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一

2024-09-17

课后练习一(精选8篇)

1.课后练习一 篇一

《窃读记》课后练习

一 我能区分这些形近字,而且还会组词呢。

抄()炒()吵()妙()

梭()峻()酸()唆()

二 我能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来。

隐藏()暂时()担忧()

惧怕()光顾()鼓励()

三 我也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得更简洁。

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家乡。

我离开了家乡。

1.我舒舒服服地坐在松软的沙发上。

2.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那本我读过的书。

四 我能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如果„„就„„

1.()口袋里有很多钱,我()能买很多我喜欢的书。

2.()口袋里没有多少钱,()我不能买我喜欢的书。

窃读记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2、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意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ɡuàn tōnɡ qǐ mǎ ɡǔ lì tōnɡ shùn

bâi sònɡ jiàn yì zuò cì cǎi fǎnɡ 二、一锤定音(在黑体字正确的读音后画“√”)。散文(sǎn sàn)水浒(xǔ hǔ)应该(yīnɡ yìnɡ)绿林(lǜ lù)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挤()狭()拖()码()济()侠()施()蚂()

四、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随便()培养()赶紧()反义词:喜欢()永远()困难()

五、择优录取(选词填空)。思考 思索 思路

1、他遇到了难题,正在苦苦地()着。

2、他正在构思文章,别打断他的()。

3、弟弟反复(),终于找到了简便的方法。嗯 呢 吧 呀 哟 吗

4、这是谁的书()?

5、这件好事是小红做的(),你怎么表扬亮亮?

6、热爱书()──这是知识的源泉!

7、(),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过来了!

8、(),你说得很对,我完全赞成。

9、我能够和你们一块儿玩()?

六、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打:①自从;②殴打;③玩耍;④振作;⑤写出

1、爸爸知道后,头一回打了我。()

2、几位年轻的叔叔在操场上打篮球。()

3、喂,打起精神来,马上就要到了。()

4、他把自己打好的作文稿交给老师看。()

5、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贪玩了。()

七、小法官,巧断案(判明对错)。苗苗访问季羡林爷爷,获得了许多关于读书的启示。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1、看闲书会挨打,以后不能再看了。()

2、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3、21世纪的青年必须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4、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的积累。()

5、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

八、调兵遣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2、全部透彻的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3、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4、座位的次序或排名的先后。()第二课时

综合能力日日新

九、你知道吗(文学常识)?

1、本文是一篇以_________形式的_________,是一名_________对____________老先生进行的访谈的记录。

2、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季羡林老先生指出:把文章写好,要_______________;要努力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学习上做到不要___________、要学好__________,还要进行______________积累。

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题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小苗”指的是_____________,“大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十、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 ]你喜不喜欢,[ ] 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材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着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这段话出自课文《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

2、在于段中的[ ]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3、季羡林老先生提出21世纪的人才三贯通的人才。你知到下面每个字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吗?

中:指_______________;西:指_______________。古:指_______________;今:指_______________。文:指_______________;理:指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偏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人物的对话,说一说你对文中这两个人物的评价。苗 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羡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好语文,[ ]要靠课内,但课外阅读也十分重要。课外阅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语文课内,讲读课文,讲授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能将课内的内容学得很好,这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不看看课外的书,那接受知识的局限性是很大的。事物往往相互联系,各门学科之间也多有沟通之处,讲究学科渗透。何况现代科学不断发展,新的知识更是 ①,[ ]不多接触,那就会 ②,所以要广泛吸收新知识。知识的获得,除从生活中得来外,更多的要依靠间接经验,特别是“各样的书”,一定要多读书,才能不断丰富知识。

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和他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密切关系。以写作为例,有的学生,写作时没有内容可写,除和生活经历有关外,知识贫乏,平时不注意收集积累,也是一大原因。清代的万斯同说过:“必尽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胸中不能无碍,则笔下安能有神。”这说明读书、通事、丰富知识和写作关系的密切。其他如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等,也和丰富知识有关。近两年语文统考试卷上都加强了对课外内容的考查,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但考查的结果却令人 ③。当问到你知道丘吉尔是什么人?他主要的贡献是什么?有的同学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就 ④,乱答一通。当问到你知道保尔·柯察金是谁吗?有的同学回答他是歌星、球星、诗人,答案 ⑤,笑话百出。所以在课外要多读些书。

[ ],真的要读“尽”天下书,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好的课外书,是完全可能的。

1、在标有序号的空线处用上恰当的四字词语。①处可以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三首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一锤定音(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京口瓜洲一水间()A、jiān ??B、jiàn ??

2、明月何时照我还()A、huán ??B、hái

3、欲作家书意万重()A、chónɡ B、zhònɡ

4、风一更,雪一更()A、ɡēnɡ?? B、ɡânɡ

二、群星荟萃(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猎人)(借债)(错误)(蜡烛)白()()()()各()()()()俞()()()()半()()()()

三、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京口瓜洲一水间()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明月何时照我还()

4、欲作家书意万重()

5、复恐匆匆说不尽()

6、聒碎乡心梦不成()

四、诗句翻译。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号入座(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长相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万语千言 《泊船瓜洲》 聒碎乡心梦不成 归心似箭 《秋 思》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夜不能寐

六、小法官,巧断案(判断正误)

1、“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水”当“河流”讲,诗中具体指的是长江。()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3、“复恐匆匆说不尽”中 “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4、“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书”指书信“重”读“chónɡ”,可以解释成“层,种”。()

七、沙里淘金(选择正确答案,填序号)。

1、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 【 】 A、榆关 B、京口 C、钟山 D、洛阳

2、对下面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开封。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B、因为“意万重”,诗人“恐匆匆说不尽”。

C、“临发又开封”,显示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D、“复恐”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开封”是对人物动作行为细节的描写。

3、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洛阳/城里/见/秋风 B、风/一更,雪/一更 C、京口/瓜洲/一/水间 D、春风/又绿/江南岸

4、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 【 】 A、白居易 B、王安石 C、张 籍 D、苏轼

八、要点扫描(课文回放)。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首古诗都表达了___________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但表达的方法各异:《_________》是写景抒情,《__________》是叙事抒情,《___________》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九、书法擂台(默写古诗《泊船瓜洲》)。比一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哟!

第二课时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你知道吗(文学常识)?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__”之一;《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_的学生,他的诗颇得__________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_________”。《长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清大学士_________的公子,文学成就以_______为最,被誉为“______________”。

十一、画解诗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2、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

十二、品味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词又叫_________,这一首分为__________两阕。

2、“榆关”指的是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军途中。

3、“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山一程,水一程”表示征途___________,“风一更,雪一更”表示征途____________。

5、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 写的《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①树叶变黄了,又一个秋天来了。儿子就是去年的秋天离开家去远处闯荡,年轻的心总向往着那个精彩的世界,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孩子和家人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老人拿起信纸,给远方的孩子写信,脑子里闪动着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是个有志向的孩子,他踌躇满志地离家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老人从来不想拖儿女的后腿。只要孩子有出息,哪怕不能经常见面,老人还是感到欣慰和自豪。老人在纸上写下“努力工作,事业顺利”,老人脸上露出笑容,他对孩子满怀信心,眼前出现孩子荣归故里的幻影。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 ]他一事无成,在外面撞得头破血流,家[ ]永远是他的港湾,是他的归宿。老人在纸上写下“注意身体,工作不要太累”,想到孩子在外面打拼的艰难和不易,老人的脸上掠过一丝担忧,他在外面会不会受委屈、会不会想家?信笺上滴下一滴清泪。

信请同在城里工作的老乡带去,老乡在旁边等了很久,连声催促。老人用颤抖的手把浸满了关切、思念的信装进了信封,交到老乡的手里,②这时,一阵秋风吹过来,掀起老人头上稀疏的白发,他感到一丝凉意。

“等一等”,老人快步赶上带信的老乡,把刚封好的信拆开,在信的末尾加上一句:天冷了,记得加衣服。

1、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加上一个适当的题目。

2、在短文中的[ ]里用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指出下面各据分别应用了那种修辞手法。(1)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

(2)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

4、短文所描绘的情景,使我想到了刚刚学过的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这首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老人对儿子的思念、牵挂,是通过对老人的心理、神情和动作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来的,其中能够让我深受感动的句子有:

(1)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神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短文和张籍的《秋思》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本文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张籍的《秋思》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一想:加“~”的句子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短文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是老人的儿子,我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浓乡愁因何发

王安石的乡愁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由肃杀的秋风引起,纳兰性德的乡愁由北方的风雪勾起。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引发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

2.课后练习一 篇二

一、明确课后练习的内容和类型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是每一课的具体教学要求,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所在。小学语文课每课基本安排了三至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学生练好写字能力。二是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和常用词语,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三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课文,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习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或是启发学生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得到发展。

就二年级的课后练习而言,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主要分为“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读”“我会说”四部分,而“读读比比”“读读画画”“读读背背”“看看写写”“说说画画”“说说写写”等交替出现,各部分之间基本上没有轻重、先后之分,听、说、读、写并行推进结构。

二、紧扣课后练习,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上好一堂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个学段能力的培养是有侧重的,如何确定各学期训练的重点呢?除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直接要求外,还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确定。课后习题揭示的训练目标要比学段目标显得更细化、更具体,更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

如: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这课,课后练习有四个部分,分别是(1)我会认“酸、葡萄”等9 个生字。(2)我会写“串、兔”等8 个生字。(3)读读演演中,要求朗读课文,再演一演。(4)读读比比中,比较“小猴子爬上葡萄架。和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依照课后练习,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酸、葡萄”等9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通过课后读读比比,练习用“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地”进行说话,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能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并演一演。

(4)通过课文学习,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如此设计,让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相互对应,能够紧扣课文的重难点,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的课后练习,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细化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重难点。

三、紧扣课后练习,突出教学重难点

第一学段以识字写字为主,课后习题凸显学段特征。一年级除拼音以外,每篇课文都设有“我会认”和“我会写”两个习题环节,一年级我会认的字明显多于我会写的字,我会写的字一般都在四个字左右,以独体字为主,主要训练字的基本笔画。二年级的课后练习也有两个部分组成,会认字在十个字左右,会写字在12 个字左右,从独体字向带偏旁的合体字转变。这一学段重点识字写字在课后练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课堂教学必须抓住识字写字,围绕识字写字教学,设计趣味多样的识字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写字时间, 提高写字兴趣等。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这一课的三个带“反犬旁”的字,教学这类同偏旁的字,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孩子的写字兴趣。在教学“猴、狐狸”三个字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葡萄架下的小动物们都吃到了葡萄了,小猴子也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吃葡萄呢。(课件出示葡萄上的会写字)看,谁能写好这些字,葡萄就送给你了。

生:充满兴趣

师:先看这三个字。(狐、狸、猴),一起读读。

生: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反犬旁,都是左右结构。

师:对,反犬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你还能说出哪些带反犬旁的字?

生:猫和狗。

生:猪。

生:狼。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可不少,那我们先把“猴”字请到田字格里吧。小手拿出来,老师相信所有的小眼睛都在黑板上了。

师:边示范边讲解。第一笔是撇,接着是弯钩,看,这一笔就像一只低头弯腰的小动物,最后一笔是撇,单人写在竖中线,接着写完。

师:同学们,拿出笔,描一个写两个。

生:写

师:小猴子提醒大家,写字的时候头要正,肩要平,脚并拢。. 教师随机表扬。

生:按要求坐端正。

师:(评议)老师这里有三个小朋友写的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三个学生写的“猴”)

生:评价第一个字写错了,中间多了一竖。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猴”字是我们的好朋友,千万不要拿小棒打他,写字一定要先写正确。

生:第二个字太分开了。

师:你说得对,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的紧凑些,否则就会变成三个字。

生:第三个字最好,很漂亮。

师:看这个,结构紧凑,笔画流畅,小猴子要送给你一串葡萄了。像老师这样,也给你的同桌评一评。

生: 互相真诚评价

师:赶紧修改一下。

师:我们也要像小猴子一样大胆尝试,写写“狐狸”两个字。

生:评议。

师:“狐”字很容易写错,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

生:狐狸喜欢吃西瓜。

师:很好。

生:反犬旁加瓜。

师:(课件出示“狐”字的甲骨文)。看,这就是甲骨文的“狐”字,就像一只张嘴吃的狐狸,馋嘴的狐狸背着一个大西瓜呢,记住了吗?

生:修改,书空。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瞧,小猴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糖葫芦)

师:看到糖葫芦,让你想到了哪个字?

生:串。

师:是的。(出示“串”字的演变),瞧,两个口就像我们的一颗颗糖葫芦,细长的签将它们连起来。好,我们把它请进田字格里。虽然这个字很简单,要写好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口要扁,两个口大小还不一样。

师:是的。还有吗?

生:竖是悬针竖。

师:是呀,赶紧把它送到田字格吧。

生:写。

师:同学们这节课写得都很认真,小猴子也出来为你们鼓掌了。

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而写好同偏旁的字,是二年级的重点。教师紧扣课后练习中我会写这一部分,仔细揣摩,创设情境,提高孩子的写字效率。

四、紧扣课后练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师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明确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独立的活动,而是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开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布置和指导学生预习,使之富有成效。这里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课后思考题为预习依据。作为低段的二年级学生,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针对课后四个板块练习,让孩子提高自主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培养朗读兴趣。如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课后有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以及读一读和说说写写。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些字我已经会写,哪些还不会?在读一读这部分,我通过预习已经会读哪几个自然段,哪些句子还不熟。学生在自己的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也可根据孩子的预习情况,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紧扣课后练习,拓宽学生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课后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课后安排了“我知道”的资料袋,让学生知道更多有关雷锋的事迹,对人物有更深刻的感受。还有这一册《邮票齿孔的故事》中的资料袋,给学生了中国第一枚邮票,介绍了集邮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拓展了文本。

3.课后练习一 篇三

一、 课后练习不等于强化知识的记忆

课后练习的目标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再现和强化。纵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后的练习不外乎以下几项:1 朗读、背诵或复述;2 描红、临写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3 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4 写法揭示和迁移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后练习是积累和运用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积累词语,学会想象和探究,学会查字典,通过朗读或表演表达阅读感受、学会迁移文中写法进行表达……由此可见,课后练习的价值取向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年级的课后练习更是集中在“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感悟、理解后的“表达”上。

二、 课后练习不等于到了课后才做

通读课后练习,我们不难发现课后练习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后练习有的可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第3题:查字典,先弄清两个“解”字的读音,再理解整个语句的意思。有的练习需要在课上进行讨论,如这课中的第4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的含义,并思考括号里的问题。这些题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文本来深入思考才行。有的到课文学完后再讨论巩固,如学完课文后,讨论第5题“这篇课文主要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经过讨论,大家更清晰地知道花儿有儿童的品质,儿童也像花儿一样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花儿就是儿童,儿童就是花儿。

三、 课后练习不等于答试题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4题:诵读课文,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道题具有综合性,集朗读理解,想象说话于一体,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又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抓住关键字词“荒山野岭”、“青山碧岭”展开想象。试想一下:“诵读课文——想象意境——想象植树前后的变化”这不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顺序吗?这不就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吗?所以这道题应该贯穿于整首诗的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只是回答这道题。因而,教学应该是这样的:一读,达正确、通顺,学会生字新词;二读,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读,用直线标出描写“荒山野岭”的词句,用曲线标出描写“青山碧岭”的词句组成版块,再交流;四读体会我们植树的欢快心情;五读体会诗歌的表达方法。“想象”,即把文字幻化成画面,这是学习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好办法。学生可借助相关的词句进行具体想象。由词句“千年裸露的山岩”、“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浑浊咆哮”等想象“荒山野岭”,由“披上绿袍”、“枝繁叶茂”、“美丽的家园”、“丰收的果园”、“碧波轻抚”想象“青山绿岭”。学生还可根据画面进行想象,利用书上的插图、老师收集的森林画面、平时看到的相关动物画面想象“烈日的煎熬”的寂寞和痛苦以及动物们在“美丽的家园”里快乐生活的情景。“说话”在诵读、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除了将诗中的词语正确运用之外,还在写法上借鉴诗歌对比、比拟等表达方式,有效地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 课后练习不等于只做一次作业。

課后练习有的一次能完成,但有些写作迁移类的练习则需要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感悟写法——迁移仿写——点评强化——巩固练写,经历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不好到写好,达到人人过关的效果。

如《早》一课中的练习4:“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在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感悟写法:读第3自然段:画一画三味书屋的陈设。说说你为什么把这些物品画在这个地方?找出表示方位的词,与老师接读,让我们清晰地知道物品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明确仿写要求,观察“我们的教室”再写下来:一要恰当使用方位词,二要用一些词语表达物品的特点及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 课后练习不是编者的专利设计

我们要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充分利用在课程实施中不断生成的资源,创造性地设计课后练习,让学生“语言的活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进一步的培植,进一步的发展。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中的第5题“这篇课文主要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早》一课中的第3题“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我们教完这两篇课文后可以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将两道课后练习组合提升,让学生找到海棠花和儿童,蜡梅与鲁迅之间的交汇点,帮助学生体会“以花喻人”的写作方法。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从荷花、小草、野花等事物中选择一个描写来赞美一个人。

4.风筝一课的课后练习题 篇四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gxīnxīwàngyīránxúnzhǎomòfáng

()()()()

dàjīngshīsèqiānhūwànhuànchuítóusàngqì

()()()

pīnmìngbēnpǎ0dǒudòngJìxù

()()()()

二、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蝴蝶(diédiě)憧憬(chōngzhōng)翩翩(piānbiān)

踪影(zhōngzōng)丧气(sangshàng)水磨坊(fángfǎng)

三、组词。

精()希()却()拼()

清()西()去()并()

依()村()坊()抖()

衣()树()防()斗()

筝()续()拔()憧()

争()读()拨()撞()

四、填空。

()()飞起越()越()()()起舞

()万()()头()气()小()大

()()为命()()大白自作()()

五、填恰当的.词语。

()地跑起来()的实验高兴得()

()地奔跑()的发现打扫得()

六、造句。

憧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按原文填空。

我们(),在田野里(),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我们()地坐在(),一(),看见远远的水面上()着一个(),()地转着,将水(),()水在()。那里是我们村的()。

八、续写我们寻找“幸福鸟”的过程。

5.课后练习一 篇五

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思之窗】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本课测评: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学习延伸】(略)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思之窗】: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课测评: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思之窗】: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思之窗】: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本课测评: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单元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学思之窗】: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本课测评: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学习延伸: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思想观点接近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学思之窗】: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本课测评: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在罗马法中的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学思之窗】: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本课测评:特点: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学习延伸:在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但英王又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学思之窗】: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本课测评:相同点: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不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如: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学习延伸: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学思之窗】:在近代君主立宪体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本课测评:在形式上: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学习延伸: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第四单元 第10课 鸦片战争

【学思之窗】:军队本来就是国家暴力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19世纪中期,那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对于他们认为的“野蛮、愚昧”的中国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气的。当他们看到那些“比我国(雨果语)全部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夏宫的珍宝时”,侵略者的贪婪和掠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孔。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条真理再次得到证明。

本课测评:古代史上中国也曾遭受一些国家的侵略,如明朝时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日本倭寇骚扰沿海,清朝时沙俄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等。但鸦片战争与这些侵略不同。首先,以前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上中国明显占优势,而鸦片战争中,农业经济的封建帝国中国与工业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交战,力量比较,差距悬殊;其次,以前的战争结果,中国基本都能捍卫领土主权,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每战必败;第三,以前的战争或者驱逐侵略者,或者在战胜之后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的灾难。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附件中,涉及政治权利损失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损失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等。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学习延伸:义律的说辞根本错误。首先,他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其次,他故意将被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第三,他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偷换概念,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公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学思之窗】:内讧是必然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不仅内部腐败,而且争权夺利。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的必然发生。

本课测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学习延伸: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和组织领导、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思之窗】: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本课测评:略。学习延伸: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①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再加上3 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总额已超过四亿日元,中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日本的资本积累。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权性质的体现。他在客观上是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陆军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俨然名列世界五强之一。③皇室获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赔款作为天皇支持日本海军建设的回报。这一点显示了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是日本政治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表现。④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⑤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由于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思之窗】: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本课测评:①《临时约法》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②这部宪法是通过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的。③宪法就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制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转变为公民。④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保障民主法制的真正实现。⑤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学习延伸: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结果:这次民意测验发生在辛亥革命十年之后的中国,它反映的主流民意是:革命救国,亲苏远美,列宁和孙中山两位革命家如日中天。这份材料是对那个特定时代关于革命、民主、共和、领袖、民意等诸多历史元素最生动的反映。1660~1688年是英国复辟王朝时代,能否发现类似的反映主流民意的材料,对于从社会角度把握时代的特征大有好处,同学们可以寻找最基层的材料来解读这段历史,百度、雅虎、谷歌是很好的工具。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学思之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本课测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学习延伸: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思之窗】: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本课测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发动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学习延伸:第一种意见正确。原因是第一种意见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第二种意见完全照搬苏俄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第16课 抗日战争

本课测评:(1)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A.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B.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2)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C.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D.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学习延伸:危害的主要内容包括:(1)当年化学武器遗留物严重威胁今天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它不断激起遭遇日本侵略的国家与人民在感情上的伤害。(3)日本法院驳回中国原告要求日本政府给予赔偿的诉讼要求,再次显示出日本在战争责任观问题上的错误,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努力也起到负面影响。

第17课 解放战争 【学思之窗】: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本课测评:(1)A.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B.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C.战略反攻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D.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学习延伸:(1)首先需要了解提出“两个务必”的背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此时如果任由党内产生和蔓延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则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就无法完成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2)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考虑其意义:A.历史上:“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上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长期执政的环境易使执政党产生官僚主义、懈怠、奢侈、僵化等脱离群众的危险。

B.就现实来说,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也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第五单元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学思之窗】:在政权建设方面:(1)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的;(2)公职人员也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3)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4)废除旧国家机器,代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巴黎公社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

本课测评:《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阐述。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或一是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二是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三是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学习延伸: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它的实践活动和所采取的革命措施,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学思之窗】: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通过《和平法令》,坚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极端厌恶。第三,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期望解决的土地问题,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这三条措施无一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苏维埃政权及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的措施,得到了广大工农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本课测评:客观条件:第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第三,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式的发展,同时也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观条件:第一,俄国的无产阶级身受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第二,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第三,广大的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在上述客观和主观条件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学习延伸:首先要结合材料说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的特点、任务、政权形式等内容的分析和基本思想;而后通过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相关措施的举例和分析,深入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概括苏俄政治的特点。

第六单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思之窗】:早在启蒙时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针对西欧封建社会“主权在君”,提出了“主权在民”即“人民主权”的理论。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不属于国王,也不属于某个统治集团或统治阶级,而应当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体,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故不容君主和贵族插手国家的主权。卢梭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对“主权在君”思想进行了有力否定,倡导人民自己才是社会和国家生活的主体,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所有者,从而成为人类追求世俗公共生活,创造自己做主的宪政国家的重要精神资源。

此后,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缺陷。他们认为,在保留私有制的政治社会中,必然会存在阶级的对立,不可能存在拥有统一利益和意志的全体。故由全体人民来行使国家主权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引导下,结合劳工解放运动的实践经验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管理社会事务等权利。此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的根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成整个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可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

本课测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了。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 226名。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把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代表人民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重大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径。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学习延伸:民主政治,是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是指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其政治主张直接影响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开始,主张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深远,特别是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掀起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思之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看,“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砸烂公检法”,严重侵犯了人民民主权利,这都与法制观念淡薄、法制不够完善和法制遭到践踏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进一步开展全面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则。此后,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此可见,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社会主义法制。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其成为稳定的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本课测评: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习延伸:组织学生采取调查、讨论、撰写论文等形式进行探究,最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本课测评: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学习延伸:有利因素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及“一国两制”方针受到各方拥护几方面考虑;不利因素从国际反华势力及岛内分裂势力等方面去考虑。

第七单元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课测评: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学习延伸:“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强权即公理,弱国在外交上只能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它更多地强调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而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学思之窗】:在当时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同时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本课测评: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习延伸:从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已从向苏联“一边倒”,在东西方冷战中站在以苏联为守的东方阵营一边调整为与俄罗斯走合作之路、谋求共同利益、求自身安全。这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加,也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坚持对外开放,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

第八单元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思之窗】:“北约”和“华约”的主要内容中都规定了如果本集团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侵略的情况,其他成员国必须予以援助,且不排除武力援助。这说明这两大集团都采取了相似的手段来应付对方可能给本集团带来的打击。又由于这两个集团内部都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操纵国,因此,“北约”和“华约”的共同性质为,两大阵营内部分别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在欧洲直接形成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这将对欧洲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同时双方在长期的对峙中为了加强自身的对抗力量将会使得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又会进一步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的可能性。但由于实力基本均衡,而且,欧洲对于美苏两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区,因此任何一方都恐难轻易挑起直接的武装冲突,于是,欧洲局势也有保持一种“刺刀下的和平”的可能性。因此,从这样的意义来看,北约和华约对于本集团内部盟国的安全乃至于欧洲地区的安全都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价值。本课测评:(略)学习延伸:(略)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思之窗】:鉴于“思路引领”中的详细分析,故仅提示有关近年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诸多表现,具体认识简略。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内政方面:日本国内修改1947年和平宪法的浪潮。军事方面:2001年,日本政府借“9·11”之后的反恐名义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等。外交方面:日本与韩国因“竹岛”(韩国称为“独岛”)的主权问题关系恶化;日本与俄罗斯因北方四岛等的主权归属问题导致两国关系前景暗淡;钓鱼岛问题困扰中日关系发展。文化教育方面:由日本文部省审定,“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撰完成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引起了亚洲邻国的极大愤慨。②关于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2005年5月,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的4国联盟向联合国成员国散发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增加包括以上4国在内的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根据有关规定,成为常任理事国,需得到191个会员国中的2/3多数票、5个常任理事国全部赞同票,然而由于中国等国的反对,日本入常问题无果而终。日本新一届安倍政府表示仍然继续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资格。日本的诸多外交政策与态度激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地区国家的反对:日本首相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伤害亚洲人民感情;遗留化武问题;慰安妇问题;2006年,全球2012万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本课测评: 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②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④新中国建立后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加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因此,两极格局之中,政治势力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学习延伸:尼克松的这段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第一强国,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垄断时期,这种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因为在越南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再加上60年代美国经济增势趋缓,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衰落了。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两个以前美国的盟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另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不结盟运动关系紧密,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两极之一的苏联当然还是传统强国。尼克松是用发展的眼光,从经济角度分析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得出世界将向多极化发展的结论,这样为其任内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学思之窗】:战后欧洲从美国的附属地位中迅速崛起,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再甘心对美国俯首帖耳,欲不断加强自身在国际舞台的地位。特别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统一的欧洲更希望在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摆脱依附于美国的关系。

本课测评:两极格局瓦解,使得原有的次要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上升到显著地位,因此,各类冲突不断。加之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单极主张,使得其不断插手地区争端,导致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不断上演,甚至带来了威胁全人类的恐怖主义活动。在美国凭借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同时,更多国家希望推进多极化趋势,于是,世界格局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日本跻身政治大国的努力,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世界格局日益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6.课后练习一 篇六

1.像右边竖式那样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顺序相颠倒的一对二位数相加之和是99,问这样的两位数共有多少对?

答案:4对

2.教学楼门前共有4级台阶。若规定一步只能登上一级或两级,问上这个台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法?

答案:4种(参看仁华课本上册第十讲例4)

3.将3、4、6、7、8填入下图的五个空格中,使横行和竖行的三个数之和相等。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

答案:3种(参看仁华课本上册第十一讲例5)

4.用分别写着1,2,3,4的四张纸片,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如果你觉得第一问难不倒你,好,我们再做一个稍微难一些的,请问这四张卡片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答案:(1)12,13,14,21,23,24,31,32,34,41,42,43共9个

(2)百位为1的有:123,124,132,134,142,143共6个,同理百位为2,3,4的三位数应该各有6个,所以一共6×4=24个

7.课后练习:阅读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篇七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一向比较重视课后习题的研读与利用。它是我实施阅读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我借助它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我借助它确定教学思路, 我借助它布置学生的预习, 我借助它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我借助它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检测, 我甚至借助它确立某一阶段教学与训练的总体思路与方向。

一、课后习题是教学的起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个性与风格, 是每一个教师的追求。不仅教法有差异, 对教材的解读、目标的预设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殊途总得有所同归, 这同归之共性在于课后习题。

第一, 研读课后习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从一定程度上讲, 课后习题是编者研读两个文本 (课标和课文) 的思维成果, 而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性、课文文体和内容特色, 所以, 它可以成为教学预设和教学实施的蓝图。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 读下面的句子, 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 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3)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还有选做题: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 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我依据习题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初步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 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 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第二, 凭借课后习题有助于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后习题既具有陈述性特征, 又具有策略性特征, 对于教者使用何种教学手段也具有参考价值。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如何达成上述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 课后习题也就教法进行了提示:“读下面句子, 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 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 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我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如下教学法:构建“大语文”框架, 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结合语言文字, 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第三, 参考课后习题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说语文课堂是“砧木”, 那么, “包围”了语文课堂的生活、社会的整个领域就是“接穗”, 从生活和社会中甄选合适的优质的“接穗”对语文课堂进行“嫁接”, 可以扩大语文课堂的外延和提升语文课堂的品质, 可以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发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小练笔”“资料袋”“选做题”等等都是对生活与社会进行挖掘的可贵尝试, 我们如果能够有效利用, 扎实训练, 对于增进学生知识积累, 提升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们不能忽视了文本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后习题往往是教材编者意图的最直接反映。关注课后习题, 改进语文教学, 可以使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简约、训练到位、扎实高效。

二、课后习题是学习的起点和终点

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来说, 培养和发展自学能力至关重要。预习, 既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检验, 更是课堂学习的一种预演。这种预演, 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 总会紧扣课后习题, 让学生将自学落实到实处。

第一, 将生字词的学习落到实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汉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向对生字很重视, 综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课后习题上面总会列出一类、二类生字, 我的预习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是:联系课文, 借助字典, 扫除“拦路虎”。将字音、字形, 甚至字义的学习解决在课前, 从中年级开始训练到高年级, 学生一般都能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 将课文读通读顺落到实处。人教版教材有个一贯的传统, 在课后习题中总会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要求, 让学生充分读书, 尽可能背诵, 充分感悟和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 实际上是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 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 就是朗读和背诵。为了“逼”学生课前好好地读书和自学, 我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教学原则, 至少因接受能力的不同, 部分学生仅凭课堂上的时间是无法读熟课文的。当学生带着熟悉的课文走进课堂的时候, 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 因为只有预先实现了初步“内化”的语言, 在教师的引领下, 才有可能实现深度内化。

第三,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比如《鲸》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课后习题:“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自学课文未必能理清文章的层次, 如果好好利用课后习题, 便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的脉络,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 深化自学时的思考。如果我们仅仅将字词的识记和课文的朗读作为学生自学的主要目标, 那么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因此, 我会利用课后有关词句方面的练习, 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比如, 《落花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课后习题中要求体会“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这句话的含义。五年级学生初读课文, 会很快抓住种花生、品花生这样的故事大意, 但不会主动关注文章的微言大义, 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好好思考这道题, 学生便会体会到父亲为什么如此重视花生宴, 为什么作者要写“落花生”,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的认识才能得到深化。

8.关于利用课后练习的思考 篇八

一、依据朗读要求,提升朗读能力

不管什么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无一例外地将朗读能力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确,没有朗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就无法进行有效品析;没有朗读形式的介入,学生对文本内涵就无法形成深度体悟;没有朗读的不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难以形成。因此在课后练习中,总能看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要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材编著者对语言积累运用和语感培养的重视。

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提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面对这种要求,教师将关注力聚焦在课文中萧红与祖父对话的语段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促进文本内容的有效感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互助、集中交流等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体验式的情境表演读,丰富了学生的朗读方式,从而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段描写的妙趣横生。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就充分解读“最有趣、先读读”等习题要求,帮助学生做好认知的基础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文的内蕴揭示出来,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借助核心问题,深化文本理解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无论是在长度还是深度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一一涉及,不仅时间不允许,问题过于繁琐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效益。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在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能够辐射全篇的问题,以对学生作全面深入引导。而课文之后的练习题就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教师可以紧扣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要求: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阿炳本人及其一生的遭遇,更以此为原点描述了乐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而这样的练习则是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阿炳的悲惨身世、成长经历的痛苦、人生的遭遇等进行全面关照,在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体验之后,将文本的重心聚焦在描写语段的内容上,引领学生以感情关照语言,从而揣摩文字背后的隐藏意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以及对乐曲的深刻洞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没有拘泥于文本的语言细节,而是借助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促进了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效益。

三、关注核心语段,丰富写作策略

课文后练习题的设置并不是编者率性而为的选择,而是以新课标为总纲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文本内容的特质精心设置而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练习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将练习题的关注与自身的阅读和课堂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以收到较好的教学价值。

例如《金蝉脱壳》一文,课后思考题要求:金蝉脱壳的过程哪个最“奇特动人”?圈画有关语句并认真朗读,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而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习题要求,在整体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为的“奇特”之处。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圈画文中精准的核心用词,并在批注感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作者描写这一段文字形成了写作策略的积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现场回忆或者播放其他动物的活动情境,并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方法进行仿照性练习,从而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迁移,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突出读写融合,践行随文练笔

随着新课标“语用”理念的提出,当下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语用训练的天地。而这当中,随文练笔就是最有效的言语实践练习。很多教师面对文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文本练笔的训练点。其实,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现行教材习题部分就有很多随文练习的设置点,应该将这些内容完全地浸润到课堂之中,由课内得法,实现读写的奇妙结合。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学后就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几个词语,描写一段夜景。显然,课文中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已经有所涉及,而这样的练笔训练则意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练笔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出示的词语所在文本中的语句加以呈现,在品味作者遣词造句艺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借助文字激活生活体验,为学生书写自己心中的夜景奠定基础。

上一篇:澳门特别行政区咨询工程师考试心得体会每日一讲(10月20日)下一篇:陈堡初级中学2011年度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