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观察记录

2024-10-30

区角活动观察记录(精选7篇)

1.区角活动观察记录 篇一

幼儿园 区角观察活动记录

观察记录: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师煜兴奋得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边说师煜边把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浩浩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浩浩拿起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浩浩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分析: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由此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措施: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2〉在大型数量的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并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小卡上标记数量或图形符号,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2、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设计

文章提要:

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设多种领域的学习区域。并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区角活动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的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幼儿园《纲要》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最有效的措施。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掌握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创设活动前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1、在活动前提出规则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玩具时需注意的卫生、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的整理、归放。活动中遇到问题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

2、在自然活动中形成规则。

在小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时是玩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3、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规则。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自己倒下来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建房子时在旁边建一条路,别人就不会不小心踩坏了。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

首先,要利用有限的空间使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宽松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摆放与收整。某些内容相近区域的合并有利于材料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比如:益智区、语言区、美工区、计算区等放在小箩筐中合并为一个区,可以让孩子资源共享,也便于老师在材料的投放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其次,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比如:小班生活区的目标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应投放一些为娃娃穿衣、戴手套、扣纽扣、喂动物宝宝吃东西等材料,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使材料有效的为目标服务。

另外,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活动,而对别的区角却没有兴趣,但我们又不能强迫那个幼儿一定要离开那个区,或是一定要去某个区活动。此刻,我们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比如:小班时,总有几个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对美工区、生活区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表扬美工区和生活区的幼儿,并在这两个区内投放更多有趣、可操作的材料。果然,没多久那几名幼儿也开始进这个区玩了。因此,投放材料时要突出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不可一劳永逸,要常换常新。

三、参与孩子的活动,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引导者。

首先,在活动中,我们要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孩子并不是无知和无能的,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和富有创造力的小主人。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我们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角色转向幼儿的合作者及引导者。

其次,在幼儿的活动中,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是否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随机教育。如:娃娃家不小心把桌子打翻了,东西洒了一地。这时,小朋友们都涌向娃娃家看热闹,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我们不能马上责备孩子,不管是打翻桌子或是凑热闹的,我们可以轻轻的招呼孩子一起整理娃娃家,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刚才在娃娃家的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以后你们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小朋友帮助了你们,下次娃娃家可要好好准备,请大家来做客,表示感谢。”这样闯祸的小朋友紧张的情绪大大减少,其他孩子也稳定下来了。不但教育了小朋友,而且丰富了游戏情节。

四、注重幼儿能力差异,安排适当内容。

每一个孩子总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许多人眼里的乖孩子可能在动手能力方面却差强人意,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在建构区可能会有突出的表现。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设立榜样,组织幼儿“说第一”活动,让幼儿说说自己哪方面最棒。并在区角设立成果展示台,随时放上幼儿的得意之作,展示自己的“绝技”。此外,我们还开展区角内的手拉手活动,鼓励幼儿互相指教,体验同伴间互动学习的快乐。

在区角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都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只有做到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才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方案:

小班区域游戏活动设计方案:

卷袜子(生活活动)

一、材料提供

a.托盘、藤蓝等盛器;

b.卷袜子图示;

c.色彩、种类或长短各异的袜子、娃娃、爸爸、妈妈等背景。

二、操作层次建议

第一层次:提供的袜子色彩差异大,长短相同,数量少,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送给娃娃。

第二层次;提供的袜子长短不同,色彩相同,数量稍多,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送给娃娃。

第三层次:提供的袜子种类不同,长短、色彩也各不相同,数量多,幼儿把袜子配对卷好,分别送给娃娃、爸爸、妈妈。

三、提示:观察重点与指导建议

a.观察幼儿袜子配对及卷的过程,允许幼儿用自己方法来卷袜子,只要卷好的袜子不松开即可,幼儿卷好袜子送给娃娃或爸爸妈妈时,鼓励幼儿说一句话“娃娃(爸爸、妈妈),我把袜子送给你”或“我帮你把袜子卷好了”等等。

b.背景也可以按需要设计,如:可以选小抽屉,并在抽屉上贴上数字,数字是几,幼儿就放进向双卷好的袜子。

2.区角活动观察记录 篇二

教研目标:1.通过研讨, 从尊重孩子学习方式和兴趣出发, 考虑材料投放是否有利于实现泥塑活动的教育目标。2.进一步拓展关于有效的材料投放和教师干预的策略。

教研准备:各位教师已经根据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 (教师干预、材料投放、技能支撑、生活经验和同伴交流等几个方面) 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评课。案例人手一份。

参与人员:专家、园长A、园长B、全体班长教师

教研过程:

一、呈现观察记录

本记录来源于王梅燕教师的大班瓷泥活动:《漂亮的泥板》。

这是一个装饰泥板的活动。活动中, 一个孩子运用已有的团圆、搓条等技能在泥板上装饰出了许多很好看的花纹, 但这个孩子的泥板形状不规则, 教师发现后, 对孩子说:“你的花纹装饰得很漂亮, 但泥板却没有花纹好看, 你能不能把泥板变得更漂亮呢?”孩子在听到教师的话后, 思考了一下, 然后用塑料小刀在泥板上画了一圈, 并且进行了多次的形状修改, 然后用小刀将泥板切出了圆形。孩子边切边说:“这样, 我的泥板就比原来的好看了吧!”

在另一组中, 一个孩子用笔套在泥板上印花纹, 印完后, 他又选择用牙刷将笔套的花纹一个一个压掉。接下来教师和孩子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花纹都压掉?”

孩子:“这个花纹不好看!”

教师:“不好看的花纹你可以留着, 然后在旁边弄其他的花纹, 有了比较, 才知道你的花纹好不好看哪!”

接着教师用牙刷在孩子的泥板上示范花纹。孩子一直默默地看着, 不作声。

教师:“如果你不想这样, 那你也可以重新做一块泥板, 再进行装饰啊!你这样压, 你的泥板就变得不像泥板了。”

孩子还是不作声, 仍然用牙刷一个劲地在泥板上把花纹压掉, 直到所有的花纹都不见了。然后他又重新选择辅助材料来刻画花纹, 教师摸着孩子的头说:“那好, 你慢慢做, 希望你能做出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泥板花纹来。”

二、初步分析案例

主持人:根据案例, 大家从材料投放和教师干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A:这名幼儿是个特例, 他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只是为了探索而探索, 甚至说是在玩工具 (牙刷) , 并没有目的性。”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干预应重在关注他的操作过程。

教师B:在活动过程中, 我发现不止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 用牙刷在泥板上刷花纹。我认为材料妨碍了幼儿的操作。

教师C:这个孩子是用牙刷去装饰他已经装饰好的泥板, 他在享受这个过程。

教师D:教师的干预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 像教师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案例中第一个孩子, 教师是用语言进行了干预, 孩子做出了回应, 而在第二个孩子身上这种方法没有效果。我认为此时教师可以把牙刷拿掉。

教师B:孩子就是在享受那个过程, 把它拿掉不好。

园长A:我认为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应该遵循这一原则:适合孩子创作的, 有助于孩子创作的。不仅如此, 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 而并非是样样材料都“玩”一遍。

专家:这种现象如果是个例的话, 可以让他继续操作, 但如果是普遍的现象, 教师则要进行适当的干预。这个孩子也许是玩牙刷的经历较少, 所以特别感兴趣。

三、小组讨论探讨干预策略

主持人:如果是你, 活动中出现孩子用牙刷把所有花纹都压掉, 你会采取什么回应措施呢?

教师E:我觉得可以在孩子做了一块泥板后, 让他再做一块, 再去用牙刷进行操作。

教师F:案例中前后两个孩子都有教师的干预, 前者在教师的干预下做了回应, 并有改进。后者并不受教师的干预而改变, 他依然在享受自己刷泥板的乐趣, 可以再给孩子一块泥板, 让他继续操作。

园长B:我非常赞同前面教师的想法, 既然孩子喜欢这种方法, 教师就应该支持他, 再给他一块泥板, 请他再次进行创作, 满足他的兴趣。通过两次操作, 孩子会有所发现, 这时教师再进行干预, 如问他“你在玩牙刷时发现了什么?”这样就能帮助孩子提升经验。

教师A:给孩子足够的探索时间, 比如在区域活动中让他继续去运用牙刷进行探索。

教师B:教师要选择合适操作材料进行投放。如果材料影响幼儿创作, 应该避免投放。

园长B:刚刚大家说得都很精彩, 下面请大家看看案例中这一段“一个孩子运用已有的团圆……装饰出了许多很好看的花纹, 但这个孩子的泥板形状不规则……你的花纹装饰很漂亮, 但泥板的形状就没有花纹好看。”通过这段文字描述, 我请大家思考一下, 此时这位孩子的兴趣点在什么上?而教师又关注着什么呢?

教师I:孩子的兴趣是在装饰, 而教师关注的是泥板。

园长B:对, 两者关注的内容不同。所以这就是我想引起大家思考的地方, 这时, 如果是你, 你将会怎样去进行引导?

教师D:我会引导孩子去思考:“你做的是什么?”假设他做的是块“蛋糕”那么就引导他想一想, 蛋糕有哪些形状的?从而使他去关注自己泥板的形状。

专家:这位教师的干预语言使用并不适宜。首先她否定了孩子的创作, 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这样的话语, 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我觉得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照片、图片, 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原来“泥板可以这样的”, 促使孩子改进自己的创作。

教师J:另外通过记录, 也反映了在集体教学中, 特别是操作性活动中, 个体差异的问题难以得到圆满解决。现在一对四十, 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每个孩子都关注到。我认为,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这种个体差异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可以在区角里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专家:所以教师要了解握每个孩子的发展现状, 这样在教学活动中, 能有意识地去多关注这类孩子。也就是,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去关注、干预那些能力发展慢的孩子。

教师F:碰到这种情况, 可以引导孩子之间相互合作、分工合作, 让幼儿管理幼儿。比如我带大班时开展陶泥活动时, 每组安排了正、副两位组长, 这两位组长可以直接起到帮带的作用。当某个孩子没有做好或是不会做时, 组长可以进行指导。

园长A:教师F的办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利用同伴来影响同伴。如果要以完成作品达到某个目标时, 则可以由组长来负责, 组长提醒其他组员, 特别能力发展慢的幼儿, 告诉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

教师B:这个方法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 比如一组完成一件大作品, 由组长做主要的, 其他人做部分 (搓泥条、泥球等) , 组长进行组合。这样的话, 能力强的孩子得到的锻炼就更多, 能力会越来越强, 而能力弱的孩子差距会更明显。

园长B:在大班操作性活动中, 怎样去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这是集体教学中一个共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去指导幼儿, 把握干预的时机, 通过多种方法如同伴互帮、提供多种材料照顾到每一个孩子。

四、总结提升经验

关于材料投放:1.要按照学习的顺序来投放材料。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的顺序, 也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投放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数量的材料。2.操作材料的投放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 不能投放之后就不管它的效果。教师在准备材料之前就应该设想好幼儿会如何用这些材料。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要考虑材料投放的顺序、材料投放的分量以及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关于教师干预:1.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要让孩子自己去关注自己的行为, 从而使他们在泥塑活动的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2, 教师要避免负面、消极的评价, 如“你这样的不好看”等。3.教师的干预要把握一个宗旨:关注整体。干预的时机应把握好。干预的策略不要局限于语言上, 还可以利用材料进行干预。4.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 可以采用同伴互助、教师引领、投放不同材料等策略。

3.区角活动观察记录 篇三

[关键词]:幼儿观察记录 形式

一、什么是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而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记录是把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写下来的过程。

幼儿观察记录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或独特的非语言的方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阶段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1.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观中,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及新《纲要》理念下,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赋予特质的,需要教育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是幼儿展示自己的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并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与家长探测幼儿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价值,为幼儿成长与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服务。

2.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观察记录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3.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不再是教师唯一一个主体,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一)观察记录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表现时的目的性、兴趣点、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侧重点应定位在记录现象方面、或者是感受体验方面。如小班活动“糖果在嘴巴里变化”,引导幼儿感知糖在嘴里由大变小的融化过程,并用最简单的由大至小的○◎……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侧重点定位在记录材料、记录过程与现象变化等几方面,在记录中更强调探究的步骤。如中班活动“小蜗牛吃什么”,幼儿通过给小蜗牛喂食的探索活动,发现小蜗牛爱吃的食物,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喂食物的顺序及小蜗牛的相应反应(包括吃不吃、怎么吃)。

大班的幼儿在观察记录中更强调了记录设想,同时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如大班的活动“怎么把纸扔得更远”,洋洋小朋友首先记录下自己将纸片抛远的设想方案,然后记录下实验后的测量结果,紧接着再修正自己的方案,改用纸团投远,再记录测量结果,第三次又改用纸包住小块积木投远,反复几次后,他得出了体积小份量略重的东西能将纸扔得更远。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观察记录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一般可采用选择、粘贴、涂色、判断、连线、图形、数字、符号、绘画及实物呈现等方法进行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情景照片、语言录音、活动摄像等。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

例如:在小班“落下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下,绝大数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样子:在表现鸡毛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就张开小手慢慢转着圈,表现从高到低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则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表现边摆边往下落。在表现小积木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飞跑的站起再蹲下,表示很快落下来。

2.语言表达。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听明白,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下雨前,教师有组织的带幼儿到室外观察蚂蚁搬家的情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指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回到教室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兴高彩烈的交流着观察到的情景,细节都讲得很棒。

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如区域活动的健康检查站中,思思(扮演医生)拉着栀子让她站在墙边长颈鹿标尺那里说:“小朋友,你站好,我给你量身高。”接着点着标尺上面的105说:“一个一,一个零,一个五,你看,你在这里。”“我帮你写下来。”接着思思拿了纸和笔画了起来。只见她在纸上画好两根横线,中间一个小孩,旁边写好105。“好了,这下你不会忘记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你已经这么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及时的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些闪光点的发展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相信每个幼儿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幼儿的特点。这样幼儿的记录能力就会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艺术表现。除简单的符号记录外,绘画、粘贴、涂色等艺术形式也是幼儿喜欢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如,在区域角的小医院里,幼儿玩得热火朝天,明明捂着脸哎呦哎呦的来到小医院,大夫有模有样的马上检查后,边说边在病历上画出了病情——一个小娃娃、一颗硕大的牙齿、一条虫子、一把钳子……接着大夫就带着小病人去拔牙了。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记录的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记录主要用于结构性较强的探究式活动之中。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不能生搬硬套,死板教条,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幼儿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幼儿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

3.教育的随机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幼儿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观察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

4.记录分享性。观察记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一是对记录内容做整理,以便呈现记录过程,探索发现新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发现科学规律;二是发现幼儿学习和记录方式的一些特点,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为以后的记录和活动的完善开展做好铺垫。

5.由衷的鼓励性。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观察记录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日益完善与成熟的记录又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激发了乐学、会学的情绪,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幼儿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通过观察记录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

总之,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不断思考,不仅记录下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记录下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有芳.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

4.中班区角观察记录 篇四

观察对象:小羽

记录者:顾丽亚

观察重点: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小羽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

幼儿活动情景记录:

孩子们正在自由地玩着积木,只见小羽独自一人坐着玩衣角,她耷拉着脑袋坐了一会儿,最终微微抬起头看了看积木。我走过去问“你想玩吗?”她点了点头,没说话,只用眼睛看着我。一会儿她站了起来,慢慢走了过去,还不时回过头看我,我笑着点点头,她走到了孩子们的身边。正在小羽认真的拼插积木时,我看见他对面的小宇拿了她几个玩具。而小羽看见了却不说话,但脸上有些不高兴。过了一会小宇又拿她的玩具,只见小羽一把把自我的玩具全拿了回来,还把他的玩具给打烂了。当我走到她面前,她委屈得哭了。

行为分析:

1.从案例看,小羽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小羽在交往方面很不主动,缺乏勇气,内心的需求和期望总不敢去实现。而我的点头、微笑无疑给了她很大的鼓舞。这孩子不是不想交往而是不敢交往,她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怀和爱。而在交往中她却不善于用语言和别人进行沟通,所以委屈得哭了。

2.针对小羽的行为,我与家长进行了个别交流。从中了解到,小羽在家里就很乖巧、不大爱说话,很依恋父母,父母也认为孩子年龄小很多事情都包办。平时父母交际很少,不经常带她出门,将她封闭在自我的小家中,致使她缺少交往的机会。

教师后续的支持:

1.增强孩子的自信,抓住时机表扬她

2.游戏时多让幼儿以强带弱、相互配合

3.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小羽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

5.区角活动观察记录 篇五

早上孩子们在各自的活动区快乐的玩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我也被他们的兴奋所感染,穿梭于各区之间,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服务”。当我走到图书区时,忽然发现图书区的地上散落着几个小玩偶。显然这是孩子们玩的高兴时掉在地上的。我看了一会儿,发现图书区的3个孩子并没有在意它们,没有一个人去把它们捡起来,好像根本就没看见,有的还从它们的“身上”迈过去。我走过去对正在那儿看书的悦悦说:“悦悦,你们的小玩偶掉了,你把它们捡起来吧!”悦悦看了看地上的玩偶,又看了看我。眼皮一垂,慢悠悠地说:“那个不是我弄的。”说完之后极不情愿的离开位子,把地上的玩偶一个个的捡了起来。在捡的时候还不时地用眼睛瞟瞟我。

又是新的一天。各区的活动依然像以往一样令孩子兴奋。在钢琴前面两只小猪的玩偶静静的躺在地上。不知道已经躺了多久。我望了望图书区,刚才还是4个孩子有声有色的讲故事,而现在却只剩悦悦一个人在认真的看书了。我不想再次强求他捡起玩偶,就故意的大声说:“哎呀!这怎么有两只小猪躺在这呀!真是可怜!它们找不到妈妈了,不知道有哪个好心的小朋友愿意和我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呀?”说话的时候我试探地用询问似的眼神看了看悦悦。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身边的悦悦就转过头来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地上的小猪,笑着对我说:“那我帮你把它们送回家吧?”说话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两个甜甜的小酒窝。我高兴地用力地点了点头。悦悦一蹦一跳地跑过来,把小猪捡起来,送回家了。嘴里还悄悄的说着:“别急,小猪,我带你找妈妈去。”

两次相同的情景,两句不同的话语,就能引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次,悦悦在老师的提示下极不情愿的捡起了地上的玩偶,他心里是不甘的,想的是这个玩偶并不是我掉的,老师为什么要让我

捡?而恰在此时我又是以命令似的口吻要求他捡起来。当悦悦用生气的眼神瞟我,表示对我不满的时候,我的心里猛然一揪。那种感觉我至今都记得。我忽然发现我一句不经意的话伤到了一个孩子幼小的心,虽然我只是想让孩子了解,玩具掉在地上不论是谁掉的,我们都应该把他捡起来。但孩子似乎并没有理解我的用意。他想的是老师在要求我,他们虽然小,但他们和成人是平等的,也需要成人的尊重。

当发生了第二次相同的事件后,我想到了前一次悦悦那极不情愿的眼神,于是我试探着换了一种口吻。一个征求似的的口吻,一个询问式的眼神,都让孩子看出了我对他的尊重。这一次悦悦高兴地把两个小猪送回了图书区。看着他脸上笑得甜甜的小酒窝,听着他和两只小猪的悄悄话。我知道这一次我的教育手段是恰当的。建立在平等、尊重上的,适当的教育是多么容易让孩子理解啊!幼儿园有孩子喜欢的活动,有能够理解他们的心事的老师和朋友,他们就能生活的无拘无束,而且从中受益。我的心里忽然有一股暖流,悄然流过„„

6.大班活动观察记录 篇六

观察记录:

今天中午饭后,我又让小朋友先折纸,按照规定折完的小朋友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小朋友好像很愿意这样去做,他们纷纷拿了正方形的纸之后,就坐在位置上,或跪在椅子前面折了起来。有些小朋友自己会折的,就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折着,有些小朋友不会折,就跑到别人的座位边,去求别人帮助教一教。教师分析:

折纸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最近小朋友好像对折纸更加感兴趣了。但是如果他们一直局限于一些原来的折纸内容,不求进步,可能他们的折纸兴趣会慢慢消退 教育措施:

以后,对于孩子的表现,我还是要多观察,再观察。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来下定义,要做到眼见为实,才能对孩子更负责,对自己更负责,对教育更负责,也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有促进作用。

观察记录:

今天的娃娃医院跟往常一样的热闹。aa今天的当值医生。他做好了准备工作,认真地开始了工作。首先,他用诊器,在小病人的身上来回听了几遍,随后他又拿出了血压计,专注地给小病人量血压。等到所有检查都做好后,aa细心地问了句:“你还有哪里不舒服?”小病人说:“我感觉有点感冒了,流鼻涕……”“那我给你配些药吧,吃好药就会好的。教师分析: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除了动作的交往行为之外,增加了一些语言交往行为,增进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激发幼儿继续游戏的兴趣。教育措施:

由此不难看出,孩子的游戏能力在不断的提升。教师也要不断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出适合幼儿的相应的调整措施,不断投入新的游戏材料;对于幼儿不感兴趣的游戏区域,是否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撤除或是整改为符合幼儿年龄、兴趣和能力的感兴趣的游戏区域,让幼儿在角色游戏方面有所提升。

观察记录:

“百货商店”是美工区,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衬衫、立体西装和购物袋。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作品进行制作。aa和ss来到这一区角。两人都是第一次来,都是按照从简到难的难易程度进行制作。衬衫两人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制作立体西装的时候,ss由于粗心没有看清楚,有一步做不下去了,他说:“老师,这里我不会了。教师分析: aa和ss虽然是第一次来这一区角,可是由于两人的动手能力都很强,所以对他们来说难度并不大。教育措施:

引导幼儿制作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步骤图,这样才不会出错,观察记录:

美工区提供了许多材料,今天的制作主题是“昆虫的家”。几位幼儿围桌正在进行制作活动。几位孩子正在安静的进行活动,没有交谈。他们选取制作的主要材料几乎都不相同,所以造型也各不相同。这时,hh接着就到篮子里找材料,她拿出了一根绿色扭扭棒放在自己的桌前方,但还没有用起来。而旁边的kk接着又开始用纸杯造型第二个昆虫的家,他就近拿起了绿色的扭扭棒正要用,hh就开始找扭扭棒,看到kk在用,她马上一边抢一边说:“这个绿色的扭扭棒是我的。” 教师分析:

大班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美工活动,并完成任务。教育措施: 在活动中,当幼儿发生争抢材料的冲突时,教师告诉他们篮子里有充足的材料,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冲突问题。所以,不仅教师的关注引导非常重要,提供适宜的充足的材料也很重要。

观察记录:

在社会活动中,mm有时候眼睛看着我在听故事,当别的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她又在和旁边的hh说起悄悄话来,我提醒了她,她就默不作声,在接下来的提问过程中,她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是对于需要阐述为什么的问题,她说不太清楚。教师分析:

Mm平时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易受影响,在教育活动中也是,当她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时,她就会与同伴说悄悄话。教育措施:

1.活动中发现妹妹的注意力不集中,善意的提醒,并在接下来的活动给予其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其主动、专心参与活动。

观察记录:

今天的活动是美术活动《奇特的房子》,在交流讨论了各种房子以后,幼儿就开始自己设计房子,gg坐在乐怡的旁边,她看着yy画着爱心的漂亮的雨伞,她也这样画起来,我及时提醒所有的幼儿,请按自己的想法来设计,比比看谁最有创意。等到完成作品时,gg的作品与乐怡的有众多雷同,只是yy在用色和绘画技巧方面更胜一筹。教师分析:

Gg平日里很喜欢画画,但是也是易受同伴影响,依葫芦画瓢,不利于其激发自己动脑筋,久而久之,导致她在阐述事情的为什么时常说不清,自己思考的还不够。

教师分析: 请她回答一些需要阐述为什么的问题,鼓励她动脑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但是成效尚不明显。教育措施:

教师需要多鼓励她的自信心,加强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观察记录:

游戏时间到了,今天玩的是自主性游戏,zz插的是“建构区”,他拿起了一些雪花积木,并且用雪花积木打了一个大圆圈,高兴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搭的”,我走过去,及时表扬了他:“恩,真不错!你搭得真好。

教师分析:

今天,zz能够有勇气走过来给我看他搭的圆圈,说明孩子有了一点自信,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功。教育措施:

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这部分缺乏自信的孩子应该做到主动与其交流,并且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来鼓励孩子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相信多给他鼓励和信心,他会变得更加自信。

观察记录:

课间吃点时,孩子们排队准备喝水,大家你挤我我挤你,拥成一堆,虽然我大声叫喊:“不要挤,排好队,慢慢来.'但是没人听,更有孩子象小火车一样冲撞到了第一,并且嘴里还嚷嚷着:”别挤,别挤 '。。。教师分析:

每个孩子都有争第一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争第一的权利,我只是一味的向孩子们提要求却没有考虑这样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们是何感受.教育措施:

7.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区角活动 篇七

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活动中, 幼儿处于显性主体地位, 教师处于隐性指导地位, 那么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的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悉心观察幼儿的活动, 适时地提供适当的指导

区角活动中, 有的教师像一个巡视官, 高高在上, 走到这里:“嗯, 很好!”走到那里:“不对, 应该这样做。”有的教师则完全和孩子打成一片, 忽视了自己的指导作用, 走马观花不能发现问题, 太投入某一个活动则忽略了其他活动。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 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以及时给予指导。例如, 一次在我班的建构区, 刘××在用积木搭“高楼”, 而白××在他旁边玩飞机, 每当刘××的“高楼”终于搭好时, 白××的“飞机”就开过来, 撞倒了刘××潜心搭建的“高楼”,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进行仔细的观察, 判断白××的行为是否是一种真正的“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通过观察, 教师可以发现白××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刘××的“不悦”, 每当“高楼”被撞倒以后, 刘××就迅速地又开始搭“高楼”, 似乎在等待着白××飞机的到来, 他们俩的这种表现, 实际上告诉了我们, 两个男孩现在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的“游戏”。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进行仔细观察, 把白××的行为错误地判断为一种“攻击性行为”而加以制止, 中断了幼儿的合作游戏, 构成了不必要的干扰。实际上教师的指导不在于是否一定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而在于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的时机、方式把握得是否准确。

二、变机械的灌输者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教师适时地指导、参与幼儿的区角活动, 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言语的信息:即活动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成人对待幼儿活动的态度, 它可以影响幼儿对于自己活动的看法, 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以及活动的水平与质量。反之, 成人对幼儿活动的漠然或忽视, 会让他们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 不重要”或“玩就是瞎玩”。出现低关注和低敏感度的状况, 因此, 我们要从机械的灌输者、传授者变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三、变简单的管理者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

区角活动中, 教师的指导不是简单的管理、长者的指挥, 而是与幼儿默契的合作, 合作不仅仅存在于幼儿之间, 也存在于师幼之间, 但由于师幼角色、经验、兴趣和认知方式的不同, 所以达到这些基本条件变得更加困难一些。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合作不是任何一方的“独白”, 而是双方平等的“对话”, 共同参与, 教师在与幼儿的合作中更应该自觉地充当平等的对话人, 把握好分寸, 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出好奇和关心, 并以合作群体之一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建议和分担责任, 给幼儿以同伴切磋学习的感受。

2.寻找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与同伴的合作一样, 师幼之间的合作也需要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应该恢复自己的童心, 用孩子的眼光重新看待世界。困惑他们的困惑, 惊讶他们的惊讶。用孩子的方式帮助他们, 因此努力唤起自己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的兴趣, 是师幼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只有这样, 孩子们才能真正接纳老师为同伴, 教师才能由“管理者”变为“合作者”。

四、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场所。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幼儿自己的活动, 教师可以轻松一些, 实际上开展区角活动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指导技巧, 适时适度地引导幼儿发挥师幼间的互动作用, 才能对幼儿的活动起促进性的作用。例如, 当教师发现“超市”里的“店员”和“顾客”自顾自地“干活”, 互相缺乏联系时, 可扮成一位买了东西忘记付款的糊涂顾客, 以引导“经理”或“收银员”的参与。当然了, 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疑难情景, 如, 教师故意以顾客的身份到“菜场”买缺货的“海带”, 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 寻找合适材料来替代或制作。这样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这些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地转换, 相信只要我们悉心观察, 走进幼儿的心灵, 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区角活动就会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发挥最佳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感染科护理质控小组下一篇:经济办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