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之动物习语(精选11篇)
1.英汉对比之动物习语 篇一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它们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在语义上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和发掘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语言功能,在跨文化交际及翻译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大量的实例,探讨英汉动物类象征词的`语义同异现象,指出动物类词语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中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具有其民族特征的差异性.
作 者:聂淑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8“”(1)分类号:H3关键词:动物习语 文化内涵 同异
2.英汉对比之动物习语 篇二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 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是语言经过长期的沉淀所得, 因此大多言简意丰、形象生动。《柯林斯英语辞典》 (2000) 将习语 (idiom) 定义如下:“习语是基于某种特殊组合而被放在一起使用的一组词, 其整体意义不同于个体意义的简单相加 (An idiom is a group of words which, when they are used together in a particular combination, have a different meaning from the one they would have if you took the meaning of all individual words in the group.) 。”《牛津英语大辞典》则将其定义为:“基于使用而建立的一组词, 其整体意义不可由其构成成分的意义推测而出, 比如over the moon意为欣喜若狂, see the light意为领悟等 (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e.g.over the moon, see the light.) 。”《现代汉语词典》 (2002年增补本) 中没有“习语”这一词条, 但是对于“熟语”定义如下:“固定的词组, 只能整个应用, 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 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 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不尴不尬、乱七八糟、八九不离十’等。”我们将idiom在汉语中的对应词称为“习语”。
习语是英汉词汇中的特殊成员, 众多设喻修辞手段在其中得以体现。英汉习语设喻手段既存在共性, 又存在个性。比如已有许多学者对英汉隐喻或转喻习语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然而, 对于提喻习语的研究, 相较前两者而言讨论较少。本文将对英汉提喻习语进行探讨并辅以实际英汉语料进行英汉对比说明。
2. 英汉提喻习语对比
2.1 何谓提喻?
如果说转喻的研究较隐喻少的话, 那么关于提喻的则更少。张维友 (2004) 将提喻定义为:“提喻是一种修辞格, 它以部分来代替整体, 单个代替类别, 材料代替制成品, 反之亦然 (A figure of speech by which a part is put for the whole, the whole for a part, the species for the genus, the genus for the species, or the name of the matter for the thing made.) 。”
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是借用和某人某物密切相关的词来代替某人或某物, 重点突出局部代替整体或整体代替局部。但是同隐喻转喻一样, 提喻不仅是语言的, 更是认知的。Lakoff&Johnson (1980:36) 认为提喻是一种特殊的转喻。许多语言学家都注意到这一尴尬局面, 即转喻和提喻这两个概念之间确有重合, 许多人对它们之间的区分混淆不清。
对于转喻和提喻的区分, 李国南 (1999) 认为:“转喻 (metonymy) 中两个名称的所指应属迥然不同的两个事物, 只是由于两者总是处于‘同现关系’中才取而代之。而提喻 (synecdoche) 中两个名称所指处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之中。”我们试用以下两图说明这一区分。左图为提喻关系示意图, 右图为转喻关系示意图。
关于提喻和转喻的区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凸显, 使得整体与各部分之间得以替代, 这就是提喻;基于邻近性使在同一个认知域内的各部分之间相互替代, 这就是转喻。
2.2 提喻习语对比
认知语言学的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高度凸显的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 以激活其他不那么凸显的成分。如果说在“以部分代整体”的提喻关系中, 是对部分“凸显性”的强调的话, 那么“以整体代部分”的提喻则是对整体“凸显性”的强调。比如:
英:汉: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用“ears”和“耳”这一身体的器官代替“人”, 凸显的是“用耳朵听……”这一特征, 是一种典型的提喻用法。
如前所述, 提喻中的两个概念是通过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获得心理可及 (mental accessibility) , 在实际语言使用当中表现为图形 (figure) 和背景 (ground) 的心理可及。丹麦心理学家Rubin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的观点 (Ungerer&Schmid, 1996:157) , 并设计了著名的“人脸/花瓶图 (the Face/Vase Illusion) ”。当以黑色部分为背景时, 我们看到的图形是花瓶, 而若是以白色部分为背景时, 我们看到的则是两张人脸。
提喻的运作机制正是这种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心理可及。“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帆”代船, 部分代替整体, 这是典型的提喻。我们试用表示“人”的提喻习语进一步说明 (其中英汉语料并非完全对应) :
英:汉: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十个指头不一般齐
All eyes众目睽睽/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
Show a leg抱粗腿
Eyes and ears耳目众多
这些语料中都是用身体器官喻人, 部分代整体, 这便是典型的提喻。我们试用具体语料“eyes and ears—耳目众多”以图示之。下图中“耳目”这一部分包含于“人”这一整体中, 并且通过认知的凸显 (用加粗线条表示) 用来提喻整体。
3. 结语
习语是民族语言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宝藏,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民族文化特质的烙印。英汉提喻习语显示的差异, 主要还是归因于英汉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 而英民族却是抽象思维。汉民族注重平衡与和谐, 而英民族则“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 排除主观因素, ‘物是物, 我是我’, 物我二分” (连淑能, 2002)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 我们可尝试增强学习者的主动认知意识, 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提高习语习得效率。
摘要:提喻是众多设喻修辞手段中的一种,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英汉词汇中的提喻习语进行了研究, 并辅以实际英汉语料进行对比说明。
关键词:英汉提喻习语,英汉语料,对比
参考文献
[1]Ungerer, 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1996.
[2]理查德.美国英语习语与动词短语大词典[Z].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国南.“METONYMY”与“借代”:语义功能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 1999 (3) .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 2002学 (2) .
[5]张维友.英语词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英汉习语对比与翻译 篇三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91-02
美国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作为在英汉语言中都大量存在的习语来说,由于受不同国家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背景等的影响,英汉习语在使用的过程中肯定存在很多的差异,因此要想在翻译中处理好英汉习语的互译问题,就应该首先去了解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便在翻译中能够得心应手。
一、英汉习语的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相同之处
由于我们人类都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因此这就决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多的方面都存在着相同点,所以这反映到语言中,反映到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英汉习语差异这个问题上来,就是说英汉习语之间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还是存在有很多的共同点的。这里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下
1、简明扼要
英语中,习语都是饱含文化色彩的。可以说,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让人们语言的交流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说,当我们正在说着某个人,而他居然立刻出现了,英语里有这么个习语:speak of the angel and she appears.在我们汉语习语中,我们也说“说曹操,曹操到”。说某种幸福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fool’s paradise.也就是说镜中花,水中月。由于一个人在专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汉语俗语说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英语说,teach fish to swim ,班门弄斧。习语的运用,使得句子变得简洁、形象而生动。汉语中的习语大多是四字成语,同样具有简练而内容丰富的特点。比如:“百花争艳”这个习语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它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丽画面。
2、意义相似
在意义这个层面,中国汉语和英语的习语也有很多相似性,它们的意思翻译过来几乎是一样的。比如英语里有Strict teachers make talented students.中文习语却说“严师出高徒”。还比如,Spare the rod,spoil the child.(省下了棍子,宠坏了孩子),中文习语:“棍棒底下出孝子”。比较这两例句,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汉语还是英语,两种语言都有着相同的表达方式和意思。
(二)英汉习语的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喻体不同。举例说明:汉语中“死”可以说是“翘脚或翘辫子”,英语里的习语表达是“turn up one’toes”。喻体是明显不同的,一个是“脚或辫子”,一个是“toes(脚跟)”。另外汉语中的习语“大海捞针”相对应的英语翻译是“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即在草垛里找针。汉语里有“一箭双雕”,英语里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瓮中之鳖”用英语说是“like a rat in a hole”。综上所述,这几对意义相同的习语,虽然喻体是不同的,但是同一喻体有着相同的意思。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狗”。在汉语中,“狗”通常有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腿子等等,都是贬义词。一个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到这句话,肯定会觉得迷惑不解。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狗”就可以指人,甚至可以指好朋友。比如:“人人都有得意时”在英语中就是“every dog has his day”。还有其他的:a lucky dog, a clever dog, love me, love my dog。在这些例子句,英汉习语里虽然都有“狗”,但褒贬不一,内涵更不尽相同,可谓此“狗”非彼“dog”,同样的例子还有“猪”,在外国人眼里,猪是人类的宠物,象征着可爱,而在中国文化里,“猪”往往形容一个人很笨,很胖。
2、意义不同。汉语中的某些习语与英语中的习语的意义相反。汉语中有“离开水的鱼”或“如鱼得水”,英语中也有相类似的习语: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同样,英语中的“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汉语中却说“来者不拒”;英语中有“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汉语中说“一叶知秋”。可见,它们的意义是对立的。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策略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们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及资料的学习与实践认为,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线。大到一部作品,小到一个句子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传达原文多种意义的,就直译,如果不能译出原文多种意义,特别是不能准确译出隐含意义的就采用意译。
(一)直译
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Easy come,easy go与汉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与汉语“雪中送炭”对应;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等等。相近似的有: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不仅保留了其字面上的意思,也保留了原语言文化的原汁原味,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欣然接爱,立即就牢记在心,真正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样的例子还有“条条大路通罗马”,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不但保留了原語言文化的原汁原味,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丰富了阅读知识。
(二)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受到不同国家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基本不可能把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形象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出来,这样可用另外一种表达将原文的意思换成另外一种容易了解的形象使读者所熟悉和认识,从而输出原语言所云换的文化特征。比如一句我们经常表达的习语:When you are in Rome,just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巴黎,东京或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更为形象生动,因此关于如何意译,什么时候用意译,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还比如说,英语习语里经常说到的一句话表天气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都不可能把它翻译成天下起了“猫”和“狗”,因此我们用自己的习语表达方式把它翻译成“倾盆大雨”,但我们就会疑惑,为什么西方人会用“猫”和“狗”来表达天气呢?原来,rains cats and dogs起源于古代北欧神话,cats和dogs都是暴风雨之神欧丁的使者,象征着狂风暴雨。还有,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英语习语Fool's haste is no speed,字面意思是一个笨蛋越想做成某事,则效果越差,这个情景和汉语的“欲速则不达”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谋而合,都表示越想办成什么越是没效果,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祸福”的文化含义只有我们中国人才理解,西方人基本不知道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因此直译效果并不大,如果我们采取意译,用另外一种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其隐含的文化特征也就一目了然:Sometimes things happened just out of control,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
结束语: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语言层面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翻译不但要克服英汉语言的障碍更要跨越英汉两种文化的沟壑,做到求同存异。因此语言的翻译说到底其实就是文化间的翻译。要做一名合格的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把文化差异的因素放在首位,只有当一个译者真正熟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进而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与技巧,才能把不同语言的表层涵义与深层文化内涵移植到目标语言当中。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波.中英习语的比较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方存忠.论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丁往道.中国文化掠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7]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的来龙去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4.英汉对比之动物习语 篇四
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对比分析与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最活跃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内涵意义的异同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了在两种语言种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的非完全对应性.
作 者:张卫萍 ZHANG Wei-ping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顺德,528333刊 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UNDE POLYTECHNIC年,卷(期):4(2)分类号:G05关键词:动物词 内涵意义 翻译
5.英汉习语设喻比较研究 篇五
英汉习语设喻比较研究
英汉民族生存在同一个自然界,共同的经历与感受使英汉习语在比喻方面有共性的一面,而各自民族生存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不同,民族个性决定着语言的`个性特征.影响喻体选择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英汉民族文化背影及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差异,给比喻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分析英汉习语比喻的异同,比较影响喻体选择的因素,有利于确切掌握和运用习语.
作 者:韩保宪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44 刊 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英汉习语 共性与个性 喻体选择因素 设喻比较6.论关联理论与英汉习语的翻译 篇六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作 者:彭薇 PENG Wei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刊 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3(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关联理论 英汉习语 翻译
7.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性的对比研究 篇七
1.1地理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由此形成了大量与渔业、海洋相关的习语。中国幅员辽阔,农耕业发达,所以汉语习语多与农业有关。英语有asmute as a fish, 汉语有“噤若寒蝉”; 英语有to drink likefish,汉语有“牛饮”,“蝉”和“牛”是中国农耕社会重要的象征物。 英国人用as close/dumb as an oyster表达“守口如瓶”,用asea表示“茫然、 不知所措”, 用on the rocks表示“触礁 , 濒临毁灭”。形容一个人花钱无节制、铺张浪费, 英国人说“spen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人说“挥金如土”。中国有谚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 生出的老鼠会打洞”“力大如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等。
1.2气候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以《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来赞颂西风。诗中,雪莱将西风或秋风塑造为摧枯拉朽、去陈出新的形象, 这反映出英国独特的气候特征。英国位于西半球、北温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呈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自大西洋拂面而来的西风,温暖而怡人,恰如中国的东风,每年给英国带来丰富的降雨量,由此孕育了许多与“雨”有关的习语:Rainy days:艰难岁月;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To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
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早期,大多数伦敦居民将煤炭作为日常家用燃料,排放出了大量的浓烟,加之英国潮湿的气候整个伦敦市陷入了浓烟弥漫的境地, 这样的大雾天气由此得名“London Fog”(伦敦雾),英国也随之被称为“the Big Smoke(雾都 )。与烟雾有关的习语有 :In a fog:困惑不解 ;Do not havethe foggiest/ faintest idea: 全然不知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fire:无风不起浪 ;有因必有果。
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英汉习语的修辞意象也大相径庭。当表示新事物大量出现时,中国人说“雨后春笋”,因为中国南方潮湿的春季滋润着大地,许多竹笋遍地生长;而英国人会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原因在于在英国蘑菇是很常见的植物。又如英国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得黑莓俯拾皆是,故而有习语as plenty as blackberries,表达“多不计数”的意思。对于“多不计数”,中国人常会用“多如牛毛”,因为中国南方降水量多,土壤肥沃,人们用“牛”来耕田。
2.宗教信仰的差异
作为人类文明的特殊形式, 宗教是人类对神秘世界和精神事物的哲学认知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形成了自身的宗教信仰和心理。英汉习语借鉴两国人民各自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文化。
英国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即便今天,我们也能看到基督教信仰在英国文化上烙下的深深印记。英国人相信“God help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天助自助 者 )。英国人 喜欢说mgod ( 我的天啊 ),god bless you ( 上帝保佑 你 ),go to hell ( 给我滚,下地狱去吧)。受《圣经》洗礼,他们借“Juda’s Kiss”(犹大之吻)来指责那些道貌岸然、背信弃义的人,用“Job’s Comfort”暗指弄巧成拙的安慰。受佛教影响,汉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等。
3.历史典故的差异
历史造就了今天,人们吸取历史的智慧,习语与历史典故息息相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需要探索其文化与历史典故的渊源。
英语习语多与《圣经》、《伊索寓言》或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有关: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伊索寓言》)A dog in the manner: 占着茅坑不拉屎 ( 同上 );Sounding brass光打雷不下雨(《圣经》);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同上);Achilles’heel:致命弱点 ,要害 (古希腊神 话 );The TrojaHorse:从内部瓦解敌人 (同上)。
以下汉语习语来自中国古代寓言、典籍和神话传说,形象生动,发人深省,颇具教育意义: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孟子·公孙丑上》);
邯郸学步:比喻过度模仿他人,不但没学到什么本事,反而丢失了自我(《庄子·秋水》);
夜郎自大:夜郎自大(《史记·西南夷列传》);
精卫填海:永恒志定、坚韧无畏(精卫是神话人物,出自先秦时代《山海经》);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也萧何败萧何、既生瑜何生亮、鸿门宴(《史记)。
4.风俗和习惯的差异
社会实践是习语形成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习语映照着社会文化。一方面,英国人以玉米、谷类、麦类和牛奶为主食, 饭桌上常见面包、蛋糕等甜点及牛奶, 故有earn one’bread(谋生 ),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 (理论出认知 ),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覆水难收 ),a lan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鱼米之乡 )。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所以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生米煮成熟饭”,等等。另一方面,英国人视“狗”为亲朋,“狗”在英国文化里是中性词。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lazy dog(懒汉),a dog’s life(穷困潦倒的生活),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但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用于鄙视或谴责。譬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看门狗、走狗、狗头军师等。
5.结语
英汉习语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在地理环境、气候、宗教信仰、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上的不同。习语是了解文化的窗口,学习英汉习语差异,能加深英汉交流,深化人民友谊。文化博大精深习语不断丰富发展,笔者希望英语学习者能活到老学到老。
摘要:语言是用于社会交流的语音符号、词汇、语法及意义的体系,是人类特有的,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语是语言的精髓,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性居于主导地位,其差异性折射出英汉文化的差异性。基于比较与对比、分析与综合,文章探究英汉习语在自然、文化和思维上的不同,挖掘习语差异的根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英汉在地理环境、气候、宗教信仰、典故、社会风俗和习惯上的差异,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英汉习语文化,促进英汉交流。
8.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对比 篇八
关键词:动物词汇;象征意义;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类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工具。美国语言學家撒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词汇的意义也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不仅体现在理性意义上,也体现在词义的象征意义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里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动物跟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不仅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它们的名称也丰富了人类的词汇。同时,基于人类对动物习性的观察,这些动物词汇往往蕴含着多种象征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同一动物名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相似的象征意义
不同民族的人们,尽管在生活习惯、认知行为、思维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仍有某些共性,对某些动物存在共同的认识,赋予它们相同或相近的象征意义。
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蜜蜂都是勤劳的象征。我们从小就唱着这样的儿歌——“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表现出蜜蜂勤劳能干的形象。在英语中,也有“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这样的比喻句将蜜蜂作为勤劳的象征。狐狸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一样,以狡猾而著称,并因其狡猾而活到很大岁数。汉语中有许多与狐狸相关的词语,如“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狐唱枭和”等,无一不表现出狐狸狡猾、奸诈、多疑的形象特点。在英语中,我们也会看到像“The guy is crazy like a fox(那家伙非常狡猾)”“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take care of your goose(狐狸说教,当心鹅被盗)”这样的句子,表现出狐狸狡猾的特点。我们常用“老狐狸”比喻经验丰富坏点子多且难以对付的人,而英语中也有“An old fox is not easily snared(老狐狸难得陷罗网)”这样的表达。
二、同一动物名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1.龙
在中国,龙的起源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物。从古至今,龙在中国享有很尊贵的地位,有许多的寓意和象征。从形象上看,龙是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奇动物。它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与凤、龟、鳞一起并称“四灵”,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真龙天子”身着“龙袍”。中国人以“龙”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以“龙的传人”自称,将龙勇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下去,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有大量有关龙的成语,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藏龙卧虎”“龙凤呈祥”等都蕴含着明显的褒义色彩。
但是龙在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中,是一个负面形象。首先,西方文化中的龙在外形上就与中国的龙有很大的区别。“Dragon”在微软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Dragon, a legendary reptilian monster similar in form to a crocodile and usually represented as having wings, huge claws, and a fiery breath.”(龙,一种传说中和鳄鱼类似的爬虫,它一般被描述为拥有翅膀、巨爪和烈焰的怪物)。在古希腊的文化中,龙被描述为“长着翅膀的蜥蜴,并且会喷火”。英国著名作家托尔金在他的传世之作《魔戒》中就描述了一条贪婪的巨龙“斯矛戈”,它烧尽了整座城市只为占据孤山的金银财宝。在英语中,和龙有关的短语几乎都是贬义的。英语里“an old dragon ”被译为魔鬼,“chase the dragon”被译为吸食海洛因,“sow dragon,s teeth”表示挑起纠纷,播下不和的种子。
无论是龙的形象还是龙的象征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完全不同的。简单说,虽然两种语言中的“龙”都是人们自己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动物,但是中国的龙,带来的是水,是为人间带来清凉的甘露,造福一方;而英语中的龙带来的则是火,是灾难的象征。汉语的龙能不能翻译成“dragon”,英语的“dragon”能不能翻译成龙,还存在争议。
2.狗
西方国家的人对“狗”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狗有灵敏的身躯及忠诚的品质。通过驯服,他们不但可以帮助人类做很多事情,还给予人类最忠诚的陪伴。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有专门的狗医院、流浪狗收容所、狗食店、狗洗浴中心、狗墓地等,狗的待遇非常高,足以见得西方人对于狗的喜欢和重视。所以在英语中,有大量与“狗”相关的词组及谚语,例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的忠诚)、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dog has his day(人总有走运的时候)、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之际)
在中国,人们对狗的感情相对复杂。一方面,人们认为狗摇尾乞怜是很卑微、谄媚的形象。在现代汉语中,关于狗的词语或习语也大多是贬义的,例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仗人势”“蝇营狗苟”“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另一方面,狗作为中国十二生肖的第十位,在某些地区或是某段历史时期,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
3.猴
猴,在中国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中国人对猴的感情很深,自古猴便被视为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早在汉代,猴就是吉祥的象征。这主要是因为猴与侯谐音,一副画着猴子骑马的画,表示“马上封侯”,是送给官员最好的礼物。在中国,猴子总是充满了灵性,是一个非常讨喜的形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猴性上添加了神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最著名的孙悟空的形象来自于《西游记》,他陪唐僧去印度取经,在途中多次化险为夷,他生性聪明、活泼、忠诚、疾恶如仇,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成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
而在西方文化中,因猴子调皮好动,也有很多关于猴子的词组或习语等。例如“monkey about”,指胡闹瞎弄,带来不良后果,再如“make a monkey of somebody”指戏弄某人使其出丑。在美国街头,有猴子杂耍供人娱乐,同时围观者赏钱作为给主人的报酬。此时猴子是一个受压迫的形象,被主人训导,打骂等。由此不难理解,“monkeys allowance”指的是辛勤劳动但是报酬及其低微。还有一个相关的用语是“monkeys monkey”,即无用的东西。
三、同一动物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空缺
1.同一动物词语在汉语中有象征意义而在英语中没有相关象征意义
汉语里鹤有长寿的象征意义,它总是与同样象征长寿的松、石一起出现。鹤与松、龟、鹿画在一起表现“长寿”这个主题的方式并不相同。鹤与松画在一起,称作“松鹤长春”“鹤寿松龄”;鹤与龟画在一起,称作“龟鹤齐龄”“龟鹤延年”;鹤与鹿、梧桐画在一起,称作“六合同春”。而在英语中,“crane(鹤)”没有任何象征意义。如果给英语国家的人送松鹤祝寿图,他们会觉得困惑,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与之相似的还有龟。在中国,龟是一种神秘的动物。中国至今有“龟隐藏着天地秘密”的说法。有关龟的最早文献中,龟甲的上盖就比作天,下盖比作地。由于中国的古人们把龟甲看作宇宙的微缩,所以很早就用龟甲来占卜。龟还是很多传说中的角色,传说中的龟因为帮助皇帝治理黄河而获得一万年的寿命。龟的寿命确实很长,这也让它成为长寿的象征。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很多古代庙宇、宫殿等,门前都铸有龟的石像。
2.同一动物词语在英语中有象征意义而在汉语中没有相關象征意义
White elephant直译为“白色的大象”,在汉语里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而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常常指代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The new office block has become an expensive white elephant.(这座新办公大楼成了昂贵的摆设)”。在汉语里,河狸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没有任何象征意义。而在英语中,河狸(Beaver)因其筑坝技术及其出众,被人们视为非常有创造力的动物。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指的是一个人为了得到上司的肯定,非常努力地工作,有时候也稍带贬义,指为了讨好上司而努力的人。
独角兽(Unicorn)是西方古神话故事中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印度河流域文明将这种动物描述成一种古老的海豹;而在欧洲的很多民间传说中,独角兽的形象通常类似于白马或山羊,头上长着长长的角,还有的独角兽还长着偶蹄,或是山羊的胡子。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独角兽常常被描述成一种难以掌控的森林动物,象征着优雅和纯洁。传说中,独角兽的角可以净化被污染的泉水,还可以治愈疾病。而在中国,独角兽则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四、结语
通过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对比,我们看到了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上的差异。柏默(L.R.Palmer)说过:“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不同文化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的不同,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心理倾向,生活环境上不同的特点。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尤其重要,我们在了解别的国家,学习其语言的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这些词汇背后文化内涵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从而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也可以尽量避免冲突和障碍,更好地和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W·爱伯哈德者.中国文化象征字典[M].陈建宪,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22).
9.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互译 篇九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互译
为了使人们充分了解两种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互译,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五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作 者:武文芳 罗映兰 Wu Wenfang Luo Yinglan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41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10.英汉对比之动物习语 篇十
论文摘 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英汉习语的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提出了一些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 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例如“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当然是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 若采用直译的方法, 很难传递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东施效颦”、“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
2. 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我国的信仰宗教有佛教和道教等。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 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道教中,有“玉帝”、“龙王”、“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 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God be with you (上帝与你同在)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3. 风俗习惯差异
在风俗习惯差异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 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欧美人爱狗如爱子,经常让它与人平起平坐, 把它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 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人们厌恶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 地理环境的差别
11.英汉对比之动物习语 篇十一
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制约着习语的产生与存在,他一方面反应地域特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民俗民风特色信息,所以习语本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往往会难以理解或误解他们的含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所以产生出大量的音节优美,音律协调的习语,它们不仅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且妙趣横生。
2.影响英汉习语的因素
2.1不同的地理环境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习语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在劳动中发现规律并悟出真理,从而创造出耐人寻味,比喻贴切的通用习语。我们知道,英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航海业发达的岛国;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汉民族长期以来生存在亚洲大陆上,土地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至关重要的因素。西方人习惯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形容挥霍钱财,花钱大手,而汉语的表达方法则是“挥金如土”。在汉语的表达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辛弃疾有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因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往往是包含褒义,它多代表和煦温暖的。而英国地处岛国,濒临大西洋,属于北温带,西风从大西洋吹来,为英国人民带来春天的消息。雪莱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一位英国著名的诗人,他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用英国人眼中的西风歌颂了春的美。
2.2传统习俗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英汉习俗差异表现在多方面,例如在对待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他们的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受儒教思想的束缚,狗在汉语中往往代表着一种贬义,其贬义形象扎根于汉语文化中:如人们用“狐朋狗友”形容那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用“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的人、用“狗眼看人低”形容一些高傲自大的势利眼、用“丧家之犬”形容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等等,就连鲁迅先生都曾声称带领人们要“痛打落水狗”,狗的待遇可见一般。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西方人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2.3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在英汉习语中,很多习语与宗教有关。在中国,人们相信“佛”的存在以及在人世间的能量。因此,民间盛传着许多与此相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中国人一直视“天”为最大,皇帝被尊称为“天子”,封建王朝被称为“天朝”。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是上帝(god)创造了一切,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3.习语翻译所存在的问题
中外翻译理论家关于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瞿秋白提到的“等同概念”,及美国翻译家Eugene A•Nidar提出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翻译标准在不断地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有时,一些看似合乎逻辑的习语极易导致人们凭借直觉从字面或比喻意义去联想,造成理解以至表达的错误。
3.1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
例如“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同中国成语“知子莫如父”很相近,但其实意义相反。中国成语“知子莫如父”强调父亲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而英语却用“It is(a wise father)that…”这种句型来说明即使作为父亲也不一定了解自己的孩子。又如:there is no love lost between them.很容易被理解成“他们彼此恩爱,感情从未破裂”,而实际意思却是“他们相互憎恨,毫无爱情可言。”
3.2具有口语化的表达法
例如:英语习语T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 of family.如果直译会被理解为“那人是全家的黑羊”这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无法理解。若翻译为“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
还有些成语要转换喻体才能被汉语接受,比如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like a hen n a hot girdle(像热锅上的蚂蚁),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his spots(狗改不了吃屎)等等。
4.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文化传播的方式,而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它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承载着不同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不同的民俗民风等文化信息,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拥有丰富大量的习语,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正确理解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差异,能够使我们在翻译中更加得心应手。
摘要:习语是词汇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等。习语对文化有传承与记载的作用并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为英汉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本文将从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中英文习语翻译作一些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习语,对比,翻译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林佩汀:中英对译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7.
[3]冀一志: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原文传递外语教学,1993.
【英汉对比之动物习语】推荐阅读:
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09-04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08-06
英汉翻译重难点08-02
英汉人名的文化分析09-14
六级作文范文英汉双语09-17
数学微积分英汉词典06-22
英汉互译实践 大纲06-27
英汉对照计量经济学术语08-14
仲裁协议书(英汉对照)10-10
故宫英汉互译导游词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