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2024-08-05

文化产业客户关系管理案例(11篇)

1.文化产业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篇一

休闲正成为21世纪社会的重要特征,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内在素质最好、科技创新能力最强、投资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媒体传播既反映与影响社会现实,同时其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受社会生活影响与制约。本文即以媒体传播与**休闲文化产业互动研究为主要调查研究方向,同时对上海、南京、苏州

等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休闲文化产业和媒体传播关系进行研究。

休闲产业对媒体传播的影响和制约

1.影响媒介生态环境

传媒的产生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进行,社会生态环境是大众传媒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休闲活动纯粹是为了获得内在的满足,并不是把它作为赚钱、竞争等其他外在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可见休闲是提升人类生存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基础,其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精神。当前长三角有些媒体格调低下庸俗,大量刊登凶杀、色情和暴力内容,这些媒体内容都是和休闲本质格格不入的。在长三角不断发展休闲产业的过程中,人们必定会从休闲实践中慢慢认识休闲的实质,从而选择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媒介内容。因此从休闲角度来说,媒介必然要摆正自己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位置,针对变化了的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准确定位,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2.提供传播内容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长三角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加工业的繁荣,然而,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长三角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将越来越依赖于休闲要求的实现,这种休闲产业的发展在长三角随处可见,涉及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当前媒介时代,人们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全面和迅速地了解休闲消费等诸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而休闲生活必定会给媒体提供大量的报道内容,只要媒体从业人员是生活的有心人,必定会从长三角休闲生活和休闲产业中获得取之不尽的素材。

3.提供广告

长三角休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使人们进行消费,怎样使人们了解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的各种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具有感染力与诱惑力的媒体广告宣传是非常好的途径之一。广告宣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之接受休闲消费的现代生活方式,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去消费本不想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广告的这些价值在目前长三角休闲产业主要以赢利为目的的情况下显得极其重要。企业纷纷在媒体上做广告,这在中国目前媒体主要收入来自广告的现状下,对媒体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4.促使媒体跨区域合作

在长三角休闲产业一体化的过程中,长三角各地政府、企业和广大人民必然会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消除市场的藩篱,促进休闲产品、服务、资金、人员及信息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内休闲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我国的媒体特别是地方性媒体,大多受行政区划限制,只能在隶属的行政区划内发挥作用,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媒体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信息的需求。长三角媒体应跨区域合作,整合长三角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各项宣传内容和各种宣传方式,对长三角休闲形成整体、鲜明的印象和评价,在区域休闲报道中形成合力,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媒体对休闲产业的引导和影响

在长三角休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媒体传播很难想象休闲产业会以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媒介的休闲传播使媒介在休闲理念社会化和大众化进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营造社会语境,使人们无法拒绝休闲理念

在有利于休闲理念传播的社会语境当中,受众就有可能较好地接受有关休闲的传播。因为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休闲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传媒的这种巨大渗透作用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休闲文化、休闲理念与休闲方式的影响无法抗拒。

2.随时传递最新的休闲资讯,培养休闲意识

当大众传播媒介把大量有关休闲的理念、信息持续地向受众传递时,在这个过程中,休闲意识悄然完成了公众化的过程,于是,休闲理念就渗透到原本陌生的社会空间里面,成为影响人们行为选择与价值判断的一个无所不在的助推器,休闲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社会公众的理念和行为指导。

3.媒介对休闲方式的的引导和影响

传播对休闲方式的影响,一方面是大众传播本身作为一种最普遍和最常见的休闲方式自身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媒介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休闲方式的选择。在传媒引导下的休闲活动和休闲产品,如美食、汽车、购物等等,已演变为一种能够体现人们个性、身份、地位、文化品味与生活态度的消费时尚,这些消费时尚向每个人每个家庭席卷而来,引得争相模仿。

2.文化产业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篇二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

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 文化产业是工业化、城市化之后, 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转型时实施的新战略, 也就是说, 城乡一体化与文化产业发展在西方国家是:“继起性”的。但是, 从国际视野角度出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着多历史、多阶段共存的现象,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存在着后发优势带来的跨越式发展可能。城乡关系、文化产业一方面在空间、时间上具有同构性, 同时这两大系统在现实中存在高度的开发性和潜在的互动性, 这使得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更加复杂。

纵观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资料, 关于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二者内在互动关系缺乏深入探讨。长期以来, 在研究过程中, 更多学者将文化产业理解为政治文化意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结果, 是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同时, 传统城镇化无论是在理论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中, 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工商业扩张容器, 更多关注其经济发展的内涵。城镇化与文化产业理论分离研究, 使城镇化在实践过程缺乏均衡科学的指导观念, 进而导致传统城镇化过程中文化产业功能被忽视的结果, 同时也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功能正常发挥。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新型城镇化从整体上来看, 是融合经济、社会、空间等诸多层面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 其内容涉及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型, 其中人口转型是核心, 经济转型是基础, 空间转型是载体, 社会转型是根本, 新型城镇化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力求实现空间结构合理、环境友好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社会公平和谐、经济健康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局面, 进而推动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一、文化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

1. 文化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崛起的新鲜血液

新型城镇化要求建立集约、智能、生态、低碳的立体空间布局, 这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而传统城镇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地方政府盲目拆迁改造, 追求土地资本暂时性变现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 这种房地产引导下的城镇化模式使得地区发展缺乏产业基础支撑。现在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产业支撑, 更谈不上独特的产业支撑。?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举步维艰之时,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 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填补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的重要力量, 主要是源于其自身的无可替代的优势。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创意密集型产业, 具有经济性、社会性、主题性, 与其他产业关联辐射性强, 同时文化资源有着区域差异大、土地依赖小、可持续利用等特点, 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建设新局面。

具体而言, 文化产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带来新的发展观念、新的技术、新的市场, 能够有效缓解其资源环境压力, 增加居民就业机会, 同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镇形象, 改善城镇单一、落后、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成为新兴城镇化建设新的增长极。

2. 文化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据预测, 10-20年内, 我国将有3亿农民转化身份成为城镇居民。这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果一个城镇的居民未能形成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或者城镇仅仅是在物质层面满足居民的需要, 那么这种城镇化是不彻底的城镇化, 只能是没有内涵支撑的空壳建筑。

“人”的城镇化才是城镇化的最高境界, 只有回归人文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为广大农民带来福祉。从这个角度出发, 提高城镇化中农民的人文素养、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比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文化产业无论是从城镇化发展理念角度, 还是从产业带动能力来看, 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渠道。通过发展文化产业, 不仅仅是要促进城镇经济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发挥文化产业的引领、教育功能, 加强对农民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市场意识、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城镇社会传统、文化风俗、信仰、价值观的融合, 提升人本关怀氛围, 使作为主体的“人”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的核心要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

1. 新型城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当下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备受世界瞩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断言, 21世纪, 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大事件。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 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重要的着力点和和接力棒, 被看做是“中国未来发展最大的潜力”, 同时也将影响世界发展的进程。新型城镇化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投资、消费需求将为国内经济未来十至二十年的发展提供驱动力。城镇化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需”。由于在实践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过程中,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推手。

具体而言, 在高质量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下, 知识、人力、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逐步向城镇集聚, 这些高端要素进而会促进消费层的提升, 在需求导向的作用下, 改变推进产品的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于城镇集聚效应, 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能够快速扩散传播。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高, 就是佩鲁所说的城市作为地理上集中的综合产业极“改变了它直接的地理环境;而且如果它足够强大, 还会改变它所在的国民经济的全部结构。作为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集中中心, 它促进了其他资源集中和积累中心的产生。当这样两组中心通过物质的和智力的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在一起时, 广泛的变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视野和计划中就显示出来了”。最终, 城镇化将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变迁, 主导及支柱产业将从重化工业以及制造业向第三产业发展。

受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质量诉求, 城镇化将是下一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空间与时间因素。由城镇居民规模扩张带来的文化需求规模迅猛增长和结构深刻变革, 内生性地要求加速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和集群化建设, 多元化发展文化产业形式, 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2. 新型城镇化开辟文化产业新环境

西方学者贾斯丁.奥康纳曾经指出, “文化产业繁荣在城市。城市支撑着处于自身运作核心的信息网、专业技能和相互作用”。城镇依靠自身空间布局、地理位置、发展规划, 不仅仅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体, 同时还承载着历史积淀的文明智慧, 是各种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创新、延续的重要物质载体。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物质资本, 提供了发展空间, 创造了市场条件, 这仅仅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基础的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着最大的症结是资源依赖症, 过度依赖现有资源的形态, 因此文化产品附加值低, 整个文化产业链水平较低。而新型城镇化给文化产业崛起带来最大的突破就是新文化资源的有形与无形的创造。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以生态文明为核心诉求的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 城镇化逐渐演变成孕育各种新文化资源的活性生态环境。

从微观角度来看,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聚集, 提高了人群相互交往的密集度, 加深了交往层次, 在不同人格、知识、观念、习惯相互碰撞、交融、与渗透过程中, 衍生新的文化意象和观念, 产生新的文化需求, 进而刺激新的文化产品的产生。

从宏观角度出发, 城镇整体功能的转换和升级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内生性扩张。城镇化逐步由工业、商业发展的容器, 转换为信息、知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综合体。这不仅导致诸如教育业、大众传播业、新闻出版业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还会开创以“均等化、基本性、公益性”为标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格局。通过整合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 在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推动下, 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得以突破式延续, 促进了文化产业多样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莉.城镇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逻辑与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0) :76-80.

[2]郑慧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考量[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15) :210-211.

[3]王杰.中国城镇化加速中的产业结构演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7) :65-66.

[4]“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J].行政管理改革, 2013, (9) :31-43

3.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关系辨析 篇三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产业

1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相似性

1.1 产生根源相似

文化资源是一种柔性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活动所利用的,具有文化要素及品相的各类资源,文化产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以“创造性”思想为核心并与其他各种投入相结合而组成各类文化产品的经济活动所要利用的相关资源。二者皆属于“文化”范畴之内,是“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的构建与传达。虽然文化产业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但与其相关的产业活动都无法脱离“文化性”的内在核心,即存在于共同的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传承、发展和创新中。[1]此外,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可以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来凸显自身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例如,自1983年举办的洛阳牡丹花会,年年皆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景象,洛阳市政府也将牡丹栽培作为发展经济的旅游资源来开发,这一切源自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花鸟文化的热衷。总之,二者产生于“文化”,作用于“文化”,在以“文化”为核心的资源要素下,成为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

1.2 分类构成相似

从分类上看,二者涉及的范围都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植被、湖泊、山川等可直接被利用的、富有特色生态景观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等人文资源等。从构成上看,二者不仅包含了有形文化资源。例如,绘画、书法、雕塑等物质性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包含了无形文化资源。例如,存在于观念、思想中的文化能力与文化制度。[2]人们在利用资源进行文化生产时,其结果既包含着静态的自然属性,也存在动态的社会属性,这亦是两者所具备的基本属性之一。

1.3 共享性与绿色性的特点相似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最大的共性在于其共享性。虽然二者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都具有很强的地域差异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导致了文化资源附着的地域、国家、民族等差异特征的逐渐淡化。例如,日本动漫大师鸟山明、峰仓和也创作的《七龙珠》《最游记》等作品,部分人物形象与情节来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这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艺术人物现已成为了一种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成为文化艺术再创造的资源。此外,二者还同样具有“绿色性”。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可再生性是无法比拟的,二者在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是以创意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为支撑,属于典型的“绿色产业”,只要开发利用方式合理、科学,其价值会越来越高。

2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差异性

2.1 产生先后顺序不同

文化资源是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时间价值、精神文明价值、资质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3]文化产业资源则是在文化资源形成之后,通过一系列产业化运作,使其具备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与前景所形成的资源。它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经济价值为核心,以资本输出为导向,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业资源,包括文化实物资源、文化服务及其衍生形态。

2.2 社会性质不同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虽都产生于“文化”,落脚于“资源”,但前者偏向于天然的、历史的资源。例如,山川、遗址、文物等,而后者强调的是经过加工的,经过产业化整合的资源。例如,技术、人力、市场等。

从社会性质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是人们在文化创造中形成了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思想观念等不同層次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活动中,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产生重要影响。[4]文化产业资源则不单单执着于“构型”或“构神”的力量上,它蕴含着更为主观、更具有创造性的实质内涵,最重要的是,它与资本发生关联,是资源转化为产业运行的“结果”,[5]在遵循市场规律和合理开发与使用的前提下,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根本上说,“文化”是文化产业资源的“载体”,其背后蕴含的“资本特性”才是其真正存在的社会性质。例如,一幢古建筑早期设定的价值可能只是一般物品价值以及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如果能够结合本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行文化旅游项目的包装与打造,那么它的经济价值将因其文化价值而加码。

从另一方面说,文化资源可能是分散的,但是文化产业资源一定具有集群性,能够使文化生产规模化,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例如,我国文化资源大市黄山市,文化生态系统独特丰厚,具有“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址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当代科技文化资源等七大文化维度”,[6]这些资源因具有一定的集群性,便于整合打造,在“文化黄山,梦回徽州”的新型城市战略理念下,逐步实现产业资源与文化资本的转化与积累。

3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同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然后进一步发展形成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产业形成的基本路径。从此过程来看,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产业是结果,“一次转变”、“一次发展”是关键环节(见图1)。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规模化生产与开发决定了文化产业实践的最终成败。

图2表示的是宏观概念框架下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及文化产业关系。文化是一个大熔炉,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资源和产业存在的依托空间。其中,(1)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与文化产业三者之间并非绝对独立,它们在相互区别中有着必然联系,通过运作可以发生形式及规模上的转化,并在综合作用的过程中得到不同量的产出。(2)文化产业资源文化资源文化,它们之间是被包含的关系。文化产业资源是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交集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可以说任何文化资源都有成为文化产业资源的可能性,但是由于条件、因素的种种限制,最终只有一部分的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3)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产业资源与文化产业的交叉关系无论是在横向的空间向度上还是纵向的时间向度上都是连续的,一旦文化产业离开了文化与资源,附加值就会被减少。例如,过去单纯强调经济资本的重要性,以“逐利”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顾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从而导致众多文化园区昙花一现,文化产品粗制滥造以及文化服务敷衍了事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 方董平.文化资本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14.

[2] 严荔.四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5.

[3] 牛淑萍.文化资源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77.

[4] 张胜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15.

[5] 严荔.四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7.

4.文化产业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篇四

文化产业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导言:

在西方,文化产业被称作“文化工业”,英文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它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而在许多欧美国家,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是同一个词,并且与“大众文化”的范畴十分接近。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柱产业:如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就业人员的10%。据报道,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的容量已经达到1兆2000亿美元,主要集中于电影、音乐唱片、动画、电脑游戏等大众文化娱乐领域。

一、文化产业产生与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文化的变迁是与特定文化的物化方式和传播技术分不开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更是文化衍生的动力。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堡在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技术革命,使得文化传播得以商品化、批量化生产。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的诞生日。这一天,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他们拍摄的短片,有《工厂的大门》等。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摄影术、录音术、无线广播等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以工业化的方式制造文化产品的文化工业。

文化传媒介质的三次革命:印刷术;电视技术;电影、录音、无线电。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依据:

1.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模式催生了文化的产业化。

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提供了发展空间。工业生产型社会向消费服务型社会转变。

2.现代高科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3.文化资本的全球化竞争把文化产业推向社会经济的前沿。全球化趋势,产生助推作用。

二、文化产业的理论发展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始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化应用理论侧重于文化产业化的的实践总结和政策探讨,二者都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学术团体,是20世纪西方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

1.早期:1930年至1949年。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文化工业”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

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 3.末期:20世纪70年代末,走向解体。

2.鼎盛期:1949年至1969年,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4.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批判的主要观点:

(1)文化工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丧失了文化本该具有的批判和否定精神。(2)文化工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将无法实现艺术的超越性,降低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3)文化工业使人的个性趋于消亡,不可能实现自由创造。

(4)文化工业的商品化生产是标准化、程序化或复制性的,这会丧失传统艺术的“韵味”(aura)破坏传统民族语言既有的优美和纯洁。

(5)文化工业产品消费者的独立判断能力日渐丧失。

(二)英国文化学派(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

英国文化学派研究重点在于对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探讨,注重研究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生产的原则。

1.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标志着英国文化学派的成立。

2.代表人物有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特里·伊格尔顿。

雷蒙·威廉斯

斯图亚特·霍尔

3.英国文化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特里·伊格尔顿

(1)英国文化学派侧重从制度话语和权力等微观政治角度来考察和分析文化产业,注意了文化产业生产和消费中的能动和解放力量。

(2)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所持的摈弃态度不同,英国文化学派主张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带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甚至为大众文化高唱赞歌。

(3)英国文化学派重新界定了“大众”的概念。提出文化不再以“经典”为标准。

(4)对“文化”做了新的诠释。

(三)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

1.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研究侧重于文化产业实践的理论探索,以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有关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以及文化产品提供企业的管理和运作等方面。

2.西方的文化产业应用理论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形成了这样一些观点:(1)文化产业主要指“大众文化”或“流行艺术”;

(2)文化产业主要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广告、流行报刊等;(3)文化产业需要把文化推向市场;

(4)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是按资本运行的逻辑进行生产的;(5)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存在形态、结构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1.从1992年到2000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的第二十一章里,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形成了对文化产业的权威共识。

2.从2002年到2003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3.从2003年至今,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2011年3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多元融合文化相互影响我国文化发展虽然总体上步伐较慢较之发达国家,然而我们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使得我们有很大的铆劲,在经过长期的积极发展之后,逐步形成属于我们的中国文化模式。

1.我国的文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逐渐形成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事态。

(1)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萌生提供了充足营养和坚实基础;

(2)经济高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激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3)丰富厚重的文明和存量可观的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创性资源优势;

(4)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但特点突出,潜力巨大。

但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我们的文化产业还相差甚远,因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发达注定文化产业的滞后。我国文化产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物质支持的缺失,政策支持的缺失,还有文化的创新,文化分类的混乱模糊,一些偏远的非主流的文化不能形成产业。市场机制也有弊端。要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任重而道远。

引人深思的社会事件

“限娱令”这一官方文件下达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对此各执一词。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制度的完善化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娱乐,难道有错么,显然广大人民是需要娱乐的。娱乐 文化是我们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广电局还要下达这样的文件呢,那是因为现在社会上许多的电视台,媒体,报社等等为了吸引社会的聚焦点,笼络人们的群聚性,采取一些很不恰当的方式而广电局的这一做法也正是要整顿这一股不良风气。

此次,广电局这么做的初衷也是为了彻底整顿这种不良的风气,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内地有些节目确实应该受到限制,因为如果这些节目仅仅是内容低俗也还好,重要的是有的节目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涉嫌造假,暗箱操作,刻意炒作,等等。当然,也许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罢,但另一方面确实有刻意挖掘人性的阴阴暗面来吸引观众之嫌,所以整顿还是必须的。

5.文化产业管理复习资料 篇五

概念:文化产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门类,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其提供相关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产业群。

内涵:文化产业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文化的产业化,二是产业的文化化。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其他产业所具有的技术性和商业性的所有特点,而且还具有文化特性。

2.创意经济的内涵

概念:创意产业就全球化条件下,通过知识产权的生产与应用,以创意的生产和消费为核心,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心性产业群。

1创造力、创意是创意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 内涵:○

2创意经济借助于知识产权的占有与交易,○知识产权是创意资源的有形化的载体,是由创意作品到创意产品,创意产品到创意商品的转换器。

3.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不同。文化事业,以国家社会为依托,发展文化,主导正确高尚的区别:○

文化潮流,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文化产业是将文化纳入商

品生产的轨道,与商业经济融为一体,迎合大众消费,受市场主导,以营利为

目的。

2它们的特征不同,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文化产业则○

更具消遣性,娱乐性,营利性,流行性。

3它们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不同。文化事业单位是政府的附属部门,有政府财○

政支持,以行政方式管理,以寻求最高社会效益为原则。而文化产业机构是企

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企业的本质是以少投入、多产出、追求最

高经济效益为原则。

4.中国动漫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受国外动漫冲击大主要问题:○

2产业链不完整,衍生产品开发滞后○

3自主品牌缺失,忽视传统文化的挖掘○

4创作方向狭隘,忽略成人视角的研究○

5.文化产业当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2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内容:○

3员工培训与开发发○4绩效与薪酬管理○

5员工流动管理○6员工关系管理○

7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

6.广告业的内涵

内涵:从事广告产品生产或提供广告服务的企业集合,具体而言就是从事调研、策划、创意、创作、媒体购买,发布等广告活动的企业的集合7.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1出版形态将变得丰富多彩趋势:○

2创作与阅读形式向快捷化、理性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3发行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化、信息化和优质化 ○

4出版业组织形式向多元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管理模式向多样化、市场化的○

方向发展

6.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刍议论文 篇六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由于它的“新”,很多人常常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性上的认识错误,比如在此学科的原始概念上,即便在文化和艺术的讨论上,很多人往往就混淆不清。谈及文化产业,就不得不涉及到文化艺术。有人常常把文化与艺术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区别一下文化和艺术的概念是至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或者艺术文化,两者是相通的。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把文化定义为了一种抽象的形态概念,然而我们东方人理解上总有些空洞,其实我们祖先在《周易》书中,对文化早有精辟的阐释,“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来自人文又面对人文,作用是化成天下,“化”字的用的非常巧妙,把文化艺术的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妙不可言的渲染出来了。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国人的艺术思维,艺术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思维,我们才能走进艺术的内部,发挥她的潜力,进而完成她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根本宗旨。

在明确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下一个问题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说到管理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在知识百科中,管理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流通的过程,必定是以商品的形式,通过流通、消费实现最终的价值的。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需要来自行政体制、道德约束上的监管,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的概念。进入商业运作过程的艺术品和艺术服务,它们可能是从一开始创造就带有商业动机或意图的,也可能是在以后被投入艺术市场才带上商业性,流通的终端是为顾客服务,获取报酬的商业性行为。那么,所谓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而文化产业管理,简单的讲是以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理念形成的管理模式,把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核心的三个元素:艺术生产(艺术创造)、艺术市场、文化管理。

我们都知道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内推行了很多年,有成功,有失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经营管理案例就比较典型,这个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尝试着实行剧团总经理负责制的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定位上分析木偶剧的受众人群,锁定在儿童群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的观剧需求,充分挖掘木偶艺术资源。国内开发专门为低幼儿演出的“小星星剧场” ,创作《春天的童话》、《美人鱼》、《七彩湖》、《太空动物园》、《亨特·格蕾特》、《天鹅湖》等一批大型新剧目。还到市内及郊区县举办的游园活动和庙会上去演出,为农村儿童演出。创建国外演出基地,抓住国外对传统艺术的好奇,倡导国际交流,走出去扩展国外市场。从起,该团就同韩国演出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大型木偶剧到韩国巡演,组织演员按照翻译成韩语的台词录音对口型排戏。“韩本”的《木偶奇遇记》等剧目先后在韩国50多个城市与小观众见面,像在国内一样受到热烈的欢迎。这种坚持在艺术创作、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延伸上挖掘潜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改革,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剧团的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元,每年演出场次达到1000场上下。,中国木偶剧院经营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剧团与剧院共创收 700余万元。所以说,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是有所差异的,它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依据自身规律和发展的特征按照现代管理理论和模式而进行的,它要对艺术生产、艺术供求,艺术销售等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然而把这两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学问,成为一种具有实效性的管理理念,又不是那么的容易。要想把这两则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文化艺术的思维与管理法则融合到一起。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 都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 思维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能源。《辞海》教育分册对思维作了这样的解释:“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感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的、具体的,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则是间接的、概括的。然而事实上,文化艺术思维同样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种特性,我们只要掌控的文化艺术思维的特性,才能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避免走向僵化和保守的藩篱。

首先我们看看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是通过媒介作用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思维的间接性, 主要表现于以已知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例如,清早起床,凭窗眺望,只见满地湿淋淋的(这是直接反映),凭已有的经验,我们就知道昨夜下雨了。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感知到昨夜下雨,所以“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是一种间接的感之过程。当然,如果作家要搞创作,诗人要写诗,其间接认识会更深一层,即在普通人简单的间接认识基础上,产生一种更为繁复的间接认识,从而调动更多的经验积累,把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推向诗的境界。

所谓概括性,则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抽象,把事物的个别性上升到一般性,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感性的高级动物”,“水往低处流”等。作家的思维,也有这种概括性的特征,然而他们与普通人的思维相比较,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如果说,小说创作中的典型化原则,是作家们思维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终归到底都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的基础之上的。文化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的,离开了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就无从存在。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家本领就是想象”。 艺术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创造艺术真实,审美地反映真实的人生,即使采用变形的艺术形式,或者远离现实的荒诞形式,仍然是主体的现实精神的折射,其立足点主要是现实。

拥有了艺术的思维,在去从事具体的文化管理工作,才不会摸不到头脑,抓不到要害。所谓文化产业管理无非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文化产业管理是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并且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为了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这是文化产业管理的目的。

那么如何实施文化产业管理呢?我想首当其冲的仍然是从提高管理者的艺术文化素养,善于用艺术思维与管理观念结合的方法,从事具体的文化产业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主要的就是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要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就要从艺术的本身出发。让艺术有艺术存在。第一,从艺术文化的自身特点出发,尊重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由物质到感知再到理性的过程。其中创造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如果艺术,没有创造性,只是一味的沿袭模仿,那么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走向了僵化,僵化的艺术必然走向消亡。因而,鼓励艺术工作者去大胆的创造,尊重其差异。第二,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采取非模式化要求。正是由于艺术有非模式化的存在,才使得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正是由这点才有第一点创造性的存在,倘若模式化,就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有创造性。第三,鼓励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尝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能复制的,是强烈风格化特征的写照,正是那些优秀艺术家大胆的,不落俗套的创新才让艺术的家园,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其次,培育生命创新力的文化土壤,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马克思认为事物要成功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主观和客观。主观主导方向,客观是保障基础。搞好文化管理的“环境”不容忽视。第一、首先要从人才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培养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第二,制定、完善相应的方针政策,促进文化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完善艺术领域的预报、引导、奖惩、调控、监督、保障、应对机制。第三,鼓励各种资本为艺术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管理的发展同样需要资本的投入带活市场经济。要学会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和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争取把文化产业管理的周边环境做好。

7.文化产业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篇七

“文化产业”的概念属于“文化”和“产业”两个社会科学范畴的交叉领域。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 学术界可谓是众说纷纭, 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方面至今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但综合来看, 不同定义之间的根本区别来自于对文化产业内涵规定的差异性:一是从文化产业生产方式来解释;二是主要从文化产业构成结构来阐述。同时, 由于社会条件和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 不同的定义方法对“产业外延”也有不同的看法。

二、文化产业分类的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分类, 近几年有很多说法, 主要是一些学者给出的分类, 以及一些权威部门给出的分类。研究文化产业分类的学者包括:天津社科院的王琳 (《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中国社科院的江燕生 (《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 , 上海社科院的花建 (《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 , 北京电影学院的越玉忠教授 (《文化市场概论》) , 叶朗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另外权威机构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环节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

从以上几种的分类模式上看, 对文化产业所包含的行业基本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对个别行业如教育、体育等是否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 还有着不同看法。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文化产业所涵盖的内涵和外延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文化产业发展指标的综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的《发展的文化要素》这一报告中, 对文化指标的设计包括了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2006年新西兰文化与传统部和统计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新西兰文化指标:2006》, 该报告中的文化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4个可计量的二级指标。由于部分指标难以量化、数据缺乏可获性等原因, UNESCO与新西兰文化指标的设计尚不完善, 还存在较多缺陷。金相郁和武鹏的《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和新西兰政府部门所设计的文化指标, 设计了中国各区域的文化资本存量水平的估计指标, 其中共包括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 (见表1) 。

构建文化指标体系及其统计评价模型应包含以下设计思想:坚持指标构建的本体论, 反映文化根本属性;坚持指标构建的复合性, 反映文化元素多重性;坚持指标构建的动态定律, 反映文化的内核创新性与文化永变性;坚持指标构建的中国特征, 反映文化特定性。

四、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综述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实证理论还没有全面的理论框架, 但可以借鉴类似其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学术文献。医疗卫生方面, 蒋萍等学者在《人口健康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在协整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健康水平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学者张春香和刘志学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分析》一文中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 在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以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为背景, 利用Spreadsheet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揭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趋势特征。

对于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以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因果分析, 诊断出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两个因素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收集个省份的时间数据产生混合数据后建立回归模型, 运用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参考文献

[1]、江燕生.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4-08/09/content_1748072.htm.

[4]、新西兰文化与传统部, 统计局.新西兰文化指标:2006[Z].CulturalIndicators forNewZealand, 2006.

[5]、金相郁, 武鹏.文化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09 (2) .

[6]、蒋萍, 田成诗, 尚红云.人口健康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8 (5) .

8.文化产业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篇八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创意产业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在不断发展着,各种市场产品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无疑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进行产业创新的政策条文。江西省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大省更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了进一步了解江西省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作者参考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及文献,并对江西省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总结出以下几点来:第一,加大对文化创新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近些年来江西省政府不断对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大量的资金,投资的文化创意项目超过50个,投资金额也在逐年递增。第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基础环境。近几年,江西省划定了大面积的土地来建设当地的文化创意园区,并引进了大量基础设施。第三,扩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我们都知道市场是一种产品的生命,只有有了充足的发展市场,产品才能继续生产,企业才能实现盈利。第四,企校联合,引进文化人才,创意人才,技术人才。人作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企业的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西省政府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对培养高校人才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此同时,江西省政府积极促进当地各大高校与当地企业合作,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提供的待遇可以留住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双赢。将这些人才引进企业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开发的新型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市场,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许多产业都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也不能够错过这次大好机会。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发展。通过语音,视频等形式来传播和发展江西省当地的文化产品。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和科技发展的速度是成正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科技更新速度越快,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越快。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与科学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大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实现了文化的数字化。但是不同的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也造成了各种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数字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数字化程度较低的产业。到了本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科技不断丰富了文化创意创意的内容以及传播方式。近些年来,数字化书籍,视频不断发展,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文化创意产品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这就使得文化产品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国家纷纷开发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美国近四年的文化创意产品所创造的经济总值就增长了两倍以上。第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新产业结合起来,引导整个社会市场的发展,努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我们都知道文化创新产业的资源利用率较高,环境污染较小,边际成本较小,编辑收入较高,因此对于这个产业的发展,我国必须重视起来。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创造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着手于提升产业服务质量,开拓产品的潜在市场。

我们都知道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人文观念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经济才能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如此地重要,因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大量的文件和法规来促进文化产业以及科学技术行业的发展,税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各大高校也着重培养各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

江西省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视的。近些年来,江西省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件来引导当地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江西省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总体要求,在本地区相继建设了许多文化创意产区,这些高薪产区往往位于城市发展的次中心,经济发达,市场广阔,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临近高校,人才济济,环境优美,绿化程度高。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会定期对这些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对较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适当的引进和市场推广。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有效结合起来,但是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应该将数据科学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起来。近些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开拓越来越以数字技术为重要载体了。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逐步走向多媒体化,其表现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其表现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各种数字技术来拓宽其发展市场,挖掘各种潜在客户,从而实现最大盈利。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当代数据技术的发展。第二,要加强文化创新的力度,创新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模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离开了创新,其后续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可以说创意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是一种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江西省政府鼓励各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与此同时,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营造具有良好创新意识的企业氛围,形成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 第三,企业的创新发展应该符合市场发展的方向。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不能顺应市场发展的方向,其都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其发展的道路也不会很长远。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在进行科技创新和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相应市场的导向,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其发展的产品能够经得起市场,客户和时代的考验。第四,创新文化企业的发展应该注意产研联合。企业应该努力加强和当地高校的合作,来引进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 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在高校的宣传力度,组织高校人才定期去企业考察和实习,增加高校人才对于企业的认可度,从而愿意投入到产业中工作去。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积极去各个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努力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加强科技合作,培育创意产业集群。第一,努力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努力实现创意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江西省在进行城市区位分化与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在城区建设中为创意文化留有一席之地,通过政策引导使得创意文化企业集中聚集在某一地区。这样一来,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促进当地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意文化企业大规模聚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彼此之间也可以形成信息互通。第二,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产业发展。这里的合作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的是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来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从本质上提升本企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当然这种经验以及技术的借鉴不仅仅是局限于像国外企业学习,本地企业之间也可以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江西省的文化創意应该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长期的合作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旦这个生产链形成了,就会为江西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收益,从而实现企业利润地增加。从另一角度来看,北京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也有了较为稳定的产品供应地,可以说双方的合作是有利于共赢的。

注:此文为2015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江西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机制研究》(编号YG2015179)研究论文之一

9.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篇九

——关于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

摘要

半个学期的课程,一本书,几场激烈的讨论,这就是我对这个学期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的最直白印象。通过文化产业概论的学习,我学到了两点很重要的东西:思考和表达。在倾听中思考,从辩论和演讲中学会表达。半个学期下来,我想了不少,思考良久,终须表达,故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 管理者 信念 市场

一、中庸之道是文管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告诫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对某一问题的此面进行淋漓尽致描绘的时候应该抽空用眼睛的余光看看彼面,这样才能得出一个立体的想法。李敖说马克思尽管提出了一些唯物的言论来,他自己却是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者。这里我们暂且不谈马克思的信仰问题,单单说一下他提出的辩证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中庸思想,为君子者,行事谦谦,言语谦谦。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执政者的精神纲领,普通老百姓亦将之奉为典范,在这个潮流之下,人们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各方都照顾到,各方都不得罪,都在寻找一个能够满足所有人要求的平衡点。艺术与产业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平衡点,是谁来把握和操控这个平衡点呢?文化产业管理者!

二、文管是连接艺术和市场的桥梁

在文化产业管理者产生之前,很多艺术作品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才能欣赏的东西,正所谓“高山流水,曲高和寡”。这些天各大媒体都在给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造势,当西方各国正因金融风暴焦头烂额之时,中华大地似乎呈现出“风

景这边独好”的气象。改革开放确实让中国得到了很多的好处,所以感谢邓小平,是他确立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纲领。在这个中心之下,我们暂时忽略所谓拜金主义的泛滥,中国的很多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很多行业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文化产业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前景无限。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党的领导人都已经看到了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我等岂有坐视之理?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产生的背景是艺术的精神产品及服务的盲目性与市场的渴求性之间产生了矛盾。有些艺术作品确实很有艺术价值,可由于不符合时下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最终只能落到个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境地。梵高生前绘画无数,却因无人欣赏最终穷困潦倒而亡。假若当时有这么一群人,凭借宣传和包装赋予梵高的画作以生活的气息,让更多人来了解其中的艺术和美,相信其画肯定大卖。有人说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在其死后方值千金,这个观点没错,因为作品制作者已逝,其留存下来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绝版,自然是值钱的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该作品是否真的具有艺术价值。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好的东西,人们天生就是会喜欢的,所以不用担心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不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如若真的被埋没了,只能说明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还真是往往会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时候就要借助于一群人来帮助他们发现美,因为他们具有这么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群人就是文化产业管理者。

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产业则是物质层面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会忽略精神的层次而较多地注意物质,这是由人们需求的层次决定的,精神是上层建筑,要高于物质。当文化与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者是这个行业的引领者,他们帮助艺术创造者们找到市场,将他们的艺术品变成实实在在的金钱,以此获得双赢。有了文化产业管理者,艺术家们再也不用为找不到市场而发愁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经纪人的帮助下已经可以很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了。

三、鱼和熊掌,孰轻孰重

自文化产业产生之日起,有一个问题便随之而来。文化作品的创造者,即艺术家跟其他的行业人不一样,他们是个体创作者,作品的价值点都由其自己决定,根本不受其他人左右。当文化成为产业之后,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们学着工业上的一些做法,将作品做成了标准,流水线式的生产带来极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他们

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创造者们的思路。制片人或许会告诉导演说:你这个片子不应该这样拍,应该加这么些桥段,因为观众喜欢看到这些东西,这样才能有市场。这个时候,导演就很难做了,他若按制片人说的去做,或许就只是迎合了社会上的某个风气,在他看来这根本不是艺术;若是不按制片人说的去做吧,拍出来的片子又要亏本,甚至是因拉不到赞助而根本拍不下去。

在上面的例子当中,导演是被动方,制片人的决定尽管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还是站主动地位的。商业界流行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因为“上帝”能给商人们带来经济利益。文化产业跟其他的产业不同,它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之外,更要对艺术价值部分负责。当文化产业管理者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了一个不小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价值体系根本就是偏离道德等正面力量的,比如说只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不少人庸俗的、变态的想法,这个时候,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是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还是向市场俯首称臣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一些专业老师,他们告诉我说时下的做法是走中庸之道,凭借文化产业管理人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

笔者认为,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绝对不能走中庸之道。一个作品顾及太多,畏首畏尾,是很难走向成功的。或许我们觉得自己够聪明,既能照顾到变态市场的感受又能让艺术得以彰显。结果呢?我们既丧失了艺术,又因作品本身不伦不类而失去了市场。难道问题就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吗?我说有。

在这个问题产生之前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发现某处有利可图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过放弃。那个变态的市场确实不小,可除了这个市场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市场了吗?我们在利益面前总是很容易丧失理智,总觉得天上掉馅饼就应该去接,根本不考虑后果:或许这些馅饼里面放了老鼠药也不一定。文化产业管理者应该努力去开辟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精神享受的市场,从纷繁的现实社会中寻找正面的力量,给人们带来真、善、美。笔者认为,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可以给艺术家们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原则上不要改变他们的创造路线,我们的任务是让艺术家们的作品更好得展现在人们面前,是包装和推销,但绝对不是改变。

结论

10.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周记 篇十

(一)、创建特色中队,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接手了六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后,我马上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实习的第一周,我便开始构思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从购买材料到布置,从打印到剪字,我一共花了两周的时间,都是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完成的。两周后,一个全新的班级已经焕然一新。在学生啧啧不已的赞美声中,我们的永荷中队终于成立了。

我们班取名为永荷中队的理由有二:其一,永荷,代表永远的荷花,其二,咏荷,代表歌咏荷花。我们班取名为永荷中队的目的:让学生学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保持优良的学习作风,不要养成“老油条”的懒散习惯。我希望在我的细心教育下,我们班的学生能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惯。

我们的班训:点燃荷香,塑造荷魂。书香能致远,我希望我们的班级能成为具有浓浓书香的班级,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能够学习荷花的精神,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成为一名品格清淡,不求名利的学生。

我们班的班级布置:分为小荷文坊、小荷画廊、阳光育荷、小荷诗联、荷花榜、荷之约、荷之书、荷香园、清荷区几个栏目。这些栏目分别用来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美术作品、钢笔字等。阳光育荷是我们班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评比栏。荷花榜是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评比表,荷之约是我们永荷中队的班级公约。荷之书是我们班级的图书角,荷香园见证了我们班参加学校各项比赛所取得的成绩。清荷区则是我们班级的卫生角,是希望学生能做好值日生工作,保持教室的整洁。

经过两三周的准备,我把每个版块都布置得满满的,把班级布置成展示学生才华的一个舞台,使学生很快地喜欢上我这个新班主任,并且以最好的状态来上我的每一堂语文课,我的默默付出及辛苦努力没有白费。在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在后期的跟踪评比中,我没有掉以轻心,及时更新每个版块的内容,因此,我们又拿到了第一名。两次的评比,我们班以美观大方而实用获得了学校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的第一名。

(二)、创设文明班级,抓好班队教育活动。

班主任只有在尊重理解信任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的主人,都形成主人翁的态度,才能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体。“真爱是能够让人有智慧的。当你没有任何私心地爱你的学生的时候,你的智慧会层出不穷的。”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想法,凭着一股对学生无私的爱,在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指导下,我们班坚持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每周一次小班会,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主题,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我们班先后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我们长大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等主题班会。通过知识竞答、歌唱、诗歌朗诵比赛、经验交流、专题讲座、联欢会、课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尊师爱校、热爱学习、强身健体、生命安全等教育。使学生在形式活泼的教育中轻松地接受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让每个孩子昂起头颅,扬起自信的风帆。”自信教育是我们班永恒的主题。“做一个最好的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我经常在学生面前说的一句话,在我的教育感染下,学生的士气大大提高,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比赛中,从三等奖一跃为一等奖,其间流下了我们师生的多少辛苦的汗水,“荷香园”里那一张张鲜艳的奖状一一见证了我们迈出的足迹。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艺术周”活动中,我们班取得了60*8迎面接力赛的第一名,及团体总分第一名,跳绳第二名的好成绩。

(三)、做好家访工作,加强家校交流联系。

“如果在你的班主任工作中忽略了家长这力量,你永远是一条腿走路。”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不能马虎的就是家访工作。“对每一个老师来讲,你的学生可能在你的班级里是百分之一,但在每一个家庭来讲,这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就是父母头顶上的一片天!”在家访中,要注意家访艺术,不可一味批评学生,要善于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向家长汇报,才能得到家长的好评。

一接手班级,我就在班里公布自己的电话,让学生有事随时打电话给我,并回家告诉家长。请家长有事时可以保持联系。平时一发现学生有不好的苗头出现,我都会马上打电话和家长联系,与家长讨论解决方法。

期中考试后,期中考试语数成绩不平衡,很多家长都提出了意见,我耐心地向有看法的家长进行解释,在我的再三解释下,家长都了解到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也放下了心中的成见。

虽然全面家访比较费时费力,但是,这使我对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经过家访,我发现班里的学生很多都是跟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家里条件都还不错,班里有电脑的同学很多,有一半以上,因此,学生花在网上的时间也比较多。为了杜绝学生因为上网而影响学习的现象,我经常在班上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文学网站,鼓励学生去投稿,教育他们不可过于迷恋游戏。此外,我还经常打电话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一发现学生经常上网玩游戏,马上在班里进行提醒批评。

每次外出家访时,总会受到家长们热烈的欢迎,当细心的家长发现我还没用餐时,都会热情邀请我留下用餐,我总是婉谢了家长的好意。一些家长总会体贴地为我送上一杯水,一瓶饮料,这些细微的关心总是让我更加明白肩上的重任,我只有更加尽职,才能不负家长所托。

两个月来,我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和他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经过我的努力,我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都乐于上我的课。因此,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比较理想。春风化雨入生心,诗情画意添班彩。有苦有甜,有忧有乐,既须付出体力,又须花费脑力,这就是当班主任的乐趣。

存在问题

11.文化产业客户关系管理案例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地方文化

南陽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与陕西、湖北接壤,土地面积全省第一,是全省的人口大市(居第1位)和经济大市(2010~2015年连续6年均居第3位)。南阳在全省的地位与河南省在全国的地位相似,经济总量排名靠前,人均GDP排名靠后。近6年来,南阳的人均GDP一直徘徊在全省18个省辖市的第14位上下,经济增速2010~2014年在全省的位次为12、14、15、15、16;居民收入排名第10位上下;实际利用外商投资连续5年居第9位;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居全省第9位上下,2014年居第12位;唯有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居全省第4位。1距离中心城市偏远的地理位置、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结构和经济的落后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南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南阳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的提升。

南阳市委市政府为扭转南阳的地缘劣势,扩大南阳的影响力,确定了提升南阳“两度两力”(首位度、宜居度;承载力、辐射力)、建设“三个南阳”(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的重要决策。

我们认为,提升“两度两力”、建设“三个南阳”与发展南阳文化产业密切相关。或者说,大力推进南阳文化产业发展是落实和实现南阳市委市政府提升“两度两力”和建设“三个南阳”决策的重要途径。扩大影响力的基础就是增强南阳的实力,提升南阳的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南阳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只有树立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意识,破除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制定扶持激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托南阳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大调动和激发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强力推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能够大大提升南阳文化软实力,也就能够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良好愿景。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表现为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包括了文化产业的内容,文化产业为文化软实力提供支撑,其发展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会带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决定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2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指标体系之一,成为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崭新形态,文化国力已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文化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成败。在这种竞争中,文化不再是手段,而成为一种直接的目的,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引领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产业和引擎,被称为“朝阳产业”,其对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毋庸讳言,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文化产业作为与文化相关的生产活动,其发展程度无疑直接关系到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并把文化产业划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3这说明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制造,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会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南阳而言,文化产业是提升南阳“两度两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詹姆斯·彼得拉斯在《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讲到,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文化产业提供的是有价值的产品,但这种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文化产品是附着了设计者和制造者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和政治观念的产品,它必然会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强化借助文化产业成为可能。正因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借助以影视作品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物化的文化的传播,附着在文化产品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必然对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产生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所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四,软实力是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本质上就是对于文化、精神、价值观的认同。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达到自身目的或者目标的能力,或者就是在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时你改变他人行为的能力,改变他人行为的关键是对他人文化、精神、价值观的改变——认同。而这个目的的达到或对他人行为的改变,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完成的。因此,这种认同目的的达到不能靠“大棒”,不能强迫,而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达到的。这就需要有一种媒介、一种载体。美国学者弗雷泽认为,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为代表的娱乐内容传递了美国民主、不受约束的进取心和个人自由等持久的信念,也传递了导致美国强大的价值观和文化。这就使得世界上许多人对美国价值逐渐认同,从而将美国理想化为实现这些价值的模范社会,进而追求和学习美国式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实现观念的认同需要“载体”,小说、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音乐、绘画等是“载体”,微软、苹果、NBA、麦当劳、肯德基也是“载体”,这种“载体”就是“物化”的文化,而这种物化的文化要靠文化产业来生产和制造。可见,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就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所以说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第五,文化产业的创意创新特征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积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丰富内涵,适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需求,永葆蓬勃生机。人的素质的高低,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文化软实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引导提升社会成员的素质,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契机。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它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產业,是一种具有很高附加值的知识再生产。因此,这一产业对生产者本身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高于其他传统产业,而这种对生产者的高素质要求,将会对社会产生一种激励和导向作用,进而影响到全社会崇尚学习、崇尚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使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创新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带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六,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文化软实力提升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筛选、淘汰、继承、积淀的历史过程。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延续的基本途径,没有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今天的文化。习近平同志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精神命脉不能断绝,必须依靠传承。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世界罕见,靠的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就是借用物化的产品的形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提升靠文化传播实现。文化软实力包括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影响力的前提。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何来影响?所以文化吸引力、凝聚力是决定文化软实力强弱的关键。怎么实现吸引和凝聚呢?很大程度上靠传播。美国文化传播主要靠广播电视网络、互联网,包括电影、音乐,甚至麦当劳、NBA等。我们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也要在文化传播方面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4搞好文化传播,就要适应新形势,利用新技术,认真研究传播的方式、手段和能力。就全国而言,文化产业在这方面得天独厚。南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应在这方面下工夫。有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珍视这些遗产中的优秀成分并加以传承,同时运用先进的方式手段传播推广,文化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大增强,软实力自然得以不断提升。

第七,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产业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5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从单纯满足温饱的物质层面转向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层面,这反映出人民群众提升自身素质的迫切愿望,而人民群众素质的普遍提升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愿望呢?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核心门类就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6可见,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就是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消费中得到提高,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八,文化作为生产力直接拉动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文化生产力实现的,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仅以美国核心版权产业为例,2013年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含图书期刊出版业)创造的总产值就高达11265.9亿美元,占美国GDP的6.71%;版权产业的总增加值达到1922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1.44%。7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写入了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句新论断。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价值创造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突出表现为知识创新和社会调控能力,它的生成物是创新的观念和知识。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大约占其GDP的1/4,大大超过传统的军工和石油等传统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首屈一指,就是明证。文化产业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带来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消费层次的提升,即由物质需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又反过来刺激和拉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样有助于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硬实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第九,立足于南阳区位文化优势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提升南阳文化软实力、扩大影响力的坚实支撑。

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是黄河、长江和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分界线。这种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特征,导致了河洛文化、荆楚文化、秦晋文化的交汇碰撞,逐步形成了此地的独特文化。南阳学者认为,南阳的历史地位优势表现在十个方面:中国核心腹地;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始都地;楚文化摇篮;东汉、隋龙兴之地;汉文化的繁荣地;中国最早智库城市;历代文人墨客向往颂赞之地;大别山革命老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源地。,8由此可见南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南阳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张衡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以范蠡和社旗山陕会馆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汉画和山陕会馆的雕刻艺术为代表的装饰文化,以南阳玉雕、地毯为代表的工艺文化,以宛梆、大调曲为代表的曲艺文化,以韩愈、岑参、庾信和当代二月河等为代表的南阳文学,以花洲书院、卧龙书院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桐柏革命纪念馆、彭雪枫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南阳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条件,以创新思维发掘整理使之成为文化产品,一定能够为扩大南阳的影响力、提升南阳的美誉度,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建设“三个南阳”,致力于南阳“两度两力”的提升,就必须把提升南阳文化软实力作为依托和推动力;而大力发展南阳文化产业则是推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立足丰富的南阳区位文化资源,站在时代高度,运用现代思维、创新意识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推动南阳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阳市统计局:《南阳统计提要(2014)》。

2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月26日。

36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2012年8月1日,http//www.ccitimes.com 。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7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14)》, http://www.iipa.com/pdf/2014CpyrtRptFull.PDF。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比赛领导讲话稿下一篇:渐渐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