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

2024-07-26

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精选8篇)

1.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 篇一

目前我镇农村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1、地方经济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地方经济发展太慢,大批农村青壮年仍要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留下很多后遗症。干群渴望改变现状,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希望上级多在发展经济上做文章,为基层干群松开手脚。

2、农耕问题。

青壮年大量外流,新生代不愿留在农村生产生活。农村缺乏劳动力将日趋严重,土地流转不可避免,流转要规范,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

3、新农村建设问题。

中青年外出打工,渐渐在城市安家,空壳村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如何腾出土地用于农业生产?新农村改造应再次摆上议事日程。要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进一步规范,循序渐进的改造,不可一蹴而就。

4、综治维稳问题。

农村剩下的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幼,治安联防缺乏青壮年,一些不法之徒公然偷鸡摸狗,群众也无能为力,渐渐会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5、留守儿童问题。

当地农村普遍存在隔代教育问题。老人对孩子溺爱、放任,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心理偏差,不利于孩子成长;老人精力有限,疏于看管孩子,孩子安全也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大,需社会各方努力,仅靠政府也难以为继。

6、就学问题。

农村教学点的撤并加大了农民的教育成本,孩子小,路途远,就学难;陪读,成本高;村庄更加空虚,老人们生活更加不便。

7、基层部门职能和作风转变问题。

目前农民到各部门办事的多是老人,这些人年龄大,理解力和记忆力都较差,加之并乡后,离办事点路途远,交通不便,所以办事效率不高,办事很辛苦。基层各部门职能和作风要进一步转变,更加方便群众。

8、惠农政策问题。

农村老人多,信息闭塞,沟通难,一些惠农政策贯彻难。干部要多了解民情民意,惠农政策要更加透明、公开,便与群众比较和接受,满足群众的诉求。

9、计生问题。

缺劳力,男女比例失调------总之,《计划生育法》需修改。农村允许生倆孩,解决劳力缺乏问题;多女户生男即止,解决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何乐而不为?

以上所谈,为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2.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 篇二

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让受众了解事件真相和进程, 把党和政府的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态度和结果及时准确地告诉人民群众, 对事件产生理性的评价和思索, 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笔者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 媒体通过把握报道角度、掌控报道热度, 完全可以在保证受众收视率的基础上, 实现引导舆论、促进和谐的目的。

一、灾害事件展示积极

突发事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舆论的热点, 但同时也是新闻报道的难点。能不能把宣传效果最大化, 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这就需要媒体未雨绸缪, 建立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

2007年9月11日上午9时许, 黑河市区一辆由南向北快速驶来的大岛至农科研的招手停经过环城路东段五中路口附近时, 突然冲向路边, 连续撞倒一辆电动自行车、一辆自行车和一位行人后, 一头撞向了路边一户居民的板障子上, 三名伤者先后死亡。招手停是黑河市区内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事件发生后, 百姓议论纷纷, 家属情绪激动。报不报, 怎么报?经过认真分析后, 我们决定作客观报道。事件发生后, 记者立即对事件的各个当事人和有关部门进行了第一时间的深入采访, 掌握了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将车祸发生的经过进行了还原报道, 隐去一些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敏感问题, 着重介绍了群众对平安交通秩序的渴望和迫切愿望, 对相关部门改进交通秩序提出了若干建议, 照顾到了各方面利益。如实的报道让死难家属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同时有关部门也鲜明地表明了态度, 从而让人民群众打消了顾虑, 让遇难家属有了安慰。整篇报道积极向上, 既弘扬了有关部门危难时见真情的爱民情怀, 也满足了百姓对该事件强烈的知情欲望, 正是有了媒体一份厚重的责任感, 选取了巧妙的报道角度, 才让这起突发事件能在转瞬间给人恒久的启迪, 是正确的舆论引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负面消息正面引导

负面的问题正面看, 悲观的问题乐观引导, 把负面的事件作为社会的进步和谐的切入点。在实际工作中, 笔者对一些社会突发事件和社会纠纷, 一般都从政府或当事人积极主动处理、排解的角度切入, 将事件的主体当做新闻背景来交待。2006年6月14日, 第一节晚自习下课后, 爱辉镇中心小学7岁的住宿生李玥颖和两个小朋友来到操场做游戏。游戏中李玥颖意外摔倒, 后脑勺撞在了学校的水泥地面上。经过医院的检查, 李玥颖的头部右侧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见凹形, 并且有68毫升出血。医院大夫建议马上为李玥颖做“开颅手术”。爱辉镇中心小学的领导知道李玥颖住院后, 立即赶到学校看望李玥颖, 但就李玥颖的医药费问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几经周折, 还是和家长达成了赔偿协议。

学生在学校内意外受伤, 家长和校方产生的纠纷极易造成社会恐慌和引起不良社会反响, 面对该题材, 我们积极策划, 选取学校发现后, 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 解决态度积极而明确的角度切入, 出现意外主动承认错误和积极补救。7月23日, 消息《小游戏受伤导致颅内出血爱辉小学7岁女孩获赔偿》消除一起敏感的社会纠纷问题。笔者感到, 成功的策划, 选取正面切入的角度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 同进更能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

三、“难点”新闻政府介入

对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 不是有闻必录, 一般选取既有代表性、又能够经过努力, 使各有关部门或当事人能在近期内有解决的可能的事件来报道。紧紧依靠政府相关部门, 尽量在采访过程中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促使其尽早行使管理和处理权, 变“曝光”报道为强化管理报道, 使管理部门的地位由采访前的被动“不为”变成报道中的主动“有为”。既解决了群众问题, 又彰显了媒体影响力, 还巧妙而快捷地促进了政府部门的工作。

2007年4月开始, 家住黑河市站前小区1号楼的居民们, 就听见楼下地下室里总有咣咣的凿墙声, 响声从一楼传到七楼, 楼里的居民一探究竟, 发现一楼两间门市之间的隔墙已经被商户凿得面目全非。记者接到报料后, 觉得事情十分严重, 国家有规定不准因装修私自拆建承重墙, 如果监督得当的话, 该行为一定会得到制止。一篇报道《扩大店面拆隔墙居民楼里抡大锤》播出后, 黑河市建设局立即责令这家门市户停工, 并对其进行处罚, 要求将地面恢复原样, 加固补墙。但一周过后, 这家老板却置有关部门的规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 竟然把挖掘机开进了门市房, 进行更加变本加厉的破坏。4月26日记者同黑河市建设局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合作区消防科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黑河市建设局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人员勘察之后按照《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将这间门市查封, 并对门市业主进行起诉。

在这起典型的难点新闻报道中, 我们采取的是全程跟踪报道, 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 妥善将百姓生活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同时在典型报道的过程中, 提高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四、争议纠纷客观中立

在纠纷报道中, 务必做到导向准确, 把握舆论监督的时机、分寸、力度和角度, 绝不能为制造轰动效应, 夸大其辞, 道听途说, 偏听偏信, 绝不能不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而是给双方当事人以充分的话语权, 不表述栏目立场。

2008年3月, 黑河市民王飞辞去了在欧莱亚化妆品商店的工作, 但老板以没完成全年工作为由, 克扣了王飞三百元钱抵押金。接到热线后记者来到当事人的工作单位进行采访, 采访中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 各自说明了自己的道理和处理的要求与情况。采访结束后, 播出了消息《三百元钱抵押金到底该收不该收》的报道, 将双方意见全盘托出。节目播出后,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许多有同样经历的人向我们进行了咨询, 很多热心观众把他们心中的答案告诉我们, 有关部门也最终将王飞的问题解决, 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职工抵押金, 王飞拿回不该收取的三百块钱抵押金。在这起纠纷报道面前, 记者并没有表露自己的观点, 而是将话语权交给了双方当事人, 将事实摆在观众面前, 智慧的观众在解决的途中给出了准确的答案。这起案例的成功报道, 让媒体在无言的引导中树立了鲜明的旗帜, 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热点新闻冷却戒急

突发事件在所难免, 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出现, 它们备受群众的关注, 新闻传媒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 才能做出正确的评析和准确的报道, 真正做到“帮忙而不添乱”。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具有很大的决定性的作用, 但媒体不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最终的解决者, 它只是通过报道形成社会舆论, 引起人们关注, 促成问题的解决。因此, 一些热点新闻需要媒体的冷处理。

2007年夏天, 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黄旗营子村村民打来电话, 反映黑龙江流经该村界内江水有过敏反映, 村民接触江水后, 身上会起疙瘩。记者联系到环保部门后, 有关专家对这里水质进行了检测和化验, 结果表明, 该处水域有污染现象, 主要原因是这里的牧民长期在江岔子里放牧, 畜群粪便长期堆积导致水质污染。

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它的问题报道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和国际矛盾。如果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如实报道, 尽管报道属实, 稿件来源与渠道都无可挑剔, 但中俄两国的界河存在污染隐患, 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这条新闻应做冷处理, 绝不适宜公开报道, 而要通过内参的方式, 将我们掌握的事件动态, 迅速地向有关部门汇报, 促使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3.化解职工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 篇三

从问题入手

不断“指导、引导、疏导”思想情绪

培养上进精神

“安民告示”法。在国有企业实施改制、重组、关闭破产和分流富余人员过程中,企业党组织要多亮家底,特别应把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向职工公布,发动职工揭摆问题,献计献策,做到及时整改,及时解决。对一些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要重点突破,一时难于解决的也要张榜或通过职代会向职工公布。特别对一些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要反复调查,通过厂务公开向职工公开,对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当前要把力量放在四个方面:其一,要不断理顺协调好企业改制后各种关系,在新机制上解决问题;其二,处理好职工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其三,在分配上兼顾好各方利益,特别注意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其四,在下岗分流破产中,努力处理好改革与维权的关系问题。

“情绪引导”法。面对新的企业运行机制,在工作中一要注意职工的“期望值”,二要在基层竖起思想“信号灯”,三要正视职工心理“无名火”,特别在企业困难多、效益差、职工收入低的情况下,面对职工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一些牢骚话及比较大的意见,工会应提早发现,取得企业党委支持,与行政管理者一起积极疏导,尽快化解,想职工之想,急职工之急,帮职工之帮,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以此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消除矛盾,振奋精神,使上下同心同德。

“有事推定”法。在新形势下,一要更新观念,克服“疲软”现象,积极投入改革中去,深入基层多调查、多走访,反面找问题,正面做宣传,多引导。二要加强沟通,消除“错位”影响。努力做到“五个必须”:必须采取宏观参与的方式,参与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必须研究企业的情况,积极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必须以此协调好企业内部的利益矛盾;必须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必须努力参与协调工作,解决不同群体职工之间的利益矛盾。三要以人为本,履行维护职责。随着改革力度加大,在维权方面问题较多,党委、工会等组织部门应认真加以分析,及时研究对策,对主要问题或主要思想倾向,要追查原因,属于制度上的要积极从维权的角度出发,与行政联系,积极协商,争取改过来,属于管理上的要从两个维护出发查缺补漏,尽力通过有关法律制度完善。尤其对于职工反映较多的如扣罚问题、分配问题等,要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并利用《劳动法》促其积极改进,同时根据劳动关系中一些普遍问题提出新的预防办法。

“工会例会”法。在企业新的机制下建立工会网络体系后,要坚持每周召开工会会议,总结一周的职工思想工作等,同时部署安排下周工会各项工作。对提出或存在的问题,协商解决,对下一步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同时针对职工中的主要思想问题和企业下一步要落实的主要生产经营任务,可组织工会干部集中下去深入现场,做到超前开导,同步引导,架通好思想跑道,以此促进企业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从教育入手

不断“沟通、疏通、联通”思想认识

建设良好环境

采用“激志”法,多些“共振”效应。一是以学激志。在积极搞好质量操作、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时,应紧密结合新形势下职工普遍喜欢参加各种函授、学习各种技术的特点,组织职工分期分批培训,并创造条件,聘请专家学者来企业讲学指导或从制度上给予倾斜。二是以物激志。对一些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贡献成绩大的职工,可积极与行政协商,从住房或企业福利待遇方面给予照顾。三是以位激志。在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制中,工会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管理,可协同行政对一些重点岗位特别对一些条件好、待遇高、专业性强的岗位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对优秀职工积极推荐。

采用“亮点”法,多些“光环”效应。政工干部要善于发现“亮点”,努力点燃“亮点”,积极宣传“亮点”,进而在企业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奋发上进的人增多,积极奉献的人增多。

采用“明星”法,多些“雁阵”效应。工会各基层分会要大力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质量攻关活动,把那些乐于奉献且工作成绩优异的职工树为“明星”。要与行政多方沟通,促进企业多培养“明星”,多评比“明星”,多奖励“明星”。要根据企业实际,把立足点放在职工队伍建设上,特别是要与宣传部门积极协作,组织专人,对一些劳模、岗位能手、生产标兵、操作状元等事迹集中收集宣传,做到广播有声,橱窗有照,厂报有名,电视有影。

采用“奖名”法,多些“连动”效应。奖名不同于奖钱、奖物。钱与物奖励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奖完就过了。再说企业困难时钱物很少有时还拿不出来,而奖名可改变这种现象。这里的奖名并不是评个“能手”、“标兵”或什么先进,而是对技术改造、技术发明、技术操作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职工,以其名字来命名其创造发明项目或操作技术。给职工奖名,既是对职工一种荣誉和奖赏,又是对职工能力和成就的一种认可,能使职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及目标明确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工会干部要积极与企业行政联系,求得支持,促进这项活动顺利进行。

从市场入手

不断“深化、强化、优化”思想管理

齐心共创实效

“改制”带动法,选准“突破口”。企业改革改制步伐加快,各项举措纷纷出台,必然会引起职工思想动荡,工会人员要紧盯企业各项改革,提早深入职工捕捉思想信息,作好调查研究,积极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注意源头参与。对国家改革政策要首先学懂掌握,并对企业一些新的决策和制度,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组织职工代表审议,对职工代表的意见和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集中调查,提出修改方案。在当前情况下,首先要在干部的选用上拓宽民主管理渠道,争取民主选举企业经营者的工作得以实施,以此在改制中维护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对职代会通过的企业改革政策和制度,工会干部要积极组织人员写出宣讲材料重点加强宣传,以些减少改革阵痛,同时要带领职工积极实践,支持改革,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预警”宣传法,安好“晴雨表”。面对企业机制转换、减员增效、生活后勤剥离、内部独立承包、医疗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涉及到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方案的实施,要深入实际,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职工意见较大的方案,要提早做好预报预防工作,进而发动职工,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宣传化解中求得共识,推进企业改革稳步发展。

“决策”参与法,架起“民主桥”。首先是加大民主管理,抓好职工思想引导,积极协商、协助、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时刻不忘走群众路线。特别对随意处置国有资产、随意为他方担保、随意投资等问题加强监督,对有国有资产抵押、借贷等涉及国有资产变动和风险的情况,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及时调查取证减少风险,及时催促行政收回担保,及时给职工群众一个交待。工会干部要积极组织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向职工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职工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使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其次,搞好企业文化活动和“职工之家”等创建活动,在不断加强各项竞争中创造一个人和的环境,培养向心力,孕育感召力,聚拢奋发力,促进企业人气旺、人心齐、企业兴。

“危机”激励法,高树“警示牌”。市场竞争,危机四伏。在竞争中要善于利用危机,搞好各项教育。针对企业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和潜在的危机,要引导职工,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使职工有不断竞争、谋求发展的决心,进而忍辱负重,团结一心,搞好工作,促进企业走向兴盛。政工干部在危机教育中要立足市场,立足困难,要让职工看到不进则退,不进则败的真实情况,树立自己救自己的忧患意识。思想上产生危机感,奋发力将会增强,工作热情必将很快激发上来,如此努力,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抓好危机教育,有利于激励职工在困境中奋勇直追,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直接体现。

(责任编辑:罗志荣)

4.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 篇四

罗州乡位于赫章县“中心腹地”,东经104°33′,北纬27°07′之间。平均海拔1875米,距赫章县城31公里。东南面分别与水塘乡、妈姑镇相邻,北面与朱明乡接壤,西面与双坪乡毗邻,东北部与财神接壤。罗州乡现辖20个行政村,119个村民组。罗州乡政府驻地位于龙滩、龙科两村上。全乡占地面积114平方公里,总人口24203人。全乡有党员542人,贫困人口3485人。少数民族以彝族、苗族、布依为主,少数民族5149人,占总人口的21%。非农业人口为300多人,占总人口的1.23%。2007年人均纯收入1478元。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加之我乡人口复杂,地域东西跨度较大,深层次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显现,如:土地调整、新农村建设和控建、村级财务、历史遗留问题和民间纠纷等,为此建设一个科学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对维护基层农村社会治安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主要做法。

几年来,我乡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稳定、促发展、促民生为中心,正确把握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把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作为工作着力点,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全乡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8件,调解率达96%,调解成功率达97%以上,全乡没有一件民间纠纷引起了群众性上访,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基层,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一)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年初,乡党委即时研究成立了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同志任副组长,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教育、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实行乡领导班子成员信访接待日制度,乡党委根据信访工作突出性的特点,对乡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轮班值勤。发现群众上访及时处理,绝不拖延;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上访群众一个明确的答复,限期解决,避免了矛盾的激化。2011年10月份,甘德乾书记在接访时,龙科村部分村民反映因征地带来一系列的矛盾,群众意见大,有可能因土地处置发生械斗。甘书记一边向反映问题的群众做解释工作,一边安排国土所相关人员参与,就地到村处理。通过调查、走访和座谈有关人员,进一步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时召开村组调解委员会成员和群众代表会议,拿出具体调解方案,并征求广大群众代表的同意,土地处置工作圆满结束,群众非常满意。第三,进一步明确了主管部门和乡村负责人岗位责任、时限要求及责任追纠,对处置不力,造成越级上访的责任人给予党政纪处分。

(二)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从源头上控制矛盾纠纷的产生。改革、发展、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罗州地理位置偏,深层次矛盾较多,因此乡党委政府树立“稳定”也是发展的工作思路,事实证明,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是由于决策不准甚至失误造成的。为了有效防止决策失误,从源头上控制矛盾纠纷的产生,我乡党委把握住三个基本原则,即决策上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群众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是否符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其次,严格三个基本程序,即深入调查论证,提供决策依据,广泛听取意见,严格议事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再次,坚持以人为本,慎重决策,涉及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新农村建设工作、土地复垦、集镇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我乡始终把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及时公开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政策不完善,决策失误产生的矛盾纠纷,推动我乡经济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

(三)健全完善基层调处机制,为化解矛盾纠纷筑牢基础防线。从实践看,大量矛盾纠纷的积累,主要由长期以来基层调解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工作不到位,任务不落实造成的。因此,乡党委、政府把建立健全调解网络作为工作之重,一是由乡纪委所牵头成立了解调中心;二是在卫生部门建立了医患纠纷调委会;三是在妇联成立妇联调解委员会;四是以纪委、综治、信访部门为主,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组。在派出所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全乡20个村,119个村民小组建立了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调解小组,初步建立健全了乡、村、组三级调解网络,加大对全乡矛盾纠纷的调解力度,对排查出发生的纠纷案件复杂且涉及人数较多的,及时介入调解纠纷。乡党委对此高度重视,变上访为下访,变开门为下乡,主动前往该村解决问题。

(四)建立目标责任管理机制,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领导保证。化解矛盾纠纷,共建和谐社会,领导是关键,机制是保证。我们把健全、落实各级领导的责任管理机制作为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关键来抓,保证目标任务的落实。一要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维护稳定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领导干部“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和意识,提高维护稳定、调处矛盾、处理突发事件、共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二要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坚持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例会制度,及时总结报告上月治安状况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情况,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研究重大疑难或跨乡镇、跨村组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保证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三要落实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坚持认真调处、重在预防的方针,完善正常时期、重大节日、特殊时期不同要求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重大矛盾纠纷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排查、回访力度,使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前化解、被动调处转向主动预防。四要坚持落实包案调处机制。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制度,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结果。对所有矛盾纠纷,都具体落实到基层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调处水平。五要落实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年度工作目标、领导班子和干部“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和谐创建”、“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半年进行督查,年终进行综合考核,给予重奖重罚。对能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共建和谐的领导班子和个人,进行总结表彰;对调处不及时、无效果,导致矛盾纠纷升级的单位和领导及有关责任人员,实行年度评奖一票否决。用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形成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竞相发展、干事创业、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当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重视不够。

一是没有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监督运行机制,还没有形成一级监督一级长效机制;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业化队伍不强;三是认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是司法、综治部门的事,没有形成联动,往往使得一些排查出来的土地承包、边界、土地复垦、新农村建设与控建等政策性、法律性较强的矛盾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调处。

(二)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不够。

许多职能部门不能够及时积极地参与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如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归土地部门调处,赡养、抚养纠纷归民政部门调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职能部门基本没有参与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

(三)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及时。村、组仅限于组织一些定期的排查工作,结合实际和形势主动开展专项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的很少。一般都是由乡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后,村、组才组织力量集中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这样的排查调处方式,对矛盾纠纷的发生起不到预防遏制作用,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所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调处。

(四)村级调解委员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全乡45名调解员高中以上学历仅10名,法律政策和业务水平欠缺,在宣传讲解法律,制作调解文书上有困难,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二调解员队伍不稳定。受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影响,其调解员往往也随之更换,致使专业调解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从全乡调处矛盾纠纷的类型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基层存在着许多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如不及时地排除、化解和妥善处理,久压积蓄之下的茅草顿纠纷会迸发出来,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以至于引发上访事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效,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在全乡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全一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对维护当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高认识,切实把矛盾调处工作置于建设和谐社会大局来思考和部署。进一步加强矛盾调处工作,正确处置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充分认识矛盾调处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把矛盾调处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实行责任倒查,责任追究,在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上取得新成效。

(二)稳定基层调解队伍。一是稳定村级人民调解员队伍。采取调解案件的数量支付报酬的办法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调解员业务素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手段,促使人民调解员提高自身素质,胜任调解工作。

(三)大力加强矛盾调处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对换届后的村级调解组织进行全面摸排整顿,按照“五有”(有相对的办公室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招牌、有印章、有调解书、统计台账)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组织建设,确保纠纷发生是人民调解组织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高校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 篇五

1.目前您的就读阶段是:()

A.本科B.硕士研究生C.高职专科

2.您的政治面貌:()

A.共青团员B.中共党员C.其他

3.您的专业类别是?()

A.理工类B.经管类C.人文类D.其他

4、您所在高校的所在地:()

A.沈阳B.大连C.辽宁省其他城市

5、您所在高校属于:()

A.211、985重点院校B.普通本科院校C.独立本科院校D.高职专科

6、下列问题中,按照您关注程度不同,依次以1、2、3〃〃〃的顺序,标示出您最为关心的10个问题;也可以另行填写出您最为关注的其他问题:

()美国对华政策、俄罗斯大选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中东局势的发展变化;

()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

()社会成员两极化严重、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全国人大与政协“两会”的召开及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及党的建设问题;

()国家“十二五”及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规划的实施;

()辽宁承办全国十二运的筹备等相关问题;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问题;

()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问题;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就业难及其“专业不对口”等问题;

()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加强和改进问题;

()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高校的诚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改进问题;

()大学生恋爱与择偶问题;

()高校贫困生资助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校期间解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问题;

()大学生考研与就业之间的选择问题;

();();()。

6.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 篇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按《礼记》的描述,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而所谓小康社会则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人们能维持中等生活水准的社会。对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过上小康日子,才是他们现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由此看来,小康概念源远流长。那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什么新的含义呢? 切合实际 可望可及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古为今用,给“小康”赋以新的时代内涵。他用“小康”这个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由此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调整。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至1000美元、低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标准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到了1984年3月21日,他在会见另一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把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社会”。他还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后来邓小平又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确定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提出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由世界排名第10位跃升到第6位;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步步登高 鼓舞人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新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所要求达到的社会生活各项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用大体20年的时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新起点,是亿万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新目标。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周密部署 全面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完)

7.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 篇七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与遇到的挑战

1.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师德师风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 是一所高校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等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希望与动力所在。2011年4月24日,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 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 也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努力方向。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基础是热爱教育事业, 献身教育事业。教师在投身于这项事业之初就要立志献身教育事业, 把毕生心血挥洒在讲台上, 做到学高为范、身正为师, 严格要求自己, 珍惜荣誉, 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树起为人师表的丰碑。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严慈、严格、严谨。教师要关爱学生发展, 关心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情操, 严格要求学生, 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成才,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同事的教书育人楷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是为人师表。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也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反映。首先是在求学中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过程, 其次是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继续接受教育, 着重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意识, 做到处处以身作则, 像希望学生如何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学生。师德师风建设的中心内容是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能够占领学术制高点, 又要具有在一线从事教学的经验, 能够将学术理论转化成课堂教学内容。也就是做到学术顶天和育人立地。师德师风建设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匠更是教育家, 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水平, 因此, 做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涵。

2. 市场经济环境下师德师风建设受到的冲击。

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和冲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首先, 高校教师是一个生活在经济社会中的人,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至上理念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倾向带来消极影响。其次, 高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应该与时俱进, 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教学方式僵化、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等问题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 对上课感到厌倦, 转而通过网络获取肤浅的知识, 教育教学受到极大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物质产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按劳分配。这其中就有一个劳动价值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 价值是劳动的尺度, 它体现了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 反映一个人的劳动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和社会对其劳动成果的肯定。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劳动, 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应有的报酬, 得到社会的肯定。教师劳动成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 工作的艰巨性还不为大家所知道和理解, 艰辛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早在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然而, 到目前为止, 19年未实现这一目标。因此, 回归劳动价值本位, 增加教师待遇, 减轻社会压力, 让教学活动劳有所值, 是解决师德师风问题的市场经济体制性需要。这将充分提升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使市场经济环境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冲击降到最低。

二、当前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

当前高校教学活动呈现层次性、差异性、物质利益性, 这是与道德观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的, 因此, 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观念的认知层面, 还要直接面对纷繁复杂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1.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对一定物质利益的追求冲击传统师德师风精神。

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功利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这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合法规则, 在当今社会, 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是合情合理的, 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则。尤其是高校教师群体代表了知识阶级的高层, 高校教师更有理由生活得更加有尊严, 更加舒适, 这既是现实需要也是社会尊重知识的重要体现。在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中, 整体面貌是好的, 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常年工作在教师一线岗位上,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当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也有一小部分教师丢掉了职业的自豪感和神圣感, 面对不满意的待遇, 选择了懒散工作、敷衍教学, 选择了平庸工作, 出勤不出力,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日渐增强;还有的教师随意调课停课, 找学生代课, 自己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兼职, 或者完全从事有偿的横向课题服务活动, 不认真上课;更有教师将上课作为了传递消极思想的平台, 将不满情绪感染给学生, 让学生对社会认识产生迷惑。最终这种行为对教师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带来很大冲击。

2. 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制度不完善, 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活动载体。

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定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比较严重。教师从事科研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眼光, 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但不应该以忽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为代价。如果没有科学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尤其是职称考评制度的长期偏离, 那么势必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形成错误的导向, 成为师德师风下滑的制度推手。高校教师在长期的压力之下势必会在教学积极性上受到打击, 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 教师职称评等的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与此同时, 高校教学只注重了课堂, 而对教学研环节缺乏整体规划, 教师的教学活动又受到职称评定所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影响, 因此教学散漫、备课不充分等问题在一些教师身上体现出来, 尤其是缺乏长期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更加困惑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 大家只能各自为战, 在教学与科研中艰难前行。相反, 诸如集体备课等传统教学活动很少开展, 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有效活动载体。

3.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与考核机制。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体系的运行随着环境的改变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因此, 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与管理是常态化的工作, 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根据师德师风建设的需要进行工作调整, 比如深化校领导听课、领导干部兼任班主任、教授委员会评课、教学质量的学生信息反馈等制度的实施细则。同时加强师德师风的激励机制, 让激励措施在解决教学问题上发挥实效, 让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落到实处。

4.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力度不够, 正确的导向机制不够系统。

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和礼仪知识规范教育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意识的前提, 通过深入的学习教育, 师德意识能上升为师德意志, 能形成师德观念, 能体现师德价值。因忙于安排教学科研具体工作, 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论认知, 因此, 这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提升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另外, 师德意识转化到师德行为中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 正确的导向机制最迫切, 对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出国深造等形式应该更好地融入师德建设的活动, 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引导, 应该更侧重做好师德行为。从而完善师德师风培训机制, 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与行为示范系统。

5.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问题突出, 人文修养和教育情怀仍需培养。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大量的教育实践来看, 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总体上是好的。青年教师普遍有高学历、深潜力和强适应能力, 他们更具有时代特征, 能与社会发展脉搏相适应, 能更新知识结构, 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起到提升作用, 但是在专业化教育越来越细化的今天, 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 尤其是年轻教师对学生教育、关心、爱护、尊重、鼓励不够, 存在着教书与育人两回事的错误观念。学校的期望要求与青年教师群体在高校所发挥作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解决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前提下, 高校面临师资短缺、办学条件与现实需要不匹配等诸多问题,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提升更是面临很多困难, 但是决不能无视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 应积极主动地应对。

1. 是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引领机制, 完善培训体系。

以精心培育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为突破头,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塑造高校教师的师德意识、师德观念和师德价值。在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中, 直接将师德师风培养作为重要环节应组织实施, 制订明确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 用完善的体制机制对师德师风进行长期的建设,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 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建设长效机制, 让高尚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全体教师的最高追求。

2. 是要加强师德师风的长期培育, 强化常态化建设。

如上所述, 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束之高阁, 需要扎扎实实地从日常做起。这要求我们从高校教师职业形象的提升入手, 强化日常的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结合, 将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的教育内化到教师的职业行为中。尤其是对新加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要进行更加耐心和长期的培养, 使他们的师德师风能尽快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需要。

3. 是突出师德师风典型的引领作用, 夯实导向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高校师德师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同样具有无穷的力量。要适时组织以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交流活动, 大力宣传长期默默工作在教学一线教师师德, 让全体教师自觉站在维护学校良好师德风气的旗帜之下。近年来, 山东农业大学在新进教师的培训中进行示范课的讲演和生动事例的展示, 这一举措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4. 是建立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规范激励机制。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长期发展, 需要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做到公认和客观。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建设考核考评指标体系, 每个考核指标既要便于量化又要充分反映师德师风建设状况。考核工作要注意将严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让考核结果更加权威, 能立得住, 信得过。在此基础上, 以考核结果为依据, 进行师德先进个人的表彰, 并将表彰与职称评定结合起来。

5. 是完善师德师风监督管理体系, 做好信息反馈。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涉及面广, 影响重大,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工作成效的好坏与监督机制是否合理有密切的关系。监督管理体系本身既有自律又有他律, 还有环境育人的因素。自律是指教师本身的师德行为, 这是监督管理的第一层面, 他律包括了学校、同行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师德监督网络, 这是第二层面。只有在两个层面的监督管理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高效运转的监督管理体系。

8.群众关心热点难点问题 篇八

[关键词] 外墙保温 防火 问题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每年大约新建20亿平方米的建筑。此外,全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累计已接近了400亿平方米,其中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只有2亿平方米,仅占全部城乡建筑总面积的0.04%。按照建设部的要求,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要到2020年全部完成。因此,我国面临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双重建筑节能任务。从上面可以看出,建筑节能将是国家一项持久性强制推广政策,是促使工程项目建设方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建筑外墙保温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其诸多优点顺应了建筑节能的要求,广泛适用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和民用新旧房屋建筑。但是建筑外墙保温节能在我国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强制执行节能30%到1996年的节能50%,再到2005年的节能65%。在这二十多年里,我国的建筑节能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推动下,跨越了这三个大的时期,相关标准、规范等虽然得到了不断完善,但对于安全性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还是不够完善,尤其是防火的安全性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最近的几起火灾使外墙保温材料的防火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聚焦话题。引发了各界对保温材料及保温系统防火的思考,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史无前例的引起了业内各界的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一方面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引发的火灾一次次触动着我们的神经,似乎实现建筑节能与确保消防安全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墙保温的发展和现状,借鉴国外外墙保温防火技术的做法,找出目前国内外墙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对外墙保温材料和保温系统火灾预防提几点看法。

一、国内外墙保温防火技术现状

目前国内外墙保温材料主要有三大类,一种是无机类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等,它们都属于不可燃性材料,自身不存在防火安全问题,但在保温性能上要差一些。一类是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为主,属难燃材料。第三类则是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氨酯硬泡为主,属可燃材料,具有引发火灾的危险性。目前,这三类材料都允许使用,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第三类,即聚苯乙烯,这是一种发泡材料,具备很多优点,保温性能好,价格低,既能重复使用又轻便耐用,成为开发商普遍欢迎的保温材料。但是,该种材料有明显缺点,燃点很低,非常容易被引燃,而在燃烧过程中还会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正因为聚苯板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廉价的成本,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外墙保温薄抹灰系统被广泛应用。

聚苯板薄抹灰系统是采用粘接砂浆或者是专用的固定件将聚苯板挂在外墙上,然后抹抗裂砂浆,压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最后加做装饰面。由于此种外墙保温形式工艺简单、成本低,所以目前国内高层、超高层建筑上用聚苯板薄抹灰网格布粘贴面砖的外墙外保温做法相当普遍,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在于:一旦火灾发生,不仅有机保温板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火焰会给逃生者带来巨大危险,同时因聚苯板受热产生的热熔缩变形以及网格布过热折断而导致瓷砖坠落,对逃生人员和救助人员造成的潜在危险也是致命的。正是因为在外墙外保温设计、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毕后对防火问题的忽视和侥幸心理,由可燃外墙外保温材料导致火灾发生或加速蔓延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当前国内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大多存在防火安全隐患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现状是,系统中约80%的主体保温材料为有机可燃材料,而且系统又以防火性能较差的聚苯板薄抹灰系统为主。

二、国外外墙外保温防火技术现状

从国外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对外墙外保温防火安全性的要求一直被作为该技术应用的首选条件。欧美等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先进的国家,对外墙外保温系统均有严格的防火安全等级要求,不同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和保温材料设有防火测试方法和分级标准(考虑燃烧时烟气及毒性释放),并对不同防火等级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建筑的使用范围有严格规定。如在德国有因聚苯板薄抹灰系统防火安全性达不到要求而不能在22米以上建筑使用的相关规定;在英国有18米以上建筑不允许使用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规定;在美国纽约州建筑指令中明确规定耐火极限低于两个小时的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不允许用在高于75英尺即22.86米的住宅建筑中。而由岩棉等不燃材料组成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则可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

三、外墙保温材料及保温系统火灾频发的原因

通过与国外欧美发达国家中对外墙保温系统的规定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国内对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缺乏分级标准和使用范围的限定,建设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建筑中大量的使用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是造成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的城市住宅不同于以低、多层建筑为主的欧美国家,多是中高层、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外墙保温防火性能的影响因素和力度要比国外建筑大得多。尤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和建筑群密集,楼间距小。

四、加强和改建的措施

1、进一步加大对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我国外墙保温防火技术水平。

由于建筑防火安全的重要性,国外对保温材料及系统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进行了燃烧性能分级,并不断修订以使其更趋于合理并更符合实际使用时的情况。我国也应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加大对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技术的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外墙外保温防火试验方法;通过这些试验和对发达国家相关标准的借鉴,对不同外保温系统进行防火安全性能分级评价和应用范围限定,形成具有强制力的标准;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外墙上规定使用防火安全性更高的外墙外保温系统,进一步规范外墙外保温市场,减少火灾安全隐患,降低火灾发生时外墙外保温系统对火灾的促进作用,逐步达到并超过发达国家外墙外保温的防火技术水平。

2、进一步加大对既符合建筑节能要求,又能防火的外墙保温材料产品的开发。

我们应该明确不能因为外保温层着火就否定建筑节能的目标和做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借鉴和针对国情的自主创新标准,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能彻底解决大部分现有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性差等弊病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为未来的防火分级后的外保温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也是外墙外保温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可喜的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正在进行对新产品的研发,并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南京的一家企业,通过给混凝土砌块充气泡,让墙体实现自我保温,从而脱去存在缺陷的保温“外衣”成功开发出一种密度比水还小的新型自保温墙材——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这种加气混凝土砌块能以单一材料方式满足建筑的保温节能要求,而且具有防火性能好、耐久性好、质轻等特点。

上一篇:新时代新作为新担当心得体会下一篇:日语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