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

2024-09-10

唐诗故事(精选6篇)

1.唐诗故事 篇一

唐诗故事

(一)唐诗故事

(一)陈友冰 旗亭画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唐诗题为《凉州词》,作者是王之涣。关于王之涣,我们只知道他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武则天垂拱四年(688)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间在世,享年五十五岁。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游历名山大泽间,闲居十五年,其高风亮节,深受黄河沿岸民众仰戴。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尤善五言诗。全唐诗存此诗六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登鹳雀楼》和这首《凉州词》。但《登鹳雀楼》一直有人怀疑是诗僧畅当或王文奂所作。《国学网·诗词清话》 中《登鹳雀楼故址、诗意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四》对此有较详细的考辨。因此,唯一知名于世的的就是这首《凉州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因此“凉州词”并非诗题,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当时的诗人依谱创作者,多以抒写边塞风情。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也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块然独处苍凉而壮阔的地理环境,抒发戍守边塞的将士在春天到来时悠长而哀怨的思亲怀乡之情。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的凉州词脱颖而出,被清诗神韵派领袖王士祯推为唐人绝句中“压卷之作”(《带经堂诗话》)。主要是诗中显现的阔大盛唐气象和精妙的构思:诗的一、二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第三句羌笛和吹奏的曲调《折杨柳》又凸显典型的异域边塞风光,暗示戍守的将士离家千里、有家难回,为第四句抒发思想之情,批判朝廷刻薄寡恩、不恤士卒做好铺垫。但三、四两句在表达方式上又不是直抒其情、直接鞭笞,而是含蓄婉曲:“羌笛何须怨杨柳”表面上是在劝慰,是在否定,但“何须怨”的前提是有“怨”,是“少妇城南,征人蓟北空回首”,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何须怨”,不仅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因为 “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因为,他们从来就自诩是“春风雨露”、“化育万物”。明代的杨慎就认为内中含有讽剌之意:“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只不过不怨朝廷而怨春风,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婉曲也更加深沉了!

这首诗不仅流传千古,而且在当时就获得人们的喜爱,不仅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时也获得包括下层歌妓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欢迎。薛用弱的《集异记》就记载了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

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天,天下着小雪。三位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所谓“旗亭”即酒楼,古代酒家在道旁筑亭,门前挑着一面旗子,上面画着酒坛或写个大大的“酒”字,故称为“旗亭”。刚坐下不久 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讌。于是,三位诗人为避喧闹进了里间。不多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三人都说好。不一会,一位歌妓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不一会,有一位歌妓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诗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于是,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但是,始终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但王之涣并不着急,徐徐对高适、王昌龄说:“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耳。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然后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三人大笑,在里间等候着俟之。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开口便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乡巴佬,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

其实,在王之涣仅存的六首诗作中,有两首《凉州词》,另一首是:“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此诗虽同为王之涣所作却不为人知。可见诗不要多,关键要好。另一位盛唐时人张若虚就留下一首乐府《春江花月夜》,结果是“以孤篇压全唐”。(闻一多《唐诗杂论》)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题为《题都城南庄》,作者是崔护。崔护,中唐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文宗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官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郡斋三月下旬作》《五月水边柳》《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山鸡舞石镜》《晚鸡》《题都城南庄》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

《题都城南庄》写作者在郊外踏青时的一次艳遇。题材并无多少新意,但作者处理的十分精妙。全诗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抒物是人非的今日之叹。四句诗写了两个场面:一是去年今日:场面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另一是今年今日,场面是物是人非:“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因而具备了典型性,打动了古往今来看到过或经历过的千千万万的读者。

孟棨《本事诗》曾记录了这首诗中发生的故事,不知是先有这段经历,诗人有感而写下此诗,抑或是后人根据此诗敷衍成下面这段故事:

博陵人崔护,资质甚美,性情孤洁寡合,进士及第后清明节这一天,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崔护走上前去扣门想讨点水喝,一会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姑娘打开门,让崔护进去坐下并端了一杯水。然后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似有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用话挑逗,她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往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此后,崔护再没有去过城南庄。到了第二年清明节,他又想起此事,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几天,他有事经过城南,又忍不住去寻找那位女子。到了门前,听到里面有哭声。扣门询问时,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是不是崔护?”答道:“正是。”老父哭着说:“是您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能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见了你后,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进门她便病了,于是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您害死她的吗?”说完又大哭起来。崔护听后极为感到。要到遗体前祭拜。来到床前,枕在姑娘的腿上,并托起姑娘的头,边哭边喊着: “我来了!我来了!”姑娘听到呼喊,突然活了过来。老父大喜过望,于是便让两人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着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浪漫成分,古往今来不知打动了多少痴男怨女,而且成为中国文学长河中的母题,宋人话本中的《崔护渴浆》,元代杂剧中的《墙头马上》、《桃花人面》就直接取材于这个唐诗故事;元代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这类浪漫主义杰作,也直接受其启发。而且情节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如《宋人话本》中的《崔护渴浆》,就给这位姑娘起了个名字宜春,加了许多两人相思相慕的情节。并将结尾的神怪情节去掉,改为宜春由于思念崔护,病倒在床。崔护闻讯,不顾双方家庭阻扰和世俗观念,设计前往探视,最后终成连理。使这个故事更加世俗化。明代戏曲家孟称舜《桃花人面》是明人杂剧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取自这则唐诗故事而情节基本不变:讲述了主人公蓁儿与崔护清明节游春偶遇,两下有情,私定终身。次年清明,崔护又来找蓁儿,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只得题诗门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蓁儿回家后见诗极度伤感,思念成疾,香消玉殒。后来崔护再次寻访,知道蓁儿为情而亡,抚尸痛哭,竟使蓁儿死而复生,二人终于结成夫妇。与同时代的传奇《牡丹亭》主题相近,突出情可以使人死而复生,“情”可以战胜“理”这个反理学的主题。其曲文在抒情写景中营造出诗意的氛围更令人称道,如:

【混江龙】“断山凝翠,小桥流水自东西。霞光新靓,雾影凄迷。店舍无烟花满树,旗亭唤酒蚤凉时。绕孤村长河如带,映雕车细柳成帷。牵绣袂田田水荇,铺翠褥漠漠江篱。俺则是闲趁香风信马行,身游光入壶山里。过了些芳郊绮陌,曲径幽堤”。

这段唱词是崔护进士及第后,抒发自己已到弱冠之年却未获良缘的感慨。作者不直抒崔护希望得到佳偶的渴望,而将崔护置身于春光美景之中,“断山凝翠,小桥流水自东西”,如此美好的景致,不由让人意惹情牵,而在对如诗如画景致的勾勒中,崔护对爱情的渴求已和盘托出。情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诗情盎然的抒情世界。

其曲词宾白浅深浓淡、恰到好处,往往是三言两语,人物形象便神态活现。如:

【七弟兄】似这般烟花闷天,绕花边,几回儿盼不见可人人面,单则见数朵儿花开照眼前。问春光飞入谁家院?

【甜水令】呀!为甚呵村庄冷落,朱扉镇锁?春风静掩,桃李笑无言。可正是云离楚岫,雾散秦楼,玉去蓝田。则教我对花枝空忆当年。今日定县崔护题诗处 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氏

这两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和他的情人柳氏的唱和之作。韩翊,字君平,南阳人,生卒不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德宗时,以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新唐书·艺文志》有传。韩翊著有诗集五卷,但最著名的有两首,皆有生动的故事。一首就是无人不知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中描绘了唐代长安寒食节的风俗习惯,更不露声色鞭挞了中唐时代宦官政权的弊政一时传为佳话。另一首就是上述的《章台柳》,其中有一个更为动人的故事。据孟棨的《本事诗》介绍:

韩翃少负才名,天宝末举进士。为人孤贞静默,所与游皆当时名士,但家境贫寒,徒有四壁。韩愈邻居李生常邀韩去饮酒。韩也敬李生是位大丈夫,所以也不推辞。两人成了好朋友。李生有位歌妓柳氏,常从门缝看韩翊的居处,见韩家虽萧然葭艾,但来的客人都是名人,便私下对李生曰:“韩秀才穷甚矣,然所与游必闻名人,是必不久贫贱,宜假借之”。李生也很赞同柳氏的看法。过了一日,李生又具馔邀韩。酒酣,谓韩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于是让柳氏傍着汉韩翊坐下。韩翊感到意外,恳辞不敢当。李曰“:“丈夫相遇杯酒间,一言道合,尚相许以死,况一妇人,何足辞也”坚持要让韩翊接纳柳氏,不让他推辞。又谓韩曰:“夫子居贫,无以自振,柳资数百万,可以取济。柳,淑人也,宜事夫子,能尽其操”。随后长揖而去。后数年,淄青节度使侯希逸辟韩翊为从事。当时淄青一带社会扰乱,韩翊便将柳氏留在京都,只身去赴任,等淄青一带社会秩序好一些再将柳氏接过去。就这样过了三年。因音信断绝,韩翊买了个练囊托人带往京都给柳氏囊中题诗曰:“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以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接到诗笺后,知道韩翊对自己有误解,便回复说:“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氏深知自己颜色较好,过去又是歌妓,如这样独居下去恐不自免,难免不被玷污。于是削发为尼,居佛寺。后来韩翊随侯希逸入朝,也去找过柳氏,但柳氏已遁入佛寺,所以寻访不得。后来得知柳氏被番将沙吒利所劫走,宠之专房。韩翊怅然不能割舍。后来韩翊回到京城。有次在子城东南角看到一辆贵者专乘的犊车,编缓缓地跟随在后面。这是,车中有人询问:“后面莫非是青州的韩员外吗?”韩翊连忙回答说:“是的”。于是车中人披帘探身曰:“某柳氏也。失身沙吒利,无从自脱。明日如果你还路过此处,再来话别”。韩翊深为感动,第二天如期前往。犊车很快驶过来。车中投下一块红巾包着的小盒子,里面是香膏。柳氏呜咽着对韩翊说:“从此永诀”。车如闪电般逝去。韩不胜情,为之泪流满面。这天,临淄大校置酒於都市酒楼,邀韩。韩赴之,怅然不乐。座中人询问说:“韩员外平日风流谈笑,未尝不适,今日何惨然邪?”韩翊便将此事告诉在座诸位。其中有位虞候将许俊,很年轻,借着酒性对韩翊说:“徐某从来以义烈自许,请你写个字条,我将柳氏夺回还给你”。大家都赞成,韩不得已与之。徐俊于是迅速装束,乘一马牵一马而驰,迳趋沙吒利之府第。正好沙吒利外出,徐俊即对府上人说:“ “将军坠马,且不救,请柳夫人快去。柳氏惊出,徐即以韩翊的手书示之。挟上马,绝驰而去。等到了酒楼,宴席还未罢,即以柳氏授韩曰:“幸不辱命”于是一座惊叹。此时代宗正借番将平定安史之乱,沙吒利又立有大功,众人担心大惧祸作,于是同去见侯希逸报告此事。希逸听后扼腕夺髯曰:“这像我往日的行为,今日徐俊能像我那样”!于是,立即修表上闻,深罪沙吒利。代宗称叹良久,御批曰:“沙吒利宜赐绢二千匹,柳氏却归韩翃”。

这故事也被许多笔记和戏剧、小说采录,如唐人传奇许尧佐的《柳氏传》,宋代《太平广记·柳氏传》、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明代梅鼎祚《玉合记》等。今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中篇小说《柳氏传》,清醉月楼刊本。原系民国时期齐如山先生旧藏。四卷十六回,有回目,清人作,然姓名已不可考。考其文笔辞藻,当为清初作品。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中篇小说《柳氏传》

民国年间出版的《新刻章台柳》

其中以许尧佐的《柳氏传》最为杰特,只要与孟棨《本事诗》中相关记录比较一下就可知晓,如韩翊与柳氏在京城再会和徐俊抢回柳氏一段,传奇《柳氏传》中描绘如下:

希逸除左仆射,入觐,翊得从行。至京师,已失柳氏之所,叹想不已。偶于龙首冈见苍头以驳牛驾辎軿,从两女奴。翊偶随之,自车中问曰:“得非韩员外乎?某乃柳氏也。”使女驻窃言失身沙吒利,阻同车者,请诘旦幸相待于道政里门。及期而往,以轻素结玉合,实以香膏,自车中授之,曰:“当速永诀,原置诚念。”乃回车,以手挥之,轻袖摇摇,香车辚辚,目断意迷,失于惊尘。翊大不胜情。

会淄青诸将合乐酒楼,使人请翊。翊强应之,然意色皆丧,音韵凄咽。有虞候许俊者,以材力自负,抚剑言曰:“必有故。愿一效用。”翊不得已,肯以告之。俊曰:“请足下数字,当立致之。”乃衣缦胡,佩双鞬,从一骑,径造沙吒利之第。候其出行里许,乃被衽执辔,犯关排闼,急趋而呼曰:“将军中恶,使召夫人!”仆侍辟易,无敢仰视。遂升堂,出翊札示柳氏,挟之跨鞍马,逸尘断鞅,倏急乃至。引裾而前曰:“幸不辱命。”四座惊叹。柳氏与翊执手涕泣,相与罢酒。是时沙吒利恩宠殊等,翊俊惧祸,乃诣希逸。希逸大惊曰:“吾平生所为事,俊乃能尔乎?”遂献状曰:“检校尚书、金部员外郎兼御史韩翊,久列参佐,累彰勋效,顷从乡赋。有妾柳氏,阻绝凶寇,依止名尼。今文明抚运,遐迩率化。将军沙吒利凶恣挠法,凭恃微功,驱有志之妾,干无为之政。臣部将兼御使中丞许俊,族本幽蓟,雄心勇决,却夺柳氏,归于韩翊。义切中抱,虽昭感激之诚,事不先闻,故乏训齐之令。”寻有诏,柳氏宜还韩翊,沙吒利赐钱二百万。

比起文史笔记《本事诗》,这篇唐人传奇的情节更为集中:他将韩翊寻访柳氏和再次会面并为一次,放在韩翊随侯希逸除左仆射入京觐见之时,情节上也更为合理。韩柳再次相会和徐俊抢回柳氏一段,多了更多的细节描绘,显示出小说与文史笔记的不同。至于侯希逸的奏章内容尽为刊出,不仅代表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亦可看出作者对代宗借番将平叛,引狼入室的微词。这直接启发了明代剧作家梅鼎祚的《玉合记》。这出戏曲直接取材于许尧佐的《柳氏传》。除了咏歌下层妇女任人宰割的命运和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这个传统主题外,又加上安史之乱、韩翊从军和番将跋扈等政治批判,扩大了社会容量,并加进有才难用、有志难遂的个人孤愤。该剧第一出《标目》就将其题旨说得很明: “才子韩翃,名姬柳氏,多情打得成双。参军出塞,鼙鼓起渔阳。暂向禅林寄迹,遭番将强逼专房。还朝后,香车绮陌,邂逅各沾裳。

雄威看许俊,立时飞马,夺取孤凰。把当年玉合,再整新装。为问王孙侍女,重相会下界仙乡。章台咏,风流节侠,千古播词场”(满庭芳); “三尺字龙泉,影含星,气烛天。芙蓉溢水精光变,这时节那贵妃专宠,禄山擅兵。眼见得天下将乱也,妖狐在前,长蛇在边。五都名价君当献。〔合〕问苍天,学成文武,遇主是何年”(黄莺儿)。

孟棨的《本事诗》还将韩翊的两首代表作串在一起。这篇笔记在记述御批曰 “沙吒利宜赐绢二千匹,柳氏却归韩翃”后接着写道:

柳氏回归韩翊之后便离开淄青节度使府,罢府闲居将近十年。后又担任岭南节度观察使李勉的幕僚。此时韩翊已到迟暮之年,同职皆新进后生,不了解韩翊,甚至将有名的《寒食》一诗目为恶诗。韩翊亦郁郁寡欢,多时常托病在家不去幕府。唯有一位职务很低的韦巡官,也是知名士,与韩翊交好。德宗即位后建中初年(780),有天半夜,韦巡官急叩门,韩出见之。韦巡官恭贺说:“员外已被任命为贺部郎中,知制诰”。韩翊大惊,说断无此事,定是误传。韦巡官说:“不会错,这是朝廷邸报上登的”。并且还说出其中的具体经过:中书省开始上报两名中书舍人候选人,请皇上选定。但迟迟不见批件。于是中书省又请示:皇上是否有中意人选,德宗批曰:“与韩翃”。当时士大夫中有两位韩翊,另一位是江淮刺史。中书省不知皇上中意的是哪一位韩翊,于是又请示,“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翊”。可见其诗被德宗记了几十年,也足见此诗在当时的影响。

2.唐诗,唐诗有什么用? 篇二

看多了虎妈狼爸,你可能自己都有点抓狂。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认字、学算术⋯⋯或许你只是想早点开发孩子智力。但是,这种努力如果太急进,结果可能刚好与希望的相反。

早期教育界有一个比喻,孩子就像卡车,有的家长在它启动时就拼命装货物,结果卡车越跑越慢直到早早停下。更科学的早教理念是先给卡车上润滑油,让它达到最佳状态,才载得多、跑得远。

背唐诗靠的是机械记忆力,起作用的是背完后周围人的赞美,而非这些诗句本身。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夸聪明可能会有反效果,夸“用功”更有用。

你的孩子在学这些吗?

33岁的贸易公司部门主管张严琳从儿子不到3岁,就开始教背唐诗,一开始是张严玲背前几个字,儿子接后两个字,慢慢的,开始她说上句,儿子接下句,很快整首唐诗都背得出来了。会背二十多首之后,儿子就对背诗没什么兴趣了,一教他背诗就心不在焉。

她的朋友中除了像她这样教孩子背唐诗的,还有在家里贴了认字图教孩子认字的,去上公文数学辅导班和儿童英语的。张严琳也觉得:“大家都在学,早点开发智力应该没什么坏处吧!”

你得问自己几个问题:教孩子背唐诗为了什么?学前的孩子有必要学很多字和算术吗?记忆知识和发掘兴趣,哪个重要?鼓励孩子和夸孩子是一回事吗?

学得多可能有坏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室主任叶斌认为,在0至11岁的智力发展期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保持他们学习未知的兴趣,比教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

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技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过于注重结果或方法不当,会让孩子厌学、自卑、感到痛苦和抵触,今后在学习这门技能的时候,容易唤醒痛苦记忆,产生学习障碍。在恰当的年龄段学习而不是求早求多,孩子会更优秀。只是选择的时间和方法不同,就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儿童时期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到了多少字,能背多少唐诗,会说多少英语,而是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兴趣和创造力。

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用机械的背诵和记忆占据他们的大脑,忽视创造力和兴趣启发,结果可能是孩子在小学入学初期因为提前学习,成绩出众,但随着学习内容增加,他们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学新东西,这时由于缺少学习兴趣,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再想让孩子产生兴趣比教他认字难多了。

背唐诗到底什么作用?

背唐诗几乎是普遍率最高的早教项目,但凡孩子学会说话了,家长就会教几首唐诗,你小时候背过,你的孩子背过,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听说某个朋友的孩子三四岁就能背上百首唐诗。

张严琳教儿子背唐诗主要是想激发他开口多说,让他感觉到语言的节奏。但唐诗的遣词造句精练、含蓄,为了押韵的需要而颠倒字词顺序,和现代语言的表达规律不一样。

孩子正处在学语言的初始阶段,家长反复地教,他们就背得出,靠的是这个阶段对语音的敏感和机械记忆力。背几首影响不大,但是上百首的背诵容易影响他们学习正常语言。

一般11岁之前是语言学习的形成期,孩子在这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各类语言技能。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认为,起作用的是孩子会背唐诗以后赢来的周围人的赞美,这些赞美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能让他们产生自信。

认字没那么重要

张严琳的朋友们都让孩子早认字早读书。但识字、习字和其他动作训练不同,它需要最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因为字是抽象的。如果大脑无法对字的含义和形象之间形成稳定的具体链接,孩子认识再多的字,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不会有很大助益。

好的语文教育应该鼓励孩子新鲜的感受和原创的表达,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有限,能关注的部分就那么一点,过早认太多字实际上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上,而错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孩子入学后的阅读水平,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和词汇的丰富性。

美国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调查了3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后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至98%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的孩子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

别老夸孩子聪明

夸小孩聪明能不断鼓励他们,很多人坚信这一点,“宝贝真聪明”常常挂在嘴边。

这种理念的逻輯是,孩子认为自己聪明,就不会畏惧挑战。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老夸孩子聪明可能会起反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杜威克的团队用10年时间研究赞美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纽约市二十所学校,对400名学生做赞美实验。结果显示,被夸“聪明”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或碰到困难,第一反应是直接放弃。而被夸“用功”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挑战,并想办法解决。而这个实验后来在其他国家也进行过,呈现出的是类似的结果。

为什么?因为“聪明”属于先天性的赞美词,被赞“聪明”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以为自己不再聪明,本能地避开所有令自己感到挫折的挑战。而赞美孩子“用功”,认同孩子是靠努力获得成果,他们会在鼓励之下,继续努力完成任务,不怕接受高难度的挑战。

现在,你该这么做⋯⋯

培养孩子的语言和交流沟通能力,叶斌建议营造语言氛围,比如多讲故事,但不要强迫他有回应。孩子不表达不等于他没有接收语言的信息,等到达相应的时间点后,孩子一旦开口表达,就会有非常优秀的应用。

如果教孩子认字,应该只局限在如“日、月、水、火”等容易被感知的、有助于儿童理解和想象的象形字。想提升孩子的词汇量和提高他们将来的阅读能力,与其让孩子早早认字,不如尽可能地和他们待在一起,陪他们说话,给他们讲故事。

根据杜威克的实验结果,如果想要通过鼓励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夸孩子也要有技巧,并不是不能夸孩子聪明,而是不要用先天性的赞美词夸他们“聪明、漂亮”,你更要多夸他们是“用功、努力、勇敢⋯⋯”的孩子。

早期教育的作用是健全人格,在学习技能面前,这一点对孩子的一生更重要。

3.读唐诗 小议唐诗 篇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这是大哲学家培根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苏轼的诗。生在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唐诗。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是一座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伟高峰。大凡识得几个字的中国人都会吟得出几句唐诗来,唐诗就好像碗中的饭粒,你总可以捞上那么几粒来。长期以来国人也就是嚼着唐诗长大的。说起李白杜甫白居易,就好像在拉爷爷姥姥的家常,总有扯不完的话头。唐诗虽然高雅,文质俱美,但能进入民间,是可以挂在老百姓口头的艺术。唐诗的妙处就在这里。

我们今天看唐诗只有惊叹。惊叹唐代怎么盛产诗人,唐时的文艺园地怎么盛开诗的奇葩,我们还惊叹唐代的诗人哪有那么雄豪,哪有那么缠绵,哪有那么大江南北,那么花前月下!可是,历史的烟尘湮没了一切。古人的情怀我们今人已无法把捉,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帷帐,去遥想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去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一部《唐诗三百首》给我们大致描绘了唐诗脉络起伏的轮廓。初唐的诗人总是那么青春年少的样子,骨子里就充满激情充满奇幻,其诗情激扬,有奔放傲视环宇睥睨群雄的气概,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度。盛唐的诗人却又是那样平和大度,其诗其情不免流露出功成名就的旷达,有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豪气。而晚唐的诗人难免沾染了沉沉暮气,其笔力不再俊美飘逸陷入苦涩之境,大有凭轩啼泗流的落寞感慨。

唐诗的高产与盛传是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时代风尚有关。唐朝的鼎盛给一大批追求仕途的文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济济仕途使那些文人墨客穷经皓首一个个把那些长长短短的格律诗打造得珠圆玉润灿烂辉煌。唐时的天空是诗的天空,诗人是最耀眼的星星,人们仰望星空无不为灿烂星空感到惊异。当我们遥望唐时的星空我们还惊异的发现,星空不仅灿烂而且出现了诸多的星座,赫然排列,灼灼夺目。

即使是今人我们还是把李白杜甫看成是唐代的最耀眼的双子座,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老李老杜真好像是难兄难弟,在官场混得不如意,一个是彻底绝望,高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从此退出江湖,一个是且战且走,一把鼻涕一把泪却又常怀千岁忧,吟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仕俱欢颜千古绝唱。作为诗坛比肩的兄弟,一个豪放旷达,藐视权贵,把诗的激情点燃,写出了自屈子以来最浪漫最灿烂的华章,一个执着内敛,朴实本色,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生命的篇章。李白的诗属于长空明月高山流水,属于风的呼啸和心的召唤,杜甫的诗则属于大地属于庄稼属于人民。有人说李白出世,属道,骨子里透出道风仙骨,为人狂放不羁,心地坦荡无拘无束,行文犹如天马行空,白发三千丈愁怨似个长。而杜甫入世,是儒,是儒中的大儒,为官,则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百姓,为民,则能布衣粗食,体恤民间疾苦,杜甫用诗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的民间历史,《三吏》《三别》以及悲壮的《兵车行》,莫不活画了一幅幅戚戚惨惨戚戚的民间画卷。杜甫的诗是可以入史的,是诗中的历史,是历史中最耀眼的部分。如果说李白把诗的浪漫情怀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杜甫则把诗的现实关怀推到了平常百姓之中,在唐时的灿烂星空中李杜这两颗双子星座,一儒一道,交相辉映,体现了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东西。

其实唐诗中还有异类的东西,也是灿烂夺目的。王维就是唐诗中的异类,也是中华文化中的异类。王维属禅,禅是佛道的结晶,是佛的中国化,王维的诗是入了禅境的。王维的诗空亮明静,表面淡然,而内含机趣和意味,粗看淡茶一杯,细品却意蕴丰厚绵长,真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的诗把属于心灵的那份情趣融化到自然中,并通过清新的自然表现出来,因此,读王维的诗就有一种置身鸟鸣山更幽的境地之感,可以一洗俗世的浮尘,使躁动的心灵得到休憩。王维的诗是人的心灵栖息之地。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所,人要诗意的栖居,那么王维的`诗就可以作为人的心灵的寓所,安妥我们日益躁动的灵魂。

王维以其独特的诗意的书写,无可争比的成为唐诗的又一高峰,成为唐时灿烂星空的又一颗耀眼的巨星,与李白杜甫一道构成三足鼎立的巨星系。这样作为唐代艺术高峰的唐诗,就有了包蕴中国文化特质的三位诗坛巨星,这样当我们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总是为那耀眼的诗坛巨星惊叹不已,为灿烂的唐代诗文化惊叹不已。当然好花需要绿叶扶,如果没有初唐四杰没有边关诗人没有那些宫厅写手没有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诗人诗作,李白杜甫王维也就没有这么辉煌这么耀眼了。

4.唐诗故事 篇四

1.忽闻歌古调。(杜审言)

2.,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3.闲云潭影日悠悠。(王勃《滕王阁》)

4.江流宛转绕芳甸。(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人生代代无穷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此时相望不相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送》)

8.不堪盈手赠。(张九龄《望月怀送》)

9.,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0.,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1.水落鱼梁浅。(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2.,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13.摐金伐鼓下榆关。(高适《燕歌行》)

14.,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15.边庭飘摇那可度。(高适《燕歌行》)

16.,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17.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

18.世间行乐亦如此。(李白)

19.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20.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将进酒》)

21.,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2.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

23.星垂平野阔。(杜甫《旅夜书怀》)

24.,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

25.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

26.人世几回伤往事。(刘禹锡)

27.,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28.,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9.尘世难逢开口笑。(《九日齐山登高》)

30.,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31.,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32.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1.独有宦游人。(杜审言)

2.画栋朝飞南浦云,(王勃《滕王阁》)

3.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4.斜月沉沉藏海雾,(张若虚)

5.(王维《山居秋暝》)

6.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抒怀》)

7.晨起动征铎。8.,人迹板桥霜。

9.槲叶落山路。

10.残星几点雁横塞。

11.二十四桥明月夜。

12.江涵秋影雁初飞。

13.尘世难逢开口笑。14.,青鸟殷勤为探看。

15.晓镜但愁云鬓改。

16.人世几回伤往事。17.,故垒萧萧芦荻秋。

18.城上高楼接大荒。

19.一封朝奏九重天。20.?雪拥蓝关马不前。21.,密雨斜侵薜荔墙。

22.飘飘何所似。23.,危樯独夜舟。

24.星垂平野阔。25.,便至四十西营田。

26.生女犹得嫁比邻。

27.牵衣顿足拦道哭。28.,天阴雨湿声啾啾。

29.边庭流血成海水。30.,分明怨恨曲中论。

1.明月隐高树。(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2.(杜审言《和晋陵陆丞》)

3.宁为百夫长。(杨炯《从军行》)

4.阁中帝子今何在?。(王勃《滕王阁》)5.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江花月夜》)6.,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花月夜》)7.斜月沈沈藏海雾。(《春江花月夜》)8.,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9.关城树色催寒近。(李颀《送魏万之京》)

10.(王维《山居秋暝》)

11.水落鱼梁浅,(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2.(高適《燕歌行》)

1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高適《燕歌行》)

14.君不见,(岑参)

1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

16.(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17.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18.(李白《将进酒》)

19.君不见,青海头,(杜甫《兵车行》)

20.(杜甫《旅夜书怀》)

21.一去紫台连朔漠,(杜甫《咏怀古迹》)

22.(杜甫《客至》)

23.。(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柳宗元)

25.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

26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7.天河夜转漂回星,(李贺《天上谣》)

28.(李商隐《无题》)

29.永忆江湖归白发,(李商隐《安定城楼》)

30牛山何必独霑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1.(赵嘏《长安晚秋》)

32.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1.雪暗凋旗画,宁为百夫长。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只相似。

3.白云一片去悠悠,舟子。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5.竹喧归浣女,歇。

6.摐金伐鼓下榆关,校尉羽书飞翰海。

7.相看白刃血纷纷,战苦。

8.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11.陈王昔时宴平乐,12.细草微风岸,月涌大江流。。

13.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4.王濬楼船下益州,江底。

15.人世几回伤往事,家日。,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5.唐诗 篇五

中国两千多年诗歌史,唐代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留下的诗篇统计如下(载《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八号)

体载

时期数量

五言古诗

初唐663

盛唐1795 中唐2447 晚唐561 七言古诗

初唐58

盛唐521

中唐1006 晚唐193 五言律诗

初唐823

盛唐1651 中唐3233 晚唐3864 七言律诗

初唐72

盛唐300

中唐1848 晚唐3864 五言绝句

初唐172

盛唐279

中唐1015 晚唐674 七言绝句

初唐77

盛唐472

中唐2930 晚唐3591 浩浩乎五万首唐诗,泱泱乎诗河中潮头。

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意理胜。

大唐气象与诗美超胜其他任何一个时代。

例比: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一.生活美——诗意般的生活

1.感受自然的诗意

张若虚、王维、孟浩然

2.感受离别的诗意

王勃、王维、高适、王昌龄„„ 3.感受边塞的诗意

岑参、王昌龄、王维„„ 4.感受爱情的诗意

白居易、李商隐„„ 5.感受战乱中的诗意

王翰《凉州词》

二.精神美——丰富博大的精神家园 1.建功抱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2.崇高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广阔胸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4.豪情伟魄:欲穷千里目,一览众山小,前不见古人„„俱怀逸心壮思飞„„ 5.李白式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杜甫式忧人: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日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独死亦足!

7.王、孟式隐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8.高岑式向往边疆:君不见少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9.孟郊式恋母情结:慈母手中线,„„ 10.贺氏告老还乡:少小离家老大回,„„

11.科场获胜狂态:春风得意马蹄疾,„„ 12.女子的羞羞答答:千呼万唤始出来,„„

13.苦恋的忠贞:春蚕到死„„,衣带渐宽终不悔„„

14.宗教的情结: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15.坦率与执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16.失意的倔强:天生我材必有用„„

17.慷慨壮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18.革新的呐喊:沉舟侧畔千帆过„„

唐诗昌盛之因

1.唐代是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时代。富有理想、志在功业,胸怀开阔、热情豪迈是时代的风貌。

2.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儒释道之教兼容百包,百花齐放,精神生活自由活跃而广阔。

3.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形成了豪气与刚健特质:刚强、雄健、尚勇、侠义。

分类撷要

一.初唐蕴蓄:

代表诗人四杰与陈子昂。王、杨强于卢、骆。高倡风骨,书写性情,与宫廷诗的绮靡告别。

①开朗热情、富有进取,有功名追求,但缺少宏大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难名胜“浮躁浅露”。

②青春少年式的情调与内质稚弱正相表里,即主体精神不足。

③较多承袭六朝藻绘习气。

陈子昂,有风骨意识而缺性情充实,感染力不强。二.盛唐气象

(一)总特点:

笔力雄壮:造句朴实而有力度,雄词健笔,无委靡、纤弱之气。

气象浑厚:精神豪壮(个人追求与国家意识、社会责任密切结合),美得深厚自然,无雕琢痕迹。

盛唐诗人潇洒浪漫,写边塞,写山水,写友情,歌咏有诗意的题材。其一,景物本身的特质所赋予的特定文化内涵。如 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等,多用于传递孤独惆愁; 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 高山、奔流、上天、入海等,多用于歌咏豪情壮志; 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此抒发闲情逸致;

其二,景物本身的色、形、动态等暗示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善于识别,并借助想象与联想,充分挖掘。

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停车坐爱”的细节,“红”的色彩,均折射出诗人爱秋颂秋的思想感情。动词(尤其是活用的)是传情的诗眼,尤其要就此突破,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咽”、“冷”二字化静为动,绘声绘色地显示出幽静的景象与孤寂的感受。

其三,直抒胸臆的点破明显着爱憎态度,如叙事诗(古体诗尤然),要善于用足用活。

例一: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例二:1.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例三:1。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笙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两类:

1.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

① 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②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③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王维《不遇咏》)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⑤ 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李颀)⑥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高适)

2.理想与现实矛盾,抒发哀怨,依然意气有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三大诗人

1.个性李白——集天才气质与奔放飞扬人格于一身

① 对大自然满腔热情: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风凰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眺楼)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 对理想执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俱怀逸心壮思飞,欲上九天揽月明()

③ 对自由追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梦游„„)④ 对友情追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2.悲情杜甫——逆境中永不衰竭的忧国忧民

①每饭不忘君(自京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字)②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日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

④ 星垂平野阔,月诵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3.淡远乐天——平易近人馨香久远

①讽谕诗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②感伤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③闲适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云泉)

三.中唐变奏

盛世尚同而衰世尚异,如人老中年,思考多了,风华少了。贴近生活,贴近世俗,缺乏盛唐高雅气派。

① 以意取胜,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

② 题材上适度避开盛唐写熟的诗题,多写日常生活,社会事物,除韩、白外,多贴近世俗,缺高雅大气。

③ 中唐两大派:韩孟奇险,元白平易。

(一)韩孟奇险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张水部„„)

(二)元白平易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

(三)革新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旧时王射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鸟衣巷)

四.晚唐绮艳:(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主)

1.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刻意表现“伤春伤别”是晚唐典型的心理,心象融铸物象。

2.艳体诗的开拓:

①爱情,②宫怨,闺怨。

④ 脂粉气息的写景、咏物,注入情爱的内涵。

③ 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④ 美人香草式的托寓,继承《离骚》借美人香草寄托政治遭遇的传统。⑤ 风格:悲怆(笼罩浓重的悲剧色彩如忧伤气氛),绮丽、委婉(内心世界自然品味)

(一)小杜风格俊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虽红于二月花。(山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二)小李伤春伤别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厚)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凤声。(附特色诗人诗作:

一.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

1.孟浩然:写故乡襄阳,隐逸味较浓;写吴越旅游所见,带有孤寂的客愁,总特点:平淡中见淳美,韵致高远。

2.王维:一类:雄壮阔远《终南山》为代表:一类短小精练,自然浑成与孟同,但静中有动,富有生机和意趣、画意;也有带禅意,表现安宁、静谧,清静和谐的艺术境界。

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柳子厚清而峭。

二.边塞诗

1.初唐边塞诗,继承北朝民歌与建安风骨,健拔雄浑,表现献身精神,感人至深。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卢照邻“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战城南》),以陈子昴为代表,两次随军北征。

2.盛唐边塞诗,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盛唐诗人几乎都写过边塞诗,主题多表现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思亲别情,丰富多彩。

3.中唐边塞诗,以李益、卢纶为代表,感伤情调较浓,浪漫豪情让位于现实精神。4.战士之歌,高适前期最有价值的作品可视为战士的自白。

⑴壮气凌云,豪迈乐观,直抒为国捐躯的荣誉感,表现盛唐时代民族精神的蓬勃高涨。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其二)

“黄金百战穿金甲,石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⑵怀念、思考、推求、批判精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

6.说寒食 赏唐诗 篇六

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两天,今年的寒食节在公历4月3日。这个节日是古人们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隐士介子推而定立的一个节日。介子推曾随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外逃亡19年,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来当了国君。随重耳一同逃亡的孤偃等人以患难之交向重耳邀功请赏,重耳论功封赏他们,却未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以邀功请赏为耻,不仅不争,反而与母亲一起逃至上山中(今山西境内)隐居,以避官场纷争。后来重耳想起介子推,深感负疚,请他出山做官,介子推躲在山里不愿出山,重耳派人在山中搜寻,也找不到介子推母子,最后重耳下令焚山,企图用大火将介子推逼出山来,但介子推宁死也不出山,抱住一棵大树而死。

后来,人们出于对介子推的崇敬,就将介子推被大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次日为小寒食节,从寒食到小寒食到清明这三天家家禁火三天,门上插柳枝,寄托哀思。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现成的冷食,故称寒食节。此外人们还将介子推抱住烧死的那棵树做成鞋子(木屐)穿在脚上作为纪念,寓手足之情。这便是人们在书信中称朋友为“足下”(兄弟之意)的由来。

在唐代,寒食节很盛行,唐诗中有许多咏寒食的诗歌,现选取若干首,与大家共赏。

先看诗圣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江湖在船上写的,写了这首诗后半年多就去世了。诗的头一句说自己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吃的是冷食。这句诗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人过寒食节的确吃的是现成的冷食。诗的第二句说自己隐佚江湖、贫病交加,过着萧条的日子,因为无官无职,头上戴的是隐士的(音易)冠(相传为楚国隐士冠子所戴的用的羽毛做成的帽子),这里指老百姓戴的帽子。第三句到第六句是写寒食节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最后两句写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仍然关切相离万里的京都长安,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诗的第二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十分传神,为人称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寒食节也是游子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时候。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寒食寄京师诸弟》所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愫:“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诗人客居他乡,适逢寒食禁火,又遇阴雨天气,倍觉清冷,独坐空斋,独饮冷酒,独看闲花,独听莺啼,十分孤寂。自然而然想起远在京师的诸位弟弟,遥想故园寒食节的景物。“草青青”三字特别传情,“青青”与“亲亲”谐音,最寄乡愁。这首诗看上去平铺直叙,但空灵含蓄,意境悠远,情景交融,蕴藉有味。

在封建社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寒食禁火上也表现出这种特权。在寒食节那天,虽然家家禁火,但皇上可以赐榆柳之火于官中于近臣。诗人窦叔向的一首《寒食日恩赐火》就是描写皇上赐火于近臣的情景:“思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全诗的大意是说:皇上赐火,惠及于我。黑暗中,烛光突亮,使人有冬去春来的惊喜。皇帝派遣的传火使者,举着榆柳之火,快马(我们从字面上未见有马,但从“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中感受到了马)飞驰在御街之上,忽闪忽闪的火光像闪电、像星火照着路上的行人。我有幸得到了皇上赐的火种,使我的茅屋顿时温暖明亮起来。诗人很谦虚,很低调,说自己住的是茅草屋。其实,能得到皇上赐火的人都是王公大臣,岂能住茅屋耶!

诗人韩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他在写《寒食》一诗以前很不得志。由于写了《寒食》,为封建统治阶级粉饰太平,为皇上歌功颂德,受到了唐德宗的青睐,擢升要职,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因写诗而荣达的典型。这首《寒食》是这样写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诗的第一句描写寒食日长安城里满城飞花繁华景象,寓太平盛世。第二句写皇宫内的御柳在东风的梳理下妩媚动人,婀娜多姿。皇宫内的花草树木何其多也,为何单写柳树?因为柳与寒食密切关联:一是折柳插于门上,二是为下文皇上赐榆柳之火于近臣作个铺垫。第三句描写夜幕降临宫中,皇上赐火点蜡烛的情景;第四句虚实结合,以轻烟喻皇思,暗指赐火于王公大臣。这首诗虽然也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但表达得很含蓄,很得体,艺术成就很高,短短四句,音节响亮,节奏明快,景物绮丽,意境优美温馨,寓意深藏,不显媚态。所以为后人广为传诵,特别是“春城无处不飞花”成为千古名句。

有趣的是,与韩笔下的《寒食》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孟云卿笔下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穷愁潦倒的诗人在向我们诉说自己悲苦的境遇:孤身一人,羁旅他乡,生活困苦,时时断炊。对于我来说,明天寒食禁火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实实是我已无米为炊啊!眼前二月的江南虽然是鲜花盛开,景色优美,但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反而勾起我不尽的悲伤……这首诗写得朴实无华,但言简意赅,耐人咀嚼,为天下寒士代言,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上一篇:人民公园的导游词作文下一篇:沉默权的立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