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物态变化教案

2024-06-18

复习物态变化教案(精选12篇)

1.复习物态变化教案 篇一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任何温度下液体都可以蒸发 B. 所有的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 物质升华时会放出热量 D.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11.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12.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13.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D.冬天,湖水结冰

14.若想在高山上将饭煮熟,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减少加热时间 B.减小火力 C.用高压锅煮 D.打开锅盖

15.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16.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可以看到门的附近出现了“白气”.这些“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 ( )

A.液化形成的 B.汽化形成的 C.升华形成的 D.熔化形成的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19.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 )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

20.戴眼镜的乘客乘坐冷气很强的出租汽车一阵后下车,有时会发觉眼镜镜片模糊。此现象是由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发生 ( )

A.液化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21.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

2.物态变化要“三会” 篇二

判断物态变化种类时,首先要弄清楚是哪种物质发生了状态变化,其初始是何状态,末了又是何状态,然后对照物态变化的六种方式加以判断。

例1(2008年辽宁省沈阳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如图1所示。

⑴请说明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⑵请仿照示例说明这两种“白气”的成因。

示例冬天房间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由室内玻璃窗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解析(1)首先弄清“白气”不是空气,也不是水蒸气,因为空气和水蒸气在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液态小水珠,它是水蒸气遇较冷凝结变成的。它的初态是气态的水蒸气,末态是液态的小水珠,故它属于液化现象。

(2)烧开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遇到周围的冷空气液化而成的;而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现象,这种情况则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较冷的雪糕液化形成的。雪糕周围的“白气”不是雪糕产生的水蒸气遇冷空气液化而形成的,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且此时的“白气”会往下沉,不像烧开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气”会往上升。

在判断物态变化时,还应注意物质是直接变化的,还是经过中间过程变化的。如冰冻的衣服在很冷的冬天挂在室内也会变干,这是固态的冰直接变化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升华;若说冰块在阳光照射下,最后消失了,这却不属于升华,因为冰块受热先熔化成水,水受热后再汽化成水蒸气,这里有个中间过程,不是固态冰直接变成气态水蒸气的。

二、 会根据物态变化时的吸放热解释现象

物质状态的变化,常伴随着吸热放热,若从周围吸收热量,则它往往有致冷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冰的熔化、酒精或水的蒸发、干冰的升华等来达到致冷效果;反之,我们可利用物态变化时的放热来达到升温效果,如利用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来做饭,用凝华放热来解释化雪比下雪冷等。

例2用扇子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快,那么用扇子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将会怎样?

解析用扇子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快,不是因为吹过来的是冷风,而是由于人体周围空气流动加快,所以人体水分蒸发加快,蒸发有致冷作用,所以感到凉快。而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风,温度计中的液体被玻璃密封,谈不上会被蒸发出来,也就谈不上吸热致冷,故温度计的示数将不会改变。

但当温度计上沾有液体,比如在温度计上包上一块浸湿了的酒精棉,当用扇子对着温度计扇风时,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液体会蒸发,会从温度计玻璃泡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计示数会先下降,当蒸发完毕,温度计玻璃泡的温度低于室温,由于热传递,最终温度计示数会升高到与室温一致。

三、会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

需要掌握二个重要的探究实验,一个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另一个是探究沸腾的规律,这两个探究实验有

许多相似与不同之处,可对照起来学习。下面展开这两个探究实验的核心知识归纳:

1.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①熟悉实验装置:因本实验是研究固体受热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故需要的实验器材主要有酒精灯、秒表、温度计、烧杯、试管、铁架台等。要熟悉本实验的装置,要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方法,要熟悉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②会设计实验数据表格,会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③会画出固体受热时温度和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并能区别不同的图像,分析图像信息,从中找出固体的熔化规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④会查晶体的熔点表,能根据熔点判断物质的状态,会根据熔点表进行简单应用。

2.沸腾的规律。

①熟悉实验装置:因本实验是研究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故需要的实验器材主要有酒精灯、烧杯、温度计、铁架台、秒表、注射器等。

②会设计实验数据表格,会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③会画出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并能从中找出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④会评估实验,会查物质的沸点表:知道如何使沸腾实验时间缩短一些,知道气压是如何影响水沸点的,会根据沸点表进行简单应用。

⑤会比较沸腾与蒸发这两种汽化方式的异同点。

例3 (2008年山东省济宁市)图2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该图像你能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信息一:___________。

信息二:___________

3.物态变化复习课的反思 篇三

《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作为教师,我已向学生传授了多年,虽然每年的学生不同,知识的掌握也有差异,但近期总是感觉到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可能适合一批学生,但对另一批学生却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教育的整体观念在改变,学生的思维、认识、学习方法、习惯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深深的思考。有时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思维习惯、方式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某种程度上可能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不进行思考,可能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而此次参加全区“课内比教学”教学比武活动,使自己能够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教学如何才能适应不同的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现在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教师传授为主导了,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久而久之,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引导学生主动、自发的学习才是解决学生成绩的最好办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小组竞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回顾这节课,我觉得在这方面自己做得很不够,应向优秀教师多探讨、多学习。

对本节课的引入我没有设计太多的花样,也没有提出新颖的问题,而是采用直接引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还需要改进,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自然界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图片,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迅速进入课题。

在知识复习上的我把课堂复习共分了三个模块,基础知识复习,重难点知识解析,课堂小结。我先是把第四章的基础知识以学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以小组竞赛采用必答的方式来回答,并给每个答对的小组加分。本环节由于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而言是较为容易的,教学效果也如我预期设计的,学生较为顺利的完成了每个小组的三道必答题。

接着分别复习了本章的重难点知识点,并且每一部分都穿插了例题讲解。在这个部分主要由老师引导学生复习,重点回顾了两个实验探究、六种物态变化、三个区别与联系和三个物态变化的条件。整个复习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抢答、典例解析来进行,应该来说还比较顺利,而且通过例题4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但由于是在教室,投影用的是小电视机而不是投影银幕,对学生的视觉的较大的影响,靠近后面和第四小组的学生看不清楚投影,所以对部分学生的参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预期设想的效果与一定的距离。今后在学生的参与面上要注意,不能总是几个学生在抢答,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

最后对本节课作了小结,与学生再次回顾了本章的主要知识。本来设计的对学生竞赛的成绩作总结与表扬的,但由于投影的效果耽误了一点时间而导致时间上不够,最后漏掉了这个过程,使整个竞赛如同评委所说的有点龙头蛇尾。这说明我在今后还要多多锻炼,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不够,对突发的事件的处理能力还需加强。

通过对整节课的思考,

一、课堂结构要合理,问题配置要适当。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应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多思维、多讨论、多实验,自主的总结问题,掌握问题,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

二、学生活动要组织有序、课堂纪律要严格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思考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有解决问题的习惯,但缺乏耐性,有时要偷懒,容易知识断节;又有些学生既有好的学习习惯,又有探求知识的渴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全面学生的活动,或督促、或警示、或激励、或表扬,使他们遵守纪律,思维有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中常常伴随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还处在不定性的年代,喜欢新鲜的事物,而有时又没有正确的认识,常常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有模仿的意愿。而对不认可的事情又有着逆反的心理。因此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应用生活。《物态变化》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愿意思考,思维活跃。应在课堂中多引导他们联系

生活实际。学生有生活经验,有了理论基础以后,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讲解、学生结论。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五、加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在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存在,教学形式还不完善,要不断学习,克服问题。板书形式、语言艺术、教学仪态、思维结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六、深入探究教材,扩展知识。新课程教材是一个框架、一个参考、一个标准,课堂容量不够,照本宣科,既解决不了教学任务,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会影响尖子生对知识殿堂的探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活泉水。因此探究知识、深入学习显得尤为迫切、要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探求、教学相长,也将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细细回顾起来,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要探讨的问题也很多,要完善的问题更多,一时不能以言表,仅以肤浅认识谈谈自我教学的想法,还望领导和同事们给以帮助。我会以一个教师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一、教学内容反思:

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基础知识。新课程不再强调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掌握,而是要通过对物态变化的认识,能较深刻地了解自然界的雨、雪、雾、霜等现象。

本节课通过目标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勾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主动的去总

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给学生更为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回忆、去讨论、去总结、去联系生活、去应用,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后的反思:

1、通过目标教学使目的性明确,教学网络清楚,今后一定多用这种方法。

2、语言不够精练,不必要的重复还有好多,唯恐学生没有听清、没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3、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今后需要在此有所加强。

4、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所以课堂气氛对于优秀生不显得活跃。

5、提问学生时重点放在目标生,可以随时知道他们学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后进生的积极性被提高,其中一学生尤为突出,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上课从从来不听到主动记笔记,下课问老师问题,也带动了一批人,为初三的复习创建了良好的氛围。

6、备课时要紧系《教学大纲》,分清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有针对性;熟读近三年吉林省中考题,使自己心中有题型,重点考点以什么形式再现;教学要分层次备好学生。

7、表扬学生讲求艺术,不盲目,不去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篇四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 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

2、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3、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凉爽,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 )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4、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60 ℃的水,正在沸腾中

B.用纸盒装水,放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

C.液体吸热后,温度却不升高

5.复习物态变化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熔化图线的物理意义。

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3、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4、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学法指导

1、从课本图10-15的分子运动模型,你能说出熔化时,分子状态的变化吗?

2、怎样分析熔化图线的物理意义。

图1和图2,一个为晶体海波的熔化图像,

另一个为非晶体石蜡的熔化图像,则图为海波

熔化图像,图为石蜡熔化图像。

以图3为例分析熔化图线的物理意义。

(1)图像上各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AB线段:代表物质外于固体吸热升温的阶段。

BC线段:代表物质处于固液混合状态,虽然吸热,但温度。

CD线段:代表物质处于液态吸热升温的阶段。

(2)加热到某一时刻,物质所处的状态和温度。

例如,加热到3分钟时,在横轴上找到表示3分钟的点,作过这个点垂直于横轴的垂线交图像上AB线段,可知此时海波处于固态,从交点P再作纵轴的垂线,交纵轴的温度是40℃的点,可知此时海波的温度是。

(3)从图像上怎样判定晶体的熔点?

图像上BC线段表示晶体吸热但温度不升高。可以以B点或C点作纵轴的垂线,交纵轴上的点所在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从图3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

请同学们思考,石蜡熔化图像情况又如何呢?

3、为什么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呢?

4、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什么?你能一一举例说明吗?

5、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不同点各有哪些?

6、怎样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升华现象?

7、升华现象有哪些具体应用?

自我检测

1、冬泳的时候,运动员从水中刚上岸时,会觉得比在水中更冷,为什么?

2、装水的铝壶放在火炉上加热,水沸腾后将水壶从火炉上提开,铝壶中的水还会继续沸腾吗?为什么?

3、放在衣柜里防蛀的萘丸(樟脑球),过几天就会变小甚至消失,是不是被虫“吃”掉了?

课外空间

纸锅烧水

听说过“着火点”这个词儿吗?着火点是物质用不着靠近火焰就能自己着火的温度。纸的着火点是183℃,就是说,只要它的温度达到183℃,它就会自动燃烧起来。

知道火焰的温度吗?普通煤炉的火焰约600℃。

那么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把水烧开吗?

取一张光滑的厚纸,照图007那样做成一个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在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过一会儿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烧着。

实际做一做,并且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烧着。

烤箱烤不死的物理学家

你知道人能够忍受多高的温度吗?有一年,英国有两位勇敢的物理学家,为了进行试验,走进面包房的烤箱里,然后请人把烤箱的温度逐渐升高,直到箱内干燥空气的温度升到160℃才停止,他们在里面停留了几个小时,当时人们都替他们担心:平时煮肉,在100℃的温度下,用不多久,就煮烂了;160℃的温度烤人,还不把人烤熟了!出乎意料的是:几小时后,这两位勇敢的物理学家平安无事的从烤箱里出来了,真是奇迹!那奇迹的背后能说明什么道理呢?

原来上面提到的`物理学家能够忍受160℃的高温,是说他们周围干燥的空气的温度是160℃,不是说他们的体温也这么高,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保持在36.5℃左右的。如果周围环境的温度高于人的体温,人就本能地使出抵挡高温的法宝----大量出汗,因为汗水蒸发汽化时,既要从身体上,又要从紧贴皮肤的那层空气里吸走大量的热,使这层空气的温度大大降低;又由于空气很不善于传热,所以尽管周围热得火烧火燎的,被这层温度不太高的空气层包围着的人却安然无恙(注:烤箱中的人应不停的喝水)。

怎样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析晶体物质熔解过程中的温度保持不变

我们知道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而它们主要区别在于: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解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那么,晶体在熔解中吸收的热量到哪儿去呢?是不是无缘无故地消失了?熔解过程中的晶体的温度为什么不升高呢?

原来,晶体分子的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则,按统一的规则排列成一个在晶体的叫单晶体,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粒构成的晶体是多晶体。在常温下,晶体的分子被限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当温度达到熔点温度时,晶体分子正好能从规则排列的位置上逐个脱离出来,破坏原有的规则排列,从固态变成液态。处在熔解过程中的晶体,所吸收的热量用来保持熔解中的位置上脱离出来。对于非晶体物质,分子没有规则的排列。对非晶体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是逐渐软化,最后变为液体。因为非晶体的分子不象晶体分子那样,需要从规则排列位置上挣脱出来,因此,对于非晶体就没有一定的熔点,吸收热量温度不断提高。

怎样认识物质的三态――气、液、固

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是同种物质表现出的三种状态。冰呈固体状态,当温度升高超过0℃时,冰变成水。常温下的水呈液体状态,当温度升高到100℃时,又变成水蒸气,呈气体状态。为什么同一种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的状态呢?

原来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而且他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它们内部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力的情况有关。

在0℃以下,水分子的动能较小,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这样在外观上呈现出一定的形状,即固态。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快;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可以自由地跑来跑去,这时冰就变成液态的水。由于液体分子能自由运动,所以容易流动,没有一定形状。

水加热时,分子运动更加激烈,有些分子横冲直撞,挣脱液体表面分子的吸引力,跑到液体外面去,成为水蒸气分子。当温度升高到100℃时,这种现象最显著,水变成水蒸气,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特别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甚至可以忽略,所以气体能够充满可能到达的空间,所以气体既没有一定的体积,又没有一定的形状。

6.巧解物态变化考题 篇六

)。

A.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

B.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C.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

D.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

分析:(1)水的凝固点为0℃,水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且要继续放热。

(2)向有冰雪的路面上撒盐,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

(3)在轮胎上缠上铁链,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4)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后,水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解:A.因为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因此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会凝固结冰,故A不符合实际;

B.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撒盐后会降低水的凝固点,使路面不再结冰,符合实际;

C.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是为了增大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符合实际;

D.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符合实际。

故选A。

例2 (2012年温州市中考题)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冬季出现了极端严寒天气,给当地人们生活带来一定危害。

(1)极寒天气容易引发冻雨,其过程是液态的降水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如电线、树枝)接触形成冰层,这一物态变化称为_______。

(2)极寒天气造成路面结冰,使汽车车轮与路面间的_______变小,导致刹车变得困难而易引发交通事故。

(3)极寒天气加剧了部分地区煤、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空气中的_______增加,从而易引发酸雨。

分析:(1)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2)当路面有冰雪时,路面会变得光滑,因此车辆行驶时,由于摩擦力的减小,很难在正常时间内使车停下来。

(3)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森林的乱砍滥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解:(1)水滴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就会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层,这是凝固现象,凝固的过程要放热。

(2)在冰雪的路面上,路面的摩擦力会减小,因此刹车时,由于轮胎和路面间的摩擦力减小,汽车会比路面没有冰雪时滑行更远。

(3)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燃烧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故答案为:(1)凝固

(2)摩擦力

(3)二氧化碳

(2012年淮安市中考题)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l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下表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

分析:(1)①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②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

(2)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3)①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之前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②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

(4)要做水的沸腾图像,首先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解:(1)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水银

(2)将热水倒入烧杯,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

故答案为: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

(3)①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6℃。

故答案为:96

②当温度到达98℃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此时吸热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96 98

7.复习物态变化教案 篇七

3 汽化和液化

4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

二. 重点、难点:

1.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4. 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三. 知识点分析

(三)汽化和液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沸腾现象:

探究水沸腾的特征:

(1)观察实验现象:

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中;三是移去火源之后。

具体观察思考内容:

①首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在什么地方形成气泡并考虑气泡是怎样形成的?

②继续给水加热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③当水沸腾时,观察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温度计的示数能说明什么?

④撤掉酒精灯,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

(2)沸腾的特点:

①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点与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关系: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④液体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

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2)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增大(减少)液体的表面积,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加快(减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都可以影响液体的蒸发。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任何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或两种方法兼用)。

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液体打火机)。

8.物态变化 练习 篇八

反面是答案,做完后自己批改,不懂的问老师

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碎石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B.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C.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B超检查身体是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4.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C.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D.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5.我们到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人类接受信息的一个最重要来源是声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B.我们不能够直接听到超声波

C.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D.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6.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住宅安装双层真空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C.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D.不同人说话的响度一定不同

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m/s的声波 B.“闻其声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深夜,优美的歌声不是噪声D.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一般在室内讲话声音相对室外洪亮,是因为回声加强了原声

C.“高声喧哗”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中考期间,优美动听的音乐声,对需要休息的考生来说也是噪声

9.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雨天打雷时,我们总是先听到雷声,后看见闪电

B.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高低的C.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D.燃放鞭炮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10.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他“吼”出声音能将玻璃杯震碎。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传递了能量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主的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11.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A.有振动,不一定有声音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2.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果比较()

A.一样大B.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D.无法判定

13.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错误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量起

C.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

14、敲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

A.大钟的回声B.大钟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15、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米/秒和1.5米/秒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气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气球在上升

C.以甲气球为参照物,乙气球在上升D.以乙气球为参照物,甲气球在上升

16.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南北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汽车都相对乙车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树木向北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正确的说法是:()A.甲车必定向北行驶B.乙车必定向北行驶

C.丙车可能向北行驶D.三辆车行驶方向可能相同

17.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18.人们经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体的好坏,以下做法中不是用以达到这一目的是()

A.花匠用手拍打花盆B.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C.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D.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

19.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时,琴弦看上去好象变粗了

20.人在池塘边的脚步声会吓跑附近水域的鱼,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

A.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岸──空气──鱼D.岸──水──鱼

21、用录音机播放磁带时,“快放”比正常播放()

A.音调提高B.响度变大C.音色变好D.完全相同

22、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

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B.声波频率逐渐变小 C.声音响度逐渐变小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2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4.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扣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A.声音的音调B.声音的响度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25.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二、填空题

1.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某同学身高_,课桌的长度是60.0,课本的长度是地球的半径是6.4×1032.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_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_处减弱噪声。

3、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能起到“扩音”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前者是使声音的增大,后者是要较好地保持原声的。

4、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

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_(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5.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合______km/h,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的深度是____m.6、“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

7.一把琵琶。当弹奏的人用力拨动弦时,弦振动的增加,发出的声音按住弦的不同位置,发出的声音___改变

9.大鼓的声音很响,但音调很低,这是因为鼓面振动时而振动的可以很小。

10、如图甲所示,该尺的分度值是__,甲图测得木块长度是cm,结果中的准确值 是cm;乙图测得木块长度是cm.丙图放置正确的是刻度尺(填A、B)。10题图甲10题图乙10题图丙

11、一物体的真实长度是3.408323m,甲同学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去测,结果为m,乙同学用另一把刻度尺测量,测得结果是3.40832m,则乙同学的刻度尺的精确度是mm,12、如图的三种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和图;响度相同的是__图和__图。

12题图13题图

13、如图,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从左至右依次;

若向瓶中吹气也能发声,音调从左至右依次。

9.物态变化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篇九

[关键词]初中物理 物态变化 预设

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从中考角度来看并不占主体地位。但物态变化的学习是在接触物理学科之初,涉及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涉及学生对物理本质的把握。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很有可能进入死记硬背的死循环。应当说这是有前车之鉴的,很多学生是带着相当的兴趣进入物理课堂的,但在物态变化的学习之后,兴趣就不那么明显了,对物理学习的感觉也与预期的要求差了很多。这其中与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值得对这些问题与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一、物态变化的教学不能囿于教材

物态变化更多的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现象变化,因为作为面向初二的学科教学,在研究现象变化的同时,必然要遇到一些“为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教材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无法满足学生尤其是部分优秀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本章的教学既需要依据教材,同时又不能囿于教材,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关于热传递的教学。热传递原本是到了初三之后才学习的内容,但在物态变化中实际上又无法绕开,从第一节物质的三态开始,学生就已经意识到物态与温度有关,而温度又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学生在学习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的时候,对“继续吸热”的理解,实际上必须建立在热传递的知识之上。在实际解释沸腾条件的时候,如果忽视了这层逻辑关系,则有可能即便学生了解了现象,但也很难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

2.关于沸腾的认识。教材在介绍沸腾时是与蒸发对比进行的,在学生“理解”了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之后,告诉学生沸腾是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从纯粹现象的角度来理解沸腾也没有什么困难,毕竟学生有沸腾的生活经验,知道水在锅中剧烈翻滚的现象就是沸腾。但如果真正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其实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温度对汽化有着这样的影响?可能有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达到沸点之后,继续吸热就能够沸腾;不继续吸热,就不再沸腾了?

这些问题都是教材没有涉及的,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又常常会出现。因此,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就是学生不仅想“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这是初二学生初学物理时最容易产生的心理,但这种心理又最容易为教师所忽视,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超越了教材,往往也超出了教师原先的设计,再加上“考试又不考”,因而就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可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虽然考试不考,但却是自己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出现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知识建构就可能会有一定的障碍。作为物理教师,不能小看了这些障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使其构建物理知识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帮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如何呢?笔者做了尝试。在解释热传递的时候,笔者并没有给出热传递的概念,而是借用了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性说法“传热”来回答,引入一些事例,如冬天,手较冷的情况下,握住另一双暖和的手,就能温暖自己的手。由此,可以推出:如果对方手的温度比自己还低,那就不是取暖(吸热),而是送暖(放热)了;然后进一步推理:如果两个人的手的温度相同,是否会发生传热现象呢?学生迅速地回答“不会”。于是,“传热”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这样的教学既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没有增加新的概念,因此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对于沸腾与继续吸热的关系,笔者与学生一起从吸放热的角度进行思考:沸腾的时候,肯定是从一个热源吸热,这就使得最底部的水先具备沸腾条件,这意味着这部分水首先变成水蒸气,这也解释了气泡的成因,以及沸腾过程中氣泡变大的原因。而这些气泡冒到水的表面并破裂时,就会带走热量,因此余下的水如果不继续吸热,则气泡的形成与变大破裂就无法继续,自然也就看不到“剧烈的汽化现象”,所以沸腾也就会停止。反之,要想沸腾不停止,就必须不断吸热。

这样的解释,可以让学生的逻辑变得自洽,就化解了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因而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10.《物态变化》说课稿 篇十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依然禀承了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三、说学生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式

五、说教法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

(2)、展示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3)、小测验,学生自学反馈

(4)、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第一步: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第二步:学生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升华和凝华及其条件。

B、学会分析

第一步:展示烧黑的灯泡,让学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介绍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个常见的知识考点,所以特别在此提出来)。

D、归纳小结

第一步:学生完成93页想想议议

第二步: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5)、达标训练----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对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将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3、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1、2题

第一条作业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动脑学物理3题

第二条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七、结束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升华与凝华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1、概念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2、现象

初态——————→末态 物态变化

A

B

C

D

3、六种物态变化

附:达标训练

1.说说下列各现象中物质状态的变化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A.碘变成紫色的气体 B.卫生球变小了 C.霜的形成 D.雾、露的形成E.水结冰

F.夏天衣服被晒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I.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2.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并做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3.思考题:

11.物态变化说课稿 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科技、社会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

2、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3、了解高压锅、冰箱及热管的工作原理;知道火箭上升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2、学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3、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4、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学生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指导以及交流过程的指导。

课前准备:

根据学习提纲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汇总资料按要求写成调查报告;视频资料、教学(学生调查的)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给出调查题目,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并调查回答),并把调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成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事先按组分工。如: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

1、关于自然界水的循环可以提出:

你知道蓝天里的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遇到的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

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

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对于电冰箱(空调器)可以提出:

电冰箱是如何致冷的?致冷物质如何循环的?

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电冰箱?

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

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3、对于高压锅可以提出:

1、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2、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被煮熟?

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4、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等问题。

4、对于航天技术的物态变化可以提出:

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等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杂志、网络、光盘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并按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注意:此调查作业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课前小组内交流各组员的调查报告,组内讨论精选一部分交给教师,经教师审阅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每组中指定1到2个小组负责人,由他们来协助教师组织和督促调查的进展情况和组内交流的落实。

在课堂上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交流会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评估;此环节,教师要事先组织学生准备交流会的主持和评估工作。如:主持人的选择和培训;主持台词的编写和演练;主持人和个小组负责人的配合练习;学生自评和互评标准的设置及评估表的打印工作等。

为了提高调查活动的质量,在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对这次调查活动设立几个最佳奖项,如:最佳成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等,并在评估表中反映出来,最后的评估结果最好能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录课堂上自己积极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查意识,也方便教师以此来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参与水平、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工作和表现加以认可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把评估结果及结果的宣布放到课后和下节课进行。

教师总结学生的交流活动,根据交流情况对本节内容和要求作适当补充。

1、关于自然界水循环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补充水的三态循环规律、水资源问题、水污染问题、节约用水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2、高压锅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但对于它工作原理的思考同学们未必能说清楚;有关沸点和压强的关系,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虽不必展开讲,但学生要知道这个事实。

3、电冰箱的制冷技术中用到了汽化和液化知识,对于其它技术问题做适当介绍,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可以要从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入手来介绍补充,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热学常识 篇十二

中考物理辅导物态变化:热学常识

【资料16】生活中的热学常识

1、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玻璃杯破裂。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4、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5、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6、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上一篇:公务员心理健康调查下一篇:梅毒问卷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