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2024-07-09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共13篇)

1.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算化学式。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利用卡片对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规律的探究,使其初步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展示铜、水、氯化钠三种物质的宏观实物和微观构成的图片,以及列举“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表格的呈现,使学生初步体验用图表来表述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示带有化学式的各种商品和公益广告的照片,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指出“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物质的组成。只有在该化合物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不能根据化合价凭空臆造、随意书写化学式”,树立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简单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和命名规律。2.学会根据化合价推算物质的化学式。

难点: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应用分类的方法总结出了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和命名的一般规律,知道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本步骤,在这三块知识中,以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为重点。

2.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二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条件,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对化学用语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构建完整的化学式意义, 通过各种方式策略归纳化合价的规律并让学生学会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利用化合价推算化学式。

3. 通过展示铁、水、氯化钠三种物质的宏观实物和微观构成的图片, 体验用图表来表述信息的方法, 自主构建化学式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日语的水叫“みず”, 英语写作“water”, 法语写作De l'eau, 没有一定语言基础的人, 看到符号很迷茫。然而化学家利用化学用语就可以彼此交流交换信息。在化学里水用什么来表示呢?———H2O。我们把这样的符号就化学式。

【设计意图】通过各国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然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2. 构建、探析。

[展示图表]

[学生分析讨论纳化学式的定义、读法和写法]铁由无数个铁原子堆集而成, 所有的金属都是由金属的原子堆集的, 科学上规定就用金属的元素符号来表示这种组成;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由无数个构成该物质的相同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该类物质化学式可以用一个分子表示。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重复堆集而成, 且钠离子与氯离子的个数比是1∶1。可用每种元素原子个数的最简比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教师提问]以”H2O”为例, 你能从这个化学式中得到哪些信息?

[小组讨论]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维度对”H2O”表示的意义进行构建。

[总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模仿练习]学生对CO2的意义进行模仿练习。

【设计意图】化学式意义建构建立起来后, 有关化学式的意义、读法、写法都可以从化学式建构过程中推导出来, 因此, 这部分内容不是教师讲授的,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一项项推导讨论得出, 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3. 深化、升华。

[提问]H2可以表示一个氢分子, 那么, H2O中是否也含有氢分子?

[模拟分子表演]一个女生代表一个氢原子, 一个男生代表一个氧原子。 (氢分子为两个女生手挽手, 水分子1个男生站中间, 2名女生站左右肩并肩)

[展示图片]说明水分子中不含氢分子。

[小组合作]用肢体, 合作摆出2H、H2、2H2?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让学生在情景剧中明白水分子中不含氢分子。学生很感兴趣。

[提出疑问]观察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CO, CO2为什么两种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 但化学式中原子个数比却不同?

[讲述]元素相互化合时, 其原子都有固定的个数比, 我们用“化合价”来表示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性质。以商品的等价交换为例说明元素化合价也是原子相互结合时的一种“价位”, 引出不同元素的原子在相互形成物质时的个数比是规律的。

[阅读]课本表4-2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总结化合价的特点。

[观察]观察表格中的信息, 思考: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之间有何关系?

[应用]根据物质的化学式, 会求出物质中某可变元素的化合价。

[讲述]很多情况下原子还会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小联盟, 他们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 如OH、CO3、NO3、SO4。我们管这个小联盟叫做原子团, 也叫做根。

[观看微课]如何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小组活动]用给定的两组卡片 (分别标有常见元素的正、负化合价) , 背后标有化合价, 在给定的时间内, 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出的化学式更快更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知识的归纳整理得出化合价的规律, 采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 让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小组活动, 给定的卡片,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相互激励。

4.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探究, 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呢?

四、教学反思

1. 精心设计, 理解化学式的意义。

Taber对常见的化学符号学习研究发现, 只有当学生对“符号很熟悉, 很好理解符号表征的假设性概念原理”, 相当熟悉符号表征所借鉴的范例与参照的时候, 学生才能理解并使用符号。化学式对学生的学习是很大的挑战, 笔者通过铁、水、氯化钠三种物质的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 让学生建立起多重联系, 提高学生灵活的提取和应用化学用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利用资源, 焕发课堂活力。

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充分运用资源, 通过学生表演情景剧, 令课堂轻松愉悦, 并在轻松的情境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提前录制微课程突破了难点。在小组合作中, 利用卡片写出化学式的比拼,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对于这种看似枯燥的化学用语的教学, 虽没实验可做, 但还是可以通过教师的积极的引导构建, 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 创设各种活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激发兴趣, 激活课堂, 让课堂充满挑战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 (3) :29-31.

[2]陈倍倍, 谢祥林, 余丽琼.“化学式”意义构建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 2014 (9) :34-35.

3.《课题3 离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课题3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的教学内容。《课题3离子》的教学重点是离子的形成,难点是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设计】

【导课】跟原子、分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的一种粒子,要搞清楚离子,先得从原子内部结构说起。

【新授】创设原子内部结构情境

1、 核外电子的排布

【视频展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设计意图:化抽象为直观)

【提问】核外电子是否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归纳】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追问】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归纳】分层排布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明确】稳定结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画出氢、氧、钠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做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1-18号元素哪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小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2、离子的形成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动画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化抽象为直观)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点拨】离子符号右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

【提问】2 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写出下列离子符号

①氧离子② 硫离子③ 氯離子 ④铝离子 ⑤钙离子⑥钾离子

原子得失电子后元素种类是否变化?为什么?

你知道镁离子与氯离子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比吗?

水是不是也是由离子构成的呢?为什么?

3、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课堂小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布置作业】1、写出常见离子符号2、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该教案已经用于实际教学,《课题3离子》的教学重点是离子的形成,难点是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我觉得在这些方面花大量的精力是有效果的,通过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

4.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四

学习要求:

1、记得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2、能读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学习重点、难点:会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 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化合价的应用和化学式的书写两部分内容。化学式的准确书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里面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和加强练习。

学情分析:学生对常见的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不牢固,元素符号书写不规范,教学中要注意强化。

教学时间:2013年10月21日上午第四节 上课地点:245班教室 教学过程:

一、以下练习引入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氮气—N 氖气—Ne2 氧化镁—MgO 二氧化锰—MNO2 硫化钠—SNa2

碳酸钠——NaCO3 氢氧化钠——Na(OH)通过练习归纳书写化学式要注意的事项:

1、元素符号的书写要规范

2、书写化学式时要正左负右

3、化合价的代数和要为零(书写原则)。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及读法

1、书写原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化合价为零的原则)练习1: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四氧化三铁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锰

书写步骤:一排,二标,三交叉(化合价为零的不交叉),四整检

练习2:氧化钠 氯化铝 氯化铵 氯化氢 硝酸钡

氧化镁

氢氧化钠

硫酸亚铁 硫酸铝 碳酸钠 氢氧化铁 氯化钾

氯化钠 氯化亚铁 氧化钾 氢氧化钙 硝酸银 硫酸铁 氯化铜 氯化锌 碳酸钠

(分层次进行以上练习,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反馈的问题)巩固练习: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2、书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液氧

2)水银

3)水 4)氧化钠

5)氢氧化钙

6)硫酸钾

7)硝酸铝

8)硫 9)硫酸铵

10)氯化铁

11)硫酸亚铁

3、下列物质的名称与化学式相符的是()

A.硫酸亚铁(FeSO4)

B.氧化铁(FeO)C.硫酸钠(NaSO4)D.氯化铜(CuCl)

教学反思:

1、学生对旧知识点的巩固不到位(教师平时监督不力);

5.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分四块:(1)化合价的概念;(2)化合价的特点;(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4)化合价的应用。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新教材特意回避了化合价的概念,同时也回避了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直接将化合价强加给学生,学生恐怕难以接受,于是我参考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给化合价下了一个较好理解的定义,即“能体现不同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数目关系比的数值”,以为学生很好接受,但试讲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很多学生觉得概念应能体现化合价的来由,或者能直接体现元素原子在化合时的数目比,化合价的概念让他们很费解。我想回避有关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显然不行,因为学生很想知道化合价是怎么来的,如何决定原子在化合时的数目比,我无法强拉着学生前进。于是决定化合价与结构的关系不能丢,于是让学生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形成离子的过程,再找出离子电量和电性与化合价的关系,学生终于欣喜的发现了原子结构与化合价的关系.而其它的化合价与结构的关系在高中再学。时间花了,但学生的思维障碍扫清了,后面的教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变化是值得的。

如由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分析元素原子在化合时的数目比不变是由于原子结构决定的,给出一些单质和化合物并标示出化合价,让学生去发现化合价法则“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等,给学生自己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印象会很深刻,为后面的应用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化合价的应用中,我也是尽量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找方法;最后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最小公倍数法,还掌握了课本上没有的简单的方法—化合价交叉法,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效教学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知识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化学的元素观、物质观、变化观等科学观点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重要载体。然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不容易记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导致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有的学生死记硬背、孤立记忆化学反应,学习一段时间后,遗忘得多,又降低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很差。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状,提出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一些策略,以提高这部分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

按照新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新课程必修教材编排了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教材并没有全面、系统编排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与生产、生活和科研相关的常见物质及其重要性质,且在教学课时数上减少了近一半。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难度和深广度。

例如,必修1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教学认知性,层次较低,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合理且易于实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也便于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和策略。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不必加深扩大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中没有列举教材中有的物质或性质,可作为知识性介绍,但不作考试要求。

二、充分利用实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素养和方法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物质的概念,必须从揭示物质的性质入手。而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只有借助一定的化学实验才能被学生所感知。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实验探究无疑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新课程设置了许多探究实验、活动实验,实验没有给出现象、解释、结论,而是以表格或问题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学生探究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有序、高效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获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

例如,在探究氯水的成分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1)新制的氯水什么颜色,说明有什么物质存在?(2)氯气溶于水,是否存在化学变化,如果存在,那么氯气与水发生反应,预测产物会是什么?(3)如何验证氯水中可能存在H+、Cl-?(4)做氯水与紫色石蕊试液实验时,是否发现什么不一般的现象?(5)氯水中具有漂白作用的成分是Cl2吗?还是其他的成分?如何验证?整个教学过程从提出问题、形成猜想、设计方案,在实验验证,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围绕新问题再形成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对氯气的性质、氯水的成分都有很明确的认识。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了科学素养和方法。

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计真实情境

旧课程中物质性质的教学是直接介绍物质的性质,顺带介绍一些物质的用途,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无趣。新课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生产、民生问题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中,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从酸雨谈起,通过资料卡片让学生产生疑问:酸雨中的硫酸是如何通过二氧化硫形成的?从而认识SO2的还原性。又如“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从谚语“雷雨发庄稼”入手,很快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整合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畏难情绪主要源于知识的“零乱分散”,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化学概念、理论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必修内容的学习主要突出在物质分类思想、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离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从本质上把握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每一专题以后,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楚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然界物质之间的转化、生活生产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实验室物质间的转化、相同价态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形成知识链;也可以利用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存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运用比较、分析、归纳、迁移等方法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7.《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实录 篇七

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我只是提到一个名词化学式,学生在学后反思中就提出了一些疑问。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教学效果。我在黑板上写下“化学式表示物质”。要求学生拿出课堂作业本,关上书,尽可能多地写出能表示物质的化学式来。在以前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渗透,借这个机会检验一下,了解一下学生关于化学式的知识基础。学生写出来的有多有少,最多的可以写出十几个,少得只能写几个,张羽写了15个。我让他报出他写的化学式,我在黑板上板书,并让他指出来这种化学式表示什么物质。我在板书时,特意预设七行来书写,分别表示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常见气体单质、稀有气体、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他化合物,三种及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这种分类只是我心中有数,学生报出来的时候,我分别写在相应的行里。找好几个人来补充。最后写出来的板书效果是:Mg  Cu  Fe  Hg  Au  ZnP  CO2  N2  O3  Cl2He  Ne  ArH2O  H2O2  MgO  MnO2  Fe3O4  CuO  Fe2O3  Al2O3  P2O5  SO2  COKCl  NaCl  HClKMnO4  CuSO4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会写这么的化学式了,而且都有会读了。这就是我想要的知识基础。接下来,我让学生业总结规律。在第四行下划了一道横线,提问:这一道线上面都是,而下面又都是什么?学生很快能做出答复,上面写的都是单质,下面写的都是化合物。 第一、二、四行中的化学式都是元素符号,你能总结出哪些物质的化学式能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吗?学生的答案让我很满意。请你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学生举出例子后,我写在相应的空行中。第三行用的化学式,都是些什么物质,除了元素符号外,还有右下角的数字,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说是一些气体单质(老师讲了除稀有气体以外的)。数字表示了气体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我趁势在O2和O3下方分别划下横线,让学生表达两种物质的区别。我用手一指第五行,问这一行写出来的都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氧化物。我再把五六行一合并,与第七行比较,请同学们回答,五六行都是……而第七行是……?学生很快做出反应,上面两行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最后一行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我说明三种及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不是本节教学内容。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读一遍这些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除水和过氧化氢外之外,我让学生体会这些化合物的名字有什么特点或者规律呀?学生发现了,很高兴的,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化学式不难吧!你看,老师还没教呢,你们就会写会读了。可是,你知道化学式的含义吗?书上有个例子,你们自己看。看懂了的话,自己举个例子说说瞧。”分把钟过后,就有学生表示自己已经看懂了。按照变式规律,我分别在H2O2  HgO  P2O5  SO2几种物质为例让学生说明其表示的.含义。还行,四个有三个人全对。“化学式表示的含义,如何归纳呢?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陈新同学给出答案:是什么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什么分子?由哪些原子组成?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更高级一点的问题:“如何用两句话来概括化式的含义?”不负我望,经过讨论,学生回答出了“表示一种物质以及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及由哪些原子组成。”我顺便提了一下宏观含义和微观含义。我们能写会读化学式了,而且还知道所表示的含义。可是同学们知道化学式是从何而来的吗?目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验测定(实践)一种是推测(理论)。举了电解法,测定水的化学式的例子来讲解。理论推测的不一定对。但每一种化学式都要亲手测定也不可能。借用货币形成的例子,导出化合价。我讲了定化学式是“一定元素,二定角码” 。角码的数字如何确定呢? 打个生活中比方:一本书可以换十本子,一个手机可以换二十支钢笔。请问:一支钢笔可以换几本子呀? 学生这下子给问住了,一脸茫然。 我要这种效果, 正所谓“不启不发,不愤不悱”。我又问了:大家知道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吗? 就是在这种困境中产生的,要是能明码标价的话,老师的这个问题能难住大家吗? 我们在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也给他标个价吧。至于为什么要定这个价,老师可是要留一手的哟,不能教给你。(不过也有几个学生有点意识了,与离子带电数有关。 因为在前面教学中,我在讲离子形成时,让学生找出当页中的几种离子,然后拼组成化合物,写了化学式了,化合物不显电性也知道为什么了。)请看化合价表。 学生阅读化合价表,教一点记忆的诀窍。回到本节课题,体现化学式与化合价的紧密联系。标出上面氧化物和氯化物中元素的化合价。表中五个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体会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规则,原子团的化合价可由元素化合价求得。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关于写化学式时,元素的排序问题。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金非(氧)”,并且说,对于书上的那三点说明,我用这三个字概括了,请同学们自己体会哟。总体感觉:学生要做事也还不少!

《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初中  朱军

根据课程标准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了解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式写法与读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及表达能力;通过化合价与化学式之间关系的正确规律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 [2] 下一页

8.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反思 篇八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反思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反思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化学知识,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供和创设一些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用好教科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本章中有大量插图,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适用性于一体的彩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要运用好插图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立志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情,还要运用彩图要讲国情国策,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地、开放地学习,循序渐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的愉快心情。

9.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九

【摘 要】 为实现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研室在教学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综合老、中、青三代教师教学设计优势和对授课学生的分析和反馈,分阶段制定各章教学设计,本文以中药化学《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论述。

【关键词】 中药化学;苯丙素类化合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69-02

Abstract:Based on overall design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the department launched a sub-chapter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work,integrated old,middle aged,young teachers teaching ideas an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and feedback of teaching students,targeted and phase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design for each chapter.

Keywords:Chinese Materia Medical Chemistry; Phenylpropanoids; Instructional design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实现教学目标,本教研室在前期教学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综合老、中、青三代教师教学设计优势和对授课学生的分析和反馈,分阶段制定各章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整理并撰写了中药化学《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教学设计,在此作一阐述。

1 中药化学课程《苯丙素类化合物》一章教学设计

1.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考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本教研室对于中药化学课程整体教学理念是抓住课程章节的共性,提炼各章节个性,有的放矢,不拘一格。近一年来,本教研室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之上,一直在摸索建立一套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良好方法。[1]

1.2 中药化学课程中《苯丙素类化合物》一章教学设计内容

1.2.1 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基于教学大纲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而确定的,主要涉及4个层面:①知识目标:掌握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熟悉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和分类、香豆素和木脂素的波谱分析;了解苯丙素类、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分布、生源途径和药理活性。②能力目标:能根据理论课中学习的苯丙素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建立中药材中提取分离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思路和方法;能看懂并分析结构简单的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波谱图;学会运用现代知识体系和工具进行拓展学习。③学习态度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④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刻苦的学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同学之间相互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

1.2.2 完成学情分析和教学预测 ①中药化学课程及本章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确立的基础,准确和客观的学情分析将有助于确定和调整教学安排。基于开课前的学情分析、前四个章节的小测试结果分析和测试后进班级的上课情况反馈结果分析,做出本章《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学情预判和教学设计。②教学预测及解决预案:针对本章内容难易程度和学情分析,确定本章的教学预测及解决预案。教学预测,学生对章节中陈述性知识,掌握基本没有困难,对于贯穿“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理念,因为涉及到大一、大二相关课程知识点,如果学生不及时复习基础知识,这一学习要求将很难达到;学生对于本章中要求熟悉香豆素、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是学生普遍反应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对于本章中要求熟悉蒽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波谱分析,相对于之前第四章醌类化合物的学习,应该有所改观,初步建立了结构鉴定的知识框架,结构鉴定这部分知识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学习难度较大,学习过程中,仍然还是存在困难。解决预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涉及有机化学知识点时,适当给予复习;告知学生课前要进行预习,可通过大学精品课程网站,提前进行章节内容的学习;推荐经典有机化学教材和书籍,同时提示学生登录国家精品课程网站,通过精品课程录像、视频公开课等多途径进行以往课程的复习和回顾;针对学生应用光谱法鉴定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的能力较低的问题,教研室提供一部分简单化合物的光谱图,让学生分组去查阅文献和标准图谱,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后,将结构解析过程做成PPT进行汇报。

1.2.3 本章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学习解决方案 ①本章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是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通过学习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掌握其提取分离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是苯丙素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的应用。②重难点学习解决方案: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进行本章实验《秦皮中七叶苷、七叶内酯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与实验老师及时交流或课下查阅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过程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查阅相关文献,比如在进行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经过思考,查阅文献设计提取分离流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遗忘的基础知识,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对于经常用到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及时复习并做好课前预习。

2 本章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化合物类型繁多,以知识点为基础,突出教材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现有中药化学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化合物结构、工艺流程、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资源及网络资源,在此基础上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2]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即传统讲授式、讨论式、提问式和多媒体联合应用。设置知识单元讨论课,在完成某知识单元教学后,有计划地开设本知识单元及相关单元的综合讨论课,对课堂疑难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解答,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换学习经验和体会。 同时融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方法,中药化学是一门与科研同步的课程,教研室的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如化合物的光谱测试数据和实际图谱)以及新药开发经验都可以作为授课中的一部分。

2.1 本章教学过程安排 教学过程是课堂的灵魂,是付诸于具体实施面对学生授课的过程,针对本章教学内容,将6个学时课程进行分解,教学安排根据具体内容精确到分钟,主要包括两大块即:现代信息媒体设计(PPT)和讲课流程与设计、板书设计。

2.2 学习资源及说明 基于授课教师经验推荐以下学习资源:①教材:所用教材《中药化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匡海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②教学参考书:《中药化学》,肖崇厚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天然药物化学》,姚新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③网络资源: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课程中心、新疆医科大学中药化学精品课、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精品课程、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精品课程、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专业期刊库资源。

2.3 课外自主学习设计 ①学生可以通过本校课程中心网站下载中药化学课程学习资料,观看PPT,以及点击相关学习网站链接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②引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撰写小综述。对于本章苯丙素类化合物,设计2个小综述作业:一是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二是查阅文献,有哪些上市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属于苯丙素结构。

2.4 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①课上互动:本章各小节中均涉及到互动环节,将进行具体展示,例如以生活中大家熟悉的香豆中具有特殊香味的是哪类化学成分的作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下面的内容,另外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点时,进行提问,并给学生“1min查阅”的时间,查阅和思考问题并组织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药化学课程中各类化合物结构记忆也是非常重要,借用课上1min画结构,增强记忆和学习积极性。②课下互动:根据讲述章节进度,酌情在下课前留思考题,并借助校内课程中心-中药化学互动版块,进行网络提交作业与答疑,建立教师与学生即时互动平台,比如中药化学学习交流QQ群或微信群,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疑惑,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③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在课上互动与课下互动均有体现,生生互动需要教师进行设计和安排,如PBL教学模式的运用,[3]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司其职,配合完成,在查阅文献,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相互指导帮助,查缺补漏,真正达到学习的互相促进。

2.5 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效果的测量除了终结性考试外,主要是借助形成性评价进行动态、准确的、真实的反应教学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在课程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反馈、调节和促进作用,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其学习方式与习惯,同时为教师持续改进和弥补教学活动提供重要信息。形成性评价将作为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全面实施。针对中药学类课程特点,课堂提问、互动问答、口试、案例讨论、综述、机动小测验、实验报告等。

2.6 教学反思与改进方法 中药化学涉及大量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理论,在讲解过程中,用于复习以往知识点的时间较多,占用了课程内容讲解进度;上课过程中,发现提问环节,部分学生回答积极性不高,了解情况后得知,基础知识欠佳,课下又疏于复习。本教研室采用以下改进方法: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二是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习的引导者,给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设置问题,加强互动和及时互通信息;三是一章内容学习完毕后,要进行单元模块的学习情况汇报和反馈。

2.7 中医药思维的培养 中药的开发和研究的基础是中医药知识,树立中医与中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意识,建立中医药科学研究思维,鼓励和提示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可以用来研究的中药资源,去掉中医药研究的神秘感和复杂感。在课堂上讲解中药化学理论时,注意切入点,比如以讲解某个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新药,从药到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一步步引入课程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药化学是借助现代化学理论知识,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是研究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结语

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在贯彻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和学生之间的不断沟通和协调的过程中,在不断地修整和引入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一门课程是多个不同章节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素材,要想将每一章讲得出彩,效果良好都需要用心得做好每一章和每一节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徐暾海,徐芃,桂海水,等. 自主学习模式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27(2):39-41.

[2]邹中杰.《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08,14(3):104-105.

[3]才谦.《中药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设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213-215.

10.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方法。

能力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

3.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得榜对世界制碱工业、中国化学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 点

1.过氧化钠的重要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 点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 学

用 具

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铁架台等,

Na2O2、Na2CO3、NaHCO3、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蒸馏水、酚酞试剂。

教 法

对比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碱金属的代表物质——钠的相关知识,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投影]1.钠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产物?

2.钠与水(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反应的现象及原因?

3.生活中,发现以下火情,我们应该采取的最佳灭火方式为?

①油锅起火 ②建筑物着火

③电气火灾 ④金属钠着火

[过渡]那么常用来灭火的水和二氧化碳是否可以引起火灾呢?我们来试一试。

[演示实验]在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置于石棉网上,用连有干燥管的导管向脱脂棉吹气,脱脂棉剧烈燃烧。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过氧化钠]

[回答]原来,就是Na2O2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过氧化钠就是其中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讲述]首先我们学习过氧化钠。

[板书]一、过氧化钠

[提问]由刚才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引导]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是常见化合价吗?有化合价改变的可能吗?可能变为多少价?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Na2O2与H2O反应后的生成物。

[演示实验]把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提问]大家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物?

[提问]请大家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设疑]刚刚变红的溶液现在褪色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下一节课我们请同学来告诉大家。

[讲述]另外,Na2O2是强氧化剂,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提问]Na2O2与CO2反应时,棉花燃烧,说明了什么?

[讲述]也生成了O2,同时生成了Na2CO3。

[提问]请大家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投影]思考题

1.呼吸面具中和潜水艇里常用Na2O2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过渡]钠的重要化合物还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板书]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展示固体Na2CO3、NaHCO3]

[讲述]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32页,总结出Na2CO3与NaHCO3的物理性质。

[投影]Na2CO3与NaHCO3性质的比较。

[学生完成表1中的①②③④]

[提问]Na2CO3与Na2CO3·10H2O是否为同一物质?

[讲述]Na2CO3与Na2CO3·10H2O是两种不同的纯净物,Na2CO3·10H2O在空气中易失去结晶水而渐渐碎裂成粉末。

[讲述]从初中所学知识我们知道,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会有CO2气体产生,那么NaHCO3遇到稀盐酸,现象又如何呢?

[演示实验]气球实验

[提问]你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

[追问]为什么NaHCO3的反应更剧烈?

[讲述]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均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但Na2CO3经历了由正盐到酸式盐再到酸的两个过程,而NaHCO3本身是酸式盐,所以只需要一步就直接生成了酸。故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

[完成表中内容⑤](离子方程式)

[过渡]我们曾经学习过碳酸钙的性质,它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怎样呢?

[演示实验]同时加热Na2CO3与NaHCO3(已检验过,装置气密性良好)

[结论]NaHCO3加热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而Na2CO3加热无明显现象。

[与学生一同完成表⑥]

[讲述]碳酸钙加热到900℃以上即分解放出二氧化碳,碳酸钠加热不易分解,而碳酸氢钠加热到270℃即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提问]若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碳酸氢钠固体,应怎样除去杂质呢?

[过渡]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也有所不同,请大家从课本中找出Na2CO3与NaHCO3的用途,并完成表中内容⑦。

[讨论]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小苏打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

[小结]这节课我们既要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又要熟记过氧化钠的重要性质。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课本P35页1、2、3

化学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 高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必要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意志品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果断性、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四方面。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以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往往与有什么样的意志品质是分不开的。对于高一学生,我在教学中发现,由于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加大,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没有调整到位,而且学生进入新的班集体,竞争更激烈,思想更复杂,另外,高一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尤其是在全社会认可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是高考,标准比较单一的背景下,学生整天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高期望、严要求之中,这样,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果断性不稳、坚韧性不够,根本谈不上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我认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1.榜样策略

从初中升入高中,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这些因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模范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上占有主导地位,于是,我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使学生学有榜样:

(1)教学时注意自己的仪表、谈吐、教态、教法等方面的规范。高一化学第一章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概念比较多,实验少,内容较枯躁。上课时我力争语言简洁、板书整齐、操作细致、遇到问题不轻易放过。端正的教态,严谨的教风,为学生树立求实认真的良好风范,慢慢地就感染了学生,使他们自觉性得到培养。

(2)请学习成绩较好或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谈学习体会,介绍成功的学习经验或方法,重点阐述在逆境中如何采取得力措施才取得今日的成绩,使学生感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3)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上的著名人物,如居里夫妇、侯德邦等的事迹。教育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具备刻苦钻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意志品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2.爱心策略

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而“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目前,有许多高一学生是首次离开父母,学习、生活及心理上还很不协调,特别是自费生,心理状态更不稳定。所以,非常需要老师通过情感培养来达成认知目标及智能目标,同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其渠道可分课内与课外。

(1)课内: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充满信任、期待、亲切的话语去感动、振动他们,创设“人人爱动脑,个个乐回答”的氛围,当学生对问题茫无所知时,就适时启迪;当学生对问题争论不休时,就切中要害开拓;当学生思路受阻时,就引路搭桥;当学生有一丝“闪光点”时,就充分肯定。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达到师生间情与情交融,从而使师生间配合达到最佳状态。

(2)课外:有许多高一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往往羞于见到老师。这时,教师应进行正确诱导,接近——融洽——共鸣,在帮助他们寻找学习中的不足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同时切实关心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使他们感受老师的爱,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应,进而树立把化学学好的信心,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理。

3.目标策略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提高,教师应适时为他们指出追求目标:

(1)对每一道题,教师要学生明确知道本题的训练目的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做这道题,学会解这一类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归纳总结,要学生具备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纵横联系上加强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甚至有所创新的能力。

(2)对每一堂课,教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了解什么知识,理解并掌握哪些技能,会解决什么问题,避免犯什么错误,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行拓展、创新等。

4.激励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极大的,“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巴里,可以使舍勒去尝氢氰酸……”。然而,进入高中后,化学基本概念多,知识较零碎,理论较难理解,于是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渐渐地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坚持性受挫。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外事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发现学生在困难面前一撅不振时,我给学生讲了诺贝尔的故事:“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整整四年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他一动不动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周围的人们惊呼:“诺贝尔完了!”可是,诺贝尔从浓烟中跳出来,满身鲜血,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同学们一个个听得聚精会神,我觉察到了成功的激励效果。

5.挫折策略

受挫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班集体中学习成绩一般处于优势,受挫经历少。因此,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我经常借助教材巧妙设计一些“坎坷”,以致于学生受挫。例如:在分析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分解3NH4NO3 = N2O3 + 2N2 + 6H2O,问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个数之比,高一学生普遍认为题难,实际上认真分析后很简单。当然,让学生受挫不是目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在受挫后不要气馁,而要冷静分析原因,在逆境中奋起,在“坎坷”中逐步提高受挫能力。所以,为了不至于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学时我尽量将问题设计成一系列子问题,使学生沿着一个个台阶步步深入,从而使思维逐步趋于完善,使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11.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四)连接仪器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热、洗涤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连接仪器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热、洗涤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的学习,为做好化学实验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试验中注意安全保护,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重点与难点: 连接仪器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热、洗涤的方法 教学学习过程:

一、连接仪器装置:

右图是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如何将图中的装置装配起来? 1.连接方法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___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_______。.

2.多组仪器装配顺序: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操作方法:先把导管的一端_____,再用手紧贴容器的_____。2.判断装置不漏气的现象:

(1)手紧贴容器的外壁,一会儿导管口有_____冒出(如图甲)。

(2)手离开后,过一会,导管的一端形成一段_____(如图乙)。

3.如果装置漏气,须_______,进行调整、修理或更换,然后才能进行实验。

三、仪器的洗涤:做实验必须用干净的仪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1.洗涤方法(以试管为例):

注入半试管水(如果试管内还有废液,应先倒净废液,再洗涤),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_____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2.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_____,也不_____,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3.洗净后的放置:每次实验完毕,都应该立即把用过的仪器刷洗干净,试管_____在试管架上,其他仪器放在指定的地方。

四、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_____或已_____,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向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_____。

在使用酒精灯时,有几点要注意:绝对禁止向____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____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____盖灭,不可用_____。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___扑盖或撒沙土扑灭。2.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的灯焰分为____、____、____三个部分。___温度最高,_____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___温度最低。因此,应用_____部分进行加热。把一根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的灯焰中(如右图),1~2秒钟后取出来。可以看到,处在火焰_____的部分最先碳化。

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①给___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给___体加热可以用____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_____用酒精灯加热。

②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____,然后加热,以免容器___。

③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___接触(防止仪器炸裂),也不要离得过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___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___实验台。

④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该先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____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⑤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____的___。加热时,使试管倾斜一定角度(约___角)。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时地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____,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朝着___和___的方向。

学习训练 1.(10常州)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

()A.燃烧匙 B.试管 C.蒸发皿 D.量筒

2.(10黄石)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右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A.23.g B.27.4g C.32.3g D.32.6g

3.(10娄底)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 B.液体的量取 C.点燃酒精灯 D.滴加液体 4.(10泰州)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名称填空

A B C D E F G H I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5.(10梧州)经过初中化学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

实验操作的要求。

(1)图中,甲是一个燃着的(填仪器名称),用它来进行 加热操作时,应使用火焰的 焰,当实验结束需停止加热 时,应用 盖灭。

(2)图中,乙的仪器名称是,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

与仪器内液体的 保持水平。

12.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化学;非金属;化合物教学;实例分析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现代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是结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第四章内容,将硅、硫、氯和氮等作为代表性的元素,进而对于“非金属元素及其他化合物”的知识结构、元素研究方法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对于化学研究的物质性质的实际实验方法和设计构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1、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上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知识技能上的掌握、过程方法上的指导和情感价值上的树立,进而实现对于硫酸等化学物质的物理知识方面的利用来实现硫酸用途和特性上的掌握。此外,在课堂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验探究的方式来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实现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课堂实用性的不断提高。

1.2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的分析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曾经介绍过硫酸的通行,但是对于浓硫酸所具有的氧化性只是一带而过,因此本章节的设立就是为了对其基础知识的深入,进而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浓硫酸所具有的强氧化性来进行分析。因此,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对于浓硫酸所具有的特性来进行分析,而其教学中的实际重点则是通过浓硫酸教学内容的深入来实现其强氧化性的阐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于实验的器材来进行准备和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等方面的准备。

2、教学流程

2.1复习环节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硫酸的相关知识,但是却只是浅显的了解其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化学原料,但是对于深层次的内容却没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复习中学过的知识,诸如,活泼金属的特性以及如何利用酸反应原理来制取氢气,进而对于稀释后的硫酸特想来进行分析。之后就可以得出诸如在酸碱性测试实验中会出现变色、与碱性的氧化物发生反应并且出现中和反应、与活泼金属发生反应和某些成分的盐类发生反应等等。

2.2新课程的设计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可以提出,诸如“在化学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过程中为什么必须使用稀释后的硫酸?”、“为什么硫酸的浓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性质?”等等之类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候能对于硫酸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使得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2.3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还需要借助多媒體手段来对硫酸的物理性质进行展示,进而为学生的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和注意事项,例如,针对硫酸无色粘稠的状态需要对其进行辨别。此外由于硫酸的沸点大概在338摄氏度左右,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需要注意温度的掌握,因此如果温度过高的话其酸性会出现挥发的现象,进而影响整个实验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硫酸具有高密度性和溶解性强的特点,再加上其溶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将水与硫酸进行融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搅拌,进而让其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去。

2.4教学实验设计

为了能够验证硫酸具有脱水性,进而就可以通过实验来实现更加生动的解释,实际实验可以参照课本一百零一页中的内容来进行验证,通过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进而使得蔗糖出现体积膨胀,表面呈黑色并且出现刺激性气味,进而对其实验原理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进行解释;而对于其所具有的强氧化性就可以利用某些金属与浓硫酸的实验来进行验证,通过加热使得金属铜的表面颜色变化并且溶液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根据几个简单的实验来对硫酸的用途进行生动的解释,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之后教师还可以做几个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进而让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夯实,实现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3、结语

高中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也就是说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将所有的内容全部都写入到教材之中,而其编写的重要原则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来实现一种相对性的、发展式的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一种逐步的深化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材中的编写特点来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效率,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苑守峰.导学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以《无机非金属的材料主角—硅(2)》一课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06.(03).

13.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谢劲松(北京市第五十中学,中学高级)

一、该主题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1.该主题知识结构

本主题知识包括碳单质(金刚石、石墨 C60)碳的氧化物(CO、CO2)碳酸盐(CaCO3)的性质及用途。

2.该主题知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主题知识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主题知识打通了初三碳及其化合物、高一化学常见碳酸盐、高二有机化学的学习,利于学生掌握生产、生活中常见含碳元素物质性质、用途的学习。

3.本主题知识拓展

3.1 碳循环——地球上的几个碳库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 岩石圈 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 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总量为 2.7 × 1016 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总量有 2 × 1012 吨;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这些物质的存在形式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在大气中,二氧化碳 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 物库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 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两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贮存者, 贮存量大约为 4.82 × 1011 吨,相当于目前大气含碳量的 2/3。

3.2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

碳的地球化学循环控制了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沉积物和大气、生物圈及海洋之间的迁移, 而且是对大气二氧化碳和海洋二氧化碳的最主要的控制。沉积物含有两种形式的碳:干酪根和碳酸盐。在风化过程中,干酪根与氧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却很复杂。含在白云石和方解石矿物中的碳酸镁和碳酸钙受到地下水的侵蚀,产生出可溶解于水的钙离子、镁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它们由地下水最终带入海洋。在海洋中,浮游生物和珊瑚之类的海生生物摄取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来构成碳酸钙的骨骼和贝壳。这些生物死了之后,碳酸钙就沉积在海底而最终被埋藏起来。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这两个方向流动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伴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量的增多或减少,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也随之增多或减少。

3.3 碳的生物循环

在碳的生物循环中,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后, 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有机物质,然后通过生物呼吸作用和细菌分解作用又从有机物质转换为二氧化碳而进入大气。碳的生物循环包括了碳在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的迁移。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动、植物死后, 残体中的碳,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 20 年。一部分(约千分之一)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 2 沉积物经过悠长的年代,在热能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当它们在风化过程中或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如今,人类消耗大量矿物燃料对碳循环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沉积岩中的碳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化学作用分解后进入大气和海洋;另一方面生物体死亡以及其他各种含碳物质又不停地以沉积物的形式返回地壳中,由此构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碳的生物循环虽然对地球的 环境 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从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间上来看,缓慢变化的碳的地球化学大循环才是地球环境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二、该主题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1: 形态各异的碳单质: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科学方法。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跟氧气及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 C60的结构,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环节

一、联想质疑:大家对氧气比较熟悉,臭氧也听说过,其实它们是一家人,它们都是氧元素形成的单质。一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还有许多,如红磷和白磷等等。提起碳的单质,大家一定会想到煤、木炭这些黑呼呼的东西,其实,煤并不是碳的单质,如果我说璀璨夺目的钻石也是碳的单质,大家一定会感到惊讶。高贵的钻石怎么可能与木炭是一家人呢?

环节

二、交流思考:研究表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请你列举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用途?推断其物理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表: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可用于制备玻璃刀、钻石、轮锯、钻头等。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有优良的导电性。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它们是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如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由于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更强。能吸附毒气、色素和有异味的物质。用于制糖、食品、净水,制防毒面具等。C60用途:材料科学、医学、超导体等。

环节

三、启发讲授: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构成,你认为它们的排列方式有多少种?发挥想象力,可以是线状、层状、或网络状、笼状等多种可能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这种不同的排列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学生分组讨论,并阅读教材。

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结构不同),从而导致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想。

环节

四、实验演示:木炭跟氧化铜的反应。该反应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着重观察两个问题:

(1)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试管里的粉末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自己分析木炭跟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教师加以指导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分析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引出还原反应。

最后,小结:

1.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

2.碳的几种单质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3.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重点 2 :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1.由二氧化碳用途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并对性质进行分类。

2.启发讲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教师结合学生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抽提出的一部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加以补充,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下学习笔记: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无色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4)有“三态”的变化。

我们平时打开汽水或啤酒盖时,常有大量的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呢?这是利用哪一点性质呢?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1 体积的水大约能溶解 1 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可乐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师由生活情景引入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教学:检验可乐瓶中溢出的二氧化 5 碳可用澄清石灰水。教师演示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CO2 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落实化学方程式。

学以致用: 日常生活中,为了装饰我们的房子,我们给墙壁扫石灰水,当石灰水变干时墙壁会被一白色的物质覆盖,变得很白。在这过程中,为了使效果更好,人们常在房中放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放一盆炭火可以使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且室内的温度也会升高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由日常生活我们知道鱼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水中溶解有少量的氧气,氧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由上面的实验探究我们得知 CO2 也能溶于水,那么它溶于水时究竟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 + H2O = H2CO3

但是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 = H2O + CO2

拓展讲二氧化碳的用途:可做致冷剂,保存食品和人工降雨;可做灭火剂;可做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可做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

教学重点 3 :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包括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为了落实这些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建议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主动思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教师可以应用以下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思考什么化学反应才最适合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物中有气体导致和生成物的气体混合在一起无法分离、反应条件高温在实验室不好做到,最后只能选取碳酸盐和酸反应。教师追问:实验室用哪种碳酸盐和哪种酸制备二氧化碳比较好?提供药品: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块状大理石、稀盐酸、稀硫酸。经过对比实验分析,发现只有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钙起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如果用稀硫酸跟碳酸钙起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在反应开始时生成不易溶解的硫酸钙薄膜,会包住碳酸钙,使它不能接触到稀硫酸,因而反应很难继续进行。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自己制备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体现开放性。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点。

教材中给出了一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学时切不可将它作为唯一的、标准的装置,要鼓励学生创新。学生首先需要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因素,然后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和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来比较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下图列出了其他几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三、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1.“碳”和“炭”的含义和用法学生容易混为一谈。

学生在书写物质名称时,对于“碳”和“炭”认识不够到位。“碳”是指碳元素,是核电荷数为 6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在描述物质组成时用“碳”,例如碳原子、碳元素、碳单质、碳的化合物。而“炭”是指具体的物质,例如 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

2.学生误认为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本章学习的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碳元素,但却是不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就属于混合物而非单质。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学生对于纯净物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纯净物是指只含一种物质,有固定的组成。而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而忽略了由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学生对于单质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学生认为只要是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在进行归类时就属于单质。而单质的概念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只含有一种元素,但却是混合物就不再是单质。例如:下列各组物质一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臭氧(O3)B 仅含氢、氧两种元素的物质 C 仅含碳元素的物质 D 仅含碳、氧两种元素的物质 臭氧是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O3)。由氢氧两种元素可以组成的物质是 H2O 或 H2O2 或两种混存,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仅含碳元素的物质可能是金刚石或石墨或C60,或几种物质混存。含碳氧两种元素的物质是 CO 或 CO2 或两种物质混存,所以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学生在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容易出现以下几处错误:

(1)长颈漏斗下口没有伸入液面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2)出气导管管口不应伸入液面下,这样二氧化碳会把酸液沿导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出气导管管口应在锥形瓶上方,略伸出胶塞部位。

(3)集气瓶瓶口应向上,改用直形导管并把导管伸入锥形瓶底部。.在制备气体的实验中混淆“检验”和“验满”两种操作

在制备气体的实验中,学生对于“检验”和“验满”的操作易混淆。检验是利用物质的典型特征或特征现象来证明这种物质。而验满是已知是哪种气体,只是选择简便的方法,利用明显的现象证明气体已集满。

用最简便的方法确定气体的成分,即检验气体。首先根据 C 装置中集气瓶的放置可以知道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而初中阶段常见的比密度大的气体是氧气或二氧化碳。学生在作答此题时,选择合适的方法检验气体是否为氧气或者是否为二氧化碳。具体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上的火焰复燃是证明是氧气;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上的火焰燃烧得更旺是氧气,若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

5.对 CO2 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

上一篇:如何打造一堂优质课下一篇:抖音很火的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