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2024-07-09

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共9篇)

1.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中心 徐景改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说过:“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 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培育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自愿参与。

素质教育观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而且更是教育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

1、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要多与学生交心,理解学生的困难,要乐于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如多和学生平等对话;将微笑带入课堂;正确对待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等。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平等相待的。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乐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地,真实地展示自己,充分发表自己在学习活 的感受和体验,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只有这样才能,我们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去探究新知,去发现规律,去创造学法,去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2、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的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应该开放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局面,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以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参与活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富有变化的语言,配合生动形象的手势去感染学生,实现情知交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学生提出的想法不要简单判断,要认真倾听,仔细分析。即使有错也要分析其中对的成分,并引导到正确的想法上来。同时要加以鼓励。尤其是我们的学困生,我们更应注意到他们获得的微小的成功。这样他们就会产生高层次的愉悦,就会产生更强大的动力使他们争取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要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

事实证明:人只有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无论在什么环节都应采用一定的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努力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1、以游戏、动画故事、猜谜语、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算式:8÷2=4 16÷4= 48÷12= 480÷12= 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他们之间的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观投入学习。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是课前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圆柱体的拆、合、比等方式去探索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底面的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的关系。从而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3、采用竞赛、板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电教手段,拓宽练习的面,丰富练习的形式,缩短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时间差,增强练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情景,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长期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习惯。

三、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巧妙设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质疑、思考。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探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是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计算的?怎样转化的?那我们今天要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又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来计算?如何转化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学动中

具的拆、拼等形式主动去探究新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时间,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揭示,知识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法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设计一些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研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一定的点拨,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等。如:给学生创设观察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图表、演示、板书的观察去发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自己去探究其中的规律,关系;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多在小组内、班上与同学、老师一起互评互议,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登台讲解等,以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素质。

3、因人而异,尽量让学生参与。由于学生的智力和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客观上存在着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问题与学生对应,让学生去探究,发表意见,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让每个学生学到一定数学,让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四、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更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上课应如何做,如何自学,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一定的研究方法,一定的思考方法等,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参与的方法,他们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挖掘学校及周围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全方位参与创造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最具有生命活力的地方。

2.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二

一、“降格处理”新知, 使学生敢于参与、能够参与

所谓“降格处理”, 有的是把新知识降低难度, 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去接触新的知识。通常, 学生在学习时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 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 又感到陌生。因此,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联系点、共同点与区别点, 顺利地完成知识迁移, 通过深入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疑:在《俄国十月革命》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俄国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教师接着问:“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学生答:“普法战争引起巴黎公社革命, 一战引起德国十一月革命。”在此基础上,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出“战争引发革命” (列宁语) 这一论断。随后教师又追问:“战争为什么会引发革命?”教师最终总结:战争教育了人民, 激化了阶级矛盾, 削弱了反动统治的力量。这样, 通过迁移提问的方式, 使知识难度降低, 学生能够一步步分析历史现象, 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完成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在知识的整合中悟出新知。这样, 也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理解, 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创设适当的情景, 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生动活泼地参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 体现多样性, 多视角, 多层次, 多类型, 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 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据此, 可以采取下面这些措施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由于历史年代久远, 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到隔膜。如能结合教材, 联系实际,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创造适宜的学习情境, 则可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使其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参与进来。例如, 在学完关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内容后, 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应用题”:如何遏制晚修随便讲话行为?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 分别给出观点和解决办法。学生很兴奋, 相互间纷纷展开讨论, 有的学生囿于对儒法道墨思想特征还不能明晰分辨, 匆忙查看教材和参考资料, 有的学生相互间很快就发生了争论, 气氛非常热烈。教师也不失时机地介入, 对学生进行点拨。教师的点拨主要是提示学生查阅何种资料, 注意什么问题, 讨论很快就有了答案。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 使他们用多种感官进入学习。如介绍国统区物价暴涨的情况, 讲到“1936年100元法币可买一头牛, 而1947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时, 使用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牛慢慢变成火柴的动画效果, 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国统区经济崩溃的状况。接着教师还在其中插入两段影片进行对比, 一段是国统区人民生活困苦, 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一段是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人民敲锣打鼓踊跃参军的片断。让学生从反差对比中产生兴趣, 对课文知识掌握也更加深刻, 参与度也就越高, 这样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竞赛、抢答、论辩等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练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拓宽练习的面, 丰富练习的形式, 缩短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时间差, 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情景, 让学生的感官都积极动起来。

三、创造多种机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

1.让学生多动手, 动口。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成为课堂进程的推动者和教学问题的解决者。如有的教师从异常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中切取精彩片段, 来表演课本剧, 让班上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表演。他们把课本内容分为七国之乱、安史之乱、陈桥兵变等, 有的学生演大臣, 有的学生演宰相等。甚至有的学生还制造了一些道具, 把远离现实的陌生的历史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 基本实现了全班参与。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让学生多思考。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 善于创设思维情境, 启发学生动脑思索, 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在《鸦片战争》教学中, 可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 为什么清政府中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有人说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 这观点站得住脚吗?在《辛亥革命》教学中, 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 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 那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的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 充分说明学生的思考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些问题的解决, 将促使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探索, 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和理解了清王朝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

3.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三

关键词:师生关系;课堂互动;自主参与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参与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历史老师灌输的知识,考前再来死记硬背考试“重点”“难点”,以通过考试获得高分为主要目的,学习历史知识缺乏主动性,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减少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对历史的积累。自主参与学习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

一、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历史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包含了任何一门学科。比如大家学习数学,如果大家不了解数学史,大家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很难上升到一个高度。如果大家学习一门课程而不了解它的历史,这是非常浅薄的,可以毫不犹豫地讲,历史是所有学科的结合体。培根曾说:“学识可以使人明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十分有限的,而实践经验对我们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就在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经验,弥补了我们人生经历的不足。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

1.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目的的重要因素。如果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自己都轻视历史课教育,把历史学科的学习重视度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考试科目之后。只是灌输式地说教,讲课枯燥无味,甚至上课不认真、不负责,不知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不知要教会学生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学生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自然不会喜欢历史学科,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了。作为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文化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的教育思想。

2.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白历史不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但同时又是一门讲求真实,不能似是而非的学科。老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给学生自主参与空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给学生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老师要转变分数定胜负的观念,将教学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上。通过发现问题、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究。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是过去曾经发生的事,但是学习历史不能止步于研究曾经发生的事,还要有新的感悟,将对过去的总结运用到对未来的探索之中。

3.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中学生产生探索历史知识兴趣,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理解、包容的。这个阶段的初中生很愿意听老师的话,如果学生喜爱老师,就会对老师教的课程有兴趣,特别在意这门学科,愿意花工夫学习这门学科。有很多老师不能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做作的爱只会让学生更反感,如果老师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那效果一定很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对待自己孩子的做法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就是真爱。老师不妨放下做老师的威严,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高高在上让学生仰视自己、畏惧自己。如果能做到这些,学生就会慢慢对老师亲切起来,同时会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

4.加强课堂互动

历史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作为主体以共同的客体——历史课程为媒介的互动过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交流展示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资料,并对民国进行介绍。接下来引导学生观看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报刊资料的影印版,让学生研究并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简要描述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五四运动给青年学生什么启示?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老师和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沟通,交流彼此的看法与思想,既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又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模式。老师要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辩、敢质疑,让学生的爱好、特点、思维、情趣有了表现的空间,学生更愿意在历史课中学习历史知识。

5.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

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需要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准备,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历史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比如:

①教会学生看引言,通过引言了解课本所讲的内容。

②掌握看书的方法,可以第一遍先泛读课文,了解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第二遍再精读课文,仔细思索章节包含的问题。

③上课前首先介绍书本的内容和课程结构,使学生了解学习进度,明白在每一个阶段应该做什么。

④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在老师上课之前先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在真正学习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⑤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批注符号,引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做批注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中探索、发现。教学生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低层次的教学方式,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生会学才是现代的教学方式,是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教师一方面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加强自身的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历史,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张海川.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習创新精神[J].考试周刊,2009(10):36.

[2]张洁丹.新课改视野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兼论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09(7):125.

[3]麻桂芬,王学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5(5).

[4]刘丰宪.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9).

[5]张春茹.立足学生差异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4.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四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则是以教代学,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强调灌输,忽视学生的内部要求和学习主动参与程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是学的外因,学是内因。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切实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了尝试,现介绍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孩子来说,学习的积极性更是与兴趣紧密相连,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游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成功教育的关键之一。例如,很久以来,背书对很多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他们读都困难,更别说是背了,所以我从读课文着手,对语音语调进行指导,让他们模仿录音带读,他们读得好听了,就想露一手,老师一表扬就更来劲了。顺着这个好势头,我让学生二人搭档,根据课文内容编Free Talk,这样一来,难度低了,兴趣来了,何况自己写了一遍也更容易记了,我还让他们自己准备要表演的道具,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原来不会读的困难生竟神奇般地自如地表演了。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指出:“学习兴趣是推动人去探求知识的实际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整个教学。

又如在英语日常会话中,为了学生训练时没有受挫感,我先和几个我事先了解好的英语优秀的同学整理出已学的有关内容,然后布置下去,让学生课外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上让他们(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生)上台表演,老师给予肯定的、赞赏的评语,让他们体验成功,他们高兴,他们开始喜欢上英语课。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枯燥的英语知识变得生动,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的保障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保障。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教育没有民主,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体现民主性,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主动参与的环节,教师不要代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有了自信和兴趣,那如何提高?我就让他们在课堂上可以不举手,想说就说,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讨论、发言是自由的、安全的、不会受到压制。他们很开心,想说时直接就站起来说了,有时一下子会站起来好几个学生,都抢着发言,我用微笑加以鼓励,他们就更加起劲,积极性也越高。如很难的单词,由于他们急于要表现,想受老师表扬,竟然毫不费力地就背了出来,我高兴,他们更高兴。2.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源于对知识的需求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制作悬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疑、奇、趣,主动参与教学,形成内知驱动力。

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具。我在上Protecting the innocent 一课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Once Mr Lee spent two million yuan buying a nice vase.He showed it to only two of his friends.But someone stole it that night.学生听到这里,都急于想知道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就为课文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利用这个情景我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这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知道故事的真相,但都不得其解,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学习内容,学生的求知愿望强烈,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

3.创设愉快情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等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留大量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讨论,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愉快的获得知识。如在Fishing With Birds 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人物及鸬鹚的描写来画出Wang Damin sits on the side of the river cooking a meal, with a large bird on his head.以检验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欲望。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效果明显,很多学生掌握了对人物及自己喜爱的动物的描写。

三、引进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明确成功的方向,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障碍或者困难,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愿,其次进行适当引导,鼓励。从而再次引发参与学习的兴趣。如我在上课时常请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刚开始回答时怕说错,有些犹豫,其他同学就举起手想回答问题。这时,我就对他们说:请同学们都放下手,老师相信他肯定能回答这个问题。经我这样一说,他就敢于回答。当回答正确时,我及时地表扬他;当回答不正确时,我鼓励他下次再努力。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应注意多使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发掘和鼓励,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长期坚持这样组织教学,我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明显增强,主动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和分层评价,鼓励后进生争取更多的参与机会,激起每个学生向高层次学习目标努力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否则是优等生积极参与,中等生可以参与,个别后进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四、指导学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学法,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指导学法尤为重要,指导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等;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审题、解题、质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类比归纳、分析综合等。让学生掌握英语思考方法,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以上所述,仅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通过教学实际,我深深感到:教育的艺术主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励。总之,要让学生乐上英语课,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学生为本,尽一切可能创设使学生成功的机会,真诚地鼓励学生,以爱去感化学生,以耐心去帮助学生,这样的话,才会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建立起师生的良性循环,达到教学和教育的可能。

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点,才能策划出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体现学生年龄特点的、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才能达到“Learning is fun.Learning is not punishment.Learning is not suffering.”的境界。

总之,提高学生英语课堂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全面掌握、灵活运用,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仍是对学生真挚的爱。“用爱浇灌”,“用爱哺育”,再“迟钝”的孩子也会被爱感动,被爱激发兴趣,乐于积极参与,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育部,2003)。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动起来”,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不断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和创造力,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英语新课程教学原则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教育部,2003)。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困生,为学困生提供参与课堂的平台,提高其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学困生课堂参与现状

针对学困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显示,他们在课堂上大多“不愿学”,其主要表现为心不在焉,目光发呆,不积极思考,不回答问题,甚至讲话、打盹;并且“不会学”,主要表现为不记笔记,不参与活动,认知策略缺乏,遇到困难时不询问同学或老师,不倾听他人的回答,思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不能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当然,还有个别同学看上去在听课,实际上情感、思维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而且,随着年级的提高,以上现象便愈加明显。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Vygotsky,1978)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他们的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由外部注入的,而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设置一系列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四、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的主要因素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的因素可概括为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和课堂设计等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因素

1.人格特征

如果教师平易近人、幽默豁达,具有良好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学困生便愿意、敢于参与到课堂中来。

2.教学风格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形式多样,充满激情,感染力强,就会产生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二)学生的因素

1.自尊心

学困生一般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学困生大多缺乏自信,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动机不强,课堂上只是为了应付。

3.意志

学困生一般没有坚强的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走神开小差。

4.学习策略

许多学困生不会学习,不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知道该如何听课、如何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5.学习成绩

学困生往往因为成绩差、听不懂,从而缺乏听课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教学动力。

(三)课堂环境的因素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平等会影响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水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会使学困生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被“卷入”到课堂教学中。

2.班风学风

班级有良好的风气,同学们纪律观念强,在课堂上安静有序,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富于激情均有利于调动学困生的参与欲望。

(四)课堂设计的因素

课堂教学抓不住重点,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内容太难会使学困生因听不懂而失去信心。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手段灵活多样,有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设计问答题、安排学生到黑板前做题、安排学生提问、组织讨论等等,都能够“牵着”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使他们不断地参与教学活动。

五、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学困生英语课堂参与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结合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的主要因素,以及研究者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从行为、情感、认知和监控四个方面就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了讨论。

(一)构建学困生行为参与的平台

杜威(1990)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问题”中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通过活动实现个体自己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而“做”正是行为参与的一种外显形式,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改进教学,努力构建学困生行为参与的平台。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切实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创设积极参与课堂的氛围,提供参与课堂的平台。具体地说,教师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优化课堂设计,提供参与平台

(1)教材的设计

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必然会使学生觉得味同嚼蜡。教师一定要有效活化教学内容,或增加删减,或调整顺序,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应设计得丰富有趣,贴近学生生活。

(2)方法的设计

教师应设法运用“示范—模仿”“激发—思考”“指导—练习”等多种模式组织教学,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活动的设计

安排学生提问和课堂练习以及开展小组活动等均能使每个同学都具有直接参与的责任感,有益于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性。设计小组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活动前语言和知识的输入要充分;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和调控;活动后要给予有效的激励性的反馈和评价(刘贤凤,2004)。例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或开展辩论时,有时学困生不知如何表达,教师可以在活动前提供关键词和重要句型等,帮助学困生顺利完成任务。

3.研究提问策略,精心安排发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研究提问策略,精心安排课堂发言,促使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提问的难度,要考虑学困生能否回答出来。有时也可以在上课前让他知道课堂上将会提问他某个问题,让他做好准备。其次,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不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以充分的肯定,尽量找到他发言中的闪光点,用赞赏的口吻予以正面的评价。即使答错了也不要当场纠正,可以在作总结时重复正确的句子。再次,当学困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暗示,把他们往正确答案的方向引导。最后,提问后要合理控制等待时间。学困生往往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思考问题,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因为他们表达不清楚或回答不完整就立即打断他的话,否则会挫伤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章伟央,2007)。

(二)构建学困生情感参与的平台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教学不应只注重语言学习这一外部行为,而应将语言教学看做是一个完整、复杂的人所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应就教语言而教语言,还应了解学习者的心理和体力因素,尽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开发他们的良好情感和智能资源(武丽玢,1998)。

1.设法培养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1)要通过典型事例激励学困生

运用学生身边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学生做榜样,树立“别人能进步,我也能进步”的信心,形成“不看聪明看勤奋,不看起点看进步,不看现在看将来”的思想,树立“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的信念,教育他们“努力了便无怨无悔”,只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刻苦学习,他们也能取得好的成绩。

(2)要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任何一个学困生都可以取得进步,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只要有一点进步都及时肯定和表扬,将其进步归因为其自身的努力,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强化其学习动机,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课堂参与的内驱力,教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采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即兴请学生编造例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中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既让优秀生“吃得饱”,中间生“吃得好”,又要防止学困生“吃不了”。此外,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利用直观教具以及各种电教设备等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课堂。

3.真诚关爱学生,建立融洽关系

教师要用爱心温暖学困生的心灵,对他们态度好一点,教育耐心一点,多关心一点:问一问学习状况,谈一谈生活中的困难。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对学困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刻,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一对一地进行辅导、面批作业,帮助其查漏补缺,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认识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当然,对于个别长期过于麻木疲沓的学生,有时这种关爱并不能奏效,可能与适当的训诫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注意方式方法。

(三)构建学困生认知参与的平台

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指出,企图通过外部注入知识的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积极参与、主动吸收知识(同化)、主动构建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顺化),才能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参与,激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构建,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1.培养学习策略,促进认知参与

掌握学习策略有助于促进认知参与,因此教师要重视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学困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提醒学困生课堂上应动脑、动手、动心,力争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的内容;指导学困生记课堂笔记,帮助他们掌握科学记忆单词的方法,学习词汇和语法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理解、观察、总结和对比;要求学生准备专用本收集每次作业或检测中的错题,及时分题型订正,经常复习以避免再次出错。

此外,教师可为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指导,例如,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听力内容,鼓励学困生敢于开口而不要担心说错,善于运用scanning和skimming快速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运用上下文和构词法猜测生词,掌握书面表达的步骤和写作策略等等。2.营造提问氛围,激发思维参与

学生提问,说明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是认知上参与课堂的表现。教师应该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请,不能不懂装懂,营造争抢提问的氛围。教师还要强调,能够提出问题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任何人不许嘲笑、挖苦,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顾虑,使学困生从不问到敢问(章伟央,2007)。

教师要认真对待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代表性的好问题应给予表扬,以强化他们提问的习惯。有时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应耐心细致地解答,并加以强调。要注意分析学困生出错的原因,了解他们的答案是什么,帮助他们分析错在哪里,引导他们通向正确答案。

(四)监控参与过程,提高参与效度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知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郑秋萍,2006)。因此,强调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重视参与的有效性,要注重学困生思维的参与,使他们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仝亚军,2010)。

教师要注意监控学困生的听课状态,尤其要避免出现个别同学看上去在听课,但实际上思维并没有真正参与的情况。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看他们是否在动口;学生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们是否在认真写,以便能够及时用适当的方法提醒开小差的学生。在开展英语讨论或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时,教师要监控活动过程,注意学困生是否动脑、动手、动口,是否在真正参与。

学困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困生在课堂参与度提高后,学习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学困生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转变他们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对他们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开发智力与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久而久之,其课堂参与度必然会有提高

2.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到底理解得如何,必须通过活动去检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的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我在讲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 4 Where is my backpack?时,设计了猜一猜教学活动。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再请另一位学生藏一样东西,可以是学习用具,也可以是教室里面的其他东西。第二位同学在藏东西之前要先把所藏物品出示给第一位同学看,然后我再请一位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布蒙上第一位同学的眼睛。第一位同学用提问的方式询问物品的位置,如“Is it on the chair? Is it behind the door?..”但他只能问四次,其他的学生回答“Yes or no ”,在四次之内猜中为获胜。这样,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巩固了介词的用法,学生们很喜欢游戏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从而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英语教育要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要大面积培养高素质的会用英语交际的人才,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尤其是各方面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还未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曾在某杂志上看过一文章,说国外一名教师,一起听了我国一教师的公开课,这节课教者精心备课,娓娓道来,教者问,学生答,几乎全部学生都举手,没有一个答错题的,疏而不漏,整节课可谓天衣无缝,得到听课者一致认同。而国外那名教师则不解:这节课大部分都是老师讲,学生到底学到了一些什么?既然每个学生都知道答案,那这节课有什么必要上呢?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理解”“吸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在运用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我们农村英语教师尤其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农村孩子的学习英语兴趣,使他们愿意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作为农村英语教师的一员,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一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入门教学,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注意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1、上好第一节英语课

学生对英语是否感兴趣与他们的第一节英语课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做好第一个亮相,力争上好第一节英语课,让学生对英语乃至英语老师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如给每位学生起个英文名字,或教学生一首简单又动听的英文歌曲等。这些远比直接教ABC生动有趣得多。我上第一节英语课时,拎了一部手提电脑、拿了一个苹果进了教室,开始了我的课堂教学。“Nice to meet you, boys and girls.Look, what’s this? Do you like apples? ”加上一些态势语言,学生们纷纷点头。于是,我继续说:“Today we’ll learn an English song—Apple tree.”打开多媒体,播放歌曲,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记忆好,悟性高,没多久大部分学生就学会了这首歌。下课后,有的学生还余兴未了,边玩还边哼着歌呢!就这样,在第一节英语课中,排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竞赛、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形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加之学生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不免会产生陌生感。要使七年级入门英语变得生动、有趣、形象,让学生乐学,就得顺其天性,爱玩、好动、争强好胜是七年级小同学的天性,利用竞赛、游戏、表演等形式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会使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如他们刚学人体部位容易混淆不清,我便让已经掌握的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发号施令:“Touch your head.Touch your ear…”要求学生听懂后,迅速触摸相应部位并回答:“My head.My ear…”,然后让下面反应最快的学生轮流上台当老师,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不亦乐乎。通过这种形式,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人体各部位的名称。

3、建立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有些学生喜爱某一学科是由于他喜欢这门功课的任课教师,反之亦然。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英语教学尤其是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的那样:“创造良好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有利于英语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所以,建立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每个教师的必要工作之一。

二、利用多种课堂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这些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今时代要求。新课标提出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多种课堂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好的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设臵一个近似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给他们充分进行英语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英语老师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景之中,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增加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如教句型“How much is it?”时,我就事先准备好水果、玩具、汉堡热狗等,将教室布臵成超市,将全班分为四组(水果组、玩具组、文具组、点心组)进行练习,整个课堂成了全体学生操练英语的阵地。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轻松掌握了该句型,还学会了书中未涉及的“How much are they? ”等句子。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培养了全体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2、渗透多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中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根据此方针,我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如教颜色这些单词时,如果直接“为教而教”,学生不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抓住许多学生爱画画、爱唱歌这一特点,我设计了“画一画、唱一唱”这一教学活动。“Draw a flower, colour it red.Draw a pear, colour it yellow.Draw an orange, colour it orange…”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然后教他们唱一首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这样通过与艺术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三、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为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注入持久动力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除了设计多样化以外,还应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好”字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鼓励、理解和帮助,这是人的一个基本的感情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要采用描述性的等级评定。如:Excellent/ Very good /Well-done /Good job /Need improvement等,尽量多肯定、多鼓励。我在平时上课时尽量用以上语言来鼓励学生,只要学生稍有进步,就毫不吝啬地说上一句:“You did a good job.”,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答错时,我用期待的眼光注视他,伴着一句亲切的“Never mind”,会让学生有再次回答问题的勇气和欲望。通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学习自主性。通过以上种种方法的尝试,我较成功地做好了七年级的英语入门基础教学,所以一直以来,所教的学生英语成绩明显超出同轨班级。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利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农村的孩子同样也能学好英语。我坚信:我们的教学定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定能为本设计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

5.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五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

 

作者/ 毛成阳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师组织教学的行为方式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也要重塑,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主动的学习习惯,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等着教师“填鸭”的惰性学习习惯。

关键词:培养;主动;习惯

培养和训练学生养成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性学习习惯,是推进新课程中提高有效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已成为影响一堂课是否有效、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仅将本人实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探讨。

一、创造适度宽松的课堂环境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巧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使学生动静结合,手脑并用,既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又可使学生处于兴奋愉快的氛围。如,让胆大的学生做引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胆大的敢说,二是体现教师对学生平等,不歧视学困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我在上“骨传声”时,做音叉抵在前额、耳后、牙齿上辨别音叉响度的大小。我就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上来与教师配合做,因为他胆大敢做,做完后敢说,效果非常好,经过后来考试验证,很少有学生在问题上出错。我在讲到“音色”时,知道学生对“音色”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于是巧设了一个情境:让四个学生(调皮学困生)到教室后面背对前面的学生,前面座着的学生不准反脸看后面的同学,然后让后面的四个学生分别朗读书上的一句话,让学生辨别发音的同学是谁。然后告诉学生,我们能辨别是哪位同学发音,就是因为他们的发音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声音特色――音色。学生通过这一教学情境,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色。

二、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教学环境和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创设学生合作学习情境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和团队合作学习取得成绩是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愉悦感受,从而营造合作学习气氛。例如,开展小组学习提高评比、小组课外综合实践评比、实验协调配合评比等课内外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学习和实验单凭一个人很难完成,需要多人参与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经过多次训练,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形成学习团队,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比如,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实验、带有探究性的实验、综合趣味性的实验,这些实验单凭一个人很难完成,需多人参与合作,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实验的成功率非常高,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心理肯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合作。例如,在做“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较多,且操作复杂,调节天平、测量铝柱质量、测量液体体积、制作记录图表等,需要小组成员做好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与协调做好实验,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这些良好活动氛围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

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都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说对

就对,说错就错,学生缺乏主动意识、主动思考,教师也习以为常,既然学生不愿主动,那教师就自问自答,也懒得去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学习习惯。其实,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是一件难事,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前作好思考与设计,从细节做起,点滴培养,教学中不迁就学生的惰性,经过训练使学生很快变得主动起来。如,教师的提问技巧。常听到有的教师上课提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等到无效提问,学生常常是随口就答:对、不对、是、不是。课堂很热闹,但哪有学生的主动思考?如,某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力的示意图,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一看这些图中有没有正确的力的示意图?全班学生当即就回答:“有”“没有”。一阵乱答。我认为若改成这样问:同学们看看图中哪些表示力的示意图,找出来与同学交流?学生就会主动去看、去识别、去交流,学生也不会不思考就回答,学生就会养成先思考、后回答的习惯,学习就会主动起来。因此,教师要从“教”的细节,学生“学”的细节入手,改变教师教的行为方式,学生学的习惯,注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培养与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战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从教与学的细微之处设计好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6.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氛围和机会是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需要教师提供良好学习氛围。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些认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机会。

一、设计好教学环节,提供学生动手的机会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直观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学生只有在摆摆、数数、画画、量量的实际动手操作中去体会和理解。那么就要求教师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感悟。

如低年级的退位减法“13-5”,教师可以发给每个学生1捆小棒另3根。让学生试试取出5根可以怎样取?有的学生从一捆中抽取5根,有的学生先取出3根再从一捆中抽取2根等等。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不能直接取?”“先要干什么?”“拆开的一捆有几根?”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有两个明显的特点。1.每个学生都兴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去。2.将抽象的数据计算,通过“物化”的动手操作和“内化”的语言表达,使学生懂得退“1”作“10”的道理。

二、正确引导学生发言,诱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对于教学中经常出现与预设不符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正确地引导,激发学生发言积极性。

如教学“可能性”一课,“一定、不可能、可能”三个数字概念。然后,出示例2:判断生活中几种现象的可能性,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生1:我们组认为“三天后下雨”是不可能的。师:同学们对此意见有什么看法? 生2:我们组也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三天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这时,另外一组的一个男生连手也没举便说:“我认为没准。”

(班里的学生都笑了起来,可教师并没有理睬这名学生。也许怕出意外枝节,也许„„继续提问其他学生)生3:我们认为应该可能的。因为三天后可能下雨,也有可能不下雨。生4:三天后下不下雨,看看天气预报就知道了。(教师又付之一笑,课掌教学继续进行„„)针对生4的发言,教师大可以去和这位学生握手表示认同,予以肯定:“我跟你握手,是因为你懂得了看天气预报,假如现在不看天气预报,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该怎么说呢?”如果这样紧紧抓住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导,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顺利地进入下一个

话题,丝毫没有“急转弯”的生硬。而生3的理解正是他生活经验的反映,“没准”正是不确定的生活语言‘。如果教师抓住这个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没准”用我们刚才总结的“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你认为哪个更合适呢?这样的自然引导能使数学学习与生活贴得更近,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数学语言的含义。

三、精心设计练习,让每个学生拥有成功的体验。

承认个别差异、尊重个别差异是现代教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在儿童进入小学时,其知识准备、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其个性品质都已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就学生自身而言,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了解学生、掌握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别差异,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的可能性,打破传统教学中“一刀切”做法,采用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得到最佳发展。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后的巩固练习中,教师安排了三道题目:(1250+25)×

4、(40-4)×25、48×125,要求是基本完成前二题,第三题为思考题。练习后,教师特别安排几个基础差的学生上黑板演示第一题的解法。虽然这道题全班都能做正确,但这几个基础差的学生上台后,当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也能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对于下一次的参与,他们也跃跃欲试。第二题,请一部分的中等生演示,有的学生做成(40一4)×25=40×25+4×25。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否定这个学生的做法,而是指出“做这一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这个同学的方法正确吗?”“现在括号内是两数之和还是两数的差?”从而让这个学生悟出错在哪里。即使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为了鼓励他解题方法上的微小成功,还是给这个学生一份小小的奖品。第三题的解答可以在共同的讨论中进行。这时一部分优等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解法。有的说48×125=(40+8)×125,有的说48×125=6×(8×125),教师这时可以不失时机的提出:“为什么要把48转化成‘40+8’或‘6×8’”,通过说算理的活动,带动中、差生上一个台阶,同时又让基础好的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7.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七

英语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授课实行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 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难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参与度, 使得“吃不饱”“吃不好”和“吃不了”的现象出现, 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创造力的发展。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内涵分析

课堂参与通常指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具体表现为倾听、举手回答问题、观察、参加讨论、记笔记、预习、做作业等。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 也是教师监控教学过程, 判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依据。

三、通过分层教学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理念。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实施这个理念, 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 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思维能力, 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1. 课前准备层次化

(1) 学生分层。要想进行层次化的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得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层次:第一层次的尖子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 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第二层次的中等生基础一般, 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需要督促和帮助;第三层次的后进生基础较差, 不善学习, 但主观上还是有想要学好的愿望。

(2) 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水平, 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例如, 一堂reading泛读课, 要求尖子生学会并恰当运用阅读策略, 获取有用信息, 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 复述课文, 并对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中等生, 要求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和策略阅读、理解课文, 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并尝试复述课文, 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而第三层次的后进生, 只要求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课文大意, 根据任务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就可以了。

(3) 教学活动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智力、接受能力上存在差异, 如果按统一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必然会让尖子生感到太容易、没兴趣, 而后进生则认为难度大、没希望, 不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2. 课堂实施层次化

教师在授课时应着眼于中等生, 同时设法帮助后进生达标, 努力促使尖子生突破。如课堂提问时, 为后进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就文章的事实、细节理解的设问, 如“True or false”“what”“when”等问题, 帮助他们从课堂的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 给他们提供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为中等生提出理顺事情的前因和后果、找主题句等一般性难度的问题, 即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的问题。

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实施分层次的教学, 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大家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也可让小组间两两结成“学习联盟”, 不同层次的小组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 层次较高的小组负责对口辅导联盟的小组。

3. 学习评价层次化

经常性地反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因此评价的机制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同时, 可以结合实施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 使学生增强自信, 以成功者的心态向前发展。在成绩评价中, 我坚持让学生实行“自我参照性评价”, 即把过去的自己作为参照, 来对现在的成绩进行知识、方法、情感等多方面的评价, 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分层施教, 再结合情感上的关怀和行动上的督促, 一定能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仝亚军.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有效性的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10 (1) .

8.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八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是主导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的角色,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点拨者、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摆脱以“教”为中心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随着课堂情况的变化,教师也可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可以是教学的示范者、课堂的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学习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条沟通的渠道,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实现平等对话,学生不仅仅接受旧知识,更应该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让学生各抒己见,正确的认识要及时肯定,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推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一方面讲课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参与中掌握、吸收。好的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讲”是基础,必须在讲上下功夫,注重启发和探索,深入浅出,整个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练”是巩固知识的手段,要强化练习。作业要难易适中,及时反馈,力求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三)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数学知识。代数问题把字母换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不仅可以提高做题速度,自己从中总结出规律,而且无形当中也锻炼了发散思维能力。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实物图形中点线及轴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发现总结出其间的关系,这时再进行点拨,则可以让学生获得较为深刻的印象并对其原理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9.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 篇九

------音乐教学反思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不喜欢书本上的歌曲喜欢流行音乐”,如何才能使初中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潜能,从而喜欢上音乐课。这已经成为我们音乐教师普遍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展示教师魅力感染学生

1、从自身的业务素质来赢得学生,上好开学来的第一课,赢得学生的认可。例如:我在开学第一课时讲了对待音乐课的态度;发声练习,做示范;学生模仿口号练习:一、二、三、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厚。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应变能力也是

感染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2、以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调查,每班90%的学生都喜欢幽默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玩笑来活跃课堂氛围是拉近师生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3、善于沟通,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从心里接纳你。由于课时的限制,音乐教师比起语、数、外教师来说,接触学生的机会相对来说少一些,所以音乐教师除课堂以外要多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禀赋,关注他们的爱好及心理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与教师的心贴的更近一些,这有利于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优选课外歌曲,满足学生

唱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表现主要形式之一,现在的学生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适时引导,有选择的将课外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选了励志歌曲《水手》《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感恩歌曲《父亲》,校园歌曲《北京东路的日子》爱国歌曲《精忠报国》等。

三、倡导积极评价,鼓励学生

首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要求,然后教师抓住每一个鼓励学生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交流,探讨,老师当场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还有一些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从来就没有胆量和勇气在全班同学面前唱歌,老师也要给予学生机会积极鼓励要他们勇敢的参与进来,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并给予积极地评价。对于问题学生多沟通,给予表现的机会,发挥自身潜能,多记忆学生的名字,让他们在小科上找回自信,爱上音乐课,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学生基础差,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哼唱简谱学生不能做到,针对学生这一现象加入视唱 教学,音阶,小练习曲等。这一教学环节枯燥,学生兴趣不够浓厚,我采用老师领唱,分组齐唱,个别领唱、小组比拼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在这一环节上我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百分之百的同学都说当唱会一条小视唱时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针对这一现象我就有信心一定坚持下去只要坚持下去我想一定会有收获的。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而愉快的心情时是产生兴趣和灵感的重要因素。游戏活动本身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欢乐,还能够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1、击鼓传花,虽然很土,但很有效-

2、游戏接龙,包括唱歌接龙和节奏接龙

3、分组比赛,以月亮,太阳,星星为主题,唱歌中有月亮的歌,有太阳的歌,有星星的歌,看哪组唱的又多又好。

4、模仿明星,初中生喜欢流行歌曲,同样也崇拜歌星,让他们模仿歌星组成组合,对同一首歌进行再创作。

5、课前节奏练习。课前进行5分钟节奏练习,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6、改编歌词,对曲调好听内容不好的歌曲进行歌词改编。

7、学生当老师。这一方法不但可以教学相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理解老师,老师更关心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上一篇:会计行业下一篇: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