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2024-11-17

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精选9篇)

1.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一

台州市双语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椒江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要求,结合台州市双语学校的办学目标,积极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验工作,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让全体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型人才。

二、组织机构

1、学校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邵文其

副组长:陈凌锋

组员及其分管工作:

主持开展实验的各项工作:

师资培训:叶云素

语文学科:张林华

英语学科:朱瑛瑛

数学学科:叶云素

思想政治学科:林波

科学学科:陈学军

体艺学科:袁光

2、实验小组成员: 语文组 组长:张林华组员:一年级语文教师 数学组 组长:叶云素组员:一年级数学教师 英语组组长:朱瑛瑛组员:一年级英语教师

思品与生活组组长:林波 组员:

一、七年级思品教师

科学组 组长:陈学军组员:七年级科学教师

体艺组 组长:袁光组员: 一、七年级体艺教师

三、实验目标

1、验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校的适应性、可行性。通过实践检验实验教材的科学性,为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2.成为我区的课改实验示范校,积极推广成功经验。

3.结合新课程理念,围绕小班化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特色,探索与学校特色相适应的校本课程。

4、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小班教学教学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善待差异,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5、转变旧的师生关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使教师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6、改革评价体系,实施发展性评价。探索中小学考试内容、方法及学生素质评价的改革,逐步串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

四,实验的主要内容

1、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在实验年级,开齐开足各科课程。

2、积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进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体现差异、发展个性、师生互动、主动探究等能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

3、深入开展学生评价改革的研究。在上阶段我区关于考试内容,方法及学生素质评价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机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

4、在不断调查研究、验证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建构校本课程内容。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成立开发小组,积累第一手资料,力争早出成果。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从而进一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5、完善实验工作的档案管理。认真按照区教研室等有关部门的要求,坚持做到“完成一件工作,留下一个足迹”的原则。通过各种有效媒体,积累实验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下一阶段实验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五、实验的保障措施

1.师资保障

选择学校教学骨干深入实验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工作的骨干示范作用。⒉ 教师培训

(1)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和区师训中心组织的各级各类新课程实验跟踪培训。

(2)建立与新课程实验工作相吻合的校本培训制度。根据学校实际与教师实际,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坚持学校教师发展主体化,倡导研修与行动结合,反思与借鉴结合,协作与分享结合,参与与沟通结合。

3.经费保障

学校将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课程的实验中的设备、教学仪器添置,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

4.坚持教研为新课程实验服务

(1)以课堂评估为载体,组织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各实验组统一备课格式,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每一学科每周有一人上研讨课,互相参与评课。

(2)每个实验学科必须每周举行一次研讨活动,具体工作由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负责,并要有活动记录和评课记录。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每两周组织一次学科研讨活动(某一们学科或多们学科一起)。

5.坚持教育科研为新课程实验服务

(1)积极开展区立项课题的研究活动。学校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积极配椒江区教科所做好论文和课件的征集工作,选送优秀课件和课件参与征集,为下阶段开展实验提供借鉴和帮助。

6.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协作交流,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研究探讨新课程实施中的共性问题。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和学科中心组组织的课改案例交流会、课改实验分析会及各种研讨活动。

7.舆论保障。通过校园网,家长学校、新闻媒体等有效载体,宣传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全社会都能关心、支持课程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8.强化反馈制度。学校分管领导和实验教师要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册》,注重实验反思,做到周周有教学随笔或教育管理案例分析,月月有典型案例分析,并将各自的经验、体会、困惑和学校的实验动态及时反馈给区教研室《课改实验通讯》。语、数、英每位老师每月交一篇,其它学科老师每二月交一篇。

台州市双语学校

2.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二

一、加大农村基础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

和城市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情况相比, 部分农村学校美术教学设施明显不足。此外, 从教师的数量上看, 农村和城市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 为了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美术教育资金方面的投入, 既包括物品设施的置备, 也包括美术教学人才的引进。学校所在地政府也应该重视初中美术基础教育, 充分考查当地农村初中学校的基础美术教学情况及教学设施情况, 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补贴, 帮助有困难的学校购置教学用品及引进教学人才。需要注意的是, 在人才引进方面要严格把关, 注重教师素质, 引进美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责任心较强的人才。在教学用品的购置方面, 应该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的需求, 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购置足够的画笔、画纸及颜料等。

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 重视农村初中美术教育

教师与学生对待美术教育的观念, 是影响学生美术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部分教师和学生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 对美术等兴趣教育处于忽视的状态。这样的想法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相背离, 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 转变教师的观念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真正地重视美术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农村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 学校可以建立美术教学小组, 并设立组长负责总体引导美术教育工作, 对美术教师进行考核, 帮助美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教学能力。学生作为美术教育的主体, 其对美术的学习观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对美术提高兴趣, 转变学生对待美术的学习态度。例如, 可以在班级之间举办美术绘画比赛, 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表彰和奖励, 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一来, 便可以在学校中形成重视美术教育的氛围, 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定会提高, 从而达到提升美术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有效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美术课堂与传统的文化课堂有所不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首先,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更容易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策略。幽默的语言, 亲切的笑容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 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路人,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也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其次, 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共同参与课堂上的创造性活动。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师生间相互交往与沟通其实就是美术知识学习的过程, 师生间通过沟通交流双方的观念, 彼此捕捉对方的想法, 实现共同进步。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感受, 进行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尊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些学生即使非常积极地对待学习, 但是效果仍不是特别理想。针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不至于丧失信心, 要鼓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再次, 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加强美术课堂教育的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肯定。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进行合理的评价。此外, 教师还应该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总之, 改进农村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 是为农村学生提供综合发展的平台, 让农村学生不会因为教学设施和教学理念的落后而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才能在当今社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因此, 改进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十分必要,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5) .

[2]杨思杰.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04) .

[3]陈健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3.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三

困惑之一:双语类学校大多地处边远的农牧地区,经济、科技、信息和教育不发达,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简陋,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紧缺,根本满足不了教学所需。而新课程所体现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探究,即把探究性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求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而且要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去掌握。可是学校的现实条件不仅连最常见、最基本的演示实验也做不了,更谈不上让学生亲手去实验、去探究。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按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去讲述实验过程、描绘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同时由于平时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害怕实验,不敢实验,总认为实验药品有毒,会爆炸。部分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在实验课上积极主动,跃跃欲试,但由于没有掌握扎实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结果出现误差,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传统、陈旧、僵化而死板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着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困惑之二: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够广泛、学习资料匮乏、信息闭塞,加上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熏陶,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传统,思维方式比较单一;部分学生对化学世界里抽象的逻辑性强的知识望而生畏,认为化学知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难学、学不进去。由于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不重视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知识只做表面的简单的了解,浅尝辄止,不去深入钻研和理解,甚至放弃学习。比如在高中阶段,有50%甚至更多的学生严重偏科,只学文不学理。而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材料,归纳知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严重制约着学生动手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制约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

困惑之三:新课程体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边远农牧区的生活环境,学生最常见到的就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成群的牛羊,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机器轰鸣的工厂,学生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一个简单的自来水净化原理与装置,学生只能通过教学光碟才能看到,这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少,体验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的机会少,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世界距离现实那么遥远,只与城市里的人有关系。

因为困惑,我们就要探索,而不应该徘徊不前。我们必须在借鉴、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归纳出切合实际,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总结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一、要确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内在基础。正确的观念指引正确的行动,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将引导教师不断地以正确的教育行动朝着课改方向发展。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就要做到:

1.转变教师的“教师观”

教师观指教师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看法,即对教师的作用与角色、教师的性质、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传统的教师观把教师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认定了教师是授业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师道尊严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是“权威”“先知”,是知识的化身,更有着至高的尊严和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权。教师总是板着一副冰冷的面孔,以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姿态指挥着学生的言行。这种做法,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思想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首先从转变对自身的地位、角色的认识出发,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教育学生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更新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否则就会因知识的贫乏、观念的陈旧而落伍。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四个中心为出发点:即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三个中心转移到“学生”这一个中心上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求助者,教师不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练,培训出比自己更出色的运动员;要成为导游,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技能和表演技能,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用引人入胜的描绘,将学生一步步引向知识的殿堂。

二、加强实验教学力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把学生所学的空洞、抽象的化学理论运用到具体、神奇的科学实践中,而且在这些妙趣横生的实践中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理论。因化学实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化学实验能直观鲜明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神奇与玄妙,这对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树立科学探索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双语类学校的化学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克服懒惰思想,尽可能地利用好现有的实验设备,也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用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实验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步骤,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操作;在探究性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消除其畏惧心理。要相信学生,激励学生放心、大胆去动手,切不可包做、代做实验。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实验的机会,使人人都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在情趣中学习化学。

三、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为了克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不够广泛,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等缺点,必须要抛弃传统教法中灌输、说教的做法,挖掘传统教法中合理科学的举措,发挥其优点,并与现代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因为传统教法与新课程要求不相一致而完全地将其抛弃,那是不可能做到也是不合理的。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双语类学校的学生习惯了通过背诵来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一优点。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是人类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双基,必须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背诵、去记忆,进行强化训练。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当学生的知识得到一定的积累,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学生才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不能认为让学生背诵、强化记忆就违背了新课程要求,盲目地模仿发达地区学校的做法,一味地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等方法是不可取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等因素,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而且一定要讲好、讲透彻。

四、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工夫

双语类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死板、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和点拨,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录像、教学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化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复杂变简单,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厌学情绪,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并努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生搬硬套、重复训练、题海大战的学习方法;运用讲故事、猜谜语、魔术等妙趣横生的活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平等、自由、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彻底改变化学“难学”的错误认识,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另外,双语类学校要加强汉语教学,努力使学生多读、读懂汉文版书籍,从而克服学习资料紧缺等不利因素,这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双语类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摆脱困惑,大胆地探索、积极地尝试、及时地总结才能进步,才能使双语类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4.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四

二、社会实践形式:

1、社会调查;2、社区服务;3、勤工俭学;4、科技文化活动;5、生产实习;6、公益活动;7、军事训练;8、志愿者活动;

三、社会实践时间安排:

1.初一新生入学安排在八月底,两天时间;

2、公益活动:

校园晨扫(每天半小时),校园保洁(课余时间),大扫除,寒暑假返校日;

3、社会调查:

①课时(语文作文课指导怎样写好社会调查报告);

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调研、撰写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③周日进行社会调查;

④寒暑假深入社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社会调查活动;⑤组织各种形式暑期夏令营(学生干部夏令营、科技夏令营)

4、科技文化活动:

①各年级开设电脑课(每周一节);

②班班有歌声活动(每年5月份);

③小歌手比赛(纪念12、9学生运动);

④元旦文娱会演;

⑤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

⑥组织秋游、春游。

5、生产实习:

①组织各年级到农村基地劳动锻炼,校内外植树(3、12植树节)、6、5世界环境日等等;②花圃护绿活动;

6、社区服务:

要逐步建立学生假日社区服务制度,以团员干部为主,以自愿为原则,组织假日社区服务小组,开展服务活动;

7、志愿者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校环保自愿者行动小组,开展一系列活动。

三、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校内基地:

1、公益劳动类:卫生包干区、护绿区、教室、宿舍、校园环境;

2、生产实习类:爱护校园花草树木;

3、科技文化活动类:图书馆、文化节、三小活动、班班有歌场合唱活动、小歌手比赛、元旦文娱晚会、计算机技术教育(每周一课时);

4、志愿者活动类:为离退休教师服务,清扫图书馆、科学楼等。

校外基地:

1、生产实习类:

2、军事训练类:

3、科技文化节类:文化馆、科协等;

4、社区服务类:电信局、派出所。

四、管理方式:

1、学校管理:采用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卡和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表,每生一学期分发一张,按学期登记入卡,每一学年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登记卡 材料记入考核表。一学年结束后上交年级组,交德育处保管,学生一学年根据考核表及时登入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

2、年级管理:年级组要根据本年级学生特点,按照学校安排,精心组织和安排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科技文化活动等。

3、班主任管理:班主任应组织好各种活动,活动中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做到:每次外出活动应事先做好申报,经批准后,方可组织,活动中应贯彻环保方针,活动后应有小结和留下资料(摄影、小结、心得体会等),负责写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鉴定。

5.东西寨小学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教会”、“基教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围绕课程改革这一中心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教学常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2、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发挥创造力,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3、从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入手,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三、成立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崔贵江

副组长:王立仁孙青军

组员:韩晓洁董佩红佀慧彩王淑芳

四、工作要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适应课改需要。

本学期,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章,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主要是四方面:

1、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

3、有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和经验;

4、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

学习可采用集体辅导与个体自学、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以及“沙龙式”、“参与式”的方式。学习手段上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并把学到的理论和观点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二)执行教学常规,优化教学管理,确保课改有序进行。

1、本学期要坚决贯彻教学常规,并能不断对常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抓好两课两操两活动。实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三检查。本学期,将调控执行新课程计划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以及教研情况等。

2、继续执行听课制度,要求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不少于10节。听课后,要加强交流。及时撰写教学反思。

3、备课上减轻教师负担,在实行改革的基础上再实行优化。每位教师要上好每一门新课程,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式、开放式教学的优势。加强集体备课,提倡电子备课,要在集体的智慧上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4、要把撰写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也作为一项常规来抓。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习惯性地写好教后随笔、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论文,向有关杂志报刊投稿,为自己评选高一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创造条件。

(三)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活动,提高科研水平。

继续执行教师间相互开课制度。期初有计划,活动有主题,讨论有记录,期末有总结。教师外出听课回来后要向分管领导和同科老师交流听课情况。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整体学术水平,支撑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培养教师,提高队伍业务素质。

1、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方面的有关理论。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好苗子,压好担子,形成一支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梯队。

3、组织好青年教师上好各级各学科评优课、示范课及其它各级评优课活动。要鼓励他们做好自学大专、专升本的自考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学历达标率,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

6.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六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改革,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校长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关注什么?应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如何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是校长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发展计划校长支持性环境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则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比较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联系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际,正确地履行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职责,为新课程改革营造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去统领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软肋——新课程改革需要寻求一个支持性的管理环境

较之以往,新课程改革的确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当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了一定深度,触及到学校的文化、制度、管理理念等深层次问题的时候,教师们就会感觉到无奈和无助。教师们迫切需要一个为他们提供开放的、自由的,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的管理环境。然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软肋就是一个从制度层面、从学校整体出发的管理良性环境没有先期建立起来。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也能够对原有的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做局部的改革,但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被动的和辅助性的。解决这一软肋的关键人物在于学校校长。校长必须为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支持性管理环境,这对校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的关注点在哪里?何为校长应为之事?这些问题应引起校长足够的重视、思考和正确定位。校长应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主动者,去统领全局,去寻觅和建立一个能从学校整体上,从制度层面上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学校管理环境。学校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可供校长选择的较为理想的选项。

二、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

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适合并能够支持新课程改革无论是在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还是新课程改革,都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同背景,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其底蕴和渊源是一致的。

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显然,前者对于后者是一种根本性的支持,能为后者提供一个适宜的良性的管理平台,一种安全背景,一种自由氛围,一个制度支撑,一种生长的“土壤”。这正是前期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所缺失的,是许多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寻觅和建立的一个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而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是可以在学校发展计划的技术及理念引领下建立起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

三、新课程改革应成为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关注点。

校长要制定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总体上说,旧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在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管理层面引入了学校发展计划。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必然要把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热点来关注,从而制定出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

(一)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校长必须明确和处理好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如果从学校管理学角度来考查这两者关系的话,学校发展计划引发的学校管理改革必须承担起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性管理环境的历史使命,即在学校发展计划下学校能形成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通的全局性的管理制度、工作平台、文化背景,去正面服务新课程改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主动统领和倡导新课程改革,使校内形成一种新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纳入视野。一方面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全过程中必须深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不能将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割裂开来,学校发展计划不应是充当一个被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角色,而应该做新课程改革的主角,将新课程改革主动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去,从学校整体层面去规划和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既然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学校发展计划就可以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策略、行动纳入到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使这两者同步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交融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在学校发展计划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上,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任务加以体现,并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得以落实。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目标体系去构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推进新课程改革。比如,第一步可以是建立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一致的学校管理制度,第二步是围绕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抓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第三步回到课堂上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要在学校发展计划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宜于新课程改革的自主管理机制——校本管理机制。所谓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是学校组织有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并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校本管理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的管理是否立足于学校的根本,从学校的本色出发,进行自我管理;二是学校是否有能力、有权力、有责任进行自我管理。学校发展计划自下而上,广泛参与等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第一个问题,同时也对第二个问题提出了匹配性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学校能从学校的本源出发,从当地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学校的条件、问题和特色出发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学校的本源是什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什么?学校的发展条件和问题在哪里?学校需要如何定位?学校需要配备怎样的教师?培养怎样的学生?诸如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很好地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配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修,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管理。

(四)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植民主、开放、参与、充分尊重人性的学校文化氛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一个适宜的“土壤”,在这样一个适宜的“土壤”里,新课程改革才能充分地、自由地、健康地“生长”。在一个禁锢、封闭、没有参与、只见物不见人的环境里实施新课程改革,会让人们感觉到突兀、别扭,会使新课程改革变形,甚至于窒息。

7.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七

一、农村中小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误区

农村中小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误区有很多, 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农村中小学校不具备实施新课程的条件

实施新课程改革, 确实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只要有充足的阳光, 适量的水分和合适的土壤, 一粒种子就会发芽, 就会茁壮成长。”同样, 实施新课程也需要合适的条件, 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 包括多媒体室、电脑室、语音室、校园信息网等。目前, 有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还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 导致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所以, 有的语文教师就以此为借口, 认为条件不具备, 实施新课程是不可能的事。

2. 实施新课程就是上一些漂亮的课, 追求表面的课堂形式的活跃

有的语文教师, 也包括一些学校领导, 对实施新课程还停留在表面的应付上, 认为只要能拿出几堂漂亮的课, 多开展一些活动就行, 但真正要达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没有具体目标。没有追求教育理念上的真正的转变, 没有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和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工夫。应付式地开展教学活动, 进行教学比武时, 搞几轮试教试讲, 像演员表演一样, 上一堂花哨的课。

3. 实施新课程是年轻教师的事, 中老年教师奈何不了, 能照老样子上课就不错了

近年来, 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年龄结构逐步趋于老化, 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思想观念也相对陈旧, 认为自己搞了几十年教学, 年龄老了, 很多新事物也难于接受了, 尤其是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跟不上形势, 不懂电脑, 操作不了多媒体, 能说不能行动了, 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 自己能按老办法完成教学任务就不错了, 让年轻人去干吧!

4. 实施新课程, 教学辅助手段多, 活动多, 挤占时间多, 教学质量不升反降

有的教师, 包括一些学校领导认为, 实施新课程, 运用的辅助教学手段多, 开展的活动多, 挤占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教学任务完不成, 教学质量不仅提不高, 反而有所降低。有个教师说:为了上一节多媒体语文课, 要花大量时间制作课件, 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导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 达不到教学效果, 不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的效果好。

5. 新课程教材容量大, 花的时间长, 不如原来的教材好教

有的教师认为, 实施新课程后, 新版的语文教材比原来的语文教材容量增大了, 而且,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个学期下来, 课文教学完不成, 质量也提不高, 倒不如按传统的教材教学。

二、走出实施新课程的误区

针对以上存在的误区, 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解决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 就上文中提到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试探性地提出五种解决办法。

1. 因地制宜,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条件灵活实施新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实施新课程本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认真钻研和挖掘教材, 分析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 选择教学策略,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办学条件虽然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 但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还是在于教师本人是否愿意改变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如有的课文情境, 不能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创设。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 或利用活动、实物、图片等进行情境教学。况且, 农村学校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要等条件改善好了再实施新课程, 那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2.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

实施新课程, 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上一些漂亮的课上, 追求表面的课堂活跃, 这种表演式的教学, 看起来很热闹, 但就等于“穿着新鞋走老路”, 是毫无意义的。首先,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目的意义, 转变观念;其次, 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积极开展集体讨论, 形成教学研究之风, 不能使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最后, 教师要利用教材的各种内在因素, 借助各种有效手段,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调动学生的观察、理解、思维、比较、想象等多种积极因素,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积极学习, 不断进取, 教师要人人充当新课程的积极探索者和勇于实践者

“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活到老, 学到老。”一个新时期的语文教师, 应该积极投身于新知识、新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索。农村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师, 年龄结构偏老, 是不争的事实。然而, 如果中老年语文教师以年老为借口, 不思进取, 不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改, 就会贻误下一代。所以, 积极进行新课程学习和改革, 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而不仅仅是年轻教师的责任。原国家教育部长周济说:“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 就办不好教育。”一个语文教师, 要对学生充满着爱, 牢固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努力去学习、探索、实践, 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

4. 认清新课程对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 努力摆正实施新课程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实施新课程不仅不会使教学质量降低, 而只会是提高, 看就看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真正得到了转变, 实施新课改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多种活动的开展,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观察、理解、思维、比较、想象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有助于学生接受新事物, 提高综合素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 在教学中, 多种辅助手段的运用和多种活动的开展, 不会耽误教学时间, 不会没有效果, 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5. 把握新课程的要义,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烦琐的分析和机械的重复训练中解放出来

8.新课标下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探索 篇八

一、时刻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地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牢固地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职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要从单纯的“传技”变成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因此,我们教授学生时,必须既教动作又教锻炼方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说,除动作要领外,教师还必须告诉学生怎样锻炼最有效,怎样的运动负荷最合理,怎样补充营养等知识。

二、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性地去认识运动项目,体验运动中的各种乐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些运动,对这些运动感兴趣,并能积极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参加这些运动。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时,学习可能是种享受;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违背时,学习可能是种沉重的负担。假如学生们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锻炼身体,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活动期间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活动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活动。例如,一个人对篮球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篮球比赛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积极且自觉自愿。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使学生想学、乐学。

三、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在急切想知道一些更好地解决办法的时候,教师及时精讲点拨,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虽然同一个班级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共性,但教育的对象毕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因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具有个性差异是绝对的。那种统一教学的最大危害就是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代价是巨大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示肯定和欣赏,根据他们擅长的学习方式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学习方式的优势进行学习,找到最适合于他们自已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总之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课堂作为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途径之一,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激发运动兴趣、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是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首要任务。

9.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篇九

北师大二附中 常宏霞

【摘 要】本文叙述了中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告知、扶持、注视三个阶段,并提出了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解决的四个问题,这对物理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物理 新课程计划

一、中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以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为主线的阶段——“告知”阶段

这一阶段的教学特点,就是以教师讲授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线,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是告诉学生,物理学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清楚并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基本规律。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了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特点。

2.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中心的教学阶段——“扶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物理教学,认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突出了对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的培养,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解决物理问题。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并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批量生产”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的教学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又给学生划了一个统一的能力标准,客观上要求学生“齐步走”,甚至于跟着教师走。

3.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培养能力、自主提高修养为目的的教学阶段——“注视”阶段——“研究性学习”阶段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目的就是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生学习的能力。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学会如何学习。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和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1.明确在高中阶段开设本学科的目的,不可因改变了教学模式而忘记教学目的

雷树人先生说:中学物理是普通教育的一门课程,中学物理教学应服从普通教育的总目标,即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同时,雷树人还说:“中学物理教学,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民常用的基本的物理常识;第二,要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还需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此基础上,物理学科的新课程计划还要求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加强对“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的了解。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育人”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只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育好人”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依然是教学的重点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落脚点就是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生学习的能力。

首先必须明确,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即物理学科能力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出发,结合我国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我国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高中物理学习能力应该包括认知方面的能力、操作方面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方面的能力、情感意志方面的能力。认知方面的能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先导和反馈的作用;操作方面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创造性方面的能力对学习行为起着执行和完成的作用;情感意志方面的能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动力和调节的作用。其次是确定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3.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 实践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所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教与学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尤其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体现专题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

同时,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情境体验、课题准备、研究实施、总结反思。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各有侧重,教师的角色行为相应侧重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实践,在科学的思维实践中,学会科学的思维。首先是鼓励学生敢想、敢思维,然后在教师科学思维范例的启发下,进行多次思维实践,去伪存真,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学生进行个体思维实践培养起来的。

第二,学生必须通过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半途而废不行,一知半解不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行,错误解决问题更不行。科学的思维方法包含在学生正确地解决一个一个的学习问题的全过程中。

第三,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围绕着解决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学习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维活动的习惯。

教师经常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诸如:怎样获得物体受的外力F、物体的质量m、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a三者的关系;怎样获得理想气体的压强P、体积V、温度T三者的关系;以及怎样获得电阻两端的电压U、电阻的阻值R、通过电阻的电流I三者的关系,等等。让学生利用获取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寻求知识间的共性。开动脑筋,就是为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需要各种认识条件,如查资料、读参考书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很难获得必要的解决问题的认识条件的。

4.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要转变学生的观念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重点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也是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也应该对学生提出几点要求:

第一,自我约束——提倡“独处”精神。

自我约束就是要能约束自己的情绪、行为,处理好各种关系,做到专心致志。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测验,都要有“大将风度”,不骄不躁,坐得住,钻得进去,熬得艰辛,受得挫折,耐得寂寞,受得荣誉。

第二,自我钻研——提倡“独立”精神。

自我钻研就在老师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参考书,自己制订计划,主动地阅读、思考、研究,主动地设计、操作、分析,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独立的思维、实践,把前人、别人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学为己有,融会贯通。

第三,自我考核——提倡“求实”精神。

自我考核就是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估各个学习阶段的成效、缺陷、进度;自己客观地评价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客观地看到自己进步中的不足,困难中的成绩,以“求实”的态度修正自己的学习航线。第四,自我展示——提倡“竞争”精神。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泡泡糖》下一篇:成语文化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