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市场论文

2024-08-18

信贷市场论文(共8篇)

1.信贷市场论文 篇一

小额信贷市场调研提纲

1、项目县总体概况

 全县总体社会经济状况;

 人口、行政区划(乡镇分布)与交通情况;

 气候及自然灾害发生率;

 产业结构;

 金融环境与发展、信贷资金需求及供应量;

 民间借贷情况;

 小额贷款公司数量;

 政府治理与执法环境;

 地方招商引资政策、外资及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等

2、宏观市场状况

 目标客户定位;

 市场总量估计(绝对总量和有效客户数量);

 现有金融机构及其市场占有率;

 信用社信贷基本情况,特别是小额信贷发放情况。

3、微观市场概况

 选择3个乡/镇中的3~6个村进行实地、包括入户调研,了解所在乡村的人口、家庭收入、信贷需求和市场情况;

 每个村选5~10个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进行访谈;

 是否有小额信贷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在此开展业务;

 政府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情况:管理方式、发放对象、发放数额及回收情况;  扶贫系统村级互助金建设情况:分布、管理方式结合资金规模等。

4、其他相关信息

 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种类;

 当地农贸市场发展情况;

 当地农业保险业务发展情况等。

5、所调研村县周边县的情况:如,周边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状况。

6、政府方面的信息来源:当地最新统计年鉴。

7、附件

一、全县总体概况;

二、周边县/市情况;

三、农户基本情况;

四、农户信贷经理与信贷需求情况;

五、实地走访的村庄情况与市场情况;

六、信用社或其他金融机构走访提纲

2.信贷市场论文 篇二

美国次贷危机在美国本土引发了大风暴, 数家银行因严重亏损而濒临倒闭或破产。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两家公司股票跌幅均达80%, 现已被联邦监管机构查封;导致设在加州的提供房贷的印地麦克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客户从该银行共提取了13亿美元。就连经济实力雄厚的花旗银行也损失了4000多亿美元, 拟裁减几万员工以维持生存。

美国次贷危机还波及了其它行业, 由于消费萧条, 导致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得不到补充, 即税收锐减。由此引发了有些地方政府不得不裁减公务员, 不少的城镇政府官员裁减了1/3, 出现了城镇“政府破产”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美国的全国实业经济学会的调查报告显示, 现在的美国就业市场是自1982年以来最糟糕的。2008年12月失业率为7.2%, 失业人数是50多万, 全年失业人数是250多万, 预计以后的失业率还会加大。美国的就业前景更加暗淡, 被工薪阶层认为是一场“持续的灾难”。

美国次贷危机还殃及了世界各国的经济, 众多国家同样出现了消费萧条和经济不景气现象。在希腊、冰岛等国都发生了骚乱, 特别是最近在法国巴黎和里昂等地爆发的有250多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罢工, 矛头直指法国政府, 抗议政府在金融危机之际所持的不公平政策, 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是为银行、汽车等行业提供数百亿欧元的支持, 而广大民众却得不到任何购买力的补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贷道德”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确立后, 西方人不理解为何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 认为是“画蛇添足”, 其实这是“画龙点睛”。“点睛”, 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我国的商业银行尽管具有一般企业法人的性质, 然而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是,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以民生为宗旨。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 而“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才是我国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我国的商业银行虽也以盈利为最大目标, 然而它们都是国有或国家控股的银行, 它们的业务范围永远离不开其最高宗旨——提高民生。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虽说对我国的金融业也有较大的冲击, 但当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银行在信贷方面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决不能为一己利益欺骗或愚弄消费者。我国政府毅然决定将40000亿元投向实体经济, 而不是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这是我国政府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逐一投资救市, 其总数高达10多万亿元。大型国有银行在吸收存款上有优势, 中小银行在贷款领域有优势, 以此刺激生产和消费。刺激消费的重点是中低收入阶层。

尽管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 但我国的金融体制不仅保持了稳定, 而且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 最近货币信贷反弹迅速, 仅在2008年11月份新增贷款就超过4000亿元, 12月份超过了7000亿元, 2009年预计有增无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开始显现其积极的效果, 已形成了“货币信贷反弹, 工业下滑遏制, 消费持续加速”的良好势头。

美国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银行资产泡沫的破灭, 实质上是信贷道德的缺失使然。我国的金融业除了继续坚守信贷道德之外, 还要吸取美国的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1.加强金融监管。市场不是万能的, 监管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 其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 这对我国金融监管来说是个重要警示。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也很重要。在监管中一方面要注意监管边界问题, 防止重复监管;另一方面, 要加强国际间监管标准的统一性, 因为监管标准不同会导致市场中出现监管套利的行为。目前, 我国对银行、保险、证券的监管标准正逐步向国际标准看齐, 在别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和货币政策当局区分开来的情况下, 我国除了注意与别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外, 金融监管方面信息的沟通、监管机构与央行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

2.审慎有序地推进金融体系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美国次贷危机警示我们, 全球化这枚硬币有两面:一面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另一面也会造成风险并以更快的速度使风险蔓延。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到欧洲、澳洲、拉丁美洲、亚洲, 演变成一场世界级的危机, 这种蝴蝶效应不可小视。金融市场上的危机有很大的传导性, 即使危机来自发达国家, 但像我国这样日益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能独善其身。当前, 开放我国的金融体系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尚在建设初期, 金融产品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都有待完善, 这就更需要关注全球金融市场, 加大对跨境资本的监管, 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审慎有序的推进金融体系的开放。

3.出口市场多元化。面对美欧市场的衰退, 我国的出口企业应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我国对美国出口额增速下降最为明显, 对欧盟和日本次之, 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则影响不大。我国应着力开拓新兴市场, 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 借助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空间广阔 篇三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一般可达60%左右。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将潜在购买力(潜在需求)变成现实购买力(有效需求),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投资规模扩大,有效地刺激总需求。另一方面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其长期以来的福利制度已开始向货币化转变,但市场价格较高,往往超出了普通居民的购买力。以这些领域为起点开展消费信贷,既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又符合国家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个人消费信贷可以增加个人总效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00年6月,美国消费信贷占全部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比重已超过50%。2001年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6990亿元,比上年增加2755亿元,比1997年末增加了6818亿元,增长了40倍,但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的比例也只占到6%。随着财富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增加个人效用,个人的融资需求将越来越大。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1)从需求角度看,我国个人或家庭的信贷需求远未得到满足,个人消费信贷未来的可开发性很强。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产品供给有限,集中在住房和汽车消费贷款上,家电、装修、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尚待发掘出新的信贷品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还可以带动代理保险、代客理财、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利润增长潜力。(2)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可以提高银行竞争力。随着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银行业竞争将会愈加激烈,金融产品高度的相似性和可模仿性更加剧了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种刚刚起步的金融产品,利润率尚未被平均化,它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业务空间和提高竞争力的手段。(3)从资产风险角度看,以个人资产为信用基础,风险远比公司业务的风险小。(4)从收益角度看,个人消费信贷虽然期限较长,但在目前商业银行寻找不到合适的贷款投向从而“惜贷”的情形下,是一项利率较高、收益稳定的资产。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

尽管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意义重大,但是风险仍然存在。防范、控制风险同开拓市场一样,对于消费信贷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的风险主要有:

1、偿债能力风险。这一风险的产生与借款人收入状况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受客观因素影响大。借款人的全部收入是消费信贷的第一还款来源。借款人失业、所在行业不景气、工作单位经营效益差等因素使其收入减少,难以按期还款,将形成偿债能力风险。这种情况下尽管短期内信贷符合条件,但从长期来看第一还款来源不能得到保证。如果银行的贷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对风险的预期不准确,这种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

2、道德风险。借款人有能力还本付息,但故意拖欠,从而损害贷款人利益,这种风险称为道德风险。其形成原因主要是:(1)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个人资信体系,银行难以对个人信用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2)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个人还款能力和意愿无法实时监控。(3)操作过程中的漏洞为产生道德风险创造了条件。(4)社会信用意识淡薄。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企业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个别借款人甚至借贷款套取银行资金,缺少还贷意愿。

3、抵押保证风险。目前大部分银行将抵押和保证保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即以所购住房、汽车等物品为抵押,同时由保险公司提供履约保险。前一情形下,抵押物贬值或损失后,借款人难以足额偿还贷款时会产生风险。住房、汽车、家电本身随使用时间的增长就会有损耗,也不能避免因意外事故造成损失。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要求借款人对抵押物也进行保险,但是仍存在保险理赔不足以偿还贷款、未投保“自燃险”等险种的情况。后一方式下,履约保险单中有许多免赔条款,并不能保证所有情况下保险公司都会对借款人违约造成的损失提供补偿,而且补偿也不是全额的。

4、管理风险。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任何一个环节的管理疏漏都会形成资产风险。监管层面上,我国目前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法规较少,都是框架性的规定,主要有在国有商业银行试行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 》以及《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对除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开办汽车消费贷款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

防范、控制风险的建议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资信评估体系,完善银行贷款客户筛选机制。人民银行在1999年下发的《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中已经要求各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信用登记制度,对每一位消费信贷客户建立个人档案,登录有关情况作为历史资料留存,并做好信用记录促进信息共享。但实际操作中多数商业银行未建立自己的信息网,谈不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共享信息。立法部门应尽快吸取国外经验,颁布实施《个人信用法》等法规,以法律形式对个人信用的记录、移交、个人档案管理、个人信用等级的披露和使用、个人信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规定,培养和提高公民的信用意识,对其信用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各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客观的个人资信评级体系。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道德品质记录、借贷历史、家庭状况、收入情况等信息,通过科学方法计量出的坏帐概率、风险指数,对借款人进行综合评价。

——有效落实抵押、保险。首先,严格审核抵押品是否符合我国《担保法》等有关法规要求、是否属于有效抵押,并按规定及时办理抵押登记,对签订的抵押合同进行公证,以确保抵押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强制执行效力,并避免抵押人与借款人不一致等易引起纠纷的情况。其次,在履约保险和抵押物保险的签订过程中,尽量减少对银行不利的免赔条款,增加保险险种,并要求借款人及时续保,防止保险期限短于贷款期限,以真正有效地分散银行风险。再次,以所购住房、汽车等作抵押的,應对车辆及房屋正确估价,根据折旧率和风险损失概率确定合适的抵押率,以保证抵押物处置的收益不小于贷款额度。

——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大规模发展业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首先,从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严格审核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深入考察借款人真实偿债能力,通过提高效率而不是简化审查环节来推动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并有效落实贷后检查制度、风险分类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贷款用途、资产质量的监测;采取有效的催收手段,对正常贷款也应定期联系了解情况等。其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市场、会计、计财、信审、风控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有效制约,充分发挥其风险控制的作用。

4.对信贷购车市场的调查报告 篇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政府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其中: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降低燃油税、购置税,鼓励信贷购车等。随着燃油税、购置税鼓励政策的相继推出和实施,信贷购车是否也有可能得到政策扶持呢?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我有幸利用暑假来到湖北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汽车机械产业处,对业内人士进行了访问,并且对该单位提供的当下信贷购车市场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下面便是此次调查的结果。

业内人士介绍,从1997年的分期付款到1999年的贷款购车开始,进入2000年后,汽车生产和销售厂商都希望消费信贷能够成为开启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一把金钥匙,渴望汽车消费信贷能为低迷的汽车消费市场带来一些生机,但现实却是消费信贷这一购车方式咨询的多而实际成交的少。从前年年底以来,尽管贷款购车数量没有增加,但部分银行正在悄悄地、逐步降低贷款购车的门槛,一些消费者已经以基准利率的水平相继从银行成功申请到了车贷。目前的汽车贷款市场上,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已明显超过银行,免息车贷是汽车金融公司车贷最重要的卖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汽车金融公司就推出了零首付、零利率、贴息等各种汽车信贷业务。

对单位提供的当下信贷购车市场的相关资料分析后得知,消费者之所以不选择信贷购车方式是因为89%的消费者对现在实行的信贷购车方式都表示不满意。在整理其不满原因时,发现有72%的消费者认为手续复杂、49%认为费用较高、48%的人认为担保方式太少、43%的人认为还贷时间过短、39%的人认为月还贷费用较高。手续复杂被排在首位是由中国当前社会现状决定的,中国的消费者普遍尚未建立消费信誉,不管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商家在考虑进行贷款和担保时都不得不面对巨大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制定的核查、担保手续,让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贷款购车的附加费用偏高也是妨碍消费者选择这一消费方式的原因,现行的贷款购车方式,如按3年期还贷计算,最终的附加费用大约是一次性购车所需费用的10%左右,对于一辆10万元左右的国产普通轿车需多花1万多元。在担保方式的选择上,第三方担保方式是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担保方式,很多汽车销售商为了开展贷款购车业务,向银行提供商家第三方担保业务,对汽车的消费信贷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希望采取此种方式的消费者并不多,只有15%;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了固定资产担保和汽车担保方式,分别为38%和33%,虽然大部分消费者希望采取此两种方式贷款购车,但现在此两种方式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影响汽车消费信贷的原因。随着城市住房私有化的进展,利用住房进行抵押贷款将会逐渐增多;即将新出台的机动车登记管理办法,会让通过所购汽车进行抵押贷款的方式成为可能。在还贷时间和还贷费用上此次调查显示,消费者希望还贷时间越长越好,其中希望在5年和5年以上的占77%;而 79%的消费者认为每月还

贷费用在1500元以下可以接受。

除此之外,国内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现金储备和个人资产迅速增加。加之,消费升级,投资品种少,理财意识差,不愿借债的思维习惯影响,使人们有能力,也习惯一次性支付购车款。去年个人购车的人群中,选择利用个人全部资金支付购车款的占了80%以上。

在访问到如何改善当下信贷购车市场这一问题时,省经信委机械产业汽车处处长陶红兵先生积极建议将车贷利率向房贷利率靠拢。在其建议中提出,目前汽车消费信贷最大的障碍是贷款利率问题,目前汽车消费信贷平均利率目前是基础利率的1.4倍,这是汽车消费贷款占购车者的比例滑坡的主要原因。即便国家把汽车消费信贷的利率的下限降到基础利率的0.8倍,对汽车消费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信贷市场论文 篇五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道德风险;博弈

在小额信贷市场上,借贷的一方往往不能掌握另一方足够的信息,这样就不能做出准确的决定。

我们把这种情形叫做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小额信贷上往往会引发两种负面现象:第一种现象叫逆向选择,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拥有信息优势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通过隐藏信息可能做出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选择行为。第二种叫道德风险,一般有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之分。不论是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还是商业银行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借款人申请商业银行小额贷款,这场博弈中只有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知道自己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商业银行则由于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拥有信息优势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就有可能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还有可能采取一些有利于自己而损害商业银行利益的行为。而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发放的贷款能够按期足额收回,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去调查每个借款人的真实还款意愿,并且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当投入的人、财、物等成本过大时,商业银行就面临无利润可赚的局面。

一、模型的假定条件

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现在推行的农村小额信贷条款作为假定条件建立模型,并且采用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矩阵,对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做出假设,进行模拟。

其一,博弈参与者: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都是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他们决策原则非常明确,那就是尽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其二,博弈的策略选择:商业银行有贷款与不贷款两种策略选择;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也有履约与不履约两种策略选择。

其三,博弈的次序:可以规定为由农户、农村中小企业首先做出决策,接下来由商业银行做出决策,然后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再决策,以此循环下去。

其四,博弈的得益:由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决定是否做出使不利事件发生概率上升而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及发生道德风险。如果不发生道德风险,则对双方都有利,商业银行能得到期望利润,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能得到贷款并能实现预期收益。如果发生道德风险,则商业银行发生损失但也可以采取使不利事件不产生的措施即不发放贷款。

二、模型的模拟过程及结果

在这里,我们采用博弈均衡理论来阐述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参与主体的各自行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否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可以看做是一种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见表1)。表1中左边数字表示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收益,右边数字表示商业银行的损失和收益。各字母的含义如下:P: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得到贷款履约时所得到的收益;

I: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未来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履约后所得到的收益;

R: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得到贷款不履约时所得到的收益;

Q: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但未来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不履约时遭受的损失。

如果Q

博弈论还可以用来解释团体贷款适用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原因。在我国,由于地缘、血缘这些因素的关系,农村地区范围广,农户居住分散,但他们有一种天然的群体规范,以此进行互惠合作的保护。

这种规范,一是奖励互惠合作者,二是集体惩罚不互惠合作者,这种惩罚主要是情感上的,而不是货币性的惩罚,以对个体进行约束。下面我们将采用两人支付矩阵,来分析个体的内在情感损失对相互合作关系产生的影响(见表2)。如果满足X>M-C以及X>B-N的话,选择互惠合作会成为每一位客户比较占优的策略。如果不选择互惠合作,对方肯定会反对,这时候报复性的心理作用和行为方式就会表现出来,并且最终要影响到博弈均衡的结果(见表3)。如果对报复行为进行惩罚X,在这样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只要满足X≥2,唯一的纳什均衡就表现为客户之间的互相合作。因为采取报复行为的成本过高,客户2进行自我承诺的报复行为对于客户1来说有点不可相信。但是对参与个体博弈来说,实现相互合作的关键就是参与个体对团体内部不合作将会得到的报复以及得到报复后应该承受什么样的后果进行的预期。如果参与的团体内部普遍存在对违背或不合作要么进行惩罚,要么进行报复心理的时候,这种惩罚机制就值得相信。三、加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主体行为博弈的对策选择通过对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主体行为博弈分析,得出农村小额信贷既促进了农业、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又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博弈的结果又说明,商业银行一定要改善“惜贷”这种状况。

1.小额信贷风险的控制应从源头加强加强小额贷款管理刻不容缓,具体工作可从三方面来做:一是对不良信用贷款建立黑名单并定期对外通报。凡是黑名单上有名字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不再向其发放小额贷款,这样能控制潜在的贷款风险。二是对贷款考察机制进一步健全。为了保证小额贷款资金的投向安全有效,商业银行的信贷员要狠抓贷款前的摸底调查、贷款过程中的严格审查、贷款之后的反复核查三个环节,做到客观公正,专款专用,让急需贷款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能及时得到贷款。三是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以提高小额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将贷款责任与利益挂起钩来,最大限度激发商业银行信贷员服务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引进竞争机制,使整体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2.小额信贷的市场化进程应加快市场经济背景下,高利率往往是国外小额信贷市场吸引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因素。一是相关的小额信贷机构合法化。二是通过税收减免或者是税收返还政策,给予一定的优惠,以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小额信贷运行体系。四是特准一批专营小额信贷机构与正规的商业银行一起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使各自的特长优势得以发挥。五是借鉴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将依据银行法运营的金融机构和依据小额信贷相关法律法规运营的金融机构分开进行管理,在多元机构模式下规范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加快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3.多户联保贷款模式应发展成主流多户联保贷款模式就是对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组成的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第一,由联保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出资建立基金,用来防范风险。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哪个成员不能按时足额偿还贷款的时候,款项就要在联保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建立的基金中扣划。第二,由参加联保的农户、农村中小企业自愿组建担保小组,担保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他们之间既不是关系人,更不是相互控股关系。第三,联保小组的担保总额规定有最高额度和限制范围。依据承担的风险要与获得的收益相匹配,联保贷款的价格应比正常情况的担保贷款价格高,大体上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通过上浮来做的。

4.激励机制的动态化应建立起来所谓激励机制的动态化,是指在贷款额度不变这样的多期重复博弈环境中,将借贷双方的未来预期和历史记录数据纳入到双方签订的合约框架当中来进行设计,目的是督促借款人改善其还款行为的一种机制。

6.信贷市场论文 篇六

浅析我国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摘要】随着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在商业化改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可见,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建立合理信贷决策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运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理论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信贷市场

银行是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中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而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给信贷市场带来了效率损失,也增大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下面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1.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信息劣势方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一般而言,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即卖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但是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见于二手车的买卖,卖方比买方更了解二手车的信息。后者例子比如医疗保险,买方通常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2.信息不对称的分类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分为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两种情况。逆向选择是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由阿克洛夫1970年对美国的二手车市场分析而来。阿克尔洛夫在分析二手车市场认为,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主以市场的平均质量估计的价格只能购买到质量在平均质量以下的二手车,而质量高于平均质量的二手车就无法销售出去,从而导致质量好的二手车退出市场,市场上二手车的平均质量也就逐步下降,最后市场逐步走向瓦解。信贷市场上同样也存在这种事前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是信誉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信誉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交易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发生之后,为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借款人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比如企业用信贷资金从事高风险的投资。

二、我国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逆向选择

1.银行VS借款人——“惜贷”和“慎贷”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的真实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而借款人对自己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非常了解,既是借款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最多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这样,风险低的借款人会觉得利率太高而放弃贷款,但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经过多番博弈,最后的结果是银行难以分辨借款人的优劣,从而拒绝借款人的请求。这就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事前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表现,即 “惜贷”和“慎贷”现象。

2.银行VS借款人——中小企业融资难

如前面的分析所述,银行与借款人相互博弈的最后结果导致了“惜贷”和“慎贷”现象,对于借款人是中小企业而言,就是融资难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发展前景难以预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中小企业融资极为困难。另一个方面,从我国的银行业结构来看,我国的银行业过于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金融资产过于集中于大银行。而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法预测,自然向其提供的贷款也就很少。企业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无法得到满足,而银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敢贷出去。一方面是企业贷不到款,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的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存在问题。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引起的。

3.银行VS存款人——选择银行的盲目性和“挤兑”现象

银行的客户除了借款人,还有存款人。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其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银行作为债务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和财务状况的了解远超过存款客户,既是银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由于处于信息劣势地 2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位,存款客户很有可能误选一家信用水平低的银行,如果银行为使利润最大化用客户的资金从事高风险业务,那么存款客户就处于不利的位置。尤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时,银行也没有定期向客户公布自己的财务信息,存款客户更加难以判别金融机构的质量,在选择银行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无法判断时,利率就成为存款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标准。信用水平较差的银行自然会以高息揽存,然后银行用高息揽存的资金从事高风险的业务以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如果银行的业务出现问题,存款客户就会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对银行缺少信心,客户就会抽回资金,银行有可能出现“挤兑”现象。显然,这对双方都不利。

(二)道德风险

1.银行VS借款人——不良贷款问题

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在做出贷款决策后并不不能高枕无忧,他们最关心的是借款归还问题。然而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贷款发放之后,一些不良借款者欠贷、赖贷、逃贷,难以归还贷款,结果是银行不能收回贷款。这就是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另一表现——道德风险,既不良贷款问题。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 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 亿元,比年初大幅减少7002.4 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08年年初大幅下降3.71 个百分点。尽管不良贷款数额和比率有所降低,但是基数仍然很大。对此,1999年我国投资组建了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专门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当时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因而,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仍然处于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和强制措施,所以金融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

三、解决我国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策略 1.建立可靠的信用评级体系,使信用担保市场化

为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建立可靠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企业的资信评定工作,它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原则,按照经济标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对企业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所提供的分析报告和评定结果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值得 3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信赖的程度。我们不仅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而且对借款人的信用也进行评级。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可以避免存款客户选择银行的盲目性,使存款客户在存款之前就对银行的资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再做出选择。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使银行能够得到充足的有关借款人的公开信息,辨别客户的优良,做出正确的贷款决策。信用担保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运转的效率。

2.加快利率市场化,放松贷款利率管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管制是相当严格的,这使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优化,货币政策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得发挥。利率市场化使金融机构可以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头寸、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控制的利率,使资金的供需状况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贷款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后,让利率反映贷款项目的风险度,对风险进行合理量化。在受理每笔贷款申请时,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风险越大的、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收取高贷款利率,这样可以补偿较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小的、资信程度较好的客户,收取低的优惠贷款利率,有利于吸引高质量、低风险的客户群。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对于解决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完善法律制度,充分保护各个主体的利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各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市场,以此保证公平交易和正当竞争,从法律上保证经济主体的利益,对于欺诈行为给予严厉打击。用法律制度迫使债务人披露真实信息,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做假帐的借款人进行严厉的惩罚。使银行在良好公平的环境下运用多种手段,减少不良贷款,提高盈利水平,应对国际竞争。

4.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还必须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机会,这就需要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完成。所以我们要完善银行体系结构,为解决大银行和小企业的冲突,就要使中小金融机构多样化,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使之和我国的经济构成相适应。我们不仅要有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当有政 4

《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策性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要发展城市中小银行,也要发展城乡信用社。只有在这样的银行体系结构中,中小企业取得贷款才更加容易,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我国信贷市场上问题繁多。银行的“惜贷”和“慎贷”现象,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存款人盲目选择银行以及“挤兑”现象和不良贷款问题。确立完善的信息机制,促进信息的充分化、对称化,是我们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银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现实,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解决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的信贷市场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7.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探讨 篇七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比较大, 小额信贷目前主要扮演扶贫的角色。中国小额信贷的整体规模仍然较小, 有成功的小额信贷试点, 也有面临生存压力的微型金融机构, 合理的利率定价关系到小额信贷发展的方方面面。根据国内外小额信贷实施情况来看, 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机构实行低利率政策具有不少局限: (1) 低利率容易导致寻租行为的产生, 出现腐败。 (2) 低利率常常导致高违约率, 借贷者有一种接受“白送”心理, 还款意识不强。 (3) 低利率使借款者难以产生谨慎投资、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4) 低利率难以补偿小额信贷机构的成本。 (5) 容易出现信贷配给, 越是需要贷款的贫困阶层越是没有贷到款, 形成更大的供需缺口。

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实践表明, 补贴性的低利率或优惠贷款并不利于小额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展, 较高的利率, 即高于一般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既有利于小额贷款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 也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贷款可得性。目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逐步放开了对小额信贷的利率管制, 让其利率走向灵活性和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我国法律也规定小额贷款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4倍”, 应该说已经初步实现了向市场化迈步。

利率市场化实际上就是政府或货币当局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给小额信贷机构, 小额信贷机构结合自身资金状况和市场上的资金需求动向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即市场供求决定着机构的利率形成机制。

2 小额信贷的需求分析

2.1 高利贷存在的意义

高利贷一直是我国民间金融市场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其高涨气焰有增无减。农研中心2005年“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报告对15个省20个市县的调查显示, 农村高利息借贷发生率达到了85%。如此惊人的数值提醒我们, 不能盲目给高利贷定罪。

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研究资料都表明, 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资金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消费性支出和生产经营性支出等方面, 比较大的开支有:建房、子女教育、生病住院、送礼和购买生产资料等, 这些资金的需求是刚性的, 农户首先关心的就是贷款的可得性。农村市场是分割的, 具有区域性, 一般不会有外部资金注入, 一方面是本地资金供给的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是相对过量的资金需求, 这种供需的巨大缺口也必然导致利率的上升。因此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 高利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其高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市场的供求状况, 并不是传统思想上认为的“残酷剥削”。

2.2 农户的资金回报率

(1) 成本纯收益率。

由于直接计算资金回报率, 采用对成本纯收益率的计算来间接估计投资回报率, 贵州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2005) 》提供了蔬菜成本收益率的详细调查数据, 测算出成本纯收益率为49.6%, 如果把农户自己劳动估价部分扣除, 则近似的货币资金回报率可达159%。在印度、肯尼亚、菲律宾等国的小额贷款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117%-847%。

(2) 平均利润率。

唐志宏 (1999) 在索洛和Denison的生产函数Y=F (A, K, L) (Y总产出, A技术水平, K资本存量, L劳动投入量) 基础上推导出计算平均率的公式:

R= (Sk-δ) ×Y× (1-τ) /K

其中, R-平均利润率, Sk-资本所得份额, 即资本弹性, δ-折旧率, Y-以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农业GDP, τ-税率, K-农业资本存量。

结合此公式, 根据农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方法得出实际农业GDP样本数值以及收入法第一产业增加值构成项目的数值, 估算出农村平均利润率大约在20%左右, 这远高于国家规定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

用估算成本纯收益率和平均利润率的方法来间接估算农户生产的资金回报率, 得出的都是较高的数值。还必须注意到, 虽然不同生产模式、种植不同作物的资金回报率会有所不同, 但其平均水平仍然较高。农业生产行业的的独有特征决定着其大大高于一般工商业项目的资金回报率。这正是农户能负担得起高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破了传统“农户是弱势群体, 只能承受低利率”的观念。并且农户贷款具有自主选择性, 如果觉得利率过高, 他们可以选择不贷, 但事实上, 农户不是怕贷款, 而是怕贷不到款。

3 小额信贷的供给分析

从小额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出发, 假设农户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基本不变 (保持刚性) , 贷款供给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i0是满足供求均衡所必须的利率水平, 正常的供需平衡量应该在Q0水平。但在有利率管制的情况下, 贷款利率上限水平i1i0>i1, 也就是当实际利率水平达不到ie, 小额信贷供给方即便是只提供Q1的贷款, 也会出现大量亏损, 那么供给方根本不愿意提供贷款, 不再是简单的 (Q0-Q1) 供给缺口。

如果国家事先没有补贴或补贴量不够, 强制性的低利率政策使得小额信贷机构难以维持生计, 根本不愿意贷款。而国家措施很多时候是在机构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才去救济, 亡羊补牢而收效不尽人意, 中央曾对农信社的“烂摊子”注入高额资金促其进行改革, 但仍然无法解决制约农信社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扶贫性的贷款需要政府和社会慈善事业做坚强后盾, 机构的自有资金是一大瓶颈, 这些机构只能在特定时期生存;要想实现机构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 必须放开利率管制, 让机构自身决定利率水平。

国内农村金融市场本来就是一片空白, 没有经验可循, 很多业务都是在摸索, 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代价极大。且小额信贷是一种零售业务, 几乎不存在规模经济, 要想实现服务广度和深度的双重覆盖更是具有很大难度。与商业银行信贷相比:小额信贷信贷单笔额度较小, 贷款周期较短, 操作成本较高;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主要是自有资金, 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取得资金的成本也较高;小额贷款完全是信用贷款, 贷款者没有财产做抵押, 且农业生产具有受天气影响的风险, 小额信贷机构比商业银行承担着更高的风险。这些特点, 决定着小额贷款要有远高于一般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例如, 在印度尼西亚, 商业利率是18%, 小额贷款利率是28%以上;在印度, 商业利率12%到15%, 小额贷款是20%到40%, 在孟加拉, 商业利率10%到13%, 小额贷款利率在20%到35%。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来的空洞, 只有农信社、邮储行、乡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合作银行) 等少数机构作为代表性服务部门, 竞争性因素对贷款利率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利率走向市场化, 更多的是金融服务机构在满足覆盖自身成本的情况下, 还要有所盈利, 即趋势是走向商业化, 这和一般商业银行模式相似, 有所区别的是所处的市场和服务的客户群不同。

4 市场化的均衡利率探索

4.1 区域性

农村金融市场具有较明显的独立性, 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均呈现区域性特点。考虑满足市场供需均衡的利率, 一般是以县域为单位, 贷款机构需要了解当地客户群和生产项目的特点, 除考虑影响自身经营的成本因素之外, 利率定价还需要走向灵活化, 对不同等级的客户和不同的生产项目设定不同档次的利率水平。

4.2 商业化运作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因素较少, 同时国家政策向农村金融倾斜, 应该说小额信贷机构的机会很多, 但如何谋得健康生存和发展则是重大难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克服高成本、设置大批高效率的营业网点、培养和拥有大批的优质客户群以及软硬件上的科学配套设施, 最终形成机构和客户的良性合作关系。当前的状况是, 农户不知道怎么办理贷款或贷不到款, 而小额信贷机构苟延残喘, 找不到潜在的优质客户, 形成恶性循环。要想克服众多难题, 其核心内容还是资金问题, 小额信贷机构必须走向商业化运作, 其利率定价水平不但要充分覆盖经营成本, 而且要实现盈利, 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4.3 可持续利率

现代小额信贷机构普通采用了一种必须利率 (RR) 的计算公式:

RR= (AE+LL+CF+K-II) / (1-LL)

RR是一种可覆盖所有贷款成本的可持续利率。其中, AE管理费用, LL贷款损失, CF资金成本, K资本化率, II投资收益。

这种利率计算方式基本涵盖了经营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溢价、拖欠率、贷款规模、通货膨胀率以及各种补贴和收入等多种影响因素。应该, 这种利率计算形式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方式, 但它考虑的主要是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即机构的“自给自足”, 如果遇到机构扩张等大的变故, 还是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覆盖总成本的情况下, 还得逐步考虑盈利水平才是长久之计。

4.4 市场竞争

任何完善的市场少不了竞争, 从未来的趋势来看,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空洞必然会逐步得到填充, 形成由农信社、邮储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乡镇银行等几大机构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些机构自身应该逐步完善、壮大, 实现规模经济, 不再是目前发展滞后的状况, 走向类似于银行体系的竞争模式, 使得市场的竞争充分化, 优胜劣汰。这样的市场化利率才更具合理性, 既为机构提供激励机制, 也有利于把局部的过高利率水平降下来, 真正帮助农户。

笔者认为, 最终这种均衡的市场化利率应该是这样一种利率, 它使得供需双方形成良好的市场关系, 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差距逐步缩小, 资金供给量和需求量双双呈现健康攀升的良好势头, 并不是一种绝对的量上的严格匹配。

摘要:依据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 无论是从更好满足贫困农户需求的角度, 还是从寻求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小额信贷的利率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硬性指标。传统的利率管制政策往往导致小额信贷事业的发展事与愿违, 放开对小额信贷的利率管制, 让利率走向市场化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石丹林, 欧阳姝.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金融, 2006, (06) .

[2]辛耀.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出版社, 2007:44.

[3]汤敏.小额信贷为什么要有高利率[EB/OL].新浪财经, 2007-03-01.

8.决不可低估住房市场的信贷风险 篇八

当前,对于银行来说,总是把住房按揭贷款看作是优质资产,总是千方百计希望突破政策的限制增加住房按揭贷款。2011年国内房价调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过度地增加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决不可低估。

据报道,在浙江的一些地方,个人投资住房只要付一成首付,就能够从银行获得七成以上的贷款,其中的二成首付由房地产开发商来垫付。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商,甚至以零首付的方式,让住房投机炒作者进入市场。不管该报道的真实性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住房市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繁荣,完全在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创新。近十年来的房地产市场,就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这个杠杆来撬动的。如果没有住房按揭产品的的创新,现在中国的住房市场,可能仍然停留在2002年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住房按揭贷款作为一项伟大的创举,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它有一套成熟的法律制度来保证住房按揭贷款有效运行,从而降低贷款发放过度所面临的风险。否则,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无论以何种方式扩张,都可能吹大房地产泡沫,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风险,比如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1997年,香港为何能够逃过金融危机一劫?其原因就在于监管当局能够要求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信贷扩张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

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价格及规模管制,以及中国金融体系由政府信用担保,它的内涵与成熟金融市场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在价格管制下,为了短期的GDP,政府可以不让住房按揭贷款由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定价,而是把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以优惠政策的方式压低到最低水平(或以公权力把存款人的利益转移给贷款人)。这就必然促使投机者利用银行金融杠杆奋不顾身地涌入住房市场,把住房市场作为一个无风险的投资赚钱工具,结果把住房价格炒高而挤出了真正的住房消费者。

由于银行是由政府的信用担保,国内商业银行也就不再遵循市场法则对贷款者进行风险定价,而是千方百计把这个由政府担保的银行体系使用到极致。这样,商业银行的短期利润上升了,信贷员的奖金增加了,银行体系的巨大金融风险也积累了。可怕的是,这种风险是由整个社会来承担的。这就是为何政府的货币政策由从紧到适度宽松,就立即会出现2009年信贷增长达9.6万亿元的极度信贷规模扩张,而且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愿意减缓这种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趋势。这就是为何浙江一些银行能够允许开发商垫付首付从而把银行信贷撬出的根源所在。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中国这种特殊的金融体系下,政府、商业银行、投机炒作者及房地产开发商等,这些住房市场上的行为主体,都在千方百计地滥用公共性的银行体系,各得其所地使其利益摄大化,但其积累的巨大的银行体系风险,最后却要全国人民来买单。特别是在2009年之后,这种滥用银行体系的行为已经发挥到极致。据我所知,由于银行的工作人员(无论是银行管理层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有动力滥用公共性银行体系(表现为个人利用优惠信贷自己购买住房,及把更多的信贷发放出去),结果使得“国十条”以来所出台的不少房地产信贷政策大打折扣,使得政府希望通过管住银行信贷来调控房价的意愿几乎落空。

上一篇:雅思写作一直跑题咋整下一篇:培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