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模式研究(共7篇)
1.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模式研究 篇一
对外汉语部分基本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教学研究
摘 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方面。本文首先介绍对外汉语词汇文化内涵研究的意义以及对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正确理解。其次分析影响词汇文化内涵的因素,再次对一些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常用词汇进行举例讲解,以确定对外汉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理解中国文化。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文化内涵 教学
引言
词汇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字面意义),还有内涵意义(词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解释)。因此正确理解一个词必须联系它的文化背景。正如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指出:“没有语法,人们难以表达很多含义,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仅仅让学生明白词语的字面意义,学生难以正确地理解汉语。比如成语“愚公移山”,留学生会困惑: 为什么愚公这么傻,开辟一条路不是比移山简单吗?为什么花费精力去做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还想子子孙孙都继续干呢?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在生产低下的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从未停止。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人类征服大自然艰难险阻的精神和毅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才能真正融词汇于句子,正确使用词语,学会地道的汉语。
一、词汇文化内涵教学与文化教学
需要区分对外汉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二者是不同的。有自己的专项教学主题和教学活动、系统有序地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学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像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一样,是独立的教学。文化内涵教学不是独立的教学,它必须依靠独立的语言单位―词汇―来实现语言教学任务。词汇文化内涵教学没有自己独立而明确的系统体系,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本文所说的词汇的文化内涵,即通过词汇体现出来的文化含义。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
影响词汇文化内涵的因素有很多,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会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也受具体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土地很重要,许多词语都跟“土”息息相关,如“安土重迁”“卷土重来”“灰头土脸”等;我们对海洋却有一种敬畏之情,许多与海相关的成语体现了这一点,如“海市蜃楼”(比喻虚幻不存在的东西)、“海角天涯”(比喻非常遥远)“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等。
气候也影响着词汇的文化内涵。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海风从西面而来,带来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雨水,因此英国人对西风很有好感,许多跟西风相关的词语带有的文化内涵也是积极的,诗人雪莱还专门写《西风颂》来表达对西风(春风)的赞美。然而西风在汉语中多象征着肃杀凄凉,引申用来比喻反动势力,这与英语的西风文化内涵截然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中国大陆主要是季风性气候,秋冬季是西伯利亚大风从西而来,带来寒冷和萧条;而春夏季是东南季风,带来暖风和适宜的温度,因此东风在汉语中多有积极含义。
与地理气候相应的饮食文化也会反映在语言上。广州人重吃,广州话里有关饮食的词汇很丰富,而且出现泛化倾向。“炒”的本义是把东西放在锅里搅拌做熟。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炒”出现了其他内涵。如“炒冷饭”(比喻办事不讲效率,说话做事敷衍塞责)、“炒股票”(买卖股票,靠做股票生意而牟利)、“炒鱿鱼”(喻指解雇)。
(二)历史及风俗习惯
语言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不同时代出现的名物都被记录在语言中,如长城、昆曲、唐诗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事物;而夜大、下海、房奴等词也是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五千多年的丰富历史、历朝历代的更替、著名的人物事件等都会在语言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风俗蕴藏于语言中。中国用农历纪元,以农历纪录的传统节日,赋予一些词汇以丰富的内涵,如“月饼”代表团圆,“粽子”蕴含怀念(最开始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花灯”寓意幸福。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体现在语言上。中国人信仰佛教和道教,一些词汇体现了宗教文化内涵,如:“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喻指佩服到了极点)。
(三)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
词汇反映出语言社团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分类。客观世界对各民族来说是统一的,各个民族的人具有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也是相同的。但当需要利用一套符号编码系统进行思维运作时,不同民族的语言社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汉民族思维方式趋于高度综合性,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分析性,这一思维方式导致汉语表意较模糊,英语表意精确,反映在词汇中,使一些词语内涵不同。如中国人问“你吃饭没有”?这个“饭”可指早饭、午饭、晚饭中的任何一个,从问话的具体情境中可以推断出来,无须细问到底是早饭、午饭、晚饭中的哪一个。英语却不同,同样是饭,需用“breakfast”“lunch”和”supper”分别表示早餐、午餐、晚餐,区分非常清楚。
(四)词汇文化内涵举例
1.颜色词汇
对于颜色词本身,学生几乎没有疑义,因为世界范围内对颜色的区分大致是一样的。但对于颜色词的内涵义,不同语言差异很大,需要老师明确指导。
在汉语文化中,黄色可以带给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联想。古代,因为皇帝龙袍多为黄色,黄色是尊贵、崇高的象征。而现在,黄则成了“淫秽”“色情”的代名词。白色基本是一个禁忌词,象征死亡和凶兆。亲人死后,需穿白色孝服,置白色灵堂。此外,“白丁”指知识浅薄,没有成就的普通百姓;在京剧中“白脸”象征奸诈、邪恶的人;在政治中,“白旗”象征失败。红色是吉利、喜庆的象征。春节时要挂红灯笼,贴红对联,给孩子包红包,本命年的人要穿上红袜子、红内衣,系红腰带;结婚时要穿红衣,佩红饰。许多带“红”字的词语都含有褒义,如“红人”(备受领导宠爱的人)、“红榜”(被评上先进)、“红利”(额外报酬)。此外“红”还有革命、进步的意义,如“红军”“红歌”“五星红旗”等。蓝色寓意多是积极的,象征永恒。纯净的蓝色代表着安静、美丽、智慧,如“蓝宝石”指透明晶莹的美玉,“蓝图”指好的建设计划。
这些颜色词汇的内涵与其他语言中相对应的词汇内涵有着很大差异。如英语文化中,“yellow”寓意妒忌、怯懦、卑鄙;“white”代表纯洁无暇;红色含有暴力、危险的意味;蓝色则代表忧郁和沮丧。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老师明确地讲解这些词的内涵,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些词会有这些内涵义,以便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些词。
2.动物词汇
在汉语文化中,龙是神圣吉祥的动物,被视为民族的保护神,可以辟邪去灾。许多跟“龙”相关的词语意义基本是积极的,如“乘龙快婿”“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等。尽管现代中国人不讨厌狗,但狗却被赋予了丑陋险恶的意味。“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都是贬义的。
而在英语文化里dragon(龙)是邪恶的代表。与之相关的短语,多是贬义的,如“dragon lady”指的是冷酷无情、喜欢寻衅滋事的有权势的女人,“the old dragon”在圣经中指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狗却是英语中的宠儿,与之相关的习语通常表达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由此可见这些动物词语的内涵几乎完全不同,如果老师不做讲解,学生很难正确理解成语,短语和习语。当然不是每一种动物的内涵义都不同,我们在讲解时只需注意区分差异即可。
3.委婉语
委婉语是为了交际的顺利而产生的,具有避讳、避俗和礼貌的作用。不仅汉语,其他语言中也有委婉语,如英语中的“excuse me”或者“pardon me”。由于中国人含蓄的特点,委婉语在汉语的使用中更加频繁。如对婚姻不直接说,常以“个人问题”代替;“长短”本来是指某个具体事物的长短,但可以委婉表示“人可能会出意外死亡的含义”;“幸会”是“认识您很荣幸”的一种委婉说法;“久仰”表示初次见面对他人的一种仰慕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委婉语的教学贯穿各个阶段。越到高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所接触
到的委婉语将越多,由此可见,汉语委婉语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老师应重视委婉语教学。
4.称谓语
称谓语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用以称谓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差异。
由于中国人谦虚,也由于古代等级分明,汉语在称谓语上区分非常严格。对人多用敬称,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如:“令尊”“令堂”“阁下”等;对己多用谦称,使自己卑微,以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如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等。与人交往时,常称呼对方的官衔、职位或职业,以显得更加尊重,如“李局长”“于主任”“郭老师”等。中国以老为尊,辈分区分十分清楚。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汉语一般会在其姓前加上“老”或“大”,如“老孙”“大程”等;而称呼比自己小的人一般会加上“小”字,如“小王”“小李”等。
这些称谓语对于留学生来说是难点,首先他们难以弄清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其次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地称呼他人。而称呼在他们与人的每一次交谈中都会涉及,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称谓语上做详细讲解。
5.惯用语和俗语
惯用语是一种相习沿用的固定词组。因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惯用语具有强烈的本族色彩。惯用语存在着“一喻多解”的现象,如“牙痒痒”可以表达愤怒和憎恨两种情绪,有“气得牙痒痒”和“恨得牙痒痒”;“合不上嘴”既可以是“乐得合不上嘴”也可以是“惊得合不上嘴”;“腿肚子抽筋”既可以表示疲劳也可以表示害怕。这些双重含义不加以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下学生是难以正确理解的。
俗语是在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汉语俗语中有一些蕴涵佛教信息,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传统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汉语中有些俗语反映了这一内涵,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和妇女守节,如“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此外,一些来自经典作品的俗语,留学生理解起来也有困难,如 “说曹操,曹操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源自《三国演义》)还有一些汉语俗语则需知道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源于北宋一位太守田登的典故,比喻统治者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这些俗语单独知道概念义是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的,需要老师讲解隐藏在背后的文化信息,价值观念和历史故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学以致用。
结语
由于中外在地理环境、历史及风俗、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上等方面的不同,中外一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这些差异在非母语者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词汇文化的内涵,以期做到“先入为主”,使学生首先意识到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自觉地避免错误。
参考文献:
[1]曲文吉.国际汉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策略的思考[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报,2009,(1):114-118.[2]熊依倩.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华中人文论丛,2012,(2):74-78.[3]宋志宇,师锐敏.地理环境对英汉词汇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8,(8):122-123.[4]高芳.论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9-172.[5]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6]符准清.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龙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9]张珂?B.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白向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文化因素教学[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郭凤萍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2.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模式研究 篇二
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教学现状不理想。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灌输式教学, 课堂效果极为不佳, 造成一些大学生在课程修完后仍然没有阅读古文的能力。也就是说, 这门课程的教学没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第二, 新课程标准难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两点, 其一, 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二, 提倡全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合作与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变成大学生的“学”, 也就是说让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的舞台, 大学生唱主角, 教师辅助大学生学习。因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受教育的对象, 还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二、古代汉语情境-合作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理论基础
情境- 合作模式就是通过设计一个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 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教师通过进一步安排大学生以具体实践、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的新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的启发下形成的。其中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最早明确提出建构主义概念的学者,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则强调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支架”理念。在此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师应该重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自主形成认知结构。后来, 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学派认为, 学习离不开实践, 而意义建构也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密不可分, 并强调两点:一是情境互动的教学观。教师教学的设计要以大学生为主体, 教学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学习者主动进行自身意义建构, 并与已有知识融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三、古代汉语情境-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分析
情境-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新的学习环境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当前,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播、更新的速度。也就是说, 互联网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明显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第二, 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在校大学生多是“90 后”群体, 出生在信息化时代的他们是最具探究精神的。步入大学校园, 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充满未知的, 对勇于尝试的“90 后”来说不缺乏探究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此外, 从专业学习角度来说, 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自主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1) 在中小学阶段, 他们接触过文言文知识, 或多或少地了解了古代文化知识。 (2) 通过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 他们对于汉语系统有一定的理解和必要的知识预备。第三, 知识结构优良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情境- 合作模式的实施。 (1) 高校教师有着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处在专业研究的前沿, 高校教师具有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的职业习惯。同时对自己多年的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带动团队开展研究的内在动力。 (2) 高校教师有着转变教学理念的诉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教师往往会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四、古代汉语情境-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
实施情境-合作教学模式, 可以通过以下教学环节来完成:第一, 充分准备, 统筹安排。备课阶段, 教师不只是要备好教材, 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以及最近发展区。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实施环节的相关因素。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 课前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比如, 设计课堂活动主题, 搜集、整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 特别是成立学习小组。第二, 创建情境, 明确任务。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大学生关心的话题, 为其创建一个感兴趣的情境。针对文字、语法等理论知识课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知识点实际运用情境来设计教学。对于文选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PPT对课文中涉及到的背景故事进行演绎, 或向大学生展示历史古迹、文物等, 以提高大学生的兴趣。第三, 合作探究, 提供“支架”。组织大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 按照课堂教学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围绕教学任务, 逐步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看、思、练及讨论, 获得并理解知识。第四, 梳理要点, 完成建构。教师通过PPT组织各个学习小组总结所学的知识要点, 并引导他们理顺相关知识体系, 同时, 通过启发、点拨, 帮助大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安兰朋, 贾宗普, 贾国强.网络环境下的古代汉语教学策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2 (02) .
[2]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06) .
3.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学生;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00
一、高中地理有效活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1. 确定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地理活动教学主题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有活动可做,又要能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地理活动教学的开展应围绕地理教学知识目标、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2. 精心设计,学生主动参与
对地理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整个活动成败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适用于当堂课的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学会利用一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学生的经验、社会热点问题、辅助教学手段等,以促进活动顺利进行。
(1)利用学生的经验方面。教师应多利用学生身边的地理资源,把学生经验作为活动教学的素材,将课本知识回归到学生经验中,使书本地理规律和现实地理现象有机会融入学生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多种影响,从此提高对“现实中的地理”的关注度和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有助于活动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内容时,可以利用某地显著的例子——甘蔗来进行分析:“课前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搜集甘蔗种植的有利条件,了解某城为什么会成为甜城,课堂活动时,让每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搜集成果,教师将这些资料汇总,引导学生归纳出气候、热量、土壤、水分、地形、社会经济等甘蔗种植的区位因素,再把教材农业区位因的客观规律性知识具体讲解给学生;而讲区位因素的变化时,给出“甜城不甜”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原因,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总结出家乡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力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价值观。”
(2)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方面。在地理活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实例,引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尊重自然的意识,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例如,“在探讨对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问题时,全面考虑可能会引发的灾害问题;在一些节日如‘世界环境日’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做成展板、传单,在社区、街道进行展览、宣传,呼吁公民保护地球。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意识,促进学生对社会负责任的情感态度的快速升华。
(3)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方面。由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的学习,总会带着一种揭示事物、现象,了解新事物、新现象的意味,而这一过程通常比较抽象或难以感知,这样的学习必须利用辅助地图、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地图作为运载地理知识的工具,是活动教学和其他各类教学方式不可或缺的;地理实验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接感观认知的途径之一,活动教学中可以运用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地理的奥秘;多媒体功能强大,可以通过电脑操作,展示各种影像资料,其中包含地图和实验,通过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成为活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这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时,可以播放《后天》,通过精彩的片段和逼真的特效,让学生感受到气候变暖造成的恶劣影响,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树立爱护地球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对板块构造运动内容讲解之后,可以通过观看《日本沉没》,让学生深刻记忆板块运动的相关内容。”但由于一些地区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没有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教师则需要更好地利用其他形式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对活动素材的选择
有效的活动需有丰富的活动教学资源和材料作为支持条件,教师需充分挖掘教材活动素材,按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教学内容,确定好能通过活动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素材,因为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在活动情景中体验,所以不可在对活动内容缺乏必要筛选的情况下,片面追求活动的热闹氛围,以致整个课堂失去秩序而违背了活动教学的初衷。
2. 师生角色的转换
杜威是一个极度不喜欢传统师生观念的人,他的做中学,教师辅导的思想中,明确地提出师生应各自懂得自己如何学或教,师生之间能平等的对话非常有利于整个活动教学的开展,反之则有碍于活动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地理活动中,尊重学生拓展思维、奇思妙想;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需要教师和蔼可亲,不能用教师的气势压抑学生。
3. 时间的控制
地理教材要求简单,与实际考试难度不符,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和科学探究对书本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导致课堂时间紧不够用,且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活动教学无法完整开展。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时间的分配问题,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环环相扣、紧凑合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
总之,高中地理使用活动教学模式一定要做好基本结构的建设,同时注意在实施中及时发现实施问题,用灵活的方法去克服。
4.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模式研究 篇四
一、课题组基本情况
课 题 名 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 课题负责人
-姓 名-性别-年龄-职 称-职 务-工作单位-分 工
-董风花-女-47-小学高级讲师-教研组长-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课题组主要成员-刘瑞萍-女-47-小学高级讲师--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陶明慧-女-49-小学高级讲师--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武佳-女-40---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潘竞珍-女-39---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詹春梅-女-39---奇台县三个庄子中心学校-
二、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
1、本研究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切合我校哈族学生较多的切汉语能力表达较差的实际情况,经语文组全体老师研究决定而确立这一课题的。
2、我校哈族学生较多,说汉语有一定困难,再加其接受和模仿能力也特别强,让民族学生学说汉语也是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3、我校地处偏僻的乡村,少数民族学生占70%以上,民族学生对学习普通话有着重大影响。由于自然和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缺乏运用汉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哈语便是他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由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语言障碍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根本原因。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滞后、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他们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哈语便是他们进行交流的公共语言,受其家庭和环境的制约,他们接触汉语少,入学前不会听汉语,也不会讲汉语言障碍便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第一道难关。
二、心理障碍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直接原因。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居住闭塞,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汉语言环境,入学后大多数学生不愿说汉语,既使心里想说,面对教师和众多同学,心理压力大,怕自己表达结巴被老师批评,同学取笑而保持沉默,学生在课堂上“金口难开,一言不发”,这种对汉语表达、交流的腼腆和畏惧心理造成了学生口语交流困难的心理障碍。
三、缺乏学习兴趣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具体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由哈语到汉语再到普通话,实现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学生因语言障碍和腼腆畏惧的心理不愿与汉族教师和学生交往,造成了汉语口语交流面不宽,仅限于课堂上的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汉语文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厌学弃学的心理,对学习几乎已没有兴趣。
四、哈、汉语言与文字脱节,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哈语是当地群众的母语,也是社会交往的公共语言。学生入学后接触的是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教学上的直接过渡形成了语言与文字的脱节,学生只能机械地去接受知识,难以理解和分析课文的实质内容,直接影响了汉语文能力的提高。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制约了学生学说汉语的能力的发展,给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影响,我们在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这一课程资源进行民族学生学汉语这一能力培养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许多困惑,那么让民族学生学好汉语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开展,特别是我们地处经济不发达,而学生汉语表能力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该如何开展,迄今为止我们还未能找到这方面的调研报告。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它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认识和研究它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希望在推行新课程、新教材时,为教学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道路。
4、《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我校首次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专项研究。
5、《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掌握基本的规范汉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在重视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6、我校有哈族学生 人,我校的哈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本民族语言的听说能力。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大融合的大环境中,我们的学生也存在着汉语语言运用能力上的欠缺,也存在着与人沟通交流上的障碍。通过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哈族学生汉语素养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依据
二、课题界定:
1、“口述者为语,手写者为文。”小学汉语口语课程以区别于书面表达的口头语作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小学汉语口语教学应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基础知识及劝说、讨论、问答、辩论、演讲、朗诵等几项基本内容。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生必需具备的听、说、读、写诸能力的一部分。
2、小学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民族学生学汉语课程是供普通小学生选修的校本活动课程。民族学生学汉语是由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自主编写或选用教材,自主制定课程标准,自行设计考查考核的具体办法。
3、民族学生学汉语课程应区别于小学的汉语教学。小学的汉语教学侧重于语感的培养,语言习惯的养成;而民族学生学汉语课程应训练学生自觉地运用汉语的语言艺术,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4、民族学生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活动应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载体,以学生社团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5、总课题中明确了研究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针对我校来讲就是哈族学生,研究内容为汉语素养。汉语基本素养大致包括:必要的汉语基础知识,如掌握基本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词,熟悉汉语言文字的表达习惯;具备基本的现代汉语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汉语思维能力等。研究目标是使实验对象的汉语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6、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本班哈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低、中、高根据民族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和现有的汉语水平平制定出自己切实可行的子课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加强会话(听、说)教学、带动识字、阅读和写话教学;(3)、积极创设民族学生学汉语学习情境,创设交流、交际平台,着力提高民族学生学汉语的口语应用能力;
(4)、我们通过这次实验,使小学生就具备能用口语进行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的能力。
(5)、通过实验研究,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他们应该达到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做事。成为会交际,会合作共事的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新时期接班人。(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规范学生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7)、通过研究,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探索一系列有关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策略,构建农村学校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2、研究内容:
1、创设良好的民族学生学说汉语的环境,要求学生学讲汉话,逐渐养成讲汉话的习惯,不但在课堂上、在学校里讲汉话,还能在校外用汉话交流。
2、探究制约民族学生学说汉语的不利因素,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探索有利于提高民族学生学说汉语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大胆发表意见。
(四)研究方法、原则 研究方法
一、找准根源,克服学生的心理和语言障碍。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懂得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各门学科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
其次,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起“我也能学好汉语文”的信心,教会学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去做”这一道理,解决学生的畏惧心理,排除学生的心里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动起来,动力就是一切成果的前提。
第三,教师要学会营造汉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汉语强化训练,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离不开多读多练,汉语也如此,对于刚学习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说汉语别扭,声调难以把握,交流中学生有时自觉不自觉地用上彝语,这个时候教师一方面要理解学生,耐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不要职责和挖苦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课后与老师、同学交谈及社会交往时尽量使用汉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交谈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亲切温和,对学生多一些指导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责怪,营造一种自然、宽松的交流环境,从而实现口语交际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扩大学生口语交际的参与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克服学生的语言障碍。
1、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活动,它具有直面性,互动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坚持“放缓坡度、降低难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课堂发言是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基本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途径,从中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口语发展水平,又能分析学生存在的口语障碍,从而实施有效的口语训练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动口、动手到动脑乃至情感活动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以活动为载体,扩大学生口语交际的参与面,口语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而教学时间的有限,使这一训练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生动的活动情景,拓宽训练面,增加训练量,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小小新闻报道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小剧团演出活动、主持人活动和举办读书角、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人们活动的强有利的动机和事件成功一半的先决条件,少数民族学生喜不喜欢学习汉语文,对学习汉语文有没有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首先、让少数民族学生愿学、乐学汉语文。教与学是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以导学,以教助学,教为学服务,学生愿学是根本,乐学是动力。而愿学是确保学生学好汉语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叫我学”变为“我愿学”。在愿学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呢?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变“厌学”为“乐学”。
其次、让少数民族学生会学、善学汉语文。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就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会学是目的,善学是关键,而善学是会学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要学会为学生的善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最佳的心理状态。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难的问题,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要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创新,立足实际,以学生为本,有计划、有步骤地给予解决。
要以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研究手段:
一、加强汉语听、说教学,创设民族学生学说汉语情境;
二、注重听说训练,将听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激励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自信,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获得成功感。
2、研究原则 实施课题的主要原则
1、面向全体的原则;
2、整体发展的原则;
3、知识探究的原则;
4、尊重个性的原则;
5、主体参与的原则;
6、激励进取的原则;
7、全程参与的原则。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组织启动)2012.5—2012.7 ①搞好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②对班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③通过理论学习及现状的分析,明白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方法和实施步骤。
(2)实验阶段(实验研究)2012.9—2013.9 ①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实践课研讨活动,分专题进行研究,搜集和整理事实材料。
②对要达到的目标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③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做好经验成果交流展示。(3)结题验收阶段(总结结题)2013.9 ①总结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成果。②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的经费,研究的外部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已有近20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工作。课题主要成员均在教育教学研究一线,大部分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大专学历,且有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所有教师在工作中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
在申报此课题前期,学校已在外出学习费用、教学研究资料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投入。本课题将通过课题组例会、课题成果定期检查等形式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在整个研究进程中,课题组负责人将定期了解和总结研究进展情况,根据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进程 本课题计划2013年9月结题
(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
1、能让哈族学生熟练地说汉语.2、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3、实验论文集。
5.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五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P67)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符号是用来代替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集合体。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语言中的音和义的关系也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语言符号一经社会“约定”,就有强制性,社会成员必须遵守,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变更。语言系统又是分层次的结构,由作为备用单位,用来构成符号形式的音位和作为使用单位的音译结合的符号——语素及符号序列——词、句子等层次构成,这就形成了语言大系统下面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以语义系统为核心,各分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紧密联系。语言系统依照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关系来组织和运作。
启示:A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掌握音义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B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分支系统。如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C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P67)
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的言语的区分,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启示:注意言语和语言、言语层次的教学与语言层次的教学的统一。
A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B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注重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
3、语言有生成性
语言有极大的生成性,可以用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由音位到语素到词到句子,层级递增。
启示:A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B教学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交际是交际双方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活动进行表达和理解。表达往往采用读和写,理解往往采用听和读的方式。
启示:A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B语言课要充分体现工具、技能课的特点。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交际能力。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人类的主要思维活动——概念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思维过程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思维结果必须通过语言来固定、完善并保存、传播。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律必须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语言的结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思维的方式和习惯。不同民族的思维能力一样,只是思维方式既有共同一面也有相异一面。共同之处使得可以相互理解;差异处会在交际中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应验包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启示:A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介绍汉民族的思维方式。B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学生用汉语进行理解和表达。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世界上语言有5000多重,各种语言间有一定的“普遍特征”,但是不存在全人类共同使用的语言。语言大体上是按民族来分划分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形成了语言不同的特点。语言离不开民族或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应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所反映的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负载该文化的语言。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和社会习惯。
启示: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紧密结合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的因素。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启示:A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B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C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指导教学。二 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19世纪以前语言学附属于哲学、语文学等学科。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初历史语言学兴起,把语言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语言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四个主要思潮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P72)
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主要研究印欧语系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结构上的相同点,寻扎其相同的来源。最初是英国学者琼斯(W.Jones)与1786年提出,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有共同的来源。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为: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R.Rssk)、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J.Grimm)和葆朴(F.Bopp)。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来赫尔(A.Schleicher)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系谱系树形图。到19世纪下半叶出现“新语法学派”,主张研究个人语言的特点。
德国学者洪堡特(W.Humboldt)就语言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民族精神以及语言类型学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被成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局限: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2、结构主义语言学(P73)
1906——191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1916年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了他的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语言理论的核心是:
①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组成; ②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形成以后又具有约定性。
③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④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了“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外部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⑤提出区分“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对语言进行共时研究。20世纪前半叶,欧洲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30年代出现三学派: A强调语言符号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 B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的哥本哈根语符学派
C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影响最大),创始人为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和布隆菲尔德(L.Bloomfield)。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主张用共时研究的方法,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揭示系统内部的关系。布隆菲尔德还受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后期又出现了伦敦功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和莫斯科控制结构语言学派。
贡献: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方法。
局限:只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3、转换生成语法(P74)
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N.Chomsky)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诞生。乔在语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目的上猛烈抨击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都不能回答“语言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不能解释语言是如何为人所掌握的,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只以人们的实际话语为对象,以语言的描写和分析为目的。他提出区分“语言能力”——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认为语言表现不能全面反应语言能力,只就有限的话语进行结构分析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无法解释人类语言的创造性特征。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的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提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机构”、“表层结构”的理论。把语言学的触角伸向人类认知领域,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
4、功能主义语言学(P75)
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韩礼德(M.A.K.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中心在欧洲。伦敦功能学派的弗斯(J.R.Firth)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二)一 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77)
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根据转换生成语言理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
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而最根本之处则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60年代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指能够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地点对不同的人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他还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现实性。美国语言学家卡纳尔(M.Canale)等于1983年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P78)
①、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②、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③、话语能力—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④、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里语言的能力。
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仅要求掌握语言的规则,也要求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则。除了语言知识外,还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和知识,是多层次的复杂知识和技能体系。
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教学目标是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创造性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是评估语言学习效果的标准。
2、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P78)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语言功能:指语言发挥的作用,用语言做事,或者说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形式主义语言学所涉及到的功能是指结构功能和语法功能。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强调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人们更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韩礼德认为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七种功能: ①、工具功能—用语言表达愿望、要求
②、控制功能—用语言支配或控制别人的行为 ③、交往功能—用语言与别人交际
④、表达个体的功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感情,发现自我 ⑤、启发功能—用语言询问以认识周围世界 ⑥、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⑦、信息功能—用语言传递信息(掌握最晚)韩礼德把成人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三种: ①观念功能—表达主观经验和客观经验 ②交际功能—表达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 ③话语功能—使语言的组成部分连贯衔接
3、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P79)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话语从形式上看通常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可能是句组、段落甚至篇章,也可能只是一个句子,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词。话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美国学者哈里斯(Z.Harris)于1952年最早提出这一术语,现已发展成为新的边缘学科“话语语言学”。主要研究句子间的结构衔接、语义连贯、句际关系、话语结构、会话分析、篇章结构、话语与语境、话语与信息等。由于话语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会话分析”已成为话语分析重要的组成部分。7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克斯(H.Sacks)提出会话的特点是“话题轮换”(“话论”“比邻应对”“插入序列”“分叉序列”“预示序列”“开头序列”“结束序列”
话语分析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必须加强连贯表达的能力,培养话语能力等。(P81)
4、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他指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奥斯汀(J.Austin)认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会话中说话者言外之意的研究。60年代中期,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认为会话能顺利地进行需要双方互相配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规则。
他提出合作原则:
1、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
2、量的准则——所说的话要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3、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切题的4、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会话含义是指会话中说话者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
英国学者利奇(G.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准则。二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语法方面 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格、时、态来变位。只需要改变词序,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成分,形式结构简明。
语音方面 汉语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4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而且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声调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
词汇方面 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汉语构词法灵活。词、短语、句子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语法方面 汉语重“意”而不重“形”,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双音节化的倾向影响到语法形式;句法结构中松散的主谓结构和大量的述补结构,还有像“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
语音方面 最大难点在于声调。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还有几组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区别。
词汇方面 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还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四字成语,古语词。
汉字 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难认、难记、难写。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非常特殊的教学活动。原因如下:
1、第二语言教学所教的是一种新的代码,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新的能力。学习中还受第一语言的干扰
2、第二语言学习场所远远超出教育学所关注的学校,而是整个社会,特别是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
3、本学科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即对目的语掌握的熟练程度也超出一般要求。
4、检验语言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在交际中能否运用,也比其他学科更清楚。一 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1、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
2、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科学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德育:指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体育: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美育:增强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二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学论
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与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研究称为教学论
2、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P90)
A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真实接触客观事物,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认识,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
B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C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不只是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D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
3、教学过程的模式
传授式:即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代表人物—夸美纽斯(J.A.Comenius)。
活动式:即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代表人物——杜威(J.Deewey)。
发现式: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系统的、有严格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J.S.Bruner)发展式:认为教育的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前苏联,赞科夫。上述教学过程的模式给我们的启示:(P93)
A应当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同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课程也应有不同的模式。
B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吸取各派之长,克服其局限性。
4、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①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⑤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⑥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⑦直观性原则 ⑧巩固性原则 ⑨量力性原则 三 教学内容与教学法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
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习者所提供的一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专门某一门教学的科目。
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 影响最大的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 这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缺点是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希腊的夸美纽斯和德国的赫尔巴特代表)
活动课程论 这是一种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含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安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缺点是对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主义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代表人物是杜威。
现在的课程结构一般既有学科知识课程,也有如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
2、教学方法(P98)
教学方法: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A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 B教学手段不断地改进 C课程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A启发式 B多种教学法结合 主要教学方法:
6.有效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的思考专题 篇六
摘要: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再加上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易识记。因此,如何使枯燥的拼音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易学、爱学、乐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家校结合,分享育人之乐;用多种学习形式充实课堂,让学生动起来等方法探索常用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汉语拼音教学;有效性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拼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必须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乐学、好学。
一、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大公鸡,ooo,天天早起伸长脖。小门小门n、n、n,小棍小棍l、l、l。今天学习了n和l,小伙伴们真快乐。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让学生跟着做动作,用身体语言摆出qpdb的样子)而在教学“zcs”时,还可以这样做:认读z,三根小棒摆“z”,写“z”;认读“c”,手势表示“c”,写“c”;认读s,用线绳摆“s”,写“s”。认、读、写相结合,动手、动口、动脑,眼到、口到、心到,“三动”“三到”相结合效果甚佳。抓住学生的特点,变换多种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家校结合,分享育人之乐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和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个学期入学之初,学校都及时召开家长会,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和建议,并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力求及时沟通,在教育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目前,我能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社会已有的良好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保教体系。
三、用多种学习形式充实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有了好的导入方式,就有了好的开端,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但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光是设计好课堂的导入,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学生的注意也是昙花一现,坚持不了多久。要让学生整堂课都集中注意力来听教师的课,就必须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来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适时地动起来,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学到知识。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活动形式来帮助拼音教学呢?
(一)找朋友
在学习了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味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拼读音节。如学生拼读diu这个音节的四声时,就遇到了困难。我就制作了一些拼音卡片,发给学生,拿d的小学生先上台说:“我是d,谁来和我做朋友?”然后拿着iu的四声的小学生就分别跑上台,和d站在一起,让下面的小学生拼读。这样,同学们既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又学到了知识。
(二)合作学习 由于学拼音是枯燥乏味的,学生长时间听教师讲,难免会失去兴趣。这时,如果让学生合作起来学习,他们的兴趣就会倍增。因为当学生面对面学习时,学生就有一种被关注和重视的感觉。他们的注意力就更集中,情感更投入,而且,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比较放得开,学起知识来更容易掌握。同时,合作学习也给那些希望展示自己的学生提供了空间。如同桌之间一人读字母,一人找字母,就比教师来考学生更加有效。
(三)加强听的训练
在拼音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拼音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学生听拼音这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拼音水平。如教师拼huɑ,学生拼出音节huɑ,同时画出花儿。这样,学生会认真听教师拼音节,认真去想音节。久而久之,学生一看到音节就能很快拼出来。
(四)形近字母比较识记拼音
汉语拼音是符号文字,在教学时可将形近字母比较识记。形近字母有b-p、f-t、p-q、u-ü、n-m等,在比较时,如b-p可以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如n-m,“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这样学生在边看、边说、边比画的过程中就加深了对这些字母的记忆。
(五)在听故事、讲故事中识记拼音
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语言智慧和学习兴趣。比如:教学j、q、x跟ü相拼去掉ü上两点这一拼写规则时,可编这样的故事:今天早上,小ü背着书包去上学,到了校门口见到教师jqx,小ü向教师脱帽行礼问声好。这多么好啊,把一个有礼貌的小ü写得活灵活现,就如现实中有礼貌的学生。在上这课时,教师甚至可配上动作,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表演或站在讲台前进行表演,再趁热打铁教他们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这样,不仅把jqx与ü拼写时的规则记住了,还教会了学生从小要懂礼貌。总之,拼音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因其内容枯燥乏味,教学中就要转变拼音课堂“一张嘴”的错误观念,把学拼音和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紧密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想象与创新能力,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来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让教学内容与学生贴得更近。同时,教师还要与所有的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积极合理地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教学内容上的缺陷。
参考文献:
7.语文高效教学基本模式研究 篇七
一、语文课改需要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大量实践证明, 要将正确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普遍的教学行为, 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全面、准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重建语文教学常规, 让所有教师都能遵循“科学又好学”的“常法”, 上好每一节“高效又轻负”的语文常态课。教学虽无绝对的“定法”, 但面向所有学校和广大语文教师, 我们有义务提出一套供广大语文教师参考的科学、高效且易于推广的“常法”, 即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
诚然, 凡能充分体现高超教学艺术的一节“好课”, 一定是在所有好课的历史“空白”处涂抹出了更加“非凡”的靓色。但是, 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常态”课进行常法总结, 并归纳成常态常法导学模式, 供大家参考和分享。
首先,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是一直存在的, 课改前和课改后都备受推崇的斯霞、霍懋征、李吉林等语文教育家的一些名课就是证明。
其次, 符合课改理念的常态常法导学模式是教师普遍急需的。从教学需求的角度看, 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正是由于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符合现代教学思想, 也符合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等, 才得以广泛应用。大量事实也证明谁能够正确运用它, 谁即可取得显著的教学效益。
再次, 从许多优秀教师总结的教学经验来看, 那些可以娴熟运用的“常法”给这些教师带来了很高的教学声誉, 但是那些“常法”在本质上的差异并不大。
又次, 对那些古今中外久负盛名的教育家来说, 他们大都有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的教学常法。例如:
孔子的常法可以概括为: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
夸美纽斯的常法概括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纠正;
赫尔巴特的常法概括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应用;
皮亚杰的常法概括为:直观—记忆—理解—练习—评价;
陶行知的常法概括为:诱导—自学—讨论—练习—评价;
根舍因的常法概括为:范例—归类—规律—实用— (小结) ;
布鲁纳的常法概括为:获得—结构—转换—发现—评价;
凯洛夫的常法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检查) ;
布鲁姆的常法概括为:目标—教学—测试1—反馈—测试2;
魏书生教学法可归为: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
上述教学常法主要来自著名教学模式研究专家查有梁先生的研究资料。从中可以看出, 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教学常态常法大多分为五段, 大都强调目标定向、范例理解、巩固练习和反馈评价等教学价值取向, 这五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也极近似。
这是一种巧合, 还是对人类认知规律和教学常态常法进行客观概括后的必然结果?我们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 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和教学的常态常法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不同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或教学专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了它, 总结了它, 而不是发明了它!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教育家或教学专家的教学常态常法中, 为什么没有一个是强调以“教师的讲”为主要形式的?因为“教”的行为从其产生开始就是基于“学”和为“学”服务的。“对话、讨论、互动”的方式, 从孔子和苏格拉底时代就是最基本、最流行的“教”与“学”方式。这些常态常法导学模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 都经过了“学”的检验, 取得过很高的教学效益, 因此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 我们通过调研统计所掌握的大量教学事实和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反映课改成果的好课———全国语文教学大赛获得特等奖的众多语文课, 都证明:常法不仅存在, 而且为教师教学的“得法”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
查有梁先生在《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一文中强调:“提出一个‘新理论’, 它必须与以前的理论中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结果保持一致。这一原理, 在现代科学中称为‘对应原理’。”我们站在巨人肩上总结教学经验, 也深切感受到这一“对应原理”的真理性。
德国古典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在《人, 诗意地栖居》一诗中写道:“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这句话被20世纪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引用后, 知名度大大提升, 在课改中也经常被教师们引用。我所理解的教学中的“诗意”, 应该是有节奏、有旋律、有灵魂和有个性的。我将这种“诗意”喻为随着华尔兹圆舞曲翩翩起舞。我们遵循着它的节拍自如地跳舞, 虽然越跳越轻盈, 越跳越快乐, 越跳越花样翻新, 越跳越富有诗意, 但是多少年来, 这支圆舞曲的每一个音符都未曾改变过。不能不说这“教学华尔兹圆舞曲”是教学的“诗意”得以安居的基础。
二、推广高效教学需要建构性的常规环节
我们发现, 在课改后获得全国大奖的许多语文课的基本导学过程, 同样也可分解为与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学常法相类似的五个建构性环节。
有意思的是, 越是被教师们看好的优秀课 (尤其是特等奖课) , 五个建构性常规环节体现得越好;越是不被教师们看好的课, 五个建构性环节体现得越不好!略有不同的是,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全体性、生动性和互动性, 也为了进一步追求语文实效, 这五个建构性常规环节, 常常需要伴随三种抛锚式随机学习方式来体现, 另外, 我们还强调学生的读写练习时间不能少于“半”节课。我们将这三种要求合称为“五、三、半”语文教学常态常法。
下面先说纵向五环节。
(一) 创境启学
“创境”, 即创设教学情境;“启学”, 即开启学习之门。为达此目的, 教师此时要特别关注“增趣设问”方法的应用。没有兴趣、没有魅力的教学如同苦役。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爱德华·德赛说过:“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从事并觉得颇有乐趣时, 他们才会真正视为己任。”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主动地学习呢?最好是能提出一个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和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 特级教师周益民这样教阅读课《只有一个地球》。
师:周老师今天想考考同学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 有信心吗?
生: (大声地) 有!
师: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听说过, 美国有一家很有影响的杂志, 叫《时代》周刊。《时代》周刊每年都要评选世界新闻人物。同学们, 如果让你们来评, 你想选谁呢?
生1:我选本·拉登。 (众笑)
生2:我选倪萍。
生3:我选乔丹。
生4:我选布什。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 看来对周围世界很关心。想知道《时代》周刊的评选结果吗?
生: (齐声) 想!
师:1998年, 当选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竟然是 (故意停顿) ———地球!同学们, 把地球作为一个人物来评选, 你们觉得合适吗?
生1:我觉得不合适, 地球不是人。
师:是呀, 地球是一个星球呀!
生2:我觉得合适, 地球无私地哺育着我们人类, 它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师:地球, 母亲!说得多动情啊!我不由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话:“所有的儿童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是地球的孩子。”这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 走近母亲, 好吗? (学生点头)
…………
(二) 展学评赏
“展学”即体现“先学后教”或“温故知新”, 展示学生初学或已学的成果;“评赏”即对学生所展示的初学成果进行评议和赏析。教师要利用这一环节, 在摸清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语文学习最近发展区的同时, 夯实对本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记忆与理解, 调整并确定本课的教学起点。教师此时要注意面向全体, 展中赏学, 以学定教, 择机而导。
安徽省的王小红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她是这样进行“展学评赏”的。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都读完了, 词语会读吗? (出示投影, 让学生大声读)
生:帝国主义, 列强, 租界……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是弱国在通商的城市内被迫“划出”给帝国主义国家的一部分国土———继续读。
生: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师:大家读到“衣衫褴褛“这个词语的时候,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地上哭诉着, 他的衣服很破旧。
师:再一起读, 继续。
生: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 (有节奏、响亮地) 铿锵有力!
师:对, 这就是铿锵有力。读这个词———
生:惩处。
师:放到句子中再读———
生:“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 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
师:好极了, 大家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 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 课文的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
…………
这一环节无论从“当堂教、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的要求看, 还是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角度看, 都做得比较细致和实在, 择机而导做得很自如。
(三) 读解明意
“读解”, 即“读”后求“解”;“明意”, 即要“明辨文意”。此环节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在明了各个段落的大意后,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是写人、写事, 还是写景状物。如果是写人, 那么, 主要是写谁?依据是什么?主人公的主要行为是什么?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是写事, 那么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主要细节和中心思想如何?等等。找出文中的句子作为自己的依据, 再集中全体师生的智慧, 逐层解析出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和感受。如果是写其他内容, 则应重点领悟并说清课文的核心内容、层次和写作目的。
这里有五句话非常重要, 可以作为教学原则的补充:一是学生读不懂的, 要设法让他们读懂;二是学生读不好的, 要设法让他们读好;三是学生不喜欢的, 要设法让他们喜欢;四是学生没有发现但极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 要设法引导他们发现;五是阅读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读来解决, 也就是坚持以读为本、以读奠基。为了完成由“理解的课文”向“享用的语文”转化, 教师还应该做到“三要讲”、“五不讲”。
在学习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时, 教师应该做到“三要讲”。1.对于文中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教师要精要解析地讲;2.对于作者独特的心灵密码, 教师要巧妙点拨地讲;3.对于带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和极有品味价值的“文眼”,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 画龙点睛地讲。
教师还应该做到“五不讲”。1.学生没有预习、没有读文时不讲;2.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 自己能学会的不讲;3.学生通过熟读, 已经知道的不讲;4.学生联系上下文或通过互助合作可以明白的不讲;5.没有必要进行过深分析解读的非语文内容不讲。
强调“五不讲”, 是为了“精讲”———“精导”。有一位实验班A班教师对“饱经风霜”一词是这样教学的———
师:现在查阅词典, 然后回答我———什么是饱经风霜?
生: (查词典后) 形容经历了许多困苦和磨难。
师:完全正确。
…………
这位教师只着眼于让学生“知道”答案, 割裂了词语和生活情境的联系, 自然就失去了词语的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词从一朵散发芳香、生气盎然的鲜花, 变成了一片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叶片, 只能使人从表面上回忆起它的生机……”
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进行词语教学呢?还是教学“饱经风霜”一词, 另一位实验班B班的教师采用了下面这种导学方式。
师:请大家把眼睛慢慢闭上, 努力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某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想起来了的话, 请举手示意。
(生在闭目回忆)
师:好, 谁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你所理解的“饱经风霜”的一张脸。
生1:额角上都是皱纹。
生2:眼眶深陷, 眼睛有点睁不开的样子。
生3:布满皱纹的脸蜡黄蜡黄的, 嘴唇干裂。
生4:头发枯黄, 很长。
师:从这张脸上你能不能还看出别的什么来?
生1:家里穷, 孩子多, 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生2:他身体不好, 体弱多病, 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
师:是啊!同学们, 我们可以想象, 在一百多年前的、寒冷的一天, 就是这样一位满脸饱经风霜的车夫, 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忽然, 他的脚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石块, 脚趾一阵剧痛!他想蹲下去, 可是不行, 车上的人不让他蹲, 他必须继续前行。假如你看到了, 你会怎么想?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做法)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来看看类似的情况下, 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读一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这个片段吧。
有一天黄昏时候, 呼呼的北风怒号着, 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手, 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 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 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 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 脚上没穿鞋, 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 抬起头来, 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 ”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 “没留心, 踩在碎玻璃上, 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 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 不一会儿, 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 一个蹲着, 一个半跪着, 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 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 扎好绷带。
…………
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反复体会和感受, 是想让“饱经风霜”这个成语“动姿化”地活跃在他们内心的记忆里!
对这两个课例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者出示油画《父亲》后, 实验班A班里的学生, 能填写“饱经风霜”的仅占19%, 他们虽然能正确地说出词语的意思, 但不能正确使用;实验班B班里的学生能填写的占了94%, 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这又应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句话:“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 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 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 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很显然, 实验班A班的教学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 仅仅用一些抽象的词语去解释“饱经风霜”, 是简单的认知性教学;而实验班B班的教学, 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与同情, 属于体验性、互动性教学。学生的语言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 “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活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才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才是“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四) 析路品语
析路品语, 即在引导学生“深读理序”后, 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反观、品味语言表达的奥妙。语文学习的关键是利用读解明意的结果, 来分析、探寻作者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体会、感知课文语言的特征及非同寻常的表达作用, 关注词语积累, 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表达”和“会学语文”上来。
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说:“我主张学习国文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就是说, 诸君学习国文的时候, 该在文字的形式方面去努力。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 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 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
我们认为, 虽然文中所写的“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也应当明白, 但是言语表达方式和法则的确更应该注重, 因为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浙江王春燕老师, 在执教《猴王出世》时是这样进行“析路品语”教学的。
师:同学们, 请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 从怎么写的角度,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课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 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两个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袁成露。
师:看看, 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 里边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读一读, 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1: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生2:每句话都是三个字, 前边的字是动词, 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是不是一个大发现?如果把句子读出来, 应该是怎样的节奏呢?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都是动词, 为什么像打太极拳一样读?再读。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还要读得有激情。谁能让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 动起来?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声音非常好听。可是我怎么也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 我也想读一读。
师: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我刚才看到那位男同学读的石猴有动作了, 请他来读。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
生:跳起来了。
师:刚才的短句, 三个字, 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 动起来了。继续读, 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是第二个发现了。
生:我发现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发现前两个字是动物, 后面是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猴子的———
生:亲戚朋友。
师:有一个“虫”, 这个虫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 是昆虫吗?是长蛇。谁是石猴的朋友?
生:狼虫、虎豹、獐鹿、猕猿。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同学们把它的勇武读出来, 谁来试试?
生: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同学们, 往下读, 更有意思了, 试试看, 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就像一幅对联, 我们来对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潇洒的石猴?
生: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一起读。
生: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连起来成长句子, 你还能读好吗?谁能读读, 自告奋勇。
生: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以后, 还要吸一口气, 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谁还来?
生: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得特别好, 我们一起读, 我起头, 你们下接———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生: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 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把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记下来。
师:自己写自己的, 我来了解一下。
生1:友善活泼。
生2:有亲和力。
生3:活泼可爱。
生4:活灵活现。
师:王老师也写了一个 (板书:顽皮可爱) , 同学们, 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 用的语言也很有节奏, 活泼跳跃, 就是这样的语言, 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 表达做到内容与语言的高度融合, 就叫做“经典”!
…………
我们说, 王春燕老师的“析路品语”环节的教学也很经典。
(五) 拓展查验
“拓展”即指一个重要的语文“学点”理解后的拓展练习和巩固运用, “拓展”可以是课外拓展, 也可以是课内拓展;“查验”, 意在反馈、检验、矫正、强化, 做到既有“得”, 又有“理”。
这五个关键环节一环接着一环, 紧紧相连。由于这五个环节已经接受过无数次的教学检验, 不仅形成了最优化的认知流程, 而且各担其任、各显其效,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颠倒和减省, 否则会影响一部分教学效益。古今中外大教育家的教学常法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颠倒和减省?这是有其客观规律和推广原则的。
最简单、最易于操作地拓展, 大概是续写、改写以及与文中人物进行对话练习。这样做, 最有利于学生此时情感的抒发, 也能初步考查学生读懂文本的程度。
最常用、最有实效地拓展, 大概要数将教学中筛选、甄别、品味过的新词妙语及其同义词语运用于自己的写话、仿句和基于课文段落的变式练习中, 以此反照习作。这样做, 最有利于考查“当堂教、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理念的实现程度。
最立竿见影、最见课堂活力的拓展, 是用齐声朗读、师生对读或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展现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 不但可以部分考查“当堂教、当堂会、保目标、减负担”理念的实现程度, 而且既节省教学时间, 又容易形成教学高潮。
目前比较常见的这三种方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单一方式地恰当运用, 或三者“混搭”运用, 都是有效的做法。仍以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为例。
师:同学们, 像这样精彩地描写石猴充满自信心理的语言, 还有很多。再读读。谁发现了?
生:石猴喜不自胜, 急抽身往外便走, 复瞑目蹲身, 跳出水外, 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 什么是“大造化”?
生:这里指运气。
师:怎么读它呢?
生:石猴喜不自胜, 急抽身往外便走, 复瞑目蹲身, 跳出水外, 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还有吗?
生1:众猴把他围住, 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生2:石猴却又瞑目蹲身, 往里一跳, 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 再建议加上动作。
生:石猴却又瞑目蹲身, 往里一跳, 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就读石猴的话———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大家一起来。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像个猴王的样子。同学们, 读到这里, 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呢?请你把批注写到相应的句子边上。
生1:我读到的这个猴王非常有自信, 有勇气。
生2:我读到的这个猴王大胆、勇敢。
师:每个人都读到了一个自己心中的猴王。王老师也写了 (板书:敢作敢为) 。同学们, 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 不仅仅是一只猴子, 更像一个人, 他敢作敢为、智慧超群。走进《西游记》, 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个神, 他神通广大, 神意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在这篇经典小说中, 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 请同学们抽空再读一读, 挑选自己认为最经典的片段背一背。
师:我想, 上了这节课, 大家一定发现了 (出示投影) ,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了什么, 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读———
生:写了什么人人看得见, 而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
…………
三、高效教学需要抛锚式小环节
“抛锚式”教学是由美国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于1992年提出的。在“抛锚式”教学环节中, 教师借助情境引领学生发现、选定、解决某些问题的探究过程, 就像轮船在行驶中遇到问题时必须先“抛锚”暂时停靠一下, 再进行认真检查、分析和解决一样。这种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式”的教学, 也称为“基于问题的教学”。
课改以来的语文主流教学, 有三个“抛锚式”随机环节特别值得注意。
(一) 依据初读情况, 抛锚互动精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提出, “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在中段阅读要求中提出, 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广西的钟惠老师执教的、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花钟》一课, 在“展学评赏”时, 是这样“适时抛锚试探”的:
师:课文读完了, 文中生字认识了吗?
(师出示词语:欣然怒放暮色干燥淡雅昆虫传播吻合一致)
师:借助拼音, 自己读读词语。
(生自己读词语)
师:都会读了, 去掉拼音, 谁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他做小老师, 读对了我们也跟着读。
生1:欣然怒放, 暮色, 干燥———
生2:淡雅, 昆虫, 传播———
生3:吻合, 一致。
师:生字也读准了, 很好。老师自己读时, 发现有几个句子不容易读好, 不知道你们读得怎么样? (此时“抛锚”是为了对文中的难句进行朗读精导)
(师出示句子: (1) 长期以来, 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 到了那时, 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 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2) 还有的花, 需要昆虫传播花粉, 才能结出种子, 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3) 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 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 组成花的“时钟”。)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长期以来, 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 到了那时, 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 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鲜花朵朵,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师:停顿很不错, 句子也读通顺了。还有谁读?
生:还有的花, 需要昆虫传播花粉, 才能结出种子, 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师:孩子, 你的声音很动听, 句子读得也流利, 但是这里有个多音字, 结出种子, 当它表示结出种子时念“结” (一声) 。还有一句谁读?
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 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 组成花的“时钟”。
师:这个句子的确有点难读, 不急, 听老师读一读。 (教师读此句) 你还能再读读吗?
(生读)
师:再多读几遍, 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全班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孩子们, 以后我们再读长句子时, 像这样注意停顿, 一定能把句子读好读通。你们再读课文, 有信心把句子读得更好吗?
生:有!
…………
(二) 读文产生疑问, 小组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天津市和平区首席教师李际萌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是这样引发小组合作探究的———
生:中国圆明园的毁灭, 为什么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是啊, 中国圆明园的毁灭, 为什么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 (学生若有所思, 一时不能准确回答)
师:看来我们只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了。课文大家已经读过几遍了, 哪几段中隐藏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下面请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然后分小组讨论。
生1: (代表第一小组汇报) 课文二、三、四段都隐藏着问题的答案。第二段告诉我们, 圆明园虽然在北京西北郊, 却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第三段是对这座皇家园林为什么会“举世闻名”做了具体介绍, 没有可以直接回答的中心句。第四段告诉我们,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生2: (代表另一小组补充) 课文第五段也隐藏着问题的答案。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一句虽然因承前省略而没有再次提到“世界”二字, 却提示我们这座“举世闻名”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已经化成了一片灰烬, 再也无法复生, 所以圆明园的毁灭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掌声响起来!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平心而论, 他们的回答比我心中的答案还要全面、准确!
…………
(三) 品味细节描写, 学生讨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还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湖南省的刘亚雄老师执教的、在全国小语会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特等奖的《最后一头战象》一课, 就是这样组织讨论汇报的。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 让我们体会到嘎羧内心的情感, 我们如果能圈画出这些重点词句, 联系上下文, 边读边想象, 就能读出嘎羧的心, 读出它的情感。这就是品味细节的读书方法。
接下来, 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 自己试着来学习“重回战场”这部分课文的细节描写。请看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学生自学, 然后根据提示进行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细心的批注和热烈的讨论, 我想你们一定找到品味细节描写的感觉了。现在就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
杜威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指出:“对儿童来说, 他们天生地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 即交谈或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四种本能的欲望或冲动, 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泉源。儿童的生长依靠运用这些泉源。”这三种最主要的“抛锚式”小环节,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儿童本能的需要, 使单纯的认知性教学变为以“情知相融、全体共好和主体实践”为显著特点的教学。这就是新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有效教学”关系中的新亮点!
首先, 择机引发学生个体经验的交流,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 并被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所吸引, 有可能产生目标达到的切身感和体验感, 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生动活泼的主体性教学。
其次, 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有多种机会建构知识、应用知识, 发现文本中的未知点和未定点, 同时也发现了自我的潜力与认同。
再次, 进行互检反馈评价, 或展开讨论、争议, 并进行意见综合等, 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化和外显化, 有利于学会交际与合作。增强学习的社会性与群体意识, 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更深层次的思考, 而且有利于教师开展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群体学习活动。
又次, 利用学生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 甚或是一个小错误, 把一个学习任务置于一种更宽广的背景下, 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地探讨问题, 进行实际操作和经验交流, 有利于在互动中开启学生的智慧。
最后, 尽管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预设具体“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对五个纵向建构性常规环节和三种“抛锚式”小环节组成的关于“怎么学”的常法应用, 将成为与“学什么”和“教什么”同等重要的内容。当然, 教学“常法”并非“死法”。这几个环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互补、渗透、代偿。
这是因为, 在一般条件下, “常法”在策略论、方法论及其应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提示性, 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多样性在其本质特征上的统一。“常法”只是一般的、基本的、普遍的、在一般条件下公认可行的方法, 它并不排除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特殊的和更好的方法。凡能在所有好课的历史“空白”处涂抹出了更加“非凡”的靓色, 都是令人敬佩的。但是我们只要探寻到“有它很好”, “没它不容易好”的常态教学航标, 对那些还没有学会讲课的教师来说, 就等于在他们日常的“教路”上安装了几个用于定向的必备“扶手”, 还有比让所有语文教师都上好某一节课, 实现常态高效教学更重要的事情吗?
【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模式研究】推荐阅读: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07-25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07-27
汉语拼音教学研究的内容07-21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有效性10-26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11-05
美国社区汉语教学模式及教材模式探讨06-16
《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与有效教学》学后感08-06
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07-30
泰国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管理研究09-20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