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创新实验

2024-10-27

喷泉实验创新实验(共9篇)

1.喷泉实验创新实验 篇一

《神奇的喷泉》实验改进

吴店小学 方群

一、实验背景 实验来源

《空气的热胀冷缩》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本课有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是“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热胀冷缩的现象的解释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一个实验:玻璃管中颜色水的移动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如果空气膨胀多了,颜色水会流出弯玻璃管;空气收缩多了,颜色水会流进球形烧瓶里。第二个实验:用气球的膨胀或收缩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在课堂作业本第15页还设有一个实验——《神奇的喷泉》,本次主要改进该实验。实验目的

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科学概念 空气的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做出正确判断,知道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存在的问题

《神奇的喷泉》实验中用热水使烧瓶内空气膨胀,将有色液体从导管口推出形成喷泉的实验方式,因为热水对空气的加热较慢,实验现象不明显,形成的喷泉效果不好,很有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二、实验改进方案 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原理 空气的热胀冷缩 实验器材

玻璃管、橡胶塞、打孔器、酒精灯、红墨水、烧杯、圆底烧瓶、冰水混合物、热水等 实验过程

1.把直玻璃管中间位置放在酒精灯外焰上不停地转动加热,待玻璃管开始软化,在火焰上缓缓拉开,再用手轻轻一掰,分成两根尖嘴细玻璃管,实验备用;

2.用打孔器给橡皮塞打孔;

3.取一根制成的尖嘴玻璃管插入橡皮塞;

4.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加红墨水制成红色液体;

5.红色液体倒入圆底烧瓶,加上橡胶塞;

6.往大烧杯内加入开水,.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注意事项 1.保证装置的密闭性;

2.玻璃管口尽量浸入烧瓶底部,不要碰到瓶底; 3.实验时,烧瓶的球形部位瞬间浸没到水中。

四、本实验方案的优点

实验用细口径的玻璃管,且利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烧瓶内空气的温度,大烧杯内加热水(80℃以上),使烧瓶内外形成更明显的压强差,使得喷泉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该实验操作简单,取材方便。

2.喷泉实验创新实验 篇二

实验仪器:烧瓶烧杯带双孔的橡皮塞止水夹胶头滴管玻璃导管

铁架台 (带铁夹)

实验药品:滴有酚酞的水氨气

实验步骤: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操作按照下面问题进行

(2005年海淀模拟)

(1) 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式:______。

(2) 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法, 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做干燥剂的是______。

(3) 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 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实验现象实验原理______。

答案为:

(2) 向下排空气;碱石灰

(3) 打开止水夹, 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顺着导管被压进, 从导管中喷出时, 形成红色喷泉;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当挤压胶头滴管时, 氨气减少, 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利用压力差) 。

实验分析: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当挤压胶头滴管时, 致使烧瓶内氨气量减少, 压强变小, 使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 利用压强差把水从导管中压上去。

事先滴酚酞试液的水在喷出时遇氨气反应即溶液显碱性, 所以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综上所观, 形成喷泉的关键是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性。气体在溶液中溶解性的强弱决定着容器内外压强差的大小, 而压强差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此外, 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收集氨气的烧杯是否干燥以及量是否足够, 也对该实验的成功有着本质的影响。

(4) 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 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答:______。

分析:此问是对课本实验的拓展, 隐去了胶头滴管。从根本上考虑, 形成喷泉必须产生容器内外压强差即打开止水夹后, 用手或热毛巾“热敷”烧瓶, 使瓶内氨受热气体体积膨胀, 向外溢出, 接触到烧杯中的水, 立即溶于水, 又使烧瓶内外造成压强差, 达到喷泉目的。

答案;打开夹子, 用手 (或热毛巾等) 将烧瓶捂热, 氨气受热膨胀, 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 氨气与水接触, 即发生喷泉。

综上所述:气体体积迅速减小是导致容积内外压强减小的直接原因, 是进行喷泉实验的根本依据。为了减小瓶内压力, 除了气体溶解于水外, 还可采用气体与溶液反应或物理方法来实现。

应用: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试根据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图A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 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

A.HCl和H2O B.NH3和H2O

C.NH3和汽油D.CO2和NaOH溶液

(2) 在图B的锥形瓶中, 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

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

(3) 在图B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 锥形瓶中加入酒精, 水槽中加入冷水后, 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

A.浓硫酸B.生石灰C.硝酸铵D.烧碱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图A和图B两套装置, 以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 图A是_______

上部烧瓶内压强;图B是_______下部锥形瓶的压强 (填“增大”或“减小”) 。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 (填图A或图B) 装置的原理相似。

答案: (1) C (2) D

(3) C浓硫酸、生石灰、烧碱溶于水时, 放出大量的热, 温度升高, 酒精挥发加快, 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从而形成喷泉。

3.喷泉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篇三

关键词:化学音乐喷泉;两级喷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94-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40

在现行高中化学1(必修)中,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多样。当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喷泉实验时,学生无不为其美丽而惊叹,虽然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初步明白喷泉实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但是形成喷泉的原因除了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还可以是产生的气体不溶于水,收集气体的集气瓶瓶中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而致使瓶中的液体被压出来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他们的创新精神,笔者运用与课本上不同的化学喷泉原理,并通过电路设计加入了音乐贺卡,最终设计出了两级喷发的化学音乐喷泉。

一、主要仪器药品

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溶液、铝箔

仪器:打孔器、切管用具、圆底烧瓶、锥形瓶、橡皮管、玻璃管、橡皮塞(2个)、酒精灯、导线、音乐贺卡、电池、铁钉

二、实验原理以及装置图

1.原理

(1)由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不溶于水,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而致使瓶中的液体被压出来形成一级喷泉。当锥形瓶中的水被压入圆底烧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到挤压,瓶中压力增强形成二级喷泉。

(2)此外生成的氢氧化钠使酚酞溶液呈现红色,故喷泉呈现红色。

(3)利用电解质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导电性,使音乐贺卡连通电路,自动放出音乐。

2.装置图

三、实验操作

(1)按照图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在锥形瓶中加入水,用热毛巾敷住,若看到锥形瓶中的导管里有水柱上升,则气密性良好。反之,则说明不好,应检查各部分的气密性,直至出现上所述情况为止。

(2)向锥形瓶中加入水和酚酞,接通电源。

(3)用铝箔包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并在其上针刺多个小孔,固定在锥形瓶瓶塞下的铁丝上。随即塞紧瓶塞。

(4)将整套装置放在一托盘上,以免喷出的NaOH溶液腐蚀桌面。取用的金属钠的量不能多,要注意反应安全。

四、实验现象

(1)连通锥形瓶和烧瓶的直型导管上端的尖嘴部喷射出红色喷泉,随即连通烧瓶的两支U型导管也喷射出红色喷泉。

(2)音乐贺卡自动播放音乐。

五、教学效果

4.喷泉实验创新实验 篇四

五月的天气,春光明媚,天气这么好,菲儿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咦?这是什么?哈哈哈,原来是美丽的喷泉。喷泉很神奇,能够自动喷出水来,宝宝看得人了神,对妈妈说:“我想把喷泉带回家!”妈妈说:“宝贝,公园里的喷泉是给所有的孩子看的,这样吧,妈妈回家和你一起做一个喷泉,好不好?”宝宝高兴地赶紧和妈妈回家。好期待好兴奋呀!妈妈真的可以在家里做一个喷泉吗?

小朋友,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喷泉呢,快快和宝宝一起动手操作吧!

材料的准备塑料瓶1个(矿泉水空瓶子)、吸管2根、剪刀、棉花球、脸盆。

实验步骤工具准备好啦,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和我一起做吧!

1.在塑料瓶中装入一些冷水,大约三分之二,不要把水倒在瓶子外面啊。

2.把两根吸管中的一根吸管剪短,相当于瓶口到水面的距离,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

3.如图所示,将两根吸管放入塑料瓶中,短的吸管不能碰到水面,长的吸管伸入水面。

4.将棉花球弄湿,塞紧瓶口,固定好两根吸管呦!注意:一定将瓶口完全塞紧,不能有空隙。此处棉花球也可以用橡皮泥代替。

5.将塑料盆放到长吸管出水口的对面预备接水,对着碰不到水面的短吸管吹气,塑料瓶中的水就会从长吸管中喷出来噢!我的小喷泉漂亮吧!

菲儿告诉你小秘密当小朋友对着没碰到水的短吸管吹气时,塑料瓶内的空气会慢慢增加,小小瓶子里的空气越来越多。可是瓶口塞紧啦,出不去呀,空气挤在一起的力量越来越强,水面上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于是就把水从另一根长吸管压出去,形成了“喷泉”。哈哈!这个小实验不错吧,这回可以在家里欣赏喷泉啦!

专家观点城市里随处可见各式不同的喷泉,有音乐喷泉、灯光喷泉、层叠喷泉、广场喷泉,能钻进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水柱中嬉戏,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其实爸爸妈妈何曾不想也拥有一个心仪的喷泉,让宝贝玩得开心尽兴。现在,真的可以在家里做出宝贝独有的喷泉啦。

5.实验改进和创新 篇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而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做好实验来培养学生兴趣,是有效途径和很好办法。下面我把平时在教学中做过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整理。

1、瓶吞鸡蛋。这是在学习大气压前我常做的一个实验。多数老师常常做集气瓶吞水球实验,效果也不错,但震撼力不足。找一个啤酒瓶(瓶口较小)和一个煮熟的鸡蛋,先把鸡蛋扒皮,点燃一张纸条迅速放入啤酒瓶内,稍停两三秒钟,将用鸡蛋顶端堵上瓶口,很明显看出,整个鸡蛋“吱吱”往瓶内钻,直到整个鸡蛋全部“挤“进啤酒瓶内。学生看后非常震撼。此时书写本节课题——空气的力量。

2、用试管做大气压实验。把小试管放入空的大试管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小试管的运动情况。抓住大试管把两个试管同时倒置,小试管向下落,这应是学生想象之中的;此时,在大试管中盛入少量水再放入小试管重复刚才实验,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仅不掉反而向上运动时,个个充满了惊奇!几乎人人都在“为什么呢?”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需求。

3、点燃手帕。将沾满酒精的手帕,用火柴一点,轰的一声燃起了一团火焰,再把着火的手帕挑在一根棍上高举着,火焰慢慢熄灭了,把手帕拿下来一看,完好无损,丝毫没有烧焦的痕迹。学生甚为奇怪,自然会要答案。教师笑而不语,书写课题:汽化和液化。

4、灯丝的小孔成像。在学习小孔成像之前,先拿一个白炽灯泡,取一张稍厚的白纸正对教室墙壁,用大头针扎个眼(小孔),让学生看清灯泡的灯丝弯曲形状及开口朝向,通电后对准小孔,这时在墙壁上出现灯丝的“倒像”(一定要给学生强调“倒像”);关闭电灯,取下白纸,在白纸上画个圆,在圆上均匀分布扎5个小孔,再重复刚才实验,结果在墙壁上出现非常漂亮的灯丝倒像的梅花图案,让学生惊叹不已。布置学生:如果你想看到更为漂亮的图案,请你回家之后自己设计,但要注意用电安全!

5、通过手指看白炽灯光。在学习光的色散时,一般都用到三棱镜看太阳光的色散,但此时已经进入深秋季节,济南往往秋雨绵绵,常常看不到太阳,只好改用手电筒来做实验。实际上,我经常让学生通过手指看白炽灯光:老师高举白炽灯泡,让学生伸开手指,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到眼前和眼睛平行,眯上眼睛,对准发光的灯泡看白炽灯光,会看到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看,能看到非常漂亮的彩色光带。此时书写课题:光的色散。

6、橡皮的拉伸与扭曲。当学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时,找一块学生用橡皮,在橡皮上画上几条条纹,用力拉伸、压缩、弯曲、扭转来演示各种形变,效果直观。

6.焊接创新实验报告 篇六

题 目:磁控MIG焊接熔滴过渡行为研究 学 院: 航空制造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 焊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 王金兵 班级学号: 09030130 合 作 者: 吴益馨 许斌 愈鑫年 指导教师: 江淑园

二O一二年 十二月

磁控MIG焊接熔滴过渡行为研究研究

指导老师:江淑园 教授 学生姓名:王金兵

班级:090301

摘要: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焊接工艺不断涌现,在焊接过程中引入磁场控制已成为一种正在发展的先进焊接技术。本文采用外加直流纵向磁场下MIG焊,研究了外加直流纵向磁场对MIG焊熔滴过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控技术显著影响熔滴过渡行为并进而对焊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着焊接表面质量及焊接过程的稳定性,能够提高焊接质量。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熔滴过渡频率、形状及尺寸受磁场强度的影响,在稳定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为245A时,熔滴过渡频率呈现随磁场强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仍然较无外加磁场时偏小。熔滴形态逐渐从球形变为扁平型,外加磁场过大时,焊接效果开始恶化。在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为245A时,频率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大而增大,熔滴从射滴过渡向射流过渡转变,在外加磁场过大时,焊接质量明显恶化。关键词: 外加直流纵向磁场,MIG焊,熔滴过渡,焊接质量

主要创新点

(1)通过高速摄影仪记录熔滴过渡,研究直流纵向磁场强度对MIG焊熔滴射流过渡的影响规律及原理;

(2)通过高速摄影仪记录熔滴过渡,研究直流纵向磁场强度对MIG焊熔滴射滴过渡的影响规律及原理;

录 引言 磁控技术及本实验简介.............................................................4 2 研究方法...............................................................................................................5 3 研究结果及分析................................................................................................6 3.1 实验设备...........................................................................................................6 3.2 实验方案..........................................................................................................8 3.3 实验结果..........................................................................................................9 4 研究结论.............................................................................................................15 5 参考文献.............................................................................................................15 引言 磁控技术及本实验简介

MIG焊(Metal Inert gas Welding)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用焊丝作熔化电极,惰性气体Ar或者Ar+He做为保护气体,几乎可以焊接所有的金属材料。目前,MIG焊广泛用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行业。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的焊缝组织及外观质量都很好,故是重要结构的首选焊接方法。

外加磁场设备简单、响应迅速、经济效益高并能显著提高焊接质量,研究表明,外加磁场可以通过影响热源分布,对熔池进行电磁搅拌,稳定焊接过程,细化晶粒,提高焊接质量。目前对磁控技术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1]。

磁控技术一经发现便广泛应用,外加纵向磁场使电弧旋转,改变等离子流和电流密度的径向分布,影响母材的受热和焊缝成形。外加磁场能对熔滴过渡、熔池内金属流动、熔池结晶形核及结晶生长等进行控制,使焊缝金属组织细化,减小成分偏析,提高焊缝塑性和韧性,降气孔敏感性,提高焊缝性能,改善焊接接头的质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部门。

熔滴的过渡形态对焊接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着焊接表面质量及焊接过程的稳定性,恰当的熔滴形态和过渡方式、过渡频率能够提高焊接质量。本实验将对外加直流纵向磁场MIG焊熔滴过渡进行研究,探究其规律和机理,对磁控焊接技术之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2]研究方法

MIG焊熔滴过渡中,熔滴主要受到重力、电磁力、表面张力、斑点压力、等离子力以及金属蒸发反作用力等,这些力对于熔滴的尺寸和熔滴的形状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焊接工艺性能、电弧稳定性、熔池形态、焊缝成形、焊接质量、熔滴形态、飞溅的大小。课题通过在不同焊接参数下施加不同强度外加直流纵向磁场,借助高速摄影仪拍摄熔滴过渡过程,对比不同强度外加直流纵向磁场作用下MIG焊接熔滴尺寸、形态和过渡方式,研究外加直流纵向磁场对MIG焊熔滴过渡行为的影响规律和机理。

1、在不同的MIG焊焊接参数的情况下,加入不同强度的外加磁场对低碳钢板进行MIG焊接,利用高速摄影仪拍摄其熔滴过渡过程,对比不同焊接工艺参数和不同强度外加磁场对MIG焊熔滴形态的影响。

2、在不同MIG焊焊接参数的情况下进行磁控MIG焊接,利用高速摄影仪熔滴过渡的过程,得出各工艺参数下熔滴过渡形式,分析外加直流纵向磁场对MIG焊熔滴过形式的影响。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实验设备 焊接电源

为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焊接电源需具备较好工艺性能,优良的焊接电源有助于较好实现磁场控制MIG焊。故,实验采用NB-350焊机作为焊接电源

NB-350焊接实物图:

图2.1 NB-350焊机 外加磁场

外加磁场由励磁电源、励磁线圈、电流表及滑动变阻器串联而成。励磁线圈固定在焊枪上,通过调节励磁电压及滑动电阻输出不同强度直流磁场,外加于焊枪并在低碳钢上的进行堆焊。

图2-2 外加纵向磁场发生装置 高速摄影仪

焊接熔滴过渡渡频率极高,熔滴飞行速度极快,熔滴被高温、高亮度的电弧笼罩,通常还伴有大量的飞溅和烟尘。普通摄像设备难以捕捉熔滴过渡过程。高速摄影技术通过在短时间内拍摄极多量的照片能将一个高速的运动过程或高速瞬变过程记录下来,慢放时即可显示熔滴过渡过程[3-4]。

本课题用PHOTRON FASTCAM MC2、AT-X M100 PROD拍摄MIG焊熔滴过渡过程,研究不同外加纵向直流磁场下熔滴过渡行为。

图2-3 高速摄影仪

3.2 实验方案

焊丝末端加热融化形成熔滴后,在各种力的综合作用下脱离焊丝进入熔池,此过程称之为熔滴过渡。其形式及稳定性决定于电弧中各种力的综合影响,并直接关系到焊接过程的稳定性、焊缝成形、焊接飞溅,最终影响焊接质量。

根据外观形态、熔滴尺寸以及过渡频率可将熔滴过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由过渡、接触过渡、渣壁过渡。自由过渡时熔滴脱离焊丝末端前不与熔池接触,它经电弧空间自由飞行进入熔池。弧压较高时熔滴以滴状过渡,根据焊接参数又可细分为粗滴过渡及细滴过渡。随电弧电压的进一步逐渐增大熔滴过渡经粗滴到细滴,超过一定极限电压时最终表现为射滴过渡,射流过渡。本实验重在研究射滴过渡与射流过渡。

3.3 实验结果

为研究不同外加磁场作用下的熔滴过渡,取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射滴过渡)及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射流过渡)两组,外加0A,0.2A,0.4A,0..6A,0.8A,1.2A,六组励磁电流进行焊接。通过高速摄影仪得到完整的熔滴过渡过程。

图2-4 不同励磁电流下熔滴形态变化过程

(a)0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

(b)0.2A励磁电流 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

(c)0.4A励磁电流 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

(d)0.6励磁电流 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

(a1)0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

(b2)0.2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

(c2)0.4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

(d2)0.6A励磁电流电弧电压31V、焊接电流200A(a)、(b)、(c)、(d)为电弧电压45V、焊接电流245A时,射流过渡时,逐渐加大励磁电流下,熔滴形态的演化过程。励磁电流为0.4A时,过渡形式开始向射流转化,随电流进一步加大,熔滴呈线状,由于熔滴呈线状加之氙灯过亮,致使熔滴变得模糊不清,但图片放大后仍可看到近似于线状的熔滴,旋转也逐渐加剧。

(a1)、(b1)、(c1)、(d1)为电弧电压为31V,焊接电流为245A,射滴过渡时,逐渐加大励磁电流下,熔滴形态的演化过程。从图可以看出,随电流的加大,脱落后的熔滴由尺寸接近于焊丝直径的球形向扁平状演化,电流进一步加大后,开始出现旋转运动。

3.4实验结果分析

不加直流纵向磁场焊接下,熔滴所受各力应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主要有表面张力、重力、电磁收缩力、斑点压力、等离子流力的作用。焊接过程中,随着焊丝端部的不断熔化,熔滴尺寸逐渐增大,在电磁收缩力及等离子流力的作用下,熔滴产生缩颈进而呈球形脱落,并近似于直线落入熔池。而在外加纵向磁场作用下,当为射滴过渡时,电弧中带电粒子在外加磁场中受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运动。并带动电弧的旋转,进而使熔滴发生旋转。熔滴在环形运动中由于受离心力的作用而呈扁平状:当为射流过渡时,熔滴呈线状,同样由于洛仑兹力的作用旋转下落,最终形成螺线形下落轨迹。研究结论

本实验主要借助控制励磁电流大小来研究不同强度外加纵向磁场对MIG焊熔滴过渡形态的影响。在改变焊接电流,电弧电压情况下,通过对高速摄影仪拍摄到熔滴过渡过程进行分析,我们认为:

不加磁场MIG焊,熔滴近于球形。而在外加纵向磁场作用下,磁场通过洛仑兹力影响熔滴形态,使射滴过渡的熔滴转变为扁平状,随着磁场的增大,焊接电流的增大,熔滴形状逐渐被拉长,边下落边做环绕电弧轴线的环形运动,最终变成射流过渡呈现螺形下落轨迹。参考文献

[1] 张忠典,李冬青,赵红运.外加磁场对焊接过程的影响[J].焊接,2002,(3): 10-14 [2] 唐非,鹿安理,方慧珍.一种降低残余应力的新方法—脉冲磁处理法[J].焊接学报,1998,9(4):40-43 [3] 徐鲁宁.磁控高熔敷率MAG焊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论文,2000:2-77 [4] 周振丰,张文钺.焊接冶金与金属焊接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创新能力综合训练

研 究 报 告 成 绩 评 定 和 评 语

班级: 090301 学号 : 09030130 姓名: 王金兵

Ⅰ.课题名称:

Ⅱ.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评分: 指导教师:(签名)

评语:

关于创新实践训练研究工作总结撰写和装订格式的说明

为了使我系创新实践训练研究工作总结规范统一,现在研究工作总结的撰写和装订格式作如下说明:

一、论文用纸

1、创新实践训练论文纸张规格使用A4纸单面打印、简单装订。

二、装订格式及要求

论文格式应规范,并按如下顺序装订成册:1)论文封面、2)任务书、3)中文摘要和关键词、4)创新点、5)目录、6)研究报告主体部分、7)参考文献、8)指导教师评语和成绩评定。

三、关于“摘要” 和主要创新点

研究工作总结的摘要为200字左右,主要阐述采用什么方法或手段,研究了哪些内容,得到了哪些结论。

主要创新点部分需要点出本报告的创新性工作,可以是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是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摘要格式附后。

四、创新实践训练(论文)的书写格式 1.摘要(内容摘要)

1.1 摘要的目的是使读者不必阅读全文,就能获得论文中主要信息。1.2 摘要的内容应包括主要工作项目、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及主要数据和结论。

1.3 摘要应是一篇可以独立使用或引用的完整的短文。1.4 外文文摘要应完整、准确地译出中文摘要。1.6 摘要一般不用图表、公式、化学结构等。1.7 摘要应排除本学科已成常识的内容。1.8 摘要应用第三人称书写。

1.9 不得引用他人的著作。1.10 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1.11 缩略语、略称、代号尽量少用。1.12 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2.关键词

2.1 一般选3~5个词,外文关键词应与此对应。2.2 反映文章特色和主题内容。3.研究报告主体部分 3.1 编写格式:

外文必须打印天头、订口留边25毫米以上,地脚、切口留边20毫米以上。

3.2 篇幅

研究报告主体部分内容不少于10个页面,不得写成综述性文章、因此引言部分不得超过3页。

3.3 章、条、款、项

1.引言2.12.12.3.12.正文2.3.2.3.2.12.3.2 主体部分2.3.1.2图(或图12.1,.....)12,1).....,表2.....表(或表3.结论4.参考文献3.4引言(序言、绪论、前言、导言)

3.4.1 简述国内、外本课题发展概况与目前的水平,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3.4.2 本课题的起缘、背景、目的、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分析。3.4.3 不与摘要雷同。

3.4.4 学科中的常识内容、科普内容不必赘述。3.5正文

3.5.1 此部分代表着全篇论文的质量与水平。

3.5.2 水平与质量评定内容包括:思路开阔、论证透彻、有理论依据、采用方法得当、数据精确、可信度高、有新见解、新方法。语言精炼、字迹工整、图文并茂、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3.5.3 主要阐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分析。3.6结论

结果分析、比较、评价,多方案必须进行优选,以及方案验证。可以没有结论,但必须提出课题的启发、建议与预测等。

3.7参考文献

3.7.1

书写顺序:

引用教材:序号-——>主要作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年。

引用期刊:序号-——>主要作者——>文章题目——>杂志名称——>年——>卷号(期号)——>页码。

3.7.2

作者或责任者不明时,注明“佚名”。

3.7.3

序号应与文内引用注释号相同。

3.7.4. 外国人姓名书写,如Cowan J C, Eissen H N, Yelland R L, 3.8插图

3.8.1

图要有自明性(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3.8.2

图号,图名,座标名,标距,单位,实验条件,注释齐全。3.8.3

图号及图名标注于图的下方。

3.8.4

引用图在图名右上角方括号注明文献号。3.9表

3.9.1表内不得用“同上”、“同下”、“同左”、“同右”、“//”等。3.9.2

“„”或“—”为未发现。3.9.3 “0”为测得具体数字为0。

3.9.4

表号,表题,应齐全,并标于表的上方。

7.喷泉实验创新实验 篇七

关键词:氨气;制取;喷泉;改进

一、问题的提出

1.现行教材中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氨气的制取是中学化学实验室必做的实验。按照传统的实验室制法,一般采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备氨气。该实验结果表明,教材中的装置制得的氨气湿度较大,不利于氨的喷泉实验,而且多余的氨气容易逸散到大气中污染环境,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师生深受其害,甚至导致学生排斥做氨气相关实验。

2.现行教材中氨的喷泉实验

氨的喷泉实验有力证明了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呈碱性。采用现行教材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喷泉实验效果不理想。不足之处有:(1)喷泉实验对氨气和收集氨气的装置的干燥程度要求很高,湿度大的氨气容易造成实验不理想或者失败。

(2)预先收集好的氨气在进行仪器组装中容易发生泄漏,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而且氨气泄漏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环保。

(3)很多学生都表示希望多做几次喷泉实验,但是,以前都未得到满足。因为做喷泉实验需事先收集好氨气待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有40多个学生,每个人都动手做的话,需准备40多瓶,而如果学生做几次喷泉实验的话,我们的工作量将会更大。

考虑到以上不足之处,我和同事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找到了几种比较理想的实验方法;又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我们认为教师不宜在新授课中将实验作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改进,太过创新,学生不理解,也是枉然。毕竟新授课中我们力求的是学生能够当堂理解和掌握所授知识。所以,在新授课中我们选择了下面即将介绍的改进方案,在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然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进一步改进,第二课时教师进行点评,并投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其他实验创新改进方案,供大家分析和交流。

二、新实验方案

1.实验操作流程

(1)按图组装仪器。

(2)检查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1和2,打开止水夹3,双手紧握圆底烧瓶:若小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锥形瓶内放入适量的干燥氧化钙,在分液漏斗内装入浓氨水,大烧杯内装入三分之二容积的蒸馏水,小烧杯内装约20 mL左右蒸馏水,并分别滴入几滴酚酞,最后固定好装置。

(4)打开止水夹1和3,关闭止水夹2,调节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浓氨水适量流入锥形瓶内,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氨气,氨气通入圆底烧瓶,赶出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当看到小烧杯内溶液变红,说明氨气已经收集满,关闭止水夹3。打开止水夹2,使圆底烧瓶与大烧杯内水相通。当大烧杯水中有气泡产生(过量的氨气将导管中滞留的少量空气排出),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和止水夹1。氨气与水接触,不断溶于水,使导管内液面不断上升,最后进入圆底烧瓶,在尖嘴导管口形成有力的红色喷泉。

(5)實验完毕,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3,圆底烧瓶内红色溶液流入小烧杯中。

(6)将小烧杯内溶液倒入指定容器,向两个烧杯中补充适量蒸馏水,并分别滴入几滴酚酞溶液,重复(4)操作,即可重复观察红色喷泉。

2.实验优点

(1)浓氨水与碱性固体反应可以制取氨气,经实验证明,碱性固体选用干燥氧化钙最优。氧化钙固体相较于其他的一些碱性固体(如烧碱固体、熟石灰、碱石灰等)产生的氨气更多,而且氧化钙价格便宜,节约经济成本。

(2)把气体的制取收集与喷泉实验的装置成功地连成一个整体,不需要事先收集好氨气。实验操作简单,用时少,重复性强,突出实验现象,成功率高,有助于学生了解喷泉产生的原理。

(3)相较于传统实验,该实验原料利用率高,减少了环境污染,体现操作的和谐性,实验的绿色改进。

(4)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理念:成功地在课堂中渗透了绿色化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黄宗海.氨气的喷泉实验的改进,新课程:中学版,2008(8).

[2]张明全,陈玉玲.喷泉实验的改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4).

8.化学创新实验 篇八

昆明 吴仕元 刘 云 戴 毅

一、实验目的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汶川大地震后,有媒体报道山区灾民使用的净水剂主要是明矾,在依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3页活动与探究做明矾净水的实验(1)时,发现该实验存在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人研究认为“明矾净水实验

(2)在于明矾的状态和质量太多的问题,一般需要20min左右的时间,”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时间大约是40min左右,如果单这里就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后面的教学任务根本就无法完成,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试验,我们发现昆明市附近地区的天然水大多呈弱碱性,而明矾净水的原理在于其水解产物氢氧化铝有很强的吸附性,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弱碱性、弱酸性环境不利于氢氧化铝的生成,即不利于明矾的水解。采用单因素控制法找到明矾净水的最佳实验条件,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烧杯若干100 mL带刻度(分别编号1、2、3、)、酸度计(雷磁牌PHS──2F型)、玻璃棒、明矾、研钵、电子天平(感量0.1g)、10%NaOH溶液、人工配制泥沙水(配制方法如下:取100克泥沙,加入4000 mL自来水,充分搅拌,静置待大颗粒沉淀后,取上层悬浊液备用)。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取编号为1、2、3的烧杯,各加入100 mL的泥沙水,测pH。在2、3烧杯中分别加入0.1g明矾,搅拌后,3号烧杯滴入4滴(每毫升约为40滴)10%的NaOH溶液,搅拌,静置。

实验现象:2至3分钟后,1、2、烧杯无明显现象,3号烧杯变澄清。

实验结果讨论:

1.净水时间的快慢与明矾、NaOH的用量有关。NaOH的量过多、过少都不利于明矾的净水,用明矾净泥沙水的最佳比值为:水(mL):明矾(g):10%NaOH(mL)为100 mL:0.1g:0.075~0.1 mL(3~4滴)。

3.由于各地泥沙成分不一,配制出的泥沙水浑浊度不同,本实验所用泥沙水越浑,效果越好。

四、注意事项

1.加入明矾充分溶解后,再加NaOH和溶液,搅拌3~5下,即可。保持静置,不要经常搅动,否则不利于沉淀的形成。

2.当量取的液体体积小于1 mL时,改用滴管量取,本实验1 mL液体大约为40滴。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加入NaOH、小苏打调节水的酸碱性,有利于明矾水解,提高反应速率,大大缩短实验时间。(只需10-15秒)

2、初步找到明矾和水之间的关系。

以人工配制的水为例是:100 mL人工配制泥沙水中,加入0.1g明矾,用0.075~0.1 mL 10%NaOH溶液调节酸碱度净化效果好; 以滇池水为例是: 500 mL滇池水中,加入0.1~0.3g明矾用0.2 mL10%NaOH溶液净化效果好;鉴于一般家庭中无氢氧化钠,同等情况下建议用加倍的饱和小苏打水替代10%氢氧化钠溶液。上述实验改进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增强了实验效果,为教师演示此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依据,同时由于加入的碱性物质中不含铝元素,又有利于明矾的水解(将可溶的硫酸铝转化为难溶性的氢氧化铝),不仅增强了净水能力,还有效地降低了水中铝含量,pH在6.50~7.61之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铝对灾民的健康影响,为灾民用明矾净水提供了一个好方法。

3、量化教材用量,即确定明矾的用量和天然水用量的关系(提供泥沙水的配制方法)增加教材实验的科学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 涂红梅 谭祥中

一、原教材中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检验氧气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实验,也是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但此实验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做法,难以成功。原实验步骤: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梗,用坩埚钳夹住铁丝点燃火柴梗,至其快燃尽时伸入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

学生对此实验非常感兴趣,很想快点看到实验现象,但这种急于求成的欲望,很容易导致此实验的失败。其原实验较易失败的原因就是对其火柴梗燃烧的程度难以把握。当把点燃的系有火柴梗的铁丝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时,①如果火柴梗过长,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只能看到火柴梗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②如果火柴梗过短,由于红热的铁丝冷却很快,也会看不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二、改进后的实验步骤

①我们把细铁丝的一端盘成螺旋状,另一端用坩埚钳夹住。

②用小烧杯盛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待用。

③把酒精灯和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放在较近的位置,并点燃酒精灯。④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的一端并将有螺旋状的另一端伸入到无水乙醇中,利用无水乙醇的表面张力,使细铁丝有螺旋状一端蘸满无水乙醇。取出后,马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到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三、改进后的优点

此方法极易成功,实验效果好;也不会再为火柴梗燃烧的程度而担忧;更适合于开设学生实验;无污染,并节约了资源。

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改进

江西省宜春中学 温小波

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P7页的活动与探究栏目里,对蜡烛及燃烧的实验中,有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烧杯里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小组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本人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是因为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使得烧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使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

其二是学生操作不熟练,把烧杯倒过来后、逗留时间大长,倒入石灰水之前,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散逸了,这样,很多小组的石灰水就没有变浑浊。

本人对该实验的改进是:将烧杯移开火焰,倒过来之前,用一块玻璃片先盖住瓶口,再把烧杯正放在桌面,然后移开一部分玻璃片,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再盖住烧杯,振荡,各小组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了,实验效果很好。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

一、实验名称:氨分子的扩散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试管、玻璃片、镊子、滤纸、剪刀、浓氨水、酚酞溶液。

三、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操作过程

1.将滤纸剪成稍宽于试管直径的滤纸条(防止滤纸条从试管中掉下来与玻璃片上的浓氨水接触),在滤纸条上均匀的滴加4-5个酚酞溶液的小圆点,然后用镊子把滤纸条放入试管的中部。

2.在玻璃片上滴1-2滴浓氨水。

3.将试管倒放在滴有浓氨水的玻璃片上,稍静片刻,会观察到滤纸条由下到上依次、逐渐出现红色圆点。

4.用镊子取出滤纸条,在空气中放置片刻,会看到滤纸条上的红色圆点逐渐消失。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

1.此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用时短。

2.增加了对比实验,充分体现了分子运动的性质。

3.实验药品用量小。

9.创新教学实验方案 篇九

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

一、课题内涵的理解

我们对创新性教学的基本内涵的理解:

1、创新性教学的本质是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己个人的创造力;

2、创新性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和延续;

3、创新性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个人的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

4、创新性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学生认识的自然发展,这种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的实质在于重演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

二、课题背景简析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中,百年之前就提出并展开创新性教学实验研究,而且取得了百年后令人瞩目的成果,民族整体素质提高了,科技发达了,成了发达国家。

——在中国,纵观历史,创造发明有过辉煌与自豪,虽然创新教育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就提出来了,但是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重视,在开放搞活的今天,从被人“轰炸”与“限制”,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国民整体素质不相适应的反思中,找到了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一既方向准确,又便于操作的新感觉,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培养新型人才,是创新性教学的目标。

——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本,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严重地束缚了受教育者思维火花的迸发,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灵气,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蕴含的基本规律并有相应能力、勇于 创新的人才。教育上的削足适履,本末倒行,导致亿万人争过“独木桥”,为闯过独木桥,学生视分如命根,教师视分为能力,学校视分为荣誉,家长为分不惜重金。学生超重学习,不堪重负。其结果是知识水平提高了,实践能力却没有了。

——领导是氛围,政策是环境,邓小平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为这一理论创造了氛围,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千年之交,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与政策、时间与空间的环境。基于这样的背景与现状,又逢这样的氛围与政策,真乃开展创新性教学的千载良机,我们不可错过。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分析中,指出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这一论述为教育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

2、现代脑科学对人的潜能的研究是本课题的生理学依据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们的大量研究成果,证明了人的创造能力与人脑的功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且只有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得到相互协调、平衡发展,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高度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优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右脑功能的新认识,给我们进行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供了科学的生理学依据,只有创新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右脑功能和左脑功能的 高度协调。

3、创造力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是本研究的教学基础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自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创造力进行专门研究以来,这种研究就未曾间断过。特别是80年代,在以往进行的创造力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创造力的新认识、新理论,如创造力的各种构成模式、创造力认知成份理论。创造力投资理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创新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一些符合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理论诸如建构主义学习论,主体教学论,活动数学论等等,也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了借鉴模式。

四、实验目标

1.实验探索教会学生会学习,会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

2.实验探索把课内创新学习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活动中去的实践活动教育体系。

3.实验探索以人为本,感悟生活,体验人间真情的教育体系。4.实验探索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五、实验研究的内容

1、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实验研究。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转变,开展无挫伤教育,成功体验教育,允许探究中犯错误,不求全责备。

(2)实现由封闭办教育,向开放办教育的转变,实现生生沟通,师生沟通,领导与教师沟通,家长教师沟通。开展校内科际之间开放,教学一科想多科;低中高年级间开放,教低年想高年,幼小开放,小学中学间开放,教今天想明 天,校际之间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主管领导开放,向家长开放,取得监督与支持。

(3)实现由传授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人为本教学观转变。开展把培养思维想象,创新求异意识做为教学目标,评价重心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倾斜。

2、课堂创新教学实验研究。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是组织、引导、参谋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和谐·主动·探究·感悟”的发展目标。把创造思维训练做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贯穿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始终,为其产生新思想,想出新问题提供创新意识氛围,寓创新教学与各个环节之中,各科教学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开辟一个新天地。

(1)课堂环节创新实验研究。课堂各个环节,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2)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尽力减少强制灌输和划一性,创造出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研究评价学生的观点、方法。学生互评、自评应成为主要形式,目标由学校设定,要开放,不封顶,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提高、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4)超常学生的教育培养研究。鼓励冒尖,发现与保护,培养与提高特长生。

六、实验方法

1、学习法(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以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学习先进的成功经验,以缩短探索研究的周期,防止走弯路;举办学习理论、先进经验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

(2)不定期举办专家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学习,解决急需解决的认识与实践问题。

(3)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教育科研成果展示活动,如学习心得、论文、教案、作业设计等,在展示汇报活动中学习先进经验,补充不足之处。

2、实验法

(1)因实验法具有控制性、因果性、变革性、教育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对开展教育科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遵循方向性、科学性、继承和创造相结合的实验原则,遵循以人为主体的原则,这是开展教育科研关键所在。实验法开展教育科研便于操作。

3、沟通法

(1)领导教师沟通,建立有利于开展教科研的上下级关系;为教师提供勇于研究,敢于实践的“土壤”和氛围。便于排除教育科研的变量因子干扰。(2)师生沟通,建立和谐、平等、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师道尊严”破除了,学生的思想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减少或避免教育实验中的因变量干扰。

(3)生生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最自然实在,能互补、能内化,发挥更大潜能。

4、信息法

(1)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凭借报刊资料、“千里眼”、“顺风耳”、“网络搜寻”等手段,获得“新、快、准”信息,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对实验的 最真实、最本质的指向调节。

(2)取得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向领导汇报,倾听批评与指导,从中获得权威性信息,调整实验研究的方向或指导思想。

5、开放法

(1)对外开放。举办实验成果开放日活动,向同行开放,向家长开放,向社会媒界开放,向教育主管领导开放,在开放中倾听批评意见,深化实验研究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功能作用。

(2)定期举办教育科研探索与实验的内部开放活动,科际之间开放,年级之间开放,达到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七、成果假设

如果按此方案实施教育教学,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创新思维品质会逐步形成,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实践能力会大大地加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八、实验管理与措施

1. 科学地设置机构,成立以校长为核心,以主管校长为执行、操作责任人的由各部门负责人、各学科组长为成员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及课题管理小组,或教育教学研究室。

2. 建立健全创新教育实验规章制度。研究确定创新教育实验工作方向及指导思想,研究确定实验科研领导、机构、责任的规定,研究确定学校教师承担实验课题。

九、课题实施步骤与内容

启动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2006年12月~2007年7月:启动、筹备、组织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 织论证,确定方案。

2007年5月~12月: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制定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并交流研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2008年4月~12月:召开结题会,出成果。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初颖

副组长:吴丹阳成员: 王燕闽

安晓波

李枫 李广贤侯健 郭清艳7

《小学新课程教学创新实验研究》实验方案

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案模板下一篇:中小学教务处(教科室)主任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