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2024-06-3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通用15篇)

1.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一

思维导图设计大赛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内容带文:游山西村中国作家描绘乡下人家的迷人风景叙述顺序想象画面阅读链接走进田园热爱生活感受诗情积累片段唐宋诗人描写田园风景语言特点美好意境语言的优美乡村孩子的快乐中国作家讲述乡村儿童的自由生活带文:可爱的草塘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见闻、趣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捷克作家描写有着“牧场之国”的荷兰23.古诗词三首21乡下人家22.牧场之国精读导语课例略读24.麦哨语文园地热走爱进乡田村园

思维导图设计大赛

2.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二

一、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团共有15名队员, 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 教师需要尽快将这一消息通知到每个队员。采用打电话的方式, 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教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要求越省时越好。

二、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教师自身知识欠缺

笔者在全国培训教师过程中做过调查, 绝大部分教师以前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最优化”内容, 不少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感到不适应, 难以把握。

2.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教学环节不清晰

教材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各种方案中找到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并将这种方案加以概括提升, 找出规律。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环节不清, 过程累赘, 难以突破重难点等问题。

3.教师直接讲方法, 没有学生探究的过程

一些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教学难度较大, 学生难以探究和发现, 为 “方便”、“省事”, 在教学时采取灌输的方法, 直接将方法灌输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真正的、有效的探究过程, 失去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三、“打电话”“优化”教学策略

1.从多种方案中探究最优方案

教材呈现了几种方案:一种方案是教师一个一个地通知, 这种方案需要的时间最长, 一共需要15 min;另一种方案是分组通知, 这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要节省时间。如果分成3个组—— (5人、5人、5人) , 要7 min (见图1) 。

在此基础上, 提出问题:是不是分的组越多越好呢?笔者在某校上展示课时, 引导学生得出方法:分成4组—— (4人、4人、4人、3人) , 要6 min;而分成5组—— (3人、3人、3人、3人、3人) , 则要7 min。这说明, 并非分的组越多越好。关于“是否分组越多越节省时间?”这个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这样来理解:如果分成8组, 仅仅通知完组长就要8 min, 因此, 并非分的组越多越好。接下来, 让学生继续探究还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1, 图1中的一些队员, 如队员A、队员B、队员E……他们先得到通知, 得到通知后却闲着没事干。因此, 要想尽快通知到每个人, 就需要得到通知的每个人都不闲着, 要马上通知其他人。按照这个思路, 教师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方法直观地展示这种方案。

这个方案仅仅用时4 min。这种画法与教材上的画法不一样, 这种画法更直观, 更规范, 与教材中的其他图更相匹配, 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方法和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示意图,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方案蕴含的规律。为使学生更便于观察, 可以归纳如表1:

虽然从表1中第二行不容易看出规律, 但从第三行可以比较清晰和容易看出规律:即下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 (包括队员和教师) 是上一分钟的2倍。这很好理解, 因为这个方案是“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要马上通知下一位同学”。因此。第n分钟所有知道消息的人数为2n, 第n分钟能通知到的学生人数为2n-1 (这个人数是第n分钟能通知到的最多人数) , 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发现这个规律后, 可以让学生直接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按照这种方案, 第1, 2, 3, …分钟, 可以分别最多通知到1, 3, 7…个队员。如, 通知50人最少要6 min, 通知100人最少要7 min。按照这一方案, 在具体通知前, 还需事先制订好一个打电话的流程示意图, 让教师和每个队员都明白自己的责任, 在接到通知后要通知谁, 然后再通知谁, 按照事先规定好的顺序通知后面的队员。只有严格按照事先规定好的方案和程序执行, 才能达到最节约时间的目的。否则, 就会出现两个人通知同一个人, 或有的人没事干等浪费时间的情况。教学中,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这种方法, 可以安排学生上台演示。

3.探究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探讨 篇三

【关键词】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人教版小学数学是以传统教学为核心基础与实际相结合,对课程进行完善后的新版课程教学,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改以往的教学传统,教师将精力专注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的受用,同时,忽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人教版小学数学的理念是教师在传授书本中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习惯下主动安排自我学习过程。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各大院校都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教学主导,与教师的辅助教学相辅相成,在逐渐的改变中获取经验,从而使新教学的理念满足当今各大院校的教学需求。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改下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具有深远意义。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由于年纪普遍较小,心智不够成熟无法准确的辨清事物,所以,从小学阶段针对学生灵活思维的培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在教程上讲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理论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教学流程,这样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上都有益于身心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充分的吸收课程中教师传授的基础知识。举以实例进行说明:人教版小学数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首先以生活中角的存在为主题将学生带入思考中,其次,与学生一起研究角的相关知识,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对角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加以整理,最后每组以代表形式对角的认知进行交流,仔细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将团体合作精神与教学主题巧妙相融合,即使整堂课下来都把空间留给学生进行交流也不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吸收,在下课前教师只需要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归纳总结,整堂的教学过程虽然簡单,但是,却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并且对课堂固有知识的学习印象深刻,教师完全可以打破教学传统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更大的空间待领学生将知识进行无限延伸。

二、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优势

1.培养学生主观学习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刚刚步入校园的小学生来说,无论是学校的生活还是学习在他们的眼中都充满新鲜感。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教师首先应从小学生的思维组建着手,同时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以新颖的教学模式面对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都主动集中在数学课堂上,[1]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便日后开展更深入的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新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课程是乏味的,并且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缺乏趣味性,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程中就弥补了这一缺陷,以颇具趣味的细节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被某学科的教师教学风格所吸引,所以,对此学科的学习较为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尊重学生的想法,[2]处事公平,对学生的学习要有足够的耐心去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贴近学生的内心,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确保教学工作更好的持续开展。为了更有效的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把相关趣味图片与固有知识巧妙的相融合,为数学的课堂学习增加丰富的色彩,从心理上给学生以轻松的感受,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程进行时,一味的进行枯燥的计算会使学生从内心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恶感,设置和数学相关的小游戏,出示具有趣味的数学小卡片,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2.将课堂的主导权留给学生,开拓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先计算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无法从学习中提取养分,而且,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延伸能力。教师在安排小学数学教学流程时,尽可能将课堂的最大空间留给学生思考,以便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3]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持鼓励态度,对于学生思考的答案教师给予自信,促进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造的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收获扩大化,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教版小学数学是新课改影响下的典范,创新后的课程理念承载着灵活教学的巨大优势,利用革新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不仅将课程深入化,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原有教学模式也逐步被新颖教学模式所取代,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习的主观思想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出更多思考的空间,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使每个学生在真正理解课程意义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亦勇.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196-197.

[2]吴庆珠.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探讨[J].新课程学习(上),2013,03:1.

4.小学人教版语文教学课件 篇四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学课件一

学习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

4.学习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歌曲《懂你》。

2.文字投影片。

3.学生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a.学会自由读课文。

b.检查生字读音:蕴,读“yùn,不读wēn;霎,读shà,翘舌音,不要读成sà;拙,读zhuō,不要读成zhuó。

2.(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读时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试着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两幅图。(如,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3.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儿到哪儿是写这一堂课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一幅图片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二幅图片的。

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1.同学们在读书中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对话很多,而且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我们就以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2.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出几点要求)

a.每个人都要认真练习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组内商议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

c.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句子,再认真多读几遍,读出人物的语气,仔细体会应该怎样才能演好。

d.共同讨论一下扮演老师和学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在组内排演。

深入小组,个别指导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要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表演,引导评论

1.激发兴趣:哪一组愿意为大家表演《可贵的沉默》这一堂课?那我们其余同学就来做小小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评论。一会儿,我们来评出这一组中的“最佳演员”,好吗?

2.小组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观看。

3.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演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如,a.对老师的表演要做到和蔼可亲、真诚平等。

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爱的感受过程中,非常民主,语言儿童化,“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与孩子们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孩子们与她一起点数、回头看,站起来、快乐交谈时,老师都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们尽情表达被爱的欢乐。在引导学生回报爱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沉默,没有批评和教育,而是轻轻地问和提建议,使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孩子们潜意识的开发、觉醒,靠老师的引导、启发,这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老师。

在评论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进入评价,从而体会文中老师的形象与教育的艺术。

b.对文中学生的表演要真实自然。

在表演对爱的感受这一过程中,要表现得兴奋热烈。对“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等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文中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是浓浓的亲情,因此,他们才那么兴奋、那么骄傲、那么急于表达被人爱的欢乐。

在表演体悟到要回报爱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寂然无声”“沉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像获得赦免”“七嘴八舌”等词句的理解,认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热闹兴奋(感受到爱)──羞愧不安(意识到自己从未回报过爱)──热闹兴奋(准备回报爱)。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学课件二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自编字谜,在编字谜、猜字谜的过程中自主识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在写中巩固识字认读字音。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如,“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导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分小组整 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5.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五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

1、例2(8-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生2:同样多。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六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9.《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10.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准重点和难点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一突破,对于后续的学习会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3)一课时,我就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正确分析关键句子,从中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读完题后,让他们从中找出关键句子: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提出你是怎样分析理解这句话的?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分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反复多次的读这个句子,并引导他们把这句补充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种句式,最终让学生真正明白题目中的标准量(即:单位1)是青少年的心跳的次数,比较量是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的次数。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画出线段图,从而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后,通过观察线段图让学生沟通本课知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了对知识的沟通、联系与深刻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在分析关键句子时花掉了许多时间,但我认为---值得。

11.《比的基本性质》反思

(1)、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

(2)、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

(3)、一节好课的形成,往往考验了一名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他的课堂灵活调控能力,是否能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巧妙灵活的调节,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

12.《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学模式和方法力求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今年,我教学六年级数学课,而且第一次使用新教材。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进行了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四则运算的练习。由于学生计算能力较差,且又粗心马虎,我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学生的四则计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多说、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7.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小学英语,“storytime”专栏,教学策略

“storytime”专栏是人教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当中新添加的一项内容。也称得上整个教材内容当中的一个亮点。一直以来故事都是儿童喜爱的阅读范畴, 而儿童通过阅读英语故事来学习英语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storytime”专栏内容都是与每一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的, 一个个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小故事, 必然能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起来。我们英语教师也应当充分挖掘这一专栏的教学价值, 探索出最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听”的策略

学习外语的外语主要基本技能之一就是“听”。“听”可帮助学生有效地取得需要英语信息。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听”的能力实际上也是为其培养其它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达到的听力目标: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 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等。”对于“storytime”栏目中的关键故事部分内容, “听”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听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需要动态理解的过程, 其中涉及到对语音的反应、对语义的理解和对语境的感知。下面我们来探讨几种提高听的效果的不同方式。

首先, 边看图便听录音, 以便了解故事大意。第一遍播放录音, 教师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大概内容, 可以借助于一些辅助信息。可以给学生在听录音之前观看故事插图, 从而能从中猜测出故事主要情景和发生事件。之后, 再让学生边看图边听听力。最后, 请学生自己描述大体的故事情节和大意。其次, 通过逐句听以便理解句义。教师可以放慢语速, 或者是慢速播放录音, 以便于学生在听懂每一个句子的同时也理解其含义。对于一些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句子内容, 教师有必要做专门的个别解释。最后, 再听录音,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其中的情感特征。这时的学生基本了解了大概的故事, 所以这一次听的重点是感受角色、感受语音语调和情感。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类似的真实情景中如何进行情感的表达。

二、“读”的策略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朗读所学课文内容。所以说, “storytime”中的故事教学也是离不开朗读的。而朗读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语言技能之一。我国的人口情况决定了不得不采用大班教学, 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不同水平的英语朗读技能。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

首先,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没有多少英语基础的小学生, 应当带着他们逐句地朗读, 或是边放录音边让学生跟着朗读。重复听那些故事内容中偏难的词句, 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每一句都会读。其次, 留恰当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练习, 给他们发现自己问题并且仅限自我更正的机会。教师可以适当地从旁加以指点, 特别要关注那些朗读基础薄弱的学生, 要帮助他们克服词汇上的困难;指导那些朗读能力好的的语调和情感。再次, 可以把班级成员分几个小组, 小组内部则开展角色朗读的活动, 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故事中不同角色的特征和情感。教师需要做好组织和监督小组活动的工作。

三、“演”的策略

小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东西, 爱表演, 也善于模仿。“Storytime”专栏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最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其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情景。另外, 对话的叙述方式很适合学生做角色扮演。所以, 当学生训练好了听力和朗读之后, 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模仿表演的欲望。开展表演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怎样借助道具和肢体动作、表情等方式来更好地出演人物角色,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故事情景中角色的个性化特征演绎出来。这样演绎故事的方式能使课堂氛围得到有效的调节, 促使学生能真正快乐地学习学习英语。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Storytime”中, 故事情节大致是在服装店里当售货员的Zoom热情迎接了前来买衣服的山羊小姐。山羊女士看着了一件漂亮的裙子, 于是问Zoom价格是不是16元。可Zoom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不小心颠倒了价格标签, 裙子真正的价格是19元。最终山羊女士因此气得离开了, Zoom也因为这件事被老板开除了。学生可以按部就班表演故事情景, 也可以自己创新内容, 改动或重组对话内容。

四、“研”的策略

“研”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深入的内容, 就是要求学生深入的思考、探究问题。“Storytime”专栏的教学目标不单单是指语言目标, 深入地研究故事也非常重要。目的是将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起来, 不断提高其价值素养。这些属于非语言目标, 这类目标的达成也是能通过教师直接的讲解出来的。然而如今的社会环境导致了日益复杂的价值观, 若是教师的单方面讲解一方面显得单薄, 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很好地吸收。通过问题讨论的形式就比较能引起学生深思, 从而自发地去思考和探究问题, 也更好地实现了这个栏目的教学价值。

人教版中的“Storytiame”专栏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其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让小学生能快乐地学习英语。针对这一栏目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而促使小学生的总体英语学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当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胡斌武.教学伦理探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15.

8.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

1.引言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1]。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2.1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小学语文的总目标和分各年级段的分目标都有明确的表述。小学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语言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我们要掌握它;(2)语文承载文化,我们要学习可以学习的文化;(3)要通过学习语文培养我们高尚的思想,如爱国、爱人、坚强、勇敢、礼貌、讲信用等;(4)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自学、沟通、合作探究的能力。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重视对目标落实而忽视其他,或者落实的浮光掠影。

2.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有成就的教师总结出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想推广比较难,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并不是教师听一二节好课就可以学会的。俗话说教无定法,虽无定法,但大的原则还是有的,好的课是一定让学生主动的开心的积极参与的,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可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很好培养的,而不少教师远远不能做到这些,原因是胸中无教法,或教法简单、无趣[2]。

2.3身边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在不同的地区,教学资源是有很大差异的,无论是教学的硬件,还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有差异的,这些方面通常我们教师无法改变。重要的是我教师要用好身边教学资源的意识和用好身边教学资源的能力,要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充分合理的运用。而当前部分教师还不能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将成为最具有生命力和智慧的生灵,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课堂教学质量也因之切实得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3],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借鉴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下面列举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条途径:

3.1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

3.2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3.3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

4.课堂实例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5.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自觉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事求是出发,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出发,不搞花架子,做到确实让学生喜欢语文,爱学语文,轻松学语文,确实做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益,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任重而道远,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史讲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美.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

2、读通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感悟第一个小故事。

3、学会抓住关键词给文章列小标题。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领悟飞蛾求生这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飞蛾求生这则故事中蕴含的意思

2、学会抓住关键词给文章列小标题。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情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生命 生命》,看看残疾人——杏林子是如何思考生命的。

二、课前预习要求:

1、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2、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学习生字词: 扰 欲 屈 茁 诊 撼 蹋 限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注意读准字音。

2.抓住关键词从而抓住中心。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三个事例?试用四个字给文章列小标题。(学生先用简短的语言归纳,教师再引导学生列出小标题)

四、研读课文,感悟感知。

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让你最有感触的句子是哪句?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飞蛾求生的欲望? 3.你们可知道一只飞蛾的平均寿命有多长?

五、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与许多生命相比,飞蛾是渺小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的欲望却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它极力挣扎,仿佛在心灵深处对作者深切地呼喊着:生命生命!后面的两个小故事更能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下节继续学习。

六、小结、作业 小结:

1、生字词:扰

2、学习第一个小故事,领悟飞蛾求生的强烈欲望

3、学会抓住关键词给文章列小标题。

作业:学习了飞蛾求生这个小故事,它那强烈的求生欲望使我们敬佩,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

18、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10.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十

一、创设情景,故事引入。

利用“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上课伊始,我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在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这时,我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提出疑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接着引题:“猪八戒不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真是后悔呀,同学们,你们想学会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吗?”(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这样的设计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操作验证,学习新知。

师:你们什么意见请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都认为猪八戒分得最多,那你们能说服她吗?请各组派一名代表来说服猪八戒。

组1:我们小组同学认为从他们师徒四人分到的西瓜大小,就能看出猪八戒分到的西瓜就是最大的。

师:孙悟空都是把西瓜平均分,而且每人都分到其中的一份呀!(学生七嘴八舌地争着说)

组2:可是猪八戒分的西瓜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三份之后其中的一份,而唐僧和沙僧的是四份中的一份,所以猪八戒分得的就比唐僧和沙僧的都要大。

组3:若把西瓜再分下去,那其中的每一份比这份还更小呢,孙悟空的就是了,六份中的一份,是最少的。

组4:西瓜平均分得越多份,每一块越小。猪八戒西瓜分得份数是最少的所以它的分数最大。

师:真聪明!你们能用数字表示猪八戒分到的西瓜和唐僧他们三个分到的西瓜吗?

组4:猪八戒到的可用 1/3表示,唐僧和沙僧可用1/4表示,孙悟空分到的可用1/6表示。

师:非常准确。刚才同学们认为猪八戒分到的西瓜 1/3 比唐僧沙僧孙悟空分到的都要大,你们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1:1/3> 1/4。1/3>1/6 生2: 1/4< 1/3。1/6< 1/3 师:那你们还能用其它的例子来说明1/3> 1/

4、1/3 >1/6(老师为学生提供纸、绳子、剪刀等。师巡视、引导)师: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用其它的例子来说明 1/3 > 1/4.师:同学们手真巧,现在哪一组的同学来展示你们的成果?(各小组有的画线段、有的画长方形、有的用一条绳子来对折等。师讲评时,注意强调用两条同样长的线段或两张同样大的纸来平均分。)师:(老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形)师:图1的三分之一比图2的四分之一小,对吗? 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对。

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份数少,每一份反而越大呢? 生1: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中,平均分的份数少,每一份反而越大。师:说得真好!从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了1/3 > 1/4 即 1/4< 1/3。

师:你们真有办法!猪八戒听了同学们的话之后可高兴了,因为它分的西瓜是最大的。看它高兴地拿着西瓜吃了起来。

这里我有意识地把说服猪八戒的机会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其实是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心理,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的设计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三、观察、总结规律: 师:请观察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些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师:在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生2: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大。生3:这些分数,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也能把这一发现大声说出来。说给同座听,也可以说给组内同学听。(留给学生说的时间,师到小组内巡视、倾听)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把自己发现的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说出来。学生在经历了举例、观察、对比、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四、应用拓展

1、请在下面长方形里,用分数表示你涂上阴影的部份,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报分数,学生积极应答)

设计开放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突出重点,又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11.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双向传播教学

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单向传播,老师授课、学生听课,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这就造成一个明显的问题,学习参与度不高,长此以往,丧失学习兴趣,倦学、厌学,而后恶性循环。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借鉴西方课堂上自由开放,积极讨论,经常开展小组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具体来讲,就是老师根据数学课堂上讲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由分组,随后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之后将每组的讨论结果分别展示在黑板上,比较分析,老师总结。

例如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按“感知对称—亲身体验—寻找对称—动手实践”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实现教与学和谐发展。让学生随时关注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然后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讨论,讲出自己的想法。又如,在小组讨论如何正确剪出标准的对称图形,教师按照学生的思路予以示范,鼓励学生自己再动手,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的扩散与传递,而且可以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生活化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由来已久,小学数学课堂,还是要基于生活实践的应用,立足于学生本身的知识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学习。目前,很多小学生以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大,枯燥乏味的数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不多,这种观点是存在片面性的。生活经验中的数学渗透很广泛,所以老师应当更多地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引导,增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也提高大家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比如对一些基础的数学题,可以加入生活化的信息元素:“梨子五块一斤,你今天卖了三十斤,请问总共卖了多少钱?”这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给学生感知与提示,小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会想到连续相加,这时老师就要引导他们以更简便快速的方法进行解决,引入乘法的运算。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比直接教授学生枯燥的数字更有吸引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慢慢主动寻找简单快速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引入新的知识理论系统。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老师应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生动性,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相关的情境,将图片再转为数学练习信息。毕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如果以投影仪展现出来,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这种情景学习,课堂氛围也更自由与热烈,在这种情境性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问题教学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小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推动器,传统教学总是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与结果,很少让小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探究,找出结果,这样对于提升他们的独立性,培养自主学习性都是不利的。真正有益的教学是教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具备成熟完善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收获强烈的成就感。

譬如,关于小学数学人教版里“大数的认识”,虽说数数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果涉及特别大的数字,一万,亿万甚至更大的,学生就比较陌生,所以最好是在教学生这些百万、千万等的单位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单位间的联系,找到规律,最后真正了解这些知识点,举一反三地运用。

四、思维拓展教学

小学数学中有时会讲到基础的几何知识,那么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必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拓展思维,充分理解几何图形的构成。比如在人教版《圆锥与圆》的学习中,老师在用圆柱与圆锥进行倒水实验时就可以鼓励学生提问,关于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体积差异,以及同底同高,同底不同高等的思考。学生也要通过实验自己验证想法,得出圆与圆锥体积的关系与条件。

又如,由于很多图形概念相似,长方形,菱形,四边形等,这时老师就应利用图形联系鼓励学生自主整理信息,进行区分。寻找生活中相应的图形实体,铅笔盒,橡皮,黑板擦等随处可见的物体都可以进行观察研究,而“对边平行相等或者对角相等”,以及“四角之和等于多少”这样的结论概念都要亲自试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工具测量,计算,得出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般教材,面向学生群体多,老师只有采用不同的方式,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路上走在前列,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2.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借助生活积累, 在唤醒回忆中理解内涵

经验是认识的门径,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中介, 可以帮助学生唤醒原有认知结构的思维, 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回忆, 容易沟通词语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与原有经验融合, 轻松地推知词语的意思。

比如指导理解“净角”一词。

师: (出示“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净角”是什么意思?

生1: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

师:你们见过“净角”吗?能具体说说“净角”的样子吗?

生2:我在电视里见过净角, 都是由男子扮演, 他也叫花脸, 脸上的画面很夸张, 色彩很浓重。

师: (点点头) 你能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还有谁想说说?

生3:我也在电视里看见过“净角”, 走路大摇大摆, 性格豪放。

生4: (紧接着) 而且说话声音很大。

师: (赞许道) 你们真棒, 你们能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 你们的发言内容就是对“净角”最好的诠释。白鹅像净角出场的步态, 你们喜欢吗?把你们的喜欢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生齐读句子。)

这里, 如果教师直接把“净角”的意思解释给学生听, 学生得到的只是抽象的意义, 难以有具体的形象。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但不一定能深刻理解它的内涵。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 激活已有表象, 唤起他们的记忆, 使他们对词语进行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情态, 深蕴在词语的内在含义作用于学生的大脑, 激起了学生对词语鲜明的“内在视像”, 丰富了词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视像, 词语丰富的内涵也就被学生形象地理解了, 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净角”出场形容白鹅步态的从容, 在从容中显示出白鹅不可一世的傲慢。

二、联系具体语境, 在上勾下联中领悟含义

语言文字组成的语句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词语的本义和通常使用的语法体现出来的意义。二是文体意义, 即这个语句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体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语境意义, 即这个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之下的特定含义。歌德说过, 会读书的人, 一只眼睛看纸面的文字, 另一眼睛看纸的背后。正确理解词语不但要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 而且要理解词语的含义、言外之意。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意合”, 极具灵活性。这就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 必须根据特定的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语义场, 勾前联后,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比如“三眼一板”词语教学。

师:认真阅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白鹅吃哪几种食物?

(生读后纷纷举手, 师指名让生回答。)

生1:鹅吃的是冷饭,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 一样是泥, 一样是草。

师:谁能说说鹅吃饭的顺序?

生2:鹅是先吃一口冷饭, 再喝一口水, 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鹅吃的东西能少吗?顺序能打乱吗?这种吃饭方法就是文中的哪一个词语?

生: (齐答) 三眼一板。

师:“三眼一板”原来的说法是“一板三眼”, 原指京剧里的一种板式, 文中指什么?

生3:文中指做某种事不打乱顺序, 譬如白鹅吃饭, 它先吃了一口饭, 倘若水放在远处, 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 饮一口水, 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文中用“三眼一板”形容鹅吃饭的刻板, 不懂得变通。

这样把词语的理解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上勾下联, 揣摩词语的真正所指, 使学生深刻领悟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三、通过增删调换, 在比较揣摩中体会情意

词语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大脑对形象加工的过程、描述的过程。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 由于缺乏直观理性的认识, 以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有比较才有鉴别, 对课文中一些一时难以理解的词语, 可以通过比较, 反复琢磨, 培养语感, 达到“意会”。比较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 删词比较

删词比较, 就是删去课文的关键词,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在比较中揣摩关键词语运用的精妙, 掌握词语表达的意蕴, 体会词语表达的情意。例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一句中的“高傲”一词的教学。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平常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高傲”这个词?学生领会了“高傲”原指极其骄傲, 自以为了不起, 看不起别人, 用来形容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去掉这个词, 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用在这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通过比较揣摩, 学生体会到文中“高傲”一词的深刻内含, 把作者明贬实褒白鹅, 愿意像堂倌一样伺候白鹅, 对白鹅极其喜欢之情几层意思都表现出来。

2. 换词比较

换词比较, 就是采用调换课文中的词语,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敲, 品味语言, 理解词语。比如“因为附近的狗, 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 每逢它吃饭的时候, 狗就躲在篱边窥伺”一句中“鹅老爷”一词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句话中的“鹅老爷”换成“白鹅”, 再与原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比较, 就会发现用了“鹅老爷”一词明贬实褒, 体现了作者对白鹅的亲昵,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白鹅怀着无比喜爱的深情。

1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十三

擂鼓镇小学王峰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两班教学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按照数学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始终以一个新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讲、批、辅各方面,兢兢业业,从不敷衍了事,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每期常规检查都得到肯定。

1、针对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我对学生注重加强了思想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

4、加强了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本学期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他们的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5、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教具、学具。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6、通过练习课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所以我认真上好练习课,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7、注重专题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好练习和复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重视了与家庭教育相配合,通过家长会、或与家长通电话等不同方式,与家长密切联系,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着重放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上,使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9、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生习惯,针对这一方面,本学期重点抓了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做一道题,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培养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好习惯。

10、通过一些活动,统计、数据等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使学生有了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

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或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班级发展不平衡,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4、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5、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4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计算不认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

6、计算能力差异太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可是却有大部分学生计算时不认真,粗心大意,导致两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没一节课,虚心向有经验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及时辅导学困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3、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4、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5、数学课的开展应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及时家访,家长配合抓好学生的学习。

14.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2.在理解“折扣”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折扣”“成数”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去商场购物的时候遇到过商家做促销活动吗?一般他们会采用哪些促销手段?2.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打折”这种情况,没错,像这样降价出售一些商品,引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有关于“折扣”这件事(板书课题──折扣)。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理解“折扣”

(1)(课件出示促销文字信息)这里的九折、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2)同桌互相说一说。

(3)反馈:预设:①举例说明:一件衣服100元,八五折的话就只要85元。②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

(4)归纳:商品打几折,其实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5)练习:看折扣写出相应的百分数。()%()%()% 2.解决与“折扣”相关的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1)小题: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独立完成并进行校对。

②反馈:谁能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重点分析以下问题:

问题一: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问题二: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也就是在求什么?(180的85%是多少)

(2)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1第(2)小题: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独立思考并完成,同桌交流解题思路。②交流反馈:

重点对比两种解题方式: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减去现价(即原价的90%):160-160×90%。第二种算法:现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就是便宜的价钱。想想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3)练习教材第8页“做一做”,完成后校对。

(4)小结: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你发现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现价=原价×折扣。

(三)应用练习

巩固认知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你来算一算,做一做。

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1)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

2.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书店的图书凭优惠卡可打八折,小明用优惠卡买了一套书,省了9.6元。这套书原价多少钱?

(1)请学生读题思考: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和八折有什么关系?引导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减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

(2)尝试练习,集体校对。

五、回顾梳理,课堂总结

15.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篇十五

1. 激情导入 (有益、有效的环节)

那次听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五”, 内容是举例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还可以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那节课开始, 教师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讲解:同学们, 想必大家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五六岁的小男孩颤巍巍地端着一盆清水请妈妈洗脚, 这情景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同学们, 这是一种美好心灵的体现,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都懂得感恩, 那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以“感恩”为话题, 写写自己与父母的事。

点评:教师以学生们熟知的公益广告导入课题,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达到了引发爱的共鸣的良好效果, 为本课教学的深入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 互动交流 (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先是组内同学互说, 然后学习小组推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代表小组进行交流。要求表达有条理、语言生动、表述的内容清楚。有的同学讲为父母端杯热茶, 有的同学讲为父母洗袜子、手绢, 还有的同学讲在“母亲节”为妈妈送康乃馨, 当爸爸劳累时为爸爸捶背……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因势利导, 又进行了情感调动:我被你们的真情打动了, 同学们是如此地孝敬父母, 用自己实际行动为父母献上了一份孝心。现在让我们再为父母献上一首感恩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师边说边播放歌曲录音。

点评:互说、交流以及教师进行情感调动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课的亮点所在。但是, 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语言引领, 使亮点不亮, 导致下面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

3. 从叙到写出现“断层”现象 (问题显现)

教师启发: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写的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写事的文章应写清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现在请大家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听到的关爱父母的事情。

当真正拿起笔要写的时候, 我发现有的学生东张西望, 有的学生把本子翻得哗哗响, 有的学生一脸茫然。20分钟后, 只有几个学生完成了作业。

点评: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训练, 使得从叙到写时, 学生遇到了“不会写”的障碍。

二、引发的思考和建议

笔者认为, 教师应补充以下环节消除作文教学中出现的“断层”现象。

1. 将阅读中的体会、感悟渗透到作文教学中。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方法的过程。当教师做好情感的铺垫后, 应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描写叙事情节所用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欣赏的某种描写方法将自己平淡的叙述变得更加生动。如, 引导学生将“妈妈那天下班了, 说累得很, 就坐在沙发上休息”这句话改写成比喻句“妈妈那天下班了, 进门就‘倒’在沙发上, 像一根软软的面条, 显得疲惫不堪”。

2. 出示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赏析、借鉴。

由叙到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才能实现这个跨越。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教师必须给学生出示数篇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引导学生掌握片段中的描写方法和布局谋篇的技巧。

3. 激励学生交流, 为学生搭设互动的平台。

初次脱稿后, 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其他学生听, 让其他学生评析。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对于评价的学生和被评价的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被评价的学生能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评价的学生能看到别人作文中的精彩部分, 进而汲取精华为自己所用, 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4. 二次修改, 鼓励学生追求作文的更高境界。

上一篇:2011师德师风整改措施下一篇:外墙翻新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