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表

2024-08-04

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表(精选11篇)

1.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表 篇一

《走进动物园》

——社会大课堂教学案例

何丽君 北京市石景山区海特花园小学

在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中,我校依据孩子成长特点组织学生分层次参与活动。因我们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所以我们二年级参与了北京动物园的实践活动。在参观活动中学生不仅看到了这些可爱憨厚的动物,还了解到部分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受到保护动物的必然趋势,从而也激发起学生学习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积极情绪。

一、基地环境分析

(一)基地情况分析

北京动物园是国家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十佳动物园之一,市文明先进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点。建国以来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园建立了友好联系,许多国家领导人及知名人士赠送给政府和人民的礼品动物都在这里饲养展出。

北京动物园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137号,与北京展览馆相邻,占地面积约 86公顷,水面8.6公顷。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是1908年建成的万牲园,迄今已有90多年历史。原来名为农事实验场、天然博物院、万牲园、西郊公园,是中国开放最早、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园,现在共饲养各类野生动物490余种,近5000头只,是中国最大的动物园之一,也是一所世界知名的动物园。各种动物都有专门的馆舍,如犀牛馆、河马馆、狮虎山、熊山、猴山、鹿苑、象房等。在此安家落户的有中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白唇鹿、麋鹿(四不像)、矮种马、丹顶鹤,还有来自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动物如非洲的黑猩猩、澳洲的袋鼠、美洲豹、墨西哥海牛、无毛狗、欧洲野牛、狮虎兽(即父为狮、母为虎的杂交后代)等。两栖爬虫馆分上下两层楼,内有大小展箱90个,展出世界各地的爬行动物100 多种,其中有一种世界上最大的鳄鱼——湾鳄。馆中部建立的跨两层楼的大蟒厅内展出了巨大的网蟒。北京动物园还成功地进行过动物的产卵育雏、传种接代工作。

(二)基地环境与学习内容的关系

动物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物种。通过这次活动实践,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动物们的外形,还了解了部分动物的生活习性,对动物有了更深刻地了解。通过这次活动,感觉更激发学生喜欢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更能激发学生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动物的名称。能力目标: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有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互动中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显性知识,培养学生爱动物、保护动物的主体意识。

2、学生将活动中的收获、感想,以日记的形式来展示。

3、评选出最佳小队(课前的准备资料、活动中的讲解、活动后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相机、记录本、笔。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活动前准备,收集各种动物的资料,初步了解各科动物的品种。

1、课前分好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的侧重点通过上网、上图书馆、向家长或亲友询问,收集各种动物的资料(重点让学生搜集此次活动中观看的几类动物,同时还可以搜集自己喜欢的其他动物)。

2、全班交流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这样学生对各种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同学们有准备的去参加活动,更能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二)走进动物园,了解动物、感受动物。

同学们一走进动物园,立即兴奋起来,因为孩子们知道离自己喜欢的动物们越来越近了。

1、参观户外活动的动物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离园门最近的大象、河马、老虎、狮子等,因为这些动物已经进入户外活动。孩子们围着栅栏观看这些动物,边看边向小组内的同学汇报自己了解的相关情况。

生1:我知道大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什么事情都要听雌象的指挥。

生1:我还知道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可以结成上百只大群。

生1:我还知道大象是哺乳动物,据说它能活六十到七十岁。生1:我还知道大象分为非洲象和亚洲象。

生1:狮子是非洲最大的一种猫科动物,主要在晨昏及夜间活动。生1:狮子是群居的动物,每群个体约3-30只,成员为雄狮、一群有血缘关系的雌狮和它们的儿女。

生1:老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亚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

当孩子们走到大水池,看到河马时更是兴奋不已

生1:河马是陆上第二大动物,个头仅次于大象,有4米长。生1:河马用整天泡在水里的办法来度过非常炎热的日子。„„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的课前准备做的非常充分,很多同学都能准确地说出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其特点,每个小组的同学在户外动物的学习中都能考取满分。那对于馆内的动物,我们又了解多少呢,看哪个小队的表现最佳喽!

2、观看馆内的动物

观看馆内的动物分两部分:犀牛馆和海洋馆。

在犀牛馆中,同学们看到了犀牛与白犀,虽然没有看到这些动物的全貌,但是却不减孩子们的欣喜程度,争先恐后地汇报有关犀牛的内容。

生1:我知道犀牛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和体形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当今第二大陆地动物。

生1:我还知道有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生1:我知道白犀牛性情温顺平和,基本不主动攻击人类。„„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的相当热烈。当我们走进海洋馆时,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玻璃缸中各类鱼种,被大自然的神奇深深震撼着,鱼的世界真的是太美妙了。

生1:你们看这是我们课文中讲到的“中华鲟”。

生1:大家看这是“中华鲟”的生物标本,这个小的真的可爱。„„

当孩子们看到海豚时,孩子们高兴的欢呼起来。

生1:海豚主要以鱼类和软体动物为食。海豚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

生1:海豚大约包括了20几个属中的60多个种,其中海豚科是鲸目中最大的一科。生1:我还知道海豚用自己的声波为人治病呢。„„

师小结:同学们对于海洋的物种了解的也比较多,但是感觉还是不如陆地动物掌握的信息更全面,希望回去之后你们多看看有关鱼类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说感受,写收获

1、我们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感受,孩子们畅所欲言。生1: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平均体重仅次于虎的动物,也是唯一的群居动物。

生1: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生1:我还知道犀牛是现代陆生食草动物中最强大的动物之一。„„

师小结:看来你们的课前准备功夫都没有白费,有一定的收获,回去之后我们就写一篇有关今天课外实践活动的日记,谈谈自己的收获。

2、回校后完成日记内容。

(四)延伸学习内容

继续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为构建动物知识框架做好准备工作。预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动物。

2、了解到动物的生活习性。

3、激发起学生学习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积极情绪。预期效果: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2.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表 篇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德育工作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这就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政策支持。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大部分家长为生计奔波, 没时间和孩子长时间待在一起, 疏于孩子的教育。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影响, 学生整体素养不高, 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 我校通过开展“六走进” (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名人、走进名胜、走进基地、走进社区) 综合实践活动, 弥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人格和性格缺陷, 从而逐步认识人生的价值, 树立理想, 主动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我县人杰地灵, 英才辈出, 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美籍华人著名宇航员王赣俊等名人都诞生在这里, 也素有淮剧之乡、杂技之乡、花炮之乡的美誉。我县还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县内土地肥沃, 沟壑纵横, 水资源十分丰富。神奇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九龙口、朦胧塔, 以及汉代墓群都是有名的风景名胜。改革开放以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经济建设迅速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现已成为全国石油机械制造业装备基地和绿色照明产业基地, 涌现出了森达、信得、鸿达、三益、豪迈、日月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 为“六走进”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1) 通过“六走进”活动, 充分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 风土人情, 以及家乡的名人、名胜、物产资源和支柱产业。

(2) 在“六走进”活动中, 了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和产品的生产流程;了解农村有关农作物的栽培方式和生长过程, 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掌握有关运动项目的技巧和有关用具的制作方法;了解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生活的方式和方法。

2.能力目标

(1) 提高自主搜集信息、归纳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主动与人交往、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掌握生产劳动、物品制作、素质发展等各项技能。

3.情感目标

(1) 让学生在体验、感受家乡变化的同时, 感受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从而激发爱家乡、建家乡的美好愿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品质、生活品质、学习品质和吃苦精神, 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 联系活动的地点, 确定活动的时间。

(2) 察看活动的路线, 确定交通工具。

(3) 布置学生活动所需准备 (或收集) 的材料和有关物品及注意事项。

(4) 设置活动的形式或流程, 做好有关指导工作所必需的材料或物品。

2.学生准备

(1) 对所定活动项目有关资料的收集, 初步了解活动地点的有关情况。

(2) 分小组, 根据活动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 进行合理的小组人员分工。

(3) 根据活动要求和老师的布置准备必要的物品或工具等。

四、活动过程

1.学生的主要活动

(1) 收集资料。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或询问他人等方式, 做好“六走进”前期准备工作, 丰富自己的认识, 增强对活动的了解, 确保活动的成效。

(2) 采访调查。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企业家、名人后代、工人、农民、教师等不同对象, 多角度去了解和感受家乡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3) 劳动体验。学生通过步行、摘草莓、挖红薯、制作笔筒、烤羊肉串、野炊等不同形式的劳动体验, 感受劳动艰辛的同时分享劳动的乐趣。

(4) 参观考察。学生通过看专题片、图片展、听介绍、游名胜等参观考察活动, 让学生在看中学、听中悟、游中玩、玩中乐。

(5) 素质展示, 在走进活动中, 学生自编自演, 通过唱一唱、演一演、跳一跳、讲一讲等寓教于乐的形式, 不仅向社区居民宣传了科学家教、优生优育、文明守纪、构建和谐小区等知识, 更重要的是展示了自我全面发展的素质,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教师指导的重点

指导学生明确“六走进”活动的目的, 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或方法, 实践报告的写法。

3.实施的建议

为保证“六走进”活动的效果, 建议以班级为单位, 分成若干小组, 并明确小级成员职责,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体验的同时, 通过不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或感受, 使实践报告更加真实、完善。

五、活动评析

“六走进”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而且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1.在社会调查中增强责任

针对现在少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和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等问题, 我们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通过采访、咨询、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反馈等一系列工作, 不仅对有关问题和现象有了深刻的了解, 而且肩上也自觉地担当起了一份责任。一位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我整天生活在父母身边, 享受着父母给我的无穷无尽的爱, 没想到在我的身边, 还有许多同伴的父母在他们最需要关爱的时候, 却远离他们为家庭生计而外出打工, 使他们成为‘留守儿童’。今后我一定要和他们交朋友, 玩游戏, 让我们一起手拉着手, 共享社会大家庭的爱。”

2.在实践体验中磨炼意志

针对独生子女怕吃苦, 不爱劳动, 缺少意志力的不良习惯, 我校每年都结合“踏青节”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爱劳动、能吃苦的意志品质。在“走进农村”的体验活动中, 学生要步行10多里路。行走途中, 许多学生要求休息, 我们教师就和他们一起唱革命歌曲, 背诵《长征》等诗句, 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学生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情感被调动起来, 在劳动中一个个不怕脏, 不怕苦, 即使流一身汗、沾一身泥也乐在其中。教师们欣喜地发现:有很多同学虽然身体素质不够强健, 但是舍不得放弃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 还有一些平时在校表现散漫的学生也能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特别是一些不爱劳动的同学, 通过与农民伯伯、阿姨们的交流后, 对劳动有了正确的认识。“劳动是最光荣的, 劳动能带给人快乐。”在这里让他们得到了感受和体验。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走进农村虽然很苦、很累, 可是我坚持走到了目的地, 要知道平时我的书包是由年老体弱的奶奶替我背。我真为以前的我感到羞愧!”

3.在主题实践中接受教育

开展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教育,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 从而产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为了缅怀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 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赴淮安开展了一次“追寻伟人足迹, 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周恩来故居、纪念馆中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一件件珍贵的物品,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的成长历程。站在周恩来铜像前,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以总理为楷模, 勤奋学习, 报效祖国”的倡议。

4.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协作

建湖县是全国石油产品装备基地。一个石油产品的诞生必须经过几十道乃至几百道的工序, 是一个个产业工人相互协作、共同劳动所产生的智慧结晶。因此, 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开展“走进企业”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件产品生产的工序和流程, 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而且让他们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参观了放心豆制品厂, 让我学到了从大豆变成豆制品的制作过程:选料→浸泡→清洗→磨浆→煮浆→细滤→制成豆制品。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每一位工人兢兢业业的工作, 一块块鲜嫩的豆腐是他们共同劳动的成果, 少了谁也不行。这也让我明白:我们必须学会与同学合作, 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共同探索, 共同进步, 共同成长。”

3.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表 篇三

时间上,对于不必统一组织的、资源单位只能小规模接待的或需经常与资源单位联系的活动,如“走进国家级实验室”活动、在资源单位协助下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将相应阶段的周二下午团员活动时间与周三下午研究学习时间整合到周二下午(共两个半小时),以方便部分与资源单位合作的同学能有灵活的时间。对于有条件统一组织,资源单位接待量又有保障的活动,如全校学生长城远足活动(每年4月30日)、文理科实验班社会实践课程(每年暑假放假前一周)、学生军训课程(每年9月下旬)、学生学工课程等,则由学校集中时间统一筹划组织。在规模上,对时间上适合集中安排但资源单位接待量有限的活动,我们则将活动类型再进行细化分,分别联系不同资源单位开展活动。比如2009年1月开始组织的我校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日活动”:每学期期末结业前的两天集中确定为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日”,发家长信告知并要求学生3—5人为一组,在学校支持下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行动、职业体验和职业生涯采访等活动。为了保障活动的切实开展和反馈的有效性,我对活动的流程和反馈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从《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日”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中本人体验反馈、接待单位确认和同伴评议等流程的落实中收集有效评价信息,进行学时确认。

人们常常认为学生负担重、压力大、时间紧是制约学校外出组织活动的重要因素,这种认识是对现状的一种观察,其实则是人们潜在地对学校组织校外活动的价值的判断,但成本大、效率低,所以在“负担重、压力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只能舍去“不重要”的内容。因此,我的重点就是深化师生、家长的认识,优化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提高大课堂活动的教育效益。首先是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我利用校会和活动总结,向学生介绍“社会大课堂”工程,推介便捷适宜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向班级发放《“社会大课堂”指南》,宣传“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网页;利用家长会和家长信说明“社会大课堂”教育功能和价值,鼓励家长理解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也支持学生合理利用业余时间自主走进“社会大课堂”。对学校“社会大课堂”方案的介绍,使家长意识到“社会大课堂”不是一项新的教育内容,而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平台、资源载体和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教师团队学习的方式使“社会大课堂”活动课程与我校“欣赏型德育模式”探究、“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以及新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相统一。

深化和优化对“社会大课堂”单位的资源开发,在内涵上丰富每一次“社会大课堂”活动,是提高活动效益和价值的根本措施。一个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科教学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使“社会大课堂”资源成为学科教学的有效助力。我通过为研究性学习教研组每位老师配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指南》和讲解我校“社会大课堂”的活动模式,促进师生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通过向教研组配发大课堂《指南》,为教研组长讲解“社会大课堂”工程及其可利用资源与举例,并通过组织多学科教师共同考察资源单位、共同设计、多学科联动,组织“社会大课堂”综合课题考察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师使用课内课外两种资源,并通过教学设计和任务设定,使学生在参观和实践中用课内知识学会观察、学会验证、学会质疑、加深理解、迸发创新,同时在活动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心理结构。另外,考虑到学生群体性地走进资源单位的不便,同时又为了充分发挥资源单位人才和设施的优势,我主动联系邀请或提供支持,在校内开设校本选修课或研究性学习课题,努力探索发挥社会单位资源价值的新方式。通过努力,我们已与中国电影博物馆合作在校内开设了“电影中的化学”课程,与北京青年报社合作在校内开设了“新闻采写”课程,发挥校友资源在校内开设了“中学生职业领导力”课程等。

在我看来,如何保障“社会大课堂”教育活动常态化,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我首先是将“社会大课堂”教育活动的时间、组织力量、经费支撑等纳入统筹,列入校历予以保障,使之不仅仅凭借主管老师或有关学科老师的个人热情而开展。二是整合常规课时,使“社会大课堂”活动尽量不占用假期和周末,以尊重学生的自主时间和活动积极性。近几年来,我校几乎没有一次集体性校外活动是在假期或周末开展的。平时的校外活动,我们也积极从实施策略上想办法,确定了一些时间保障措施,使大课堂活动能有效开展。这些措施包括:将学校每周二下午学生团组织活动时间(每周一小时)筹零为整,与邻近星期二下午的学科学时互换,以便整合完整的半天时间用以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为促进学校文理科实验班实验课程改革,通过班会课、团会课、社团活动与学科学时整合,保障文理科实验班师生每学期能有3次周五或周二下午校外授课的机会……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我校学生校外学习和实践已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资源基地、合作单位、考察线路或活动方式。比如故宫博物院的参观和社会调查项目,每年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走进”与“请来”活动,走进国家级实验室项目,等等。因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2011年,我校作为唯一一所高中校被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确定为全市“社会大课堂”工作实验校。我作为实验校工作的课题负责人,积极参加了多次实验研讨工作,受到较多启示,将对我校今后的“社会大课堂”建设更有助益。

【陈国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处主任】

4.社会大课堂活动方案 篇四

二、活动时间:2008年10月14日周二下午

三、参与成员:学生: 昌平区城北中心六街小学五(3)班全体学生

教师:上课教师李雪飞、美术教研组长于鑫、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唐红影)

四、前期准备工作:

1、实地了解中国长城博物馆位置、场馆情况。与场馆负责人联系。(2008年10

月5日实地了解工作上课教师已做)

2、城北中心领导、进校领导认真协商此次活动安全等一系列工作。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五、场馆地址:北京市延庆八达岭景区 中国长城博物馆

六、场馆负责人:中国长城博物馆 社教部 王君主任 联系电话:1391193330

4(参观前提前三天联系)

七、参观场馆预计用时:路途往返:约两个小时左右 参观:讲解参观:一个小时左右,规划方案《社会大课堂活动方案》。预计半天结束。

八、参观安全工作:参与外出参观活动的学生,下发“参观中国长城博物馆活动通知”让家长了解此次参观活动的目的及安排,并经家长同意方可带学生外出。

由学校和教师统一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学生参观途中的安全。参与带队教师认真负责。对学生进行乘车安全、场馆参观纪律等一系列的安全教育。

主要对学生进行如下的安全教育:

1、参观活动必须在家长知情并同意外出参观的情况下方可参与。

2、听从学校的统一指挥,穿好校服、不带任何与本次参观活动无关的物品,如:食品、饮料等,展现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的良好精神风貌。

3、乘车过程中不离开座位、不打闹、不随意嬉笑说话。

4、参观过程中排好队有序参观,不说话嬉闹,爱护场馆中的展品,不用手触摸展柜,不乱扔垃圾纸屑。认真听从讲解员讲解,认真做好参观记录。

5、学生活动一切听教师指挥,不得随意掉队、去厕所、去购物等等。

九、参与社会大课堂活动授课教师的准备:

1、在参观前提前对场馆进行了解。

2、针对此次参观活动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参观活动结束后要上一节完整的美术课。教师提前制作本次参观活动的活动记录单,让学生带着目的问题进行参观。

3、教师积极整理参观活动资料,可以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参观结束后,学生在班级中制作一期针对长城的板报。了解长城历史、文化、建筑特点等等,为积累美术课视觉素材作铺垫。增加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十、此次参观活动的最终效果

1、在整个参观活动中学生的文明礼貌、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得到充分体现。

2、学生了解长城的知识、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

3、体会到了长城所带给我们的民族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4、结合美术学科为参观后续的美术课打下了即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知识储备。对教材中对长城的欣赏评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5、为课程上学生制作一幅长城的版画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视觉素材。每个学生都要制作一幅吹塑纸的长城版画作品。

6、本次社会大课堂的活动及吹塑纸版画长城将编入城北中心美术版画校本教材。

5.社会实践大课堂作文 篇五

春的美丽动人,秀色可餐,使人难以忘怀,而这次,“春”却让我疑惑了……

七月六日下午,陈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这是一个成语接龙:首个成语要以春开头,末一个词语要以春结尾,中间加入的成语越少越好。看着这道题,我想:“做这道题,小菜一碟,我的能力还绰绰有余呢!”也就没怎么多想。

一回家,我快步上楼,打开电脑,拿出成语字典,就开始了真正的实践。

一查,什么“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之类的还真不少呢!我凭着自己的第六感,选择了春暖花开。春暖花开,至开门见山,至山清水秀,至秀?一到这儿,我就是思绪万千也化为乌有了。我也不多想,反正陈老师会讲的,管他了呢!

这就是想法与实践的不同了。

次日,来到三和培训学校,陈老师又与我们讲了《永不放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者永不放弃这个道理。我想:我也许不是今日的失败者,但绝不是今日的成功者,因为,我放弃了。

接着陈老师又讲了昨日成语接龙的答案,我发觉班上做出这道题的同学可谓寥寥无几,看来没有几个人是成功者啊!

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该是:春回大地,至地大物博,至博览群书,至书不尽言,至言行不一,至一年之计在于春。看来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行的!可我没用心呀!

6.社会实践大课堂作文 篇六

我们坐的是8号车。我和好朋友祁苏选了一个靠后的座位,放下书包,舒舒服服地坐下来。我们的导游是个漂亮的大学生姐姐,而且很幽默,在车上和我们聊天,打牌,还教女生做手环。在车上我们高声欢唱,不知不觉到了雨花台。下车了,我们开始排队去参观了生态馆,还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参观科技馆。老师让我们分成八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科技馆里自由活动,时间是12;30---1;20。祁苏是我们的组长,我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从四楼开始参观。我觉得四楼最美了,是用石膏刻的一座城堡,外面涂着各种鲜艳的颜色。城堡有好几个门,我和李蕊走进第一个门,里面有3台台式电脑,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去就开始玩起来。我玩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正当我玩得开心之时,祁组长要求我们到下一个门。第二个门里,居然有一位教我们变魔术的阿姨。她教我们玩魔术棒,在她手中,魔术棒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居然还能从里面变出彩带。她先让我们拿起魔术棒的外皮,边转边往下拉,往天空中一抛,再接住,这样魔术棒就变长了。我禁不住诱惑,也掏钱买了一个魔法棒,幻想着:“呼啦呼啦小魔仙,变变变!”

后来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之下,下了一楼。在一楼我们体验了地震和余震。先体验的是地震演示,我心里有点紧张,因为前一组的小朋友尖叫着很害怕的样子。我忐忑不安地登上台子,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只是上下左右震动和移动而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7.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表 篇七

项目化社会实践, 是指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有机结合, 并按照科研立项的管理形式给予科学规划指导的一种模式。将项目化管理模式有效运用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中, 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学生活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成本, 有效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标。[1]

二、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变化分析

人文学院是佳木斯大学最大的文科师范类学院, 针对“当前学校课外科技活动大多以讲座、论坛、刊物等形式开展, 缺乏有效载体,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2]的现状, 自2013年6月开始探索实施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 项目组分别选取2010级和2013级男女生数相同的200人作为样本, 并分别于2013年5月和2015年6月组织了问卷调查。经过对比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一) 大学生创新意识愈加强烈, 创新热情竞相迸发。2013级学生比2010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申请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课题的指导, 他们对于参加“创新活动”的内涵比较了解, 对“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有特别大的兴趣, 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个人就业之间呈正相关, 创新热情空前高涨, 参加创新活动的人数、次数远高于2010级。所以说, 通过两年的引导,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得以加强。

(二) 大学生创新素养显著提高, 创新思维逐步养成。2010级中仅有8.2%的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现可以应用于创新活动的主题, 而2013级恰恰相反, 约有44.7%的同学能够时常发现创新活动主题, 在回答“通过何种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问题时, 2010级学生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做学习报告和专题社会调研, 而2013级学生则恰恰相反, 认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题社会调研、参加学术报告和讲座、做学习报告, 2010级学生中有21.7%参加过日常讲座及创新方面的选修课, 有6.5%参加过创新为主题的竞赛, 37.7%没有参加任何活动, 没人参加过“挑战杯”辅导等专项讲座, 而2013级学生中达到51.5%参加过日常讲座及创新方面的选修课, 12.9%参加过以创新为主题的竞赛, 22.4%参加过“挑战杯”等专项辅导讲座, 仅有2.6%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很显然, 经过两年项目化活动的开展,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学生的创新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创新思维更是得以逐步养成。

(三) 大学生创新智慧充分涌流,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12~2013学年度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公开发表论文仅4篇, 学院未曾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 没有院级立项, 校级立项13个, 省级立项4个, 任何级别的奖励都没有。而2013~2014学年度学生发表论文5篇, 开始实施项目化社会实践, 院级项目52个, 校级项目22个, 省级项目8个, 校级奖励6个, 没有省级奖励。到了2014~2015学年度学生发表论文30篇, 院级项目89个, 校级项目34个, 省级项目略有下降, 但仍有4项, 校级奖励13项, 1项冲进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可以说, 经过两年的实践, 全院学生的创新智慧得以充分涌流, 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构建

(一) 健全组织架构。健全的组织是夯实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有序, 一是要建立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亲任组长的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对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宏观指导, 主管副书记和教科研副院长主抓工作落实;二是应从院内外遴选出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组成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顾问委员会, 负责指导制订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方案、课题指南、项目论证、项目评审等工作, 进而有效提高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层次和质量, 不断丰富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成果;三是应以学院团委为依托设立项目化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具体安排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日常工作;四是要组建指导教师团队, 吸引有志于支持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 负责指导学生书写立项申请书、开展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论文等;五是应该建立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服务中心或者在学生会建立科技部等学生组织, 专门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服务。

(二) 完善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是项目化社会实践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证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执行, 必须要逐步制订并完善相关制度。此外, 还“可以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 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3], 需要构建物质和政策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项目培育机制等。

(三) 规范项目申报。规范的社会实践项目申报程序是帮助学生提高科研素养、熟悉立项申报程序、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基本策略。每学期开学伊始, 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就应该召开调研会、工作会和研讨会,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大学团委关于学生暑期“三下乡”相关文件要求, 结合实践的实际需要、学院区域特色文化研究方向和学生专业实践需求, 科学论证、明确主题, 加强对学生立项的宏观指导。而后, 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顾问委员会按照相关精神, 编制课题指南、制订本学期工作方案、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按照工作方案, 学院团委应秉持“严格规范学院组队, 大力支持学生自组团队, 积极鼓励学生个人实践”的组队原则, 注重学生团队在专业、性别和年级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引导学生打破系别、年级和专业的限制, 自行组成项目化社会实践团队进行项目申报。学生自主申报后, 顾问委员会根据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对自主申报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和定级, 严把质量关, 最终将获准立项的项目确立为项目化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 并对不同等级的立项团队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 建设科学平台。科学、协调成体系的科研平台构建, 必将能够有力促进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成果快速转化。搭建科学、系统的科研平台, 具体说, 一个是项目拓展平台, 一个是成果转化平台。此外, 还要就大学生项目化社会实践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以及成果参赛的方向构建另一个平台, 在引导大学生参与项目化社会实践, 完成调研报告、发表科研论文、参与出版成果汇编的前提下, 支持大学生携带成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参考文献

[1]胡丹, 颜东亮.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萍乡学院学报, 2015, 2:90~93

[2]姜威, 龙世立, 朱秀娟.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60 (2) :131~133

8.走出教室小天地,放眼社会大课堂 篇八

关键词:教室;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一、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在教学时,我们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孩子们各个都充满了信心,积极地寻找身边的数学。

二、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望,而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指导学生认识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只数,并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在组内任意选取两组动物进行比较,逐步体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一样多,初步感知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然后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小棒等,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通过比较实物的多少,逐步抽象到比较数的大小,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间的联系。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

三、重视实践活动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会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相对而言比较严厉,离着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四、鼓励学生“节外生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是多样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这样做法不对。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例如在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二(1)班45名同学需要坐船过河(其中女生有21人),如果每6名同学坐一条船,最少需要多少条船?有个女同学回答说我们女生人轻,7人坐一条船也可以,所以21人可以坐3条船,加上男生24人坐4条船,一共需要7条船!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有一次在课堂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60千米,从A城到B城要行8小时。假如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120千米,只需几小时?题一出来,小扬就举起了手,他说:“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这时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发动大家讨论,经过一番思考形成了统一的熟悉,就是把这道题的条件之一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可见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反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3、《有效教学》肖成全等编著

9.社会实践大课堂作文 篇九

今天,我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当然都是家里的条件所能支撑的——今天,我看到光能穿透一个画有图案的塑料片。我就想,既然这样的话,那我就自己做一个“投影仪”。

我拿出一张白纸,心想,塑料片都穿得过去,何况一张纸。接着,我画了一个笑脸,将它靠在了我们家的圆框地灯上。咦,奇怪!这······这······这,不可能!只见墙壁上所显示的,只是一个黑乎乎的长方形,不!再来!这次我换了一个方法,将纸涂上了颜色,而且涂的很重,因为刚才我想,可能是由于这光所射出的范围太广,所以会将纸整张给映射到墙上,所以我涂了个绿色的圆形,我又将纸贴了上去,没想到呈现出的,还是黑乎乎的一片。我的妈呀!可怕的孩纸!由于我的倔脾气,我没有放弃,而是将纸撕了一个大洞,我不经意的把纸往上一扎,啊!呈现出的,俨然是一个绿色的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我所猜想的,应该是纸中的纤维空隙,是调皮的光钻了出去,既然如此,我便将纸剪成一个笑脸型,我知道,这次一定成功。果不其然,我成功的把笑脸投到了墙上。由此,我还发现,图案离墙越近,就越清晰,哈哈!真是太奇妙了!

10.社会大课堂活动发言稿 篇十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就检查机关与未成年人之间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我作为检察机关的一员,就检察院的职责范围简要地向大家汇报一下,是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政法机关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大家可能都很了解公安机关的职权,但对检查院了解甚少。检察院的职责,概括地讲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刑事检察,就是对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是否起诉。另外,作为法律规定的监督机关,对监管场所,公安机关,审判机关的执法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二是对自侦案件的侦查,包括经济案件,例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事件;渎职案件,例如疏忽职守等职务犯罪案件的主犯逮捕起诉等工作。

通过检查员近几年来办理案件的情况,我想对未成年人们提几条建议,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1要学法,懂法,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遇事要冷静,三思而后行,避免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有些情况下,一念之差就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例如;

09年杭州某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杭州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杀人分尸,且出自按理看连杀一只鸡都害怕的青少年之手,让人震惊。这位警官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过去一般比较常见的是以大欺小、偷盗、抢劫、打群架等等,类似这起集体将同窗杀害并支解的恶性事件应是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新问题。同学们要铭记于心,冲动是魔鬼,任何事要三思而后行。

2,要学会感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于老师,感恩于父母,感恩于集体,感恩于社会。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青少年人因为家庭琐事与长辈吵架,甚至杀害父母的恶性案件。

11.综合实践小活动,生活语文大舞台 篇十一

【关键词】提高素养综合实践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46-01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老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满眼的蓝天绿草,丰收的四季瓜果,淳朴的乡土民风,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都构成了学校特有的环境氛围,小学生只有在动态多维的天地里,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立足校园生活,开掘渠道

选取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贴近生活实际,丰富多彩。

1开展活动

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必然引起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体育等足够关注,并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校园现状调查》中,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学校过去的环境:下雨一身泥。天晴一片土。如今校园变了样:硬化了篮球场,开辟了花园草坪,增添了乒乓球台,扩建了运动场,新修了师生餐厅……条件好转,但问题还不少:校园面积太狭小,人均活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足,束缚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学校将来的发展,不少同学把自己调查报告寄给校长,教育主管局,镇人民政府,得到有关部门的赞扬和重视。研究结题阶段,同学们认真整理活动材料,积极拟定研究小论文,精心制作汇报课件,答辩中真切感受收获喜悦。言为心声。一学生作文中写道:“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之后,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忙碌和充实了,以前漠不关心的小事或现象,现在也能引起我们的极大兴趣。正如语文老师常说的一样,生活处处皆学问,的确如此!”

2亲自实践

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我们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综合时间活动。先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推荐一名组长任总编辑,其他成员根据特长分工。然后在总编辑协调下,分工合作,自拟栏目,自己撰稿、编辑、排版、设计等,规定时间内完成,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比例适当,美观大方。在办手抄报过程中,孩子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发挥了创新潜能,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手抄报。展评中独具匠心,深受家长好评,老师称赞,同龄小朋友羡慕。例如:《环保知识小报》、《数学趣闻》、《英语幽默》、《奥运专刊》、《绿叶》、《小百科知识报》……种类繁多。办完后,民主评议,评等定级,给予奖励。孩子们热情投入,勤于动脑,积极动手,全员参与,团结协作,热爱生活,朝气蓬勃。

二、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内容

家庭生活温馨浪漫,五彩缤纷。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理财、护理保健、饲养宠物、旅游观光……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是生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之一。语文老师依据学校社区特点以及显示个体家庭特色,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关注时事新闻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信息传输瞬息万变。学会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耳聪目明,头脑灵活,立足将来,终生受益。例如,学生收听广播、观看电视、翻阅报刊杂志、上网查询……多种渠道,收集信息,选择两三条新闻,摘录到摘抄积累本“每日信息”栏中,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中,日日积累,时时关注,从小胸怀祖国,将来放眼世界。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根深蒂固。

2收集谚语农言

农民群众语言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寓意深刻,广为流传。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虚心向农村中长辈及身边人学习,收集谚语、歇后语、成语等生活语言,把农言俚语收集到摘抄积累本中,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本地农语:小葱豆腐——一青(清)二白、咸菜拌豆腐——有言(盐)在先、绣花枕头——一包草。雾烟罩山,露水不干。麦沟开得好,增产就牢靠……引导学生内化。运用到习作中,提高表达水平,富有淳朴“农”味。

3体验生产劳动

农村孩子早当家。平时积极参与生产劳动,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劳动中学会了栽种植物,蔬菜松土,玉米施肥,花生锄草,果树防虫,采集样本,制作标本。再到图书室,或上网查阅。或咨询老师,或请教老农,对症下药,整理资料,丰富生活阅历,体验劳动乐趣,享受成功喜悦,品味失败滋味。农村孩子爱农民,关注农村,发自内心。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资源

1祭扫烈士陵园

平时重视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孩子们崇拜英雄,找准切入点,教育春风化雨。每逢清明,组织孩子们,自制小白花,瞻仰烈士墓,祭扫陵园。

2拜访专业大户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劳动致富光荣。身边的专业大户如雨后春笋,参观厂房,拜访能手,实地考察,观摩学习。现成的资源,语文老师合理利用,何乐而不为?例如,参观学校附近专业大户种植蔬菜大棚,请教技术员,了解蔬菜种植基本知识。学会简单种植技术。

3进行社会调查

汶川特大地震后,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地震心理疏导”活动中,学生认识到:(1)地震是自然现象。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多难兴邦,玉汝于成。(2)生命宝贵,活着就是幸福。感恩共产党,感恩解放军,感恩全社会,感恩全球华人。血浓于水,真情无价。重建家园,我们必须现在努力学习……再如:“保护家乡母亲河”调查行动中,认识到家乡油坊河河水污染主要原因:(1)岸边居民乱倒垃圾。既污染河水又堵塞河道。(2)废水未经过处理排人。尤其是屠宰场、学校厕所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提出了解决办法:(1)大力宣传,保护母亲河,清洁你我他。争当小宣传员,增强环保意识。(2)规范居民行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3)科学处理下水道废水……

社会调查中,学生们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科学认识自然现象,熟悉社会资源,合理综合利用,体会到参与社会服务,责无旁贷。

上一篇:短新闻两篇公开课教案下一篇:海报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