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

2024-06-17

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精选5篇)

1.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 篇一

原州区三营镇第一小学

简报

(总八十四期)第二十五期

学校办公室编2014年9月19日

“关爱生命安全出行” 为增强我校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倡导安全,文明出行的现代交通文明理念,增长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自防自护能力,9月19日,三营镇第一小学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的演讲赛。经过班主任的精心指导,层层选拔,每个班的参赛选手都个个精神抖擞,声情并茂,普通话标准,肢体动作恰当,他们时而激情昂然,时而慷慨陈词,用他们美好的心灵诠释着“关爱生命 安全出行”的重要性。精彩的演讲,动人的故事,使得比赛高潮跌宕,让在座的师生一会儿唏嘘不已,一会儿又爆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次演讲比赛活动,给全校师生上了一次生动的安全知识人生必修课,同学们也深受教育,懂得了“关爱生命”,更应“安全出行”的道理。

2.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 篇二

●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越高, 创造性也就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方面堪称我们的典范, 他不光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也要与学生共同商量, 甚至连公开课上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仍然跟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 给了学生重大的自主权, 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从而将教师的意愿化为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以主人翁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试想, “主人”们一旦自觉学习, 主动探索起来, 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意识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 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 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 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热情

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 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性;近景, 上课伊始, 展示目标,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 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

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 输入汉字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好恰当的契机, 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 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3.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 篇三

关键词:规范意识教育;遵纪守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1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转型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就业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这就给人们的道德文化、价值观念和法制观念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影响更加深远,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建设[1]。因此,针对如何加强我国高校的规范教育,努力培养遵纪守法的大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进我国伟大复兴事业的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开展大学生规范教育的意义

(1)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必须成长为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在传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他们的基本道德素质、诚信意识、法制意識等多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在将来担负起我国发展壮大的历史重任。

(2)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需要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品德优良、自觉遵纪守法的优秀毕业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但受到当今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恶意拖欠学费、偷盗公私财物、甚至行凶伤人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基本道德和法制行为规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3)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在中央宣传部和司法部制定的规划中,就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努力养成懂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应该大力开展大学生的规范教育,将法制行为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中,从而在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观念的同时,使法律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最终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

(4)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毕业后就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但只有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愿意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毕业生才能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因此大力开展大学生的规范教育,从道德素质、人生价值观、精神状态、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等多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毕业生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 加强规范教育,培养遵纪守法大学生的策略

基本道德素质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因此加强规范教育应采用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大学生。

(1)举办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加强规范教育。如组织大学生收听和观看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视频节目;举行规范教育相关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活动;聘请名人、专家或学者来高校举办道德和法制教育讲座等等。

(2)加强课堂教育的效果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应加强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内容不是很多,而且过于侧重于理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必须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经常性的组织大学生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规范教育的效果。

(3)融入到校园文化宣传中

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规范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宣传中,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宣传的熏陶下得到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识的教育。如将一些规范教育相关的故事刊登在高校宣传栏上;或通过校园的电台、电视台、网站、LED显示屏或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将规范教育内容以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栏目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4)渗透到日常管理中

高校还应将大学生规范教育渗透到的大学生的日常考勤、考试管理以及寝室管理等多方面的日常管理中,这就要求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把工作做到细处和实处,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良好的规范教育。

(5)注意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道德与法制规范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因此应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规范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应经常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工厂、企业或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和群众的参观考察与社会调查来将已有的知识付诸实践,再通过实践的反馈来丰富和巩固已有的知识。

(6)组织心理咨询与辅导

为了应对我国转型阶段各种变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在进行常规的规范教育同时,还应积极组织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在学习、成长和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状况,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进而巩固大学生道德和法制规范教育的成果。

(7)需要社会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高校对大学生的规范教育还需要社会与家庭的配合,因为只有全社会和每个家庭来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风气良好的社会和法制环境,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遵纪守法的接班人。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逐渐营造一个弘扬正气、严格自律、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需要每个家庭注重对孩子的规范教育,从小抓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规范教育起到持续有效的作用,使大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有用之才。

4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发展的栋梁,承担着我国伟大复兴事业的重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法制行为观念是一项既艰巨又紧迫的任务,这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断积极探索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遵纪守法的高素质大学生,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的需要,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万钧.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3).

[2] 陈大文.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

4.培养自我成长意识,激活素质教育 篇四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自身全面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在有目的的活动中,才能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素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意识,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具备爱心、童心、事业心,更要拥有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博大胸怀。所以,教师应真诚地去爱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之处,做他们心灵的理解者、引路人,帮助他们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用心灵换取心灵、用人格去塑造人格。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宽松的教学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各种渠道,主动和学生谈心,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态,讲话和气、谦逊,要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愿意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对流”,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在教育效果上达到“共振”。

二、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确立学习目标

端正的学习态度应该是指学生对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态度”又属于决定学习效果的各种要素中最不稳定的一个要素。我们难以改变一个人的遗传特性和认识风格,却较易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使他对一件事的态度从消极变为积极。教师严谨的教育态度和高超过硬的职业技能都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成才故事,帮助学生设立短期、中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等形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估,及时修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确立远大的奋斗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任务,而且要起到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形成态度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同时要端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养成良好合理的学习习惯,进而达到好学、乐学的理想境界。

三、进行自我教育,点燃闪光之火,塑造高尚人格

一个人要想成才,客观条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自身。许多人指责社会、教师,却很少反省自己。如果每个人都善于发现并挖掘自己身上蕴藏的美好的一面,并使之壮大,那么谁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抓住不服输、不甘落后的哪怕是一闪念,并点燃它,就能烧毁自卑,振奋精神。曾有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做自我介绍的周记中写道“我是个非常散漫的人”,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定义自己,他说以前经常迟到,老师这样说他,并说自己也不想这样。我及时对他说:“我们一起努力坚持不迟到,摘掉这顶帽子吧。”并让他每周向我汇报一次,本周由哪些地方表现良好,引导他发展自己的长处,以克服暂时的不足。同时有意安排他做一些工作,工作中他表现积极、认真,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引导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肯定,这个学生再没有了迟到现象,摘掉了散漫的帽子,并积极为集体服务,学习成绩也日渐提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偶像,用心灵去发现生活的光明面,写下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努力发现身边同学的长处。沉浸在一片正面信息的海洋中,学生们的思想也会变得积极向上。将“抽打”学生的“鞭子”交回学生手中,使他们学会自省自悟。当他们具有了自我教育能力时,也就学会了自我调整,他们将会带着开朗乐观的情绪去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的斗争中,学生们的品格在不断完善,人格在不断提升。

四、实施激励评价,培养成功心理,体会成功快乐

分析以往“学困生”的特点,集中表现为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异常。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这些学生都存在一种失败者心态,学习的内部动力机制发展水平低,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较差。这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经历反复失败,丧失学习原动力,情绪越来越消极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就是“激励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造各种外部诱因,给学生以适度的强化刺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把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规范意识再外化为行为表现。在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变化的内因,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是变化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期望中,可运用各种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5.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 篇五

【关键词】 教材 学生 文本资源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2-033-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1)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因此,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牛津英语教材语言鲜活,文化内涵丰富,可供教师挖掘利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使学生达到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和统一发展。牛津英语是根据话题选择素材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生用书中介绍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化,并在教师用书中以背景知识的形式进一步补充相关话题材料,丰富文化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内容在学生用书中是隐性的,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或者教师根据教师用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自身的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教材进行挖掘利用,并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一、延伸,体验文化

在教学中挖掘英语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适度扩展和加深其内容,形成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其英语背景知识,提高其文化意识。

在学习Ben’s birthday时,以Ben的生日聚会为主线,在教材的原有基础上制作、播放一段完整的生日聚会的动画,并延伸到Ben收到朋友们的礼物,会当面打开朋友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也许,Ben还会在第二天给朋友们写感谢信,表达对他们的出席和礼物的谢意。这也是欧美国家人的一种礼仪。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英语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适度扩展和加深。在学习Holidays时,让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节日,并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再讨论Ben喜欢的节日,学习西方国家的节日: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并通过观看网络资源学习更多的西方节日:感恩节、愚人节等和国际节日:母亲节、父亲节等。

通过视频形象地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使这些无声、静止的文字材料生动、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颇为深刻地体验到了各种节日的魅力,弥补了书本知识仅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不足,寓教于乐。最后通过书面作业继续延伸关于节日的内容。

总之,我在遵守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延伸,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度扩展和深化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二、对比,感悟文化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作为各自文化的载体,对此有充分的体现。只有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使用语言的得体性。

在三年级学习colour时,在明快的Colour Song中,欣赏有关颜色的习语:black tea(红茶), green tea(绿茶), brown bread(黑面包),green hand(生手),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等,在比较中以小见大。

学习英语习语时,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的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而造成理解失误。如为什么要将“a piece of cake”译成“小菜一碟”呢?这得从中、英两国的饮食文化谈起。众所周知 ,在英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做甜点,如蛋糕 、布丁等,而中华民族则以会做菜而闻名于世。因此“a piece of cake”和“小菜一碟”均指做某事毫不费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在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中,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不仅能使学生学好英语和培养文化意识,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三、体验,培养意识

在教学中设置含有文化知识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体验英语文化知识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为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我尽量设计英语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在学习5A Unit 4 Halloween有关节日“Halloween”的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的图片,例如:Halloween Pumpkins,Jack-O-Lantern,ghost’s mask,sweets等等。在上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Halloween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什么、说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Halloween这个文化主题,在小组中举行意趣盎然的Trick or treat活动。这样,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

世界文化色彩斑斓 ,散发着无限魅力,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能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开拓视野,同时加深对自己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步培养文化比较、鉴别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格魅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毛笔书法课活动计划下一篇:农科所作风教育月活动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