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

2024-10-13

变量(共8篇)

1.变量 篇一

物理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1、自变量概念

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自变量有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之分。如果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是连续变量,则实验是函数型实验。如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是类别变量,则实验是因素型的。

2、因变量概念

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和结果叫做因变量。例如,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中,由于光照强度不同,使得实验对象的光合速率有所变化,这个光合速率的变化就叫做因变量。

3、因变量种类

1、反应的潜伏期(反应时):指刺激开始到反应开始间的时间,反应心理过程的速度,可以探测被试记忆保持的状况,也可以分析和测量被试的内部过程。

2、反应的`持续时间:指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之间的时间。如完成一定工作所需的时间。

3、反应量:指反应本身的变化量。如条件反射建立的巩固程度,要通过测量狗分泌的唾液量来计算,就是反应量。

4、反应频率:指在一定时限内被试做出反应的次数。

5、反应的难度水平:通过一个难度表测量被试所能达到的水平。

2.变量 篇二

货币变量对实际产出变量是否具有实际影响, 经济学中已经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 其主要原因是表示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的变量具有多种形式, 因此无法利用确定的代表性变量来指定货币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关联机制。Granger (1969) 利用双变量之间的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发现基础货币变量对于实际产出变量具有单向的显著影响, 由此认为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有效的, 这样的实证结论支持了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但是随后Sims (1980) 的研究产生了对于“货币冲击具有实际效果”观点的质疑, 其主要结论是当在货币存量和实际产出变量的关系方程中引入利率变量时, 货币存量对于实际产出的作用程度将显著降低, 因此动态利率将比存量货币具有更强的解释产出变化能力, 这同凯恩斯经济学的LM曲线机制更加吻合。为了精细地分析货币变量和实际产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Bernanke和Blinder (1992) 选择了不同的货币变量形式, 其中包括M1, M2和三种不同的利率, 分别检验了其不同组合对实际产出变量:工业产出、资本使用率、就业率和失业率、耐用品定单等的影响程度, 结论是联邦基金利率是对这些实际变量最为重要的影响成分, 从而显示出利率杠杆的基本作用。

我国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许祥泰 (2001) 认为, 中国经济结构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不可测和不可控性, 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了货币政策失效。刘金全 (2002) 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强度, 而且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具体阶段, 即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性。刘金全、张艾莲 (2003) 通过检验货币供给增长率中存在的趋势性转变发现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变量的影响较弱。

由于分析实际产出变量和货币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结论不尽相同, 因此需要检验这些结论相对于变量选取和假设条件的稳健性及灵敏性, Leamer (1983) 给出了检验影响关系稳健性及灵敏性的检验方法, 并且在不同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此本文将基于我国的具体数据, 采用Leamer检验方法, 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稳健性及灵敏性。

一、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Leamer模型的稳健性与灵敏性分析

Leamer (1983) 认为统计检验结论所具有的稳健性体现在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应该对不同的模型假设均成立。与稳健性相对应, 也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检验结论在不同模型假设条件下进行灵敏性分析。在具有参数结构的模型当中, 主要对不同假设下变量参数的显著性进行稳健性及灵敏性检验, 即考察变量系数在符号上和显著性水平上的变化。如果经验方程当中引入其他变量以后, 原解释变量系数没有发生符号上的改变, 或者没有出现变量的非显著性, 则我们认为该变量是稳健的。否则, 利用原方程进行检验得到该变量的统计结果被认为是脆弱的, 即具有灵敏性。

我们主要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当中的简化式方程检验货币变量对于实际产出变量的Granger影响, 并且判断检验结论的稳健性及灵敏性。如果所考察的货币变量在大多数指定条件下仍然具有对于实际产出变量的Granger影响, 则认为这个变量对于实际产出具有稳健的解释和推断能力。例如考虑变量M1的Granger影响, 设是某个实际变量, 则通过VAR模型得到下述简化式:

这里需要检验系数bt-i, i=1, …, n在统计量水平上是否显著非零, 一般情形下利用具有参数约束的F-统计量进行检验。如果F-统计量显著, 则认为M1对实际变量Xt具有Granger影响。在进行灵敏性分析时, 需要在VAR模型中继续引入其他货币变量, 例如可以引入某种贷款利率变量Rl, t, 得到如下简化式方程:

对上述方程重复进行M1和Rl, t的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 (分别计算对应的F-统计量值, 并且与相应的临界值比较) 。与此类似,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他货币变量, 例如某种存款利率Rd, t, 引进作为回归变量继续进行Granger影响因果关系检验。如果某个货币变量在所有回归变量被引进的过程中, 其F-统计量均是显著的, 则认为这个货币变量对于实际产出的Granger影响是稳健的;如果某个货币变量仅仅在具体的某些回归方程中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 而在引入其他回归因子以后显著性消失, 则认为这个货币变量的Granger影响是脆弱的, 也是灵敏的。

我们在实证分析中涉及到9个实际产出变量和货币变量:实际GDP变量Yt, 累积消费Ct, 累积投资It, 货币变量M0和M1的同比增长率;表示货币机会成本的变量选取了一年期储蓄利率, 一年期贷款利率, 五年期储蓄利率和五年期贷款利率, 分别用变量Rd1、Rd5、Rl1和Rl5表示。由于M0和M1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因此在同一回归方程中避免同时出现这两个变量。这样针对不同的实际产出变量, 我们可以分别建立32个包含M0和M1的回归方程, 建立15个包含Rd1, Rd5, Rl1和Rl5的回归方程, 例如其中涉及到累积消费的回归方程为:

这些方程中逐步引入解释变量, 然后判断这些解释变量对累积消费变量的解释能力, 同时检验消费变量对扰动项的冲击反应, 进而获得模型稳健性和灵敏性检验的经验证据。

二、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及灵敏性检验结果

我们使用样本区间取自1991年第4季度至2008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 实际GDP (Yt) 由名义GDP和通货膨胀率 (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替代) 计算得到;累积消费 (Ct) 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度量;累积投资 (It) 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度量。实际GDP、累积消费和累积投资的季度增长率时间路径如图1所示。货币变量M0和M1的季度同比增长率由图2表示。在选取数据时, 由于我国实行了有限浮动的利率体制, 虽然已经连续调整利率并且开征利息税, 但是仍然无法动态地体现利率变化对于实际产出的影响, 为此一年期储蓄利率 (Rd1) 、一年期贷款利率 (Rl1) 、五年期储蓄利率 (Rd5) 和五年期贷款利率 (Rl5) 使用实际利率来进行计算,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差, 它们的时间路径由图3表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我国经济景气月报》和中经网 (http://dbceigovcn) 。

如图1所示, GDP增长率从1991年至1996年期间波动较为剧烈, 在1996年底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以后, 经济增长的波动程度明显降低。消费增长率的波动与GDP大体相同, 在时间上稍有滞后。相比而言, 投资增长率的波动较为剧烈, 在1994年至1995年出现了一次大的波动, 1996年经济“软着陆”以后波动幅度逐渐减小, 在2003年到2005年前后又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波动, 2006年至今逐渐趋于平缓。

由图2可以看出, M0和M1的增长率路径大致趋同, 从1992年到1996年出现了一次“陡升缓降”, 其中M0和M1的增长率都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峰值, 随即又迅速下降, 直至1994年—1996年间出现了一次小幅波动, 从1996年到目前为止波幅放缓。

图3表明, 我国实际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也在1992年到1996年出现了“陡降陡升”, 在1994年—1995年间达到谷底, 而后迅速攀升, 直到1998年—1999年达到峰值, 此后实际利率的起伏较为平缓, 从2006年至今一直处于下降态势。

为了检验货币变量与实际产出变量是否显著相关, 我们列出了货币变量对实际产出变量具有显著Granger影响的VAR方程数量除以总方程数, 显著性水平为10%。我们的计算结果在表1中列出:由表1可以看出, 在包含M0和消费的16个VAR方程中, 每个方程中的M0都对消费变量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货币变量M0对实际产出变量消费的Granger影响是稳健的。而在分别包括M1、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五年期贷款利率和消费变量的方程中, 具有显著Granger影响的VAR方程数量分别占总方程数量的1/16、2/8、6/8、4/8和2/8, 所以我们认为M1、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及五年期贷款利率对消费的Granger影响是灵敏的。

同理, 在分别包含M0、M1、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五年期贷款利率和投资的8个VAR方程中, 具有显著Granger影响的VAR方程数量分别占总方程数量的0/16、0/16、1/8、4/8、1/8和6/8, 所以我们认为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及五年期贷款利率对投资的Granger影响是灵敏的。

与之相类似的是, 在分别包括M0、M1、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五年期贷款利率和GDP的方程中, 具有显著Granger影响的VAR方程数量分别占总方程数量的6/16、0/16、2/8、3/8、3/8和5/8, 所以我们认为M0、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及五年期贷款利率对GDP的Granger影响是灵敏的。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 只有M0对消费变量具有显著的稳健影响, 而M1、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及五年期贷款利率对消费的影响都是灵敏的, 即当与其它货币变量共同作用时, M1、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和五年期贷款利率将对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对投资和GDP的Granger影响都是灵敏的, 即考虑多种货币变量共同作用时, 一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和五年期贷款利率对投资和GDP也没有显著影响。

三、经济政策分析与启示

从理论上讲, 利率是经济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 是借贷资本的成本与报酬, 是推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利率波动应该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 以至储蓄、投资、消费都有影响, 特别是对一些利率敏感行业如建筑业、房地产业等的影响应该很大。但从对我国数据的计算分析来看, 我国具有明显的“利率机制失灵”。

从消费方面来说, 现金对于市场的影响要强于存款及贷款利率,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够促进消费的增加, 而通过利率水平的调整来影响消费收效甚微, 即使实际利率为负时, 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额也一直居高不下。我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首先, 我国具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 削弱了利率变化的对消费者的消费刺激, 使得消费者很难改变长期的储蓄习惯。并且随着我国住房、养老、医疗、就业和教育等改革的深入, 导致消费者对未来的支出预期增加, 对当期消费更加谨慎。此外, 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较大, 大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很高, 并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对利率的影响并不敏感。而对于高收入者, 利率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他们的消费能力, 从而利率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大。

从投资和GDP方面来说, 利率在理论上通过影响投资进而影响GDP, 但从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利率波动对投资和GDP没有较为稳健的影响。我们认为这首先是因为中央银行是利率的唯一制定者, 而中央银行作为宏观调控部门为了追求货币稳定等其他宏观经济目标, 不能使利率完全随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 因此形成的利率水平和波动幅度容易失真。其次,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较大比例, 近些年来, 这些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较高, 有的甚至高达几倍, 这导致贷款成本相对较低, 因而利率调节不能对相关行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由于存在以上原因, 致使我国的利率调整不能对宏观经济产生较为稳健的影响。为了提高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以达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目的, 有效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考虑到消费者普遍的储蓄动机, 我国应加快住房、养老、医疗、就业和教育等改革的步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减少消费者对于未来不确定支出预期, 从而使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 使货币政策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个人消费与投资决策。 (2) 提高消费者收入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并能使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保持长期稳定增长。通过增加税收等财政政策降低过高收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 (3) 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作用, 离不开市场化条件下健全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发展现代货币政策工具的前提。改革利率管理体制, 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本市场供求状况, 才能使货币政策更好的发挥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 (4)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行业。对于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 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过高利润, 降低其投资回报率, 从而增加贷款成本在其总投资额中所占的比例, 使货币政策变化对投资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 2002 (3) .

[2]刘金全, 张艾莲.我国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阶段性与货币—产出之间影响关系检验[J].统计研究, 2003 (8) .

[3]Bernanke, B.S.and Blinder, A.S.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 :901-921.

[4]Leamer, E.E.Sensitivity analysis would help,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308-313.

[5]Sims, C.Money, Income, and Caus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 (62) :540-542.

[6]Walsh, C.E.Monetary Theory and Policy, CM:MIT Press, 1998.

3.变量 篇三

关键词:工伤风险;农民工;风险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55-04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目前已有近1.1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中国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城务工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生产企业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工作环境差、缺乏职业防护设施等不利因素加剧了农民工工伤风险。有相关资料显示,脚手架高空作业、拆除井字架、电梯安装、临边、平台施工等建筑业作业场所以及空调安装、外墙清洗等高风险工作多由农民工承担。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集中的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行业工伤事故频发,农民工死亡占比高达80%以上[1]。诸多事实均表明,农民工工伤事故居高不下已成为当前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一、影响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实现的外生变量

(一)政府责任缺损

1.制度安排的责任缺损。城乡二元体制是由政府政策、制度安排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关系概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阻断了农民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就业和迁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成为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身份不平等的反映,政策壁垒使农民工这个特殊阶层无法享受正常国民待遇,工伤风险保障上存在不可避免的政府失灵。第一,尽管目前国家正在按照市场经济、城乡统筹的原则调整革除那些农民工国民待遇不公的相关政策,但地方和管理部门并没有响应政策转变观念,仍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在清楚地方招商引资企业属危险及有害工序生产转移时,会因地方税收、财政和GDP指标绝对份额的诱惑力默许纵容其合法存在;在企业不执行或消极执行《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忽视农民工劳动安全保护时,地方卫生和安全部门本应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实行监控,很多却以职责不明而相互推诿责任,使伤残农民工不得不遭遇维权成本的“合法”恶性扩张,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因此被剥夺[2]。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劳动者与企业的双向选择,达成协议进入企业就业,则是人力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合约,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这种反应了人力资本与产业资本关系的劳动合同签订率相当低,工伤保险参保率更低[3]。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弱势地位不可能短期内得到根本上的改观,高危风险行业的从业特征还会在很长时间里继续,在缺乏规范的劳动合同,缺乏明确劳资责任的前提下,农民工遭遇的工伤风险或职业病患将因无法提交具法律效率材料依据而不能得到补偿。综上所述,这些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履约率更低、工伤风险预防为地方经济利益所忽略诸多不良现状都表明资本和地方权力体系的不良变通已形成制度性障碍,表明目前的制度安排并没有从实质上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伤风险保障环境,表明政府责任的缺损导致了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因资本与地方政府力量的联合被牺牲,农民工安全保障权正在以一种更隐蔽更合法方式被剥夺。

2.政策立法的责任缺损。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遭遇非国民待遇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立法的责任缺损,缺乏合理的处罚标准,缺乏相应的刚性法规,对企业行为规范缺乏足够威慑力。第一,农民工工伤事故政策归属不明。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很多从经济利益出发,利用工伤事故病况特别是慢性职业病具有迟发性和潜伏性的特点,将合同终止在病状显现之前,农民工因无法收集到相关证据材料而无法进行工伤认定,无法享受工伤待遇。并且,尽管工伤保险条例已列明赔偿标准,而实际赔付中却视业主支付能力大小,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随意调整,甚至只要能拖过申请工伤期限便可合法逃避事故赔偿。第二,农民工合同签订缺乏政策强制性。目前的就业压力使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弱势地位更为明显,在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既得利益集团势力过强,如果没有政策性立法约束,农民工不敢坚持签订劳动合同,不敢提出工伤风险防范及其事故发生的责任承担归属,更不敢涉及工伤风险防护相关劳保条件与待遇。显而易见,在政策立法不明和缺乏执法具有强制性时,业主必然选择风险自留以降低用工成本。

3.财政支持的责任缺损。目前,建筑、矿山和危险化学品三大高危行业的从业主体大多是农民工,要充分保障他们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需要健全的安全工程系统,需要劳动技能培训、安全意识管理以及安全法规监督等机制的正常运行,生产设备安全维护特有的周期性也需要充足的后备资金。换言之,农民工工伤风险抑制保障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工伤风险抑制资本投入仅占GDP的0.7%多一点,而发达国家工伤风险预防性投入已占到3.3%,且多投入国营企业,农民工大量聚集于非公有制企业,资金投入的贡献率相当有限。由此可见,国家财政支持的责任缺位使农民工工伤风险资金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安全系统工程的建立,也是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不能普及、安全意识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法规监督机制无法正常运作的重要原因。

(二)相关司法制度不适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与农民工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出台,仅就工伤而言,就涉及《工伤认定办法》、《工伤保险条例》、《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当多的事实证明,如此完备的权益保护体系在实践运作过程中并没有使农民工获得完善的工伤风险保障。

1.工伤索赔程序复杂。目前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造成了农民工工伤待遇索赔程序复杂,不利于工伤农民工的及时治疗和生活保障。(1)工伤认定主体确定困难。农民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有权申请工伤认定,这种规定充分体现了工伤保险实现保障权益的目的,也是工伤保险承担社会责任宗旨的体现[4]。一般而言,农民工申请工伤认定必须提交合法劳动合同,多数情况下被要求先确认劳动关系,事实上,农民工所处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很难从用人单位取得证明材料,尤其是用人单位面临高额赔偿的危险时。由此可见,仅索赔的第一个环节就力不从心,维权之路困难重重。(2)工伤认定时效具有制约性。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农民工申请工伤认定时限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不存在延长申请时限问题。农民工要启动工伤风险保障程序,可能需要面对的是厂方或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劳动争议发生时效条款的利用,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以及对证据所列条款的利用。有数据显示,当程序进入劳动仲裁和诉讼后,从工伤认定到诉讼结束和整个程序持续时间最少在360~510天之间。资方或地方权力体系会利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上的顺序和程序采取恶意诉讼,以拖延时间来增大工人取证难度,迫使农民工因维权时间与经济成本过高而放弃合法索賠。(3)仲裁诉讼制度不当。目前劳动争议实行“一调一裁二审”仲裁诉讼制度,其初始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解决劳动争议方式,加快处理劳动纠纷以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但诸多事实表明现实与此相悖,目前农民工多属“迁徙式”流动就业,赴外地施工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聘用农民工出现工伤后必须回到企业注册地办理工伤认定等手续,这种制度繁杂的索赔手续无形中增加了诉讼成本,农民工因返乡费用无法承担不得不放弃合法补偿权。

2.赔偿金支付方式弊端明显。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统筹,伤残事故发生后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得到及时救助,但对于用工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则存在一次性支付与定期金赔偿问题。目前,各地实行的工伤事故赔偿多属一次性支付,它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能尽快地解决纠纷,平息争端,但赔偿数额巨大,未来经济大环境的变动发生赔偿有可能无法与实际费用相吻和,且病况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也将导致后续治疗费巨大,以农民工聚集的中小私营企业的支付能力,一次性支付很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农民工损失补偿很难真正实现。相形之下,如果采取定期金赔偿方式,虽避免了一次性赔偿的缺陷,但由于赔偿时间持续长,用工企业未来的经济条件与支付能力变数太大,若发生逃避债务或破产,农民工的赔偿更是空谈。

(三)工伤保险保障局限性明显

1.工伤保险实际覆盖率低下。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工伤保险法规,将农民工列入了社会保障范畴,平等享受国民待遇,但由于农民工多从业于人力资本专用性弱、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替代性强特征决定了用工企业拒保违约成本较低,即企业为农民工参保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在没有政策强制执行的情况下,企业从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出发的理性结果就是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下,原因很简单,即使在建筑、化学这些高危行业,工伤事故的发生也只是小概率事件,雇主自行了结的成本支出一般低于全体农民工参保保费总和;与此同时,流动性大,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工伤待遇索赔程序复杂等诸多问题也决定了农民工工伤保险实际覆盖率低于名义覆盖率。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自2005年9月8日成立到2007年3月15日共办理了152件农民工工伤案件,只有12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率为7.89%,超过90%的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没有一个用人单位主动申请工伤认定、主动支付工伤待遇(2007年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2.工伤保险实际保障功能不全。工伤保险参保,只是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实现的第一个环节,能否将各项权益落到实处才是保障功能的真实反映。换言之,工伤保险必须在已充分实现“医疗救治良好,工伤认定高效,劳动能力鉴定合理,保障待遇落实完全”后,才可以说发挥了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保障职能。现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应自行承担农民工工伤责任,这意味着工伤事故发生后,救治费用和相关补偿均要依赖于用人单位。诸多事实证明,农民工属社会弱势群体,在企业、医院、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及工伤认定机构职能部门不愿提供良性配合的前提下,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很难落实,基本不可能实现工伤保险所应具有的统筹资金、共担风险的功能。

(四)医疗系统市场机制改革弱化了工伤医疗救助功能

国民享有卫生保健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此意义上而言,医疗系统的准公共物品特性是农民工职业与健康保障的支撑,也正因为它提供的是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市场不能有效供给,要求政府作为主体来承担责任。从目前状况看来,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已经被日趋淡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成的市场化模式使经济地位低下的农民工不能得到起码的康复与治疗。根据各地现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农民工享受的伤残津贴、护理费按期支付到丧失领取条件为止,如果选择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后即终止工伤保险关系。这意味着即使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也不可能终身享受免费医疗,必须承担旧伤复发医疗费及生活护理费、职业病病情加重治疗费等后续医治费用。并且,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参保农民工,虽然法令法规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费用,在强制执行未果时工伤医疗费用仍须个人支付。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医疗服务已受到经济收入的限制,医疗系统的商业化、市场化加重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医院职工收入与服务挂钩,自由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方式更弱化了农民工工伤医疗救助功能[5]。

二、影响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实现的内生变量

(一)工伤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建筑、矿山和化学品行业的从业主体大多是农民工,这种从业特征决定了农民工是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者,职业病危害也正从城市向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和扩散,现状不容乐观。究其根源,一是目前安全生产法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及安全生产标准方面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制度,无法对企业生产操作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估,危险源监控与事故隐患整改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二是农民工职业健康保护缺乏制度性的医疗服务,没有定期健康检查也没有职业健康专业培训,近2亿众多农民工正在成为工伤风险的高危人群。由此可见,在通过经济、法制、技术、管理等手段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约束,运用安全监督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的工伤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形成之前,工伤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二)工会维权组织“缺位”严重

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不健全既有经济、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原因。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基本手段是组织力量和谈判机制,这种制度安排和思想文化意识的缺乏使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多处于弱势与被动地位。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实更强化了这种趋势。诸多事实表明,农民工在社会经济矛盾对恃中,由于团结合作经验不足很容易受控于资方,即使建立工会也因组织化程度低下而不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6]。有资料显示,目前珠江三角洲有外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对农民工实施劳役式封闭管理;违反《劳动法》有关规定,在电子厂、印刷厂、鞋和橡胶厂使用的一些国际禁用的化工有毒有害原料;农民工每天工作8小时或以下者仅占30%,12~14小时者占46%,没有休息日者占47%,超负荷劳动已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在以利益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农民工单个与企业谈判的博弈基本不可能取胜,企业在缺乏来自外部压力的状况下不可能致力于提高工艺、技术及设备的科技水平,也不可能提供法制教育和基础培训。换言之,目前基层工会体制与机制的“缺位”导致经济发展利益极大的偏向资本利益集团,农民工因此失去了接受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利,失去了合法工伤补偿的权利,也就失去了获得职业健康保障的基本公民权。

(三)农民工雇佣双方均消极回避工伤风险

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未来很长时期内农民工流动就业规模将呈扩张趋势,劳动力的卖方市场决定了企业不会提供技术知识及安全培训。因设计或设置防护设施认识不足、不按照设计要求施工或随意拆卸,或对施工机具性能、工作原理、适用环境不了解违规操作而发生安全事故的现象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存在。这种风险对于刚成为产业工人还不具备现代生产常识的农民工而言在所难免,农民工所处的社会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工伤风险规避不具主动性。与此同时,企业工伤事故处置的“义务软约束”也导致了工伤风险防范的消极。农民工多聚集于非公有制企業,企业因安全劳动保护的配套投入差,租用简陋厂房、购买陈旧过时机器,机械制备设计缺陷或安全不当,有毒气体聚集等人为因素增大了工伤事故发生的频率。并且,即使发生事故,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偏坦下赔偿额也很低,企业合法将农民工劳保防护费用转变成隐性利润,这种相对较低的事故成本使企业疏于防范,消极回避工伤风险。

4.scratch教案——变量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变量的定义;学会使用广播;学会设置变量。过程与方法:学会多个角色之间的配合使用;学会程序的调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真细致的态度,严谨的程序思想。教学重点:变量的设置和使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变量的含义和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玩一个游戏“猫捉老鼠”。这个游戏好玩吗?其实,这个软件的编程并不难,只要了解程序的组成,我们也可以做出来。

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解读一下角色“猫”和角色“老鼠”的程序?(学生解读程序)

利用你们玩电脑游戏的经验,说说这个软件有哪些问题或不足?(预期答案:没有计数)

教师:既然是一款益智游戏,就应当有得分的显示。下面,我们来为游戏增加记分的功能。

新知: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个新的知识:“变量”。变量的定义: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它可以保存供后续脚本使用的信息。

我们先在变量模块组中,设置一个变量“score”(得分、记分)。虽然在Scratch中对变量的名字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还是建议名字有具体的意义,便于识别。

对于游戏的记分功能,大家能否给我一些建议?(预期答案:游戏开始,计数为0;抓到1次,计数+1)请你们找到能够实现这两个功能的模块,并结合重复模块,完善程序,实现记分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实现记分功能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做法和思路。

(如果学生没有完成)我们大家来分析一下,只需要两个步骤:当点击绿旗开始后,将变量变为0;加入重复+1程序。我们看看效果。

请没有完成的同学,完成自己的游戏程序,并看看效果。小结:在程序中我们引入了一个变量,它代表着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并能根据我们的需要计算和存储。(语言描述变量记分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掷骰子”游戏。比一比,看谁的点数多。你们想做一个这样的游戏程序吗?这个程序非常简单,只要大家利用今天学习的变量,就可以制作出来。

大家观察游戏过程,想一想,哪个地方或对象应该用变量?(预期答案:骰子)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游戏的程序:

因为骰子的不确定性,会随机出现一个1—6之间的数,因此,要设置一个变量,来代替这个数。

游戏中有两个角色,学生和骰子。学生的动作是:让rand1变个数,然后发出掷骰子的命令。骰子的动作是:接到命令后,不断滚动,然后停止,显示对应的点数。

学生的程序包括:点绿旗开始,为rand1随机赋予数(1—6之间的数),发出命令;

骰子的程序包括:接到命令后,变成对应的点数(造型)。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实现学生的程序和骰子的程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探究思考。)

(在学生解决主要程序后)教师问:骰子滚动的效果如何实现?(教师给出提示,学生思考重复的次数)

问:让学生喊出结果如何实现?用到什么模块?(学生解决)

教师小结,梳理学生和一个骰子的程序结构。

拓展:添加一个骰子,要求:点击绿旗,两个骰子不断变化,并随机出现点数,博士读出总点数。(学生动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5.巧识变量 篇五

改变思维习惯,巧识变量

内江一中   郭 超

在高中数学解含有参变量的不等式学习当中,我们习惯把x当作自变量,把其他字母当作参变量,有时候却给解题带来困难,但如果我们转换思维角度,重新确定变量,往往能够使得问题简单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字母x与其他字母具有同样平等的地位,那么没有必要把字母x看为变量的特权。现举例分析。

例题1:

分析:我们习惯把x当作自变量,构造函数,于是问题转化为当

时,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解决这个等价的问题需要应用二次函数以及二次函数的区间根原理,可想而知,这是相当复杂的,如果把P看作自变量,x视为参数,构造函数则y是p的一次函数,就非常简单

[1] [2] [3] [4] 下一页

.

解:

,所以f(p)表示p的一次函数.

例题2:

分析:此题目要求认识到的是在变量的情况下,解决参数x的取值范围.

解:

  1时,满足题意,所以x=1

2时,不满足题意,所以

2)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函数f(m)为一次函数

其图像是以为端点的线段,要使恒成立,等价于:

综合1),2)故所求x的取值范围是

例题3:

解:方法一:同例题1,例题2.  解答过程请大家练习一下,其结果为:

方法二:

  

(如图分析)故满足题意的x的取值范围是

( 附:若此题不等式为,其结果变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请大家试着用这种方法解决例题1,看看结果是否一致。)

说明:以上三个例题看上去是一个不等式问题,但是经过等价转化,我们把它化归为一个非常简单的一次函数,并借助于函数的图像建立了一个关于x的不等式组,从而求得了x的取值范围.

练习:已知

A.   B.    C.      D.

6.常量与变量 教案 篇六

常量与变量 教案

《常量和变量》  学习目标:1、 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 2、掌握在简单的过程中辨别常量和变量。 3、感受在一个过程中常量和变量是相对地存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0月24日,学校组织了学生秋游活动,现知道宋城的门票为80元/人,学生按半价(即40元/人),若前往的学生人数为x人,学生需付门票为y元。则y 与x的关系式为:_________ 根据人数,填表: X(人) … 10 20 30 40 … Y=40x(元) …         … 问题:从这个过程中你发现哪些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些量是不断变化 我们如果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时,会发现在某一个过程中,有些量固定不变,有些量不断改变。这节课我们就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或许会有意思一点。 二、课上探究 (一)自主学习师: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钟点工,他们按工作时数收取劳动报酬。 1.假设钟点工的工资标准为6元/时,设工作时数为t时,应得工资额为 m元, 则m= . t =__2___时 m=______元 t =__3___时 m=______元 t =__5___时 m=______元 … … … … 在根据不同的工作时数计算钟点工应得工资额的过程中,哪些量在改变,哪些量不变? 在一个过程中,我们把不变的量和改变的量简称什么好呢? 1.在一个过程中,固定不变的量称为  。. 2.在一个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  。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常量与变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寻找常量与变量。 (二)有效训练 ⒈某水果店橘子的单价为2.5元/千克,买K千克橘子的总价为S=2.5K元,其中常量是_____________, 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 ⒉圆周长C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关系式是C=2πr,其中常量是_____, 变量是_____________ 。 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与温度t之间的关系式是v=331+0.6t 其中常量是______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_____ 4.某种报纸每份a元,购买x份此种报纸共需y元,则 y=ax中的常量是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举一个常量和变量的实际例子呢? 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搜集生活中有关常量与变量的实例,与同伴交流 2、数学公式中找 1.圆的面积S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关系式分别是S=πr2,对于各种不同大小的圆,其中常量是   ,变量是   。 2.关于三角形的面积S= ah(a表示三角形的底边长,h表示三角形的高长),你能确定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吗? 3、在生活中找 10月24日,同学们于8点30分在校门口坐车出发,现在假设汽车的行驶速度为v千米/时,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汽车离开学校的距离为s千米,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当汽车以60千米/时匀速行驶的过程中,s、 v、 t、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2.当汽车从学校出发到达宋城时,所需的时间t和平均速度v及路程 S之间, 哪些是常量? 哪些是变量? 3.汽车从上午8 点30行驶到9点时,它所行驶的路程S、平均速度v、时间 t 之间,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常量与变量是在一个过程中相对存在的.  (四)合作探究  9月28日17时38分,神舟七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这标志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着陆前的最后48分时间内,它是在耐高温表层的保护下,以7800米/秒的速度冲入100千米厚的地球大气层。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它在距地球表面10千米左右时,以180米/秒的速度下降 ,此时直径2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 问题:“神舟七号”着陆前的最后48分时间内,飞船运动的时间、速度、飞船着陆前48分那时的位置到着陆点的距离,飞船所受地球的引力这些量 ,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在上述过程中,你还能说出哪些常量和变量? 如:在这48分时间内,飞船运动的时间 t(0≤t ≤48),以及所经的路程 s都是变量,在 48分时间内飞船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常量. (五)归纳梳理,巩固提高 四、课后延伸 让学生说出图形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常量和变量?尽可能多的说。 1、如图,已知△ABC中,AD⊥BC,点E是AD上任意一点,当E在AD上移动时,请你说出哪些量是常量?哪些是变量? 2、如图,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的中点,AB=BC=8cm,点E、F分别从B、C出发,以同样的速度向A、B缓慢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你能找出图中的常量与变量吗?   3.观察与验证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图形,看看每个变化过程中哪些量产生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化。 ①、观看图形1,让底边固定,三角形高在变化,看面积变化。 ②、观看图形2,让高固定,底边在变化,看面积变化。 ③、观看图形3,底边和高都不变化 ④、观看图形4,底边和高都产生变化  

7.局部变量的存储赋值研究 篇七

嵌入式DSP芯片通常提供了特定的内存地址生成单元和包含地址运算的自增量/自减量的间接寻址模式, 如VAX, Motorola MC68000, TI TMS320C25。如果下一个要访问的变量和地址指针指向的变量的存储位置相邻时, 就可以直接通过自增量/自减量的寻址方式直接访问下一个变量。如果不相邻的话, 就需要增加一条地址运算指令来访问下一个变量。即使有的芯片支持基址间址的寻址方式, 但是和自增量/减量寻址模式相比, 基址间址寻址模式具有更容易引起流水线冲突, 更长的译码时间和代码长度等缺点。因此, 通过合理在安排局部变量在堆栈上的存储布局, 尽可能使程序中相邻访问的变量对在堆栈上的存储位置也相邻, 就能够减少代码长度和提高程序的性能[1,3]。

1基础算法

如果不刻意地安排局部变量在堆栈上的存储位置, 图1 (a) 程序段中的变量在堆栈上的存储布局如图1 (b) 所示, 则对应的汇编代码中包含了6条地址运算指令。我们定义存储赋值方案的代价为汇编码中所包含的地址运算指令的条数。

给定一个操作c = a op b, 则该操作的访问序列就是abc,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图1 (a) 程序段所对应的访问序列如图2 (a) 所示。而访问图G的顶点为序列中所出现的变量, 边的权值就是边所对应的两变量在访问序列中所对应的相邻次数, 这样, 我们可以得出图2 (a) 所对应的访问图如图2 (b) 所示带权图的最大覆盖的问题是NP-complete。解决该问题的一个启发式的算法是每次选择满足覆盖条件, 即不产生循环和不引起任何节点度数大于2, 并且具有最大权值的边, 直到覆盖所有节点。根据该方法, 我们得到图2 (b) 的最大覆盖如黑线所示, 所对应的存储赋值方案的代价是4。

2算法的扩充

2.1通过代数运算规则来优化访问序列

由于访问序列对SOA问题的解决很关键, 而通过操作符的代数运算规则可以改变访问序列。给定一个操作c = a op b, 如果操作符op满足交换率, 如加法和乘法, 则操作c = b op a和c = a op b的语义相同。因此, 可以应用操作符的运算规则对访问序列进行优化, 以达到减少存储赋值方案的代价[2]。我们交换图1 (a) 程序段的语句3中a和b位置, 从而访问序列如图3 (a) 所示, 对应的访问图和访问图的最优覆盖如图3 (b) , 相应的存储赋值方案如图3 (c) 。该覆盖对应的存储赋值方案的代价是3。

3.2含有k个地址寄存器

当体系结构包含k个地址寄存器时, 可以将整个程序的局部变量集合划分成k个子集合, 每个子集合都分别使用不同的地址寄存器。当然, 引入一个地址寄存器也是有代价的, 一般就是初始化地址寄存器内容。

我们首先定义变量v的代价:访问图中, 和顶点v相邻的所有边, 除了两条权值最大的边, 其余所有相邻边的权值之和, 在图2 (b) 中, 顶点集{a, b, c, d, e, f , g}的代价分别是{1, 3, 0, 1, 0, 0, 0}。

如何最优地划分局部变量集合的问题可以通过启发式算法给出个简单的结果:在访问图中, 每次选取两个代价最大的顶点, 为该顶点对分配一个地址寄存器, 再将这两个顶点从访问图中删掉, 重构访问图。依此类推, 为 (K-1) 个节点对对应的分配 (K-1) 个寄存器, 最后将剩余的节点分给最后一个寄存器。

图1 (a) 程序中假定有两个地址寄存器ar0和ar1可供使用, 按上述算法, 如图4所示, 把变量a和b共享地址寄存器ar0, 剩余的变量共享地址寄存器ar1, 两个访问子图都可完全覆盖, 这样, 该赋值方案的代价就是初始化ar1的内容, 为1。

2.3变量合并

在寄存器分配算法中, 图着色是最常用的算法。在寄存器分配前, 变量都是存放在伪寄存器。在寄存器分配时, 可以建立变量的生存期干涉图, 生存期不干涉的变量可以为其分配同一寄存器。生存期不干涉的局部变量也可以存放在同一堆栈槽中, 如果将堆栈的一个存储槽看成一个硬寄存器的话, 则寄存器分配中的图着色算法同样可以适用于合并局部变量[4]。可以直观地看出, 通过合并不干涉变量, 局部变量在堆栈上的存储更加紧凑, 访问图缩小了, 从而存储赋值方案的代价更小了。

图1 (a) 程序段中的变量的生存期干涉图如图5 (a) 所示, 干涉图中的顶点对应于局部变量, 相邻的局部变量的生存期存在重叠部分, 因此不能分配在同一堆栈槽。通过图着色的方法, 可以将变量a, d, f, g分配同一堆栈空间, 变量c, e分配同一堆栈空间。则相应的访问图变为如图5 (b) 所示, 相应的存储赋值方案如图5 (c) 所示, 该方案的代价为2。

3gcc上的实现

Gcc编译器是由与源语言相关的前端, 语言无关的编译后端和机器描述三部分组成。编译前端通过预处理, 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建立源程序的抽象语法树表示。抽象语法树被立即转化成称之为RTL (寄存器传输语言) 的中间语言, gcc的后端优化和代码生成都是在RTL上进行的。

在gcc中, 堆栈上存储对象通常的中间表示形式[5,6]为: (mem: mode (plus (fp) (const_int offset) ) ) 其中, fp是指堆栈框架指针。由于gcc在寄存器分配的过程中, 会根据变量的访问情况可能会直接给该存储对象分配一个硬寄存器。因此, 需要显示地指出, 该存储对象不参与寄存器分配, 因此可采用中间表示形式: (mem:mode (reg/f/c:Pmode slot) ) 其中, /c显示地告诉gcc, 该对象不需要分配硬寄存器, 是已知的堆栈存储对象。

这样, 在寄存器分配后增加一个新的模块 (局部变量存储优化) , 用于对局部变量在堆栈上的存储布局进行优化。main函数是整个模块的主入口, 该模块的算法就是基于前面的讨论。算法实现了存储赋值的基本算法 (函数solve_soa) , 含k个地址寄存器的扩充 (函数solve_k_address_register) 和变量合并的扩充 (函数coalesce_variable) 。由于通过代数规则优化访问序列的扩充的编译时间较长, 且优化的效果并不显著, 所以没有实现。

5结束语

在变量合并部分, 我们采取的是穷举程序中所有的可以合并变量对, 然后任意选取变量对进行合并, 这样编译的时间很长, 研究的下一步是想通过某种启发式算法对所有可合并的变量对进行优先级排序, 当某个变量对合并后赋值代价并没有减少时, 程序中止。

摘要:DSP芯片通常提供了特定的内存地址生成单元 (AGU) 和包含地址运算的自增量/自减量的间接寻址模式。通过合理地安排变量在堆栈上的存储位置, 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增量/自减量寻址方式来来访问局部变量, 从而减少地址运算指令的数量, 提高程序性能。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实现局部变量最优布局的算法, 并且给出该算法在gcc上的实现。

关键词:自增量/自减量寻址,存储赋值,局部变量

参考文献

[1] S.Liao et al.Storage Assignment to Decrease Code Size.In Proceeding of the ACMSIGPLAN'95 Conference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1995.186~195

[2] A. Rao, S. Pande. Storage Assignment using Expression Tree Transformations to GenerateCompact and Efficient DSP Code, ACM SIGPLAN Conference on Programming Languag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LDI) , 1999.

[3] A.Sudarsanam, S.Liao, and S.Devadas.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address arithmethic capabilities in custom DSP architecture.In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1997.287~292

[4] Desiree Ottoni, Guilherme Ottoni, Guido Araujo and Rainer Leupers.Improving offset assignment byvariable coalescing.7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oftware and Compilers for Embedded Systems (SCOPES'03) , Vienna, Austria, September 2003.

[5] GCC Internals Manual.http://gcc.gnu.org.

8.变量入手 比较结果 篇八

目前,生物高考试题也较常使用标志性生物实验作为试题背景模型考查相关重要知识点,而且越来越多地要求大家自行组织科学的生物语言主观作答。对于结果比较类的实验题型,准确寻找到题干内的变量信息,将是破解出题意图、并正确答题的重要手段。

一般而言,实验结果常见呈现形式有坐标曲线、直方图形、表格形式、文字描述等方式。通过对上述实验结果的阅读理解,我们应该快速提取出其中的自变量(又名实验变量,既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和因变量(又名反应变量,既实验中由于自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确认变量之后,比较不同因变量的对应自变量,找出变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点,归纳导致不同结果出现的根本性差异,即可准确理解试题,进而开始作答。

下面用两个典型例题,带领大家熟悉此类试题的解题过程。

例1 植物激素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激素合成、代谢途径以及生理功能的重要实验材料。某课题组为了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豌豆的作用效应,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以及清水分别喷施到5个不同突变体(生长速率分别为lg1.2、lg1.4、lg1.6、lg1.8、lg2.0/毫米/7天)的矮生豌豆幼苗上,<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1-高三\image11.png>实验结果如图。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解析 本例题中,实验结果的呈现形式为坐标曲线图。其中,③是喷施清水正常生长的对照组,并以对照组豌豆幼苗的生长高度作为参照,标记为100%。②与①分别对应喷施生长素和赤霉素的豌豆幼苗组。

根据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而实验的目的就在于捕获、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前因后果。据题分析,可以得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二是喷施试剂的种类(赤霉素、生长素和清水)。对应的因变量,则是矮生豌豆生长速率(对激素的敏感性大小)。

结合课本所学有关生长素的知识,我们发现其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而生长速率越慢的豌豆幼苗,其尖端所占植株长度比例越大,接受生长素刺激后,生长效果越明显。

因此,由曲线图得出自变量到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可推出以下结论:

结论1:生长速率越慢的突变体,对赤霉素越敏感(生长速率越大);

结论2:矮生豌豆对赤霉素比对生长素更敏感。

例2 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1-高三\image2.jpeg>

图1 图2

(1)在实验I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

(2)实验Ⅱ、I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 。

解析 本例实验结果的呈现形式为直方图形图,实验I中自变量为“是否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实验I中因变量为“B叶的相对面积”,根据直方图形中实验标号I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高度的比较,找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后的叶的相对面积减小。

实验Ⅱ、III、IV中自变量:A叶的数目;

实验Ⅱ、III、IV中因变量:B叶的相对面积。

根据直方图形中实验标号Ⅱ、III、IV中实验组高度的比较,找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A叶的数目越少,B叶的相对面积越小。

答案 (1)生长受抑制 (2)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通过前述内容及上面两道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解答结果比较类实验题的一般解题规律:

步骤1 寻找变量

(1)寻找自变量

曲线图:横坐标、不同曲线对应的条件;

直方图:不同实验对象、不同处理方式;

表格:一般左侧第一竖行或上方第一横列内容就是自变量;

文字叙述:实验题中,此种方式较少使用,但若遇到需仔细阅读相关文字叙述,归纳出实验的变化条件,既为自变量。

(2)寻找因变量

往往是坐標系的纵坐标、直方图的面积大小、表格中的各项内容,但最终大多表现为实验的结果。

步骤2 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1)单一自变量:直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一般规律。

【变量】推荐阅读: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08-15

上一篇:非遗传文化传承申请书范文下一篇:dsp的c语言编程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