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金融改革经验(共8篇)
1.珠三角金融改革经验 篇一
会议发言交流材料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玉田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投融资新体系
助推农业发展
中共玉田县委(2014年9月24日)
玉田县地处京、津、唐三角中心地带,农业资源富集,是传统的农业大县。2010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第四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河北省唯一集三个国家级农业园区于一身的县区,2013年5月又被农业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为有效破解农业发展资金瓶颈,该县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着力构筑现代农业投融资新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13年,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66.36亿元、12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5%、21%;助推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11.9亿元,同比增长3.9%,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37元,同比增长12%。
一、建强组织领导,为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为确保全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县金融办、财政局、农牧局、工商局、县内金融机构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玉田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调度、督导检查等项工作。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现代农业投融资机制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玉田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农村资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性 文件,有效推进了试验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做强三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县域金融业态。组建农业担保公司。针对农业贷款难、农业担保抵押难的问题,2013年县财政全额出资5000万元组建了兴玉农业担保公司,积极尝试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预期收益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保险农畜产品、大型农机具、库有产品、应收账款等可变现物权列入反担保抵押范围,研究制定了《玉田县农村资产使用权所有权反担保抵押贷款管理暂行规定》,并配套健全了农村产权评估、交易工作机构。截至目前,累计为唐山猫王工贸、农福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4家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2380万元,有6笔1450万元正在调查审批中。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全县先后组建银卫、融丰、众达科技和美联小额贷款公司4家,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提供贷款1728笔,共计14.36
亿元,其中涉农贷款6.7亿元。组建农村资金专业合作社。稳步推进鸦鸿桥镇福泰、陈家铺乡集强两家农村资金专业合作社试点建设,按照“社内运营、强化监管、稳健发展”的原则,规范运行。截至今年6月底,两家农村资金专业合作社已拥有社员1868户,资金总额达到3976万元,累计投放互助金10279.4万元,充分发挥了调剂内部社员资金余缺,互助互赢的作用。同时,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丰富服务体系,唐山市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以及张家口市商业银行陆续落户,2013年三家新设机构共发放涉农贷款2.1亿元。
三、创新四大运行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建立以资金整合使用为重点的财政投入机制。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2013年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财政资金3800.4万元。为完善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制定出台了《关于整合规范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县涉农项目资金统一进行整合、使用和管理,2012年以来,共整合使用土地综合治理、农村“一事一议”奖补等涉农资金2.3亿多元。建立以提高涉农保险覆盖面为保障的银保互动机制。不断加大政策性保险宣传发动力度,健全“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小麦、玉米、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覆盖面达到95%,较上年增长10%。同时,积极拓展设施农业、育肥猪等特色农业保险范围,2013年已完成了育肥猪保险
— 3 — 的申报工作,今年以来,共承保育肥猪3.1万头,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在此基础上,依托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平台,积极探索推进小额农贷保证保险,不断扩大银保互动覆盖面。建立以统借统还为基本模式的“四台一会”融资机制。组建了“管理、公示、借款、担保”四个平台和农业融资信用协会,将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项目进行打捆,以实现向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统贷统还。目前,已与省开发银行达成合作意向,建立了专门合作协调组织、工作机构,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和办法,并有第一批涉及1060万元的8个融资项目正在调查审批中。建立以创新信贷产品为突破点的金融信贷机制。首先,协调引导现有金融机构加大“三农”扶持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7.7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涉农贷款余额98.2亿元,同比增长17.5%。其次,做大做强小额农贷。全方位、多角度做大做强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业务,自2009年以来,累计为1.3亿农户办理了贷款授信,授信额度5亿多元,存量农户贷款余额2.2亿元。第三,开启个人农业生产经营贷款。贷款授信额度最高为1000万元,同时对50万元以下贷款实行自助循环还款方式,最长期限3年,切实为农户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2013年办理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124户,金额4070万元。第四,发展个人助业贷款。协调县农行在唐山市率先开办个人助业贷款,2013年完成存量贷
款1.19亿元,居全市首位。同时,认真谋划,积极向上级行申报,拟在县农行、信用联社有针对性地开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大中型农机具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及农产品流通市场商户贷款、“农家乐”生产经营贷款等新型金融信贷产品。同时,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加强规范管理,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唐山盛川果蔬有限公司、唐山农福缘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唐山润农节水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农业企业成功挂牌上市,预计可募集资金近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四、健全两大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加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目前,该县农村信用联社已创建信用镇2个、村177个、农业龙头企业12个,建设涉农贷款电子档案14.3万户,并在贷款额度、审批程序、执行利率上予以适度倾斜,年内即可实现全部信贷业务的征信上线。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县共设立乡镇农村金融网点53家,安装ATM机173台,布放POS机911台,发展特约商户645家,转账电话、POS机等设施和“村村通”助农取款业务村庄覆盖率达到100%。
2.珠三角金融改革经验 篇二
一、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历了三轮重大改革。
1. 第一轮改革。
把农村金融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该轮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 (1979
年) , 并改变传统的运作目标, 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济, 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 其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二是把农村信用社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 恢复“三性”, 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 明确界定其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 对农民个人贷款拓展为既可用于承包土地, 也可用于发展各种经营;三是放开对民间信用的管制, 允许民间自由借贷, 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其四是发展多种信用方式, 成立了多种信托投资公司, 债券、股票、基金、票据贴现、信托、租赁等纷纷面世, 信用手段进一步多元化。
2. 第二轮改革。
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该轮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994年) , 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二是将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划出, 使之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三是使农村信用社从农行独立出来 (1996年) , 向合作制方向发展, 并在信用联社基础上, 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四是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 明确其不属于金融机构, 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 要真正办成社区内的资金互助组织。通过第二轮改革, 形成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3. 第三轮改革。
全面推动农村金融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该轮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2003年)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 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 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性金融机构,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明确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和市场定位。其二, 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 (2007年) 。邮政储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产物, 在1986年邮政储蓄开展以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 邮政储蓄达到了上万亿元, 是形成农村金融“失血”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 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 邮政储蓄银行进入正式筹备成立阶段的快车道, 直到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邮政储蓄改革的目标是,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管理要求, 成立以零售和中间业务为主, 面向普通大众服务, 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提供基础金融服务, 在经营上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关系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独立法人, 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基础上, 有效解决邮政储蓄资金部分返回农村使用问题。这一期间, 邮政储蓄在人民银行的“老存款”要按照10%、15%、20%、25%、30%的比例分5年转出, 涉及金额8290亿元。
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效果
改革是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结果, 是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需要, 所以每一次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
1. 第一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适应了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发展的要求, 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其他机构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和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 呈现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好互动关系。
2. 第二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解决了农村政策性金融问题, 化解了
农产品收购资金的矛盾,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发展问题。
3. 第三轮改革虽然处于初始阶段, 但效果已经有所显现。
三、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经验及借鉴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经济方向。这一经验在第一轮改革中表现特别明显, 也为后来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是坚持金融的核心作用, 提高金融对经济的反哺作用。第二轮改革效果不如第一轮明显, 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金融失血严重, 金融对经济的反哺作用明显下降, 甚至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三是坚持市场主体的产权制度完善。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末期, 国有商业银行涌入和撤离农村, 以及农村信用社长期存在的合作根基不牢等问题的出现,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产权制度不完善。四是坚持市场定位。第二轮改革中, 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但通过农业发展银行的建立解决了政策性金融问题, 在当时对农村经济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经验对未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尤其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强化市场方向, 完善间接管理手段。
金融管理部门首先要尊重市场经济赋予农村金融机构自我经营的权利,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管理规章制度, 进行监管和引导, 防止出现“外部人”控制金融机构运行的情况;其次是根据农村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资金结算困难等问题, 加强征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环境;最后是对当前正处于改革中的金融机构要做好相关技能培训工作, 使其尽早拥有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各项能力。
2. 提高金融对经济的反哺作用。
“三农”问题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金融机构着眼金融内生性的特征, 至少要做到金融资源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同时, 金融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 针对保护农村金融资源、防止农村金融资源过度外流, 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 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审批以及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管理,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机制, 人民银行可以在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等中央银行资金及金融市场方面予以引导。
3. 完善产权制度, 明确市场定位。
首先, 金融机构要加强产权制度建设,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 其经营活动既不受“内部人”控制, 也不受“外部人”控制, 完全由既定的内部机制进行调节。其次, 要明确市场定位, 防止资金外流。目前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的市场定位已经明确为“三农”方向, 有利于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 提高农村金融体系对“三农”的服务水平, 但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我国第五大商业银行, 追求资金规模效益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所以对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在业务品种上予以引导, 在尊重市场的条件下, 做好服务对象定位、业务品种定位。最后, 随着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市场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也表现出政策性、商业性的“双重”特征, 有重回当年农业银行一身二任的状况, 因此, 应根据农村市场开放的趋势, 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商业性改革, 使之成为服务“三农”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3.珠三角金融改革经验 篇三
一、国有金融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
从国有金融方面看,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都曾经或者仍然是一支重要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各国政府认为应该减少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干预,因此在金融体系重组中都对国有银行产权制度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改革。第一,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中仍然存在占有相当比重的国有股权,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对于私有银行,国有银行的效率存在很大差异,这表明银行国有产权本质上并没有劣势,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第二,国有银行的存在大多与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联系,随着特定目标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政府应该逐渐淡出有关领域,因此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国有股份在逐步趋于下降,银行的股权结构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第三,大多数国家金融体系重组和国有银行改革是在危机之后不得已而为之,造成财政负担过大和难度过大,因此要主动进行金融体系重组和相关改革,避重就轻先易后难或拖延战略常常使改革滞后,而改革滞后又往往导致被动局面,到头来政府仍不得不承担巨大的重组成本,甚至产生灾难性后果。第四,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改革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制度和环境的约束,仔细设计产权改革安排,用市场方法培育产权改革后银行的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第五,在不同国家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完善和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并公开上市是主要选择,而在证券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大多选择议价的谈判方式出售股权,因而降低了改革的透明度和定价准确性。第六,国有银行股权多元化过程中对外资介入均持审慎态度。
二、合作金融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
合作金融的产权的实质,是一定范围内直接结合的个人对同一范围内金融资源的大体均等的个人所有。但是,在合作金融发展的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参加合作金融的人一般都是经济上的弱小者,资金量本身就是有限的,再加上合作金融组织所特有的投资上限的规定,其结果是合作金融组织的规模显然只是小企业的规模,人均资金只能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合作金融的“自愿进出”原则导致合作金融规模的稳定性不能保证,严重时还经常面临垮台的危险。
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西方国家在不改变合作金融产权性质的前提下,对合作金融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有:第一,为了扩大股金数量,西方合作金融组织大多实行鼓励成员将盈余分配所得留在组织内,转为股金继续发挥作用的政策。这一政策,造成合作金融组织允许其成员个人拥有的股金的上限有提高的趋势。第二,为了稳定股金存量,有些合作金融组织要求其成员将剩余分配所得转为股金存入个人资本账户的同时,还规定这些股金能在其成员退休时兑现。这一政策,实际上是修订了“退社自由”的原则,设置了资金退出障碍。第三,建立提取公积金制度,形成不归任何个人所有而归成员集体所有的公积金,这种产权单一的公积金为合作金融组织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样,合作金融的产权框架就演化成了股金制度和公积金制度的结合。具体说就是,一定范围内直接结合的个人对同一范围内资源大体均等的个人所有加上合作金融组织成员对一定金融资源的集体所有。这种产权制度既不同于以职工个人所有为基础的私人产权制度,也不同于由职工共同筹资、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集体产权制度。确切的说,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可以概括为复合产权制度,它是由众多数量大体均等的个人产权复合而成的,由此形成的关系,是合作金融所有特有的平等合作关系。实践表明,公积金制度使得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实现了向复合产权制度的创新,但又保留了合作制的优点,优于提高股金上限和设置退出障碍这两种对合作产权所做的调整。
三、对我国农村金融产权改革的启示
金融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表明,中国农村金融领域以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和模糊不清的合作金融产权为主的局面必须改变,农村金融产权改革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明晰农村金融产权关系,需要从产权主体的形成、改革模式和改革方式的选择等各个环节实现突破,即要通过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改革模式的多样化和改革方式的个性化,最终促成产权关系的清晰化。
首先,要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产权多元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我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中,最深刻的突破在于通过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在农村金融领域,能否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也是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股份制改革可以解决目前委托——代理链条过长,效率损耗过大的弊端,要打破目前国有独资的形式,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吸收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法人、个人等不同领域不同所有者的投资,逐步将国有独资转变为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进而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最终实现股权的社会化。对于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而言,更要向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其他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甚至外资敞开大门,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成产权明晰、机制健全的现代金融企业。
其次,要选择多样化的改革模式。现代股份制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通过股份制的一整套运作机制,实现产权明晰化,使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真正分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大多采取股份制的组织形式。但是,如果从我国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出发,就没有必要强调将改革模式统一到股份制上来,这也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所决定的。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模式选择,要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可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暂不具备股份制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不具备股份制改造条件而又适合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就是在选择合作制的模式上,也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相应地采取县(市)联社和乡镇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与各为法人的体制。总之,鼓励采取多种多样的改革模式,只要能够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抵御风险能力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目的,就都值得尝试推行。
第三,要允许个性化的改革方式。明晰农村金融产权,还有赖于新生产权主体的形成。如果能在既有的产权安排之外,扶植一批一开始就产权主体明确、边界清楚的金融企业,就有可能通过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效率。因此,在注重对现有机构的重组的同时,要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一方面对继续已经丧失存在条件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另一方面扶持和培育一批民营银行进入市场,实现竞争主体的多元化。
4.珠三角金融改革经验 篇四
――“长三角”地区机制体制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月==日—==日,由市政府办公厅率团,组织县(市、区)十大体系办主任,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重点参观考察了宁波、苏州、昆山三市。考察团全体成员,边听边思考,边看边讨论,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大家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之谜有
所破解,对赣州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和市委、更多请登录市政府作出建立完善“十大体系”战略决策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宁波是全国==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之一,====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经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宁波在国家经济 图地位举足轻重,以全国=.=%的土地面积和=.=%的人口,贡献了=.==%的生产总值和=%的进出口,比全国提前近==年实现小康。====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分别居全国第=位、第=位。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一路超先,====年、====年、====年、====年、====年的=次评比排名分别为第==名、==名、==名、==名、=名。
苏州====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苏州是经济发达城市,对全国经济发展影响力较大,它以全国=.==的国土面积和=.==的人口,创造了=.=的GDP、=.==的财政收入、=.==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已验资)占全国的=.=。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富民工程成效明显,下辖的=个县(市)中有=个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位;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昆山是某省省辖的县级市,====年撤县设市。====年,昆山国土面积、人口分别是赣州的=.=、==,财政收入、进口总额、实际实用外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分别是赣州的===、===、===、===。高中毛入学率为==.=,高等教育入学率为==.=。====年全国百强县(市)评比中跃居第=位,荣获“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工程示范城市。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经验
宁波、苏州、昆山三市分别是长三角地区副省级、地级、县级市的代表,它们的经验具有典型代表性,综合起来就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经验。一方面,三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各具特色,个性明显;另一方面,三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又相互补充,融为一体。
宁波的经验特征是把“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长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混合型经济模式”的新路,称之为“宁波活力”。宁波的发展既有苏南的底子,又有温台的影子;“宁波活力”既不同于“苏南模式”,又区别于“温州模式”。宁波不仅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国有经济也充满活力,镇海炼化、北仑电厂、大红鹰集团、宁波港务局等国企是本行业排头兵,且全市==的国企改革完成,成为混合经济。作为某省开放的龙头和前沿,宁波的外资和外经分别是某省省的=/=强和=/=,累计利用外资在全国==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位。目前,全市经济总量中,国有经济占==、混合经济占==、个私经济占==、外资占==,国有、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分统筹协调共生共荣,被专家称之为宁波经济列车的四轮驱动。“宁波活力”致力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致力于市场化与民营化的有机融合,实行内源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同时并举,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步协调。
苏州的经验特征是靠政府强力有效的规划和外资拉动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新路,称之为“苏州模式”。==世纪==年代,“苏南模式”对苏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进入==年代,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某省浦东开发之后,苏州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把开发区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并以此为窗口和载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外经合作“三外一体,三外并举”的良好局面,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拉动苏州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政府强有力规划,全市建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个省级开发区。截止====年,世界===强跨国公司中有==家投资苏州;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完成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
昆山的经验特征是大胆自费建设开发区,并以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引进台资,走出了一条“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称之为“昆山之路”。昆山于====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县级兴办开发区的设想,克服一无政策允许、二无国家资金投入、三无技术项目、四无人才优势的困难,“偷偷”模仿沿海城市自筹
资金办起了昆山开发区,直到====年=月才列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年=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唯一的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开发区,====年国务院再次批准昆山出口加工区为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和中国首家封关运作加工区。开发区和加工区的创办为利用外资提供了平台,====年来连续=年每年合同外资额均超过==亿美元,累计实际到帐台资占全国的=/==。
世界===强企业中有==家在昆山投资;某省前===名的企业有==多家在昆山投资,某省=大笔记本电脑厂家有=家落户昆山出口加工区。
宁波、苏州、昆山三市的发展个性明显,共性也比较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解放思想大胆闯,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宁波、苏州、昆山的发展史都有一个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历程,具体体现是创造性贯彻中央的政策,为本地经济发展赢得先机。如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不少地方都一度为了乡镇企业的性质争论不休,认为有搞资本主义的嫌疑时,宁波各级政府对发展乡镇企业采取了认可和支持态度,为宁波企业发展赢得了先机。当全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宁波又提出了“四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方针,即国家、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使宁波的乡镇企业又一次在全国领跑。====年开始全国对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都在说“搞活”,而宁波却提出“死企活力”,将企业资产转让所得全部用于职工置换身份补偿,使==多万职工顺利走向市场,造就了一批大老板,彻底卸除了企业包袱,培植了一批民营大企业。苏州每一阶段发展都伴随一次解放思想过程,某省浦东开发之时,经济发展速度本来较快的苏州甘愿当某省的配角,主动打好服务品牌,主动接受浦东开发辐射,着力建设高新开发区,推动了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当时只有国家批准的==个沿海城市才可以建设开发区的背景下,作为县一级的昆山冒着政治风险,“偷偷”建立开发区,实属解放思想之壮举。昆山不仅首创了自费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还率先实行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昆山的土地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率先举办了外商独资企业,使昆山在全国县级市中吸收利用外资独占鳌头。所有这些,都是长三角地区解放思想的例证,正因为有一次次思想大解放,才实现一次次经济大跨越。
=、抢抓机遇扬优势,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三市的经济发展大致都抓住了三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至====年,市场经济初始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东风。宁波抓住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被国务院批准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机遇,以“开放促开发,开发带开放”,提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目标,====年工业总产值跻身全国==强城市行列。苏州抓住农村改革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某省“星期天工程师”作用,乡镇企业突起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昆山以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利用外资发展工业,实现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了以工业经济为主的跨越。第二阶段是====年至====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东风。宁波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开发开放迈上新台阶,个私经济从拾遗补缺到半壁江山,混合型所有制经济活力释放,主要经济指标在==个副省级城市中晋升=个位次。苏州主动接受某省浦东开发辐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沿海地区吸收外资较多的城市之一。昆山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带动外贸出口增长,实现了昆山的经济内向外跨越。第三阶段是====年至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国家实施客观经济调控政策为东风。发展进入提升阶段,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跨越。
三市的经济发展都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宁波充分发挥了“宁波帮”优势建设家乡,充分发挥了“宁波港”优势以港兴市。邓小平同志====年发出“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以来,“宁波帮”捐资宁波公益事业====项,折合=.==亿元;投资宁波企业数达====家,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凭借沿海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都在以“宁波港”为中心的方园===海里辐射圈内区位优势,将“宁波港”建成了亿吨级的洲际大港,对宁波经济快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苏州、昆山的发展靠某省,充分发挥了毗邻某省的优势,主动为某省配套服务,搭上了某省这辆经济快速列车。入住昆山开发区的第一家企业是生产金星牌电视机的某省电视机一厂昆山分厂,通过引进一个,带来一批,昆山开发区很快就成为某省产品的扩散地。
=、亲商富民优环境,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引力
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生产力。近年来,三市经济之所以能实现高速发展,尤其是苏州、昆山利用外资水平能在全国独领风骚,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得进、留得住客商。必须肯定三市地理位置优越,宁波与某省隔杭州湾相望,苏州距某省仅几十公里,昆山虽不是某省管辖,但有“昆山就在某省”之说。三市利用外资的载体也较完善,建有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宁波港是国内第二大港,世界第九大港。但这不是最关键的,这些良好的硬环境对外向型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更重要的是三市都积极营造了一个优良的软环境。三市牢固树立并不断强化“亲商”理念,即政府本着“开放融合、尊重惠民、争先创优、和谐共赢”的信念,把推动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投资回报作为主要职责,通过“尊商、引商、留商、安商、富商”等具体行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和集聚国际先进产业落户本地发展,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各地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苏州为让客商投资安心,当地政府还非常关心客商的太太和孩子的生活,成立了太太协会,每周都要举办学苏菜烹调、学说苏州话、学刺绣等讲习班;建设一流外国语学校,聘请外籍教师任教,确保太太和孩子们在苏州玩得开心、学得尽心。三市在“富商”的同时不忘“富民”,把“亲商、富商”与“亲民、富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富民工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创新体制活机制,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体制创新是三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政府理念创新上突出了三个转变,即由管制思维转变为亲商思维,在亲商思维指导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从人治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使政府管理模式由规则权威替代个人权威;从以物为本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思维。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构筑起“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框架。坚持简政放权,即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速度,还权给市场主体。在服务体制方面,设立服务大厅,着力完善服务体系,推行“四种服务”:一是高效服务——“小政府大社会”,凡是能交给中介机构,交给社会办的,都要交出去;二是透明服务——办事全程公开;三是公平服务——对所有投资商一视同仁;四是规范服务——力争在法律范围内为所有企业和个人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昆山市政府还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办公室叫“马上办”,它既是一个办事机构,实行全天候服务,又是一个为外商服务的系统工程,外商要求办的事,大至项目审批,小至生活服务,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同心合力马上去办。
=、瞄准目标“接力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保证
三市的快速发展有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有其资源的优势,但这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三市的持续发展得益于都有一任任具有战略思维、战略眼光的主要领导,他们的战略思维、战略眼光,表现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表现在发展机遇的把握上,三市的目标定位较准,机遇把握很好。三市的稳定发展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朝着既定发展目标“接力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纵观宁波==多年的发展历程,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每一时期发展重点有所调整,但“以港兴市”的龙头战略始终没有变。昆山市委、市政府历任书记、市长,就像接力赛一样,抓招商引资,抓投资环境,抓住“外向型经济战略”不放松,十几年来坚持不变,硬是创出了一条“昆山之路”。
三、长三角地区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乘“势”而上,借“势”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经验之所在,其“势”就是长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而长三角地区的敢闯敢冒的精神、亲商富商的理念,以及经济发展的模式,体制机制创新的做法,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所经历的几个不同的阶段和过程,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事实上,长三角地区走了先发展再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路子,先放开再引导,先搞活再规范,先发展再提高,以此促进经济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赣州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走的是一条捷径,它逾越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直接把发达地区==年的探索成果借鉴过来,在规范中前进和发展,是长珠闽地区经验总结和赣州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大体系的框架涵盖了长珠闽地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长珠闽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因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做出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的战略决策,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符合赣州发展实际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以创新的勇气、强力的措施、扎实的工作推进十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赣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努力把自身优势转化为经济的增长优势和社会的发展优势。顺“势”而上、做足优势文章是长珠闽地区成功的关键。宁波借“港”兴市,苏州借“外”兴市,而昆山不在某省就在某省,其优势不言而喻。那么赣州的优势在哪里呢?赣州具备低成本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等五大优势。赣州是地域大市,人口大区,劳动力资源充裕,劳动力成本较低;十大体系建设已经搭建起比较完善的“对接长珠闽”的政策框架,政策优势具备;赣州是“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赣州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赣州是泛珠三角的中心,是某省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是发达地区在内地创业的最佳基地。特别是随着十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赣州的软环境不断优化,硬件建设日臻完善,加上优越的区域位置,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赣州主动配套珠三角,承接长珠闽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另外,赣州的资源优势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的集群化,通过以产业的聚合和裂变,实现赣州经济规模和总量扩张奠定了基础。因此,从赣州的实际出发,依托自身的五大优势,将其转变成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是赣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如何纠正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宁波市开出的药方是简政放权。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速度,将原有的===多个平行审批或串联审批事项,合并成==个并联审批事项,其余审批环节改为部门之间的工作程序。连续两轮的简政放权,使所有保留的审批事项平均办理的时限压缩==%以上。仅====年,宁波新一轮审批改革就砍掉三分之一以上的审批事项。苏州市坚持在“竞争中发展,服务中取胜”,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昆山市仅====年就取消了行政审批事项==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砍掉的不仅是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砍掉的不仅是部门利益,最为关键的是消除了经济运行中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在考察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台塑老板王永庆到宁波考察项目,要求宁波把有关资料在他回某省后传真给他,但宁波方面连夜加班加点,在第二天=点王永庆上飞机前把一套完整的资料亲自交到他的手上,王永庆连称“政府效率高”,最后促成了一个==亿美元的大项目落户宁波。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达地区注重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真正把建设型服务型政府落实在行动上。市场经济条件下,比发展就是比服务,“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经济上有个“木桶理论”,认为效益之水盛的最大值不是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社会发展也是这样,叫“补短腿理论”,即两条腿一起跑起来才能快。赣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基础条件不如发达地区,作为政府一要“补”二要“退”。一是要“补”足服务这个大文章,政府要多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动脑筋,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多做工作、下苦功夫。二是要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上“退位”,继续推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改革,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让给社会、中介组织、市场去管理和调节。
=、加快赣州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宁波有个“一号工程”,其内容是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生产力(科技),抓第一增长点(高科技产业),抓第一资源(人才)。他们投入巨资兴建了由六所高校组成的大学城,采取资源共享,后勤设施共建,各校区主体开放,师资可互聘,学生可在校际选修课程,学分相互承认,实验室、图书资料、体育场馆实行共享。国务院一位领导评价说,中国教育的两大难题在宁波找到了答案。宁波的高校====年有=所,====年发展到==所。宁波还拿出数亿资金对部分乡镇九年制义务教育予以免费。在人才引进方面,==年代,从某省聘请了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即把所需的各类人才在星期六从某省接过来,星期一再把他们送回某省上班,借助“星期天工程师”很好地解决了宁波人才缺乏的问题。每年的=月==日宁波市定期召开高级人才洽谈会,仅====年就引进人才=万人。苏州也投巨资建设研究生城、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渡。====年引进人才=万多人,办理特聘工作证和人才绿卡=.=万人。长三角地区舍得花钱培养和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赣州在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上已经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尤其是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方面,政策有了,措施也有了,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因此,真正把“凤”引进来,把现有的人才使用好,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5.复旦金融经验 篇五
本科是在北京念的,跨地区、跨校、还跨专业(本科也是经济相关,但是和考的专业完全不一个系统)。当初想要考复旦纯粹是想要换个环境,总觉得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使希望是渺茫的,至少我复习的那十个月心里是满满的开心。
我的公共课考得一般,没有拖后腿的,够让我进复旦了,所以这个帖子主要说说专业课的复习。
因为在北京,周围往上海考的人极少,我在复旦完全一个人也不认识,并且是复试时才第一次去上海,更别提找老师、蹭课什么的了。只认识一个去年考金融的学长,对经综这方面也不了解。去年暑假前自己是比较急的,XG出了一个消息说经综和金融同一张卷子,虽然后来证明是假的,但是当时还是吓了一跳。问学长怎么办,因为我的投资一点都不会,又问复试黑不黑啊,用不用买XX资料之类的问题,学长说,你与其折腾这么多,还不如好好看看书。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我摆脱了焦躁。如果你手上有资源,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尽可能好好利用;如果你只有一腔热血,那么请你想清楚要不要考,是不是应该换个学校,如果你不甘心,那么就请你排除一切杂念,复旦经院相对公平了,请好好看书。反正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还不是好好的。
下面就说一下复习用书。经综大改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参考书大家可以去经院的网站看。1.微观、宏观,复旦指定了三本(去年加了一本),只看这个肯定是不够的。我大学用的是平狄克和多恩布什的书,三月、四月的时候掏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然后又拿来了高鸿业老师的书做笔记,建议对自己经济学基础不自信的同学还是先把高老的书笔记好好弄一遍,不是为了拿高分,而是为了考试不开天窗,高鸿业书上的表述语言可以学习。这样弄完已经到了暑假了(我大三下课还是比较多的,再加上自己比较懒,自习室也没占到,感觉一直在打酱油)。暑假期间把笔记看了一遍,拿出绿宝书来开始啃计算。绿宝书是一定要看的,特别是计算,建议多做几遍。我看了一遍,划出来一些题,到了下半年,却发现原来没划出来的竟然也不会了。这是必经的过程,之前认为会,不一定是真的懂,有很多是之前没有想到的。所以,我大约把绿宝书上的计算啃了三遍多,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暑期我回家了,我高考完就搬了家,所以家里连个能写字的桌子都没有,这样的效率可想而知,每天学习不到四个小时,整整六周的时间基本荒废的差不多。本来想做的高鸿业课后题等等全没做,绿宝简答也没时间看。就这样到了九月开学,终于有了自习室,开始像模像样复习。
九月找了N本微观、宏观书来看。当时还没看复旦真题,但是扫了一眼觉得难度还是有,就找了尽可能多的书拓展。我记得当时微宏观至少都看了五本。微观印象深的有范里安的现代观点(可以看),周惠中的微观(时间紧的不建议看),还有一点高微的书(不用看)。宏观还记得的有全球视角(不建议看),袁志刚和欧阳明合著宏观(可以看一下),曼昆的宏观(可以看),巴罗的宏观(不建议看)。这些书主要看之前没复习到的地方,对于一些数学推导没有过分苛求自己。还有一本,李晓西的宏观经济学案例,从图书馆找到的,里面有很多的分析很不错,大家可以去找找。
到了十月份,我才开始接触政治,留给微宏观的时间很少。除了绿宝书继续啃,终于把指定的参考书找来看。袁志刚老师的宏观推导喜欢全微分,虽然推导早就熟透了,但是希望大家还是按照指定书的格式规范自己。袁志刚老师的书有很多中国经济史的东西,我找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资料看,虽然没怎么考到。陈、陆的微观更浅显,但是点到的知识一定要熟透。
微观、宏观基本就这些了。剩下的就是做真题,不仅是十年的,网上能找到复旦九几年的题,见到的一定要好好做。还做了一些别的学校西方经济学的题,大家有时间还是多练练。2.国际经济学。之前学过,是萨尔瓦多的书,但是一个学期,学了连一半都不到。四月份、五月份拿到华民老师的书整个傻眼,相信有同学现在正经历这个阶段。到暑假之前,我做笔记就做了近两个月。理解着笔记完了啥也没记住,简直一团浆糊。而且书上漏洞百出,跳跃性大,甚至前后矛盾。写笔记时觉得明白了,但是放到全书里,又乱了。暑假里拿着笔记开始看,建议大家此时开始背,当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贸易部分比较简单,先不要加上第二版新加的那四章,那四章考的几率不大,就算考到了,那么前沿的理论也不会让你灵活应用的。我把那四章单独摘了出来,放到最后背,这样贸易部分就势如破竹了。金融部分注意条件和结论。有些你觉得迷惑的地方,其实根本说的不是同一件事情。金融各个模型请反复记忆,反复对比。暑假过后,我觉得国经部分已经了然于胸了。国经是经综最难过的一道坎,但是过了以后,你就会觉得其实是个纸老虎。
国经没多少题,还是以简答、论述为主。反正我压的几个模型、理论推导一个也没考到,建议考复旦的同学不要报侥幸心理,好好夯实基础最重要。
国经还看了一些书,除了萨尔瓦多,还看了克鲁格曼的书,还有袁志刚老师也有一本,和华民老师的体系完全都不一样,可以当作知识补充就好了。此外,尹翔硕老师的国贸,姜波克老师的国金也看了。我的复习时间和周围的人比起来算短的。即使到了下半年,每天也就八个小时,看书主要抓重点,切勿在一个不必要的地方浪费你的时间!
华老师的国经主要参考的那本外文书我也找到了,包括九十年代初北大有一本翻译版也找到了,不建议看,没有太多有用的信息。
到了十一月,我重新把华老师的书做了一遍笔记。这个笔记到了复试我都在用。全是按照题目的形式,将所有能考的点罗列了出来。答案也是按考试的形式写的,比简答题详细点,比论述题概括点。这样,如果考纯知识的话,是不会超出这个笔记的范围的。
3.政治经济学。政经我没什么资格说,可能有些考金融的同学现在恨死政经了,但是既然它还那么重要,就要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克服它!我买了XG的复习指南,当初买了四本,其实真的用到也就政经这一本。我课本只是匆匆看了一遍,当时已经九月、十月了,没那么多时间耗在上面。笔记也简单的很,就把主要的那几个概念背了一遍。然后就背XG的书,大家可以学习一下它是怎么组织语言的(XG的答案不能全信,越到后面,越觉得它的答案不好)。其实政经说容易也容易的很,就像是一个街道有三百个商店,无论你问哪个商店怎么走,我都从一号开始数起,所有的话略有偏重就行,有的要走100步,有的要走200步,距离近的多啰嗦两句就行。明白这个道理,政经就可以被串成几串,记起来方便多了(这只是个人之谈,大家肯定比我学的好,请选择适合自己的)。政经还有一个我觉得受益匪浅的经验,政经考了十几年,大家把之前的真题全部拿出来写一遍。请一个字一个字的写,而不是自己想一遍。可能你觉得到了最后关头了,这样太浪费时间。但是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堆问题,写得多了,也就找到了规律。后面再看书,觉得需要调整的部分再补充、删减。真题几乎涵盖了政经所有的方面,也有漏网的,再看书时更是要多多注意一下。
我的政经就这样,考前把核心概念再背一遍,政经应该是很好拿分的。
4.复旦经综考的很宏观,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题库臭题啥的,反正考试嘛,准备好了就放松去发挥。例如最后一道大的论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30分,大家可以好好把握的。我一直有看经济观察报的习惯,还爱看郭凯的经济学笔记博客,陆铭老师的博客,特别推荐张军老师的博客,还有周其仁老师的文章。考研期间比较遗憾的是很多讲座没有去,在平时,我基本场场都去。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文章和书籍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多看看。当然不是听谁说都觉得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但是千万不要自己限制住自己。考复旦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初学经济学,觉得很高兴,因为以前不懂的现在开始明白,也会用经济学来分析周围的现象了。但是慢慢的被信息狂轰滥炸,我常常觉得自己拿着一个大的木勺,慢慢搅动着越来越粘稠的锅里的粥,直到自己筋疲力尽了,反而失去了当初的热情。想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境况,想要沉淀一下,重新踩在踏实的土地上。考研也是这样,不断给自己总结,不断删掉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在学习中学习怎样思考,相信大家一定能不断进步!
5.复试。看了一下庄起善老师的世界经济。其实只看那本习题指南应该就可以了。反正我为复试准备的那些全没用到。我们专业面四个屋(我不是世经的!),第一个是国金,我直到出来后还一直认为是世界经济。抽到“为什么用外汇储备买美国高等级债券”,这个问题本来很好答,可能紧张了。从美元开始说,竟然说了几分钟的美元问题,才刚说了一句国债,老师就让走了。当场我就傻了。复旦本校的学生说每个屋一个老大,我一个老师也不认识,谁看我,我就冲着谁说,国金只有一个老师看我,我就盯着老师说,结果我估计老师最后有些不好意思了。
英语面试准备了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第一句我来自XX大学,老师就开始研究我们学校校名翻译问题。第二句原来专业是什么,老师有问我是不是不想去XXX啊,我说我做过一点研究,老师说还不是一样。我只能说就是您想的那样。然后就出来了。后面准备的一堆喜欢哪个经济学家,看过那些书,为什么来复旦,为什么转专业全都没说。
国贸面试,抽到的是关税同盟的静态、动态效应。我就说静态是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然后举了中国、东盟的例子。动态是经济增长、贸易推动……,出来后突然想起来,中国东盟是FTA,我根本一句关税同盟都没提,虽然效应是差不多的,但是毕竟太不一样了。举例子本来是为了好解释,竟然弄巧成拙。也不知道老师会怎么想。
最后是世经,我当时还纳闷怎么两个世经o(∩_∩)o…世经应该是最好的一个。“温总理说为了世界经济,各国不要进行贸易战和货币战”。旁证佐引说了一通,三个专业课面试的老师全都没有追问我,自己说完老师就让走了。
6.金融业笔试经验 篇六
中国工商银行:笔试就考一些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的东西,会有一篇英译中和一篇中译英,速度一定要快,时间很紧张,面试分两轮,第一论是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试,专业知识根据你所学专业和所报部门来问,七八个考官轮番发问,很tough,但不要紧张,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面试,不仅看你的专业知识,更看你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你知道的说出来就好了,不知道的千万不要乱说,因为你的面试官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说错了就真的是贻笑大方了。英语会问一两个问题,一般不会是专业问题,如果你碰到问你专业问题,你就认倒霉吧。第二轮是你所申请的部门领导们面你,面试形式不定,有的`部门喜欢小组讨论,有的部门喜欢一个一个来。最终录取时也会一批一批的发offer,录取比例大约二面会淘汰一半,很残酷。工行的整个招聘很规范,也很公平。
中国农业银行:农行一直效率特别高,但今年有点例外,怎样例外大家可以版上看,我就不赘述了。农行笔试三张卷子,英语题量特别大,有人说考GRE题目,我没考过GRE,不知道GRE是什么题,但感觉题目不难,就是题量大,会考一些金融银行专业的知识,还有10篇难度相当于6级的阅读,绝大多数人做不完,做完的也是阅读匆匆看了几眼就选了,我们参加考试的英语平均分为40左右,所以考完了大家不要觉得没希望了,其实大家都一样,除非你英语特别特别牛;然后是专业课,专业课中还会不时出现英语的题目,但我感觉都很简单,专业课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的知识,银行的东西多用英语来考,有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很多人说比较难,但本人运气比较好,考的不错,呵呵,
7.珠三角金融改革经验 篇七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升级,制造业创新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其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权重的演化;(2)产业结构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之间依次演变;(3)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演化;(4)产业结构从低加工水平向深加工水平的演变。
产业升级的中心可以包括价值环节内在属性和外在组合等两个方面的变动,这两方面都连接在同一链条中或不同链条之间相互关联中。全球价值链所关注的产业升级主要落实到以下四个具体方面: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提升价值链条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益,由此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产品升级是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产业功能升级是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升级方式。价值链条升级是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对以上四种产业升级方式,众多研究表明其内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Gereffi,1999)。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这一升级规律基本上可以通过东亚众多国家工业化进程来加以佐证。此外,产业升级过程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其也是参与价值链中实体经济活动的环节变得越来越稀少的一个过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全球产业转移实际上是高低不同附加值的价值环节,在空间上的一次优化调整和再配置。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这里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其对地方经济的繁荣,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尤其是金融风暴的袭击,使其现有的产业发展遭遇到了严重冲击。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转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使其按照一定的升级路径依次演进,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一)“加工厂”的角色定位使其发展日益艰难
尽管珠三角已经初步成为全球性消费商品制造业基地,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工厂,组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消费品制造体系。如东莞生产的电脑主板、扫描仪、显像管、微型马达等,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5%-40%,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珠三角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甚微。由于其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所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基地。而跨国公司正是根据成本和市场优势,选择了珠三角在其产业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全球加工厂的角色,“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就成为了珠三角制造业的主要特点。
(二)徘徊于“产业升级”或“产业转移”之间
正是由于珠三角地区充当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在“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通胀、人民币升值、环保、税收及其他产业政策调整等诸多压力下,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昔日繁荣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目前,许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抑或“产业转移”的两难抉择。
就实现产业转移而言,已有部分企业迁移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就目前来看,珠三角企业未来主要的迁移地可能是中部地区,这也符合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国家调控思路。由于中部地区的土地及人工成本较珠三角廉价,再加上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工贸易企业从珠三角迁移到中部地区,可以节约不少成本。但决定企业是否迁移的因素很多,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加工贸易完整的产业链及服务配套,并且珠三角靠近海外目标市场,具备信息、物流等方面优势,这些都是企业内迁需要考虑的。因此,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的这些新选择仍然是在“穿新鞋走老路”———靠成本优势,而不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来获得利润。因此,“转移”或可解一时之痛,但难解长期之忧。
“产业升级”对珠三角的企业来说,也颇为艰难。目前在珠三角,有关产业的转型更多体现在政府的大动作上:香港政府为了支持在珠三角港企的转型,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深圳政府在一面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当地重工业的发展;广东省则在”十一五”期间将致力于打造重工业强省作为发展目标。从以上的种种举措来看,珠三角无疑将加大对重工业的投入,具体落实到企业层面,特别是对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由于前期缺乏相应的积累,跟上这样的升级转型脚步并不容易,因此升级和转型方向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三)形势严峻,众多企业发展日益艰难
正当珠三角的制造业在这一尴尬的两难境地徘徊之时,从2007年末由美国次贷危机吲爆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把珠三角的制造业推到了风口浪尖。有数据显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的五六千家鞋厂中关闭的大中型厂家就有一千多家。在惠东的三千多家鞋厂中,在两三个月内中小型的工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珠三角地区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其它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减缓至9%,比去年同期锐减2.8个百分点,对中国的出口商造成了影响,由于出口增长减缓,一些企业陷入困境。其实早在来自国际的金融危机向这里袭来之前,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东莞和附近城市开始感觉到来自用地的种种局限以及越来越多大环境问题之时,来自其它方面的一场“风暴”也向这里的私营企业主袭来,包括劳动力短缺、电价上涨、劳动法从严、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等。而如今,这些企业则更必须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订单减少。
据广州海关统计,2008年1-5月份,珠三角地区鞋类出口企业有2428家,比去年同期锐减2331家,接近一半的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今年已经没有出口实绩。1-5月份珠三角地区出口各类鞋9.4亿双,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5.7%。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其在冲击金融体系的同时,也深深的冲击了实体经济。在以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这一危机已对地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以港澳台资企业为主的外企迁离及关停现象与早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珠三角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珠三角地区的现行经济增长方式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典型的外资导入性增长模式,尤其是港资、台资和华侨资本在广东的工业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外向带动在过去的20年间是广东的主体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带来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资,缺乏自主和内部创新的发展动力。另一个主要特征是资源投入性增长,尤其是资本投入,其具体表现和结果是典型的速度型效益。港商在珠三角地区的投资主要是来料加工型企业为主,主要涉及纺织服装、鞋业、电子等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虽然得改革开放先机,以加工型企业形式率先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其长期安居于产业链低端,十几年都没有提升产业层次,以投资求速度,以速度求效益,使得经济成长基于资本资源投入更高速的增长上,最终形成粗放、高耗以及纯粹以外延扩展为主的发展方式。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并面临全球化竞争,它们已经率先尝到了产业发展长期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低端的苦果。
(一)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当前,珠三角参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仍然是丰富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分工位次,珠三角多数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次上。主要体现在:(1)相对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技术、知识密集使用的生产部门,珠三角的比较优势不明显;(2)在工业生产中,作为资本技术要素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不具有优势,产品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在出口产品中,成套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产品的比重还很小。
就珠三角引以自豪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也面临着出口量大与产业竞争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而获利能力低的矛盾。如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居全国首位,但这种以OEM为特征、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主要依靠吸纳IT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进步,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自有品牌发展滞后的产业发展格局,不仅导致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而且使得产业一直停滞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的所谓“路径依赖”。
(二)在全球价值链的定位中处于低端
尽管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但总的说来,珠三角目前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垂直分工阶段,虽然这种分工格局可以发挥接近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却使珠三角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现代产业发展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而组装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低。在加工制造业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化生产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主要是搞贴牌加工生产,进行模仿、组装,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低端环节,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相当部分加工贸易产品的要素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产业的附加值很小。中国加入WTO以及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珠三角外经贸发展带来巨大历史机遇,但贸易摩擦多发期的接踵而至又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珠三角制造业的外贸出口面临严峻考验。
(三)宏观形势与政策环境日益趋于严峻
就国内宏观环境而言,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币不断升值、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实施、社保劳保标准提高,以及环保要求提高、劳动力短缺、水电紧张等等十余个因素,导致大批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此前,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国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服装等2268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也被调低;紧随其后的7月23日,我国又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限制类商品目录中新增商品类别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多个行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并配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贸易新政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
以玩具产业为例,其今日的困境就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的玩具产业起步较早、国内购料比重高、融入本土经济程度深,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近期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相互叠加,使玩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玩具产业中的小企业居多,对政策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薄弱,其利润低、融资难,对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差。而人民币升值速度、通货膨胀加剧程度等均超出此前市场预期,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接近20%,为防止经济过热去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贷款利率,成本急剧上升导致许多玩具小企业大量倒闭,也引发今年以来大批玩具出口小企业退出竞争。另外,我国玩具产业长期以来停留在低层次加工阶段,品种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普通塑料和填充玩具,且大多采取贴牌方式,今年欧美、日本等近40个国家或地区纷纷出台新安全环保标准,进入门槛抬高将继续增加玩具出口难度。
可以说,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品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制造业内忧外困的发展背后的经济信号就是制造业已经到了进行产业升级的关键点。企业必须放弃过去的”人海战术”,反思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来提升生产效率,并加快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引导制造业提高技术含量,提升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加速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必然。
三、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珠三角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在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以后,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研发和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加快产业的战略转型,向技术等内生性优势转变。
(一)以危机为契机,不失时机的调整企业战略,以技术、创新与品牌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珠三角的发展,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需求日趋明显。面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袭击,企业应深刻吸取以往粗放式发展带来严峻后果的教训,并以此为契机,不失时机的推动传统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和服务业进行升级。而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传统制造企业积极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主动的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长远生存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与品牌为核心,积极寻求内生型发展之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或多元化经营,实现产业升级。
具体来说就是:(1)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并把改进产品与改造企业并重。更新设备,改造工艺,完善产品功能,改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销售、使用乃至回收的全过程,将高新技术注入产品本身,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的融合和一体化。特别要注重用软件技术对老设备、传统生产过程的改造。同时,还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选用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进行改造,力求减少投资的风险。(2)选择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战略,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打造节约型、环保型的制造业技术基础。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最直接推动力,也是节能降耗的关键。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广就业的发展价值取向,推进制造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性。(3)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人才、营销等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国际分工收益严重不对称。因此,我们要摆脱过去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新出路、新空间,着力培育产品的自有品牌,并把握产品的前瞻性趋势,将现代文明和文化遗产结合进行产品定位,设计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实现从贴牌到创牌(从OEM到ODM、OBM)的转变。在完成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高端定位。
长远来说,中国的优势不能永远是劳动力成本低,而应是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型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政府的战略引导与政策措施不可或缺
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主要体现在:(1)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关停并转一批粗放型经营、附加值低的企业,整合企业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的产业生产方式;(2)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多元化拓展进出口市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布局,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3)从政策角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创立内销品牌,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和资源合作开发,支持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4)加大政府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研发中心,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自主研发的风险,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回报。多措并举的实现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内外需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升级。
就珠三角区域而言,这里的土地已经满负荷运转,刚性的土地供给使得区域内众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以提升价值链。地方政府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整改计划,清除一些不受欢迎的工厂、能耗大户以及污染严重的企业,为高端产业发展留出发展空间。过去几年,向外迁移的还主要是电镀、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业,而现在,一些制鞋、玩具、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走上了迁移之路。目前,珠三角工业集中的宝安、龙岗两区,东莞的许多镇,广州番禺市、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地区,企业向外转移现象最为明显。
根据深圳贸工局的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共有500多家企业迁出深圳,年产值约150亿元,占全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1.3%。外迁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金属类、玩具制造和服装类企业,占全市外迁总产值的80%。事实上,中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迁离为大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如东莞市政府提出“腾笼换鸟”总体思路,即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把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腾出发展空间,吸引和承接高端产业和人才。深圳市则划定“生态控制线”,控制线以内的工业企业必须全部退出。也是地方政府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与保证地方经济发展二者并重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徐春梅.2008珠三角制造业去留两难[N].中国经营报,2008-07-13.
[3]胡笑红.出口难度增加中国玩具出口企业数量骤降过半[N].京华时报,2008-10-14.
8.珠三角金融改革经验 篇八
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总体方案要求天津滨海新区,按照科学审慎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以扩大直接融资和增强金融企业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积极推进金融综合配套改革,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办好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金融体制,增强对区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
方案提出了天津滨海新区办好全国的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要求,将重点推进六项金融改革创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改善社会资金结构,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增强金融企业服务功能;创新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改革外汇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优化金融环境。规划建设金融服务区,建立国内外大型金融企业后台服务中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国家公共征信系统和天津地方信用系统两个积极性,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
在前不久召开的天津市金融改革创新二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会议上,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提出,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要尽快形成“三个体系、一个环境”,即:第一,基本形成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第二,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三,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第四,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规范有序的金融发展环境。天津市政府已将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落户天津空港加工区,并大力推动了二十项重点项目。“国际化”是这些表述中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
要真正做到国际化,需要政府政策、干部思想、创新平台、创业环境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条件配合。为此,本文以我国的现行政策与现实国情为基础,结合作者在北美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为加快滨海新区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提出以下几点战略性建议:思想上,要用好用足“先行先试”政策;人才上,要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创优的金融精英;从金融文化层面提出“金融后花园”的新概念;在经营“滨海”品牌的理念下,创建离岸型的“滨海国际金融示范区”、打造世界一流的“滨海OTC”系统和建立创新型的“滨海国际金融学院”。
一、 先行先试,创设和管理中国“主权金融资源”
(一)解放思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
改革开放至今,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不仅受到全体国民的认可,更得到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全国各地更以实际行动,利用“区位优势”和“后台优势”,争创国际、国内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各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战,从金融机构总部设立到优惠政策吸引,从金融前台服务升级到金融后台技术创新,展开了一场壮观的竞争,独具中国特色。有专家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7座城市要建金融中心,13个市打造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天津虽然起步晚但目前各界关注度很高,将作为新兴的区域金融中心辐射“三北”以及东北亚。天津要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目前具有的独有优势就是“先行先试”政策。
天津市的各级领导和广大金融干部已经认识到“先行先试”政策对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先行先试”有利于我们的地方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创步伐;“先行先试”有利于我们的干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激情开拓;“先行先试”更有利于我们紧跟世界金融先进成果,积极研发和实践,抢占金融领域制高点。“先行先试”就是要,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主动“行”,大胆“试”。始终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国际化的思维,加快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经过5年到10年的时间,形成中国金融业的又一亮点。
(二)用足“先行先试”,创设和管理中国“主权金融资源”
“主权金融资源”是一个全新的金融术语,是指以国家主题金融资产为标的而形成的证券统称,以此而形成的金融产品则为“主权金融产品”。就中国而言,最为大家熟悉的是以人民币和中国股票交易所相关指数而形成的各种证券类产品。“主权金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一个国家相关金融资产“定价权”的关键环节,是关乎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领域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强劲,其全球经济地位提升显著,随着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主权金融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
“主权金融资源”具有国际化和衍生品化的两大特征,因而,其创设和管理必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全球化开放的一种积极推动力;并成为中国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开发的一个重要源泉。
因而,从中国整体的经济形势上讲,创设和管理好“主权金融资源”,是一个关系到国家金融主权地位、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体系安全的大问题,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先行先试”政策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在滨海新区的落户,为我们指引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借鉴中新创建的“苏州工业园”的成功模式,以OTC为技术平台,以离岸业务为启动方式,采取直接引进管理、合作投资、合作开发和合作经营的模式,在滨海新区建立一个离岸型的,为中国“主权金融资源”创设和管理服务的“区中区”。
二、 以人为本,引进和培养金融领域“三创”人才
和其他领域一样,金融业和金融中心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深化,处于金融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对于各类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的、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显得空前迫切。这不仅是各地统计和预测的一个数量短缺概念,更为重要的是本地金融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否符合国际化标准要求。
培养高端的、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需要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技术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从专业分类角度,加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训,如:金融工程人才,其主要是通过以工程或数量化的方法解决当今复杂的金融问题,该类人才在金融竞争最激烈的衍生品领域最受欢迎;金融法律人才,既熟悉金融业,同时又对行业涉及到的国内、外法律制度等体系极为熟悉的人士;金融信息技术人才以及金融市场营销人才。除“服务型”金融人才,如:金融理财师、注册会计师等;“分析型”金融人才,如:证券分析师、期货分析师等;“设计型”金融人才,如:金融工程师、保险精算师等外,更要加大“操盘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如:金融操盘手、资本经理、基金经理和投资大师等。
因而,滨海新区作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应深化改革金融人才引智体制,积极创优金融人才成功环境,并加快创新金融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在如今召唤创新、创业和创优(三创)人才的时代中,成为中国金融人才的“三创”示范基地。科学规划,在5~10年的时间里,在金融业务的各个层面,培养一大批的“创优”金融人才;在“服务型”和“分析型”的金融业务层面,培养一群在全国具影响力的“创业”金融人才;在“操盘型”的金融业务层面,培养若干位在全国具领导力的“创业”金融人才;在“设计型”的金融业务层面,铸造一到两位在国际上具权威性的“创新”金融人才。
三、 经营“滨海品牌”,打造“中国金融后花园”
(一)什么是“金融后花园”
从金融业务和管理模式上划分,我们通常将传统金融企业所采取的以部门形式构架的金融运作模式,称为“部门金融”;而将目前国际上现代金融企业所普遍采用的,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模块化业务分离和垂直化运作管理的金融服务形式,称为“流程金融”。“流程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业务细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并将其分离后,进行扁平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处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功效。
“流程金融”中前台、中台和后台的划分,是从金融业务属性与价值链分工的角度来进行的。前台是以店面业务拓展为主,并直接面对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其主要功能为: 店面销售、办公楼宇、文化休憩和住宅商贸;中台是以制定各项业务发展政策和策略为主,为前台提供专业性的管理和指导,通常包括风险管理、计划财务、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规划等职能;后台主要是业务和交易的处理和支持,以及共享服务,包括:会计处理、IT支持、呼叫中心和人力资源的共享服务等,其主要功能为:数据处理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后勤保障平台。
“流程金融”这种成功的现代金融业态,是市场竞争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现代化完美结合的产物。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产业的竞争不断加剧,金融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这种压力推动着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经营规模的优化和内部业务分工的细化工作;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计算机的强大业务处理功能和网络化运营的低成本优势得以充分显现,从而使得金融业务的细化分离、员工和岗位的人岗分离和职场的空间分离成为现实。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流程金融”应运而生,并由此而形成的“金融后台服务体系”和“金融后台外包业务”,成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现代业务外包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被赋予了更多的综合类功能。从系统金融的角度来看,在所有流程模块中:政策试行、业务服务(前、中、后台)、教育交流、研发创新和孵化示范,滨海新区将完成:政策试行、中/后台业务、研发创新和孵化示范等,其业务范围更多地是集中在中/后台。作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滨海新区将是:中国金融体制先行和示范的一个基地、中国金融产品研发和实验的一个基地、中国金融技术开发和孵化的一个基地、中国金融企业形态创建和创新的一个基地和中国金融人才国际化和高端化的一个基地。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突出的特点是“先”和“试”,为此,滨海新区必须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将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同时打造成中国,乃至全球的,一个金融文化融合、金融思想交流和金融智慧碰撞的平台。再加上,滨海新区将“建设生态型新城区”,是一个“绿色城市”的概念。从金融文化层面来看,滨海新区――“中国金融后花园”是其面向全国和世界的一种最好描述。
(二)经营“滨海品牌”,打造“中国金融后花园”
自2005年开始,“滨海新区”的名字就在全球传播。经过两年多的媒体宣传和报道,“滨海新区”已成为目前在国际上较热门的一张名片,“滨海”也成为了一个可经营的区域品牌。把“滨海”当做一个区域品牌,就需要用市场的眼光,经营的思路来经营,将经营“滨海品牌”的思想贯穿于“滨海新区”的发展过程中。“滨海新区”的竞争力固然决定于其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时刻保持品牌营销理念,在以下“滨海新区”的重要资产中,贴上“滨海”的商标。
1.开阔视野,创建离岸型的“滨海国际金融示范区”
滨海新区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需要培育和建设一个在金融领域的产业化创新园区,为北方乃至东北亚的金融服务企业、金融后台企业、金融创新研发机构、金融创意公司、金融信息技术公司、金融设备生产企业、金融类培训机构和财经类大专院校,提供一个产业化的聚集区;同时,为全球金融企业国际化搭建一个示范的平台。
加拿大是北美第二大资本市场,全球现代金融体系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并且是世界上华裔背景投资资金聚积程度高的一个移民国家。2006年10月,加拿大政府为了在全球新兴经济体中取得成功,计划了一个国家投入10亿加元的“亚太门户与贸易走廊方案”,其带动的地方资金和私人企业资金的投入,将形成一个近100亿加元的宏伟工程。此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加拿大的西部门户城市,如温哥华等,建设一条加快东西方金融和贸易活动的通道。与此同时,加拿大的官方基金和民间资金也在寻找机会,将这个“亚太门户与贸易走廊方案”延伸到亚太地区。
因而,我们以中新创建的“苏州工业园”模式为启发,在金融领域的产业园区开发和建设中,探寻一种全新的示范模式。在滨海新区和加拿大正需要门户对接时,且合作条件已具备之际,建议创建中加合作的“国际金融示范区”,命名为“滨海国际金融示范区”。园区的运营模式采取合作投资、合作开发和引进管理的方式进行。在园区总体构架方面,共设立2区、1所、1园、1村和1中心,即:金融产业区、金融示范区、滨海期权交易所、世界资本园、加拿大国际村和园区管理中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在滨海新区鼓励和发展产业基金的政策优势,设立和发行“滨海金融创新高新产业基金”,以支持园区内的金融高新企业发展和扶持企业金融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施。
另外,在“滨海国际金融示范区”内,除传统的离岸金融业务外,要在证券类,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离岸业务上,进行大胆创新,以便为“主权金融产品”提供抢注和研发的平台,并为开发目前受中国政策限定的其他金融高端产品,创造一个合法的环境和面向国际化的市场平台。
2.统筹资源,构架全球一流的“滨海OTC”系统
OTC,即:英文,Over-the-Counter的缩写,广义上是指在非交易所进行交易的一种市场,又称场外市场。OTC市场起源于银行兼营股票买卖业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证券交易场所。当时因为采取在银行柜台上向客户出售股票的做法,又被称为柜台交易市场。目前全世界比较有影响的OTC市场,主要包括:美国的纳斯达克、场外证券交易行情公告榜(OTCBB,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等。
国家明确指出:“积极支持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全国统一、依法治理、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探索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产品上柜交易。”这是对天津设立的OTC市场在融资和退市功能上的一个界定。但当今对在OTC市场交易的品种的定义,是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包括:不符合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的证券和符合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但不愿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这里所讲的是证券,而非仅仅是股票。原因在于,OTC市场虽起源于股票市场,但目前这个市场已被如外汇、期货、期权及交换等证券品种所丰富。因而,OTC市场的传统功能从“融资”和“退市”,向“虚拟”功能方向发展。OTC市场的产品结构大大丰富的同时,证券虚拟化的衍生品和金融资产虚拟化的衍生品成为当今国际资本市场的主角。
我们要看到这种世界性的OTC发展趋势,就能在我们建设和发展设于滨海新区的OTC市场中,具有前瞻性。同样出于对“滨海”品牌的经营考虑,应命名即将设立的OTC市场为:“滨海OTC”。“滨海OTC”不仅是一个市场的概念,更代表着新一代的证券运行系统。OTC市场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该系统的先进性,美国NASDAQ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我们的起步晚,但却有机会和条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套证券运行系统,包括四大部分:报价系统、交易系统、结算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在设计和建设这套系统的过程中,要在现代金融工程理论的指导下,融合智能金融的技术成果,在每个模块中确保系统框架的先进性;要在软件的模块设计中,预留延伸接口,保证系统结构的先进性。
“滨海OTC”是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抓紧建设,加快市场推出,不仅是各界的一种期待,更是历史所赋予的一个使命。
以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滨海OTC”应该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其结算系统和风险监控系统集中管理,其报价系统和交易系统全国分布式设置。系统是以现代金融工程理论为指导,用智能金融技术打造的,具有很好扩展性的,新一代的先进证券运营系统。
3.面向世界,建立创新型的“滨海国际金融学院”
在《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为了“优化金融环境”,滨海新区将“筹建国际金融培训中心,搭建国际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平台”。
同样借助“滨海”品牌,以全球化视角和国际化标准,建立创新型的“滨海国际金融学院”,使滨海新区成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基地。
“滨海国际金融学院”将突出学院的特色:科学培育学生的全球化眼光与思维,精心打造学生的国际化金融职业素质。要创建《中国金融仿真中心》,以智能金融的理论体系和现代金融工程高科技手段,仿真全球金融市场,为高端金融人才创造强化训练的国际化平台;要建设“滨海国际人才特训中心”,提供金融职业国际化的从业资格考试与辅导,提供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与职称进修及考试,并大力开发金融投资者的实盘教学课程及其他特训项目。从而将“滨海国际金融学院”发展成为在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从业资格考试中心、国家短缺人才培训中心和投资者教育中心。
综上所述,2008年3月13日,《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及中国OTC市场落户滨海新区,使具有北方区位优势、悠久金融历史的天津,真正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但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现代化、市场开放程度国际化的背景下,竞争环境激烈,滨海新区争取到了“份名”还是第一步。天津要在“先行先试”政策鼓励下,做足“先”字文章,解放思想,敢于“先”,勇于“先”。积极宣传金融文化,积极引进海外经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平台和金融人才平台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全力经营好“滨海”品牌。加快“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全力将滨海新区打造成“中国金融后花园”,从而奠定和巩固天津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中的“第三极”地位。
【珠三角金融改革经验】推荐阅读:
浅析长三角地区县域金融生态建设论文08-21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07-10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启示10-01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发展之路10-04
珠三角城市群区域规划10-14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论文参考09-28
北大金融学考研经验10-16
金融学生教育改革方案及措施10-02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改革建议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