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术教育

2024-09-11

学校美术教育(精选7篇)

1.学校美术教育 篇一

学校特色工作多维立体,将书法教育植入学校教育

成都市奥林小学 高 茜

成都市奥林小学的书法特色教育始于05年。多年来,学校把书法教育植入学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作为师生的必修课。通过营造书香、和美的校园氛围;打造高素质、技能型的教师队伍;建造高效、灵动的书法课堂;塑造自信、可为的小小书法家;拓展挖掘广泛、持续的书法教育资源,多维立体地进行书法特色教育管理。

一、“六展区”营造书香、和美的校园氛围

第一展:校园赏习堂中书法作品陈列栏上摆放着形式各异的师生书法习作,稚嫩中绽露成熟、朴拙里透着雅致;第二展:墙上印制着字体迥异的古今书法大家杰作,让人心悦诚服,留连往返;第三展:走廊里张贴着各班级班“小小书法家”和教师们的书法作品,规范娴熟,彰显了奥林小学书法特色教育。第四展:教室内学生平时书法作品展;第五展:绿道长廊里书法名家简介及代表作展;第六展:学校书法室历年来的师生优秀作品及到校指导过的书法大家作品展……

二、“六措施”打造高素质、技能型的教师队伍 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提高和完善师资力量是实施特色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校在进行书法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教”与“学”过程的管理,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使师生共同进步。

我们狠抓了书法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书法教育的办学品质。措施一:学校定期聘请了成都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会长陈守常,成都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陈家礼,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唐树良,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秘书长林元建等书法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书法艺术欣赏和写字教学技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写字教学水平。措施二: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写好三笔字:行政听课测评粉笔字、月末交钢笔、毛笔优秀作业各五张。措施三:每学期学校举行一次教师书法比赛,现场定时书写,评出一、二、三等奖,以促进教师书写水平的提高。措施四:春节前夕,教师现场义务为社区居民书写、赠送春联,举行“凸显特色,回报社会”活动。措施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书法大赛并缴纳、承受部分参赛费、装裱费。学校教师中有不少书法爱好者和书法佼佼者的书法作品多次被选送参加省上展览。措施六: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书法类的社会活动、研讨,加入各类社会书法组织。学校老师分别成为了省、市书法协会会员、市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

三、“六创新”建造高效、灵动的书法课堂 书法课堂是书法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创新中让书法课堂灵动高效,从而使学校的书法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一:以科研为支撑,推动书法教育。我校于2009年正式选定了《以书法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研究》这个课题,2010年申请加入“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全国总课题组。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于2011年3月召开了现场结题会,顺利结题。在这一课题的基础上我校继续深入开展研究,2011年6月,又向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申请了“十二五”课题《家校合作提高学生书写质量的研究》,目前已立项进入初期研究阶段。在课题的引领下学校科研室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科,自编自创了1-6年级的专题书法校本教材《以勤励志 以字正心》作为书法课堂的教材,并要求书法教师:课前根据国家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 《以书法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写好书法教案。在科研室的引领下音乐教师结合双姿要求创编了《奥林小学写字歌》,在学生中广泛传唱;学校书法教师自创了更适合学生学习和练字的“回宫格”,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字型和字体的间架结构。

创新二: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我校将书法课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每周每班开设两节书法课,进入课表。

一、二年级开设硬笔书法课,由语文教师担任兼职书法教师,重在书写习惯和双姿培养;三——六年级开设软笔书法课,由两位专职的书法教师任课。各个学科全体教师的协作和参与书法教育。信息技术课上,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键盘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好字?”通过讨论和查找资料,让学生们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班会课上和校园广播里,老师和同学讲书法家故事提高学生写字兴趣;科学课上,科学老师从人体构造的角度讲清书写姿势同人体发育的关系;体育课上,老师教会学生正确地做好眼保健操,保护视力;音乐教师自编写字儿歌——《奥林小学写字歌》教给全校学生,用音乐来感染学生,达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创新三:强调“双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基础开展书法教育。学校教导处把写字教学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工作,通过制度规范化的教师评价工作,保证了写字教学的实效性。定期到班级进行巡视检查学生读书、写字“双姿”的情况,将检查结果列入教师考核。

创新四: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兴趣培养。(1)在书法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对书法作业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三级评价。每学期期末书法教师将根据学生平时的书法作业成绩和期末书法考核成绩给出书法总成绩,并计入综合素质评价。(2)、建立写字成长袋。教师定期评价学生的书写水平,并为每位学生建立写字成长卡。每生一个写字档案袋,把每个学期的考级证明放入袋中,或是把自己最得意的一次写字作业,最欣赏的书法作品放入袋中。也可以定期布置学生书写写字作业,并放入袋中,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看到自己的发展,看到自己的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创新五:每月每班评选推荐2名字写得好的同学,在学校的“小小书法家”专栏进行书法作业展示和个人事例的公示,并把优秀作业装订成册。

创新六:每天中午的十五分钟练字时间,悠悠的古筝曲响起,在优美旋律的伴奏下,同学们凝神静气,提笔有度、落笔有章。

四、“六活动”培养自信、可为的小小书法家

活动一:“每月一家”书法知识讲座。每周一下午班队活动前十分钟,分年级进行某一书法名人轶事、或其书法特点讲座,让学生了解名家字体特征和习字的故事,从而激发兴趣,启迪做人。

活动二:与名人零距离接触。每学期学校都邀请本地书法名人来校指导讲学。成都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委会会长、秘书长等先后来到学校作报告、题字留念。与名人接触,鼓舞了师生传承中华书法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活动三:多方协作。生生协作,班级书法爱好生教其它学生,在“翰林小筑”书法社团活动中高年级教低年级,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翰林小筑书法社”于2008年4月正式成立,它是由学生中的书法骨干为领导的学生写字活动组织,成为引导学生写字特长发展的“主阵地”。它引导学生每月进行“墨笔生花”写字评价,一期累计成绩居班级前十名的可成为“翰林小筑”的学员,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写规范字的积极性;它引领学生参加写规范字的课外活动,参加多级多类的书法比赛及评比评级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规范字的水平。家庭中,通过学校网站、家长学校、学生自身等多形式在家庭中普及书法知识,并通过班级博客调动家长,与学校协作进行书法教育,每学期末评选“墨香家庭”。

活动四:“凸显特色,回报社会”写春联活动。为了回报社会,彰显特色,近年来春节前夕,学校都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学生的义举和书法才艺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活动五:“书法之星”评星晋级活动。在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书法成绩基础上,我校还参考《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学会全国书法(写字)等级考评标准》,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校内部的标准拟定为可执行的六个书写级别(共分六级、一年一评),根据学生的书写水平颁发奥林小学不同的等级证书,激励学生在书法学习上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学校还采取办展览、出专栏的形式开展班级、年级、校级写规范字比赛等活动,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每学期开展一次集体写规范字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各班办好班级书法园地,展示规范的学生的写字作业和书法作品。在元旦节,“

六、一”儿童节举办书法作品展览,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从中体验成功,获取进步的动力,营造写字特色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

活动六:举行“ 墨香育人,书法静心”大型展示活动。近年来 学校举办的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及师生书法作业、作品展,凝聚了奥林小学书法特色教育的结晶:《我爱你,中国书法》把东方艺术瑰宝——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娓娓道来……;教师、学生精彩的集体舞《墨舞奥林》演绎了奥林小学书道育人的书法特色教育……;在融融和谐的氛围下观看了学生的“百人书法现场展演”。从而,展示师生的书写水平、树立孩子的自信、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促使书法教育向纵深处发展。

五、“三拓展”挖掘广泛、持续的书法教育资源

拓展一:要写好字先要写对字,学校“小小啄木鸟”成为学校修改不规范字和错别字的先锋队。每学期小小啄木鸟都要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对街道的广告牌、告示牌、标语牌、公交站牌等街头用字进行认真的纠错,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社区群众规范用字的意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对字、写好字,练好书法的兴趣和决心。

拓展二: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把家长请进学校,家校共育。一是观看自己孩子写字的姿势,同时让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成为家长提醒自己孩子书写姿势的一扇窗户,每周家长反馈学生在家书写姿势正确率的情况。二是培训家长,让家长和学生、教师、专家、社区书法爱好者一道笔会。家长中不乏有书法爱好者,也可以现场指导学生,并建立一定的长期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这样老师、家长、齐抓共管,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拓展三:利用学校网站开辟书法特色专栏,班级博客开辟书法园地。我校在校园网站中专门开设了书法专栏,分设:墨香宝典、墨香掠影、笔耕不辍、教师风采、墨香书籍、墨苑趣谈五个板块,与学生、家长、教师、社会进行书法方面的培训、交流、展示活动,网站中的班级博客也专门开设了书法园地,进一步凸显了班级书法教育的个性。

练书法,让奥林小学的文化教育随着每一个孩子走进了家庭,走进了社区,浓浓的墨香带着清新的文化艺术气息感染着每一个家庭、家长们在惊喜地发现孩子点滴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自己。一种“文雅”、“文明”、“文化”的生活方式在许多家庭悄然形成,一种和谐、和睦的相处氛围在社区悄然酝酿,奥林小学家长与社会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我们坚信,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将秉承“立美健体,挥墨书涵”的办学理念,将“以勤立志,以字正心”作为校训,努力树立“动静相宜,身心齐修”的校风,使书法教育代代相传,大放光彩。

2.学校美术教育 篇二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其发展状态呈现并经历四种类型:

1.无意识没感觉的散漫化状态

美术教师只是忙于日常教学等工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追求和文化愿景浑然不知,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茫然不知。只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作为用来美化校园的一种后勤保障方式而已。这时的学校美术文化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状态。

2.有意识没思想的点状化状态

学校领导意识到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内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品质,但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状态,既缺少对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少改造和发展学校美术文化的整体规划。把它只作为学校其他亚文化形成中的辅助手段,仅仅是教室、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装裱制度、名人名言上墙的制作工具,或者设计一下舞台、报栏,美化一下橱窗、黑板报等。

3.有策划有思想的结构化状态

随着学校文化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整体性和结构性地打造学校美术文化,并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推进者和领导者,学校美术教师则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4.有特质有品位的特色化状态

通过美术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学校美术文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师群体层面上的文化产品,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形态,如陶艺文化中心、版画艺术交流馆等等。学校美术文化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

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1]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术文化一旦形成,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组品牌。品牌学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师、品牌校长之外,还需要有品牌教研组,它是品牌教师形成的摇篮,是品牌学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地去思考:美术文化的创建,为学校文化带来了什么(从硬件上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每块墙壁说话,让每个景点育人等),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学生的粗言秽语、乱丢乱画等坏习惯,陶冶了学生情操,推动学生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等),丰富了什么(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活跃了学生生活等),还缺失什么?美术文化如何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组文化品牌的内在关联性何在?美术教研组长则要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教研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

二、课改创新,有效生成——学校美术课堂文化的行动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学内容的开放——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源动力

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进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学方式的民主——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奠基石

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道德化身”“知识化身”,是被神圣化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在价值多元、知识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转变教育观、学生观。

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尊重学生创新性的见解,从细微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闪现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民主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进而开展生成性的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氛围)。

3.教学评价的创新——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支撑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一单一形式呈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根据以上课堂评价特点并结合学校美术“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文化这一手段来形成对创新评价文化的强支撑,使之具有如下三种原则:评价主体多维性原则。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多维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精彩瞬间记录表(组内评价表)、成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内容多维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评价学习的效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评价小组整体,也要评价小组中的每一个体;既要评价合作,也要评价竞争。

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应用自如,才能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性中孕育创意,在个别性中培养创造。

三、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2]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1.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总目标

校本美术课程开发需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关系。“生本”永远是“校本”“师本”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校发展,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本身,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虽然是课程开发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为学校而开发课程却不是美术课程开发的根本。就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本身而言,不能只满足于“校本美术课程”设置和“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开发为零开发,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如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就是以审美和美术文化教育为主线,欣赏为主,适当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整个教材围绕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历史和地方美术文化寻绎两条主线展开,为南通地区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地方课程选择性资源。并在南通地区各校互动实践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对话效益。其中清墩文化、东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织工艺、特色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创造性地利用到校本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本美术课程需要建立“系统思维”,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就学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长间的承接移交,保证校本美术课程有效开发的连续性;就教师而言,要非常清醒地明了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目的,把课程开发与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就学生而言,将校本美术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巧妙结合,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南京芳草园小学的校本美术课程“童画石头城”的开发就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本土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有效地构建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2.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突破了学科中心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课程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为广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学生活动观。在校本美术课程活动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校本美术课程活动到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弃美术的本质、特性,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的方面,运用美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美术地方课程“宜兴紫砂壶”,就是根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古城风貌以及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是一座具有7000年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课程。这一内容通过学生对紫砂壶的赏析、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其历史演变及地域文化特征,并通过尝试、感悟、创作等过程,体验制作紫砂壶的乐趣,掌握基本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紫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校本美术课程在活动设计中,每个单元主题里都有美术能力的要求。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知识技能为隐线。校本美术课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教学活动方式更注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发学生长久稳定的兴趣,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盐城市景山小学,以《走进红色盐城,追寻英雄足迹》为内容的校本美术课程,通过感悟红色文化,体验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的爱浸润到一画、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3.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绽放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评价注重导向性,通过各种校本美术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使校本美术教育活动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评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以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淮安市涟水县第四中学小学部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花窗”,从学生熟悉的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领略“透”——双向“借景”的关系,领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评价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化是一种积淀 ,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摘要: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当前“文化立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只有不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构建途径上行走,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一种美术文化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校,美术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政涛.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组品牌[J].中小学管理,2007(6).

3.学校美术教育 篇三

摘要:美国的家庭学校是以家庭为教育基地,以子女为教育对象,以家长为教育者,以塑造孩子的宗教、道德、智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对学龄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本文分析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并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论述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关键词: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传统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62-02

作为美国诸多教育选择形式的一种,进人21世纪以来,家庭学校(homeschoo1)愈发引人瞩目。据美国家庭学校协会统计,2005年至2006年,约有190万儿童在家上学,2007年增至240万人。据美国教育部预计,到2016年前,学龄人口将增加9%,家庭学校的增长率仍将维持下去。由于其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家庭学校甚至被一些美国教育研究者视为“当今美国的主流教育方式之一”。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

有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的定义形形色色。但核心的意思都一样,就是“由父母或监护人在家里而不是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的教育”

追溯家庭学校教育的历史,直到19世纪中叶,它一直是美国教育的支柱,但随着公立学校的普及,家庭学校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伴随着家庭学校运动重新出现,它的重新兴起既有理论上的背景,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般认为家庭学校运动直接起源于两个思想流派,一是由雷蒙德·穆尔及其妻子多萝西发起的宗教右翼思潮,另一个是由约翰·霍尔特发起的反文化左翼思潮。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作品来宣传它们的思想,同时它们的追随者也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并努力为家庭学校争取法律上的认可。这些努力逐渐使家庭学校在美国各州全面解除法律限制,成为合法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家上学现象的兴起反映了美国社会广泛的对公立教育的不满。公立学校培养了大量文盲学生和没有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的学生,同时其中的犯罪问题相当严重,贩卖毒品、侵犯老师、校园枪击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改革方案不断出台,比如实施教育券计划和建立特许学校。尽管如此,美国教育仍旧陷入困境,于是很多家长失去了等待改革的耐心,开始把孩子的教育事务和权力收归自己。于是,很多孩子开始在家上学,家庭学校运动逐渐开展起来,而且越来越被公众接受。

二、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

家庭学校的蓬勃发展必然有其合理性,我们研究它的目的不是研究这种现象的本质如何,也不是要非此即彼,而应该是从家庭学校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

(一)传统学校教育让儿童产生强烈的学业竞争焦虑,扼杀了他们爱学习的天性

爱学习是儿童的天性。“没有人天生愚笨,只需仔细观察那些婴孩,认真思考他们的所学和所做,你就会明白:除了极端的智能迟缓者,他们所展示出的生活风格、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如果是出现在年长一些的人身上,这些人会因此被我们称之为天才。”然而,学校成为“社会的压力锅”“社会的筛选机”。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直接表现在学校里,学生们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攀比分数的高低。孩子们厌烦学习,许多孩子被贴上了“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弱智”等标签。

约翰·霍尔特认为:传统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学业水平有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充满竞争和评价的学校环境,而儿童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切。“学习的能力不是被其他,而是被我们误称为教育的过程中所破坏……是我们成人对儿童的所作所为以及指派儿童所做的事情,破坏了他们大部分的智能和创造力。确切地说,是由此产生的恐惧感破坏了儿童的这些能力。他们害怕有负他人所望,害怕发生不愉快,害怕犯错误,害怕失败。”

(二)传统学校教育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正规学校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倾向于对接受教育的儿童提供平均化、“一刀切”的教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严重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此外,“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局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成为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而不是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约翰·霍尔特认为,如果学校认为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就是告诉儿童哪些东西必须学习,那么学校里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学习。只有儿童自己才真正了解哪些学习内容是他最需要的。成人的任务仅仅是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帮助,让儿童了解学习的线索和途径。但实际上学校只使学生整天重复乏味的作业,忙于应付机械操作似的功课,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真正的思考。

(三)传统学校的安全性遭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怀疑

在美国,学校教育的看守环境日益恶化,低俗文化泛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不良影响。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揭露,有相当多的学生早在一年级就成为校园威吓事件的受害者,他们受到嘲骂,被塞进衣帽柜,被罚不许与大家一起吃午饭,而老师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调解。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所以,他们拒绝将孩子送到正规学校进行学习。

(四)传统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化方面存在不足

传统学校成了反向社会化的机构。学校生活并不是为了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管理、安全、秩序的需要,甚至是教师的需要。学校经历对于孩子更多的是消极的社会化经验,他们没有感受到团结、友爱、宽容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多感受到强势者的欺凌弱小,少数人的优越感,被老师和同学冷落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过早体验到世间的“人情冷暖”。

三、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种种缺失相比,家庭学校具有传统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能够取得成功,因而成为父母们的合理选择。

(一)家庭学校的学生不存在学业竞争,因而可以更好地释放儿童学习的天性

家庭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内所有的孩子,3-4名甚至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为年龄不同,导致学习内容也不同,因而根本不存在竞争的问题。家庭氛围也是温馨、轻松的,家长允许自己的孩子以他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强制也不压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与学校不同,家庭信仰和价值观处于孩子社会情感学习的中心地位;家庭生活服从于孩子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屈从于学校的要求;孩子学习的天性得到培养而不是压抑;孩子可以享有无限的教育资源,世界就是他们的课堂,资源存在于社区。

(二)家庭学校能克服传统学校教育“一刀切”的现象。满足了儿童个性化的需要

家庭学校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他们真正用小规模的个体教学代替了大规模的班级授课,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爱好更容易得到重视和培养。由于教学对象很少,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认识孩子的特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并用合适的方法对之加以培养。来自芝加哥一个家庭学校的母亲兼教师鲁思·克雷比尔说到:“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一个班级通常都有二三十来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对一个孩子给予足够的关照。而在家里,教学是一对一的,效率很高。懂了,我们就往前学,不用等别人的进度;遇到困难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集中解决。”家庭学校的非正规化教育是一种灵活、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由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基于孩子习惯、爱好、兴趣、特长等个体因素而设计的,而且因为家长们更熟悉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比教师更能与孩子达成心理和感情上的亲密和信任感,所以这种培养势必是以孩子学习需要的满足为结果的。

(三)家庭学校完全避免了儿童遭受侵犯,安全得到保障

家庭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场地,家庭氛围轻松、温馨,当然也更安全。孩子们不必担心被其他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因为他的同伴都是他的兄弟姐妹,也避免了来自同辈团体的压力,他们将其他人视作自身世界的一部分,看作自然的学习伙伴。家长们则不必担心学校暴力的发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孩子当中。

(四)在社会化方面。家庭学校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家庭学校有积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学校并不是如人们想像的那样,把儿童单独关在家里,每天接触的仅仅是作为教师的父母。事实上,很多家庭学校的儿童比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年龄、种族和信仰的人。研究证明,家庭教育的父母比政府更加担心孩子被孤单地封闭在家里,很热心让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向不同年龄的人群展示自己。由于经常和各种年龄的成年人、儿童进行社会互动,在家受教育的孩子比在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显得更加成熟。而在传统学校里,儿童反而会感到孤单和封闭,因而也较幼稚。莱恩斯的研究表明,家庭学校的儿童参与的社会活动包括下午或周末与公立学校学生在一起的活动(体育活动、童子军组织、教会活动、芭蕾舞表演、志愿者工作、钟点零活)、白天的野外旅游以及与其他家庭学校学生的团体合作项目。还有研究显示,有98%的家庭学校学生每周会参加两次或更多的社会活动。

四、结语

在评价家庭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儿童的品德、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美国很多家庭学校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学术性测验、成绩水平考试、基本技能考试等国家级标准测试,都认为在家接受教育的儿童的成绩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有资料显示,1998年春,39607名家庭学校的学生参加了依荷华州K-8年级基本技能考试和9-12年级的成绩水平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的学校。2000年全美中学生单词比赛的前三名均来自家庭学校。可见,家庭学校的儿童在学业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家庭学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家上学,而是一种自由学习、选择学习、轻松学习和愉快学习的体现。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它也有其不足,如“家长老师”管理不当。导致儿童过分依赖网络,容易偏离学习的主题,知识的系统性难以把握等。但这些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随时为儿童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学习工具,使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释放儿童学习的天性,满足儿童个性化需要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Patrick Bashan.Home Schooling:From theExteme to the Mainstream[J].(http://www.fraserinsfitute.ca/admin/books/files/homesehoo1.pdf)

[2] Lyman Isabel.Home Schooling:Back to theFuture?[M].Cato Institute Policy Analysis,Jan7,1998

[3]John Holt.How Children Fail[M],New York:Dell,1964

[4]陈竹,蓬勃兴起的美国家庭学校[J],中国新闻周刊,2006,9

4.学校美术教育 篇四

(2015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近年来,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同舟共济,轰轰烈烈地开展均衡创建工作。我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和着滨海经济发展的节拍,乘着义务教育均衡创建的东风,遵循“始于足下”校训,坚持“智慧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办学规律,提升教育质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先后取得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省示范家长学校、省文明单位等40多项荣誉称号。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创建工作进行总结,对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进行部署,我们由衷地为滨海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感到欢欣鼓舞。会后,我们将根据此次会议的要求,全面对照教育现代化的各项指标,高标准、严要求、快落实,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关注细节,活化管理,全面促进教学质量新飞跃

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落实课程计划,强调专课专上,开齐、开足、上好每门功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充分运用教育现代化设备、设施,推进备课改革,激发群体智慧,为创建实小“特质”课堂提供动力源头;结合区域特色,突显文化内涵,开展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实践的多彩活动,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助力;探索改变

教师管理模式,调动教师积极性,实现教师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和谐统一,为教育质量全面飞跃护航。

二、激发活力,梯队发展,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新形象

我们将围绕“身心俱佳,德艺双馨”八字要求,大力弘扬教育正能量,开展主题教育,进行“魅力教师”评比,树立标杆,争优创先,不断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我们将依托“四微”活动(即“微课堂”“微研讨”“微阅读”“微讲座”),从小处着手,重细节处理、重实践体验、重过程感悟,推动教师从被动的接纳向主动的学习转变,向学、思、做、问有机结合转变。我们将立足校本培训,设置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教师的年龄和教学经历,坚持梯队发展,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栋梁工程”,采取“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的办法,确保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资源共享,双向交流,全面开创辐射引领新途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将在县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主动承担起帮助、指导农村学校的责任。我们将精心挑选骨干教师奔赴镇区学校交流支教,选择优秀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挂职锻炼,我们还将针对薄弱学校发展的具体需求,经常性、针对性举办“开放周”“送教下乡”“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同时,我们将为到实小带岗培训的镇区教师打造专业发展的“个性菜单”,通过挑选优秀班主任和其搭班,挑选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其结对,确保有效提升镇区老师的工作能力。

四、立足传统,开拓创新,全面打造特色发展新品牌

我们将把学校特色建设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倾力打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特色项目。秉承学校篮球特色建设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构建“趣味篮球”、“花式篮球”、“竞技篮球”三位一体新框架,通过文化熏陶、课程开发、活动推进,寓篮球于游戏之中,寓篮球于竞技之中,寓篮球于成长之中。

5.学校美术教育 篇五

宝应职教中心

韩成

【摘 要】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美术教育必须与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特点相互结合,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中要求创新、求实效、求特色,努力探索培养职校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审关心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

美术教育发展

创新

如今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办有各种各样的美术专业,如美术工艺专业、电脑美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职校美术教育的方向,应以适应就业的发展方向为前提,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培养学生对实用美术的应用能力。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美术教学一定要把握好本校学生的特点.要面向全体学生

目前,因为各类职校的学生在进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都不是太高,因此,职校中的美术教学要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个错误的观念,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实现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在职业学校中,各类专业都可开设美术课或美术欣赏课,课时的多少则可以根据专业而定,这不是为了要培养专业美术家、书法家,而是为了让职校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于教学的要求与普通中等学校不同,职业学校更加侧重学生能否掌握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相对于文化成绩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也要相对有所改变,在内容和深度上不能作过高的要求。例如,电脑美术专业可以在上书法课时,重在多练习楷书、行书,同时也兼顾毛笔、硬笔等多种其他的书法类别。

三、美术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

社会总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美术教学也应如此。美术教师要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排除“满堂灌”“一言堂”的旧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根据本校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感到学习美术没有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先从学校里的环境布置、广告宣传、黑板报、班级小报等方面的美化工作人手,让学生感觉到美术使用的广泛性,将学生引到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美术教学要延伸到各类活动中

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身的美术专长,增进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使一些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为学生未来的发

展开创更大的空间。比如,可以开设一些美术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设几个不同科 目,如国画、素描、色彩、设计、书法等。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每个学期或每个单元结束时,组织学生参加作品展览会。

五、美术教师应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软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传统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载体。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的刺激,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用大量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美术作品去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美术兴趣。

六、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和催化剂。中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正处于青春期,个人意志比较薄弱、自信心不强,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较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早地去接触社会,因此在美术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进行大胆尝试时,教师的指导、鼓励和肯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6.建构学校教育的教育品质 篇六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规律,教育规律自不待言。从老子的这一观点推而广之,伟大教育品质的本质内涵就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守。

一、当下遭遇:对教育品质的漠然

时下,由于功利性思潮的影响,学校理应追求的教育品质常常被漠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应然的价值导向难以超越实然的现实基础,降低了学校教育的品格。格于应试教育的成例,一些学校对教育质量的关注被异化为对分数的关注。在追求高分数的热潮中,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本应遵循的规律,都被置于一边,多数人不愿提及教育品质。分数成了我们裹足不前,不愿正视教育品质的理由。

其次,观念上、认识上的美好设想不敌简单奏效的方法,造成了学校教育品质的失落。教育品质的客观诉求是立德树人。然而,当家长把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尺定位在分数上时,实用主义教学方式便油然而生。“榨油原理”变成了学校工作的基本原理,而忽视了教育应关注全人发展的品性。

最后,一些社会价值观成了不合理教育价值观存在的理由,消解了学校教育品质的内涵。面对理想信念缺失,物质追求被无限放大的社会背景,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再热衷于教育品质的提升,而更多地关注现实利益。当学校的教育目标被一些社会价值观所困扰时,教育品质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被功利性目标所取代,分数至上的质量观便占据了主导位置。

二、缘由剖析:教育品质何以难为

面对教育品质遭遇到的漠然,我们既要承认既定事实,又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同时,力求超越这种困境。那么,教育品质何以难为?

首先,家长的教育期待演变成了学校的教育目标。仔细考查应试教育产生的背景就会发现,当人口膨胀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时,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是升学难、就业难。面对升学和就业压力,教育则被异化成了择业手段。表现在家长认为,只有考高分,考上重点大学,才能保证孩子将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家长的这份教育情结本无可厚非,但学校教育在被异化的家长教育期待中也迷失了方向,把家长的教育诉求、教育情结当成了学校的教育目标。

其次,现实利益的驱使成为教育品质难为的又一原因。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也就是说,所有活动表象的背后,都与各活动主体的利益相关,需要是利益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利益必须首先研究需要。

学校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同样受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家长需要高分数,学校、教师必然会以这种需要为基础,与社会和家长发生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既包括利益矛盾,又包括利益统一。所以,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本着对道义的把持和对善的追求,有必要帮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提升和发展,即在追求教育品质的框架之内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但在学校荣誉等现实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抑或不需要追求教育品质,因为它既耗时又无用,甚至可以说出力不讨好;抑或需要教育品质,但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考试成绩,间接的目的是需要获得荣誉和待遇。所以,总的来说,在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那里,也许在道义上会需要真正的教育品质,但在实践中,要么不需要教育品质,要么漠视教育品质。

最后,教育对象的差异也是教育品质难为的原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地域文化、经济基础、家庭背景和遗传因素等的不同,人与生俱来其社会资本就存在着天然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人一出生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千差万别,体现到孩子身上,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已经不尽相同。让这些各具特征的孩子,在学习历程中都考高分真是勉为其难。于是在分数至上的质量观驱使下,一些学力有限的学生被无情地置于教育活动边缘位置,备受冷落。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出成绩,于学校荣誉和教师成名无补。

三、一种思路:建构当下学校教育的教育品质

面对教育品质遭遇的漠然,基于对困境缘由的分析,可以从理念和行为上对学校教育品质进行一种尝试性建构。

首先,学校要确立科学发展的办学目标,不被家长的教育期待所蒙蔽。任何一所学校无不肩负着国家的教育使命,培养合格公民,“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要在国家教育目标的规定之内,结合本校实际确立自己的办学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等于办“家长满意的教育”,别混淆了家长和人民这两个概念,家长是人民,但家长不是人民的全部。切不可把家长目标当成学校目标,学校教育应该有着自身更加崇高的使命[3]。

随着社会对所谓教育质量的追捧,分数的确为一些学校赢得不少赞誉。这些学校无视教育政策与规律,随意办重点班,对部分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默认,赢得了一方生存空间。这种以牺牲多数学生利益为代价的教育格局亟待改变。

反过来讲,那些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学校和教师培养出来的吗?未必全然。教育的成因诸多,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遇到一位好教师固然重要,但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社会交际影响等无不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是一种改善手段,其功能在于让好的更好一些,让不好的再好一些。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理应秉持的态度,学校应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负责。

其次,学校要摒弃功利思想,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必然规定。素质教育倡导“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所谓“面向全体”,是针对教育对象全体而言,即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个都不能疏漏,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是国家对教育本真向善的召唤。所谓全面发展,是针对教育对象个体而言,即让每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方向上以提高综合素质、关注个性发展为目标,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是对教育本来意义和价值的追求。高分不是素质教育的刻意追求,却是素质教育的当然结果[4]。

当今,一些学校于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不顾,对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好学生,以“一俊遮百丑”的心态寄予厚望,强行训化,为学校荣誉而战。而把那些学力有限的学生置于边缘位置,不看好,不关注,甚至推出校门,以缩小分母的办法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这些荣誉的背后,不知牺牲了多少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在部分人眼中的好学校,往往是没品质的学校。

最后要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过程,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教育评价的艰难性。社会、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限的,不一定也不可能完全正确。但当全社会关注教育、人人评判教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深入思考教育评价问题。应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教育的过程、内容、方法、管理及成效作出科学的判断与评价,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好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

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创建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全员、全面成长的教育评价机制,切不可把一些社会标准当成教育评价标准的全部。要努力制定好教育政策和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定格教育品质的存在。

作为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自身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策略,帮助资质、天赋各异的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让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善的生命状态,以便将来迎接社会的选择。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各得其所,各尽其责,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尽职尽责地服务于社会。切不可只为了眼前的分数而扭曲了学生的心灵,漠视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根据个体需要,抓住一切可教育的时机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这些指导和鼓励也许就是一次善意的提问、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关怀的问候、一个尊重的眼神,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教育品质的真正发生。这种关注、鼓励和帮助将会促使学生个人体验的产生,从内在动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人格,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真正落实教育品质所倡导的理念。

总之,教育品质概念的提出,是对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思想的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只有坦然面对教育品质的追问,在对教育品质的不懈追求中,才能真正规避种种教育乱象,自觉遵守教育规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最终实现全民综合素质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李耳.道德经[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6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李希贵.2010年关注什么[J].人民教育,2010(1).

7.学校美术教育 篇七

一、展示环境色彩优势,诠释学校活力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的表达指利用物理空间环境表达核心价值体系,使理念外化于物。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独特的校园环境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

以新道街国师街校区为例。新道街国师街校区设立了一年级部。根据一年级部的孩子心理、生理特点,注重幼小衔接,秉承“活力教育”的办学理念,从环境文化着手,用明亮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大胆的创意,富有寓意的表现手法,让师生置身校园受到文化的感染。

校园的视觉墙上:校徽四周五色花瓣象征着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健康成长。

校园的文化墙上:汉字文化造型独特,含义隽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通过字面和字形的意思,从小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学校致力打造的舒适的物理环境就其功能来讲,一年级校区不需华丽,但是简朴而富有活力。

教学楼内,处处彰显活力文化的魅力,行走其间,处处感受校园文化的育人氛围。创意图案冲击视觉,楼道五颜六色的卡通造型灯都是孩子们喜爱的人物;楼层索引、各室标牌、教室展板都用了别致的造型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色彩上用了比较明快、亮丽且和谐的色调,同时又巧妙地表现了教育的功能,如楼梯上地板的颜色选取了两种不同的颜色,使孩子们直观地感受上下楼梯要靠右行。楼层文化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层教学思想全方位体现,包括教学理念、三风一训、校歌等让孩子们体验活力文化的生动内涵;二层以德润德的礼仪文化从小提醒孩子们不学礼,无以立,从小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三层从中国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国粹及一些历史建筑,展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孩子们了解祖国文化。同时还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国旗,让孩子们在学习祖国文化的同时,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四层不同的活力功能室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场所,有阅览室、科技室、舞蹈室、声乐和管乐室,8个班级,8个功能室的配备,让孩子们在科学、艺术、书香的熏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在低段校区环境的设计理念中昭显的是让每个生命都自由舒展的学校核心价值观。这些设计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做到了对孩子多情的陪伴和熏陶。

二、发挥德育载体优势,落实学校活力文化

校园的文化方向在于它传承不息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在于多年来积淀形成的良好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在于这种文化在师生身上体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修养和气质。

(一)主题教育,逐步推进。山西省实验小学国师街校区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即为孩子收获良好的命运播下了一颗优良的种子。针对孩子们尚处在幼小衔接关键期,山西省实验小学国师街校区以“立德树人”为大教育观,坚持“健康自信,诚信明理,勤奋善思,学有所长”的培养目标,围绕“活力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学校制定了“八大养成习惯”即:到校离校、出操回操、上课下课、升旗集会、读书、勤俭节约等,为孩子们制订了 “好习惯教育活动逐月安排”,分别定为:“行为习惯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冬季体育运动月”“教育成果展示月”“总结提升活动月”,详细具体地设定每周训练目标,将一年级学生的好习惯教育培养形成序列化。

(二)养成教育,细节入手。起始年级设立学校行为教育目标,班级教育目标,个人成长目标。学校制订了入校好习惯、问候好习惯、上课好习惯(听讲、发言、朗读)、写字好习惯、课间活动好习惯、课间操好習惯、集会好习惯、放学离校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在这些习惯中,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寓教于乐的表达方式,通过学校活动、班级竞赛、班级展示、家长进校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升。

学校积极落实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目标,进行音乐练字法,提出写字的具体要求:端坐姿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根据具体步骤和实践操作,在每天的20分钟午写时间进行落实。让学生在写字中体验写法,学习习惯,塑造人格。

(三)自我教育,大胆尝试。教育是一种状态,达到一种状态教师是不需要教的。一年级的孩子有着很强的好奇心理,他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做得很好。学校利用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在班级中开展“我们的教室最美丽”提醒孩子清洁教室,从小热爱劳动;在班级中开展“我成长,我快乐”提醒孩子锻炼身体,从小形成热爱运动的良好品质;在班级中开展“整理小书包”活动,督促孩子学会整理用具,从小养成整理这一好习惯。开展主题多元的养成教育活动,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中让个性充分得到张扬。于是,学校每周展示进步孩子们的照片,操场上的 “我是校园小明星”展示栏是孩子们关注最多的,他们踮起小脚,抬起小脸,兴高采烈地看着谈论着哪个班课间操做的最棒,班上哪个同学被选为“小明星”,在一个学期内,让每一位孩子不同的优势得以尽情彰显。

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它需要长期的行动中,通过管理、研究、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发展,同时通过各种载体,落实校园文化的表达,从而形成本校的核心素养。

三、利用课程开发优势,体现学校活力文化

课程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课程是学校建构教育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载体。课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活力教育”办学特色的核心元素。在经历了孕育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的四个阶段后,形成了具有山西省实验小学“活力教育”特点的课程文化体系。九月份,在总校区的课程开发建设中,分校区也开设了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色文化课程,为课内课程和课外课程,孩子们在校园里就可以选学自己喜欢的课程,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本领,丰富的课程文化提升了活力教育的思想和品位。

课程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和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中心。

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弟子规》,营造“经典诵读”氛围,告诉孩子们要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课堂上、校园里、路队中孩子们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不绝于耳。入队时的新生汇报展示中,全校三百六十名学生齐诵《弟子规》,队形整齐、声音洪亮,孩子们稚嫩可爱的动作诠释,博得一致称赞。

良好的课程是富有逻辑感的课程。一所优质的学校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建构有组织的课程整体,将各课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逻辑的“育人整体”,架构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从而彰显自己的校园文化。

山西省实验小学国师街校区开设活力课程为:围棋、国际象棋、科技创想、科技创造、合唱、二胡、琵琶、竹笛、舞蹈、DI、小提琴、打击乐、长笛、七巧板和演讲与口才,充分满足每个孩子的兴趣和愿望。每一个在山西省实验小学国师街校区的孩子们都在享受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饕餮盛宴。学校秉承“活力教育”的办学特色,真正体现活力课程本质:活力课程既是一种有型的“教育计划”,也是一种预期的“教育效果”。

校园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而文化就是这灵魂的香水。浸润其中,学校的文化内涵都有不同,日积月累,长期积淀,让师生的生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生活力、幸福力、创造力,才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彰显特色,历久弥香。

山西省实验小学国师街校区

上一篇:黑暗中一盏明灯作文下一篇:南京工业大学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