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2024-10-23

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精选9篇)

1.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篇一

摘要:所谓预算管理,就是科学地编制整个企业在未来一定期间的预算,根据预算对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工作进行综合性的指导与调节,并通过对实际情况和预算进行差异分析,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审计

作者简介:贠捷(1970-),女,河南安阳人,安阳供电公司审计师,研究方向:审计会计。

中图分类号:F7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6-0057-04

企业预算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

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意义

1.为适应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需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审计。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作出每一个决策都需要考虑市场供求、消费者行为、政府规章等方面情况。这些方面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通过总结过去、分析现状、预计将来,作出计划,以便指导企业的行动。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审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2.预算管理的程序化要求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审计。预算管理实行程序化管理,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协调过程,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将经济效益指标分解落实后,各责任单位能否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是企业高层不得不关心的问题。有鉴于此,必须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制度。

3.内部审计的独特功能有助于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基于内部审计独特的监督功能,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对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推动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在集团实行财务预算体制的进程中,某些制度和政策还可能存在许多不尽完善、合理的地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审计监督逐步完善、逐步规范;二是只有通过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才能有助于支持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顺利进行,从源头上促进财务部门按章办事,有利于促进财务部门逐步规范财务资金的运作,杜绝挥霍浪费,为集团公司把好关;三是有利于监督部门规范运作。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部门大肆挥霍浪费、侵占挪用,造成国有资产和企业资产的流失。而预算执行审计则通过对部门的审计监督,跟踪监督其收支,从而促使其管好资产、用好资金。

二、审计前应把握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几个关系

1.企业是否注重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指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要直接或者间接参与预算管理过程,这是因为企业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不同的部门和员工,因此,审计过程中应关注企业全体员工是否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是否为更好地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

2.要重视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评工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评是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主要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个程序。预算编制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因此,在编制预算时应重点抓好“两个结合”和“三个坚持”,即把预算的编制同企业制定年度经营方针、经营

目标和年度重点工作的安排紧密结合起来,要同企业的经营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3个原则,即一要坚持效益优先、总量平衡,服从上级下达的经营目标要求的原则;二要坚持积极稳健、以收定支、收支弹挂,控制财务风险的原则;三要坚持权责对等、切实可行,围饶经营战略实施的原则。预算的下达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考虑预算指标的下达、执行是不是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其次是预算目标是不是能够支持年度的重点工作。最后是各项预算之间是不是充分协商、衔接平衡,执行的结果是不是有相应的分析。关键环节之二是预算的调整。预算一旦制定、下达,一般不应调整,实在要调整,必须按调整原则进行,严肃预算调整纪律,符合条件的可以调整,并且要报原批准机构批准,不能擅自改变,不符合条件的要无条件执行预算。关键环节之三是预算的分析考评。这个环节主要是考评企业各项业务的实际同企业经营目标的一致性和偏离度,同时也是对预算编制质量的一个检验。

3.正确区分全面预算管理与现行管理工作的关系。全面预算管理与现行各项管理工作有较大区别,前者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模式,而后者是各职能部门具体职责的体现。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全面预算管理需要靠现行管理工作支持和体现,需要提高现行管理工作质量;反过来,现行各项管理工作必须服从于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思路、方法去开展工作。(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

4.企业是否加强了权、责、利制衡机制建设。权、责、利机制的建立是规范管理的要求,也是管理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必须加强机制建设。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建立起各级管理部门的权、责、利模型。制衡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预算考评体系,通过预算考评体系主导型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杜绝过去管理中经常出现的责任模糊、权力集中、利益冲突等现象。

三、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审计的思考

1.转变审计思路。以往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对预算的编制环节关注不够、对预算支出的结构分析不够、对支出的效益性分析不够等等。要克服这些不足,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根据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把审计监督贯穿于预算的全过程,既要抓好预算编制审计,又要抓好预算执行审计,从预算收入入手,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通过审计,逐步健全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促进财务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促进财务预算的合理、准确,规范和有效。监督财务收支,保证财务预算管理的到边到位,促进财务预算的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2.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预算审计质量。鉴于预算源于会计信息质量又高于会计核算,预算审计涵盖面广等特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和规定的审计内容上,应把握不同审计机构开展预算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因此,可在资产经营审计完成的基础上,再次开展预算审计。资产经营审计重点核定企业预算年度内经济指标实际完成数;预算审计重点审核企业预算年度内预算管理效果。在预算审计时,重点审核预算指标编制依据、定额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并将企业资产经营审计核定的实际完成数与预算值相比计算预算偏差率,从而对企业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两者有效配合,不仅提高了预算审计的实际效果,而且将预算审计风险控制在可预计范围内。

3.统一规定预算审计报告框架。预算管理是采取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目标控制的管理方式,而且企业预算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等整个经营活动。所以预算审计涉及面广,现有审计实施方案相互交叉内容多,导致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报告行文不流畅。建议预算审计能够建立统一的预算审计报告格式。审计报告应包括:(1)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2)被审计单位预算管理流程;(3)被审计单位业务预算管理、资本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内容;(4)被审计单位预算管理总体评价;(5)在预算管理中发现经营管理方面问题以管理建议书方式下达、对延伸单位的审计分报告以附加报告形式备注。

2.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篇二

1. 财务预算管理观念淡薄

目前,多数高校在预算管理方面所做工作较弱,尤其是领导层重视不够、宣传力度较小,加上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申报程序不明确等缺陷,使得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部门缺乏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对待财务部门所下达预算指标时,观念淡漠、被动接受。长时期的落后观念,造成多个部门认为学校财务状况与本部门毫不相干,并对财务工作缺少应有的有效的理解和执行,更不可能主动、全员参与预算编制过程,如果预算编制无法得到全面保障,则预算在执行中便可能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

2. 预算编制不完整

预算编制主客体之间沟通不够、了解甚少,预算编制人员难以掌握学校复杂繁多的业务活动等现实情况,都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整个过程不科学、不全面。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下属院系、处室等都采取多渠道创收和支出的方式,多项收入及相应的支出未能纳入高校综合预算内,部门资金体外循环现象严重,预算监管则对其失去监控作用。而反映在预算编报上面,则表现为部分资金使用状况未能细化,管理方面缺乏定员定额指标,特别是基本支出的专项业务费用支出项目数额过大,极其不利于分析管理工作。此外,有些高校还有经营支出项目,此类项目大多未能详细地反映于支出项目中,这便违反了收入支出配比原则,又可能加剧高校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不科学的程度,最终,不仅破坏了高效预算管理的范围,还极易造成高校会计信息失真。

3. 预算执行效果较差

预算方案需要强有力的控制为执行做保证,预算控制力度不够,便造成指标下达一段时间后,仍然未能有效执行,当前,预算执行和监管已成为各个高等学校的软肋,财务预算执行不力、预算方案形同虚设、财务监管流于形式等问题甚为严重。因编制时间和指标下达的滞后,降低了事前控制的效果;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影响了事中控制的正常运转;因对预算执行状况分析不够,造成高校丧失了财务比较优势,对事后控制产生不利影响。高校的财务预算是对学校年度内所要完成事业计划和工作内容的最佳反映,如果其执行不力、控制失控,必然严重影响学校事业发展和经营规模。

4. 财务预算管理风险意识薄弱

任何组织采取的任何财务管理措施均应充分考虑客观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就目前高校经营状况来讲,学校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校教育经费有限,各部门吃大锅饭现象又较为严重,则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职工生活福利的改善等方面的经费开支便难以得以保证。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又对高校相关配套硬件环境建设等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基建任务,学校自然要寻求更好的资金筹措方式,比如较多的银行贷款,但这给高校也带来了巨大的负债,进而使高校举债经营陷入各种财务风险状况。甚至有效高校盲足贷款征地、上项目,使得藏在高校内部的隐患处处存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面临各种风险。

5. 预算监控及考评体系缺失

在过去计划经济下,财务人员大多只关注成本费用支出,对成本费用支出的使用效益则不很重视,尤其是预算指标完成状况,本应作为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标准,结果却因为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资金浪费、资产重置等负面影响,真正依赖于资金建设的项目经费则不到位或者不够用,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及效益低下,预算管理作用大打折扣。预算编制方案的执行与控制,应建立在规范化分析、科学化考评的基础上,但从我国高校现阶段预算管理状况分析,高校仍未建立健全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预算管理和评价体系几乎完全缺失,此种状况下,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员工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预算总目标更难以得到实现。

二、解决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1. 更新财务预算管理观念

加快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改革,解决预算管理中常见问题,应首先更新预算管理观念,观念的转变应放在首位。具体来讲,应在高校内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基本知识和尝试,紧密结合预算运行机制和预算执行结果,将预算编制、执行视为高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共同任务;以人为本,树立广泛参与意识,预算编制工作与学校事业活动密切相关,其编制过程应由多方人士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和论证,并接受各个院系和职能部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监督;高校财务部门应去除只重视分配的传统观念,实现目标方式下的预算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注重预算的事前控制作用以及预算向微观管理层次延伸的效果。

2. 统筹安排资金流向

加强预算管理,应特别重视资金统筹安排工作,对各项经费支出应加以严格控制。一则严格审批权限,将高校内部各个部门经费的审批工作严格控制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内,遇到特殊情况,支出费用须超出计划所需经费时,须在高校相关预算管理制度规定范围内,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据规定执行;实施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把各个二级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当做领导干部年终考评内容,由学校统一组织人员抽查并评价各预算单位的执行细节,对执行较好的部门或单位,据其正常经费结余比例给给予奖励,对执行较差的部门或单位负责人予以批评甚至做相应处罚,若预算执行中经费流失严重,则应严肃处理相关负责人。

3. 增强财务预算管理风险意识

高校规模越向纵深发展,其银行贷款金额随之增加,所可能遭遇的财务风险越加多样化、严重化,防范高校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已成为高校管理特别是财务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树立预算管理风险意识,组建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广泛采纳各方意见,收集整理各项贷款项目的材料和证明,校验贷款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根据贷款指标,测算一定时间内高校所需信贷资金的数量,由此制定还款计划,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将资金应用于能带给学校一定经济效益的项目,比如兴建学生宿舍楼、教学楼等。

4. 提高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预算规章制度,强化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有效管控,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检预算执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加强控制。参照预算执行中反映出的各种信息,高校应在宏观上对年度财务报表、预算执行情况等加以分析和评价,不断改进预算执行中的监督机制。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相关规定,严格照章办事,规避随意追加、调整预算的行为,对于经常性支出项目不予调整,确实需要追加或调整的项目,须在预算管理制度制定程序之下,经高校最高决策部门审评以及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予以追加或调整。

5. 加强资金使用效益考评

根据我国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相关规定,规模较大的高校较长选择“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规模较小的高校则偏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模式。无论哪种模式,综合预算都应在部门预算编制要求下囊括高校内部所有收支,即把全部的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预算管理。此种情况下,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其包括高校财务预算和高校责任预算,其中高校财务预算又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构成,支出预算常见为经常性预算、专项预算以及递补预算等。所有预算内容沟通构成一个严密的预算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将责任层层分解、分级负责并进行绩效考核,最大程度上提升有限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三、结语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实质上应是一种强调预算分配的目标管理工作,在行使目标管理方式过程中,预算管理既要满足财务部门工作要求,又要与高等学校其他各个方面及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根据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的精神,预算管理应细化某个部门的全部收支状况,重视部门行使职能时各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强调预算管理的事前控制效果,实现预算向微观管理的延伸,即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应从传统的目标管理向现代化的预算管理转变,并对预算管理中常见问题,寻求最为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加强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加快预算管理改革与完善步伐,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形成持久性影响。

摘要:作为以支出为目的的非赢利性组织,高等学校是我国中央部门预算和国家事业单位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中央部门预算改革推动下,高效预算管理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预算管理构成财务管理的核心,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的质量对其内部各项资金使用状况以及学校事业计划完成情况等均产生直接性影响,财务预算管理应成为高校财务部门工作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戴传红.高校加强预算管理的若千举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05

[2]柏斯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及高校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3.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校 内部 绩效预算 管理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24-02

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存在两个突出的矛盾:一是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来看,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和高校发展经费不足的矛盾;二是高校投入经费加大和高校发展缓慢的矛盾。两个矛盾都反映了同样一个问题,即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和资源紧缺并存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从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外部视角来看,必须从根源上改革传统的财政拨款机制,从简单按照生均拨款的方式变革为综合考虑学校性质、学科特点、区位发展等多因素的拨款方式,并最终形成以学校绩效考评结果为导向的拨款方式。从高校内部视角来说,应转变传统思维,实施目标及结果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以“战略—目标—预算—产出—评价”为逻辑主线来进行资源的分配和资金的管理,最终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基于高校内部视角探讨实现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路径。

一、绩效预算管理的特征

绩效预算管理的本质是以绩效为核心,目标为导向,预算为载体,与各部门业绩挂钩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强调学校预算与学院战略的一致性、绩效评估与资源分配的联动性。从表面看是改变了预算的编制方法,实际要变革的是高校管理理念和文化,从注重投入到注重成效,从注重短期利益到注重长远发展战略,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预算编制的目标性。绩效预算的目标性是指高校预算必须与学校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紧密联系。绩效预算就是要处理好达成目标与资金投入的关系,将资源配置、资金使用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结合,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每一个绩效目标对应相应的预算项目,目标决定要做什么事,做什么事作为要投入多少资金的依据,使得预算的编制更加切合实际,预算的约束性也更强。

(二)资金使用效益的问责机制。绩效预算强调对产出和结果的评价,通过绩效评估,考核各个责任主体是否实现了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是否取得成效。各个责任主体对所在部门的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学校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在第二年度的预算资金分配上相应进行增减,对于投入大而绩效评价过低的项目甚至可以叫停。所以绩效预算的实施要求高校必须完善和落实经济责任制,保证责、权、利对等,并在问责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与责任对象的互动,向责任对象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责任对象最大限度地达到绩效目标。

(三)资金的全过程管理。绩效预算不仅仅涉及预算的编制,它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全过程管理。即在预算编制时注重绩效目标的编制,为预算资金测算提供依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和动态调整,确保项目的实施不偏离预定目标;资金支出完毕后要组织专家对投入资金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比对和评价。在不断地确定目标—申请资金—考核评价—发现问题—改进的过程中提高高校各责任主体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视,并提高预算编制主体的责任性和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也就是说,在申请资金时不是越多越好,获得资金与应有产出成正比,否则造成资金的闲置则应被问责。

(四)绩效评价的科学性。高校主要担负着人才培育和科研服务的社会责任,同时要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其产出形式较复杂且形式多样,无法像企业一样简单地根据成本及利润的核算方法来进行评价。因此,对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多元化和具有科学性。

二、实施高校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是政府推行绩效预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绩效预算改革,培养绩效预算文化,这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和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成败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地位的增强,高校在筹资、社会化服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方面与社会对接越来越紧密,社会关注度日益增高。因此,在高校实施绩效预算管理,能让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和使用评价,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公开透明,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公众对财政资金管理的美誉度。

(二)实施绩效预算是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手段。虽然教育投入日益增多,但高校的发展需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仍然突出,教育资源的低效率配置问题仍然存在,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成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缺乏与教育资源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核心内容,一个学校资金使用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做得好不好。传统的预算管理的缺点表现在只重视投入和安排资金,没有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不重视预算的执行、结果分析资金的使用效率,导致预算支出每年呈刚性增长,没有弹性机制。绩效预算在预算资金申请时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额度挂钩的良性循环机制,将“投入—产出—效果”结合起来,强调资金使用的效率、效益和效果,这样可以使学校自上而下树立起“资金讲求效益,有效益能获得更多资金”的理念。

(三)实施绩效预算是完善学院管理体制的内在需求。首先,实施绩效预算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涉及预算的编制与管理、预算的实施与调整、预算执行的审计等,与之配套的还有如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借款与报销制度、二级院系与学校的结算方案等。其次,实行绩效预算要求学校内部理顺责、权、利关系,重塑学校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分享模式,引入绩效机制强化各院系和部门的主人翁意识,部门经费随绩效浮動,调动院系和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体现财权与事权的对应关系、责任与权利的平衡关系。同时,有利于学院完善二级管理体制,提高院系的办学积极性,从而调动起激发整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潜力。

三、实现绩效预算管理的关键路径

(一)形成绩效预算财务管理环境。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国情下,高校财务一直属于投入主导型理财,预算的管理更多地注重筹资与投入。如今,以绩效高低决定投资的取舍和增减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特别是领导者必须树立绩效管理的新理念,形成绩效引领投资的倒逼机制,从上而下地形成绩效管理的氛围。与此同时,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二级管理权责划分等制度成为保障绩效预算能有效实施的基础。高校必须在观念和制度层面先行,才能为绩效预算的顺利实施做好垫脚石。

(二)实施绩效预算管理需找准突破口,步步推进。现阶段,高校基本上仍处于条目预算阶段,对于全面实施绩效预算还困难重重。绩效预算的实施涉及面广,环节多,强调全员参与预算,否则便失去了绩效预算的意义。因此,高校在进行预算改革时切不可操之过急,找准突破口由易到难、由点及面,逐步实现全预算的績效管理。高校可从专项资金入手,因为专项资金通常有特定的支出目的,实施计划和项目关系部门相对明确,所以容易确定绩效目标和确定绩效考核指标。而且专项资金量通常较大,以此作为突破口是探索预算管理和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专项资金的绩效预算管理基本成型后,高校可探索以二级学院作为一个责任中心的绩效管理。二级学院对划拨到位的内部预算在财经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享有充分的自由权,预算资金的划拨可参照基本支出按定额划拨,项目资金按绩效目标和轻重缓急的竞争机制来确定

(三)构建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落脚点,如果不进行绩效评价并配合奖惩机制,绩效管理的力度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效果。考虑到高校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特殊性,非财务指标应该占较大的权重,如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学院美誉度等;财务指标作为对非财务指标的辅助,如预算的执行率、经费到位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须做好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自我评价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价。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学院和部门,在下一年度的项目安排上优先考虑,在定额支出的分配上提高一定的比例作为奖励。

【参考文献】

[1]郭银清.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2(30)

[2]武迎春,杨梅菊.高校实施绩效预算的过程及有效途径[J].会计之友,2012(11)

[3]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2008(7)

[4]王良驹.环境需求视阈中的高校财务经营前瞻[J].教育财会研究,2012(1)

【作者简介】杨 茜(1982— ),女,重庆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副处长,会计师,讲师,经济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4.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篇四

医院预算管理是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医院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的目标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将医院的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其预算形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医院内部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预算管理制度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考评等构成。

当前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目的性,预算就是医院财务部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部门预算报表,就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和争取上级预算拨款,对单位管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意义,对单位没有起到控制管理的作用。第二,缺乏相应的管理评价机制,在质量评审工作中,为了达标,做预算收支表以及对比分析表,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去加以控制,也就失去了预算的作用。当然也存在一些诸如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管理行为,没有提升为医院全局性管理行为;财务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不规范、不科学;财务预算的执行没有形成制度性安排,等等。这些现象无疑大大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了预算对医院的软约束,并没有真正把预算控制作为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使预算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针对医院的预算管理改革,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更新财务管理观念,确立预算管理思路

在任何的学习研究中,理念始终是先导,理念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理念,才能引导人们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学习。在预算管理中也是如此,更新财务观念是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医院财务管理成功与否的基石。首先是医院的主要领导,应该在思想上接受崭新的预算管理理念,并且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其次,要向职工宣传预算管理的新理念,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背景之下,更加要求医院树立综合效益观念,财务人员不仅要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同时也要积极向全院职工宣传预算管理理念,使得预算管理思想能够深入人心,这样医院预算制度才能够比较顺利的实行。

二、实行全面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整合各部门力量预算工作是关系到全院的未来发展的大事,因此,首先要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①医院应该成立由院长办公室、财务科、基保科、总务科、医教科、药械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组成的“预算小组”,院长办公会负责审批医院年度预算方案及追加调整方案,同时建立一整套配套的管理制度。这样既是实行全面预算的保障,又能有效克制预算管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②财务科负责年度预算的具体工作,其中预算工作既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又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以及周边医疗市场资源配置状况、本地区国民收入发展情况,市民医疗消费需求、医疗服务收费价格的变化等重要影响因素,认真进行研究。对医院收支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并层层落实到科室。根据业务科室的历年经营状况及技术水平,结合科室的人员结构、设备投入情况、医院对科室的扶持政策、科室所承担的职能来分解落实收入目标和其他相关指标。③各职能科室配备预算管理员,对预算工作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预算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

(二)具体流程在全面了解医院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医院预算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医院资源、实现收支平衡并协调医院各科室的工作,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要合理。

首先,编制医院预算时要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收支的增减因素测算、编制收入、支出预算。将医院的预算分解到各职能科室,每个职能科室都有预算管理员,各职能科室编制本部门对口管理的预算。在上年末各职能科室根据本科室的年度工作计划负责制定本科室预算控制内容的预算。职能科室将各科室上报的相关预算审核修正后汇总制定出本部门预算,上报主管院领导审核签名,上报预算小组审核汇总,预算小组通过分析调整编制出全院的预算。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后确定全年预算。原则上年度预算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其次,编制支出预算时要周全,重点保证3类支出,即人员费用、基本公用费用(如水、电、燃料、药品、材料费用等)、医院发展费用(如设备购置费用、修缮费用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对预算进行严格的控制。费用发生时,须由职能科室负责人签字,同时预算管理员进行登记,经手人到财务科经预算会计核实在预算范围内后加盖预算章,然后按医院正常报账流程报账。如超预算或无预算不予盖章及报账。

最后,预算在保证严肃性的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当预算制定的依据发生重大变化时,预算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医疗服务收费价格进行大幅度调整时,价格调高的收入指标要调高,调低的收入指标要调低。加强预算管理,使其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收入预算要参考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对预算年度的预测编制;支出预算要量入为出,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要坚持勤俭办事业的原则,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医院预算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坚持预算管理分级责任控制。医院内部职能科室为预算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分管业务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控制等工作,并配合财务科做好医院总预算的综合平衡。全院各科室须按照年初预算认真执行,做到事前有计划、有步骤,定期总结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报财务科。一旦制定好了预算管理机制,就要求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建立、健全必要的支出管理制度和措施,讲求资金使用效果。购置大型、贵重医疗仪器设备或进行大型修缮,要事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并提出两个以上方案,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后,专项安排支出预算。设备购置和医院大型修缮时,由总务科和器械科按进度提出用款计划,财务科审核其是否纳入年初预算,未列入预算的开支必须经医院院长办公会研究,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重新追加预算支出指标,方能办理支出。支付大额款项时,必须严格执行购销合同和修建合同规定的拨付比例付款,超过范围和不按合同支付款项造成的损失,应由相关人员负责。

通过预算控制,财务管理的职能得以逐渐拓宽,改变了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加强了对医院经济活动及医疗成本的分析预测、决策、控制和监督等,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从而充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同时,应该看到医院预算管理也是一项集体性的工作,需要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5.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二零一七年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八十多万亿人民币,排在日本之前美国之后,位于第二位,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表国有企业的中央及地方企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每年的GDP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中央及地方企业的经济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中央及地方企业账务预算管理的意义及现状出发,探究如何科学合理得开展中央及地方企业账务预算管理。

关键词:中央及地方企业;账务管理;费用估算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当前的遇到的国际形式,中央及地方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及机遇,要想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企业与公司就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在众多的管理项目当中,企业账务估算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收益,关系到公司管理的优化与发展,更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必须持续关注的重点议题。本文针对中央及地方企业的账务估算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账务估算管控在我国中央企业中的实际状况

(一)账务估算人员意识不够。纵观当前很多公司的管理团队对公司的账务估算应该怎样开展还处于认识不足的状态,多数公司是由于与其他公司进行比较,看到其他公司进行了相应账务预算与科学的管理,才开始着手进行自己公司的账务估算体系,才开始着手制定相应的规则与规范,但公司并没有从根本上利用账务估算管理作为管理公司的主要途径与常规手段,将账务估算管理作为形式与意义上的管理口号,即虽然有账务估算管控,没有加以合理利用,也不清楚应该如何利用,如何下手,账务估算管理制度没有根本上起到相应的作用,也没有实际应用到对公司的经营管控中来,这主要是账务管控人员的思想意识不足导致。

(二)公司账务估算管理体系严重缺乏。很多公司名义上有账务估算管理,但如上文所述,许多公司没有真正利用账务管理作为公司运作与经营的主要途径,许多公司普遍存在账务的预算职能不清,分派给各个部门的现象,有的公司有专门账务估算团队,有的公司由计划团队负责,有的公司销售也参与估算工作,整个管理混乱,缺乏系统的划分,这同时说明当前的中央与地方企业,经营管控的整体水平不高,有待发展,有待进步与完善,账务的预算作为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的展60开,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

(三)公司账务管理缺少监管效力考核方案不完善。公司的账务管控员工,在公司的地位普遍低下,考核方案与制度不完善,估算管理职能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管控作用。另外账务估算员工由于是财务或经管专业出身,本身对公司的整体经营与运作不熟悉,不了解公司的产品,只知道账务的进出与统计,忽视了管理,公司对账务估算管理人员没有合理正确的评价体系,认为他们本身无关紧要,即不能参与产品设计,也无法帮助产品销售,更不能参与生产,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看上去没有起到很大作用,致使账务估算管理没有真正应用到设计,生产,销售当中去,只是趋于形式,趋于报表,缺乏监管,账务估算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

(四)公司普遍缺乏账务估算管理的专业人才。人才是中央及地方企业的根本的竞争力,公司之间的.对比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比拼,一个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是人才,而公司的账务估算管理人才尤其重要,当前我国科学的经营管理刚刚起步,导致了市场上优秀的相关专业人才的短缺,这也是一个公司账务估算管理缺乏真正作用的一个原因,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才,雇用一些非专业人士从事要求非常高的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因此账务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是中央企业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之一。

二、中央及地方企业如何开展账务估算管理工作

对于中央及地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账务估算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制定合理的账务估算管理体系。中央与地方企业进行科学的账务估算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完善管理体系,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制度的健全,职责的明确,流程的固定,意味着账务管理向正规化,系统化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账务估算管理体系,首先企业要将账务估算管理作为公司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账务估算可以使企业决策的内容具体化,数量化,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账务预算管理要与实际发生的费用做比较,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做评价与监督。最后,账务估算要囊括企业总体费用估算,包含企业的经营决策估算与具体业务估算。

(二)合理制定账务估算管理流程。制定合理账务估算流程是企业估算体系具体实施的第一步,账务估算管理包括账务的估算策略制定,账务估算的编制,日常账务管理,评价分析与改进四个部分。公司账务管理首先要有年度总体账务估算,根据公司上一年度的销售情况,制定当前年度的估算指标。其次要根据年度账务估算的进行目标分解,制定每一季度或阶段的账务标准。再次,根据每一季度或每一段账务估算分解目标,进行日常账务管理。最后,根据日常账务管理内容对账务预期进行合理评价与改进。

(三)进行日常的账务估算管理。账务的日常工作管理是账务估算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的钥匙。账务的日常管理是指对公司平时各个项目报表应用及设计的管理:一、公司的账务估算有多个项目,日常管理要针对多个项目分别管理,跟踪每个项目的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偏差,达到对项目控制的目的,例如公司的每个产品都有成本与利润,将预估成本与实际成本,预估利润与实际利润进行对比与分析是账务日常管理的主要工作。二、账务的日常管理要按项目各管理内容的先后时间,实际发生顺序做管理。

(四)做好账务估算的分析评价工作。账务的日常管理形成相应的数据与信息,账务管理部门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不断调整与改进估算目标,达到对公司经营与运行的管理,在分析与评价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水平,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方案,挽救或重新评估。

(五)引进高素质人才推进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企业的账务估算管理企业要加以重视,要真正利用估算管理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企业要不断引进账务估算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制定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方案,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公司同时要为对员工开展适当的培训,引进先进的账务管理理念与科学的方法,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促进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公司账务预估管理工作中去。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中央及地方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公司的管理水平关系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未来的前途,搞好公司的账务估算管理,是公司科学管理的要求,而当前中央及地方企业普遍存在对账务估算意识不足,缺乏高素质人才,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企业,公司要从科学管理,完善流程,引进人才,提高素质,合理建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公司的账务估算管控水平,为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增添砝码。

参考文献:

[1]熊利明。财务预算管理在国企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

[2]郭小红。国企经济管理中的财务预算管理必要性探讨[J]。企业文化旬刊,(10)。

[3]乔宗瑞。浅析财务预算管理在国企经济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7(s2)。

6.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篇六

---杨体军、李晓婧、张春霞、王威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高校预算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收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中仍存在预算决算编制不完整,追加调整程序不规范,预算执行中基本支出占用项目资金、挪用项目资金、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等问题。本文针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对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基本情况、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预算管理有所裨益。

一、高校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预算管理现状。从预算编制来看,各高校每年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下达的预算编制要求编制预算,在对近年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下年工作计划,初步编制出下收支部门预算,然后比照教育部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收入预算按照来源分类与相关职能单位沟通,测算收入能力,确定指标;支出预算着重考虑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和学校工作发展计划,同时结合上年实际预算执行情况,按照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优先保障、量入为出的原则安排各项事业发展所需的刚性支出和专项支出。

一般而言,人事处负责人员经费基础资料,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科技处、社科处、产业处、基金会负责学校收入预算情况的测算,国有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资产情况的测算,后勤处负责后勤保障情况的测算,基建处负责基建项目的测算。

(二)预算编制依据。收入预算,高校按照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等项目编制。其中,财政拨款的编制依据是学生人数和拨款定额;上级补助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往年补助收入数;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学生人数和收费标准,科研事业收入的编制依据是根据往年收入的测算数;附属单位缴款的编制依据是附属单位上报的计划上缴数;其他收入的编制依据是往年收入的测算数。项目支出预算,高校按照教育部下达的项目编制,该项目是教育部事先通过教育部各口申报审核经过专家论证最后确定的项目,学校按照教育部批复的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来执行预算。对个别项目预算的调整,学校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教育部,教育 部以文件形式下达预算调整项目及金额。

(三)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按照教育部要求按时申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计划,基本支出经费在每年7月份基本拨付到位,项目支出经费根据财政部拨款计划按月拨付给学校。学校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做到基本支出预算按月、季度下达,项目支出预算按照教育部到款一次性下达。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与学校发展计划脱节。

由于项目支出预算几乎要提前一年编制,而高校下一工作计划往往要在年底才会制订,极易造成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与发展计划相脱节,使某些项目支出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就很难实施甚至造成损失浪费,而现行预算调整程序又比较严格、报批时间也较长,为了不影响到学校发展计划的执行及落实,这些高校常常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或不按财政批复预算执行。

(二)预决算编制缺乏完整性,未能真正实现综合预算。

一是从预算管理来看,高校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预算批复缺乏严肃性和合规性。例如某高校2009年预算批复财政拨款为124,786万元,而实际执行为190,908万元,其间教育部又分23次下达经费预算的通知,增加教学、科研、基建等各项预算66,122万元,占“二下”预算批复的53%。这些不仅未能纳入预算之中,而且也不通过预算调整,直接下达计划,有的甚至先给钱,后下计划,随意性较大。预算编制失去了严肃性、有效性和合规性。

二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收入支出的预算编制方法简单,预算内容不完整,预算和实际发生数存在很大差异。

高校在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或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而是仍采用“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使本核定的支出指标受原有费用项目和数额限制,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高校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格局,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三是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资金来源已经多元化,大量的银行商业贷款成为保障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资金组成部分。但这部分巨大的资金却不能为高校预算涵盖,导致高校预算缺乏完整性。

四是按现行通常的财务管理模式,基本建设财务往往单独建账核算管理,年 末与财务合并报表。但是在合并决算报表时,有的高校没有完全按基本建设核算的内容进行合并。部分自筹未经国家批准的基建项目没有纳入本部门决算,部分资金体外循环。

五是项目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高校的部分科研项目,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时间跨度较长。但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往往是一次性全额编制预算,资金集中下达,年末形成了大量的项目结转资金。此外,部分项目因前期可研缺乏科学性,项目预算编制不细致,也形成了大量项目结余资金。

(三)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决算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一是从现行财政预算结构设计看,项目支出预算比例相对比较大,其投入的财政资金也相对比较充裕,而学校在基本支出预算方面就显得比较紧张,常常出现供应不足或无法及时供应的现象,导致某些高校挪用项目支出预算经费去弥补基本支出预算经费的缺口。如某高校2009年预算基本支出资金来源除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来源外,其他资金来源27,289万元,但没有具体的筹资渠道。2009年预算执行过程中,其他资金仅有附属单位上缴款1,258万元,其余款项没有落实,基本支出资金缺口26,031万元。而2009年末项目资金应结余547,887万元,但2009年底该校实有资金和财政应返还项目支出额度仅有225,885万元, 其中322,002万元的项目资金被占用。

二是从高校预算资金运行看,项目支出预算经费缺乏统一的筹划与控制,其业务运行规律与财政预算完成进度考核指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由于受学期工作计划的影响,学校项目支出、基本支出预算执行进度都无法在内均匀推进,特别是年中、年底追加下达预算的项目,当更是无法执行,为了完成预算进度考核指标,一些高校违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 虚列项目支出、甚至挪用项目经费。

三是从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来看,由于决算报表编制的不完整、收支核算不真实,也影响了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和决算的使用价值。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体制不清,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应并表而未并表,游离于学校预算管理体制之外;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不规范,应计收入不计收入,往来挂账,导致收入不实。此外,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预算执行的真实性。目前,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在有关支出中,可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实际发生支出时从提取的各项基金中列支。这样一来实际支出与提取数额不能完全一致,无论是结余还是不足,其结果都直接影响到预算支出的真 实性。

四是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大量资金结余。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是目前高校预算执行中的普遍性问题,由于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慢,年底形成大量结余结转资金。

(四)预算执行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制度,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预算执行结果未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挂钩,未与职工激励机制挂钩。预算下达后,部分高校没有对预算执行进度、执行效果、资金需求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决算与预算不挂钩、不对照,不分析偏离原因。这说明高校对于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架空了预算控制的职能,也严重削弱了预算的激励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力。学校内部预算管理体系是与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已经审定的财务预算执行如何关系到学校工作完成的好坏,影响到学校事业发展和规划。为此,必须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刚性管理。如,加大对附属单位的管理力度,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高校内部考核、奖惩挂钩,调动教工参与学校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预算收入的完成,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支出预算必须依章进行,不得随便更改。合理安排本单位的支出,建立“一支笔”制度,严把支出关。对于重大项目经费支出,必须有归口领导审批,严格按照预算项目内容执行。

(二)预算编制要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可行的项目,当年安排不了的项目自动滚到下一年去。各收支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甚至统一的定额标准,逐渐做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申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三)要编制综合预算,全面反映收支状况。高校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学校的各项收支状况,即把一切收支都纳入预算,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一是要坚持收入预算完整性原则。收入预算包括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的各种非税收入等,财政拨款由财政根据学生人数乘以生均定额核拨,是硬性收入。除学费住宿费外的非税收入是学校的自筹收入。为确保各项非税收入能足额上缴,避免各 单位出现隐藏、截留、拖欠等行为,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创收分成比例来调动校内各职能部门创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可避免隐藏、截留、拖欠,又能保证收入预算的完整性。二是坚持支出预算按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及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学校工作规划并结合学校财力情况,本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安排各项支出。将基本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按定员定额核定;将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和水电费等公用支出进行项目单列,实行封闭管理。对项目支出预算的可行性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建立项目库滚动管理和绩效考评管理。在预算安排上,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从而减少预算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观随意性。

7.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篇七

现阶段,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成为行业热点话题的原因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如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自由化、预算评价模式化等问题,预算管理工作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切实的发挥。而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上述问题的缓解和规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在提高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绩效的基础上提高高校资金的利用率,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的获得;另外,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拓宽审计领域,扩大审计影响,促进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此外,随着《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等文件的颁布和落实,使得国家和社会公众逐渐加大了对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所以,在此环境下,落实和做好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高校财务预算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高校落实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在意识层面、人员素养层面、绩效评价等层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从意识层面来看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校认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而财务预算审计工作只是一项普通的管理工作,甚至认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所以,对其的关心和重视程度都不够高,进而导致高校的预算执行审计内容比较单一、定位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缺乏完善的预算执行审计机制,高校的预算编制工作随意性较大,预算内容不够完整,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质量不得而知。

(二)从人员素养层面来看

相比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活动,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要求涉事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入手,把握好学校的各项财务收支情况、资产情况和负债情况等实际情况,提高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有效性。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比较慢,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数据的收集上,却忽视了数据分析和审计报告的创新,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效果不明显,并不能为高校决策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有效的材料和证据。

(三)从绩效评价层面来看

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是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关键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绩效评级工作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并没有对高校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各个高校的规模、评价标准又很难统一,高效的预算执行审计更多的是依据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主观意识来决定,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三、提高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绩效的几点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在意识层面、人员素养层面以及绩效评价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为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遵守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

改变高校财务工作者对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断创新和完善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是提高审计绩效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在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确保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即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要重点审计高校的各项预算支出是否符合国家既有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例,是否符合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各项经费的支出和拨款是否和预算编制方案相一致,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的行为等情况;二是要预算高校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即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要重点审计学校的各列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多列、不列、少列或者虚列的现象,会计核算工作是否合理、正确以及高校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三是要确保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合规性,即审查高校预算支出中有无利用应付暂时性差异、代管项目等过渡性会计科目持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

(二)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引进现代化审计方法

为有效的提高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提高涉事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不断的引进现代化的审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对涉事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不断丰富其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工作人员观察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工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引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校内部搭建信息化的审计平台,通过审计资源的整合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绩效,即高校可以通过引进信息化的审计软件,搭建信息互动平台等方式实现预算执行数据处理的电算化,不断改变高校审计的方式与模式,在学校可支撑的能力范围内适当的加大对信息技术的资金投入,进而使得高校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做好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中的绩效评价工作,落实全过程跟踪审计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活动的日趋多样化,高校在做好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中绩效评价这一关键环节的同时也需要落实全过程审计,以将审计的风险降到最低。所以,高校一方面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不同的绩效评价审计重点;另一方面,要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审批等各个阶段都做好配套的审计工作。即在预算编制阶段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参与编制、加强沟通等方式确保高校预算编制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预算执行阶段,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等现代化的信息软件来控制和监督高校资金的流向,并对财务部门提出有效的建议,以提高高校决算方案的编制效率;在决算审批阶段,审计部门要根据整个过程的审计提出相关的建议和优化措施,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以确保有效的审计信息得到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要确保各个阶段的有效结合和协调统一,以确保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高效落实。

四结语

总之,现阶段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广泛,审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其审计结果的好坏不仅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重视,而且受到高校领导甚至社会公众的关心和重视,所以,对于涉事工作人员来说,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得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逐渐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进而在提高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促进高校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自1999年我国实施扩大招生规模的政策以来,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在得到发展和扩大的同时,高校的财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包括财务预算管理活动在内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难度也在逐年增加。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对其的审计力度,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析了在高校落实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必要性,探究了高校财务预算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如何提高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力度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在提高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绩效的基础上促进高校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审计,建议

参考文献

[1].安玉英.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审计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

8.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粮油工业集团;财务风险;全面预算管理;防范

从广义视角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其不仅包括有对于资金流的管控内容,还涉及到资金筹措和投资事项。然而,面对笔者所在的粮油工业集团来说,则需要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入手来进行主题讨论。之所以这样讲归因于,作为集团公司类型的粮油工业集团,其内在的事业部制结构使得各分公司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利润单元,从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必然将对总公司的财务监管产生干扰,另外在集团公司统借统还制度下这种干扰将形成公司整体的资金漏损现象。事实表明,这将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经营效益的提升。由此,解决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财务管理风险,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路径来。

1.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这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来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1总公司统借方面的财务风险

资金筹措成为了集团公司的重要财务活动,但面对管理幅度较大和产品项目较多的现实状况时,往往先由各分公司完成资金预算,再由总公司进行预算调整。在此基础上,统一向金融机构寻求贷款。此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总公司可能无法充分获知分公司所做预算的真实性,从而就为财务风险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1.2总公司统还方面的财务风险

总公司作为法人实体,必然承担着借贷资金统还的职责。然而,各分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润单位,必然存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另外,国有企业固有的预算软约束特点,也促使分公司可能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这一行为表现为,对总公司隐藏关键信息(如盈利能力),从而使总公司在执行统还活动时面临资金缺口,最终影响总公司的信用度。

2.全面预算管理功能定位

全面预算管理构成了总公司对于资金管理的主要手段,其包含三项主要内容:资金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管理、资金回笼管理等。

2.1资金预算管理

资金预算管理的核心便是预算编制,在统借统还背景下便表现为总公司的资金预算编制活动。假设这些预算资金都依赖于借款来实现,那么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将直接关系到总公司的内部资金循环的安全性。可见,这里就与抑制分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相联系了。

2.2资金使用管理

资金使用在粮油工业集团中主要体现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商品销售阶段。以事业部为单元的作业部门,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可能会忽视对资金效益的关注,从而这一效应通过多个分公司的叠加将无形抬高借贷资金的使用成本。因此,还需要在资金使用上建立起可行的监管机制。

2.3资金回笼管理

由于各分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不同,就使得各自的资金回笼效率也存在差异。另外,受到供应链管控技术的影响,也会在不同程度干扰到资金回笼的绩效。由此,监管资金回笼便与管控分公司的隐藏信息行为产生了聯系。

3.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3.1深化对财务风险内容的识别

财务风险的内容与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有关,因此需要从粮油工业集团的生产经营实际中来识别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从而在其中分析出财务风险来。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在集团公司组织形态下需要大力防范公司内部财务风险,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流程的防范措施。

3.2增强总公司财务人员的素养

由于本文着重关注总公司对分公司的财务监管问题,因此还需要增强总公司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这一素养不仅体现为财务技能上,还存在于他们的财务岗位意识上。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干扰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但增强总公司财务人员主动联系基层的方式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促使他们走下去深入到生产一线来进行调研。

3.3建立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机制

根据信息不对称的概念界定,需要通过信息强势方主动释放隐蔽信息来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在保留统借统还的财务制度下,还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总公司与分公司的资金往来中。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国企改革,总公司与分公司额定好本金和利润,剩余资金留在分公司账户上作为福利基金和发展基金之用,这样便能降低统借统还中的财务风险。

3.4强化针对财务风险防范预警

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粮油工业集团,还需要借助财务信息系统建立起财务风险预算机制。预警机制首先依托于会计电算化平台,并在设立参数的基础上由系统自动预警。因此,集团公司还需要组织力量开发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财务ERP系统。

4.对未来财务风险防范的展望

最后,再从两个方面对本文主题讨论进行拓展,从而有助于对全面预算编制的理解。

4.1完善集团公司的内控模式

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规避措施的构建,首先应纳入到公司的内部控制之中。在集团公司的联习会议上,应强调总公司对分公司的财务监管权威,并通过统借统还机制给予分公司资金使用上的权限限制。

4.2优化集团公司的审计模式总公司层面的审计团队成员不仅包含专业审计人员,还应根据分公司的业务特征引入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样一来,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就分公司的业务运营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审计人员建立起审计对象的整体印象来,最终规避分公司“增收益、减利润”行为的发生。

5.小结

本文认为,粮油工业集团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可从:深化对财务风险内容的识别、增强总公司财务人员的素养、建立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机制,以及强化针对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科]

【参考文献】

[1]李春燕.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若干实务性问题探讨[J].时代经贸,2010(22).

[2]邓平.集团公司预算编制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理论版(下),2008(5).

9.高校财务预算审计管理路径研究论文 篇九

陆高明(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时指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这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审计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结合实际,主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发挥审计职能,突出审计重点,扩大审计成果,努力开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新局面。

一、在发挥审计职能中宣传审计。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是财政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几年来,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揭示了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常委会经常利用审计成果和审计力量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交办各项任务,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是重视《审计法》的宣传工作。为加大新修订的《审计法》宣传力度,市人大常委会经常深入审计部门,专题听取审计部门就《审计法》修订的意义、内容、精神实质和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宣传、贯彻、执行等方面情况汇报,对进一步宣传贯彻修订后的《审计法》提出新思路,明确新要求。各级新闻媒体也大篇幅进行报导,为宣传审计工作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

二是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联系协调机制。市人大财经工委为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指导,与审计部门建立了联系制度,就预算审计监督重点事项进行安排部署。每年预算执行审计前,市人大都要把人大预算监督重点、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馈给审计部门,使其审计方案更为充实完善。

三是充分反映审计成果。每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不仅是人大开展预算审查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跟踪监督,督办整改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按照“维护财经秩序、规范财政管理、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充分整理“大财政”审计成果,使审计监督在较高层次上发挥作用。

二、在审计监督中突出审计重点。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为适应人大加强预算监督的要求,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确定预算执行审计重点,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市级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人大监督。为加强对市级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在进行审前调查时,时时把握每个阶段财政管理的重点,认真编制审计方案。针对人大提出的“过去提交的审计报告反映问题多、不敢把问题点到单位,导致部分单位‘年年审计年年犯’,说过撂过,整改效果较差”等问题。从2005年起,审计部门一改过去的做法,按

照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讲实情,报实账的原则,要把问题点到单位的要求,真实全面的反映审计情况。同时,市人大为审计撑腰壮胆,市人大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减少审计部门的外在压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2005年审计工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点到“某单位违反规定,白条列支、超标准、超范围滥发钱物73.1万元”、“某单位一年召开各类会议18次,会议费支出18.2万元,90%用于招待费开支”、“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不高”、某单位长期吃“空额”等问题。市人大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各位委员发言积极,评价很高,认为这次审计报告是“历史性的进步”,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对各单位触动很大,不少单位主动将整改情况报送人大常委会和审计部门。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支农、科技三项费、“双亿工程”、重点建设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一直是十堰市党委政府及社会各届关注的重点、热点,同时也是市人大交办的重点审计任务。为此,审计部门每年都要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按照资金流向,跟踪到项目和资金使用单位,监督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2005年,审计部门根据市人大的要求,重点对城建、技术改造、科技三项费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主管部门及企业等25个用款单位的延伸审计,查实存在预算安排不科学,造成专项经费不专等问题,如“城维费”用于基本支出占预算的81.6%,用于城市建设投资、维护、购置支出仅占15.2%,其它支出占3.2%;科技三项费、技改资金支出项目多,资金使用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等诸类问题。提交的审计报告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后转市政府。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责成相关单位研究整改措施,并根据审计建议修改完善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支出效益审计,创新审计方法。为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审计部门以支出效益审计为切入点,运用查阅、对比、分析评价等方法对财政支出效益进行科学衡量和综合评价,使其财政预算公正、公开、细化、透明,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开展部门支出总量及行政运行成本审计,选择一部分单位,对其投入的人、财、物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通过审计分析,查找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人大审查批准部门预算提供依据。如2006年对招待费项目审计查明某单位招待费支出73.4万元,仅烟酒副食支出就高达26.97万元,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审计综合分析提出了压缩某些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的建议并得到落实。开展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效益审计,最大限度的节约政府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综合效益。近几来通过对40个建设项目审计,查处违规资金3700万元,为政府节约资金800万余元。

四是加强部门预算监督,维护财经秩序。审计部门每年对一级预算单位按30%的比例、二级预算单位按25%的比例进行审计和延伸审计。针对有些单位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收支“两条线”执行不严等问题,审计部门从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审计部门还积极参与市直部门预算初审工作。每年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在提请人代会审议前,审计部门就安排专业人员参与财经工委的初审,对部门预算草案提出建议和意见,为逐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初审质

量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下一篇:高三加点糖记叙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