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节目广播稿

2024-09-19

美食类节目广播稿(精选8篇)

1.美食类节目广播稿 篇一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天娱乐新闻称称小虎队将于明年暑假展开巡回演唱会。小虎队早在1991年12月份,因为志朋入伍第一次解散,举行了再见演唱会,在此期间吴奇隆和苏有朋单飞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三年后志朋归队,小虎队复合,志朋也开始出自己的专缉,只是销量一直不好,可以说是叫好不叫座。后来因为吴奇隆入伍,小虎队再次解散,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散了,直到现在。小虎队解散后三人各自单飞已多年,因此消息一出便引发歌迷关注。

那今天、娜娜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解散多年的小虎队。 20多场场场爆满的纪录,震撼了歌坛,成为台湾最活跃的歌坛新人。 1988年7月,台湾开丽唱片公司推出一档《电视新春争霸战》节目,对象皆是青少年学生,内容颇为清新,由3位女生组成“小猫队”担任主持人助理。于是有人便提出应加入3个男生助理才能使画面阴阳平衡。因此,开丽唱片公司贴出广告招聘3位男士。经过层层考核以及对舞蹈、唱歌技能的挑选,“小虎队”成员脱颖而出——“霹雳虎”吴奇隆、“小帅虎”陈志朋以及“乖乖虎”苏有朋,主持和表演都很受欢迎,之后摇身一变成为第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少年组合乐队。

“小虎队”的歌不仅在港台地区,而且在大陆也深受歌迷喜爱。不仅如此,“小虎队”的宣传画像,也成为人们收藏的对象。台湾首次推出的1990年歌星豪华日历专 辑--“小虎队”当仁不让。同时,他们演唱的《红蜻蜓》登上台湾“90十大金曲龙虎榜”。xxxx年由小虎队和忧欢派对一起出的ep大碟,1月24日与忧欢派对合唱《新年快乐》及单曲《彩色天空彩色梦》,并且以一首《青苹果乐园》红遍全世界,从此揭开了小虎旋风的序幕,为以后小虎队的成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xxxx年,小虎队推出了首张国语大碟,主打歌《逍遥游》获选为“”曲更加速了小虎热发烧,这时的小虎队办了逍遥,货柜,小虎队的货柜巡回演唱会,场场爆满将小虎旋风带到了全台湾的每一处,从此,小虎队红遍大陆及港澳台等地,国内的歌迷也是从这时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小虎队的。

1995年的4月4日,一个在虎迷心中永难忘怀的大日子,小虎队终於开演唱会了,连开三天还巡到了新加坡和大陆,现场座无虚席.小虎队陪歌迷们度过了一个永难忘怀的虎啸龙腾狂飙九五的小虎之夜。不知道明年暑假、小虎队的这一场循环演唱会又会给我们带来怎么的惊喜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好了、小虎队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这里是音乐随心听,我是娜娜,我们下期节目不见不散。

2.美食类节目广播稿 篇二

一、明确专业化定位

医药类节目的非专业性往往成为听众诟病的重点和软肋。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直药间里答疑解惑的“专家”与其说是妙手神医更不如说是医药代表。而对于医药类节目而言, 如果不能保证专家的权威性和学术性, 即便口吐莲花, 也很难让消费者打开荷包, 反而会招致批评和反感, 这种明火执仗似的推销, 损失的是频率积累起来的听众忠实度, 因此因小失大。

医药类节目的定位应该是以导诊解惑为基础, 依托专业机构、专家学者提供专业帮助和建议, 为听众提供病情诊断与咨询, 变夸大的虚假宣传为真诚的嘘寒问暖, 引导听众树立健康的医疗观念, 而不是对某某神药的几近迷信式的吹捧。

制约节目向专业化方向转移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对眼前广告回报的短视追逐, 而这也是最难突破的瓶颈。从短期来看, 专业化的节目涉及到一系列的投入和运作, 同时还要有稳定的播出周期方能培育起固定的收听人群, 而这份回报会是长期和稳定的。对于越发规范的医疗市场, 从严从紧的政策方向已经十分明晰, 早一步改变就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先发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 回报和投入是成正比的。

二、定位收听人群

在节目形态的分类研究中, 医药类节目隶属于生活服务类的范畴, 如同汽车选购、家居装饰一样, 医药类节目也要明确自己的收听群体, 有的放矢, 以达到强化传播效果的目的。现在, 往往是将近一天精心编排构思制作的特色化栏目累积起来的频率, 其定位在傍晚时分就荡然无存, 周而复始, 美誉度何从谈起?

节目要做到定位准确又为受众所接受并不容易, 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 尤其要深入研究专业调查公司的收听率数据, 对本地区的各类频率、受众群体、文化背景、市场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 进而瞄准特定人群展开服务。把握好节目的稳定收听群体就是把握住了市场, 如某些针对老年人的频率在医药类节目中侧重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淡化功利性, 赢得公信力

长期以来, 广播医药类讲座一直为社会所诟病, 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经营创收也有萎缩的趋势。医疗服务类节目应打出社会公益的鲜明旗帜, 以强化内容生产增强节目影响力为着力点, 坚决摒弃直接推销产品和言过其实的虚假宣传, 淡化功利性, 以公益化服务凝聚人心, 想百姓之所想, 适时地通过公益性活动解决听众的实际困难, 无异于最成功的形象公关。医药类节目也可以依托工商、医疗卫生等专业机构, 有目的地组织公益性的宣传咨询活动, 为听众提供一个能够与专业机构和专家经常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同时借助活动的影响推介节目。

四、节目选题新闻化

医药类节目与新闻节目共同策划、共同采访、相互策应, 可以丰富节目的内容, 延展服务类节目的广度和深度。

无论是医疗纠纷还是求医救人, 其中都蕴含着可供挖掘的新闻性。比如, 曾在哈尔滨市引起新闻大战的跨省营救孕妇“小娇”的事件, 笔者当时曾反思, 如若有一档专门的医药类节目在这个时候接手, 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介入事件, 也许就不会招致是否过度透支了媒介资源的质疑了。目前, 本埠媒体倡导的爱心基金有相当的受助家庭群体受到求医看病的困扰, 单纯的捐款捐物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新闻线索和资源, 也能使爱心人士的帮扶产生最佳的社会效果, 同时提升媒介的公益形象。变“帮卖”为“帮办”, 节目的可听性增加了, 公信力也能够稳步提升, 由此带来的边际收益也会十分乐观。

五、打造专业化的主持人

医药类节目主持人队伍的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 经常会出现新闻节目、娱乐节目、体育节目、情感节目的主持人“顶班”上医药类节目的情况, 这样的做法根本无法树立起节目的品牌, 而且会导致已经确立的主持人形象因为节目的粗制滥造、夸大其辞而功亏一篑, 实在是得不偿失。

结合省外媒体的一些优秀案例, 我们注意到, 凡是成熟的医药类节目无不是以打造具有专业化背景同时又兼具新闻主持人能力气质的明星主播为立足点, 强化主持人的准专业人士形象, 从而帮助节目将需要人群转变为固定听众。

医药类节目的创新和求变是个综合命题, 既是节目的策划和制作的问题, 也是创收和赢利的问题。相信, 随着听众辨别能力的提升, 单纯地帮忙吆喝型节目在未来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赢利空间也会被压缩, 早些考量、早做改变是不可能回避的话题。■

3.办好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启示 篇三

为了适应现代广播的需要,同时,也为精神和情感上压力越来越大的人们提供一个倾诉心声的精神家园,阿拉善人民广播电台于2000年5月以来开办了许多个谈话类直播节目。经过10年实践,笔者作为一名广播新闻工作者,对如何开办好广播谈话类直播节目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愿与同行们交流。

一. 充分发挥广播优势,是办好谈话类直播节目的前提

众所周知,广播与其他媒体相比,有着信息含量大,覆盖率广,传播迅速,感染力强,收听方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优势为办好谈话类直播节目提供了有利条件。谈话类节目,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就一个话题展开谈话、问答、讨论的一种报道形式。由主持人驾驭,与现场嘉宾或是通过热线电话与听众就一个话题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展开讨论。声情并茂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广播谈话类节目,瞬间传播到千家万户,是老百姓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话题节目,一定要定位于由主持人驾驭,通过热线电话与听众沟通和交流,为听众排忧解难,缓解矛盾,稳定情绪,减轻压力,从而达到真心愉快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当中。更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以正面宣传和引导为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抨击假恶丑现象,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情感择业理想追求入手,做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逐步扩大自己的听众群。听众不仅在节目期间积极拨打热线电话参与节目,还通过发短信的方式参与节目。通过听众广泛参与不断拓展节目内容,同时也丰富和活跃节目形式,使谈话类节目成为广播节目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 通过舆情分析,做好周密策划是办好谈话类节目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作为广播人,清醒的认识到办好广播节目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播出形式,由主持人支持、驾驭,或是请有关专家作为嘉宾参与节目,或是开热线和听众直接对话、交流,或是现场直播等播出形式,使广播节目生动活泼,有很强的可信性和可听性。可以这样讲,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兴起,为广播注入了清新的活力。舆情分析,就是对某一个时期围绕某个焦点形成的各种议论、意见,反响的锋芒、核心、基础及弱点做出相应判断,并形成自己的相应对策,继而通过调动舆论力量对舆论形成实施影响。在做好舆情分析的基础上,做好周密策划。策划节目包括选择听众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听众喜欢的话题形式等,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热线电话节目的舆论导向。这就对节目主持人在处理热线电话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节目主持人在直播间里要说大量的话,怎样才能做到语言不枯燥乏味,不炒剩饭呢?笔者认为,加强学习是唯一可靠的途径。这种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在实践中学习,并牢固树立导向意识、喉舌意识、龙头意识、创新意识和群众意识。只有这样,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内涵才会更加丰富,才不至于重复自己。主持人每天接触不同的听众,听众也每天认识一个不同的你,这样你的节目才会有更大的魅力。

三.选择能驾驭好节目的主持人,是办好谈话类节目的关键

谈话类节目,打破了以往广播的播音腔,主持人不仅口齿伶俐,反应敏捷,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要高。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深的生活积累。一个具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知识的人才能善于交流,驾驭好节目的走向,按照策划好的方向,圆满的完成节目预期目标。除上述条件外,还应有较深的生活阅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在富有生活气息、亲切、活泼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沟通,才能吸引听众,得到广大听众的信任,使他们能把自己不对家人讲的心里话讲给你听,才能使节目真实,有感染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选择好主持人是办好谈话类节目的关键。主持人就像是这个节目的标志,主持人的风格、言行、语气,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当然了,一档谈话类节目的成败,关系到节目组的每个成员。比如一个负责任的导播,能很好的引导听众参与节目,配合节目主持人把节目做的更完美。

4.广播谈话类节目策划方案 篇四

一、栏目介绍:

1、栏目名称:“大家致富我帮忙”

2、栏目简介:经济电台的人物访谈类节目。每期邀请一位农民致富模范,与主持人一起,以如何致富为主线,谈致富之道,谈生活,谈与致富有关或无关的人生感悟。

3、栏目宗旨:通过和农民致富模范交谈,让尽可能多的老百姓了解、学习致富之道,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助一臂之力。

4、栏目定位:谈话类

5、栏目风格:轻松自由、生动活泼

6、播出方式:录播与直播相结合。主持人介绍嘉宾部分采用录播,主持人与嘉宾交谈采用直播。

7、嘉宾选择:每期选择一名有致富经验且有主见、有思想的农民致富模范,男女不限。

8、主持人:女主持人一名,思维要敏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能够轻松与农民致富模范交谈。

9、受众定位:商洛市广大喜欢探索致富之道的农民听众。

二、本期节目介绍:

1、节目名称:李腾飞—“这样致富真不难“

2、主要内容:

邀请嘉宾谈谈食用菌的栽培技巧,谈谈对致富之道的看法,以及嘉宾自己在探索致富之道中的人生感悟。

3、节目长度:10分钟左右

4、播出时间:2012年6月5日晚6:00—6:10(可控)

5、播出频道:商洛经济广播--调频88.2

6、选题背景:

食用菌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中国迅猛发展。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在电台的邀请下,有着多年食用菌栽培经验的农民致富模范,十分乐意与听众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致富之道。

7、选题目的:

通过与嘉宾交谈其经验,让对致富之道有兴趣的听众朋友们了解食用菌,了解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为农民致富出点献策。

8、本期嘉宾介绍:

李腾飞,农民,农村自主创业者,食用菌栽培专家,农民致富模范,曾多次被评为省级、县级劳动模范。他独特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仅是自己发家致富,而且带动周围一些农民相继富裕起来。

9、话题方向: ⑴、什么是食用菌。⑵、食用菌的栽培技术。⑶、栽培食用菌为何能致富。

⑷、在通过栽培食用菌致富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10、大概流程:

开场音乐过后,主持人介绍嘉宾,嘉宾跟观众打招呼,主持人与嘉宾交谈,主持人作总结,节目完毕。

11、主持人的介入:

5.生活类广播节目稿2(共) 篇五

A:是啊。我们好多朋友也许还没研究过消费这个词吧。但是目前大学生高消费已经成为我们校园及社会各界人事瞩目的热点,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

B:没错。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其实是很多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有教育专家称,这些小富翁们过早的“富有”和过度奢侈的生活,将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而一些跟风的大学生们在“人前显贵”的同时,也让其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A:每年高校开学之后,“校园新闻”层出不穷,如今,所谓的新生行李新三大件“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刚成为旧事,那边学校为学生开辟停车场的话题又火爆出炉,学生有了自己的小车,这在校园里已越来越多。看来,现在对一些“富翁”大学生来说,主要消费已经不仅仅是生活费多少的问题了。

B:有媒体报道,宁波大学新生报到那天,送学生的汽车特别多,校门卫讲,一个上午估计来了有300多辆。一位老师透露说,他们学院一名新生还拥有一辆自己的“别克” 还有报纸报道,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表示,他们班有的同学,4年下来竟花掉了20万。一般而言,北京一名普通学生一年不包括衣、食、行的学习成本在两万元左右,几乎是边远地区的2倍以上。而在宁夏,生活成本相对低廉的西部,除了个别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大学四年的花销大多在4万元左右。

A:大学生活本来是以学习为主,但是,眼下的校园、社会太丰富多彩了,需要开支的地方太多了。” 一位学生感叹道,“上网要钱,逛街要钱,同学开生日聚会要钱,周末郊游要钱,考计算机资格证要花钱……如果不花钱,你就跟不上趟。”如果分解大学生的成本,基本上可以分为:学习成本,包括学费、书费、各类培训费、学习工具费等等;生活成本,包括基本的吃穿住行及必须的社交费等;个性化时尚成本,比如买件名牌服装,好看的手机等等。B:除了上述基本学习成本和生活成本外,实际上,我们有的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也令人咂舌。现在大学中的有车家族是越来越来庞大了。

(一段音乐)

A: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月花多少钱?大学生“富翁”有多少?有记者近日向一些高校发放了数十份调查问卷。在调查中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花四五百块的是“贫困阶级”;花千把块钱的也只能算是“中产阶级”;一个月花个上万元,那才值得提一提。“好好读你的书,别的都不要管,钱早就给你凑好了。”这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孩子,他们什么都可以省,就是不能省孩子的读书钱,可是家长们如果看了调查,可能会吓一跳。

B:有调查显示,饮食、日常用品在现在学生的每月支出中已不是大头,所占比例不到30%;而添置衣服、请客喝酒等所谓的交际、应酬费用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由家长出资购置的电

脑、名牌衣物、手机、假日旅游及健身支出更是学生消费的“大头儿”。女生的花费在衣服、化妆品方面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男生则侧重于联络朋友、抽烟喝酒。上网玩游戏也是学生的一大支出,普遍占学生花费近10%,90%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

A:据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完全没有理财概念,而是有多少花多少、花完之后再向家长要。这种消费习惯使得这些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非常强。调查中,消费有明确计划的学生只6.4%,而这些人通常月消费为500至800元,收支基本平衡。据专家分析,没有明确的理财观念,是其中一部分学生最终“进化”为“都市新贫族”的重要因素。

B:中国大学生节节攀升的花费,给不习惯说“不”的家长们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教育界人士指出,理性消费应走进大学校园。如今在中国不少高校,电脑、手机、CD、MP3、电子词典被称为大学生的“五件武器”。与此同时,不少大学生开始觉得台式机太笨重,把眼光瞄向了笔记本电脑。记者采访了解到,天津大学某班竟有十几个同学购买了对普通家庭来说价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

A:手机在校园里的普及率也很高,几乎是人手一机,不少大学生还拥有几部手机,分别用来和不同的人联系。据了解,很多学生盲目跟随潮流,为买手机“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B:类繁多的宴会,目前在大学生消费中屡见不鲜。今天我做东,明天你埋单,生日,老乡聚会,同学造访……各种名目繁多的理由让人应接不暇。不少人碍于情面,一边辗转于各大小饭局,一边却为下月的生活费没着落而苦恼不已。

(一段音乐)

A:某教育学院的一位老师认为,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搞好人际关系无可厚非,但实在不应把太多精力放到“人情”交往上,尽快熟悉大学的学习环境,早日进入学习状态才是当务之急。

B:某校一位辅导员说,以上种种现象在高校学生中确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比较超前。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毕竟还要依靠家庭资助,尽管接触社会是必需的,但依附在家庭上的消费还需要量力而行。刚开学的时候,学校就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且也跟家长强调,不要给学生那么多零用钱,给多了学生就会去上网、泡酒吧,而且容易造成攀比。应该把4年大学生活看成是一种锻炼,而不应让学生超前享受。

A:育界人士指出,各高校应加强超前消费的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及理财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学生应当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生中的贫富差距加大拉开了学生的消费层次。一些学生背后的高消费实际上是家长助长和互相攀比的结果。如果学生的消费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将干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是为了高档消费而打工,荒废了学业。”有教育学者呼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消费迫在眉睫。

B:有大学老师表示,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学校

就像一个象牙塔,被人为地创造成一个与社会脱节、净化的环境,并不一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学会在差异中生活、学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合理定位及消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插歌…)

A::毕业时节又至,即将迈向社会的同学们也将迎来一个忙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不仅要经历求职、面试和签约,还要在学校办理派遣、调档等一系列繁杂而又重要的事项。为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毕业就业时的注意事项,下面就具体列出几点:

B:是的首先第一点就是增强在择业中的自信心

择业目标确定之后,毕业生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经受预想不到的考验,有些毕业生可能就会因此而产生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坚定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毕业生要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即使目前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尚有欠缺,也要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新的知识,具备新的能力。其次,毕业生要积蓄自信的资本,以坚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和宽广的发展潜力去稳操胜券。返回目录第三,毕业生要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自己的特长去开创主动局面,并积极弥补不足之处,消除择业竞争中的被动因素。第四,毕业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摆脱情绪低落的方法和技巧,如听听音乐打打球、换换环境散散步等,力争始终以饱满的精神去参加竞争。

二 准确把握择业期望值

所谓择业期望值,就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职业位置对自己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人、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普遍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一方面,有些毕业生由于没有认清形势,期望值过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多次“碰壁”后仍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从而错过了其他机会,有时甚至就造成了无业可就。而有些认为自身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至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它常常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几年前,需要这一类专业的人才多,而几年后却需要另一类专业的人才多;几年前,这一地区需要的人才多,而几年后却是另一地区需要的人才多;几年前,可能是这一行业需要的人才多,而几年后却是另一行业需要的人才多等等。所有这些情况都需要毕业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那么,如何把握好择业期望值呢?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讲,大学毕业生应该注意防止和克服图虚荣、图享受、图安逸等错误倾向。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名大学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虚荣心作怪,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心只想找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或在同学中盲目攀比,其结果只能是由于脱离实际而败北;有的毕业生只注重优越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所谓“只要挣钱多,不管干什么”;还有的毕业生只选择地点,不考虑工作性质,也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这些只图一时实惠和享受,不顾国家需要和个人今后发展的思想,难免会在择业和未来工作的洪流中被淹没。还有的同学害怕吃苦,不愿到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就业,这也是导致一些同学择业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其

次,毕业生在择业时,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等情况,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社会的现实需要,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第三,毕业生要注意将“分步走”和“及时调整”相结合。将总的期望值分解成若干个可行的阶段逐步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要首先满足主要愿望,切不可一成不变。

三、积极把握择业中的机遇

首先,毕业生要明确择业的标准。当你站在人生选择的交叉点上时,你是选择城市,还是选择乡镇?是选择内地,还是选择沿海?是选择大机关。大单位,还是选择企业或基层?是选择国有企业,还是选择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是选择争相涌入的热门单位,还是选择急需人才的艰苦行业?面对这种种选择,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把握住一个客观又现实的标准,也就是说,哪里最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要想方设法去哪里。其次,毕业生要明确机遇的相对性。有的信息对别人来说是机遇,但对自己却并不一定合适,而某些别人认为不怎么好的工作单位,你去了也许就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作为一个既有一定知识,又有一定分辨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决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善于从若干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第三,毕业生要明确机遇的时效性。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毕业生在求职时,千万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通常情况下,许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是面向全国发布的,你不把握这个机遇,别的学校或其他毕业生也许就会抢先。退一步讲,即使是明确到本校的社会需求信息,你不及时利用,别人也会捷足先登。因此,当得到社会需求信息时,一定要果断地做出选择,否则就会“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第四,毕业生要明确机遇的必然性。只要你平时注意从知识、能力、品格诸方面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你就会发现,机遇到处都有,即使现在没有,将来也总会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广大毕业生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

目前,社会最欢迎的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毕业生,如优秀毕业生、党员和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尤其是党政机关和一些管理岗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把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第二类: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吃苦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能够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踏实肯干,能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因而是很多用人单位所希望得到的。第三类: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外语水平高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精力旺盛、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知识面宽。他们往往一专多能,既可以搞专业,又可以抓管理,还可以负责外联。他们往往适应能力强,工作入手快,在单位或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因而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涉外部门等单位青睐的对象。第四类: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文科类毕业生若公开发表过文章、调查报告等,理科类毕业生若有一些发明创造、科研成果,经济、法律类毕业生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或模拟工作经验,外语类毕业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强,则往往会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一般来说,外语水平低和不会使用计算机的毕业生是缺乏竞争力的。

五、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充实自己。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落实了就业计划,并不意味着自己就可以放松,可以无忧无虑地快活一段时间了。事实上,毕业生在落实了工作单位之后,必须按照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第一步,毕业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如该单位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前景、单位性质和业务范围、社会声誉与地位、相关领域其他单位的现状和发展势头等。对于这些情况,毕业生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毕业生要了解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使用意图。自己到单位后即将从事的工作及岗位和这一工作

6.美食类节目广播稿 篇六

长期以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突出地发挥着信息传播、社会服务和大众娱乐的功能。这些功能从微观上可以说是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从宏观上可以说是推动着社会进步。随着广播谈话类节目的推出,另一种功能——社会沟通的功能更加凸现出来。广播谈话类节目体现出社会生活中多种意见的交流探讨,多种观点的交锋争论,最后实现充分的沟通和理解。

回顾广播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广播的社会沟通功能是近几年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并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这种功能的显著特征是谈话类节目的产生和发展,并且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和维持高收听率的热门节目。可以说,广播谈话类节目的内容越来越接近社会,贴近公众,揭示生活,干预生活。

在媒介竞争激烈的今天,各地电台谈话节目日渐繁多,说明它有市场,有需求,但有些谈话节目,由于定位不清晰,题材重复,故事大同小异,让观众越来越觉得谈话类节目不如以前好听了。怎样增强广播谈话节目的可听性、吸引力、影响力,已成为广播人一个摆不开的话题。其实我们认为谈话节目除了精心策划和准备,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沟通了。以下是我对广播谈话类节目如何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谈话节目应该有一种整体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对观众的理解和尊重。

1.形象。节目的整体形象由节目的每个具体细节构成,关键是“得体”,你的外表是否与你的话题相融,你的气质是否与你的角色相配。别以为这都是常识,恰恰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得很得当。有人爱夸张,刻意用时尚的服饰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取悦观众,有人又太随意,不讲究节目的内容和个人形象的正确搭配,影响了节目应有的亲和力。可见“相符相配”并非空话议论。试想,一个教授模样的人端坐在方椅之上,用逻辑分明的语言,一板一眼地谈论百姓生活的家长里短、方方面面(尽管非常深刻)会有多少感染力?因为对百姓而言,过分地端庄和严谨反而会失去亲和力。

2.格局。说格局与亲和力有关或许以为扯得太远,其实不然。所谓“格局”,指结构程序、角色定位、内容摆布、协调默契等等。格局生灵,最能推助谈话气氛,提升整体效应。谁说了一句经典名言,谁多了一句胡言乱语,对观众而言并没有持久的吸引力,而整体氛围才是吸引观众的动力。因此,角色的搭配,内容的设定,都要从整体考虑,这样在节目进行中才能互相配合,互为带动,相互推进,制造出热烈的谈话氛围,从这点出发,可以说如果“格局”失衡,亲和力也就随之而去了。

3.跌宕。古人形容跌宕“微风皱波,恍无定理。彩云欲堕,忽复扬起”。一个有亲和力的谈话节目不似一塘静止的秋水,更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唱众随。人就是生活在矛盾中,谈话节目反映社会生活,思想碰撞是必然的,加之情和理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有分歧、有争议、有矛盾、有转化、有不同观点的陈述,有跌宕起伏的交流才有至真的亲和力。当然任何思想碰撞都是为明辩是非,而真理又常常不是一次谈话就可以说明白,因此思想的碰撞只能是多探讨、多交流、多尊重、多理解,不能要求凡谈话就要有答案,凡议题就要有结论。有时候从跌宕起伏的讨论过程中给人的启发往往胜于一个简单的结论,因为这本身就有亲和力。

4.真诚。真诚是谈话节目的灵魂。真诚不是指谈话者的为人,敢做谈话节目的人,他们的人品都是很令人敬佩的。这里说的真诚是指在节目中与观众诚心相见。要与观众相通,就要把自己跟观众放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不能当“师爷”,也不要当“衙役”。“师爷”太霸气,即使满脸堆笑,说出话来也是上帝的口气。“衙役”太奴气,巧言附和,没有自己。庄子一段话我以为很有道理:“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可见,真诚在忘情中最能彰显,亲和力在真诚中最有体现。

二、谈话类节目要善于培养成熟与自觉的观众群,促进交流空间的开放与民主

社会转型时期在诸多方面带来的困惑,促进了人们倾诉与倾听的可能与欲望。逐渐成长起来的观众越来越要求自主地、能动地选择获取信息,以便实现其在大众传播中情感态度的交流,以及对热点、焦点社会问题的探讨。这样,谈话类节目便开辟了在大众传媒中进行充分人际交流的新空间。

1、主客体平等关系的建立

在传播观念上,传播意识上,传播的情感态度及方式手法上,媒体的传播者理应与受众保持平和对等的交流状态,在平等交流中完成个案透彻的叙述。这种主客体平等关系体现在主创人员平民化的创作视角与制作方式,主持人生活化的语言与交流手段,当然还需要观众以开放、积极参与的心态共同建立起和谐平等的交流空间,这也是新的社会氛围中培养受众自觉自尊意识,从而促进交流的开放与民主的最高要求。如:《实话实说》节目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实话实说”的热潮,一时间,权威专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普通观众积极参与,反响热烈;各地电视台也捕捉时机,争相效仿。每种声音都在期盼着尊重与平等,这种符合现代社会媒介发展需要的大众传播意识,的确是促进节目健康运转的资本。

2、活跃互动的谈话场的建立

谈话节目最能保持大众传播背景下人际传播中观点差异、交流探讨、激烈交锋的原貌,并营造出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谈话氛围,即谈话场。信息与情感的不断流动、补充、逐步积累,又不断地寻找释放途径,以便激活富有生命力的话语机制,引起观众更大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反馈的欲望,也即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互动。在这个动态的场状态下,没有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也没有颐指气使的恶语中伤,包括主持人,嘉宾,在场观众的每一个人都是在互相尊重对方的基础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其寻找合理的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人们在面对相异观点时通常得出整体的认知印象,无论是与否,观众感受到活跃的气氛和具有原生态的思维冲击,或多或少对深层的社会性格构建发挥作用。

3、个体与群体沟通的实现

谈话类节目既有普遍性的焦点问题的展示,又有极具个性色彩的个案分析。因此有的选题既深奥到值得专家研究,又浅易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作较为生动的阐释。而不论哪种方式,都不是以既定的观念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动因,而是以一个较为具体的题目为起点投射出一定的情绪和观念性的精神因素。因为谈话类的节目不光是对某一事件,某一观点的解释与说明,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个体真实的生存状态,情感取向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较为广泛的背景,甚至进一步上升到人的价值及终极意义的回归。

三、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善于驾驭现场、营造氛围 谈话类节目的优势是面对面地人际交流,这也给谈话节目主持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驾驭现场,如何与嘉宾、现场观众进行交流,使节目按照预期的策划进行下去,从而完成节目预计要达到的传播效果。

1、作为一名合格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善于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谈话氛围

一方面,主持人自己应该淡化主持意识,以真实本色真诚地融入谈话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但不能忘了自己的职责。这种率先进入常态的表现自然会给现场来宾一种感应,对方也容易放下上节目的感觉,拿出常态说话。另一方面,由于嘉宾的地位、身份、职业、年龄、性别、学识不同,存在着各自行为规范的差异,这就要求主持人要以不同的方式、手段来营造一个嘉宾最容易接受的环境氛围。这个氛围必须由一个“点”为契机。这个“点”的选择,可以与谈话主题直接关联,也可以与谈话主题间接呼应,有时一个很严肃的谈话主题,往往可以从最轻松的话题活行为入手,这就要看主持人“营造”能力的独具匠心和驾驭谈话的深厚功力。另外,营造谈话氛围的手段使多种多样的,只有对生活的了解和大量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把我这种不知不觉的“营造”技巧。

营造谈话节目良好的谈话氛围还要求主持人必须要有亲切感、幽默感。亲切感是主持人被受众接受的前提,它可以消除家宾和现场观众的紧张情绪,排除交流上的阻碍因素。心理上的亲切来自诚挚、平等,所以作为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最大可能的保持亲切平易的心态并赴诸行动,是建立形象并与之沟通的必要条件。幽默感是进行对话的最佳“润滑剂”,然而,有时主持人的幽默也不一定得到节目现场嘉宾和参与节目听众的呼应,事实上具备幽默感是一种本领,而运用幽默、调动幽默从而完成双向交流是另一种本领。幽默不同于耍贫嘴,它是一种积累的闪光,一种良好完整的心理素质的直接反映。幽默感最能创造和谐、轻松直至理想的谈话环境。

2、学会倾听是每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成功主持的法宝

谈话节目,由两个方面构成,讲话和倾听。对于主持人,倾听指的是其从嘉宾听众那里接受信息。说话,从来都是得到主持人的重视的,因为思维和口才都是在这里得到体现。倾听却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实际上,倾听既是谈话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主持人获取新信息的重要途径。谈话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听众之间的沟通重在倾听,特别要做到认真倾听。如何做到认真倾听,也是有不少学问的。

观众喜欢真诚的主持人,也信任真诚的主持人。谈话节目不同于新闻写作的采访,谈话过程面对受众,真诚与否直接影响到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更关系到嘉宾的发挥情况,因而也会影响到整个谈话节目的质量。

应当用心地倾听来自于嘉宾及听众的声音。这是主持人发挥作用的基础。用心倾听指主持人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同时主持人对于倾听到的内容要充分理解,并进行“强行记忆”。只是专心地听见对方的话还是不够的,主持人应该让这些话成为头脑中的记忆,否则是很难与别人对话的。

只是认真的倾听,主出任的谈话终究会成为嘉宾的“俘虏”。主持人不许把握自己的目的。“目的”的一层含义是把握谈话的主题,是主题鲜明。谈话总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因此,主持人应当在与对方对话的同时,考虑谈话的主题,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话语是主题清晰。其次,“目的”指的是主持人要明白自己代表的是听众。这就是说,主持人在节目中倾听的身份并非自然人,而是听众的耳朵。主持人要学会一边倾听,一边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主持人对于听到的“素材”,进行现场“编辑”的过程。

3、谈话类节目如期顺利进行,主持人对节目现场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一场原本没有头绪的谈话,可能因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的介入,就有了自己的灵魂。

在节目中,主持人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个主导地位是指节目行进中的每一个环节由主持人很好地引导和控制,并不是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主要的观点,重要的内容,要让给节目所请的专家(嘉宾)去说。主持人的引导和控制应该不露声色,尽量自然、顺畅,不给人生硬的感觉。

主持人在谈话中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一个话题应该结束时,自然的承上启下,开始下一个阶段的谈话;在嘉宾一时语塞的时候给予提示,铺垫,避免冷场的出现;当嘉宾滔滔不绝,甚至出现了不适宜出现在节目中的语言,或已经偏离主题的时候,及时地予以制止,引导;当嘉宾和听众的对话发生冲突时,能够相应的协调气氛,加强场上各个环节之间的和谐等,都是主持人需要思考的方面。

有嘉宾一起主持的节目都有一个明确而集中的主题,也可称做话题,主持人在节目前应该有所准备,这个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谈的事要熟悉,有充分的资料准备,有自己的看法;二是对嘉宾的情况和北京也要有一些了解,要知道他的主张、简单经历,他现在正在做的和计划做的事情

在制作每一档节目前,主持人应有认真的案头准备,包括文字和“腹稿”,从导向、知识、社会现实以及节目的策划、结构和提问等方面做好认真的准备,尽量避免因没有做好准备而造成的“八股式”、“程序式”的采访,使听众感到厌烦。此外,主持人作为听众的“良朋益友”,还应该在节目中重视引导,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客观、真诚地面对听众,不回避棘手问题,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出发对听众进行引导。

总之,不论主持人在节目中如何同听众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如何回答听众的问题,是“润物细无声”的温婉风格也好,锋芒毕露的追问风格也好,绵里藏针的叙谈风格也好,都是主持人自我艺术主持风格特色的表现。但是,对一些明显的无理纠缠,主持人也完全可以硬朗地说“不”。

四、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搭播配合

主持人两人或多人搭播配合以“谈话对播”等形式做“活”节目,也成为节目出“彩”的重要手段之一.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搭播配合,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节目角色更丰满,视角更开阔.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搭播配合,注重主持人“角色” 塑造,更要有大局意识.如果说节目是一盘棋,就要清楚自己“运子”的位置,注重整体效果.在节目运作上要注意互相协调.配合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伙伴意识”.伙伴主持的状态是默挈,相得益彰的,给听众带来听觉的审美享受.1.忌“抢”当主角

陈佩斯和朱时茂曾经表演过一个令人捧腹的小品<<主角和配角>>,那是影视表演的范畴,但是看了这则小品之后,却不能不让广播搭播节目主持人认真的思索,搭播的过程,特别是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之间是否存在主次的关系?主持人的职业特点,注定这个职业是有光环环绕的,但白岩松说的好:背靠大树不一定自己就是大树.而受公众关注的个体必须得有个人修养的定力,否则就是轻飘飘的,凡事就爱已自我为中心,将搭播主持人,甚至是访谈嘉宾放在次要位置,是作不好谈话类节目的在节目中,总有一些出色的题材和出色的语言,如果是单播,自己的构想.个人的语言魅力尽可能充分展现.可是,搭播是需要团结协作的.如果主持人自我意识过强.自我感觉太好,优越感膨胀,将所有的“光芒”都聚在自己身上,那么,搭播的伙伴就只能“黯然失色”了.搭播的谈话类节目,忌主持人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丝毫不给搭播伙伴说话的“由头”,另一个“是呀”,“对呀”的虚以应对.而是应该学会给对方递话,有些提问,有些观点对方说其效果可能会更加,因此应该把话递给对方来说才能够相得益彰,节目才好听.2.忌“让”出空白

这里所说的“让”是依赖感.有的主持人平时缺乏积累,缺乏自信.表现在节目中,状态不主动,思维不活跃,过于依赖对方,我们的节目大部分是直播节目,有时碰到难题猝不及防就推给对方,自己坐享其成,这样就造成播出状态失衡.同样受到损害的仍是节目整体的效果.记得杨澜说过:节目主持人心中一定要有节目的整体效果,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如果没有表达功底,没有表现欲望,不如去做一名听众.如果太把自己当回事,每句话都端架子,适得其反,听众肯定会烦你.我认为杨澜所说的,就是“度”,也就是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分寸感.状态积极,心态开阔,才能保持良好的创作气氛和播音状态.3.相互补位,达成默挈

“补位”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画面.无论是排球赛、足球赛、羽毛球或乒乓球双打比赛等等,凡是出色的“梦之队”,队员的团队意识都是极强的,善于补位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我们看不到相互的指责或埋怨,只有团结互助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在直播节目中,有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主持人突然发声异常、“卡壳”了、或临场发挥语不达意等情况,另一位主持人要及时补位。特别当搭播伙伴出现一些疏漏的时候,不能在心里偷笑,在一边看笑话,心理想:这次你可在听众面前丢人了吧。这是一种阴暗的心理,这种心理要不得。4.注重细节,相互体谅 主持人都是些平凡、普通的人,但是我们做的是高尚而美好的职业。在工作中,搭播主持人要互相体谅对方的一些特殊习惯。比如:有些主持人闻不得葱蒜味;有的主持人心思比较细腻,开不得玩笑等。在对方对着话筒说话的时候,尤其不要做小动作,干扰到对方。主持状态是紧张的,分散一点注意力,节目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7.广播互动类节目主持人的“不说” 篇七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名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耐人咀嚼,值得玩味,可称为是经典之语,既有君子之风,又有世故老练,也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一种策略。此话亦可当作广播互动类节目主持人的说话之道。那么,在主持过程中,哪些话不说为好呢?

一、消息来源不可靠的不说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灵魂,没有了真实就没有了媒体的公信力。主持人编辑整理新闻素材时,务必确认消息来源的真实性,无法确定的不可采用。

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了《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多家内地媒体转载。不少广播主持人在节目中引用该消息,并加以分析评论。而这则消息很快被证实为假新闻。

作为一名广播主持人,笔者当时也面临着是否选用该消息的问题,经过对该文的认真研读和分析,笔者认为该新闻事实很值得推敲。其一,记者报道的内容完全来自某出租车驾驶员的单方面陈述,并未多核实;其二,对于国家领导人体察民情的活动,中央有关部门应当有正式的官方回应,但文中却没有提及;其三,内地媒体全部是转载而没有进一步跟进核实的报道和向官方求证,新闻事实的构成不完整。因此,笔者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没有在节目中选用,从而避免了一次以讹传讹的错误。

对于公众而言,“新闻里说的一定就是真的”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海量的信息和来源的复杂性,加上媒体炒作之风盛行,假新闻时常充斥其间,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让公众相信“你说的一定是真的”,是广播节目主持人不懈努力的方向。

二、概念不清的不说

在互动交流节目中,主持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超出主持人的知识范畴,这时主持人应当秉承谦虚谨慎的态度,对不清楚的问题委婉回避或留待以后认识清楚再说,否则有可能闹笑话,不但影响节目质量,还会影响主持人在听众心目中的形象。

曾经有主持人谈到“闯黄灯”话题时说,西方人发明了红黄绿信号灯,是规范行车秩序的重大发明,黄灯亮时车辆继续通过肯定是违法行为。其实信号灯并不都是西方人发明的,信号灯中的黄灯就是由中国浙江人胡汝鼎先生在美国留学时发明的,而且在西方世界大多数国家,黄灯亮起时车辆继续通行不属于违法行为,黄灯只起警示作用。主持人因知识有限而闹出笑话应谨慎避免。

主持人在即兴互动和交流中,不但要积极应对,还要深入浅出地阐述事实表达观点,且不失活泼。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认知有限这个问题,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是。只要勤于学习,充分准备,就可以避免贻笑大方了。

三、“官话”不说

热线咨询投诉类节目对于主持人是个不小的挑战。在与听众的对话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针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棘手话题,这时既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照顾到听众的感受,往往会让主持人为难。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一味采取回避的态度往往适得其反,一旦用空洞的“官话”来应对,便会拉大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主持人不应回避问题,而应坦诚面对,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当然,这也需要主持人具备相应的政策水准和社会阅历。

比如,在接听投诉运输市场的“黑车”现象广泛存在的问题时,主持人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出“黑车”运输是违法行为,是扰乱正常运输市场的行为,必须予以打击。然后分析这一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是由运输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带来的供需矛盾所致,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某些人经济窘迫和法制观念不强所致,是相关法制和管理手段不完善所致,它是单一管理部门难以完全根治的社会问题,作为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它还将存在较长时间,并最终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而逐步得到解决。最后强调在现阶段,负有管理职责的部门不能知难而退放松对违法运输行为的打击,广大合法从业者的利益应当得到切实保护。

这样的交流既明辨是非,又实事求是,既缓解了投诉者的情绪,又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低俗的网络流行语不说

语言是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时代催生了大量的新概念新词汇,也产生了大量的网络语言,有些随网络的传播而流行开来,它们良莠不齐,雅俗共存。

例如,现在广播主持人说到“屌丝”这个词已然是心平气和了。尽管这个词流行已久,有人认为,“屌丝”文化是一种网络亚文化,它意味着凡人获得了更多诠释生活的角度与权力,并且这个词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权威的党报,但笔者依然不敢苟同。市井俚语的存在是受时空制约的,不一定都适合用于公众传播。

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必然会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广播受众与网络受众虽有重叠,但更加广泛,触及的社会阶层更加全面,包括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广播主持人在使用流行用语时应区分优劣,去芜取菁,而不能流行什么说什么,因为广播肩负着弘扬公序良俗的教化职责。

五、过度调侃的话不说

调侃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手段之一,以某种幽默轻松的语言来表达对某件事物的评论和批判,是话题内容的点缀和补充。在实务操作中,常常听到有的主持人把调侃当作节目的主体,调侃的对象也不是新闻事件,而过多集中在主持人的身上,谁胖谁瘦谁丑谁俊,谁结婚了享福谁单身了受罪等等,还有主持人之间的“互黑”,相互挖苦制造噱头,以此吸引听众的窥探欲,以提升节目的收听率。这样做,不但伤害了主持人的形象,还会伤害节目的美誉度。

广播节目主持人应当思考,节目向公众传递什么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哪些内容是拿无聊当有趣。内容不够噱头凑,“水话”连篇的节目可能会迎来短促的彩头,长此以往必有害无益。

8.浅谈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实践创新 篇八

关键词:广播新闻节目;实践创新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多媒体时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广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欣慰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近几年的广播新闻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了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子。通过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过去两年的广播新闻节目做一次全景式的扫描,我们从中得到了广播新闻节目创新的启示。

1 内容创新打造节目品牌

中国之声作为国家广播新闻旗舰,全力打造时政新闻、广播评论、直播报道、主题宣传、文化传播等系列品牌,抓重大事件、重大主题、重大问题的舆论引导,做到大策划、大气魄、大手笔,不断创新报道模式;全方位强化直播手段,全年150多场现场直播,实时关注新闻事件;高度重视受众参与,以深刻的提炼、丰富的音响和鲜活的形式表达新闻内涵,在媒体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温家宝总理曾专门对中国之声的宣传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中国之声新闻编排尊重新闻规律,体现了新闻价值,体现了创新精神,增强了国家电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 风格独特彰显媒介个性

旗帜鲜明、泼辣犀利是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矢志追求的境界。早在节目创办之初,《新闻纵横》就提出:“题材不分门类,对象不分尊卑,‘是’便热情褒扬。‘非’便痛加鞭挞。”正是因为《新闻纵横》的立场始终明确,标准始终如一,十年来,《新闻纵横》节目涉及的新闻题材数千件,相关人物不计其数,基本上做到对是非褒贬分明,既不含糊其辞,也绝不拖泥带水。这种是非分明的做法常使《新闻纵横》节目有药到病除的效果。十年来,节目报道过的问题,绝大多数在播出后引起了相关单位、部门的重视,70%以上得到了较好解决。正是靠其独特的风格,《新闻纵横》创办十周年来,成为中国广播界唯一一个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新闻名专栏”的节目,深受广大听众的信赖和喜爱。

3 新闻表达音响化增强节目可听性

突出广播特色,用典型音响元素作为新闻作品的基本材料是广播业界多年的追求。广播新闻音响化是媒介特性的基本要求。和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不同介质媒体不同,广播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独特话语方式,广播作品的样式和制作生产的思维方式也都有别于其他媒介,最大限度的发挥广播的音响专长,才能突出特色,托举起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取得不可替代的特色地位——大幅度提升作品的吸引力,表现力。如今的中国之声已成為一个名副其实的音响世界,录播为主变全程直播更是为各种新闻音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乐声、人事、自然声交相辉映,源源不断的现场音响正在成为中国之声越来越清晰的主旋律。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之声已基本上脱离平面媒体的老路,开始了依托音响独立走路的全新话语时代,特色时代。

4 利用主题活动,进行品牌形象的宣传与推广

在打造“看得见的广播”中,广播媒体利用一些主题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实现品牌形象的“可视化”宣传与推广,一系列大型户外活动的推出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激情世界杯》校园行。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前后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围绕这一重大体育赛事,先后举办了激情校园行、世界杯倒计时、海选世界杯校园主持人等多项活动。尤其是“《激情世界杯》校园行”活动在世界杯足球赛开赛后的前十天,每天晚上20:40~23:30把直播间分别搬进10所大学校园,由中央台主持人和体育评论员协同文体明星联袂校园主持人,共同主持世界杯足球赛比赛直播节目[1]

奥运联想千县行。2007年6月中国之声与奥运全球合作伙伴的联想(中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旨在深入传播奥运精神,实现“共同奥运”梦想主题活动——“一起奥运圆梦2008”的奥运联想千县行活动在全国全面展开,活动将历时一年,全国近1500个县城和县镇城市的青少年将通过奥运主题广场体验活动与近百位奥运明星亲密接触。全国100名优秀青少年代表将通过中国之声的《奥运联想千县行》专题节目选出,组成“联想奥运圆梦团”,到北京为2008奥运会加油!

《直播中国》节目。中国之声《直播中国》节目是一档长达90分钟的大型户外直播活动,通过新闻现场展示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成为各地向全国展示“魅力城市”和“三个文明建设”成绩的重要窗口。2004年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利用这个节目,成功地直播了河南、烟台、天津、长春、南京、张家港、成都、庐山等诸多个城市。2007年7月1日开始,中国之声《直播中国》又联合多家地方电台和中央台记者站推出“五环之光”《奥运之城》系列直播,向世界推介北京、香港、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7个奥运主办、协办城市、展示各地赛场建设、接待工作的最新进展、介绍城市的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受到了热烈欢迎,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5 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实现传播形态多元化

技术创造了新媒体,也创造了媒体的新价值,融合成为现代媒体的大趋势。近年来中央电台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不断创新广播的传播形态,初步形成了以传统广播为主,集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出版、手机多媒体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中国广播网拥有专业频道37个,实现了中央台9套广播节目的在线直播和270个节目的在线点播,2006年全年在线点播节目总量2TB,日访问量和页面浏览量达到1400多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音频第一网[2]。网络电台银河台目前在播5套节目,24小时不间断播出,同时开通了“播客”服务,日均访问量超过190万人次。中央电台付费数字电视《家庭健康》频道开始步入市场,已在国内24个地区实现落地。数字广播中国音乐、古典音乐、评书连播、相声小品等4套节目,在北京等地落地;手机广播已开办新闻、娱乐、信息等3个频道,成长态势初步形成。此外,中央电台还利用报刊出版等媒体资源开拓市场。对中央电台来说,以广播为主,以多媒体为发展方向,既能有效整合传播资源,扩大覆盖范围,使传统的广播资源在各类媒体上得到综合利用,又可以满足受众个性需求,实现增值服务,发挥了整体传播效应,提升了影响力和竞争力。当然,目前,中央电台对新媒体的开发利用还处于战略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 申启武.广播新闻:在创新与超越中寻求突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2).

[2] 王宴青.传媒格局变革与广播创新新方向[EB/OL].http:∥www.cnr.cn/tbtj/sytt/200706/t20070604_504482224.html.(2007-06-04)[2008-03-11].

上一篇:杭州四季青调研报告下一篇:中秋节短信祝福语精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