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历史

2024-10-27

酒文化的历史(共8篇)

1.酒文化的历史 篇一

积淀着厚重历史韵味的焦作酒文化

酒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富有文化的饮料,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酒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早已汇入社会生活的血液中。

焦作酿酒业源远流长,酒文化博大精深。黄帝时,焦作一带为“宁”的封地,因此也被称为“宁邑”。这里多翠竹、陶土、灵泉,黄帝陶正宁封子居地,蹈火制成酿酒神器——覃,故焦作又称覃怀。由于先天的地域和气候特征,这里制陶成风,出现了许多作坊,如焦家作坊、马家作坊、白家作坊等等。有人曾云:山阳(焦作)酒器,不让汝瓷之贵、定瓷之细,当阳古窑盛名不虚也。灵泉遍地和制陶业的发达带动了酿酒业的兴起,他们取上等好粮作料、用天然山泉之水,酿制成玉露琼浆,然后装入陶器中,放至地下封藏。近年来,有的专家发现,在甲骨文中“覃”字的形状极像一个上圆下尖的酿酒器具。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认为:“覃像酒樽”。郭沫若先生认为:“覃”字就是一个口小肚子大的酒坛子,上面“西”字是酒壶的盖,中间的“日”字是酒壶的大肚子,“十”字为底部的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研究表明,覃怀之地,就是中华远古的酿酒之地。从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推测,焦作酿酒历史最迟应该在商周时期。1975年发现的府城商周遗址、1976年发现的战国遗址和1984年发现的商代早期遗址,均有相当数量的铜爵、铜卣、铜釜出土,1984年发掘的北朱村3、4、6、8、9、11号汉墓均有相当数量的酒杯出土,这些文物的出土,均为焦作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相传,武王兴师伐纣,于盟津会师渡河后,曾在焦作地区屯兵,民皆箪食壶浆以迎之,捧太行山清泉精酿之酒以献之,至今焦作城乡尚有许多地名和这段历史相关,如待王、冯营、朱营、小营、演马、亮马、秦屯、酒奉等,据传,博爱的酒奉村就是当年酿酒的作坊之一。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念及这里百姓的恩德,还钦封在这里酿制的酒为“御酒”。所以焦作酿酒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了。

焦作北依太行山,南靠黄河,是黄河、沁河、丹河冲积而成的,土壤中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盛产四大怀药,很久以来就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尤其是焦作人民“种地如绣花”的优良传统,更是造就了焦作小麦的优良品质。焦作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必要的气候条件。焦作地处太行山脚下,丰富的水资源让这片土地泉水遍布,云台山的王烈泉、灵泉陂的灵泉、青天河的三姑泉、赵堡镇的“肥水”井等泉水滋润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优质的泉水、发达的农业、独特的气候条件为焦作酿酒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上焦作地区酿酒作坊甚多,以某某作命名的村庄也特别多,连不少家庭业精于酿酒技术。民间传说,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好酒贪杯,其妻、妹以大缸酿酒,在酒初熟未醅之时,刘伶便迫不及待地跳入酒缸痛饮。

魏晋时期,焦作市是京畿之地,文化中心。竹林七贤也因覃怀之地的竹林和酒成全了他们在中国文坛史上的独特地位,山阳酒名尽得魏晋之风、竹林之韵。竹林七贤的酒文化更是整个焦作人文历史上独具风采的一页。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常借酒避世,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人,崇老庄,轻礼法,避尘俗,志趣相近,互相友善,常聚集于焦作的竹林之下,肆意酣饮畅谈,借酒来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不入浊流的清高,故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焦作名酒“三家村”、“女儿红”等酒名,均来自于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隐居焦作云台山百家岩,终日以三家村之美酒为伴,纵情山水,成就了一段竹林七贤纵酒放歌、名扬天下的佳话。竹林七贤以及王维、李白、韩愈、等文人墨客在山阳(今焦作)畅饮美酒纵览胜景后,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共同造就了山阳灿烂的诗酒文化和山水园林文化。如南朝宋颜之的诗:“刘伶善闭关,怀情灭闻见。鼓钟不足欢,荣色岂能眩。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颂酒虽短章,深衷自此见。”金元好问的诗:“石坛高树映春藤,闲有沙鸥静有僧。总爱此间竹林好,七贤来了更谁曾。”

北宋时期,焦作地区已发展成为商业发达市井,繁荣的中原重镇,酿酒业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据资料记载,仅木栾店就有酒坊十余家,这里每年上缴的酒税竟达“四万一千二百四十三贯”。宋人张能臣编著的《酒名记》中有“怀州宜城又香桂”之句,可见焦作地区产的“香桂”、“宜城”两种酒是当时全国响当当的名牌。金、元时期,朝廷都在怀州(今焦作)设立“商酒都监”。常年客居孟州的元代史学家郝经曾自豪的挥毫赋诗道:“昔曾拔剑倚太行,种花洒酒家河阳。”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政策使得焦作地区大大小小的县办、乡办、村办酒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焦作地区农业经济改革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真可谓“酒香十里,酒厂百家”。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到就是年代初期这段时间,焦作酒业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据统计,大大小小酒厂达到140多家,品种达400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家村酒”、“凤波酒”、“古温酒”、“沁河液酒”、“古寺酒”、“怀康酒”、“女儿红酒”、“怀山药肽酒”等。

【三家村酒】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生活在焦作地区,嵇康、刘伶、向秀雅居百家岩,以三家村酒为伴,饮酒作诗,纵情山水。

史志记载这里自古就是翠竹满川、灵泉遍地,故山阳酒名,尽得魏晋之风、竹林之韵。竹林七贤时的酒文化更是整个焦作人文历史上独具风采的一页。魏晋时期,焦作是京畿腹地,文化中心,三家村酒恰恰与同一时期的“竹林七贤”文化密不可分。经考证,山涛(武陟县人)是“竹林七贤”的发起人,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嵇康曾在山阳城(今墙南村)居住20年,攻读老庄著作,寻仙访道,饮酒作诗。后向秀(武陟县人)、刘伶也经常过来谈玄说虚,喝酒聊天,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三家村,到了“竹林七贤”的后期,三家村已成为闻名遐迩的著名村落。在这个村子里,有一家乡间酒店,店主人黄公酿造的黄垆酒甘美醇和,回味悠长,嵇康等三人每天都要畅饮,就这样,他们就成了黄垆酒的代言人。久而久之,人们干脆就把黄垆酒称为三家村酒。

三国后期的魏晋交替之际,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等竹林七贤,长期在焦作活动,寄情山水,酣饮高歌,纵论天下,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也为焦作酒文化增添了动人的篇章。其中,嵇康、向秀、吕安三人长期居住在山阳城西郊,就是如今的墙南村附近居住,留下了“三家村里住三贤”的佳话。这段佳话,就是焦作三家村酿酒有限公司命名的历史根据。

焦作三家村酿酒有限公司,是在原焦作市酒厂的基础上,于2000年8月6日组建的股份制企业。

原焦作市酒厂始建于1958年。此后,在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全厂干部、职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焦作市酒厂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了一条机械化生产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品曾经远销中原各省市,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同时,在全国历届白酒评比中屡获殊荣„„

1979年,“焦作特曲”被省工业厅命名为优质产品;1984年,“焦作特曲”和“醉园春”获河南省产品质量奖;1986年,获河南省优质产品“金龙杯”奖、河南省食品协会“黄河杯”银质奖、上海“熊猫杯”全国营养食品研评会银奖;1988年,39度“醉园春”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优、特、新产品铜奖、“焦作”牌“屠苏”酒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优、特、新产品铜奖;1990年,“焦作”牌“醉园春”、“屠苏”酒获中国春夏市场最受欢迎“金奔马”奖;1993年,“三家村”酒获布鲁塞乐国际金奖;1994年,“三家村”酒获河南省十大畅销名牌称号、在焦作市举行的白酒万人评大会上获“消费者最喜爱的白酒”称号;1996年,“三家村”酒被选为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

优秀的产品质量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普遍赞扬,一些知名人士品尝之余,纷纷赋诗题词:中国白酒协会会长苗志岚题词:“名篇地重山阳城,美酒无香醉园春”。国家著名酿酒专家秦含章题词:“今日品尝滋味好,明年又添一浓香”。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题词:“水自灵泉出,酿成醉园春。禹锡《山阳赋》,留名千古闻。今用优选法,更上一层楼。全省评比后,荣获第一名”著名作家廖沫沙为焦作市三家村酒厂题词:“琼浆玉液醉园春”。著名相声大师候宝林题词:“刘伶卧竹林,闲醪空自醉。若饮仕君酒,心旷且神飞”。原国家商业部副部长张易之题词:“一滴三家村,香彻九州云”。日本株式会社八仙阁社长郭光甲题词:“未至弱冠离国门,已故花甲返故里,捧饮山阳一樽酒,思报慈母三春晖”。

忆往昔峥嵘岁月,酿造醉园春,望未来“三家村”酒香飘四海。随着焦作旅游的发展,云台山的知名度远播海外,到焦作探访“竹林七贤”足迹的游客愈来愈多,曾经被嵇康等人青睐的三家村酒也开始被人们推崇,其酿酒工艺被现代人挖掘、整理,新的三家村酒已经开始供应市场。

【凤波酒】由武陟县酒厂制造。因酒厂建造在武陟县城东南角的凤凰拍波之处,所以,该厂造的酒取名为凤波酒。凤波酒远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用户好评。凤波酒之所以好,有人说它是用凤凰的唾液做的,又有人说它是用凤凰拍起的波浪做的。其实就是酿酒所用的水好。

传说,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灭了温国、滑国之后,得了场大病,整天烦躁不安,不能入眠,胸腹胀满,水米不进,少气无力,日渐憔悴。诸医束手无策,请神医扁鹊诊治,也不见效果。一天晚上,黄帝突然出现在晋文公面前说:“要想治好你的病,除非饮服凤波水。”他正要继续询问,皇帝已无影无踪了,醒来方知是梦。天亮之后,晋文公询问臣僚,有一大臣说:“据臣所知,凤波应在穆陵关(今武陟木栾店)东南冷庄(今武陟马曲村)之西。据传,大禹治理黄、沁二河时,沿堤视察,见到一群凤凰在堤外的水塘翩翩起舞,对大禹表示祝贺和欢迎。”晋文公即刻派人到水塘取凤波水,取回后,一饮而尽,不久百病全消,精神比以前还好。为了不忘救命之水,晋文公亲临实地视察,并提笔御书“凤波”二字。

【古温酒】古温牌古温酒是由中国太极拳之乡、四大怀药之乡的温县,采用独家配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取山水园林城焦作山水之灵气,融五千年古温文化之韵味,采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中怀山药之王铁棍山药及怀菊花之王珍珠菊之精华,将铁棍山药及珍珠菊分别用目前最先进的植物活性提取技术,在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和分子结构的状态下提取原汁,融入陈年原酒,再佐以上等的桂圆肉、黑芝麻、黑木耳等十几种名贵食品,精心泡制,长期贮藏,彻底融合后,再经过纳米超细过滤提纯、电脑光谱化学配制、加香降度等二十一道工序精制而成。其成品清澈透明、芳香纯正,入口绵甜,醇香柔和,回味悠长,营养滋补效果好,是新型的营养滋补白酒,现已开发生产出铁棍原浆古温液、珍珠神酿液、司马贡酒、高度古温液、古温大曲等品种,其中古温牌铁棍原浆古温液色如淡色琥珀,味道醇厚绵柔,回味悠长,口感独特,营养滋补效果明显,堪称白酒中的滋补酒;古温牌珍珠神酿古温液,入口清冽,爽口宜人,开创了清凉型白酒的先河。

酒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怀药古温酒是白酒中的滋补酒,成功人士的专用接待酒,有“全国农垦白酒第一品牌”、“拳乡迎宾第一酒”之誉。令太极人引以为豪的古温酒,曾连续二十余年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对外形象的唯一典型代表,驰誉中原大地,名播九州四海。二十多年来曾荣获省优、部优和国家级的金银奖20多次,如古温液1981年获全国农垦产品交流会优质酒第一名,1982、1987、1988年河南优质产品,1984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得农业部名酒称号,1991年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1992年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古温大曲1984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6年获农牧系统千里马奖,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司马贡酒1992年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铁棍山药原浆古温酒获焦作市2007年度“两赛一节”指定用酒,2009年中国河南国际太极拳文化研讨会外宾接待专用酒。

温县是夏代时的温国、商代的帝都、晋代的帝王之乡、太极拳的发源地、四大怀药的药源地,已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饮古温酒,叙拳乡情,不仅能养生健体,活跃气氛,振奋精神,激发人的灵感,而且还可品味太极文化、怀药文化、酒文化、养生文化及五千年古温文化,是一种境界颇高的享受,会令你陶醉。【沁河液酒】沁河液酒产于焦作市武陟县沁河液酒厂,因该酒是利用环城而流的沁河地下水源酿制的,故名沁河液。沁河液属浓香型白酒,清澈晶莹,入口柔绵,清冽甘爽,醇香浓郁,回味悠长。曾多次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商业部金爵奖,曾连续两届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与四川五粮液、泸州特曲、剑南春等名酒并列座次,成为中国名白酒中的后起之秀。

沁河液酒是历史名酒,相传,是由魏国的田文酿制而成的。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分裂为三国,魏国的国君叫魏斯,他想得到周威烈王姬午的承认,决定酿美酒贡献,便派他的心腹大臣田文去酿造。田文在魏国先后选了五个地方用了一年时间都没酿造出一坛好酒,于是带一口宝剑来见魏斯说:“我没造出酒来,实在是无能为力了,请你把我杀了吧。”魏斯见田文风尘仆仆,面容憔悴,虽然没造出好酒来,觉得他着实出力了。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休息,让我想想再说。”晚上,魏斯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在耳边告诉他:“怀邑(今武陟县)穆陵关(今木栾店即木城镇)有个醽醁池,醽醁水可以酿出好酒。”他想,先父和韩康子、赵襄子把晋国分了,没等正式做诸侯就薨了,这是先父不甘心,显灵托梦于己。于是把田文招来,令他速去怀邑穆陵关用醽醁池水造酒。田文日夜兼程,来到穆陵关醽醁池,用醽醁池水造出来的酒,无色、透明、清冽、甘甜、香味醇和。他送去一坛请魏斯品尝,魏斯品尝后连赞数声:“好酒!好酒!”随即命名为“醽醁酒”,并派田文带十坛美酒送往洛邑(今洛阳市),朝觐周威烈王,乞其册封。周威烈王饮了醽醁酒后大喜,随赐魏斯为文侯。从此醽醁酒便代代传袭下来,至宋代,木栾店被誉为“酒乡”,有酒作坊10余家。宋太祖赵匡胤还没有做皇帝时,因事路过此地,饮醽醁酒后醉倒在城北的一个村庄,长睡不醒。他称帝后,即把醉倒睡觉的地方封为“龙睡村”。醽醁酒亦称醁醽酒,《抱朴子﹒知止》中有“密宴续集,醽醁不撤”。李贺的《云弟》诗中有“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等记载。元末,朱元璋与元军作战于武陟,武陟百姓遭遇兵火涂炭,醽醁酒遂绝。

新中国成立后,武陟县政府在田文当年酿酒的地方建立了沁河液酒厂,组织人员发掘醽醁酒酿造技术,在继承醽醁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以革新的精神,利用得天独厚的沁河泉水(醽醁池虽然变成了平地,但沁河泉水仍然是醽醁池水的水性),精选优质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等5种粮食作原料,以高、中温曲作糖化发酵剂,采用人工培养老窖、低温入池、长期发酵、小甑蒸馏等新工艺酿造出了沁河液酒,使醽醁酒这一历史名酒得到了重生。

【古寺酒】古寺酒厂建造在武陟县陶村的护国寺里,故取名古寺酒厂,生产的酒叫做古寺酒、古寺特曲,连年获农牧渔业部金质奖。古寺酒好喝,是因为用了清冽甘美的古寺泉水酿制而成的。传说,古寺泉水是土地爷因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封赏,高兴得流下了眼泪,日久天长,眼泪聚成了清冽甘美的泉水。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称新朝,汉室后裔刘秀举兵讨伐王莽,初期因寡不敌众,兵败,被王莽追得到处奔逃。这天刘秀被王莽追赶至沁河南岸的陶村,被滔滔的沁河水挡住了去路,正在危难之时,忽听从一个小小土地庙里传来声音:“刘秀,不必惊慌,请赶快进我寒舍,我保你无恙!”刘秀进得庙来,见并无一人,心想定是土地爷显灵了。这时王莽的追兵已赶到,刘秀再也不容多想,急忙躲到了土地爷像的背后。王莽追到土地庙前,不见了刘秀,指着庙门说:“莫非藏在了庙里?快进去搜一搜!”大臣走到庙门前扫了庙门一眼说:“大王请看,庙门口蛛网密布,刘秀若藏在里面,蛛网岂能完好无损。以臣之见,刘秀肯定没在庙里。”王莽一看,果然蛛网密布庙门口,觉得大臣说得有理,看来刘秀准是渡河北去了,于是下令找船渡河去追。王莽的人马过河之后,刘秀从土地爷像背后慢慢走出来,朝土地爷像磕了三个头,并许愿说:“刘秀有朝一日灭了王莽,光复了汉室,一定要为你重整庙宇,再塑金身,以报救命之恩。”后来刘秀大功告成,他不负前言,钦命重臣去陶村修建土地庙,竣工后,刘秀御驾亲临视察,并御笔亲题“护国寺”。土地爷受到封赏,高兴得流下了眼泪,日久天长,眼泪汇聚成泉水。

【怀康酒】怀康酒由武陟县怀康酒厂生产,怀康酒厂坐落在妙乐塔下的韩原村。怀康酒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8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南名酒。怀康酒是汉光武帝刘秀御封的酒,东汉时专供宫廷御用,到西晋时,尤为竹林七贤所称颂,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武陟县挖掘、恢复生产了这一历史名酒。

传说,王莽追赶刘秀到武陟陶村,刘秀得土地爷的救护躲过了王莽的追杀,从土地庙出来一直往东逃去,一是惊吓,二是劳累和饥饿,当他跑到怀城西关口古大妈家门口时,便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不省人事了。古大妈看见后,急忙叫儿子把他背进家,用自己做的酒喂他喝,过了不一会他就醒了过来,百病全消,精神倍增。刘秀觉得惊奇,问古大妈让他吃了啥灵丹妙药,古大妈将酒坛抱过来说“就是这酒”。刘秀激动地将酒坛紧紧的搂在怀里问:“这是什么酒?这么神奇!”古大妈说:“祖上传下的,没有名字。你给它起个名字吧!”刘秀想了想说:“叫他怀康酒吧!”古大妈一想,他是来怀城喝我酿的酒康复的,怀康酒,多有意思的名字!想到这,便点头说:“这个名字起得好,就叫它怀康酒吧!”

刘秀当了皇帝后,不忘怀城父老乡亲对他的救命之恩,就在怀城设立了行宫,常来怀城。同时还派大将寇恂在怀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酿酒作坊,请古大妈传授酿酒技术,酿出的酒习用怀康酒名,专供宫廷御用。

【女儿红酒】历史名酒女儿红由武陟西华封怀川酒厂生产,曾受到了港台和东南亚客商的欢迎。女儿红是西晋时的竹林七贤起名的酒,北宋时,是宋江梁山兄弟们专用酒。

相传,西晋时西华封有个员外名叫赵丰,他结婚十余年膝下无子,为此整天闷闷不乐。一天他去奶奶庙烧香求子归来,妻子怀孕。他到卦摊上卜了一卦,卜卦先生断定是男孩。他认为后继有人了,不由大喜,专程请来穆棱关酿酒大师木栾女酿酒,准备给出生的儿子办“九”。

木栾女格外用心地酿造了十坛酒,用蜡密封后埋入地下,嘱咐到办“九”那天才可取出饮用。谁知妻子十月临盆生下的却是个女婴,这使赵丰很是扫兴,他决定不办“九”了,埋在地下的十坛酒也再不提了。

女儿长到十八岁时,人才出众,好似天上的仙女般水灵、俊秀。怀川的州官见了,专门派人送聘礼与儿子求亲,赵丰虽广交文人墨客,却从不愿与官宦打交道,所以他不接聘礼,予以谢绝。州官知道赵丰与竹林七贤交往甚密,便派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前去做媒,并许该儿入赘。赵丰与山涛交情深厚,不好意思推脱,只好答应了这门亲事。

女儿成亲那天,赵丰大摆筵席,请竹林七贤及其他社会名流赴宴,起出了十八年前木栾女酿造的十坛酒。宴席上,打开酒坛,香气扑人,刘伶闻香,抱起酒坛就喝,连声说“好酒,好酒!”怀州州官说:“亲家,如此好酒,必与这里的水有关,你可在这里开个酒坊,定能赚到大钱。”众人都说:“好主意。”赵丰沉思片刻说:“既然诸位都说好,那我就干吧!不过我得请诸位给这酒起个好名字。”向秀说:“我看就叫女儿红好,第一,是木栾女酿造的,当时她还没出嫁,是个女儿身;第二,表面上是为男孩酿造的,骨子里是为女儿酿造的;第三,埋了18年,女儿出嫁才起封,出嫁是红喜;第四,女儿起名为红,所以应称女儿红。”大家都说:“这个名字起得好,应该叫女儿红。”嵇康当即手书了“女儿红”三个字,让赵丰印在酒坛上。从此,赵丰在西华封办起了酒坊,酒名取“女儿红”。到北宋时期,孙二娘在庵头镇开了72家客店,用的酒都是女儿红。宋江上梁山聚义,专门派王贵购女儿红供梁山兄弟们饮用。

【怀山药肽酒】怀山药肽酒是焦作易生元保健食品公司遵循怀山药古酒经典配方以怀山药为主料,精选糯米、枸杞子、蜂蜜、大枣、活性肽,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利用先进的分子肽提取工艺酿造的更利于人体吸收的养生保健酒。怀山药肽酒酒度适中,酒体浑厚,色泽金黄透亮,口感圆润,细腻绵长,余味无穷。

易生元公司将积淀了数千年的怀山药养生文化与现代食品科学、先进工艺相结合,根据怀山药男人食用补肾、女人食用滋阴的药理特性,酿造出了怀山药男人肽酒和怀山药女人肽酒,既传承了厚重的怀山药传统养生文化,又创造了男女两情相悦、白领阶层休闲养生的新理念,是当今一款时尚的酒品。

2.酒文化的历史 篇二

地产被旅游照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在全球的全面推进, 自动化、信息化使人类劳动强度减少和生产效率提高, 人类社会总体上用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缩短,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休闲化发展。另一方面, 交通技术和基础设施, 特别是跨国界、长距离旅行的速度、便捷和安全系数的提高, 使得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走向移动性全面提升时代。1999年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2015年部分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 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有钱”、”有闲”和”有移”, 使得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产生了旅游度假的需求, 且这种需求不单纯是异地观光, 而是回归自然、复归人性的休闲度假旅游。我国旅游业已经从大众观光的”门票旅游时代”向观光游览、商务旅游和休闲度假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泛旅游时代”转变。伴随着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 房地产领域出现了旅游地产和度假地产。

旅游地产开发的“文化名镇+历史古镇”模式

旅游是充分感知历史遗产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目前, 全球旅游趋势已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过渡,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形成的旅游产品, 可以增加旅游地的价值体验和消费, 提升旅游形象、提高旅游层次;旅游开发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定方式加以发扬、展示和宣传, 旅游收入也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古镇旅游地产作为遗产文化的载体, 综合反映了历史城镇旅游地各个方面的成就, 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和文化品味。每年有300万左右的旅游者被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环境风貌所透出的文化底蕴、温情的人性关怀、水乡居民浓郁的文化风情所吸引, 年旅游收入达8亿元,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拉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富裕了水乡古镇的人民, 走出了一条“旅游兴镇, 强镇富民”的新路。

商业古镇作为历史的见证, 经历了历史的沧海桑田, 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见, 其中的精品是少之又少, 所以首先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在尊重自然, 维护“人与自然”系统整体利益的前提下, 利用历史古镇来发展旅游, 使历史遗产区成为人们向往的集自然与文化生态为一体的优秀环境之地。其次, 历史古镇的保护应该在其原真性地位不被动摇的前提下, 符合古镇文化生态环境的实际。再者, 历史与现代相和谐, 从建筑风格、整体环境、景观视觉等体现从历史发展到今天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同质性, 以及通过这种同质性所表达的历史与现代秩序。最后, 历史古镇反映和表达了地域个性与特质, 是“城市文化资本”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经营的新生长点。

案例 (1) :四川街子古镇

四川街子古镇——全球顶尖精品度假村、公寓住宅及SPA的营运商悦榕庄将落户都江堰, 浙江郡原以台湾涵碧楼为设计灵感的别墅式度假酒店项目锁定街子古镇, 街子凤栖山森林公园预计明年即可接待游客, 其中5星级艺术酒店凤栖山居已经开工……近日, 在楼市陷入调控困局的背景下, 记者发现, 成都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却呈现出逆市升温的态势, 在街子古镇、青城山、石象湖等区域, 数十个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已经暗自完成布局, 仅在街子古镇, 集结的高端旅游项目就多达近10家, 其中计划年内动工的四星级以上的酒店项目就超过了4个。“我们将依托街子独特的山水人文资源, 充分利用街子山坝连系的特点, 还将引入别墅式超5星级度假酒店。”截至目前已先手有地建、天汇置业、奥邦等地产企业盯上街子的旅游地产开发。其中, 投资32亿元的唐韵清风旅游文化商业社区将按照唐代都会商业集散街区设计、修建包括风情河岸、诗廊打造, 集表演、集会、展览和讲座为一体的文化商业体验区;由郡原地产投资25亿元打造的“成都美村”休闲度假项目建筑规模约为90万平方米, 将打造高端度假——河套雅居等形式的国际级山水景观度假群落;由地建置业打造的5星级艺术酒店“凤栖山居”及配套商业住宅已经启动, 将建设成都独具田园魅力的休闲度假会馆区、乡村小镇避暑休闲区、森林营地、乡村旅馆、凤栖山皇家古寺森林度假区、景点标牌和旅游导示系统以及风雨廊桥、水上儿童游乐园、风情商业街等;超五星级酒店——西源“豪庭”连锁酒店年内即将开工。此外, 世外桃源乡村酒店 (四星级) 、“街子印象”、天汇国际养生医院等项目已经进入启动筹备阶段。在成都古镇群落中, 目前尚未有其他古镇出现如此密集的酒店集群, 这可能标志着成都旅游地产开发从原来的城市主题公园过渡到了山水田园、人文古镇时期。据了解, 随着众多旅游地产项目的进驻, 定位为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街子古镇, 已从单纯的川西民居古镇到国际旅游小镇全面蝶变。在其规划范围内, 投入3000余万元从山下通达山顶千年古刹光严禅院的游山步行走道已经完成建设。集冲浪、餐饮、娱乐、旅游接待于一体的圣灯广场和酒吧一条街即将启动;3000多亩休闲体育公园计划近期初动工, 将修建两个标准18洞高尔夫体育公园;三郎马术公园、川西文化博物馆等项目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街子古镇

街子古镇-字库塔

街子古镇

案例 (2) :彝人古镇

彝人古镇——位于云南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安大道以北、太阳历公园以西、龙川江以东、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占地约1740亩, 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 总投资25亿元, 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 是可旅游、可商住、可经营、可买可卖、可赚钱的地产。彝人古镇是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项目。楚雄地处“彝族文化大走廊”的中心部位, 是“滇西旅游黄金线”上的门户, 具有“一州连三市” (昆明、大理、攀枝花市) 的区位优势, 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彝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历法和独特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 (区) , 人口多达820多万。彝族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博大、精深。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种类就有十种之多, 用彝族文字写下的文献浩如烟海,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医学、艺术等。十月太阳历、虎宇宙观、万物雌雄观、尊左尚黑、火崇拜、毕摩画、毕摩经、史诗《梅葛》等对人类的科学史、思维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彝族支系多达50多个, 每个支系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因开发滞后, 缺少一个展示平台, 致使这么丰富的民族人文资源, 处在中国著名的“滇西黄金旅游线”上而不为游客所认知, 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彝人古镇”是一项大型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 3、4、5、6、7期旅游文化要素主要展示为:彝文化主题园 (彝人部落) 展示彝族原生态建筑文化:如瓦房、土展房、垛木房、闪片房、毛草房等彝族民居建筑。展示彝族原生态市井文化:在正大门入口规划一条市井商业街展示彝族原生态市井文化, 布置酒铺 (酿酒 (白酒、米酒) 工艺展示、彝族酒具展示、游客品酒活动) ;豆腐房 (豆腐制作工艺展示及其它特色食品制作。刺绣房 (织布、染布、刺绣工艺展示) ;木器、竹器、乐器、银器、漆器、铁葫芦等工艺品制作和展示;药铺 (制药、看病) 展示彝族的医药文化;茶铺 (制茶、品烤茶) 展示彝族的茶文化等。展示彝族原生态生活文化:在市井商业街北面规划一个原生态村落, 布置民居、打谷场、姑娘房、婚房、土主庙、村社广场等生活环境, 并通过碾米、磨面、纺织、刺绣、婚礼等活动展示彝族原生态生活文化。展示彝族历史文化:采用雕塑的形式展示彝族历史文化, 如用一组从猿进化到人雕塑展示楚雄是东方人类发源地的历史;用一组六祖雕塑展示彝族六祖分支的传说历史;用一组马邦雕塑展示楚雄是盐马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历史等;威楚楼 (彝王宫) :用于展示彝族大型的歌舞文化和服饰文化, 与之配套的还有户外火塘会广场的原生态的歌舞, 这将是中国彝文化歌舞艺术的精华所在。毕摩文化广场:即大型“火塘会广场”。广场设立毕摩文化长廊, 广场将集民俗文化和园林为一体, 主要用于展示彝族的各种节庆活动。土司府:土司是历代封建王朝用于少数民族地方统治机构, 也是上层文化较为集中之地, 用于展示彝族的土司文化, 是电影基地室内戏拍摄的场所。德江城:为 (宋) 大理国名门望族相国高明量封地, 在修建威楚城时, 在西北二里建的德江城 (外城) , 后成为“俨如山中宰相, 后理国的政治中心”, 现恢复“德江城”的风貌, 展示 (唐) 南诏、 (宋) 大理国宫廷和民俗文化。高氏相府:为二进院布置建筑, 前院展示高家的相府文化和宗祠文化, 后院用作婚宴馆。祖庙:彝族、有“六祖分支”、“九隆神话”之说, 彝族民间有“土主崇拜”的习俗, 设“六祖庙”用于彝族民众对先民、对祖先崇拜, 成为广大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场所。庙会广场:广场东边是祖庙, 西边是高氏相府, 广场边设有戏台, 该广场是室外戏曲和歌舞活动场所。也是庙会活动场所。清明河:河宽8-12米, 可划船, 水较深流速较慢, 主要展现江南水乡风韵。茶花溪:溪宽2-2.5米, 水较浅流速较快, 主要展现西部古镇水乡风韵。游客酒店住宿接待区:在“彝人古镇”中规划一个酒店住宿区, 该酒店区规划五星级会务酒店300个标间、三星级产权式酒店300个标间。另外三期和四期德江城中布置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客栈式40院, 每院客栈式“会员酒店”标间25-30间, 共计1100个标间。加上一、二期已建成的400多标间, 建成后的彝人古镇每天将能够接待4000多游客住宿。大型彝族特色饮食区:在三期规划一个大型饮食接待区, 布置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餐馆8院、独栋式餐馆三至五家, 主要接待旅游团队。另外德江城内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家中小型餐馆, 接待旅游散客。旅游商品集散地:彝人古镇的部分街区将打造成云南最大的旅游商品集散地。古镇的部分街区建成后, 将集旅游商品加工、批发、直销、零售于一体, 每年在该区域举行二至三次全国性的旅游商品展销会, 成为今后云南乃至全国旅游商品交易的最佳区域。各种文化雕塑:彝族民间的很多生活情趣及很多民间传说故事用雕塑的形式来展示。其他旅游要素:饮食文化街、古镇水系、水系两边的酒吧、茶室、小吃街、洋人街、民族手工艺品街、旅游商品街、彝人竞技馆、彝人水疗馆、彝家婚宴 (可在高氏相府考虑) 、彝族医药一条街等旅游元素都要在彝人古镇中体现。

探索古城商业文化旅游—弥城模式黔阳古城秘境重生

如果说, 隐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 那么, 中国历代文人志士从来都不乏对其的孜孜遇合。从社会政治上看, 自西周建立一直绵延到晚清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 都是隐逸的政治土壤。从文化渊源上看, 支撑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归隐的理想。随着历史的发展, 隐逸更是渐成一种自我价值的选择。人们越来越追求清高的人格理想、淡泊宁静的生存方式和典雅的文化品位, 并树立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超越世俗精神境界、对后代充满感召力的审美理想。

黔阳古城乃多元文化隐汇之所在--其风水格局和建筑空间结构, 无不暗合着“潜、藏、隐”的特征, 而诞生并延展于这方水土的隐逸文化, 便是其多元文化的核心。

黔阳古城的城市精神是“隐逸”, 诗人王昌龄隐逸在此, 便留下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千古佳句;黔阳古城的气质是冲淡, 其千百年来荣辱不惊、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淡定, 就是其生存并延展的理由。

来到五溪之滨, 与黔阳古城遇合, 无论置身旧宅古巷, 还是歇憩新城秘境, 隐逸之感总会油然而生, 居者访客, 都能得到一种安逸脱俗、自适其然的精神享受。

风水宝地

以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来看, 黔阳古城处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下, 沅水潕水在此交汇, 东有翠山为屏, 北邻洪江城区, 前有蟠龙山、赤宝山, 背依金黎山, 隔江还有与山体、河流、古城遥相呼应的赤峰塔, 充分符合《管子》学说的“背有依托、左辅右弼”的原则, 自然而然形成了“南商北居、西政东教、人神共治”的格局, 使这块“龟首之地”成为了“聚天地之灵气、蕴五溪之精脉”的风水之胜。正因如此, 虽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 黔阳古城却始终被选为地区行政、交通、文化、经济之中心, 影响远及江淮、贵州、重庆、四川等地。

五溪文化中心

作为水陆交通的轴心, 黔阳古城既荟萃了湘西及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 也是中原文化向西南渗透的重要节点。两者的差异、互补、分歧、斗争、融合, 仿佛沅江与潕水的汇流, 绵延回旋、静水流深。

自古以来, 侗、苗、瑶、汉等各族人民世居此地, 共同创造了底蕴深厚的五溪文化。其中, 巫傩文化是五溪文化在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集中呈现。2006年, “傩戏”被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 得到国际承认。

此外, 众多的历史名人、文化巨匠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秦王伐越、诸葛亮征蛮历史遗存仍在, 盛唐诗人王昌龄、李白的诗篇余韵犹存, 清代著名书法家龙启瑞、王继贤残墨尚香, 还有人称“飞山太公”的杨再思, 名盛天下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以及雄踞五溪的远东巴比伦神庙——高庙遗址和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高椅古村……

晚清民国, 神州陆沉。大帝国三千年来之未有变局, 犹如年久失修的城墙, 时刻面临坍圮的危险。历经百年沧桑, 共和国的黎明接替了帝国的余晖, 一个令人欣喜的现代中国终于初具雏形。旧时城市建设中的光辉与屈辱, 这样的尝试, 可能或多或少会警醒当下的社会:不要因为走得太远, 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卡尔·休斯克在《世纪末的维也纳》曾说:“历史的真实, 被面具遮蔽, 如果一个人, 试图打碎这些面具, 他会发现什么”, 对于这句话更好的解释来自于克罗齐的那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黔城作为“历史悠久的政权中心”, 作为“楚南上游的军事重镇”, 作为“沟通神州的港口”, 必然形成这一行政区域的文化中心。

打造“最黔城”山水之间的大型旅游商业综合体湘水国际

2011年4月, 由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坤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注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的湖南申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将在尊重历史和保护历史的前提下, 全面激活古城的旅游、文化、商业等优质资源, 同时, 依托相思湖区域、小江、柳溪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以点带面, 多方位打造洪江市文化旅游产业, 唤醒沉睡已久的黔阳古城, 重塑洪江城市形象。洪江项目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湘水国际房地产项目、黔阳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和小江、柳溪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湘水国际房地产项目

1、项目所在地

“湘水国际”项目地处洪江市新城区城市中心地带, 北临城市中轴线开元大道, 南依数百亩的相思湖, 市政公园、市政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环布周边, 地理位置优越, 环境资源得天独厚。相思湖东南侧有火车站及连接洪江新旧城区的芙蓉中路, 交通十分便捷。

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规划住宅建筑面积511046.3M2;商业建筑面积80064.3M2;酒店建筑面积17017.5M2;配套建筑面积5123.1M2;办公区建筑面积2316M2;地下室及车库59679.3M2;吊脚楼建筑面积2275.91M2;总建筑面积677522.41M2。项目一期工程位于1号、2号地块, 预计2013年下半年动工, 预计总投资17775万元。

“湘水国际”项目作为洪江市中心区域大盘, 规划产品形态涵盖了购物中心、商业街、临街商铺、商务酒店、花园洋房、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等多种产品。项目配备购物中心、宾馆、游泳池、网球场、幼儿园、健身广场、社区会所等配套设施, 项目局部采用人车分流的地下停车方式, 为洪江市少有的高品质楼盘之一。

本项目建成后将能为洪江市引入先进的住宅理念, 推动洪江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为黔城镇居民开发精品社区, 提高住户的人居水平;能推动洪江市经济发展, 从实质上提升区域价值。

申华品质黔阳古城的传奇守护者, 品牌都会的城市运营商

3.酒文化的历史 篇三

1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环境状况

东面:松风路-莲花路路-福禄路-永安路-高基街,以近代建筑为主,街道狭小,是佛山旧城商业中心。大型商业有:升平商场、高基街灯光夜市、福升广场、华景购物城、松风路仿古商业街、东方广场、莲花广场。学校有市十八小学、二十四小学。其它还有市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电影院等。

南面:莲花路-福贤路-建新路-祖庙路街区,是佛山历史文物遗存较多民间信仰活动和商业地段,其中祖庙路一带有华侨大厦、旋宫大酒店、珠江酒店、祖庙、民间艺术研究社、仁寿寺、图书馆、中医院、兴华商场、玫瑰商场、百花广场等。祖庙路东面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嫁娶屋、简照南别墅等,西面以现代建筑为主。学校有市第八中学、市第十二中学、市第二十五小等。公共文体设施有佛山图书馆、运动场等。其还有祖庙汽车站等。

西面:红路直街-亲仁路-汾江中路-高基街,以近代建筑居多。有第五小学、第四中学、市中医院、市电信公司、省第六建筑公司。新建大型楼盘较少,有红棉苑等。

北面:高基街-南堤路,以近代建筑居多。有佛山汽车站、太平洋电脑城、鸿运电脑城。新建大型楼盘较少,有岭南雅居、兴运大厦、湖畔明珠等。

2.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

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资源。

古园林——梁园。梁园位于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区内,由佛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叔侄等四人于清代嘉道年间建造的多组大型园林群体,有群星草堂、十二石斋、汾江草庐、寒香馆等群体。

古建筑——祖庙。与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南北毗连。祖庙原名北帝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称之为祖庙,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祖庙除建筑物本身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物价值外,它的建筑装饰及不少庙内的陈设如:陶瓷瓦脊、砖雕、石雕、木雕、金属铸件、神像工艺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堪称古建筑艺术之宫。街区内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培德里、适安里两个传统民居建筑群。这两个片区的民居建筑均保存完好,建筑装饰艺术完美。

非物质文化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秋色、剪纸、灯色、狮头、古玩、陶瓷、字画等。

3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3.1街区发展定位尚不够明确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充分利用,潜力未能发挥;梁园一期工程仅修复原总体规划的一半,用地局限,景区不完整;与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缺乏联系,未能发挥整体效益和品牌效益。

3.2保护与发展尚缺乏适合的模式

除梁园外,街区内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其它旧建筑未得以更新和充分的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在退化甚至消失;街区及其周边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未得到合理整合、利用,梁园与其缺乏联系,未能发挥整体效益和品牌效益。

3.3历史遗留问题多,旧城保护欠账多

街区内道路、停车、消防通道、服务等实施不完善,缺少绿地和活动场地;街区内居住生活条件差,环境状况不佳;新建建筑尺度庞大,无法与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相协调,破坏了街区的景观生态。

4 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功能分区

按保护功能进行分区,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分为梁园核心保护区,历史风貌区,风貌协调区。

梁园核心保护区用地 7.6098 HM2,历史风貌区用地9.0642 HM2,风貌协调区用地4.649 HM2。在梁园核心保护区包括梁园景区及新扩建的梁园景点,根据文物保护法及历史文物保护准则保持旧有梁园的历史原貌,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保护。

历史风貌区以传统风貌旅游、传统民居区、传统商业服务为主,是城市活的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口最密集、最繁华、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历史风貌区内体现传统文化传统特色的民居及街巷空间予以保留,最大程度保留街区内原有的景观生态风貌。

风貌协调区是指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主要位于道路沿线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建筑,主要位于松风路道路两侧,莲花路道路一侧,这一区域要求采取环境综合整治,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要求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5梁园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规划要点

5.1整合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2优化街区土地利用,发展休闲旅游和传统特色商业服务,改善街区市政设施。

5.3保护和修复古园林和历史建筑,保护和恢复其历史环境;将全面修复梁园工程作为龙头,带动街区的开发和利用。

5.4积极发展旅游和商业服务,做好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5.5着重开发红路直街为特色商业服务街市,安排好交通、停车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5.6推进街区非历史建筑小规模、渐进式的改善工作,保持低层高密度的建筑形态,逐步提高居住生活条件;

5.7通过置换、拆迁等方式,逐步降低人口密度;

6梁園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景观生态结构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以梁园核心保护区为主控点,以传统商业街区为纽带,以传统民居群为驻足点,以水为导向形成河网纵横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以梁园为文化游,以传统商业街区为传统商业特色游,以传统民居为街巷空间形成连续的空间景观系列。

6.1梁园核心保护区:

保持梁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新扩建部分采用岭南园林设计手法,体现水网地带造园特色,水系贯穿整个梁园,恢复原来的历史景点,恢复十二石斋、寒香馆、汾江草庐、无怠懈斋景区。

6.2传统商业街区:

北边以梁园西入口为商业街起点,东入口位于松风路上,南入口位于莲花路上,南入口及东入口处设有停车场,商业街的空间布局特征是将景区与水体园林绿化有机结合。商业街南部的传统商业建筑群利用原有的传统民居经过更新改造,保留历史片断,改变建筑物的内部使用功能,保留传统民居文脉,留存历史片段,展现明清商业氛围。陶艺馆、琼花会馆、佛山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吴趼人纪念馆、博医馆、药林、药圃等构成传统商业街区,将商业与文化有机结合。陶艺馆展现佛山陶瓷业发展历史,在内可以看到传统陶艺的制作过程,佛山传统服饰馆也位于其中,将传统工艺融为一体。琼花会馆介绍粤剧的起源发展,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也是海外拥有最多观众和最有影响力的剧种,琼花会馆的设置意在恢复传统文化。佛山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介绍佛山的历史名人展现当年的生活场景。博医馆介绍佛山医药业的发展历史,清代是佛山成药业兴盛时期,再现当年的发展盛况。药林、药圃以医药植物为主体构成园林景区。

6.3传统民居:

主要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梁园南侧的培德里传统民居和位于梁园东北角的适安里传统民居,还有大片保存完好的历史民居,经过现场调查及考证其中有一部分传统民居保存完好旧貌依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古城一定历史时期的范例,目前还没有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已具备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本次规划定义为“准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主要位于筷子路两侧的传统民居群。散落在松风路以东的传统民居有单幢或几幢连结在一起保存完好的,但没有成组群布局,本规划定义为“特色传统民居”。“特色传统民居”与水体广场有机结合,形成传统民居参观游览路线。为了保护梁园与培德里之间的空间肌理,保留梁园与培德里之间传统民居,形成空间连续界面。规划保留传统民居的社区活力,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市政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

6.4水体系列:

水是城市的生命与灵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水网与传统街巷空间的交错布局是本次规划的一大特色,水体联结整个历史街区,佛山传统的城市布局特征“水网交错”的空间格局城市文脉体现在梁园历史文化街区,以梁园核心保护区水体为起点,流经传统商业街、佛山名人雕塑馆、博医馆、药林、药圃,经松风路流入传统民居的街巷空间广场,再现当年水网纵横的生活场景,体现流水人家的意境。

7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7.1保护与改造规划定位的关系

首先是保护,以保护历史街区面貌为核心内容确定老城改造的发展目标。梁园街区所处的老城相应还有六个历史文化街区(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莲花南历史文化街区、任围历史文化街区、祖庙历史文化街区、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塔坡庙历史文化街区)。政府应牵头制定总体保护规划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街区历史发展形成的各自特色,制定不同发展模式和不同风貌的改造规划。

其次,根据街区的保护现状,保护规模以及市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近期和远期保护规划的目标,任务及实施措施,以保证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防止规划建设中途夭折。梁园街区发展的长远规划应纳入城市发展建设大盘当中协调发展。如梁园街区规划三期工程,拟对筷子路、福禄路、汾宁路一带民初建筑的骑楼进行整修,而禅城区发展建设目标中也拟对上述地段骑楼进行改建,这就需要市、区两级规划部门和相关部门高度协调。要注意规划方案的连续性,品牌性、功能性、协调性和景观性。街区规划不主张大拆大建,对有价值的建筑及街巷等,虽破旧,该保留的要保留,对影响梁园周围空间环境、破坏街区整体效果的高层建筑及部分住宅楼宇,虽近十年所建,该拆迁的就要果断纳入街区规划中。特别是尚未纳入梁园街区的红路直街、松风路与梁园紧邻的多座高层。

第三,街区规划需用经济视野和保留城市历史特点来制定。有保护才能有发展,我们不能用大量破坏历史街区风貌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建设也要讲求社会经济效益。梁园街区南北两个古民居群的街巷和宅院在尽可能保持原有风貌的原则下进行大规模整修。资金来源可采用多元化投入新路,利用市场经济的各种力量参与老城改造和古建筑保护。政府出启动资金以此来吸取社会资源;产权置换或购买;鼓励单位和个人资助古建筑维修,政府对资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等[1]。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在维修好主体建筑的前提下,应对周围环境做合理的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使古民居成为与现代城市生活、交通和经济相适应且具有一定传统特色的区域,使其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7.2街区与改造规划管理的关系

制定街区改造规划前需做细致的项目调研,并对街巷、周边环境、居民进行规划管理分类。

7.2.1街区文物分布与周边环境。梁园街区除培德里、适安里两个古民居外,有李可琼故居、莲花巷土府等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条有价值的古商业街(筷子路、汾宁路、升平路南段民初骑楼商业街)等。这些文物与周边环境的建筑从形式上、空间上有的过渡较好,有的与周边环境形成断裂。如果在保护区内只有几个孤零零的文保单位而缺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这几个建筑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纳入街区整体规划,合理设置使用功能,可提高整个街区环境空间质素。

7.2.2原有街区格局和传统外貌。从目前老城改造来看,大多数的规划部门都会对老城的风貌保护区及控制区内建筑体量、风格等形式做规控要求,梁园街区规划也不例外

7.2.3保留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和城市建筑体现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梁园街区就有很多民清时期代表性建筑,也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代表性建筑。对规划建筑的取舍,勿以时间做取舍,不同时期的建筑,只要能自成一体,维修后能够使用,且满足规划要求,都应该予以保留,切不可因老城改造而割断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

7.2.4构建整体格局,尽量成片成线改造。梁园街区规划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几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功能分布和几条主要街道的过渡衔接关系。梁园街区规划大体可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井“字形规划范围。

7.3街区风貌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街区风貌的精神内核,是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也是保留城市的个性所在。梁园街区从规划开始就要遵循其特有的文脉打造梁园这个品牌,使梁园的文化脉络不至于在改建、扩建、新建中受到损伤,使老城在发展中显示出有机生长的特征[2]。当然,改建与新建的区域要与老城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求在形体上的外在形式的一致,因为功能地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人们对城市的实体和空间产生新的要求。一味地仿造即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但也不必片面地强调原汁原味,修旧如旧,或使用外间迁移而来的旧构件。讲文脉,不是要求仿古,而是要立足于佛山文化名城的打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来规划梁园街区,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与现代城市生活与周围环境整体联系,当我们尝试性地建一些新建筑时,特别要注意新建筑与古建筑之间在量和质上的总体平衡,新建筑的气势风貌匹配不上老建筑不行,新建筑的体量层次喧宾夺主更不行。历史文化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城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变化而演变。历史文化街区一般都是城市传统商业活动中心,店宅占据主导地位,其空间构成形式也极为丰富。历史街区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或恢复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分为两个层面的保护,空间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建筑单体层面的保护。

7.3.1空间环境保护:空间环境主要体现在街道空间,建筑风貌和建筑高度的控制上,因此保护街区空间环境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控制。

街道空间控制: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及道路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在我国坊、街、巷路网格局从古延续至今。街巷格局也是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街巷的整理和复原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保持历史街区的空间尺度。

建筑风貌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应有统一的建筑风格、形式、尺度和色彩,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建筑色彩宜青色和灰色,与梁园一期相统一,建筑风格反映佛山传统风貌,屋顶形式宜硬山式坡屋顶,尺度不宜过大。广场、铺地、建筑小品、灯具等宜采用佛山传统风格,与整体风貌协调统一。

建筑高度控制: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整体协调也是保护的重点,高度控制是协调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和高度控制相联系,尺度的协调也是历史地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本规划建筑层数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周边50米范围内以二层为宜,文物保护单位周边100米范围内以三层为宜。紫线范围内建筑限高小于等于12米。

7.3.2 根据建筑性质、价值、保存状况,可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保存建筑:即保持原貌,绝对保护,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遗存,“保存”是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优秀传统建筑,“保存”建筑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实施保护,遵守《文物保护法》及国际文物保护法规的有关规定,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保护建筑:即保存建筑的传统风貌,局部(主要是立面、屋顶)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内部更新改造,保护建筑的立面、屋顶等外观要严格按照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求和原则进行修复和维护,以存其真,对于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根据当前的使用要求进行合理的更新和改造。

更新建筑:既按传统风貌改造或重建。“更新”是针对风貌一般、质量一般或较差,以及已完全毁损的历史建筑所采取的整治措施,“更新”分为改造与重建,改造是对那些建筑结构尚完好,空间经改造后能够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要求的建筑,尽量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重新改造内部设施和内部空间,重建是对那些质量较差,或已完全毁损,内部空间难以满足功能的建筑,按照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重建,“更新”建筑毕竟是新建筑,在历史街区必须控制其数量,否则会降低历史街区的价值。

8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精神内核,是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也是保留景观生态个性所在。歷史文化街区从规划开始就要遵循其特有的文脉[3],使街区的文化脉络、景观生态不至于在改建、扩建、新建中受到损伤,使城市在发展中显示出有机生长的特征。当然,改建与新建的区域要与老城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求在形体上的外在形式的一致,因为功能地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人们对城市的实体和空间产生新的要求,一味地仿造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任何历史文化街区在功能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与现代城市生活与周围环境整体联系,当我们尝试性地建一些新建筑时,特别要注意新建筑与古建筑之间在量和质上的总体平衡,新建筑的气势风貌匹配不上老建筑不行,新建筑的体量层次喧宾夺主更不行。

参考文献:

[1]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文广局(文物局).苏州市古建保护条例[S]苏州.2003

[2]殷加华.古城风貌与现代建筑[J]江苏建筑,2001(4)

4.酒文化的历史 篇四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结法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教师提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延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浪迹江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教师引导: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骄傲。

情景感应: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5.走进历史,感受文化的积淀 篇五

翻开我国的历史长卷,就像是桂林山水连绵不断,又像是敦煌莫高窟的图案灿烂无比,历史,记载了我国从盘古开天地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诞生,再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的灭亡;历史,记录着国家发展的足迹,留下一抹永不逝去的记忆。历史的波涛在人们心中翻涌,历史的天空仍在人们心中澄清,渐渐析出湛蓝,从而成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我们一起走进初中班的历史课堂,看那一页澎湃的历史留下的足印。初中班的历史课主要是由同学自己做主题演讲,今天的主角是Troy(沈含昊),他的演讲主题是: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Troy自己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做成PPT向大家展示,通过他的讲解和老师的补充,大家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

6.我的历史文化学院 篇六

河南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师资力量雄厚,学风严谨敦实,在河南省内各类高校中享有盛誉,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胜地。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对它充满了向往之情,2009年我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与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将近两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对历史文化学院厚重的文化气息、浓郁的学术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深有体会。每天早上图书馆前面的小花园里都聚满了学生,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他们琅琅的读书声,清新而悦人;每天晚上十点钟左右的时候,总会看到学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陆陆续续地走出教室,在晚间校园中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这就是勤奋的河大人,其中不乏我们历史文化学院中的莘莘学子!也许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常人眼中是一个安静、稳重、不善言辞的“书呆子”形象,但他们是最踏实肯干的一群人,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宿舍里,他们都在为自己最初的梦想奋斗!尤其是他们深沉的内涵、独特的视角、睿智的洞察力、稳重的性格、温柔的微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他们一个个像上足了发条的小闹钟一样,精神抖擞,散发着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睁大眼睛聆听老师讲课,不敢有半点马虎,生怕漏掉一丁点知识;下课期间,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和老师交流思想、讨论问题、抒发自己的不同观点,老师则是笑意盈盈地解答同学们各式各样的问题,这真是一幅让人好生羡慕的和谐轻松的师生互动画面!我很荣幸自己能够处于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也很感激自己遇到了这么多博学多识亲切和蔼如同父母般的老师,结识了这么多勤奋好学感情好似兄弟姐妹般的同学,他们让我在异地重新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所有这些都让我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当初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从而有缘与历史文化学院携手渡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多么正确的选择!我相信历史文化学院所给予的一切将会沉淀成我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河南大学作为百年以来名校的典范,当然历史文化学院也有着悠久的建院历史,其前身是中州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25年,不仅是河南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而且还是河南大学最具特色的文化学院之一,其古色古香的办公楼和科研机构,是历史文化学院名家大腕儿荟萃云集的地方,我院学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中西交融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以及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互动活动,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我国著名学者范文澜、嵇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绍虞、马非百、朱芳圃、孙海波、孙作云、黄元起、胡思庸、韩承文等先后在这里执教,他们睿智的进步思想,厚重的学术修养,敦实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教学风格,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专家学者;尹达、石璋如、白寿彝、韩儒林等先后在这里求学,他们勤奋的汗水,踏实的学风,乐观的态度,执著的追求,最终使其成长为享誉中外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我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人才。他们都是时代中的历史名人和文化标志,是我院永远的骄傲!嵇文甫先生的王船山思想研究、孙作云先生的诗经研究、胡思庸先生的近代思想文化研究、韩承文先生的1848年欧洲革命研究、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王云海先生的《宋会要辑稿》研究等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威望,为我院增添了更加深沉厚重的人文大腕儿的色彩。此外,我院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学科建设更是有声有色,成为莘莘学子追寻梦想的理想天堂。1993年开设文博系,1996年撤系建院,2001年设立旅游学系,2002年开设世界历史专业。我院现有教职工

9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含国家博物馆4人),教授、副教授5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3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4人,黄河学者1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省优秀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历史学一级学科、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均是省级重点资助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为河南省精品教程。我院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博士、博士后学历,带有高级职称,成为我院前沿学术文化发展的标尺!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年纪轻轻的,但他们是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是属于有思想、有学识、有创新能力、善于搞科研的一群人,沉静睿智,严谨认真,宽厚和蔼,气质优雅,这就是他们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如此壮大的学术科研团队,如此众多的历史学界精英,如此强悍的学科发展前景,不仅为众多致力于从事历史研究和走学术道路的学子和各界文人学者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更为我院以后的长远发展积蓄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后发能量!

历史文化学院是河南大学最具有特色的院系之一,悠久的建院历史,古朴典雅的办公楼和科研机构,敦实厚重的文化底蕴,雄厚强大的师资队伍,有声有色的学术报告,多姿多彩的学院活动,浓郁活跃的学风氛围,精彩不断的课堂片段,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历史文化学院,我很荣幸也很感激自己能够和它一起渡过大学中的美好时光!

7.酒文化的历史 篇七

一、案例研究

(一)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位于成都市中心, 与天府广场仅隔1000米的距离。整个保护区范围是由泡桐树街、金河路、长顺上街以及同仁路西段围合的区域。这里拥有丰厚的文化要素, 包括从成都建城之初起就一直存在, 有着深厚的古城文化。同时, 它是南方胡同的最后一块标本, 也是全国唯一完好的清初道路格局的历史街区。浓郁的文化要素为宽窄巷子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1. 积极开拓自有品牌的建设

宽窄巷子在保护开发过程中,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业态的选择一直注重于塑造自己的自有品牌。整个街区分为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 宽巷子定位为“闲生活”, 窄巷子定位为“慢生活”, 而井巷子定位为“新生活”, 并且形成了以时尚餐饮、休闲服装和高档住宅为主要产业, 以创意生活产业为特色的成都市井创意市集。

2. 依托传统民俗来发展创意产业

宽窄巷子是一个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街区。结合这一特点, 在更新过程中严格保护这些民俗遗产, 积极发展民俗工艺展销、老成都原真生活体验以及四川民俗文化展演等创意活动。其中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等绝活更是闻名世界。

3. 形成更大区域内的规模发展效应

宽窄巷子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 同时是成都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大核心保护区之一。在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中, 宽窄巷子与片区内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金沙国际演艺中心以及西村创意产业园区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产业规模效应, 发挥自身特色。

(二) 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在人们眼中不仅仅是一个传统历史风貌区, 它更是时尚、创意的代名词。独特的石窟门旧里弄建筑与现代派建筑景观交融在一起, 使得新天地成为历史风貌区保护更新的典范。数以万计的商业、展示活动在这里进行, 形成了良好的商业氛围。

1. 结合石库门老建筑植入新的功能

新天地中的老石窟门建筑群占地约3公顷, 总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 改造前多为居住用途。通过采取保护更新的方式, 保存、修缮原有建筑外墙和内部装饰, 将原有的居住功能置换成创意办公和商业配套功能, 从而达到穿越历史、新旧更替的目的。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和街巷风貌, 并且通过置换老建筑承载的功能, 赋予其现代生活新的“灵魂”。

2. 打造成新的人文旅游景点

创造新的活力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 而创意本身又可以激发出活力。在新天地的保护开发过程中, 深入挖掘该地区的历史、人文要素, 结合石库门建筑的保存、保护以及相关必要性的新开发项目, 将文化与创意融合, 使得新天地成为上海市乃至全中国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

3. 完善各类商业配套设施

商业配套开发是重塑街区活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上海新天地在改造中除了给市民活动预留充足开敞空间和场地之外, 在商业业态上涵盖了零售、餐饮和休闲娱乐等, 并且规模比例的60%以上为餐饮和休闲娱乐等配套商业。

二、昙华林历史街区现状历史遗存

(一) 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现状

根据《武汉市总体城市规划 (2010~2020) 》和《武汉市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 武汉市目前明确了16片历史片区, 其中历史文化街区5片: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昙华林片;历史地段5片:首义片、农讲所片、洪山片、珞珈山片、青山“红房子”片;历史文化风貌区6片:大智路片、六合路片、汉正街片、汉钢片、龟山北片和显正街片。从2004年开始, 武汉市进步加大了城市历史片区保护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的力度, 先后完成了相关片区保护规划及城市风貌街区体系规划等。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武昌老城区东北部、花园山北麓, 西起得胜桥北段, 东至中山路, 面积约64.6公顷。现状功能以传统居住为主, 保留着武昌区大部分优秀历史建筑、各级文保单位和传统里份建筑, 保留有传统居住区老街的格局, 较为完整的古城肌理。2004年完成保护规划以来, 完成了一期改造提出的目标, 地区的整体环境有较大提升、启动了若干亮点项目, 并且重点修复、整治昙华林路、戈甲营、太平试馆 (崇福山巷) 三条重要保护街巷沿线。目前, 昙华林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初具规模, 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汉绣、楚剧也在这里拥有了展示的舞台, 并且被列为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园区之一。

(二) 昙华林街区历史文化要素

武昌昙华林街区是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少有的历史建筑密集分布, 自然资源、文化内涵丰富的街区。昙华林街区具有典型的山、城、街巷、建筑的结构特色, 这里分布着63处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 分布有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等自然山水资源, 并且是近代历史上中西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地段。通过翔实的现状调研, 对街区历史文化要素进行了梳理和提炼。

1. 物质文化要素

(1) 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昙华林街区现存文物保护单位5处, 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石瑛旧居共2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万婴墓、私立武汉中学旧址、融园共3处, 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保护建筑共2处, 市优秀历史建筑二级保护建筑共19处, 历史建筑共37处。

(2) 传统特色街巷。昙华林街区现存20条老街巷, 以昙华林路、戈甲营、太平试馆等街巷风貌保存最为完好, 基本保存原有街巷空间肌理和尺度。

(3) 自然景观资源。“一湖三山”是昙华林地区自然资源景观的概括, 指该地区北临沙湖, 坐拥凤凰山、花园山和螃蟹岬。现存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是位于三山围合的区域内, 形成了优美宜人的自然、人文景观。

2. 非物质文化要素

(1) 古城文化。昙华林历史街区位于武昌古城北部, 武昌古城东、北至中山路, 南至津水路、巡司河路, 西至临江大道, 始建于公元223年, 至今已有1790年的历史。武昌古城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 在山脚处现存有一段武昌老城墙的墙基, 是千年古城文化的现实载体。

(2) 建筑文化和街巷文化。昙华林保存较多近代历史建筑, 包括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建筑。展现出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和碰撞的独特景观。同时, 大量的历史建筑依山而建, 错落有致,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 形成了历史街巷的基本结构骨架, 是一本活的历史街巷文化的史书。

(3) 宗教文化。1861年以前, 昙华林地区就因佛教、道教的兴盛而闻名。近代, 随着国外殖民文化的渗透, 天主教和基督教也在此聚集, 使得昙华林成为中西宗教文化交融的地区。虽然现在部分宗教建筑已经消失, 但是积淀的佛教、道教、天主教以及基督教的文化底蕴却被保留下来。

(4) 教育文化。近代以来, 昙华林拥有众多新式中、小学堂以及书院、私塾和考场等, 可以说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发端之地。同时也兴建大量外国教会学校, 体现出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一直到现在, 这里还坐落着湖北省美术学院和湖北省中医药大学两所高校, 拥有延绵不绝的教育文化。

(5) 革命文化。昙华林地区冠盖如云, 名人如潮。辛亥革命期间, 昙华林也走出了许多进步的革命团体, 比如日知会、共进会, 为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20年2月, 陈独秀应邀来昙华林演讲。1921年, 在街区的私立武汉中学, 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和李汉俊三位中共一大代表。

(6) 饮食文化。昙华林体现着老武汉的传统饮食文化, 有各种传统小吃, 包括蔡林记热干面、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以及油条、面窝等。

三、保护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 街区功能定位

结合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以重塑街区活力为目标, 提出昙华林街区产业功能定位, 以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基础, 众多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为载体, 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 重点打造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制作、文化展示等功能。

(二) 文化要素利用方式

1. 物质文化要素利用方式

对于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利用, 可参照上海新天地的做法,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采取实体保护和内部功能置换相结合的方式, 将创意办公、民俗展示、文化展览和摄影艺术等功能替换原居住功能。对于街区内无保留价值的建筑拆除后的空间, 布置公共活动场地及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重点塑造重要风貌节点的传统街巷如昙华林路、戈甲营、太平试馆等, 以及“一城三山”的自然景观格局, 在保留原有街巷形态基础上, 修缮街巷沿线建筑, 保存其完整历史风貌。

2. 非物质文化利用方式

非物质文化要素包括饮食文化、宗教文化、街巷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 以及汉绣、楚剧等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街区原住民是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要载体, 民俗工艺表演、传统工艺制作等都需要依靠原住民得以传承, 因此, 应当鼓励原住民留在街区内, 并引导他们发展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依靠街区传统生活, 发展具有传统民俗特色的商业活动, 以提升街区文化辐射力, 并为后续保护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已消失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可通过静态人文景观塑造, 如人文雕塑、文化墙等进行体现, 对于传承类的非物质文化如汉绣、楚剧、礼仪习俗等, 可通过塑造动态生活场景予以展现。

(三) 街区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结合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历史街区保护的特殊控制要求, 按照不同等级保护区片来安排文化创意产业业态类型。

在核心保护区内, 应严格保护区域内的历史风貌特色, 严格控制开发性的商业设施建设, 可适度建设民间博物馆、民俗展览等文化展示功能建筑;在建设控制地带内, 应保护原有历史风貌, 可适当发展民俗工艺展示、制作、销售等文化创意产业, 并适度增加文化类, 如摄影艺术、婚庆策划等商业类型开发的比重;环境协调区内, 应注意不要破坏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 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可选择与地区文化要素联系紧密的服装设计、摄影、婚庆策划、展销等, 商业的开发也应注重保持历史街区的原真原味, 而不应该用外来文化替代传统文化。

8.基于文化历史的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篇八

关键词:中日两国文化;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而出的精华,文化的沉淀的而促使为地方形成一定的文化精神。中国与日本之间一衣带水,近距离地域也使得两国之间相交甚为频繁,这也是两国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追溯两国文化交往历史,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与日本交往已有两千的历史,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以日本的茶道精神与文字等为例,从中皆可看到中国文化的身影。但毕竟中国与日本之间为两个国家,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发展方向以及历史不同,因此也导致两者之间的文化具有异性的差异。实际上,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新、艰苦探索之手所创造出的,因此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历史下,中国更应坚持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坚定奋斗信念,自强不息,并将中华文化不断地推向世界,在继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弘扬优秀文化。

一、历史文化视域下两国文化

(一)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

历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见证,谈及历史发展人们将会想到日期以及相关发生的事件,事件的发生对于当时社会以及当今都将造成重大的影响,1972年中日建交公报的签订就是其中一重大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受到众多关注其重要原因在于首先,两国之间的交往中渗透出了一种文化的特性,另外,两国交往通过文化相互渗透来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代,这也是历史视域下文化交流多特有的特性。人类历史发展不能忘却历史,在历史长河发展下也使得民族文化形成以多元文化为代表的艺术形式[1]。实际上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也将会随之所变迁,并吸收各自独特性格的精神内涵,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导致地域文明出现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识形态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更展示出民族发展的特殊性。中华历史的上下五千年造就了今天中国人自求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文化下形成的、实践下形成的发展观念。中国的独特的发展观念则来源于中国地理环境的重大影响,东邻海洋,四处环山,西北边陲临近沙漠,这种环境也是养成了中华民族发展下的坚韧性格[2-3]。追溯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不论良好的影响方面还是坏的影响方面,这些促使中国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日本文化

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日本富有特色的文化,日本从地理上进行划分为岛国,因此历史文化也具有强大的鼓励性。古代中国历代朝代变迁,日本也曾见证了的中国各朝代的繁华,因此日本也在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中心。日本深受地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交往中也多呈现出不安等现状,时刻担心自身与他国之间的差异[4-6]。在日本发展上,“明治维新”事件影响深远,削番置县集中重要的权利,并以引进西方发展技术,这一历史事件则直接推动了日本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之中,也正是这一变革,使得日本未能卷入半殖民地的发展之中。探究日本的历史文化,不难发现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并颇具东方韵味,最早曾被称之为“茶汤”是一种以茶为饮品的待客方式。茶道多有讲究,如主人的穿着,动作,茶具等这些都有着一定的讲究,而这种文化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方式流传至今。

二、历史差异化发展下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一)社会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当前社会发展中任何个体不可能脱离整体社会环境而独活,因此日常的社会交际不可避免,个体如此那么国家也亦是如此。社会交际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方式。日本的社会交际中多重视礼仪,因此也导致其语言中出现了众多的问候语,部分地区人们也将这种问候语语法形式称之为公式化的问候。例如,双方在交流中,必须进行正式的应答,如回到家中需讲到“我回来了”,而对让也需说“你回来了”,在吃饭之前需说“承蒙招待,我开动了”等,各种问候语也是日本人际交往中所不能或缺的方式[7]。

相比于日本的人际交往问候方式,中国就显得较为随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客套话语通常运用与陌生人打交道之中,而关系较近人之间则不需要过多的客套,但这并不意味着亲近之人之间不需要礼貌,而是讲关系亲近的人之间不必过多的客气。此种方式尤其体现在家人之间,家人之间若过于客气,则将会容易引发误会,误认为双方关系出现了裂痕。公式化的问候方式中国人际交往中也有,如“打扰一下”,这一词汇多用于两个双方生疏的人之间,在麻烦对方或者打断对方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汇[8]。

总之,中国的问候语多用于交际会话之中,且多数是没有格式要求的,并且中国的交际问候可进行随意的调节,结合不同人群,以及不同交际地点都可进行调节,而相对于日本的交际用语多是较为正式性的。但实际上不论是交际用语其都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形式。

(二)民风民俗之间的中日文化差异

两个之间的地域不同因此造就出的文化传承方式也将有着一定的差异,与日本文化相比中国文化较为保守,而日本文化相应与较为开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保守思想与历史上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之间息息相关,受到多年文化思想的禁锢,虽然国家倡导打开思维,着眼于世界,但此种保守的心态仍然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9]。

历史背景下中日文化发展也造就了两国民风民俗之间的众多差异,以婚庆习俗为例,婚礼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婚礼中各种风俗习惯也皆渗透出当地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风格[10]。在举行婚礼中不论各种布置,还是婚礼服飾等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式会场布置中有着一套系统的流程,首先新郎与亲友去新娘家接亲,到新娘家后,新郎与朋友需缴纳红包方可进入新房之中,而后为了多留新人相处时间,多采用藏鞋等方式,最终新郎怀抱新娘步入婚车。会场布置,通常为新娘家为结婚当日的前一天,主会场为新郎家,新郎家结合参加婚礼人数,摆放桌椅食物,并在会场中摆放气球,燃放礼炮等。待到吉时在司仪的见证下,双方完成婚礼。

日式婚礼会场具有众多的礼节,例如婚礼中男女双方需要通过多次的交杯来完成意识,此数量多为339次,在客场上,客人给新郎倒酒,新郎必须分为三次喝下,这代表着对客人祝福的答谢,而后客人之间相互的敬酒。而在婚礼会场中还有一点重要体现那就是,在佛前宣誓,这与西方教堂式婚礼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日式婚礼中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家人把“纸垂”剪成纸条,而后将纸条绑在树枝上,此种寓意着要将亲人的魂魄召回来,以此保证此对新人的平安幸福[11]。

(三)交往方式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中国历史中形成了众多派别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则中国具有代表特色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是贯穿中华数千年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从春秋时期开始,儒家思想便影响着我国社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因此,在交往方式中,儒家思想的渗透与融合亦十分明显。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涕”。而“仁是儒家思想理论的核心,是儒家学派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准则及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和要求[12-13]。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所有思想著作、理论都是以“仁”为前提和基础,“仁”所体现的“爱人”、“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等思想。除了儒教思想的渗透,也有其他各派别,如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非攻”,以及后来演变而生的“天人合一”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更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这些一度成为指导中华民族前进的重要思想,并深深地印刻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我国具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团结共处,和谐共进,这种地理发展特征也要求着中华儿女应融合相处,坚持“仁爱”,广交天下,一同建设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在交往方式中,中国人也更加喜欢交朋友、在汉语语言中常见的词语如“老朋友”一词,朋友之间相互交往,进而使得朋友逐渐成为一种家人,对待朋友坦诚如宾,当朋友遇到困难更会积极的深处援助之手,中国古典成语中更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词汇来表达朋友之间的交往深情。中国人可以在任何场所中广交朋友,如饭桌之上,列车之上等。

日本交往文化中则和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文化产业异常发达,有资料显示,其文化产业占CDP总值的20%左右,而其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十位。实际上,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影响深远,日本在借鉴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也推动了本土文化的良好发展,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下也形成了当前日本的多元文化[14]。而这一经济与文化领域中的快速发展的岛国,其多元文化主义中也具有主要的发展脉络如日本武士道精神等,这些文化也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向多元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称呼,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中,多种文化相互交织与融合统称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构成难以脱离人类社会发展,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也将会随之所变迁,并吸收各自独特性格的精神内涵,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导致地域文明出现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识形态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更展示出民族发展的特殊性。日本在交往中认为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麻烦,更不会因为习惯而养成的一点小事儿成为朋友,相对于社会交往则并不会积极主动,而对于请求别人的帮忙,日本人则是很少会强求他人。

由此可见,中日文化中国交往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注重情感,看重朋友这些被誉为中华美德。因此,中国人在广交天下的同时,也应注重与朋友之间相处的度。而日本交往中的淡薄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相处冷漠,与此同时,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发展。各个国家相互借鉴吸取,方能更好地推动世界之间的交往[1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从历史视觉下探究中日之间的交往,可以得出两国文化有着众多的差异,而部分差异也是由历史差异演变而来的。基于此,本文从历史文化差异视角下探究了中日之间社会交际差异、民风民俗的差异、交往方式的差异,而除了这些差异之外,还包括众多差异,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中国与日本之间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但在经济全球化下这些文化发展也逐渐趋同,并共同推进地球文明的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陈聪.中日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差异与启示[J].求索,2016(03):50-52.

[2]彭春艳.中日两国民众的历史认识差异——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的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03):27-29.

[3]赵建民.概论中日文化关系及其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4(03):112-117+4.

[4]杨阳.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基于文化视角的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20):168-169.

[5]李莹.近代中日两国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J].科技展望,2015(35):219-220.

[6]陈思思.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语言差异产生冲突的问题因素[J].宜春学院学报,2016(04):59-62.

[7]张婷婷.文化视角下的中日狐狸形象研究——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03):69-73.

[8]Wang Dijio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a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J]. Business,2015(38):121.

[9]史思雯.中日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对比——以“红、白”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5(23):90-91.

[10]刘利国,何志勇.时代语境下的中日文化冲突格局及话语解读[J].日本研究,2012(03):88-96.

[11]戴向东,刘文海,李晴,黄艳丽.中日传统家具品类的比较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8):48-51.

[12]Yan Ni. Analysis of Sino 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mpact of Sino Japanese trade [J].Intelligence,2014(06):282+284.

[13]張铃惠.从礼物赠答看中日文化差异[J].戏剧之家,2014(11):297+301.

[14]赵建民.中日两国的吸收欧洲文化及其“近代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07-111.

上一篇: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加强年底防火防盗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