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棋的人生哲理

2024-08-14

下棋的人生哲理(精选3篇)

1.下棋的人生哲理 篇一

我喜爱下象棋,我的水平也挺高的,所以我有一点骄傲自满,有时下棋时也就有点目中无人了。不过,那天在与同学对弈时,我受到了严厉的教训,为此付出了代价。

那一天,我和一位同学开始了对弈,我见他的棋艺并不如我,我便有点飘飘然了。开战了,我先是来了一招“仙人指路”,他也不甘示弱,用炮来打我兵。我一见,立即来了“反宫马”防守,然后一招“左马盘河”向他发起进攻,他也奋力抵抗。我们两个都大显神通,杀得不可开交。经过几分钟的激战,他就损了几名“大将”,我的棋势明显优越于他,我下棋时也有一点漫不经心了。我心中暗喜道:哼,跟我斗,你还嫩着呢!我肯定杀得你落花流水!他冷静地看着局面,思考了老半天才动了一步。我嘴里哼着小调,随意的下了一步。那位同学把车开进了我的营地里,我只顾进攻,毫不理会这枚棋子。突然,我一不小心下错了一步,差点损了一名“大将”。可我却毫不理会的想到:“不就下错一步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管它呢,待会儿在下一步不就行了。没想到,我竟没注意这一步会带给我极大的危险。但是,当我想到这一点时,已经晚了,我只好快速撤退防守。很快,我的棋势如同掉下了万丈深渊一般,但我仍然不以为然的想道:哼,先让你尝点甜头,过一会儿,再把你杀得一败涂地。但是我的棋势越来越糟,我着急了,极力想反败为胜,可是败局已定,已经不可能的了。结束后,我在那愣了好久。

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果然说的不错。而且我也领悟到了“人生就像下棋,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这句话的含义。

2.下棋的人生哲理 篇二

关键词:前赤壁赋,人生问题,人生哲理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公认的美文, 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夜游赤壁时水光、山色、明月所呈现出的优美意境。一般来说, 写景总要抒情,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抒发怎么的思想感情呢?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在黄州夜游赤壁时写下这篇赋, 应该与遭贬后的苦闷心情有关。所不同的是, 赋中的大量篇幅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探讨人生, 充满了哲理意味, 成为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文中都蕴含哪些人生哲理呢?笔者认为, 这篇文章共显现出了四个方面的人生问题, 即人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人生有无意义;人生应追求功利还是淡泊名利;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这些人生问题是深刻的、富于现实意义的, 笔者在对这四个人生问题进行阐述的同时, 结合文中苏轼对这些人生问题的看法, 试作哲理意义上的分析与探讨。

一、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文中写道:“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作者借客之口说出人的一生和浩瀚的宇宙相比是短暂的、渺小的, 这种有限性不禁使人引发悲伤之感, 即“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人生是短暂的, 从人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这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 文中作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的回答是:“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这一辩证思想显然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 《庄子·德充符》中有“自其异者视之, 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即从不变的角度看, “人生代代无穷已”, 人生是无穷尽的。但这里有个问题,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看, 人生是有限的, 不可逆的, 短暂的, 苏轼的看法显然不能否定人生短暂这一事实, 只能是自我慰藉的一种说辞罢了。那么既然人生是短暂的, 是不是就应当悲伤绝望呢?其实, 人生固然短暂, 但就因为其短暂而宝贵, 假使人能够长生不老, 同日月天地同为永恒的存在, 那么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人生变得了然无趣。相反, 人生是短暂的, 在有限的时空中人们去追求和创造, 才能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所以, 人生是短暂而宝贵的, 因短暂而宝贵。

二、人生有无意义

文中借“客我”之口说到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了, 而今安在哉?”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大的功绩, 到头来还是随滔滔江水永远逝去, 而自身也会成为花下之尘。这里提出了一个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 胡山林在《文学与人生》一书中有过精彩的论述, 书中说:“从终极视角看, 人生是无意义的;从社会视角看, 人生是有意义的。把人放到宇宙大背景下加以审视 (即终极视角) ,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 无非一个生命而已, 实在微不足道。况且, 人总是要死的, 人一死, 生前的百般辉煌万般荣耀都化为虚无, 还谈什么意义?!……社会视角是现实视角、世俗视角、日常视角, 把眼光从遥远的宇宙、终极收回来投向现实的人的生存世界, 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是有意义的, 这个意义就是:心怀一个目标 (或曰理想、梦想、希望、愿望……) 并为之努力奋斗, 通过努力生存地更好些。‘目标’代表着人的欲望, 是人活着的内在动力, 实现目标, 满足欲望, 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

书中从终极视角和社会视角两个方面讨论了人生意义问题, 应该说是深刻而睿智的, 它明确解答了人生有无意义的问题, 即人生既无意义又有意义, 关键是审视人生的角度和对待它的态度, 态度对了,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三、人生应追求功利还是淡泊名利

文中“客”说到曹操“破荆州、下江陵”, 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客”即“客我”, 是作者矛盾思想中的一个方面。作者从客的角度流露出对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他也渴望像古代的英雄人物那样建立不朽功业, 但是一想到自己被贬黄州的现实, 不禁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 那些所谓的丰功伟绩对作者来说似乎遥不可及。追求功名的梦想无法实现, 何以排遣心中的苦闷之情呢?文中苏子这样回答:“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露出淡泊名利的思想。这里提出了一个人生应追求功利还是淡泊名利的问题, 追求功利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 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想;淡泊名利是道家所倡导的出世思想, 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如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意思是神人是无意于功绩的, 圣人是不要名位的。看来追求功利与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对矛盾, 到底该如何取舍呢?苏轼的回答是以主抑客, 赞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但是结合作者被贬黄州的背景, 可以看出作者内心也是矛盾的, 他既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又有在贬谪之余看破世事、淡泊名利的归隐情怀。这一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呢?在这个问题上,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它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包括这个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觉, 包括这个人的情感、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 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2]冯友兰把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成四个品味, 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同时人生有三个层面:日常生活的层面、工作事业的层面、诗意的层面, 其中前两个层面是功利的层面, 第三个层面是非功利的层面。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 每个人的人生都包含这三个层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生既有生活、事业的功利的层面, 又有审美、诗意的非功利的层面, 关键是如何统一的问题。人生在功利与非功利两在层面上应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不能单方面走极端, 只追求功利的人整天忙忙碌碌, 生活会变得毫无诗意, 了然无趣;只求淡泊名利的人没有目标, 只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与自由, 难免陷入消沉, 两者之间应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安排, 两者兼顾而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由此, 冯友兰的学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其实结合文章可以发现, 苏轼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是矛盾的, 但是他既没有丢弃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也没有一味淡泊名利, 而是在自己人生处于低谷时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 以求精神解脱, 这与冯友兰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似乎是相通的。

四、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

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冤入狱, 在狱中, 苏轼的肉体和精神均遭受到严重的摧残, 自度将死, 后来经多方营救, 终于保住了性命, 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到黄州后因生活窘迫, 需亲自垦荒种地养活自己。苏轼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折和苦难, 他来到这座荒凉的小镇上, 沉思自己遭受的苦难, 在无尽的痛苦中舔舐自己心灵的伤口, 正是在这种心境中, 作者夜游赤壁, 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篇文章。也就是说, 这篇文章是作者面对苦难遭遇的内心情感的自然表露, 在这种表露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苦难的思考。文中的“客我”追忆历史人物的成败, 慨叹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实际上反映出作者贬谪中的苦闷心情;文中“主我”的回答则以眼前流水与明月作对比, 阐明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道理, 指出应享受眼前的美景, 显示出旷达的情怀, 悲哀的感情得以解脱。由此可见, 在矛盾与痛苦中, 苏轼最终想通了, 从苦难中解脱了出来,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胡山林在《文学与人生》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层面, 佛道两家帮了苏轼的忙;二是儒家以道自任思想是苏轼坚强的精神支柱;三是高人雅士的人格风范, 让苏轼找到了榜样和同道;四是善处忧患的人生智慧。[4]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概括得相当全面, 可以采信。就《赤壁赋》这篇文章而言, 苏轼对苦难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儒、道、佛思想的兼容互补, 二是善处忧患的人生智慧。

首先, 儒家思想是苏轼的主要思想, 同时他还深受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 前文所述的人生追求功利与淡泊名利问题、人生有无意义问题, 实际上就是在人生问题上儒家和道家的不同主张。文中的:“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表露的是佛教无欲无求的思想,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人有欲望, 克制并消除欲望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说在作者身上同时存在儒、道、佛三种思想, 这三种思想相互作用, 排斥掉了各自消极的成分, 留下各自的积极成分进行兼容互补, 共同作用, 在这种作用下, 作者既坚守儒家以道自任的精神节操, 又追求道家的精神自由与佛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超脱境界, 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心理平衡, 在这种心理平衡中, 个人荣辱得失变远了, 变淡了, 这样, 苦难也就被化解和超越了。

其次, 善处忧患的人生智慧在文中表现为苏轼看待事物的辩证方法。作者以流水和明月作比, 阐明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 说明看待事物不应偏执一面, 而应当换个角度, 从正反两方面去把握, 才能得到更为合理的结论。既然月亮有圆有缺, 是自然之理, 那么对于人生中的苦难来说, 从一个角度看固然不幸, 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人生中的真实存在, 有幸福就会有苦难, 没有苦难也就没有幸福, 这样一想, 作者对自己的苦难遭遇也就想通了, 坦然接受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作者用儒、道、佛三种思想互补作为思想武器, 加上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勇敢面对苦难, 最终化解并超越了苦难, 不失为人生苦难问题的好的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 《赤壁赋》中蕴含的这四个人生问题都由作者被贬黄州的遭遇所引发, 由作者的悲伤苦闷心情所统领, 通过对这些人生问题的分析, 我们看到了苏轼在逆境中苦闷、彷徨寻求精神解脱的心路历程, 同时也从中体验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对每个人无疑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学与人生[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14-16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方大学出版社, 2009:451-452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291-292

3.人生与下棋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篇三

2.人生的“棋谱” 指前人的成功经验。作者说“这是没有的”,是因为作者认为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过去的话,别人的话,不可不听,也不能全听,一切全靠自己去向前探索行进。”

3.示例1:因为下棋不论输赢都须不伤和气,为人不论胜负也须“酿斯文气氛”。

示例2:因为下棋和人生一样都“忌恋战”,都须学会放弃。

示例3:因为下棋和人生一样都“须超脱,方能得享乐”,不宜“过于用心”。(意思对即可)

上一篇:2018考研英语:强化阶段重点复习什么?下一篇:美食嘉年华执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