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10-03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用8篇)

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一

新农村建设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粮食问题日渐明显。粮食供不应求,自然导致价格上涨。农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如何扩大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效率,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就我个人来看,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点:1.劳动力缺失。“20年后,谁来种田”,我们值得深思。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象无工不富。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则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没有了劳动力,我们的粮食产量自然下降。2.生产力低下。相对于美国等一些粮食产量大国,我国的粮食产量明显不足。向美国的大农场,全部是机械化生产,而我国则是由中老年人种植,生产效率自然低,粮食产量相对低。3.种植面积小。在我看来,我国农村的粮食种植面积相对小。不是说土地面积小,而是没有有效利用起来。近年来,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大部分农活都是有老人来干,由于老人的劳动力有限,自然会出现一些地荒,无人种地的现象。况且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存在的山路,小路繁多,也影响了一部分耕地面积。除此之外,有些地方为了修建高速公路,不得不占用一些土地。4.农民耕地观念影响如今,由于种田收入较低,大部分劳动者都不再愿意种地。相反,他们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对农业不重视。5.政府力度不够现在,农民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低,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那么后果极其严重。如果政府扶持力度又不够,那将会严重打击农民的积极性,这样种田的人只会越来越少。相比之下,美国的农民呢,即使自然灾害再严重,政府也会给农民极大的补贴,积极促进农民种田。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如下:1.政府加强扶持宣传力度,改变人民的观念只有政府加强扶持力度,才能保证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才会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这样种地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粮食产量才会有所提高,我们才会有保证来发展其他产业。如果我们连吃饭也保证不了,其他一切都是空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供求相等了,那么物价自然稳定了,那么人们就不必为粮价上涨而担忧。2.扩大耕地面积这里涉及的问题可能比较多。农村的住房多采用平顶房,有院落,占地面积较大。如果农民能满足现代化的小区住宅,而把原来的旧宅拓为耕地,那必将增加粮食产量。另外,村庄规模小,较多,分布比较零散,如果能集中起来,那么有效利用面积将会增大。其次,农村山地、荒地、泥泞小道偏多,如果能有效利用,那效果也是非常好的。3.加大机械化生产投资建设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能像美国一样采用机械化大生产,那么生产力必定提高,劳动效率也会提高,粮食产量相应增加。4.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发展高效农业。现在一些农作物的种植相对较少,价格相对较高,如果我们能种一些高效产品,那么农民收入也会增加5.开发农业的生活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如今,在城市长时间居住的人更倾向于农村的清新,宁静,绿化,在闲暇之余不免到农村逛逛。如果农民能发展集休闲、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带来较大的收入。例如,积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育力度。要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学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

2.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这个提法。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发展农村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1、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和繁荣,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现规模。随着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文化工作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针对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存在三个“不适应”, 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适应, 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于“十一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农村文化建设, 而发展农村体育则必然成为其中的一项重大远景工程。

2、发展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内容和保证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 发展农村体育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一是促进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发生, 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力, 促进持续发展, 对于农民增收减支也都有很大作用;二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培养塑造新型农民, 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就流传“建一片球场, 少十个赌场”的说法;三是可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实际上在很多地方, 体育场地已成为农民村民聚集交流的场所, 成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动员群众的平台;四是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具有现实意义。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环节, 通过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引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可以促进富裕起来的农民增加文化体育消费。

3、发展农村体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 开展农村体育活动, 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 大力推广适合农村特点和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经济、文化共同奔小康的国家总体发展目标,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 国家的经济状况整体上有了很大变化。迈向“新农村”, 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还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健身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 有朝一日, 当农村体育不再满足于一张乒乓球台、一副篮球架的水平, 大众健身条件的城乡差别越来越小, 那才是几亿农民真正的小康之日, 也才是中华民族体魄强健之时, 并且, 发展农村体育建设, 也是党中央的号召。

第二, 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农民体育建设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着力点。我国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 所以解决农村体育的问题一直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和关注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 促进农村体育建设的顺利, 有效的开展进行。

第三, 农村体育工作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社会主义众多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农村体育事业是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 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第三条明确指出:农村体育工作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 以农民为主要对象, 以乡镇为重点, 面向基层, 服务农民;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 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繁荣农村体育为中心, 深化体育改革, 推动体育发展,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此外, 农村体育事业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了新的特色,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新的动力和前景。

第四, 发展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有力推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农村体育事业建设更是不可缺少的力量。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从总的发展脉络上看, 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和谐社会崇高理想的实践史。体育是人类追求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自娱文化, 体育因人的需要而存在, 因人的需要而发展。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看, 体育是人类追求和谐社会历史实践中的伴生之物、内在之物, 它与和谐社会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三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包括党的农村基层委员会、农村党总支部委员会和农村党支部委员会。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必须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探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措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农村党组织向群众宣传解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把中央决策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群众的呼声,需要农村党组织及时反映、汇报,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農村区域广大,情况不一,条件各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总体目标要求,实事求是,准确定位,逐步制定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规划、村庄规划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全程指导和组织农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才能建设好新农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示范者。要高度重视乡土拔尖人才的培养。乡土拔尖人才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与周边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感情。他们不但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还是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帮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势必会带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

农村基层党组织做为基层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

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政治思想上和发展方向上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大力弘扬崇高精神,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道德教育,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工作热情和创业潜能。要引导农民群众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新农村建设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有的凝聚作用。

凝聚作用主要是指把党员干部群众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整体。一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绝大部分都有扎实的作风、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较好的工作业绩,在群众中有较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二是广大基层党员在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群众钦佩他们,愿意团结在他们的周围。

(三)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疏导作用。

疏导作用是指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做好疏导工作,把矛盾和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做好协商、调解、教育等疏导工作,强化法治观念,规范办事行为,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内在矛盾,凝聚基层人心。

(四)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桥梁作用。

桥梁作用主要是指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设理解支持、互通有无的纽带和桥梁,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

二、影响和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通过广泛调研,课题组发现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下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还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算”思想,观念陈旧,缺少长远打算,创新意识不强,对新农村建设存有“等、靠、要”思想,缺乏锐意进取的内在动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不强

受务工潮流的影响,大部分有胆识,办法多的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创业的部分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上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不强。

(三)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过于单一,

沿袭原来在单纯村委和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方法,其设置模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均与当前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区位、资源优势,村级增加集体收入的途径难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导致村级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影响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措施和途径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坚持与时俱进,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通过以下途径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基层基础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健全组织。要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和内容,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二是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从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

三是要加强培训。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四是要健全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努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带领群众致富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要抓住加

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党员不仅在发展经济上要发挥带头作用,而且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农村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努力推进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农村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加强精神文明建設是重要途径。

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二要努力提高处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担负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职责,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处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维护农村稳定。要善于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的困难,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据政策法律、按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要努力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创建文明新风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生力军。(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人才支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提高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能力,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新农民素质培训要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真正把各村的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是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要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而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刘文安.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J].温州职工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四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赢得群众认同和依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多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筑牢不愿腐败的思想防线[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突出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多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只有筑牢不愿腐败的思想防线,才能塑造农村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围绕先进性教育,善用“活教材”,切实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要以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广大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要善于利用像保康县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襄阳区黄集镇温岗林场场长赵明贵等农村先进典型这类“活教材”,切实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树典型、扬正气、找差距、查问题,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继续搞好领导与乡村联系点,形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教育要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强配好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先进性教育常抓不懈。通过教育活动,使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注重民主法制教育,多打“预防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时下,少数村干部宗族观念严重,封建主义思想蔓延,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存在不少“法盲”“纪盲”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民主管理意识差,换届选举时,宗族观念作崇,拉帮结派,按姓氏按族派去选举。当选村干部以后,有的村干部甚至成为一村一族的“土皇帝”,出现村务不公开,运作不透明,管理不民主,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等无政府主义行为。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举办民主法制知识培训班、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多打“预防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对农村干部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把农村基层民主纳入法制的轨道,教育广大农村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不断增强基层干部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农村干部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学习,提高干部的政策观念和按方针政策办事、运用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廉政文化进农村领域,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影响力。要通过廉政文化“五进”系列活动,大力学习宣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把廉政教育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纪检、组织、宣传以及科文卫体等单位的作用,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标语、宣传画等形式,以及培训班、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汇演等载体,常敲“警示钟”,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将廉政教育不断向村组延伸,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大宣教格局,在广大农村山区营造起一种“崇尚廉政”、“褒扬廉政”和“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新风尚,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

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种好“试验田”,砌上“防火墙”,认准“定盘星”,安装“保险锁”,构建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

“反腐倡廉,制度是保证”。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反腐败工作,还是要靠法制,靠法制靠得牢些”。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需要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种好“试验田”,砌上“防火墙”,认准“定盘星”,安装“保险锁”,构建不能腐败的制度体系。

1、深化村务管理体制改革,种好“试验田”,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管理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村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村内重大事务由村民委员会决策,可以将村主任排除在决策圈之外;决策后的事务由村主任或村企业承包董事长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去实施,参与决策的成员原则上不能参与村务的执行;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党支部负责对村务进行监督,由村党支部收集整理村务包括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向村民汇报。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同时可以防止“村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2、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砌上“防火

墙”,切实规范农村干部用钱行为。农村财务问题历来是村民与村干部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层班子的团结和党群、干群的关系融洽与否。针对现在有些农村存在的换一批干部建一本账,村干部集会计、出纳于一身,一手拿钱、一手拿票、白条下账甚至不建账等问题,要积极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建立乡镇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资

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公款大吃大喝和以权谋私行为。积极建立乡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明晰资产产权,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并纳入村务公开,规范农村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建立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制度,接受群众监督,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3、完善村委会换届选举制度,认准“定盘星”,选好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农村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村委会则是村民自治的重要领导力量,因此,在村干部选人用人时,要建立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一是把好选举关。自推行“村官”“海选”制度以来,有些地方发生了贿选、逼选等严重破坏选举的事件,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选的人,他们所想的只能是在当选后充分实践其自我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因此,一定要把好选举关,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二是通过立法形式,在法律上对村官的任期作出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长时间在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在政策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改变目前农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地域化及其他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四是规范村官报酬。拿得太多,群众有意见;拿得太低,则影响村官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经群众讨论,村党支部、村委会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数额,并与工作任务、工作实绩挂钩。

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安装“保险锁”,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利用责任制的工作机制,掌握有利时机,集中力量突出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工作中的难点。如农村干部贪污腐败、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群众反映强烈,而又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等。要把敢不敢抓责任追究,提高到是否具备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坚决克服“好人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因为政不廉而导致农民集体上访,或因加重农民负担而引发恶性事件等问题,要坚决追究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对那些为责任人开脱袒护、说情的领导干部,要追究责任;对那些不落实责任制追究规定的也要追究责任。坚决刹住“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农村得到落实,抓出明显的成效。

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际,设立“高压线”,戴好“紧箍咒”,配备“反光镜”,形成不易腐败的监督机制

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流于形式,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执行不够有力,纪检、审计、公安、检察等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特别是村委会干部实行村民自治选举后,非党员的村干部占有一定比例,对这一部分村干部的监督除了批评教育外,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纪律约束措施,出现了纪检机关无法监督,公安、检察机关又监督不了的局面,存在监督“空档”,群众的监督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设立“高压线”,戴好“紧箍咒”,配备“反光镜”,形成不易腐败的监督机制。

1、强化党内监督,设立“高压线”,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尤其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划和民主决策机制。同时,要将廉政谈话、廉政承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向村级干部延伸,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2、强化上级对下级监督,戴好“紧箍咒”,不断提高监督效果。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一方面,要强化乡镇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监督。着力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土地征用款和公益工程的招标等方面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强化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尽量提倡党支部书记通过民主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一肩挑”。鼓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按照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以加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制度,实行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切实保证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加强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

3、强化民主监督,配备“反光镜”,积极开辟群众监督渠道。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监督;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完善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财务活动的监督。三是要进一步规范村委会村务公开工作。实施“阳光工程”,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是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要对农村财务进行定期审计,乡镇审计部门、村委会要定期派员对村委会、村民小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布,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查处。

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拍响“惊堂木”,攥紧“铁拳头”,高举“正义旗”,发挥不敢腐败的惩处威力

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拍响“惊堂木”,攥紧“铁拳头”,高举“正义旗”,发挥不敢腐败的惩处威力。

1、突出重点部位,拍响“惊堂木”,坚决制止各种涉农违规行为。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农村教育、报刊订阅、用水用电、修建道路、计划生育、农民务工经商等方面的乱收费行为,加强对涉农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监督,防止以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名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坚决制止在乡镇、村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承包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甚至搞宗族主义,勾结地方黑恶势力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重点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和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案件;重点查处挪用、克扣粮食直补资金和村级补助资金及查处各种巧立名目、变换花样乱收费、乱罚款和强行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攥紧“铁拳头”,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一是定期召开执纪执法机关和组织部门的联席会议。对确实属于违纪违法方面的案件给予及时查处,对属于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由组织部门掌握作为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建立案件协查制度。由于乡镇纪委办案力量较薄弱,对于复杂或疑难案件难以独立完成。因此,要建立案件协查制度,由上级纪委直接指派人下乡指导,协助调查或是组织邻边乡镇纪检干部到案发单位帮助调查。这样,既能提高办案效率,又能保证案件证据充分。三是建立协审会商制度。对于一般案件,调查终结后,要经过审理小组讨论把关,严格按照办案“二十四字”要求进行案件审理。对于大要案、疑难或复杂案件,乡镇纪委把握不准的,要在审理小组讨论后,提交党委政府研究前,将案件材料报上级纪委进行协审会商,力求准确定案。同时要保证协审会商意见的落实,如有变动,必须征得上级纪委审理室同意,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

5.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五

著,群众受益。近两年来,我县已累计建设示范村30个,环境整治村110个。全县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也大大提高。第二,目前搞新农村建设,时机有利,条件更好。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新农村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历史任务。主要体现在:一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明确了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全县上下包括广大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越来越一致,参与建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二是通过并村后的新一轮规划编制,使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好的规划基础,也有利于在合理规模规划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三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三农”上投入较大,特别是大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到位;四是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性教育,使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加强;五是近年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开始走出一条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集体经济新发展的路子。最为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群众得实惠,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非常欢迎,期盼新农村建设搞得更好更快,这是我们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基层办法很多,新农村建设路子越来越宽。公寓住宅开始被村民所接受;垃圾、生活污水出路问题也都在破题;曙光村专门划出生产区块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房租经济,既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来源,又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兴浦村对违章建筑管得非常好,说明控违也是有办法的。只要我们要带着问题,以学习的态度、热情的眼光去看待基层的做法经验,并加以总结提炼,这就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下面,我综合大家的发言,再谈几点意见。

一、把握原则,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体上讲,搞好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分清四个层次,抓住五个重点。

1、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为龙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要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重新审视规划。摒弃粗放用地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好生产区块,发展物业经济,同时也要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要让群众参与规划制定,让规划真正得到群众认可和自觉遵守。

二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要求,也需要具备相当的实力,并且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没有集体经济的来源,没有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坚持节约资源为依托。新农村建设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和节约资源。我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为此,我们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节约资源,合理利用非耕地,原则上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对山坡地、空心村等进行整治,以不占用耕地的方式来建设农民住房。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为原则。要坚持多样性,量力而行,不要搞一律化、齐步走,要有先有后、有高有低,努力探索“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的建设模式。

五是坚持村民自治为主体。要实现村民“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坚持“谁受益、谁出钱、谁出力”的原则,以村民为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这样才会更有效。[本文转载自中国文秘之家-]

2、新农村建设要区别“四个层次”。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分类指导,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全县而言,要区别不同类型:一是城中村。城中村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城中村改造一般以大拆大建为特征,但xxx县这一阶段已经基本过去,现在新摊子不宜再铺,当然因造桥、造路、市政设施建设涉及的拆迁除外。如果土地、资金允许,群众觉悟和村级决策机制更好了,我们再适时开展新一轮改造。在新一轮改造建设中,我们要注重发动群众来参与方案的确定,实现“要他拆”向“他要拆”的转变,同时,要进一步集约利用土地。二是示范村。原则上示范村应该放到中心村,其硬件设施、软件管理等方面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和档次。三是整治村。这类村重点对环境进行整治,对设施进行配套,做到“五化、三有、六配套”。四是一般村。有关部门和各镇街也要支持面上一般村解决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村自觉在做的事情,符合政策条件的,该奖励还是要奖励。

3、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五个重点”。

6.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六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4月20日)

徐 德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会议。刚才,赵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就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2006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刘市长也做了强调发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二十字”要求,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新时期新阶段“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句话20个字的总要求,努力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依靠群众、整体推进与培养典型、硬件 建设与软件建设“三个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依靠群众的关系。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的课题,意味着中央财政投资的重点将历史性地从城市转向农村,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这必将对加快农村发展、破解“三农”难题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新农村,不是农民自己的事,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不是仅仅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而是要把公共财政投资作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要在建设投资上发挥主导作用,在资源配置上发挥主导作用,在制定政策上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流动,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给予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支持。但也必须看到,农民是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我们必须重实绩、求实效,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搞强迫命令。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追求表面,搞政绩工程、搞形象工程,群众是不会答应的,必然会挫伤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因此,只有把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推动力量。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与培养典型的关系。“十一五”时期是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 关键时期。我市农村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地建设新农村是不可能的,也是很不现实的。我们必须坚持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既做到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又注重培养典型、以点带面。乡镇(街道)领导要包点包村,给试点村工作以强有力的指导。要通过典型引路的方法,为指导面上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既有看得见的硬指标要求,又有看不见的软指标要求。如果说建设新农村与以往抓“三农”工作有所不同的话,就是新农村建设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又包含了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既有硬件建设的要求,又有软件建设的目标。过去,我们往往是重视了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建设,结果是硬的没有真正硬起来,软的却越来越软。因此说,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软硬兼施,两手都要硬。要在继续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建设,特别是要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短板”拉长。要选准突破口,找准落脚点,使加强软件建设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中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句话的总要求。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全面落实这个总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要按照“生产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上求突破。要在效益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于幼军省长来汾调研时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优质“汾州”核桃基地建设。要加大对以核桃和小米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等级在千万元、5000万元和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逐步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大力实施项目引进战略,积极引导大项目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二、三产业 发展;不断加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建立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真正把“生产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要按照“生活富裕”的要求,重点抓好城镇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生活富裕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实现生活富裕,要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助农政策,严厉打击各种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支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优质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值增收。要鼓励支持农民以土地换股份、以土地换就业,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稳步增加来自农业外部的收入。要进一步加快以“一城四星”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切实做到以新农村建设带动城镇化建设,通过城镇化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要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重点抓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建 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当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已影响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紧紧抓住这一薄弱环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培养新型农民上下功夫。要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培训,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扩大“普九”教育成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确保农村适龄儿童100%享受义务教育。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确保农村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要积极开展新型医疗合作试点,不断扩大覆盖面,确保三年内普及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院、所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医药价格监管,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做好 “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类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各种移风易俗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和提升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水平。

(四)要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市大多数农村存在环境“脏乱差”、建设“小乱散”的问题,亟需加以解决。要坚持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做好村庄民宅建设规划,着力在整治村庄环境和完善基础设施上求突破。要继续抓好以村村通油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要大力开展治理脏乱差活动,清除土堆、粪堆、柴堆,禁止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电线乱拉、厕所乱建、畜禽乱跑,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和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搞好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抓好村务公开和组织制度建设。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要深入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找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找准存在问题,扎实搞好整改,特别要抓好两个“三项制度”的落实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结合乡镇(街道)党委换届和村 委会换届选举,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和农村党支部“五星”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干部特别是“两委”主干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发展经济、民主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加大对农村优秀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使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局性的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吕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把建设新农村摆到重要位置,按照“五句话”要求,认真抓好工作落实。首先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挂帅,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要建立包扶工作责任制。要按照以乡为 主、市乡结合、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市乡领导、市直部门、帮扶企业、驻村干部“四位—体”的包扶责任制,明确包扶的重点、目标、责任、措施和时限,一定3-5年不变,直至完成包抓包联任务。包扶领导要深入包扶村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加强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切实担负起领导、组织、协调的责任。包扶部门要选派干部驻村工作。驻村干部要沉得下身子,甘于吃苦受累,干出几件群众看得见的实事、好事来。包扶企业要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三要强化督促检查。市乡两级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都要组成专门的督促检查力量,对包扶部门和驻村干部的工作状况进行督查,对工作不力、作风不实的,要予以曝光。从今年开始,市委将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各乡镇(街道)、各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是广泛宣传,全民动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宣传栏、宣传车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原则要求和主要任务,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要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健全机制,加大投入。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长效投资建设机制。要认真落实财政支农资金“三个高于”的政策,从今年起,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尽可能地把相关的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一企一村”结对建设新农村活动,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今后,市委、市政府将每年召开一次新农村建设表彰大会,评选一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四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注重实效、搞好服务”的原则,采取措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基层组织要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组织发动群众、引导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上出思路、定方案;涉农部门要在调整农业结构、指导农民生产、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素质上下 功夫、求实效;交通、林业、国土、建设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在村镇规划、道路建设、住宅建设、村庄绿化、国土整治、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积极帮扶;组织人事、科教文卫、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在农村干部素质提高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狠下功夫;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活动。其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包扶活动,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7.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七

一、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规划滞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建房越来越多,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建筑物杂乱无章,立面参差不齐,高矮不协调,普遍存在房屋朝向杂乱、建筑间距不足、通风不良等较差的居住条件。

(二)道路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村内道路网和结构不够合理,路绕屋走,随坡就势修建,道路狭窄曲折,主次不分,不成系统,行车困难。

(三)排水设施缺乏

村庄无排水管道,生活污水顺势而流,水沟不畅,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四)环卫设施落后

村庄没有集中的垃圾收集站,村内垃圾不能及时清理,缺乏化粪池,造成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五)土地浪费严重

村庄建设普遍存在用地功能紊乱,建了新宅又保留旧宅,形成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

二、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整体统筹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之前,应依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现有村庄加以整合,扩大聚集规模,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坚持科学民主规划,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利益,由农民民主选点,实行规划公示,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坚持合理布局、生态优先的原则。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科学地进行功能分区,对村庄进行合理布局。

3.坚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建设必须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要求,严格按用地规模和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合理地布局新农村。

4.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既兼顾当前又考虑远期进行村庄合理布点,使村庄建设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

5.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繁荣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6.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村庄实际条件,按生态家园式、农家庄园式、小集镇式进行分类指导,合理安排。

7.坚持突出地域和民俗特色的原则。注重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遗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三、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

村庄建设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预测村庄发展,明确发展类型和规模,贯彻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以发展宜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注重资源环境保护,节约用地,对住宅、公共建筑、文化体育设施、供水、排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一)住宅建筑规劁

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为村民创造一个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静和优美的环境。住宅的规划布置是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在体现村庄总体现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与建筑朝向、日照间距的要求关系密切,而村庄的面貌往往取决于住宅群体的组合形式及住宅的营造、色彩等。村庄住宅一般以低层为主,根据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选取不同类型的住宅,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及组合必须考虑功能分区和住宅的关系等环境要素,同时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以创造丰富多彩的、个性鲜明的新时期村庄特色。规模较大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多位于村庄的地理中心,村民离公共服务设施的距离比较均匀,布局不需要方向性,常围绕广场、绿地布置;规模较小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常布置在村庄的边缘,通往村庄外的道路上。公共服务设施的多少和规模大小决定于村庄的等级和规模。

(三)村庄道路规划

村庄道路既是村庄中行人和车辆交通往来的道路,也是布置村庄公用管理,街道绿化,安排沿街建筑、消防、卫生设施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路建筑的日照、通风和建筑艺术造型的处理,同时对村庄的布局、发展方向均能起到重要作用。村庄道路规划就是根据村庄的规模确定道路的等级和功能,编制道路系统网,布置道路线型走向,确定各级道路宽度及断面结构等。路网布置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有利于雨水自流;道路线型、断面等应与村庄的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布置有机结合;路面的宽度取决于其功能等级和工程管线的敷设需要。

(四)给排水规划

村庄给水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供应人们生活和生产中所需的水以及用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用水,并满足人们对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给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选择水源、计算村庄的用水量、合理布置管网。通过村庄给水工程向村民提供高质量的饮水,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疾病,缩小城乡差别。

组织排除生产污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是村庄排水规划的主要任务。排水规划的内容有:雨污水排放量的计算、排水体制的选择、排水系统的形式及管沟布置、污水处理设施等,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来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各种废水,保障广大村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保护环境免受污染。村庄可尝试运用生态沟的污水处理技术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之后可用于灌溉农田,实现污水资源化,人畜粪便也可采用沼气池和氧化池等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村庄绿化规划和旅游资源规劁

绿化能改善气候,保护环境,降低太阳辐射温度,调节气温和空气湿度,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护生态平衡,美化村庄。村庄绿化规划就是具体布置居住区绿化、道路绿化、公共建筑绿化、饲养区绿化和防护林绿化等。

村庄规划应挖掘历史古迹、人文景观、民族风情、村庄风貌等旅游资源,规划生态家园式新村庄,建设有地方特色和以农业观光为目标的景点设施。

(六)竖向规劁

竖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和改造自然地形,合理选择道路设计标高,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约工程投资。规划应注重保护环境的原生态,不占用或不破坏水塘、果园、草木植被。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编制好新农村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用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沈兵明,吴新宇.现代都市农药庄规划研究探讨.城市规划,2007,(6).

[2]宋雁,曾宪川.生态文明示范村规划探索与实践.城市规划,2007,(2).

[3]鲁晓军,孙明芳.基于苏南乡村新发展的城乡体系调查.城市规划,2007,(7).

8.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 农机新技术 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089-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确立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普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在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出了基本实现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的奋斗目标。作为农机工作者,我们必须转变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农机新技术应用水平,让农机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农机新技术在农村应用广泛

1.1 节水型农业机械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 300 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超强度地使用淡水,已使北方一些河流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每年因缺水,约有0.1067 亿公顷(1 亿亩) 可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根据水利部门预测,到2010 年中国缺水将达1000 亿立方米,2030 年缺水还将大幅度增加。由于长期使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灌溉方法,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左右 ,每年灌溉浪费的水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所以,开发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水资源永续利用,对于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来说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1.2 耕整地农业机械化

应用农业机械拓展新的可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开垦荒地、改造中低产耕地和草场、开发滩涂、治理荒沙盐碱无一不需要农业机械。工厂化农业可以人工控制动植物生长的小环境,还可以向立体空间发展以节约有限的耕地,这是近年来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而工厂化农业必须有配套的机械装备。

1.3 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技术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指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危害问题。在我国,当前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和焚烧秸秆造成污染加剧。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引起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到空气、土壤、水中。我国131个主要湖泊,已有67 个出现硝酸盐污染; 全国受化肥、农药污染的2 800 多公里河段鱼虾基本绝迹; 粮食、水果、蔬菜等受到污染,每年都有多起残留药物中毒事件发生; 残留在土地里的地膜造成“白色污染”; 每年6 亿多吨的秸秆,大量被丢弃在田间或焚烧,成为农业环境的新污染源,甚至影响涉及国计民生的消防、航空安全。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遏制农业环境污染的技术应运而生,农业机械就是其中之一。

1.3.1 发展机械施肥技术

实施机械深施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对土地的投入,避免化肥的大量浪费,增加他们的收入,而且对农业生态环境也有好处,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深施肥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1.3.2 发展机械精密喷洒农药技术

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投入,还会减轻农药残留对人体的伤害,机械精密喷施农药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3.3 机械养殖技术

在水、化肥、种子、农药等物质要素综合作用下,农业机械对粮食产量的贡献随着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也相应提高,而畜力的贡献率则相应地减小。1950~ 1978 年长达29 年间,我国禽畜饲养业以手工为主,年均肉类产量增加不到22 万吨。1979~ 1984 年6 年间,我国肉类年均增加量提高到114万吨。此后,大批禽畜饲养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大中城市郊区养鸡、养猪、养牛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使肉、蛋产量大幅度提高。

1.3.4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1.3.5机械回收地膜技术

1.3.6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技术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新技术的发展是重点

正确认识农机新技术在农村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农机新技术当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从农机的地位作用看,新农村建设是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的,生产的发展靠什么,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 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农村建设史就是一部农机化发展史。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目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作为种植业生产载体的农业机械,是构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的变化。 证明了农机新技术是种植业生产以及结构调整的强大技术支撑。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而且无论是从提高自家的生产效率,还是通过发展农机新技术发家致富;以机器代替人耕种,让农民享受“体面耕种”、轻松劳动的现代文明成果,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均有所贡献。 所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是引擎,是主导因素,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巨大作用。

总之,没有农机新技术的应用,就没有新农村建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新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兆胜.云南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云南农业,2008,(3).

上一篇:在运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下一篇:《父母的心》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