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考试

2024-10-09

新闻理论考试(精选8篇)

1.新闻理论考试 篇一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2003~200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复旦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简要概述中国加入WTO以后新闻媒体发展的基本态势。(35分)二简析社会生态变化对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影响。(30分)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对传媒业先后采取放松管制的方针。简述放松管理方针实施以后,西方各国传媒业发生了哪些变化?(35分)

复旦大学 200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

论述题(共三题,一、三题各为35分,第二题30分,共100分)

一、美国便士报与我国都市报比较谈

二、“文化帝国主义”辨

三、我国传媒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之我

2.新闻理论考试 篇二

《高校新闻理论研究与实践》一书坚持遵循新闻规律、新闻价值以及宣传价值三重标准,相比其他此类著作更具有互动性,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新闻实践,都更贴近高校实际和大学生生活,更具有自身优势。书中提到,对于我国而言,新闻类节目的模式大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于我国而言,新闻传播的政治功能显然更受到重视,因此,它的经济与社会功能往往容易被忽视。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与完善的步伐十分迅速,民主化、市场化以及政治化的特点在新闻传播领域也越发明显。全球化和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新媒体技术为全球化的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信息传递模式,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听从一种声音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网络提供的多角度看新闻的方式显然更受推崇,也很大程度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而对于高校而言,新闻报道应当在实践中追求创新与变化。《高校新闻理论研究与实践》一书认为,这一过程可以在三方面开展。首先,研究新闻宣传受众,重视策划新闻。高等院校可利用的宣传媒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校园广播、校报、高校新闻网等。社会群众、高校教职工以及高校学生都是高校进行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为了增加高校宣传报道的影响力,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受众的构成及特征有初步的了解。这样能够保证新闻策划工作有目标、有组织地进行。书中强调,除了对高校的政策以及方针进行传达,高校的新闻报道内容也应当多一些一线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对优秀教师和先进学生的典型事迹更应当加强报道。其次,古板的新闻报道一直都是人们对于高校新闻宣传的印象,如果要打破这种模式,新闻编稿人就要积极进行角色转变,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挖掘出具有创新性的新闻。针对当前高校新闻宣传的主要工作,增强报道的可读性,《高校新闻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认为,标题、导语以及正文甚至背景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突破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报道,一定要尽量精简生动,多加入鲜活的背景资料,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再次,校报、广播电台以及新闻网站等传播媒体都各具劣势和优势,所以高校宣传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对这些传播媒介进行整合,做到新闻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分工,达到媒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书中写道,校报一般善于进行先进人物的专题策划,广播相对于校报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电视则是三种方式中最为生动的,产生的视觉冲击最强烈,而新闻网站的信息量广阔、时效性更强,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当做到融合各种媒体的长处,再编辑和整合新闻资源,增强宣传报道的合力。

3.新闻理论与“多元文化”悖论 篇三

在提倡者看来,多元文化或文化的多元性必然会为处于边缘/弱势的群体或文化带来生存的希望。任何边缘/弱势群体都想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身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在理论上没有错,但实践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一些处于文化弱势状态的集权国家大规模迫害异己事例和某文化圈内以宗教名义愈演愈烈的压制女权的事例并没随冷战结束而减少,同时冷战的结束、二极世界的裂变不仅没有达到多元上的平衡,反而导致了恐怖组织大量产生。柏林墙虽然于1989年倒下,但在1989年前后仍有不少灭种屠杀及内战发生(卢旺达、刚果、柬埔寨、波斯尼亚等),再次提醒我们现正身处不人道的暴力时代。少数/边缘/弱势群体并没有从“多元”的理论资源上获益,相反,“多元性”成为“地域性霸权”的保护伞。过去我们起码还可以举起一个名叫“正义”的木牌在道义上遏制极端主义的蔓延,现在连这块招牌也给连根拔起了。各国纷纷把自己打扮成“封建时代的受气小丫鬟”,在自己的门前插上“这是个我有权做我自己主人的时代”的牌子。

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历史就进入多元时代,与之相关的二元论的思想意识形态体系也随之瓦解。但是,冷战结束并没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势力无阻力地全球化,引发的却是民族势力的抬头以及过去被认为长期受压抑的亚文化圈日益获得与西方相抗争的权力。“地域性霸权”利用自由民主观念,利用多元文化的兼容性漏洞,无限地夸大文化多元的可能性,强调“可选择性”,利用批判全球化和文化霸权主义之机,大有成为新的中心或文化霸权之势。那些民族势力或者长期被压抑的亚文化圈,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并不像人们以前所天真地认为的那样是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化或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是新的集权再次膨胀、新的权威在被加班加点地制造。这些,只要看一看某些国家、地区及文化或宗教圈内的人权记录就一目了然了。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初的历史背景可能来自欧洲文化对美国文化的抗争。欧洲文化是高度发达又长期认同于美国文化。对于那些刚刚有缘接触“霸权文化”、尚处于支离破碎状态或发展不充分状态,抑或过度状态的文化也过度地强调多元有碍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如果所有人包括欧洲人都愿意把自己定义为“边缘”,那么所谓的中心是指什么呢?将全球化理解为现代化,将现代化理解为西化,将西化理解为美国化甚至18世纪的西方传教士,这就是当今对全球化理解的潜在逻辑,似乎全球化就等于世界性的单一化和美国化、教士化,这是不合逻辑的,也是违背常识的。“全球化”尽管是充满痛苦的历史过程,但却又是人类无法回避的现实语境和历史选择。

我们并不在一般意义上反对文化的多元性或多元文化论,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不适当地提倡一极化或二元论,既不利于多种文化和平共处,也无益于单一文化对多种文化的兼收并蓄。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得任何国家不可能完全脱离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而封闭起来。不仅需要吸收他种文化以丰富自己,而且需要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以求发展,要扩大视野,了解与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定势全然不同的他种文化。虽然文化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抹去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但是它能使其在同一个平面上显出趋同性特征;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过程中,所需要的是既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同时又不受制于全球化的作用,顺应国际潮流,与之沟通对话而非对立。在全球化整合中虽然有必要保持本民族的根本特性,但是更需要使自身既具有开放胸襟的“拿来主义”,又坚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才能走向文化输出。这里要做的恰恰是指出“机会主义”者,是如何利用多元文化论这种一开始就带有的悖论去滋养自身新“霸权”的目的的。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不同的文明的人们之间的互动作用提高了人们的文明意识,这一意识反过来又强化了正在扩张或有可能深深地延伸到历史上的各种分歧和仇恨。”①在他看来,全球化趋势下构造的世界新秩序并没使西方的影响取得决定性胜利。其结果是,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单位可以平行和谐相处,共同分享全球化的经济成就及精神价值,却可能包含着更深分裂的隐患。西方的思想家齐泽克更进一步提出:文明的冲突不是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而是发生在同一文明背景下。

因此,国家和民族的平等,不等于各国的文化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更不应该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落后甚至低级趣味的文化思想和凌驾于民主法制之上的权威政治思想的合法化的借口。一些落后国家(或者边缘/弱势国家)的学者喜爱倡导“民族本位文化”,我们可以放心地把它归入狭隘民族主义的煽情一类,他们同样正利用多元文化先天不足的缺陷。在一个尚未历经现代化的落后国家,在一个民族急需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历史时刻有一定的欺骗性。更为危险的是,这种民族本位主义煽情不仅迎合了“区域性或民族本位霸权主义”者的口味,易于为国家政权或原教旨主义者所利用,而且客观上为自己充当新的文化霸权者收买了选票。分歧根本不在要不要继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而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在全新的文化环境下,及其在面临新的文化选择时究竟有多少可供利用的资源。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文化遗产的破坏者主要是来自战乱、贫穷、制度的混乱及交替的文化自虐主义和文化自恋倾向,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来自西方“文化霸权主义”。

随着全球化的实现和社会稳定发展,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不能不随全球大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迁,这在客观上又为其保护、利用和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落后国家和民族只有在全球化事实面前实现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缩小或消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有可能在国际社会中真正获得平等,文化的优势和特征才得以显现。以本国特性的借口,甚至仅蓄意标新立异,讨伐现代文明的公认准则,这不仅无助于缩小差距,维护本国的利益,而且只能扼杀公民的思想自由和创新能力,摧残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动力,把本国文化拖入困境而难于自拔,其最终结果不仅不能“多元”,而且只能促成新的一元。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首席批判分析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说:“重新回到我们眼前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天真地以为早已被超越了的现代性本身。现代性不但没有被超越,而且正在世界各地大举登场,在拉丁美洲,在中国,在前‘第二世界’(按:苏联及其卫星国)的政治讨论中,现代性问题更是无处不在。”“这次古老的现代性在当代语言里痼疾复发,真正患的其实是一场后现代病。可以说,这是一场对现代性的重新铸造和重新包装,以供它在知识市场的大量生产和重新销售。”②

注释:

①萨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②杰姆逊:《现代性的幽灵》,2002年7月的上海讲演摘要,张旭东译,上海《社会科学报》2002年7月。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4.新闻采编考试总结 篇四

新闻:是时间正常发生过程中出现的突变信息,是正常状况的突变。受众差异,新闻的本质表现出多种层次:对于受众,新闻是一篇报道;对于政治家和公共关系人员,新闻是一种话语,掌握新闻就等于掌握话语权,喉舌论,工具论一直影响新闻业。对于媒体自身而言,新闻是产品。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一种复杂系统的活动,是一个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每个环节又都有其规范和要求。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表现出的某些信号或迹象。

特点:①不是新闻事实的全部,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知识新闻事实个别片段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

②简略,甚至只是一个片段,要素不全,提示新闻在哪里,为记者采访提示方向。

报道生动、形象、立体化、是报道有声有色。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指记者为完成某些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硬性采访的应用规范

通讯的含义:早期我国的报纸上,通讯原指外埠新闻,使用书信传递,通常称为“某地通信”或“某国通信”,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新闻体裁。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体裁,是报刊广播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

面对面采访: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的采访,又叫直接采访,简称采访。记者通过口头提问,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了解客观情况、收集素材。

视觉采访:是记者通过细心观察捕捉新闻事实、收集新闻材料、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采集方法。

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报道文本的内部构造和组合方式。

消息:是一种传递迅速、文字简明的事实信息,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时报道。狭义的新闻一词就是指消息。

导语:是消息类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指的是新闻消息开头的一部分,紧接着消

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简单明了的笔触直接反映出新闻要点和轮廓,一语定义,给整个新闻稿定下基调,唤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层次和段落层次:就是消息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可以理解意思上的划分)。使记者根据内容给划分的各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事件。段落:指消息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间歇、强调等情况的需要所造成的文字上的分隔和停顿。也可称为自然段。

过渡和照应——是使消息主体前后连贯、气脉畅通的重要手段。

过渡: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句子、词语进行过渡。照应:指消息主体在前后内容上的照顾和呼应。

(1)主体和标题——突出主旨,加深受众印象的有效手段。

(2)主体和导语——导语设下伏笔,主体加以呼应;导语提出悬念,主体加以释疑。

(3)主体和结尾的照应——这样的照应,消息结尾往往是消息主体部分的深化、补充和强调,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首尾圆合、结构和谐。主次和详略

 任何事物要想清楚明白的进行表述,都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消息写作也是一样。

 哪些部分要详、哪些部分要略,详可泼墨如云,略可惜墨如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消息头—报纸刊登消息时,都会有“某某社某年某月某日电”“本社讯”,电视台在播发消息时也都有“本台消息”“据莫某电视台消息”等,这就是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

通讯的含义——早期我国的报纸上,通讯原指外埠新闻,使用书信传递,通常称为“某地通信”或“某国通信”,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新闻体裁。取材范围广、体裁的容量大、表现手法活, 所报道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选择的材料要全面系统,要有故事情节;写作时应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力求形象化。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有“小通讯”之称。

新闻特写(报纸)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做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既不是消息,也不是通讯,更不同于文学作品。

特稿: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培养政治嗅觉,把握舆论导向---全局在胸,高屋建瓴,胸有成竹.要有受众意识---社会新闻的取材,寻找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话题---社保民生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广播群书,采集经验(有经验的记者).时刻准备应战突发事件

记者的素养文笔功夫—使新闻具有新闻能力。知识储备---使新闻富有深度(新闻工作者要具备以下综合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增加采访机会和采访亮色。与时俱进---使新闻跟上时代的步伐(衡量新时期记者是否合格)

如何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一把刻度模糊的尺1.对于人和社会的有用性,新闻价值指的是新闻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

2、具体的实践标准,事实所特有的符合新闻标准且加以传播的特殊素质

3、新闻的交换价值,媒介产品具备的能够进入市场流通的交换价值新闻的价值要素:时新性 重要性 接近性 显著性 新奇趣味性 人情味 辅助性

采访前准备的意义:帮助记者完成独家新闻。帮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工作。帮助记者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帮助记者节省采访时间。帮助记者打破僵局,打开采访的突破口

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确定程序正当。为了公众利益。平衡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显性优先,隐显结合。保护记者的个人人生安全。记者的暗访行动要规避法律风险。(如何规避隐性采访时的法律风险?)

①维护国家集体权益的司法注意②维护被采访者权益的司法注意 a.隐私权 b.肖像权 c.未成年人以及妇女的保护

③记者暗访中的几点司法注意a.扮演时候的身份禁忌 b.隐性采访时不得诱导犯法 c.注意搜集和保存证据

新闻语言的要求----新闻语言要准确性极强---其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其中关系等相关内容一定要通过准确的语言交代清楚,电视新闻要通过画面把现象呈现出来,语言解说配合画面内容。新闻语言要简洁凝练、通俗易懂----影响新闻的清晰度的一块绊脚石就是难懂艰涩。如书中172页的图表。新闻语言要逻辑性极强----在短短的一段或1分钟以内的新闻稿件中,往往很注重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要侧重事件过程和场景的再现、展现,生动形象的记录人物的行为和言行。使得新闻富有人情味。阅读—模仿---个性化,可以成为新闻写作的一条捷径

倒金字塔:特点(倒金字塔结构的含义)

1、打破了常规性新闻按事件发展顺序的叙事性写作模式,并非所有事实的罗列,而是依据事实的重要程度进行先后编排(决定段落顺序)。

2、导语里没有按照新闻的六要素原则而是首要要素归纳导语原则(部分要素导语),只讲主要事实(也许只是其中的某个要素而已)。优

点(为什么用这种结构)

1、利于编辑---只要一看到导语就可以知道消息的精华,从后往前进行删减并不影响事实的主题内容。

2、便于阅读---读者往往不能通篇阅读每一篇新闻,对于这样写作结构的新闻稿来说,很容易一目了然消息的主题思想,在任何地方停止阅读,并不影响对整个新闻事实的认识,只不过是多阅读一段文字,会更多了解得更详细罢了。

3、便于写作---对于新记者而言,很容易把握这样的写作方式,不容易出现斯洛混乱。

消息头的作用:A “版权所有”的标志---如“本报讯”,显示消息是由本报独家采集的,本消息具有本报社的版权所有,不得任意修改、转载、抄袭。B 表明消息来源,有利于读者阅读(针对保质而言)---可以是读者判断消息的真实与权威性。C 与新闻单位(发布消息的单位)的声誉紧密相连---迫使新闻单位谨慎发布信息,力求客观、翔实,明确发布单位对某一条消息的责任D 作为消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使读者和编辑很容易的一眼就能把消息和其他问题区分开 通讯与新闻消息的异同:外表形式——新闻的开头通常都有消息头。表现对象——新闻主要记事,通讯主要写人。表现方法:新闻:概括性强,要求一事一报、简洁明快,以叙述为主。通讯:要求具体性、形象性强,比新闻更详尽、完整地报道人和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兼而有之。表达口吻——新闻采用第三人称,通讯除了采用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采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进行表述。结构形式——新闻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倒金字塔,通讯则通常按照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与逻辑顺序结合等组合结构。篇幅长短——新闻篇幅较短,通讯篇幅较长。采写发稿时间——新闻反映动态,偏重即时;通讯强调发展过程及思想性,偏重及时。特别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非骡非马”的体裁,自成一格。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有“小通讯”之称。采写要求:(1)取材范围小:一般一人一事一题,选题范围小,小故事要从小处着眼,谋篇要从小处入手,一般500字左右。(2)人物事件要真——属于新闻范畴,要符合真实性原则。即真人真事。(3)故事情节要奇——有了情节,小故事才有波澜,人物和事件才能立起来。(4)涉及褒贬要慎——题材大多是正面表扬,因此,报道时要有所突出、强调、侧重,有鲜明的倾向性,但不能搞绝对化、偏面性。(5)表现形式要活——题材丰富,所以,采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开头往往是“一天式”:一天凌晨、一天上午、一天深夜等;(6)语言文字要实---质朴是一种美德,不能在小故事里堆砌过多的修饰语、形容词,这样的词越多、级别越高,文章就越乱。具体的应用时——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华尔街日报体:从某一具体的事例写起,经过过渡进入新闻的主体部分,续写完毕后再回到先前的事例中,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 优点: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的方向拓展,引领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了解事实 怎么讲故事(如何构思好的故事?)

1、以故事引入主体,再以故事结尾:小故

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回到小故事(结尾)

2、一个故事贯穿新闻,始终类比: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报道中心是由这个人或事而引出来的

3、写活故事中的人:特稿提供的是浓缩的信息,必须要有一些具体的情节和动作的描写让读者迅速了解他正在认识的这个人物

4、重视引语的力量—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是《华尔街日报》写作的一条重要准则 解释性报道特点:

1、突出“为何”要素,追根究源,摸清来龙去脉,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更加注重“为什么”“如何”这一问题。背景资料和发生条件上大做文章。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上,给受众带来启示。如《北京的确良府绸为何供不应求》

2、注重纵横联系,把新闻事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下分析,或者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相比较、相联系,揭示其蕴含的意义(也许单独的、孤立的看,不值得报道,但如果把它和其他事情相比较来看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3、大量利用有关背景材料来拨云开雾、指点迷津  解释: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 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加有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

 如—新华社、美联社、法新社---《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问题进行官方会谈》的报道

4、夹叙夹议---多借用权威人士之口进行分析阐述,或直接摆出事实进行归纳总结,由受众自己进行结论部分

 在分析的过程中除了叙述之外,也要有所议论

 但尽可能的少用议论,且要注意客观性的问题

1、“识”字为先:既要提供新闻事实,又要提供见识

2、要尽可能向专家请教,先知后写

3、要学会宏观分析

4、要区分客观解释与主观议论的界限

5、解释要恰到好处,融会贯通

6、要尽可能利用背景材料,学会“用昨天说明明天”的方法

采写好特写的5个环节:(1)选材须精当。A、根据体裁与主题的需要,注重人物和事件单个有特别意义、情趣的细节和片断,做形象化的突出处理。

B、注重事情的横断面(不像新闻、通讯强调事情的纵断面),精选事情中的某个重要的横断面,不能将那些意义不大、情趣不浓的次要(或次等)事实拿来“放大”和“再现”。C、在材料的选择上,特写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深入挖掘、反复比较。(2)结构须紧凑---与新闻、通讯的结构不同,强调紧凑,不容松散,也没有高低潮之分,要求作者抓住某个事实高潮接高潮地铺陈。(3)篇幅须短小---特写一般针对某单个的细节或片断进行,至于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式一笔带过,不用过多涉及,篇幅相应短小,一般在500—1000字之间。(4)角度须奇异---特写是要从微观细察,通过一个较为奇特的角度,对准一个有特色的“近景”进行捕捉,受到以小见大、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一场球赛,新闻、通讯可

以写其全景、远景等全过程,而特写只是对其中的一个球员的特征、一球之争等一点做重笔描绘。(5)表达须艺术:新闻一般夹叙夹议,描写和抒情视情况而定,可有可无。通讯:以叙述为主,然后议论、抒情、描写兼而有之。新闻特写:则突出描写和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叙述和议论则根据需要穿插一二。

新闻结构的要求

(一)新闻报道结构的基本要求(以一统多,寓一于多,形成各部分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整体)

1、全面反映新闻事实,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2、客观反映事实,保持结构严密性

3、能动反映事实,保持结构的完美性

(二)提供谋篇布局能力的有效途径

1、阅读名篇,分析其中的奥妙,汲取其思想

2、模仿优秀的结构案例

5.诚信考试新闻稿 篇五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学院考试周,1月5日下午开始,我们就为诚信考场进行了设置,布置教室,张贴参加诚信考试人员的光荣榜。

参加考试的人员由2011级同学及2012级同学15人组成,占全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诚信考试已经逐渐深入学生心中。诚信考试活动的开展,在推动大学生深化诚信观念、增强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有着深远的意义。考试时间为2013年1月6日下午13:30—15:30。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同学们牢记“拒绝作弊,诚信考试”的倡议,严格遵守考试制度,拒绝作弊行为。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用实际行动营造了良好的学风、考风,塑造了新时代大学生形象,努力创建纯洁公正的古生物学院良好作风。

6.新闻考试试题(共) 篇六

1、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

2、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闻改革。

*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1 政治家办报与正确舆论导向。2 新闻工作的两次重点转移。3 探索新闻规律 提高报纸质量。4 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5 新闻事业长足发展。

6新闻事业内部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管理的探索。

*新闻改革中,平面媒体提升报纸质量,增强社会功能:

1、纸从简单的作为行政的辅助工具转变为以刊登时事为主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机构。

2、摒弃“文革”时期的“假大空”。

3、扩大信息量。

4、增强时效性。

5、注重贴近性、可读性、服务性。

6、创新新闻写作模式。*新闻的四个基本特性:

1、真实性。新闻的本质是客观事实,新闻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反应。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2、时效性。新闻不是任何时候的事实的报道,而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公开性。事实本身不是新闻,只是报道传播出去了,才是真正的新闻。

4、主客观的统一性。新闻是记者对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报道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渗透主观。

*新闻和信息: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区别是,1大小不同。2新旧不同。3公开性不同。4通俗性不同。*新闻价值: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包含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以此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主要标准。新闻价值包含在事实中,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外加的。不能任意拔高或贬低,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新闻价值的要素:

1、时新性。新闻的时效越强,新闻价值越高。新闻事实中包含的新闻信息量和新闻价值成正比。

2、重要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是衡量一件新闻事实重要性的客观标准。

3、接近性。地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年龄上、性别上的接近。

4、趣味性。专指新闻事实所具有的吸引力、情趣和意味。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表现方面: 1 新闻报道的五要素必须真实。

2新闻事件的环境、条件、过程必须真实。

3新闻报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必须真实。新闻报道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

5新闻报道的真实必须是全面的,符合社会的本质特征,符合社会的主流方向。*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阶级性、先进性)在新闻工作中的最集中、最高的具体表现,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根本的知道原则。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三方面。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基本内容: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整个事业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和耳目。遵循党的宗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是一致。*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 1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作为党和政府实施决策的参考。揭露邪恶丑行,打击犯罪。3 披露政府疏漏,促其改进工作。4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减压阀”作用。6 反对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行为,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

7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内涵和时代意义。8 揭露腐败行为。

*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一要讲政治。二要摆正位置。三要选准典型。四要出以公心。五要准确无误。六要把握好尺度。七要遵守法纪。八要与执法部门配合好。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 坚持真确的舆论导向。3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4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6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新闻工作者修养的内容和如何加强修养: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报社讲话中提出“打好五个根底”,提倡“六种作风”的要求,是当前及今后新闻工作者修养所遵循和努力的方向。“打好五个根底”是:

1、打好理论路线根底。

2、打好政策法律根底

3、群众观点

4、知识

5、新闻业务。“六种作风”:

1、敬业的作风。2实事求是的作风。3艰苦奋斗。

4、清正廉洁。

5、严谨细致。

6、勇于创新。

*怎样搞好新闻采访:

1必须实事求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因此所采访的事实要完全真实。2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在新闻采访中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

3新闻采访要力求迅速及时。新闻姓“新”,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传播。

*新闻敏感:是一种敏锐的观察能力,一种比较分析能力,它使记者通过事物的表象洞察其中的实质,因而也叫新闻价值判断力、新闻发现力。

*新闻敏感,新闻价值判断力,新闻发现力的主要表现:

1从平凡的小事或社会现象变化中发掘出意义重大的主题

2判断所采访的事件能否引起众多读者的兴趣。

3从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方面中找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点。

4从采访搜集的素材中,除已经传播的内容外,能否找出更有价值的新闻。5面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映能力。*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1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头”。2深入实际,“摸清下情”。

3爱岗敬业,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培养新闻敏感需有“厚积薄发”的过程。*采访的分类:

1按新闻体裁活报道方式:消息采访、通讯采访、现场短新闻采访、深度报道采访。2按报道的专业或领域:政治新闻采访、经济新闻、会议新闻、科教新闻、体育新闻、外事新闻等。

3按报道活动方式:突击采访、常驻、蹲点、交叉采访等。

4按采访对象:人物专访、突发事件采访、非事件性新闻。

*采访技巧要做到一下几点:

1见面时用技巧打破可能出现的僵局。2用和善的语句提第一个问题。

3在轻松和谐的采访气氛中跟进问题。4适时提出敏感问题,突破采访的心理禁区。5智取情感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6提问要言简意赅,提问交流时要积极反馈,提问与倾听相结合,尊重对方。

7有礼貌的结束一次采访,为未来的采访留有余地。

*消息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报纸的主角,深层次的原因:

1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有学者认为新闻的本意是消息。

2从报纸的属性上看,报纸是新闻纸。3从报纸的产生和发展史看,报纸是适应新闻传播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4消息是新闻竞争制胜的法宝。综上所述,消息在报纸上的主角地位十分明显,不容置疑。

*消息的体裁特点决定它在写作上的具体要求:

1以真实为生命。选择事实要全面;运用事实要客观;表达事实要准确。2以新鲜为灵魂。“新”是消息写作的灵魂。3以快速赢得受众。

4以叙事为基本。客观的记叙事实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5以短小取胜。

*消息: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去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新闻文体。其特点是简明、短小。迅速。及时。

*消息类别主要有:简讯、动态消息、综合消息。

*通讯:是用比较详尽生动的文字,去描述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或是重大事件的深入报道,或是详细的揭露批评性报道。

*通讯主要具备特点:新闻性。真实性。内容丰富性。表现手法多样性。

*通讯的主要类型:人物通讯、时间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突出人物思想,反应时代精神。2 在矛盾中表现人物。通过细节描写,活现人物风采。4 正确反映先进人物与周围人物关系。*风貌通讯的三种形式见闻、巡礼、侧记。*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按照内容范围分类有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国际评论等。按照作者自身和重要程度分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

*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 摆事实,讲道理。2 要有鲜明的针对性。3 选题小中见大。立意清楚,态度鲜明。5 要有文采。

*深度报道:“有事实、有背景、有意义的三度报道”。它是新闻报道史上的一次革命,使新闻报道从简单地、被动地、感性地反映客观事实变成丰富地、主动地、理性地认识世界。

*深度报道的形式大体有: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问题讨论、分析性新闻、问题性新闻、评述性新闻。*新闻摄影的特征和独特优势: 1 新闻摄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 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3 新闻照片具有典型性。

*新闻摄影在报刊的地位和作用? 1 传播新闻的重要手段。2 图文并茂,美化版面。传播新闻不受语种和文化程度的限制。4 可以运用对比回顾的手法来突出新闻的重大意义。

*拟定好的新闻照片的标题,要做到: 1 高度的概括和准确的表达主题。2 文字要简短精炼,尽量避免与文字说明重复。要有文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之形象生动。*编辑的任务主要有: 新闻策划。2 加工。3 把关。4 发言论。5 组织。6 适当的链接相关资料。7 异地新闻时间的本地化处理。*稿件分析的具体要求: 要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标准和新闻标准队稿件进行分析,决定弃取。在政治方向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报道的口径和分寸上,绝对不能有任何与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一致或相违背的地方。要把握新闻标准。首先要有新闻性,新闻要素要全,这是关系到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用比较普遍认同的新闻价值要素。*标题的功能? 1 突出新闻卖点,吸引眼球,引起读者兴趣。2 标题是一种重要的内容处理方式。3 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

*主题:俗称“主标”,是标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标题中最重要成分。它概括反映主要的新闻事实或揭示最主要的观点。*肩题:有时也叫眉题、引题或上副题。它是主题的辅助题。它位于主题之前,作用在于引出主题。

*副题:也叫子题与下辅题。安排在主题的后面或下面,用来补充和交代次要新闻事实,或对主题起说明、解释作用。

*插题:又叫分题和小题。是穿插在较长稿件中的小标题,要用短短的一句话或几个字概括一段文字的要点。插题的重要作用是便于阅读,可以适当间歇,有助于了解长篇稿件内容。

*提要题:也称提示题或纲要题。一般安排在新闻的前面,简要的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便于读者在未读全文之前就有个概括的了解,以引起阅读注意。*版面的功能? 对新闻的评价作用 2 对读者的吸引作用 3 展示报纸的个性 *版面的形式?

集中式 重点式 对称式 对比式 连续式 *搞好版面的设计和美化? 1 必须有明确的编排思想。编排思想是版面的灵魂。组版编辑要学一点版面美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美化版面的技术。3 一丝不苟,苦心经营。

*《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提出的中国报业面临的六大挑战: 报业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远未得到充分满足。束缚报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弊端仍未根本革除,报业改革依然任重道远。3 出版资源紧缺与闲置矛盾日益突出,报业发展模式尚未完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4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中心城市报业市场趋于饱和,新的生产空间尚待挖掘。新媒体咄咄逼人,报业面临深刻的战略转型变革。

*解决报业发展问题的历史机遇: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报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为解决报业发展的体制瓶颈创在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信息技术变革为报纸进入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内容整合和综合开发带来了机会。*积极应对网络媒体的冲击: 一 以优势对劣势,提高竞争力。1 以“权威性”应对“不正规性”。2 以原创性应对转摘的随意性。3 以报道的深度应对时效性。以存储的持久性应对网络的即逝性。二 以创新招读者,提升竞争力。1 资源重组整合 2 创新报道方式 3 转变经营思路

三 以融合促发展,增强竞争力。1 自建媒体网站 2 与商业网站合作。

新闻专业理论与实务(复习题Ⅰ)

1、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起源:起源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新闻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头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电子新闻(电台、电视台)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的迅速崛起标志着电子新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新闻的要素:五个W一个H。即何时间(WHEN)、何地点(WHERE)、何人物(WHO)、何事情(WHAT)、何原因(WHY)、何结果(HOW)。

4、新闻价值: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包含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以此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主要标准。

5、新闻价值要素:即“五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显著性。

6、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真实性的含义指的是新闻报导必需有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即新闻所反映的必须具有客观事实根据,确有其事;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本来面目,符合事实真相。具体危害:第一,误导舆论,干扰破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第二、使新闻媒体本身失去读者信任,失去生存条件。周恩来:为报道事实新闻而奋斗。

7、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阶级性、先进性)在新闻工作中的最集中、最高的具体表现,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根本的指导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整个事业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和耳目:遵循党的宗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具体要求:

1、在思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

2、在政治上要全面、准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在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纪律。

8、新闻舆论监督:特点: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能很快形成舆论,具有很强的威慑力量,因而新闻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形式:一是公开的新闻批评报道,二是通过内部参考、内部简报向领导机关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意志和情绪、意见和建议,形成舆论,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在决策和决策实施中加以考虑。怎样实行舆论监督?

1、摆正位置;

2、站对立场;

3、选准典型;

4、实事求是。重大批评稿件发表前要同被批评人、反映问题人和被批评者的领导“三见面”,尽量多听取不同意见,核准事实;5遵纪守法;

6、加强管理。

9、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以准确迅速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引导舆论为主要职责,这是一个政治性强、社会影响广泛因而社会责任重大的职业。

10、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的具体要求:江泽民提出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打好五个根底”: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打好知识根底;打好新闻业务根底。“六种作风”: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

11、新闻采访:定义: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一种职业性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怎样搞好新闻采访?第一,必需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第二、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在新闻采访中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第三,新闻采访要力求迅速及时。

12、新闻敏感:定义:记者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即对新闻事实的快速准确判断的认识能力和及时迅速的反应能力。怎样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第一,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头”;第二、深入实际“摸清下情”;第三、敬业爱岗,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思考、积累、观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3、消息在报纸上的地位:定义: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去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新闻文体。消息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报纸的主角。在报纸上的诸多文体中,它占据着主体的地位,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第一、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有的学者认为新闻的本意是消息;第二,从报纸的属性上看,报纸就是新闻纸。报纸以发新闻为主,也就是以发消息为主;第三,从报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看,报纸是适应新闻传播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第四,从已经提到日程而且愈来愈激烈的新闻竞争上看,消息是新闻竞争制胜的法宝。

14、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1、真实准确;

2、新闻要“新”;3讲究时效;4事实说话;

5、短小精悍。

15、通讯的特点:定义:是用比较详尽的生动的文字,去描写先进人物的事迹或重大事件过程的新闻文体。特点:第一、新闻性;第二、真实性;第三、内容的丰富性;第四、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16、评论的特点:定义:它是新闻媒体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看法、阐述道理,从而明辨是非的政论体裁。评论能:

1、体现一张报纸的正确导向;

2、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

3、是报纸指导性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

4、可以体现一张报纸的质量。写作的基本要求:

1、摆事实讲道理;

2、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3、讲究科学性,防止片面性;

4、要有文采。

17、新闻照片的文字配套:要拟定好的新闻照片标题,应做到:一是高度地概括和准确地表达主题;二是文字要简短精炼,尽量避免与文字说明重复;三是要有文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之形象生动。写好照片说明,主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深入采访,全面地了解情况;第三,文字说明要简短、生动,善于提示内涵。

18、报纸编辑的任务:决策,主要是指编辑为解决报纸工作中遇到的关系全局性问题所做的判断和行动设计;加工,这是编辑经常的业务工作之一,指编辑在尊重原稿事实及不改变作者风格的前提下,所做的深化主题,订正观点,增删材料,调整结构,锻炼语言等具体工作;把关,编辑同志“守土有则”,要注意纠正、杜绝和消灭稿件中的错误,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发言,报纸有责任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实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就是报纸的语言,编辑是报纸的重要发言人;组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将分散的稿件加以分析,组织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宣传舆论作用。

19.新闻标题的功能: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有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月度新闻的作用;对变化版面起一定

的作用,由于巧妙地制作和安排不同内容的新闻的位置,避免了版面的单调、呆板,使整个版面新闻安排有序、排列别致、布局得体,生动活泼。标题成为吸引读者,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

20、版面的功能:

1、对新闻的评价作用。借用版面空间,编排形式和布局结构等,传达出编辑部对新闻的评价;

2、对读者的吸引作用;

3、展示报纸的个性。

21、稿件修改的标准:首先,在有关政治方向的问题上,要有清醒的头脑,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报道的口径和分寸上,绝对不能有任何与党中央的各项方针不一致或相违背的地方;第二、要把握新闻标准,主要是新闻价值标准。

22、稿件修改的基本要求

主要方法:注意尊重新闻事实,不能随意拔高,凭个人的“想当然”去轻易修改;注意尊重作者,尽量不伤元气,保持原作风格;注意考虑版面需要,量体裁衣。基本方法:订正、压缩、增补、改写等。修改包括以下方面:突出主题;校正差错;修饰文字。

23、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题文一致是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2、具体而简洁;

3、准确而鲜明;

4、朴实而生动。方法:叙述式、号召式、提问式、对比式、赞语式、悬念式等。

24、报纸版面设计:

1、必须有明确的编排思想;

2、组版编辑要学一点版面美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美化版面的技术;

3、一丝不苟,苦心经营。

25、新闻策划:定义:是指依据新闻事实或新闻素材,对所要宣传、报道的内容、步骤、途径等进行组织和安排,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原则:真实性;系统性;独特性;及时性。策略和技巧:选好题目;标新立异;协同作战;共同受益。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复习题Ⅱ)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必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如何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增长率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第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四、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第五,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六、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四个“扶持”: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

5、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体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2、对外政策: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6、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做到“两个务必”的重要意义:毛泽东论述:一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情绪,党的事业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甚至会失败。二是,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论述: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第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他还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江泽民论述: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专程来到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5年,江泽民同志强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需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靠艰苦奋斗。”

8、胡锦涛提出的四点希望: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第三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第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

9、报纸的作用:列宁:报纸的作用并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一点来说,报纸可以比作脚手架。毛泽东: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10、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要政治家办报。(对吴冷西谈话摘要)

11、办好报纸的三个条件:邓小平: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2、党的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邓小平:我们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这就是说,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崇高的使命和荣誉。总之,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13、四个“以”:江泽民: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4、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才能在新闻领域里得心应手,纵横驰骋。再就是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应当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与影响。

15、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因此,我们党一贯强调,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不能动摇。

16、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胡锦涛说,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唱响主旋律,最主要的,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马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宣传教育干部和群众,用一切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精神,以激励、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打好主动仗,就是要结合并动用好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思想领域的特点,遵循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重在建设,以积极进取、科学务实的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各项工作中贯穿讲政治的要求,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部分条款:在出版物中(包括内部发行的出版物)严禁载有下列内容:

1、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

2、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

3、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

5、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

6、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

7、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18、互联网登载的新闻不得登载的内容:

1、违反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

3、损害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宣扬封建迷信;

6、散布谣言、编造和传播假新闻,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8、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9、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内容。互联网连接境外新闻网络,登载境外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发布的新闻,必须另行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

19、报刊转载稿件的要求:不得转摘有悖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稿件,刊登涉及国家重大政策、民族宗教、外交、保密等内容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必要时要征询有关部门意见。报刊转载稿件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得摘转格调低俗、色情淫秽,凶杀暴力、封建愚昧等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报刊摘转新闻报道或纪实作品等稿件应坚持真实性原则,对其摘转内容的真实性负有审核责任;不得摘转内部资料或非法出版物上的稿件;任何报刊不得任意摘转国际互联网上未经核实的新闻和信息。

20、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的处理:报纸、期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失实的纪实作品,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出版的报纸、期刊上进行公开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关出版单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行政处罚:下达违规通知单;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更正或检讨。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新闻出版局可视情节轻重,给警告或万元以下罚款。受到行政处罚的,新闻出版局可同时建议其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对违规报刊进行整顿,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21、禁止有偿新闻: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得接收采访报道对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开业、产品上市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手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新闻工作者人上不得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在采访过程中不得提出工作以外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不得利用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拉赞助;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经营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22、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对一年内三次警告的报刊,由新闻出版署给予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该报刊的主管部门要撤换该报刊总编辑或社长,给予有关责任人必要的行政处分;违纪违规报刊停业整顿结束后,如再发生违纪违规问题,出现严重导向错误,由新闻出版署撤消该报刊的刊号。

23、遵守办报宗旨,严格出版纪律:严禁买卖报号和未经登记非法出版报纸;报纸的全国统一刊号、出版日期应固定刊登在报头下方;报纸的专版、专刊名称或文章标题不得占据报头位置、取代报头,也不得大于报头。须标出的内容:国内统一刊号;出版日期;期号;发行方式;报社地址、电话、电报挂号和邮政编码;定价;印刷厂名称;广告经营许可证。

24、报纸不得刊载的内容: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煽动颠覆人民民主专政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或煽动叛乱、**的;煽动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煽动民族、种族歧视或仇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社会安定和煽动**的;宣扬凶杀、淫秽、色情、封建迷信或伪科学,教唆犯罪和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诽谤侮辱他人的;人民币、外币、国家债券图案不准登载;互联网上违反宪法规定的不准登载;法律禁止刊登的其他内容。

25、汉字使用规范:所有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员,对于汉字的使用,都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署和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92年7月7日颁布实行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此规定第三条对规范汉字和不规范汉字有明确的界定:“本规定所称的规范汉字,主要是指1986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示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2235个)所收录的简化字;1988年3月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收录的汉字”。

26、词与词汇的基本知识及使用规范: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汇则是一种语言中所有词和成语、歇后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词汇分违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27、标点符号的基本知识及使用规范: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28、语法修辞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语法是指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反映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语言的结构成份和结构方式;修辞是指依据一定的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修饰调整语言,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全过程。相互关系:在日常的语言运用中,语法与修辞所要解决的宗是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共同对语言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发挥重要作用。语法解决的是语言使用对与不对的问题,而修辞则主要关注语言使用好与不好的问题。一方面,语法,连同语言中的语音、词汇等,为修辞提供了物质的手段和基础,是修词所要调动和加工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经过修辞的艺术加工,原有的语言材料才会变得丰富多彩。修辞扩大了语法等语言材料的原有共用,是它们的高级体现。

29、主要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衬托、层递、对偶、排比、仿词、拈连、顶真、回环、警策、反复、反语、反诘、婉曲、通感等。基本要求:修辞格的使用,必须契合语言表达的需要;修辞格的使用,不能脱离事实基础;修辞格的使用,必须注意与感情色彩、风格等协调;修辞格的使用,不能使人疑惑或产生歧义。

30、辨识不同的语体风格:公文、科技、政论和文艺是大家都认可的四种语体。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词语的使用。文艺语体总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因而与其他三类语体具有明显的差异。

2、常用句式。文艺语体最为灵活,几乎不必受任何限制,其他三种以陈述句为主要句式。

3、修辞方式。文艺语体有最大的自由,只要需要,可以用任何一种修辞方式。政论语体为增强宣传鼓动效果,也会较多地运用一些修辞格和谚语、歇后语等生动活泼的语言。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除非特殊的需要,一般很少使用比喻、比拟、夸张、双关、映衬等文艺色彩浓重的修辞格,不过有时采用对偶、排比、反复等句式。

31、语法和修辞方面的各种常见错误:单句的语法错误:

1、搭配不当;

2、成份残缺或多余;

3、句式杂糅;

4、语序不当;

5、不合事理。复句中常见错误:

1、分句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

2、结构混乱、层次不清;

3、偷换主语,造成逻辑关系紊乱;

4、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句群常见语病:主要有语意表达前后脱节、相互矛盾、语序不当、答非所问和重复多余等。修辞常见错误:

1、词语的锤炼和选用,词语的理性意义表达不确切,词语的感情色彩不相宜,词语的语体风格不协调,以及字面或意义的重复多余等;

2、句式的选择。

3、修辞格的使用。

32、古今汉语的构词特点:词可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等。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居多,而古代汉语中,除不可分拆的联绵字外,以单音节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33、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疑问代词作宾语关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宾语用指示代词复指前置。

34、校对工作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是书刊生产流程中编辑后、印制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其责任是将各种差错消灭在书刊出版之前,从而保证书刊的质量,因而在出版工作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校对可以说是编辑工作的延伸,是对编辑工作的一种检查、补充和完善。

35、校对的功能: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

36、校对工作的职责:基本职责:第一,忠实于原稿,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包括文字、数字、符号、标点、图表以及格式等错误。第二,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各种差错并用铅笔在校样旁边提出质疑或填写“原稿质疑单”,提请编辑部门解决。责任校对职责:

1、参与相关书刊稿件各校次的全过程(或部分)校对,校对的校样不少于全书总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便了解校样的基本状况;

2、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以保证体例、格式方面的规范和统一;

3、负责校样通读工作;

4、负责监督检查各校次的校改是否正确、规范、有无笔误,并汇总各校次中提出的问题,及时与责任编辑和制作部门商量解决;

5、负责眷样。

37、校对操作程序、方法和要求:在严格执行“三校一读”校对制度的前提下,基本模式有三种:连校模式;初校、二校、三校、眷样、退厂改红、核红、通读+技术整理、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分校模式:初校、二校、眷样、退厂改样、核红、三校、通读+技术整理、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校对通读连续模式:初校、二校、三校、通读、眷样+技术整理、退厂改样、清样核红、付印。传统的校勘基本方法有四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现代校对实践创造的校对方法:核红、文字技术整理、人机结合校对。

38、原稿、校样的常见差错及防范措施:文字类差错:

1、错字、破体字;

2、别字;

3、致讹的原因:因书写潦草致讹;因不明汉字的特点而致讹;因不熟悉关于简化字、异体字和繁体字的规定而致讹;因错分而致讹;因错合而致讹;因义连致讹;因义反致讹;因误判致讹;因误倒致讹;因误缩略致讹。语法差错主要表现为病句:逻辑差错大致分三种差错:一是概念方面的差错;二是判断方面的差错;三是推理方面的差错。标点符号差错有:一逗到底;长句无逗;顿逗不分;错加顿号;引文末尾标点位置混乱;省略号与等、等等并用;书名号使用范围扩大化。内容差错:

1、政治性差错;

2、知识性差错;

3、事实性差错。差错防范:第一、辨清汉字的形、音、义;第二、多作联想思维;第三、留心四角相同而中间不同的字;第四,科学地识别潦草字;第五,勤于查阅工具书;第六、大胆质疑;第七主动请编辑和作者配合协助。

39、校对质量的保障机制:三校一读付印:第一,保证基本校对次数;第二,特殊情况下增加校次,如下情况应当增加一次至数次校对:

1、原稿内容特别重要;

2、原稿内容艰深,引用古文或夹排外文较多;

3、版面格式特别复杂;

4、排版质量太差,毛校差错率超过1/1000,或排版格式不符合要求;

5、初、二校质量达不到规定指标;

6、通读检查发现终校的留错率高于0.5/10000。

主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中国新闻事业史

唐朝的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敦煌邸报”。发行于公元887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现保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

朝报——宋朝进奏院发出的报纸是中央王朝办的报纸。

京报——明代和清代允许公开出版的民间报纸,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

申报——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国4商人合资创办;1913年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1949年5月停刊。出版时间达77年。

1874年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中外纪闻》——康有为在京创办。

《时务报》——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创中国报刊销售史上的最高纪录。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中国女报》——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

“苏报案”——1903年夏天,清政府以《苏报》刊登章太炎介绍邹容《革命军》的文章,以章太炎、邹容诋毁清政府,图谋不轨为借口,与帝国主义相勾结,逮捕《苏报》的一些负责人,封闭《苏报》馆,并将章、邹二人判刑。邹容被虐死在狱中,年仅21岁。这就是我国新闻史上有名的“苏报案”。

《大江报》——革命报刊中最具代表性的报刊。是由领导南昌起义的两个组织之一的文学社的机关报。

“中兴通讯社”——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于1904年在广州创办。

《新青年》杂志——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报刊,主编为陈独秀、李大钊。

《湘江评论》——由毛泽东主编。李大钊认为《湘江评论》是当时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刻的一种刊物。

《京报》——1918年,由邵飘萍在北京创办的大型日报。

《共产党》——1920年12月7日出版,由李达主编。

《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蔡和森

《先驱》半月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热血日报》——中国共产党建党后出版的第一个日报,于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刊,主编瞿秋白。

《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

《红星报》——1932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刊,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初期由邓小平主编,被誉为“革命的喇叭”。

《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大型日报。由博古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相继任总编辑。为建立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奠定了基础。

《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受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董必武直接领导该报工作。

《东北日报》——1945年11月1日创刊。

邹韬奋——主编《生活》,著作:《萍踪寄语》《萍踪忆语》;1993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受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主办韬奋新闻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编辑人员,这是我国新闻编辑优秀成果的最高奖。

范长江——1936年下半年,范长江在《大公报》发表旅游通讯《中国的西北角》;1937年11月8日,在周恩来的倡议下,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8年3月,在汉口更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91年,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设立范长江新闻奖,评选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新闻工作者。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11月8日为“中国记者节”。

二、新闻改革

三次新闻改革——第一次,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党报“四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第三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闻改革。

新时期新闻改革的必然性——第一,任何改革首先都必须从变革观念开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

第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各条战线都在积极推进改革,作为党的事业一部分的新闻事业,建立怎样的机制,达到什么样新的业务水平,才能承担起宣传改革、服务改革的历史责任?这也使新闻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迫切问题。

第三,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以后,我们面临着一个如何看待西方新闻事业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

“五点希望”——1981年11月10日,在新华市举行庆祝建社50周年的茶话会上,习仲勋代表中央书记处对改进新华社的宣传工作提出五点希望:一是“真”,新闻必须要真实;二是“短”,新闻、通讯、文章都要短;三是“快”,四是活,五是强。

探讨新闻规律,提高新闻宣传水平

在新闻改革中,探索和研究新闻规律,承认报纸是“新闻纸”,并努力按新闻规律办报,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真实性为主导,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摒弃“假大空”

2. 扩大信息量

3. 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4. 扩大报道的服务性

5. 新闻写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三、新闻理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起源——新闻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它是适应人类社会性生产、生活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起源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原——这是因为。新闻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所以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新闻传播经历的4个阶段——口头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和电子新闻。

新闻要素——构成新闻事实必需的材料,就是新闻要素,即“5个W和一个H”,何时间、何地点、何人物、何事情、何原因、何结果。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的陈述。

信息与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信息与新闻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区别在于:

1. 信息是新闻的内核,而新闻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信息构成不同的新闻类别;

2. 所有的新闻都是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

3. 新旧不同

4. 公开性的不同

5. 通俗性不同

新闻的特性——新鲜性、真实性、公开性

新闻价值——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要素的总和,它是传播者选择事实、接受者选择新闻的主要标准。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

新闻价值的规律——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的新闻价值,由其所含的信息量和重要程度来决定的,其基本点是:事实的新近;信息量的大小;重要程度的高低。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能够说明传播者的政治主张的素质。

新闻政策——是关于新闻报道内容的政策界限的规定。允许报道什么,不允许报道什么,允许报道到什么程度,掌握什么分寸,都属于新闻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新闻政策的“四不允许”——

1. 不允许刊登反对、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新闻报导和文章

2. 不允许刊登泄露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机密的新闻报导

3. 不允许刊登有损民族团结、侮辱各种宗教的新闻、文章

4. 不允许刊登暴力、色情等毒化社会风气的报道和文章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有依据和符合客观事实。

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1. 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要作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加强注意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

2. 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3. 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

4. 避免报道失实和出版中的重大差错。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在新闻工作中的最集中、最高的具体体现,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根本的指导原则。

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 在思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

2. 在政治上,要全面、准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实际行动。

3. 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纪律。

舆论——是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大体相同的意见

新闻舆论监督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开的新闻批评报道,二是通过内部参考、内部简报向领导机关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意志和情绪、意见。

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和重点——

第一,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建议,作为党和政府实施决策的参考;

第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第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四,反科学的意识形态。

第五,腐败行为;

正确实施新闻舆论监督——

1.摆正位置

2.站对立场

3.选准典型

4.实事求是

5.遵守法纪

6.加强管理

“三见面”——重大新闻稿件在发表前,要同被批评人、反映问题人和被批评人的领导见面。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以准确迅速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引导舆论为主要职责,这是一个政治性强、社会影响广泛因而社会责任重大的职业。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四点要求”——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建设合格的新闻队伍

“打好五个根底”——

1.打好理论路线根底

2.打好政策法律根底

3.打好群众观点根底

4.打好知识根底

5.打好新闻业务根底

“六种作风”——

1.敬业的作风

2.实事求是的作风

3.艰苦奋斗的作风

4.清正廉洁的作风

5.严谨细致的作风

6.勇于创新的作风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一种职业性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怎样才能搞好新闻采访——

第一,必须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

第二,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在新闻采访中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

第三,新闻采访要力求迅速及时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头‟。

第二,深入实际“摸清下情”。

第三,爱岗敬业,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思考、积累、观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采访前的准备——

可分为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临时准备包括:

1.明确采访目的

2.选择和了解采访对象

3.熟悉和了解新闻背景材料

4.搜集相关报道及已有的文字资料

5.拟订采访计划和提纲

6.琐碎的行前物品准备

会议新闻的采访——

第一,要注意做好会前准备,了解会议主题,抓住报道中心

第二,要抓住会议的特点,第三,注意会上会下、会内会外相结合第四,注意会议报道的创新

人物新闻的采访——

一是注意选择。

二是确定采访对象之后,要对其作些了解

三是注意采访中的提问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五是采访中要注意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个性。

采访法制新闻——一定要坚持党性,坚守宣传纪律,不能为猎奇猎异抢先发表不让发表的内容;采访社会新闻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写作

消息——用最简洁扼要的文字去报道新

近发生的有异议的事实的新闻文体。

消息的特点——简明、短小。

消息在报纸诸多文体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有的学者认为新闻的本意是消息。消息、通讯、评论,作为报纸新闻体裁的“三大件”,其中只有消息可以和新闻划等号。消息的快速及时,这是其他新闻体裁所做不到的。

第二,从报纸的属性上看,报纸是新闻纸,报纸以发新闻为主,也就是以发消息为主。

第三,从报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看,报纸是适应新闻传播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第四,从已经提到日程而且愈来愈激烈的新闻竞争上看,消息是新闻竞争制胜的法宝。

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1.真实准确

2.新闻要“新”

3.讲究时效

4.事实说话

5.短小精悍

写好消息时编辑记者的基本功——

编辑的重要职责是编好消息,记者的重要职责是写好消息,明白消息写作的重要性,能够编好、写好消息,使编辑、记者的基本功。

第一,搞好新闻宣传,要掌握新闻宣传的“十八般武器”,其中消息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武器。

第二,从新闻写作的主要体裁看,消息与通讯、评论相比,它处于基础地位。

第三,写消息,是一项经常性的思想与既能锻炼。

第四,消息要写得短,要简明扼要,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文字修养。

通讯——是用比较详尽生动的文字,去描写先进人物的事迹或重大事件过程的新闻文体。

通讯的特点——

第一,新闻性。

第二,真实性。

第三,内容的丰富性。

第四,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通讯的主要类型——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

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1..突出人物思想,反映时代精神;

2..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3.通过细节描写,活现人物风采。

评论——是新闻媒体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看法、阐述道理,从而明辨是非的政论体裁。

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具体表现——

1.评论能体现一张报纸的正确导向。

2.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

3.评论是报纸指导性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

评论的分类——按内容范围分,有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化评论、国际评论等; 按重要程度分,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

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 摆事实讲道理

2. 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3. 讲究科学性,防止片面性

4. 要有文采

现场短新闻——记者(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富于特征的场面 或片断,不枝不蔓,不追前溯后地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报道。

怎样采写现场短新闻——

第一,选材要特别注意新闻价值高这一点。

第二,作者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

第三,作品的现场感强。

第四,作者要有较高的观察力和应变力。

深度报道——有事实、有背景、有意义的“三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特色——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深度报道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带有哲理性、思辨性的报道,也是全方位、全息式的报道。

深度报道的形式主要有——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问题讨论;分析性新闻;问题性新闻;评述性新闻。

怎样写好深度报道——

第一,写作深度报道,要求记者有较高的学养。

第二,写深度报道要有全局观念,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来观察新闻事件、新闻事实,从而能够选择和把握重大题材和主题,抓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写作。

第三,在熟悉各种新闻文体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表现能力,能够把问题挖掘得深,有理论认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包括布局谋篇、驾驭新闻事实加以表现的能力。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运用现代摄影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可视性、形象化的报道。

新闻摄影的优势

——

新闻摄影具有鲜明

的形象性;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新闻摄影

具有典型性。

新闻宣传的“六大兵种”——1983年首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把新闻摄影与文字新闻、新闻漫画、新闻纪录电影、口语广播、新闻电视并成为新闻宣传的“六大兵种”。

新闻摄影在报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传播新闻的重要手段。

第二,图文并茂,美化版面。

第三,传播新闻不受语种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第四,可以运用对比回顾的手法,来突出新闻的重大意义。

新闻照片的采访的特点——

1. 寻找和发现新闻事实的能够反映内在本质的形象

2. 必须身临现场进行采访摄影

3. 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技术操作同步和统一

制作好的新闻照片的标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度概括、准确表达主题;第二,文字简短精练,尽量避免与文字说明重复;第三,要有文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之形象生动。

报纸编辑

编辑、采访、通联为报纸的三大工种

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决策、加工、把关、发言、组织。

稿件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有关政治方向的问题上,要有清晰的头脑,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第二,要把握新闻标准。

稿件修改——突出主题,校正差错,修饰文字。

新闻标题——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标题的功能——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的作用

标题的种类——主题、肩题、副题

主题——俗称“主标”,是标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标题中最重要的成分,它概括反映主要的新闻事实和思想。

肩题——也叫眉题、引题或上副题,是主题的辅助题,在主题之前,作用是引出主题。其交待背景、烘托气氛、提出问题的作用

副题——也叫子题或下副题,安排在主题之后,用于补充和交待次要新闻事实,或对主题起说明、解释的作用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题文一致是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2.具体而简洁

3.准确而鲜明

4.朴实而生动

版面——是指各类新闻稿件在报纸的总体结构和布局

开张——大报为对开报,小报为四开报

版次——即一张报纸的版面先后顺序,亦称版序

版位——即稿件在版面的位置

栏与行——版面宽度与高度的计算单位。

版面的作用——

1.对新闻的评价作用

2.对读者的吸引作用

3.展示报纸的个性

版面的基本形式——集中式、重点式、对称式、对比式、连续式

怎样搞好版面的设计与美化——

1.必须有明确的编排思想

2.组版编辑要学一点版面美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美化版面的技术

3.一丝不苟,苦心经营

新闻策划

广播与报纸比较,其优势在于——

1.迅速及时,时效性特强

2.覆盖面广

3.受众广泛

4.便于接收

5.声情并茂

劣势——转瞬即逝、选择性弱、不易贮存

电视的优势在于——

一是形象、直观、直接,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二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综合性

三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与“互动”

报纸的优势——便于深入报道、选择性强、保存性强

劣势在于——时效性差、受众不如广播电视广泛、传输相对困难

1999年4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首次确定了第四媒体的概念

新闻策划——是指依据新闻事实或新闻素材,对所要宣传、报道的内容、步骤、途径等进行组织和安排,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新闻策划的原则——

1.真实性

2.系统性

3.独特型

4.及时性

新闻策划的策略和技巧——

选好题目、标新立异、协同作战、共同受益

新闻策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二是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界限问题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版权保护

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是清政府1910年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0年9月7日在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

报纸出版管理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

一、要激励人民。用正确舆论引导人,最根本的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而奋斗,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坚定不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在服务于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开放、稳定三者的关系,要更好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是新闻舆论工作需要十分重视和认真形容的问题。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上要全面准确。在事关人民利益、党的原则、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对外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宣传报道一定要符合中央的精神。

三、要加强管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要求,加强对舆论宣传的指导、监督管理。

江泽民说: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要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

胡锦涛说: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下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

*三贴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出版事业必须坚持的方向

一、出版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二、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三、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予以保障。

*把握好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则

--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事实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向导。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正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宏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要服务大局。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抓住群众关注、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着眼于有助于党委和政府改进工作,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事实准确。对舆论监督涉及的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充分掌握材料,认真核实情况,确保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报道内容准确无误,确保具体情节准确无误,严禁道听途说、以偏概全、虚构事实。

--要客观公正。判断是非、评价事物要以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为标准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

--要注重效果。

--要遵守纪律。

--要依法监督。

*明确当前舆论监督工作的重点

1、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2、加强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3、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4、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5、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监督。

*在舆论监督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涉及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事件和问题,一般不作公开批评报道,确需公开批评报道的,由解放军总政治部会同有关部门审定。涉及民族、宗教问题和西藏、新疆问题,一般不作公开批评报道,确需公开批评报道的,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宗教事务局等主管部门审定。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方及港澳台问题的舆论监督稿件,要慎重把握,送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审定。

2、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突发事件、重大事故、重大案件等,有般不作公开批评报道。

3、涉及外国政府、组织或领导人,外国驻化华使领馆,外国驻华来华人员的舆论监督稿件,要慎重把握,重大、敏感、影响我过对外关系的,要送外交部或当地外事部门审定。

4、对尚未公开报道,地方、部门已经依法处理、妥善解决的孤立事件或个别问题,一般不再进行公开批评报道。

5、舆论监督要适时适度。

*认真履行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社会责任

1、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确保真实性,维护公信力。

3、正确分析和引导社会热点。

4、通过合法途径和正当方式获取新闻素材,不得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进行采访报道。

5、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出以公心,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

6、进行舆论监督报道,不得干扰和防碍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

7、尊重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

8、严格执行保密规定,严防在报道中泄露党和国家秘密。

9、要与人为善,满腔热情地支持和帮助改进工作,不要冷嘲热讽、尖刻挖苦。

10、点名批评要慎重。

11、地方性媒体、都市类媒体不得跨地区进行舆论监督采访报道,专业类媒体不得跨行业进行舆论监督采访报道。

报纸出版管理

报纸由依法设立的报纸出版单位出版。报纸出版单位出版报纸,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报纸出版许可证》。

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

报纸出版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氛围,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报纸

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源流

一、古代报纸

一直到唐朝,我国最早的报纸,通称“邸报”。

这两张报纸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它的内容、形式、发行与传递均不同现代报纸,但具有新闻报道性质。

二、近代报纸

近代报刊很多,其中以《申报》、《循环日报》最有影响。

《申报》1872年创刊,由4名英国人合资创办,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1913年中国人史量才接办《申报》,《申报》变成了中国人自己的报纸。1949年5月停刊,《申报》出版时间达77年之久,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循环日报》于1874年由江苏吴县人王韬主办,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家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在我国办报政论做了最早的尝试。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

(一)革命报刊纷纷涌现

1894年冬,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和伟大的思想家孙中山建立了兴中会,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作为其机关报。主张推翻清朝政府,实现民族革命;报道国内各地革命活动;揭露和批判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二)革命报刊的重要作用

革命报刊对革命起了直接重要的推动鼓舞作用,其中最具代表行的是《大江报》。该报是领导武昌起义的两个组织之一的文学社的机关报。

辛亥革命前后,出现了为报纸服务的通讯社。1904年中国人子办的第一个通讯社——中兴通讯社在广州成立,邵飘萍还在日本东京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向国内报纸发稿。四、五四时期的报刊

(一)《新青年》

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杂志。

(二)《湘江评论》

在五四时期出现的其他进步报刊中,以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最为重要。第二节 党报的产生与发展

一、建党初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党报

(一)《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将《新青年》改组为机关刊物,1920年12月7日,又出版了《共产组》月刊。

(二)《向导》与《先驱》

《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

二、革命根据地的党报

仅中央革命根据地 比较重要的有:

(一)《红色中华》

(二)《红星报》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党报

(一)《解放日报》

(二)〈新华日报〉

(三)〈东北日报〉

四、建国后的党报

1949年3月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至北平出版,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第三节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报业大国

截至2006年底,我国年出版报纸1938种,出版期刊9468种,全国组建3了39家报业集团,报业整体实力越来越雄厚。

2006年6月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59届世界报业大会上,世界报业协会总干事鲍顶丁先生在他的“世界报业发展趋势”中指出,中国报业继续保持着世界报业第一大国地位。

第四节 新闻业的旗帜——邹韬奋、范长江、穆青

一、邹韬奋 邹韬奋(1895~1944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治家和出版家。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内外,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生活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1933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受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设立韬奋新闻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新闻人员,这是我国新闻编辑优秀成果的最高奖。

二、范长江

范长江(1909~1970年),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其突出贡献是:首次报道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情况,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打破了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他是当时从白区进入延安采访的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最早报道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真相。1938年11月8日创立了以他为首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91年,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设立范长江新闻奖,评选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新闻工作者。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把范长江创始和领导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中国记协前身)成立日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

三、穆青

穆青(1921~2003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其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第二章 新闻改革 第一节 新闻改革的概况

有三次改革:

第一次,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从内容到形式涣然一新。

第三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闻改革。

第二节 新时期新闻改革的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及其重要的会议,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报纸宣传也要围绕这个中心转移。

第一,要破除“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文革”期间,报纸被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人们受这种思想影响很深。

第二,全国各条战线都在积极推进改革,新闻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增多,在经济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

第三节 新闻改革与时俱进

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至1989年上半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我国多年来特别是“文革”十年新闻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改革的成果

一、政治家办报与正确舆论导向

进一步恢复和发扬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加认清了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新闻工作的两次重点转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闻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任务,为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很大贡献。

三、探索新闻规律,提高报纸质量

四、实施正确的舆论监督

五、新闻事业长足发展

六、新闻事业内部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管理的探索

第三章 新闻理论 第一节 新闻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二、新闻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它是适应人类社会性生产、生活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人类在从事改造世界的生产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除了依靠自己直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外,还必须学习别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把这种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报告给别人的社会活动,就是新闻活动。

三、新闻要素

五个W:即何时间(WHEN)、何地点(WHERE)、何人物(WHO)、何事情(WHAT)、何原因(WHY)、何结果(HOW)。

四、新闻与信息

人类之所以需要信息,是因为信息能够消除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改变人们对外部世界原来完全不知或知之不多的状况。凡是人们原来不知道、知道后能增进对客观事物了解的所有以文字、图象、声音、符号为载体的知识、消息、情况、资料......都是信息。信息是联系主体与客观的中介。可以给它下一个定义:信息是关于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的陈述。

新闻与信息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她们的区别是:

1、大小不同。信息是大概念,新闻也是信息,是包含在信息之内的小概念,是信息的一部分。

2、新旧不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物的信息,信息既包括新近发生的,又包括已经发生的事实,如历史事实、文化科学知识等。新闻传播的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鲜的较完整的事实,信息大多数不具备这个特性。

3、公开性不同。新闻都是公开发表的信息,信息有的是机密的,如重要的军事、科技、经济情报。

4、通俗性不同。新闻简明易懂,有些信息专业性很强,有的信息只是一些符号或简短的词汇,只有专家、知情人才能看懂。第二节 新闻价值

一、什么是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指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包含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以此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主要标准。新闻价值包含在事实中,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外加的。不能任意拨高或贬低,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二、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的要素可归为“四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

(一)时新性

指时间近——事实发生与公开发表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越好;内容新——人们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情。新闻姓“新”,它哟啊告诉人们新的事实。新闻研究者认为:

1、新闻的时效越强,新闻价值越高。新闻发生后,早报道比晚报道价值高。

2、新闻事实中包含的新闻信息量(新情况的分量和程度)和新闻价值成正比,即新信息越多、越重,新闻价值越高。

(二)重要性

什么是事实的重要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是衡量一件新闻事实重要性的客观标准。密切程度越高,则重要性越大。

(三)接近性

接近性,指新闻事实与读者的距离。离读者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因为从心理上说,人们觉得离得越近的事物比离得远的事物与自己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因而关心程度要大达多。

(四)趣味性

关于新闻的趣味性,是专指新闻事物所具有的吸引力、情趣和意味。

三、选择新闻的标准

所谓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能够说明传播者的政治主张的素质。这些新闻事实,具有与党的方针政策的一致性,对实际工作的针对性和报道的时宜性等特点。

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政策,是选择可报道的新闻事实的三把“筛子”或三条标准。

第三节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指的是新闻报道必须有根据的符合客观事实。

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原,新闻所反映的必须是新鲜而又重要并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真人的,如果偏离这一点,就违背了新闻的本性。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是第而性的,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表现在各个方面。重要的有五点:一是新闻报道的五要素必须真实。二是新闻事件的环境、条件、过程必须真实。三是新闻报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必须真实。四是新闻报道引用的资料必须真实。五是新闻报道的真实必须是全面的,符合社会的本质特征,符合社会的主流方向。

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实践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整风及其之后,针对解放区党的报纸上出现的某些失实新闻,中共中央着重从理论上提高新闻工作者对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认识,并开展以揭露批评失实新闻为主要内容的反“客里空”运动。其间陆定一发表了《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的理论基础,至今被公认为是权威性论著。

建国初期,由于从解放区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已经确立了真实是新闻生命的唯物主义新闻观,能够坚持新闻真实性,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抗美援朝战争,起到了很好的引导舆论作用。

但是后来,出现了两次大面积新闻失实。

第一次是1958~1959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中的虚假、浮夸报道。

第二次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文革”期间,在各个领域都充斥着“假、大、空”的报道。

第四节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党性原则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在领导和从事新闻事业的实践中提出并遵行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在现代文明国家中,每家报纸无不表达的政党的意见。无产阶级党报,是党的战斗旗帜。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从一开始就严格尊心党性原则。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增强党性,“必须无条件地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不允许发表与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必须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我们可以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的含义作如下简明表述: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阶级性、先进性)在新闻工作中的最集中、最高的具体表现,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的根本的知道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可以作这样的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和耳目;遵循党的宗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具体要求包括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三个方面。

在思想上,无产阶级政党的报刊要求坚决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方针。

在政治上,要全面、准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实际行动。

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纪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在党组织的绝对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根据党的统一部署工作。具体地说有两点:第一,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主要体现在宣传思想、报道口径上必须与党的步调一致,不是各行其是。第二,要遵守党的宣传工作纪律。所有媒体,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第五节 舆论监督与新闻评论

一、舆论和舆论监督

“舆论是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大体相同意见。”

“舆论监督”的提法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又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有两种形式:一是公开的新闻批评报道,二是通过内部参考、内部简报向领导机关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意志和情绪,建议和意见,形成舆论,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在决策和决策实施中加以考虑。

第六节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一、新闻工作者及其职业特征

概括地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是:以准确迅速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引导舆论为主要职责,这是一个政治性强、社会影响广泛,因而社会责任重大的职业。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都把“真实”、“客观”、“公正”、“负责”、“庄重”等内容作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例如,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对新闻来源负责;忠实地报道事实真相;不得诽谤攻击他人;不得使用污秽语言和对罪恶情节进行详细描写;要廉洁清白,不得接受贿赂......三、新闻工作者的修养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报社讲话中提出的“打好五个根底”,提倡“六种作风”的要求,应该作为当前及今后新闻工作者修养所遵循和努力的方向。“打好五个根底”是:

1、打好理论路线根底。

2、打好法律政策根底。

3、打好群众观点根底。

4、打好知识根底。

5、打好新闻业务根底。“六种作风”是:

1、敬业的作风。

2、实事求是的作风。

3、艰苦奋斗的作风。

4、清正廉洁的作风。

5、严谨细致的作风。

6、勇于创新的作风。

第四章、新闻采访

第一节 新闻采访

什么是新闻采访?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那么,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

那么怎么才能搞好采访呢?

第一,必须实事求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因此,所采访的事实要完全真实。所采访的必须是在时空中确确实实发生过或发生着的事,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严格予以核实,搞清所采访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还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作到报道的单个事实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第二,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这是在新闻采访中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我们的新闻工作,是整个党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新闻采访必须紧密依靠党的领导,到各部门、各单位采访一定要依靠各级党组织。

第三,新闻采访要力求迅速及时。新闻姓“新”,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传播。这就决定了新闻报道一定要迅速及时。

第二节 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一种敏锐的观察能力,一种比较分析能力,它使记者通过事物的表象洞察其中的实质,因而也叫新闻价值判断力、新闻发现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从平凡的小事或社会现象变化中发掘出意义重大的主题;二是判断所采访的事件能否引起众多读者的兴趣;三是从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方面中找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四是从采访收集的素材中,除已经传播的内容外,能否找出更有价值的新闻;五是面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映能力等。

怎么样培养新闻敏感?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头”。

第二,深入实际,“摸清下情”。

第三,爱岗敬业,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培养新闻敏感需有“厚积而薄发”的过程。

第三节 采访前的准备

(一)、明确采访目的(二)选择和了解采访对象

(三)熟悉和了解新闻背景材料

(四)搜集相关报道及已有的文字资料

(五)拟订采访计划和提纲

(六)琐细的行前物品准备 关于社会新闻采访

社会新闻是侧重报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及社会公德方面的新闻。采访社会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把偷盗抢劫、杀人放火、嫖娼卖淫、交通肇事、贪污腐化、天灾人祸等作为社会新闻的主打,也不能猎奇、猎艳,跌入低级趣味的误区。

1、紧跟时代脚步,把握时代变革。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从对这些新事物、新现象、新变化的报道中,反映时代特征,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2、宏扬社会正气,倡导现代文明。多采访那些见义勇为、破旧俗立新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典型。

3、认真筛选负面题材,着眼警示教育意义。

第五章 新闻写作 第一章 消息

一、消息及其在报纸上的地位

消息是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去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新闻媒体。

消息的特点是:简明、短小、一般的三五百字,最长不过于千字,以最简练的文字报道某一事物,一般的是一事一报,开门见山,迅速、及时。

消息的特点,接顶了它是报纸的主角。其深层原因是:

第一,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有学者认为新闻的本意是消息。消息、通讯、评论,作为报纸新闻体裁的“三大件”,其中只有消息可以和新闻画等号。另外,从消息、通讯、评论三大体裁的联系看,通讯是消息的延伸与补充,而评论则是对消息的报道事实的提炼和升华。

第二,从报纸的属性上看,报纸是新闻纸。报纸以发新闻为主,也就是以发消息为主。

第三,从报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看,报纸是适应新闻传播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第四,消息是新闻竞争制胜的法宝。现代新闻的竞争,就是消息的快捷与质量的竞争。谁最先抓住独家新闻,并最准确、最快

捷地发出消息,谁就受欢迎,谁的影响力就大。

二、消息的分类

有以下几种:

1、简讯。简讯是最简短、最迅捷的动态新闻报道形式。

2、动态消息。动态消息是对新近发生或发展中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对事物运动中的新动态所做的迅速、简洁的报道。其特点是:“短、快、活、叙”,一事一报。要求“五个W和一个H齐全,是消息中的重要类型,是各类新闻报道中最标准的种类。

3、综合消息。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战线、不同行业发生的新闻中的共性事实进行梳理,围绕一个中心视点、一个主题思想归纳起来传播,这叫综合新闻,也叫综合消息。综合消息既要有概括性的叙述,也要有个性特点的细致材料,尽可能展示点面结合的整体情况。

三、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以真实为生命

消息写作必须尊重事实,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

1、选择事实要全面。不能注意一种倾向而忽略另一种倾向,注意了局部,又忽略了全局,要注意具体事实真实与整体事实真实的统一。

2、运用事实要客观。一要准确地反映事实的客观实际,二要通过事物本身说明问题,避免由记者自己抒发感情和议论;

3、表达事实要准确。构成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几个要素必须真实可靠,准确无误。

(二)以新鲜为灵魂

“新”是消息写作的灵魂。因为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失去了“新”,就失去了灵魂。“新”包含两方面,一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

(三)以快速赢得受众

传统说法称新闻为“易碎品”,即不很快抓住就会失去,今天是新闻,明天就成了历史。

(四)以叙事为基本

客观地记叙事实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而实际上它是用事实来含蓄地但又和年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倾向,体现一定的报道意图。

(五)以短小取胜

消息要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为见解明快的内容,“以少胜多”。

四、写好消息是编辑记者的基本功

第一、掌握各类消息的特点和基本结构,熟悉各类消息的写作技巧,把练好采写消息的基本功放在首位。

第二、不断增强敏锐的新闻辨别能力。这种能力是编辑、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

第三、加强文字修养。消息要写的短,要简明扼要,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文字修养。

第二节 通讯

一、通讯及其特点

通讯是用比较详尽生动的文字,去描述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或是重大事件的深入报道,或是详细的揭露批评性报道。

通讯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新闻性。通讯是新闻文体,所以必须具备新闻的根本要求,具备新闻性的特质。

第二,真实性。通讯必须写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绝不允许虚构。虽可借鉴文学表现手法,但绝不能造假,不能掺假。

第三,内容的丰富性。通讯是从消息延伸和发展而来的。消息解决的是基本事实的陈述,而通讯则要反映事实的来龙去脉,是对事件的全方位扫描,回答“怎么样”、“为什么”,揭示过程的实质。

第四,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消息一般用叙述的方法陈述事实,而通讯可运用直接的叙述方法,也可以用倒叙、插叙等迂回的表现手法,还可以用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等。

二、通讯的主要类型及其写作

通讯的重要类型,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

第一,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一是突出人物思想,反映时代精神。二是在矛盾中表现人物。要把人物写得深刻,必须充分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三是通过细节描写,活现人物风采,于细微处反映人的高尚精神风貌。四是正确反映先进人物与周围人物的关系,注意防止片面性,千万不要把先进人物写成一朵花,别人却是豆腐渣。

第二,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事件通讯是以描写比较典型的事件为主的通讯作品。事件通讯写作的首要一条是注意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揭示社会影响力。

第三,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工作通讯是指那些报道实际工作经验、教训及反映工作问题的通讯。

第四,风貌通讯的写作要求。风貌通讯是指报道某一区域、某个单位等的新风貌、新景象的通讯。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见闻;二是巡礼;三是侧记。第三节 评论

一、评论及其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

评论能体现一张报纸的正确导向。我国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政治家办报”,强调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鲜明地体现一张报纸导向的,首先是评论。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毛泽东说,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同样报纸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也等于没有灵魂。

评论是报纸指导性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评论能旗帜鲜明地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评论可以体现一张报纸的质量。一家报纸的领导理论素质高,编采队伍理论水平高,报纸上经常有好的评论出现。

评论在报纸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媒体尤其是报纸应高扬理论评论的旗帜,敢为天下先。

二、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摆事实,讲道理

(二)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三)选题小中见大

(四)立意清楚,态度鲜明

(五)要有文采

第四节 现场短新闻

一、什么是现场短新闻

现场短新闻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新闻的表现方式。因为它可以是消息,也可以是通讯,还可以是小特写等。它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段,不枝不蔓、不追前溯后地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报道。

二、怎样采写现场短新闻

第一,选材要特别注意新闻价值高这一特点。

第二,作者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是新闻事实发生的目击者、见证者,甚至参与者。

第三,作品的现场感强。具体要求则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是指一篇现场短新闻让人读了之后能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

第四,作者要有较高的视察力和应变力。写现场短新闻的现场,要观察得很细,抓住特点,才能很好地“再现”,而现场往往又是千变万化的,作者必须十分机敏,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第五节 深度报道

一、什么是深度报道

什么是深度报道?我们认为,称深度报道为“有事实、有背景、有意义的三度报道”较为符合实际。

二、深度报道的特色及主要表现形式

深度报道反映的题材重大、社会意义重大,其表现形式又多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是一种集团军作战的新闻宣传的重武器。从新闻写作角度看,它是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带有哲理性、思辩性的报道,也是全方位、全息式的报道。

深度报道的形式大体有:第一,连续报道。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低到高的矛盾运动,按矛盾的发展过程发布新闻,反映情况和问题。第二,系列报道。围绕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报道。第三,组合报道。围绕某个主题或主线,将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新闻编排组合在一起,报道各方面的事实,起到加强、对比等作用,以达到深化对某一问题本质认识的目的。第四,问题讨论。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达到提高认识、推动工作的目的。第五,分析性新闻。对新闻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论之有据,言之有理,帮助读者解决“为什么”的疑惑。第六,问题性问题。第七,评述性问题。

三、怎样写好深度报道

第一,写作深度报道,要求记者有较高的学养。第二,写深度报道要有全局观念。第三,在熟悉各种新闻问题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表现能力,能够把问题挖掘得深,有理论认识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也包括局部某篇,驾御复杂新闻事实加以表现的能力等。

第六节 新闻摄影

一、新闻摄影的特征、地位和作用

首先,新闻摄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次,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第三,新闻照片具有典型性。

第六章 报纸编辑 第一节 报纸编辑的任务

有几点

1、新闻策划。重大事件的报道安排以及独家新闻的报道思路和方法等,都由编辑先考虑酝酿,然后经大家讨论决定

2、加工。这是编辑日常的业务工作之一,指编辑在尊重原稿事实及不改变作者风格的前提下所做的深化主题,订正观点,增删材料,调整结构,精练语言等具体工作。

3、把关。纠正、杜绝和消灭稿件中的错误,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发言论。党要求报纸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5、组织。编辑每天都要收到很多稿件。对这些单篇的稿件加以分析,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6、适当地连接相关资料,尤其是善于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多渠道、高效率地搜集到相关资料。

7、异地新闻事件的本地化处理。第二节 新闻标题

一、新闻标题的功能

1、突出新闻“卖点”,吸引眼球,引起读者兴趣。标题要突出新闻报道的最亮点,或内容新颖,或以观点震撼人,或用形式美留住读者,吸引读者深读而不是浅读。

2、标题是一种重要的内容处理方式,可提示重点、表明观点立场,也可表达一种情绪,反映出传媒对事件或人物的态度,隐含报纸的[评价和新闻导向。

3、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

二、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怎样制作好新闻标题,方式方法、艺术技巧甚多,但至少可在准、简、活、美四个方面下工夫。

1、准,就是要挖出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新闻眼”准确地突现在标题上,使读者一看就大致知道新闻的内容。

2、简,新闻标题要求对新闻高度概括,但标出时又必须具体,还往往是一句话,非

常精简。

3、活,就是要把标题做得生动鲜活。

7.中国当代新闻理论框架结构解读 篇七

一、中国新闻理论的两个渊源

一个国家在每个历史时期的新闻理论及其变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个国家主流新闻观念的影响。 而其中新闻观念的渊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在这个历史时期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让我们来回忆和反观中国新闻理论百年历史的进程和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以印证上面的结论。

中国的新闻观念大致来自两个渊源: 一是新闻业自身由术入学的结果,即由实践提升为理论。 二是从早于中国新闻业的西方国家传入,即“西学东渐”的结果。

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 从19 世纪末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的一段时期, 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萌芽期, 中国经历了从报业活动到报业理论的学术开拓和学术初立的演变。 这一时期,虽还不可能有成熟的新闻学著作出现, 但关于报业基本运作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已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20 世纪20 年代之后,中国已有徐宝璜《新闻学》等奠基之作问世,它同这一时期的报论之完备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之前有从梁启超到孙中山等人的报业观念, 之后则有政党报刊思想、报刊宣传思想、报刊舆论思想、言论出版自由思想、新闻控制思想、报刊社会责任思想、报刊编辑出版发行业务思想等。 这些新闻学最初观念的形成和整理成为中国新闻理论最初的本土化渊源。①

另一个渊源来自西方新闻学,即我们所说的“西学东渐”。 顺便提一下,中国最早跨洋留学并进耶鲁大学学习的容闳,后来出版了回忆录《西学东渐记》,此后,“西学东渐” 成为西洋学问传播到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代名词。

史载17 世纪就有一些德国大学生以报纸为研究对象写作学位论文。 由普尔兹撰写的《德国新闻事业史》于1845 年出版,史称全球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历史新闻学著作。 此后,华盛顿大学于1869 年、堪萨斯州大学于1873 年、柏美尔特大学于1875 年、密苏里大学于1878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893 年,都先后开办过以印刷工艺、新闻采编等为对象的训练班、课程班和专业学校。 这些院校用于教学的讲义和教材,也应视为最早的一批研究成果。 进入20 世纪之后,这类讲义、教材和专著更是层出不穷。 到20 世纪第一个20 年专门研究新闻传播技艺与新闻理论的大学问世了。 当世界进入20 世纪第二个20 年之后,新闻学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独立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之林。

美国是很早涉足新闻学研究的国度。 早在1810年,美国就出版了汤姆斯的两大卷本《美国印刷史》;1873 年,美国第一本新闻史著作 《美国报业史 》由哈德逊撰写并出版,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新闻学专著;1895 年报人戴纳出版 《办报艺术 》;1903 年, 休曼出版《实用新闻学》;同年又一本以实用新闻学为对象的《报纸写作与编辑》在威斯康辛出版。

在西方国家新闻教育趋于普及、 新闻学研究初步展开的推动下, 中国的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也开始启动。 1911 年, 全国报界促进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倡议成立“报业学堂”,未果。 1918 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起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在政治系四年级开设新闻学选修课,延聘北京《晨报》主笔徐宝璜任教授,讲授“新闻学大意”。 人们将此班此学者此课堂看作中国有正式新闻学教育的开端, 徐宝璜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和“新闻学的开山祖”。 后来,蔡元培又请《京报》创办人邵飘萍担任新闻采访学讲师。 徐宝璜的讲稿几经修改定名为《新闻学》付梓出版。 邵飘萍原有出版一套四册新闻学丛书的计划,其中第一册为概论性的《新闻学总论》,第二册为《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三、四册分别为《新闻编辑法》《广告及发行》。 1923 年第二册首先出版,次年出版第一册,第三、四册由于邵飘萍被军阀杀害而无法问世。

徐宝璜的《新闻学》和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国人自己所著研究新闻学的划时代作品。 由于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有过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 同时又阅读了解西方新闻学著作,所以可以说,这两本著作既饱含着中国自身新闻学资源的结晶, 又吸纳了“西学东渐”的养分。 对于后面这一点,作者本人和同他们关系密切的学者们都有一定的分析。 徐宝璜的“自序”中有一段文字说:“本身所言,取材于西籍者不少,然西籍中亦无完善之书,或为历史之记述,或为一方之研究。 至能令人读之而窥全豹者,尚未一见也。 本书虽仍不完备,然对于新闻学之重要问题,则皆为有系统之说明;而讨论新闻纸之性质与其职务,及新闻之定义及其价值,自信所言,颇多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 ”[1]

徐氏这一番说明,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他将西方不少新闻学著作作为自己写作的参考。 二是时至20世纪20 年代,西方新闻学理论研究普遍落后于新闻史学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徐氏191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 以官费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新闻学和经济学, 肯定受到西方新闻学的直接影响。

邵飘萍一方面有长期在国内从事新闻业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又多次到日本访问和研究新闻学。 他两次东渡日本,有较多机会近距离观察日本新闻业,阅读新闻学著作。 他还在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担任大阪《朝日新闻》之顾问,因此,他的新闻学观点,明显受西方新闻学的深刻影响。 邵氏对新闻学的许多叙述, 时常援引欧美和日本一些著名记者的采访经验和相关论述。 他在该书“赘言”中写道:“本书内容要点,前年曾在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中演讲一部分,后又在平民大学演讲若干节,系参考欧美、日本学者之专门著述,及自身十余年来实地经历所得,以极浅显之理论,供有志青年之研究。 ”[2]此段文字十分清楚地表明了邵氏所述之新闻学同欧美和日本新闻学影响的直接关系。

二、早期中国新闻理论框架结构解析

前已提及, 徐宝璜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家和新闻学者,他的《新闻学》是国人自撰的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被称为“破天荒”之作。 该书共14 章,6 万余字,各章标题为: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新闻纸之职务、新闻之定义、新闻之精采、新闻之价值、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题目、新闻纸之社论、新闻纸之广告、新闻社之组织、新闻社之设备、新闻社之销路、通信社之组织。

以上14 章,实际上就是徐宝璜这部理论作品的框架结构。 从新闻理论视角观之,其主要内容大致分为7 部分:新闻学以新闻纸为研究对象;新闻纸的社会功能———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新闻价值;新闻实务的内容和原则———新闻实务包括采集、写作、编辑、社论四个方面;新闻纸之广告;新闻社之经营与管理;新闻通信社之组织。

1930 年黄天鹏重版徐宝璜这部书时作序, 对这部书有如下评价:新闻学的第一本书,本来就不容易作的,然靠先生的大才,终于脱稿了。 对新闻学上的重要问题,都有精当的解剖,而厘定新闻的定义与价值,新闻纸的性质与功用,都有独到的眼光。

方汉奇教授对徐宝璜的《新闻学》有更为全面和中肯的评价。 方公评述:徐宝璜的这部专著,成书于75 年前(方文作于1993 年)。 多数观点渊源于西方,今天看来,自然有一定的局限。 但是,这部书有关新闻事业普遍规律的论述,如有关报纸功能的论述、有关新闻主要因素的论述、 有关新闻与意见应该分离的论述等, 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研究工作者,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

应该说,方公的这些评述是很到位的。 中国第一部新闻理论著述的内容与框架结构达到如此好的水平, 可见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第一步走得竟然如此之妙,着实令人高兴自豪。

再看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尽管这是中国第一部论述采访的学术专著, 但由于是邵氏第一部专著,不少内容涉及新闻学基础理论,仍值得我们仔细加以品味。 该书共14 章,分别为外文记者之地位、资格、外观注意、工具与杂志,访问类别与方法,新闻价值测定等。 其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是:新闻在报纸上的重要地位,新闻记者是社会、国家和世界之耳目,新闻记者之资格与准备,新闻价值及其测定标准,采访心理研究。

这五个要点, 表明邵氏对相关西方新闻理论有深刻理解, 并结合自己的新闻实际经验做了十分到位的论述。 比如他参照美国新闻学者的论述,提出测定新闻价值有四个标准:(1)爱读者之人数;(2)时机之适当与否;(3)距离远近之关系;(4)性味之集中与变迁。

邵氏在引述西方新闻学者提出的上述四项新闻价值测定标准时还指出,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所含价值是可能减少的,所谓“减少”,则此类新闻非无相当价值,唯因有瑕疵而减少。 其原因大致如下:(1)含有广告意味者;(2)揭发人之隐私者;(3)有害社会风俗者。

邵氏的这些研究和发现, 自然使之能在学习西方新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分析了徐、邵两位大家的两部代表作以后,再来看最早进入中国的两位西方新闻学者的经典性著作。

一部是松本君平的《新闻学》。 该书1903 年在我国出版中文版时,易名为《欧美新闻事业》,全书共36章,内容之一是介绍欧美五国新闻事业,同时又阐述现代报纸的职能,以及新闻从业人员在报纸管理、采访、写作与编辑等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 由于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打了胜仗的日本更积极谋求对外扩张,因此松本君平十分重视报纸的政治作用。在这本书的原序中,启首就写道:“君侧之权表,移于政府矣;政府之权表,移于议会矣;议会之权表,移于新闻纸矣。 考古今制驭天下之权之重力,十六世纪以前,君侧也;十七世纪之后,政府也;至十八世纪,则在议会;至十九世纪之末叶,则不可不归诸新闻纸。 ”

徐培汀和裘正义两位学者认为松本君平的这本书指出了同新闻传播相关的五个关系:(1)新闻与文明的关系,他从产业革命、民主政治入手,研究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与近代文明的关系, 认为焕发人类思想之自由,益助此文明进步者,则近世之新闻事业也。 (2)新闻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新闻事业“不徒为社会之耳目,实为社会之镜照”,所以新闻报道“不在粉饰社会之现象,而在据实直书,以供社会之评断,作社会鉴镜”。 (3)记者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新闻记者既可为一代之师表,于政治是为党派之方针,即全国思想之进步, 尤以新闻之引导为多”,“新闻记者,本有政治家之天职”。 (4)记者与业务之关系,要求记者具有身体健康、思想锐敏、诚实三大素质。 (5)营业与事业的关系,他认为新闻事业既是一种事业,又是一种商业。 作为事业,这种事业有以发抒怀抱,感化一代之心。 作为商业,即以新闻为营利之事业,则新闻乃商品之一种。②

松本君平这本书的问世对世人有震惊启迪之功。 在当时,对于新闻学是否是学,甚至是否有资格称学,不少人是抱着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的。 在日本,当松本君平拿着自己的书找学者田口卯吉征求意见时,后者表示惊讶,说:“新闻之业,亦有学乎? ”[4]

松本君平这本书出版之后,不仅对日本,而且对中国学者的启发,都是相当强烈和巨大的。 梁启超十分推崇这本书,说:“松本君平氏著《新闻学》一书,其颂报馆之功德也,曰:‘彼如预言者,驱国民之运命;彼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彼如大立法家,制定律令;彼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彼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彼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与以救济之途’。 ”[5]1903 年8 月7 日上海出版的《国民日日报 》发刊词和1919 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都引用过这本书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到这部新闻学著作对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影响。 松本君平这本书中涉及新闻理论的部分,对徐宝璜新闻理论著作的框架结构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对中国新闻学者影响巨大的另一部著作, 是美国学者休曼的《实用新闻学》。

《实用新闻学》撰成并出版于1903 年。 1913 年上海广学会由署名史青者执笔翻译此书。 该书共16章,内容广泛,有美国报馆进化史、责任与俸给、访事人之造扰法、采访、新闻访稿登载、新闻业同盟会、记者、新闻事业、星期增刊、美术室、妇女新闻事业、告白之文、登载告白、乡邑报章、破坏名誉之法律及美国版权法。 由此观之,休曼的这本书确如书名所示,以新闻实务为主,但仍不乏新闻理论的精华。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1) 指出美国报纸经历了政论报纸(独立前)、政党报纸(19 世纪30 年代前)和大众化商业报纸三个阶段。 (2)提出报纸功能和新闻报道的要求,指出报纸有两大基本功能,一为反映,二为评介。(3)重视新闻法制。 新闻学著作中论述新闻法制,休曼是第一人第一书, 尤其书中特别提到诽谤法和版权法。

休曼此书的上述三个方面, 自然给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结构以极大的启发和推动。

三、“文化大革命” 前后新闻理论的内容和框架结构

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 不同于孙中山时代的党报思想, 也不同于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之后的党报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和阶级特色。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有着鲜明的学术和实践来源, 它们是:(1)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无产阶级报刊工作的经验与教训;(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共产国际、 苏联党和政府的新闻文献和新闻论述;(3)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陆定一、博古、张闻天、胡乔木等领导人的新闻论述;(4)中共中央、 中宣部、 党的高级领导机关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5)延安《解放日报》等重要的党的报刊的社论及新闻学论文;(6)萨空了、恽逸群等学者型新闻工作领导人的新闻学著作。

综合上述各种文献和著述, 笔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如下概括和梳理:

(1)关于唯物主义新闻观。 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关于党报的性质。 党的报刊是党的肌体的一部分,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这个大集体的宣传员和组织者。

(3)关于党报的特性。 党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

(4) 关于党报的办报方针。 实行全党办报的方针, 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领域的生动体现。

(5) 关于党报的作风。 党的作风就是党报的作风。 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与实践结合、 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也是党报的作风。

(6)关于党报的三个关系。 党报运作中存在三个关系,即党报与党委、党报与群众、党报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7)党报的业务指导思想和文风。 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摆正政治与技术的位置。 其次是保证新闻报道完全真实。 再次是多写新闻,写好新闻。 党报力倡的文风是生动活泼、 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8)关于党报工作者的修养。 党报工作者不能像资产阶级报纸的记者那样,自称是“无冕之王”,而应是老老实实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

以上八个方面, 是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的概括性总结, 也是各种新闻理论著作论述党报理论的基本框架结构。 这种框架结构下的党报理论成为1949 年后新中国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由于极左思潮的冲击,“文化大革命”之前和期间,上述八点被片面地概括为“五性一统论”,即认为新闻和传媒有党性、思想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用“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工具”加以统括。 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即1966 年到1976 年十年间,简直可以称为“新闻理论研究的黑暗时期”。 总结从1957 年反右派斗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0年间, 新闻理论研究的经验教训不仅应该受到重视,而且应该将这些经验教训视作一笔难得的“学术财富”。

“文化大革命”结束,伟大的中国改革开放潮流涌动,从1978 年到1988 年十年间,中国新闻理论研究舞台上老中青三代理论工作者十分活跃, 其中大江南北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甘惜分教授和复旦大学的王中教授。 甘惜分教授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新闻理论专著 《新闻理论基础》(1980 年完稿,1981 年出版)。 他在初版前言中记录了当时撰写这本书时的心态。 他说:“在大学新闻系,差不多年年都要向学生讲授新闻理论课(十年动乱除外)。 但新闻理论教学大纲却年年写,年年改,年年废,体系难成,迄未定型,写出来的东西,也只在校内使用,不敢对外。 ”“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扔掉了套在头上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破除迷信,打破禁区,各个学术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这股热潮也有力地冲击着新闻理论战线,新闻理论研究气氛十分活跃, 许多地方成立了新闻研究所和新闻学会,这个形势是前所未有的。 ”[6]甘老说,写这本书时有这样的考虑:一方面要拨乱反正,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党报的革命传统,使后继者有所遵循。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甘老的这本书所建构的新闻理论框架体系大致如下:

绪论:简述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新闻学是一门科学,怎样研究新闻学。

上篇自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为,新闻:什么是新闻,新闻的起源,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的关系,新闻的定义。 舆论:什么是舆论,舆论的力量,对舆论的引导。 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和舆论,无产阶级和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某些特征。 新闻事业的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者,旧世界的揭露者,新生活的建设者,科学文化的传播者。

下篇自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为,新闻事业和现实生活:反映事实的真相,反映时代的真相,反映时代的本质,联系实际、指导实际,新闻事业与调查研究。 新闻事业和群众:群众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来自人民的批评和监督,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群众喜闻乐见。 新闻事业和党: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坚持党的组织路线,关于新闻自由。

在这本书的结束语中, 甘老还特地讲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修养。

由于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且系统阐述新闻理论的专著, 引起读者尤其是学者广泛关注和评论是很自然的。 其实,甘老对自己这部书的一些地方也觉得可以再开掘再展开。 因此,这位对理论研究孜孜以求的思想者在1986 年夏天推出了又一部新闻理论专著《新闻学原理纲要》(起初是油印本)。 对于这部新著,甘老十分重视。 他说:“1980 年《新闻理论基础》出版之后,我一直想修改那本书,使之完善一些。 它几次重印,总数近20 万册,更增加了我的精神负担,只怕自己的疏陋,影响了别人的思想。 几年来我不停地思索,努力探求新闻工作的规律,一点一滴地积累思想,想找个时间对原书进行一番大修改,甚至打乱重来。 ”“现在奉呈在诸位面前的这本《新闻学原理纲要》 油印本, 就是一次大折腾的结果, 写于1986 年夏季,与前书相距六年。 ”“同《新闻理论基础》比较起来,这本《新闻学原理纲要》,不是修改,而是重写,因此连书名也不得不改了。 ”

从这部新作的目录看, 它的体系结构也的确有较大的改动, 且吸收了不少新的知识和新闻改革的新成果。 从框架结构看,连绪论在内共12 章,分别为:绪论,新闻学研究的出发点———事实,信息,新闻,舆论,新闻事业,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与人民, 新闻事业中的控制与自由,新闻事业的风格,新闻工作者。

这12 章中,信息、控制与自由、新闻事业的风格,都是有新意的内容。

现在来分析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新闻理论著作的内容及框架结构。 最早的是王老的《新闻学原理大纲》,共18 章,于1956 年9 月7 日写成的征求意见稿。 18 章的标题是:绪论,新闻事业产生的社会条件,政党与报刊、共产党的宣传鼓动原则,共产党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基本原则,中国报刊,新闻自由问题,出版法,报刊文章体裁,报纸群众工作,采访工作,编辑工作,资料工作,出版与印刷,发行,广告,读者调查,报社组织机构与制度,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

可惜,由于复杂的时代条件的限制,王中未能按照这18 章的目录,尽其所思,撰写成一部个性鲜明的巨著。 他生前撰写并发表的几篇论文,已将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阐述得相当深刻而翔实, 比如 《论新闻》(1981)、《论传播工具》(1981)、《论宣传》(1982)、《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1982)等论文。

从甘惜分、 王中两位教授的上述新闻理论内容和框架的建构可以看出, 他们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设和繁荣已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他们的指点和引领下,随着一批承上启下的中青年研究骨干的崛起, 中国的新闻理论内容和框架建设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拓展。

四、20 世纪最后20 年新闻理论内容与框架构建的新进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借助了新闻传媒的威望和力量,通过全国的报刊、广播、电视,发号令,造舆论,搞批斗,判是非,定生死,新闻传媒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得力的实施 “全面思想专政的阶级斗争工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受到甘惜分、王中等老一辈新闻学者教导,又对“文化大革命”种种教训有着深刻反思的新闻学术界“承上启下”的一代成长起来了。新闻理论研究队伍中的这批中青年骨干主要分布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当时称北京广播学院)、武汉大学等高校。 这里限于篇幅,只能简要分析其中几部发行量和学术影响较大的教材和专著的内容特色和框架结构。

成美和童兵合作撰写的《新闻理论简明教程》由于作为全国电大的主教材,发行量很大。 这部著作共设12 章,分别为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新闻,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自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真实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正确体现来自人民的批评和监督,新闻工作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后来, 童兵在教学中对这部书的内容安排有所反思和检讨,在自己独立出版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安排了新的内容,采用了新的框架结构,共设10章,分别是:新闻传播行为,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过程,新闻传播要求,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受众,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调控。 这种框架结构明显地吸纳了传播学的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思路。

童兵同展江、郭青春合撰的《新闻传播学原理》则采用另一种框架,全书14 章,除绪论外,分上、中、下三编。 上编“新闻传受编”,分别为新闻传播的起源,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传播的要求,新闻传受的心理机制,新闻传播的选择。 中编“新闻媒体编”含五章,分别为新闻传播的演进与新闻事业的产生,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当代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上)———新闻自由,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下)———社会控制。 下编“操作规范编”含三章,分别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继王中之后,复旦大学由余家宏、宁树藩、叶春华三位教授合作,撰写《新闻学基础》,其中的新闻理论部分分为6 章, 分别是人类的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新闻事业的特性和社会功能,新闻事业和宣传活动, 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我国当前的新闻改革。 而后,由李良荣撰写的《新闻学导论》,依照王中的体例,也设18 章,分别是新闻活动,新闻,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 新闻事业的产生,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新闻选择,新闻媒介的管理与经营,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职业道德,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大众传媒与政治,大众传媒与经济,大众传媒与文化。

长期从事新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刘建明教授撰写的《当代新闻学原理》共设12 章,分别为新闻媒介的历史观,新闻的本质与建构,新闻的真实性范畴,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新闻传播及效果调查,新闻媒介的受众分析,新闻传媒的二度功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新闻活动的法理,新闻传播体制,新闻产品与传媒市场。

丁柏铨教授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的功能是教学与科研兼而有之。 它的内容框架除绪论外共12 章,分别为新闻本体论,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中的传受关系,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新闻舆论引导, 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事业管理,新闻传媒的经营,新闻活动的法律保障与限制,新闻职业道德,中国新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另一位较年轻的学者刘卫东教授撰写的 《新闻传播学概论》在内容和框架上有所创新,共设12 章,分别为新闻传播本体论,新闻传播客体论,新闻传播主体论,新闻传播载体论,新闻传播媒体论,新闻传播过程论,新闻真实论,新闻价值论,新闻传播受体论,新闻传播效果论,知识经济时代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市场论。

最后,再梳理一下新闻理论方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的最初版本。 这部由何梓华教授任主编、成美教授任副主编、邓长荪教授等8人任编委的大工程名为《新闻理论教程》,除导论外含12 章,分别为新闻,新闻传播,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反映实际指导实际,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舆论监督,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新闻队伍建设。 这种内容安排和框架设计, 基本反映了当时主管机构和一些学人对于新闻理论内涵的普遍认知。

现在,让我们跳出“20 世纪最后20 年”这个圈子, 看看进入新世纪后在新闻理论研究上卓有成就的杨保军教授的最新成果《新闻理论教程》,看看他对新闻理论研究内容的新认知和新闻理论框架结构的新设计。 这部新作含绪论和15 章, 其中绪论分3节,分别是新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新闻学的学科结构与理论新闻学的基本对象, 理论新闻学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15 章的内容分别是:新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新闻传播的构成,新闻传受主体,新闻传播内容(上,含新闻的形态、新闻的本质特性与功能、新闻定义、新闻分类),新闻传播内容(下,含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律性标准、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范性标准、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其他标准、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基本过程、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主体机制),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式,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收受,新闻传播规律,新闻传播业(上,含新闻传播业的产生与发展、新闻传播业的本质、新闻传播体制、新闻传播业的功能),新闻传媒业(下,含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业、 当代中国新闻业的主要方针与基本任务、当代中国新闻业的政治原则、新闻传播业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 当代新闻传播业运作的基本特征),新闻自由,新闻控制,新闻传播环境,新闻事实世界与新闻符号世界。

五、几点结论

对百年中国, 尤其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进行初步梳理和解读之后, 可以得到下列六方面的结论。

第一, 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新闻理论的内容和呈现这些内容的框架结构的形成, 总是同该历史阶段所置身的经济政治环境紧密相关的。 甘惜分在延安接受教育和新闻工作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新华社和北京工作, 同王中在山东解放区接受教育,在上海执教的环境不同,所以两个人对新闻理论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 表达这些见解的框架结构也有区别。 甘惜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 世纪50 年代、70 年代和80 年代三个时期新闻理论见解也有不同,皆与这三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环境各不相同有直接关联。

第二,新闻理论内容的演革更新以及新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设计,总会受到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制约。 甘惜分新闻理论与王中新闻理论的部分对立,有的方面是由他们所遵循的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 20 世纪最后20 年笔者文中所称的 “承上启下派”几位学人的新闻理论的内容和框架都同反右派时期的学人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所受到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同前辈断然相异。 因此,确保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确,并使之发挥积极的制约作用,对新闻理论研究的改进、框架结构的完善,意义重大。

第三,充分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和自由,是确保新闻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框架结构逐渐完善的重要因素。 1957 年后,王中老师被打成右派,被彻底剥夺了独立从事科研的权利和条件, 使他富有创新精神的新闻理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20 世纪80 年代初甘惜分老师对新闻理论研究的内容、 体系、结构、框架有许多有意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来自“左”的和右的思潮的压力, 也使这位可敬的改革者不敢放手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的观点虽有提及也未能展开充分的论证。

第四,充分吸收其他学科,包括西方国家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与原理, 作为当代中国新闻理论内容拓展和框架完善的养分。 中国新闻理论的最初出现,就是通过徐宝璜、邵飘萍借助欧美和日本的新闻学,结合对中国新闻实践的思考消化而形成的。 “文化大革命”之后,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广泛进入, 有了西方学人同中国学者的交流沟通, 才有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闻理论研究的拓展与繁荣。

第五,充分尊重学者的个性,让每个学者都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是保障和推动新闻理论研究和结构框架完备的前提因素。 甘惜分和王中是两位个性完全不同的学者,如果能分别保护他们的个性,提供各种方便条件,相信他们都能贡献更为优秀的新闻理论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比甘惜分、 王中等前辈好多了,但对学者的个性、 对不同学术流派的尊重仍做得不够,不适宜的行政干预和繁琐的经费管理,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他们个性的张扬。

第六,党委的正确领导,高校行政的有力支持,是新闻理论研究在内容和框架上不断创新的又一个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新闻理论研究条件有了重大改善。 加上新媒体技术的支持, 使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 但从更深远的角度检查,党委对新闻理论研究的领导和高校行政的支持,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要进一步落实“双百”方针,支持和保护新闻理论研究在观念上、 内容上、 体系结构上的创新与突破,支持和保护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对同西方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切实的指导和支持,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中国要产出能同国际新闻学术界平等对话的学术成果,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摘要:提炼一种学说或一部著作的框架结构,可以梳理其中的内容体系、观点体系和结构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对中国新闻理论框架结构进行解读,分析了中国新闻理论的两个学术渊源;以徐宝璜与邵飘萍的两部专著为例,阐述了早期中国新闻理论的初立和特色;对甘惜分与王中两位教授不同看法的观照,分析了不同学术观点的成因;对20世纪最后20年学术承上启下者多部新闻理论著作内容与框架的整理,论证了改革开放新格局对新闻理论繁荣的推动。根据这些史料与个案的解读,作者提出影响新闻理论内容与框架结构演革的六个因素。

关键词:新闻理论,内容演革,框架结构变动

参考文献

[1]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10.

[2]余家宏,宁树藩.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381.

[3]徐宝璜.新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

[4]彭家发.基础新闻学[M].台北:三民书局,1992:245.

[5]梁启超.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N].清议报(100).

8.新闻理论考试 篇八

会议期间,吴汉东就如何以实施版权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总局新闻出版机关公务员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版权普及课。他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品牌较少;产业技术薄弱,文化传播乏力,文化本土化不高,对外依存度高;盗版行为盛行,文化发展受阻四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版权息息相关。就如何实施版权战略,推动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吴汉东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以版权创造为目标,发展创意产业。要推动关键文化产业、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群,使我国拥有更多自主版权和自主品牌。第二,以版权管理、运用为重点,构建创新政策体系。要把著作权制度和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和外贸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整套推动创新的政策体系。第三,以版权保护为支撑,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要明确产权归属、规范文化市场、加强权利保护,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阎晓宏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知识产权工作提到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任务,做好版权工作,使命光荣、要求紧迫、任务繁重。他说,社会已经进入依靠创新来推动发展的阶段,而版权工作是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是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支撑。因此,版权工作大有可为,必须倍加重视。

阎晓宏强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时也是国家版权局,广大干部职工承担着向社会宣传推动版权工作的责任,要更加熟悉版权工作。他希望与会者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提高版权意识,尽可能多地熟悉版权工作,理解版权工作对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为版权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向全国读者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840种

进入终评阶段

5月6日—8日,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的首届向全国读者推荐优秀古籍整理图书评审会在京召开。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及出版界的二十余位古籍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参与评审。

截至5月6日,本次活动共收到25个省(区、市)共114家出版社参报图书1001种;33位古籍领域权威专家、学者推荐图书190种;7位读者推荐图书6种。经过初审及专家、学者通讯评审,共计840种图书进入终评阶段。

安徽5亿资金投向民营文化企业

5月6日,《安徽日报》刊发消息称,全省《关于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将从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9个方面,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实施意见》共45条,从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改善融资贷款服务、优先安排项目用地、着力建设服务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文化品牌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9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扶持政策条款,许多内容是第一次面向全社会发布。

2013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开始申报

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开展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

本次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支持内容上有了更为明显的侧重。通知明确,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等六大方向。此外,还进一步提出了要优先考虑有“利用金融机构融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通过环保印刷设备购置或改造、仓储物流设备更新升级、重点新闻网站软硬件技术平台建设等手段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两大类行为的企业、项目。

亚太出版商联合会2013年年会举行

亚太出版商联合会2013年年会近日在泰国曼谷举行,中国出版协会派代表参会,并首次参与“世界图书之都”项目有关活动。

今年2月出任亚太出版商联合会副主席的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朋义,在年会上提交了《中国出版现状及未来发展走势》的主题报告,并与其他主席、副主席国家代表共同商议亚太地区出版业发展趋势及联合会的改革发展规划,就进一步扩大联合会国际影响等方面达成共识。

上一篇:心情语录经典句子下一篇:关心爱人的句子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