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展望

2024-08-17

台湾问题展望(8篇)

1.台湾问题展望 篇一

二、美国债务问题前景分析

尽管美国已经触及债务“天花板”,美国国会至今尚未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但目前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别加以考虑:

(一)经济原因

1、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体系

目前,学者们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家普遍认为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爆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美国拥有健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体系,在应对危机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发挥更好的效果。为应对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扣除标准以及提高新能源、节能减排、交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增加公共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设备完善以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失业补贴等。为配合上述财政政策,美联储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其中包括降低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贴现率等低利率政策和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债务规模接近上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提高债券价格,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利用通货膨胀减轻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可谓“一石二鸟”。

2、美国的债务结构风险并不突出

如果从债务绝对规模角度看来, 美国无疑是全球第一。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相对债务规模,即政府净债务占GDP的比重(称为净债务率),会发现美国的债务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日本的净债务比率远远超过美国, 但日本并未发生危机, 甚至日本公债一直被认为是稳健的。在债务危机爆发前,爱尔兰净债务率为20%;希腊为110%,然而这两个国家却都爆发了债务危机。可见净债务率并不能成为一国是否爆发债务危机的决定性因素, 政府对债务品种和期限的合理安排以及融资能力更为重要。

而在外资占总债务的比重方面, 美国也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糟糕。 目前, 美国未到期国债中,由国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占比高达58.5%,海外私人投资者持有的占比为7.5%,海外官方持有的占比为36%,这一占比远低于多数新兴市场国家。

3、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计价资产的比例。但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核心地位并未改变。美国政府发行的美元通过不平衡的贸易结构流到海外市场,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需要有一个投资场所。且这类投资者并不追求投资回报率而是更看重投资的安全性。放眼全球,美国的国债市场是它们最好的选择,既有足够的容纳量、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客观上创造了对美国国债的强劲需求,为弥补巨额美国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美国巨额债务可以维持的重要理由之一。

(二)政治原因

目前对债务问题的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之外,政治因素也占很大比重。美国大选临近,民主、共和两党都想利用债务问题为各自增加砝码。这也使得美国国会迟迟无法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一致。然而,美国国会两党谁也不想背上触发“债务危机”的黑锅,只是想透过彼此的施压与博弈赢得更多的政治得分而已,并且处于保证和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利益考虑,相信两党会在提高美国政府的举债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

虽然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但美国的债务问题却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就必须增收节支以削减财政赤字。从目前看,美国政府在财政增收和节支方面都难有很大作为。对于增加收入,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增税。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失业率居高不下,在此时增税对经济恢复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于节约开支,造成美国财政赤字的两大主因是庞大的社保开支和军费开支。社保开支涉及广大选民切身利益,被美国政治人物认为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美国大选即将临近,奥巴马政府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收缩社保开支。同时,未来内,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即将退休,政府用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资金将急剧膨胀。而美国军费开支则历来受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寡头的保护,短期内大幅削减几无可能。

结 语

尽管全球经济正在逐步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恢复,但美国债务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并导致经济重回衰退。我们应密切关注其动向,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东亮.美国会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吗? [J]中国外汇,2011,(2):48-49

[2] 余永定.后危机时期的全球公共债务危机和中国面临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11,(1):17-23

[3] 何帆,从金融危机到主权债务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2010,(3):149-150

2.台湾问题展望 篇二

一、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从两个维度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一维度是从委托人或企业股东的角度考虑, 如何设计公司最优薪酬制度, 在设计薪酬差距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化。第二维度是从代理人和企业高管的角度考虑, 在高管自身努力水平和企业业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如何通过影响公司的薪酬安排以获取更高的报酬。

1.最优薪酬设计。 (1) 锦标赛理论。当监控可信且成本低廉时, 可以根据代理人的边际产出水平来确定薪酬, 从而获得最优努力水平。然而, 由于监控难度因企业而异, 调查成本可能很高而且不一定可信, 将管理者边际产出作为薪酬决定要素变得不太可行, 同时确定晋升中的最佳候选人也变得极为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委托人选择锦标赛激励。Lazear与Rosen (1981) 提出锦标赛理论来解释组织内部存在的薪酬差距。锦标赛理论主张“组织内不同行政层级间存在的薪酬差距可视为公司对于在某一层级的竞赛中胜出而晋升至更高层级者所给予的奖金” (Lazear与Rosen, 1981) 。 在基于锦标赛理论的薪酬方案中并不要求薪酬与个人边际产出价值相等, 高管人员的所得取决于其业绩排名而非业绩本身。

根据锦标赛理论的观点, 以下因素可能对薪酬差距造成影响:第一, 行政级别影响薪酬差距。随着行政级别的不断提高, 剩余的层级数越来越少, 未来可能获得晋升的机会也越来越小, 必须提供足够大的薪酬差距来激发高管人员继续向前的动力。第二, 竞争者人数影响薪酬差距。由于晋升职位数目是固定的, 当参与晋升锦标赛的竞争者很多时, 作为单个个体被晋升的机会相对较小。根据激励力量等式“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当期望概率降低时, 要达到相同的激励力量, 需要提高目标价值。因此, 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效果, 企业会选择较大的薪酬差距来弥补可能性的不足。缪毅等 (2014) 研究2005——2014年A股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数据发现, 薪酬差距与竞争者人数正相关, 且这种联系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第三, 合作需求会影响薪酬差距。锦标赛理论认为在合作生产和任务相互依存的团队活动条件下, 随着监控难度的提高, 大的薪酬差距可以降低监控成本, 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提供强激励, 因此加大薪酬差距可以提高公司绩效。第四, 风险会影响薪酬差距。Milgrom等 (1992) 指出, (锦标赛激励) 以成员之间相对业绩的比较为基础, 即使在业绩度量噪音很大的情况下, 仍然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如果企业经营环境的风险比较大, 员工业绩的度量噪音也会比较严重, 那么基于绝对绩效的薪酬激励可能无法发挥效果, 所以此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基于相对绩效的锦标赛制度, 进一步拉大薪酬差距来提供足够的激励。

(2) 行为理论。行为理论从公平的角度对薪酬差距的形成进行了解释。行为理论中主要有三大分支:相对剥削理论、组织政治学理论和分配偏好理论。相对剥削理论认为:管理人员会将个人薪酬同组织中较高层次人员的薪酬作比较, 如果低层次管理人员感觉到他们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薪酬, 就会有被剥削的感觉, 从而会导致怠工、罢工等负面行为, 也会导致管理人员对组织目标的漠不关心和企业凝聚力下降现象的产生 ( Cowherd和Levine, 1992) 。 除了层级间的比较以外, 相对剥削理论认为剥削还和产出和投入 (比如努力程度、技能等) 之间的比较有关。

组织政治学理论认为, 激励中非CEO高管团队成员一般面临以下选择: (1) 他们的总体努力水平选择; (2) 将他们的总体努力在利己和合作两个极端之间的分配选择; (3) 他们的政治行为选择。薪酬差距会影响每一个选择, 大的薪酬差距会通过减少合作的努力、增加利己的努力来实现提高下属的努力水平, 还会增加从事“政治阴谋”的可能性。

分配偏好理论认为薪酬应以不给领取薪酬的人带来不满为依据进行设定 (Greenberg, 1987) , 因为不满会给薪酬设定者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后果。分配偏好理论认为薪酬应在薪酬设定者和获得者之间的互动中决定。该理论做过一些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说, 在以下条件下, 即使个体绩效存在明显差异, 也应该采用相对均等的薪酬: (l) 当维持团队和睦很重要时; (2) 当个人边际贡献难以测算时; (3) 当团队合作变得重要时; (4) 当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在相互依赖的工作中玩弄政治阴谋时。

2.管理层自利。 ( 1) 治理缺陷。林俊清等 (2003) 的研究表明, 影响我国公司薪酬差距的主要因素不是公司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经营运作上的特点, 而是公司治理结构。 (2) 管理层权力理论。在企业运作中, 管理者拥有相当的权力, 监管和约束的缺位可能导致管理层凌驾于公司治理机制之上, 出现高管人员以权谋私、 追逐个人利益。 Otten (2008) 对17 个国家的公司为样本研究表明, 管理者权力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具普遍适用性。卢锐 (2007) 、黎文清和胡玉明 (2012) 研究发现薪酬差距与管理层权力正相关。

二、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锦标赛理论。锦标赛理论认为在合作生产和任务相互依存的团队活动条件下, 随着监督难度的提高, 大的薪酬差距可以降低监督成本, 增强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 从而提高企业业绩。林俊清等 (2003) 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差距和公司未来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检验, 发现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大薪酬差距可以提升公司绩效。该结果支持薪酬激励的锦标赛理论而不是行为理论。 胥佚萱 (2010) 以1999 到2007 年沪深A股非管制类上市公司为样本, 从相对薪酬差距角度研究薪酬业绩敏感性, 通过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分为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和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 对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差距安排与业绩显著正相关, 支持锦标赛理论。

2.行为理论。行为理论中主要有三大分支:相对剥削理论、组织政治学理论和分配偏好理论。行为理论强调合作创造绩效, 认为薪酬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合作, 从而影响组织绩效。张正堂和李欣 (2007) 基于这两种理论得出了高层管理团队核心成员间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以及团队协作需要对于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的竞争性假说, 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近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薪酬差距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符合行为理论的预期, 而团队协作需要的调节效应也部分支持行为理论的预期。周蓓蓓 (2009) 等采用相对薪酬差距指标, 以沪深两市435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基础, 对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高管相对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无正向显著性, 并呈现出负向影响的趋势, 结果符合行为理论提出的假说。

3.互补性理论。互补性理论认为:尽管锦标赛理论支持企业内部较大的薪酬差距, 但是薪酬差距不宜过大, 只有保持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的平衡才能对公司绩效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鲁海帆 ( 2009) 利用2001~2007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 从内生性的视角研究了高管层内的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验证了锦标赛理论与行为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薪酬差距存在内生性。在控制这种内生性后, 薪酬差距对业绩的影响呈现倒U型, 即薪酬差距在扩大的过程中会导致业绩先提升后下降。

三、未来研究方向

1.探索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内在机理。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直接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之所以高度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仅仅是因为受到情景因素的调节吗? 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的原因呢?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并非是直接的, 需要一个中间路径的支持。积极探索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中介变量的意义重大, 只有洞悉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中介变量的作用, 才能打开从薪酬差距传递到企业绩效过程的“黑箱”。

黎文靖和胡玉明 (2012) 的探索性研究了国企高管和职工薪酬差距影响企业业绩的内在机理, 分别考察了薪酬差距对高管和职工的激励效应, 对现有研究薪酬差距和企业业绩的文献有所推进。用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代理薪酬差距对员工和职工的激励效应, 创造性回答薪酬差距到底激励了谁的问题。

3.年初展望核问题 篇三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

院常务副院长、美国

研究中心主任

“圆桌”摆了一年后,世界大势出现诸多变化。大国协作总体增多,中国与其他大国和主要周边国家关系全面走稳:中美在反急性“台独”问题上增进合作,中日关系稳中有升,中俄关系面临新机遇,中印关系更趋成熟……

尽管大势走稳,但地区和全球层面都还有许多深层问题。在大国之间以及大国与地区强国间,都蕴涵着深刻矛盾,核问题是重大表现之一。

岁末时候美国宣布大规模削减核武器,其根本原因是,过多的核武器并没有给美国带来更多的安全。这是一个早就该做的决定。所以我们还是为此称好,同时敦促美国进行核弹头裁军,用要求朝鲜弃核的“全面、可查证、不可逆转”的相同标准,衡量自身从而弃核。

布什的单边主义不仅曾经体现在进攻性现实主义,现在同样表现在单边主义裁军而不求双/多边协议,更不要求对自己进行国际核查。这可解释成美国的力量与傲慢,也可诠释为技术的进步与跨越。但缺乏相应技术和能力的国家是难以仿效的。人们要思考的是:五年后大国关系会怎样?大量裁减了现役核武器后,美国安全战略中非核力量作用又如何上升,美国如何采取其他倍增手段,包括继续垦拓高边疆。在核裁军收获红利后,美国具有了向其他领域投放更多资源的可能,岂非逼迫他国竞争?所以美国的核裁军决定,也在预示国际社会在非核高科技军事领域竞争将加剧。

新的一年中,原本最引人注目的两个核问题开始有限降温。对于朝鲜核问题,朝鲜政府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超强硬手段取得了美国愿意与其直接对话的机会,并利用对美国相对不利的国际环境,迫使理性尚存的布什政府为了国家安全和历史地位做出系列妥协,它承诺以弃核来推动与美国改善关系从而增进自身安全的势头。

问题是:世界上无人相信朝鲜会彻底地“可查证、不可逆转地”弃核,朝鲜方面一定对外界如此相信其弃核感到可笑。朝鲜不会接受对其国家的质询式检查,即接受随到随查,即不愿承担《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基本要求。因此,伴随着朝方提供核清单以及对清单的验证,2008年注定有许多矛盾和斗争,国际社会包括“六方会谈”一定不敢向朝鲜提出必须接受“质询检查”的要求,以免又把朝鲜逼到14年前扬言要退出条约的境地。而朝鲜一定也十分烦恼:对布什政府合盘托出核武,将可能损害朝鲜长期的自主安全;但若不在年内将朝美关系纳入法律框架,又怎能确保下一届美国总统按法律延续甚至推进布什政府目前的对朝政策。

伊朗核问题的降温突如其来。美国情报委员会2007年底宣布伊朗早已经停止核武器计划,此事对于对伊朗咄咄逼人的布什政府来说,固然有失面子,但终究利大于弊。美国对伊做出决策前,须理清伊朗核计划的真相。如今在明确了伊朗现在并不发展核武的事实后,伊朗就不对美国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因此也就不必以战争手段威胁伊朗,这是美国在伊朗问题上的最大安全。

没有急迫威胁不等于没有潜在威胁。同样的情报评估还确认了伊朗直到2003年秋才放弃核武计划,这对伊朗非常不利,而且可能被解释成伊朗为美国的倒萨战争所震慑——伊拉克当时未发展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尚且挨打,那么当时正在秘密发展核武器的伊朗,更有被打的理由,而且一旦被查出真相反而有利于美国打击的“正当性”。

伊朗在放弃核武计划后,与美国强顶就有了底气,这也能解释为什么2003年以来伊朗拒绝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拒绝停止铀浓缩的原因了。对美国来说,不仅它的国家情报委员会已经给伊朗过去的秘密核计划定了性,它还要联合国安理会或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此确认,而在确认前以及伊朗停止铀浓缩前,美国仍将继续制裁伊朗。

联合国安理会过去两年对伊朗两度进行制裁,原因是伊朗没有充分澄清过去秘密核计划的性质,以及没有停止铀浓缩。所以即使美国情报委员会证明伊朗目前不发展核武,但仍然不能改变联合国安理会制裁,联合国制裁还得继续。从这个角度观察,美国对伊情报评估只是降低了战争风险,但没有减少同伊朗的对抗。这对伊朗仍然十分不利。

4.上海社工职业化模式问题与展望 篇四

上海社工职业化模式问题与展望

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一直在稳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以授权为特征的职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经营,行业自律与管理,注册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上海社会工作在性质定位、需求定位、非政府参与和制度框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向新世纪,上海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全面拓展,走近百姓,广泛参与,规范运作.

作 者:陈为雷 CHEN Wei-lei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山东,烟台,264025刊 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1(2)分类号:C916关键词:上海 社会工作 以职业化 政府购买 社工服务 社会参与

5.台湾问题展望 篇五

①强化成本核算和控制意识、更新观念、全员参与。

②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③合理确定成本核算项目和内容。

④设立成本控制指标,定期考核。

⑤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传输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纸质成本。

⑥及时评价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效果。

⑦加强对医院成本控制的审计。

⑧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完善和优化各项指标体系。成本控制管理在公立医院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医院管理者提供更好的财务决策分析数据,有利于医院走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医院成本核算和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本控制在医院经济管理应用中的作用是肯定的22。但由于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成本控制还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医院内部的法人治理机构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大多数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还处于传统会计核算的阶段,成本控制不完善,从而导致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出现。

目前,医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实行成本控制对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成本控制管理是经济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公立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成本控制手段在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成本控制的实施途径,通过建立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健全成本控制机制,采用成本控制手段,实施全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走出一条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道路。医院在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同时,还应处理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科研发展、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病人费用等方面的关系。通过综合调控手段,消除医药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因素,为患者提供价格公道、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使群众少花钱,看好病,真正“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卫生改革目标。

6.台湾问题展望 篇六

未来,就是你站在茫茫大海的这一边,遥望着海的那一边,充满好奇心,憧憬这对海那边的向往,正是对未知的不了解与向往,所以才有了去追逐未来的勇气。

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总结做的好的地方,反省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后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想想古往今来的伟人,谁不是经历过无数的磨难,谁不是历尽千辛万苦,谁不是在一次一次的跌倒之后又顽强不屈地站起来,所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坚强地站起来,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蹶不起,我们要有信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拼搏,展望属于我们的未来。

我想要是有这样的笔就好了:它不但外面美观,而且非常耐用。它的笔油永远都用不完,还有多彩的颜色。它会根据你的心情改变颜色和音乐,高兴时,它会变成红色和快乐的歌曲,生病时,它会变成黑色和舒适的歌曲。它的笔帽上还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为盲人、迷路的人、在野外旅游的人们,还有家长追踪小孩的行踪,它都会为你调查得清清楚楚。

7.台湾问题展望 篇七

随着企业兼并.收购等产权交易活动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有关商誉的会计问题日益为实务界和理论界所关注。近百年来,会计理论界对商誉问题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现在对外购商誉也基本有了一个共同认识,但是对于自创商誉则争论不休。但在现实中,自创商誉对于企业而言日益重要,品牌、信誉这些无形的资产意味着生命力,意味着长盛不衰。而目前财政部对此仍未出台相关规定,商誉的确认、计量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将就自创商誉的相关问题予以探讨,从商誉概念入手,对企业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予以阐述,同时,就计量的不同方法予以分析比较,以达到相对完整的探讨过程。

一、商誉的概述

(一)商誉的涵义

1. 商誉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英国会计学家Leake在《Goodwill:It is Nature and How to Value It》一文中具体引用了1571年出现在英格兰的那句话“我把我踩石场的利益和商誉……都给了约翰·斯蒂文。”这句话被普遍认为是商业上关于商誉的最早记录。19世纪末,后工业革命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投资报酬率大幅度下降。此时,企业家要想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就必须依靠内部的各项优势:信誉卓越,组织管理有方,推销有术等。进入20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此时企业不能仅依靠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来获取超额收益,而是应该从内部管理、人员选聘及后续培训、生产组织、销售等各方面着手,此时商誉的概念得到了深化,即能使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具有优势的一切方面。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会计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学界逐渐形成了超额收益观,剩余价值观和无形资源观等观点。

2.商誉的定义

对于商誉的定义各国看法不一。英国第22号标准会计惯例公告将商誉定义为:“商誉是企业的总体价值与企业可分离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之差”;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7号意见书对商誉定义为“被收买公司的成本超过其可辨认净资产价值的差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认为商誉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商誉是企业唯一一项不可辨认的广义无形资产,它主要表现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产品质量,高素质的员工,良好的公共关系等。商誉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外购和自创两种形式,外购商誉是企业在并购时,并购企业预期被并购企业的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能为其带来超额收益而支付的溢价;而自创商誉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各种优势条件和无形资源,这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

(二)商誉的本质与特征

1. 商誉的本质

对于商誉的本质,至今中外会计理论界尚未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好感价值论”。这一观点认为“人们通常认为商誉是产生于融洽的商业关系,企业同雇员的良好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特权,管理有方等。“好感价值论”的合理之处在于认为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但据此却不能解释负商誉的存在;此外,企业的好感价值难以用货币计量。

(2)“总计价账户论”。“总计价账户论”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账资产概念的产物。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单项生息资产,而是一个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某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未入账资产概念认为商誉是计量了一些未入账资产的结果。这一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商誉的某些性质特征,但是其中所依据的未入账资产概念使商誉容易成为一个包罗企业所有未入账无形资产甚至有形资产的垃圾账户。

(3)“超额收益论”。该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这一观点影响最为广泛,早在20世纪20年代,杨汝梅先生就在所著书中有所阐述。该观点正确把握了商誉作为资产应具备的三个基本要件:经济资源,获利能力,货币计量。但这一观点使商誉的范围人为的扩大了,除商誉外的其他无形资产甚至是有形资产只要运用得当,也会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4)“剩余价值论”。该观点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它与“超额收益论”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提供了计算商誉的方法。但这种通过差额倒算出来的商誉价值不够客观。

2. 商誉的特征

商誉作为一项独特的无形资产,除了具有一般资产的特征外,还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整体性。商誉按来源渠道不同可以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两部分,外购商誉一旦进入收购企业,就意味着被收购企业已经为收购企业所控制,它就变成了收购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组成部分,与收购企业的自创商誉混合在一起,与企业的其他资产共同发挥作用。

(2)不确定性。商誉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商誉的存在年限具有不确定性,它既可以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持续下去,也可能由于特有技术的不再拥有而立刻消失。第二,商誉为企业未来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它既可能带来巨大的超额收益,也可能微乎其微。

(3)长期性。企业形成的商誉需要经过全体员工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奋斗,因此可以说商誉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商誉作为一项长期资产也会让企业长期受益。

(4)价值与成本的弱相关性。对于企业大部分的资产而言,成本越大,价值越大。但对于商誉则不同,商誉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支出都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而非资本化。

(三)研究商誉会计的意义

众所周知,现在我国国企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上述种种问题实质还是人才资源运用的不理想,而人才资源作为企业自创商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自创商誉的研究无疑对国企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国企确认自创商誉有助于提高对自有人才的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的人才逐渐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杰出的科研和管理人才是企业自创商誉最本质的构成要素。自创商誉的确认,将突出高级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领导层对自有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2. 国企确认自创商誉能有效防止隐性国有资产流失。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对自创商誉的不予确认导致我们未把自创商誉作为国企的显性资产,只认为有形资产的流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果自创商誉经过确认入账,就会作为企业的一项账面资产,有利于引起各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3. 确认自创商誉有利于正确揭示国有企业由于改制、合并等对企业经济资源和竞争实力的影响。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造并上市,使组织结构、制度设计以及经营机制等各方面脱胎换骨,这种改制形成的商誉价值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无法体现出来。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产权重组等交易活动之所以如此具有生命力,正是由于并购企业看中的是目标企业的自创商誉,但国企以往没有确认自创商誉,因而并购价格通常不考虑商誉或只很少考虑。所以国企确认自创商誉,将为正确揭示企业的实际价值提供依据。

二、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

由于对商誉本质的争议,直接导致了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惑。尽管至今自创商誉仍未确认入账,但主张确认自创商誉的呼声越来越高。如葛家澍教授认为“在现代企业中,自创商誉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计量的……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是由于传统会计有一些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转变”。然而传统会计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商誉会计问题的研究进展。

1.对资产要素的定义及确认的冲击。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虽然也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但没有经过实际产权交易验证,同时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不一定能时刻控制或拥有该项资产。因此,自创商誉的确认将给传统的财务会计确认模式以冲击。

2.传统会计模式不能满足对无形资产管理的需要,一些理论和规定在工业经济时代有其合理性,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一些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会计的账面价值大相径庭,两者朝不同的方向变化。虽然难以肯定这种差距究竟还会有多大,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新经济导致了无形资产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虚拟化。

3.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无疑也是给会计理论界进行一次春风般的沐浴,因为自创商誉至今没有予以确认计量,主要是受到来自可靠性、稳健性及计量方面的阻挠,而这些阻力正是囿于传统会计思维才产生的。所以迈出确认计量自创商誉这一步无疑是会计发展史的一大进步,有了这次实质性进步,很多囿于传统会计思维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例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等。

三、企业自创商誉的计量

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各国均不确认自创商誉,因而计量的相关规定更是无从谈起,但前面已经详尽论证了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及可能性,随之而来的是计量问题的探讨,因为在会计循环体系中,确认是基础,而计量始终贯穿于整个循环过程中。所以下面将进一步研究自创商誉的计量问题。

(一)间接计量法

间接计量法又称为间接割差法。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商誉性质的“总计价账户论”。该理论认为,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资产(单项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的差额。它的现实基础是源于目前较为流行的外购商誉的计量方法,外购商誉的价值是由并购发生日收购成本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来确定的。与外购商誉相比较,自创商誉的确认并未在产权交易发生之时,不存在实际交易价格,故只能用企业整体价值代替收购成本。具体而言,应用割差法计量自创商誉,公式为:

自创商誉价值=企业整体价值-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由此可见,计量自创商誉应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企业总体价值。

通常,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估价时,视被估价企业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不同的估价方法。企业是一个创利机构,评估其价值应采用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其思路是把企业预期收益现值化,考虑其他相关因素来确定企业总体的价值。要计量预期收益现值化,需要确定两个指标:收益额和贴现率。关于收益额的指标一般有净利润和现金净流量,笔者认为用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作为企业的整体价值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因为首先现金净流量比净利润更具有客观性,净利润是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得出的结果,包括了折旧、摊销费用等主观人为因素,而现金净流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加以确定的,具有客观性。其次,现金净流量比净利润更体现现代财务理念。按照现代财务理念,对于企业获取未来的收益,不仅要考虑其数量,而且要考虑获得收益的时间,即在进行财务决策分析时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现金净流量指标具备这个条件。

第二步,确定企业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这些单项资产一般都是能够重置,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使用得比较广泛。

第三步,割差计算商誉的价值。

GW=CV-AV

GW:商誉价值

CV:企业总体价值

AV:企业各单项资产价值之和

作为计量自创商誉的一种方法,割差法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第一,简单易行。特别是用股票市价总额作为企业整体价值时,企业整体价值的确定可以直接通过股票总数与股价相乘得到,计算相当简单,资料取得容易;第二,这种计量方法与外购商誉的处理保持了一致性。外购商誉的价值是通过购买价格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确定的,而自创商誉的价值是通过企业整体价值与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而得到,两者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第三,应用割差法最能体现商誉的本质。因为商誉是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不具备独立存在的形态,只能依附于企业整体而存在。因此,自创商誉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企业整体价值才能恰当体现出来。

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有时不容易取得;其次,企业整体价值的确定,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方法。尤其是在用股票市价总额作为企业整体价值时,企业的股价除了受自身经营状况、收益前景等影响外,还受所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治等影响,后者是企业不可控的,所以用股价来计算企业的整体价值有失偏颇。因此,这种用股票市价总值作为企业整体价值的方法并不能普遍适用,对此应持谨慎态度。

(二)超额收益法

超额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存在商誉给企业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并按一定的资本化率或折现率进行贴现从而得出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它又叫直接计量法。直接计量法根据被评估企业预期超额收益的稳定性,又分为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超额收益折现法。

1.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

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理,认为既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资产)在起着一种积极作用,只是账面上没有反映出来,因此将企业的超额收益还原,就是商誉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

(1)计算企业的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实际收益一正常收益=可辨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预期投资报酬率一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同行业平均投资报酬率

(2)将超额收益按选定的投资报酬率予以资本化

商誉价值=超额收益/选定的投资报酬率

2. 超额收益折现法

超额收益折现法是指把企业可预测的若干年预期超额收益依次进行折现,并将折现值汇总以确定企业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如果预计企业的超额收益只能维持有限的若干年,且不稳定时,一般适用于此种方法。

商誉价值=∑(各年预期超额收益×各年的折现系数)

在各年预期超额收益相等的情况下,上式可简化为:

商誉价值=年预期超额收益×年金现值系数

直接计量法建立在商誉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观念之上的,此方法适用广泛,不管企业是否发生合并都可以运用。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只要证明其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就可确认其具有商誉,就可运用直接计量法计量其商誉价值的大小。再者,直接计量法计算依据的行业投资报酬率是客观的,经营业绩也可以从财务报表中验证。

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1)在超额收益资本化法中,假设企业未来每年的超额盈利是不变的,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在当今科技进步迅速、竞争加剧的时代,自创商誉所带来的未来超额收益并非是不变的。(2)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时,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折现期限、折现率都需要人为的估计,尽管这种估计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预测基础之上,但无法彻底摆脱人为的操纵。(3)商誉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但其他资产,如商标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也能产生超额盈利,即使是有形资产,只要运用得当,同样可以带来超额经济利益。而超额收益法并没有区分企业未来的超额盈利哪些是由商誉带来的,哪些又是由非商誉因素产生的,而是全部计入了商誉。因此,超额收益法人为把商誉的计量范围扩大了。

(三)割差法与超额收益法的比较

割差法和超额收益法是自创商誉价值计量的两种主要方法,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优缺点,但笔者更倾向于割差法,尤其是割差法中用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作为企业整体价值,从而计量自创商誉价值的方法。原因在于割差法的运用直接体现了商誉的本质特征,即“整体性”。现在有人认为商誉的本质特征是“超额盈利性”,但笔者认为整体性才是商誉的本质特征,因为超额盈利性并非商誉的唯一特征,除商誉外的其他无形资产甚至是有形资产,只要运用得当,也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但整体性是商誉的唯一特征,其他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著作权等都可以脱离企业而单独交易,而商誉则不能。因此在计量自创商誉时,割差法当首当其冲。

四、自创商誉的信息披露

对于自创商誉是表内确认还是表外披露,学界对此争论不一。有学者认为现有的会计模式只披露了企业价值有用信息的三分之一,而余下三分之二未披露信息就是商誉,因此,从价值相关性的角度考虑,应该对自创商誉进行计量并披露(张秋生,2010);也有学者认为现有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缺陷,应该将商誉引入会计确认与报告体系(冯卫东,2010)。笔者认为无论是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都应进行核算,至于具体到核算细节,不妨可以采取表内谨慎确认和表外加大披露的形式(侯海玮,2010),以完善现有会计核算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五、思考与展望

纵观商誉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和西方商誉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时至今日仍未给自创商誉一个应有的名分,本质上还是受固于传统思维的束缚。现行商誉会计理论以外购商誉混淆商誉,是与商誉本质的疏离,无论基于实务需要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如何变迁,矛盾都将继续存在。

对自创商誉本质的研究证明,自创商誉是在企业漫长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它来源于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的协同效应所创造和凝结的剩余价值,无论其构成要素多么复杂多变,商誉最终都要回归到市场接受检验,那就是商誉为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这就为计量商誉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可验证指标。

对商誉本质和会计计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我国的商誉会计准则制定尚处于起步阶段,西方的商誉会计准则变迁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引以为鉴,明确商誉的本质,是建立商誉会计计量体系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有商誉意识,否则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现今,资本市场为会计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协调,商誉的计量更显重要。企业自创商誉的会计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将自创商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又是满足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题中之义。

SUMMARY/概要

8.台湾问题展望 篇八

摘 要:费县核桃生产在山东省林果业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位置,其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农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已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果。但在推进核桃标准化进程中,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核桃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核桃主产区郁闭园改造难度大、单位收益提升慢、群众自发开展的土地流转少、组织化生产水平较低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费县实际,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仅供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民朋友参考,希望通过实现核桃品种化栽培,发展林下经济及农业旅游经济等措施,达到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发展农庄经济,实现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未来展望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6-0011-03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B

目前,费县核桃栽培面积1.4万hm2,主要分布在马庄、费城、朱田等乡镇(街道)。核桃园投入少、易管理,深受山区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核桃产业已成为费县南部青石山区农民土地增收的主要项目,同时也为改善自然生态、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宜居农村夯实了基础。随着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核桃产业项目的实施,呈现出政府投资与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精品园建设有机结合,费县核桃产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日趋明显。2004年费县荣获“全国优质核桃产业十强县(特别奖)”,2013年荣获“中国核桃之乡”荣誉称号。

1 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规模

截止2014年底,全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14 207 hm2,年产核桃971.4万kg,年产值达1.7亿元,按全县农业人口75.9万人计算,仅核桃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24元。2 hm2以上规模大户26户,5 hm2以上规模大户6户;从事核桃组织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余家,其中志文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文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费县核桃生产领域发挥了领头羊的示范作用;家庭农场26家,民间科研机构8家,依托核桃资源开发的农家乐60余家。

1.2 基础设施建设

近些年,国家及省、市、县对核桃产业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达3亿多元,投资方向侧重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苗圃建设、苗木供应、核桃加工企业技改项目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建设园区蓄水池600余个,看护房200余间,供电架线超过80万m,硬化生产路超过600 km,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

1.3 品牌化建设

全县注册的核桃品牌有“芍药山”“沂丰”“鄪国春”,费县多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桃加工产品也已成功注册品牌并获得“三品”认证,其中蒙味斋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蒙味斋”核桃制品获绿色食品认证,费县蒙禾特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蒙禾”牌核桃油获有机食品认证,“芍药山核桃”获“中华名果”称号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性标志农产品”,“元丰核桃”在中国首届核桃节中被评为优秀产品。

1.4 技术研发

围绕核桃产业,果树、林业相关职能部门和民间核桃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核桃配套技术研发,先后有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主持在费县实施的《核桃品种选育改良及丰产开发》荣获200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县果业服务中心主持完成的《核桃良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开发》荣获2004年度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青石山区高档核桃商品化生产技术研究》荣获2008年度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鲁果4号、5号优质核桃新品种示范与推广》荣获2012年度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费县科学技术开发中心主持完成的《核桃良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与推广》荣获200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费县文江核桃研究所参与完成的《早实丰产核桃沂蒙短枝选育配套技术及核桃油贮藏稳定性的研究与推广》荣获2014年度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核桃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承担核桃科技项目实施的县果树研究所1家、果树服务中心1家、民间核桃研究机构2家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余家。

2 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核桃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

南部青石山区农村直接从事核桃生产的农民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员,长期从事核桃栽培的40岁以下农民已经很少见。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直接关系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在今天网络发达的时代,大龄农民还不能很好地使用电脑、手机上网获取农业生产信息。年轻农民外出务工,这主要的原因是农业收入还没有真正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村家庭收入所占比重较大。

2.2 单位收益提升问题

现在费县成龄核桃园每667 m2产干核桃150 kg左右,每667 m2收益6 000元左右,纯收入4 000元以上,略高于农作物种植收入。以发达国家美国核桃667 m2产200 kg和我国新疆建设兵团产180 kg为参照,费县核桃单位面积产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主要依靠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的推广,以及合理地修剪等管理措施的应用。

2.3 核桃品种化栽培问题

实现不了核桃品种化栽培,就会直接影响核桃品牌化持续发展,费县核桃的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就会打折,单位面积收益就很难有大幅度提升。目前虽然筛选出一部分适宜本县发展的优良品种,改劣换优工作也一直进行,但与全面实现品种化栽培还有一定的距离。

2.4 组织化生产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有更多的年轻农民走出农村,从事非农产业,家里的农田主要依靠季节性返乡收种,甚至留给家中老人看管,农业收入不再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费县核桃产业面临同样的发展难题,农民合作组织更多的只是从生产和销售环节约束规范核桃生产,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农民的发展。如费县马庄镇有很多核桃专业村农民反映,先前在各户责任田上零星栽植的核桃,现在管理上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郁闭园间伐改造、过早采收等,直接影响了精品核桃园建设、核桃品质提升等。

2.5 核桃产业链延伸问题

核桃加工企业的发展与核桃栽培规模、产量息息相关,能否满足企业原料供应,以及企业运营成本估算,从事核桃加工的相关企业既要有钱赚,还要让提供原料的从事第一生产的农民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核桃产业链条才有可能得以延伸发展。现在开发的核桃油、核桃煎饼等农业旅游产品深受游客欢迎,但也存在核桃相关产品不够丰富的实际问题,围绕核桃枝叶研究开发中药材还是空白,围绕核桃木开展雕刻、茶具、家具的研究开发不够,围绕发展文玩核桃开发旅游文化的研发不够等。

3 费县现代核桃产业发展对策及未来展望

3.1 积极推进核桃标准化栽培

标准化栽培的第一任务是实现种植的品种化,经过多年栽培观察,强特勒、香玲、元丰、岱香等优良核桃品种在费县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丰产,抗病,早期效益高,深受当地果农欢迎。

果树、林业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筹建核桃种质资源圃,加大优良品种苗木繁育、嫁接改良等工作的开展,并认真建设核桃精品园。力争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科学修剪、灌溉均达到90%以上,完善栽培措施,推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充分展现费县核桃优良品种特有的品质。

3.2 大力推进核桃半机械化生产

目前,全县核桃机械化脱青皮已经小有规模,机械化施肥、灌溉、病虫防治也已成为现实,唯独机械化采收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力推进半机械化、省力化栽培技术措施,向农民积极推介小型农业机械,为小规模化家庭生产提供可能,积极培育核桃农庄经济,向专业化核桃生产迈进。

3.3 认真加强核桃品牌化建设

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性要求愈来愈严,产品追溯制度的建立,在逐步要求农业实施品牌化发展。消费者会更加依赖、相信品牌,品牌核桃会更加有市场。坚持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政府参与宣传,农户参与实施的核桃品牌化战略,认真打造鲁南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3.4 大力开展现代新型农民培育

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农业发展,亟需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特别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推进病虫综合预防上,需要生产者科学把握病虫发生规律;在丰产技术综合配套使用上,需要环环相扣,来满足核桃生长环节需求;在市场销售上,既要瞄准高端市场,又要满足一般需求;在信息了解上,既要看县内县外,又要看网上网下。所以当前农村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5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丰富农民收入

农民责任田大多人均667 m2多一点,核桃专业村全部为核桃园,按户均3口人计算,才0.2 hm2核桃园,年收入也就1.5万元左右。这对于年轻农民来说,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如果利用这0.2 hm2核桃园发展木耳等菌类栽培、鸡鸭鹅畜禽养殖及鸽子、蝎子和鹿等特色养殖,或者林下手工艺品加工等,就会成为一块很大的收入,当然前提是这0.2 hm2责任田要集中在一起。

3.6 积极培植核桃专业合作组织

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壮大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生产自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培植规模大户。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技术指导、信息化建设等服务工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苗木繁育销售、物资供应、核桃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当地农民提供及时便捷服务。

3.7 积极扶持核桃加工企业技改项目

依托蒙味斋特色食品有限公司、蒙禾特色食品有限公司及沂蒙山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不断加强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开发核桃油、核桃粉、核桃糕、核桃露、核桃饼等产品,不断延伸核桃产业链条,增加核桃产业附加值,积极打造核桃加工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空间。

3.8 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旅游经济

上一篇:书画展方案下一篇:16年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