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精神

2024-08-03

湖湘文化精神(精选8篇)

1.湖湘文化精神 篇一

论湖湘精神与塑造本土企业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在于倡导以文化人和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注意挖掘人的潜在创造性,激发人的主动性,将人置于管理要素的核心地位,通过文化环境和文化体系的内化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理论主张运用文化的规律和特征于组织管理,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实现人的全面进步与企业和谐发展。

那么,对我们的本土企业来说,有没有既能因地制宜,又容易被人认同的企业文化“捷径”呢?有,那就是我们的湖湘精神。

(一)湖湘精神的特质

湖湘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心忧天下”。这是湖湘精神的核心内容。近代以来,湖南人民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坚强决心,坚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强烈信念,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爱国洪流之中。

二是“百折不挠”。这是湖湘精神的高贵品格。湖南人民历来就是追求理想而坚韧执著,战胜困难而义无反顾。

三是“敢为人先”。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力引进西方技术开办洋务,宋教仁、黄兴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帝制,直至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体系的形成等等,无不彰显湖湘人民思变求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

四是“兼容并蓄”。这是湖湘精神的活力源泉。湖南三面环山,北为洞庭,古为“四塞之地”,但就在这块土地上,湖南本土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化的养分丰富发展自身,最终形成了顽强坚毅和灵性飘逸相结合的湖湘精神。

(二)湖湘精神与企业文化结合

湖湘精神为什么适合本土企业,能否在企业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运用,是由一个个细节决定的。

一、把企业文化“本地化”。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能深入员工内心的,能让他们自觉地运用地,这一切都来源于员工本身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的企业,员工的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其问题的根源往往只有两个:一是企业本身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自己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系统;二是企业文化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使他们失缺了自觉性。湖湘精神之所以适用本土的企业文化构建,是因为,员工们生于斯长于斯,其本身的.环境就深受湖湘精神的影响,当企业从湖湘精神中提炼出自己的文化理念时,员工很容易接受,这也符合他们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工作作风等等。

二、把理念制度化。不少企业的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宣传的阶段,不能深入进行塑造。这一方面在于领导者缺乏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另外一方面是对企业文化塑造有误解,认为企业文化是以理念塑造为主,如果把它变成制度,就会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殊不知,优秀的文化恰恰要落到纸面上,让大家有法可依,有章可寻。

三、把理念故事化,把故事理念化。许多企业在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时有一个通病,以为提炼了几句标语口号,就能算是企业文化了,其实不然。企业的文化理念,尤其是一个卓越的企业文化理念,是由无数个由人的故事串连起来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其文化不仅是由“过去的”的故事构成,还有许多是“现在的”故事。

湖湘精神也是从这些“故事”中渐渐发展、归纳、提炼而来的。如果你决定把湖湘精神运用到自己的企业文化中来,万万不可抛去这些故事。对于湖南人来说,听自己的先辈的故事,听自己本土的故事,远比你讲解一个美国企业的某某董事长的所作所为来得更为贴切,员工们也更愿意接受。

四、注重去糟求精。吸纳湖湘精神提炼自己的企业文化,要注重去糟求精。比如湖湘精神,其主要来源于农耕文化,湖湘之地也本是农耕文化的一个代表。但是,在农耕文化中,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企业在吸纳其精神的时候,要注意仔细的甄别。

塑造企业文化的办法有很多,但根本的还在于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有没有决心和勇气先把自己塑造为企业文化的典范,能不能首先自己先认同并传播公司的文化,这是决定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

2.湖湘文化精神 篇二

一、在湖湘文化发展脉络中追寻濂溪文化意义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 蕴涵丰富。湖, 就是洞庭湖, 湘就是湘江, 后来代指湖南。从广义来看, 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形成的, 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狭义上说, 则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寓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 朱汉民说:“唐五代以后, 湖南地区以‘湖南’‘湖湘’的行政区域和命名, 这应该是湖湘文化命名的历史依据。”[1]梁绍辉说:“湖湘之学源自濂溪, 创于胡宏而盛于张拭, 流于明清而接续近现代, 形成了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跨时代人才群体。”[2]

作为湖湘文化的开拓者周敦颐, 继承发展了孔子、孟子、董仲舒和韩愈以及佛学、道学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创立濂溪学, 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在周敦颐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胡安国与其季子胡宏由湖北迁入湖南, 避居在衡山一带, 著书立说, 创建碧泉书院和文定学堂聚徒讲学, 为湖湘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胡氏之学由胡宏的得意门生张木式传到长沙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 使发源于衡山的湖湘学重心转移到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逐渐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心基地。1194年, 朱熹任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再次到长沙, 重建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经朱熹重建后, 发展甚快, 学子达千人之众, 在教育和学术上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此外, 朱熹以儒学为主体而融合佛道, 特别是继承了周、程的理学思想, 把自然、社会、人生、思维等方面的问题熔于一炉, 综罗百代, 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创立程朱理学, 或称朱子学、闽学, 使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和系统化。

从以上湖湘文化发展的脉络中, 可以看出, 张木式和朱熹的师承传授是同出一门的, 周敦颐在一脉络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原点位置。从总体上看, 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始于周敦颐。也正是在周敦颐对湖湘文化的开创性引领下, 代表湖湘文化精神内涵的“经世致用”、“传道济民”、“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等思想风尚一直延续到今天, 无一不闪烁着湖湘文化的光芒。正如濂溪故里一副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 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今古奇观。”这恰恰是体现了濂溪文化在湖湘文化发展脉络中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周敦颐影响湖湘文化的契合性精神维度

1. 理学开山之传承创新性特质。

中国思想史上有三面旗帜, 一是孔学的“仁”, 二是孟子的“义”, 三就是周子 (周敦颐) 的“和”。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其所著《太极图说》, 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简的说明, 后经朱熹发挥, 遂成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著作还有《通书》, 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他继承《易经》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 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以太极为理, 阴阳五行为气, 变化无穷, 以形成宇宙构成图式。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 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 “诚”是“纯粹互善”的“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也”, 以“诚”为“人极”, “主静”、“无欲”才能“立诚”, 方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3]52。他的学说从易经太极到儒道义理, 这些看似“玄学”之中却蕴含着最核心最有价值的思想精髓, 在他讲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达到平衡与和谐。

周敦颐“上承孔孟, 下启程朱”, 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学说对理学的发展乃至中国哲学史有着深远影响, 开理学之先河, 被尊为“宋五子”之首。究其原因, 他作为湖湘文化的开拓性代表人物, 终能开创一个新的学派, 与他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分不开的。周敦颐之所以被后世尊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主要是因为他承前启后, 又别开生面, 既吸收了佛学、道学文化, 也继承儒学, 出佛入儒、出道入儒, 并能会通诸家而推陈出新, 完成了转换和创新的历史文化使命。他出佛入儒的思想轨迹在《爱莲说》中得到集中的展现。他出道入儒的思想轨迹, 在《太极图说》中得到集中的展现。

总之, 周敦颐理学思想是对儒家、道家、佛家的融合与创新, 这种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性特质正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核, 也成为影响湖湘文化发展的重要特质。

2. 湘学鼻祖之开创性学理启蒙。

周敦颐, 他既是理学开山, 亦为湘学鼻祖。实际上, 周敦颐为湘学鼻祖之论发端极早。李氏《湘学略》以“濂溪学略”为第一, 显然是以周敦颐为湘学开创者。同样, 在《近百年湖南学风》的导言中说:“天开人文, 首出庶物以润色河山, 弁冕史册者, 有两巨子焉:其一楚之屈原……其一宋之周敦颐……一为文学之鼻祖, 一为理学之开山……为生民立极, 为天地立心, 而辅世长民, 一本修己者, 莫如周敦颐之于宋……周敦颐以乐易恬性和, 探道原以辟理窟……闻敦颐之风者, 鄙夫宽, 薄夫敦也。”而且, 钱基博提到古代湘学的三个人物:屈原、周敦颐、王夫之, 并指出, 屈原是文学鼻祖, 而在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则是周敦颐和王夫之。可见, 钱氏在此书中以汤鹏、魏源以下的近代湘学人物为论述对象, 而以周敦颐和王夫之为其理论先端[4]115。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在《劝学文》中说:“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 未有出湖湘之右者。盖前则有濂溪先生周元公生于舂陵, 以其心悟独得之学, 著为《通书》、《太极图》, 昭示来世, 上承孔孟之统, 下启河洛之传……”[5]真德秀在这里所说的源流极盛的湖湘学术, 包括濂溪学和湖湘学派, 同时认为, 一切的总源头则是周敦颐创立的濂溪学。因此, 从理论和学派传承的角度来看, 周敦颐开创了湘学, 亦当之无愧成为湘学鼻祖。

尤其从精神文化层面而言, 纵观周敦颐思想的核心, “诚”是其最重要的基点, 也即周敦颐学术思想之精神内核在于一个“诚”字, 周敦颐开湖湘新风的重要因素也在于其“诚”思想。周敦颐在其《通书》开篇就提出, “诚者, 圣人之本”, “诚, 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儒家赋予了“诚”哲学本体意义, 并视其为贯通天道和人道关系的桥梁。对于作为天道之“诚”的内涵, 作为人道之“诚”具有天道性质的理论原因, 以及“诚”所体现出的对天人之间关系的沟通, 北宋思想家周敦颐作出了回答。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以传统的“太极”模式来释“诚”, 认为“诚”即“太极”。“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诚”也即本体, 就使本体之“诚”具有了具体的内涵。而本体之“诚”需要在万事万物中得以体现, 即“诚”以“中正仁义”的具体道德规范体现于人之心性中, 因而本体之“诚”在确立的同时具有了伦理道德的性质。“诚”是人生与万物通达的保障, “诚”起源于天道, 是天道的承继者, 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内在于人的五性即是诚性, 超乎善恶之上并止于至善即是诚境。“诚”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要实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须体“诚”即践“诚”[6]。

周敦颐的《通书》主旨, 学者多以为是一个“诚”字, 他通过对“诚”这一范畴的阐发和论证, 在打通天道和人道的具体环节上作出了努力, 不仅为儒学抗衡佛道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也为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再度崛起并重新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如此, 周敦颐凭其开创性启蒙性学理思想成为湘学鼻祖, 并对湖湘文化及湖湘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开启湖湘学风之书院教育模式。

周敦颐大力办学兴学, 开启了书院教育模式, 促进了湖湘教育的兴盛与发展。他曾隐居庐山莲花峰下, 见屋前一条潺潺小溪, 清澈见底, 与故乡道州濂溪宛然相似, 出于思乡之情, 把此河也命名濂溪, 筑堂其畔, 读书其中, 名为“濂溪书堂”。此后, 又因其倡导设师立教、重师友、重教育, 以达到完美之“中”的教育主张, 全国各地兴起集祭祀、藏书、教育于一体的“濂溪书院”教育模式。一开始, 濂溪书院起到传播周敦颐理学的作用。比如, 道州濂溪书院建立之后, 永道两州历代官学私学无不建祠塑像、顶礼膜拜。历代儒生, 无不推崇周敦颐, 促使理学的盛行, 并培养了一批有理学造诣的儒生。后来, “濂溪书院”成为培养人的重要教育模式。比如封建时代实行科举制度以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才, 这也与这种书院教育模式紧密相关。据资料表明, 从唐初至光绪九年12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 永州 (含道州) 考取的进士数名列湖南前茅。全省共考取进士 (包括特科) 2305人, 其中永州487人 (含道州79人) 。以上说明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以后湖南永州 (道州) 是教育相当发达的地区, 其实与道州濂溪书院这种书院教育模式的培养与熏陶有很大关系。

周敦颐创建以他名字命名的“濂溪书院”教育模式,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且发挥过重大作用, “濂溪书院”曾经遍布大江南北, 其教育学术思想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反映湖湘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是学校教育与书院的广泛兴起。岳麓书院、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是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时湖南州县学为数尚少, 为补州县学之不足, 书院作为讲学场所且兼具学校规模, 在南宋时尤盛。据载南宋时湖南全境有书院51所, 分布于近30个县内, 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衡阳的石鼓书院、应天的应天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 竟有两所在湖南。正是由于周敦颐开启湖湘学风之书院教育模式的引领作用, 使得后世湖湘教育得以兴盛并出现人才蔚起的现象, 才有“唯楚有材, 于是为盛”的盛名与荣光。

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历史过程, 也是湖湘文化形成、发展并形成特色、创造辉煌的过程, 岳麓书院千年积淀的学风, 就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岳麓书院培养的一代代人才, 更体现出湖湘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这也就是至今为止岳麓书院总被一代代湖湘子弟视为精神圣殿的原因。总之, “岳麓书院”教育文化现象, 恰恰更加彰显出周敦颐书院教育模式的开创性价值与引领性意义。

摘要:周敦颐的思想内核与湖湘文化精神特质存在契合性渊源关系, 并且周敦颐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厚重。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审视周敦颐对精神层面上湖湘文化的影响:一是湖湘文化的发展脉络;二是周敦颐本身思想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周敦颐,湖湘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汉民.湖湘文化访谈之五[EB/OL].http.www.hnol.net.2002-08-27.

[2]梁绍辉.周敦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侯外庐, 邱汉生, 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4]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长沙:岳麓书社, 1985.

[5]真德秀.真西山集:卷七[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6.

3.浸染“湖湘精神”,育才敢为人先 篇三

1978年,21岁的张尧学考上了位于西安的一所重点院校——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随后他选择了归国任教,历任清华大学教师、副教授、教授,期间,他还挂职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兼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副主任。从1999年被任命为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这期间他在教育部的工作长达12年。

2011年,他被任命为中南大学校长。一年后,在中南大学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张尧学校长的即兴演讲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讲开始时他笑称自己忘带稿子了,只是想说说心里话。他用聊天的方式和广大新生交流,用朴实的话语鼓励大家开启全新的大学生活。在讲话中,张校长不时引用“白富美、高富帅”等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很快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新生们纷纷感叹这个“大叔”很有意思也很“萌”。对于“少打游戏、少看韩剧”的要求和“可以谈谈恋爱”的建议让新生们感觉很温暖。

在教育部工作的12年里,张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有清醒而全面地认识,这直接为他有信心带领中南大学走在全国高校的“前面一点”打下基础。从2011年就职校长起,张尧学提出了“一揽子”教育改革计划,这些改革被称为最激进的改革,也被喻为促进中南发展的一剂良药和猛药,引起了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此后,他被师生冠以“明星校长”的称号,这也让许多中南大学的学子对这位校长充满了崇拜和好奇。

张尧学校长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却鲜为人知。2006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包括随想、游记和政论等多本著作。例如,《诧寂天涯》《又见木兰》《水随天去》《另一个清华》均是他的散文体代表作。

带着对张尧学校长个人魅力的好奇心。以及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张尧学校长执掌下的中南大学的特色和魅力,本刊记者专赴长沙,对张尧学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中南大学,不仅仅是工、医见长

《高校招生》:张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做客《高端访谈》栏目。我们知道,中南大学是在2000年由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高校。有人说她是一所以工学和医学见长的大学,您认为这种定位是否正确?

张尧学:这种传统的说法有正确的一面,但也有需要补充的一面,中南大学的学科构成确是以中南工业大学的材料、资源、矿产,加上湖南医科大学最早的医学基地及长沙铁道学院的高铁、土建、空气动力学为基础的。三校合并以后,中南大学在继续发挥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文科如法学、文学、公共管理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举个例子,2009年我校与湖南省政府、中国行为法学会(编者注:中国行为法学会是在原中国行为科学学会行为法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的。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批准正式成立,现主管单位为中国法学会。该学会会员遍布全国各地,汇集了众多著名法学专家、教授、大法官、大检察官、高级警官、律师、法医专家、经济学家等国内顶尖人才。)共同创办了一个“南岳论坛”,办得十分不错,每年都有五六百法律界知名人士参加,包括原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等。因此,学校的文科还是在适度发展。我们在发展文科的应用性方面,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一些贡献。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南大学的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这3个涉及文科的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获得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地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通过此次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增列,足以证明学校在涉及文科学科的结构和布局方面进一步优化,也证明了相关学科的办学水平和实力。而且对尽快把中南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高校招生》:刚才您提出了贵校发展的是“应用性文科”,那么贵校文科的发展为什么会选择走这样一条道路呢?

张尧学:这是由我校的特色决定的。我们国家有很多高校的文科很强,但一直走的都是一条老路子,即一种解释性的文科,如为宣传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服务,或者是对国学进行解释等等。但我认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文科应该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国外的社会科学很多都是通过验证的试验性方式发展起来的。

然而,这在传统的文科高校很难显示出优势,但对于我们这种偏重于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就可以比较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方向上转型,通过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发展文科。这样,对我们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效果更直观,而且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因此,我觉得走实用性道路是偏重于理工科的院校发展文科更有效的途径,既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也为学生就业打开一条很好的路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文科的兴趣。

大学始终应重视、坚守的法宝、教授和学生

《高校招生》:中南大学很大,因为它由五个校区构成,不仅校园面积大,而且校园建筑也大。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对此,您如何看待中南大学更深层次的“大”?

张尧学:我有一个观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某些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走了弯路,特别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口号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大学应重视大师而不是大楼,而恰恰“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口号更重视大楼忽略了最根本的大师。现在是回归的时候了。

大学应该重视两样东西,一是教授,一是学生。教授是办学的根本,一个大学好不好,核心在于教授的支持,而它培养的。产品”好不好则根本在于学生。

追求科研成果是无可厚非、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一流大学还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有一批在人类知识宝库中沉淀下来的理论性、基础性成果,例如牛顿定律、元素周期表等长期为人类文明发展起支撑性作用的理论成果;二是有活跃在国际国内舞台的人才。看待一所大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毕业生能在哪里找到工作,如果说中南大学的毕业生能够在美国找到工作,不用问,中南大学一定是国际一流大学;三是有能够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发展的成果。原创性的专利、成果,能够带动产业链的形成,拉动经济发展;四是有跨越时空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nlc202309011301

因此,我要再次强调,大学始终应该坚守两个方面:教授和学生。教授要有一种长期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和不因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精神,这就是所谓大学的精神,即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拥有自由精神的教授再来好好培养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性批判精神,因为我认为这是现在的大学生所缺乏的东西,这二者培养好了后,创新自然就产生了。对于学生,我们中南大学现在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始终把学生的利益摆在首位,把学生作为办学的中心,大学最根本的是对待教授和学生的态度。

《高校招生》:的确,坚持不懈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知道,2012年清华大学和中南大学并列中国大学重大科技进步奖排行榜榜首,中南大学为何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在国内众多科研能力强大的高校中力压群雄呢?

张尧学:中南大学有她的特点,她地处湖南,而湖南人身上有一种“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中南大学也因此受之浸染,特别是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敢为人先,不拘一格。另外,中南大学在培养人的价值观方面是敢于下力气的,不为一时的小利去争,眼光更加长远。

中南大学能具备很强的科研实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南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南矿冶学院,就大力开展学术大讨论,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与此同时,还建立了研究室,营造优秀人才发展的平台。所有这些举措为学校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级奖励,成长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两院院士提供了舞台。

在这个时期,学校还率先提出了要创办“国内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万人规模的、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理念。要兑现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伟大目标,除了校长努力带头实施外,还要培养“创一流”的接班人,于是学校破资、破历、破格、单列晋升职称计划指标,并给予他们科研经费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使一些才华出众的较年轻的人才,得到迅速成长的机会,为这些年轻人才向校领导岗位和两院院士进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学校前任校长黄伯云、主管科研的副校长邱冠周都是在45岁以下单列计划指标晋升的教授;又比如2012年,年仅22岁的刘路同学因成功解决了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被学校破格聘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

2000年,三校合并之后,经过短期的磨合,形成一致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走上了“创一流”的快车道,十余年来,学校的招生规模、科技经费收入、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跃居全国高校的前列。

尽管中南大学合并组建后只有短短13年校史,但学校的工科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医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4年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百年的学科传承,使得学校能充分发挥有色金属、轨道交通、医学等学科优势,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突出产学研合作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科研能力。合校13年来,学校还形成了“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科技创新模式,取得突出成果。比如,新建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说,中南大学能和清华大学一样以7项成果获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的绝对优势并列榜首,体现出学校具备十足的科研能力,以及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雄厚实力。

应该说,重视科研人才是中南大学在科研方面取得优秀表现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教授,他们为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应该被作为大学最根本、最核心的人来尊重和保护。我认为学术活动包括教学和科研,一个学校有好的教授,就可能会产生卓著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的学生,反之,科研和教学都搞不好。

改革的重要目的——让学生受益

《高校招生》:有媒体总结了您在工作上的语录,比如:“我对高等教育传统理论知之甚少,只是从需要出发,得以在组织提供的平台上做一些实事。至于对错,我的观点是,改革要让最基层受益,也就是学生受益,如果学生没受益,我会心灵不安。”这句话给我们的触动很深,怎么理解这句话?

张尧学:中国解放战争为什么能成功,其中很大一个因素是土地改革让农民受益,因此他们起来支持共产党。

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是这样,老在办公室里做一些文字游戏,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你的改革是很难深入下去的。所谓教育改革,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教授,一是学生,你的改革一定要围绕怎样让教授发挥更大的作用,怎样让学生受益来展开。大学是以培养人为第一要务的,所有的设计都必须围绕学生的利益来进行。如果花了很多精力而最后效果不好,浪费了国家的钱而学生没有受益,我心里当然会不安。反之,如果学生受了益,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那我当然会很高兴。我只是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让学生们在我的领导和改革下健康成长,这样的话我这个校长就当得不错了。

《高校招生》:为了让学生真正受益,贵校具体实施了哪些改革措施呢?

张尧学:我们改革的目的,核心是要激发人的活力,要激励师生们作出卓有成效的业绩,让他们觉得在中南大学工作、学习虽然辛苦但很快乐。我们还要让校外的人才向往我们学校的环境和氛围,让中南大学成为汇聚优秀人才的乐土。

在如何真正让学生受益的问题上,我们制定了“讲师不准上讲台,教授必须上课”的政策。我认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知名的教授、有水平的教授站在讲台上。为了保证教授上讲台,学校采取了硬性政策。我们改革文件中要求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要求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给本科生上课是硬指标,为防止“教授开课、博士授课”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主义,我们通过在校园网上公开课表和授课教师、组织人员查课、学生反馈等形式予以监督。

不仅如此,学校已投资1亿多元为本科生提供创新平台,包括实验室的建设,试图解决学生动手机会少、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nlc202309011301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正在下力气改变之前老师“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学校已经在试点分组讨论式教学,即老师讲1/3,学生讲2/3,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学生们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比如长沙夏天炎热,许多学生反映不适应。为此,我们已经着手为每间寝室安装空调。同学们提出诸如打开水不方便、南校电影院有待改造和教室英语听力设备有待改进等问题,学校也在尽力解决。

文学爱好和理科思维并行不悖

《高校招生》:我们知道您在科研之余还十分爱好文学,也出版了不少散文如《侘寂天涯》《另一个清华:一位清华教授的留学散记》等,怎么看待文学对您的影响?

张尧学:不能说爱好文学吧,只是有感而发,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遭遇一些事情之后就会产生一些感受,所以提起笔来写了一点东西。我们也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发展自己。因为你想而你做,因为你做而你爱,因为你爱而更好地去做。

至于出版作品也没有什么,我觉得做人应该崇尚或者说是保持一种做人的原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善美。我觉得孟子说得对,善应该放在第一位,向善;第二是求真;第三是唯美,这是他做人的层次和标准;第四位是有容,即有容乃大;第五位是圣人,即孔子;最后是无所不能的神人。所以,当一个人可以过得自由自在,什么事情都能放得开的时候,他就处在一个由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过度的阶段。

《高校招生》:您的这些话很有哲理,让人受益匪浅。另外,在科学发明专利方面,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您共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9项,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4项。作为国内高校领导者。您应该算是一位发明专利的“高产”者。为何对发明专利情有独钟?

张尧学:我首先是一名大学老师,因此肯定要做科研,在获得成果之后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就要申请专利,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为什么我能比其他校长多一点科研成果呢,可能是因为我做一线教师的时间长一些,搞研究的时间也就多一些。

校训不能概括大学对人的多维影响

《高校招生》:“经世致用”是中南大学的校训。它的书面意思是:知识分子要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结合中南大学,您是如何理解的?

张尧学:其实我对大学校训有不同的看法。校训就像佛学,没有不可,有也不可。一所大学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潜移默化,是长期的、广泛的。一个人受到的影响是长时间的、多方面的,一所大学对学生的影响绝对不止是几个字的校训,或是教条。大学就像一个炼钢炉,学生来到大学之后,全身心都在被炉子熔化、再造,然后凤凰涅槃。为什么说大学是人类文明道德的最后堡垒,因为社会坏了没关系,只要大学的正义、公平、文明、良知还在,大学生源源不断地出去,他们可以清除世界的污泥浊水,净化人们的灵魂。如果大学坏了,学生出去之后会进一步污染人们的灵魂,他会把三聚氰胺带到社会上,使人们的灵魂变得更坏,社会也会越来越坏,大学就失去了她的堡垒作用。为什么大学校长在西方那么受尊重?因为他是知识的代表,是人类良知和文明的代表。大学是人类良知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大学坏了,人类就坏了。

《高校招生》:这样的话是不是对大学教授有了更高的要求?

张尧学:要求是慢慢提的,不能操之过急,但是得有一个正确的、好的发展方向,这也得依靠大家的力量。如果这件事情做好了,大学就可以发挥她本有的净化社会的功能,为社会补充新鲜血液。假设每年我校有8000名本科生、5000名硕士生、1000名博士生毕业,大约一万四千名学生进入社会,如果他们能够不被社会的污泥浊水所同化,而去清除掉某些不好的部分,那这个社会就会更好。每年都有这么多学生出去,如果他们都能清洁一些,同时自己也不断得到升华,他也就能影响到更多的人。因此,父母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也会很安心,因为我们想让这些学生变得更好,心地更善良,为人更真诚,更会做事情,更会爱这个世界。

《高校招生》:您前面说过大学是人类正义良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很关心大学如何避免被突破这最后一道防线。

张尧学: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回答的问题。古罗马的灭亡就是因为失去了精神堡垒,它本来非常强大,军队也是当时天下第一,可以征服所有的邻国,最后为什么灭亡了?因为人们都追求奢靡之风去了——物质的欲望、金钱美女、花天酒地,没有了精神的防线,没有最后一道堡垒,自己把自己灭亡了。

《高校招生》:这些话很让人警醒。我们知道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到的大学精神。同样,一所大学也会赋予她的学生独特的品格。通过观察。您觉得中南大学学子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品格特征?

张尧学:中南大学地处湖湘之地,学生自然受到了湖湘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浸染,那就是前面说到的“志存高远,敢为人先”。中南人为人有志气,敢于立志,比如梁稳根可以拿着两万块钱开始创业卖电焊条,最后卖出了一个科技含量高、一年收入几百个亿的“三一重工”,像他这样的有志青年我们中南大学产生了一大批,并且他们还敢于创新。另外,我们学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开学典礼上,我送给学生24个字:启迪智慧、启动梦想、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向善求真、唯美有容。在大学里学会做人做事,首先要启迪智慧,然后要胸怀理想,扎实地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进入社会后踏踏实实做人,为国家、社会、家庭、亲人、朋友敢于担当,做出自己应有奉献。精神上,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南学子应有的品格特征,也是中南大学的精神。

4.湖湘文化判断题1 篇四

(一)1,“文化”一词的意义和概念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丰富的。(对)

2,湖湘学派的奠基者是胡安国和朱熹。(错)

3,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或称之为“复合体”),它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错)

4,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对)

5,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文式、情感模式、等级

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对)

6,文化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地域性,但不具有民族性。(错)

7,湖湘文化就是湖湘大地居住的人们长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艺术观念的总和。(错)

8,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文化是变化的、迁移的和发展的,这也意味着各个

时代的文化都是完全不同的。(错)

9,在每个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中,都蕴含着人类性这一永恒的内容和共性。(对)

10,决定文化的地域性的主要因素是某一人群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

活,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渊源。(对)

11,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包括现实)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错)

12,湖湘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既包含了上层社会的主流文

化、庙堂文化和精英文化,也包含了世俗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和江湖文化。(对)

13,湖南中北部在两汉时期才被称为“沅湘’’之地;由于湘江是贯通全省南北的最大河流,故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湖南已经被称为“湘”。(错)

14,“湖湘”作为湖南地域之名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对)

15,决定地域文化特点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错)

16,湖湘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地域文化类型:其一为滨湖(洞庭湖)平原地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稻作农耕兼及渔业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其二为以湘江流域为中心兼及资江、沉江、谨水流域中下游部分地带的丘陵盆地相间地区,是一种稻作农耕与渔猎混杂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错)

17,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对)

18,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错)

19,最早出现“湖南”这一地域概念名称的时间是在宋代。(错)

20,周敦颐是理学学派闽学的代表人物。(错)

21,明代的“生苗区”是指湘西与黔、川交界之处的“红苗区”,又称苗疆。(对)22,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为国内绝无仅有的珍品,是夏商周时期湖湘地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对)

23,文化包括两种形态类别:第一类文化包括智能文化和物质文化;第二类文化包括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居于第二类的规范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错)

24,湖湘文化指自古以来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各种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对)25,夏、商、西周时期,湖南属于《禹贡》所称“九州”的“荆州”之地。(对)26,秦王朝在湖湘地区(包括与周边部分省区的接境地区)先后设置了黔中郡和长沙郡、武陵郡。(错)

27,“湖南”与“湖湘”作为行政地域概念与人文地域概念的专有名词,最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对)

28,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对)

29,湖湘文化具有时间(历史发展)和空间(地域存在)双重内涵。(对)30,“朱张会讲”是湖湘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是指朱熹与张载。(错)31,“磨血教育家”是指徐特立,他于1903年创办了湖南最早的私立明德中学。(错)

32,先秦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思想家屈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天文、地理的光辉诗篇《天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第一次回答了屈原提出的问题写作了《天对》。(对)

33,杨昌济是最早将西方的“哲学”概念引进湖南的。他说:“个人必有主义,国家必有时代精神。哲学者,社会进化之原动力也。”(对)

34,南宋朱熹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将公利与私利区分开来,并且充分肯定谋公利的正当性。(错)

35,“茶陵诗派”的领袖,是当过宰相的著名湖湘诗人李东阳,他开了法盛唐、宗杜甫的诗歌复古运动的先河。(对)

36,湖南现代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直率而又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传统女性的内心世界,震动了当时的文坛。(错)

37,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不朽之作。(对)38,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沅湘一带就有了供娱神而用的“歌乐鼓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巫舞,通称傩,正是湖湘戏曲艺术的萌芽。(对)39,我国现代戏曲有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湖南最早形成的是高腔。(对)

40,早在20世纪初,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基础上,首创中国歌剧,其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剧一度风靡全国。(对)

5.“从摄影看湖湘文化”感想 篇五

4月28号下午6:30在学院202教室,一堂由退休老教师主讲的《从摄影看湖湘文化》的讲座让我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摄影记录了我们“心灵美”的瞬间,也保存了那一幕幕引人深思的画面。

由摄影的诞生讲到摄影的广泛应用,再推及到对湖湘文化的诠释,尤其是湖南苗族文化的宣传更是引人入胜。

苗族作为湖南少数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有着非常浓厚的异域风情,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那一张张记录盛大节日的照片中,给我们视觉最大冲击的就是苗族那炫丽的服饰。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苗族通过精美的装饰形式,反映出浓郁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苗族妇女比较重视耳饰,绝大多数都佩戴耳环、耳坠、耳柱等饰物。

再看看那一张张记录不同表情的苗族脸庞,我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名族,这是一个拥有怎样风水的地方,竟可以孕育出这样具有灵气的人儿来。一位89岁老师乐呵呵地对着镜头,在那张脸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岁月留下痕迹,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现实的欣慰。一位七八岁的苗族小姑娘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洋溢着专属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笑容,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果在这个偏远的地域依然为他们所享受,那一张“苗汉一家亲”的照片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为之动容。湖湘文化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个大家庭和谐的相处,我们大家共同发展,大家共享胜利的果实!

6.湖湘旅游文化第五讲 篇六

授课内容:长沙与马王堆汉墓

教学目标:熟悉长沙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

了解并掌握马王堆汉墓文化;

教学重点:马王堆汉墓介绍

教学难点:马王堆汉墓文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课程回顾】

请联系学过的知识,向游客介绍岳麓书院中你所熟悉的一个或多个景点(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文庙、教学斋)。

【课程内容】

一、景点历史文化

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二、马王堆汉墓简介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墓主人分别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和夫人辛追及其儿子。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为研究汉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丰富了人们对汉代文明的认识,也为汉初考古确立了年代标尺。

1、马王堆汉墓墓主

(1)1972年1月16日至4月28日,发掘了一号墓。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竹简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及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利苍夫人——辛 追,一号墓墓主,利苍之妻,生年不详,逝于汉文帝后元1年(前163年)左右,享年约50岁,出土时遗体保存完好。

(2)二号墓由于墓室密封不严,曾多次被盗,椁室已朽塌,仅残留印章、漆器、玉器、铜器等 200多件器物。

利苍——二号墓墓主,第一代轪侯。生于战国末年,逝于汉高后二年(前186)。早年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汉初任长沙国丞相。惠帝时封为轪侯。

(3)1973年11月19日至12月13日,发掘了三号墓。出土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

三号墓墓主是利苍的儿子,逝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约三十多岁,出土时仅存遗骸。生前是一名武将,曾参与指挥朝廷征伐南越国的战争。

2、马王堆汉墓文物

(1)镇馆三宝

千古遗容——轪侯夫人“辛追”遗体出于一号墓内棺,出土时身高1.54米,1

体重34.3公斤。虽在地下沉睡了2100多年,但外形保存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而富弹性,关节尚可活动。眼睫毛、鼻毛尚存,左耳里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

“辛追”遗体——解剖发现其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胶原纤维与刚去世的相似,细如发丝的肺部迷走神经历历可数,血管里尚有凝固血块,血型A型。病理检查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胆石症,并在直肠和肝脏内发现鞭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有138 粒半甜瓜子,可知她死于瓜熟季节,据病症推断可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年约50岁。遗体得以保存是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历二千多年而不腐,主要原因是密封、深埋形成的低温、缺氧和无菌的环境,另外棺内80多公升棺液也具有抑酶作用。

T型帛画——整幅画全长205厘米,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狱

三个部分。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披发而坐的神。根据“山海经”记载,它是威力巨大的烛龙神|主管着天气的阴晴和昼夜的变幻。右边绘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传说扶桑生长在东海,有几千丈高,十个太阳在此栖息并轮流出去值班。而画中却只有九日盘旋其中,另外一个太阳可能正在值班尚未归来。最大的太阳中绘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其实这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左边则是一轮弯月,月下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舒广袖翩跹而T社。有人说她是月神正托举月亮缓缓升起,也有人说是偷取了不老丹药的嫦娥向月宫飞去。月中一只肥胖硕大的蟾蜍口衔一株灵芝草,而体态轻盈的玉兔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门两旁两位守门神一司阖正躬手而立,恭敬作揖,欢迎升天的老夫人。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家人守灵祭祀的场景。他们面色青蓝,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地狱里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大地,脚下踩踏着两条意欲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镇压鬼怪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的亡灵。

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一号墓出土。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 2.6平方米,重仅48克。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2)其他珍贵文物

彩棺巨椁(guǒ)——棺是殓尸的葬具,椁是放置棺木及随葬品的葬具。一

号墓椁室内四周设边箱,中间设棺室,棺室中放置4层木棺。棺和椁共用木板70块,约合成木材52立方米。宏大的木椁和华丽的套棺,是西汉进步的生产技术、浪漫神奇的文化艺术的物证。

云纹漆鼎——高28厘米、口径23厘米,一号墓出土,旋木胎(外形旋削而

成)。出土时鼎内尚有藕片浮在水面。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

【课后作业】背诵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

7.湖湘文化精神 篇七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 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地巫风盛行, 信巫重鬼, 好为淫祀, 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巫鬼气息。楚文化与巫相结合, 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南方巫楚文化。 杨义在《招魂与失招的诗学》中介绍:“楚属于南方文化, 其地毗邻百越和西南夷, 巫风极盛, 人鬼对话交往每每进入迷幻状态。 因此他们想象的灵魂形态异于北方多少有点理性化的, 精气聚散的形态, 而是一个又情感、欲望、祸患、娱乐如人间一般亲切, 如鬼界一般缥缈莫测的异常丰富的另一世界。 ”[1]

巫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存, 深深根植在湖南作家的血脉之中, 影响其世界观、生命观和文学观, 成为他们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20世纪湖湘文学始终存在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巫楚世界。 沈从文的作品, 无论是《边城》、《神巫之爱》还是《长河》, 总是保持与“巫”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韩少功是寻根文学的旗手, 认为“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根不深, 则叶难茂”[2], 他所要寻的这个“根”就是绚丽多彩的巫楚文化。 《爸爸爸》、《女女女》、《马桥词典》和《老梦》等作品呈现出了一个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巫楚文化世界。 有人认为《爸爸爸》“从神秘的外在特征到思维模式的运用, 简直可以说是《楚辞》的现代翻版”[3]。 同样, 残雪对于巫楚文化也是情有独钟的, 她曾说:“在中国的古籍中, 我最喜欢的是《楚辞》, 在我的长篇小说《宛如沙丘移动》中我使用了《楚辞九歌》中的一篇《湘君》, 我了解得不详细, 是凭感而说的。 但感觉到, 即使在中国, 也有一种自古就有的非现实的、在灵魂的真实中生存过来的地方性遗传。 ”[4]

一、女巫形象

在巫楚文化中, 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拥有沟通人神的神秘功能, 《汉书·郊祀志》曾记载:“民之精爽不贰, 齐肃聪明者, 神或降之。 在男曰觋, 在女曰巫, 使制神之位, 为之牲器, 能知四时牺牲, 坛场上下, 氏姓所出者以为宗。 ”[5]巫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是神的意志的昭示者, 又是人的祈求的传达者, 它是人神沟通的中介和工具, 把神的意志昭示与人, 把人的祈求传达给神。 巫术是巫履行这种神秘功能的主要手段, 巫术常常采用一些象征性的歌舞形式、一些被赋予神秘力量的物体和咒语实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 巫术由专门的巫师来行使, 行使巫术的时候, 常有神灵附体般恐惧、战栗、惊异、迷狂等征兆。

根据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的分析, “女人生活中的一些转变期引起了各种惊讶和忧虑, 这些让她们有了一个特殊的地位。 然而, 正是在成年、月经来潮、妊娠生产时, 以及更年期之后, 女人们的巫术力量达到了它们最强烈的程度。 她们被认为向巫术提供了行为的手段或所谓的行为者。 ……女人特别易于患上歇斯底里症, 她们发起神经来, 看上去好像受到了超人力量的折磨, 这样一来, 她们就得到了一种特别的权威。 ……人们还认为她们与男人们非常不同, 相信她们是神秘活动的中心, 而且是巫术力量的亲属。 ”[6]据他分析, 由于女性所具有的特殊经历, 要比男人更有巫术天赋。 更有学者指出:“巫术亦常是妇女的特权, 尤其是那些特殊状态中的妇女, 如丑婆、处女、孕妇等, 所举行的巫术效力更大。 ”[7]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哈尼族、僳族、怒族等民族中, 巫师均由女性担任, 她们被称为“奔磨婆”、“赛勒”、“尼玛”、“米绵安”等, 这些女巫皆会神灵附体, 可在人神间自由穿行, 会跳神、治病、施术、招魂、捉鬼等。

残雪被他的哥哥邓晓芒称为“巫女”[8], 在初登文坛的时候冠以“女巫”的称号。 她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女巫般的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性格气质, 被评论家认为, “她是以一种巫婆念咒语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9]。

残雪的巫性气质来自何处呢? 在自传 《美丽南方之夏日》中, 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小说中的“外婆”颇似一位民间“巫女”, 她点神经质, 半夜会突然惊醒, 擅长编故事和半夜赶鬼, 她热爱大自然, 每一片树林、每一个蘑菇, 有一些特异功能, 听得见泥土骚响, 用唾沫治疗孩子的蚊虫叮咬。 文中这样写道:“天井传来‘呼呼’的闷响, 是外婆手持棍棒在那里赶鬼, 月光照在她苍老而刚毅的脸部, 很迷人。 她弓着驼背, 做出奇怪的手势, 叫我跟随她。 我摸黑走下厨房的台阶, 外婆冰凉的手一把捉住我, 我随着她在我们新开垦的菜地边蹲下, 我记得当时我醒了。 月光下, 她的全身毛茸茸的, 有细细的几缕白烟从她的头发里飘出, 我认定了这烟是从她肚子里钻出来的。”[10]外婆给了残雪关于“巫”的启蒙, 就像残雪说的:“我通过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受难, 好多次扮演了外婆。我想, 我已经进入过了外婆的那种精神状态了。 我的这种预演促使了我的作品产生出来。 ”[11]

残雪以她的外婆为原型, 塑造了大量女巫形象, 这些女巫与中国文化中善良美丽、温柔贤惠、忠贞不屈的传统女性有着天壤之别。 在《山上的小屋》中, “我”的眼眶下有两大团紫晕, 终日在家里清理抽屉, 整理死蛾子、死蜻蜓, 半夜里把埋在水井边上的围棋挖出来, 幻想着屋后的荒山上, 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小屋, 被反锁在小屋里的人暴怒地撞着木板门; 母亲是一个专制者的典型, 每天在窥探“我”的隐私, 随便翻 “我”的抽屉, 因为 “我”开抽屉的声音太大, 想方设法地要弄断“我”的胳膊。 在《苍老的浮云》中, 虚汝华由于太久没吃东西, 肚子里长满了芦苇;慕兰整日整夜地吃着大白花, 喝着椿树汤, 不停放臭屁;虚汝华的婆婆阴魂不散地、 隔一两天就派一个秃头侄女给儿子送纸条, 上面写着各种诅咒的话语。 在《雾》中, 女性都原形不保, 变成一些捉摸不定的影子。 在《公牛》中, 小女孩眼里流着绿眼屎, 舌尖上长着黄豆头大的血泡, 丑陋无比, 把树上晾着的床单看成是包裹母亲尸体用的布匹。 在《关于菊花的遐想之二》中, 女孩酷爱掐死虫子, 放在布袋里, 当成是她采集的玫瑰。 在《绣花鞋及袁四老娘的烦恼》中, 袁四老娘害怕熄灯, 一熄灯就歇斯底里, 还有掀开别人被子撒尿的怪癖。 在《在纯净的气流中蜕化》中, 劳的脑袋就是一个吸尘器, 来来回回地在地毯上吸来吸去, 最后变成“一个五颜六色的字纸团”。 这些女性形象行为乖张、人格扭曲、精神分裂, 她们就像“女巫”一样, 以各自千姿百态的巫术颠覆了传统的古典女性模式。

二、巫性叙事

残雪在楚地这片奇妙的土地上成长起来, 她的写作与湘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可否认, 残雪汲取了大量西方艺术营养, 构筑了很多卡夫卡式的寓言, 揭示了全人类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这是她的小说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原因所在。 但这并不能否认残雪骨子里流动着的湖湘文化精神传统中的诸多因素, 有学者指出:残雪的“读不懂”, 除了她作品的超前性与警世性外, 还因为“她作品中显示出的内在思维方式如梦魇展示、呓语独白等更接近巫文化的本质特征, 并且把巫文化的思维特征推向了极端, 从而造成了中国当代小说中这种独一无二的神秘叙事”[12]。

巫性叙事是残雪的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 这种方式表现在迷狂式的创作、 人与自然合一的意象和呓语式的独白等三方面。

诗人的创作与巫师的巫术有一些共通之处, 为获取灵感, 诗人也须对外界置若罔闻, 进入到一种精神的迷狂之中, 正如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所描述的:凡是高明的诗人, 无论在史诗和抒情诗方面, 都不是凭记忆来做成他们优美的诗歌, 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 有神力凭附着……不得到灵感, 不是去平常理智, 而陷入迷狂, 就没有能力创造, 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在巫楚文化中, 巫师和诗人也是同时兼具的, 比如屈原, 据考证他就是兼具双重身份。 残雪的写作正是这种迷狂的非理性写作, 正如她自己所认为的: 写作“是一种有点神秘的能力… … 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玄想”[13]。“我在创作时情绪是高度集中的, 我不怕外部的骚扰, 全没事先理性的构思, 单凭一股蛮劲奋力冲突, 所以我的作品也许是非理性的。 ”[1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残雪谈到:“我从小就不自觉地把自然当人”, 这与巫楚文化的精神内涵非常吻合。 在巫楚文化中, 自然的一切, 一草一木一兽一石都是神秘而且神圣不可侵犯的, 自然界的鸟、熊、虎、羊、荆枝等也成为人们的图腾。 人死后有鬼魂, 人、鬼、神可以和谐相处。 我们发现, 残雪是以巫楚文化这种“物我互感”的方式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 她的小说中出现很多动物, 各种虫子、猫、麻雀、老鼠、泥鳅、青蛙、白蚁等, 这些动物与人没有差别, “物”如人一样地存在, 人像“物”一样地生活, 人与物和谐地生存在一个世界。在《苍老的浮云》中, 褚树与人的命运相互感应。小说的开始, 褚树上的花朵吸满了雨水不时地掉下一朵来, 更善无“一通夜都在这种烦人的香气里做着梦”, 老况和虚汝华也在看那些落花, 讨论着做不做梦的问题。 在褚树花朵最后一点残香里, 更善无和隔壁那个女人作了一个相同的梦。 小说的最后, 褚树被雷劈倒, 虚汝华感觉自己“看到了死亡的临近”。残雪曾经谈到, 这篇小说中“树和人互为对照, 演绎生命中的矛盾”。

老鼠也在残雪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与人的命运互相照应。 人变成老鼠, 长出老鼠尾巴, 穿着老鼠色的衣服, 像老鼠一样悄无声息、 姜萎缩缩地走路。 在残雪物我交感的描述下, 人与老鼠俨然没什么区别。在《天窗》中, “黑夜一来, 我们就如老鼠一样在老屋里乱钻, 寻找最阴暗最隐蔽的处所”;在《苍老的浮云》中, 虚汝华把所有门和窗户都钉上, 像老鼠一样在黑暗中生活, 就像她婆婆断言的, 她早已变成了一只真正的老鼠;在《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中, “我回过头, 确实看见了他, 原来他是一只老鼠”;物如其人, 人如其物, 残雪笔下的很多人物也如老鼠一样, 虽然肮脏且丑陋, 却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 在《黄泥街》中, 胡三老头专吃苍蝇、蜘蛛、嶂螂, 却活到八十三岁, 在《突围表演》中, 算命先生老借八十三岁了却还性欲旺盛。

残雪是个极具幻想意识和擅长描写梦境的作家, 她认为:“幻想的世界是人类自远古以来就聚集发展起来的那种深层记忆, 梦是艺术永远的源泉。”[15]在《公牛》中, “我从墙上的大镜子里看见窗口闪过一道紫光, 那是一头公牛的背”, “一通夜, 田鼠都在我的牙间窜来窜去的, 简直发了疯”。在《污水上的肥皂泡》中, “我的母亲化作了一木盆肥皂水”。在《天窗》中, “我在墓碑间踱来踱去, 一抬头, 看见天上悬着一只通红的玻璃酒杯, 昏浊的黄酒翻滚着泡沫, 从杯边溢出来”。在《苍老的浮云》中, 虚汝华“轻轻地揉着肋见的排骨时, 她感觉体内已经密密地长满了芦杆一呼气就‘轰轰’地响得吓人”。在《旷野里》中, 女主人公莫名地发现“壁上的挂钟在打完最后一下时破碎了, 齿轮像一群小乌一样朝空中飞去, 扭曲的橡皮管紧紧地巴在肮脏的墙上, 地上溅着一滩沉痛的黑血”。在《山上的小屋》中, “山上的小屋”根本就不存在, 只不过是“我”的幻觉。

对幻想与梦境的执著追求使得残雪的小说被称为“梦魇”的文本。残雪通过这种“梦魇”写作, 逾越了现实和精神的界限、人与物的界限, 来去自由。幻想与梦境赋予她创作的原动力, 使她深入人类灵魂的内部, 挖掘人的潜意识深处, 捕捉人性最本质的东西, 开掘自我之谜。在残雪梦魇般的世界里, 人类灵魂的内部风景一点一点地展开。

在巫楚文化中, 巫师的咒语与诗人的吟唱属于同一种语言类型, 都是神秘的象征性语言。残雪小说多用这种神秘的象征性语言, 以呓语式的独白为主要代表。无论是独白还是对白, 都与人们的日常用语完全不同, 呈现出与巫师咒语相似的一种忘我的、迷狂的自由状态。残雪用这种语言进行人与自我的交流, 倾诉对象是自我和内心。

语言的不连贯、对白的非逻辑性是残雪呓语式独白的主要表现形态。她小说中的人物大多爱自言自语, 思绪无常, 对话也多答非所问。如《公牛》中的对话:“‘我们俩真是天生的一对。’老关在背后干巴巴地嗽着喉咙, 仿佛那里头塞了一把麻。”“‘那些玫瑰的根全被雨水泡烂了。’我缩回头来, 失魂落魄地告诉他, ‘花瓣变得真惨白。夜里, 你有没有发现这屋里涨起水来?我的头一定在雨水泡过一夜了, 你看, 到现在发根还往外渗水呢。’”“‘我要刷牙去了, 昨夜的饼干渣塞在牙缝里真难受。我发誓……’老关轻轻巧巧地绕过我向厨房走去。听见他在扑———扑……地喷响着自来水。”

再者, 残雪小说中很多信和字条也是毫无头绪莫名其妙的, 本该有的思维逻辑和理性连缀荡然无存。在《天窗》中, “我”收到一封烧尸人的怪信, 邮戳用骷髅代替, 信很奇特:“……空气中长满了细叶香薷。葡萄一大嘟噜一大嘟噜地浮在雾气里。每天夜里都有一种舞蹈。”在《苍老的浮云》中, 小纸条多次出现, 虚汝华展开窗外扔进来的小纸团, 上面“歪七扭八地写着两句不可思议的话”, 而她的母亲也接连不断给她写着难以理解的字条:“好逸恶劳, 痴心妄想, 必导致意志的衰退, 成为社会的垃圾”、“如果一意孤行, 夜里必有眼镜蛇来报复”……

评论家葛红兵说:“残雪是一个噩梦, 一座地狱, 一片沼泽, 但是, 她让我们深入到癫狂之中, 从癫狂的极端中看到世界的真相。”残雪在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中吸取养分, 凭借巫性写作, 创造了一个个特立独行的女巫形象, 对抗虚无的现代文明。同时, 她以独有的巫性叙事张扬现代主义的文学精神, 为中国当代文学开辟了一条神秘主义的道路。

摘要:巫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存, 深深根植在湖南女作家残雪的血脉之中。以“女巫”形象登上文坛的湖南女作家残雪, 通过迷狂式的创作、人与自然合一的意象及呓语式的独白等巫性叙事, 造就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独一无二的神秘叙事。

8.走近湖湘文化的本质 篇八

整体把握的关键是找到一个足以总揽全局的窗口,而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本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不像众多学者那样把目光投向事实与现象的表面,而是着重关注那对于文化整体最具有统帅意义的东西——它的灵魂。这一“灵魂”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深蕴于整体中的内核,那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并足以“鼓天下之动”的总枢纽——它的基本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著者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这一概括是极其全面的,也是极其精当的。在此之前,论者常用“湖湘人物性格”或“湖湘文化性格”对此进行概括。对照之下,本著的深度就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是—个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层的概念。诚如黑格尔老人所言:“外延最广,也就是内涵最深……概念愈是高级,它的明确性亦愈大,愈确定,愈发挥,愈深邃,因此它的领域也最广。”无疑,这是湖湘文化研究中的—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本著的第一大贡献。

本书的出色之处不仅在于揭示出了湖湘文化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而且在于它对形成这—独特精神的独特环境进行了“沿波以讨源,振叶以寻根”的剖析。作者认为,事物最基本的形态是空间与时间,空间与时间是事物运动最基本的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物的性质。就空间而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从时间来看,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而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的基因得以绵延不绝。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一文化性格的人就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中应运而生。作者的这一论断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的,因而也是使人信服的。

时间与空间毕竟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众所周知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那么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究竟是什么?作者高屋建瓴地将它归结为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运动。这一系统运动的合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土著文化,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会的结果。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这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所谓“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即此之谓。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然后“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湖湘文化的形成,正是以上诸多因素系统运动的必然结果。著者由此归纳出—条结论:“湖湘地区高山大湖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农业经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这一系统概括,将湖湘文化的渊源揭示无遗。这是本著的第二大贡献。

本书的杰出贡献还表现在对湖湘文化的内系统结构的全面揭示上。内系统结构是基本精神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寄附体和具体形态,同样是人们认识的误区。著者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湖湘哲学思想

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湖湘文学艺术

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

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经史并重。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湖湘教育

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湖湘宗教

任何宗教都具有双重的属性。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在人的意识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出于前者,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民俗民风

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湖湘科学技术

由于对实践与实用的重视,湖湘科学技术素称发达。早在商周,青铜冶炼已具相当规模。近代的锑都,更为全国冶炼之冠。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将湖湘文化独特的科学品格尽现无遗。

以上诸多方面,将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实化为具体的存在方式,真正达到了列宁所说的“真理总是具体的,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那种“多样性的统—”的境界。这种严密、精审的“具体”剖析,是极具有说服力的,对于矫正当前肤浅的学风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丑小鸭》课本剧下一篇:廉政讲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