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2024-07-28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精选11篇)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一

大体还可以,就是看能不能在正文第一点之前再加那么一段总括性的话语,不要一开始就是进入第一个标题。

浅析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改革新探索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深入,一些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并将职称改革顺利完成,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称评审 改革探索

正文:国家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直接影响着教师投入工作的热情与质量。职称评审改革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也并不夸张。

一、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机,大量师资涌入高职院校。以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2016年的十年间,高职院校只增加了一百余所,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任老师已经从26万增长到现在的42万,由此所带来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问题都面临着更加凸显的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代表着高等级的职业教育,它强调的是培养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更为看重。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职称的评

审是比较综合反应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学术水平和能力业绩的一种评定标准与方式。它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最能反映教师综合实力的一种标准,是最能促进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办法,因为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和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也成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制胜因素。因此,科学有效、行之具体的职称评审政策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壮大意义深远。

二、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的弊端

1.评审标准严重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大量年轻的师资涌入院校,其中大部分是高校的毕业生和企业内的专技人才。当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仍然是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标准制定而来,除了考虑到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将教育成果放宽了要求之外,其它像是学历、计算机、外语、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等等都沿用之前的标准,对学习经历和科研水平的考察仍然是非常看重的,这对于“科班出身”的教师当然是有利的,但是对于那些来自于企业的专技人员则是一种弱势。很显然的是,高职教育虽然一再强调培养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师资评审中反而将专业和应用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2.评审标准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综合水平

职称评审重要的依据是论文、著作的级别与数量;科研成果的级别与数量。数量越多、级别越高,申报人的得分就越高,通过审核的机率就越大。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论文与著作的高产,科研项目的级别能够真正代表教师的教学质量吗?如果这些论文和项目如此重要,教师工作的重点是不是自然就偏离了教学工作?更何况为了评职称,很多教师的论文

与著作都是花钱发表的,这些脱离实践,甚至是造假的成果真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时所需要的吗?

3.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的评审与考核大多是以德、能、勤、绩划分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师德、教育教学能力这些指标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尤其是师德,怎么界定和确定层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更加客观的评审,近些年又增加了一个实践能力的考核,本意是好的,但是实践目标的不确定,操作方式的不具体,又给评审增加了更多的“可乘之机”,也就是说,当前的标准无法实现科学和具体,评审的转型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三、职称评审政策的改革举措 1.立足现实,改革评审条件

针对目前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操作技能弱的现实,教育的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之下,首先锁定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就突破瓶颈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着手教师职称评审的改革,根据细则引导教师走“双师型”的发展道路,突出业绩成果中对校企合作的要求,对于那些职业技能水平较高,教学质量明显的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学习经历与科研成果的要求,使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不再是普通高校的翻版,而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专技人才的扎实根基。

2.健全制度,细化指标

现有的评审制度对于教师的学历、计算机、外语、科研等“硬件”指标的规定都比较明确,但是,过分强调硬件就意味着评审会走向失衡。一些软件指标,诸如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等也要在评审中占据重要的部分。

这就意味着评审工作要纳入到制度化和日常化中,不能搞一刀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也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使职称评审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出申报者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业绩水平等等。

3.规范程序,提高质量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而对教师而言,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永远是评价教师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在职称评审政策中,除要求对教学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之外,还应规范教学质量的评价程序,比如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实践能力等等。通过完整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关注业务能力的提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真正的效益。

四、结语

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的改革关系教师的切身利益与院校的生存发展,评审改革的深度决定着全局的导向和未来长远的影响,一套科学严整、具体可行的方案,对于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国家职业教育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克高.高职院校教师校内外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正义[J].学理论.2011(24)[2]许乐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7)[3]单坚.高校职称评聘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二

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育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实践领域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电子商务领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不再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复合型人才,而是有更具体的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为企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当是既懂技术又懂商务的人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课程专业建设与改革中积极探索并努力践行。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对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来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1 电子商务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属于新兴行业,发展的历程很短,其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其他学科基础之上的,是属于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目前尚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本身的一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速度之快是难以把握的,专业体系的发展难以跟上发展的速度,对最新的理论成果把握不到位,教材更新速度不快,造成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理论体系不完善,到现实工作岗位上存在不适用的状况。

1.2 专业理论教学不到位,专业课程设置不明确。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开放的课程远远达不到要求,只是注重一些基础理论能力的学习。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教师的专业程度不高,理论水平有限,关键知识点讲述不生动不深入。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不够明确的现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标准应与市场需求对接,市场需要什么样技能和理论的人才,在专业课程方面就提供相应技能和理论的教学内容。在现实发展中,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却没有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何种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做出充分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对电子商务专业岗位做深入的市场调查。

1.3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专业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供过硬的硬件设施和一流的教师队伍。然而从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仅仅是设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模拟实验系统;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而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而且模拟软件只能使学生熟悉操作的流程,并没有达到锻炼动手能力的目的,理论和实践难以达到很好的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还有就是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注重对基础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偏重于系统性、知识性,缺少实践性。某些高职院校通过创新,也曾引用了一些国外的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标准,特别增加了专业实践内容,但是,一方面由于硬件环境跟不上,学校不予相关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达不到标准,实施了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学校大都由于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和教师软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达到教学实践的要求。

1.4 专业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一是专业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电子商务理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往往借助于多媒体形式,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双重“剌激”,最终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无法将需要实践的教学环节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体现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一直处于主动教学的局面,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灌输”的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不能主动地学习。二是专业教学手段单调。电子商务的实验传统教学方法以电子商务实训模拟软件为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诸如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操作流程。但是这些传统的专业教学手段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网上银行和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的操作上早已经非常娴熟了,不再需要对这些基本的教学实践进行讲解或者实践操作。

2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2.1 加强高职院校技能培养,努力提高师生专业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想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要在培养教师和学生能力上狠下功夫。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改革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第一: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来校举办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职教师队伍的作用毋庸置疑,兼职老师的授课显得更是尤其重要。因为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传授的都是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的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样的经验正是教师和学生们所需要的。

2.2 加大学生的“双证制”培训,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采用“双证制”,即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要想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考取多种相关学科的资格认证。使学生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把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让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努力考取以下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中/高级证、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操作员、公共英语等级证、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

2.3 丰富课程内容理论性体系,不断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的研究。

高职院校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技能要求,不断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以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理论,并不断形成以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操作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应该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应该包括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网络安全与认证;实践操作课程包括计算机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等。

3 结语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社会结合紧密,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同时,电子商务又是发展很快的一个领域,其运作方法、实现技术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另外,要在平时教学中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养成多思考、多分析、多动手操作的习惯,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实践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为将来更好的就业打好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实践岗位和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胡一波.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构建的措施浅析[J].价值工程, 2012 (03) .

[2]刘伟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1 (32) .

3.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三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 英语教学 改革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突出特点

艺术类专业学生本身性格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并且具有极强的语言塑造能力。但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情结浓厚是艺术类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一般情况下,艺术类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并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塑造自己,加上各高校对艺术类学生的高考录取主要是以特长基础为主,文化基础为辅,实行文化课与专业课共同考核的标准,但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非艺术类学生。除此之外,艺术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时间都在外进行演出,造成学生出现严重偏科的现象,完全忽视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更不用说花时间在英语课上。所以,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的标准水平。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

(一)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高等院校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招生标准是以艺术类学生的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且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低于其他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对文化基础课程或英语课程的学习。很多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就直接将英语课丢弃了,一心扑在专业课上,还有部分学生是直接从中专考入大学的,中途未经过系统化的高中英语学习,造成与英语学习的严重脱轨,结果就是除了部分人文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好点外其他绝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英语水平均无法达到入学的标准水平。

(二)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动力不足

造成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对他们今后事业的发展毫无帮助,所以可以选择不学。其次,因为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较薄弱,加上教材内容并没有结合本专业内容进行改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改革措施及实践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和内容艺术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讲到商务英语第8章Training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并站起来当着全班人描述他心目中想要的training,整个过程要求用英文描述,并通过多媒体网络放映各国的旅游景点,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能够和艺术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交流互动,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专业知识,有效地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艺术类学生本身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和语言天赋极强的特点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但因为英语基础过差导致其在学习道路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时候教师若是让学生整天背单词,做题,估计学生很快就会弃课潜逃。英语教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艺术类学科,所以教学方式一定要体现出人文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教材中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提炼出来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里面包含各国的风俗文化和民族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值得宣扬和传授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开放性的交流和探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者,因为艺术类学生对艺术感较强的事物感受力极强,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在教学中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和语法记忆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将yesterday once more的歌曲引入到课堂,利用歌曲的重复性帮助学生记忆单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三)建立一支专业技能好、经验丰富的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稳定且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能够为后期青年教师在艺术类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这就要求学校为建设一支专业性的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而努力。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还能够尽快完成教学目标。但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英语教师都不太愿意接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且无考试压力。但他们却忽略了他们所传授内容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上至初学者,下至大学水平。此外,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未落实到位,对教学要求过低。所以,学校需大力建设稳定的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重视对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并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管理。

四、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类学生本身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校需重视对其培养,学校要想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必须根据该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到适合该类学生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平.中国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2006年会暨第三届(中国交际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邓俊,何明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四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作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部门,我们将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环保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借以推动环保工作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以XX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为契机,加强全市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填平补齐各类环境监测设备。在原有5座水质自动站的基础上,新建设8座水质自动站,完善地表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开展国控企业在线监控设备委托第三方全运营工作,实时监控国控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应对污染天气部门间联动预案和预警发布机制,为下阶段联合开展污染天气趋势分析研判,共同发布污染天气预警信息打好基础。

第二,推进“两城”创建。推进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一是加快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力争XX市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XX、XX等6个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80%的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二是根据环保模范城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烟粉尘治理、建筑扬尘整治、矿山复绿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管网建设、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等重点项目,力争年底前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第三,深化三项污染整治。以点带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整治,改善辖区环境质量。一是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以饮用水源保护、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整治、工业污染防治、流域生态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并向纵深推进和支流延伸,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同时健全流域整治工作机制,完善整治考评、上下游联合交叉执法等制度,切实将各项整治任务和整治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整治。督促XX、XX等重点污染企业加强污染源治理,加大环保设备更新改造,杜绝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发生,确保外排废气、粉尘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对汽车尾气污染的控制和监督管理,强化环保标志核发和区域限行,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三是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督促各县(市、区)落实运营经费,健全设施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成果。按照省里的部署要求,开展15个村、总投资1735万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指导建立2014年、2015年度项目库,争取更多的村庄进入国家、省级的盘子。

第四,落实四项指标减排。按照省政府给我市下达的“十二五”减排指标,大力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四项指标的减排任务。初定2014年污染减排计划为化学需氧量减排1%、氨氮减排4%、二氧化硫减排4%、氮氧化物减排14%。围绕目标任务,推进结构调整、脱硫脱硝、废水深度治理等一批污染减排项目,重点提升造纸、印染、合成氨、钢铁、水泥等5个行业减排水平,并在造纸、印染、合成革与人造革、水泥等行业,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继续坚持减排预警、通报、约谈、限批机制,确保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

5.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五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该《意见》对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都做了重大调整。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以及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高考改革简述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

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政策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在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也就是说,将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还要加上自己选择的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从这样的设计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正如教育部基础二司司长郑富芝说:“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了可能。”

二、高考改革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受到的冲击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实施,在体现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同时,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为了选考科目,这对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首先,在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长久以来,政治学科被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公认为“洗脑”学科,因此对政治这一学科的重视度远不如其他学科。同时,由于高中政治相较于其它诸如:历史、地理、数学、英语之类的课程来说,更加脱离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们认为政治学科十分乏味,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出来以后,高中政治从文科必考科目变为选考科目,相比较于物理、化学这样的实用科学和充满趣味的历史、地理,枯燥乏味的政治学科被学生的选考几率便相形见绌。加之很多师生和家长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因此在学习上表现为更加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

最后,政治这一学科虽然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实际上却始终在中学教学中属于边缘学科。政治这一学科在对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它是各门学科的综合体,政治学科所学知识需要其它各门学科知识的佐证。可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这样强调价值观培养的政治课大多是排斥的态度,因此政治这一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在高考改革前,作为必考,即使学生不喜欢,也不得不为高考而学习。而现在高考考核的“3+3”模式,学生虽然平时也要学习政治课程,但是可以有所选择是否将政治作为高考科目。这就导致学生对其的更加不重视。

三、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对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与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存在着十分特殊的联系。思想政治课与我国社会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学科功能:政治功能。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过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加强,而且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也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实施,使得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丰富。以往在文理分科的高考考试格局下,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数量和难度上来说都较大。而该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在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德育作用。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后,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给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带来新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表述:“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通过高考改革进一步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主观上认识的偏差和客观上升学压力的存在,许多政治教师对政治课的文化教育功能情有独钟,而对思想品德教育则忽视了很多。他们很少去研究如何去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很少主动去研究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很少直接去关心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苦闷,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会考中的名次,对政治课德育功能缺乏必要的重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位,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损坏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乃至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转。

所以,虽然高考改革方案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从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以及实际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形势下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综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以及高考改革的相关规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意识

人们在从事信息活动时产生的各种认识以及观念构成了人们信息意识。人们之所以对信息的把握存在差距,关键就在于人们的信息意识具有强弱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信息时代环境下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追求知识、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观念;其次,让学生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获取和接受各种学科知识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要具备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现真实和有用的信息,将信息现象与学科需要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温度“,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知识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通过有深度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智慧形成冲击和挑战,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对话和情感素材分析,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升华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达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目标。3.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归根到底就是体现在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共计四个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可以视为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依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来说:第一单元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意识;第二单元要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机关和政府以及公职人员的有序监督意识。总之,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现有教材编排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点,挖掘其国民意识内涵,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着力点。

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与高考政策、教材编排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高考改革背景下,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趋于多元化,在此情况下,高中政治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学科素养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是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6.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六

一、目前职业学校办公应用软件教学的现状

1.虽开计算机基础课, 但操作应用能力受限

现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办公自动化的时代, 我们看到, 不论在企事业单位, 还是在餐饮、商业等服务行业, 都在运用计算机进行企业运作管理, 这对职业学校办公软件应用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生存能力之一, 也是工作中的有利工具。搞好职业学校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岗位竞争力。目前, 全国各类职业院校都开设有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课。但是, 本校计算机基础课仅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 且只开设一个学期60课时。在有限的60学时里, 因为要应付全区的统一考试, 教师还不得不拿出近10个学时给学生做考前练习, 教师、学生为了通过统考, 根据考试大纲, 围绕通过考试而进行小范围的模拟练习操作。因为课时量不足、学生基础差, 不少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仍未能通过统考, 即便通过统考的同学, 对企业所需应用办公软件了解得也不多, 加上是为应付统考, 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强化训练, 考完后就忘得差不多了。如EXCEL电子表格数据管理操作内容, 很多企业都要运用它来进行单位数据管理、数据统计, 可学生学得急, 只知道考试里题型要求的操作, 没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操作的具体要求, 所以过后就忘记了操作。学生通过一个学期计算机基础的学习, 并不能熟练地、完全地掌握这些办公软件的运用操作。

2.拓展课程体系, 巩固学生应用能力

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 学生基本上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认识到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一些功能。但对实际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还是认识不够, 学得也不精。如何通过开设ATA技术考试课程, 让学生参加ATA技术考试, 获取相应的考试证书, 并让学生在学习和考证的过程中了解、认识、熟悉更多办公软件的应用知识, 是职业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适合岗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所以, 在办公室工作中的速录技术、对文件的编版、设计、单位数据的统计管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知识, 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等应是需要认真加以培养的。

3.现行考试存在问题

考试的主要职能, 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考试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 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要通过区级统考, 由于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机试, 加上每年统考的题目类型、内容变化不大, 学生在这门课中能够掌握的知识面不广, 操作也只限于统考中的试题操作, 大多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而, 虽然会有80%左右的学生通过一级考试, 但真正能够把所学利用到毕业后的就业工作中去的却不多。特别是企业里, 要用到速录、数据管理等办公应用操作, 学生基本上无法达到单位岗位操作要求。所以, 为促进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 笔者在非计算机班里开设了ATA考证选修课程。这里说说在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课程中“考证助学”的教学思考。

二、利用“考证”, 帮助课程教学

ATA考证课程是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课之一, 通过学习, 可以参加考证, 检验学习的情况。ATA考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领域新职业国家考试。考试合格者由鉴定中心统一核发《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该证书作为反映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性职业资格证书, 在要求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实行岗位准入控制的相应职业作为上岗证;在其他就业和职业评聘领域作为计算机相应操作能力的证明。通过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获得操作员、高级操作员资格者, 分别视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级、高级技术等级, 其使用及待遇参照国家相应规定执行;获得操作师、高级操作师资格者, 参加企业岗位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职务评聘时分别作为其专业技能的依据。”

近两年, 笔者参与组织ATA考证两次, 对考试大纲, 考试题目比较熟悉。职业学校完全可以利用ATA考证现有教材, 通过考证, 既让学生通过学习、考证获得证书, 又让教师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明确, 达到技能岗位培训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

三、ATA技术“考证助学”的意义

1.加强、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ATA技术考证, 笔者体会到:职业学校在申请认证考试考点时, 需要组织教师培训学习, 这样可以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这门课程的任教教师, 会自觉地了解考试信息, 了解考试大纲、考试题型, 进而教学生如何复习, 给学生辅导。整个过程中, 教师加强了办公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考试中, 有很多岗位实用的操作,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 重点就是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说, 通过组织、参与考证考试, 从中积累了很多教学实例, 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及办公软件操作的能力, 受益匪浅。

2.系统考核学生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水平

职业学校里的考试, 因为多是任课教师自己任课自己出题, 或是出于职业教育的考虑, 教师多采用调查报告、大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学生。这样学生学习没有压力, 容易过关, 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ATA技术考证这门课采用考证的方式进行考核, 明确了学生必须通过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的考试等级。教师在授课时也明确了教学的目的, 根据教学的任务、重点来完成教学。通过考证, 既能测试学生的办公软件实践操作能力, 又能检验教师授课是否达到教学的要求和目的。

3.加强就业竞争力

“一证在手, 工作无忧。”在当今职场中, 手中是否拥有相应的岗位技能证书, 是企业用人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就业人口众多, 加上竞争激烈, 用人单位会择优录用人员。在这种情况下, 手中拥有企业岗位所需证书, 必定是企业录用人员的参考条件。近几年,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转变, 把职业教育学校作为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把职业学校的发展作为岗位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已经逐步被大家所重视和接受。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目前在社会上, 还存在着不被认同的现象。如何把这种偏见缩小, 让社会认同职业教育, 就要让我们的毕业生在岗位技能上具有竞争力。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考试证书即ATA信息技术考证证书, 可以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的一个重要参考。笔者认为ATA考证, 是对学生办公软件实践操作能力的全面考核。能够通过ATA考证的同学, 表明在办公软件操作实践技能上已经达到教学要求。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全面铺开, 将会对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师认真思考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结合企业岗位技能需求, 加强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的教学, 更好地为企业岗位技能所用, 使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 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现在各行各业有很多的认证考试, 特别是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认证考试, 选择一种既适合职业学校发展特点、又适合企业岗位技能所需的认证考试, 是提高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G].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5.

[2]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7.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七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改革;新思路

0 引言

从我国各高校的专业设置上看,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专业方向多达九个左右,并且这九个专业的发展方向与设计内容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在实际专业中对学生的设计知识以及能力要求都不尽相同。[1]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要有拥有自身独特的专业设置特点和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及理念。本文就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对其特色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行探索。

1 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模式的设立

艺术专业包含着许多建筑专业方向,如室内外设计、建筑装饰、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等,都是以建筑学为依托,形成了以建筑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体系。[2]如何使艺术设计专业将教学模式独具特色,首先,要求在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和制定要從教学和社会实际出发。例如,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树立,课程设置的优化。不仅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实践中更要加强锻炼,增加设计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实时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结合,以确保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系统性、可行性等,用发展的眼光去探究课程改革的模式。

2 课程设置的改革和优化

在教学中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导,以设计为核心,再加之工程专业相关的知识课程为辅助,以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想象力,使学生的设计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以实际实践创作为主,改革要独具心意。例如,平面、立体、色彩的构成变成基础构成,使基础知识之间具有连贯性,系统化;课程设置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如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应用,就能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早期课程以手绘设计为主,简单工程理论知识为辅助。中期课程以实际工程建设项目理论为主,深化工程理论,加强技能的培养。高级课程以实际实践创作为主,各种软件制图的应用,亲自实践和市场调查为主,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设计与工程管理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社会市场实际需求的认识。

3 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的特色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为加强学生的思维创作能力,首先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老师可根据课题的不同环节,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灵活性。例如,对课题的优化训练,多媒体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利用,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对手绘设计能力以及计算机制图的综合培养,在绘图设计上、想象思维能力上以及创新能力上都能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实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老师用方案、概念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对设计作品的特征、绘画风格、人文面貌、时代背景的构思,然后让学生用独特的思维方法来进行选材构思。例如,《精品设计》一课中,将室内外设计表现方法、色彩的设计、方案的构思等巧妙的进行融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3]为激发学生对手绘设计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例如,主题班墙的设立,首先根据某个课题,让学生们进行设计,对于想法独特,构思巧妙的作品进行张贴供学生们进行借鉴学习。

4 教材的优化建设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先进教材的编写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由于时代的发展设计的观念一直在改变,只有将教材不断进行优化改革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例如,可根据每个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以及当地高校自身生源与能力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材,使教材在设计上具有针对性,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5 课程内容的设置

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交叉性,决定了其课程要具有自身独特的模式,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在个人个性培养上重视,更要在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发展上下功夫。教学课程要具有阶段性、可实施性。加课程中的训练外,运用特色课程设置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以教材为根本,以生活实际为中心,以讨论式、合作式、座谈式、探究式等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分析。确保其能够充分解决实际性问题。

6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有着本身独有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多媒体的演示,使得抽象的建筑施工技术以及设计理念形象化,使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更具有直观性。由于互联网知识没有局限性,使得学生们学习起来更方便,拓展知识面更广泛,获取新的资源信息更快,时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7 实习基地扩展和建设

实践训练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实训是学校教育有计划地将课堂教育转移到课外的教育方式,通过实习参观实际工程,将实际技术知识带回课堂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以及创作设计的兴趣和灵感,更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落实。

8 加强相关专业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

由于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非常多,涉及面也较为广泛。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相关专业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例如,增加一些相关课程,如房屋建筑学概论、建筑发展史等,使学生们对于有关的知识都有很好的了解,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具有理工学科的严谨性,同时又有艺术创作的综合型人才。在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地用发展的眼光,充实课堂信息,运用社会实际案例,使学生从案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思维扩展能力。

9 优质教师团队的建设和改革

对于学校综合能力强的教师要进行合理编排,整合团队师资力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由于在现今社会民办高校的普遍存在,其中在艺术设计上拥有高资质和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很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各高校在对本校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编排和整合时,要系统全面。例如,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不同专业领域能力,不同学历的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使得学生们在受教育中能够拥有全面的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再则,可以在社会上聘请优秀的人士来学校进行授课,使学生们能够对社会实际现状有更确切、更深入的了解。

10 总结

在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今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也在逐步地提升,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创新性、技术性人才成为教育的全新目标。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的改革是高校发展突出其办学特色的关键,是培养特色人才的重点,更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促进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金戈.工学结合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途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1):53-55.

[2] 刘岩.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3):919.

[3] 严先琴,周元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5(07):204.

8.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八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新旧更替,大变革大发展的阶段,体育课程改革新思想在这个时候出现,是符合现代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规律和潮流的.

作 者:姜毅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80 关键词: 

★ 初三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 怎么提高学习的效率

★ 学习演讲稿精选:提高学习效率

★ 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

★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 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 教学课程改革总结

★ 怎样提高高二政治学习效率

★ 高一语文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9.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改革新思路;应用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含了拼音、汉字、句子、阅读、写作以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同时,它还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考试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只凭以前的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新课改环境下,在小学阶段,我们怎样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呢?我们引入“改革新思路”这个话题。

一、小学语文改革新思路

所谓的改革新思路是指教育改革发展下新的教学思路,是与传统的教学思路相对应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新课改明确指出,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角色的互换。新课改要求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点拨,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地引导,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可以给学生列出提纲或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以两人或多人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团结互助以及集体观念意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二、改革新思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让学生感觉非常亲切,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猜猜手里拿的图片是什么植物?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蒲公英的特征?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的关键,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于观察,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如: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勇于表现自己,但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个动画故事,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待播放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播放的动画为大家讲述一下本节的故事情节等,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合作小组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完成某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而组合在一起,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集体观念。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谈礼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在他们的意识中,哪些是有礼貌的行为?他们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做的?然后小组对这些问卷进行讨论总结,得出哪些行为是有礼貌的?哪些行为是不礼貌的?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是知识创新的过程,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新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的机会就更多。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在讲到“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們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时,学生就提出了“如此浩大的一个地球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呢?”然后,教师和学生就共同带着这个问题往下读,最后明白了答案。

总之,改革新思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改革新思路符合新课改的小学语文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文艺.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2013(6).

[2]魏聪辉.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J].新课程,2012(11).

10.浅谈语文课程改革新思路 篇十

本人高中语文改革的新思路———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原则:我所任教的五常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是招收的生员片区大, 多数学生来自五常不同乡镇各所农村中学。他们原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熟悉, 对自己在未来三年所面对的高中阶段是否会学有所成大多心存疑虑, 加上初高中阶段在知识深浅度、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有的学生一时间还无法适应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于是, 个别同学对学生推动了信心, 对校高中部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开始在作文里隐隐约约地流露出对各位科任的不信任情绪, 发了一些牢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最先发觉到学生这一思想倾向。如果学生对学校没有信心, 对自己的各们科教师没有信心, 又怎么谈得上让他们安下心来?又怎么谈得上让他们学好呢?面对这种情况, 仅仅依靠简单地说教与粗暴地干预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难以令人信服。于是, 在那一周的作文课上我布置了一篇作文, 题为《老师, 我想对你说!》,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谈谈对高中教学的一些看法及改进意见。我当场明确表态, 不管是站在一个真心关爱学生的立场, 还是作为朋友的身份, 我都会负责地把同学们的意见反馈给本年段各位科任教师, 我们对同学们的建议一定会认真讨论, 虚心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结果, 学生在这次作文中大多能够倾吐心声。有的学生如是说:“有的教师知识渊博, 上课时旁征博引, 令人敬佩。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 以致于教师在讲台上发表精辟的讲话, 我们却趴在课桌上与周公进行拔河比赛, 干脆就是睡觉了。”有的学生提出:“不要一味把我们当作毫无感情的知识的容器, 拼命地往里边装东西。”有的学生反映:“不中要送给我们鲜的鱼儿, 还应该教我们如何撒网, 如何捕到更多, 更鲜美的鱼儿。”更多的学生强烈呼吁:教师应该适时让出一直盘踞的三尺讲台, 给我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倾听学生的建议, 我觉得尽管其中有的措辞比较激烈, 个别学生甚至有点偏激, 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流露出一个共同的心声, 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愿望, 那就是要求学校倾听他们的合理建议, 铲除传统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 尽早探索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原则, 是语文教学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条,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它是以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因此,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应力求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得到发展。而语文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 分解出来的整体素质都能得到发展。而语文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 分解出来则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分别提高了, 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才能相应地提高。

其次,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也符合系统论的规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听说读写是一个以思维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可调控系统。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 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听说读写在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中构成了交错相通的网络系统。

再者,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符合信息论的规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听读与说写是一个承载信息的双向流动的过程。它是由说写对信息的编码输入和听读地信息的译码输入彼此循环而构成的。因此, 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中相对单一的语基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程式, 以提高受教育者语文整体能力为目标, 进而促使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早日出炉。

1 听说读写应该是以说为龙头, 以练说活动促进听、读、写等其他活动, 进而促使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形成。

1.1 以说促看、促听。

现实生活是理论学习、创作思维的根本源泉。为了让自己所说的话富有时代感, 让听众耳目一新, 说话者就必须耳目并用, 看, 听结合, 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生活, 贴近生活, 从而在现实生活中采撷到更多更好的说话材料。为此, 学生必须会更注重体验生活, 更注重平时的听话训练。他们首先应学会如何才能善于捕捉说话者话语中的重要信息, 细细体悟说话者话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进而对说话者的话语内容, 停顿节奏、表情动作等方面中以品评、质疑。这样就达到了以练说活动促进练看、练听活动, 反过来, 练看, 练听活动又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写作水平都大有裨益。

1.2 以说促读。

大多数学生是有自我表现欲望的,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龄人的肯定, 他们是乐意在练说活动中展现自我风采的。为此, 他们就会积极地准备练说活动所需的材料, 就会潜心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广泛阅读现代的书报杂志, 并且从中筛选那些实用性强的信息材料。这样, 说就带动了读。

1.3 以说促写。

在准备说话材料过程中, 有的学生发现不少材料思想性高, 可读性强, 拿来做讲稿挺不错, 只是其中稿件篇幅太长, 必须经过摘要、整理, 有的文章个别材料过于陈旧, 必须以富有现代气息的材料加以替代、充实。于是, 说又带动了写。

2 明确说话能力的训练的目标, 分阶段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高中阶段, 从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到高三年级, 根据每一阶段教学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的深入, 学生训练能力的逐步提高, 所设计的活动模式也应有所不同。在高一年段, 应着手进行如下几项课改实验活动:

2.1 课前三分钟自我介绍, 朗读比赛和成语介绍

现在的高中学生, 大多交际不广, 阅历不深, 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木讷神态, 仪态欠佳, 或者脸红耳赤, 抓耳挠腮, 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 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针对这种情况, 我尽力创造说的机会, 加强说话训练, 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 由敢说到能说, 由能说到善说, 由善说到爱说。在活动中, 我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不急于求成。

2.2 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 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只依靠每堂五分钟的课前活动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过了一段时间, 我又开始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 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 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 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 写下座位号, 请班团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 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对对某个话题发表简短演讲, 或讲析成语故事, 或交流学习心得。

2.3 每周一次的辩论赛,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每周一次的辩论赛, 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是一种较高难度的语言训练活动。制定了适合于高一年学生的辩论赛规则, 分发给学生。并预先布置学生将自己最为关心的辩论题目拟出来供全班择优选取, 每周一公布选取的赛题。又预先让学生用五分钟时间作好准备, 上台发表即兴的竞选纲领, 自荐当辩论会的主席。单号, 双号的学生分别作为比赛的正、反方参加比赛。各方选派出来的辩手综合整体本方所收集的材料, 分别代表正、反方参赛。在主席的统一指挥下, 双方代表依次就陈辞阶段、盘问阶段、自由人辩论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辩论。

2.4 以“手抄报”为载体探索作文教学新模式

“手抄报”写作新模式探索大约半学期的时间, 再辅之以3-4次目标明确的课内作文训练, 把自由写作与限制结合起来, 就保证了每学期作文训练的数量与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涌现出大批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有个性、有思想、有文采的作品。

1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篇十一

一、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法中的突出问题

(1) 新媒体环境下人才培养质量堪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高校本科、专科学生达到10万人以上, 教育教学规模的剧增, 而与现代新媒体时代下教育教学模式相脱节问题更趋严峻。从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需求来看, 长期传统教学思路下的教学弊端, 使得学生在面临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难以适应行业高标准要求。如一方面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的变化, 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对视觉传达设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等都带来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科间教学内容的独立性, 学生在长期的逐步学习过程中, 难以从知识的衔接、学科的融合视角来完成课程的有效关联;再者, 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 学生自主性、参与性不高, 导致视觉传达视觉教学陷入一言堂尴尬境界, 必要的技能训练得不到渗透, 学生缺乏应有的设计思路与创新理念, 制约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质量的提升。

(2) 教育理念与当前教育目标脱节, 导致教学方式稳定性缺失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性强, 特别是随着科技、多媒体媒介环境的变化, 对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思路的运用更加突出, 而对于当前教育理念所提出的“项目化”、“课题式”教学目标来说, 学生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理论, 更缺乏相应的技术应有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如在一些项目化实践教学中, 尽管也突出了校企合作, 引入了实际商业项目和实践课题, 但由于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未能真正领会实践教学的意义, 导致实践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降低了项目教学、课题渗透的教学质量。另外, 在项目制教学及课题式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与真实项目之间存在不一致, 加之校企合作衔接不畅等问题, 导致实践教学认同度低。

(3) 教学模式陈旧, 难以突出综合实用型专业水准

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在方法及教学内容上过于滞后, 难以顺应多媒体时代发展需求, 甚至有些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停留在单纯性绘画审美教学, 课堂性绘画技法训练上。在综合实训教学上, 教师既要承担科研任务, 又要授课, 还要开展课题申报、论著发表等工作, 脱离社会实践, 导致教学模式老化。如在教学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受知, 依然遵循“刺激”才能“反应”的教学模式, 未能突出新媒体的应用, 使得教学模式难以突破, 学生专业素养综合性不强。

二、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教学与改革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要体现多媒体时代的特色, 关注教学方法、教育思维的创新, 尤其是在拓宽视觉现象视野上, 要从知识理论体现创新上、知识传授方式变革上, 突出实效性、传播性、创新性。

(1) 注重技术创新, 融入虚拟与交互

现代媒介传播环境下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深刻影响, 特别是在艺术设计形态及艺术形式变化上, 虚拟与交互已经成为多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特征。因此, 从教学方法及教学思维上, 要渗透数字媒介传播理念, 要突出电子媒介与受众间的交互。如在互动广告、虚拟产品展示设计上, 要融入交互功能, 要从技术创新中来走出视觉设计的虚拟阶段, 走向真实化视觉呈现形式中。

(2) 注重形式创新, 要突出跨界意识教育

作为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理念, 跨界不仅仅表现在视觉传达的交流方式是行, 更要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如视觉设计上的艺术性、娱乐性、功能性特点, 基于视觉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其他艺术设计领域相融合, 来寻求视觉艺术传播的新创作灵感。如将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与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进行渗透;对传统媒介传播方式进行创新, 打破传统, 融入新的媒介手段。如引入新装置、新材料、新技术, 来表达视觉传达设计新形式;在视觉载体上进行探索, 如通过引入游戏、影像、软件等手段, 来创造更多的视觉传播效果, 突出跨界思维在视觉传达与设计中的表现。

(3) 突出观念创新, 引领视觉传达设计整合

随着全球化媒介语境的形成,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要突破文化艺术领域, 实现视觉传达、传播、整合、规划。如引入互动参与方式、营销管理理念来革新视觉传达方式, 以创新的方式来表现视觉信息, 引入新的生活及思维方式来突出视觉文化, 强调对社会、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关联, 从而引领视觉传达设计新风尚。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革新路径

(1) 优化教学内容, 强化嵌入式教学

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性要求, 在教学内容及项目化实践操作中, 着力强调嵌入式教学, 特别是从视觉传达设计流程上, 融入主题式教学, 突出主题讲座、主题竞赛、研究性课题的渗透, 引导学生从网络化、多种媒介渠道整合教学资源, 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内化, 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如在教学资源开发上, 从趣味教学上来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 锻炼学生设计能力, 激发对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解与热爱,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2) 强调模式创新, 完善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项目式”、“课题式”教学模式的弊端, 要着力突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自主性、合作性、思辨性特征, 特别是从教学资源、教材选择、教学结构、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 强调模式创新。一是做到教学结构的合理安排, 突出项目教学与真实案例的融合, 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衔接, 增强学生专业体验过程学习。二是强调教学方法的革新, 结合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类型,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 强调对不同学生教育实效的提升。三是优化课堂实训与课后作业, 突出主题练习与重点知识、主要技能的训练。如设计递进式、多角度、不同形式的作业体系, 突出教学层次性。

(3) 注重研讨与交流, 深化教学创新

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创新多元性特点, 积极开展学科教学研讨。如通过参加全国性课程建设活动, 组织师资参与来拓宽教学途径;鼓励教师从行业前沿来渗透最新知识;组织教师参与高水平研训活动, 提升校本教研水平;组织教师实践教学竞赛活动, 以观摩、交流、公开课、示范课等方式来创新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琴琴.民族院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4 (12) .

[2]陈晶晶.联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 (理论) .2016 (10) .

[3]欧阳丽.转型背景下梅山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 (上) .2016 (09)

[4]廖鹏程.论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中胜出的有效方法——以视觉广告为例[J].大众文艺.2016 (19)

[5]许海.跨界设计视域下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6 (09)

[6]杨瑛.韩国动画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教育——以韩国仁荷大学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01)

[7]欧阳丽.转型背景下梅山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 (上) .2016 (09)

上一篇:初中生《白雪公主》5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成熟男人的个性签名参考