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2024-11-04

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精选8篇)

1.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篇一

第八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

通 知

中数【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会、分会):

在征求各地意见和总结我会多年举办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我会2012年工作计划要点,经我会2012年主要领导工作会议研究,决定于2012年10月下旬(具体地点待定)举办“第八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为广大初中青年数学教师搭建更好的课堂教学研究平台,为与会代表提供更多交流、研讨空间,通过活动推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本次活动决定进一步改进活动的方式。现将举办本次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观摩与评比活动的名称、主办方

名称:第八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

主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二、观摩与评比活动的目的

推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青年数学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数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数学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造就一批数学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三、参加评比活动教师的条件

当前在一线任教初中数学,年龄在40岁以内(1972年9月30日以后出生)。

四、各地参加评比活动的程序、名额分配和比例

(一)二级评审

观摩与评比活动设优秀课一、二、三等奖,由我会颁发获奖证书。

我会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会、分会)评出二、三等奖,报我会秘书处,经我会学术委员会复核确认;同时推荐参加评比的一等奖候选教师,一等奖由我会学术委员会评委会评选。

(二)名额分配

一等奖候选教师名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4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名。

(三)名额比例 一、二、三等奖的比例为1︰2︰4。

五、具体要求

(一)参评教师报名表

各地评出的二、三等奖教师和一等奖候选教师,均需填写《参评教师报名表》(见附件一),并提供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二)课题选择

各地一等奖候选教师的参评课题,采取指定与自定相结合的方式。1个指定课题、3个自定课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个指定课题、1个自定课题)。各地的指定课题(见附件二)已在我会2012年主要领导工作会议期间,随机抽签确定。请各地按照指定课题进行落实,其他课题自定。为了使本次活动的课题能覆盖初中的主干内容,同一地的课题不允许重复。

(三)教学设计

一等奖候选教师的优秀课必须提供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解析,2.教学目标设置,3.学生学情分析,4.教学策略分析,5.教学过程。具体要求请参考《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标准(修订版)》(试行稿 2012年)。

(四)录像光盘

一等奖候选教师的优秀课必须提供本节课完整的录像光盘,时间约45分钟。录像光盘要求图像和声音清晰,全面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录像光盘一式六份,在活动开始前30天送交我会秘书处,以便分发给评委,提前做好评选准备工作。

(五)展示课件

一等奖候选教师必须提供参评课例的展示课件。

(六)4节课例的点评文字稿

各地必须提交一等奖候选教师参评课例的点评,每节课例的点评文字稿为300~500字。

教学设计、展示课件、4节课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节)的点评文字稿等均以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于活动开始前30天寄至msmathedu@qq.com。

六、活动内容

(一)录像课展示与自述

所有一等奖候选教师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优秀课在大会上进行展示与评比。

展示方式:对每节课完整的录像进行适当剪辑,提供约25分钟视频供与会代表观摩。要求参评教师一边自述、一边展示视频,自述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用视频说明自述的内容。

每个完整的录像课展示与自述时间为30分钟,其中自述时间约5分钟,视频展示约25分钟。展示与自述结束后,由现场评委进行点评、提问,并组织现场交流与研讨。具体方式:录像课展示和授课教师自述(30分钟)→评委点评、提问,组织现场交流和研讨(15分钟)。

(二)东道主提供1节优秀观摩课

授课教师在本校按教学进度实地授课,1节,授课时间为45分钟,点评15分钟。

七、组织形式

(一)会场

1.录像课展示和自述:8个会场,每个会场约300人;2.东道主提供1节优秀观摩课:1个会场,约2000人;3.大会报告:1个会场,约2000人。

(二)活动程序

录像课展示和自述→东道主提供1节优秀观摩课,大会报告,协办方、主办方致辞,大会颁奖。

1.录像课展示和自述

录像课展示和自述分在8个会场,每个会场约16节,每节约需45分钟。每个单元(半天)每个会场研讨4节课,共需要4个单元时间。

2.东道主提供1节优秀观摩课,大会报告,协办方、主办方致辞,大会颁奖

(1)1节优秀观摩课,60分钟;(2)大会报告,60分钟;(3)协办方、主办方致辞,30分钟;(4)大会颁奖,30分钟。共需要1个单元时间。

八、活动评委会的组成

活动评委会原则上由我会学术委员和理事组成,聘请部分非理事的现职初中数学教研员和初中数学教师代表作为评委会成员,每个会场评委不少于4名。

九、收费标准

观摩代表需交纳观摩费和资料费300元(暂定),食宿和往返交通费用自理。一等奖候选教师、我会理事以及非理事的省级现职初中数学教研员免收观摩费和资料费。

十、设立优秀组织奖

为了进一步推动各地优秀课观摩活动的开展,调动各地参加观摩与评比活动的积极性,使本项活动成为推动各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平台,本届活动设立优秀组织奖,由学会给予获得优秀组织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研究会、分会)适当奖励。

优秀组织奖的基本条件:

1.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严格按照评比活动的各项要求开展工作。

2.参评教师成绩优异,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典型性,受到评委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3.所在地理事按时参加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严谨、认真、细致。4.所在地观摩代表踊跃,会场秩序良好。

5.提交一份本地组织本项活动过程的简要报告,包括一等奖候选教师的产生方式,对本项活动的理解,以及对本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等。

十一、其他

1.请各地应严格按照本通知的要求落实相关事项。

2.关于各地组织观摩的人数和其他有关事项,待与承办单位协商确定后,另行通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2012年4月18日

2.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篇二

听课心得体会

1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加强数学阅读指导,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听课活动,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详细记,用心去体会,以下是一点感受。

为期一天的观摩课活动我们一共听取了6位教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些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各有所长,形式多样,有的将知识点用一个故事情节串起来,有的将知道点分散到闯关的要求中,有的将知识点融入到游戏里„„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比如杨宏老师的《数学广角》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烙饼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这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主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植树问题》时,马老师利用植树的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李老师的《角的分类》一课中,就让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享有动中学的乐趣。

2、重视游戏活动。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如《角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找角,然后让学生说,再让学生去做,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等等,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明白方法,能够感知角的大小。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如罗老师的《条形统计图》,使我受益匪浅。

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理解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刘老师的《数与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规律,学习数学。

3.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篇三

“数列极限”这节内容为一课时(45分钟),在课堂上很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如下的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对数列极限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导数所必备的知识.另外,极限也是从初等数学的思维方式到高等数学的思维方式的质的转变,在重点考察思维方法的高考命题中是最好的命题素材之一.(2)在全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的极限》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三册(选修2)第二章、第二节,是数列极限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第73页至76页。是全章内容的起点,重点。2.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

从数列的变化趋势来理解极限的概念;能初步利用极限定义确定某些简单的数列极限;体会极限思想。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的确定

教学重点: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从变化趋势的角度, 来正确理解数列极限的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中启发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即定义)

确立依据:这样确定重难点及教学关键,主要是基于课标要求和对本节课全面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认识,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能初步利用极限定义确定某些简单的数列极限;(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臵问题情境、数列变化趋势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学会数学语言的表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分层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进而学会数列极限的分析方法,体会在探索问题中由静态到动态、由有限到无限的辨证观点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和数学家刘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2、通过介绍生活中的极限运动和极限精神,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确立依据: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

三、教学问题诊断

1、对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高三学生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1)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立体几何中球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生活中的趋向性事例进行类比,这是认知的有利因素.认知的不利因素: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列极限,容易与数列混淆;对于一些摆动数列学生判断有一定困难。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青海油田高三理科的学生。多数学生重视数学的学习,但欠缺学习方法;不善于自己探究,习惯于教师的讲授;许多学生不善分析,欠缺合作意识。另外数学语言表达、文字表达能力都存在一定问题。有利的因素是学生面临高考,比较自觉,有比较强的学习欲望。

2、学法指导:

①、自主学习:学生自己通过预习,了解所学知识

②、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③、练习巩固法: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应用,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制定依据:是基于对学习者特征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方法:

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主要是启导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讲练结合法、练习巩固法等等。

②整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思维为主线。

教学用具的说明:计算机课件演示目的有三:其一是通过史料的简单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二是在概念形成阶段,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其三可对学生所得的结论验证、完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总之“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我选择和使用教学用具的根据。

2、预期效果分析:

①预期成功之处:我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方式,不断深化问题。同时多媒体动画的使用,会使得数列的趋向更加清晰,尤其在摆动数列变化上。这些措施,会加深学生对极限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解决重点和难点。在例2,例3的处理上,采取了教师给出阅读提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去阅读方式。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②预期困难之处:在课堂练习环节的时间把握上有一定困难。在探究2和探索开放问题上,学生能否全面的分析,有一定困难。

五、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法方面,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和练习巩固法。为了更加协调连贯,我采取了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方式,不断深化问题。

2、在学法方面,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练习巩固等措施,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对于容易出错的极限的写法方面,采取了让学生上黑板书写,及时纠正学

生出现错误,加深印象。本节课的最成功之处,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完成,超出了我的预设。在最后对 “极限运动”的评述中,没想到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说明我们的学生都有向上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以后教学最大财富。

3、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课堂效果方面:我采取环环相扣的设问,让学生认真去观察,积极的去讨论,大胆的去回答,深入的去体会。整节课课堂效果非常好,所有的学生踊跃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时间把握方面:基本上与预设时间一致,没有超时。

不足之处:

1、在课堂细节处理上欠缺,影响到课堂的连贯性。

2、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在PPT中,有些练习题的字体比较小,背景与字体反差不大,有些不清楚。

3、没有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在找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多次被抽查,而在后面的同学没有充分的关注。

4、板书的字迹不太工整。

在教学重建方面:本次教学给我的感悟有三点:

1、教书如打仗,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作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经认真细致准备才能上好一堂课。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深入的去研究、学习,练好自己的基本功。

2、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教师应该抓住每次机会,去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且应该及早的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中来。

4.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篇四

一、函数概念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其核心内涵为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函数思想也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而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一步描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生活、社会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梯度的,由浅入深:首先要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一个对应,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然后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抽象的函数符号的意义,(为常数)与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并且让学生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函数概念的辨析过程,函数定义域的求解过程以及求函数值的过程,渗透归纳推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经历以上过程,让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体验函数思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的简洁美.通过例题的讲解,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在初中初步探讨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通过集合的学习,对集合思想的认识也日渐提高,为重新定义函数,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函数概念的基本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惑、困难: 1.对“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函数”存在困惑. 学生在预习之前可能一直都有疑问:我们已经定义过函数了,为什么又要重新定义函数?学生可能认为自己学得很好了,再学习函数的定义有重复之嫌. 2.学生由实例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时存在困难. 教学中由实例抽象归纳出函数概念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才能得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通过 “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得出函数的概念时,学生在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得不出函数的概念. 3.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存在困难.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5.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篇五

§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必修2(B版)》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教学内容有直线方程的概念、直线倾斜角、斜率以及直线倾斜角与直线斜率的关系等概念。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都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倾斜角从几何角度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斜率是从数量关系上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直线的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而斜率则是代数量,建立斜率公式的过程,体现了解析法的基本思想:把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而且它在以后建立直线方程、通过直线方程研究几何问题时也起到核心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本节课是第一次用方程研究直线,为后续研究曲线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二【目标分析】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掌握斜率公式,并会求直线的斜率.(2)、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化归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方程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的统一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问题诊断】

学情分析之知识储备:1.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现在基本会画简单函数的图象,也会通过图象去研究理解函数的性质,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也足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方程概念,教材是由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入的,是将一次函数与其图像的对应关系,转换成直线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这样引入比较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2.直线方程的学习安排在三角函数之前,因此,倾斜角的 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正切等于斜率,这一事实还不能直接引入。在研究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时,由于没有三角函数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部分内容的研究中,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尽多的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二者的联系,学生充分利用特值验证,或斜率公式作出解释,教师再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变化关系,给学生更加深刻的直观印象,从而突破难点.学情分析之心理准备:对现在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已基本成熟。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可以把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来理解材料内容的大意和结构,有目的的检索有关的阅读信息。而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必须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及符号,不断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和想象,不断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所以教师要适时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引导他们在阅读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四.【教法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 教法上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主要采用自学、阅读、问题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方法。通过鼓励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捕捉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使学生从懂到会到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环节一

新课引入

展示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名言: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探究发现.提出阅读是探究知识的重要手段.揭示本节课研究方式:自主阅读,探索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的激励语,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自主探索,大胆尝试!

环节二 概念探究(一)自学阅读:阅读课本74页内容,自主探究直线方程的概念.概念形成: 教师提出问题1

问题1:本部分内容阐述了哪些概念?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概念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强调直线方程的概念: 1.直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两者缺一不可.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学生可能还会发现:有的方程不一定是函数,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x2,教师指出,用函数表示直线不全面,用方程更全面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层层深入,与学生共同体会概念的严谨,感受学习的乐趣。

概念深化:思考:如图,(1)直线l的方程是

yx1吗?为什么?

(2)直线l的方程是x(xy)0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

yx1不满足直线上所有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2)x(xy)0不满足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上,所以均不是直线的方程.教师及时强调定义的两部分内容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加深对直线方程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明确直线方程的概念的两部分缺一不可.环节三 概念探究(二)自学阅读:如何通过方程研究直线的问题,我们需要哪些工具?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75页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概念形成 本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哪些概念?(斜率和倾斜角).问题2:能谈谈你对斜率的认识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直线斜率的定义,以及已知直线上两点A(x1,y1),B(x2,y2),x1x2,如何求斜率的公式。

教师进一步引导:两点间斜率公式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一)垂直于x 轴的直线无斜率

(二)斜率公式与直线上点的位置无关,学生一般会想到用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来证明该问题,此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斜率的几何意义.教师总结点评.思考:关于斜率,你还有其它认识吗? 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学生一般会联系物理学中svt,速度就是斜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斜率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

学生活动: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关于对斜率公式的注意事项,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完善总结。引导他们在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问题3:反映直线倾斜程度的量,除了代数角度的斜率,还有别的量吗?请一名同学谈谈对倾斜角的认识.学生不难回答出倾斜角的定义和范围.【设计意图】以问题研讨的形式替代教师的讲解,分化知识点、解决重点,给学生“数学创造”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强化对斜率的理解.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解决问题,充分体会成功的愉悦.思考题是发散性问题,鼓励学生注意学科间以及所学知识前后的联系.环节四 概念探究(三)问题4: 斜率与倾斜角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反映了直线的倾斜程度,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氛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请小组代表到讲台讲解,教师及时点评补充,最后教师可借助动画展示,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思路一: 特值验证:已知A(1,0)B(3,1)C(2,1),D(1,1)E(1,0),F(2,1)求直线AB,AC,AD,AE,AF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并观察出倾斜角随斜率变化的情况.思路二: 以斜率为正值的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为例,分别取两点,使得⊿x相同,比较⊿y的大小关系,进而判断斜率大小,再观察倾斜角的大小,进而得出结论.教师提供思路三 :

教师演示几何画板做出的动画.思考:斜率与倾斜角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

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直角三角形知识回答:在倾斜角为锐角情况下,斜率等于倾斜角的正切值.教师补充:钝角情况同样适用,但目前超出了我们的知识范围,关于斜率和倾斜角的关系,我们将在必修4中再次讨论。

【设计意图】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自主探索,自由想象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和失败的情感体验,深刻地领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第一种方法学生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体现了斜率公式的应用,第三种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通过讨论交流演示,层层深入,突破本节课难点.环节五 知识应用

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1.求下列直线的斜率(1)y13(2)3x5y20 x1

(3)已知直线上两点A(a,c),B(b,c)ab 2.求斜率为12.且过点(2,13)的直线方程,并画出图象

3.判断正误:

(1)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

(2)直线的倾斜角越大,斜率也越大

(3)平行于x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0或180

4.如图所示,直线l1,l2,l3的斜率分别为k1,k2,k3,则:()

B.k3k1k2 C.k3k2k

1Dk1k3k2 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做好课堂巡视,加强对学生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第一题总结求直线斜率的方法,第二题总结已知斜率和一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为下节研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做好准备.第三题是概念辨析,第四题体现本节课难点,考察直线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

问题由学生解决,解题后的反思总结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作出补充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A.k1k2k3

环节六 小结与作业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完善.布置作业.【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发言,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及时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阅读思考,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各层次学生均得以发展

五.【设计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本着这样的理念 “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希望能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所以,这节课既是一堂新课又是一堂自学阅读课.整个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索研究学习,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难 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精品教案

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引导他们在阅读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视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溶入渗透.整个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使他们“读”有所思,“学”有所获,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做探究式阅读,而非被动接受式阅读。,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3)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互助、分享和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6.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导数的综合应用”是高中数学人教B版教材选修2-2第一章的内容,是中学数学新增内容,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内容,它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出现,使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之间又多了一个无可争辩的衔接点。导数的应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题型既有灵活多变的客观性试题,又有具有一定能力要求的主观性试题,这要求我们复习时要掌握基本题型的解法,树立利用导数处理问题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2)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3)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以及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

(4)解决根分布及恒成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函数性质作图像,反过来利用函数的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如交点情况,能合理利用数形结合解题。

(2)学会利用熟悉的问答过渡到陌生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是一堂复习课,教学难度有所增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应用导数求单调性,极值,最值

难点是方程根及恒成立问题

五、学法与教法

 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

(1)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如问题3的处

理)。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出发,发散到已学过的知识中去。(如问题1、2的处理)。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新知(如问题1、2的发散和直击高考的处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

 教法:

变式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形成知识网络,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

七、评价分析

上复习课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先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总结,然后讲解典型例题,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但是缺点是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以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冲突,整个过程都有学生的参与思考,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虽然问题设置不是很多,但能抓住了导数的本质,利用典型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导数的思考,设计的问题串,达到了使探讨的问题层层递进深入的目的。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再通过教师的精炼总结,使学生对导数的应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达到复习的真正目的。

7.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篇七

——参加第六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总结

重庆市实验中学校

马林刚

2012年11月15至20日,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邦耀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巴南区中学数学名师室的成员一行和重庆市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及各区县教研员一起在安徽省黄山市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

第一次和全国的同行和全国高中数学的教育专家在一起交流学习,不仅领略了十几节各省市派出的选手介绍的各自的课堂实录,还学习了现场专家、评委的精彩点评,参加了CASIO公司对图形计算器的应用的讲座,学习了中国教学学会中数专委会的章建跃副理事长的总结发言。

经过认真的思考、沉淀,现将学习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中教学水平各不相同,但是参赛教师的水平很高,对很多熟悉的经典高中数学内容都有很新鲜、专业的诠释。

如福州一中的危志刚老师和银川实验中学的李巍老师都讲的是《正弦定理》,在教材的处理上分别用了从定性把握到定量刻画引入课题,借助几何画板对正弦定理进行了探索、体验,最后得出结论;李巍老师从实际问题引入,从直角三角形中存在的边角关系类比到一般三角形,经历了提出问题、发现定理、问题驱动、再看定理、提出猜想、证明定理、多法证明、深化定理、解决问题、应用定理。充分体现了教无定法,但是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老师的智慧,引导 学生不断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本质。

二、不管何种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关注全体,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永远是高中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所观摩的展示课中,有的学校把学习小组坐成圆圈,大多数学校仍然是都面对讲台,有的学校教室四周都是黑板,大多数学校都使用了电脑软件和展示台等工具。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展示了数学课堂的魅力。

三、有很多大胆的有价值的尝试。如《解析几何》序言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启发。专家和观摩教师、参赛选手的互动也是产生智慧碰撞的火花的时候,点评专家都是赛前观摩了整节录像课后对所点评的课进行了分析,大多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在点评时还结合所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我们收获很大。在观摩第一节的互动中,我也对该节教材的处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得到评委的肯定。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很是难得,也让我对自己的一些教学观点充满了信心。

在现场观摩的很多课里,都用到了计算机模拟技术,例如电脑软件模拟转糖人、电脑软件抛掷硬币,这些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数学实验虽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但是数学也逐渐走向直观,走向生活。在观摩的课堂上没有看到使用图形计算器的身影,但是在CASIO的推荐会上,了解到很多省市的学校都在使用这种计算器,这是否会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我们拭目以待。

四、对我校、我区高中数学教育的启示。就象章建跃所说,把教研作为一种习惯。我校高中数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内容多,但学生的总体时间是一个定值,怎样发挥好课堂教学的效益,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数学水平的提高,更好的实现数学的良好教育功能。

2、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优秀学生在全国数学联赛和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对于我区高中数学教育而言,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获得最大的收获?我区的各个学校的生源都不相同,面对的教学内容却是一样的,怎样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切实落实好知识点,不片面追求难度、深度。注重课堂上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和重点内容、重点知识的刻画,把那些依靠背公式,甚至背习题的数学学习方式改变为研究公式、研究习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学生在高中学习中除了应付高考以外的另一个重要追求。

8.观摩安庆市青年教师数学新课程优秀课评比 听 课 体 会 篇八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洪璐

教材: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数学》第1.2.3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能够运用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几何直观探讨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和运用,培养化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在诱导公式的探求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π-的诱导公式。π+与-的诱导公式在小结π-的诱导公式发现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出。

教学难点:π+,-与角终边位置的几何关系,发现由终边位置关系导致(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关系,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前面已经学习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那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怎么求呢?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

【问题1】求390°角的正弦、余弦值.一般地,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三角函数看重的就是终边位置关系。即有:sin(+k·360°)= sinα,cos(+k·360°)= cosα,(k∈Z)

tan(+k·360°)= tanα。

这组公式用弧度制可以表示成 sin(+2kπ)= sinα,cos(+2kπ)= cosα,(k∈Z)(公式一)

tan(+2kπ)= tanα。

(二)尝试推导

由上一组公式,我们知道,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

一定相等。反过来呢?如果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它们的终

边一定相同吗?比如说:

【问题2】你能找出和30°角正弦值相等,但终边不同的角吗?

角π  与角 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有

sin(π )= sin ,cos(π )=  cos ,(公式二)

tan(π )=  tan 。

〖思考〗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获得这组公式(公式二)的?

因为与角 终边关于y轴对称是角π-,利用这种对称关系,得到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于是,我们就得到了角π 与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正弦值相等,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进而,就得到我们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三)自主探究

刚才我们利用单位圆,得到了终边关于y轴对称的角π- 与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呢?

【问题3】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你有什么结论?两个角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呢?

角 与角 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有:

sin()= sin ,cos()=cos ,(公式三)

tan()= tan 。

角π +  与角 终边关于原点O对称,有:

sin(π + )= sin ,cos(π + )= cos ,(公式四)

tan(π + )= tan 。

上面的公式一~四都称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四)简单应用

例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7;(2)cos(60°);()

tan(855)6

(五)回顾反思

【问题4】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获得诱导公式的?研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体可以表示如下:

(六)分层作业

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2、必做题 课本23页 133、选做题

(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

(2)角α和角β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

上一篇:海口房地产市场报告下一篇:食堂每日日常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