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

2024-08-18

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共8篇)

1.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 篇一

浅析信息化条件下外军物资保障的特点及其对武警部队的启示

袁 燕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2009年第06期

摘 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引起了军事后勤领域的深刻变革,物资保障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外军物资保障特点的研究,提出了为实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武警部队物资保障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关键词:外军;物资保障;信息化

一、外军物资保障特点分析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已引起外军军事后勤领域的深刻变革,以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物资保障模式应运而生,物资保障变得更加标准化、精确化、节约化、市场化。

(一)物资管理标准化

“资源迷雾”一直是困扰后勤保障的难题,它带来的问题是重复申请、重复采购、无效运输、库存积压、保障效率低下,海湾战争中美军后勤为此大吃苦头。当时美国向中东运送的约4万个集装箱,由于标识不清,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理与识别,其中2万多个不得不重新打开、登记、封装并再次投入运输系统,当战争结束后,还有8000多个未打开的集装箱未得到利用。

使资源透明化就需要对物资分类编码,它是实现物资保障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物品名称代码化后,计算机才能根据代码区分物品,迅速方便的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校对、汇总、排序等事务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外军对物资标准化工作都非常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物资采购、储存和供应等方面业务相适应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保障资源的感知能力,增加了后勤资源的透明度,后勤将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在各个后勤环节储存大量的物资,而是主要通过运用信息化网络系统,实时掌握后勤信息,大大提高后勤资源的流动速度和利用效率。例如,印度陆军制定了一项军械兵全面实现自动化分类管理计划,其核心是在各军械仓

库内的各类物资器材,小至零部件,大到坦克等装备,实现了合理分类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军械物资分发速度和准确性。英军则认为,物资管理标准化是实现物资补给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对军队装备物资实行统一分类编码,既便于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又可以避免三军装备物资品种的重复而节约经费,同时也为实现物资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外,英军还建立了物资申请、发放、运输、调拨等“标准作业程序”,统一了补给文书、报表,实现了职责明确和自动化管理。

(二)物资补给精确化

“需求迷雾”也同样困扰后勤。后勤系统对作战部队的后勤需求不清楚,就不能准确、实时地掌握作战部队在何时、何地需要何种后勤保障。需求迷雾经常造成部队申请的模糊性、后勤准备的盲目性、后勤保障的被动性。美军物资供应方式主要包括前送和后领两种,后领式占较大比重。两者都依赖在固定的保障梯次中储备大量物资,并根据部队申领由各保障梯次逐级供应,后勤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在地面作战阶段日耗物资近40万吨,为确保供给和备用,实际运去的物资比消耗的多得多,结果运去的大约4万只集装箱中有一半没用上。战后美军经过深刻反思,借鉴“沃尔玛”等现代物流公司的高效经营模式,将“即时后勤补给”的理念应用于军事后勤变革,取代了此前的“以防万一”式的后勤补给战略,并将这一模式成功地运用于伊拉克战争。

美军的军事后勤革命提出将传统的被动补给型后勤转变为主动配送型后勤目标,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后勤“管线”中的全资产可见性,并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的需求,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通过灵活调配资源,以较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基础设施,适时、适地、适量的把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如今,在后勤自动化系统的统一指挥下,采用卫星定位、数字传输、机动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综合运用分散指挥、按级指挥、越级指挥等方式,统一调度使用后勤资源和吃、住、救、供、运、修等各种保障力量,可以使后勤资源按照需要的量,在需要的时间,投送到需要的地点,大大提高后勤保障效率。

(三)物资储备节约化

过去,储备体系相对稳定,但实际上,由于在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储备物资因周期过长势必使物资的性能降低,浪费严重。而在信息时代,客观上是物资装备淘汰的周期进一步压缩。因此从储备结构上,“推陈储新”,定时对所储备物资的利用率、损耗程度等指标进行评价,及时更新优化,保证物资储备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从储备数量上,减少实物储备,加大技术储备。信息化后勤装备具有先进的技术特点,因而必然制造复杂,造价昂贵,加之和平与发展的大形势下,对装备的使用并不是召之即来的事。因而许多国家都坚持多演职,少装备,多搞技术储备,少搞实物储备的发展方针,在完成装备研制中的鉴定和实验取得的实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以技术文本和档案资料的形式储备起来,有计划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和装备。

(四)物资筹措市场化

主要手段是向国内外企业订货和在国内外市场直接采购现有军品或民品。为加强采购的规范性,英军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采购法律、条例和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军事采购的基本原则、政策和程序。订货一般采取公开广告招标的形式,当众竞标。美军则采用商业和电子商务的准则、程序和技术,将电子商务引入各采办领域。电子商务采购有助于融入社会大市场,大流通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资源,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透明度,此外,电子商务采购还可以实现采购程序标准化,因而可以规范采购行为、规范采购市场。

二、对武警部队的启示

武警部队物资保障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借鉴外军物资保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我们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加快物资标准化建设,其中,尽快完善各类物资编码代码是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只有标准化,才能数字化;只有数字化,才能可视化。因此,要建立统一分类的标准化供应体系,区分武警与解放军的通专物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编制代码,统一

供应标准。对一时不便统一的军民通用物资,也要逐步向工厂化生产、专业化供应方向发展,使供应货源、成品包装、运输储存和供应结算都纳入标准化体系。从而为建立物资保障信息系统提供必要条件。

其次,尽快建立起基于“三级网”的物资保障信息系统,实现物资保障可视化。

所谓物资保障可视是指,依托武警部队“三级网”,应用信息采集、跟踪、处理技术,实时、准确、透明的获取保障资源、保障需求和保障状态等数字化信息,从而实现对保障活动的控制。通过建立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统一的编码标准、通用的应用软件,对后方基地物资、在运物资、到位物资情况实施实时精确控制,为精确保障提供准确依据。

再次,合理确定储备标准。

目前的物资储备情况是,储备物资技术水平低,结构不尽合理,保障效率低,储备费用高。因此,有必要依据现有物资技术水平,及部队任务需求,定期调整物资储备标准,做到数量适度、结构优化、综合配套。

最后,尽快完善武警部队物资采购法规体系,实现物资采购规范化、透明化。过去3年中,全军通过推行物资集中采购改革,比分散采购节资18.3亿元,平均节资率达到7%。为使改革进一步深入,新颁发了《军队物资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军队物资供应商库管理办法》、《军队物资采购评审专家管理规定》、《军队物资招标管理规定》、《军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用以防止和克服假招标、违规干预采购、违规确定供应商等问题发生,保证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与规范有序进行。与新的法规制度相呼应,我军于去年年底依托长城网建立了军队物资采购信息门户网站,在网上公布各种采购信息公告,提供招标文件下载、询价采购、中标查询、供应商入库登记等服务。武警部队在以解放军的物资管理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应针对自身物资采购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操作细则,使物资采购行为规范化,透明化。

参考文献:

[1]《军事物流学》,王大丰,姜大立,彭亮,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8月。

[2]《信息时代与军事后勤》,徐根初,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3]《美国军事基本情况》,军事科学院,2004年。

[4]《美国军事基本情况》,军事科学院,1993年。

[5]《军队后勤宏观管理概论》,吴希来,黄成林,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6]《现代美军后勤》,王卓,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7]《军队后勤管理浅说》,龚裕德,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7月。

[8]《战术后勤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1988年2月。

[9]《后勤发展与整体效益》,周林和,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月。(作者通讯地址:西安武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陕西 西安710086)

2.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 篇二

军队医院的发展应始终围绕“为部队服务”这个中心, 不断探索信息化、人性化的服务保障体系[1]。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医院为部队服务的流程逐步完善, 为部队官兵的服务真正落实到实处, 部队官兵就诊的效率显著提高, 信息化保障的程度也更全面。医院主要在远程医疗、部队就诊流程优化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1 建立医院为部队服务的保障模式

1.1 积极参与构建并不断拓展远程医疗信息平台

随着体系部队军事综合信息网的开设, “网上预约挂号”、“网上会诊就诊”、“伤病员信息查询”、“家庭病房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深入使用, 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 使部队官兵和老干部通过网络实现挂号、转诊、检查和治疗。另外, 医院专门成立远程医疗科, 配备一台专用车, 作为远程医疗技术协调中心, 直接进行业务指导[2]。

1.2 优化部队官兵就诊流程, 真正实现“一卡通”

1.2.1 组织结构

近年来, 医院党委坚持把为部队服务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主题。为提高“为部队服务”管理质量和方便部队官兵就医, 医院抽调3 名医务处助理员成立为部队服务办公室, 日常办公包括部队官兵转诊办理、公共医疗卡办理、特殊情况处理、慰问体系官兵等工作。

1.2.2 流程优化

(1) 拓展软件功能, 优化就诊流程。2009 年, 北京战区在中央军委和四总部的重要指示下, 在联勤第8 分部多年探索并实践军人保障卡应用的基础上全面启用军人保障卡。该卡为新一代军人保障卡, 除用作军人行政关系、财务关系、被装关系的转接外, 医疗就诊功能作为其重要应用。随卡配发医疗专用读卡器和医疗专用读写卡器。

医院由于多年作为联勤第8 分部主要试点, 因此第一批就配备了25 个医疗读卡器, 在测试及实施读卡功能的基础上, 经过医院信息化小组、医务处、信息科等业务部门多次研讨, 形成了新的为部队官兵服务的模式, 即分科室计价。具体做法是:将25 个读卡器分发至挂号处、门诊收费处、急诊挂号收费处、为部队服务办公室、药房以及各检查检验等辅诊和处置治疗科室。对原来的医疗卡收费软件进行改进, 使各读卡器安装窗口可直接读取新一代保障卡医疗账户和开单项目等具体数据, 实施本科室检查检验或治疗项目的相关划价, 使得官兵不用在开单科室、检查检验科室和计价收费窗口往复周折, 减少了排队次数, 大大提高了部队官兵的就诊效率, 缩短了就诊时间[3]。

这种分科室计价模式结合总后2009 年下发的军以上干部一卡通和同城双体系以及2011 年师干一卡通、2013 年团干一卡通等几个系统的上线, 使得高干病房对老干部的挂号计价一体化流程更加完善[4], 使得各科室对全体官兵就诊流程更加优化, 全方位体现了医院对部队官兵的保障手段[5]。

(2) 务实保障官兵优化服务流程。自成立为部队服务办公室以来, 该部门负责体系部队官兵和老干部的医疗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各科室为部队服务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军人在就诊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医院落实为部队服务管理全流程责任制, 对部队官兵从院前、院中、院后的医疗保健进行全方位管理[6]。

就诊区专门设立军人导诊台, 为不熟悉流程的官兵答疑解难。为部队服务办公室借助伤病员关怀系统对入院官兵进行伤病员关怀, 切实做到入院即免费提供一套洗漱用品, 第一时间送去慰问卡, 为术后官兵送去慰问品, 为住院官兵订阅了报纸。

同城双体系实现了同一城市老干部就医无需转诊, 即到即就诊。不同城市或远离体系医院的官兵及老干部保障就医的问题[7], 则基于医院积极探索的“边远地区军地双体系保障”模式, 在全面考察部队和干休所驻地周围地方医院情况的基础上, 与实力最强、条件最好的地方医院建立协作关系, 由协作方负责官兵和老干部的急救治疗。具体实施办法为:当官兵和老干部患病需急救时, 由部队或干休所将患者护送到指定地方医院, 并及时将相关信息报知我院。在指定地方医院抢救时间原则上为3 d, 最多不超过7 d, 医院在3 d内派出专家到协作医院为患者会诊,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我院继续治疗。官兵和老干部在指定地方医院发生的费用由医院核销后返还。官兵和老干部在地方医院住院检查治疗及用药标准, 严格按照所在地《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执行。医院已与沧州中心医院建立协作关系, 目前已有沧州军分区和干休所十余名老干部得到了救治, 大大提高了老干部患急症的救治效果。

为加强军队伤病员的在院管理, 医院设立了体系部队驻医院总代表。其主要职责为:代表体系部队监督、检查医院医疗保健工作;负责住院军队伤病员和陪床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履行住院军队伤病员临时党支部书记职责[8], 定期开展组织活动、政治学习和文体活动;定期召开伤病员座谈会, 收集伤病员意见和建议, 监督各科室为部队服务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

2 完善医院为部队服务的保障功能

2.1 建立健全部队官兵就诊信息统计和费用审核保障机制

2011 年, 北京军区实行费用审核机制, 该机制的基础是建立军队的2 个目录标准,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ICD10 标准病种与军标药品、ICD10 标准病种与军标耗材之间的适用情况、军队人员《合理用药目录》与各医院药品目录、军队人员《合理医疗耗材使用目录》与各医院耗材目录的对应关系、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 (以下简称ICD10) 标准与医院检查项目、化验项目的对应关系, 这些成为了费用机制改革基础数据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应关系的确立, 为费用机制改革提供了底层数据支撑[9], 是衡量各医院为军队服务的重要指标与费用审核的主要依据。

本模块为支撑整体费用审核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 通过对病种、药品、耗材、医院等基本资源及相对应指标的管理维护, 构建对各医院的军队伤病员病例审核及结算的标准体系, 具体功能包括:ICD10 与军标药品、ICD10 与军标耗材、ICD10 与医院检查、ICD10 与医院化验、军标耗材与医院耗材、军标药品与医院药品维护六大功能。

基于医院HIS数据基础, 我们设计并编写了费用审核机制的数据采集和病历采集软件。采集的数据包括部队官兵在医院就诊的费用明细、医嘱内容、检查检验信息等。

北京军区费用审核机制的应用在全军范围内都具备一定的领先意识。其审核基准是单病种与药物、耗材、检查项目和检验项目的对照标准, 数据依托是每天真实数据库的日采集信息。此系统应用的初衷是监测患者的合理用药和合理处置情况, 对规范就医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也对数据真实性起到了很好的监测效果。

2.2 提升信息化软件功能, 积极保障体系官兵

2.2.1 数据安全共享

为安全解决军队医疗信息在网络下的应用, 我们参与研发了“军队医院数据安全转储”软件, 实现医院HIS相关医疗信息自动转储到军事综合信息网上, 并通过军内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国家保密局和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的认证, 为信息共享及网络应用提供了安全的数据依据。

2.2.2 软件不断完善

过去的几年, 医院在借鉴其他医院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部队实际需求,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 改进了“伤病员信息查询系统”, 使部队负责人可以及时掌握所属伤病员门诊、住院和病程情况;研发了“知情评医系统”, 使伤病员通过医疗账号查询在院门诊和住院情况, 并对医护人员进行服务评价;针对老干部, 研发了“家庭病房管理系统”, 由干休所医生将患者病情与检查信息传到医院, 医院医生远程作出病情诊断, 提出治疗方案, 使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可以充分享受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专门成立了远程医疗科, 组建了中国远程心电监测网络体系254 医院监测中心, 并与干休所联网, 基本形成了院外心脏预警监护体系;研发了“检验信息SMS发送系统”, 使官兵通过手机短信就可以第一时间得知检验结果。

3 结语

医院经过多年来的实践, 摸索出信息化程度较高、可行性较强的为部队服务的路线。在今后的工作中, 医院仍将以为部队服务为中心, 加强数据规范性和信息安全性、准确性, 不断探索和开发新形势下保障部队官兵医疗卫生工作的好方法[10], 做好广大官兵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秦银河.在军队卫生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军医, 2011, 54 (7) :541-544.

[2]李侠, 王晓玲.强化四种意识提高为部队服务保障水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12) :1 149-1 150.

[3]李毅, 张震江, 郭华源, 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战略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 (2) :134-136.

[4]傅征, 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6.

[5]吉训明, 张健.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J].医院院长论坛, 2008, 7 (4) :53-56.

[6]李静.适应军事变革需要谋求医院快速发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 12 (4) :312-314.

[7]蔡明志, 张胜利, 张前锋, 等.军队医院老干部服务保障工作的做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8 (2) :132-133.

[8]欧文斌, 李平, 叶苓.医院院内服务监管体系建设的探讨[J].人民军医, 2011, 54 (5) :460-461, 463.

[9]GB/T 18391信息技术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3.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 篇三

【摘 要】积极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方向转变,是新形势下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要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军事训练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军事训练改革的策略,以期提高我军在信息化条件下应对多种战争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 部队 军事训练 改革

和平时期,军事训练是生成和发展军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训练方法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在军队信息化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适应海上信息化战争需要,应不断创新军事训练模式和策略,全面推进海军军事训练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海军训练质量,以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一、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军事训练改革的必要性

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战场环境日益复杂,其对军事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军事理论基础,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军事训练方法,无法适应未来军事信息化战争的需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实现战斗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已成为我军的建设目标,因此基于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军事训练改革、创新军事训练的内容和模式、以练备战已成为我国海军部队军事训练的重要目标,以不断提升我国海军的军事素质。

二、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军事训练改革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海上作战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发生变革,从而海军军事训练的形式、内容、方法及手段也应不断发展和变化。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军事训练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信息化技术,完善训练内容

战争史表明,海军是应用先进技术最快、范围最广的军种,各种新技术在海军作战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战争的要求,海军军事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对广大官兵信息化素质的培养,不断充实军事训练的内容,增加智能化训练内容,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使海军官兵全面掌握网络技术、数字地图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充分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战争与一体化联合战争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提高广大海军官兵的科学技术素质和驾驭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能力,促进军事训练由原来的“操作型、技能型训练为主”转变为以“知识型、智能型训练为主”标准。

(二)模拟真实战场进行实战训练

海上作战的发展决定了海军军事训练发展的基本方向,海军军事训练必须服务于海上作战任务。基于这一点,信息化条件下海军军事训练改革有必要采取模拟化训练方法,运用各种模拟器材、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较为逼真的模拟海上作战环境、作战对手、作战过程及各种高技术武器的作战效能,大大缩小训练与实战间的距离,以增强士兵们的战斗精神和勇气,激发士兵们的训练热情,同时提高士兵的信息素养和作战能力。美国海军海战训练中心就建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模拟训练体系,其从战术到战略范围内描述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行动,这对我国海军军事训练的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创新训练模式和方法

1. 基地化训练模式

全面推广功能齐全的基地化训练方法是新时期海军军事训练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有利于对舰艇编队、诸兵种合成编队等进行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信息化训练,将其打造成为集“教学、训练、指挥”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训练基地,同时将网络手段运用于军事训练中,为士兵提供远程教育、信息共享等网络服务,以提高训练效果。

2. 对抗化训练方法

对抗化训练方法是让受训者的一部分部队(人员)充当作战对手,在贴近实战的环境中进行的“敌对”双方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有利于士兵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在海军军事训练中,应运用互为条件、平行作业、相互检验等多种训练方法,加强军事训练的对抗性。如观察与潜听和夜间伪装训练,可兵分两组,互为条件,互相检验,其有利于打牢体系作战能力士兵必备的基础能力素质。

3. 突出网络化训练

网络化是军事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条件下海军军事训练改革应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整合训练信息资源,普遍开展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网络化训练。网络化训练是将分布于不同地点、相互独立的武器装备系统仿真模拟器和计算机作战模拟训练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作战模拟系统网络,其适用于单独进行模拟训练和联合作战模拟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可有效提高部队的信息化作战能力。

(四)健全训练管理体系

建立灵活高效的训练管理机制是促进海军军事训练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全面注重过程管控,把训练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根据海军军事训练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训练组织体系,科学设置训练内容,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严格调控训练过程,对训练计划执行情况严格监督和检查,纠正执行中的偏差,训练结束后及时进行训练评估,确立以能力为基点、量化为支撑、评估为手段的训练考评理念,改革训练考核办法,以考促训、以考促建、以考促战。军事训练管理应坚持全员参与、精确管理,以不断提高训练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海军军事训练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着部队军事训练改革的新发展。为推动我军军事训练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有必要促进科技训练与军事训练的有机结合,拓宽军事训练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大力开展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以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

【参考文献】

4.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 篇四

在实际应用中,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基数和虚拟基数相结合的产物,在促进电力信息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对云计算条件下的电力信息管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1电力信息管理的基本情况

通常情况下,电力信息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各种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算机、人、网络等共同组成,在电力企业的决策、管理、分析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辅助作用。在实践过程中,电力信息管理主要是采用管理系统对数据库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理、搜集和加工等,以便为各种电力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因此,合理运用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在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情况下,电力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大大提升,并实现电力企业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最有效分配,最终促进电力信息管理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必须常见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有电能量计量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电力故障录波系统和电力市场交易系统等,不仅可以降低电力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电力设备的使用性能,还能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在推动市场营销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电力信息管理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5.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 篇五

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指交易双方总有一方只能获取不完整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了交易者信心,提高了交易成本,从而对整个市场产生次品驱逐优质品的破坏作用。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银行借贷领域的诠释

银行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借款人对其自身的包括风险状况在内的有关信息的了解肯定比贷款人知道的多,因而影响贷款人做出准确决策。现代信息經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在贷款发放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潜在的不良贷款的风险往往来自于那些积极寻找贷款的人。银行为了弥补贷款风险与损失,在贷款定价时,常常索取一定的“风险”利率。因此,在一个较高的利率水平下,使得高风险的借款人增加,而低风险的借款人减少,从而增加了总贷款资产的风险度。另外,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有风险较低的贷款机会,贷款人也可能不发放贷款。

道德风险是在贷款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贷款人发放贷款后,将面对借款人从事那些从贷款人角度看并不期望进行的活动。例如,借款人趋向于将这笔贷款投向高风险、从而高违约率的项目,或者借款人明知财务状况正在恶化,今后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却依然使用尚未用完的贷款额度。

信息不对称导致借贷成本上升,银行的资产风险增加,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下降。信用卡贷款是一种典型的无担保的循环信用贷款,发卡银行与申请人(持卡人)之间、监管机构与经营机构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何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系着信用卡产业发展成败的大局。

二、我国信用卡业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成因

我国信用卡业务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研究其表现及成因具有现实意义。

(一)信用卡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其对业务发展的制约、授信政策和定价策略不利于吸引高端客户。所谓的高端客户,通常是指那些收入水平高、消费能力强、信誉良好的客户群体。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高端客户的资信状况不能为银行所充分了解,在确定其授信额度时,倾向于授予低于其真实资信水平的信用额度。较低的信用额度不能满足高端客户的消费需求,不利于客户养成刷卡消费的习惯,不仅影响了银行的手续费、利息等收入,更为严重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可能导致高端客户的大量流失。

远高于一般消费贷款的透支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端客户使用循环贷款。收入水平高且稳定的高端客户有着更多的借贷渠道,通常情况下总是按期付清信用卡的全部欠款,不会支付透支利息。偶尔支付一次,可能是忘记了还款,而不是主观所为。而常常使用循环贷款的客户往往是那些消费欲望大大高于其消费能力,且收入不稳定的客户,勿庸置疑,如果这类客户成为使用信用卡贷款的主要客户,发卡机构承受高风险就理所当然了。、欺诈性申请阻碍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规模化发展。在银行不能全面掌控客户信息的情况下,难免造成发卡客户良莠不齐的状况。资信条件不足的客户可能虚增其收入水平、资产价值等指标,欺诈犯罪集团也会制作虚假申请,骗取贷款。银行不能凭借现有的条件准确识别欺诈性申请,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势必提高授信条件,要求申请人提供更多的资信证明材料,由此可能直接导致许多信用良好的客户的申请不能通过,或者一些潜在的好客户因申请手续的繁杂而放弃申请。因此,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在拒绝掉坏客户的同时,也会把一部分好客户拒之门外,直接影响了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作为零售业务的一个产品,信用卡业务只有在形成业务规模,具备规模经济的条件之后,才可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高额的呆帐损失增加了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成本。能否将呆帐损失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是决定信用卡业务经营成败的关键。信用卡贷款是无指定用途的贷款,持卡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银行更是难以知晓。有的客户“刷爆”后便没了踪影,有的客户利用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有的客户故意赖帐不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持卡人所显露出来的道德风险最终表现为银行的呆帐损失。即使信用卡业务发展到成熟阶段,每00元的营业收入中,也要拿出5元,即收入的/4用来弥补呆帐及欺诈损失。

(二)信用卡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个人征信信息处理平台。我国个人征信数据分散,开放程度很低。在我国,大约50%至60%的个人征信数据掌握在公安、法院、工商、劳动保障、人事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商业银行、公用事业、邮政、电信、保险等非政府机构,处于分散和相互屏蔽的状态,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统一的个人征信数据查询平台。因此,发卡银行难以获得征信数据,即使获取一部分信息也是有限的、片面的,无法对个人的资信状况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估。、信用中介市场发育滞后,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目前,我国缺少培育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由于国内有实力、能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或企业相当有限,仅有的几家征信公司服务收费过高,无法满足个人金融产品低成本的发展要求。

3、个人征信活动没有立法和制度来保障。由于个人征信数据牵扯到许多个人隐私,个人征信数据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方式和保密的程度没有法律依据,信息提供者和个人信用评估公司都存在法律风险,限制了征信数据的开放和获得。因此,国内个人征信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制约着个人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4、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道德风险。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失信的行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比如,有的人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司法介入的成本太高,最终不了了之。甚至,不良贷款人利用同样的手法,可以从多家银行骗取贷款,造成失信者有利可图,即失信成本低。这起了一种不良诱导的作用,相反的,对守信者来说就显得不公平。

除了以上分析的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用卡业务监管机构与经营机构也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管机构因不了解经营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发展状况,导致现行的监管政策偏离了“防范风险与促进业务发展并重”的监管目标,不仅成了阻碍业务发展的绊脚石,而且也不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解决信用卡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策略

信用卡业务的特性就是高风险、高收益。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信用卡业务经营的原则和理念。如何弱化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无疑是银行有效控制风险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保证个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合法传播;二是建立一个富有活力、竞争有序的个人信用中介市场;三是制定个人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四是失信惩罚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应在借鉴各国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统一的数据检索平台等措施积极推动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通过信用立法,对个人征信数据的采集、评估、披露和使用,个人隐私的保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征信机构能够得到全面、真实的征信数据,确保个人信用评估公司以合法的手段进行社会化服务,确保各经济主体和个人信用评估公司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

(二)通过第三方机构、计算机系统的逻辑性检查可以查询和验证客户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通过以下渠道获取的信息可以有助于减弱发卡行与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通过居民户籍信息查询系统可获取申请人的身份真实性信息,根据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基金系统中的月缴额度和缴费比例,可以测算出申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通过房地产登记部门和机动车管理部门的记录可以核实申请人的房产及机动车等证明其经济实力的信息。

通过交叉检验等方式发现客户资料的不一致之处,起到预警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申请人的手机号码区段和邮政编码、年龄和学历及工作年限等进行逻辑一致性检验,发现不匹配和可疑之处,从而作进一步的核实。

(三)通过对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信用评分模型,利用技术手段甄别好坏客户。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只能弱化而不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如何在信息模糊条件下,银行做出最优的决策,的确是很困难的。银行可以根据过去客户的风险与贡献的表现,制定信用评分模型,计算出处于不同分数段出现风险的概率和收益期望值。这种根据过去信用历史,通过计算机自动评估将来还款可能性和收益的方法,给银行贷款审查提供了一个客观和可靠的技术手段,成为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零售信贷的基本依据。

(四)通过交易监控和设置风险参数降低持卡人的道德风险。在业务实践中,预借现金额占信用额度的比例、每日最大透支消费限额及笔数、每日最大取现限额及笔数等指标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持卡人的道德风险。消费最低还款比例、最低还款额等方式可以用于验证持卡人的还款能力是否恶化,判断有无必要采取催收措施。

(五)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管机构与经营机构的信息沟通,制定促进业务发展的监管政策。

6.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管理 篇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安全则是最重要的安全因素。随着网络有关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安全在国防领域意义尤为重大,今天的国防安全关系着明天的国家安全,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军事信息安全管理与研究。

一、部队军事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

军事信息安全管理研究。必须置于国家信息安全的大环境下进行。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与此相类似,部队军事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信息产业基础弱,可能受发达国家对我实施电子封锁的危险。

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水平低,信息化建设基本上考购买国外技术设备进行。我国电脑制造业近年来虽然有所发展,但研发能力较弱,关键技术,核心部件严重依赖国外,军事领域同样如此,研发水平低,大型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都依赖进口,一旦发达国家对我实施电子封锁,军事信息业面临被遏制的危险,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隔岸对峙的台湾拥有的高技术产业,使它有能力发动信息战,能通过引入“有害的编码”发动对敌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

2、对外来技术、设备改造能力差,花钱买来大量安全隐患。

海湾战争中,伊军由于使用了被美军做过手脚的计算机,造成其电子防空系统失灵,因而失去制空权,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我军对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信息技术和关键设备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改造,对其可能做的手脚很难检测和排除,等于花钱买来大量安全隐患。

3、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淡,国防信息系统与商业通信线路和公用网络相联,信息安全风险极大。

近年来,以计算机犯罪为代表的高技术犯罪呈直线上升,由于国防信息系统在外部与商业通信线路和公用网络广泛相联,为网络工具提供了条件,再加上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固有的易损性,使军用计算机系统蒙受攻击不可避免,国内外网络黑客可用因特网传输病毒等方式对我实施攻击十分方便,国防核心机密被国外情报机关窃取的危险日益增多。

4、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差,网络和系统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技术培训。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北约,由于网络和计算机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和必备的技术,其计算机和网络尚且常常遭到攻击,与之相关,我们的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人员同样缺乏安全观念和必备的技术了。大多数指挥员只知道自己是系统的用户,而不知道自己同时也是系统的管理者,常常因错误的应用管理程序导致信息泄密。由于不了解计算机方面的风险,我军目前缺乏大量全职的,训练有素,富有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对付未来可能发生的网上外敌入侵,信息安全事故及针对保护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侦测工作。

5、对未来可能的信息战研究水平不高。

由于部队缺乏信息管理人才,在未来信息战的研究上,我们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当前,美国处于网络战研究的制高点,为在未来的网络战争中赢得主动,英国组建了“皇家网络训练团”,俄罗斯在普京主持下通过了《国家信息安全学说》,日本防卫厅制定了网络战中期研究计划,连印度也在进行防御性网络研究。

信息安全问题处理不好,在未来战争中有可能造成信息被窃,网络被毁,指挥设施瘫痪,制信息权丧失等严重后果,将严重地危及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安全,使国家长期处于信息战的威胁之中,使军队在日益激烈的信息争夺战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重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二、加强部队军事信息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部队军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入手:

1、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意识。

信息安全管理防范意识差的原因在于对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据悉,信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的安全管理,美国把信息安全与未来作战直接联系,认为“安全保密”是未来“信息战”的核心,每年拨出数十亿美元用于加强国防信息安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信息安全管理,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在强化各级领导信息安全管理意识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官兵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信息安全管理强调“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必须把“重技术更重管

理”作为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强化安全管理意识,要重视计算机领域内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江主席反复强调:要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的大计。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安全对抗,说到底是人才的对抗。要防患于未然,必须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骨干队伍,对网络和系统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技术培训,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网络卫士”。

2、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点。

要抓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的重点,以便对症下药。信息安全管理是为了视线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信息行为的不可否认性而对信息进行防御、检测、抑制与恢复及管理工作,它包括系统层的安全管理、网络层的安全管理和应用的安全管理,系统层的安全管理包括硬件和软件,其中软件层的管理是信息安全管理的重点。硬件系统的安全属物理安全,其重点在于防电磁辐射,电子干扰和固化软件的安全。由于应用软件自身存在着易修改性等缺陷,其系统特别容易受到攻击,防“黑客”技术、防病毒技术、软件恢复技术以及安全操作系统的实现和应用是安全管理的重点。网络安全管理是对网络安全报警、入侵恢复、数据保护、密钥管理、内部认证等方面的管理。该层管理的关键在于路由器等各处子网的出入口设备,解决的关键在于发展的安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防冒充、防泄漏、防抵赖、防篡改等与网络无关的信息安全管理,属应用安全管理,其中密码技术和管理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特洛伊木马”和无缺陷攻击是影响网络安全的两大难题,而数字签名加密技术是防范以上两问题的有效手段。

3、建立自主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军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要加强对信息安全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部署,跟踪信息技术发杂货的最前沿,大力推进军事领域信息产业的国产化进程,大力支持自主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研发,在此基础上建立自主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有利于安全路由器、防火墙、加密系统等网络安全关键部件的实现,应规定在军事信息安全的关键部门必须使用国产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建立自主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对网络防护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标准和系统评估体系,对军事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共享,对资源共享的程度、级别和上网的控制等方面,制定有效的安全方法措施,解决由于国防信息系统与商业通信线路和公用网络相联而造成泄密等问题,切实做到“非法用户进不来,秘密信息取不走,网络基础摧不跨”。建立自主信息安全方法体系,还要深入研究对付网络信息安全隐患措施,未来分散、移动、隐藏的信息技术比集中、规模化的信息技术更具安全性。因此,在加大网络监控力度的同时,应广泛采用分步式、局部性信息系统,以尽可能地减少信息安全风险。对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信息技术和关键设备,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改造,对有可能引起安全隐患的要加强检测和排除,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4、加强军事信息安全法制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由于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在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可管理性,行政和法律方面的管理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针对部队的信息安全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一套严格而有效地信息安全评估和质量认证体系,做到在制定网络规划和方案时,要有安全管理部门审批;在网络建设中,要有安全管理部门的指导,通过信息安全质量认证;在网络运行中,要接受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力求网络建到哪,规章制度和措施就跟到哪,从而使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强军事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尽快制定信息安全法,惩治计算机犯罪法,对破坏军事计算机设备罪、非法侵入军用计算机系统获取、窃取国防及军事机密罪、网上传播反动信息罪等予以明确界定,对军事信息领域的犯罪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国家正常的军事信息安全秩序。

5、加强信息战、网络战研究与准备,积极做好“三防”工作。

军事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军事泄密、黑客攻击和信息战三个方面。网络泄密是军事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表现,黑客攻击队军事信息安全的危害极大,来自信息网路上的突然袭击是国家安全罪严重的威胁之一,而信息战则是影响军事信息安全的极端变现形式。科索沃战争的胜利就归功于信息时代发动地面战的新方式,美军通过先进的通讯手段和编制程序将规模小、部署分散的地面部队通过互联网与空中力量及其他力量结合起来,多种力量密切联系,协调合作,成功地进行了所谓“群蜂式”攻击的“电脑化作战”。目前,除了美、英、俄、日、印以外,法、德、以、韩等国都在积极加强网络战的研究与准备。为此,我们要针对未来信息战的作战环境,大力加强对信息安全防护领域的管理及研究。一是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保密。指挥控制系统、监视系统应用采取内置式定时更换密码措施,以防止敌人识别并利用诱导控制信号操纵已方系统;高级平台应杜绝通过主动方式收集和传递信息,以免将此类操作平台暴露给敌方;信号编织和线路设计时必须采取抗干扰措施,以防止敌方刺探已方网络情况。二是加强信息战安全防护理

7.信息化条件下税源管理改革探讨 篇七

一、现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户籍管理质量不高, 税源管理不到位

税源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税收收入的实现。户籍管理情况是税源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就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 总体上质量不高, 部分环节存在管理缺位的情况。具体体现在:1.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对纳税人税务登记的管理力度不够, 获取纳税人开业、复业、注销、走逃等信息渠道狭窄, 管理员明显感觉力不从心。2.对纳税人动态信息掌握不够。由于税源管理人员较少对纳税人进行实地考察, 未能有效动态监控纳税人信息的情况变化。3.户籍基础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税源信息采集软件种类繁多、不统一, 软件之间相互独立。税收管理员及各业务部门存在着多头采集、分散储存的问题, 采集来的信息可利用价值不高, 相互间税源信息难以进行适时的比对和分析, 导致税源进行预测、预警、分析的效果欠佳。

(二) 信息分析职能缺位, 系统间信息隔离

由“金税”一期发展到目前在建的“金税”三期, 税务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组织税收收入、完成税收任务的同时, 税务部门各类征管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税收业务数据。但是, 对这些数据大多只是进行了局部的、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并没有充分地利用, 数据分析、数据应用以及信息资源利用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的进步、税收业务的发展、人员信息意识的提高以及对信息深层次挖掘利用缺失, 税务信息化应在加强税源管理中发挥优势作用, 但大多数据应用系统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 造成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信息隔离, 或是信息链断裂形成信息孤岛。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在处理相关涉税事务时, 才开始从断裂的信息链中收集信息。

(三) 技术体系不完善, 内通外联的监控机制尚未建立

征管信息来源单一、真实性较差给税源管理带来较大难度。而且技术上不完善, 信息分散在各个专业模块中造成虽然将信息采集导入系统, 却是零碎片面的。要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还得做大量的数据挖掘、整理工作。而且这些数据绝大部分是纳税人报送的信息, 以纳税人报送的资料来分析纳税人的税收情况, 得出的结论往往可信度较差。加之在实行税收征管和机构改革之后, 征、管、查各环节间除了工作流的沟通, 其他方面缺乏有效衔接, 配合协作不够到位, 无法做到信息共享, 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税源信息, 摸清企业情况, 从而带来税源管理的困难。除了内部机构间协调不足, 外部间的协作也不够理想, 部门间缺乏沟通, 税源信息共享不充分, 税务部门无法全面、真实、及时地获取涉税信息, 加剧了征缴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容易造成税源失控。

(四) 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干部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税源管理工作覆盖面广、设计的管理环节多。现行制定运行的各项考评机制往往过多关注于对管理结果的评价、考核和处理, 重形式轻内容。一方面科学管理意识不强。表现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工作中往往“单打一”, 管理缺乏预见性、超前性, 只满足于对具体人、具体问题的具体处理, 不能做到由点及面、点面结合、防治结合, 管理素质和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 一谈管理就是考核、扣分和处罚。认为用经济处罚、扣发奖金等手段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以致于出现分内工作应付干、分外工作不愿意承担的现象, 考核制度规定的不得不干, 但边缘的工作需要协作的工作却无人过问或者消极应付。

二、信息化条件下税源管理改革建议

在信息化条件下, 税源管理最根本的是管好信息,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落实“信息管税”要求, 探索规律, 科学分类, 配置并优化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资源, 进一步提升税源管理的质效。

(一) 构建扁平化组织架构, 优化配置税收管理资源

原有的税务管理组织机构上下级之间, 管理层级多, 职能分工严格。这种组织结构缺乏弹性, 应变能力差;影响行政效率;职能部门互补缺乏协调, 导致相互牵制等。税源管理改革, 首先, 要梳理现行总局、省局、市局、县局及分局五级层级式管理结构, 科学合理地界定各层级在税源管理流程中的具体职责, 重新进行职能整合、资源配置与人员建设。不同的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职责, 充分发挥总局、省局、市局管理机构的数据集中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税收风险管理规划、风险信息识别和风险等级排序上来, 实现税务领导机关由单一的领导职能向直接税源管理的双重职能转变, 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机关, 直接参与风险管理, 尤其是其中对专业化要求较高的环节。基层税务机关则主要负责风险应对的实施。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 把传统的税收综合性管理转化为税收流程化管理, 把传统的结构庞大的税务机构体系转化为在信息化支撑下的扁平化的税务机构体系, 降低过去较高的税收征管成本和改变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 强化执法监督, 规范执法行为, 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现象, 减少税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 形成税源管理合力。

(二) 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 建立税收监控的长效机制

在数据依托、系统支持下, 对税源管理的过程进行环节的细分, 抓住环节的共性, 把握征管的侧重点, 充分集合管事制流程化、管户制精细化的管理优势, 因势利导, 以团队管理的方式取代个人管理, 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 实现人员队伍的专业化, 降低执法风险和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随意性。以纳税人的规模和行业为主, 兼顾风险大小, 对税源管理对象进行科学划分, 将全部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 (包括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零散税收) 两部分, 实施专业化税源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实行集中精细化管理, 确保主体税源的稳定增长。对烟草业、房地产、通用设备制造业、批发零售、电力行业等重点行业进行调查摸底, 制定出行业相关指标、参数和模型, 结合评估方法, 依托建模找点进行动态监控, 掌握企业经营特点, 引导和帮助企业降低税务风险、提高自我防控能力。对中小税源户, 进行专业控管。按管理事项实行专业化分工管理。围绕物耗、能耗、产销率等主要涉税经济指标, 测定行业基准税负和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对个体工商户和零散税收, 积极实施委托代征管理。重视发挥市场、乡镇财政所、银行、街道等单位的作用, 积极达成委托代征协议, 明确委托代征的范围、权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体护税协税网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

(三) 引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强化数据的分析和深层次应用

将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引入税源管理, 强化税源分类分级管理。借鉴运用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理论, 以对税收风险点的分析、识别、排序和应对为重点, 将专业评估、重点税源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一般税源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分离出来, 实行管评分离。建立重点行业税收风险评估模型, 同时设计案例模式, 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税收风险评估人员的水平, 使得税收风险评估具有科学性。进一步深化税源各环节联动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在当前人少户多矛盾依然突出、执法风险和管理风险依然较大的情况下, 改变以往对税源无差别的户管方式。依据不同的税收遵从度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战略。按照“一般风险一般管理, 较高风险重点管理”的原则, 建立重点化、差别化、多元化的管理服务机制, 将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到最需要、最增值的地方。

(四) 强化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构建社会性的综合治税平台

加大信息化前提下的税源管理改革, 信息质量是生命线。税源管理信息数据库必须做到丰富、可靠、齐全、及时。目前的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几乎全部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 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来的一些结论, 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 税务机关必须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特别是外部信息采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配合, 将有关部门和单位协税护税的规定具体化、责任化, 通过政务网络系统等地方税收保障信息交换平台, 在各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共享、有机统一、量化考核、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在信息传递上, 突破传统方法的限制, 积极推广应用电子签名技术, 确保相关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安全性。由政府部门统一采购数字签名产品, 免费发放给纳税人和各级政府部门, 加强各部门的协同认证。在数据采集基础上及时做好信息的清理维护工作, 对信息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通过对涉税信息归集整理, 提高信息比对和风险识别效率。解决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建立“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为税务部门创造更好的执法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税收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单一税源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税收工作的要求。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源管理新格局势在必行。立足于税源管理的现状, 结合实地调查的结果, 分析现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扁平化税务组织的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的选择、风险化管理理念的确立以及社会化综合治税平台的建立, 提出了税源管理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税源管理,信息管税,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税收研究研究会课题组.当代税源管理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肖光远, 肖涛.利用信息化强化税源管理[J].中国税务, 2005 (10) .

[3]李恒光, 王蜀平.地方税源管理模式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3 (5) :19-22.

[4]关云峰, 崔效宗.税源实行分类管理的实践与讨论[J].税务研究, 2006 (10) :69-72.

8.信息化条件下财务管理手段研究 篇八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财务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073-03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崛起的时代,强大的信息与服务功能改变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全球经济数字化趋势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与管理方式中发生了 “哥白尼式的革命”。互联网所带来的FT风暴改变了全球经济,造成了社会的巨大变革。财务管理工作也应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与进步,以此推动企业乃至全社会经济的发展。

1 信息化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概述

1.1 财务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企业经营要求,遵循资本营运规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运筹作用,力求实现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从平衡中求发展,促使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因此,应当遵循一定的财务管理原则,这就是企业财务活动内在的要求。

1.2 信息化条件下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

1.2.1 信息化条件扩大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

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的较大变动情况,企业财务管理这一会计和管理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充分满足企业对信息的全部需求,并且对于企业的人事变动信息和市场占有率变动层面的信息表露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现代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必须将以上信息引入内容体系中,才能够形成财务管理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充分重视和分析,以提升企业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和管理决策的正确性等。

1.2.2 信息化条件丰富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

现代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造,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手段及方法等。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对经营决策的积极作用,提升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的成本与收益组合优化,加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1.2.3 信息化条件细化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控

网络信息系统跨越企业不同部门,通过系统重新整合部门业务,在优化部门业务的基础上,明确业务流程、对应岗位权责以及其他工作要求。这就可以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任务在每一个部门和员工中得到合理的落实。可以说,网络信息系统细化了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各部门及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义务,这对于推动内部控制的有序落实具备重要意义。

1.3 与传统财务管理功能的比较

传统会计也就是建立在传统手工记账基础上的会计模式。传统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传统会计的反应职能,也就是财务任用利用分析手段将财务数据归结分析后,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能力进行反应,提供决策有关财务信息的相关职能。第二,传统会计的监督职能,这是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根据会计资料及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进行引导和控制。会计监督包括货币监督及实物监督,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企业的预算会计,对业务的经济效益及成本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升企业经营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的全面监督机制。

2 信息化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

2.1 网络效应下上市公司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网络效应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线上和线下同步管理,将传统财务管理与ERP等管理模式融合,运用传统会计、电算化及网络会计等形成的综合管理机制。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分权式、集权式及混合式三种管理模式。

其中分权式管理主要是根据重要性原则,由上市公司把握战略问题,下属企业具体负责各自的财务管理活动。而集权式则是集中控制上市公司各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分权式一般能够调动下属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备较短的决策周期和较好的决策效率。而集权式能够较好的保证财务目标的一致性减少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对于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及资源的投资战略调整等具备较好的作用。

2.2 信息化条件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2.2.1 构建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需要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其体系内需要对企业的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等进行分析,其构建也就是战略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 ,上市公司需要注重针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调整,扩展内容到信息、风险、无形资产管理等内容,才能更好的提升财务管理的战略层次。

2.2.2 构建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信息化条件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不可以单一的强调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的管理尤其重要,企业需要对专业的网络财务管理及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同时注重利用网络对客户市场的信息进行挖掘与分析,来提升财务管理者素质和财务分析能力,更好的辅助财务管理决策的进行。

2.2.3 构建集中化财务管理决策体系

信息化条件下,财务决策从传统的内部利益,转变为必须考虑开放环境下,市场投资者、消费者的利益,进而形成有效决策。这个决策吸引应该包括分析评价、数据挖掘、数据仓库和决策模型库等,在我了财务基础上,提升决策的综合性与科学性。

2.2.4 构建集成财务管理系统

在上述步骤基础上,上市公司需要将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系统构建成一个集成系统,将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在内的管理内容,以及企业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划入财务管理体系中,形成更全面和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质量。

2.4 信息化条件对上市公司管理面临的问题

2.4.1 传统会计环境受到冲击

信息化条件的交易模式呈现一种企业内部的组织扁平化与企业交易的网络化结构。其中,企业内部以管理层、业务层、客服层为主形成简单明了的治理结构。而企业的外部交易则形成对不同性质的对象开展的金额差异较大、时间差异较大、回款差异较大的交易结构。在此情况下,企业的内部环境相比于传统会计企业内部复杂的组织架构,企业外部环境相比于传统会计相对简单的外部关系而言,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显然,信息化条件背景下,传统会计的实施环境不复存在,在内部运行效率提升而外部交易多次频繁的环境下,传统会计以手工记账为主的工作模式无法满足信息化条件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就促使传统会计的功能无法发挥,制约了传统会计发展。尤其是子商务全面的信息化,传统会计的手工帐等也显然无法真正满足信息化条件信息高速更新和海量信息的要求,信息化条件给传统会计实现环境带来的影响必然导致传统会计无法有效发展,坚持运用传统会计可能导致信息化条件企业的财务管理滞留不前,并逐步出现一定的管理空白和财务漏洞。

2.4.2 传统会计目标难以达成

传统会计的目标是以历史成本法为基础,发挥会计功能,辅助企业财务管理与综合决策。但是信息化条件发展中,企业为适应激烈和开放的市场竞争的要求,成本价格与销售价格会不断变化,这就使得历史成本计价很难真是反映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由此,信息化条件背景下,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难以发挥传统会计对信息化条件企业管理决策的有用性。并且,由于传统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局限在少数的债权人和股东上,而信息化条件模式下,企业往来对象增多并且利益关系复杂化,单纯对内部少数人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难以满足网络交易下相关方的会计信息要求,这也导致传统会计的目标难以实现。传统会计的目标是运用历史成本法对企业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量,进而完成企业的财务活动分析和后续财务管理。信息化条件背景下,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形成与交易活动的时间差异较大,并且信息化条件的公开交易平台中,交易参与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开财务信息的需求更高,这就导致传统会计仅以历史成本计量财务活动的做法,无法为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反映出更多的交易信息以及其他的有用信息。

2.4.3 传统会计假设无法实现

传统会计以实体交易和稳定会计分期为基础开展相关会计活动,而信息化条件下虚拟平台为核心的交易模式,导致传统交易模式的交易流程以及支付流程发生显著的变化。收付实现制和配比原则为主的会计工作模式,很难准确的反映信息化条件企业的当期经营活动,这就会影响信息化条件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决策。而网络交易模式下企业的交易对象的性质与身份不确定,传统的企业间往来记账模式很难继续运用,而不同主体对信息化条件企业的支付或转账期限都不一致,这就导致传统会计的会计分期难以继续问道运行。更加需要关注的是,信息化条件下的结算模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网络平台支付和银行转账成为最主要的模式。

3 信息化条件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3.1 曲江文旅的基本情况

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600706)在1987年成立,1996年上市。该企业是一家以景区运营管理和历史文化主体旅游业务运作为主的国有企业。在近年来发展中,曲江文旅开始逐步增加一般经验项目,逐步形成在文化旅游业务基础上,对旅游房地产、旅游周边产品、计算机工程、表演项目等的业务拓展。

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曲江文旅的总资产规模为 175 449万元,相比于2013年1 494万元的总资产规模显著增长,增长幅度超过11倍,这与2013年曲江文旅的资产重组战略的进行与完成有着直接关系。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原有的财务管理很可能无法适应新资产要求,而导致财务管理效果下降等,这就需要对当前曲江文旅财务管理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在2010~2014年,曲江文旅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在2013年降低到-1 488万元,表示当年经营活动的财务管理不到位、风险高于收益,而这个情况在2014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相比于2012年之前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而言,改善程度并不理想。企业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明显高于现金流入,导致2013~2014年该企业投资亏损,表示企业没有科学的进行投资,其根本在于投资管理决策失衡。而在2010~2013年该企业筹资活动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情况,在2014年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相比于该企业资产规模而言其改善不理想。在此情况下,可以看出曲江文旅目前主要财务活动都存在较大风险,这表示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缺陷,必须引起重视。

3.2 曲江文旅财务管理的特点

曲江文旅财务管理采取股份制财务管理模式,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各项基本财务工作制度,子公司与控股子公司等按照该制度进行财务管理。股份制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下,实施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员承担相应职责权限等,执行财务管理方案。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者股份制公司的董事长、职业经理人等作为最终负责人,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等负责,并依法承担财务管理的最终责任。股份制公司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其中资产管理包括:资金管理、应收及预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其他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包括负债与担保的管理。此外,企业还需要对收入、成本与费用进行管理,对利润分配进行管理。

3.3 信息化条件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改进效应

信息化条件对于提升曲江文旅会计业务的数据处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帮助曲江文旅通过计算机系统迅速实现会计的录入、审核、修订及归档分析等,促使会计工作中数据的处理效率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信息化条件软件能够通过编辑公式等自行检测数据准确性,对于明显存在录入错误或者与历史数据等存在较大出入的数据会及时提醒,进而促使会计数据的处理准确性改善。信息化条件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手工记账中会计核算的低效率,在信息化条件中,会计人员可以随时对账目进行核对,并且自动生成对账单,大大提升会计对账的效率。同时,信息化条件运用中会计人员能够针对某些重点信息进行多方面的核对与分析,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并引导会计人员更好的对会计信息进行修订等,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4 结 语

综合全文分析,信息化条件对财务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更多的考虑网络开放性对财务管理信息以及财务管理质量等的要求。虽然信息化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优化,但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本身的缺陷不会因此改变,上市公司必须正确认识并有效的调整财务管理制度内容,才能更好的利用信息化条件,优化财务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卢清荣.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1).

上一篇:学习情况自我诊断下一篇:中铁参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