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精选8篇)
1.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篇一
【摘 要】 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新课改运动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广阔视野不断探索。首先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要遵循美的原则,按美的规律的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要有意识的培养的学生创造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是个工具性学科,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可以说语文对于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提高作用。比如学生在做一道数学证明题时,如果他没有很好的理解能力——读的能力的话,他就会走弯路,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已知条件他不能够读透彻,那么他就很难做好。因此,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更是训练和培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课堂。目前进行的新课改运动是一场较彻底的教学改革运动。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只有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去探索,求得正确的回答,才可能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真正的、坚实的一步。
1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那么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学习内容,还是紧张的操作(包括作业),他总是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去研究、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对此门课程发生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某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才愿意去学、去接受知识并钻研之。只有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由被动地、不情愿地学习变为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并且还会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很好地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引入课文之前可以用相似的乐曲开篇,以诉说方式引起学生联想。在教学中,有许多课文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如讲《荷塘月色》前,先给学生听一段《思乡曲》,让《思乡曲》的旋律跳跃在学生的耳畔,使学生沉浸到一个寂寞、感慨万千的环境中,营造出与《荷塘月色》相应的气氛。然后通过朗读可以“声入心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学生朗读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理解课文中朱自清是怎样描写心情、环境的。此外,还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适当开设欣赏课,提高鉴赏能力,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喜爱诗歌的兴趣等多种方法。
2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美的原则,按照美的规律进行
要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美的三维结构:教学文本所蕴涵的美、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美和教学对象所感受的美。这三维结构又表现出复杂的审美关系:主要有教师从文本中感悟体验出的审美关系;学生自己对文本所感受体味出的审美关系;学生又以教师为中介间接认识理解的审美关系;学生从教师教学艺术手段中享受体验出的审美关系;教师又从学生的反馈反思中发现的审美关系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审美关系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既是美育的对象,又是美的接受者和感悟者,更是最终体现出美育效果的反应者和实践者。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美育功能,必须以育人为目的,从塑造人才出发,运用种种方法,采用种种途径,使广大学生真正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美、感受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真正成为美的精灵、美的化身,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激发美的火花,在行动实践中显示出美的光华!
3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要切实掌握字的形音义。汉字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它既是形体单位,也是读音单位(一个音节)。现在不少中学生写错字形,读错字音,都是在“字”这个单位上出了问题。我们如能切切实实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会大有裨益。词语的误用常常也同字义(语素义)有关。语文教学要讲求科学性,讲清字的形音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与字词句教学未能落到实处有很大关系。
阅读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处于现代社会,不只要求人们读懂文章,而且要求很高的速度。可以设想,在效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甲用一个小时读了一篇万把字的文章,而已只用了半个小时,那么可说乙比甲的效率要高出一倍。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举例说陆志韦先生当年教他们心理学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每天看报要用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不太好回答,因为这往往要根据当天事情的多少来定。可是陆先生说,应该每天看20分钟的报,要在这20分钟里把报的全部内容都看进去,并指出这需要经过训练。这件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多元化思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形象和意义不是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该允许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我国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在多数教师和家长的眼中,具有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并向老师的结论质疑,敢于说“不”字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要受到斥责。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缺乏富有个性的创造,一个个都是机械化的产物。黄全愈博士说:“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生长的环境……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学生答出与教师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应不应该算错呢?是该鼓励还是该指责呢?培养与扼杀仅一步之遥,稍不注意便会收到不同的效果。阅读教学中切忌教师跳出来将自己的想法见解和盘托出,这样学生会有依赖性,懒得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根本没有创造性可言。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任意驰骋的天空,发挥他们想象的舞台。我认为在教学中也不必将与课文有关的时代背景都要交代清楚,这样做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思维跳不出作者的“意图”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名导演,起引导、抛砖引玉的作用,应把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
总之,任何事物都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规律可行,也只有按规律去教,按规律去学,才能达到教师顺手、学生得法的目的。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兴趣并有意识地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思考、欣赏等方面的能力。要让学生会更喜爱我们的母语,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好地更有效地学好其他各门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我们中学语文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才会使素质教育的路越走越宽广!
2.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篇二
关键词:实验教学,被动实践,主动实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物理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做一做”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恰当地利用这些实验进行教学, 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体验物理学发展、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思想及方法, 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等能力的培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我在中国学的方法是演绎法, 我发现这完全不是费米、泰乐等人的研究方法, 他们是从实际实验的结果中归纳出原理, 是归纳法。我很幸运这两种方法的好处都吸取了, 这对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这充分说明了通过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可是在现实的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易被淡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突出, 学生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其个性及主动性总是淹没在教师事先设计得十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中, 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和培养。
1“被动实践”———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现状
被动实践是指, 实践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步骤等关键要素是由教师制定, 学生和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定的目标和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
在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经研究发现:一是教师或教材 (实验册) 往往将最为关键的探究和创造过程很随意地直接交给学生, 比如实验的步骤、实验器材的选用等等, 缺少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然后再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二是在实验教学中很少有意识地设置能使学生观察、发现的环节, 从而也就使学生得不到观察、思考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三是教师或教材所设置实验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理想化的和唯一的, 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多向性的训练。
显然, 在现实的实验教学中很多学生得到的仅是“被动实践”, 它是跟新课程的理念相抵触的。被动实践固然可以使学生巩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可是, 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要想使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能成为活的知识, 真正让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 则需要由认识的主体———学生自主来完成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回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主动实践。
2“主动实践”———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必需
在2002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教训等被动实践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转变, 保证把学生的自由性、探索性学习落到实处, 此次课程改革除对课程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以外, 同时倡导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 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必须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 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就不一样, 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
2.1 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验
一般认为, 演示实验就是指在课堂上由教师演示, 学生只是被动观察的实验。正因为如此, 物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容易形成学生只是观众, 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的局面。教师在演示时一般只是关注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较少关注实验的设计、注意事项等诸多细节, 其目的只是将实验过程完美地展示出来, 将课程需要的现象顺利得出。其实,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精心设计, 把演示实验演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趣味的合作实验,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2 在“演示、分组实验”中引导学生质疑、猜想和探究
在做演示和分组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时一些教师总是将实验目的、原理、
器材、步骤、数据处理方式和实验注意事项不厌其烦地一一和盘托出, 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机械地完成实验任务, 他们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习惯性地淹没了。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实验的目的, 实验室可以提供的器材事先告诉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或相互讨论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也许可行也许不可行, 选择出自认为需要的器材, 再在实验课上付诸实施, 并在实施方案时不断地进行分析、调整和优化。让他们在自主研究和相互讨论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让他们在方案具体实施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或获得失败后再重生的体验。在高阶段的四大类实验———研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测定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中均可以采用该种方法组织教学。
2.3 教师要诱导学生课后进行主动实践
课后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些小实验, 对学生巩固书本知识, 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大有裨益。让学生以小论文形式写出实验的整个过程, 要把在实验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也一一写出, 通过对很多实验细小环节的处理,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4 通过教师“自行设计实验”来揭示知识获得的过程
新课程观认为, 课程只是提供给学生的“跑道”。它所关注的不是跑道的“终点”, 而是学生在跑道上“行进”过程中的体会与感悟, 即新课程更为关注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 而不是知识获得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可以通过设计教材中所没有的实验向学生揭示知识获得的过程。
3.中学声乐教学实践探讨 篇三
【关键词】中学 声乐教学 实践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课程地位、课程管理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音乐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了人文主义与多元主义的价值观,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倡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一、目前我国高中声乐教学的现状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的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培养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顾及每个学生的特殊爱好和音乐特长。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全国掀起了一股艺考热,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让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去学习音乐参加艺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畸形现象。很多高中都将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窄化,这也成为少数学生升学的敲门砖,而每个学校的音乐特长生的教育情况也是纷繁复杂,有以特长生的身份直接考入高中的,也有高一转入特长生班的甚至还有到了高三以后因为成绩的原因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生源复杂,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教起来也困难。再者,很多艺术特长生文化成绩落后,自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当前高中声乐教学的重点问题就是如何兼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二、高中声乐教学的实践方案
高中生的心理发育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接近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水平,他们的逻辑思维、概括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所提升,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对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高中声乐教学对于普通学生声乐教育与特长生声乐教育我们要定位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普通高中学生声乐教育方法。在普通高中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当地培养一些演唱技能,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体验式教学法、比较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和合作式学习法。
体验式教学法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一些音乐的欣赏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产生共鸣。
比较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不同人文背景的音乐、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等,让学生对于音乐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对比之中了解各个类型的音乐不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注意力。
探究式学习是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音乐问题来进行探究,老师则负责对这些问题进行把关,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变成了学生的合作者,由传统的指导者变成了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主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音乐知识与音乐背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的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合唱,小组自行选择歌曲进行设计创编,在歌曲的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元素,然后共同将歌曲演唱出来。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声乐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高中艺术特长生的声乐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对于特长生都有着规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特长生的声乐教学难点就在于气息、共鸣、位置和声音观念。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每个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只有呼吸正确,声音才能纯正,音色才能优美。老师在上声乐课的伊始要给学生讲解唱歌呼吸的特点,分析不同歌唱类型呼吸有什么特征,确立胸腹式联合呼吸在演唱呼吸中的地位。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下降,腹肌扩张,空气进入肺部,呼气的时候腹肌收缩,压迫横膈膜上升,吸进的空气由于受到压迫经气管呼出体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呼吸错误的同学,要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解决吸气浅、气息僵硬、吸气不稳、漏气等问题。
共鸣器官包括口腔、咽腔、鼻腔、口腔和共鸣腔,合理地运用共鸣对于发声训练非常重要。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共鸣的原理和三大共鸣,做到有的放矢,介绍一些声区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歌唱声区的运用与共鸣之间的密切关系。
咬文吐字的练习可以先了解一些以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运用“十三辙”来研究咬字吐字的方法。对于广东地区的学生来说,普通话的发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老师还要根据地方的方言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最后,要把握歌曲的处理和表现,学生要去熟悉作品的创作背景,抓住作品所表达的意境。要唱熟曲调、熟记歌词、唱准高音,简单分析歌曲的结构,了解歌曲的旋律特征,对于每一部分都进行仔细的研究,用自己的感情和理解将歌曲完美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考翠双.高中声乐教学中歌曲的选择[J].新课程.2010(07).
[2]武海鹏.高中学生歌唱的训练[J].神州.2012(03).
4.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篇四
科研计划
祖颖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达
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仍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存在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思维,就很难谈得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学一个概念,只知道背熟它的定义;做一个实验,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一道练习题,只知道这题的具体解法,而不从知道从整体去掌握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提出,旨在探索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办法,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鉴别、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设和想象等思维的基本方法,形成物理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物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本课题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1、2、3、4、引导学生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结合物理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物理教学中纵横联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研究的方法、途径
本课题的重点是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直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研究 1
性学习法、纵横联系比较法、抽象思维与实践结合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而是以策划者的身份,并以《指导纲要》、教材教学要求为依据,从学生的需求、目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调动到最佳状态。
1、直观教学法。
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就决定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应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即以物理事实为基础进行概念教学。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某些物理现象的形象,唤起感 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观察,进行思维活动,通过分析、概括、抽象等形成概念。例如在对力的概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物理现象中分析概括。人拉车,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压弹簧,弹簧被压缩‥‥‥其中所谓“拉”、“吸”、“压”都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或者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发生形变。此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大量的日常物理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得出力的概念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结果使被作用物体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发生形变。
二是做好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的“小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物理现象,形成概念,得到相应的物理知识,从而理解它,记住它和正确应用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程序较高的概念,学生感到比较难学难懂。如力学中的“压力”、“压强”、“浮力”,电学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在进行这些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方案,做好演示实验,启发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了解物理事实的全过程,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出物理概念。这不但有助于概念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是物理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的问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些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3、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作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
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在资料中了解到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了解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
4、纵横联系比较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把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进行联想。联想可以扩宽视野,启发思维,找出研究对象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间的必然联系,使思维聚集,进行程序思维过程,沿一定的方向,追求唯一的目的,得出一个确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定性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在物理教学中,联想中的等效联想尤其重要。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带于已有知识,把新旧知识进行纵横联系,明确其内外关系,经过同化和顺应的心理过程,调整知识结构,以收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建立电流概念时,采取了与水流相比较的方法,在建立电压概念时,又采用了与水压相比较的方法,在建立功率概念时,又采用了与速度相比较的方法。这不仅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起到了借旧概念建立新要领深化理解旧概念的作用同时也在有目的地培养联想、类比、综合等思维方法,起到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5、抽象思维和实践结合法
人们对物理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包括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但是只有实践而无科学的思维,也是无法得到规律性的认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实践观察和科学中的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可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得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磨擦阻力越小,小车前进得越远。引导学生分析:(1)在水平面上,小车水平方向上不受推力;(2)不受推力,小车仍向前运动;(3)表面不同,小车受磨擦阻力也不同,阻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进而推理:
(1)表面非常光滑,小车不受磨擦阻力,既不加速,又不减速,也不拐弯,称匀速直线运动;(2)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力或拉力的作用,则永远处于静止状态。最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还应注意,重视实验并不等于任何结论都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出,不能降低抽象思维能力训练的要求,因为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的抽象思维,是更为高一级的思维活动,在许多领域中,是实验观察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物理教学中,还应重视引导从规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但解决物理问题一般来说是运用某个规律或某几个规律,从已知条件中去求得需求量的答案。因此,解题思路和方法应从这些规律、定律中去分析从而引出解题思路,得出解题的基本方法。从定律中寻找方法,就要求对定律本身作深入的分析,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自然状态下,不增加课时,对初中三年级七班和三年级八班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实行实践研究。
六、研究的步骤和进度(阶段任务、目标)
(一)步骤和任务
1、收集资料与调查分析阶段(2006.8---2006.9)
收集国内外现在教学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料,并对进行物理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以发现总题,深入挖掘其本质,为制定计划,进行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2、具体实施阶段(2006.9---2007.1)
确定对照实验因子,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具体、认真的实施和研究。
3、总结成果阶段(2006.12---2007.1)
检测本课题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全面总结物理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的实验原则、操作程序、实施条件、功能特征、应用策略,撰写综合研究报告。
(二)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提高学习成绩。
七、研究成果的形式
5.中学写作教学序列性实践与研究 篇五
——子课题《写景记叙文写作实践与研究》(第10期)
简 报
【目录】
名家谈写作 教学案例设计
雨中即景——写好雨景,抒好情意 马晓虹
写景,给你的记叙文增添色彩 汪军
教师感悟
学生作文的问题及指导浅探 储昕昳
学生作品展示
一封不知寄向何方的信
金媛媛
一封永远发不出去的信
梁竞文 写给玉兰同志的一封信
林玉润 作文课教案
雨中即景
——写好雨景,抒好情意 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学 马晓虹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用心聆听雨之声,感受雨之美并且能把对雨的观察和感悟写到文字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精神,2、要求在写雨景时能够抓住雨的特点,抒写感悟时能情景交融。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重点:书写雨中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感受雨中的情意
1、雨中自有欢快。
播放美国电影《雨中曲》的片段(这部电影由舞王金〃凯利(Gene Kelly)自导自演,被公认为影史上最佳歌舞片)主人公活泼俏皮的舞步与雨景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那美丽的歌声还在耳畔回荡…… 歌词大意:我在雨中欢唱 在雨中欢唱 多美好的感觉啊 我再度重拾往日欢笑 我对着乌云大笑 天上的乌云 我心中充满阳光 我已准备恋爱
让乌云追着人们跑 让大雨滂沱 我的脸上露出微笑 我要走 2 在街道上
唱着欢乐的歌 欢唱着 在雨中欢唱 在雨中起舞 我再度重拾往日欢乐
我欢唱着 在雨中起舞 起舞 欢唱 在雨中...尤其是金〃凯利一个人在雨中边舞边唱的“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更是歌舞片中的经典,呈现出好莱坞影片在歌舞片类型中所能有的最高水准。可以说影片在词曲与影物的水乳交溶、歌曲气氛与舞蹈技艺的相互辉映方面,已臻化境。2雨中忧国忧民
雨不仅能渲染热烈欢快的情景,还能含蓄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思绪。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更应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更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如此。3雨中诗人的惆怅 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曾经有个紫丁香一样的姑娘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演绎了一段惆怅,一种情感;现在,不知那个带着紫丁香一样芬芳的女孩是否已经走出哪个寂寥又悠长的雨巷呢?
4历史的烟雨迷蒙:
晚唐诗人杜牧虽说才情横溢,可到了江南,面对满眼春色却感叹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那种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
总结:雨,留给人们的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因而,雨又多了一些比喻、象征意义。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种时候,雨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就只能是生活的阴影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二、学习写雨的方法
雨可以是如此的多情,作用是如此之多,那么,如何让雨丝飘进我们的文章,营造一片合我文意的意境呢?
1、在文中重要的地方出现,烘托人物的心情
回顾例文: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羚羊木雕》
学生分析后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篇文章中,“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很好地烘托了“我”对朋友反悔后心情的难过,忧伤悲凉。揭示人物此时的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2、在文中的不同段落中出现,揭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 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我的叔叔于勒》
学生分析后归纳:景物描写不仅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①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②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见到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3、贯穿全文,含蓄的揭示主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 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盛开的菊花如同“重生 ”的我,艳丽的色彩是“我”如今对生活的描绘。我懂得了“好好儿活”的含义,而菊花成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菊花在文中多次出现,尤其是结尾的文字,照应前文,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从烂漫的菊花中,记起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在结构上:文章以菊花为线索,引起对母爱的赞美。
三、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题目以“雨”为话题来写一篇文章。那么,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
(一)聆听雨的诉说
审题提示: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为庄稼生长而担心的农民那里,雨成了滋润万 物的甘霖;在失落的旅人哪里,雨中思乡又平添了些许惆怅;在有闲情逸致的文人墨客笔下,雨中漫步又别具一番情趣。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用心与自然交流,就会发现自然的精彩。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情心。
1、让雨个性鲜明。不同季节的雨有各自的特点,春雨滋润柔软、夏雨猛烈刚性、秋雨缠绵清冷,即使同一季节的雨下在不同地方,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在写作时要加以注意,切忌模糊不清。这就要求观察细致,用心体会。
2、让雨丝飘动情感。让自己笔下的雨带有情感,并能情景交融。情因雨而生,雨因情而动人。在描写雨的字里行间渗透情感,使每一处文字都打上情感的烙印,让雨“活”起来。
3、让情感真实起来。文章中的情感要发自内心、发自真心,自然而然。文章要想打动人,首先必须打动自己。要抒发积极健康的情感。在阐述自我的见解、描述自我的体会的同时,要防止以灰色的笔调写生活,用消极的眼光看人生,以逆反的心理张扬个性等的做法。
4、让文辞美起来。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雨下到地上就流成河,似乎无形无声,但恰当的修辞可以是文章姿色顿生,使读者眼前一亮。
适逢昨日才下过一场暴雨安,请学生回顾昨天下雨时,大雨打在楼下车棚上、树木上、地上的情景。
附:(1)雨点像一个个调皮的刚放学的小朋友,挣脱母亲手,顿 时冲向铁皮棚,一阵噼噼啪啪的喧响后,又顺着瓦楞撒着欢地冲下这个巨大的滑梯,在地上笑成了一团……
(2)雨点把在天宫中受的气都发泄在铁皮棚上,狠狠地砸下去,砸下去,铁皮棚都吓得直哆嗦……
(二)雨中的故事
审题提示:本题以记叙为主,训练叙事、抒情的结合。
1、故事是主体。写作之前要让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不要仅仅局限于正面的直接的写“雨”,只要同“雨”有关即可,比如雨中发生的故事,比如围绕“雨”的几个人的故事等等。
2、结构巧安排。如段落和层次的关系、各部分的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的处理。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处理。以雨开始,可以雨结束;以小雨开始,以大雨结束;以雨开始,以晴天结束。也可以晴天开始,以雨天结束……“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记叙的过程中开可以使用多种记叙方式,如倒叙、插叙、补叙等,使文章的结构波澜起伏,这样才能说好一个故事,也才会吸引人。当然,所有的结构都要表现文章的中心:“雨的故事”。
拓展延伸:其实,何止是写雨如此,写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如此审题、构思、动笔成文。
写景,给你的记叙文增添色彩
合肥市56中学 汪军
教学设想: 记叙文是中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课文中常出现,作文中常写。可是从学生的写作来看,不少学生的记叙类作文写的平铺直叙,几乎很少涉及景物描写,缺乏画面感。而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则能起到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合理使用,可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针对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想通过对写景作用的归纳,写作方法的指导等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在记叙文中加入适量的景物描写,以给文章增色。教学目标:
1.归纳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2.学会景物描写的方法。3.学习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教学难点:
学习在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教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归纳作用
出示已经学过的记叙文中的相关语段,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归纳作用。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羚羊木雕》)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走一步,再走一步》)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 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明确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是时间、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4.……
二、描写景物、探究方法 出示相关语段,1.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的冬天》)方法:描写景物应有一定的顺序:时间的、空间的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紫藤萝瀑布》)
方法:写景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社戏》)。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 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方法:可以从不同感官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景物描写:视觉(形状、颜色)、听觉(声音)、嗅觉(味道)、触觉等
小结:景物描写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选择合适的写景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炼字造句等。
小练笔:出示两组图片,根据以上的写景方法任意描写一幅图片。
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应与相应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那怎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景时以情定物,一般说来“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当然,以乐景写哀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上文中《羚羊木雕》、《社戏》就是第一种写法。
第二种写法在不少小说中用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章回,《祝福》中祥林嫂在众人忙着祝福时死去。小练笔:运用下列一两种景物表现相对应的心情。(小组合作,一组写一个心情)
心情:烦躁 苦恼 昏昏欲睡 悲伤 愤怒 温暖 感动 快乐 宁静
景物:太阳 月亮 星星 云 树 花 草 小鸟 蝴蝶 蜜蜂 蟋蟀 青蛙
如:夏夜,天空撒满星星,远处的房屋和树木都只能看见隐约的黑色轮廓,路上早已没有行人,只能远远听到田野里青蛙的鸣叫。
四、学以致用、修改作文
出示上文中学生的习作,让学生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使文章更精彩。(提示:景物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心情变化)雨中的父亲
然而,有一件事却令我印象深刻,这件事让我觉得我的父亲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那天放学前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心想,糟了,雨下的这么大,会不会有人来给我送伞呢,妈妈要照顾弟弟,肯定是来不了了,爸爸呢,本就对我严厉,何况昨天才因为和同学钓虾回家迟了与他吵了一架,想必他是不可能来接我的。下课铃响了,雨还没有小的意思,踏着积水跑到校门口,那里挤满了拿着伞的家长,他们都踮着脚往学校里拼命的张望,在放学的学生中搜寻自己的孩子,看到了,就赶紧上前一把把孩子搂在伞下。突然,在人群中,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也在那翘首张望——那是我爸爸。我赶忙跑到爸爸身边,低低地喊了声“爸爸”,这才看到爸爸的衣服都湿了,可他给我带的外套却被他护在身前,没有被一点雨打湿。爸爸说他是在送伞给我的路上弄湿的,没关系。我和爸爸一起撑着伞回家。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在记叙文中写景的重要作用,并且还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写景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训练,在记叙文中通过适当的写景来为文章服务,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散文诗般的记叙文。
六、作业
结合我们学习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教学反思:这节课思路还是明晰的,环节设臵呈阶梯状,学生容易接受。但是在课堂上对于学生习作的评价不到位,时间把握上存在欠缺。
学生作文的问题及指导浅探
合肥市五十六中 储昕昳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十几年,一直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工作,所接触的多为农村学生,不可否认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待 提高,对此笔者有较为真切的感受。学生在写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无题材可写或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笔者的学生在写《我的母亲》的时候,居然一个班还有七八个学生还在写妈妈在夜里送自己上医院,题材陈旧,缺乏真情。学生在写《我的初中生活》这篇作文时,不少学生对三年的初中生活都缺乏真切的感悟,写起来也大多是记流水账:初一与与同学相识,对中学生活感到陌生;初二与大家熟悉;初三就是分别。或者写与同学之间一些无关痛痒的事例,情感苍白,叙述平淡。毫无独特之处。
二、内容空洞、欠真实,语言贫乏、平淡。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大多数为农民工的孩子,经济条件较差,绝大多数学生除了课本外,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新的《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笔者曾对学生做过课外阅读方面的调查,而让人遗憾的是,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让人担忧。再加上农村文化生活的缺乏,使他们见闻短少。农村单调的生活也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缺乏观察能力。因此在作文中往往打不开思路。
三、结构混乱,不懂得布局。很多学生对“总分”“总分总”“并列”等结构形式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在作文时却往往结构混乱。有的事例太多,详略不当;有的事例太少,一笔带过;有的段落之间分得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中心,不懂得突出文章主题。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给学生做了一些有益有效的引领。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文学来源于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不争的事实。新的《课程标准》也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的“活水”,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对于中学生来说,亲情、友情原本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理应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可是有不少同学写起这类题材的作文,确实空洞无物,缺乏具体、细腻、生动的描写,多是平淡粗糙、陈旧啰嗦如流水账般的叙述。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从本本出发,而应该从“生活”入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去贴近生活、体察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社会处处有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观察生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语文,积累素材,锻炼写作能力。比如走进商场,见到物品上的广告词和说明书,可以体会语言表达生动与否和准确与否;出外旅游,看到楹联和匾额,可以领悟它的意义和意境,学习对偶的方法和凝练的语言。
为了让学生写作文时言之有物,有情可抒,就要让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素材,要培养学生写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的习惯,把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感人的情节、动心的场景、绚丽的景色及时的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感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习惯养成了,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一个个“宝藏”,就会有源源而来、取之不尽的真实材料。比如学校开运动会,有同学就把自己参加长跑时的感受及同学们为他加油时的感动细致的记录下来,后来在写作文时,就写得情真意切。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真实的记叙了妈妈在上班时受伤的经过及当时的感受,写到作文中,因为真实、源于生活而真切感人。及时记录,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丰厚的文章题材,为真情抒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至理名言。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师从大文豪福楼拜学习写作,就是从观察开始,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成为一代大师。读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能够广泛大量的阅读,以书为伴,以书为乐,在书中与前辈对话、与智者对话,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智慧,深邃思想,充实情感,从而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只是初中毕业,但成就了恒大的事业,他认为培养自己的就是书籍。小说家沈从文不过只上过小学,却写过那么多受人欢迎的小说,主要得益于他广泛的读书。古人提倡“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进行大量阅读,对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 要的。只有多读、多记、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滋生灵感,感悟生命和理想,让人产生创作冲动。读书可以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可以丰富思想,滋养语言,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写作水平。
第三、让学生从被动作文转到主动作文。我们的作文模式大多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阅、作文评讲。这种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要求学生每篇作文写完之后,必须写出构思设想、文章中心,自己写出评语,指出文章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再给出评语与分数,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点与不足。学生由被动无序状态变为主动有为,作文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上循道得法的作文康庄大道,让学生多读多写,爱作文,会作文。
一封不知寄向何方的信
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学九一班:金媛媛(辅导老师:马晓虹)亲爱的爸爸: 您好!
你在什么地方?你有思念我吗?
你知道我有多么地思念你吗?从小到大,你都是我最最最爱的人。当别的孩子都在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时候,我唱的永远都是《世上只有爸爸好》。你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最伟大的大英雄。
可是,我最伟大的大英雄,你,却犯下最大的错误。爸,你知道你这个错误,对我有多大的伤害吗?我们离别了四年。这四年你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吗?你一走了之,只剩下我喝妈妈。开始时,他们跟我讲,“你爸爸是大坏蛋,他不要你了”。我不信,我和他们吵和他们争。后年,妈妈也开始跟我讲,“你没有爸爸,那个人不是你爸爸”我不理妈妈,妈妈骗人。我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爸爸是爱我的,是爱我的,只是现在在外面挣钱没空回来看我而已。可是,我越等越没了底气。
有一天,你回来了。我真的欣喜若狂。可是,你回来的同时,也带回来了离婚协议书。这次你走的更彻底了。
但是有人问我,恨你吗?我会斩钉截铁地说“不恨”。
这四年中,我从不在别人钱提及你,我总是在被窝里偷偷地哭,偷偷地喊你。我不敢在妈妈面前说我还想你,写给你的信也统统藏起来,怕给妈妈发现,但也不知道该寄到何方。家里你的东西也不翼而飞,唯一一张你的照片,还是我从奶奶偷偷拿来的。
无数次梦中呼喊着你,醒来时,已是泪流满面;无数次幻想与 你重逢的场景;无数次拨打那已没有的号码;无数次翻看户口本;无数次抚摸着你的照片;无数次回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无数次的想你。。。
每想你一次,我的心就痛一次,所以我总是逃避,总是是自己忙碌起来,因为忙了,累了就不会去想你了,也不会在如此难过了。
吾念吾亲,吾爱吾亲。此致
敬礼!
你的女儿:金媛媛
2012年12月22日
一封永远发不出去的信
梁竞文
亲爱的爷爷:
天渐渐冷得刺骨了,家里更是如此吧!我多想这无情的冬天永远不要到来,它让您又遭了不少罪,把您的身体侵蚀得愈加虚弱了。我听妈妈说,这几次您打电话来都是含着泪的,嘱咐妈妈要让我们穿暖和,别让我们冻着。我能深深体会到您度过每一分,每一秒的痛苦与煎熬,而您的心里却未曾有一秒停止对我们的挂念。孙儿想对您说,我们一切都好,您不要想得太多,一切都会好的。
回想往昔,孙儿真的很痛心。儿时常常响在耳边的轻快的戏曲小调,尔今却是一声声病痛的呻吟。那时您健步如飞,做起事来风风火 火,而现在却消瘦地连骨骼都那么清晰可见,每走一步都是如此艰难,蹒跚。还记得那时的您每天训练我们压腿,跑步,妹妹太淘气,您就带着她去上课,手把手教她,可现在您只是望着我们笑,陪我们说话,小堂弟还不会说话走路,您多想抱抱他,哄哄她,像以前哄弟弟那样,教他喊爷爷,爸爸,妈妈〃〃〃〃〃〃然而,您却不能。
自您生病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病魔却把您折磨得遍体鳞伤。岁月多无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让人憔悴苍老!每一次见您,您的面容都消瘦许多,连一副弟弟都能带上的窄小的眼镜,在您的面颊上却显得如此的硕大。我恨这场病,是它,夺走了我健康的爷爷!
我永远清晰地记得,上次您来看病的时候,回家的前一天晚上,您把我们叫到跟前,您裹着厚厚的衣服,平静地说:“以后,什么都要靠你们自己去争取了,爷爷可能再也帮不上你们什么忙了,你们要记着,无论怎样,心里要有一个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要对得起自己,不要做一个让别人看不起的人,有什么苦,要忍着,什么都会过去的〃〃〃〃〃〃”您抽噎着,再也说不出话来。我忍不住走到门外,哭了起来,月光冷冷的,像是冷到了心里,我瑟瑟发抖起来,不愿有任何东西出现在脑海中,不愿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我此时写这封信,有千万的情感想要表达。多少次,眼泪溢满我整个眼眶,您的话语,您慈爱的面庞在温暖着我,鼓励着我,有太多的情感包含其中。这封信,或许永远都不会寄出去,您也许永远也不会看到,但我却觉得它是弥足珍贵的。孙儿希望您能想开一些,坚 22 持下去,一切都会好的。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孙儿想看见您的笑!
祝:早日康复 笑口常开!
爱孙:梁竞文
2012年12月23日 作者: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学九一班:梁竞文 辅导老师:马晓虹
写给玉兰同志的一封信
林玉润
亲爱的“玉兰”同志: 您好!
这是我给您写的第一封信。倾听着别的同学对“亲人”的感情,我抱怨着为什么我没有那么让我怀念的亲人呢?当我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了想。发现,有一个人,她很想我,我也很想她。这个人就是您,我的外婆,“玉兰”同志。
“吴玉兰”这是您的名字。请原谅我,到现在才知道这三个字是您的姓名。对不起。
重男轻女,这四个字已渗入了大部分中国人的骨子里了。当然,我的爷爷奶奶也不例外。妈妈生下我就回去看望爷爷奶奶了,他们没给妈妈做些补品就算了,奶奶基本上就没理会过妈妈。这是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我是女孩!当我还是这个幼婴时,奶奶根本就没抱过我。但我知道,您并没有嫌弃我。是您,给了我温暖:是您,一把年纪弯着腰教我走路:是您,一勺一勺喂我吃饭:是您,在寒风中与我紧紧相依;是您,陪我在黑夜中入眠;是您,给我做的我最爱的“红烧鸡爪”;是您〃〃〃〃〃〃
您是一位朴实的农民,以种菜卖菜为生,收入不是很高。记忆里有那么一幕,我的二年级班主任去买菜,您看到了她,然后给他送了很多新鲜的蔬菜。没有多少收入的您,为什么这么做?不就是因为我嘛!
记得每一次去您家,还没到家门口,就看见您飞奔而来。一把把我抱住,然后把我“举”过您的头顶。像个孩子似的问我:“有没有想外婆啊?”“有多想啊?”接着在我的脸上香了一口。我最喜欢的事是和您一起做饭。您在锅前忙忙碌碌,我在灶台后烧锅。您担心我烧到手,就总是让外公把我“赶”出厨房。渐渐地,我长大了。但您的脸上也多了许多岁月的痕迹。每到过年,您就会去染发。就算将白发染成青丝,我依旧能看见您满脸的沧桑,那么清晰。
您老了,您再也“举”不动我了。想您时,我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
——我是一心想做自由飞翔的小鸟,您甘愿做那被人唾骂的竹牢,您不是任你翱翔的蓝天 也不是我终日寻觅的怀抱。您只是,只是想给你暂时的依靠。您开着窗,随我出逃。记忆里您有一双温暖的手喜欢,喜欢捏我的鼻子牵着我走;记忆里,您有一双冰冷的手 总是打我的屁股敲我的头。如今,我无法感受到您的冷暖了。
远在浙江的您,现在是否也在想我呢? 小宇弟弟,现在学乖了吗?
天冷了,多穿些衣服保暖,别感冒了。永远都不会忘记您家灶台后的那份温暖。祝您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作者: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学九一班:林玉润
您的外孙女:林玉润
2012年12月25日
6.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篇六
张思明
/b>
一、“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
当今的中学数学教育中,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正成为一个热点。在国际中,日本已把问题解决纳入教学大纲(学习指导要领),在美国的中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已作为“一切数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美国也已把问题解决当做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我国,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1993年组织过专题讲习班,并出版了用于问题解决的“问题集”。反映问题解决教与学过程的文章也多次出现在专业期刊上。
这一切来源于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对基础数学教育在走向21世纪时的发展、变化的如下认识和展望:
(1)数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以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要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个学生。
(2)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
(3)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
问题解决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恰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为问题解决的核心——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但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
(1)为了学习、探索数学知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而主要由教师构作的数学问题,如教科书、复习参考书中的练习题和复习题等。
(2)出现于非数学领域,但需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的问题。如来自日常生活、经济、理、化、生、医等学科中的应用数学问题。
(1)类中的问题,往往是已完成数学抽象和加工的“成品”问题。
(2)类中的问题,往往还是“原坯”形的问题,怎样将它抽象、转化成一个相应数学问题,这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当然两类问题是可能有“交集”的,它们彼此的边界也是模糊的,如可列方程(组)求解的文字应用题的一部分就在这个“交集”中。
数学建模可以看成是问题解决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对象更侧重于(2)类中问题。作为问题解决的一种模式,它更突出地表现了原始问题的分析、假设、抽象的数学加工过程;数学工具、方法和模型的选择、分析过程;模型的求解、验证、再分析、修改假设、再求解的迭代过程,它更完整地表现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关系。它给学生再现了一种“微型的科研过程”,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无疑会有着很好的影响,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对于(1)类问题怎样进行问题解决的教与学已有很多成果,如G.Plya的关于解题的几本名著。数学建模也已成为工科院校的数学主干课程之一。但在中学里进行数学建模的教与学还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正有待探讨,还有一些认识问题和技术上的困难,如:
·搞数学建模和当年联系实际,搞“三机一泵”,开门办学是如出一辙,有走回头路之嫌。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完成教学计划尚不十分从容,还要应付会考、高考,没有时间搞数学建模。
·能适合中学生水平且能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的建模问题不多,开发这样的问题也不十分容易,这让有心尝试者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
·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常常有较重教学任务负担。对他们来说,对正常教学内容比较熟悉,课外内容相对生疏;对正常的、一般的数学竞赛的内容比较熟悉,对数学建模的内容和过程相对生疏。而数学建模的问题常常是未经数学抽象和转化的“原坯”问题,在建模步骤中不仅要求有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涉及非数学领域的知识;在求解步骤中除了数学方法外,还常常用到计算机(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试算、检验等)和物理方法。这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会遇到知识或方法上的困难和障碍。
下面部分实例和讨论,也许可以看成我们对上述问题的一种思考和回答。
二、“磁带问题”教与学的实录与评析
磁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它却联系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应用问题,抓住这些问题让学生去动手、动脑,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化的方法加以思考、分析、求解的能力。磁带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不多,易被学生观察、了解,是中学数学建模的一个容易下手的问题。下面我们给出对同一课题在初
二、高三这两个年级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的主要线索。
(一)初二年级(1)班,1993年10月26日
1由教师先提出问题
(1)一盘60分钟的普通磁带有多长?
(2)一盘60分钟的普通磁带的单层厚度是多少?
请同学们观察从家中带来的磁带样品,寻找解决问题的模型与方案。
2组织课堂讨论
几分钟,全班分成了四派:
(1)设法直接测量带长l与单层带厚d(2)设法直接计算l与d;
(3)设法测量l,而去计算d;
(4)设法测量d,而去计算l;
教师进一步要求,提“算”的同学给出算法,提“测”的同学给出实际可行的测量方案。
在教师的启发下,“算”派的学生代表上黑板给出了如下的算法模型:
先将磁带全绕在一边(如左侧),测出图1中的R与r(实测为R=224mm,r=10.5mm)把磁带所在的左盘的俯视图看成是一个圆环,把它想像成是由一条长为l(磁带长)、宽为d(磁带的单层厚)的‘细长矩形’环绕填充而成,因此,有:
(1)
教师:这个模型建立的非常好,但一个方程怎么解两个未知数l与d?
学生:可用以公式(1)测一个量,算一个量,很好!那么测哪一个?算哪一个?
学生甲:测量d,算出l。
学生乙:测量l,算出d。
学生丙:两个都测量更简单。
教师:谁来谈谈测量l的方法?
学生乙(举手发言):将磁带从带头开始,放入录音机走带1分钟,取出磁带做上记号,测量出1分钟走过的带长,再乘60就是总的磁带长l。
学生丁:不对,应将1分钟走过的带长乘以30才是总的带长。
教师:乙谈得不错,丁补充得也很好。60分钟的磁带的单面放音时间约为30分钟,所以应将1分钟的带长乘以30而不是60。另外,一次测量常常由于操作和测量工具的原因造成测量的误差,最好多测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的最终结果,这也是测量中减少误差的常用手段之一。谁再来谈谈怎么测量d?
(静场约1分钟)
学生甲(举手发言):磁带太薄,普通尺子的刻度太大不好测量,可以多叠几层再测量。
学生丙:可以把磁带绕在笔帽上,绕上30圈,再量内、外径就可以算出单层厚度。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试着做一下就会感到测d不太容易,比如绕在笔帽上绕齐30圈就不容易,再用普通尺子量准内、外径也不太容易。我给同学们提一个建议,到物理实验室向那里的教师学习一下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相信你们会找到并学会测量很薄物体厚度的方法。今天的一个课外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实际测算出一盘60分钟的普通磁带的长度和单层厚度,请大家把测算方案和结果写出来,下次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评注〕像这样的问题并不需要专门的整段时间去进行教学活动,而可以安排在正课的头或尾的15分钟内进行。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求解模型上,而把实际的求解过程放在课下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分小组讨论完成。对具体的求解过程教师不必给出详解,而只要给出一个让学生进行思考或操作的可以入手的方向就行了。这样不会太干扰正常的教学进度,却给学生留下了学、用数学的生动场景。
3完成作业后的讲评
教师:大家的作业写得不错,大致上磁带的厚度在0.0165到0.0167(mm)之间。磁带的长约为90米,由于磁带的牌号不同,测算的过程和方法不同,答案略有差异也是正常的。其中王颖同学的讨论写得不错,他先测d,再算l得88.7米,再用上次课提到的测l的方法用录音机测出一分钟走带2.9米,乘30得87米,比前面的结果短了一些。小王分析了误差产生的一个原因是60分钟的录音带单面放音机时间都略长于30分钟(实测在30′30″—32″之间)故磁带的实际长度应比87米长。这个讨论是切合实际的。求解应用问题时,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得到最合乎实际的结果,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修正、验算,常常是求解过程的必要内容,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
现在我们把“磁带求长”的问题一般化,解决怎样求“成卷材料的长度”。这个问题里,待求长的对象可以是纸卷、布卷、油毡卷、成卷的金属材料等,请大家先讨论一下求解的方案。
经过讨论,学生们提出的方案有:
①先测材料的单层厚度d,然后用
(2)
来求其长。
教师随后引导讨论使用这种求长模型要注意的条件:材料应缠绕的均匀、密实,且d<l。
②物理模型,先称出单位长度的待测长材料的重量W0,再称出待测长材料的总重量(扣除卷芯的重量),于是
(长度单位)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使用这个求解模型的利弊——它不要求卷材卷绕得是否密实,对d的大小及截面的形状也没有限制,但它要求材料质量分布应是均匀的。
〔评注〕讲评也可以采取学生报告结果的方式,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将结果一般化,并注意求解模型的适用条件,引导学生注意发现,体会别人的有创见之处,找出问题,提出有待探索的新课题。
4应用已有的求解模型的训练——大家一起提问题,解问题。
教师:我请同学们编几个练习题,来用一用刚才提到的卷材求长的方法。请每一个同学编一个实际问题,再附上解,我们下次课再交流。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①求45分钟、90分钟、120分钟磁带的长。
②求120分钟录像带的长。
③求一个纸卷(r=2cm,R=20cm)的纸长。
④求磁带全绕于左侧时的匝数。
⑤求磁带在放音时通过磁头的线速度。
⑥求一轴线的线长。
〔评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索去提问题,解问题,是数学建模教与学的重要环节。这里面有不同层次的能力体现,如①、②、③就是“模仿”层次的(对初中生的大多数来说是这个层次的);④、⑤、⑥就是“发散”层次的,它需要将已知求解模型或改造,或逆用,或推广„„。虽然仅有较少同学能提出这类问题,但教师应着力引导,鼓励学生努力这样去思考,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而不仅是 “Follow Me”式的学习。这样坚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们有更多的题外收获,它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数学模型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能培养锻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观察、发现、控制、调整从而走向更高层次的问题与求解过程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成为下一阶段的课题,也可引导学生在假期中,独立钻研写出相应的小论文。
(二)高三年级(3)班,1994年2月
1(在代数复习课的结尾留作业时)布置问题
(1)同(一)之1中(1);
(2)同(一)之1中(2);
(3)取一盘磁带,观察当磁带全绕在一边(如左轮)时,磁带的边缘与另一轮边缘之间的最短距离是多少毫米?在放音过程中,这个距离会变化吗?若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请试验观察之),要使得在放音的任何时刻两轮磁带的外缘互不接触,两轮轴间的最小距离最小应为多少毫米?
(4)以自己家里的录音机为观察对象,观察录音机的计数器中的数字k与放音时间之间的关系,t是k的正比例(或线性)函数吗?你能根据你的观测数据求出一个t=f(k)型的近似公式吗?磁带A上有一首长为7′30″的歌曲,要将它转录在另一盘磁带B上。起始位置的计数显示是k=120,问转录歌曲结束时,应在k=?时停机?
完成这一专题作业的时间是一周,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使用必要的测量、计算工具。
2一周后的交流、讲评
对问题(1),(2),高中学生除了提出(一)中求解的模型外,还提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模型:
对于,不同的选取有三种计算方式:
①,(以磁带内层为基准)
②,(以磁带侧面中心线为基准)
③,(以磁带外层为基准)
当d很小时,三种算法的结果非常接近,与(一)中的求解结果比较,相差也不超过2rd。由此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得到结论,当d很小时,用式
求卷材之长比等差数列的算法更简捷有效。
为了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教师进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上面的求解模型,实际上是把磁带看成一个个绕在轴上的“同心圆”,而实际上磁带的(俯视图)内侧边缘的轨迹应是何种曲线,轨迹方程是什么?它的精确长度应如何求?(答:阿基米德螺线,ρ=r+aq,见解析几何课本p.123,它的精确求长要用到定积分的方法。)
对问题(3),学生较普遍地观察出,在放音初期,受带轮转得快,供带轮转得慢,故大盘变“瘦”的速度小于小盘变“胖”的速度,因此两盘空隙渐渐变小;而放音后期正好相反,故知当磁带走至全长的一半时,两盘间隙最小,此时两轮的外半径均为r′;且有
要使两轮外缘互不接触,两轮轴中心间距D只须满足
问题(4)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同的录音机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公式和结果,学生的观察发现,一些新的组合音响或录像机中,计数器的数字k和时间t关系是线性关系(正比例函数)。如不少学生得到k=3t这样的公式,但也有不少收录机不是线性关系。如京产PHILIPS收录机,经多次试验,有以下数据:
容易看出它不是线性关系(教学过程中,“否定”是一个薄弱环节,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数据,请学生回答为什么k与t不是线性关系?怎么得出这样的判断?)
答:取Δt=5看到Δk不是常数
多数学生此时的另一困难是面对数据,不知找什么样的近似公式,更不知怎样去找这类公式,他们习惯处理那些条件与结论恰当、准确,目标清楚的数学问题,不太会自己根据需要去挖掘、利用条件,这也是传统数学教学的缺憾之一。此时的素材恰好是克服这种缺憾的机会之一。教师可以把前面的数据先画在一张图上(如下面的图)然后大胆鼓励学生设计近似公式的类型,学生提出的方案有:
(1)线性近似公式:
t=ak+b
(2)抛物线型近似公式:
(3)型近似公式:
(4)对数型近似公式:
„„
很多同学会提出否定选用直线型的近似公式,因此数据已表明t与k非线关系,认为选用(1)一定不好。教师可抓住时机提问:什么叫一个近似公式好?怎样评价一个近似公式的优劣程度?
答:简单易求,易用,与已知数据的“拟合”程度尽可能地好,线性近似公式常常是出现最多的。
进一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已经确定近似公式的类型的前提下,怎样找出“拟合”程度好的近似公式?
用直线“拟合”的同学想到了,让拟合直线两侧数据点大体均匀分布、分段拟合等直观想法;还有同学证明了:当k与出带轮转过的圈数n成比时,t一定是k的二次函数,从而选择了抛物线型近似公式,用任取的三点数据就求出了近似公式。„„
学生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有:同一类型的近似公式中,哪个更好?怎么能找出同一类型中最好的近似公式?这些问题为今后的课外活动提供了新的素质和课题(如:用最小二乘法求线性拟合公式等)。
〔评注〕高中学生较初中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上都有较大提高。因此问题的设计应更有深度、广度,并在求解的过程的指导中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有些问题就学生现有水平求解起来有困难(如螺线求长,最佳逼近),但若学生想到了这些问题,也应积极鼓励,因为问题本身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将来用什么知识在什么学习阶段解决这类问题。实际上教师不可能解决学生提出、想到的所有问题,但不要为此去限制学生的思维的疆域,而应引导他们在更有数学背景的方向上积极思考,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存疑。这样才能体现问题本身更多的思维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是教师在问题及求解过程设计中应花大力气考虑的环节。
三、关于数学建模教与学的思考
1好的问题是关键
毫无疑问“问题解决”的前提与载体是“问题”。数学建模也是如此,它的发展与成熟无一不和一批经典的数学问题的解决相连。在大学理工科的数学建模课程中,教师会讲到一大批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网络图论的典型问题和模型。每年的《应用数学》期刊中也会登载不少建模的优秀成果与论文。但就中学而言,这几乎还是一块空白,每每想到的还常常是“当年”联系实际的一些“成果”。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
(1)对中学中开展数学建模,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
作为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我们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完整性、统一性、权威性,在这里只是提出我们的一点关于“好的问题”的特点的认识:
①好的问题应适合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在建模求解过程中不需补充大量知识就可入手。问题的“可读性”好(容易被看懂读懂),求解的线索和过程不宜过长、过繁。有些问题虽可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但一定还有相应的初等解法,或即使用初等的解(算)法也能有较好的结果和精度。如上海“金桥杯”、北京的“文正杯”应用数学知识竞赛的试题基本有这样的特点(见《数学教育》1994.1,《数学通报》1994.1,1994.7)。
②好的问题应能努力表现出建模求解过程的特点,即能表现问题假设、抽象简化、建模求解、检验修改(循环迭代回去)的过程,而不仅仅像教科书上的传统文字应用题那样,已将假设、抽象,甚至建模过程完成,问题不含多余干扰信息,条件不多也不少,目标指向清楚,只须设出未知数,列等式或不等式就可得到解。
③好的问题最好有生产、生活的实际背景和较好的应用价值。模型的“可移植性”强,这样学生从建模的求解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还能从结果的实际意义中看到数学的价值和积极的审美感受,如“方正杯”决赛中的“水库问题”(见《数学通报》1994.4,它来源于1991年湖南资水的实际情况,问题寻求的解是怎样调节水库泄流量可以避免或减少淹没损失。学生通过求解,体会到了科学的、正确的决策的意义和作用,也体会到了正确的决策离不开数学。又如前面提到的磁带求长的求解模型,可以移植到其他“卷材求长”问题。又如图论中的模型,它们的可移植性更强,用状态转移的模型就可以处理“过河问题”和“分油问题”等。
④好的问题最好有多种求解模型,可便于分析、比较它们的侧重和利弊。如前面的磁带问题。
⑤好的问题应有较好的趣味性、可延展性和数学(物理)背景。如“选举问题”既有趣,易理解,又有很深刻的数学背景。“交通流量问题”与物理中的“熵”概念直接相关,“传染病传播的问题”可以延拓到“混沌”等微分动力系统中的理论中去。
⑥很大一部分好的问题都会展现计算机作用,甚至可以预言越来越多的建模求解过程可以用或者必须用计算机。如随机过程的模拟,超越方程(组)或不等式的求解,线性或非线性规化等。在中学建模的问题中,适当引入一部分不是凑数编造的问题,使问题更有实际感,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工具去采集、处理、分析不规律、有一定精度要求的数据,无疑对学生是一种科研的微缩模拟训练,这对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生们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
总之,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希望从不同角度描述中学数学建模中的“好的问题”的理想状态。虽然实际的建模问题很难同时达到上述理想的程度,但它为我们收集、整理、加工、创造好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方向。
(2)怎样寻找“好的问题”,“好的问题”从哪儿来?
比较可行的寻求办法有这样几种:
①从自己或周围人的生产、生活的实际中来。
②从大学的“成品”建模问题中发掘简化得到。
③从国内外的相应教材刊物上整理、编译而来。
④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改编创作而来。如在数列教学之后,可以创作一些“人口问题”、“利率计算问题”;或者将课本中已有的文字应用题向“两端”“延长”,如原教材上有过给了两三组数据求一个直线经验公式的问题,可以将它向问题的“始端延长”,即改成请学生自己找出若干组数据(如磁带问题中录音机中t与k的关系)再求经验公式;也可以将问题向“末端延长”,即让学生对公式的适用程度给出评判,如精度是多少?误差怎样?怎么改进?在什么样的要求下,选择怎样的近似公式有最佳的计算效率?„„这样,已有的问题经过改造后,一端越来越“原始”,一端越来越“深入”,就比较接近建模过程的要求了。再如前面提到的“卷材求长的问题”,只要将它改变“维数”,就可以提出成卷状的线材求长问题,成球状的线材求长问题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肯于学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留心观察,善于联想发掘,从自己熟悉的材料入手,就一定能逐步使我们数学建模的问题库丰富起来。
2关于数学建模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考
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应反映数学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具体说来它更应强调以下原则:
(1)着重发展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应用的能力,这不仅包括计算、推理、空间想像,还应包括辨明关系、形式转化、驾驭计算工具、查阅文献、能进行口头和书面的分析和交流。
(2)强调计算工具(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这不仅指在计算过程中使用计算工具,而且指在猜想、争辩、探索、发现、模拟、证明、作图、检验中使用计算工具。
(3)更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把教学过程更自觉地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总是正确的指导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
①模特——他不仅演示正确的开始,也表现失误的开端,“拨乱反正”的思维技能。
②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
③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
④仲裁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及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
我们觉得,数学建模的教学更应表现“活动”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的着眼点应考虑:怎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们做什么?怎么做?或者怎样让他们自己悟出,该做什么?应怎样去做?
一般地,数学建模的过程可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对上面的各个环节,我们常常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A:比较容易控制教学过程的方式是教师给出设计好的问题,但若有可能,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初始问题一般教师给出,“入轨”后可激发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或者教师可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结果引发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有些教师会担心,这样做有可能“失控”或被问住。确实,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甚至是教师力所不能及的问题,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反映了学生在积极思考。教师可先将问题“放一放”,给大家和自己留一个思考的“台阶”;或者分析一下问题的可行性因素,看一看缺什么条件和知识?不要急于下断语性评论。
A→B→C:这两步常常是学生的困难所在。在低年级,或对较抽象的模型,教师应给出具体的范例;对高年级或有一定经验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形式往往更便于发挥学生互相启发的功能。对于学生提出的多种彼此不同的模型,引导他们自己比较不同模型的可行性、适用性、效率、优劣,这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最有价值的过程之一。
C→D:这是学生们相对熟悉的过程,可以让他们独立或分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算法的优化、工具的使用、其他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困难将会相对突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欲望、自觉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书写、表达习惯。
D→E:这一过程并不困难,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错误、调整偏差。如这磁带问题中,一个学生算出磁带的单层厚度为0.16mm,教师并不需要马上纠正他的错误,而只要给他一个新的问题:“你面前的教科书的一页纸有多厚?你算出的磁带厚度是它的几倍?”就可以让他自己发现他的计算错误。
E→A:这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实际上用数学建模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得到符合实际的满意结果。理论的最优值不一定都能达到,这里面有些是非数学因素,如人的认识、政策干扰、经济条件限制、环境条件限制等;也有时是对模型条件考虑不周,带来了超出范围的误差或荒谬的结果。对于前一种情况,要分析原因,朝理想目标努力;对于后一种情况,就需要修改模型的假设或模型本身,重新进行求解。这与学生通常的解题经验(无循环、一次成功)有较大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在“磁带问题”中得出的放音时间公式t=f(k),由于时间间隔Δt选得太大,造成公式计算误差较大。教师要求学生作实际检验与公式结果对照,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用多次测量、变化测量参数等方法来改进公式的待定系数,就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建模体验和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一个阶段的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新问题,变化模型的参数,扩展模型的适用范围都是非常有创意的环节。“问题解决大师”波利亚在他的解题名著中,曾提出过许多很好的想法和作法,这里面确有文章可做,教师应特别珍惜这块引导学生走向创造和发现的“富矿区”。如在前面的“磁带问题”求解完后,引导学生做以下工作:
推广模型的适用对象——测量其他磁带、纸卷、布匹的长度和厚度;
变换模型的条件——d很大——螺线求长法;卷绕不规则——物理模型求长;
变换模型的‘维数’——测量一轴线的线长;
逆用模型——计算录、放音时通过磁头的带速;
„„
总之,数学建模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的思维锻炼价值。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把自己的“导游程序”设计好;而且要使学生能逐渐体会“导游意图”和“导游程序”设计的要领,在求解的路上或“设疑”、或“破障”,使学生们在“游览”和“寻觅”中逐渐由“游人”变成“导游”。
3关于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思考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能看到,数学建模的许多问题都要求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求解过程有时费时较多。因此一些教师认为,让它进入课堂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即使有心尝试,也有一些顾虑。其实,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到:
(1)从教材发展的趋势看,数学建模的一部分内容会逐渐成为中学数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国外在这方面走得较快,相应的教材已问世。从为下个世纪培养人才的目标上看,数学素养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有文化的公民的标志之一是能借助数学去思考、评价、判断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之相适应,教材也必须体现这一要求,我们希望尽快看到在新的数学课程的目标设计中,能有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明确要求,并将相应的内容添加到教材中去。虽然教材建设是一个周期较长的工作,但尝试不妨从现在开始。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可以从所教的教材入手,认真分析现行教材中的应用因素,有意识地挖掘它们,提出或构作一批哪怕很浅的应用或建模问题,把它们以不同方式安排进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如:
(2)“化整为零”或“零存整取”。把数学建模的问题解决过程分解后放在正常教学过程的局部环节上,这也是建模教学可行的方式之一。正像前面的例子那样,教师可在课题教学或复习环节中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而把问题的具体求解过程留给学生在课后完成,较大的或较难的问题可与假期作业或小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选修课。这是一种容易上手和控制的形式,也与我国目前数学建模教学刚起步的现实相适应,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取得经验、积累素材。现在一些省市已有了相应教材。
4数学建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数学建模的教学不仅对刚走出校门的师范生,而且对许多已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都会陌生和不适应。确实,数学应用与建模的能力也是一项专门的能力,它与学习、掌握纯粹数学的能力有密切关系,但并不等价。应用的意识、技巧、方法、能力也需要有一个培养、锻炼、提高的过程,建模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不断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无疑是对我们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的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怎样适应这种要求和挑战?
(1)应努力保持自己的“好奇心”,留心向身边各行各业的能人学习,开通自己的“问题源”、相关知识的储备库和咨询网。
(2)努力掌握计算机工具,这主要包括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和一些常用的算法,如求根、迭代、逼近、拟合、模拟等。
(3)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做数学中才能学到自己不懂的数学。一方面教师最好自己做一点应用的课题,或参加专业的培训班、讨论班;一方面也可以从自己较熟悉的课题入手,直接实践、探索教与学的规律。
7.浅析中学排球教学实践的思考 篇七
1、加强排球文化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
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和接受能力上各有不同,在同等环境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也会因为智力、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与学生知识的获得,教师应该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对排球技术接受的速度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培养和发展学生去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同时教师要优化排球教学,从学生对排球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出发,去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有趣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排球的兴趣并逐渐成为爱好, 教育学生去主动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练习,积极参与。
1.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与技术,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整体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靠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样化的激发方法, 以及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根据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只有首先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才会由此产生具体的动机和行为。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排除干扰,激发学生勤奋刻苦学习、刻苦锻炼的热忱。在排球教学中学生怎样才能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其首要条件是让学生对排球感兴趣。只要学生对排球产生兴趣, 即使是枯燥的练习学生都可以积极热情的进行练习。只要教师对课堂充满热情,对学生积极引导,就会提高学生排球学习的兴趣,为教师进行排球教学打下基础。
1.3、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引导学生 , 帮助学生消除恐惧畏难的心理
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技术动作复杂、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紧张、胆怯、恐惧等心理障碍,以及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某些教学方法不当或是教学中对学生心理把握不准确,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所了解掌握的动作技术及理论知识,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组织教学,也应该主动去帮助那些没有自信、身体素质、协调性差、自我感觉较差的学生,多给予鼓励,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达到增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主动克服胆怯恐惧的心理,为以后的学习及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1.4、讲解学生学习排球的意义 , 增强其学习的荣誉感与紧迫性
排球运动是一项开展得比较普遍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也是我国比较传统的运动项目之一, 深受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在排球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的选取一些关于排球方面的事迹向学生讲解, 以此事迹让学生对排球运动怀着崇敬之情去学习、去提高,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提高技术的基础上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学校、社会等应该满足排球教学的师资需求,发展排球爱好者,扩大排球人口,激发学生学习排球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教学创新模式
2.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排球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期以来,排球教学的方法一直沿用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单纯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是就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呆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总会把排球技术要领的教学重点放在排球技术的传授上, 每一节课学生都在简单机械的模仿教师所示范的排球技术动作,枯燥无味,长此以往,教师会失去上课的耐心和激情,对学生学习知识以及身心的发展都会有不良的影响。现在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理念的推出,并广泛应用到各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包括排球课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并积极鼓励学生在排球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因此,排球教学要敢于摒弃那些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枯燥无味、缺乏激情的传统教学方法,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勇于创新,打造阳光体育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由此可见,体育老师丰富中学排球教学的授课途径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自身上课的乐趣以及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排球教学过程中, 体育老师要加强对排球知识方面的传授的途径,例如,通过观看录播或现场直播教学生如何观看比赛,让学生了解排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经典人物动作剪辑、排球裁判知识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在排球知识方面的认知程度。
2.2、教学中多采用与游戏结合的教学方法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身心锻炼活动,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普及性、竞争性、和知识性等特点。游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在愉悦中得到进步与提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更好的相处与配合,也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在排球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把排球技战术的授课内容及学生的练习方式融入到游戏中,以游戏的行式进行学习与练习,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达到令师生满意的体育效果。但是这种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 不能以游戏代替教学,要分清主次,把这种教法用好、用活,从而达到排球教学的预期任务。
2.3、教学中重视教学比赛的安排
学习技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参加比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师要利用这种积极性与热情,通过教学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把“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参加比赛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在比赛的过程中一次成功的发球、稳定的一传、有力的扣球以及坚固的防守都能给学生带来参加排球比赛愉快的体验, 成功的自豪感,因此学生在比赛中为了获得更多的乐趣,得到同伴的认可以及教师的鼓励就会主动学习基本的排球技术,主动练习。在比赛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很强烈,情绪高涨,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参赛情绪,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及运动潜能,达到锻炼学生身体与心理的目的。
8.中学语法教学的实践意义 篇八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实践意义
吕叔湘、张志公、庄文中、张先亮等语言学家都认为,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组成部分,有它开展的必要性,不能矫枉过正地提出“淡化语法”,而应该找到语法教学的合适定位。毫无疑问,在中学开展语法教学有其实践意义。
一、语法是语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黄伯荣、廖序东在他们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科书中阐释语法时说:“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一门语言往往包含语音、语汇和语法几个部分,汉语概莫能外。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小学习汉语拼音,积累词语,理解句子,赏析文章,语法的规则很多已经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当中去了。然而,是否就没有必要对语法规则进行总结了呢?人们如今普遍地学习英语、法语、韩语、德语等外语,要学习掌握它们的语法,难道学习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就能够不理语法,仅靠语感和惯行事吗?显然这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我们学习语文,当然要了解一些母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中学生也是如此。
二、语法教学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
中国的语法学汇聚了几代学人在母语上的观察、实践的总结与概括,“暂拟系统”与“系统提要”这两个教学语法系统汇聚了几代语法研究者与教学者的心血,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它们应有得作用,词法、句法、修辞等语法知识的教学与训练,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们对于自己母语的了解,引导了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这些就是语法研究与教学的意义所在,不能漠视。
吕叔湘先生曾说:“古时候不讲语法,出了不少文人学士,一点也不错,可是同时也出了数不清的不通的读书人……人们的各种技能很多都是靠经验得来的,是不知不觉地变成自觉的,不但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他的技能就会得到巩固提高。这个原则也适用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运用也是一种技能。”学习语言能不了解一些语法规则吗?当然是不行的,可以不必要掌握太多语法知识,但是通过学习语法知识来掌握一些语法规则,是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这是语法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三、时代赋予语法教学更大的意义
现代世界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交流汇通的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处在这样的时代里,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就必然面临外国外化的冲击,语言也不例外。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快捷,网络文化不断发展,汉语正受到外来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多重冲击。语法学者和语文教学者需要迎接新的挑战:在继续深入研究把握汉语本身的语言规律之时,还要去发现外来语汇和网络词语的内在规律,使其融入进汉语的发展大流中,丰富汉语的内容,推动汉语发展,保持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兼容并蓄。这是时代赋予中国语法研究和教学的更大意义。
四、语法教学在国家与文化层面的使命
语法教学被普遍认为存在以下几个目的:一、让人们科学理性地认识母语,提高大家的语言素养;二、培养人们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提高大家的听说读写能力;三、培养国民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这三者既是语法教学的目的,也是它的作用与意义。前两者上文已经有所阐述,在此略过不提,对于第三个目的和作用我们需要更清晰的认识。
语言承载着文化,是社会的镜像记录。语言应当保持一定的“纯洁性”,否则英雄可能变成无赖,历史会被歪解,文化将出现扭曲,国家命运也许就会出现坎坷。我们不能忘却,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推行的奴化教育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多么大的隔阂。国际上也不乏其例,法国政府一直采取措施抵制英语的影响,努力保证法语的纯洁性,其目的是保证法国文化的独立性;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的湮灭很大一个原因大概就是他们本民族的传统语言的弱化乃至消失啊。我们不能忘记,殷鉴未远。
现在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忧虑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因为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住进城市,乡音渐改,习俗淡忘,文化失落。尤其是像苗语、侗语等没有文字记录的少数民族语言,一旦脱离口耳相传,语言将难以掌握,文化传承很可能也就阻断了,这样的担忧是不无根据的。不仅是少数民族语言,汉语的纯洁性同样在遭受侵蚀。语法教学的发展可以规范汉语言的运用,进而能有益于文化的传承,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我们需要对中学语法教学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既不能无限拔高其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意义。因此,我们应“简化”语法教学,而不是摒弃语法教学,这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阅读的大背景是契合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教学论10-16
上海中学高三物理08-31
中学物理论文09-03
湖北黄冈中学高三物理07-23
中学物理教师简介08-23
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09-19
2022中学教师物理教学计划07-07
中学物理组教学计划10-07
中学物理教师德育总结06-28
中学物理实验员职责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