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天火之谜》教案

2024-06-19

课文《天火之谜》教案(共10篇)

1.课文《天火之谜》教案 篇一

一、课前谈话

(板书课题)

1.师:刚才美丽的主持老师讲了我们这节课一个新的地方,谁听出来了? 生:不同风格的内容。

师:就是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来学,是吗?以前这样学过吗? 生齐说:没有。

师:那我们来尝试一下,可以吗?因为老师觉得有尝试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新体会。同学们说是不是? 生齐说:是。

师:那我们就来试一试。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师:这两篇课文你们读过吗?读得懂吗? 生齐说:读得懂。

师:在这两篇课文里有几个词语很容易弄错,老师想看看黄山的同学读得对不对,咱们来看第一个。谁来读? 生:钥匙。师:她读得对吗? 生:对。

师:那这样好吗?如果你觉得他读得对,大家就跟读两遍。可以吗? 生:钥匙。生齐读:钥匙。

师:跟读的节奏能快点吗?比如:钥匙、钥匙。可以吗?

生齐说:可以。师:那咱们再来一遍。生:钥匙。

生齐读(两 遍):钥匙。师:你看快多了,下一个。生:纤(qiān)维、纤(xiān)维。

师:你说了两个答案,最后再给你一个机会。生:纤(xiān)维。

生齐读(两遍):纤(xiān)维。师:好,谁来? 生:无稽之谈。

生齐读(两遍):无稽之谈。师:好。可能看不清。生:拴住。

生齐读(两遍):拴住。师:咱们接着。生:机械(róng)。

师:有没有同学帮忙的?但老师相信你。生:机械(xiè)。

生齐读(两遍):机械(xiè)。

师:你看其实你会的,可能有点紧张,不要急。我们来看最后一个。生:怒发(fā)冲冠。

师:对不对?

生齐说:怒发(fà)冲冠。师:注意!怒—— 生齐说:发(fà)—— 师:对了。

生纠正:怒发(fà)冲冠。

生齐读(两遍):怒发(fà)冲冠(guān)。师:这个“冠”好像还有另外一个读音。生:guàn。师:组词。生:皇冠。

师:谁再来组一个? 生:冠军。

师:很好。看来咱们同学学得还不错。

(评: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特别是字词的掌握。尽管是高年级的阅读课,但课堂上的字词教学还是必要的,从教学效果来看,也是很好的!)二.概括主要内容,找出相似之处

1.师:刚才同学说内容都读懂了,那谁来说说《天火之谜》主要讲了什么? 生: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2.师:请坐。《诺贝尔》主要内容又是什么?

生:每年十二月十日下午四点三十分,在瑞典首都举行诺贝尔授奖仪式。诺贝尔 3 怎样发明炸药。诺贝尔临终前留下遗嘱,把专利费的奖金分给五个领域成就最突出的人。

3.师:细心的同学,你有没有这两篇课文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谁发现了? 生:都是写发明创造的。

生:第一篇课文是写发现,然后写发明。第二篇课文是讲发明炸药的。师:都是写了发明。都是写了一位—— 生:都是写了一位发明家。

师:都是写了一位科学家重要的发明。三.分段写段意,引出小标题

1.师:预习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给两篇课文分段,写段意,都做了吧? 生齐说:做了。

师:来,麻烦你拿出预习纸。谁来说说?(出示:天火之谜)《天火之谜》,你怎么归纳的? 生:长期以来——

师:第一段——应该这样说。

生:第一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心中是一种可怕的东西。2.师:我们可以用四个字归纳,怎么归纳? 生:可怕的东西。师:什么东西? 生齐说:雷暴。

3.师:哦,那我们可以这样说——雷暴可怕(出示)。第二段呢? 生:第二段:风筝实验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师:也就是富兰克林对雷暴进行了一番—— 生齐说:实验。

4.师:研究、实验,那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出示)探究雷暴。下一段呢? 生:第三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师:发明避雷针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雷暴—— 生:避开雷暴。

5.师:(出示)好。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些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关于雷暴的。

师:这是紧扣雷暴来写的。很好,很擅于发现。你看,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要研究。这是—— 生齐说:起因。

师:而探究雷暴就是事情的—— 生齐说:经过。

师:最后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事情的—— 生齐说:结果。

师:你瞧,一件完整事情的三要素,说明这篇课文是侧重写关于雷暴的事。(板书)(评:这是对课文特点的一种整体把握,钱老师在这个片段的教学,的确可圈可点,从发现写的秘密的角度来教,这样教,就抓住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6.师:那《诺贝尔》这篇课文又是怎样的?那能不能麻烦你像老师这样,把段意也概括成小标题。咱们来试试,好不好?同座位可以讨论讨论。(生讨论,师巡视)

7.生:第一段说了授奖仪式,第二段说了发明炸药,第三段说了留下遗嘱。

师:还有谁是不同的?

生:第一段是授奖仪式,第二段是发明炸药,第三段是设置诺贝尔奖。

师:改成四个字,是设置奖项。我发现黄山的同学真了不起,你们想的跟老师的差不多。我们来看一看。(出示)

师:第一部分授奖仪式,第二部分发明炸药,最后一部分是写他临终写下遗嘱,设立了这么一个奖,老师把它归纳成遗嘱设奖。

(评:教师利用短语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归纳的重点,举一之后,让学生反三,这是高明的设计,让学生自己探索的学习活动,人人要动眼动手,这样的学习活动十分可贵,重视了方法的教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8.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诺贝尔。

师:是啊,写了诺贝尔最重要的发明——炸药,写了他设立的影响最深的奖——诺贝尔奖。都是紧紧围绕诺贝尔这个人来写,说明这篇课文就是侧重—— 生齐说:写人。

9.师:(板书)同学们,你看,我们通过小标题的学习方法,发现这两篇课文虽然都写科学家的发明故事,但它们各有侧重点。一个侧重—— 生:写事。师:一个侧重—— 生:写人。

四.对比两文的开头

1.师: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两篇课文的开头是不是也有所体现呢?(出示)这是两篇课文的开头。请同学们轻声读读《天火之谜》的开头。边读边想,这一 6 段写出了什么?开始——(生轻声自读,教师巡视)

2.师:谁有新的发现?这一段写出了什么? 生:这一段写了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3.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师:你从这句话里看出来的,可以。还有没有? 生:雷暴发生率高。师:何以见得? 生:几十亿次。

师:这就是雷暴发生的—— 生:次数。

师:次数多,也很可怕。

生: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所以它很可怕。4.师:我们可以像刚才那样归纳。这是讲它力量—— 生齐说:大。

师:力量大,还有没有?

生:说了各国的人对雷暴的称呼。师:称呼、外号。你觉得这称呼怎么样? 生:一个说的是上帝的怒火,一个说的是雷神。

5.师:你看,次数多,力量大外号可怕,凶,猛,写出了雷暴的可怕。为什么要在开头把雷暴写得如此可怕?

生:这样好引出下文,富兰克林研究雷暴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师:很好,很会联系下文。

生: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去探究雷暴,这样就可以把人们心中关于雷暴为什么如此可怕的谜团解开。

6.师:说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你看,正是因为雷暴可怕,所以人们才觉得害怕,所以富兰克林才决心解开这个谜团,说明雷暴可怕是事情的起因啊!(出示)就像这样轻声读,看看《诺贝尔》的开头又写出了什么?(生轻声自读,教师巡视)师:又有发现了?

生:说出了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时间。师:这是她明白的。

生:为什么在这个时间颁这个奖?为什么在这个地点举行这个盛会? 7.师:那你来告诉大家为什么?

生:因为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这儿。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

8.师:这位同学几乎把第二自然段读出来了。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是什么句子啊? 生齐说:设问。师:自问—— 生齐说:自答。

师:我们就来读一读,好吗?老师读问,你们来答。(师生合作读)

9.师:你看,突出了什么?

生:影响之大。

师:这么一个全世界性的隆重大会,它有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因为谁? 生齐说:诺贝尔。师:可见诺贝尔影响—— 生齐说:之大。

10.师:(出示)同学们,两个开头,一个交待起因,一个写人的影响之大,它们同样是体现了这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是不是? 生齐说:是。

师:瞧,有对比就有新发现吧。

(评:钱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写的秘密,重在发现如何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内容的秘密,把发现语言与发现写人、写事的不同写法结合在一起,这样教,就能实现“言意兼得”。)

五.品读重点段落,体会惊险紧张

1.师:我们继续,来看一看课文的重点段。这两篇课文都写了一次惊险的实验。拿出课文纸,快速浏览,找到相应段落。《天火之谜》在哪? 2.生:《天火之谜》在第四自然段。师:就是这儿。(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四自然段,师随机纠正“靠近铜钥匙”)3.师:《诺贝尔》在哪里? 生:第八自然段。(出示)师:麻烦你读一读,可以吗?(生读第八自然段)

4.师:为什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觉得很担心、紧张? 生:因为他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实验的。

5.师:从课文,我们知道这两次实验都危及生命了,能不惊险吗?默读这一段,会读书的孩子能透过文字看到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生默读,师巡视)

6.师:虽然你们没有出声,但从你们的神态能看出你们很认真。我们再等等这组同学。

7.生:我仿佛看见了诺贝尔紧张的眼神。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师:很紧张,可以。

8.生:我仿佛看见嘭的一响,实验室在烟雾中化为灰烬。师:这多么危险啊!

9.生:仿佛看见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10.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

师:这位同学似乎真的看见火星在接近炸药。老师想到一个成语,这叫—— 生齐说:身临其境。

师:近了!近了!火星正在一点点地靠近,5—4—3—2—1,扣人心弦哪!说得很好。

11.生:我仿佛看到大地被炸药炸得震动起来。师:可见威力之大,可见——

生:实验之危险。师:对。

12.生:我仿佛体会到了诺贝尔激动的心情。师:哦?刚才说紧张,你说激动,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盯着炸药不放。

师:哦,你抓住了“怦怦直跳”,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害怕吗?是不是呢? 生:是。

师:那能不能说说原因?

生:因为他在做实验,他要关注的是实验的成功,而不是生命的危险。生:他是为民众着想,而不是为个人的生命着想。

师:你看,“怦怦直跳”下面跟着的是“双眼仍然炸药不放”,假如是害怕,他的眼睛应该是——

生:闭着的,有可能会跑。

师:这个说得很好,如果害怕,他就有可能—— 生:出去了。师:他有没有跑? 生齐说:没有。

师:反而是睁大眼睛,紧盯着。什么心情? 13.生:迫切的心情。师:迫切地看到—— 生:实验的成功。

14.师:由这位同学的回答,我又联想到前面两个“近了!”。这是谁看见的?

生齐说:诺贝尔。15.师:什么心情? 生:激动。

16.师:在他眼里,不仅是火星在接近炸药,还有成功越来越—— 生齐说:近了。

师:我们黄山的同学很会思考。原来,课文是这样来描写实验的。(出示)一开始,亲自点燃,危险产生;双眼紧盯,危险越来越—— 生齐说:近。

17.师:怦怦直跳,迫在—— 生齐说:眉睫。

18.师:盯着不放,一触—— 生齐说:即发。

19.师:最后,轰!危险—— 生齐说:之大。

20.师:你看,作者就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遇到的危险越来越—— 生齐说:大。

师:而们的心也越来越—— 生齐说:紧张。

21.师:你看,就是这样层层推进,写出了实验的危险。同学们,下面通过朗读来体现惊险的场面。好不好? 生齐说:好。

22.师:同学们先自己读读。

12(生自读)

23.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大家感受感受。同学们真踊跃。(男生读)(女生读)

24.师:两位同学的读,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发现了没有? 生:女生读得慢,男生快。

师:这位同学真是活学活用,也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作比较。要想读好这一段,有个标点符号很重要。发现了没? 生齐说:感叹号。师:有几处? 生齐说:四处。

25.师:(出示)先把这句读读。我们就仿照刚才,叫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好不好? 生齐说:好。

26、师:大家听过后要评一评,哪位读出了惊险?(女生读)(男生读)

师:评一评,我觉得—— 生:我觉得男生读得好。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读出了感叹句型,他的心情变得很张。

师:这位同学很会品。一先小结哪个好,二还讲了自己的看法。生:我也觉得男生读得好。因为他把重要的词读得很好。

27.师:就是突出了。两位同学请坐,听老师读读,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把老师读的和同学们的比较比较。(师范读)

(评:这样的朗读训练,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对话的,“以评代教”的朗读,既可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又可以促进“学”、“教”、“评”的融合,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词句、内容的感悟也会逐步加深。)生:老师读的特别好。师:哟,用了“特别”,为什么?

生:感叹的语气、重点字词,老师都读得很好。

生:老师读得也很好,前面的“近了!”轻一点,后面的重一点,而后越来越重。师:这位同学更会品,体会到两个“近了!”语气变化。回想一下,前一个稍微—— 生齐说:快一点。师:相对于第二个—— 生:气氛越来越紧张。

师:第二个更快一点。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可以吗?(生齐读)师:最后—— 生: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女生读蓝色字,男生读红色字,可以吗?(男女生合作读)师:真是惊心——

生齐说:动魄。

28.师:请你们再默读《天火之谜》,你眼前又出现了什么画面?(生默读,师巡视,随机表扬学生的默读表现,推荐方法)

29.生: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道很亮的闪电划下天空,然后出现了响亮的声音——轰。

师:这位同学连笔带划,很好。

30.生:我仿佛看见富兰克林的手在靠近铜钥匙。师:冒着危险。

31.生:我仿佛看见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

师:同学们读的都是课文,老师提个要求,用自己的话。32.生:我仿佛看到了雷暴的威力之大。

33.生:我仿佛看到了麻绳上的纤维悬空竖了起来。师:纤(xiān)维。生:纤(xiān)维(wēi)。师:纤(xiān)维(wéi)。生:纤(xiān)维(wéi)。

师:他观察得更仔细,麻绳上的纤维竖起来了。34.生:我仿佛看到了乌云在风筝的上方。35.生:我仿佛看到了富兰克林的手一阵发麻。师:再说几句。你仿佛,你觉得—— 36.生:我仿佛看到他的手往后一收。

师:一收,被麻到了。对,这样就描写清楚了。

37.生:我仿佛看到“轰”的一声炸雷,大雨哗啦啦地下下来。师:她还听到了声音。

38.生: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被电到后直甩手。

师:直甩手,那我想问一下,他脸上表情是痛苦,还是—— 生:欣喜。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这个实验成功了。

师:你真会理解。同学们,我们现在从头理一理这个画面。你看(出示),一片乌云,然后麻绳上的纤维—— 生齐说:怒发冲冠。

40.师:然后,刚才同学说的,一道闪电劈开—— 生齐说:云层。

师:大自然的威力。接着,一个—— 生齐说:炸雷。师:大雨—— 生齐说:倾盆而下。

师:当富兰克林的手指靠近铜钥匙的时候—— 生齐说:啪的一声,火花。师:看见了。生:一阵发麻。

41.师:感受到的。同学们,从这么多的“一”,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实验危险性很大。

师:刚才还是一片乌云,转眼间—— 生齐说:变成一道闪电。

师:快如闪电。紧接着,一个—— 生齐说:炸雷。

师:迅雷不及掩耳。还没等你反应过来,雷暴已经“啪”的一声来到身边,一到火花出现在——

生齐说:眼前。

师:最后手上一阵发麻,已经到手上了。这雷暴快不快? 生齐说:快。师:这情景险不险? 生齐说:险。

42.师:真是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啊!我们再把这种惊险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同样,先请同学们轻声自己读一读,注意红色的字。(生自读,师巡视)

43.师:通过刚才的读,我发现了你们的优点。刚才的学习,你们讨论很认真,聪明。我发现你们也很团结。刚才我让你们自读,大家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了,很不错。这样,我们就一起来读。老师读“一片乌云”,这两组读“闪电”和“炸雷”,那两组读剩下的内容。

(分组合作读)

44.师:同学们,再让我们来看这两段描写。(出示)同样惊险,却各有不同。谁发现了?有同学发现了,三位、四位。这样,老师来提醒一下,好不好?这是——天火之 17 谜,这是——诺贝尔(指向板书)。

生:其中有一个是写天空气象,另一个虽然也很危险,但是都在写自己做实验。师:自己在做实验,有点接近了。

生:一个是注重场面描写,一个是注重人的神态语言描写。师:哪一个是重在写人的?

生:《诺贝尔》,《天火之谜》是重在写事的。师:同学们,亲自点燃,谁? 生齐说:诺贝尔。师:双眼紧盯,谁? 生齐说:诺贝尔。师:怦怦直跳,谁? 生齐说:诺贝尔。

45.师:它重在突出了人的表现。而《天火之谜》是重在渲染雷暴怎样一步步到了人间,步步逼近,突出了事的发展。人的表现、事的发展,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呀!这么重要的发现,我们得记录下来。同学们,拿出课文纸,找到相应段落,自己记录,老师也记在黑板上。(生做笔记,师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看这,真可谓是不比不知道,一比—— 生:吓一跳。

师:我们吓一跳,是因为收获—— 生齐说:真大。

46.师:真不少。你们看,我们这节课对比了题目、小标题、开头、重点段,通过四 18 次对比,我们清楚了侧重写事的文章和侧重写人的文章,在选材和写法上,各有—— 生:特点。

47.师:所以,对比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比单独学习一篇课文更有收获。

(评:在这样的整合课上,钱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学法指导,关注学习策略的形成。教学中,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进入“不复需教”的境界。)六.课堂升华

1.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充分领略到了试验的危险,也感受到了科学家勇敢的精神,所以,同学们,(配乐出示科学家)当我们不再害怕上帝的怒火,请不要忘记做风筝实验的富兰克林;当我们不再为开山而犯愁时,请不要忘记冒死试验的诺贝尔;当我们在夜晚享受光明时,请不要忘记经过一千多次失败才成功的爱迪生。同样还有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的这样。(出示)就让我们大声把这段话朗读出来,表达对这些,这么多科学家的敬意吧。

生齐读:在科学的道路上……

2.师:这节课,我们还有一点作业。(出示)选择一位科学家,搜集资料,试着写个小传。你可以侧重写人,写人的方方面面;也可以侧重写事,抓住他的一项重要发明来写。咱们试试,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钱老师非常有思想,他打破了原有的阅读教学常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从叙事性文章侧重写人,侧重写事两个方面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的美的转身,本堂课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理解语言,由读悟写,衡量了学生是否学会语 19 文。从教师教过到学生会学的美的转身,从钱老师在课堂上的站位可以看出,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尽量让学生练说。值得探讨的是:细节描写部分,教师讲得过多,可以适当节约时间,把“写”挤进课堂,进行实战练习。)

2.课文《天火之谜》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作业 设计: 课内

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外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复述实验经过。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在没好好备这堂课之前,看到课文的题目,我就想:这是一篇没趣的课文。但今天上下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管是什么课文,都能变得很有情趣。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完第一自然段,我重点让孩子体会了雷暴的可怕。第二自然段是个过渡段,以往我教这篇课文时总是简单处理,但这次我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当我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时,我注重了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来体会。例: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3.《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篇三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产生的疑问特别多,超出了我的设想!

4.《天火之谜》读后感 篇四

那时,大家都被笼罩在神明的恐惧中,可有一人,他不仅不相信,而且做出了怀疑,他就是富兰克林。

1752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用风筝原理,向世人宣告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这个宣告震惊了世界,把那些对他冷嘲热讽的“学问”人,深深地打击到了,他也让世界知道不要相信迷信,谣言。在这里,我补一下富兰克林的简介: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他积极主动,废除奴隶制度,后来非常有名。读到这,大家都明白了富兰克林为何不受人们的谣言所迷惑,以科学的理论方法证实天火现象了吧!可见富兰克林,多么爱科学,多么的智慧!

5.《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五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用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懂得这里的“之”的意思吗?看到这个“谜”,我们不由想到了另一个“迷”。知道“迷”的意思吗?(引导学生从字形上推测)知道“谜”在课题中的意思吗?预习后知道这里的“天火”是指什么吗?(板书:雷暴,提示“暴”的字形)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

用黑板出示课文第一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指名读,指导读通读顺。从这一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正因为雷暴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神秘,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恐惧,所以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想搞清楚它到底什么。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人们无法认识到雷暴的本来面目,于是人类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天神。齐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雷暴到底是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板书:富兰克林)知道富兰克林吗?教师朗读富兰克林生平事迹的资料摘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思考:从老师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读《富兰克林简介》)讨论。

下面我们就让我带着对富兰克林的印象走进课文,了解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

1.检查读书,指名读3~5节。读第四小节时,提示“风筝”的“筝”读轻声。“钥匙”这个词读轻声。提示“颠簸”的读音及字意,提示“划”的字音。齐读这一节。

2.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①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指名读描写他观察雷暴的句子。

②根据观察,富兰克林作出了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同学们,这种推论在今天看来,是不足为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像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但在15世纪的欧洲,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教会却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但是一批科学研究者通过长期观察,提出“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这一观点时,就遭到了宗教势力的迫害,有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在那个科技不发达,人们还信奉神灵的时代,富兰克林作出的这个大胆的推论同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课文中是怎样说人们的反应的?指名读有关句子。什么叫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样冷嘲热讽?

(三)揭开谜底

③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没有作口舌之争。他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他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④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4节,对照插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实验过程的?这一段描写中哪些词、句给你印象深刻或令你有所感受?

预设:

⑴前四句反映了富兰克林的实验准备得很充分,考虑周到。

⑵“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用一个比喻,暗示了实验的过程是危险的,但这一叶小舟一定会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⑶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理解“欣喜若狂”。联系前文,你能理解或是体会到他此时此刻的感受吗?

小结。

齐读课文第5节。

⑤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四)感悟成功

⑥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不会随随便便可以获得。请你再完整地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因素让富兰克林获得了成功?从他的成功中你想到了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写下来。

小结。

6.《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六

我们四年级时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被他那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的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学习课文——《天火之谜》。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出示:

雷暴毙伤拴攥住颠簸钥匙纤维

这组词语特别难读,谁来试试看?

齐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自由读——指名读

4、“无稽之谈”是什么意思呢?不要着急,徐老师查了字典,“稽”的意思是“考查、考证”的意思,现在你能来说说“无稽之谈”的意思吗?

5、有些词语,理解了这个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就能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来来说说“安然无恙”的意思呢?(现在形容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四。

7、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三、再读课文,理解实验

1、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6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试验过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富兰克林做试验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

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的风筝与我们平常见过的风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课件出示: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

3、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组合这些东西,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动词?

出示:拴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4、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5、这是一只奇怪的风筝,每一个实验器材都有他独特的功能,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

课件出示: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导电的,铜钥匙是用来感受电的,丝带是防止触电的。

6、你能根据屏幕上的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板书:知识丰富或考虑周到)

7、福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除了周密的考虑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

生:需要勇敢的精神。

这个实验危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预设1: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出示对比句: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一根根都竖了起来)

可是在福兰克林看来,这“怒发冲冠”般的纤维却一点都不危险,不恐怖。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从这个“!”你读出了什么?(激动、惊喜、兴奋)

那你能读出这份危险和福兰克林的激动吗?

朗读指导: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

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激动的样子了!

预设2: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此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危险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实验阿,曾经就有人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被雷击倒了。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呢?

是啊,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富兰克林不怕牺牲。(板书:不怕牺牲)

此时此刻,福兰克林已经完全不顾这份危险,完全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了,想一想除了“欣喜若狂”,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那能不能把“欣喜若狂”换成这些词语呢?

是啊,“欣喜若狂”更能表达此时此刻富兰克林的心情。

想象一下,富兰克林当时会高兴得怎么样?

朗读指导:你欣喜了,可是还没有到“狂”。可以加上你的表情和动作。

8、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7.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七

娄庄中心小学 张寿明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解开雷电之谜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此,本节课,我拟从整体入手,以读为手段,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人物特点,积累课文语言,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风筝实验”部分。

2、了解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从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从对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词语填空。

2、课文内容填空。

二、学习第四节,探究实验,感悟品质

1、自读第四段,整体感知实验过程。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危险——理由(1)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2)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3)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4)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环境恶劣、一阵发麻、雷电来势猛等。]——勇于实践、献身科学

预设二:成功——理由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喜若狂] 预设三:精心准备——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特别、器材、用途]——严谨、认真、知识丰富

3、复述“风筝实验”。

三、学习第三节,探究原因,走进人物

1、自读第3小节,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促使富兰克林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中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一:

2、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早就、很多] ——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预设二:

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习惯、冷嘲热讽]——执着追求

四、学习第五、六节,感受意义,体会精神

1、齐读第五节。

2、想象说话:那些先前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人,现在会怎么说呢? 3引读第六节,感受富兰克林的伟大精神。

五、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从富兰克林的成功中你想到了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2、写话:读华盛顿的话。

六、作业:

1、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一读名人成功的故事。附板书:

天火之谜

观察

执着追求 推测

认真态度 实验

8.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 篇八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1

教学第19课《天火之谜》的第一教时,在课前设计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另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回顾这一节课,我自感重点得到了重视,难点得到了突破。在处理读书问题上我采取了如下三步:一是开课听课文录音,画面生动,示范规范,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二是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然后检查生字词语,生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三是生浏览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难点的处理上,我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提炼出与段意有关的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关的语句来概括,尤其是在第二段的处理上,我引导生把文中的三句全找出来了,并且进行了很好概括。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完全成功的。

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的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够细腻,课件的设计上还显得不够精巧,学生的热情还激发得不够。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2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

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

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有三点我做得比较成功:  一、充分发挥了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有利于把学生带进雷暴发生时那令人心惊胆战的情境之中。二、顺利调动了学生的积累。通过“看到这幅图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通过“此时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语积累。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三、逼真再现了文本的情境。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我通过引导观察插图、调动已有积累两条途径,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天火之谜的教学反思范文3

《天火之谜》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总结如下。

一.善磨关键词。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二.精研重点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9.天火之谜读后感 篇九

富兰林克通过观察,发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因为,他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富兰克林的推测没有受到大家的认可。由于,他就想通过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1752年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林兰克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着一根细麻铁丝,用来吸收空中的电,风筝线是麻绳做的,

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攥着丝带。他发现麻绳上的纤维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富兰克林手指靠近铜钥匙,突然闪出一道蓝色的火花,手臂一阵发麻,由此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现象发明了避雷针。

10.天火之谜 教学设计 篇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

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提示课题。

1、播放雷电的四幅画面,让生说出画面上表现的是什么?

2、师: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雷电,可在有时候人们并不认识它,而是把它当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久的谜。(板书:天火之谜)

3、简介富兰克林(生先说,然后出示一幅资料)

富兰克林(1706-1790)

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1731年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生词,读通课文。•(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播放课文录音,生边听边想,完成上面的题目。

3、生自读课文一遍。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然后全班认读。及时正音。bào zhà bì pī fěng

雷暴 爆炸 毙伤 劈成两半 冷嘲热讽

jiē shuān yàoshi zhēng diān bǒ 揭开 拴住 钥匙 风筝 颠簸(2)鼓励分辨字形,当场描红。(3)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导认读。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4)交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齐读。

课题“天火之谜”中的“天火”实际上是指雷暴。本课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原来“天火”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三、再读课文。

1、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第三段(第6自然段)。

2、生自读选画有关语句,然后全班交流。(同步揭示)第一段(第1自然段)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了)雷电的秘密。“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第三段(第6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生找出中心词。(板书:可怕)

2、生交流哪些词语表现出雷暴的可怕?

板书: 发生频繁 每年 几十亿次 威力巨大 击倒 劈成两半

3、指导朗读。

4、看雷电之时的录像片断。

从以下这个片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到了什么?(让生用成语表达)

乌云滚滚 雷电交加 电闪雷鸣 雷声隆隆

震耳欲聋 山崩地裂 惊心动魄 魂飞魄散 „„

五、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上一篇:禾丰镇励志学校2010校园之星评选方案下一篇:教师教学实习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