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考名言(共10篇)
1.初中考名言 篇一
1.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3.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4.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总体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一些沿海地区还面临流动人口比重大、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交替出现的问题。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5.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2.初中考名言 篇二
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端正认识, 要依据中考语文考试要求和考查重点, 有步骤、分方法地展开教学。从中考要求来说, 语文考试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基础知识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和写作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几小部分, 那么我们教师就应把它细化了, 一部分一部分地细细消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 第一轮的系统化复习课本知识永远是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 当第一轮对课本知识的全面梳理结束后, 我们就要带学生展开有针对性地模块复习了。
一、基础知识部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考场就是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最后作战的是学生, 教师讲得再多, 说得再细, 最终还要靠学生消化吸收。所以在这部分知识复习的过程中, 要发动学生, 让他们积极参与, 互相协作, 查漏补缺。
对于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的复习,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平时自己所学, 要做好归纳总结。可以要求学生把相似的字形, 容易拼写错误的字音和经常遗忘的字义整理到错题本上, 多看、常读、常写、勤练。然后, 再从复习资料的相应部分进行有效训练, 把那些反复发生错误的地方重新梳理, 做着重复习的记号, 每隔一段时间要不断翻看, 掌握效果会有明显提升。
在进行病句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成语使用这部分知识复习时, 要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找规律。一般来说, 病句判断部分主要分这几类:词语使用不当、句子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事理等几部分。标点符号使用这部分从新课标要求来看,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考生的要求是: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从考查内容看,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标点符号的书写;二是辨别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三是理解具体语境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从考查形式看, 主要有:一是选出几组句子中正确 (或错误) 使用标点符号的一项;二是在原句上修改使用不正确的标点符号;三是给出一段 (句) 话, 在空缺标点符号的地方添加正确的标点符号;四是理解标点符号在具体语体语境中的作用。我们在准备这部分复习时, 只要从考试要求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 这样对学生来说成绩肯定会提升。
成语使用这部分训练, 关键是靠学生不断积累, 我们不可能给学生讲到每个成语, 所以需要学生加强自己的积累。可以鼓励学生准备成语词典, 有时间让他们多看、多交流, 甚至可以开展成语使用竞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特别要强调的是生僻成语一定要让学生积累下来, 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
文学常识部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问题不会太多, 在复习这部分内容过程中, 除了要让学生准确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外, 最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 有规律地记忆如国别、朝代、性别等。
在古诗词背诵默写这部分, 除了日常的练习外, 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要多动笔。有时候学生感觉到背过了, 落实到写上, 还会有小问题。另外, 这几年的新题型提醒我们,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归类, 如将写“山”“春”“雪”“月”的诗句分别归类。要重点掌握仿写、语段概括这类对学生要求较高的部分。
二、要注重阅读理解部分
阅读部分分为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 从比重来看, 内容多、分值大。
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般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我们学过的文章, 另一部分则是我们不熟悉的文章。首先针对常考的教材中的文章, 我们必须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复习到位, 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以及自己掌握的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要重点关注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 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
对于我们不熟悉的文言文文章, 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方略。首先通读全文, 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进行简单翻译, 最好是逐字对应, 抓住关键字词。另外, 要注意常见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特别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清楚若直译不通, 则用意译, 需根据上下文推导, 不拘泥于原文结构, 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 掌握答题技巧。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这些文章往往是我们学生最头疼的地方, 所以平常我们就要多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对于议论文阅读, 要注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议论文三要素, 同时要以文章为出发点, 从文中找答案。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 首先靠学生日常的积累,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学生除了要掌握书本知识外, 还应利用课余时间, 多增加自己的社会知识, 对热点问题尽量要有所涉猎, 这样看到类似的文章自己心里才会有些底。同时在阅读过程中, 要注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了解作者的文章观点和写作意图, 把握文章主旨, 然后回到文中根据问题找线索。
三、重视作文训练
最后就是作文部分了, 作文部分分值大, 必须重视。作文写作练习要细致、精致。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提醒给学生尽量少用套话、空话, 作文不全在形式, 重要的是能够打动阅卷人。
要鼓励学生体会生活, 多写贴近自己生活的事, 抒打动自己心灵的情, 表健康积极向上的意。同时要注意细节, 如开头结尾、承上启下衔接的句子, 如书写等等。
3.初中化学科学探究之思考 篇三
“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经典之语,而探究性教学正是这一经典理论的体现,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转变,化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充满了神奇,充满了智慧,只靠老师的说教,效果就显得有点拙了,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通过化学探究,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化学探究教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1.探究来源于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它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动机,必须通过在教学中,使学生在逐步获得新知识和发展兴趣的互为因果的过程中得以激发和培养,才能使这种潜在动机指向特定的方向,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插入趣味知识,能够有效地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化合价的学习过程中,面对书本中出现的那么多的化合价,学生往往感到乏味且无法记住,于是笔者就采用编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去记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即零价单质要记牢;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讲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有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还有可变化合价;已知两头求中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容易引起兴趣,当然,兴趣知识的插入,要紧扣教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本素质;要有益于激发创新兴趣,促使创造欲的产生。
2.化学实验是探究的突破口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创造学生探究的机会,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实验教学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操作和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创造学生探究的机会,放开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验小课题、实验代用品,如用青霉素试剂瓶制作反应器,用自行车上的气门芯橡皮管作导管等,开展课外微型小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做实验中开阔视野,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学习中探究知识。
3.基础知识和方法是探究能力的基本保障
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学会总结知识和方法,而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教师应以化学知识为资源、课堂教学为阵地、化学实验为途径,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启发学生找到多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以达到通过探究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法、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引导学生将设想付诸实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初中化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
1.情景引起兴趣
情景教学是适合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方法,同样,它也能适合于初中化学教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熄灭”,说明好奇是人的本能,为此,教师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熟悉或有趣的事情;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和多媒体教材;或事先布置课外活动、组织参观等方式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例如,在上“水的化学性质”这一课时,将一小粒金属钠放人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看到金属钠颗粒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迅速熔化成小球,发出嘶嘶响声,无色的水变成红色时,学生很兴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觉探索问题、寻求答案。
2.设置悬念引发探究
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前一阶段创设的情景,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素材,或提供给学生获得资料、素材的途径,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假设和猜想,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和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从实验入手实施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的灵魂,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4.亲自助手,体验探究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并按自己设计的去做,鼓励学生在不违犯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大胆去做实验,不要怕出错误,也不要怕失败,若实验不成功,也要尽量让学生自我纠正,重新操作,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验的乐趣,获得实验的喜悦,并要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
总之,以上是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几点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寻求更合理的探究教学方法,各方法相互结合施用,在教学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高中生考大学励志名言 篇四
2) 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3) 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4)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5) 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6) 最难的题,对你而言,并不一定在于最后一道。
7)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8)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9)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10) 辛苦一年,受益一生。
11) 头悬梁,锥刺骨,巾帼挥毫书奇志;三更火,五更鸡,须眉仗笔写华章。
12)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13) 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14)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15) 说穿了,其实提高成绩并不难,就看你是不是肯下功夫积累——多做题,多总结。
16) 笔记要便于看,要经常看,这是又一本教材。
17) 更快、更高、更强。领先就是金牌。
18) 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
19) 再露锋芒,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展鸿图,不可沽名学霸王。
20) 只求“少丢分”,不说“得高分”!
21)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22)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3) 即使现在,对手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
24) 有两种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一种人无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种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
25) 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度,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着。
26) 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27) 四分学识智,三心细耐恒,二成应试法,一片平常心。
28)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5.国考名言警句类面试题高分技巧 篇五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从全局的角度来筹谋的人,也不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的;不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不从一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是不能筹划好一时之事的。告诫我们要树立立足全局,树立发展观念。
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只有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才能明确各部分的职能,对每个部分在每个阶段进行合理分配,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只有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否则荣极一时也只是昙花一现。闯王李自成就是因为在推翻明王朝之后,没有统筹全局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对部下只顾自己利益而耽于享乐之事置若罔闻,才致使被清军坐享胜利。
当然,这句话也有它片面的地方。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谋一域者也不足谋全局,不谋一事者亦无法谋一世。”整体与部分是不能割裂的,部分的缺失同样会影响到整体的发展,脚踏实地将每一阶段的事情做好才谈得上长远的发展。就拿拆迁来说,虽然是为了使城市规划更合理,是从人民的长远利益去考虑,但是假如对部分群众的反对意见置之不理,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公务员的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我一定会在大局观念、长远观念的指导下,协调好每一项关乎人民利益的工作,真正做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专家点评】
此题就是典型的名言俗语类“一家之言“题,首先阐述了这句话的意思并指明含义—树立长远的观念,接下来则采用论点表述为什么要树立长远观念。第三段则开始辩证分析原话中片面性,最后结合自身。答题思路较为完整,既有历史典故又有现在的“拆迁”事实作为自己的论据,更加有力地支持了自己的观点。
名言俗语类试题要求考生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思路较为简单,但是考生要想答出特色、拿到高分却不容易,这需要考生在学习中加强自身的学习,可以多积累一些名言警句作为储备,也可以背一些有名人轶事或者有哲理的小故事来丰富作答的内容。此外,领导人的讲话,也需要考生们多进行关注,例如温家宝的讲话在这两年的面试题中就屡屡出现,因此,考生要想取得顺利通过面试考核,这方面的储备是很必要的。
6.初中考名言 篇六
如:某教师在讲完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后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清楚不清楚? 清楚。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赶走皇帝? (一时语塞) 。 显然, 这种情形在教学中司空见惯了。 比如, 教师对学生“对不对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问题过浅、无需思考的提问;题意笼统、题目过大的提问, 等等。 “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产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一、有效性提问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是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实现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有效性提问作用不可小觑。 一些教师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时只有形式而无实质, 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提问现象较为突出。
(一) 课堂提问没有方向性, 浅显琐碎的问题过多。
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提问时只要求学生简单地以“对”与“错”作回答, 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虽然具有一定的提问量, 但没有实质性的思考, 导致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课堂提问准备不充分, 随意性较强。
有些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不关注学情, 在课堂上随意设问, 想起什么问什么, 结果使所提问题要么过浅, 要么过深, 要么不着边际, 可有可无。
(三) 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无法充分思维。
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搭花架子”, 提问时, 生怕时间不够, 只留几秒钟让学生思考问题, 并在学生还未想好答案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 结果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评价枯燥, 无法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答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判断 “对”或“错”的层面上, 并未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向、指点迷津的作用, 更有甚者, 对学生的回答不理不睬, 未作评价就让学生坐下。
二、采用多种途径, 使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提问更具有效性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课堂气氛随之活跃。 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首先必须学会向学生提问。 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提问的功能,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提的问题应该符合以下要素: (1) 围绕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 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2) 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 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 (3) 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进行探究; (4) 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 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5) 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所以, 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 而是强调教师要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角色转换。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教师应准确把握提问的原则进行有效的提问。
1.联系实际。 就是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入手,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 设计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 如台湾问题, 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 如针对“台独”分子的猖獗、两岸的交流、 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 美国政府有关台海问题的政策等, 进行设计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 从而激发爱国情感, 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
2.以旧促新。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出发, 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以旧启新, 新旧整合。 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前提下, 突破学习难点、重点和疑点, 生成新的知识结构,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讲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时, 教师设置了“全面内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建立根据地有什么意义? ”这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内战从战略防御阶段发展到进攻阶段, 从而导出今天的新课, 战略决战阶段, 达到以旧促新的目的。
3.合理运用等待和赏识激励。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首先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 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2)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 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 从而使回答更系统、完善, 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 正确的应加以赞赏, 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应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 这是“雪中送炭”。 对于答错的内容, 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 看到自己的进步, 以利于以后的学习。
7.初中考名言 篇七
一、积累与运用
(一)积累,即古诗文默写
中考考查材料都出自《课程标准》中“附录一”推荐的50篇古诗文,考查方式主要是记忆性默写、理解应用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从对古诗文默写的考查情况来看,考题越来越重视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理解性默写越来越突出。
1.诗句关联、名句化用题 。如例1:白居易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诗人也通过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2007年)这类题给我们所透露的信息是:古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义地积累,而且力求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创作特点或写作技巧,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等为最终目的。
2.巧妙应用题。例2:2008年5月8日9时17分,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_________,_________”,在这圣火俯瞰大地的时刻,13亿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用杜甫《望岳》中的句子回答)(2008年)将古诗句巧妙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古诗文应用能力考查的重要方式 。针对这一点,在古诗文教学中为后人所传诵的经典名句,如比喻句、主旨句、哲理句、写景句等,要组织、引导学生去理解性地背诵。
(二)运用,即语言的实际应用
我省中考试卷语言运用的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如2007年第2题,在有关“江西兴国县种植的比利时杜鹃花将扮靓2008北京奥运会有关场馆”的文段中修改错字病句;2008年第3题,考查句子缩写,所给出的句子是“在赣鄱大地上,巍巍青山早已成为美丽江西的一道风景”。这些材料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域特色非常浓厚。这些题目都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中尤其要重视。
不仅如此,语言应用题在我省中考卷中逐年受到重视,分值也有所增加。如今,其内容已涵盖语文基础知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等“板块”。在命题方式上,往往是“一题多测”,知识点的覆盖率高,试题语文味和创新性都逐渐增强。如例3:在七~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杰出的智者和哲人,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和巨大的影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根据你的了解,任选两项完成。(课改实验区2005年)(1)写出与孔子(或孟子)相关的一个故事:_________。(2)写出与孔子(或孟子)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_________。(3)写出对孔子(或孟子)某一名言的思考:_________。
例4:运用下面材料,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以赞誉丛飞的义举。材料: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是深圳著名歌手。他在10年里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四处筹措扶助资金,无暇照顾女儿。他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孩子们称他“丛飞爸爸”。他身患绝症时,负担不起医药费。他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_________;他_________;他和他的歌声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赢得了全国人民永久的敬意。(2006年)
例3是一道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试题。这道题旨在告诉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的拓展,能记住一个小故事、一个成语,能对儒家文化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从而对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整个传统文化能有一些浅层的思考。这道题同时还折射出一种教学思考,教课文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跳出教材,用自己对教材、对语文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意识、思维意识,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例4是一道句子仿写题,像这样的仿写题,给出了语境材料,降低了仿写难度。因为既考查了句子仿写、修辞应用和对材料的分析,属“一题多测”典型试题,非常值得关注。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题主要从诗词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初步的阅读评价鉴赏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具体考查有几个大的趋向。
1.把握诗词主旨,理解并概括诗句内容。如2007年的第7题,在阅读了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后要求回答:“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_________来抒发情感的;在第二首诗中,诗人是通过_________来表达情感的”。
2.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感悟诗词蕴涵的哲理等。在近几年的古诗词阅读的考查中,每年都有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考题。2007年《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王安石]》阅读第8题:“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008年《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高观国]》第8题:“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技法、品味语言风格、相关词句评价等。如2008年的第7题:“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分析上面的考查内容,试题的导向不难明确。古诗词阅读教学,要抓住写作背景、作家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意境、关键诗句、修辞手法、表现技法等去揣摩、推敲、理解诗词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和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学习,体会作家的作品风格及其思想,从而在阅读课外古诗词时能够做到知人论事;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在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
我省中考试卷文言文的阅读材料近年来一直选自课外,一般是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或笔记,因为此类材料文字浅显,故事性强,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凸显人文精神。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展示个性、为人处世等内容。如2007年选的是《资治通鉴》中的《秦王坚传》(节选),2008年选的是欧阳修的《桑怿传》(节选)。文言文阅读一般设6道题,考查的内容具体包括诵读、词句理解、文意把握、阅读感受等方面。文言文的诵读能力,其考查的主要方式是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从内容上看,大多是给主谓句和动宾短语划分朗诵节奏。词语理解以实词为主。重点考查有古今异义词理解的,如2006年的“是”字、2008年的“走”字;有考查一词多义理解的,如2006年的“类”字、2007年的“市”字,还有考查词类活用的和考查通假字的。不过所考实词均是现行教材中出现过的,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文言句子理解能力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说出句子的字面意思,另一种是指出句子的深刻含义。文意把握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建立在词句理解基础上的,既涉及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整个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感受这一考点是建立在对所选文段的正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观点,理性启示迁移,并且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文意把握和阅读感受,可以看2006年的一道题。
例5: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1)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2)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这两道题,旨在考查在读懂的基础上,侧重于欧阳公的形象特点和写作特色的考查上——欧阳公爱护人才,胸怀宽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苏东坡虽未出场,但其天赋、才气处处彰显。
三、现代文阅读
我省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珍视和珍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阅读的整体感受和领悟、重视个性化的解读、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和语言品味的考查,内容上趋向综合性等特点。最具导向性的亮点题型有以下几种。
例6(2005年)《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第19题:作批注的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并表达出我们读文章时的思考、感悟。它可以谈感悟理解,或生发联想,或赏析表达特色,或质疑问难;要求紧扣文章内容,表达通畅简洁。参照示例,任选文中一画线句作批注。示例: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
【批注】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选语句_________【批注】_________
这道题将对文章关键语句理解的考查和读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考查了学生做读书笔记中的批注。至少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一是要重视语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会摘抄、概括、联想、评价、写心得、作批注等;二是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体验,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当中,要有大语文教学观。
例7(2006年)《城市给了我们什么》第26题: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请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提炼出2个观点。⑴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要“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大都市” “区域中心城市”。⑵中国古代筑城设市,能周密规划,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⑶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有10个在中国。⑷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⑸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获得的。
这类题要求考生领会作品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一精神和方法去探究现实生活问题,能够在探究中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疑问”,渗透着较深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要求,强调的是阅读中的探究和创造。
例8 (2008年)《年的召唤》第20题: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年”的认识。材料一,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放假起始日由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年”的传统功能和内涵被冲淡,一些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在家里吃,部分年轻人对“年”很淡漠;材料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许多人无法返乡,“留在他乡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这类题在考查学生收集、筛选、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的同时,设题突出“你”,强调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这类题型已多次出现,表明评价重体验,重感受,重实际,重学生个体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还有一类题目,设置得很巧妙。如例9(2005年)《谦卑的人有福》第23题:将下面列举的三则表现人物谦卑的材料与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分别对应。
链接材料:A.战国时期,赵国功绩显赫的名相蔺相如面对同朝武将廉颇咄咄逼人的为难,坚持避让,“不与争列”,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的安宁。B.从朝鲜战场载誉回国的彭德怀在一次参加招待会时,有记者说:“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纠正说:“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C.有人问球王贝利:“你对自己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他回答:“下一个。”
句①() 句②( ) 句③()
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真正把握、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但因为链接了材料,无形中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扩展了对语文素养的考查。
8.关于多读书多思考的名言警句 篇八
1、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2、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德谟克利特
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6、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布鲁姆
7、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8、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
9、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10、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1、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1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3、书籍乃世人积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14、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歌德
1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6、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7、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18、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粮。——雨果
19、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20、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1、不学诗,无以言。——孔子
22、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的。——海涅
23、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24、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9.公考申论习近平引用的名言警句 篇九
【敬民篇】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释义:《咏煤炭》是明代名臣于谦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和情怀。
尾联“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作者为民效力愿望的真诚袒露,堪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媲美。
中公解读: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否则,啥也不能,为啥选你?啥也不干,要你干啥?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应该落实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引用这句诗,就是要求各级干部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民生工作,努力办实每件民生小事。
一个人当官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后面的许多困惑,比如抱怨待遇低、埋怨进步慢等就可能迎刃而解。权力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如果想着一己之私,纠结于个人得失,不如去干别的。习近平多次强调,为官发财应两道,就是这个意思。
【为政篇】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原典: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释义: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公解读:习近平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立德篇】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南宋]吕本中《官箴》
释义:吕本中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条。首条开头云:“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认为当官的法则,只有三条,即清廉、谨慎、勤勉。遵守这三条法则,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远离耻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赏识,可以得到下属的拥戴。
中公解读:清,指的是清廉,公正廉洁,两袖清风;慎,指的是慎重,周密考虑,谨言慎行;勤,指的是勤勉,勤奋好学,刻苦上进。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领导干部做到这三个字,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信仰意识、公仆意识、自省意识、敬畏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
【廉政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原典: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清]张伯行《禁止馈送檄》
释义:张伯行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清廉刚直,从不收受礼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这篇檄文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
这篇《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一”字,申述了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
10.初中考名言 篇十
关键词:中考 初中化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为核心。从近几年初中化学毕业及升学考题结构来看,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强化基础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主体性;提高重点知识的覆盖度;以能力为立意,增大试题的思维容量;注意创设联系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试题情景;加强学科横向联系,体现了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应用的综合性。但从阅卷和试卷分析看,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化学实验知识和实验素养较差;审题和表述不到位等方面。结合初中化学的特点,就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学目的性和有效性
1.1抓纲务本,切实落实“双基”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应以《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为基准、以教材为根本,并将之贯彻、渗透到化学教学全过程中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进行广泛的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生的参与中落实“双基”。“双基”除了基础知识外,还有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无论是实验技能,还是计算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要让学生在手和脑的共同参与下学习、实践,理解重点,全面掌握。而实验技能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1.2 重视实验,加强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初中化学质量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又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因而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也是体现学生化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实验教学,给学生创造多动手的机会。除认真完成演示实验外,还应使学生动手做实验,亲自设计实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耐心指导,严格要求,使学生操作规范化、熟练化,对每一步操作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理解实验原理,目的明确。对实验现象能用化学语言進行准确的描述,对实验结果能正确分析、恰当解释。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经过多次的实践和总结,是不可能把课本上的实验知识转化为实验能力的,也就是实践出真知。
化学实验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下面的问题:化学实验本身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能只起到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的辅助作用,而应该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直接功能。化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重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不能同整体实验分裂开来,将其变成一个刻板、机械地训练过程,应该使学生能够实验操作地原理,通过学习,能够在一个完整的实验中恰到地运用。
1.3 创造务实,着眼能力培养,是初中教育的首要目标
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就要积极实行启发、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对所学知识不要只停留在记熟、会背上,还要学会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构网,做到融会贯通。在练习时,教师要精选每道习题。学生不要只满足于知道答案是否正确,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比较、总结规律。在学习指导中,教师应有意识使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迁移其他类型问题,促进学生自我“解惑”,切实做到能学会知识、应用实践、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教学前,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的实验原理、装置、检验方法等,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决定实验装置的因素。学生也就自然能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涉及到知识。总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探索和发现,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
1.4 拓宽视野,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是提高初中化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努力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鼓励学生关心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化学科普读物、化学发展史、化学家故事、化学趣闻轶事,扩大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利用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阅读
阅读要跟思考问题结合;要跟动手、动笔结合;浏览、通读和精读相结合;要及时回忆和复习。
2.2听课
常与记笔记、思考问题、观察演示、讨论等活动相结合。要学会合理地分配和转移注意力,使耳、眼、手、脑、口互相协调,做到听好、看好、想好、问好。
2.3 观察
要明确观察地目的、对象、内容和重点。观察时要运用多种感官,力求全面、细致、真实和客观。观察要与思维活动密切联系。要有详实地记录,及时进行总结、整理。
2.4 笔记
课堂笔记要做到“四记”:记思路、记纲要、记要点、记问题;笔记要及时做好整理工作;笔记要简洁、快速,详略得当;做课堂笔记要处理好听、想、记地关系;注意用笔记复习知识。
2.5 提问
提问是首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在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发现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2.6 渗透
加强学科之间地渗透;注意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之间地联系和沟通。
【初中考名言】推荐阅读:
公考面试需谨记350条名言警句09-27
初三中考励志名言名句07-31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名言警句07-07
中考作文素材:孔子的名言警句08-22
激励自己在中考前的名言警句10-15
名言名句妙用分析初中语文知识点10-30
感恩的名言名言07-21
学习名言-坚持学习名言08-11
中考文言文考10-16
至理读书名言名人名言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