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2024-10-05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精选8篇)

1.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篇一

以人为本做表率创建特色求生存

——赴庆阳培训心得体会

邵寨学区白崖小学田 强

2012年5月,县局组织中小学校长及中学骨干教师赴陇东学院培训。带着渴望,怀着激动,也带着对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些困惑,我参加了为期10天的学习培训活动,聆听了陇东学院基础教育培训中心教授、学院外聘专家、庆阳一线中小学校长的专题讲座和经验介绍,实地参观了齐楼中学、黄官寨实验学校、庆师附小等庆阳名校。整个培训活动组织安排周密、课程设置合理、管理规范严格、内容精细精致,使我不由得惊叹庆阳教育发展的快速,各级校长教师潜心教育的事业心使我折服。通过培训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强化了学习与研究意识,受益非浅,感受颇深。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校长观念是学校发展的先决因素

1、校长要善于学习。校长应该是个学习者。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不断地学习,校长岗位更是如此。多看看,多想想,一些灵感不期而遇,工作局面就此打开。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一个人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如此。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养其根而俟其实”,只有“根深了”,“实”才能“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2、校长要善于思考。校长应该是个思考者,对工作的预见、调整和反思都需要研究,随时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挖掘深层因素,根深才能固本,才能实现“内涵发展”的理念。校长要有这种善于思考的特殊敏感性。要通过不断思考而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中。校长的管理核心在于课程与课堂。要把先进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转化为课堂行为。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学的把握),对学校现状的评价与诊断能力。能够整合学校的资源,走现代学校发展之路。

3、校长要利用发展规划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由校长等几个人编制的,一定要使所有教师达成的共识。校长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当一个组织者,负责与家长学生沟通,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学校的发展目标应来自于教职工,“发展规划”一经制定,就不能只是一纸空文,而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应该逐步落实,用师生对“规划”的认同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用“规划”去分析、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就是促进学校的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学校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要指导教师编写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制订出个人发展目标,使学生、教师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4、校长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以教师为本,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习为本。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最终教育目标的实

现要依靠广大教师,教师的水平有多高,学校的发展就能走多远。因此,校长要通过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出愿景,细化要求,不断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校长要注重学校的德育建设。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要有文明的品行,高雅的品味,健康的品性,优秀的品格。在德育工作中要目标高远,更要立足于现实。德育教育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德育内容要创新,要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去实践,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同时德育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坚持不懈,要对学生心理行为要有透彻的分析,要有策略,要使德育课程化、生活化。教育的力量在于久而久之,通过德育的实践使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认同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6、校长应该是个细心人。学校工作包罗万象,校长要尽量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善于从微小的现象看问题、找原因;善于从细小的工作入手聚民力、聚人心。

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

1.创造学习条件。学校要积极争取机遇、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以更新教育理念,开阔教育视野,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同时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制度不,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设备,加强对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激发教师在较高层次上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养成学习的习惯。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完善教育科研的评价机制,将教

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评价工作放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虽然是“草根式”的研究,但问题来源于教学,能解决活生生的问题,这种源源不断地真实的素材实践探索,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而过于专业化、规范化的硬性规定会使不少一线教师望而生畏,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用学术标准和规范操作模式生硬地进行约束。

3.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目标激励,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建立不同的研究目标,对教师的发展既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又进行群体的横向比较,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进行精神激励,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加大学习研究的考察比重,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4、积极组织观摩活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不是赴庆阳学习培训我根本不相信西部地区有学校教改力度这样大,成效这样显著。学校用于教师培训尤其是观摩学习的支出要进一步加大,要让我们的教师用自己的慧眼去认知教育的春天。

三、创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中,特色都十分突出。正是这些特色冲破了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校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所以,农村小学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打破“为升学而读书”的传统观念,结合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编撰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适时给学生传授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为教师提供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为学校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运作平台。有利于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

四、改善育人环境是学校发展必要的保障

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设施建设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 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发育和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现下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学用品的配备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关键是要开足开齐并上好这些科目,只有在教学中更多的组织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动肢体起来、思维活起来,学校教育无论是育人还是启智才能最大化发挥其效能。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村小学要想得到生存和更好发展,要想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办出学校的特色,走办学特色之路是农村小学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始终谨记教育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理念、真抓实干是立足之本,也是必须的抉择。

以人为本做表率创建特色求生存

——赴庆阳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邵寨学区白崖小学田强

2012年6月8日

2.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篇二

一、西部地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长期在粗放经营的轨道上运行, 形成以能源、资源性产业的开发和加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主要表现为:投入多、能耗高、投入产出率低、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低。这既是基于其原有的产业分工格局做出的选择, 又是国家为实现其整体发展目标所作的战略安排。然而, 这一模式不仅直接导致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 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经济增长代价高昂, 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主要有:耕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区域扩大;森林、草地及水资源数量减少;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减少;城市 (镇) 工业及生活污染严重, 环境质量下降。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而且使生态失衡。灾害加剧, 生产、生活条件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远远高于全国水平, 污染控制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污染控制情况以及治理率对比来看, 西部两个代表性省份青海和新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和20.3%, 处理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8%和18.7%。两省区工业废气中燃料燃烧消烟除尘率也没有达到国家平均水平, 工业粉尘回收率分别比全国低2 7.7%和2 4.2%。西部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极低, 全国平均为4 2.9%, 青海、新疆分别为26.8%和4 0.6%。另外, 根据国家环保局公布的全国3 7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状况评价结果, 在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4个方面2 1项指标中, 西部城市明显处于后面的位置, 如昆明、银川、兰州、重庆、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分别处于全国第三十至第三十七位。

2. 资源存量锐减

资源、能源由于长期沿袭着粗放型开发模式, 已导致一些资源存量锐减, 一些资源型工矿城市过早进入开发后期。经过长期开发有些资源的优势地位已受到削弱, 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也明显降低。2 0世纪9 0年代以来, 由于电解铝和铁合金为主的高耗能原材料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量的电力被低附加值的资源产品所耗用, 增加了西部地区能源供给压力, 削弱了西部地区的能源优势。

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 (1) 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一般以资源采掘等基础性重工业为主, 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多, 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慢, 数量较小。 (2)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业产值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农业机械水平低, 农业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工业总量小、增长滞后、重工业比重过大, 轻工业发展不足, 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加工工业中一般加工工业比重过多, 高水平加工工业不足, 加工能力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低;第三产业中由于政策放宽, 生活性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由于投资和体制二重因素的影响, 发展性第三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碍。 (3)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组织结构松散, 生产集中化程度低, 大中小型企业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偏小, 大公司集团比重小, 企业规模差;企业专业化水平低, 企业之间分工不明确, 大批大量生产体系尚未形成, 企业间协作配套较差。 (4) 产业链条短, 关联度低。由于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大, 国有企业占相当大的比重, 嵌入式企业过多, 使西部产业产品深度开发不够, 加工水平低,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小, 这一现状不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 (5) 技术水平低, 产业结构效益低。表现为科学技术力量薄弱, 人力资源素质低,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高科技产品和新兴产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4. 较大的就业压力和严重的人才缺口

加入W T O后虽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正面影响, 但是近期的不利方面也是主要的, 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一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行业和企业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更为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人力资源的流失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将会产生重大调整, 就业压力日趋增强, 并对社会稳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

二、循环经济是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含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其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发展能力, 确保环境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的资源基础, 避免社会、经济有大的波动。因此, 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要求经济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在可持续发展中,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标。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

循环经济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好运行的最佳模式, 是西部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 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首先, 循环经济能够实现清洁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其次, 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每年就可减少约1 0 0 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从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看, 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而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据估算,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 可节水580亿立方米, 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 0%左右;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3. 发展循环经济是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循环经济的新理念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 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摒弃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 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 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 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全过程控制。

4. 发展循环经济是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不仅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增加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 还能带动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和就业岗位的新的强劲增长点。按1997年我国第二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22292元/人标准计算, 1988年环保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5%, 相应带动GDP增加3025亿元, 就可提供大约1350万个就业机会。即使按1997年我国环保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3万元/人标准计算, 也可提供1000万个就业机会。而据国家环保总局初步测算, “十一五”期间, 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 5%~1 7%的增长速度, 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000亿~10000亿元左右。以上数据表明, 以循环经济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可以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

5. 发展循环经济将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

依靠传统的模式靠资源的大量消耗无法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为减轻资源压力, 必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是获得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资源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等巨大的消耗成为经济沉重的成本负担, 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障碍。

总之, 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意义重大。循环经济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西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正在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立红: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版社, 2005

[3]陈承红: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J].生产力研究, 2006 (5)

3.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篇三

[关键词]西部 职业教育 和谐发展模式 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党利龙(1966- ),男,陕西合阳人,陕西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75-0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和谐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为东部发达地区,也为西部地区和西部大开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我国每年大约有2000万初中生毕业,其中700多万人升入普通高中,500多万人进入职业学校,还有700多万人,主要是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助力。我国已开始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形成了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高速增长态势。同时,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了劳动力素质,迫切需要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

一、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1996年《国家职业教育法》要求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现职教“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既是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职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争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经济社会领域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变成了强大的压力,并正以国家意志形式传递、释放着。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结合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把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与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和奖励相结合,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职教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好环境。学习国外成熟模式,如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直接考大学的比例通常不足1/2,其他则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他们照样拿高工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待遇和社会地位很高。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应进行深入思考,正如陕西省前省长陈德铭认为的,政府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手段。

二、进一步提高和增强现有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

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的低水平、低效率,制约了“高级蓝领”的成长与成才。国内企业自己培养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效果差、效率低,重书本理论、轻实践操作的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市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双证书”制度的建设,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确立,打开了职业教育的新思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划在未来三年培养509万名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服务业及其他技能含量较高的行业。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或职校,每个市(地)重点办好若干所,高职教育要加快发展,要大力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创建一大批一流水平的职教组织。

能否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决定职业教育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必须把职业教育办学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挂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与就业再就业的劳动市场相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扩大招生办学规模,降低学习办学费用,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教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把职业教育真正办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自主办学实体。

三、加强城乡、省际、国际的职业教育合作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的市场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其他一些用工单位的需求,“高级蓝领”即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人尤其供不应求。不少大中城市“高级技工短缺”“蓝领身价飞扬”。如上海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中,中级锻工、铣工、钻工的工资年增加40%;高级技师如模型工、工具钳工、电梯安装维修工等工种的年收入则达到了7~9万元,增幅达到50%,高于一般管理岗位。其中,一些企业关键岗位的高级技师开始与副总工程师“平起平坐”,奖金待遇基本相同,有的企业还将最优秀的技工聘为“导师”。我国目前35~50岁的各种操作工早已避“蓝领”而远之了。这说明本来就落后的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发展的不和谐。根据深圳地区劳动力市场统计信息表明:生产型企业吸纳的员工大大高于服务型企业所需员工,而且生产型企业的岗位需求量有50%以上专门针对中职生或高中生。

职业教育充分利用省内城市、东部地区、国(境)外发达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农村、西部地区、国内外市场进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与各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西部地区和农村职教要重点安排好文化和专业基础学习,东部地区各地市要重点安排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企业实习,为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提供帮助。联合办学要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实行“2+1”“1+2”“1+1+1”等多种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同时,要大力学习和引进国(境)外的先进职教模式和机制。

四、确立灵活务实的职教办学体制

一个比“电荒”“油荒”“煤荒”“水荒”“地荒”等更为严重的“技工荒”“技能人才荒”正在各行各业迅速蔓延的时候,国家教育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和有限教育经费,却被“大跃进”式的大学扩招等所引导和消耗,而有的高职教育不科学地以“升本”为评价依据,许多行业占80%的农民工只有7%受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建设靠谁来做?靠谁来更好地做?专升本作为学生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就业不易是专科生选择升本考试的重要原因,视“升本”为必然的坦途,一旦变成“独木桥”,“争抢挤过”的后果不难设想。经过连续几年的大扩招,高校总体的扩招空间已变得十分有限,特别是本科招生计划已十分紧缺,专科生升本难度甚至不亚于“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本科生就业形势已经不容乐观;人才的结构性缺乏使得技能型人才备受青睐,而这正是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所在。

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专升本”在折射出社会上人们普遍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的心理的同时,还折射出了高职教育名实难符的困境,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层的思考。在我国教育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将有限的“钢”用在“刀刃”上,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办大教育的科学取向。职业教育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打造在就业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和机制模式。

职业教育牢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指导思想,坚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和机制,缩减三年基本学制为两年,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技巧训练,加强企业实践,可实行注册入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进行职教办学创新。实用技能培训的短班,时间可更灵活,1周、1个月、半年都可以,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推得出。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具一格降人才”的时代精神,构建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更多、更高的和谐发展机制。

五、改革和优化多渠道的职教经费投入使用方式

国家对于高教、普教的投入,远远大于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中国职教难以独当一面的瓶颈。国际惯例是培养技术工人的理论教学、实训操作费用比是1∶2,而我国目前连1∶1也达不到。试想,机床一开,电费材料消耗就是很大的负担,比普教、高教费用高得多。投资不足导致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严重地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于职业教育投资不足,投资渠道不畅,不少职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相当滞后,传统专业普遍落后,新兴专业实习基地更不适应技能教学和实习需要,有的新专业还根本没有实习基地。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中央财政、各级政府、各类企业要加大职教投入,并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决定》还谈到,“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教经费投入的新机制,保证职教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中央财政支持职教发展,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与地方职教事业发展情况挂钩。建立职教生助学制度,可探索采用教育券、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等办法,对职教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帮助。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全社会要转变对职业教育、职教人才的看法,建立客观、公正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西部特色职业教育要研究市场的发展变化,研究产业的调整、行业的更替、新技术的应用、新岗位的涌现、新营销方式的推行、商品服务交易方式的变化、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提升等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进而了解和研究这些变化对应用型人才提出怎样的要求,职教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满足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带入到行业的发展中去,为行业、为市场、为社会提供合适的人才。积极探索和创建新的西部特色职教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2]罗成林.高职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5(28).

[3]王文遒.大学生的文化素质[J].高教研究,2000(1).

4.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篇四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蒋团云

[摘要]新时期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经济对本地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现状和构建情况,阐述了构建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

[关键词]新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对策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发展好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对于促进广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广西灵山县作为西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区,主动抓住西部大开发、广西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机遇,贯彻实施灵山县县委、政府提出的“2188”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对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

一、广西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及构建现状

广西灵山县辖18个镇,总人口141万,其中农村人口120.78万,是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中国奶水牛之乡”和西部百强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78.56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4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3316元。

近年来,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首先,以无公害优质稻、荔枝、龙眼、香蕉、甘蔗、桠柑、蔬菜、茶叶等为主的粮经产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目前,推广优质稻面积75.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4.3%,全年粮食总产43.82万吨;水果面积发展达到160多万亩,水果产量80多万吨;建立了10大农业生产基地;创建了广西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桑蚕高效生产示范基地3个;积极推行优质茶叶生产“三位一体”目标考核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茶叶种植总面积达5.33万亩,全年茶叶产量3043吨;建设了以文利镇为中心的17个奶水牛养殖示范小区,全年牛奶产量998吨;因地制宜发展莪术生产,全县莪术种植面积达到3万多亩,产值4500万元。其次,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购销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目前,该县有糖厂、乳业公司、罐头厂、茶厂、竹编厂等加工龙头企业89家,加工增值2.2亿多元,形成了以烟墩镇竹芒编加工、丰塘镇茶叶深加工等为中心的特色经济区域,带动全县12万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再次,发挥专业协会致富能人的示范作用和开展农村特色经济的外贸活动。据调查,灵山县有各类农村专业协会108个,会员已发展到25000多人,有各类特色种养大户2230户,形成“种植小区”达180个;抓好传统产品,如竹芒编、烟花炮竹、纺织服装、食品罐头等重点行业的外贸出口工作,仅2006年1~9月,全县外贸出口达4096万元,同比增长85%。

二、构建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多视角对策分析

灵山县对于新农村的发展经验是多方面的,但最有普遍意义的做法是立足于自身经济发展特色,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及时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当中去,促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

1.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效应。由于农户传统的分散耕作和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很难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从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形成农村经济规模效应成为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灵山县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人手,使农村特色经济不断形成了规模效应。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全面实施县委、县政府“2188”工作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规模和集群集中,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巩固和扩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强化农村专业协会和示范区的作用,把加快发展以无公害优质稻、荔枝、龙眼、香蕉、甘蔗、桠柑、蔬菜等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特色经济村建设,因地制宜地不断扩大碰柑村、扁柑村、荔枝村、杨梅村等特色经济村的种植范围,增强农村特色经济的规模效应。拓宽融资渠道,放宽信贷业务范围,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优化所得税抵扣和征返办法,支持龙头企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完善农产品增值税管理,减免有关规费。

2.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人才,确保农业稳步增产增收。广西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在科技投入、人才方面是缺乏的。而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人才,是确保农业稳步增产增收的重要条件。灵山县为了确保农业稳步增产增收,主要做了以下努力:首先,加大科技培训,引进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经济要搞出特色,靠科技形成的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聘请了县、镇农业专家、农技员、种植大户等开班传授,或到田间地头作现场操作示范培训等,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远程教育,切实使村民掌握到科学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种植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如灵山县陆屋镇莲塘村把甘蔗生产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改良劣质甘蔗品种,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业,使该村甘蔗种植面积由原来全村种植不到500亩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亩。其次,增加农村的科技服务人员,加强技术指导和行政监督。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各级农业、供销、农资等部门要向农民提供优质种子、化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及咨询服务,组织农技干部下乡进村指导示范农户,带动实施农业标准和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形成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相互配套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的灵山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网等网络的作用,加大农村科技宣传力度。再次,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科技人才,增加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特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的差异相对资本、知识等因素的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况且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离不开人力资本的作用,要有组织地发展生产要素和特色产业的人才。据调查,灵山县不断引进资源和技术,提高灵山县水果保鲜及加工技术,扩大冷库贮存量,不断改进果品分选包装间及果品加工配套设备设施,一年可扩大创收3000万元。培训和引进了各类特色人才,目前,有2000多人获得“绿色证书”。

3.加强流通领域的硬软件基础建设、优化市场环境。广西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强流通领域的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环境成为广西能否使本地经济与外界经济密切联系重要条

件。灵山县通过流通领域的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环境,使自己快速融入到广西实施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去。首先,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钦陆一级公路、陆屋至灵山二级公路、灵玉二级公路这条交通大动脉和209国道、20124、20221省道的交通畅通;加快县域公路提级改造和村级公路建设。其次,加快城乡农贸市场建设。把城乡农贸市场的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县城和大的建制镇,以建设永久性的综合市场为主,辅之以简易棚顶和售货亭,并相应地建设饭馆、旅馆、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在农副产品集散地还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小的集镇建设钢筋水泥结构的圩亭和砖瓦结构的圩亭。再次,加快灵山县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当前,灵山县不断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不断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到目前,已建立了灵山农业信息网、灵山乡村电子信息网、新灵山网等相应网站7个,使本地经济与外界经济取得了密切联系。

4.发展龙头产业,树立知名品牌。发展龙头产业,树立知名品牌是广西农村特色经济产品能否挤进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保证。灵山县以发展龙头产业,树立知名品牌效应为出发点,不断使农村特色经济产品以高姿态融入到广西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去。当前,着力打造8个特色经济产业镇和以冶金、建材、林化、农产品加工、生物制约、纺织、烟花炮竹、竹芒编加工等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构建“二园一廊八镇八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政府部门引导企业逐步扩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完善、稳固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结关系,提高企业效益。实施名牌战略最关键的是提高特色经济的质量和知名度。灵山县的特色产业和产品不少,但与外地的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差距。因此,充分利用科技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加大广告宣传,塑造名牌产品,形成了如灵山的龙武牌荔枝、陆屋农场的“安畅”牌茶叶等名牌产品。

5.建立农村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要使广西农村特色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必须有一整套的长效机制做保障。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实践中摸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可行性持续发展机制。首先,逐步使农业特色经济的投入和收益利益最大化。在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服务机制的建立和培育,依靠各个部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完善到位的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资金筹备、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努力帮助其解决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建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内的服务体系。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农业产业化工作规划和计划,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各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相关部门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检测手段的建设。再次,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农业产业化普及程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墙板报、标语、会议和学习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利用学校、科研单位、技术机构的技术和培训力量,加强对从事农业产业化人员的培训。抓住重点和热点,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这使得灵山县农村特色经济逐步走向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5.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篇五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战略重要性

(一)农村公共卫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切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与飞速增长的农村健康需求水平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见》还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国家重大决策能否真正落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的交汇点

首先,农村公共卫生是农村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卫生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和谐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延伸、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不断丰富着农村卫生工作内涵,使农村卫生工作内容逐步多元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当前,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说明了农村公共卫生在农村卫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农村公共卫生是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因此,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必须将精力和财力向基层领域倾斜,将更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广大农村延伸,才能够真正实现《意见》中提到的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缺乏运行保障机制

由于当前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村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爱国卫生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极为薄弱。从当前了解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单位将工作的定位放在谋求生计上。为了生存,基层医疗单位依然走着以药养医的老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这种现象在村卫生室表现得尤为突出。绝大多数村卫生室都没有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多为自负盈亏,主要靠开展基本医疗业务创收,且收入十分有限。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收益仅仅只有每个月的100 元左右。业务收入微薄及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不到位决定了村卫生室一方面在人员配置上不足,大部分村卫生室只有1~2 名村医;另一方面要多看病,多创收,其结果是导致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精力不足。当前,能配备专职防疫保健医生的村卫生室麟角凤毛。因此,从整体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网底功能弱化,缺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长效激励机制,主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村卫生人才极度缺乏,且配置不合理

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的限制,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目前能长期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很少,大部分是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知识技能掌握不够的人员。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学历偏低,未接受过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等专业教育,且由于财政困难所导致的人员编制缺乏,使得很多应该开展的公共卫生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三)农村卫生资源乏匮,医疗设施落后

6.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篇六

西部有机特色小杂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是小杂粮的.主产区和优势产区,西部发展有机特色小杂粮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和市场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有机小杂粮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西部发展有机特色小杂粮产业的思路和对策,以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作 者:高小丽 高金锋 冯佰利 柴岩 GAO Xiao-li GAO Jin-feng FENG Bai-li CHAI Yan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年,卷(期): 24(6) 分类号:S326 关键词:西部   小杂粮   发展思路   对策  

7.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篇七

摘要:我国现行的二元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亟待改革,而模式选择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绩效高低的关键。学界一般以制度安排为依据,将社会保障分为福利国家型模式、社会保险型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国家保险型模式。这四种模式的区别实质在于社会保障主体之间的责任分配。考量这四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再分析对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较大的几个主要因素,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就业、土地保障功能、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宜选择以社会保险型为主,强制储蓄型及国家保险型并存的混合型模式。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混合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10

除了全国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市浙江省以外,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是农村集体组织与家庭保障的二元保障模式。但这种二元保障模式遇到下述问题,难以持续发展:第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极少,2003年全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613.9万人,其中农村367.1万人,按户籍计算,城市纳入低保者只占总人口的6.33%,农村只及0.39%。第二,农村家庭保障负担日益趋重。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愈1.5亿人次以上,而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脏活与重活,其工作年限基本在15年左右,也就是说按现有的城乡分治框架,农民工在城市工作10~20年左右,除极少数成功者,基本上要返乡养老,而按目前的情况,返乡后只能加重其所在家庭的保障负担。第三,土地作为农村居民的最后保障措施逐渐失效。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集体组织所提供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指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所发挥的社保功能。但由于近年来土地被征用规模日益扩大,失土农民日益增多,加之土地之保障取决于气候、粮价波动等客观因素,土地的社保功能并不明显。“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对于永久性征地而言行之有效,对于非永久性征地则并非灵丹妙药。因此,农业户籍人口基本依靠农村集体组织和家庭提供保障的传统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新情况,必须加以改革。

鉴于我国农村地域的差异以及社会保障项目的不同,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不可能采取统一模式,而模式的设计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绩效高低的关键。

一、四种典型社会保障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适用性

基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各国具体国情的差异,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一种统一的社会保障模式,并且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纯粹属于哪一种模式的,因为很多国家选择模式的侧重点不同。比如斯坦·库勒认为,将北欧社会福利模式统称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是不准确的,因为国家的社会福利结构是建立在将两种或多种模式的原则复杂地混合在一起的基础上的。因此,学者们对于社会保障模式的分类多从便于研究的角度出发,不同的研究视角决定了不同的分类依据。学界用得最多的是以制度安排为依据的分类,即将社会保障分为福利国家型模式、社会保险型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国家保险型模式。本文将以这四种典型社会保障模式为主进行分析。

(一)福利国家型模式

福利国家型模式,以英国、瑞典为代表。这种模式为公民提供了一套“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由国家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这种模式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为目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第一,高税收充当着福利国家的财政基础,国家通过确立累进税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从而维持福利国家高水平的福利支出;第二,普遍覆盖和全民共享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基本原则,各种保障制度不仅限于受保人自己,还及于其家属,而且推及凡维持合理生活水平有困难和经济不安定的所有事件,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予保障;第三,政府是当然的责任主体,不仅承担着直接的财政责任,而且承担着实施、管理和监督社会保障的责任,个人无需缴纳社会保障费用。

福利国家型模式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这种模式中的社会保障,无论是保障范围上还是保障内容上,都可以用“全面”来形容。但是由于政府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以致财政负担过重,同时,也不利于国民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对现阶段定位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这种模式很难适用。

(二)社会保险型模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这种模式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选用不同的保险标准,并以劳动者的社会保险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国家型模式相比,社会保险型模式的特点在于:第一,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承担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义务对等,劳动者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多少和个人收入情况相联系,不参加社会保险或未缴纳社会保险费则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第二,建立政府、社会、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社会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来承担,以劳动者和雇主方的社会保险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支持;第三,以解决劳动者的困难为核心,以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为原则;第四,社会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充分体现了互助共济、共担风险的原则。这种模式中,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的统筹作用符合大数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原则。其缺陷在于,由于采取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资金,费率受人口年龄结构、就业率的影响非常大。在人口老化、就业率下降时,费率会因为过高而难以承受。

社会保险型模式的优点在于:建立了政府、社会、雇主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共担机制,具有风险保障的共济性,在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又避免了福利国家的某些缺陷。这种模式与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能够相适应,可以作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选择。

(三)强制储蓄型模式

强制储蓄型模式,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为代表。新加坡在20世纪50年代创设了公积金制度,并由最初的养老用途逐渐扩展到医疗、住房等领域,成为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内容。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第一,以雇主和劳动者为责任主体,通过国家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参加公积金制度,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第二,由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中央公积金局按照每个月应付的利息,一并打人个人的公积金账户,专项储存,政府的责任只是监

督;第三,采取完全积累模式,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全部存入个人账户;第四。这种模式不具有互济性,政府与国民之间、雇主之间、受保人之间缺乏社会保险制度所具有的互济性。

强制储蓄型模式强调雇主与个人的责任,缺乏政府与雇主和个人之间的共济性,因此,可以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补充保障模式,但不具有普适性。

(四)国家保险型模式

国家保险型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二战后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与福利国家型模式的相似点在于国家要保证全体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在国家保险型模式中,费用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受保人不缴纳保险费。这种模式以社会公平为目标,保障范围覆盖全体国民,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取过的保障模式。其最明显的缺陷在于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后,逐渐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而被摒弃了。

国家保险型模式曾是我国在建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时选择的模式,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我们已经转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这种模式就不宜再适用了。但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仍然可以考虑小范围地、阶段性地选择该模式。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

发展经济学家按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发展状况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农业支援城市、工业发展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阶段是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平等发展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阶段是工业、城市支援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两个转折中,工农业及城乡发展有一些公认的量化指标。第一个转折(工业化初期阶段结束,开始进入中期阶段)的结构特征是,农业劳动力份额不超过55%,城市化水平不低于35%,人均GDP不少于1000美元;第二个转折(工业化中期阶段结束,开始进入后期阶段)的结构特征是,农业劳动力份额在30%以下,农业GDP份额低于15%,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

有学者认为,各国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时的经济社会条件有三个:第一,工业化过度发展破坏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经济衰退,社会问题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在20%以下,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15%以下;第二,在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到50%以下;第三,当工业化水平处于第三阶段,时,才有条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年金保险制度。他们初步判断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2020-2030年人口高峰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与工业化、城市化密切相关,因此,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初只是覆盖城市居民和非农业劳动者,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农村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才对农业劳动者建立类似非农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村人口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一般为90%左右,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以及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约束条件自身的限制,社会保障体系一般都没有覆盖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者。

按照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趋势,工业化总是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与农村人口减少,社会结构在城市化基础上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而在城市工商业人口不断上升的同时,社会保障的享受对象亦将随之扩大,最后农民亦将享受和城市工商业劳动者实质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从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与整合。

在西方国家,由于农业人口较少,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农民是农场主的雇佣工人,农民本身不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因此,这些国家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有的甚至一开始就将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统筹在一起考虑,无论是保障项目的设置,还是组织管理体系和资金管理方式都由国家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所以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对接的时滞较短。但在中国,由于土地制度的显著不同,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土地自主使用权,在30年承包期内,农民基本上可以自由使用土地,相当于农民拥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并由此成为重要的生活来源保障,加之中国人口总量中,约80%的人口都是农村人口,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因而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与城市相同,只能将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水平作为长远目标来规划。

(二)公共产品供给水平

根据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完善的公共品供给应该具备以下九个要素:一是合法性,即关于公共品提供的决策被自觉认可和服从;二是透明性,即有关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是公开的;三是责任性,指的是有关管理人员对其行为的负责程度;四是法治,即法律成为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五是回应,它的基本含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六是有效,主要指公共品的决策和执行富有效率;七是参与,指决策和执行的过程有人们的广泛参与;八是廉洁,指有关的决策人员奉公守法、清明廉洁,公职人员不以自己的职权谋私;九是公正,即不同性别、阶层、种族、文化程度、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享有公共品的服务方面是平等的。

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生活水平,而国民的生活水平则影响着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承担。比如,如果政府提供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水平较高的话,能够有效缓解家庭财政支出的困难。则个人在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上的负担比例上能够有扩大的余地,相应地,政府在养老或医疗保障方面的责任可以减小。反之,如果教育供给不足或低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则个人在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方面的责任承担能力减小,政府的责任不得不增加。

我国现阶段公共产品供给上呈现出总量不足、城乡倒倾斜供给、供给低效、全国性和地方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错位的矛盾现状。尤其是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而言,政府投入比较有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一般采取制度外供给的方式,即农民自己承担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而政府则退到边缘。制度外供给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村提留和乡统筹,资金供给的最终主体还是农民。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老化失修,已日渐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同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亦是导致农民收入不能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就业状况

就业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

8.我国西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篇八

摘要:西部地区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与山地特色的比较优势,是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文章试以西部地区的六盘水市为例,探讨六盘水市依托亚高原海拔、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资源,发展以山地户外旅游、山地疗养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山地旅游地产、山地休闲农业等为主导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为西部地区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探索先行试验区。

关键词:西部地区;六盘水市;民族文化;山地;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21102-0061-04

我国西部地区,山区旅游项目植根于民族地区环境,形成并保留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山地,特别是那些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的西部边远山区,由于长期与外界交流较少,又往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容易保存传统文化特色,形成多种多样传统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组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域。发展山地旅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提供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六盘水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能源城市,原有的产业模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产业结构比较单一[2];长期发展以煤炭采掘、电力、煤化工、钢铁冶金和建材等产业,以传统能源为主的产业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因此,依托六盘水市亚高原气候优势、生态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是促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六盘水市发展以民族与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资源依托

1.1自然生态环境与山地户外运动旅游资源

六盘水市境内海拔跨度大,山区特征明显,地貌十分复杂,形成很多具有独特气候环境的山地、丘陵、盆地、山谷、高原和湿地等地貌类型。境内具有丰富的地质与自然资源,主要有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娘娘山、梅花山、丹霞山、韭菜坪、坡上草原、天生湖、阿勒河、北盘江、阿志河、月亮河等,这些旅游资源构成了六盘水市独特的山地旅游开发优势。丰富的山地资源提供了从小众的登山探险、专业攀岩探洞、溜索滑翔到中众的蹦极、徒步穿越、露营,再到大众的攀岩、山地高尔夫和骑游、拓展训练等娱乐体验的所有山体条件。

1.2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

六盘水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苗族、布依族、白族、彝族等7个世居少数民族。境内有内涵丰富的民俗、民风、民间节日以及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品等民族文化,有多项省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凉都品牌的打造注入了文化内涵。境内具有秀丽自然风光的乡村、多样的农业活动与农业景观,拥有鲜明特色文化的民族村寨。有六枝梭戛“箐苗”社区、新窑乡“四印苗”的桥良村、“歪梳苗”的`瓦岗村、布依族陆家寨,盘县淤泥乡彝族聚居的麻郎垤村,水城县格支喇叭苗寨、青林海发苗族民俗风情村、陡箐乡坪箐苗族文化风情园,打把、补那布依风情寨,钟山区月照乡马坝村等。

2六盘水市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现状

2.1六盘水市旅游业发展总览

自六盘水市举办贵州省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以来,六盘水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增长率连续三年均为全省第一。旅游总收入增长值达到29.10%,为全省最高。同时,旅游人次大幅增长,20、20旅游人次增加值分别达到48.95%、47.45%,连续两年的旅游人次增速均为全省第一。但是,六盘水市旅游业存在着收入总量小、旅游人次少、国外旅游者匮乏、旅游外汇收入低等问题。年六盘水市旅游总收入57.27亿元,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98%,排名居全省各市、州末尾。

2.2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六盘水市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民族文化旅游方面,主要建立了特色民族文化村项目库,扶持49个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发展特色村寨旅游业,在30多个特色村寨修建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组织民族节庆活动与产业发展大会,进行各类民族文化展示,举办民族节庆、民族文化论坛等。发展妇女民间特色手工业,扶持与创建120余家民族服饰、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商家,建立民族文化企业与产业街区等[3]。在以山地休闲、度假、户外旅游为主体的山地旅游方面,成立了户外运动联合会、俱乐部、拓展基地等,并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较具代表性的有夏季国际马拉松、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全国露营大会、全国山地自行车公路骑行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赛事,打造了凉都消夏文化节。此外,民间组织等还开展了一些自行车、滑翔伞、露营、户外穿越、探险、攀岩、速降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六盘水市在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在部分领域发展虽颇有成绩、初见成效,但总体发展滞后。首先,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滞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单一,缺乏品牌支撑项目;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规模效应,无产业集群[4]。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特色不突出、层次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以山地特色为依托的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养生疗养的文化旅游业而言:山地户外运动、山地休闲农业的产业类型单一,缺乏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复合型产业;山地医疗产业、山地旅游地产的发展还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将民族和山地融合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创新不足。

3六盘水市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文化旅游业的路径

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注重对山地景观的原生性开发,制定各类法规条例,保护山地生态环境;改善投资引资模式,保障旅游产业资金投入。此外,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点,依托六盘水市亚高原海拔、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民族与山地特色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六盘水市山地体育与户外运动产业、山地旅游地产、山地休闲农业、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疗养产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3.1发挥喀斯特地貌优势,打造山地户外旅游

整合多梯度山地运动资源,立足贵州、辐射西南,打造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山地户外运动。充分利用与挖掘六盘水市独特的喀斯特地理资源和气候资源优势,以开发与打造“中国凉都”山地户外运动之城为目标,不断开发其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建立具有“中国凉都”地域特色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形成具有规模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品牌。实现六盘水市亚高原体育运动向旅游休闲度假型体育运动转变,通过对亚高原体育运动品牌打造,实现体育产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业态融合。利用六盘水市多梯度山地资源,大力推进山地高尔夫、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漂流等山地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多梯度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六盘水特色的体育旅游新品牌,打造山地户外体育健身旅游新高地[5]。打造六盘水市五里坪户外运动基地、盘县四格坡上草原(含坡上牧场运动休闲基地)、老王山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等。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山地户外体育健身旅游中。如以产业融合的视角推动六盘水滑雪项目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以滑雪项目为主体,推动地域特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滑雪项目与相关产业融合,逐渐实现冰雪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以及体育相关产业等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3.2挖掘山地医药资源,延伸山地传统疗养产业

依托六盘水市中医药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中医药美容美体旅游和中医药医疗等高端度假旅游产品。以本地优势产业为根本,以六盘水市民族医药产业为主导,加大对民族医药的发掘开发,结合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药食保健产品品牌打造。促进山地传统疗养产业的延伸与产业融合,将山地中药、山地药膳、中医资源与山地温泉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山地生态水疗游、药浴养生游、药疗养生游等细分产品[6]。通过对六盘水市民间传统民族医药资源方剂的发掘整理和提升,打造开发民族医药品牌;加快少数民族医药的开发生产,重点是彝药、苗药、侗药等。结合六盘水市医药产业特点,立足现有民族药、中成药基础和优势,培育年销售过亿元的中药品种。大力开发刺梨、猕猴桃、苦荞、党参、桔梗、银杏、鱼腥草、石斛等药食兼用品种。根据不同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特点,以六盘水市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及各生态农业园区为重点,在六盘水市建设中国凉都健康养生模式,如生态养老旅游地产综合体、休闲度假中心以及大健康产品产业基地。

3.3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风情旅游

旅游的本质是让游客体验目的地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充分发挥六盘水民族文化优势,使民族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一批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村寨,建设旅游风情小镇[5]。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坚持“文化至上”的理念,力求创造具有高文化品位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民族村寨、村镇建设从规划布局到建筑风格上,都应体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围绕当地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民族节庆,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吸引力。如依托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玉海彝族文化风景区丰富与提升彝族火把节活动影响力,依托水城县南开乡、青林乡浓郁的苗族文化,扩大苗族跳花节和芦笙艺术节的知名度。大力开发彝族铃铛舞“恳合呗”,彝族海马舞、羊皮鼓舞,布依族盘歌、彝族古歌等民族歌舞艺术,努力将其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的文化建设范围。整合民族民间歌舞文化资源,选取一些便于整合、提炼的民族歌舞艺术,进行艺术创作与编排,融入景区、景点的舞台艺术演出体系。扩大社区农民参与民族文化旅游的途径。引导社区农民组建民族民间歌舞演艺团队,由旅游管理部门与演艺团体所属社区签订服务协议,采取向社区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景区、景点的演艺场所提供民族民间歌舞表演,再由旅游企业支付给社区演艺团队表演酬劳。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把蜡染、苗绣、水城农民画等培育为民族工艺旅游品牌。提升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体育用品、民族书籍等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品质,打造苗族挑花、彝族彩布贴花、布依族剪纸、苗族服饰等传统的旅游产品。

3.4依托民族与山地特色,开发旅游地产项目

充分发挥民族和山地特色,将旅游业与房地产行业相融合,在交通便利、民族文化浓郁,有产业经济依托的市郊、古镇、景区发展旅游地产。依托休闲避暑、户外运动、康体疗养,打造休闲、商业、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酒店、养老地产项目等。同时,六盘水市在新一轮的小城镇规划、改造中,要力图将城镇建设成景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特色城镇。推进历史文化古镇、景区依托型小镇、主题型小镇的保护与旅游地产的建设融合。旅游地产的发展前提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实现建筑与旅游、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引导开发程度较高的古镇精致化、高端化发展;注重古镇整体保护开发、错位发展;注重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保存,移建、复建六盘水市各地特色居民聚落;如打造六枝郎岱古镇、水城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镇。景区依托型小镇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更加注重文化特色挖掘、整体形象塑造和建筑风貌改善,推动旅游小城镇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服务现代化、城镇形象个性化、建筑风格特色化,建设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建筑空间融为一体的宜居旅游小镇。如建设古银杏生态小镇、六枝梭戛苗文化小镇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小镇。主题型小镇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业态设计体现个性化原则,开展观光游、文化展示游、民俗风情游等。如打造盘县妥乐、玉舍海坪小镇、羊场民族风情旅游小镇为代表的主题型小镇。依托主要旅游核心区、旅游中心城镇,依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类型特色文化,重点统筹规划集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康体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地产项目。加快建设中高档度假休闲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充分利用旅游景区山地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引入“时权别墅”“产权别墅”“养老别墅”“时值度假别墅”等全新理念进行营销,建设多类型产权式度假公寓、酒店。如盘县依托乌蒙大草原景区境内优越的自然风光,建设小木屋和帐篷酒店,此模式值得借鉴推广。帐篷酒店的建设为游客在乌蒙大草原景区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等旅游活动提供了便利,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感受乡土文化的需求。

3.5经营山地休闲农业,发展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

依托六盘水市优势农业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工程实施,综合利用经营山地休闲农业的理念,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旅一体化企业培育,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围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选择有条件发展旅游的乡村、环城市乡村带、大景区周边乡村、特色民族村寨以及沿交通干线乡村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优先区域,形成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化格局和旅游扶贫示范效益态势。依托山地休闲农业,引导社区农民参与区域旅游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社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山地休闲农业,积极探索社区集体土地置换、农村土地流转,为山地旅游项目发展提供土地资源支持。引导社区农民进行土地资源“入股”,使土地资源变股权,为发展山地休闲农业聚集规模化的土地资源,促使山地休闲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的经营与管理,使农民靠资源入股而获股份分红,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观赏型、科普型、采摘型、农业旅游等项目,丰富农家乐内涵,提高农家乐的品质和水平。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周边果蔬优秀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旅游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水城县双水新区百车河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园。依托六盘水市茶叶、猕猴桃、绿色蔬菜等优势农业资源,积极推进农业生态园、高科技农业园、采摘乐园、都市花园、大地田园艺术、农家美食、土特产等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开发一批山地农家乐、乡村俱乐部、农家旅馆、乡村客栈、乡村旅舍、乡村养生养老以及特色旅游村镇等一系列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汪璐,范俊.西南山地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耦合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40(6):3447-3448.

[2]李如海.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探索: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7(3):9-13.

[3]李如海.民族地区资源型城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5,17(5):8-13.

[4]李如海,魏人山.六盘水市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5(5):35-36.

[5]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上一篇:地产口号广告语下一篇: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度MBA入学考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