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历史典故

2024-10-22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历史典故(共9篇)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历史典故 篇一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 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难点 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请看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自学(2分钟)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

2.借助《学习与评价》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四、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0分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其他同学评价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给大家听。

4探究,加深理解

师:本篇文章写的是一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

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2. 背诵课文。

3. 课后题三

2.《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备课过程 篇二

【关键词】语句层面;引导;鼓励;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接到这个课题,我首先思考的是,我可以借这则神话,传达给学生什么?再问自己,学习这则神话,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是什么,我的课堂又能帮助学生提升什么?

直到我搜索“上古神话”看到这段文字:

何新(当代著名学者)提出:“一般来说,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真正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

针对初一的孩子,我应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去解读这则神话故事呢?此时,具体如何去做,我仍然是模糊的,但是我已经有了一个方向:把这则神话教学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以解读神话的文化内涵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如何置于?我尝试去实践,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步骤:

以喜洋洋童言趣事作为课前破冰。

“神话时代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这句话让我想到我可以我儿子的童年趣事来拉近学生距离,又可以得出童年时代拥有的特点:天真幼稚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走入语句层面

(1)首先设计了一个走入神话的导入:(从大处入手)。

神话的时代可以说是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儿童往往是天真烂漫的。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童年时代却过着一种异常艰苦的生活。生存环境的艰苦,迫使我们祖先很早就成熟了,并从中诞生了很多杰出的人物。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学样式,便是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映。你知道哪些神话?同学们说说。

(预设: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炎帝击石生火、神农试百草、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戈、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

追问:你猜猜哪个先哪个后?

(目的:引导学生把握内在联系性,鼓励学生大胆自信的学习态度)

(2)指名读,正音正形。(如果都对,请生友情提醒一下大家,哪个字需要注意?)

(3)自由读两遍,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预设:

请大家提出疑难点,老师标注,师生相互解决。

目的: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实化文言文教学。

二、走入语义层面

(1)从虚词“而”“之”,打开想象世界的大门。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对比,是否去掉两个虚词更加简洁?

预设:怒而触,有了这个停顿,仿佛可以想到共工那种愤怒的状态,不周之山,感觉这不周山的神秘、巨大、重要,为下文造成的后果做铺垫。

追问: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共工怒的样子吗?(怒不可遏、怒火冲天)

“怒不可遏”又是什么样的状态?表情、动作、语言分别会怎样?

(生描述)

同学们真会想象,板书:想象。

(目的:从虚词“而”“之”这一言语形式入手,体会其中的意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2)我们再来读这篇神话,文本语言简洁,但是可以通过想象补充的地方却很多

齐读,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补充?

预设:争为帝?为什么争?为何怒?怒成什么样?撞后景象?颛顼后来怎么样了?

学生自由想象发言。

预设:

此处注意引导。

(通过追问学生所创版本的人物形象,神话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引导想象的合理性)

目的: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了解神话凭想象创造的特点。

三、走入文化隐义层面

(1)神话是古代先民在尝试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时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你能从文中看到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吗?

充分预设:

(2)引用黑格尔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

一方面,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这则《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主义的色彩,是远古人类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自然现象,而共工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工具化载体。

完成板书。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由来,将本课教学置于神话研究的层面的体现。

四、课后拓展

1.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必须要向一个人表示感谢。最后,我们今天得以学习的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还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都主要因为此人,此书得以流传。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

目的:最后出示淮南子,是因为前面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觉得最后拓展正好可以联系其他神话。

2.课后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

A.以《我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为题写一点感受和思考,字数不限。

B.选读《淮南子》之“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神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听课心得 篇三

七语

谢晓明

本周第二次组内互听课,我在七(5)听了胡晓波老师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胡老师的课堂活跃而不浮躁,扎实而不沉闷,让我收获良多。

课堂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带着学生复习回顾了什么是神话,让学生自己说说他所知道的神话故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学习兴趣。其次,进入常规的翻译阶段,这一环节,让孩子自主翻译,老师修正,充分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然后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翻译,加深学生对重点字词的印象。最后,主题概括,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进行主题探讨。整个课堂的流程非常清楚,层次分明,学生自然跟着老师的节奏。同时,本节课还有值得我重点学习的地方是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和设置问题,教给学生如何解决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思考能力及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扩写 篇四

黄帝的儿子颛顼和炎帝的儿子共工为了他们父亲的遗愿也在争夺权力,共工说:我是炎帝的儿子,这个权利就是我的。而颛顼说:我还是黄帝的儿子呢!我的权力和能力都比你大!祖祖辈辈的恩怨,就因为两人的一语不合而彻底爆发了。只见共工喝颛顼各领一群将士,共工披着一身老虎皮,手里拿着一柄钢叉;颛顼身着一身铠甲,手拿一把长剑,两人冷哼一声,共工手一挥,身后的将士们冲了上去,两队的将士们厮打起来,共工和颛顼在地上打得不过瘾,竟飞上了天空,一旁的天兵天将在呐喊助威。人间也一直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争战而阴雨不断。

在他们大战了三天三夜之后,共工输了,他一气之下就跑到了不周山前:哼,不就是黄帝的后裔么,有什么好得意的?!不就是打赢了我么?还没等他想完,就怒火冲心,用自己比钢铁还坚硬的脑袋撞上了不周山,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不周山倒塌了,支撑着天的柱子折了,压倒了许多百姓的房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天向西北方向移去,渐渐天阴沉下来,最后被一片漆黑包围着,系挂着大地的绳子也断掉了,大地的东南方已经开始塌陷,大地上的人们开始四处逃跑,他们尖叫着,呼喊着,哭声连成一片,天地间一片混乱,一片狼藉。

《共工怒触不周山》扩写 颛顼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共工怒触不周山扩写作文。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

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5.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 篇五

教师寄语: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敢于挑战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赢得胜利!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知识链接】

《淮南子》简介: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一、常识填空

《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_______________,是西汉淮南王 ______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解释加点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柱折()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结果是:“ ”(用原文的句子填空)【合作探究 】

一、翻译重点语句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合作探究

1,《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2,在你心目中,共工是个怎样的人?

三、研讨深化、展示提升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4、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四、总结检测、积累巩固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五、全课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六、课外阅读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鲧

复⑦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卒:最终)

鲧(gǔn):人名,禹的父亲。2.帝:指天帝。3.息壤:一种神土,传说这种土能够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长。4.堙(yīn):堵塞。5.祝融:火神的名字。6.羽郊:羽山的近郊。7.复:通“腹”。传说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8.布:同“敷”,铺陈,即陈设,布置。11..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西汉以前认为禹治水后划定九州。

《盘古开天》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

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发鸠之山:山名。之,助词,无意思。2.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3.乌:乌鸦。4.文首:头上有花纹。文,花纹。5.喙(huì):鸟嘴。6.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精卫”本是这种鸟叫声的拟音,所以说“自詨”。7.是炎帝之少女:这个炎帝的小女儿(的化身)。是,这。炎帝,相传就是教人民种植五谷的神农氏。8.为:成为,变做。9.堙(yīn):填。漳水:浊漳河 11.出:流出,发源

《羿射九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尽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羿:神名,以善射著名。

6.《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与能力

1、认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文言文知识;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过程与方法

1、六读法: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2、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学会质疑,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奥秘的积极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导入新课:

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事就这样成了。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2、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3、文学常识: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2)、刘安:(前179—前1)西汉文学家。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3)、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极少在神话中出现。它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4、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5、背景介绍: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像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活动设计二: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

颛顼折星辰水潦尘埃

2、指名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指出其读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最后根据情况,教师可范读)

3、运用六读法,理解翻译文章:

明确六读法: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内容;读到知识;读美文章;读出疑惑;

明确学法:因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如有不懂的地方,可在总结时提出,由其他同学或是老师解决。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昔;为();触();折();

维();绝();故();满();

归();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②、怒而触∕不周之山;

③、故∕日月星辰∕移焉;

④、故∕水潦尘埃∕归焉;

4、结合素材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复述文章内容:

5、展开想象翅膀,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1)、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为什么要怒触不周山?

略:

(3)、为什么天倾其西北而地其陷东南?

略:

6、鉴赏品读体味,畅谈感受体验。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7、想象能力培养:

假设你拥有万能的力量,要什么东西就可以有什么东西,要什么能力就可以有什么能力。那么你最想要什么,你拥有了它,你愿意干什么?

教师总结:

活动设计三:

1、教师总结:

2、布置作业

原因:二雄相斗争帝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共工怒触不周山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7.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 篇七

?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

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

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疑难解析:昔(从前)、触(撞)、维(绳子)、绝(断)、

故(所以)、焉(这里)、潦(积水)、归(流向)

(4)文意理解: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因此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地向东南方向陷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朝东南流去。

三、内容赏析

(一)人物:共工、颛顼。(采用个人简历的方式来拓展补充人物,加深同学们对主人公的印象。)

【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他领导的部落在河南流域,他和儿子后土对农业都十分精通,尤其擅长水利,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措施,因其卓越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水神”。

颛顼————黄帝的孙子,二十岁就即位称皇,在位约78年。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 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

(二)起因:争为帝。(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补充背景,促进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

【共工和子女们擅长农业,经过长期考查部落地形,他们发现地势高的地方不容易灌溉,地势低的地方容易有洪涝灾害,因此他们想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认为自己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不允许共工自作主张,触动他的统治,于是他大肆宣扬共工的做法会触怒鬼神,当时的百姓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害怕上天动怒,大都支持颛顼,于是共工孤立无援,最终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惨败。】

(三)经过:怒而触不周之山。(拓展补充,开拓想象力。)

8.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历史典故 篇八

《夸父逐日》

一、导入

1、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二、翻译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赛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想要 于:介词,在河:黄河

北:名作状,向北 大泽:大湖

道:名作状,在路上

而:连词,表顺承 邓林:桃林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合作学习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2.本文文辞简约,却给人丰富想象。对于“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丰满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 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夸父追日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比喻什么?能以古诗文中名句做证吗?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2.谈谈本课有哪些收获?

本文采用想象与夸张的写法,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文学常识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二、翻译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昔者:从前

为:做

而:连词,表修饰

触:碰,撞

折:折断

维:绳子

绝:断

焉:代词兼语气词,在这里,在那里。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去撞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系地的绳子断了,(结果)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三、探究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借共工撞击不周山的神话传说来解释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表现出古代人民认识自然的朴素思想。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总结: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9.共工怒触不周山(七年级必修) 篇九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1.导入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2.翻译,整体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3.探究,加深理解 思考:(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参考答案:(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4.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历史典故】推荐阅读:

共工怒触不周山扩写08-28

上一篇:营销策划期末论文下一篇:简述项目管理的过程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