点内容来复习。

世界史方面我们应关注:大国兴衰史,经济区域化、全球化问题,资产阶级代议制,世界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体制创新问题,世界文明进程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等。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

3关注生产力标准以及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历史学界公认的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对阶级分析的观点和五种社会形态的考查逐渐淡化,着重用生产力标准以及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来阐释历史。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文明史观是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重点考查那些在社会发展中比较稳定且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20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中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全国文综卷Ⅱ第23题考查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的研究方法、第37题考查工业革命后中国封建文明和英国工业文明的碰撞,都属于对文明史观的考查。

近代化史观主要指从工业革命以来,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革命为推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要求重点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14题考查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第19题考查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全国文综卷Ⅱ第13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第15题考查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革命派和维新派对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的根本分歧、第22题考查韩国民主体制确立的经济基础等,都是对经济工业化进程的考查。

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来看待,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我们在专题复习中要重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影响,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体现了从政治文明交往的角度考查全球史观。

4关注社会现实热点

近几年来,文综高考以人类所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突出对其思维能力的考查。

高考考查的社会热点包括现实热点和长效热点。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人手,把民族团结作为考查重点,目的在于通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史实,隐形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同和发展问题(与“藏独”问题联系)。长效热点,如近代化、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民主进程、统一国家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这些热点在每年考题中都有所反映。

三、转换思维角度。提高解题能力

从高考的角度来讲,上面谈的内容都是对这一问题的铺垫,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中间还有一些技巧需要掌握。

要想提高解题能力,首先要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从2005年以来,高考历史试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对能力的考查逐渐加强。准确地说,就是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试题往往提供一定的文字材料、图片或者表格,让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比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14题:

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考生只有从“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中总结出这种企业经营方式的特点是“官督商办”,才能判断出这种企业的性质属于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当然,还要进一步知道四个选项中哪个属于民用企业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再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23题:

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试题。任何版本的教材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求考生解读信息进而归纳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是D。

客观地讲,提高思维能力是目前学生复习备考的瓶颈。因为市场上大量的复习资料上的试题都无法适应目前高考对思维能力考查的要求——那些试题要么观点和形式陈旧,要么设问不科学,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训练却收效甚微。那么对使用全国文综卷Ⅰ的考生,复习时使用什么样的资料好一些呢?笔者建议进行专题复习时选一本能够系统整合知识的复习资料即可。至于做题,最好是参考2007、2008两年高考的全国文综卷Ⅰ和卷Ⅱ试题,另外上海、浙江的试题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其他省份的试题难度较低,对备考价值不大)。笔者建议考生反复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然后换位思考,尝试如果自己命制试题,会如何设问、如何制定答案,命完题再和高考题反复对比,尤其要在设问的角度和难度、考查范围方面不断进行调整。这样做虽然对同学们来说难度很大,但是如果一周能够命制一道试题,一直坚持到高考,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关于解题能力的培养,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大家分享,那就是对关键词的提炼。尤其是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资料,首先要找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也可以用划分主语、谓语、宾语的方法提炼关键词。经常如此训练,解题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上一篇:孝行今古观后感下一篇:基层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