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

2024-09-10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共8篇)

1.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 篇一

复习题库—选择题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库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D)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六届三中

B、六届四中

C、六届五中

D、六届六中 2.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C)中确立的。A、遵义会议

B、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中共八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C)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B)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C)A、萌芽时期

B、形成时期

C、成熟时期

D、继续发展时期 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A)

A、群众路线

B、思想路线

C、工人路线

D、农民路线 7.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C)

A、争取外援

B、艰苦奋斗

C、独立自主

D、利用外贸

8.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人是(C)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是硬道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B)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3.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是在党的(C)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4.党的(D)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v 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6.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A)

A、十六届三中

B、十六届四中

C、十六届五中

D、十六届六中 17.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C)

A、立党为公

B、执政为民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1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19.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核心在(B)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20.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本质在(C)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精辟论证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论著是(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反对本本主义》 2.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B)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3.毛泽东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主要文章是(A)

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整顿党的作风》

4.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B)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A)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出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出姓“资”姓“社”的干扰

6.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C)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

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

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两者不相关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主要思想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是(C)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标志是(C)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3.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B)A、古田会议

B、八七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遵义会议

4.1939年毛泽东在(B)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5.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B)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6.1948年,毛泽东在(C)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7.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A)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8.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D)A、工人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农民 9.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

A、农民问题

B、土地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党的建设问题 10.毛泽东否定“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是(C)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1.在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B)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D、武装斗争、统一战线、革命根据地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起决定作用的阶级是(A)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3.在革命统一战中适用又联合又斗争的阶级是(D)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4.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顽固势力采取的策略是(A)A、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B、坚决打击的原则

C、彻底消灭的原则

C、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A)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C)

A、资本主义体系

B、民主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D)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A)

A、和平赎买

B、国家资本主义

C、利用、限制、改造

D、团结—批评—团结 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B)A、和平赎买

B、国家资本主义

C、利用、限制、改造

D、团结—批评—团结 7.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主要采取的模式是(A)A、苏联模式

B、东欧模式

C、美国模式

D、德国模式 2.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自己的路”的思想的主要著作是(C)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C、《论十大关系》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是(A、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

B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5.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6.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 A)

A、陈云

B、李富春

C、薄一波

D、周恩来 7.60年代初,最先提出农业中要实现生产责任制观点的领导人是(D)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邓子恢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核按劳分配

B、高度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C、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0.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C)

A、党的十二大上

B、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南方谈话中上 D、党的十四大上 11.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是要靠(D)

A、强大的人民政权

B、强大的人民军队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自己的发展

12.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B)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人口多,底子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是在(B)A、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报告中

B、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十二大报告中

D、十三大报告中()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C)

A、过渡性质的B、新民主主义的C、社会主义的D、共产主义的

6.社会主义初级从(C)开始,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8年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C)

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C、社会主义国家的富民之路

D、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9.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A)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自力更生不动摇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D)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共产党的领导 11.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C)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稳定

D、依法治国

1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B)A、发达国家水平

B、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发展中国家水平

D、世界领先水平1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现四个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4.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实质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5.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其中,核心就是要(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C)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

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

A、长期的基本国策

B、一项特殊政策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D、一项权宜之计 3.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B)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4.对外开放是对(D)

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C、发展中国家开放 D、全世界开放

5.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D)

A、经济技术开发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保税区

D、经济特区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A)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C)A、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B、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C、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D)的新概念

A、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B、计划与市场在内的统一的经济 C、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D、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

A、实现共同富裕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全民所有制

C、集体所有制

D、经济混合

6.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B)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的 C、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D、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决定的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所有制结构应该是(D)

A、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B、以私营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以混合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应当是(C)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外资经济 9.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10.按劳分配的尺度是(C)

A、需要

B、资本

C、劳动

D、工作能力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中(B)

A、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

B、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C、按劳分配能按统一的标准实现

D、劳动者的个人受辱支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 12.按劳分配原则是要在劳动报酬上承认(B)

A、阶级的差别

B、劳动的差别

C、劳动力价值的差别

D、社会地位的差别 13.分配方式是由(A)决定的

A、生产方式

B、交换方式

C、消费方式

D、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 14.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是(D)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C、风险补偿收入

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15.购买债券得到的利息收入属于(B)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剥削收入

D、风险收入 16.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把按劳分配和(C)A、按资分配结合起来

B、按风险分配结合起来 C、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D、福利性分配结合起来 17.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D)

A、一部分人先富

B、大多数人富裕

C、先富带动后富

D、共同富裕 18.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B)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D、发展多种分配方式 19.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D)

A、物质生产增长向精神生产增长转变

B、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C、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

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A)

A、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B、在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C、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

D、国务院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B)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4.我国的根本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民主集中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的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近年来,我国改进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B

A、乡一级

B、县一级

C、村一级

D、市一级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多党制 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多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C)

A、在野党

B、执政党

C、参政党

D、在朝党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

A、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B、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1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C)

A、指导思想

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1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D))A、先决条件

B、基本动力

C、根本基础

D、客观需要 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D、必须将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C)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2.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

A、民主法制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006年10月,(D)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D)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

1.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B)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2.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C)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3.“一国两制”的提出当初是为了解决(A)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港澳台问题 4.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D)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5.提出两岸尽快实现“三通”的是(A)

A、《告台湾同胞书》

B、叶剑英九条方针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6.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是在(C)

A、1979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4年

7.1985年3月,(C)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C、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D、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8.“一国两制”的基础是(B)

A、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

C、两种制度

D、50年不变 9.特别行政区中将来可以保留自己军队的是(C)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都可以 10.《中英联合声明》与《中葡联合声明》分别签定于(A)A、1984年和1987年

B、1983年和1986年 C、1985年和1988年

D、1984年和1986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B)

A、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B、七届人大三次会议 C、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D、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12.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是在(C)A、1999年10月1日

B、1999年10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1日

13.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的是(A)

A、江泽民

B、李鹏

C、朱镕基

D、李瑞环

14.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B)

A、《告台湾同胞书》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5.2005年3月,(C)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A、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B、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C、十届人大三次会议

D、十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C)A、新原则

B、新秩序

C、主题

D、新格局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A)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D、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

3.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这一关系指的是(B)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条线”

4.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在会见(A)

A、印度代表团

B、缅甸代表团

C、印尼代表团

D、越南代表团

5.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C)

A、一极化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

D、三足鼎立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C)

A、小资产阶级

B、中产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一个独立的阶级 2.在“四个尊重”,核心是(A)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其中(A)A、大陆范围内的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的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都是主体 A、大陆范围外的联盟是大陆范围内的联盟的基础 4.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D)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工人阶级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2.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D)党的领导 A、重视

B、服从

C、统一

D、改善

3.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B)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二、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D、E)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BCDE)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们都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都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E、它们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毛泽东思想是(ABC)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ABC)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E、统一战线

5、邓小平理论是(ABCDE)

A、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E、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ABCD)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ABD)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综合发展

D、可持续发展

8.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ABCDE)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AC)A、教条主义

B、冒险主义

C、经验主义

D、保守主义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BCE)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E、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C)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尊重规律性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E、从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E)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E、封建主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有(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主资产阶级

E、地方实力派

3.中国无产阶级有着自己特殊的优点是(CDE)

A、大公无私

B、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C、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D、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

E、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ADE)A、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民族资产阶级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E、保护民族工商业

5.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是(ABCDE)

A、无产阶级领导的B、民族的 C、科学的 D、大众的 E、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的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ABCD)

A、知识分子

B、小商人

C、手工业者

D、自由职业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ABCD)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形成的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E)

A、土地革命

B、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

D、群众路线

E、统一战线

9.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是(DE)

A、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B、全国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

C、革命发生在有影响的地方

D、相当力量正式海军的存在E、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10.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ACE)三者之间的关系

A、土地革命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E、根据地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ABCDE)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ABCD)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D)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公私兼顾

D、国家帮助

E、积极引导 4.“四马分肥”是指(ABCE)

A、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奖金

E、资方红利 5.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BDE)

A、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包含(ACE)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 C)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E、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B)

A、发展生产B、共同致富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是(CDE)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是(AE)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时期 D、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E、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阶级斗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D)A、社会性质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发展阶段

E、社会发展模式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D)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归根结底看其是否有利于(ACE)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社会分配的公平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我国对外开放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是(ABCDE)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技术开发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E、沿边和沿江地区 3.实行改革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E、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E)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目的 E、稳定是前提

5.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次对外开放(AB)

A.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B.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D.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引进来”方面,“走出去”方面显得有些苍白,与“引进来”相比,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配套。为此要(ABCD)

A.制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二者的融通互补 B.积极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模式,形成良好互动发展局面 C.不断更新完善“走出去”投资个别产业的指导,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D.整合外商投资促进和对外投资促进,在统一的投资促进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

7.十七大报告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将中国以往对外开放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十七大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12个字定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彰显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ABCD)

A.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B.要求提高防范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C.要求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D.要求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8.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ABCD)

A.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业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B.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C.积极吸引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D.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ABCDE)

A、政企职责不分

B、条块分割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 D、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E、经济形势和经营方式单一

2.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表明(ABCD)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D、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E、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资本主义以市场为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BC)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在政府职能上,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E、在管理方法上,有一套规范化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和法规 4.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经济成分 D、混合所有制中的集体经济成分

E、股份制经济

5.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E、公有资产在全国各地、各种产业中都占优势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BD)

A、是人们的第一需要

B、是人们的谋生手段

C、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D、还存在着重大差别

E、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尺度

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ABCDE)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福利性分配的收入

D、风险收入

E、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8.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ABCE)

A、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B、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C、资产收益 D、通过福利性分配得到的收入 E、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9.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要素的有(ABCDE)

A、资本

B、劳动力

C、土地

D、技术

E、信息 10.在我国现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手段应当是(AB)A、诚实劳动

B、合法经营

C、行业封锁

D、部门垄断

E、地方保护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有(ABCDE)A、保护合法收入

B、取缔非法收入

C、调节过高收入

D、整顿不合理收入

E、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1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ABCDE)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与社会互助

E、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13.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上一条(ABCDE)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1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ABCDE)

A、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B、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工业化

C、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D、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E、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15.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ABCDE)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乡村文明

D、村容整洁

E、管理民主 16.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是(BCDE)A、集成重新

B、自主创新

C、重点跨越

D、支撑发展

E、引领未来 1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积极的就业方针是(ABC)A、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

B、坚持市场调节就业

C、坚持政府促进就业 D、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E、积极扩大就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C)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公民享有无限自由

C、人民当家作主 D、实行民主集中制

E、爱国统一战线

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ABCD

A、它们的领导力量相同

B、它们的性质相同

C、它们的作用、职能相同 D、它们的历史使命相同

E、它们的形式相同 3.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ACE)

A、共产党实行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

B、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 C、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D、各民主党派是反对党

E、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ACE)

A、前者是后者依据和前提

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国家机构

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E、前者是国家政权性质,后者是政府机构

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以下主要内容(ABCD))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B、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E、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 6.依法治国,是(ABCDE)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标志

D、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E、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AC)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行政机关

C、最高机关

D、最高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E、最高领导机关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包括(ABCDE)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E)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AC)

A、思想道德建设

B、物质文明建设

C、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党风建设

E、社会制度建设

4.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ABCD)

A.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B.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C.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5.胡锦涛指出:“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切实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必须(ABCD)

A.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B.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C.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D.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6.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国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ABC)

A.社会公德建设

B.职业道德建设

C.家庭美德建设D.倡导文明礼貌

7.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ABCD)

A.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B.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

C.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D.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8.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里的“提高”具体表现在(ABD)

A.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9.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必须坚持(ACD)

A.以发展为主题

B.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基础 C.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D.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ABCD)

A.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BCDEF)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E、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部署,提出的举措包括(ABCDE)

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建设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E、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BCDE)

A、市场主导

B、党委领导

C、政府负责

D、社会协同

E、公众参与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DEF)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充满活力 E.安定有序 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这“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是(ABCD)

A.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B.政治文明为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

C.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D.和谐社会为其他三个方面的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重要条件

6.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以上论述表明(ABD)

A.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B.社会和谐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C.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D.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

1.英国强占香港是通过(ACE)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E、《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2.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BE)

A、都是国际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C、都是内政问题 D、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E、港澳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3.台湾问题是(CDE)

A、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C、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D、中国的内政问题

E、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4.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属于“四目”问题的有(ABCD)A、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B、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D、双方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E、双方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5.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党的三大任务是(ADE)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E、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6.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ABCD)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的著名论断有(ABCDE)A、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B、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C、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D、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E、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 2.和谐的世界应该是(ACDE)

A、民主的世界

B、繁荣的世界

C、和睦的世界 D、公正的世界

E、包容的世界 3.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ABCD)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

B、树立新安全观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维护世界多样性 E、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4.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BDE)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独立自主

E、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BCDE)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D、进城就业的农民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E、岗位流动加快

2.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ABCD)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E、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CDE)A、维护祖国统一

B、反对民族分裂

C、坚持民族平等

D、民族团结

E、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ABC)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经济领导

E、技术领导 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DE)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为人民服务 D、密切联系群众

E、批评与自我批评

3.毛泽东当年曾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激励着广大干部、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仍在继续,但“赶考”的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段材料表明(ABCD)

A.“考题”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赶考”的主人没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考官”没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 C.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变为是否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考生”的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4.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些重要论断表明(ABCD)

A.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B.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C.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的政治优势

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ABCD)

A.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多元化和根本利益的关系

B.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自觉做到以大局为重,局部服从大局 C.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D.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为此要(ABCD)

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B.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C.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D.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突出的重点是(ABCD)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B.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8.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在新阶段的先进性是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要(ABCD)

A.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B.坚持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D.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9.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世界上任何政党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都缘于一个先进性问题。丢掉了先进性就丢掉了执政资格。对于我们党来说保持先进性必须(ABCD)

A.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把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10.胡锦涛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这段论述表明(ABC)

A.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 B.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C.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核心是科学依法执政

复习指南——主观题部分2010-2011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期末主观题复习指南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提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内容,较鲜明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泽东陆续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文章,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论述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思想,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3)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第一,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第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能性(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国民革命的影响;三是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四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五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确。

(2)重要意义:①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②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③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他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2)主要经验:一是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二是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三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等等。

*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1)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

(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二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是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改造的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农业合作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发展阶段。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制,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②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即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化,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化的过渡形式;③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把手工业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④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经验: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再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样三个步骤。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

(2)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为此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还因为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分配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示: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基本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谓“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要紧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统筹区域发展

(1)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2)主要内容: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基本举措: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5)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一,健全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第二,完善法律制度,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第三,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第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第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3)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五是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四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五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现阶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2)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一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是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是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三是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四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五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全面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六点意见: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二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三是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四是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2)把新的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一是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分工精细化,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出和倡导“四个尊重”有其必然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也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2)内容: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3)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二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三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提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基本举措: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2.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 篇二

一、社会福利思想及近代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理论依据的概述

1.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与结果,是社会中政府职能的主要构成环节,其主要实现手段是通过立法途径规定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筹集和发放社会福利基金,从而对国民因各种社会原因或特殊个人原因所导致的无收入或收入中断情况提供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思想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社会福利制度的指导思想,其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影响,同时对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特殊群体救助、社会财富分配、劳动就业保障等民生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其反映内容也各不相同。

2.提出社会福利思想理论依据。首先,从国外方面分析。自鸦片战争以来,工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已经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的实际需求,一些近代有识之士在借鉴与吸纳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表现为传教士开始进行慈善事业,留学人士在接受西方教育的情况下,回国发展,并且将一些先进福利思想引入中国,为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次,从国内方面分析。社会福利主要包括老年福利、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等,尽管中国社会福利概念的引入比较晚,但是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一直都存在。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就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孔子的大同思想也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体现;墨子的兼爱思想同样也是社会福利思想的一种表述。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均对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形成的渊源。

二、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救助思想

1.贫困人口救助思想。(1)济贫恤穷,养教兼施思想。济贫恤穷主要指的是扶贫济弱,安抚稳定贫民。针对传统慈善机构而言,救助贫民主要停留在“养”的层面,这样养而不教是治标不治本,在近代思想中提出了养教兼施的思想,对一些贫民乞丐进行收容养恤,并且教授相应的技艺,加强其自食其力能力。在探讨养教之法的时候,郑观应主张设立栖流局,并且收养游民与乞丐,传授相应的技艺,保证其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能力;经元善主张设立工艺院,转变传统重养轻教的形式,加强人民的生存能力;陈炽等思想家、实业家也在不同方面对养教兼施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贫民生活救济非常重视,并且对养教兼施模式给予了一定的肯定。(2)慈善公益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贫民教育事业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大部分贫民均无力上学,此种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义学义庄也在逐渐开办。冯桂芳也提出了义学义庄的概念,其不仅体现了贫民读书思想,也扩大了义塾设置范围,尽管只是局限在宗族性质方面,但是也体现了一定的贫民教育思想。除此之外,在医疗救助方面,也设置了一些施医局、栖流所等,加强了中西医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弱势群体福利思想。(1)安老怀少思想。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老人福利与儿童福利。从孔子开始,便将“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思想当成是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近代思想大部分均是对此的延伸,并且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思想。近代对安老怀少思想的分析,最为明确的主要就是孙中山与熊希龄。孙中山在继承安老怀少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深化,同时将其看成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准。熊希龄作为一位社会实践家,其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是近代慈幼事业典范,也是实施安老怀少思想的重要举措。由此可以看出,安老怀少思想在近代老人与儿童福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妇女福利思想。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一般较低,甚至缺少一定的人权。在晚清的时候,妇女问题比较受关注,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与枷锁,对男女平等观念进行了一定的注重,主张解放妇女。在近代最早提出男女平等理念的就是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起义中,利用基督教平等理论,提出了男女平等理念。洪秀全的这一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妇女,如婚姻自由、参加考试、放足等。(3)残疾群体与罪犯福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大部分残疾人均是由养济院收留养恤。随着社会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群。郑观应主张设置一些慈善机构,帮助残疾人群学习技能,让其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在清末时,张謇创设了中小学、师范,并且进行了盲哑残疾人教育,帮助其学习汉字与算数等,使其具备生存能力。除此之外,在近代思想中针对罪犯福利而言存在着很多的罪犯福利言论。人们首先关注了西方罪犯的生活状态,进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莫如于监狱之外,另设工艺学堂”思想,兼施养教。由此可以看出,对残疾人群与罪犯福利而言,也要加强养教兼施,转变福利思想,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灾荒群体社会救助

1.官义合一思想。在晚清之前由政府主持的“官赈”,一直以来都是灾荒赈济的重要方式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方法,近代以来在内外战争不断的形势下,导致政府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无法进行大规模官赈的开展,并且在官赈中,经常出现很多的贪官污吏,导致无法达到赈灾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救助灾民,提出了官义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救济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不仅可以收集社会资金,增加救助资金,还可以减少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现象,真正实现灾民的救济。

2.以工代赈思想。以工代赈思想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赈灾的时候,加强灾民社会劳动的参与,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救灾方法。我国历代以来发生的灾害均比较多,水灾、旱灾非常频繁,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水利条件差也是主要原因,所以提出了治河代赈的思想。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士通过对灾害的分析与研究,明确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对开矿、铁路建设等方面也进行探讨,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措施的落实,不仅可以让百姓得到实惠,还可以保证灾后社会的稳定。

四、全体国民福利思想

1.新式教育思想。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教育一直沿用隋唐以来应试考试的模式,儒家经义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制约了新式人才培养,同时对社会风气、人们精神生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些思想家提出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比如调整考试模式与内容,培养一批懂得近代科技的新式人才,促进实业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重视文化思想。近代中国教育一般是以“开民智”“、新民德”为目标,在开展教育事业的时候,一些学者提出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常识和道德,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陈炽的言论中,在这一方面就有所体现,如设立书院;而张謇的方案更加具体,设立图书馆、博物苑,加强文化教育等。

3.发展社会服务业。随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引入,近代中国社会服务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除了铁路、电讯等公共设施之外,在医疗、银行、保险等行业也作出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保险行业,作为一种比较新鲜的事物,在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保屋险、保货险、保船险等。

近代中国战争不断,经济衰落起伏,争执溃乱无序,基本处在一种混乱状态。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逐渐涌入,通过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并对中国传统慈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社会福利思想,这些福利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落实,在改进与完善近代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转型。

摘要:本文主要对社会福利思想与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提出理论依据进行概述,阐述针对贫困人口与弱势群体、灾荒群体、全体国民的社会福利思想。摘要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以民为本关键词

参考文献

[1]严妮.影响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的文化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张国栋.农民重大疾病保障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5).

[3]李新军.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

[5]冯元.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困境探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2(4).

[6]许光.福利经济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群体现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7]彭华民.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J].东岳论丛,2010(8).

3.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 篇三

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力求基本稳定,稳中略有变动,就是在政治常识中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基于目前高三政治常识教材的变动而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问题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理论阐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什么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解决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2)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总是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2政治学角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只有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前进。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理论武装党,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发展和完善,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4)这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需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怎样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自觉按规律办事。我们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特点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把握时代特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次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5)认识总是发展的,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自觉运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

2政治学角度

(1)国家要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文化职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j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要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始终不能改变。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需要大力发扬求真务

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7)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9)加强和完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二、科学发展观

(一)为什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来看: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2)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客观要求。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企业角度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劳动技能,创新民族品牌,实现出口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是我国民族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根本之策。

(2)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产品质量低劣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的问题、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问题等都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按规律办事。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和模式来解决,要创新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按规律办事的重要体现。

(4)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

(5)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价值观。

(6)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这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5)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怎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经济学角度

从国家角度看: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国内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从企业角度看:

(1)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让劳动者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4)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机制。

2哲学角度

(1)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即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的不同特点,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需要按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3)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五个统筹”的思想把城乡、经济社会、不同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作为一个整体,坚持了从整体着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内部经济条件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发展同政治、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决定政治、文化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坚持“五个统筹”,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政治学角度

(1)国家应全面履行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人为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国家机关要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

(3)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权力机关加强立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4.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 篇四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Pl177

1)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a高度集中的几乎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b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C 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2)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注意的重要特征。这样背景下,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P179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邓小平就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理论意义P181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丰富内涵:p181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制度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市场机制对资源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3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2 6.我国基本经济制度P184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7.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P186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P187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8.公有制经济的范围:P189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189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所有制基础不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10.股份制P190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股份制是基本集中地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制度性质。

1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P191

1)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3 12.分配制度P192

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声场厂房、设备、原材料)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193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195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200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8.4.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背景:P202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属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1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03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P206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3、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三农问题:P21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P220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名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P222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P224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P227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P230 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名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P231。

5、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P233

6、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0.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P251。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252。

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0.2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P255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精髓)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P259。

10.3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P26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处于就定性和支配地位。

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是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补充: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各民族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P274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含义: P276

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有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P277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P278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11.2 5.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81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P283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2.1 0.1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P296。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P296。

1)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2)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3)美国政府于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1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P298 1.2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P301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302

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5)解决台湾问题(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P309

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6、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3.1 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要求实现通航、通邮、通商三通,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提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P300。3.2 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阐述了邓六条。P301。

4、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P302。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5.香港和澳门问题P306

1984年12月19日中英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87年4月13日,中葡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P305.补充:邓小平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即: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0.1 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P318.0.2 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0.3 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1、走和平发展道路依据P325 1)2)3)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0.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果断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P328。

2.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P330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330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知道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其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苏联解体后,威胁中亚地区安全的因素不包含军备竞赛。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4.1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33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1)2)3)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P338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P339 14.2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346。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P346。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P366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有党的性质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为坚强的领导核心。P381 补充: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和本质是坚持一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党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辨析题:

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2、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首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4、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的作用,它是排斥计划调节的。

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

7、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8、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10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实现“均衡“ 1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

12.民主集中制比西方民主制度更具有高效率。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14.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之处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15.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处的”。

16、人权高于主权。

1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18、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0、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2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2、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4、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

25、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稳定的主要根源。

26、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27、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8、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应以全体劳动者为基础,叫“全民党”或“人民党”。

29、现在是科教兴国时代,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依靠知识分子,因而党应以知识分子为基础。30、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31、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

32、中国共产党仅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简答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现象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9.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0.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1.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12.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3.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理解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4.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 篇五

注:此为第七单元以后的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答:(1)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2)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 际竞争压力。

(3)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4)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去路。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是什么?

答:(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依据。)

答: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7.什么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答:(1)全方位: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其是一个在不断 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3)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并且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领域。

8.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的弊端是什么?

答: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 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什么?

答:(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当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额商品经济。”

(3)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分配的方式,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制度属性。

(2)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长处和不足。

(3)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所有制结构分配 制度和宏观调控上都有特征。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 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是什么?

答:(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 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4.什么叫公有制经济?

答: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 体成分。

15.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6.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等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更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答: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们相互之间的平等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保证向 共荣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19.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答:(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什么叫创新型国家?

答: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 竞争优势。

21.什么叫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 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 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2.怎样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点要求是什么?

答:(1)生产发展。

(2)生活宽裕。

(3)乡风文明。

(4)村容整洁。

(5)管理民主。

24.什么叫资源节约型社会?

答: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的社会。

25.什么叫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 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 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

26.我国的国体及其含义?

答: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含义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27.我国的政体及其含义?

答: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8.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什么?

答: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 稳定。

2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长期共存。

(2)互相监督。

(3)肝胆相照。

(4)荣辱与共。

30.什么叫依法治国?

答: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 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 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 力的改变而改变。

31.依法治国的作用是什么?

答:(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有法可依。

(2)有法必依。

(3)执法必严。

(4)违法必究。

33.什么叫先进文化? 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34.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 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抓繁荣和管理。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8.什么叫和谐社会?

答: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3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4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按照“和谐社会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4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以人为本。

(2)坚持科学发展观。(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民主法治。

(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容是什么?

答:概念是: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内容是:(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长期不变。

43.什么叫时代主题?

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应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 形式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4.当今时代主题是什么?

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5.什么叫世界多极化?

答: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46.我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内容是什么?

答:(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4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8.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

答:(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和谐世界。

6.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 篇六

(常大版复习资料)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了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事实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内容。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是什么?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①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付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先富和共富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共富是先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③在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着重点是强调先富,尽快地摆脱贫穷。当前出现分配差距悬殊,群众反映强烈,因而党和国家要更多地强调体现公平,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5.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论述题:

1.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这充分说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⑴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⑶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试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⑴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新的理论概括。

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4.试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基本原则。①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材料题(猜测)学习读本第八章

判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质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质的标准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谋取私利。而当代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7.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 篇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影响,引领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社会思潮, 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传播, 并对社会生活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指, 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学术思想界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造成重大影响的主要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 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能动反映, 它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当前, 我国国内盛行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新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 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都是对当前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所做出的理论解释、价值评判与解决对策。如在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是伴随中国知识界对“文革”时期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而出现的, 它提倡人的权利意识觉醒与民主法治精神, 主张中国融入世界, 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支持。新左派思潮在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与社会不公问题情况下, 提出社会正义、公平与平等的价值诉求, 对改革中的利益受损群体表达了同情和关怀。诸如此类, 当代中国各社会思潮的主张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所面对的问题。

二是与西方思潮关系密切。西方三大主流社会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密切, 传入中国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融合, 而本土的社会思潮从西方思潮中吸取思想理论资料, 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社会思潮。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冲击

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的涌现, 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两个方面。

1、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冲击

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 包括多方面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 社会开始逐步分化, 利益也开始多元化, 人们思想的同质化状态不可能再继续, 各种政治主张与价值追求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与社会阶层中开始滋长, 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 社会主义“失败论”, 共同理想“幻灭论”等, 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鼓吹的“三权分立”与“多党制”明显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相冲突, 这些脱离了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的思想主张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与纯洁性造成了巨大冲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对青年理想信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1)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化

面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困境, 由于缺乏明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标准, 使得部分青年感到困惑和迷惘。尤其是在其他不良社会思潮的推波助澜之下, 青年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逐渐淡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通过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民主选举与高福利政策的片面宣传, 使得我们的青年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危机, 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开始淡化。

(2) 理性思维方式缺乏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对青年进行理性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在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情绪性宣泄色彩显著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青年往往容易失去对问题的理性思考, 而陷于情绪性的发泄。如民粹主义思潮主张的极端平民主义, 反对精英主义, 认为“卑贱者最聪明, 高贵者最愚蠢”。在网络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一边倒的支持弱势群体;无根据的质疑政府、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的言行;戏称教授为“叫兽”, 专家为“砖家”。青年们往往沉湎于自己情绪的恣意宣泄, 而忽视了对问题的理性思考, 这阻碍了青年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

三、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原则方法

鉴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因此, 必须要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 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必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 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不动摇, 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这首先要求我们在研究当代中国形形色色的各种社会思潮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以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来分析评判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原因、政治述求、价值主张与社会影响等。其次, 要进行各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 鲜明地体现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立场和集体主义的价值选择。

2、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

疏, 就是疏通, 就是广开言路, 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导, 就是引导, 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 加以肯定和支持;对于不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念通过说服教育, 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过程中坚持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为各种社会思潮表达自己的主张给予相对宽松的思想氛围, 允许其自由表达自己的主张。因为,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基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部分问题而产生的, 它们的部分主张是有益于巩固社会主义的。其次, 在各种社会思潮表达其主张的基础上, 以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去评判各社会思潮, 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引导各社会思潮走向积极、正确、健康的道路上来。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问题, 也是一种实际问题。前文到,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是对当前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所做出的理论解释、价值评判与解决对策。人们关注一种社会思潮, 本质上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注。因此, 在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过程中既要把民众的思想认识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又要解决人们所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若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必能增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75.

8.儒学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想 篇八

社会是连续的,思想也有连续性。过去有些人喜欢讲思想的中断。例如唐代韩愈说孟子以后,儒学道统中断了,应该由近千年以后的他来继承。朱熹也说孟子以后,儒学道统中断了,应该由一千多年以后的他来继承。实际上,儒学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如果真的中断了,后代的别人还怎么能继承?孔子儒学许多思想还留在人民的心中。

比如,儒家讲“三纲五常”。“三纲”的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需要淘汰了。

而“五常”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博爱之谓仁。仁,相当于西方的博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心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是人类生存的保证,是永恒的主题,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只有在暴政下,仁爱会受到冲击和破坏,但是,古今中外的任何暴君也无法取消人民心中的爱心。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这是动态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个体以及不同条件,都会有不同的义。从这种意义上说,义也是永恒的。礼,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实际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只要有人类的地方,都是需要的。这也是因时间、地点、民族而不同的。中国古代朋友见面用鞠躬来表示敬意,而西方以握手、拥抱来表示亲切。现代中国人也学习西方的形式—— 握手,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礼仪——鞠躬。礼还是要继续存在下去的。智,原来是指知道仁义礼,现在把它阐释为智慧、智力。通俗说法,就是聪明。无论聪明,还是智慧,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智都是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从实质上说,就是人的智力的提高。信,就是讲信用,也可以称为诚信、信誉等。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起码的道德。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五常”,经过现代阐释,都是可以继承的,其基本精神都是可以用于现代社会的。牟钟鉴教授讲:“三纲一个也不能要,五常一个也不能丢。”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按“抽象继承法”,我们还可以继承祖先的很多精神财富。例如《周易》上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说对自己要高要求;后者说对别人要宽容,要谅解。这是处理自己与别人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又如,唐代儒家韩愈说:“业成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提倡勤奋和思考,反对将事业当作儿戏,也反对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宋代王安石说:“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为之节。”(《王文公文集·策问十道》)这是大改革家的改革理论。夏商周三代的法制都是不断改革的,这是孔子讲过的,没有人敢反对。王安石以此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改革的原则是“因世就民”,“因世”就是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就民”就是迁就人民,按着人民的意愿,现在所谓方便群众。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可谓深刻。元代大儒吴澄说:“君子所重,惟言与动。言必可师,动必可式。”(《吴文正公集·警言动箴》)言论可以供别人学习,行为可以作别人榜样。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是这个意思。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是非要由自己审定,不应该只迷信权威。他又说:“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同上)自己不迷信权威,也不应该让别人迷信自己。有的人反对别人的权威,却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并且强迫别人接受这种权威。这当然于理不通。西学东渐以后,人们的思路开阔了。清代学者就开始面向世界,如阮元就提出:“会通中西之长,不主一偏之见。”(《研经室三集·里算堂学记序》)又说:“融合中西,归于一是。”(《畴人传》自序)他们都以世界的目光来审视万事万物,认为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应该取长补短,加以融合,提高认识水平,不主张出于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可以说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总之,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儒家提出非常深刻的思想,只要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一定会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启迪,给我们的实践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选自《中国儒学讲稿》,中华书局。有删节。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上一篇:主管护师任职工作总结下一篇: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大会典型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