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实训课程思考

2024-11-14

职业中专实训课程思考(精选8篇)

1.职业中专实训课程思考 篇一

机修装配工实训课程标准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院校机械类应用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化方向的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工艺知识,获取钳工必备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初步具备本专业新技术、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2课程设计理念

鉴于该课程实践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针对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历的情况,为了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参照国家模具钳工技能鉴定标准,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采用项分模块教学法将知识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任务模块,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堂搬到实训场课堂教学和动手实践穿插进行,使学生直观感性的理解印证所学知识,增强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结合后续的金工实训课程,在实际动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本课程根据钳工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强化理论实践相结合,强调实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1.3课程开发思路

钳工工作是先进加工制造技术的基础,通过对钳工常用量具的学习,了解常用量具的种类、读数原理,熟练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能够开展对机械零件进行测绘的工作;通过对划线的学习,掌握划线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并正确使用划线工具;掌握划线基准的选择方法;掌握划线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对錾削的学习,了解錾削的工作范围;能够根据不同零件的材料、不同的加工要求,合理选择不同的錾子及錾削角度进行正确的錾削工作;能正确的使用各种錾子、并能根据实际操作对錾子进行刃磨的操作;通过对锯削的学习,了解锯削的工作范围;能够根据不同零件的材料、不同的加工要求,合理选择锯条的粗细及起锯角度进行正确的锯削工作,正确的掌握锯削操作的技能;通过对锉削的学习,了解锉削的工作范围;能够根据不同零件的材料、不同的加工要求,合理选择锉刀的粗细及规格进行正确的锉削工作;正确的掌握锉削操作的技能、通过孔加工的学习,能够熟练使用钻床进行孔加工的操作,能够根据不同零件的材料选择麻花钻和修磨工作,并能进行钻孔操作。正确的掌握钻孔操作和麻花钻刃磨的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螺纹加工工具进行内螺纹和外螺纹加工的操作,能够根据不同零件的材料,正确进行螺纹底孔的加工工作,并能进行攻(套)螺纹的操作。通过钳工综合训练,巩固、提高及熟练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熟练制定锉配件的加工工艺,掌握各种典型零件的锉配方法,掌握锉配的鉗加工技巧,掌握钳工常用的测量技术。通过钳工实训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的掌握钳工加工技能、技术。

2.课程目标

通过钳工实习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首先学生应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进修打下过硬的技能基础,其次在适应社会要求的同时能遵守该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守则,培养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化生产力。掌握好钳工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划线、錾削、锯削、扩孔、锪孔、铰孔、攻套螺纹、矫正和弯曲、铆接、刮削、研磨以及基本测量技能和简单的热处理工艺等,然后根据工作任务项目及分工不同进一步让学生独立完成零件的钳工加工及产品和设备的装配、修理。

12.1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掌握钳工工作范围;

(2)具有查找钳工有关资料,获取理论信息的能力;(3)具有正确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4)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总结规律,举一反三;(5)了解钳工所用设备的规格、性能、掌握其使用技能;(6)具有逻辑、严谨、缜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7)具有自学新技术、新知识、积累经验的能力。

2.2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的工作、学习的主动性;(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5)培养学生表达能力;(6)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7)培养学生效率观念;

(8)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

2.3能力目标

(1)(2)

(3)

初步运用掌握的划线、钻孔加工、研磨、抛光、机械零件加工装配等。能够根据加工材料、结构特点、加工精度、生产批量

具备一定钳工工艺编制能力,掌握基本装配的方法。

3.1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和难点

(1)刮削、扩孔、绞孔和錾削等工艺的操作方法。(2)培养学生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3)培养学生质量第一的观念。

(4)钳工基本工艺的特点和应用,以及所用工具的构造、材料特点。(5)钳工基本工艺的操作方法。

(6)掌握角度锉配和误差的检查方法、对称度的保证。(7)学会采用间接测量来达到尺寸要求。解决办法

(1)指导教师多动口、多动手,耐心指导每一位学生。

(2)给学生充裕的实践时间,多进行实际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规律和技巧。(3)接触不同的材料,制作难易不同的工件,让学生在乐趣中熟能生巧。

3.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2.1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中应保证1人1工位,教学方法建议采取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项目式的教学法。

实训的第一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师分步骤详细演示、讲解设备的操作过程,学生模仿教师操作完成工件的加工,教师现场巡回指导,教师对学生加工的工件进行检测,对学生操作和工作成果进行点评。

实训的第二阶段: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参与讨论工件的加工要求、制订工件的加工工艺、制订工量具清单、准备毛坯、刀具。教师则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并为此进行质量分析说明。

实训的第三阶段:学生要独立分析工件的加工要求、制订加工工艺和工量具清单、对工件进行检测、判断工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工艺改进措施,教师的任务则转变为布置和分解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进行监控,对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和点评,帮助学生将获得的经验提升为理论,构建知识体系,完成能力目标项目式的教学。

3.2.2教学手段

《钳工实训》是机械加工技术的主干基础学科。但要学好、掌握钳工技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这个工种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的。要做好学生的是实训学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钳工在机械行业被誉为“万能钳工”,不论哪种钳工都必须熟练掌握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攻、套螺纹、刮削、研磨、测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些技能操作方便、加工灵活,是机械制造行业中其他机械或工种不能替代的。

传统的钳工实习,学生在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极易疲劳,加上动作单调,内容枯燥,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之生动有趣、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好钳工操作技能。

在钳工教学时,并不是上来就把学生带到钳工车间开始实作,而是先调动学生实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练好专业技能,只有学生认识到钳工技能实训的重要性,真正在内心觉得有必要学好练好钳工技能,才能够专心练习,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

(2)制定钳工实训项目目标,作到心中有数

让学生对各学期实训学习的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作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技能。这样,学生就不至于简单的以为时间还长,对自己反复的动作练习感到枯躁单调,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结合钳工实训的技能要求,对每一个技能项目制定目标。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练习起来的时间观念就会增强。

(3)强化基础训,规范动作

进一步加强学生基础训练,规范教学行为。教师在学生实训时先进行正确标准的操作姿势和动作示范,在实训教程中也要求学生先训练正确的操作姿势,比如在平面锉削时,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姿势与动作、锉削方法等几方面都要做到动作规范,锉刀能否端平,更是一个需要反复观察、反复纠正的训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形式快速提高锉削水平。对这项技能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技能技巧。

(4)注重综合操作训练,有针对性进行考级训练

在学生熟练的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这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

容和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这种训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

(5)重视实训总结,及时评价

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树立班级内竞争的意识,并辅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之间能互相激励,提高学生积极性。

3.3教学评价

实验实训课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职业能力、形成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学校各专业的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之中,实训教学这一环节也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了规范我院实训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根据我实验室具体情况,特制定实验实训教学,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估,做好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保障与监控,通过评价考核,把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和改革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全方位教学质量监督,监督检查学生技能实作效果。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训质量的提高等问题给予指导性建议并提出今后学习注意要点,学习方法、技巧,这对实训教学起到相互监督作用。具体以下面实训项目进行评价。

说明:每个模块的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掌握情况、完成实训项目的准确度、完整度、规范度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态度、实训报告等进行项目评价。

2.职业中专实训课程思考 篇二

职业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主要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内在要求来看, 技能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是一门以企业典型经济业务案例为依托, 融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于一体, 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会计综合能力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就课程体系来说,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 通过该课程, 不仅强化了前续课程的专业技能, 而且以实际工作为切入点, 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了有效的融合,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方面。在知识层面, 期望通过该课程, 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能力层面, 期望通过该课程, 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各个岗位的职责, 掌握会计核算流程及会计核算的内容, 具备担任实际会计工作的能力。在素质层面, 期望通过该课程, 塑造学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耐心细致、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为毕业后从事相关会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 无论从课程体系完整性的角度还是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的角度, 都很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通过《会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开设, 为学生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和收入增长率架桥铺路。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设立的虚拟生产型企业实体为平台, 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主线, 设计一个月的百余笔典型的经济业务, 通过建账、凭证处理、登账、出具报表等手工会计处理和系统管理、总账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UFO报表处理等电算化会计处理, 让学生根据源于真实企业的原始资料, 按“一人多岗”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分析, 最终完成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处理过程。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安排手工会计实务和电算化会计实务基本并行。比如说, 周一安排四个学时的手工会计实务对1~10日记账凭证进行编制, 周二再安排四个学时让学生在实训室通过财务软件进行1~10日记账凭证的录入。在课时分配上手工和电算基本各占50%。 (表1)

三、教学方法

针对《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情景仿真与实际操作为教学活动形式,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反思教学法、拓展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1、六步教学法。

所谓六步教学法就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 了解企业, 进入角色。学生对仿真实训企业的背景资料进行了解, 建立职业概念, 进入岗位角色;第二步, 识辨业务, 任务安排。学生对实训资料中的原始凭证进行识别, 判断是何种经济业务, 需要完成哪些会计核算任务;第三步, 讲解分析, 知识储备。教师针对实训内容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几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第四步, 实务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主的辨识和教师的讲解, 自己动手进行实务操作, 教师从旁进行个别指导;第五步, 点评反思。每阶段完成经济业务处理后, 学生参考教师公布的答案进行自我检验, 教师总结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并进行点评讲解, 学生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改正;第六步, 总结答辩。完成整个实训后, 教师依据实训资料, 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各种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账簿、报表进行答辩。同时, 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学习态度、工作责任心等方面作出相应评价。

2、直观演示法。

对于每一个典型的操作实训内容, 通过录像、教学课件和教师课堂直观演示的方法使学生直接掌握。直观演示法生动形象, 对规范实训操作、提高实训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

3、反思教学法。

在实训过程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相关环节,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某些障碍, 通过对前期任务完成情况的反思来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完成任务中积极探索和尝试, 在会做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巧做。

4、拓展教学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时候, 不能仅仅局限于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 而应该借“题”发挥、拓展思维, 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该任务创设出一系列延伸性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联想的能力, 还能培养他们遇事善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解决这些拓展任务的同时, 又能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 而实务中又很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从而全面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 使学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 适应会计岗位工作环境。

四、教学过程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课后凝练三个方面。

1、课前准备。

主要体现在三个备:即备内容、备学生、备策略。所谓备内容, 就是通过钻研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和研读参考资料, 将教材内容还原为工作任务, 设计任务情境,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所谓备学生, 就是了解教学对象的层次, 充分了解授课对象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和学的尺度。所谓备策略, 就是根据课程内容考虑以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表达方式来开展教学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课堂组织。

课堂教学围绕六步法为主线, 以任务安排、知识储备、实务操作、总结反思为主要环节。下面以手工总账登记为例介绍课堂教学组织过程:

第一步是任务安排:根据模拟企业的核算要求, 需要对当月业务按旬进行业务汇总并采用科目汇总表程序进行总账登记。在学生完成1~10日业务的记账凭证编制及明细账登记后, 就可以对各学习组提出任务要求, 根据模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要求进行总账登记。

第二步是知识储备:首先,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复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关于科目汇总表的编制方法及总账的登记方法;其次, 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科目汇总表程序登记总账的方法及技巧, 并选取2~3个账户进行举例说明。

第三步是实务操作:各学习组根据理论知识及实训资料编制科目汇总表并登记总账, 完成实训任务。学习组成员之间以及各学习组之间可以通过比对、检查等方法进行数据准确性的核查。

第四步是总结反思:在完成总账登记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将记账凭证中的数据以不同的方法分别登记到明细账和总账的理由是什么?进而为下面的对账工作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安排集中讲授、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组合, 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凝练。

学习过程既是一个吸收的过程, 更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 教师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强化与拓展, 以巩固学习成果。这一点可以借助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 固化学习成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将模仿提升为应变。这一点主要是通过总结答辩进行的。完成整个实训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实训心得, 就实训过程中的所做、所思、所想、所感进行总结。同时, 由任课教师根据总结内容出发, 结合实训资料, 就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学生提问, 学生进行回答。

五、总结

3.职业素养教育在实训课程中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商务日语口语;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82

口语是外语专业学生求职就业的第一块“敲门砖”,是面试时给予面试官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因口语对于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从一些相关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于寒暄、打电话、写信函这些基本技巧难以灵活应用,基础日语口语表达能力不够强,商务日语口语交流能力更是偏弱。

商务日语口语的实训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础日语口语教学,还涉及业务沟通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知识技能需求,以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商务日语口语实训教学还需要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适度交叉,如国际贸易、外贸单证实务、市场营销、礼仪文化等。而传统的商务日语口语教学模式由于软硬件设施、实训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陈旧等一些原因,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用业务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商务日语口语实训模式显得较为必要。

由于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培养为能与企业直接接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需要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员,切身参与具体工作任务。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社会人”,学生须具备知识基础、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责任心等各方面素质,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素养”,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主要指专业技术方面的职业技能;二是软件:包括专业素养、思想素养、行为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元素。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表里。由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不衔接、不统一,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软件方面的缺乏,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至关重要。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研究的课题,本文拟从商务日语口语实训创新角度出发,进行将职业素养培养渗透专业技能实训过程的实践,探索发展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1对策研究

传统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是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灌输,但这种理论课程学习的教学效果较差。因此,笔者认为应将思想素养、行为素养、心理素养等职业素养等内容通过更多渠道融入专业课及实训课程教学中,以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职业素养重在“养成”的过程,可以在商务日语口语实训课程中,通过一系列阶段和模块的实训训练,让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养成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将来的求职就业中才能充分发挥整体技能和素质实力,如鱼得水。

1.1改革口语实训教学大纲,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选择多样化的商务日语教材,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达到“适度”、“够用”的要求。在原有的商务日语会话、日语函电之外,让学生多接触并掌握包括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谈判等方面的商务知识,这样可以在实训课堂上充分运用多种情景设置,利用丰富的跨学科商务知识,较好地完成实训的各项任务,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

本文根据教学的规律,分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在原有实训模块基础上增设新的模块,确定不同的实训教学侧重点,以期达到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并在各阶段的实训训练过程中逐步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思想素养(政治素养、品德素养、职业理想),专业素养(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行为素养(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责任心),社交素养(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素养(进取心,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等等。

1.2创设丰富教学情境,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传统的外语口语教学多以单词背诵、句型练习、对话训练等方式为主,教学内容多局限于课本本身,拓展不够,课堂氛围较单调乏味,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高,锻炼提高口语的热情也不够强。因此,商务日语口语在实训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实训重点,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在实训中强调“师与生和谐”、“生与生和谐”、“教与学和谐”“学与练和谐”的课堂互动式学氛围,将项目驱动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会话实训练习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训,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另外,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课堂组织形式,以订单式的任务型实训为主,每个阶段设计不同的任务,如接待外宾、出差旅行、安排商务会议、商务谈判等,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实现商务日语专业及专业群教学、实训内容的全真化,通过真实的岗位实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在培养学生工作责任心的同时,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凝聚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1.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示范指导职业素养养成

商务日语口语实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拥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对于商务知识和职场技能也应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提升。而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能力较强,但缺乏企业实战工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商务日语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水平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提升:

(1)参加“双师型”培训。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拓宽视野,提升自身技能,从而可以在课堂上更加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操练。

(2)利用寒暑假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真正参与到实地工作中,定期与企业相关专业人员交流经验。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适时了解企业最新形式,与当下接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并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待人接物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培养更好地带到实训课堂,及时调整实训教学计划和内容,增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主动适应当前社会需要。

1.4设立口语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职业素养展现

在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升日语的信心,注重学生在口语实训课程中的职业素养的展现。具体为:

语音语调(15%),实训任务完成(50%),团队协作(10%),商务日本礼仪展现(10%),临场应变(15%)。

其中,实训任务完成、团队协作、日本礼仪展现、临场应变均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师在评定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展现,同时将学生分为团队进行展示,教师进行打分,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提升日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培训成效。

1.5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第二课堂”贯穿职业素养培养

根据商务日语口语实训的特点,设计符合商务用途的专业实训场所,如日语餐厅、日语商店、海关、酒店或外资公司等。充分利用校内日语文化体验实训室,打造实景商务场景,如面试模拟、商务谈判、社内会议、前台接待、商务会客等,满足不同类型实训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让学生在充分领会各实训环节的背景知识基础上从容应对不同商务场景,提升日语实训教学成效。

此外,还可以设立相应的日语语言活动中心,如“日语沙龙”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锻炼提升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这类“第二课堂”的口语实训,让学生更加善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心理素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可成为“日常生活型实训”的良好体现。

2结束语

4.职业中专实训课程思考 篇四

《商务网站综合实训》是学生学习了商务网页设计、网络编辑和商务网站建设等课程后的一门综合性实训课程,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岗前培训”课程。它着眼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网站管理员和网页设计员岗位,进一步培养学生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进入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在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中“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能力三要素和职业素养进行整合,形成一种使受训者能在动态的职业情境、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有理性的采取全方位的、职业性的、专业化的行动能力”。

5.职业学校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思考 篇五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简 鸣

【摘 要】运用工学一体化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在平面设计方面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总结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更好的解决现代化机械化的印刷技术的发展适应能力。因此,平面设计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住,为日后在工作中或者是平面设计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奠定坚实的计算机基础。

【关键词】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项目

对于平面设计的教学来说,平面设计类课程是职业学校设计类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新的印刷技术给设计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提出了崭新的设计要求。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平面设计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后平面设计方面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总结能力。

一、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育的特点

1.职业学校的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多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基本都是中考分数较低的。所以新生的入学时,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上差别很大,在平面设计课程学习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法十分必要。对于一体化教学有很多种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其中之一,针对平面设计这门课程我们采用了项目教学法。

2.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地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上机操作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生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践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另外,长时间上平面设计的理论课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接触不到真实的操作会使其产生抽象的感觉。

3.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入门课程,平面设计课程强调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对大量的数字可以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一种结果。掌握平面设计课程的熟练程度,即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此,应把平面设计课程作为职业学校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探讨

1.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想学生如何能接受所学的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受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情况,即使把课讲的再精彩,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生动、有意思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实施分组教学,提高学习成绩。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老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这门课又是计算机的基础课,所以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兼顾差生。所以建议教师在开学第一节上课时首先进行一个小的计算机水平的测试,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后进行分组。一定要注意协调小组内部的关系,避免水平高的会,水平低的不会。一定让每组同学都认为自己一组是一个团队,这样大家可以同时进步。不仅仅学习习近平面设计的课程知识也要学习团队合作精神。

3.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平面设计课程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平面设计,从而完成实例。

4.利用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平面设计初期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个自己的照片,用一些平面设计的软件比如PHOTOSHOP对自己的图片进行简单的修改。这时我们可以用这个实例让每组的学生进行设计修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这样既掌握了这门课程,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直观的东西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三、平面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

1.准备。在此阶段首先应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同水平的要均等分配,然后选择劳动工具与材料,并唤起学生兴趣。并且交代教学内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信息的检索的工作。

2.讲授和演示。这个属于我们的学习区内容,其包括两个内容,首先在一体化教学用于进行新课的导入,新课内容的讲解。其次进行新课的演示。由实践指导教师慢慢地演示操作步骤,同时阐明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指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强调重点和难点。

3.学生模仿老师的例子做一遍。学生按工作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旁作解释,巡视并纠正大的错误,同时给予帮助,表扬能正确掌握要领的学生,鼓励后进学生。和学生进行互动,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每个小组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提问,相互讨论、相互提问遇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4.应用和总结。由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要能较快较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表扬鼓励进步学生,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等方式评定出成绩。通过展示每组的成果内容,总结本项目一体化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组遇到的问题,最后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一体化教学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具体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一体化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选择实用性强的、难易程度适中的项目。

项目的确立是一件比较繁琐,难度高的事。我们要保证项目的内容尽可能的包含多项知识点;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最后要以一个标准给予评价。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既能照顾所有知识点又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2.指导内容要适度。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不能正面的、全面的提示性指导。

3.总结内容要简短精炼,并做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研究、老师指导的过程,为了能学习别的同学在整个过程中的优点,避免自己以后出现同样的缺点,总结也非常重要。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整个项目的内容。在以后遇到问题基本上都能游刃有余的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曹小玉。论一体化教学中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科学与财富,(6)

[2]毛芳菲。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6.职业中专实训课程思考 篇六

【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结合21世纪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重新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和采用新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素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体系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给出的定义会有所不同,甚至区别较大,但是不管专家们给出的定义如何,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等几个名词在概念中是频繁出现的。例如,下面有一个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个概念中就提到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评价等几个关键词,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技术,教育指的是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现代的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要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和现代的教育理念为依据,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来实施和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更加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是否得到优化。

可以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教学变革对我们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彻底的,因为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核心环节在这一轮的变革中都有了新的含义。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多年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变革有着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

第一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最根本的一点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发生彻底的转变,不管是新课改中的普通中小学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我们也非常赞同把专业技能放在教学核心地位的做法,因为学生专业技能的高低决定了将来的就业水平,也关乎着学校的办学命脉。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以“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而是以“能力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对于“能力”这个词汇,大家都非常熟悉,例如,在普通中小学,能力基本上指的是考试分数,在职业学校,能力指的是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对于“能力素质”这个词汇,大家可能不常使用,所以会略显陌生。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阶段,应该将重心从“能力”的提高转变到“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应该从培养“高分学生”和“高技能学生”上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上。在中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该如何转变呢?我觉得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通过一些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并最终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单的追求高技能。

第二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能力素质”进行,而不是单纯的专业技能的提高。

在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最注重的是最后一个环节:作业完成的较好,或是学生完成的作品比较满意,说明教学效果就不错,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我们要抛开这种教学观念,要将能力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基本做法如下:

学习技能:注重学习方法指导,轻视学习内容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等,教师善于要“保留”一些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提高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型学习,拓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通过设计综合问题,让学生分组学习,增加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强调每个人的动手能力,通过设计接近实际应用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素质。

第三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丰富和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媒体、载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创设“声、色、光、电”俱全的教学情景,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扩大教学的“空间”,延长教学的“时间”,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都要比传统的教学要复杂的多,教师要完成教学过程,应用的媒体、载体、设备是多样的,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复杂的(能力素质是多样的),要达成这些目标,单纯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任何一节简单的课堂教学都可能涉及到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例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并且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教学,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这个学科上体现的非常明显,研究性学习、探究型学习、协作学习、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法、分组教学等教学手段都需要适时、灵活的运用到课堂中,以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四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准备更充足的教学资源为教学过程服务。在现代的西方教育理念中,教学资源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汇,‘很多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学到了多少的关键(转283页)(接281页)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老师准备了多少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Internet给了大家很多方便,同时它也给我们的办公、生活和学习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这个定义取消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台可以连到Internet的计算机,我们就可以进行办公、生活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它给了我们办公的方便,同时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和知识面?随着Internet在一般家庭的普及,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利用它接受更多的信息,在信息量方面,学生会有明显的分层,在某些方面,甚至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都很有可能比老师了解的还多。计算机学科是“利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很多计算机教学资源也是最早被搬上Internet的,到现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资源在Internet也是最丰富的,学生的信息是比较充分的,提出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最多的,教师如果不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可能无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也将无法达-到。我想,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过程,必须要准备比其它学科教学更为充足的教学资源。

第五点:在现代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有更合适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总结这几年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经验,最大的成就不是取得的教学成绩,不是积累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是总结出一个道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不需要靠教师去刻意激发,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拿出合适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够以教师的要求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学习。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去学习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不知道学什么好,所以什么都不愿意学;

2、不知道该怎么学,所以学不好,想放弃;

3、我觉得这样学挺好,但是老师总认为我做得不够好,所以不想学下去;

4、我感觉自己一直在进步,老师好像并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我自认进步了,实际上还是很糟糕,想放弃;

5、我只是这次考试没有发挥出水平,老师就没有给我评优秀,真不公平,学习真没意思;

6、自己基础比较差,总是跟不上,没有什么信心,得过且过吧;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除了第1、2点是由于学生缺少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导致没有学习的方向和兴趣外,第3至6点都是由于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时候出现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不强。由此可见,合适的评价体系对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都来自于教师对他的评价。

总之,在现在教育技术形势下,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务必要进行重新思考,传统的讲授法是肯定不行的,即使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讲练结合法”,甚至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环节的加强也不能完全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现代教育形式下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也要走出传统的能力至上的原则,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特殊能力的评价。这个变革,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学生学习的变革和教师教法的变革,这个变革要体现出从重能力培养到重能力素质培养的彻底变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祝智庭

7.职业中专实训课程思考 篇七

1 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1 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目标及总体思路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 为我国未来10年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 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明确了总体思路, 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加大投入和加强合作为前提,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因此, 构建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必须紧紧围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目标及总体思路, 并结合省情、校情, 使实训课程体系具有牢固的根基并能可持续发展。

1.2 以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为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主体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属于策略层面的技能, 是在“目标和条件与行动链接起来的规则”基础上, 解决“怎样做更好”的高技能, 是个体在策略学习中, 通过自觉的、反思的和可以观察得到的情境的“系列性”互动中获得, 是建立在经由案例、项目或任务的演示、处理和加工的行动中所获经验基础上, 对其进行反思而逐步生成的“操作系统”, 并能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技能。策略层面的技能与中职教育解决“怎样做”这个经验层面的技能是2个层次, 其关系体现为:经验是策略的基础, 策略是经验的升华。因此, 实训课程体系一定要以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为主体。

1.3 以职业导向为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所谓职业导向, 即以就业为导向, 依据高技能护理人才成长规律, 通过3年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高技能护理准职业人。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就是以职业导向为设计路径, 使校内实训与临床实践对接、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对接, 实现培养对象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2 实训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

实训课程体系分为课程模块层面、技能训练层面及训练方法层面, 即三维框架。

2.1 课程模块层面

由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及职业发展模块组成。职业基础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实训课程、医学基础实训课程;职业技术模块包括基础护理、儿童期护理、成人护理、分娩期个体及家庭护理、老年护理等实训课程;职业发展模块包括护理专业方向, 如口腔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涉外护理、美容护理、康复护理等实训课程。

2.2 技能训练层面

由校内实训、课间实习、岗前培训、生产实习、毕业技能考核及社会实践组成。校内实训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学年, 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课间实习安排在第一及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 在临床实习基地完成;岗前培训安排在生产实习前, 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 在临床实习基地完成;毕业技能考核安排在生产实习结束后, 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 分别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主题。由此可见, 专业技能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中。

2.3 训练方法层面

由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组成。操作技能分为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心智技能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对接的能力训练中, 以多角度、全方位及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 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与临床护理思维, 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达到策略层面技能要求, 培养高技能护理人才。

3 实训课程体系的特点

3.1 三维框架形成立体开放式动态系统

课程模块层面、技能训练层面及训练方法层面的三维框架涵盖了实训教学的3个重要环节, 即课程筛选与整合、技能训练整体设计及训练方法选择, 使实训教学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经验积累到策略形成的递进式发展过程, 其中学校、临床与社会之间的反复对接, 决定了三维框架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 这正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有的特征。

3.2 学校与临床的密切合作促进了“三个对接”的实现

该课程体系实施中的主体是学校与临床, 可充分体现合作育人的职业教育理念, 有利于实现“三个对接”, 即专业与岗位的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方法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3.3 职业导向的设计路径显示了“三个规律”的结合

职业导向的设计路径出于“三个规律”的把握, 即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三个规律”的运行载体即课程相互交叉构成课程体系的路径。依据“三个规律”构建的课程体系, 体现了教学与职业能力相适应, 实现高技能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4 在实施实训教学中应把握的关键点

尽管课程体系具有立体、开放、动态特征, 但教师在教学中的实施才是课程体系内涵的外显, 才能验证其实效。教学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4.1 实训教学整体设计

实训课程体系是一个贯穿在具体实训教学中的整体, 因此, 实训教学整体设计至关重要, 不能脱离整体看待每一门课程, 也不能将每一门课程孤立对待。实训教学整体设计包括3个课程模块的整体设计、实训基地布局、实训教学情境创设、实训方法选择、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制定以及实训教学组织等。实训教学整体设计不仅是技能教学的必要环节, 也是技能教学取得整体优化效果的保证。

4.2 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制定

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制定是课程体系实施的前提, 是实训教学规范、达标以及质量控制的依据。为此, 应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包括课程、项目、学时、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情境条件、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4.3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实训教学质量, 是实训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是黑龙江省现代护理实训中心, 也是中央财政支持项目———护理实训基地, 我校有附属医院, 有4所省内教学医院, 50余所省内外实习医院, 护理教学资源丰富, 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

4.4 课程整合与开发

三维课程体系下的实训教学, 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 特别是职业基础模块, 要打破学科体系, 开发新课程, 如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综合实训等课程。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引领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整合与开发, 其教学设计以技能教学为先导, 恰当铺垫相关理论, 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并成为实践的支撑。这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 可以深入推广职业教育倡导的任务引领式教学、项目教学,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4.5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实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教师既具有双师素质, 又具有整体把握实训教学的能力, 还具有课程整合与课程设计能力, 能以职业教育理念参与教学改革, 深入临床实践, 加强学习研究,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通过教学实践将学校与临床的合作育人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职业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新课题、新任务, 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以职业技能为优势, 培养更多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为黑龙江省卫生事业发展作出贡献。蒉

摘要:针对高技能护理人才培养, 在学校积累的实训教学优势基础上, 提出以实训教学为突破点, 构建职业导向的护理专业三维实训课程体系。介绍该体系构建的思路特点及在实施实训教学中应把握的5个关键点:实训教学整体设计、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整合与开发以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8.职业中专实训课程思考 篇八

关键词:职业岗位;模具开发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40-02

模具开发综合实训课程是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针对本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的具有综合性质的实训课程,是学生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单项实训、专项实训、生产实训后,进入顶岗实习前的最后一门课程。课程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真实的模具开发生产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技术、技能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行一次综合性、系统化的职业岗位训练,促进学生模具开发生产基本能力的整合、迁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与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的无缝对接。

一、分析职业岗位,确定课程目标

(一)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面向区域IT、电子技术产品等制造业的模具生产企业、模具行业协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和分析模具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职业岗位和岗位职业能力。

模具设计员:能设计中等复杂的塑料模具和冲压模具。

模具工艺员:会模具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

模具现代加工设备操作员:会模具零件的加工程序编制,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模具特种加工设备,会使用常用的检测量具,能掌握模具质量控制方法。

模具装配调试工:会简单模具零件的手工制作,会模具组装、总检和试模以及评定检测结果。

模具生产管理员:会模具经济技术分析,会编制模具的生产作业计划。

关键能力: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交流思想与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执行任务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能力。

(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以职业岗位和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能力:具有中等复杂塑料模具和冲压模具数字化设计能力,中等复杂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能力,数控机床操作及机床保养能力,中等复杂模具装配与调试能力,质量分析能力以及生产计划编制与生产组织基本能力。

方法能力:具有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社会能力:具有交流思想与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执行任务的能力,经济、质量、效率意识以及爱岗敬业工作作风。

二、根据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

(一)根据模具开发生产活动,设计学习情境

课程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强调与企业中从事模具开发生产相关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从模具开发生产过程出发,通过一系列的企业调研与分析,得到典型模具开发生产过程:订单→模具设计→工艺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模具试模与调试→模具移交,每一过程对接相应职业岗位,如模具设计对接模具设计员。按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教学的需要,将典型模具开发生产过程加工成任务接受、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模具试模和资料整理6个主题学习单元,这6个主题学习单元既是模具开发生产过程相对独立的活动,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模具开发生产过程,故设计6个递进的学习情境。

(二)依据职业岗位,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行动中的具体领域,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同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真正统一起来,从根本上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因此,从职业岗位出发,通过岗位分析获得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加工成适宜的教学工作任务,以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完成一个任务的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职业岗位的体验。

(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根据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安排教学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先后序化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同时,既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术和技能,又可掌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并能深刻体会到实际工作规范和流程。

基于上述课程设计理念,模具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如下。

学习情境1:任务接受,对接模具生产管理员、模具设计员。典型工作任务:报价方案编制。学习性工作任务:选取项目(产品零件图或产品零件样件);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可行性分析;编制模具报价方案;客户(指导小组扮演)交流;完善模具报价方案;协议签订;下达模具开发任务书;编制模具整体开发计划。参考学时:18学时。

学习情境2:模具设计,对接模具设计员。典型工作任务:模具总装结构图和零件图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模具设计方案论证;模具结构总体方案评审;绘制模具总装结构图;绘制全套非标模具零件图;模具设计图评审。参考学时:48学时。

学习情境3:模具零件制造,对接模具工艺员、模具现代加工设备操作员。典型工作任务:非标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加工。学习性工作任务:编制模具材料计划;模具零件加工工艺方案论证;编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加工程序;编制模具生产计划;模具零件加工与质量检验。参考学时:80学时。

学习情境4:模具装配,对接模具装配调试工。典型工作任务:模具装配。学习性工作任务:编制模具装配工艺;模具装配、调试与检验。参考学时:10学时。

学习情境5:模具试模,对接模具装配调试工。典型工作任务:模具试模。学习性工作任务:编制试模工艺;试模;产品检测;产品评估;确认不合格时,提出改善方案;修模;重新试模。参考学时:12学时。

学习情境6:资料整理,对接模具设计员、模具工艺员、模具生产管理员。典型工作任务:资料归档。学习性工作任务:模具设计图、加工工艺文件等修订;模具开发过程的资料整理;填写移交单并移交模具;按文件管理规范要求完成资料归档。参考学时:12学时。

三、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创新教学方式

(一)“以产带学”的教学模式

由7—9名学生组成一个模具开发生产小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发挥个性又精诚合作,共同完成一副模具的开发生产任务。按照6个递进的学习情境,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场所中,以模具开发生产为核心带动学生学习,教师在生产中教,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和生产岗位体验,既锻炼了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又在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前真正成为具有一定经验的模具人才。

(二)教学过程“六步法”

一副模具的开发生产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一个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因此,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六步法”进行,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协同实施计划。每个工作过程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查和评估工作质量,总结经验。一个学习情境完成后,学生将获得一定的“工作产品”,教师和学生根据“工作产品”对小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六步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团队指导法

课程涵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其教学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远远高于一般性课程。因此,建立由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组成的3人专兼结合的指导团队,每个指导团队负责一个小组的教学。教师是整个行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估者。

(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按照6个学习情境分别进行,强调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考核,其中:工作过程占40%,工作结果占60%。6个学习情境的成绩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课程总成绩为6个学习情境的成绩分别乘以相应的权重之和。工作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工作结果考核依据“工作产品”的技术标准考核。

四、开发教学资源,创设职业环境

课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广泛收集企业生产案例和技术标准等课程开发资料,与模具行业企业专家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配套建立了模具开发生产案例资源库,供课程实施中学生参考;配套开发了技术标准、生产规范、操作流程等成套相关技术管理标准,用技术管理标准统一、规范、指导课程实践活动,创设了真实的模具开发生产技术管理标准环境;按照模具企业生产环境进行实训设施建设与改造,创建了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课程实施更加符合模具企业生产技术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职业环境体验,促成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实践证明,通过综合性、系统化的职业岗位训练,学生操作能力得到巩固和明显提高,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得到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上岗快,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7,(1).

[2]赵志群.对工作过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7:225.

[4]许发樾.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5:1390-1417.

上一篇:宽窄巷子游记作文500字下一篇:品味端午传承文化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