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

2024-11-08

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共8篇)

1.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 篇一

统筹资源 创新思路 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评委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统筹资源 创新思路 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十年前的我被分配到白石镇明华村小工作。那时,学校里的供电时断时续,没有自来水,饮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孩子们的午饭则是早上从家里带到学校后,老师一边上课一边蒸热。而今,这所村小已不复存在。村里的孩子们已经全到镇上的学校去学习了。虽然教室依旧不宽敞,桌椅依旧破烂,可这样的变化无疑是令人高兴的。

在这短暂的十年里,祖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成果展,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然而,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地存在着,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社会福利水平低下,教育条件尚待改善„„,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也都是打造“五个忠县”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跨过的一道道坎。

去年“两会”期间,教育公平发展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如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寄宿生进行生活补贴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城乡教育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首先,从享受教育资源上看,占有大比例的农村人口,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却不足三分之

一。办公经费、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硬件的配置、学校的规划等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相差胜远。

其次,教师的工作、生活也有明显的差距。多数农村教师就是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张嘴而已,一人教几科。而农村学生大多数住校,教师除了要负责知识的传授外,还要照顾学生们的起居,长期超负荷的劳动强度过多地透支着他们的身体。

再则,农村学生不能更多地分享现代教育的成果,直接导致了城乡后代人素质差距越来越大。较高的辍学率意味着每年有很多毕业生无法升学,将直接就业或在家待业。长此以往,必将积聚下大批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不利于我县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是我县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我县多数居民在农村,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的素质提高,要依赖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落实和职业教育的逐步推广。因此,统筹资源,创新思路,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

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硬件建设投入,促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近年来,我市县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和农村学校教师岗位补贴,还为学校添置了一些设备设施,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尽管如此,我县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现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制定学校布局调整方案,规划校点,逐步整合村小,建高水平学校,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五个校园”建设需要县财政给予大力的投入。古语“师者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学校职责所在,学校建设学校规划,所需资金则应由县规划投入。筹建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等硬件配套设施迫在眉睫。因为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学校占地面积的扩张也势在必行。在农村许多学校,虽然县里配备了许多实器材(不过有些图书和实验器材已配备多年,已经落后。),但由于学校没有资金修建实验室、图书室等,这些设施也就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加大农村教育软件建设投入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曾说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没有好的老师,再好的校舍,再好的条件也没有用。”

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关键是要统筹城乡教育人才,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工作作风实、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教师队伍。一是要稳定好现有农村教师队伍。尽力改善农村教师居住和办公条件;二是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继续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和招聘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英语、计算机、音体美、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应向农村学校倾斜;三是加强城乡学校校长之间的校际交流,一个好校长定能带出一所好学校。针对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师全员培训中要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完善教师培训网络,强化校本教研和远程网络教研。县教委组织的“特级教师、教研员送课下乡 ”、“城乡结对”等活动深得广大学校和教师的喜爱。

白石小学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自07年与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牵手以来,两所学校举行了多次牵手活动。沙小三年派出5名教师到白小支教,城区教师的以身示教带给农村教师的成长不是任何教条和书本理论所能给予的; 4次组织市校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白小上示范课,白石片区学校都组织进行了观摩学习,反响很大。同时,白石小学也派青年教师到沙小学习,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受益匪浅。因此,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交流,与发达地区学校建立联校教研机制,借鉴人家的先进经验,加速成长,何尝不可。

再就是要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本地就业率和就业待遇,保障农村儿童正常入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日益增多,需高度关注、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目前,我县上万人的留守儿童中,95%以上都是在农村小学入学。父母迫于生计外出务工,造成众多孩子疏于管理,处于流放状态。要改变这一现况,首先改变其根本就在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使绝大部分农民能在家乡就业。柑橘产业已经成为了县的支柱产业,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多的项目,使更多的农民兄弟能在这条产业链上找到致富之路。农民的收入增多,家庭教育投入也会随之增加。其次,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只有学校才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功能的配套,特别是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设备设施的配套应以适应儿童在校寄住的各种需要为目标。在人员配备上,要有相当数量的儿童生活、保育、辅导人员编制。同时,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科研力度,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对委托监护人的指导和培训,强化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干预,通过现代化的通讯网络等手段,创造条件,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类社会的公平发展,人与人的协调和谐,其坚实的基础是社会公平。统筹城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社会公平的决定力量。只有积极倡导一种趋向公正的全民教育,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树,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请给饱满的种子一片沃土,它们定能撑起一片蓝天!

谢谢大家!

2.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 篇二

公众满意度是公众群体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观体验和态度意愿,它日渐成为评估政府教育管理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公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是教育改革成效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它通过评估受教育者及相关群体的满意程度来反映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和问题,学术界就我国教育满意度问题已进行了较多研究。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一是用教育满意度来评价具体学校的教学资源满意程度和评价公众对教育行业质量的主观感受性,以及评价具体学校内部管理和教学过程等。相关文献主要有赵国杰等对大学生 高校教育 感知质量 测度的初 步研究;〔1〕朱国锋等对我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体系的构建;〔2〕王君等利用中国32个主要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度。〔3〕二是对教育满意度的模型构建及测评方法。胡平、秦惠民等建构了义务教育满意度模型,并且提出利用义务教育的家长满意度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指标。〔4〕朱国峰等用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作了初步的建构。〔5〕三是讨论了公众的教育期望和需求的影响因素。胡平等通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满意度的微观调查数据,检验了户籍、社会阶层与家长受教育水平对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影响。〔6〕李琼等对国内学生家长的研究也发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其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也存在差异。〔7〕拉蒂(H.Raty)和卡萨宁(K.Kasanen)研究也表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其父母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亦存在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影响公众满意度评价的因素主要有评价者的人口学变量、所接受的公共服务类型、公共服务的质量、接受公共服务的过程以及服务人员的能力等5个方面。〔8〕〔9〕笔者以四川省成都市1666份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调查样本为例,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深入了解社会公众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价,全面评估了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满意度及诉求,并提出义务教育完善和改进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推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有所裨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3年10月对成都市19个区 (市、县)和高新区中小学校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方式采用分层抽样,总样本量为1666个,其中学生家长样本1644个,包括829个小学家长样本,815个中学家长样本;教师样本22个。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呈现如下特征: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占49.8%,女性占50.2%;从文化程度分布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47.6%,高中、 中专占32.2%, 大专占13.9%,本科占5.9%,硕士及以上占0.3%;从月收入水平来看, 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 受访者占75.1%, 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 受访者占24.9%;从职业分布看,最多的是个体工商户,占17.2%,其次是企业公司员工,占16.0%;从学校类型看,孩子就读于中心城区学校的有30.0%,就读于城管学校的有34.9%,就读于乡镇学校的有35.1%。从监护人类型看,受访者多为学生父母,占90.3%,其他法定监护人,占9.7%。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根据成都市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将调查内容设计为“资源配置”、“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评价”四大类,共19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以此来衡量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满意度。另外,增加了调查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的诉求(见表1),主要了解其对当前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和教育管理的看法、对义务教育重点工作的评价,对义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看法及建议。

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来测量,并对每个指标的5级态度分别赋值:100分表示 “非常满意”、80分表示 “比较满意”、60分表示 “一般满意”、40分表示 “不太满意”、20分表示 “非常不满意”。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受访者对义务教育 满意度越高。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各教育满意度项目指标的总体得分情况

成都市义务教育学生家长总体满意度为75.74分,接近 “比较满意”。其中,小学总体满 意度为76.00分,初中总体满意度为75.45分,基本持平。

从不同学校类型1来看,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74.24分)低于成都市郊区、市、县城区学校满意度 (76.32分),成都市郊区及市、县乡镇学校满意度 (74.12分)又明显低于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 (78.51分)。一般而言,城市化水平越高、收入越高,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也越高,所以就期望值而言,中心城区学生家长最高,城关学生家长次之,乡镇学校家长最低。对于同样的实际教育服务水平,期望值越高的群体满意度越低。但就实际统计测量来看,乡镇学校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在三种不同学校类型中仍然最低,说明乡镇义务教育水平与中心城区和县城城关相比,目前仍是明显的薄弱环节。

2.成都市义务教育学生家长满意度各方面情况

总体上看,16个二级指标满意度均在70分~80分之间,思想道德 教育 (79.56分)、 入学机会(78.09分)和环境卫生 (77.89分)的满意度排在前列,后勤服务 (71.79分)、学习成绩 (71.87分)和文体素质 (74.05分)的满意度排名靠后 (见图1)。

(1)学校资源配置满意度各指标差异较大,入学机会满意度高,但食堂和住宿等后勤服务在各指标中满意度较低,尤以食堂服务满意度最低。

1师资力量满意度总体排名第七,略高于平均值,中心城区学生家长满意度相对较低。师资力量总体满意度为76.02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七。其中,小学 (75.93分)、初中 (76.45分)满意度基本持平。三类学校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县城城关学校 (79.90分)、乡镇学校 (74.65分)和中心城区学校 (73.66分)。在师资力量最强的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学校师资力量满意度最低,体现了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当前学校师资力量建设的较高期望。

2入学机会满意度总体较高,在各指标中位居第二。入学机会总体满意度为78.90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二。其中,小学、初中满意度分别为77.82分、78.26分,无显著差异。三类学校中,中心城区学校、县城城关学校和乡镇学校的满意度分别为77.63分、78.87分、77.56分,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成都市近年城乡教育统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公众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感受更加突出。

3设施设备满意度接近各指标满意度平均值,硬件设施满意 度较高。设备设施 满意度为76.15分,在16个二级指 标中排名 第八。 其中, 小学(76.27分)、初中 (76.02分)的满意度基本持平。设施设备满意度包括硬件设施 (教室、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两个三级指标。其中,硬件设施满意度 (77.24分) 明显高于 教学设备 满意度(75.06分)。

4上学便利性满意度总体较高,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较低。上学便利性总体满意度为77.4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四。其中,小学满意度略高于初中满意度。三类学校的满意度差异明显,中心城区学校 (72.54分)最低,分别比乡镇学校和县城城关学校低5.73分、8.37分。

5后勤服务满意度排名靠后,尤以食堂服务满意度为最低。后勤服务满意度为71.79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一。其中,初中满意度略低于小学满意度。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和中心城区学校分别比县城城关学校低10.42分、8.63分。

此次调查后勤服务满意度包括学校食堂服务和学校住宿服务两个三级指标。学校食堂服务满意度为68.34分,在28个三级指标中最低,三类学校分小学初中来看,该指标满意度也均是最低的。学校住宿满意度75.24分,相对较好,而中心城区初中学校住宿 满意度 (68.38分 ) 比小学满 意度(74.23分)低5.85分。

(2)学校管理方面,学生家长对学校安全和规范收费满意度相对较低。

1校风学风满意度接近各指标平均值,排名第九。校风学风总体满意度为75.2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九。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明显低于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

2师德师风满意度较高,乡镇学校学生家长满意度较低。师德师风 总体满意 度为76.89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六。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分别比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低5.33分、2.03分,差异较大。小学、初中的满意度分别为76.95分、76.83分,基本一致。

3开放办学满意度低于各指标平均值,乡镇学校学生家长满意度较低。开放办学主要指学生家长对学校与家长主动沟通孩子教育情况的满意度。该指标总体满意度为75.0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十。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分别比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低4.27分、3.01分。小学、初中满意度分别为75.62分、74.53分,无显著差异。

4环境卫生满意度总体较高,中心城区学生家长满意度较低。环境卫生总体满意度为77.89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三。但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该项指标满意度较低,在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各二级指标满意度倒数第三。而乡镇学校和县城城关学生家长,对学校环境卫生满意度则较高,在各指标满意度中排名靠前。小学、初中的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5学校安全满意度排名靠后,学生家长对学校周边的治安满意度相对较低。学校安全总体满意度为75.0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十一。小学、初中学生家长满意度无显著差异。三类学校中,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和乡镇学校满意度相对较低,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较高。

学校安全包含学校周围治安状况、学校安全防护工作情况以及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工作三个三级指标。其中,学校培养孩子安全意识工作满意度最高,学校安全防护工作满意度以及学校周围治安状况满意度次之,其中,学校周围治安状况满意度在全部28个三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五。分三类学校来看,中心城区学生家长对此的满意度最低,仅为69.98分,在中心城区各指标家长满意度中排名倒数第二。分小学、初中来看,三个指标差异不大。

6规范收费满意度较低。规范收费是指家长对学校收费是否公开透明的满意度。该指标满意度为74.45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四。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相对较低,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相对较高。其中,小学、初中的满意度分别为75.21分、73.86分,略有差异。

(3)教学质量方面,除思想道德教育满意度在全部指标中最高外,学生成绩、文体素质教育满意度均较低。

1教学方法满意度较高。教学方法满意度得分为74.78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五。其中,小学、初中满意度分别为75.01分、74.48分,无显著差异。三类学校中,乡镇学校满意度和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相对较低,且明显比县城城关学校分别低4.62分、2.95分。教学方法满意度包括教师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的工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三个三级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满意度相对较 低。其中,县城城关学校在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均最高,乡镇学校在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均最低。

2思想道德教育满意度较高,总体达到比较满意水平。该指标满意度为79.56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家长反映学生不良行为现象较少,总体评价较高 (83.74)分,在全部三级指标中得分最高。分小学、初中来看,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3文体素质满意度总体较低,对艺术教育的满意度最低。文体素质 总体满意 度为74.05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三。小学、初中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分别为73.80分、74.23分,无显著差异。三类学校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县城城关学校、乡镇学校和中心城区学校。其中,校外活动开展情况满意 度 (72.45分 ) 和艺术教 育满意度(72.76分)得分均较低,在全部三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三、第四。体育活动满意度 (76.93)相对较高。分小学、初中来看,三类学校中这三个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

4学习成绩满意度较低,乡镇学校的学生家长尤其不满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总体满意度为71.87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倒数第二。其中,乡镇学校满意度 (68.11分)明显低于中心城区学校满意度和县城城关学校满意度。小学、初中没有显著差异。

(4)学生家长对本区、市、县的教育水平、教育政策及教育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教育环境评价主要从学生家长对所在区、市、县办学水平、义务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工作服务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总体满意度为77.25分,在16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五。从三个具体指标来看,学生家长对所在区、市、县办学水平、义务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工作服务三 个方面的 满意度分 别为77.65分、77.52分和76.59分,满意度评价排名均较靠前。其中,中心城区学校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政策评价和办学水平相对更认可,满意度评价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而成都市郊区和其他市、县城关和乡镇对这三方面的评价相对靠后。

3.学生家长对一些教育现象的反映

(1)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现象仍然较多,尤其是初中学校。调查显示,仍有9.3%的学生家长表示学生所在学校目前存在按成绩名次排座位的情况。27.5%的学生家长表示学生所在学校有公开学生成绩排名的现 象, 其中初中 学校存在 此现象比 例(38.2%)明显高于小学 (17.1%)。

(2)择校现象仍然较多。调查显示,60.6%的学生家长认为 “择校情况”仍然较多,其中,中心城区90.0%的受访者认为择校现象较多,问题最突出。县城城关学校和乡镇学校则分别有56.8%和45.5%的学生家长持此观点。

(3)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总体收费情况满意度较高,收费补课现象并不严重。调查显示,过半(58.7%)学生家长 对义务教 育阶段的 总体费用(包括兴趣培 训、 校外辅导 等) 感到满意, 仅有9.9%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满意,这表明教育费用负担已经明显减轻。

4.学生家长对一些教育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1)学生家长仍然比较看重学习成绩,认为当前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并不太重。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的学生家长仍然较看重孩子目前的学习成绩。其中,有37.3% 的学生家长明确表示 “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40.4%的家长表示 “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都看重”。同时,62.6%的学生家长认为 “目前孩子家庭作业负担不重”。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心城区学校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明显高于成都市郊区和其他市、县学校。这表明经过多年 “减负”改革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作业负担压力已有所减轻,在更多学生家长看来已不是突出问题,但仍有部分区域学生面临升学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面临着较重的家庭作业负担。

(2)学生家长对择校、收费补课等不合理教育现象持较宽容的态度。调查显示,39.1%的学生家长对义务教 育阶段的 择校行为 表示赞同, 另有27.9%的学生家长表示 “无所谓”。同时,43.2%的学生家长也不反对学校收费补课。对于收费补课、择校等现象的宽容程度,表明学生家长在面临学生升学或其他方面的压力情况下,在单纯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仍存在努力争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优质教育资源条件。这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当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才是各种不合理社会教育现象的根源。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

1.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的激励和评估机制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各项要求,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布学习成绩等禁止性做法的监督,同时以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重,全方位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传统上是以学生家长压力、学校压力和同学压力来迫使学生学习,公布学生排名就是重要 的压力手段。调查显示,当前公布学生排名的现 象仍然突出,按学生成绩排座次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建议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引入学生监督、家长监督机制,全面减少和杜绝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另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估机制,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运用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依岗定责,理顺岗、责、薪的关系。二是过程控管,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质量结帐,激励广泛地教学竞争。四是重奖先进,充分体现优质优酬的原则。五是积分定位,综合评价教师工作业绩。

2.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艺术教育投入

艺术教育满意度是此次调查满意度较低的指标之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诉求日渐强烈。高收入家庭一般会专门为孩子聘请老师或送孩子到艺术培训学校,低收入家庭子女的艺术教育则极为缺乏。加大公办学校的艺术教育投入,提高艺术教育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化。一是要保证音乐、绘画等艺术教育的教室、场馆建设。二是要引进有艺术特长的专职老师,保证师资力量。三是要保证艺术教育的课时。四是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开展多样化艺术教育,组织各种艺术兴趣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

此外,校外文体活动也是此次调查满意度较低的指标。为了提高校外文体活动满意度,一是要大力推进校外场所建设,促进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二是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努力搭建青少年学习平台,积极为青少年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通过以上措施,突出校外活动特色,以兴趣为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

3.大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食堂建设与管理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需要学校提供食堂服 务的比例,小学阶段为82.9%,初中阶段为88.3%。但学生家长对 目前的学 校食堂服 务满意度 (67.78分)最低,在28个调查指标中排名最末。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无论是中心城区学校,还是成都市郊区和其他市、县学校,学生家长对学校食堂服务满意度都是最低的,这说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食堂服务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因此,建议大力增强中小学食堂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食堂改造建设,加强日常食堂管理,为学生提供放心餐。一是制定中小学食堂建设标准,保证硬件设施优良,确保学校食堂等生活和卫生设施的改善优于、先于其他教学设施改善。二是制定更为严格的卫生管理标准和监督机制。三是强化对城乡中小学食堂服务主体的管理,提高服务外包准入门槛。四是加强对食堂的社会监督,例如允许公众参与食堂的卫生监督。

4.着实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在此次调查对22位教师的深访中发现,有15位提出当前教师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敬业精神不足,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对师风师德,学生家长的直接感知很少,而教师对自己和身边同事的感知则更为直接,这值得引起重视。教师本是一种具有很高 “神圣性”的职业,但受各方面的影响,当前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有所下降,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教学是智力活动,爱岗敬业与消极应付,使教学效果呈现天壤之别。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要把师风师德培养作为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以不同形式不断重复的灌输教师职业本身的社会公益性和神圣性。二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公共媒体不断宣扬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崇高性,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三是要不断改善教师待遇,把教师待遇的改善和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比硬件设施改善更为重要的地位。

摘要: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最终衡量标准。本文基于四川省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满意度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义务教育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和诉求。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众满意度总体合格率和评价分值较高,但部分群体评价不合格;学校资源配置满意度各指标差异较大,公众对入学机会满意度较高,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最低;除思想道德教育满意度在全部指标中最高外,学生成绩、文体素质满意度较低。由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并应通过完善义务教育的激励和评估机制、提升硬件质量、增强师资力量、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水平、促进动态发展来进一步提升公众的教育满意度。

3.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 篇三

一、提高认识,坚定调整学校布局的决心

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人口向城镇逐步转移,农村学龄儿童逐年递减,城乡教育布局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布点多、容量小、条件差、效益低,城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生上学难、教学班额大,严重影响了全县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调整中小学布局、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学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全县382 078平方米中小学(含16所幼儿园)校舍中,D级危房就高达125 678平方米,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32.9%;B、C级危房达83 752平方米,占全县校舍总面积的21.9%;破烂的校舍时刻威胁着师生的安全。要实现校舍安全的目标要求,全县仅排除现有D级危房一项就需资金1.3亿元,但是如果把校安工程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结合起来,被撤并学校的D级危房只拆除不新建,把资金整合用于并入学校和保留学校的改扩建,排除全县的D级危房只需7 625万元资金。由此可见,调整中小学布局不仅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还有利于加快推进全县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这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姚县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抓住被列为全省现代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试点县的机遇,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全县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和以县长为组长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

二、深入调研,明晰学校布局调整思路

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大姚县认真总结前几轮校点调整的经验和教训,组成调研组多次深入乡镇、校区、校点调研,摸清各乡镇学校布局、办学状况以及生源分布情况,对未来学校生源和办学规模进行预测,对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县城区学校的接纳能力及学生、家长的就学意愿进行比较分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学生、家长的就学意愿等方面因素,确定了“做大城区、巩固坝区、优化山区”的布局调整思路,明确了“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调整原则,采取校点撤并、分段撤并、整校撤并三种模式,有序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使生源逐步向完小、中心完小、乡镇和县城区学校集中,最终实现“县办高初中、乡镇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布局调整目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1234”的总体思路抓好推进:围绕一个规划,即围绕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以3年完成全县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任务为目标,分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三个结合,即注重学校布局调整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相结合;实现四个目标,即力争实现“四个百分之百”,一是所有适龄儿童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二是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0%升入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三是所有普通高中学生100%升入高等学校,四是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00%实现就业。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全力打造“教育名县”品牌。

三、科学规划,打牢学校布局调整基础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大姚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根据规划,中学阶段,将全县3所高完中撤并1所,保留2所,将现有的16所初级中学撤并8所,保留8所,被撤并的初级中学学生并入实验中学和李湾中学,同时扩大县城区实验中学和李湾中学的办学规模,拉动全县初级中学布局调整。小学阶段,把撤并后的初级中学作为本辖区小学集中办学的校点,将289所小学撤并180所,保留小学校点109所;为满足县城区学龄儿童就学需求,在县城新建1所规模为24个班1 200人的金龙小学。学前教育阶段,将撤并后的小学作为学前教育的集中办学点,办好现有公办幼儿园,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民办幼儿教育,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提高入园率和办学效益。

为发挥城区学校的龙头作用,我们以实现城区中学扩容7 000人为目标,制定了《大姚县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及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方案》,力争把大姚一中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一级一等优质完中,在校生规模达到4 500人;把实验中学建设成为全州一流的普及性完中,在校生规模达到5 000人;把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全州汽车驾驶维修及职业服务培训示范基地,在校生规模达到3 000人,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1 000所县级职教中心行列,最终在县城区形成“3所中学(2所完中、1所初中)、3所小学、3所幼儿园”的校点布局。今年秋季学期,我们已把大姚二中的高中部并入实验中学,范湾中学实现了整校撤并。

同时,为进一步统筹投入机制,整合师资力量,强化培训职能,在去年3月把县教师进修学校、农机化学校并入县职业高中,成立县职教中心的基础上,今年7月,又将县委党校、县行政管理干部学校与县职教中心合并办学,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使党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一校多能、双赢发展。

四、广泛宣传,达成加快调整的共识

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我们通过“讲、看、算、议”等方式,大力营造舆论氛围,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讲”,就是宣传发动。层层召开动员会、座谈会,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从有利于实现资源最优组合,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排危,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方面进行全面宣传,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看”,就是参观考察。乡镇、村、校组织学生家长及有关人员到合并后的学校实地查看,通过合校增效的现身说法,打消思想顾虑。“算”,就是算账给干部群众听。把集中办学节约资金和改善设施的账,把调整布局使学生享有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机会的账,算给干部群众听,以谋求共识。“议”,就是广泛商议,科学决策。《大姚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初稿形成后,我们就公开向社会发布征求意见,并通过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广纳善言,在发布信息中宣传政策,在听取意见中完善规划。按照政协协商、政府决定、人大决议、县委决策的原则和程序,研究制定并审议通过了规划。

五、抓好结合,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建设

大姚县始终坚持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统筹谋划,相互促进。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大姚县及时制定了中小学危改规划,并结合《大姚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按照《云南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舍排查鉴定实施细则》的要求,迅速完成了全县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为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大姚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程建设。我们还把县级配套资金773.69万元分年度纳入新增财政预算。同时,以政府信用合作方式融资1 100万元,用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目前,规划在今年实施的24所校安工程项目学校,已有6所完工,18所正在建设。全县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计划在2010年9月底以前全面排除。

六、强化措施,巩固布局调整成果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农村学生寄宿就读,学生能否“在得下”、“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成为社会、群众和家长检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一个难点。我们紧紧围绕学生的吃、住、学、乐等方面,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一是围绕学生“在得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开展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加强并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办学的承载能力。今年,投资2 200多万元的实验中学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一期投资1 422万元的李湾中学改扩建项目也将于今年11月底前启动。二是围绕学生“进得来”,打破行政区划招生。从今年9月份开始,降低实验中学等学校的招生门槛,面向全县5个山区乡镇招生。只要学生愿意报名,学校一律给予录取,让这部分学生和家长首先感受到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并通过这部分学生的宣传、动员,带动更多的山区学生到县城区学校就读。今后几年,大姚县将按照布局调整规划,进一步打破招生区域界限,加快推进布局调整工作。三是围绕学生“留得住”,重视贫困救助和人文关怀。大姚县已经形成了以李一平教育基金会助学为主、相关部门和各中小学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助学格局。我们将进一步出台倾斜政策,关注、关心被撤并学校的学生,加强个别指导和帮助,整合寄宿生补助、贫困生救助、民族生补助等助学资金,扩大学生受补助范围,尽可能缓解家长的经济压力,真正实现让学生“留得住”的目标。同时,结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发展学生特长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活动,做到一校一特色,实现让学生“玩得好”。加强后勤管理,督导全县中小学认真开展以种菜、养猪、办食堂为主的勤工俭学,办好蔬菜基地,改善寄宿制学生生活,既让学生“吃得好”,又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四是围绕学生“学得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实施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广以“三疑三探、三练三思”为核心的“大姚教学范示”。继续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片区管理负责制、德育导师制和特色教育,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开展以结对教研、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实现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探索并推广学科分层走班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做到课堂高效,课后轻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让学生“学得好”的目标。通过以上措施,被撤并学校的学生无一人流失,学生脸色红润了,体重增加了,健康素质明显改善。学年末检测,小学山区与坝区两科总分差距从过去的50多分缩小到10分以内,消灭了过去单科个位数的现象,真正让学生和家长从环境、生活、学习等方面充分感受到学校布局调整的好处和实惠。

4.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 篇四

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部门协调、社会共建,突出农村卫生重点,着眼于实现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爱国卫生和行业管理一体化,建立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努力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切实改善城乡卫生二元结构,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是要统筹城乡公共卫生一体化,筑牢群众健康保障防线;二是要统筹城乡医疗服务一体化,做优三级医疗服务网;三是要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维护人人享有健康公平;四是要统筹城乡爱国卫生工作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五是要统筹卫生行业管理一体化,增强宏观调控与发展能力。

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坚持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坚持纵向整合、优化结构;坚持整体推进、综合配套。一要均衡配置卫生资源,着力消除看病难;二要开展惠民医疗措施,大力破解看病贵;三要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切实保障看好病;四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未雨绸缪防好病。对此,要建立区域卫生共同体,区医院联办南强镇中心卫生院、西宁乡卫生院和高升、育才、凯旋、龙坪、广德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技术协作、业务指导、设备资源共享、转诊转院、会诊查房、信息互通、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共同体,实行“五统一”管理,即财物、人事、后勤、分配、药品实行统一管理;坚持“六个不变”,即所有制性质、职工身份、财政投入、卫生政策、收费标准、职责任务不变。建立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对村卫生室实行“三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村卫生室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统一管理,新农合支付结算统一管理,村卫生室用药统一配送。

统筹城乡卫生一体化,有利于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推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区医院是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综合服务能力都是最好的,保升等8个乡镇卫生院增挂船山区医院协作医院,老拱桥等60个卫生室增挂船山区医院协作卫生室标牌,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通过开展临床教学、下派人员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讲座、短期培训、巡回医疗、对口支援、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达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资源共享的目的。

我希望受援单位要抓住这个机遇,密切与区医院的协作,主动加强业务上的联系,虚心接受指导,充分运用区医院的教学、科研技术优势,促进自身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为全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也希望区医院要从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角度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真正体现龙头医院的实力,扩大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影响,带动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最后祝双方协作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5.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 篇五

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路桥自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发展中,路桥面临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空间发展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包括农村在内整个区域的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造成路桥区缺乏空间整合的结果。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这表明路桥区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空间更

趋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路桥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要强化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提升路桥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

年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余平方公里。共投入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万元,新改建市场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公顷,总投资达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多幢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万吨;建成投资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万吨;建成变电所座,变电所座,主变容量达万。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

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

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

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

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

(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

开建,致使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

(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

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

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

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

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

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

(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

(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

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

(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代居住社区。

(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

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

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

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

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

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

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

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四)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上,采取政府(财政)合理的介入方式。新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的先期战役,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也不高,但却是城市空间开发的首要任务。如何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规模巨大,资金需要也巨大,仅靠财政无法满足投资需求,财政无力包揽全部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难免身陷微观经济事务之中,影响其基本职能的履行。所以政府应让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我区已有很多成功的偿试。建区以来,我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城市其他资源作为商品,重新进行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动机,以小量国家投

资带动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格局,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因此,我区应继续走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重做好三方面事情。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未来需求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并制订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计划,消除市场的盲目性,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打下基础。二要对垄断的基础设施公司实施管制,防止其滥用垄断权利遏制潜在竞争对手和损害消费者权益。三要在一些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性的自然垄断领域,政府与其管制垄断,不如为行业间竞争提供方便,用市场机制限制垄断。在具体操作中,更应注意避免以下三种失误:一是注意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维护政府与企业之间契约的严肃性,避免出尔反尔,丧失信用。二是政府不必参股每一项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在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应该建立激励机制,促使民营企业提高效率,而不能承诺固定回报。

(五)在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考察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打破平衡、恢复平衡、再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制定土地开发的时序和强度规划,使其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具体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过去,人们为了追求建设速度,往往对质量有所忽视,这在建设史上有很多惨通的教训。纵观我区前一轮的开发建设,我们不难发现,建区初期,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创业热情的鼓舞下,路桥城市建设获得快速发展,被舆论称为“路桥速度”,这一度使全区上下感到自豪。但快速也导致我区的城市建设留下了不少败笔,这方面的教训尤为深刻。当然,一味追求质量不讲究速度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城市建设不是创作艺术作品,我们的建设要

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以城市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较低的投入得到较大的开发。特别是行政决策者的时间概念与规划设计者的时间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要衔接好两者的差距,注重处理好建设速度和质量两个概念的辨证关系。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尽量做到既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发展,实现建设速度和质量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6.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 篇六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

建议 隋维钧

盟委提出,要加快推动城乡发展由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这是盟委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大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战略决策。突泉县作为农业大县和革命老区,山原交错的自然形态,农牧融合的经济业态,封闭偏远的地理区位,几分几合的行政归属,都历史地注定突泉城乡二元的现实,统筹发展的艰难。突泉县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富民兴县的重要举措,正在探索实践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城乡统筹的新型发展之路。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富民安民的重大举措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格局,推动城乡从分离走向统一,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快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优化城乡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近年来,特别是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振荡之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特别是突泉县的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才刚刚起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2009年,突泉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3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和农村发展。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具有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促进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转变;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购买力,搞活农村市场。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才能保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科学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特别是盟委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一项主要内容进行专项推进、专题部署,为我们下一步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

展的新路子。

二、统筹城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突泉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实质进展,但相比盟委的要求和农民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比如:县域经济实力有限,地方财政收入不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很低,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活力不足;大产业、大项目匮乏,工业化的主导地位仍没稳固确立,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拉力不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弱势产业;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城乡面貌反差加大。综合来看,突泉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是:城市发展速度缓慢,农村发展步履艰难,城乡发展不平衡体现的尤为明显。只有不断加快工业化步伐和城镇化进程,才能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和

谐发展。

三、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立足县情实际,站位全盟区域布局,突泉县必须以工业化为主导,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构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城乡经济联动效应,促进城乡互动共

赢。

(一)服务全局,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前提。由于统筹城乡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要求规划必须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以统筹城乡、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指导制定县域经济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搞好城乡布局和建设规划,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要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并且在规划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破除二元结构的旧观念,在完善城市规划的同时,把规划覆盖到广大农村,树立起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解决城乡之间规划分割的问题。要实现城乡之间在物质形态上的统筹发展,主要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而这两方面建设都离不开规划。当然,鉴于城市与农村在人口密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明显不同,统筹城乡的规划与建设,并不是要求城乡建设的标准完全一致,而是要做到按照一体规划、统筹设计、同步建设的要求进行,在总体建设水平上不能差距过大。

(二)建设城镇,以核心的平台拉动城乡统筹。一是做强县城。首先要扩大县城规模。要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拉开县城框架,将县城周边乡镇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县城范围,增强县城实力。其次要做强县城功能。要围绕增强县城的综合载体功能,着力抓好县城路、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县城服务发展、服务生活的功能,推动县城加快向宜居宜业方向转变。再次要科学经营城市。要搭建好城建投资运作平台,把县城有形、无形资产推向市场,有效筹措城市建设资金,鼓励和支持各种资本参与经营性城建项目建设。二是做大集镇。按地理位臵、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科学地对小城镇实施区划调整,实行以强带弱、合并增强,做大集镇。探索推行“强镇扩权”措施,当小城镇非农人口达到2万时,可启动让利、高配、授权等多项改革,打造“镇级小城市”。要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基层平台建设,并延伸到村和社区,形成以县劳动力市场为龙头,覆盖镇,辐射村和社区的布局合理、运行有序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加快公共职业介绍向镇、村延伸。加强对务工农民采取“订单式”、“定向型”培训,对种养专业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用工单位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建立“培训--用工--就业”三位一体模式。

(三)转移人口,以合理的布局促进城乡统筹。人口有效转移是保障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新阶段建立城乡关系的有效模式,也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直接途径。突泉县32万人口中25万在农村,应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333制”人口格局,三分之一左右人口集中到突泉镇,三分之一左右人口外出务工,三分之一左右人口留守农村。这样城乡人口布局更加合理,留守农民依靠土地规模化经营,现实收益会大幅增加,外出农民依靠转为市民、务工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更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结合县情实际,应采取:强力推进三大主导产业,让部分农民得以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增收;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有序转变,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转移农民提供广阔空间;巩固已经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发挥“突泉焊工”等品牌效应,有效地鼓舞和凝聚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出来,引导农民走出过度依赖草原、依赖耕地的传统模式,使更多的草原和耕地从超负荷承载中得到休养生息,推进美丽与发展双赢。

(四)发展产业,以坚实的载体助推城乡统筹。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依靠工业带动,依托产业推动。要加强县域经济与临近旗县乃至东北三省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在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上,加快园区建设,使其成为产业聚集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重点建设突泉经济园区、牤牛海重化工园区和“飞地”园区,以发展清洁能源、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工和绿色食品基地为主导,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通过产业布局和工业项目的合理规划,使城乡一体化成为城乡经济的支撑;通过协调城乡产业发展,使城乡之间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通过规划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梯度格局,使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功能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通过各产业要素的集聚和转移,实现各层次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重点招商,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在县城核心区集聚发展;通过谋划文化产业,挖掘红色、绿色文化潜力,提升突泉文化品味;通过推动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转化,重点推进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做到成规模达效益,真正使其成为

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7.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 篇七

对经济人口指标与各千人口卫生资源配置相关性分析发现,人均GDP与卫生资源配置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系数均大于0. 5;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与人均GDP相关性最强,为0. 688; 人口密度与千人口卫生资源相关性较弱,与床位数和医生数为弱正相关,其中与卫生技术人员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 0. 068。

1辽宁省农村卫生资源情况分析

农村卫生问题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分析2008 - 2012年间辽宁省农村地区各千人口床位及人员指标的变化,从总体趋势看,每年千人口资源数均呈增加趋势,特别在2010年各千人口人员指标出现大幅度上升。2012年千人口床位、千人口卫技人员、千人口医师及千人口护士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119% 、 238% 、237% 及303% ,四个指标均出现成倍增长; 5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千人口床位28. 07% 、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7. 65% 、 千人口医师12. 64% 和千人口护士4. 88% ; 由此反映辽宁省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及千人口床位的年增长率较高,千人口护士数年均增长率最低。

2辽宁省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分析

表2为2008年 - 2012年辽宁省城市、农村千人口卫生资源配置指标比值与全国城市、农村平均水平的比较,从比值来看,二者城乡间千人口卫生资源配置均有较大的差异。辽宁省城市千人口医院床位配置水平是农村的4. 42倍,2012年缩小至1. 88倍。辽宁省千人口配置的城乡差距与全国的千人口床位比值较为接近,比值在2倍左右。总体上看,在4个资源配置指标中,千人口床位是我省城乡配置的差距最小的,也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最小的; 其他三个指标城乡配置的比值均明显大于全国。全国城乡比值均在2 - 4倍之间,而辽宁省城乡间比值出现了10. 89倍差距,可见,辽宁省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异大于全国水平。特别是辽宁省卫生人力资源城乡配置的差异,其中2012年辽宁省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师的城乡差距分别为6. 37倍和5. 74倍; 城乡千人口护士的差异更大,其比值达到了9. 26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年间辽宁省城乡千人口床位数差距缩小,其他卫生人员千人口指标呈扩大趋势,差距远大于全国水平,2012年辽宁省各指标城乡差距有所改善,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3辽宁省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通过上述辽宁省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描述性分析,显示出辽宁省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采用基尼系数进行分析。

图1和图2反映出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辽宁省卫生资源分布的城乡差异。农村卫生资源的基尼系数呈现出相对平均的特征,过低的基尼系数意味着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低效率,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而城镇各医院的规模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了城市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的公平性。

相对而言,农村地区卫生资源比城镇卫生资源设置更为均衡。与城市比较,农村卫生机构规模相对小,配置资源相对少, 分析显示的农村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数量普遍较低,不同于城市各个地区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农村的基尼系数较表现出较为接近公平值,并不意味着农村的卫生资源配置合理。

4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异的原因

4.1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卫生资源差异的根本原因

我国城乡经济二元化导致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客观上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以及资源配置上的差别。在经济社会体制的宏观背景下,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城乡卫生事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受城乡经济二元化格局影响,卫生资源的配置也呈现出分配不均衡的状况。重城轻乡是造成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的总根源。长期以来,卫生资源配置一味倾斜城市[1],加之城市地区增量增长过快,一定程度加剧了二者间的差异。并且,城乡卫生资源缺乏统筹共享的机制,制约了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使卫生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

4.2经济水平对卫生资源配置影响较大

从上述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均GDP与卫生资源相关系数均在0. 5以上,说明人均GDP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卫生资源的配置状况。人均GDP对卫生资源配置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均卫生资源配置水平越高。 如沈阳地区在辽宁省中经济较为发达,铁岭则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12年沈阳地区千人口床位、千人口卫技人员、千人口医师、千人口护士分别为铁岭地区的1. 76倍、1. 54倍、1. 31倍、 1. 93倍,可见经济水平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影响。

4.3农村卫生资源投入多、增长快,城乡差距仍存在

长期以来大多数先进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的配置主要在城市地区,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虽然近几年增长较快,仍滞后于城市。从辽宁省各千人口指标来看,农村地区各指标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从床位配置到人员配置均差异大。相关文献显示辽宁CT配置在城市地区偏高,农村地区则较低,与本次研究我省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情况相符[3]。从洛伦兹曲线看,各地农村间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曲线较城市地区相比更接近公平线。 有研究发现,城市地区虽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但通过相关指标评价比较却得分较低[4]。由于农村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普遍较低,所以呈现出较为均衡的洛伦兹曲线,实际农村各项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与城市比较配置水平相对低,城乡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不公平状况。我省不仅城乡地区之间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差异,城乡间每年卫生资源的增长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数据显示农村地区每年卫生资源投入不少,增长速度也较快,但始终不及城市地区,城乡间卫生资源差距依然存在。

4.4医疗卫生人员配置滞后于城市

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具有较大的差距是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从其掌握的理论到实践能力,城市地区卫生人员水平均高于农村地区卫生人员水平,优良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大多集中于城市地区的高层级医院,优越的工作环境、相对较高的薪水等吸引了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而农村地区条件艰苦、环境较差、政策扶持不到位,难以留住医疗卫生人才, 造成了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上的差距。

5缩小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异的对策

5.1构建公平合理的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目前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为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和优化配置提供了契机。城乡统筹进程中的资源整合与调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缩小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异首先要从思想上消除城乡之间二元结构入手,做到城乡并重,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做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改变卫生资源配置城市化倾向,将有限的资源来支持医疗资源稀缺的农村地区,避免在质量和优质资源方面,出现城乡卫生资源结构性失衡[5]。在加强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可借鉴国际经验。如英国为了平衡每年对城乡卫生资源的投入量,使城乡卫生资源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将分配公式引入农村地区权重确保城乡公平性,通过计算出实际最低收入保障( MPIG) ( 实际最低收入保障 = 全面总和 + 校正因子) 为资源配置政策放入制定提供依据[6]。通过调整卫生资源分配结构与卫生资源增长结构使卫生资源配置结构逐渐趋于合理[7]。同时注意卫生资源投入的有效性,防止出现卫生资源浪费现象,确保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

5.2建立因地制宜的卫生资源配置模式,注重垂直公平

根据不同地区卫生服务需求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配置卫生资源,是一些国家卫生资源配置模式的一个特征。如澳大利亚对卫生资源配置有多种分类: 包括农村、边远地区、城市三类; 根据可及性/边远性指数分类; 标准地理距离分类[8]。细化分类可以更好地确定并针对不同类别的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辽宁省不仅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有差异, 各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不仅要调整城乡间卫生资源配置差异,各城市间差异也应关注。世界银行鼓励进行小区域分析,通过贫困分布更易确定扶贫计划的目标人群[9],确保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对于我省优质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忽略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状况,可采取资源整合的方式,将城市优质卫生资源下沉到农村地区,为县、乡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10]; 形成卫生资源共享格局,不但有利于缓解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改善资源配置垂直公平, 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5.3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鼓励增量资源投向农村

经济是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应对卫生资源配置起到带动作用。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靠前,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远大于全国水平,本次相关性研究反映出我省经济的发展与卫生资源配置相关较为密切; 因此,缩小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异要着重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鼓励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农村地区,填补其资源空缺,达到城乡一体化,为卫生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基础。

5.4提高农村卫生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8.城乡旅游统筹发展 篇八

然而,在新一轮的客源市场竞争中,随着惠东、龙门、博罗等周边兄弟县区的异军突起,惠城旅游业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都遭遇了瓶颈,要重新赢回客源市场的认同尚需付出加倍的努力。为此,惠城有必要为自己制定新的旅游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冲破现存的旅游发展困境,还能通过打造新产品、推出新形象、争取新客源,一举抓住机遇,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重树惠城旅游威望。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呈现了相应的变化。

困境“突围”的战略思路

基于以上背景,惠城区旅游局委托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承担了《惠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的制定。项目于2011年2月启动,于2011年12月19日顺利通过终期评审。

在这份规划中,根据惠城区旅游发展现状,针对如何走出困境,我们排查出了几个关键节点: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与挤压情境下,正确认识惠城区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困难,寻找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何发挥中心城区的增长极作用,整合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等高质量旅游资源,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进而带动惠城区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如何深入挖掘和整合惠城区北部旅游资源,将其打造成为新贵产品,并通过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惠城区旅游竞争力。

如何适应区域旅游市场由观光型向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复合型旅游方式转变,将惠城区建设成为目的地型旅游地,防止旅游过境化。

如何调整旅游业的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增加政府财政与企业收入的同时,通过社会经济调控措施,提高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分享旅游福利。

从这几个方面突破,应是破解惠城区旅游发展困局的重中之重。

从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需求趋势判断,惠城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尤其是城市休闲旅游、户外运动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具有比较优势,而大众观光旅游的特点和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有关部门将惠城区的战略思路确定为:中心城区整体营造休闲度假氛围,令其个性鲜明且具浓郁小资情调;北部片区重点烘托原始生态氛围,尽量减少过度的人工痕迹,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及户外运动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是惠城区旅游的主攻方向,应当着力在区域市场中构建惠城休闲度假旅游的目的地形象。由于珠三角的城市面貌目前大多过于现代化,历史遗存不多,并且只能在城市中占据一个小角落(如广州、深圳等),纵使独具特色,也难以形成整体氛围。反观惠城,城市中心区尺度不大,西湖、东江、西枝江、红花湖、高榜山、商业街等结合得很紧凑,城市景观并不像有些传统城市那样流于陈旧,而是活力十足,城市特色易于打造与表达。

生态休闲及户外运动可依托北部片区的横沥镇和芦洲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近中期内惠城区北部应以具有凸显优势的“康体+休闲度假”的产品形式启动乡村旅游市场,在珠三角区域中形成亮点。树立惠城区的生态休闲及户外运动的旅游形象,以其后发优势,带动整个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向生态休闲旅游、户外运动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体系转型。

中心城区:打造城市旅游

结合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布局,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凸显其“东江明珠、闲适惠城”的旅游形象,意在营造山水交融的休闲城市,最终形成“一心六点,一链三带三组团”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其中,“一心”的规划要点包括:

重点打造以旅游休闲体验为主的“十字型”骨架,突出“闲生活”主题 五四路、国庆路和中山西路、中山东路构成的“十字形”架构是惠城老城区发展比较成熟的商业街,但目前除了五四路和国庆路专门开辟为步行街外,其他路段都是人车混行,环境欠佳。可将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与五四路、国庆路连通作为步行街,并经过东新桥与水东路合并成一个连续的景观序列。该步行区域要突出休闲活动的多样性,除了现有单一的购物之外,还应该加入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公益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娱乐休闲等以“闲生活”为特色的活动。

复原金带街周边传统街巷风貌,形成“鱼骨型”肌理,突出“慢生活”主题 金带街周边街巷是惠城区传统老街巷的代表,街巷的空间格局和肌理都保存较好。建议以金带街为骨干,复原其周边的街巷格局,包括叮咚巷、文兴街、金带六巷、高营房等灰墙深巷的传统风貌。把保存较好的黄氏书室、杨起元故居、余道元故居等传统建筑作为街巷的重要节点和民居样板房,其他民居则按照明清时期的风貌进行修缮。与“十字形”骨架的“闲生活”不同,该街巷区域重点突出“慢生活”的氛围,可以选择部分民居开发为文化书店、书画展室、家庭旅馆和咖啡茶室,形成集文物保护、民俗风情展示和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具有惠城传统街巷肌理的历史街区,处处体现出市井休闲文化的随意和舒适。

整治丽日广场周边环境,突出“新生活”主题 丽日广场位于环城西路,与步行街相邻,是以零售品牌服饰、电器百货等为主的现代化综合型购物中心,是惠城区市民最重要的购物场所之一。该购物区应突出“新生活”主题,在建筑立面和周边环境设计上突出现代感,对目前杂乱的广告牌进行统一规划,对被停车空间严重挤压的入口空间进行重点规划,通过花坛、绿地、小品等进行界定,突出现代、简洁、时尚的“新生活”特征。

水东街延伸“十字型”骨架,突出“水生活”主题 桥东区是惠州市历史与文化的发源地,而水东街则是整个桥东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精髓。以“十字型”为骨架的商业步行街应通过东新桥一直延伸至水东街,这里的规划以“桥东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依据,以老街、码头和东江文化为核心,结合合江楼广场,对沿街的古骑楼、竹筒楼、老院落等建筑进行修缮。西段主要布置餐饮、休闲、客栈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东段则是复原之后的民居建筑,以商住混合为主,是惠城市井生活的重现,可以给游客提供老城传统生活的观光体验。

nlc202309031922

北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如果说游客在中心城区享受的是精致优雅的都市格调,那么在北部地区感受到的,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景观。

其中,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是重点打造的旅游产品之一。以户外运动休闲为开发思路,重点打造一个以休闲漂流为产品支撑、以赛事节庆为营销渠道和以绿道系统为基础服务配套的户外运动休闲产品体系,满足当地居民及户外运动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

此外,乡村民宿体验旅游产品也是重点打造的特色旅游产品。其规划思路为:以惠城区北部片区,尤其是东江、下岚河、秋香江三大河段两岸完整良好的自然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特色民居为基础,整合周边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发展民宿旅游。将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使游客有机会接触当地人,体验农林牧渔生产、生活、生态活动,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乡村民宿旅游的运作,提倡利用G+V+I+F的运作模式,即包括政府G(government)、村集体V(village)、投资商I(investors)、农户F(farmers)的运作模式。其中,政府应该对交通道路、上下水管网、水利灌溉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予补贴,对村落规划、技术辅导予以支持,对市场启动、宣传推广、前期消费带动给予直接的扶持。村集体经济是系统科学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的关键,应该选择集体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村落进行乡村民宿试点建设,这样才能较好地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一些中型的旅游项目,形成较大的吸引力结构。投资商是民宿旅游建设的外来动力,应尽量吸引外来投资人,建设独立的旅游项目,比如生态餐厅、景区项目、山水酒吧、水乡歌舞或地方戏剧展演等,成为带动民宿旅游体验的重点。农户是乡村民宿旅游的主体,既是受益人,也是投资人。农户投资新民居建设(家庭旅馆)、投资餐饮(农家乐)、投资经济作物(花卉、果林等)等,是打造民宿旅游体验最为重要的内容。

可以说,城乡统筹发展是惠城区旅游产业最为适宜的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休闲为导向对惠城区北部片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的集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土地价值、吸引目标市场、推动衍生产业发展、多元文化互动,城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这也正是惠城区旅游困境突出重围的制胜关键。

(保继刚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罗秋菊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副教授、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

上一篇:人教一年级上册教案下一篇:煤矿事故隐患通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